旅游的文化内涵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1: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的文化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的文化内涵

篇1

关键词:旅游景观;文化内涵;人文;美感;黄河石林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3-0150-02

引言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尤其旅游业发展越来越注重文化性,加强对旅游景观文化内涵的挖掘。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如何充分挖掘出旅游景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对旅游景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面对强大的市场经济的冲击,淡化了旅游景观的文化内涵,造成旅游景观文化内涵的丧失或者庸俗化。因此,新时期旅游景观发展关键在于对其文化内涵的挖掘和重塑,本文主要以景泰黄河石林为例,通过其厚重的人文、给力的美感两方面,谈其对旅游景观文化内涵重塑的意义。

一、厚重的人文与旅游景观的文化内涵

积淀和蕴含的厚重人文是旅游景观文化的内在体现,是历史的承载,反映着历史的面貌、演变。无形的文化内涵能让旅游者在欣赏旅游景观的过程中启迪心智、诱思,促使人们体验愉悦,反思历史。

黄河石林所在的白银景泰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境内的媪围古城、五佛寺、明长城等文物古迹,以及寿鹿山、长岭山、黑山峡峡谷、沿景泰―海原断裂带形成的地震遗迹等都是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的重要依托。这些因素为黄河石林沉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作为1990年才进入大众视线范围的石林性景观,分布面积达50平方公里,“形成于距今210万年前下更新统五泉山组砾岩,是一处主要由新构造运动控制,雨洪冲蚀、重力崩塌和风蚀共同作用形成的地质地貌景观”,相比我国著名的由石灰岩溶蚀作用形成的云南石林,或者土林、丹霞地貌特征,黄河石林地貌特征明显不同,融合了上述地貌特点,有其自身独特性,除连片的石林地貌外,还有冲蚀凹槽和石芽、峰丛地貌、峰林地貌、窗棂地貌、河流地貌、风成地貌等,而且因为发现较晚,地质遗迹整体保存相对完整。黄河石林自20世纪90年代起,诸多国内地质、旅游专家多次考察,认为“黄河石林集中国地质地貌之大成,国内罕见,西北独有,堪称‘中华自然奇观’”。周围高达80―100米的完整陡崖,蜿蜒幽深的峡沟和连绵分布的岩壁,经过温差变化,热胀冷缩,冰冻融化,雨水溶蚀,风蚀等作用形成的石柱、石峰、石笋等风格独特、造型各异。有些山石拟人拟物,如“木兰远征”,好似我国古代的女将军花木兰;“八戒戏嫦娥”形态上犹如八戒在戏弄嫦娥;“猿猴远眺”山石化成猿猴形象惟妙惟肖,正如传说中的孙悟空。这些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经过人们渲染和加工,附会的具有公众基础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名人逸事等,逐步演变旅游景观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人或群体的创造力赋予景观文化内涵,使旅游景观更加情趣生动,使旅游者“观美景、听传奇”,留下更深刻印象。

景泰黄河石林除核心景区石林外,黄河穿过红山峡在龙湾村形成“S”形的黄河曲流,位于黄河曲流台阶上的龙湾绿洲,砂土被风吹走后露出地表形成的滩坝戈壁,沙粒形成的新月形沙丘这些元素都共同组合形成黄河石林景区。此外,修建的清凉寺、烽火台、盘龙寺等人文景观,博物馆、景观廊等设施,旅游者观光过程中的二十二道弯观光大巴车,黄河漂流羊皮筏子,饮马大峡谷毛驴车等特色代步畜力车,偶尔回响于山中的西北小调,都可以感受到当地老百姓淳朴的民风,融入西北粗犷的文化氛围中来。

景泰黄河石林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对这些时空留下的自然景观的重视,构成黄河景区的组成部分和景观附会文化以及与周围自然环境和谐的重视,充分体现黄河石林景区独特的文化特色,赋予黄河石林更高层次的文化内涵。

二、给力的美感与旅游景观的文化内涵

旅游景观价值不仅在于它本身所积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且在于形式给予旅游者视觉冲击和心灵享受。就景泰黄河石林而言,它将各种景观以不同的规律和方式组合在一起,既体现大西北的雄浑壮阔,又体现了江南的清奇秀丽,美感特征丰富多彩,奇、雄、险、古、野、幽,勾勒出黄河石林的气势磅礴,用“给力”二字形容毫不为过。

(一)形态美

旅游者对于旅游景观首先感知的是形态,从形态角度说:“方形则使人感到刚劲,立三角有安定感,倒三角有倾危感,三角顶端转向侧面有前进感,高而窄的形体有险峻感,宽而平的形体有安稳感等等”,各自不同的形体给人不同的感受。

景泰黄河石林千峰屹立,险峻生奇,形态多姿,造型独特。“月下情侣”、“木兰远征”、“屈原问天”等情趣生动;“雄狮梦醒”、“苍鹰回首”、“大象吸水”等形象逼真;“空中之吻”、“八戒戏嫦娥”等神情兼备;“历史画卷”、“雨后春笋”、“远航”等犹如群雕。景区中峰丛基部相连,顶部形态或尖锐或圆顿;峰林形态奇特,多为圆柱状、圆锥状、笋状等;石柱最高达100多米,山脊高而窄,气势磅礴,耸峙黄土大地之上,“具有通天拔地之势,壁立霄汉之态,给人以高达雄浑之感”;峡谷如迷宫清净幽深,两边峭壁深壑,景深而层次多,具有迂回曲折之妙。沿着饮马沟至观景台山脚下长达9公里的大峡谷和深达百米的老龙沟、金龙沟行走,才能真实感受崖壁的高耸、陡峭和坚硬,体会到震撼之感。整个景区峰险、壁险、谷险,给人以震撼、赞叹、崇敬的审美感受。

(二)动态美

景泰黄河石林景区两边如百丈高墙一样连绵的雄伟峭壁,陡崖凌空,中间黄河蜿蜒而过,穿过龙湾村拐出一个“S”形的大弯――形成著名的黄河曲流,俗话说:“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石林与黄河曲流山环水转,动静结合,峭壁和曲流形成鲜明对照;位于黄河左岸的龙湾绿洲背山面河,“春之初桃杏花开,夏之际林木葱郁,秋之夜蛙声连连,冬之时炊烟袅袅”,犹如世外桃源,与坝滩戈壁隔河相望,峰林映水,刚柔并济,两种生态反差强烈。时不时牧归的羊群,缓缓的驴车,悠悠的驼铃,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构成了黄河石林丰富多彩的审美特征,奇妙无穷。整个景区以动衬静,以动寓静,形成动静相生的美妙意境。

(三)色彩美

黄河石林景区资源丰富而奇特,以黄色调为主的石林,蜿蜒的黄河,树木葱郁的秀美绿洲,风蚀作用形成的乌黑亮丽戈壁,风积作用形成的洁白沙丘,整个景区黄、绿、黑、白等共同组成色彩缤纷的画廊。黄色的群峰和石柱在这岩石的干旱峡谷中,体现的不是明朗,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苍凉冷峻,那一片铺天盖地的黄是时间和岁月的沉淀,一弯黄河从中绵延而过,是那么大气敦厚;龙湾绿洲给这苍茫荒凉中增添了几分静谧和安详。登上观景台,鸟瞰黄河石林,山势的雄壮,河水的灵秀,绿洲的静逸,戈壁的空灵在这里巧妙地被融为一体,惟感超脱尘俗,时空无限,体现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

三、人文与美感:重塑旅游景观文化的内涵

景泰黄河石林原始古朴,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痕迹,一切都是在天然之中,消解了景观的标准化、雷同化等,兼具旅游景观文化内涵两翼――人文和美感。相比较其他雷同性景观的泛滥,景泰黄河石林在人文和美感方面更为凸显。面对近些年旅游景观文化内涵丧失或者庸俗化的问题,归结起来,笔者认为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旅游消费对旅游景观文化的影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大众生活水平提高,旅游景观发展成为“可供观赏的景致、建筑,和可供享受的娱乐场所等客观实体,以及能让旅游者感受、体验的文化精神现象,甚至于该区域存在的优美的环境条件,以及旅游接待服务等等内容”的复合型消费活动,作为消费活动必然会受到市场经济活动的影响。一方面,一些投资管理者以经济目标为导向抱着功利主义思想,只要旅游景观本身具有开发资源或者知名度,就进行开发,并不进行系统研究、科学规划;另一方面,对知名的旅游景观作为产品批量生产,很多原有的文化内涵被忽略,只是进行模仿、复制,没有深度,没有创新,使得在各地旅游开发的热潮中,出现“性质类似、标准化的模仿物”,旅游景观标准化、文化内涵雷同化,景观组合程度低等问题。

其次,旅游景观范畴的不断扩大。依据目前比较权威的江金波的定义:“将区域中具有一定景色、景象和形态结构,可供观赏的景致、建筑,和可供享受的娱乐场所等客观实体,以及能让旅游者感受、体验的文化精神现象,甚至于该区域存在的优美的环境条件,以及旅游接待服务等等内容,泛指为旅游景观”。比如,常见的人工创造的主体公园等旅游景观,完全是现代人的奇思妙想,依靠各种人工要素、科技手段,生产加工而成的产物,过于依赖人为的修饰,很难呈现出较为真实的人文特色、文化价值和地域特色等,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旅游景观文化的宽泛化和通俗化。

总之,笔者认为,人类产生旅游的动机是为了真切感受当地的地域文化和人文特色,“文化是旅游的根与魂,旅游是文化的形和体,”离开了文化,旅游相当于失去了灵魂,失去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文与美感就是旅游景观文化的两翼,人文即旅游景观的“意”,是直接依托景观体现的内在文化,美感即旅游景观的“形”,是旅游者最直接的接触,是景观文化物化的体现,景观的“意”和“形”构成旅游景观文化直接和间接的文化内涵。在新时期我们应当对旅游景观内涵挖掘和重塑,更加注重景观与文化和谐,找准它们的契合点,探求、认识和感悟深厚的文化底蕴,去获得审美愉悦,任何一个旅游地,无论其外形还是其内容,只有当它体现出各种不同的文化特点时,才能真正吸引旅游者。

参考文献:

[1]陈宗海.旅游景观文化论[J].上海大学学报,2000(6).

[2]纪吉吉.旅游产业必须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作支撑[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3(10).

[3]胡林.略论旅游文化内涵的创新[J].江西社会科学,2003(1).

[4]但强、朱珠.旅游景观内涵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5(4).

[5]钱勇刚.体验经济时代的景观文化挖掘探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6(11).

篇2

[关键词]文化内涵 辽宁旅游景点 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2-002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辽宁省旅游景点英语规范化研究”(项目编号:L13BYY007)成果之一。

杨华(1970-),女,辽宁大连人,大连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汉翻译,跨文化交际等。

王志永(1971-),男,辽宁大连人,大连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等。

世界范围内,随着有着“朝阳产业”之称的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源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一种客观需要。因此,旅游景点翻译不但具有传递信息和吸引外国游客的功能,更有传播中国悠久文化的作用。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是“以中国文化为取向,以读者接受能力为重点”。规范化的旅游景点翻译既是创建国际化旅游区的最基本要求,又能很好地体现国家(地区)整体文明的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讲,辽宁旅游景点英语规范化与否,不但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景区及其所在地区的吸引力,增加旅游外汇收入,而且还为中外文化的交流开拓了新的渠道。因此,辽宁旅游景点英语规范化的研究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旅游景区资料英译中的文化内涵因素

王佐良先生曾经说过,“译者处理的是两种文字,面对的却是两大片文化”。因为在价值观、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中西双方存在较大差异,所以我们在旅游景点资料的英译过程中如果忽视文化内涵元素,往往会导致旅游文化信息的误译。

在翻译旅游景点中的中华文化内涵的汉语宣传资料时,我们应该从文化角度来发掘其真实表达含义。例如在介绍明末著名的美女“陈圆圆”时,尽管以“冲冠一怒为红颜”而闻名于世的陈圆圆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外国游客对其可能所知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因此如果只是把“陈圆圆”简单地翻译为“Chen Yuanyuan”,尽管也达到了传达原语信息的目的,可是却不能让外国游客产生最佳关联,因而也就达不到其语用目的。反之,如果我们把其翻译成“Chinese Cleopatra”(中国的克娄巴特拉),“Cleopatra”(克娄巴特拉)是古代埃及历史上的著名女王,作为一个知名美女,其形象存于无数的西方文艺作品里,她的故事在众多电影及文学作品中出现。我们以此来表明“陈圆圆”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和历史上著名的埃及艳后“Cleopatra”在西方民众心目中所享有的地位是相当的,外国读者就容易心领神会了。

二、基于文化内涵的旅游景区资料英语翻译策略

(一)音译(transliteration)加注释法(noting)

所谓“音译加注释法”是指在翻译国内景区相关资料的过程中,对某些惯用语及相应词汇表达方式等进行解释或注释的翻译策略。注释法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增词法的一种,但其不是针对文化背景而是针对文中的词语进行同义解释,可以令读者加深印象。例如:位于金石滩景区的“鹰嘴岩”—“Yingzuiyan(Eagle Beak Cliff)”,“孤山”—“Gushan(Solitary Hill)”等,对于上述这些景点名称,我们如果只是简单将其翻译成汉语拼音,国外游客因无法判断其价值所在,自然不会产生太多的兴趣。又如位于沈阳故宫中的“太和殿”,可译为“Taihe Dian (The Throne Hall of Supreme Harmony)”或“Taihe Dian or The Throne Hall of Supreme Harmony”,该种译法把中外文化都包含在里面,充分运用了跨文化意识,国外游客更容易理解景点内涵。

在翻译景区汉语资料里所隐含的词汇及表达方式时,我们也可以采用这种策略。例如在介绍源于东北满族服装的女性礼服——“旗袍”时,可以翻译成“chi-pao(a close-fitting woman’s dress with high neck and slit shirt)”;“风水”,则可以译成“feng shui (a Chinese philosophical system of harmonizing the human existence with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and it’s supposed influence on the fortune of a family from the location of a house or tomb)”。

(二)增译法(amplification)

“增译法”是指鉴于旅游宣传资料的“实用性强”等诸多特点,在翻译时要求有针对性,即译文要符合原语宣传资料所介绍的实际情况。因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史文化积淀的源远流长,在向外国游客翻译介绍时,需要在忠实原文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地增添。比如在介绍相应的古迹文物时,总要涉及到朝代名称及历史人物,而国外游客对此通常所知甚少,所以在翻译的时候需要我们适当地增添文化、历史等背景知识。例如:沈阳故宫内一段介绍“清代乾隆年间”可以翻译为“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Qianlong(1736—1795)of the Qing Dynasty(1644—1911)”。这种补充公元年份的翻译方法可以让外籍游客熟悉中国的历史朝代及人物等。鉴于此,我们在翻译历史朝代及人物等时,可以适当添加相关背景资料来补充介绍该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及功绩等,以此来加深国外游客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掌握。又如,沈阳一旅游资料在介绍清太宗皇太极的北陵时,说它是“Northern Tomb”,较为不妥!在这里,旅游资料的译者没有将普通老百姓死后所葬的“坟”,即Tomb和天子皇帝死后的葬身之地“陵”,即mausoleum区别开。这样非常容易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游客产生误解:以为太宗皇太极的北陵就是一般普通的坟。将其翻译成“Zhao Mausoleum”则会更确切。

(三)文化替换(cultural substitute)

所谓“文化替换”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当我们不能在目标语中找到和原文本对等的表达方式时,可以把译语读者对原文不了解熟悉的事物替换成目标语语境下意思表达相近的事物来帮助理解的翻译策略,又叫“类比”。在介绍旅游景区涉及到的中国历史人物、事件等时,此策略尤为常见。国外游客(目标语读者)可以借助其自身背景文化来深切感受中国的独特文化风味,换而言之,本策略有助于跨文化交际。例如:有“北方明珠”之称的“大连”可以替换翻译为“Switzerland of Orient”,“观音菩萨”可以翻译为“Goddes of Mercy”,“清明节”则被译为“Chinese Easter”等,这种翻译的译文的生动表达既利于外国游客记忆又给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改写(paraphrase)

历史发展的唯一和独特性使得我们在翻译汉语旅游资料中有关景区历史古迹等的时候都要面对许多特定学科的术语。对于国外游客(目标语读者)而言,这些特定学科的术语阻碍了他们进一步深入地了解领会原文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目标文本的信息功能不可能实现。基于此,在翻译有关景区资料遇到类似情况时,我们可以把类似术语改写成相近或内涵相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例如沈阳故宫中的一段介绍:“皇太极于崇德八年(1643年)病逝于盛京,十月葬于昭陵。”Hong Taiji died of illness in 1643 at present day Shenyang,Liaoning Province, and he was buried here in the same year.在沈阳故宫里的这段介绍中连续出现了“崇德八年”“盛京”和“昭陵”三个历史专业术语。对于这段景点的介绍,如果我们采用上文提到的注释法的话,可以想象该段旅游景点介绍的英语译文读上去乏味枯燥,简直就是文字的堆砌。反之,在翻译的时候,我们如果把本段介绍里的时间术语改写为公元纪年,即“in 1643”, 再将当时所处时代“清”的地名“盛京”改写为今天的地理位置“Shenyang”,那么该段介绍的英语译文既流畅又准确,对外国游客而言,其可接受性也大大地增强了。

三、结束语

作为世界了解当今辽宁重要的窗口和渠道之一的旅游景点翻译的重要性,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我们应该以游客(读者)为导向,在翻译旅游景点文本时,务必注重译文的可读性。为了尽可能减少文化差异给中外交流沟通带来的交际障碍和误解,我们还应该具备跨文化意识,采用恰当的翻译法,来确保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的可接受性。在尽量保留中国文化内涵因素的同时,牢记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如果我们能够恰当地综合运用翻译策略,不但可以让旅游景点翻译充分发挥其吸引外国游客的目的,而且还可以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篇3

【关键词】文化景区 旅游纪念品 文化特色 造型设计

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优越,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观、消费观等意识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人们开始更加趋向追求一种高层次精神层面上的满足,旅游消费逐渐成为人们的追求需要。因此人们对于购买旅游纪念品的需求提升更多,并且旅游纪念品设计的成熟度也是衡量一个地区旅游开发的优劣标准之一。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给旅游纪念品市场带来了机遇,但是旅游纪念品设计发展的趋势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一项数据调研揭示出,国外旅游人员在中国的购物消费平均不足100美金,仅占其在中国总消费的18%左右。由此可见,基于文化景区的旅游纪念品的价值内涵的提升是非常必要的。

1 旅游纪念品与文化的关系

1.1 旅游纪念品的概念

旅游纪念品是将地域文化精髓展示给每一位游客而且此产品是每位游客为了回忆某段旅游经历而购买的具有纪念意义的商品。与一般意义上旅游商品不同的是,旅游纪念品更突出纪念性,功能性只是它的一个附加属性。

我国著名艺术家胡铁生先生曾经提出具备“三风三性”的商品即可称为旅游纪念品,即“中国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纪念性、艺术性、实用性”。

1.2 旅游纪念品与文化的关系

随着旅游产品在旅游业中重视度的升高,人们对旅游纪念品与文化的关系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可以看出旅游纪念品的文化内涵在旅游纪念品发展中起着愈发重要的作用。文化不仅可促使旅游纪念品的内涵和意义得到丰富,而且也可以直接提高旅游纪念品的附加价值和档次。

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应当把开发旅游纪念品的价值内涵、研发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从而更加确定了旅游纪念品的开发离不开对地域文化特色的深入挖掘。

2 旅游纪念品现状的研究分析

旅游纪念品的特征如下。

地域性,是旅游纪念品的本质特征,是旅游纪念品吸引游客购买的关键所在。只有当旅游纪念品成为某地域文化特色的载体时,游客看到纪念品就能回忆起某段珍贵的旅游经历,与此同时纪念品就具备了纪念性和实用性。

艺术性,是指旅游纪念品必须成为艺术品,其基本要求是运用一定的形式结构和表现技巧来塑造具有创造性的完美形象,通过形象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生活和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实用性,是指旅游纪念品具有的日常使用功能价值。对于游客来说,购买旅游纪念品时都是看中了它的日常使用价值,以便作为玩赏和馈赠之用。

根据以上研究分析,旅游市场上的旅游纪念品虽然门类齐全,但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旅游纪念产品的品质不到位,产品要么在做工上过得去但整体毫无设计感,要么在功能、外观互相模仿,严重缺乏创新,不能反映地域文化特色。在后期的设计中,应重视旅游纪念品的内涵、开发具有文化品味的高品质旅游纪念产品。文化旅游纪念品的独有文化特点以及其内在精神,通过外观造型设计将其巧妙地表达出来已是文化旅游纪念品的设计趋势。

3 文化景区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原则

3.1 地域文化特色及民族风情风貌

旅游纪念品要想能够被广大游客所认可以及购买,首先一定要具备地域文化内涵。同时也要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去创新。文化特色往往具有差异性,因此,旅游纪念品的设计需要深入挖掘某一地域的最本质、最特色的文化符合,从而与现代设计相融合,对其特有的文化符号进行整合、抽象和再设计。在此,创新性思维需要伴随着整个设计过程。具有深厚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可以使人们感受到温暖的民俗风情、从而产生心底共鸣,使游者通过欣赏、品味来体会该地域的民族文化内涵。

3.2 审美艺术性及工艺精细程度

旅游消费者为了能够满足自己的品味, 购买时往往对有品质内涵的纪念品情有独钟,只是一味地附加表面的旅游纪念品设计市场已然低迷,而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旅游纪念品最能将这种情感诉求表现出来。因此,在进行旅游纪念品的设计时,要注重提升旅游纪念品文化档次内涵, 从而满足消费群体的心理需求。另外,目前市场上的旅游纪念品低质量、低材料、低做工的现象非常普遍,因此在设计旅游纪念品时,一定要保证精致做工、精品生产。

篇4

(一)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日趋完善

1.旅游基础设施逐步改善。(1)市道路系统日趋完善,交通条件得到改善。境内有洛湛铁路、衡枣高速、永连公路三大交通动脉,区位优势逐步显现。(2)相关配套设施明显改善。市供水、电、气系统完备,环境卫生良好,为市旅游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2.旅游服务设施发展很快。全市现有各类旅行社19家,其中国际旅行社2家;拥有星级饭店20家,其中四星级1家,三星级3家;省旅游餐饮示范点1处。

(二)旅游文化资源丰富

(1)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众多。历史名人众多,如舜帝、柳宗元、怀素、周敦颐、黄庭坚等;地方文化丰富,如舜文化、柳文化、碑文化、女书文化、草书文化等。此外,有历代形成的古陵、庙、塔、阁、桥两千多处,已被国家、省县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38处。(2)风景优美,自然景观独特。是以山多水秀闻名的。潇水南北纵切,湘江西东纵横;九嶷山、阳明山、舜皇山、金洞林场4大国家森林公园分布境内,全境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水相间,风景独特。(3)少数民族众多,民俗风情古朴。境内居民共有29个民族成分,以汉族、瑶族、壮族为主,这使得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地方气息浓郁,对外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三)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旅游经营管理网络

已经初步形成了芝山柳文化、九疑山舜文化、阳明山佛教文化、浯溪古书法碑林、江华江永瑶文化、道州濂溪故里、中心城区百里平湖和舜皇山生态旅游区等九大风景名胜旅游区,基本上形成了较完善的旅游经营管理网络。

二、市旅游文化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文化主题的物化

文化主题的物化,即将旅游文化的内涵用具体的、形象的、生动的载体体现出来。旅游者外出旅游,其目的是观光、游览、娱乐、休闲,获得一种经历,而绝不是研究某一种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只有通过一系列的物化过程,以一种独特的、直观的、可感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为旅游者所接受。因此,开发旅游文化,首先要注意的就是文化主题的物化。市要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就必须注意文化主题的物化。但是,旅游文化的物化问题不容乐观,以柳文化和舜文化为例:关于柳文化的唯一的景点就是柳子庙,而闻名天下的“八景”现在大都难觅踪迹;舜帝是道德文化的鼻祖,舜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但是,目前只有舜帝陵与舜文化有关。

(二)文化内涵的拓展和延伸

旅游者的需求千变万化,若旅游文化仅仅固守其原本的文化基础,最终只会被旅游者所遗弃。作为具有重要吸引功能的旅游文化,应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的汲取新的营养,拓展其内涵,延伸其外延。市在文化内涵的拓展和延伸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柳文化在旅游者的印象中,基本上还停留在柳宗元时代;舜文化的开发,其目标顾客主要是拜祖、寻根的旅游者;女书文化正在进一步被遗忘……这种局面之所以产生,一方面是由于旅游文化的物化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于市的旅游文化基本上还保持在固有的模式上,其内涵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使得旅游者和旅游文化之间缺乏一座沟通的桥梁,使得旅游者对其敬而远之。

(三)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

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是二者并不矛盾,关键在于能否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均衡点。目前,关于旅游资源的开发性破坏,在我国时有发生:建设性破坏,景区超载开发、错位开发、索道建设等,屡见不鲜;保护性破坏,以保护为名,却使得景区失去原真性、整体性;管理性破坏,由于旅游区管理不善,使得环境受到污染……目前,虽然市还没有发生严重的开发性破坏,但由于开发不当,导致旅游事故的事情也有发生。因此,市在开发旅游文化时,应该以此为鉴,在保护与开发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市旅游文化开发的对策

(一)突出地域文化,打造历史文化名城

首先,突出“舜文化”特色,兼顾“柳文化”。开发舜文化,应注重“德”、“教化”,将与舜文化相关的载体联合起来,即以“舜文化”为主题,将舜文化、碑文化、舜帝陵结合起来,以九嶷山风景区为基地,根据游客的需求,有特色、有重点的整体开发,形成立体开发网络。开发柳文化,可重修八景,恢复当年风貌,既要突出柳宗元纵情山水的欣喜,也要流露出“独钓寒江雪”的孤独,并将柳子庙作为凭吊柳宗元的场所,将柳宗元当年的游览线路贯穿起来,形成一条独特的旅游线路。其次,纵向开发,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开发市旅游文化资源,可纵向开发,将的古老文化以时间为纽带,一一展现出来,突出其历史的厚重性,把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古老的历史文明结合起来,打造历史文化名城。

(二)科学开发,深入挖掘文化内涵

市开发旅游文化,必须深入挖掘,将其内涵和游客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如瑶文化,可突出少数民族的生活情趣,开发一系列的节庆活动,如“盘王节”、“耍春牛”、“敬鸟节”、“坐歌堂与送亲”等,让游客和瑶族人有一个亲密的接触机会。此外,可通过题材和立意(突出其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形态设计(张扬其个性特征,设计不同人物形象)、材质(通过木、竹、金属等不同的材质,开发独特的旅游工艺品)等,从不同的方面展现瑶族人民的风貌。

(三)增强旅游产品的参与性

市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在不破坏原生文化内涵和历史遗迹的基础上,应增强旅游产品的参与性:首先,可以利用声、光、电等先进技术,以时光倒流的方式让游客欣赏的历史文化;其次,与特色文化相结合,以生动有趣的形式让游客接受古老文化的熏陶,如体验舜帝的耕作方式、学习怀素芭蕉练字、模仿柳宗元“独钓寒江雪”、参加瑶族的节庆活动、认识女书等等,通过种种途径,让游客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了解市的旅游文化,将游、娱、乐和旅游文化融于一体,从而达到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的目的。

(四)加强宣传促销,塑造旅游形象

首先,科学、统一规划旅游文化资源,将市的旅游文化资源通过某种联系贯穿起来,凝结在一起,从而改变旅游资源零散、不集中的弊端;其次,将“舜文化”和“柳文化”作为对外宣传的重点,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利用图片、影视,塑造其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形象,改变过去落后的旧面貌;最后,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为游客提供一个优美、干净、卫生的旅游环境,展示市的良好面貌。

参考文献

[1]潘宝明,中国旅游文化[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2]秦方,浅析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设计[J],知识经济,2008(5):164-165

[3]/sxfx/yzfx/200706120013.htm

[4]/wh/Index.html

[5]熊晶,李玉国,秦皇岛旅游文化开发探析[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6(3):47-49

[6]李燕琴,张茵,彭建,旅游资源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篇5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旅游文化;可持续旅游发展

近20多年,我国旅游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经过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人们意识到经济增长只是手段,经济发展才是目的,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成为普遍关注的中心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为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指出了一条光明之路。旅游产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从而构筑旅游业发展的新优势,实现旅游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文化内涵的阐释

现代旅游是在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主动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而出现的一种综合性大众活动,文化要素对旅游活动影响很大。

文化的内涵,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笔者结合众多学者的观点和理解,总体上对文化的内涵得出以下认识:

1.文化的广泛性。文化是一个大的范畴,包括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们对文化多角度、多侧面的研究也正说明文化内容丰富,外延宽广。从不同视角可以把文化进行细分,旅游文化是其中的一个分支。

2.文化的层次性。文化具备特有的层次结构,包括表层的物质文化、核心层的精神文化、中间层的制度文化和中介层的教育文化。所以“物态文化和心态文化互为表里地对立统一于整个旅游活动中。而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则是由物态到心态的中间性过渡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旅游层次,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证方向和指南的意义”。因此,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应当多方位、多层次思考。

3.文化的模糊性。由于文化涵盖面广泛,有学者提出文化天然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其内容既具体又抽象,“模糊的文化和文化的模糊,使得我们在理解、研究文化时,有时不得不不求甚解”。理解和掌握旅游文化内涵必须分门别类,层层递进。

4.文化的差异性和发展性。文化是历史发展中各地区各民族实践中创造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文化作为一个不断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的动态开放系统,在稳定与发展的对立中不断实现自我保持和自我更新。文化与时俱进的发展进程中,人居于中心地位。要以人为本,客观地看待由旅游人群流动带来的文化交流,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的文化差异并不能说明两地文化孰优孰劣。

结合旅游产业理解文化,旅游文化不是旅游与文化的简单叠加,它不仅仅局限在民族传统文化的领域,也不是仅仅关注文化旅游这类文化表征比较明显的旅游形式,而是要将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一步揭示其内在的固有规律,以利于其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和一般文化形式相同,也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多层次结构体系,“既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饮食服务、园林建筑、民俗娱乐与自然景观等旅游客体文化领域;又涉及旅游者自身文化素质、兴趣爱好、行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体领域;更涉及旅游业的服务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导游文化、政策法规等旅游介体文化”。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旅游的文化内涵,将使旅游文化建设更具目的性、针对性和实际可操作性。

二、文化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先进的旅游文化引领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旅游可持续发展。现代旅游是旅游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而实施的一种高级消费,旅游者最大的收获就是精神的愉悦和一段回味无穷的美好记忆,所以没有文化就没有旅游,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的经济性、文化性是统一的。只有充分重视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挖掘其文化内涵,展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才能吸引旅游者,才能带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2.文化是旅游经济竞争的核心。旅游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的竞争,文化因素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物质方面的需求是较低级的需求,易于满足;但是其最终目标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属于高级而复杂的需求,较难于满足。由于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往往为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可比性较低,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形成发展旅游强有力的竞争能力,文化中所带有的民族和地域的独特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也是不可替代的,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区域间文化特质,是培植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随着旅游开发逐渐向深度发展,文化象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旅游经济活动,只有通过文化创新才能保持旅游经济基业长青。

3.文化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经济一体化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重视文化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世界性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强调:实现发展的动力实际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发展的摇篮。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交流结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经济越发达。以北京大观园为例,从160万元《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的制景费起家,不断发掘红楼文化,按《红楼梦》小说中的菜谱开发红楼宴、红楼宴舞,靠挖掘文化内涵使得企业发展成为国内旅游企业的知名品牌。在旅游资源走过普遍开发阶段之后,文化成为将旅游业发展引向深入的重要驱动力。

4.文化旅游是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我国旅游业在近年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国悠久深厚的文化资源。2002年,海外游客对中国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调查中,五种游客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文化类型就占了四种,其中对华侨的调查,文物古迹名列第一位。这体现了旅游对文化的依附性以及它本身具有的文化属性,中国独有的历史文化延续性、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繁多的文化资源种类,有利于开发结构完善、选择适应面广的旅游产品,形成优质品牌。目前,文化旅游市场开发方兴未艾,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开发以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活动内容,可以满足游客的高层次文化需求,是中国旅游面向国际市场和竞争的必然选择,推进文化旅游的发展,才能使我国由旅游大国成为旅游强国。

5.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旅游者通过旅行活动,学习了解到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同时也将自己本地区的文化带给了旅游目的地的居民,传播和交流了两地的文化。同时,为了吸引旅游者,旅游目的地也日益重视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这对于文化的发展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众多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有关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旅游者大规模持续来访,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影响更多的是消极部分,最明显的是使当地文化不正常的商品化,这类变化对于那些原本以独具特色的文化和地方社会风情民俗为基本的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来访的目的地是致命的,它将使这些目的地失去原有吸引力,失去旅游产业持续发展乃至维持其基本生存的基础。

三、旅游文化内涵建设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

实现旅游产业利益最大化和不断发展,关键在于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满足人们对旅游产品和服务中的文化需求,在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建立产业良性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发展关系,从而提升产业素质,获得可持续发展。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旅游发展观念。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提出“以旅游养旅游”、“五个一齐上”等发展思路,曾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人们对旅游从外事接待到事业再到产业的认识逐渐明晰,一些项目在一定时期内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这种外延式扩张的粗放型发展,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于旅游目的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造成的破坏难以用经济数字来计量。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旅游产业发展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和效益型,通过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向深度发展。2.坚持政府主导全面发挥旅游产业功能。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条件下,形成了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并由此形成的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企业运作、全民参与的产业发展态势,在旅游目的地,旅游投资经营者、游客、当地居民三者之间的利益交织在一起,只有政府才能协调好他们之间的现实矛盾,追求并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的统一,因此,政府管理部门要提高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摒弃短期行为,做先进文化的代表,引导当地旅游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并由此全面发挥旅游产业功能。

3.构建旅游企业文化营造和谐旅游环境。随着我国旅游法制建设的逐步健全,促进了旅游市场环境的规范,但是旅游行业恶性竞争、虚假广告、合同欺诈等各种短期行为仍然在侵蚀着旅游经济本不健壮的肌体,严重威胁着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营造诚信公平的经营环境,改善旅游行业形象,是旅游经营企业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依法治旅完善旅游法律法规建设,可以一定程度地规范市场秩序,更重要的是依靠旅游经营企业的自律,通过构建旅游经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倡导诚信守法经营。

4.深度开发旅游资源以品牌促发展。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文化内涵开发是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核心是文化创意,在分析地方文脉的基础上确定文化的开发方向和主题格调,明确定位围绕主题进行内容组织,进而通过旅游产品加以体现,并不断丰富文化内涵,进行创造性的升级改造。其中,对旅游资源文化主题的感知和把握并经由旅游产品外显是关键,其本质在于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概括、发掘、升华最终凝聚区域特色的个性化精神,然后通过物化、创新,实现更深层次的整合,将文化内涵渗透、表现在旅游产品的各个层面,形成特色品牌,强化旅游吸引力。

5.重视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做好前瞻性研究。我国旅游产业起步较晚,旅游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缺乏市场的纵深拓展能力;另一方面,羽翼尚未丰满,恰逢中国加入WTO的巨大变革,刚刚蹒跚学步就面临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挑战,客观上使得中国旅游产业不可能亦步亦趋照搬照抄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同时,正是由于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历史很短,旅游产业发展的焦点集中在经济领域,加上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如它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那么直接和易于察觉,往往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其结果才逐渐显现出来,可一旦结果显现,其后果也就无可挽回,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远远落后于旅游对经济和环境影响的问题研究。我们必须重视这个现象并做好前瞻性研究,现阶段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旅游接待地区社会文化商品化问题、传统文化衰退问题、民族文化异化问题以及游客带来的文化示范对旅游接待地的文化影响问题等等,从事这些研究的不仅包括旅游工作者,还包括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所以还应当重视做好成果共享和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推广。

6.加快人才培养夯实旅游产业发展基础。旅游产业链较长,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长期以来,我国旅游专业教育是置于经济学范畴内的,旅游文化还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对旅游人才文化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而实际上旅游产品设计、资源开发和规划、旅游服务都是基于文化基础上的,但旅游从业人员文化层次偏低,对文化的认知度不够,旅游文化内涵的“白化”环节缺失,无法做到帮助不同文化背景旅游者感悟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旅游活动只能停留观光的浅显层面,不能适应现代旅游的发展要求。因此,要加快旅游人才培养,逐步从单纯的生产性投资转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旅游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提高他们对所处环境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了解程度,既要做好服务员,又要做好讲解员,通过每一位旅游工作者的一言一行给与游客全方位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旅游产业是兼有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四大功能的产业,但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文化及其他功能的现象在很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旅游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永续利用要求提升产业素质,整合文化要素,进行品牌运作。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研究精神文化,开发物质文化,打造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推进教育文化,由政府以及与旅游产业有关各方参与,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积极实践,促使旅游产业走向成熟,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春山.旅游文化——中国旅游业参与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

[2]安宇,沈山.和谐社会的区域文化战略:江苏建设文化大省与发展文化产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篇6

容却是旅游资源文化。

关键词:旅游文化;旅游资源文化;界定

冯乃康指出“普遍认为,在关于旅游文化的解说中,旅游文化主要是指旅游资源中的人文资源,即旅游的客体。”赵飞等2004年的《国内旅游文化开发研究综述》中,作者在摘要中开门见山的说道,旅游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这里谈的其实就是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王会昌等的《中国旅游文化》也是以旅游资源为主体来构架的。胡幸福指出,有的研究者认为旅游文化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价值。”马波在研究中也发现了许多将旅游资源文化研究等同于旅游文化研究的错误。例如,在许多以旅游文化为题的著作,论文中。其实只是研究人文旅游资源的形式和特性。徐菊凤发现许多名为《中国旅游文化》的书籍,完全就是对园林、宗教、饮食、建筑、民俗等人文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的介绍与阐述。由此可见,国内旅游界往往把旅游对象物的文化内涵完全等同于“旅游文化”。

人们在把握“旅游文化”与“旅游资源文化”这两个概念时的确有很大的难度,除了它们本身的交错复杂,而且在旅游实践中,旅游活动离不开旅游资源,更加大了难度。我们再将旅游文化用于实践指导和开发时,肯定离不开对旅游资源文化的深入研究,而且在认识旅游文化时,也不可避免的要遇到旅游资源文化。从另一方面来说,深入研究旅游资源文化的发掘,会极大地丰富和提升旅游文化,从而加速旅游的文化底蕴,扩大旅游的影响力。如果把握不好他们的内涵和外延,就会把旅游文化的研究引向旅游资源文化的研究。所以,避免混淆两种文化的关键就是认识和把握旅游文化与旅游资源文化的关系,区别它们的实质特征。

一 、旅游文化的界定

关于旅游文化的界定目前尚未得到统一,国内对于“旅游文化”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旅游文化是旅游接待的社会文化和旅游客源的社会文化借助旅游者这个媒介相互碰撞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是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在旅游经营服务和旅游消费中所反映创造出来的外在表现和观念形态的总和。

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者借助旅游媒介的外部条件,对旅游客体的能动的活动,所产生的各种旅游文化现象的总和,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系统。

旅游文化是以旅游消费与旅游服务行为文化。旅游资源文化和旅游产品文化、旅游环境文化共同组成的以旅游行为为核心,旅游产品为依托,旅游环境为背景的系统性的场景文化体系。

旅游文化从狭义上说,是一门研究商品经济运行环境下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过去时代所创造的旅游文化遗产。怎样立足本地创造有地域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旅游文化的学问;从广义上说,旅游文化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旅游活动发展规律的学问。

以旅游活动为核心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关系的总和叫旅游文化。

从旅游文化的概念众说纷纭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点:第一,旅游文化是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是学者们几乎都提到的;第二,旅游文化不可能离开旅游资源文化而存在,两者之间存在这必然的关联,无论它的主体要素是以旅游客体,或是旅游主体还是旅游活动本身来界定。通常笔者认为旅游文化是由旅游活动而产生,是旅游活动所整合的文化,从他自身的结构来说可以划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和旅游介体文化。

二、旅游资源文化的界定

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文化必备的基本条件,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它具有文化内涵。旅游资源是吸引旅游者的最基本的条件,由于其特有的物质组成,体现出美学价值,这种类学价值就是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姜红莹认为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指的是旅游资源所包括的时代特征、民族性格、审美情趣、宗教情绪、思维方式、历史背景等无形的精神文化和各种文物古迹、生产工具、风俗习惯、名族服饰、建筑、饮食、节庆活动等有形的物质文化。王德刚认为无论是人文的还是自然的资源,它们之所以成为人们旅游的对象,成为旅游资源,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们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能够使游人获得知识和美感,从而在精神上得到享受与愉悦。马锐认为一切的旅游活动如果是以人文动态和物质资源为基础的都可以纳入旅游资源文化的范畴,它是人类在通过旅游活动培育自身,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行为模式,价值观念,物质成果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由此可以看出,旅游资源文化在学术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笔者认为旅游资源文化是旅游资源的文化载体,是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因为旅游资源赋予了丰富的文化特质,产生旅游吸引功能,因此呈现了不同的审美状态,引起人们的审美享受。

参考文献:

[1]冯乃康.关于旅游文化概念的探讨[J].旅游研究与实践,1991,(2):2-5.

[2]赵飞,等.国内旅游文化开发研究综述[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4,(2):48-52.

[3]胡幸福.论旅游文化与历史文化的区别[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8-12.

[4]马波.我国旅游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2):8-10.

[5]徐菊凤.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J].旅游学刊,

2005,(4):67-72.

篇7

首先,一些文化旅游产品包装缺乏文化内涵。文化旅游产品主打的是文化牌,但是一些旅游产品的包装看不到文化的身影。其次,一些文化旅游产品包装没有彰显地域特色。中国幅员辽阔,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的特色,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但是,一些地区的旅游产品没有注意到本地的特色,盲目跟风。第三,一些文化旅游产品包装缺乏品牌意识。品牌能给产品带来无形价值,是一张旅游地的名片。一些旅游景点没有品牌意识,以为只要把产品卖出去就万事大吉,对于旅游产品包装的品牌价值毫不在意。旅游产品的包装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旅游景点知名度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开发和销售文化旅游产品时,必须结合当地实际,融合当地文化,不断深化文化旅游产品的内涵,让游客感受到产品的文化气息。

二、文化旅游产品包装设计的视觉需求分析

1.顾客喜欢有文化内涵的包装

一种具有文化内涵的包装,往往会让顾客产生思考,让顾客驻足停留。文化旅游产品的包装设计应该尽量追求包装形式的简单,尽量体现地域文化内涵。旅游产品包装的版式可以参考本地的主要风景区,对本地风景区进行开发,不断优化。从某种程度上说,任何风景点都有其艺术特色,都是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只有具备艺术气息的地方才能真正称得上是风景点。因此,在设计旅游产品包装的版式时,我们可以让景观凸显出来,避免杂乱无章,让顾客产生良好的视觉印象。不难发现,如今市场上出售的民族工艺品的包装大都比较粗糙,有的甚至就是一个封皮而已,这些包装体现出的当地文化传统少之又少。旅游产品的宣传要以地域文化为主,将地域文化巧妙地融入包装设计,让顾客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旅游产品。

2.顾客留意有地域特色的包装

旅游产品的销售,一方面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另一方面是为了宣传本地的特色。旅游景点是各个地区独有的、不可替代的资源,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目前,旅游产品包装给人的感受是同质化问题突出,旅游产品缺乏文化内涵,让人无法感受到当地特色。一些旅游产品在本地具有一定的发展历史,具有当地特色。产品只有在当地的环境下生产,才能达到相应的品质标准,在其他地方无法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当地在设计旅游产品的包装时,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独一无二的特色,将这种特色体现在产品包装上,以吸引更多的顾客。如,商家可以在产品包装上印上地理标志,顾客受到此标志的吸引,更容易铭记所购买产品的特殊之处。

3.顾客留恋具有品牌效应的包装

品牌具有持续的盈利效益,不仅普通的商品需要注重品牌效应,文化旅游产品更应如此。旅游业是服务业的一种,游客去旅游自然希望得到优质的服务,只有优质的服务才能产生品牌效应。旅游产品的包装也是服务的重要环节,它给予游客的第一印象十分重要。虽然目前总体的旅游环境良好,旅游业收入逐年上升,但是具有带动旅游业发展的旅游产品的重要作用并未完全发挥出来,旅游产品的包装缺乏统筹规划和精确定位,品牌意识不明显。因此,商家不能认为游客买完产品离开就万事大吉了,而要让旅游产品产生品牌效应,要让产品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品牌形象。产品包装是树立品牌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在旅游产品包装设计时,必须考虑到本地文化的独特性,将其融入包装设计。

三、结语

篇8

Abstract: The article starts from recent hot cultural tourism,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folk culture theme park―the important carrier of cultural tourism and the problems, discusses the problems such as theme homoplasy, pseudo-culture and utilitarian in development, and puts forward that we should deeply excavate cultural connotation, improve the rate of second tour, highlight cultural image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关键词: 文化旅游;民俗文化主题公园;文化形象

Key words: cultural tourism;folklore culture theme park;cultural image

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8-0290-01

1 民俗文化主题公园是文化旅游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所谓“文化旅游”,可以看作是“以旅游经营者创造的观赏对象和休闲娱乐方式为消费内容,使旅游者获得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参与旅游体验的旅游活动的集合。”近年来,随着旅游者收入水平和需求层次的提高,人们出游机会增多,人们开始关注和推崇旅游背后蕴藏的历史文化,人文生活,开始注重寻找更有文化特色和接近生活本质的旅游方式,文化旅游因此逐渐盛行起来。随着游客越来越看重旅游中的文化含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独特的资源优势,越来越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经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

而民俗文化主题公园正是以“民俗文化为主题,具有多种吸引物(包括餐饮、购物等服务设施)、开展多种有吸引力的活动而为旅游者的消遣、娱乐而设计和经营的场所。”使得原本需要花费较长时间,较长路程才能了解到的民俗文化,游客可在同一地点,很少时间就能做到。因此民俗文化主题公园在促进文化旅游的发展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2 我国民俗文化主题公园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2.1 文化主题的趋同性 我国民俗文化主题公园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盲目跟风和模仿的现象,表现出“主题策划特色不鲜明,题材重复趋于泛滥”的不成熟特色,也有少数主题公园求奇,求怪,以至走向庸俗。从而导致兴建了一些品位不高或者品位低下的主题公园,这种现象,实际上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贫乏的表现,这样的重复建设,这不仅干扰了旅游者休闲娱乐的选择和对旅游主题公园的辨认,而且给国家的土地、人力、财力等旅游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最终必将影响到民俗文化主题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2.2 “伪文化”现象使主题游价值下降 真正的文化,是具备独特个性、独特内涵的精神价值。很多人学历高,但不一定有文化;而那些没有上过学堂,却成为民间工艺大师、皮影大师、剪纸大师的人,才是真正的“有文化”。这个道理应用在旅游产业的文化思维中,同样适用。因此,当我们看到一个又一个克隆、复制的旅游产品,一座又一座同样风格、同样香火旺盛的寺庙的时候,虽然可以看到一时的喧嚣,但这样的旅游产品,却没有任何的生命力,不具备任何文化的内涵。如果非要说它们有文化,那么只能是“伪文化”,很难为旅游产品、旅游品牌带来价值积累的机会。

2.3 开发过程中的“过功利性” 目前存在不少只关注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民俗文化等非物质遗产资源的保护的情况。自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随着“锦绣中华”和“深圳民俗村”的成功经营,大大刺激了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以至于在9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一个民俗文化主题公园开发的。但同时带来的一些负面的影响,如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异化、民族文化的日益商品化和庸俗化、民族特色逐渐丧失等等,也引起了一些专家学者极大的关注。

3 我国民俗文化主题公园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途径

3.1 深度挖掘文化内涵 民俗文化主题公园的发展应关注文化内涵的挖掘,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与区域的一致性方面,通过深入发掘和宣扬一定主题的文化来综合发展文化旅游,以便能够多方位的展示特色文化,赋予文化旅游产品以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创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文化项目与品牌。应充分挖掘地方的独特文化,并展现其异质性和差异性,以满足人们的审美体验和审美需要。

3.2 提高游客重游率 ①通过不断挖掘民俗文化主题公园的文化内涵,及时的将新的旅游内容通过有效的传播手段,传递给潜在消费者,提高主题公园的曝光率,加深其在潜在消费者心中的印象;或通过在主题公园内拍摄影视作品的方法激发潜在消费者的好奇心,通过影视拍摄等方式极大地扩展了其知名度,从而达到拉动消费的效果。总之,应重视将主题公园的各种正面信息向市场传送,以保持其对消费者的持久魅力。②需要针对主题公园所在地的经济消费水平和客流的淡旺季波动情况,除了进行灵活定价以外最重要的是园内的游乐、参与性项目及表演活动的合理设置,以提高本地市场的重游率。③我国的民俗文化主题公园客源市场定位一般比较广泛,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新的民俗文化主题公园的主题选择、文化形象塑造和旅游项目设计上更应有意识地加强客源市场的针对性。

3.3 凸显文化形象,体现文化价值观 文化形象是民俗文化主题公园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具有独特性,如“中国民俗文化村”主题公园可以折射出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特色;赣州市“五龙客家风情园”对客家特色文化饮食的创造性开发,为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依托客家特色民俗文化而创新性地打造了一种“初始化”的胚胎模式。

文化价值观是一种以文化心理看待主题公园的观念。这种观念既可以是人们赋予的,又可以是主题公园自身体现的。故而,主题公园的文化价值观应是文化特色的集聚,内涵的开拓与创新,以及信息化和本土化表达的结合。若其文化散发力不足以让游客感受到这种价值,那么这样的民俗文化主题公园就失去了继续存在的基础,是没有前途的。

参考文献:

[1]董观志.旅游主题公园管理原理与实务[M].广州:广州旅游出版社,2000.

[2]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篇9

有论者认为旅游文化是指包含在旅游客体、旅游媒体和旅游审美活动中的各种物质与精神现象的总和。旅游文化营销则是指旅游营销者利用旅游资源并结合文化理念来设计创造提升相关的旅游产品以及服务的附加值,满足游客最高层次的文化需求,实现旅游产品价值最大化的营销方式[4]。通过对旅游地产品文化内涵的挖掘、包装和推广,有助于构建特色鲜明的旅游地品牌,实现旅游地的差异化发展。

(一)个性化旅游时代的到来

随着游客消费行为的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游客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他们更看重旅游地所传递出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独特的文化体验以及文化象征意义。文化营销能挖掘旅游品牌中的文化内涵,开发有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利用文化沟通,能较快地建立个性化的旅游品牌形象,并能让游客在品牌消费时能够获得心灵上的共鸣。旅游地越注重旅游地品牌的深层次结构部分并善于运用系统的文化沟通方式,就越能提升游客对旅游地产品的认同感。一旦旅游品牌的文化和价值观引起旅游者内心认同并产生共鸣,就会产生强大的向心力。江苏周庄古镇正是利用其独特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民居文化大打周庄文化牌,开发旅游产业,使得周庄誉满海内外,吸引了大量的海内外游客。

(二)旅游地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选择

文化是旅游的本质特征,也是推动旅游地腾飞的动力所在。美国的旅游权威麦金托什就曾经说过:“文化是决定一个旅游地区总体魅力唯一因素,其内涵极其丰富并充满多元化特点。一个地区的文化元素是极其复杂的,它能够反映当地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娱乐方式等。”[5]旅游地只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体现其与众不同,才能激发游客的旅游欲望。此外,与其他的旅游产品相比,旅游地具有持久吸引力的独特的文化,竞争对手是难以复制的。因此,旅游地的魅力更多的是当地的文化所决定的。人们常说“韶山美,没有的故居美;月亮美,没有月宫的故事美”[6]。可见,随着旅游者文化修养的提高,只有深入挖掘旅游地的文化内涵,才能具有持久的竞争力与魅力。

(三)旅游品牌经营深度发展的必然要求

经过多年的发展,旅游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和效益型发展,游客从关注产品属性向关注旅游情感价值与文化内涵转变,旅游形式由单一的观光型向综合性体验型转变[7]。与此旅游心理相适应,品牌消费取代了产品消费。品牌消费中的象征意义和情感价值,能让游客从中获得更多的心理满足和更高层次的文化享受。因此,旅游地必须塑造更加有文化内涵的旅游地品牌,带给游客更独特的文化体验。只有文化营销才能真正把握旅游经营行为,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二、文化营销塑造旅游地品牌的作用

旅游地不能没有品牌,品牌不能没有文化,品牌的文化内涵是提升品牌附加值和旅游地竞争力的源动力。在旅游产品严重同质化的今天,文化营销与旅游品牌的完美结合是旅游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文化营销才能把旅游地品牌中最具有竞争力、冲击力、生命力的文化元素挖掘出来并展示给大众,让游客感受得到旅游地的特殊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实践证明,优秀的品牌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在品牌形象的塑造过程中,文化起着支撑和催化的作用,文化营销才能使品牌更具内涵,才能塑造成功的旅游地品牌。

(一)凸现旅游地品牌的独特性

旅游产品越来越同质化的今天,品牌文化成为旅游地差异化的重要途径。旅游地的产品特色只能维持短暂的时间,旅游地人们的生活方式、民族习惯、、文化怀旧和文化向往才是长久吸引游客的重要卖点,文化营销会赋予旅游地品牌更多个性和特色。一方面,在旅游开发和建设中会充分挖掘旅游地的文化内涵,如在旅游地的产品开发、设施改造和文化传承中会考虑到旅游地品牌的文化特色和品牌的差异化,通过“印象整饰”设计出一个有个性、有特色的品牌形象,为塑造特色旅游地品牌打下基础。另一方面,通过文化营销强大的渗透力和亲和的沟通力,独到有力地传递旅游地品牌的特色和个性,可以在游客心目中形成区别于其他品牌的一种认知形象。

(二)提高旅游地品牌的附加值

游客不但消费旅游产品本身,而且消费品牌所象征或代表的某种文化社会意义,包括心情、美感、档次、身份、地位、气氛、气派或情调等。文化营销会充分挖掘旅游地品牌中生动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充分展现旅游地鲜明的旅游特色;同时会赋予旅游地品牌更多的文化象征或代表意义,因此会有强大的旅游地品牌市场吸引力和感召力。此外,大多数游客愿意与那些有特色、有情感的旅游地品牌打交道,认为从这些品牌中体验到的情感满足更加珍贵,即使价格较高也乐于倾囊,这使旅游地有机会获取丰厚的利润回报。云南丽江有优美的自然风光,更有神秘的东巴文化、纳西古乐和民族文化令人向往。离开皇家文化,故宫不过是一座建筑。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能给旅游地带来很高的价值[7]。

(三)获得更多消费者的认可

品牌包含的要素有很多,但只有文化形象才是品牌的精髓,因此文化内涵成为品牌价值的核心和源泉。加上游客对旅游中文化和精神需要的关注,旅游地品牌的文化内涵能更好地满足了游客的情感与精神的需要。在旅游地营销中巧妙地利用文化差异来增添旅游地品牌的魅力,将会带给游客更加和谐、完美、独特的文化体验,增加旅游地品牌的核心价值。此外,文化营销还会将游客最向往和最期待的旅游文化体验通过大众最熟悉的生活形态表现出来,品牌与消费者的情感交流不但容易在游客心目中快速树立品牌形象,还会增加品牌获得顾客认同的机会。一旦品牌所蕴含的核心价值和文化个性为消费者所感知和接受,就会与周围文化属性相通或相近的消费者结合成一个文化联盟。

(四)提升旅游地的品牌形象

一个目的地能否能深入消费者心中,关键在于品牌的三个“度”,即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世界上著名的旅游品牌几乎都是经“文化”而得以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一方面富有文化韵味的旅游产品和服务能够给大众带来高品位高层次的文化享受,给其带来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另一方面文化营销策略也会对旅游地品牌进行全方位演绎,将旅游地的文化资源和魅力展示给大家,并将其他文化元素有机植入到品牌中去,能够满足游客高层次的需要,游客游览后的满意度较高,进而会建立起品牌忠诚度。

三、旅游地品牌的文化营销策略

在大众心目中塑造一个独特、有感召力的旅游地品牌,将是一个旅游地能否得到迅速发展而至关重要的问题。文化营销以文化为土壤,以品牌文化定位为核心,以品牌文化战略为前提,以品牌设计为基础,以文化推广为向导,以文化营销功能为后盾,通过满足顾客的文化需求来塑造出优秀的旅游地品牌。

(一)以结合游客心理和地域文化特色定位为核心,寻求品牌文化卖点

旅游地品牌塑造的第一步是做好市场定位,准确的品牌定位是品牌认知的必要条件。研究表明,在旅游消费决策中,游客主要是根据旅游地品牌形象来决定和选择的,一般会考虑和选择与自己喜好一致的知名旅游地。因此,旅游地品牌定位关系到旅游地的可持续性发展。首先,旅游地要认真调查游客的生活方式、生活理想、、文化怀旧等文化方面的需求,找准旅游地品牌要满足的目标游客,最大限度地满足目标游客的文化需求。其次,旅游地不仅要注重自然景观建设,更应该挖掘旅游地的文化资源和价值,梳理旅游地的地域文化特色。最后,分析旅游地与其他旅游地的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对旅游地的个性和文化特质进行准确的提炼,精确找准旅游地的市场定位。只有这样才既能树立形象独特、深入人心的旅游地品牌形象,又能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

(二)以创建旅游地品牌文化战略为前提,系统优化品牌文化

塑造品牌需要创建强大的品牌文化,以此来满足消费者的精神文化方面的需要从而提升品牌的价值。因此,旅游地首先应确认当地可以利用的各种文化资源,并根据旅游地的品牌定位,筛选与旅游品牌定位相关联的文化因素;其次是在收集和整合内外部的各种文化资源之后,对各种文化因素进行提炼,确定品牌的价值体系,并进一步根据目标市场需求来明确本旅游地的品牌内涵、文化个性、文化价值及承诺等;再次是在经营过程中,对内通过文化营销使各品牌营销主体精神上高度认同并实现品牌核心价值和品牌承诺,对外通过围绕品牌文化体系进行长期渗透,让顾客潜移默化接受这种文化的感染;最后是在品牌文化形成的过程中,旅游地不断根据市场和游客的需要,不断检验旅游地品牌文化的定位与延伸,对旅游地品牌文化进行不断的优化。

(三)以旅游地品牌为载体,提高品牌文化品位

旅游产品是旅游地品牌的载体,但旅游产品中的物质资源可能会枯竭,唯有文化生生不息,因此要让文化成为旅游品牌价值的基石,并成为品牌的核心要素。旅游地首当其冲的是要努力寻找旅游产品与游客“文化情怀”的衔接点,尽量挖掘和开发与当地历史风俗、历史故事、文化变迁有关的文化产品,盘活人文景观资源,聚落文化、文化名人资源,饮食文化资源,节庆资源,民族风情资源,演艺资源,民俗资源,文化仪式资源等,并提供展现当地生活方式和异域风情的旅游文化体验,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游客了解一城一地一国的历史、文化、风俗等知识的需要[5]。其次就是让旅游地的文化活起来,把人文资源所蕴含的无形文化内涵物化为有形的旅游产品形式。再次是加大文化营销包装和宣传,让旅游地品牌成为生活方式、价值、历史的象征,让文化成为旅游地品牌的烙印。如杭州的妩媚、苏州的精致、拉萨的神秘、重庆的火辣、成都的休闲、香港的时尚、大连的浪漫等。

(四)以旅游地品牌的识别为基础,强化品牌联想

品牌识别是品牌战略者希望通过创造和保持的能引起人们对品牌美好印象的联想物,利用文化识别要素,可以以独特的文化品味塑造品牌个性,体现与众不同的文化特色。例如,提到北京,就会想到首都、故宫、长城,典型的“京城文化”;提到西安,就会想到兵马俑、秦始皇;提到雅典,就会想到希腊文化、奥运。品牌识别可以是语言和视觉元素,如品牌名称、主题口号、LOGO等能直接折射旅游地的文化特性。香格里拉因《消失的地平线》一书成为世人所向往的仙境胜地的代名词,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形象生动地体现了成都的休闲自在。品牌识别也可以是旅游地的建筑物、街道、雕塑等,如伦敦的会议大厦大本钟、荷兰的大风车、悉尼的歌剧院、巴黎的香榭丽舍大道、九寨沟的藏寨等都映射出不同旅游地的品质特征;品牌识别还可以是美食、庆祝纪念活动、仪式、文艺活动甚至文化氛围等,如巴黎,人们想到了巴黎的贵族气质、浪漫时尚和艺术宫殿般的城市风景。旅游地的文化识别让人们将某种形象、文化与某个旅游地的存在联系在一起,并成为游客心目中根深蒂固的印象。旅游地可以采用一个或多个识别元素,这主要决定于品牌精髓和是否具备与游客共鸣、推动旅游地价值取向的特征。(四)以文化推广为导向,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品牌推广是是品牌营销的关键环节,由于时空的制约,游客对旅游地品牌感知主要来源于各种媒介的品牌推广。相比传统的品牌推广策略,文化品牌推广策略更具有人情味,有助于旅游地与公众之间的沟通,使旅游地在公众中更具有亲切感,让游客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并产生持久的效应。更重要的是通过多样化的文化品牌推广手段,将这些推广策略中的文化要素有效嫁接到旅游地品牌中去,赋予旅游地品牌以不同的精神气质和特殊的文化品格,有利于扩大旅游地品牌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云南和河南少林寺分别凭借《云南印象》《禅宗少林》,在愉悦国人身心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将旅游地品牌的文化特质传达出去了;桂林凭借《刘三姐》在国内家喻户晓;昔日小镇博鳌通过博鳌论坛迅速成为海南第三大旅游热点;新西兰、海南分别借助《指环王》《非诚勿扰2》声名鹊起。

(五)以文化营销的共同愿景功能为后盾,维护旅游地品牌形象

篇10

随着目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旅游业的发展势头也是蒸蒸日上,中国更是在这之中深受欢迎的目标旅游地区。而旅游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旅游景点英语的翻译它不单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内涵的传递。因此,在旅游英语的翻译过程中,跨文化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其目的不但要传播与景点相关信息,还要吸引外国游客的注意力,进一步引起旅游者对旅游景点的文化、人文、自然景观等产生强烈兴趣。为此,我们有必要在旅游景点英语翻译时渗透、融入、运用、强化跨文化意识,为国外游客提供关于旅游景点的准确而又具有丰富内涵的信息,尽量减少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解。

一、跨文化含义

跨文化是指对于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包容的态度予以接受与适应。它是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知,一般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对那些被认作是怪异的表面文化现象的认知;二是对那些与母语文化相反而又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的显著的文化特征的认知;三是通过理性分析从而取得对文化特征的认知;四是从异文化持有者的角度感知异文化。第四个层次是跨文化意识的最高境界,要求参与者具备“移情”和“文化融入”的能力。目前在旅游景点的翻译中就是跨文化的体现。文化与语言是两个重合的圈子,语言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塑造,也是文化领域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地域,民族的人们都有着自己特点鲜明的文化,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也会给各自的语言打下特有的烙印,从而形成独特的文化映射。

二、旅游景点名称的功能

景点名称是一个旅游景点的标志,与一般的地名相比,它不单告诉旅游者景点叫什么,它更重要的是向游客传递了它是什么与它有什么,所以归纳下来,景点名称具有信息与文化功能。当前时代来说旅游的魅力已不单是游山玩水,更重要的是感受旅游景点当地的文化内涵,了解旅游景点与自己生活的地区相异甚本文由收集整理至是截然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由于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与丰富文化内涵的国度,所以基本每一个旅游景点都被内化成为当地的文化载体,鲜明地体现了当地的民俗与文化习惯,而这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对于外国客人来说,他们除了希望可以领略当地的山水风光外,更希望可以近距离接触到旅游景点的文化风情,增强文化交流。此时,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所起到的文化功能就至关重要,它要保证在与原名称保持高度一致的情况下尽可能传递出它的文化含义。因此在进行旅游景点名称的英译时,译者要保证准确理解源语言的基本信息,使其最大限度的达到源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对等,更重要的是要准确把握源语言的历史、文化内涵,准确传递相关信息,借此达到文化交互、增强读者对文化多样性的了解和认识的目的。

三、旅游景点翻译跨文化运用的重要性

在进行旅游景点翻译时融入跨文化意识更容易理解景点的文化内涵在现实生活中,旅游翻译既是一种饱含趣味的工作,又是一项很严肃的话题,进行旅游景点翻译的目的是为了把中国文化真实地展现给国外游客,又把外国文化在最适当的场合下介绍进来。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应讲究求“真”,也就是通过语言意义、文化信息处理、地名和景点名称拼写、景点和历史人物名字的翻译以及跨文化意识在旅游翻译中的运用,真实地展现中国文化。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与丰富文化的文明古国,许多名胜古迹在取名之时有它丰富而又独特的含义。我们在翻译过程中不能简单地运用音译或从字面意义去译,而应将跨文化意识运用于其中,运用音译、意译和直译相结合的方法。由于生活在不同的文化及不同的社会制度之中,游客也会形成了自己的政治信仰与思维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注意某些敏感词的历史背景及政治含义,掌握好译文的分寸。

四、跨文化意识下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策略

景点名称一般包括人文景观名称和自然景观名称,我们从语法结构上分析的话,可以表示成为专有名称加种类名称的形式。专有名称即指对景点的称呼,好比城市的名字或人的姓名;种类名称就是判断、辨别景点类别的名词。从内容上来说,旅游景点的专有名称描述性成分居多,其包含的信息相对广泛与复杂,景点的种类名称标示了景点类别,相对而言意义比较固定、明确。

若是从名称翻译的实现途径上看,旅游景点名称翻译大致可以分为导游人员的口头翻译,旅游景点印刷品的翻泽和景点名称标牌的翻译。无论是简单的名称表述,宣传品介绍、景区标示或者是导游口头翻译,在翻译过程都应当尽量做到准确、传神,最大限度地使目标语读者了解源语信息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意象。

上面提到的旅游景点名称翻译准则实际上包含了对等理论也包含有“归化”策略,除此之外,还要求译者采用 “异化”策略。旅游过程中的文本资料对于游客来说,它背后所涉及的丰富内涵及背景文化远高于资料本身,一方面要使目的游客理解景点名称,另一方面又最大限度传播中国特有的文化,以满足外国游客或读者体验异域文化特性的要求。由于景点名称蕴含特定的文化,其翻译就应该尽可能地强调内涵意义的翻译,让外国入获得有关该名称最基本的了解、感受、联想等,否则就达不到国际间文化交流的目的,甚至产生不必要的误解。此时,“异化”翻译策略,尤其是文化上的异化就弥补了这一不足。这一策略突出源语语言和文化特征,尽量移用源语种的语言形式、文化习俗和传统,使目标语读者获得对源语文化最大化的认知和体会。当然,在注重文化与语言上的“异化”和“归化”策略的同时,也要掌握翻译方面原本的增词,减词,省词等综合技巧的使用,以达到翻译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