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车精品课程教学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1: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控车精品课程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控车精品课程教学

篇1

关键词:精品课程;数控机床与数控编程技术;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刘芬(1981-),女,山东临沂人,山东英才学院机械学院,讲师。(山东济南25010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4-0075-02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鲜明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要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将最新的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引入课程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均能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精品课程的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聚集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课程的教学水平,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迅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基本素质和职业技能。同时,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与推动作用。

一、“数控机床与数控编程技术”精品课程建设概述

“数控机床与数控编程技术”是山东英才学院(以下简称“我院”)高职数控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定位于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关键课程之一。课程内容基于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工程材料与成型技术基础、电工学、液压技术、机械CAD等多门先修课程知识,同时,也为数控机床伺服系统、数控机床故障分析与维修等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随着数控技术在现代制造业中应用的普及,社会对于数控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质量都在不断地提高,特别是对高素质、高技能型数控技术人才的需求已是迫在眉睫。因此,在课程建设的初期首先确定课程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较强的数控机床操作能力、数控加工工艺分析能力和数控编程能力,能在生产一线从事数控编程、操作、维修、生产组织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数控人才。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了“数控机床与数控编程技术”精品课程的建设,着重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认真地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课程建设的具体内容

1.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整合应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入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必须、够用”为标准,充分体现职业岗位需求和先进性原则。通过市场调研和企业考察,从数控机床操作实际应用出发,并结合本校的教学现状,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的的设计和调整,如图1所示。

首先,根据数控车、铣、加工中心操作工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将课程内容划分为数控车床操作、数控车床程序编制、数控铣床和加工中心操作、数控铣床和加工中心程序编制等教学模块。在此基础上,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原则组织实施教学,即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企业的典型零件为载体,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原则对每个教学模块进行具体项目的设计,保证每个项目都来源于企业的真实生产过程。如图1所示,在数控车床程序编制模块中包含有外圆柱面零件的编程与加工、外圆锥面、圆弧面及沟槽零件的编程与加工、外螺纹面零件的编程与加工、套类零件的编程与加工、典型回转体零件的加工、非圆曲线零件的加工等六个项目。针对每个项目,首先提出拟实现的目标和具体任务,然后围绕如何顺利地实施该项目展开教学,包括所需理论知识的归纳、讲解和实践技能的示范、指导。最终使学生能够独立、正确地完成该项目,并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灵活运用于同类型的其他产品的加工。

通过循序渐进的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训练,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数控编程的基本知识,而且能够掌握企业典型零件数控编程及加工的方法,并达到高级数控车工、数控铣工或加工中心操作工的要求,为学生毕业后迅速进入工作状态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1)教学模式。本课程的实践性较强,为了将理论知识和数控加工生产实际操作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教学效果,笔者采用理论讲授、仿真模拟和加工实训并行、并重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建立起从“抽象的编程加工―半抽象的仿真加工―实际的操作加工”的思维转变。

其中,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图片、视频的辅助作用,实现课堂教学的多元化;仿真教学利用仿真软件,模拟实际的生产加工过程,强化理论知识,熟悉机床操作,提高实训效率,降低实训危险;实训教学中由指导教师示范操作,边讲边练,通过典型零件的加工,强化所学的理论知识,并针对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面对面引导解决,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成就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重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针对课程中所设计的每个项目,采用了教学过程五步法,具体实施步骤如图2所示。在这其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融合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法、讲授法、现场示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类比法、分组教学、“一帮一”教学等。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更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另外,笔者也不断地充实和完善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习题库、实训指导书以及拓展学习资料等教学资源,并建立了精品课程网页,将优质课程资源在校园网上实现共享,使课程的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充分整合,学生随时随地都能进行学习和测试,将课堂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每个角落,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3.教材建设

教材的编写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确定了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之后,选用或编写合适的教材就成为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更高层次课程建设目标的重要保障之一。

目前,我国有关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方面的统编教材有很多,但其中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多数教材都是按照章节顺序编写,没有把编程、工艺和加工操作有机融合,也没有体现企业真实产品的生产过程,从而无法满足项目化教学方法的需求;第二,不同学校对于数控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有所不同,具体的教学条件、实训设施也均不相同,教学内容重点的选取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别。而现有的多数教材都是概括性地讲解数控编程的相关概念和方法,针对性相对较弱。

因此,课程组成员在完成了实训教材《机械工程实训教程》、校本《数控实训指导书》的编写和出版后,又积极开展了《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教材的编写工作。在该教材的编写过程中,重点注意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教材的内容和形式必须与已经确定的课程教学内容保持一致,即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方式进行编写,每个项目均由学习目标、任务导入、相关知识、项目实施、能力拓展五个部分组成。

(2)综合考虑本地区企业对数控人才的需求状况、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中高级数控机床操作工职业技能鉴定要求以及本校现有的实训设备等各方面因素,按照“理论与实践有效融合”“易学够用”的原则进行编写。

(3)作为高职高专“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型教材,教材内容应围绕职业活动,突出岗位操作技能,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4.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有一流的实践教学基地作为保障。为了实现课程的培养目标,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实训环境,我院投入了大量资金于2007年开始建设数控加工实训基地,经过几年的不断扩建和更新,已建设成为一个具备真实生产环境、能满足教学需要、并兼有生产和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功能的先进的实践教学基地。目前,该基地已拥有数控加工中心、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数控线切割机床、数控电火花等主要教学设备,并配置了FANUC、广州数控等多种数控系统。同时,还建设了多个数控加工仿真实验室和CAD/CAM实验室,每个实验室内均配置60台电脑,并安装了AutoCAD、UG、CAXA、上海宇龙数控仿真系统等多种专业软件。

另外,为了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学院积极开发了一些设备先进、管理先进、技术先进、环境良好的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并签订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协议,如皇明太阳能集团、青岛海信集团等。这些实习、实训基地可以充分满足我院学生的专业认知参观、顶岗实习以及毕业就业等需求。

5.教师队伍建设

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才能将课程建设的成果的真正地应用到实际教学,充分提高课程的竞争力。为此我院开展了多项措施来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1)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开展公开课、示范课以及课程教学研讨会等活动,交流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提高青年教师的讲课水平。

(2)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或校外实习指导教师,并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和聘用制度。

(3)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通过继续攻读更高学历、外派到其他学校进行交流学习或参与各种校内外的师资培训班等形式来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

(4)利用假期,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锻炼,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职业技能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能力。或者组织教师技能培训班,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并鼓励教师通过本专业的职业资格鉴定,获取相应的证书。

(5)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教材的编写、论文的撰写以及教研、科研项目的研究,进一步提高自身学术水平和教研、科研能力。

目前,“数控机床与数控编程技术”课程的主讲教师均达到研究生以上学历,并具备了“双师素质”,全程参与了该课程的理论、仿真和实训的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同时,还参与并完成了多项校级教改项目的研究和多个实验实训室的建设。实训指导教师也均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通过建设,已逐步形成了一支以专业教师为主,专兼结合的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满足课程建设的需要。

三、结语

“数控机床与数控编程技术”精品课程的建设,使得该课程的软、硬件教学条件都有了较大的改善。经过了几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同时,作为我校数控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的探索和研究也带动了专业内其他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工作,在我院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整体建设中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顾京.数控编程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25).

[2]屠春娟.《数控机床与编程》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18).

篇2

关键词:岗位职业标准;工作过程;学习情境;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1100多所高职院校中,大部分开设有数控专业,各职业院校都加大了培养数控人才的力度,培养了大量数控技术技能型人才,许多学生在学校就已取得了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中级以上数控技能等级证书。但为什么我国的数控技术高技能人才仍然非常短缺,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受传统的培养模式和办学条件的限制,没有按照企业的要求培养学生,毕业生知识结构单一,普遍缺乏工艺知识,技能水平不高,无法完全满足用人企业的要求。

因此,当前我国缺乏的不是低层次的数控人才,缺乏的是“精操作、懂工艺、会编程、善维护、能管理”的高技能人才。

一、改革思路及方案

为了更好地满足企业技术进步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我们从岗位职业标准和人才培养模式入手,采取学院牵头、广泛调研、校企合作、企业专家主笔,反复研讨、行业论证、逐步完善制定“数控加工岗位职业标准”。该标准针对装备制造业,基于数控机床操作、工艺程序编制相应岗位的工作过程和数控生产操作及工艺实施人员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素养等要求进行系统描述,要求具体,可操作性强;标准以数控加工岗位从业人员的职业活动作为依据,满足了职业教育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多方面的要求,可以作为企业选用数控加工岗位人才的标准,也是职业教育机构开展相关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依据。

以此为引领,借鉴德国等职教发达国家经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数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管理。同时,结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与开发”制定基于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与企业一起,共同开发工学结合特色课程和特色教材,建立专业共享信息资源库,实行以就业为导向的全过程评价和监控,并形成反馈机制,不断完善和修正,从而形成持续改进的闭环系统,如图1所示。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1.重新架构课程体系

分析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结构要求,校企合作制定数控加工岗位职业标准,按照“岗位职业标准”架构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课程内容。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法实施教学,如图2所示。

改革前后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化:

(1)教学大纲、计划。改革前的大纲、计划按照传统学科体系模式进行教学,采用学分制,课程主要分为必修课、限选课和公选课三类。

改革后的大纲、计划按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设计与开发了学习领域及学习情境,仍然采用学分制,课程主要分为公共学习领域、职业迁移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专业拓展学习领域和公选课五类,学分基本上没有改变。

(2)课程内容及安排。改革后一个重要特点是对重点专业课程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使教学内容及进程更加密切,也便于监督和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将《数控职业技能培训一》、《数控职业技能培训二》、《数控设备与编程》及《数控加工工艺》重点专业课程变换为《数控车削加工及质量保证》、《数控镗铣加工及质量保证》、《电火花加工及质量保证》。这样就将数控工艺、设备、编程及数控机床操作融为了一体。

(3)教学方式与手段。改革前在教学方面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学习知识的局面,以传统的讲授及练习为主教学模式。

改革后是按照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出来的“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同时,教学方式和手段也有所变化,比如采用任务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示范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现场教学法、讲授教学法等,教学手段的变化,使得教学效果有明显的改善。

2.精品课程建设

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我们积极地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其中《数控车及质量保证》、《零件几何量检测》两个课程先后评为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课程完全按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今后将进一步完善其它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

3.“活页教材”的编写

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材已经不能满足改革后的教学,为此组织各部门完成各学习领域中课程“活页教材”的编写,保证了改革后的教学顺利进行。

今后将进一步加强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建立相配套的仿真,多媒体课件,音像,音频教学资料和习题库。使教材能用多种手段展示教学,使教材的建设呈现立体化特点,提高教学质量。

4.“数控生产性实训车间”的建设

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同建设校内实训基地,营造真实的工作场景是学生行动能力培养的有效保障,才能更快地获取行动能力,实现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学习能力的综合培养。

为此,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加快了生产性实训车间的建设,采取校企合作方式,与东方汽轮机厂合作共建了7000平方的“数控生产性实训基地”。2007年底,校企联合组建了东汽工具研究所,共同实施复杂数控刀具国产化攻关,并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实训产品。

5.师资队伍建设

充分利用德阳装备制造企业及人才积聚优势,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专兼职专业教学团队,由学校专任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组成了数控专业教学团队。

针对专任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工程经验不足,而兼职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时间精力不足但实践经验十分丰富的矛盾,实施了专兼职教师“双师授课教学法”。即在一门核心专业课或实训课中,由1至2名专兼职教师合作完成教学任务,专任教师负责主体教学环节的工作,兼职教师通过案例教学、专题讲座、绝技示范、拓展应用、点评等多种方式承担实践性、技能性、应用性强的教学内容。每门专业课有20%以上的课时由兼职教师完成,使学生得到了“原汁原味”的技艺传授,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由专兼结合的教师共同指导,形成了“以产促教,以教兴产、产教结合”的育人模式。

6.顶岗实习管理与实施

毕业生提前半年以上都已经与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并且100%的毕业生均以准员工的身份到就业岗位顶岗实习半年以上。通过制定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明确了校企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由校企双方联合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培养和管理,并在顶岗实习期间学院将教师分组分片下厂指导、沟通和管理,保证了顶岗实习的质量

三、结语

我们在数控技术专业建设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教学管理还需要科学安排;师资队伍建设还应该进一步加强;教材需要完善;考核和评价体系应该更合理。

我们希望经过2~3年的改革与试点,努力将数控专业高技能型人才成熟周期缩短。只要我们坚持体制创新,开放办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寻找学校和企业的利益共同点,我们的教学改革一定能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 Kleiner M,Rauner F,Reinhold M,Roeben P,Curriculum-Design I:Arbeitsaufgaben fuer eine moderne Beruflichkeit Konstanz:Verlag Dr-Ing.Paul Christiani GmbH&Co. KG,2002.

[2]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 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篇3

论文关键词:数控车削;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学习情境;项目驱动;一体化

数控车削加工是以培养熟练掌握数控车床操作、程序编制、工艺设计、数控车床的日常维护保养和常见故障的诊断技术高技能人才为目标,针对企业数控加工岗位需求而设置的一门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传统教学模式是把数控编程、切削加工工艺等理论课和数控操作实训课分开,因两类课程的进度不同步,达不到理论指导实践目的,并出现重复传授知识点浪费课时,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偏离的问题,对此,必须实行教学改革,才能使教学适应生产,使毕业生被企业所接受。

一、课程改革思路

数控车削加工课程,应依托校企合作平台进行课程改革与建设,以企业机械数控车削工作过程序化教学内容,根据数控车削加工工艺的复杂难易程度,从数控车削加工的简单应用开始,逐渐培养学生对数控车削加工的复杂应用,以零件生产工作过程为主线重组教学内容。

(一)重构本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落实培养目标和指导教学工作的最基本纲领性教学文件,是选用与编写教材、进行教学以及评估和检查教学质量的依据,课程标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方向。零件数控车削加工的课程标准应根据本地区机械加工行业等生产企业的岗位需求来制定,为了使教学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应与企业一线技术专家合作进行“头脑风暴”的专业分析及一系列的调研工作,才能确定本课程的能力目标、素养目标、知识结构及要求。同时遵循学生技能增进的一般规律,选择真实的机械零件或类似的零件为载体来设计本课程的教学项目、工作任务。围绕完成项目教学的工作任务应具备的相公工艺知识重构本课程教学内容,最后确定课程标准。

(二)设计“项目驱动”的、理论实践“一体化”、实行“产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训课。课程教学培养的学生能力与企业生产要求是否能实现零距离对接,教学模式应贴近实际工作情境。为了使学生体验实际零件数控加工工作过程,应按实际零件生产所需的技能、相关工艺知识、生产管理要求完成项目学习任务,设计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即“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根据项目教学要完成的项目内容所需的相公工艺知识或基础理论知识,设置教学内容,采取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合二为一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把生产任务引进实训教学,实施“产学结合”的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学生在做中学,既提高学习效果,又贴近企业生产实战要求。使学生体验在不同工作情境下不同岗位角色感受,体会到要完成什么工作任务,必须掌握什么知识和素养,促使学生为做而学,在做中实现其技能、职业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构建具有实用意义的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是高职高专不可缺少的实训场所,尤其是数控技术专业,必须有一点数量的数控实训设备。因此,建设对应的数控车削加工仿真实训室与生产性实训基地,为教学的实施提供坚实的保障。

(四)建设课程配套教材以及课程网站等教学资源。教材是教学的主要工具之一,教材建设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过去的数控加工技术类教材,多以理论课的模式编写,对实践指导作用不大。为此,建设以项目驱动设计工艺知识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训练步骤的《零件的数控车削加工》一体化教学配套教材,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

相关教学资源的建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推进器,建设课程教学网站及相关教学资源,能用于辅助教学和提供学生课外学习的指导,因此,应重视课程网站建设,使教学源资更加丰富。

(五)注重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充要条件。课程团队教师应不断学习进取,提高自身知识与技能以及教学技巧,确保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为企业培养出高技能人才。

(六)引入企业质量标准,建立“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课程考核制度。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企业质量标准,是提高学生对产品质量监控意识的重要举措。建立“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的新型课程考核制度,从专业技能、职业素质等方面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考核,以促使学生成为技术过硬、职业素质好的高技能人才,实现人才培养在生产和管理上与企业要求的零距离对接。

二、课程改革实施工作的开展

(一)建设高水平的课程教学团队,开展课程改革调研活动。组建一支以骨干教师为主体聘请企业专家作兼职教师的课程团队,开展科研工作。一是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毕业生的使用情况和人材需求状况进行调研,收集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方向、能力要求等信息,为制定专业课程培养目标提供依据。二是举办工作分析会,请企业行业专家到学院,举办以行业专家为主体,课程教师团队参加的工作分析会,采取头脑风暴的形式,对数控技术加工领域的人才需求、知识技能结构要求进行讨论。经专家们的统一论证,明确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群以及对应的工作任务,要胜任相应工作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给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知识与技能结构要求较为准确的定位。

(二)根据企业需求确定课程培养目标,针对职业技能成长规律设计学习情境,完善课程标准。根据工作分析获得的结论,召开团队教师研讨会,根据企业需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团队教师通过走访企业寻找训练载体,挖掘素材,设计适合职业技能成长规律的课程学习情境和工作任务。并经多次反复研讨论证与修改,制定以企业生产的零件加工为训练载体的零件数控车削加工课程的学习情境、教学实施计划,完善零件数控车削加工课程标准。

(三)教学资源的建设。组织团队教师并邀请企业专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要求,编写出版以项目驱动、以典型案例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具有实用意义的《零件的数控车削加工》“一体化”实训配套教材;建立具有数控车削加工特点的课程网站,能为学生课外学习、教师教学资源共享、师生课外交流与沟通提供网络平台。

建设对应的数控车削加工仿真实训室与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一方面,仿真实训室可采用数控模拟加工与编程,使学生更快的掌握数控车床操作要领,避免或降低新手操作真机因不熟练发生事故造成的损失;同时可对新项目进行模拟加工,确定合理的程序。另一方面,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实型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自我造血功能提供保障。

(四)构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驱动教学的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驱动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行“产学结合”的生产性实训教学,即把企业真实零件加工生产任务为训练载体引进课堂,针对实际零件加工设计教学与学习过程,把教学融入地方汽车产业链的生产,服务地方企业,解决过去纯消耗实训的弊端,实现“自我造血”功能。

(五)团队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为了提高团队教师自身知识与技能以及教学技巧,确保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经常性地组织教师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培训与教学能力培训,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组织相应的教学能力大赛和说课比赛,参加科研项目与各种教研活动等,达到教师的综合水平提高。

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改革实施的另一方面。过去教师讲课总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讲完一节课,学生只是被动的听,在做操作示范时,一个班的学生围观,能完全看清楚的仅仅是前面的几个学生,其他同学在外围只能伸出脖子或在缝隙间偶尔看见一两个动作,教学效果很差。通过教学改革,采用PPT课件加上视频或微格录像、结合黑板板书,使教学更具直观性,加上案例驱动、分组讨论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学效果更好。

(六)学生技能考核与培训机制的建立。为了实现人才培养在生产和管理上与企业要求的零距离对接,将企业质量标准与管理机制引入课程考核,综合考核学生职业素养;按国家技能等级考核标准对学生的综合技能进行考核,并按教考分离的方式实行考核,确保技能的真实性。

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应在教学计划课时内达到中级工技能等级,通过考核合格后,成绩达到良好以上的学生给予教学计划外的高级工等级技能培训,按高级技能等级要求考试合格的授予高级工技能等级证书,起到激励学生积极学习技能的作用。

三、改革成效

(一)改革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快速增长。以真实零件加工的数控编程与实践操作,项目驱动教学,做中学有利于学生学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提高技能;将企业质量标准引入课程考核机制中,让学生树立产品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及安全文明使用设备及维护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实现生产和管理与企业要求的零距离。

一方面,通过学生获取技能等级情况的前后对比而言,过去的等级考试采用单纯的针对某具体零件的操作技能,仅90%获得中级工技能等级。现在采取随机抽取考题的方式考核,重在考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综合技能,获得中级工技能等级占96%,且鼓励中级考试成绩优秀学生参加高级工技能考核,刺激学生对数控技术的学习兴趣与能力的开发,通过考核,高级工合格率在50%左右。部分学生技能更加突出,2009年1月,07级数控专业学生(第三学期)参加柳州市大、中职业院校数控技能竞赛获得个人第一名。2010年1月08级数控专业学生参加参加柳州市大专院校数控车、铣综合技能竞赛获得团体第一名。

另一方面,从学生受企业欢迎度比过去大大提高。由于现在学生能力普遍提高,近两年机制、数控专业的学生到企业试岗后得到了企业的称赞:我们学院的学生比其他院校的学生更适应生产要求。如:桂林福达公司经试用后,每年与我系一百五十多名学生签订劳动就业合同。

(二)实行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技能成长,更有利于学院的发展。在实训教学中,采用真实零件为训练载体,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基本功后,就采取轮换的方式进行零件批量生产,有利于学生的操作熟练程度的提高,并加强学生的产品质量、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等意识,学生更容易被企业接受。两年来,数控专业、机制专业的学生完成了企业来料加工十多种产品上万件,为学院节省了大量用于训练的钢料,并产生经济效益,同时服务于地方企业。所以,实行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产生了双重的效益,提高学院在地区的知名度,更有利于学院的发展。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MOOC;资源库;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1-0068-03

作者简介:罗伟(1979―),男,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轨道交通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动车组与自动化。

基金项目:湖南省2015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课程碎片化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XJK015CZY070)

湖南省从2014年开始启动了湖南省职业院校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建设工作。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立足湖南省“新型工业化”和株洲市千亿产业群,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周边企业为主导,对接湖南省主体产业――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配套产业和支撑产业共同构建的产业集群,依托“南车大学”、“湖南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示范性职教集团”平台,着力构建以省示范特色专业DD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为龙头专业,以省特色专业和精品专业DD数控技术、模具加工技术、机械制造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为核心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专业群。对接产业集群,系统设计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定位,整合资源,以基于MOOC模式进行专业课程资源的开发,以“专业―课程―模块―知识点(技能点)”自顶向下进行系统分析与设计,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与应用的开放式教育平台,探索全程在线和“翻转课堂”的信息化教学新模式,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方式,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与湖南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共建共赢。

一、高职院校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专业群资源库建设的必要性

(一)中国轨道交通行业迅猛发展,对专业人才数量和规格的要求在不断提高

“五纵五横十联”铁路快速客运通道将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中国目前已有9 760km的客运专线(高速铁路)投入运营,客运专线在建项目里程为9 081km。城市轨道交通也进入大发展时期,2014年末,中国累计有19个城市87条线路,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实现了从“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传统制造―高端创造”的转变。轨道交通装备新型产业体系国际化的发展,要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专业能够培养出大量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创新能力、心理素质、较强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国际化高技能人才。

(二)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专业群在全国铁道职业院校中布点量大,分布范围广,学生数量大,建设水平不平衡,亟需统一培养标准及资源标准

中国制造业提出了“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的强国规划,将带动机电、电子器件、化工等20多个配套产业,全面从生产型制造业向生产服务型制造业转型。

当前,轨道交通专业主要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双主体“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标准更统一、信息更完备的共享教学培训资源,是高速高效培养具有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人才的有效途径和可靠保障。

全国高职铁路类其他专业的在校生约10万人,全国还有一大批非铁道类职业院校在为城市轨道交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目前,各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很难跟上轨道交通行业技术、工艺、设备、材料、标准、管理等的更新速度和水平。选择行业中有代表性的龙头企业与不同区域的院校组成强强联合体,统一资源建设标准,开发具有统一标准的资源,带动职业院校轨道交通相关专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整体提升我国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二、高职院校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专业群资源库建设的实践

联合行业龙头企业,面向电力机车、高速动车、城轨车辆等轨道交通类专业工作岗位能力培养需求,以“辅教辅学”为定位,以机车车辆国际和国内最新技术、最新车型与运用量大的主体机型为资源开发技术标准,以基于MOOC的核心课程资源平台为核心,系统规划设计,以碎片化资源为基础,以专业及行业信息平台、课程教学与培训平台、模拟仿真软件平台等各类互动交流素材平台为支撑,开发特色资源,以教师、学生、企业员工、社会人员等四类用户为身份导引,打造校、企、师、生互动开放的国内一流、资源丰富、信息实时、便捷操作又适应企业岗位各级培训的全方位、复合型、开放型教学资源库,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国际化市场发展战略为契机,针对专业群内共享的专业基础课程建设“电工技术”等2门专业群MOOC课程;结合专业群岗位工作任务,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针对群内各专业方向核心课程,开发专业方向的“机车车辆电气组装与布线工艺”等15门专业方向课程,开发以音视频、动画、虚拟仿真软件、图片和文本为载体的课程资源,包括课程标准、课件、授课计划、教案、任务书(工作单)、试题(卷)、教材、示范演示、教学案例、工艺文件、技术标准等教学资源,形成泛在化的可被重构的碎片化教学素材,构建以微课资源组合的MOOC课。

MOOC课程资源库是专业群资源库建设的核心。课程资源子库以MOOCs课程为表现形式(见图1)。

设计基于MOOC模式的专业―课程―模块―知识点(技能点)的资源标准,对各环节进行系统分析与设计,将大化小,开展碎片化资源开发与设计,形成从碎片化资源―微课―模块―课程―专业的系统性设计,集碎为整,形成基于MOOC的专业课程资源。结合MOOC“碎片化、富媒体、流程管理”的特点,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与应用的云端开放式教育平台,探索全程在线和“翻转课堂”的信息化教学新模式,实现“时时、处处、人人”的课程学习方式,将课程跃升至深度探究、思辨、互动与实践的新高度,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图2为“铁道概论”课程课程资源建设说明。

课程分为铁路发展史、铁路运输基本设备、运输工作组织、高速与重载铁路4个模块,每个模块包含若干个任务,如基本运输设备模块分为机车、车辆、线路等6个任务,“线路”任务下又分为限界、桥隧等若干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再由微课视频、电子教案、电子课件、学习指导、虚拟软件、习题练习等素材具体表现。

建成“电力机车、高速动车、城轨车辆的操纵、维护、检修、试验及售后服务培训”的共享型培训课程资源库。包括微课课程、课件、视频、动画、教案、试题、工艺技术标准等。具体建设内容见表1。

综上所述,集合行业最强力量,集合企业的技术标准和岗位技能标准,整合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充分吸纳企业优质资源,采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高职院校共享型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动态更新,引领和带动全国高职院校的同类及相关专业教学改革,整体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与运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并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与运营领域在岗人员提高和更新技能提供跨院校、跨企业、跨地区的无界化、无疆化的便利服务,实现全国资源共享,在理念和技术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体现了先进性与前瞻性。

参考文献:

[1]吕少华,刘庆治,张涛.浅谈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内容及规范[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23):44.

[2]余雪丽.高职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探究[J].职业时空,2009(7):47-48.

[3]《高等职业教育综合实训课程开发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高等职业教育综合实训典型方案[G].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盖虹.关于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探讨[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45-47.

[5]李岳黄.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库建设[J]. 教学与管理,2010(5):19-20.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Resources Based on the MOOC

―― A Case Study of Professional Group Construction for Rail Transportation Equipment Manufacture Major

LUO Wei

(Hunan Technical School of Railway, Zhuzhou Hunan 412001,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