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中能力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1: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学中能力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 键 词:学校体育;教学技能分类;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4)06-0104-04
A study of the reclassific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skil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ideas
LIU Jian-jin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Guangzhou College of Commerce,Guangzhou 511363,China)
Abstract: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skills helps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understand teaching skills profoundly, thus enhance teaching quality. Current classific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skills has such problems as overlapping, epochal indistinctiveness, disciplinary indistinctiveness etc. According to new curriculum reform ideas and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 teaching activities, the author put forward a new classification: learning guidance skills, content arrangement skills, activity organization skills, load adjustment skills, help and protection skills.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teaching skill classification;new curriculum reform
教学环境、教育制度、文化背景以及各个学科对教学技能概念理解的偏差使得教师具备的教学技能不尽相同。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对教学技能合理、细致的分类,有助于完善教学技能体系、深化教师专业化发展内涵、明确培训目标、便于提示示范、易于客观评价。体育教学技能分类研究为进一步完善教学技能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体育教师清晰认识和提高教学技能创造条件。缺乏完善的体育教学技能分类体系,体育教师对教学技能的认识不清晰、掌握不全面,教学过程中易迷失方向。因此对体育教学技能进行科学系统的分类,对体育教师认识和提高教学技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体育教学技能概念
体育教学技能是教学技能的下属概念,对体育教学技能清晰认识要以教学技能为前提。对教学技能概念的界定,国内外尚未提出公认的、科学且具有代表性的认识。综合国内外学者对教学技能概念的界定,将教学技能视作教学活动方式或者动作方式、教师的教学行为。这与教育学、心理学中关于“技能”的界定有相似之处。
技能是经过练习而获得的合乎法则的认知活动或身体活动的动作方式,练习是技能形成的途径,动作方式是技能的形式,合乎法则是技能的标志[1]。依据技能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将其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教学技能是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用到的技能,是教师的专利,包括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分析研究现有教学技能的概念,对教学技能的界定是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理论,运用专业知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并能促进学生学习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2]。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既有实际动作,又有心智活动。
从概念的层面分析,体育教学技能属于教学技能,是教学技能的下属概念,具有教学技能的特征,但是体育教学技能与一般教学技能有很大的差别。如教学环境不同导致教学组织与管理不同,体育教师突出活动组织技能,从中贯穿保护与帮助,而一般教学中的板书、作业批改在体育教学中应用较少。所以,体育教学技能有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技能的显著特征,对体育教学技能概念的界定要凸出其独特性。
体育教学技能究竟是什么,大家各执己见。体育教学技能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完成某种体育教学任务所采用的一系列的行为方式[3]。体育教学技能是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理论,运用专业知识及教学经验,促进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包括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4]。上述对体育教学技能的解释都将其认定为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行为方式,与教学技能的“行为说”类似。第一种表述目的是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第二种是促进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相比较来说第二种表示较为详细具体,体现出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第一种表示较为宽泛,没有具体指明教师要完成哪些教学任务。
基于上述对体育教学技能的界定,我们对其理解为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理论和体育教学的特点,运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而采取的以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为主要表现形式、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一系列教学行为。
2 教学技能分类现状
2.1 国外学者对教学技能的分类
20世纪60年代微格教学的产生,带动了世界各国的教育家把教学的眼光转移到对教学技能的研究上,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国家率先对教学技能进行了分类研究,以下是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国家的教学技能分类成果: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依据教学要素将教学技能分为导入技能,变换各种刺激的技能,总结、概括技能,非语言性启发技能,强调学生参与技能,提问频度技能,提问深度技能,高层次提问技能,发散性提问技能,注意到对方引人注目的行动技能,运用例证和实例的技能,讲解技能,有计划的重复技能,交流的完整性技能[5]。英国的特罗特依据可观察、可表现教学行为将教学技能分为变化技能、导入技能、强化技能、提问技能、例证技能与说明技能[6]。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教育家依据教学要素将教学技能分为度量和评价学生的行为、教学设计、演示、行政管理、人际沟通、自身发展与提高学生自我发展[6]。前苏联的教育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依据教学行为将教学技能分为信息的传递、引起动机、促进发展与定向技能[7]。
从国外学者对教学技能的分类可以看出:第一,国外学者对教学技能分类主要依据教学要素和教学行为,缺乏以教学程序为依据的研究。第二,国外研究侧重于课堂教学技能,同时在教学技能分类中还涉及到了流畅性提问等,说明课堂教学将师生互动作为重点,强调人际技能在教学技能中的重要地位。这些技能的熟练掌握有助于实现由传统意义上的教与学转化为师生之间的互教互学,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局面,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第三,对教学技能研究的目的是提高教师上课的技术能力,那么制定的教学技能量表要有很强可操作性,能够准确测评检验教学技能的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对教学技能的分类要具有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符合英国教育家对教学技能分类。第四,分类中体现学生的重要性,以学生发展为主,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技能中体现学生元素,即“引起动机”、“促进发展”。上述国外学者对教学技能分类各有优点,但也存在些许不足,如分类中交叉、分类时没有考虑学科性和专业性、对教学技能概念理解的误区等造成对教学技能分类不完善。
2.2 国内学者对教学技能的分类
我国对教学技能分类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国外研究基础上,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标准进行分类研究。以下是具有代表性的几种对教学技能的分类:郭友[8]依据信息传播理论将教学技能分为导入技能、教学语言技能、板书技能、教态变化技能、教学演示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反馈强化技能、结束技能、组织教学技能。肖锋[9]依据教学程序将教学技能分为教学之前的技能群(分析教材对象技能、设计教学目标技能、分析教学任务技能)、教学之中的技能群(导入技能、奖惩技能、提问技能、刺激变化技能、策略技能、组织技能、管理技能、交流技能、媒体使用技能和结束技能)、教学之后的技能群(包括评价技能和辅导技能)。原国家体委下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依据教学程序将教学技能分为教学设计技能、使用教学媒体技能、课堂教学技能、组织和指导课外活动技能、教学研究技能;在课堂教学技能中,又设定了导入、板书、演示、讲解、提问、反馈和强化、结束、组织教学和变化技能等9项教学基本技能[10]。申继亮等[11]依据教学要素将教学技能分为一般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实施调控、教学评价与反思、教学研究;特殊教学技能主要包括教学理解能力、实验技能与探究能力。
我国对教学技能的分类绝大多数以教学工作程序为依据。而申继亮等从教学要素的角度提出了教学技能由一般技能和特殊技能组成,特殊技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具有学科性。从学科性考虑可以使教师掌握各个学科的特殊性以及学科特有的教学技能,进而更全面地掌握各种技能。
国内外学者基于一定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哲学,遵循教学基本规律研究教学技能分类,教育体制、文化背景、分类目的和分类标准不同都会影响分类的一致性,因此造成国内外学者对教学技能的理解五花八门,莫衷一是,但是影响教学技能分类一致性的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对教学技能概念理解的偏差。
目前国内外教学技能分类主要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分类中存在交叉,二是时代性差,三是学科性不强。为了改进教学技能分类中的不足,顺应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完善体育教学技能分类体系,研究体育教学技能分类非常有必要。
3 体育教学技能分类现状
1)体育课堂教学具有体育教学空间开放性、教学时间随时性、学生的身体活动性、成绩评价的测量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与其相适应的体育教学技能的操作性、个体性和内隐性,也决定了体育教师要具备区别于一般教师的特有的教学技能。依据体育课程教学的特殊性将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分为以下几种:体育教学技能、组织教学技能、动作演示技能、语言运用技能、活动创编技能、纠正错误技能、测量评价技能[12]。
2)王鲁克[13]根据体育课教学行为方式和教学特点将体育教学技能分为导入技能、讲解技能、动作示范技能、教学组织技能、人体语言技能、诊断纠正错误技能、结束技能和教学设计技能。
3)刘海元[14]着重介绍了从事体育教学工作所需要的实践技能――体育教学实践技能,从宏观上将体育教学实践技能分为体育教学计划编制技能、体育课堂教学实施技能、说课与模拟上课技能、体育教学反思技能,并结合典型的实例进一步阐明了各种教学技能的运用与习得办法。
我国对体育教学技能的分类研究较少,从学者们对其分类研究中发现有利结合体育教学独有的特点,根据不同分类标准,对体育教学技能分类。第一种分类方式抓住体育教学的特点,分析了体育教学过程的教学技能,使体育教师更能准确的分辨体育课堂教学与一般教学的不同。但分类中忽略了一般教学技能(如导入技能、提问技能等)对体育教学的重要性。王鲁克将一堂体育课分为课前准备、课中教学和课后总结,结合体育教学特点以及体育课程教学的行为方式,教学设计技能的加入,体现体育课的计划性,但是综合分析此种分类不全面,忽略教师综合技能。刘海元从宏观上分析了体育教学实践技能,从教学计划、教学实施、教学反思3大方面综述了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技能,说课和模拟上课技能的研究丰富了教师的教研活动,但是对体育教学技能的进一步分类中出现交叉。综合分析,其分类研究体现了教学技能分类的学科性,但是将语言技能和讲解技能单独作为重要的教学技能,造成了技能分类重复交叉;有的分类过于传统,没有体现新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对体育教学技能分类,既要考虑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又要注意分类的原则性。
4 体育教学技能的重新分类建议
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使体育教学技能分类可从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全方位研究,可见体育教学技能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国内外学者对教学技能、体育教学技能的分类主要依据教学行为、教学要素、教学过程,容易造成对概念理解的偏差、分类中存在交叉、分类缺乏科学性和学科性。因此,以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指导对体育教学技能进行深入细致的分类研究,在体育教学技能的训练中渗透新课程理念,有助于教师对体育课程标准的理解,有助于新课程改革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体育课堂教学以体育活动的组织实施而体现,以体育课教学活动为依据,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方向,对体育教学技能重新分类研究,不仅有助于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延续和适用,有助于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技能概念的理解,从而使体育教学技能的分类避免分类交叉和学科专业性不强等缺陷。
基于以上分类综述,取长补短,遵循分类的原则,借鉴美国课堂教学中注重师生互动、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等特点,保证分类的学科性、不交叉性、顺应时展的特点,结合体育课程改革理念,依据体育课教学活动即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教学组织、观察休息、帮助保护5大部分将体育教学技能分类(见表1)。
根据体育课教学活动将体育课堂教学实践技能分类,教师指导和学生练习分开描述,充分体现了新课改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原则,避免了分类中的交叉。体育教学遵循人体机能活动变化规律,增进系统的良好循环,增强体质,这就要求体育教师选择合理的教材内容结合学校自身的情况以及各个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创编适合每节课的教学活动,符合针对学生练习的内容编制技能。体育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教学活动的复杂性、身心活动的统一性等特点决定学习指导技能、活动组织技能以及负荷调整技能的重要性。新课程改革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结合在一起,因此体育教学技能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不仅需要操作技能,还要充分体现心智技能。学生学习的最佳条件是精神、情绪、心理和生理处于协调一致的状态,其中心理素质起导向作用,因此体育教师适时的进行思想教育,不仅从身体上保证学生的健康,更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顺应新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真正达成体育教学的目标。依据体育教学活动对体育教学技能分类从根本上避免了分类的交叉,充分体现了体育学科的特点,符合现代教学的身心共同发展的特点。
教学技能因教学过程的复杂而复杂,认识的不同、概念理解的偏差会形成千百种体育教学技能分类。综述现有体育教学技能分类成果,分析分类存在的问题,提出更为合理的分类标准,形成体育教学技能的体系,旨在为体育教师建立一个教学技能库,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提取一些技能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 陈琦,刘儒德. 教育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00.
[2] 荣静娴,钱舍. 微格教学与微格教研[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1.
[3] 毛振明. 体育教学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339-340.
[4] 王鲁克. 体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理论与实践[J]. 体育学刊,2000,7(2):67-70.
[5] 胡淑珍. 教学技能[M].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6.
[6] 荀渊. 教师教学技能研究[J]. 上海教育研究,2004(8):18-20.
[7] 张铁牛. 教学技能研究的理论探究[J]. 教育科学,1997(2):27-29.
[8] 郭友.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教学技能与培训[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 肖锋. 学会教学――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与实践[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10] 卫建国,张海珠. 课堂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
[11] 申继亮,王凯荣. 论教师的教学能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4(1):66.
[12] 赵超君. 论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教学技能[J]. 体育教学,2011.
篇2
关键词:新概念英语 分层教学 课堂互动
DOI:10.3969/j.issn.1672-8289.2010.10.003
1. 新概念英语教材的宏观分析
《新概念英语》(New Concept English)由语言教育专家L. G. Alexander和何其莘先生编写,分为四册,着重于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的4项基本能力――听、说、读、写,使学生能在学习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下文将分册介绍这套教材的用途。
第一册(英语初级)基础:英语学习的敲门砖,讲解和练习基本语音、语调,包括单词重音、句子连读、重读、节奏等,另外也涉及到英语的基本语法,包括基本句型结构、名词单复数、动词时态、形容词比较级等。这一册适合于英语基础较差,希望在短时间内掌握英语基础的学习者。由于我校旅游与航空学院学生属于提前面试形式招录,文化课稍弱;然而他们将来从事的工作,比如酒店管理、航空服务等,都对英语的口语和听力有一定要求。在英语教材的选择上,采用了《新概念英语》第一册。它的教材设计牢牢围绕着英语基础,所选课文都是日常英语交流涉及的内容。学好第一册,是掌握英语基本功的关键。
第二册(实践与进步)初级:构建英语的基石(Practice and Progress)在掌握一册语法知识的基础上,由浅入深、逐步讲解语法要点,使你轻松掌握枯燥的语法;通过对句型想方设法的分析及对词汇、短语的讲解,使你在听、说、读中能真正运用地道的句型。
第三册 (技能培养) 提高:掌握英语的关键(Developing Skills)着重分析句子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使你认识到句型的精炼、优美、实用与可模仿性,从而将其有机地运用于英语写作之中;老师将进一步扩充讲解词汇、短语及语法的实战运用。
第四册(流利英语)高级:体味英语的精髓(Fluency in English)四册涵盖了文化、经济、哲学、艺术、体育、政治、美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伦理学、天文学等三十多个学科门类,语言文字精美独到,句型结构复杂多变而又不失简洁酣畅同时。诸多文章里蕴涵着深厚的哲思、美学及西方文化中独特的思维方式,这使得该教材成为每一位欲真正掌握英语语言精华的学习者不可多得教材。
2.新概念英语教学的互动模式
上文提到,新概念英语最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而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实践。因此,新概念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尤其重要。新概念课本对讲课步骤提出了建议。第一课时的安排中,讲课分为六个步骤:听力理解、理解性问题、学生提问题、举行训练、复述故事和讨论题目。第二课时的安排中,教师要求学生进行摘要写作和语言练习。
听说理解、学生提问、模拟练习、复述故事和讨论等,都对学生的课堂参与要求较高。 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中,教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为重要。因此,每堂课开始,教师需采取一些方法来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上课前,我在黑板上画图,让学生猜想课文发生的故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放听力。听力理解之后,学生打开课本,对课文进行朗读、理解和提问。有时学生会对课文中的连读提出疑问,有时会对词组的固定搭配提出疑问,教师负责解答并且讲解。完成朗读后,另一个互动程度较高的环节开始了:模拟课文场景练习对话(Role-Play)。 刚开始教学时,由于学生害羞,不能放开进行表演,在鼓励下,部分外向活泼的同学开始带头表演,有时不仅表演课文内容,还加入自己想象的情节。例如,在Lesson 127 A Famous Actress著名的女演员这一课中,学生不仅演出了课文里的对话,还增加了粉丝见到偶像要求签名和拍照的场景。在他们的带动下,班里的气氛变得活跃起来。第五个步骤为课文复述,这对学生的记忆力和英语表达能力都是一个考验。刚开始,学生不适应大段英语的独白,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下关键词进行提示。例如,Lesson 93 Our New Neighbor 我们的新邻居一课,我写下提示:Nigel-neighbor-pilot-R.A.F-fly-NewYork-Tokyo-Madrid-Spain-London-41-year-old-lucky-wife-home,帮助学生复述。在提示词的帮助下,越来越多的学生敢于尝试复述。最后一步为讨论题目,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这不仅要求熟练掌握课文内容,并且要对课文进行联想和思考。例如新概念第一册的最后一课林中散步,提出了一个目前广受关注的问题――环境的污染和保护。在学习课文后,我提出一个讨论题:What can we do to protect our environment? (我们能做的保护环境的事情有哪些)。学生们积极用英语回答:Don’t throw rubbish everywhere (不乱扔垃圾),don’t use disposable chopsticks(不用一次性筷子),bring a cloth bag to the supermarket(自带布袋去超市购物)等等建议,充分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这六个步骤的学习,使学生对课本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练习了听力和口语。 接下来的第二课时,教师会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并且练习摘要的写作。这种学习模式,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语言的积极性,某种程度上也培养了他们积极思考的习惯。
3. 分层教学的调整和效果
本学期我教的两个班级分别为分层教学的七班和八班。两个班级的学习气氛不一样,学习方式也不相同。七班学生爱动,喜欢表演和想象;八班学生喜静,更倾向于写作。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我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在七班的教学中,我设计了针对课文内容的诸多场景,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个性进行表演。例如,在新闻一课中设计了新闻会现场。当他们适应了表演的模式后,我开始对他们的语言加以要求和约束,不再是天马行空地表演,而要用到课文学到的词组和句型。例如,在去旅行社咨询的场景中,我要求学生对话中一定用到“He may be…He may have been…I’m not sure…”这个句式。通过这种模式的练习,学生在享受表演快乐的同时也掌握了一定的英语表达方式。
在八班的教学中,由于大部分学生怯于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我建议学生先写后说。但是,这种写作不是一字一句地写好再照本宣科,而是写下自己想要表达的具体的观点,然后根据观点自由组织语言。
4. 新概念教学小结
总结上面的教学方法,一方面,教师参考新概念教材提供的教学步骤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个性、天赋、秉性等调整教学模式。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会逐渐从以往只听不练的方式过渡到边听边练的方式,有效地提高语言交流能力。
参考资料
[1] L.G. ALEXANDER 何其莘, 新概念英语[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2] L.G. ALEXANDER 何其莘, 新概念英语教师用书[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篇3
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目的,构建一个探索性的学习空间,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下面就这段时间的学习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1.理论是支撑课程改革的基石
在大学期间,我也曾经系统学习过教育学、数学学科教育学,但把十几年前接触到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运用于我现在的实际教学中,已经过时了。在平时的工作中,也曾接触、学习过一些较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但是总觉得不够系统,在自己头脑中,关于这些知识,始终没能形成一个较清晰的脉络。 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以前头脑中有些模糊的概念开始明晰起来。例如:我在平时的工作中经常遇到"课程"这一概念,但对于这一概念的深刻内涵,我并没有深入研究和思考过。通过首都师范大学王尚志教授的讲解和我自己的学习,我对"课程"的广泛内涵更加明确了,它不但包括教学目的和内容,还包括教学计划、预期的学习目标、学习经验等等。而且,我还进一步了解了其它国家的学者关于课程的一些具体分类。另外,我对《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在教学中,我经常接触的是教学大纲,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与旧的《教学大纲》之间差别很大,内容变化非常大,在表述方式上有较大的变化,在标准的要求上把对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式的引导的要求与知识内容的要求结合起来,突出对能力培养的要求。《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空间。
2.理解了数学教学的本质
数学教学应注重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的活动过程。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学习是主体在现实的特定操作过程中对自己的活动过程的性质作反省、抽象而产生的,学习数学是一个"做数学(doing mathematics)"的过程。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也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模式,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等活动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具有现实背景的活动中去研究、去探索,从而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的精神、运用数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现实的、有趣的和探索性的数学课题的学习活动就成为数
学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3.转变学生学的方式
3.1 主动性学习。教学的艺术在于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动机。通过探究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要在课堂上体现"四性":学生看书、思考的积极性;学生有提出问题、亲手实践的主动性;学生有发表见解、敢于辩论、能发现并纠正别人错误的独立性;学生有,发现别人没发现的问题,从不同角度探索新途径的创造性。
3.2 体验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模式起源于欧洲。在20世纪初的德国,在已经没有多少人怀疑捧读教科书和课堂授课的教学模式时,曾在牛津受教的教师科翰忽然向自己发问:有没有更好的方式,让教育更丰富。1941年,科翰在威尔士建立户外学校,开始也只是对学员进行单纯体能、生存训练,后来扩展到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从而开始创立了体验性学习方式。
"体验性学习"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实践、练习,对情感、行为、事物的内省体察,最终认识到某些可以言说或未必能够言说的知识,掌握某些技能,养成某些行为习惯,乃至形成某些情感、态度、观念的过程。对于数学学科,"数学体验性学习"是指教师精心设计适度体验水平的数学活动。学生在这样的数学活动中,接受教师的组织引导,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整体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和谐体验,并进而发展体验能力的过程。"数学体验"是人们在数学活动中所生成的对数学内容的情感且生成意义的活动,是体验者在自己的数学学习需要、价值取向、认知结构、情感结构、已有的经历等完整的"自我"基础上去理解、感受、建构的过程。让学生进行体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同时学生在进人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性学习中能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的内心感悟。
篇4
“临床”作为医学术语,源于医学著作《临床医学的诞生》,“临床医学”是相对于基础医学、靠实地诊断治疗病人的医学。教育学人由此获得启迪,主张在师范生培养中融进临床学理念,以突出教师教育实践能力的案例性、现场性和动态性。“临床教育学”概念由荷兰学者提出,后在日本、美国发展较快。1988年日本京都大学研究生院设立“临床教育学”专业,2000年田中孝谚著作《理解儿童:临床教育学的尝试》出版;日本多所大学设置“临床教育学研究中心”,聚焦教育实践,展开教育、医疗、心理等多学科参与的“临床教育学”研究。美国20世纪90年代有教育学者提出相关概念并产生积极影响,柯南特主张由“临床教授”负责指导和评价师范生教学实习,古德莱德呼吁加强“临床教授”队伍建设。这些理念在美国及西方国家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DS)建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美国“蓝带小组”研制出了“临床实践型教师”培养模式,特别强调候选教师的临床经验。
1.基于“临床教育学”的教师教育研究成果
我国以“临床教育学”为命题要素的研究成果并不多,以译介性内容为主,较有影响的有两篇:刘燕红、周琴发表在《教育学术月刊》2011年第8期上的《美国临床实践型教师培养模式述评》,钟启泉发表在《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第9期上的《从巴赫金的语言哲学看“临床教育学”———日本教育学者浅沼茂教授访谈》,前者概述美国2009年以来临床教育学应用与发展,重点介绍“临床实践型教师”教育模式的研究背景、研制思路、主要内容等,对我国深入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钟先生的访谈文章涉及理论视野较深广,其中介绍临床教育学三基轴概念:“现场性、实践性”,聚焦医学中“实地”特征;“病理性、问题性”,聚焦医学中针对“病人”个别性;“发现性、批判性”,基于“临床”的引申义。此三基轴构成彼此独立的三维空间,虽然逻辑关系不甚清晰,但基本揭示了近年来临床教育学研究的基本范畴及特色,为研究者提供一个鸟瞰临床教育学整体面貌的工具,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基于临床教育学的教师教育研究,国外体现为“在实践中”“指向实践”“为了实践”的教育模式,以英、法、日、美等发达国家为代表。国内聚焦于教师实践性知识及其获得途径的研究,钟启泉、陈向明的研究成果具有引领性影响。我国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已有的研究成果多侧重于“现场性、实践性”问题的研究,而缺乏对“病理性、问题性”现象的关注;有些研究即使涉及学校存在的“教育的病理”或“病理的教育”领域,也多数是着眼于对教育教学中“已然”的“问题”“病理”进行归类、总结,为之寻找“治疗”手段,并形成带有共性特征的诊疗方案。而临床教育学则注重教育教学问题的个性化内涵研究:如果时间、地点和教师、学生以及其他诸多教育因素不同,则其“现场性、实践性”内涵必然不同,可能出现的“问题”“病理”也将各有不同。教师要充分认识儿童成长环境的复杂性,对中小学生行为、心灵的“病理”有一定的敏感度;善于预测或发现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如“焦虑、困惑”等心理问题,“逃学、欺凌”等不当行为,以及校园“轻生案”“案”等,对此能够适时寻求恰当的引导、教育等规避策略和方法。总之,师范教育不可能为教师提供教育教学的“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教师只有增强反思能力、发展教育智慧,才能妥善解决复杂教育教学情境中的“旁逸斜出”或“突发事件”。
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发展新趋势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实践指向研究,以裴娣娜、倪文锦、王荣生等学者及大批语文教改一线专家为代表,其研究成果产生了广泛影响。《语文建设》2013年首期发表《聚龙宣言》,开启了大规模的“真语文大讨论”,全国语文人针对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假大空杂”的积弊,进行了全面反思和重构。2014年以来,《语文建设》又相继推出系列讨论专题,如“将国学融入中小学语文教育”“以语言文字运用为本”“文本解读应以文本为本”“语文知识是语文学习之本”“继承并弘扬古代优秀语文教育传统”等,并且集中刊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研究”的前期成果,包括语文教育改革的总体构想(任翔)、语文教育语用观的核心理念(曹明海)、语文教育改革的整体设计(李宇明等),还有语文教育评价(倪文锦)、语文教师教育(靳彤)、语文教材改革(顾之川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语文建设》2014年第6期、第7期、第8期)。这些都是语文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前沿成果,无疑应该成为语文教学论课程优化建构的重要元素。
3.“临床教育学”视域下语文教学论课程优化研究的意义
临床教育学强调实践性、跨学科性,其隐喻意义在于:临床医生在决定治疗病人时,一般运用艺术的、非形式的、质性的方略,是不能量化的。基于临床教育学的理论视野,优化学科教学论课程,将使高效开展教师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在职研修工作拥有源头活水。当前,业内人士已经关注“临床性”,普遍重视教师实践能力的打造,但往往强调了可操作性,却淡化了学术性;流于急功近利的机械训练、低效模仿,解决的都是“已然”“应然”问题;侧重于打造知道“怎样教”,却淡化了要理解“为什么这样教”,忽略了要反思“还可以怎样教”。借鉴临床教育学“三基轴”内涵特征,突出对“或然”“将然”问题的研究,体现了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导致教育环境的复杂对教师的新要求。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特殊性质,在人终身发展中奠基性的重要地位,以及学习内容和任务的高度综合性、实践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情境更为复杂,不确定因素更多;同时,母语教育对于“立人”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任重道远的使命,对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更高。因而,开展临床教育学视域下的语文教学论课程的优化研究,更具特殊意义。2013年国家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了三个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同志最近指出:“广大教师要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转化为日常行为,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4年9月9日)因此,进行语文教学论课程的优化研究,对于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培养出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从而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具有实效性、时效性,也有一定的前瞻性。
二、语文教学论课程优化建构的目标定位及主要内容
1.目标定位
借鉴临床教育学“三基轴”内涵特征,贯彻《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三个基本理念;以“回到原点”为突破口,着力研究“学科”“知识与能力”“学习与发展”几方面的原点问题,以语文学科为凭借和依托,以语文教学事实为基础,以提升语文教师临床实践能力和教育智慧为旨归。
2.主要内容
(1)遵循“实践取向”理念,突出“现场性、实践性”特征,研究当代语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内涵、特征及获得途径和策略,聚焦于“语文教师知识”,包括语文学科知识、语文课程知识、语文教学知识。语文学科知识。学科知识,是教学实践的主要原料和依据;知识与能力,是教学实践的两个基本支点;语文教师知识首先应该指向“语文学科知识”。语文学科知识,即学校教育课程中的语文课程学科知识,由文字、语言、文学、文章等多门学科综合改造、遴选、提取而来,这些知识力求精要、好懂、有用,以适应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需要,后来被概括为“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称为语文基础知识,与语文基本技能“听说读写”并列,构成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双基”。语文课程知识。随着语文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从关注“教学层面”走向关注“课程层面”,已经成为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把握课程的整体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自觉。语文课程知识,即把语文学科知识转化为语文课程内容的知识,其基础内容仍然是语文学科知识,但又不是单纯的语文学科知识的直接呈现,而是对它们进行加工、重整、变更,使其形成课程知识,即指向语文教学目标、在学校基础教育阶段需要学习,而且是可以教、可以学,值得教、值得学的语文知识。语文课程知识内容指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实现什么目标”,指向语文学科教学目标知识;二是“拿什么来实现此目标”,指向为了实现此教学目标,要运用哪些语文知识;三是“怎样教才能更好地实现此目标”,指向将采取哪些方法、策略来呈现、传递这些语文知识,使其能够转化为语文能力,形成学生的语文素养;四是“何以知晓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指向如何通过检测、评估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来判断教学目标实现的效度。语文教学知识。198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舒尔曼(L.S.Shulman)提出“教师知识”的概念及其理论框架,由七个组成部分构成:学科内容的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关于学习及其性质的知识、教育情境的知识、教育目标与价值的知识,其中“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简称PCK)最受重视,它是“学科的科学内容与教学论的合金”:教师将学科内容转化和表征为有教学意义的形式、适合不同能力和背景学生的能力,是综合了学科知识、教学和背景的知识而形成的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由于学科教学知识(PCK)具有专业独特性、个体发展性、多元整合性、实践生成性等特征,因此,该部分的重点是语文教学知识(PCK)如何获得,难点是语文教材内容教学化和语文教学设计个性化。理想的语文课程体系应该是:课程目标内容化(国家)———课程内容教材化(专门机构)———教材内容教学化(教材编者、教师)———教学设计个性化(教师)。我国2011年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仍然属于“能力型”标准,缺乏课程内容;而当前的教材基本属于“文选型”教材,在“教材内容教学化”方面还有待提高,这必然增加语文教师“备课”的难度。据业内研究者粗略统计,70%的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是源于教师研究教材和把握教材的欠缺,问题大多处在弄不明白究竟要“教什么”。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教材内容教学化”不到位有很大关系。“教什么”“学什么”比“怎样教”“怎样学”更重要,这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也是有效教学的原理之一。
(2)坚持“育人为本”理念,注重“病理性、问题性”特征,改变一味重视“已然”“应然”问题的研究惯习,重视语文教育教学中“或然”“将然”问题的研究,旨在提高语文教师的实践能力,促进其形成语文教育智慧。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表明,当代教师教育必须从“教书匠的训练”走向“反思性实践家的成长”,课程实施需要由“定型化教学”走向“情境化教学”,教学研究需要由“技术性实践”走向“反思性实践”,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由“教育理论实践化”走向“教育实践理论化”,语文教学论课程的优化必须在此前提下进行。要广泛吸纳“真语文”大讨论的研究成果,探索怎样建构有效、高效的语文课堂,注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和教育智慧的形成。特别要研究怎样锻造教师的“专业品性”,引导语文教师形塑自我角色,恪守专业伦理,习得专业知能,养成实践智慧,促使其提高对学校教育教学中“或然”和“将然”的“问题”的洞察力和敏锐度,增强驾驭教育教学中“突发事件”的能力。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必须进行自我角色的形塑,了解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善于通过母语文化的熏陶浸润,促成儿童心智的良好发展。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品性,才能避免在教育教学中产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怠惰心理,甚至出现“惹不起,还躲不起吗”的逃避行为;教师“不愿做”比“不会做”更亵渎“传道授业解惑”的为师之本,更有损于教书育人的大业。拥有优秀专业品性的教师,对教育教学中“或然”“将然”问题,不仅具有敏锐度,还具有责任感;他们对待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能够使日常“保健”“预防”与“临床治疗”合理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适应当今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传承母语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文教师更加责无旁贷。
(3)体现“终身学习”理念,强调“发现性、批判性”特征,体现当代教师“反思性实践者”的专业属性;聚焦于语文高效课堂的建构,即语文课堂技术(基础)———语文课堂技艺(桥梁)———语文课堂艺术(境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前教授唐纳德•A.舍恩(DonaldA.Schon.)20世纪80年代提出,教师要从技术理性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在实践中反思和探究,树立“反思性实践者”的专业形象,他指出,“反思性实践者”是实践情境的研究者,是实践知识的创造者。“反思性实践者”体现了当代教师的专业属性。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充其量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他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罗赛尔、科萨根指出:“训练只能缩小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之间的差异,而反思性实践或反思性教学,却是促使一部分教师成为专家教师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教学实践的过程,不是合理技术的应用过程,而是在复杂的语境中展开的实践性问题的解决过程,是要求高层次的思考、判断和选择的决策过程。反思,是在实践中提升理论的重要途径。就反思策略的生成机制而言,可以分为“外辅式”“内发式”两种,前者是经由教师教育者引导而学会反思;后者是由师范生、准教师进行自我澄清。对准教师而言,“内发式”反思难以自动生成,需要在教师教育者的指导下逐渐形成并提升反思能力,因而“外辅式”策略在教师职前培养中更加重要。国外教育研究者通过初任教师与熟练教师的比较,揭示了熟练教师的实践性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第一,不仅在课前、课后进行反思,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即兴地思考丰富的内容。第二,能够积极地、感性地思考教学,即在教学中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展开推理,发现并解读教与学的问题与意义,并从该问题与意义出发探寻教学的其他可能性,以求得实践性问题的解决。第三,不限于教师的教,能够置身于学生的种种立场来反思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够多角度地把握教学事件。第四,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教与学的语境,从教材内容的关系、其他学生思考的关系上来做出相应的思考与判断。第五,能够发现教学中的种种事件之间的复杂关系,不断地重建教学所固有的问题框架。任何课堂实践都是技术与艺术的对立统一。教学兼具技术性与艺术性,教学是一种有效的实用技术,但在教学过程中包含了艺术的要素———直觉性、创生性、即兴性、表现性;无论哪一种教学方法,即便是电子计算机辅助教学,也必须有“艺术性”。建构语文高效课堂,就是使语文教师努力从教学技术向教学艺术迈进,其发展的逻辑思路可概括为:语文课堂技术(基础)———语文课堂技艺(桥梁)———语文课堂艺术(境界)。第一,语文课堂技术,即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并且被固化、定型,具有普适性的教学观念、操作流程、方法手段等,它是浓缩了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的精华,是静态化了的语文教学智慧;课堂技术是高效课堂的起点,是高效课堂不可或缺的“底座”,因此,必须强化语文课堂技术的训练与掌握,为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打牢基础。第二,语文课堂技艺,即指在熟练掌握语文课堂技术的基础上,个性化地理解、迁移、改进和重组现成的语文教学技术,使其更适应当下的教学情境,更符合自己的教学需求的一种更加合理有效的课堂样态;语文课堂技艺,是语文教师基于自己的专业积累,进行反思性实践的专业提升的成果表征。课堂技艺,是“有效课堂”到“高效课堂”的过渡带,具有桥梁作用;追求语文课堂教学技艺,可以避免对名校名课的“模仿秀”,回归语文真味。第三,语文课堂艺术,是高度自主化、个性化、弹性化的语文教学形态,是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完美教学境界。教学艺术表现为优秀教师对教与学的整体性理解和知行合一的行动样态,这些思维和行动特征已经组成了他们安身立命的个人哲学。研究语文教学艺术的特征与形成,必须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背景,重视中国教师本土的思维和行动特征研究,有必要通过整体性、情境化和默会知识等方式进行研习;如优课研究、案例剖析、反思性模仿等方式,还可以采用师徒制、做中学、角色体验等途径,促成语文教师教学经验的生长与升华。
篇5
关键词 特殊教育 学校 计算机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057 文献标识码:A
在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之一。对个体来说,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已作为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的一项必然要求,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而言尤为如此。那么,如何进行特教学校计算机的教学呢?
1特殊教育学校计算机教学遵循的原则
1.1补偿性原则
缺欠补偿理论认为任何人在一个方面出现缺欠,那么会在另外一个或几个方面得到补偿。例如,听觉障碍儿童,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部分或全部丧失语言和听力能力,为了补偿他们在听觉上的障碍,视觉的观察力和头脑的分析能力得到加强;盲童由于丧失了视觉能力,因此在听觉和触觉上有所加强。我们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时应该特别注意体现补偿性原则。在聋童教学中更多地运用表现实景的影音文件以及生动、略带夸张的动画和丰富多彩的图片,形象、真实地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对于用语言(手语)不能表达清楚,而又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利用教学软件等手段来完成,既回避了烦琐教学语言的重复而无效的使用,又使学生利用视觉直观地获得所学内容的信息,从感性上对新知识有了认识,从此攻克语言障碍这一难点。在盲童教学中利用他们听觉的发达,对于难于理解的景物描写可以通过播放表现这种情景的音乐来刺激学生的想象能力。因此说补偿性原则使计算机教学更加充分和合理。
1.2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
特殊教育教学是以形象直观为其特点的,但是直观的感性认识只能产生表象,掌握知识还必须从大量直观材料中去提高、概括和抽象,上升到理性认识。人的大脑皮层的两种信号系统的活动是紧密相关的,没有第一信号系统(具体、形象、直观)的活动,第二信号系统(抽象、概念、思维、词语)就不能活动。对于听觉障碍的儿童理解事物只能靠视觉的观察,因此对他们的教学应该特别突出色彩和影像,但是再直观的图片和再真实的影像,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解决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计算机教学可将直观性与抽象性紧密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1.3教学的目的性原则
特殊需求的人群(特殊教育对象)由于某种原因促使他们对某项需求相对于普通人群有更加明显的选择性,因此在计算机教学的同时,应该对不同的需求者应用不同的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例如,针对聋童的教学,应该突出图片和视频等方面媒体的运用;对具有残余听力的儿童,还应该注意对他们听觉的刺激;针对盲童的课堂教学应该突出音乐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合理的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使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更容易地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加深印象与理解,同时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了教学的内容,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2特殊教育学校计算机教学的策略
2.1努力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
信息技术教师关键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聋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因此对教师而言应该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操作技能都要有一个较高的水平。作为特教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灵活创新,要根据不同的学校环境、教师特长和社会背景等,创设不同的情景任务开展教学。
特教学校的计算机教学的对象一般是肢残生和聋哑生。肢残生和健全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比较接近,但是聋哑生完全是不一样的,需要教师有娴熟的手语。因此,要注重培养和提高教师的手语水平。只有解决了沟通障碍问题,才能让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更好地发挥。
2.2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注重学生的个体接受差异,采用梯度式教学
特教学校的学生由于其特殊性,学生的个体差异更加明显。这种差异性不仅仅体现在心理上由于残疾人生理上的缺失。也正是这些生理上的缺陷导致了其认知上的缺失。因此,这种特殊性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对于视力、听力、言语、智力、肢体有残疾的人实施的教育应当因人因科目而异。充分注意到这几个群体之间的差别。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如对于视力有问题的学生应当多多通过语音进行引导。对于听力有问题的学生应当多进行视力引导。对于语音和肢体有残疾的学生应当以实践为主题。另外我们还应当学生的不同学习程度加以区分。对于一些成绩较好、学有余力的同学应当以高层次的作品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在现有在校教育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自我完善。而对于一些相对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引导他们通过反复练习扎实基本功在稳中求进步。
2.3实施师生互动教学
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是师生关系转变的表现,信息技术使师生由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变为和谐、平等的关系。信息技术可以丰富传统的师生互动方式,使师生之间增加更广泛、更民主、更有针对性的交流。信息技术对师生互动方式变革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一名教师与多个学生的互动,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提问,教师可以实现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个别性辅导;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远距离师生互动,可以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跨时空的交流与合作;信息技术强大的管理功能可以提高师生之间评价与反馈的质量与效率。
篇6
关键词:大专数学;教学探究;反思
大专数学的数学课程主要分为高等数学、解析几何以及概率论等科目,不同的数学科目对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多数是不同的。但是就目前的教学体制来看,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问题,并且教师也缺乏有效的教学反思,导致教学效率不高。
一、目前大专院校在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师生观念上的局限性首先,想要切实有效地提升大专数学的教学效率需要真正从教师的观念改变做起。然而就目前的形式来看,教师的教学观念过于落后。教师观念上的落后主要分为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专业数学的影响。部分教师在数学课程上教导学生的能力局限在试卷的做题上,比如说具体的一个极限的概念以及应用讲解,学生在进行极限概念的学习过程中往往不懂如何灵活使用,而教师也对此没有采取更深入的教学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最终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虽然能够掌握极限的相关求解题目,懂得如何去生搬硬套公式去解答试卷中的题目,但是却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求解的原理是什么,最终使得学生在经过大学数学学习之后只懂得如何解题,却不知道如何应用。再次,有关数学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多关注于学生的专业掌握情况,大专教学不仅仅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培养一定的实践能力,还需要能够在经过几年的学习之后达到一定的提高综合素质的能力,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懂得如何做人,教师在这方面的教学也是有所欠缺的。
(二)教师的照本宣科式教学第二,教师在进行有关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教材中的相关知识概念比较全面,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较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并且教材中的设置已经比较符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念教材、固定讲解模式”的出现,教师数学教学过程中仅仅通过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是远远不够的,不仅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学生往往对缺乏创新和趣味的数学课堂感到一定的疲倦,久而久之,容易使学生产生厌恶心理,从而影响到学生的数学学习。
(三)教学方式上的匮乏,学生自主学习情况欠缺最后,当前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式缺乏多元化,采取的教学模式大多都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被大大的遏制,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太乐观。而对于学生来说,学生在大学里面轻视数学的重要性,在经过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之后,到了大学缺少了热情和激情,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抱着消极的态度学习,认为只要考试能过就行。而这样的学习思想不仅严重降低了数学学习质量,而且也降低了数学学习自主性。
二、教学反思,优化数学课堂
我们对当前大专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和局限性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总结来说,主要分为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体制上的局限和缺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数学学习态度上的错误导致的。因此,在大专数学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开展数学反思,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现在最为重要的一点是需要教师能够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的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根本上认清楚大专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缺少的是什么能力,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导致学生未来到社会中只会做题不会实践。我通过实际的教学发现,在数学课堂上,如果能够将一些具体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概念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际的案例来达到掌握知识的效果,所取得的成效是非常显著的。将数学思想融入到实际的生活案例当中,不仅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数学思维能力的养成,为学生未来走入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以《概率论》为例,在概率论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其中基本上所有的知识点和概念的讲解都可以通过转化的思维方式,将一个具体的数学概念转化为生活案例来让学生进行学习和思考,概率论的知识点比较抽象,学生单纯依靠理解往往效率较低。而我通过不断的教学反思,发现如果把一些具体的知识点和生活中的案例联系起来,那么学生往往能够更深入的思考,然后我再把案例普遍化,使学生了解“一般公式”的含义,达到学习的目的。总而言之,大专数学教学需要教师不断的进行教学反思,不断的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根据合适的教学概念和知识点来设定合理的教学对策,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而不是学生的应试能力。
(二)数学建模思想的教学反思笔者在经过了长时间的反思学习之后发现,在大专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建模思想,使学生在一些重点难点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把它们转化为数学模型,那么学生的学习效率能够成倍提升。因为数学模型的思想是将这一类知识点难点的题目类型进行有效的总结,抽取概念中的核心数学思想,将其形成一个数学模型,然后学生通过对数学模型的学习来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和难点。以高等数学中的微分和积分概念为例,高等数学学习过程中,核心的思想就是微分和积分的数学思想,大部分的知识点和概念都是有这两个思想衍生而来的,而通过实际的教学案例发现,学生在这方面的掌握情况并不乐观,部分的学生往往容易混淆这几个思想方法,一旦学生混淆了概念,那么在高等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就很容易出现迷茫,对后续的课程学习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微分和积分的概念在曲面面积求解、近似求解、极限的相关概念中都有应用。在这一部分知识教学中,笔者逐渐摸索出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数学模型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显著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一般会通过提出问题、学生讨论、总结概括等步骤来逐步的引出数学模型的概念。首先将微分和积分的数学概念进行讲解,然后通过提问的方式,询问学生如何能够通过微分积分的概念来结合极限解答问题,如何来求解近似值等;其次帮助学生建立“近似”的数学思想,使学生了解微分的核心概念,并进行总结概括,最终将抽象化的知识点概念转化为数学模型,通过学生对数学模型的学习来掌握微分积分的数学思想,从而使学生在高等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在大专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微分积分的概念是非常重要且有用的,很多题目的求解都需要用到这个概念,笔者通过不断的反思总结得出了有效的教学方式,即通过建模的数学思想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1]
(三)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大专的课程学习是需要学生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能够得以应用和发展自我的,而不是让学生来应对考试的,因此大专的数学教学应当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为主,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 应当重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通过课程的教学来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数学思想,使得学生能够在类似知识点的解答和应用当中得心应手。[2]在笔者看来,大专阶段的数学课程主要的几个数学思想有转化思想、类比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这几个思想贯穿了高等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笔者通过不断的教学与课程的总结反思发现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想在数学学习中能够显著提升数学能力。就以《概率论》来说,在概率论的“包含被包含以及真包含”等知识概念的讲解过程中,往往罗列大量的数学公式不如一个维恩图更能让学生接受,学生通过对维恩图的学习往往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了解“包含被包含”等知识概念,这种将抽象化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象化的图形更加能够使学生理解和学习。而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当培养学生的这一思维方式,对于一些代数类题目以及抽象的数学公式,往往通过图形的方式更加容易理解和学习。[3]大专数学的学习培养的是学生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思想对于学生应用数学具有显著的效果,虽然在短期的学习过程中可能效果并不是非常明显,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点概念的增多,掌握良好的数学思想能够大大改善学生的学习效率。[4]
(四)课程教学多样化在当前大专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本人发现一个最普遍的现象就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台下学生没有几个认真听的。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方式选择错误,在课堂教学中没有什么趣味性、幽默的小案例,使得课堂教学气氛低下,学生学习效率低。对此,我们应当积极的转变教学对策,跟随时代的步伐,创新教学模式。将一些难以理解的数学公式繁杂的概念通过一些幽默的小案例来引出,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从而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5]
三、结语
综合上文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在大专数学教学过程中不断的进行教学反思的意义是非常显著的,不仅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还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为学生在未来步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使得学生在经过大专这几年的学习之后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夏郁郁.大专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黑河教育,2016,11:87-88.
[2]张彦龙.关于大专数学概率教学模式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4(02):89-90.
[3]苏德矿.高等数学教学如何与中学数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有效地衔接[J].中国大学教学,2013(05):47-49.
[4]金文琼.基于“翻转课堂”的文科高等数学教学设计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
篇7
关键词:继续教育学院;土木工程材料;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1-0036-02
继续教育学院的前身为成人教育学院,是各大学里设置的专门从事成人教育、短期培训等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二级教学单位。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
成人教育有其群体特殊性,交流中发现,好多学员对目前的教学体系提出了抱怨:想学的没学到,不想学的或者没有应用价值的常规概念却一直在重复。土木工程材料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员受众面广。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的选择及考核形式对教学效果和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此,笔者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一、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特点
土木工程材料对于不同的专业方向有不同的掌握要求,其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强。通常,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两部分:理论教学着重于使学生了解材料的基本性质、专业术语和基本概念;实验教学主要是通过试验让学生学会材料性能的测试方法及实验方案设计,为学生从事材料检测及新材料研发工作奠定基础。实验部分与理论知识相互呼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2]。
二、改进土木工程材料教学的措施
(一)精选教学内容
以建筑方向为例,目前所用《土木工程材料》教材通常十五章左右,内容主要有[3]:材料的基本性质、天然石材、气硬性胶凝材料、水泥、混凝土、建筑砂浆、金属材料、墙体材料、沥青与沥青混合料、防水材料、木材、高分子建筑材料、装饰材料和绝热、吸声材料等。如果每个章节都有所涉及,讲完整本教材至少需要60个学时。但继续教育学院的课程安排通常仅为30个学时,甚至更少。既要保证教学质量又想面面俱到显然是不可能的。交流中获知,任课教师在制定教学大纲时通常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讲授范围比较宽泛,基本每章都有涉及,但讲授内容较浅显,有的章节仅停留在相关概念的认识上;另一种是压缩讲授范围,通常只讲教材的前半部分,授课相对深入。两种做法各有优劣,前者能够开阔学生视野,后者能够深入学习相关知识。基于学员群体实际情况,个人认为后者更具实际意义。
如前所述,继续教育学员为成人群体,都是基于职称或专业技术需要等原因来校接受再教育。想通过继续教育提高学历获取职称的占绝大部分(90%以上)。该部分人群本就抱着混学位的思想来上课的,想通过课程授课让其专业领域开拓视野基本上等于痴人说梦。如果将授课范围压缩,授课中能够引入该群体工作中所面临的常见问题展开,无疑将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较高的教学评价。
以2014年某班级为例,参与本课程学习的共有17人。开学之初,调查发现17位学员中有11人在土建行业一线从事专业工作,其余6人与土木专业根本不相干。了解学员情况后根据土建专业11人的专业背景,在教学中将材料的基本性质、天然石材、气硬性胶凝材料、水泥、混凝土、建筑砂浆、金属材料列为教学重点,累计占用26学时(其中24学时为教材理论知识讲授,2学时用于讲授施工方案的撰写),其余章节占4学时,制订教学计划。教学中根据本人现场经验及学员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理论还原,极大地提高了学员的学习热情。
相比据学员背景划分教学重点,教材改革更是值得探索的一项根本措施。教师应积极着手教材建设,根据专业方向合理选择统编教材和自编教材,跟踪最新工程技术、施工工艺及材料发展趋势,定期不定期地更新教材。教材还应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做到主次分明、突出重点、简明适用[4]。针对继续教育学员这一特殊群体,本人认为“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材改革还应做到实用至上,教材中应大量引入工程实例。
(二)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应用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近些年,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大多数教师都采用多媒体教学,尤其是那些内容多、课时短的课程,多媒体教学更是备受青睐。多媒体教学确实有许多优点:运用动画使教学内容更生动形象、声图并茂,可提高学生注意力;尤其针对一些较泛、较杂的学科,可以链接更多的信息。但多媒体教学的弊端也是同样显著存在:演示代替了互动,课件“统治”了课堂,教师往往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课件上,使师生难以进行情感交流;打消了教师备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些教师因此消极备课,认为讲课就是对着课件念,反正不会出现“挂在黑板上”的现象。这无疑将从根本上降低教学效果。
目前,公认效果最好的教学手段为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因为它既克服了板书教学的枯燥和死板,又克服了多媒体信息量过大、学生不能及时跟进课程进度的缺点[5]。然而实践表明,采用这些教学技巧应对继续教育人员还是不够的。因为他们只关注授课内容的实用性和与其工作的相关性,除采用上述教学手段之外学员更倾向于将部分授课内容搬至现场或者实验室,即他们对现场教学更感兴趣。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在上课之前了解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工作情况,制订教学计划时针对性地将部分课时设置成实验课时或现场教学。这是完全能够实现的:比如,混凝土章节可取3―4学时根据学员情况可联系拌合站或施工现场或实验室进行试配,根据材料学原理解决试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工作性测试与评价,而不是照本宣科。
(三)改革考核办法
同多数课程一样,目前该课程考核仍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历来备受诟病。并不是学生觉得题目太难,而是因为以名词解释、填空、选择、简答、问答为主要题型的试卷闭卷考核方式,与被考核人员的工作能力、工作技能等几乎毫无关系。比如:设定情景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本课程常考的重点,计算中如果某个环节出错或者某个公式没有记清楚,将直接影响计算结果,从而大幅影响考试成绩。但实际工程当中,配合比设计是由专业技术人员在规范指导下进行的,根本不存在公式记忆的问题。只要结构服役环境、强度及耐久性设计指标明确根本不会出现考试中无法进行的情况。并且工作中“填空”或“名词解释”的时候又有多少呢?
实践是检验教学效果和学习效能的唯一标准。结课考查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所学课程的了解、理解、掌握和应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应该注重实用,注重实践。为此,该门课程可以采用开放式的考核方法,以大作业的形式进行――查阅资料进行案例分析或材料施工组织设计都是不错的选择。比如:北京国家美术馆钢筋锈蚀的原因分析,可提示大家结合美术馆所处环境特点及钢筋锈蚀产生的原因从混凝土中性化及早期混凝土配合比特点去分析解答;高速公路两侧护栏顺筋开裂的原因及预防,则要从高速公路的服役环境、高速公路冬季除冰措施及氯离子对钢筋侵蚀破坏的原理等着重分析冻融循环产生的原因及预防等等。这些开放性的题目鼓励学生查阅资料或者与他人讨论完成。这样既能理论联系实际又做到了提高学生查阅资料处理问题的能力,为其日后独立解决工程问题奠定基础。同时,这种考核方式对任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任课教师必须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和现场问题的积累。
(四)端正教学态度
教学态度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良好的教学态度是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接受继续教育的学员都是成年人,而且部分学员在各自的领域内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因此,课堂纪律有时难以把握。这就要求任课教师端正教学态度,以身作则。工作中既要做到善解人意又要坚定立场,坚持原则。同时,授课中应摒弃说教,多采用交流的方式进行。这样既有利于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改善教学效果,又能提高教师的威望和学校的口碑。
三、结语
继续教育是成人的再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继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继续教育教学水平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土木工程材料作为大土木下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继续教育中受众面广。要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学生专业背景划分授课班级、制定教学大纲、加强教材改革做到有的放矢;第二,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尤其做到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实验教学)相结合,加强学员实际操作能力;第三,采用开放式考核办法,提高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与专家进行技术交流等手段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任课教师应端正教学态度、以身作则,为继续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朱淼,黄艳.新时期下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探讨与
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14,(3).
[2]中国工程院工程教育代表团访美考察报告[J].高等工
程教育研究,2002,(5).
[3]杭美艳,张黎明等.土木工程材料[M].北京:化学工业出
版社,2014.
[4]万银善.高校教材建设与管理的几个问题的思考[J].科
技资讯,2007,(20).
篇8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只从认知角度考虑,关注如何把数学公式、概念和定理讲清楚,只注意讲解的条理性、逻辑性以及计算演示中的正确性,而很少想到教学的情感性和趣味性。教师要善于将那些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诱人且易于接受的问题,使学生在对这些问题的积极思维中去品尝学习的乐趣。如在教《圆的定义》时提出:车轮为什么要作成圆形的?能作成三角形、方形、椭圆形吗?使学生感到自然、必要和富有情趣;讲《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时,先给学生讲故事:古希腊的哲学家泰勒斯在游览埃及金字塔时,发现塔高竟无人知晓,他惊讶地说:“这是马上可以测出来的啊!”随后,他根据影长,很快测算出塔高为131米。他是怎样测算出塔高的呢?学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学习情绪很高。我们的课堂是需要氛围的,它既需要老师的积极投入,又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而情感教育的理想化状态应该是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发泄,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畅所欲言,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活动,来转变我们的课堂教学。
二、灵活多样的方法,促进情感教育
教学活动在知识和情感两条主线的相互作用下完成,知识就往往通过情感功能而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操作各种教学变量,使学生怀着快乐的情绪进行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到他们的接受性程度,调整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求知需求尽可能的匹配。如设计不同层次的有梯度的问题,针对性地安排某些学生回答;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让学生完成。让学生怀着快乐的学习情绪,从而调动起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活动是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相互交织、相辅相成的一个过程,而兴趣和愉快的相互作用和互补更为学生的智力活动提供了最佳的情绪背景,它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活动的性质,变消极状态为积极状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首先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法。比如:用创设情景法讲概念;用发现法、比较法讲性质、法则、公式或定理;用讲讲、练练或议论等方式上练习课或复习课等等。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生动活泼地学习。其次是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在课堂上,结合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或教具,让学生看一看、画一画、做一做,用动态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抽象的知识,甚至可以用交互的方式让学生动手自己制作教具,其效果是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这样既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又增加了趣味,也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三、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提高学生情感素质
数学学科的科学性很强,数学定理、公式、法则等都具有严谨、抽象的特点,看似显性的情感因素不多,大多数是隐性的或不含情感因素的,这也往往掩盖了科学本身的丰富多彩和生动形象性。殊不知,数学教材中许多定理、公式、法则的发生、发现、发展过程,背后多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只要我们多加思索深入挖掘,将这些科学知识与有血有肉和有情有感的创造性活动联系起来,仍然可以在课堂上通过一定的手段将这些教学内容赋予丰富的情感色彩。另一方面教师言传身教,不断用榜样言行的生动范例教育学生,也能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意志。例如教学参考书上的华罗庚、陈景润、笛卡儿等著名数学家的是事迹及成才的故事,指出他们之所以能登上科学的高峰,是因为他们具有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这不仅能唤起学生对科学家的敬仰之情,更能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的可贵品质,培养克服困难的毅力,勤奋而顽强地学习。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应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同时交往也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数学新课程为教材的多样化和呈现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要求讲授中,不能照本宣科,不能固守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现代化手段、几何图形等,带领学生走向教材,用好教材,掌握好课程标准加强的内容和新增内容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和学生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新教材的灵活性,给予一个好的教师得以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空间,老师课前的准备过程与课上施教过程都是教师对教材开发的过程。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灵活的运用教材。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是教师选用教材、资料,特别是分析运用教材的开发能力的体现。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新课程实施所需的技能。能够设计实施最佳数学活动方案。对所要探究课题按新课程全面准确地加以理解,对学生思想、学习能力状况做出科学分析,特别是了解和发现其创造潜能并加以挖掘,才能提高学生情感素质。
四、培养良好习惯,持续学生的情感
篇9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 困惑 对策
一、小学作文教学的困惑
习作,习作,顾名思义,就是练习写作。小学生写作文,就是用笔说自己想说的话,本不应是件难事。可直面现实,教育家于北辰老先生的这段话:“小学语文教师竭尽所能传授字、词、句,(段、篇),小学生勤奋学习字、词、句,(段、篇),家长们点灯熬油辅导字、词、句,(段、篇)。……几十年的努力,我们不但没有使小学生顺利通过‘作文关’而且把对作文的恐惧和无奈交给了中学,继而又转交给了大学……”并非危言耸听!这是为什么?笔者以为,小学作文教学最根本的症结在于:
1.未闻习作,先畏习作。
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阶段,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不强,所以各科教学都采用活泼灵活,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进行。可是一进入二三年级,开始作文了,教师家长便开始自觉不自觉的对学生进行心里暗示:“要开始写作文了,作文很重要,写不好语文成绩就上不去,甚至会下降……”孩子在没有接触作文前就产生了畏难心理,语文基础好的孩子瞻前顾后,不敢轻易动笔,基础差一些的孩子更是不敢动笔,可想而知,学生带着这样一种恐惧心理,怎么能敞开心扉,在作文中表达思想,释放自我。
2.对“生活习作”作文的概念认识模糊,导致作文教学方向不明。
“生活习作”不是参赛或投稿的“作品”,只是一项练习用笔把话写明白的作业。但它又是一项特殊的语文作业。因为唯有这份作业,如同儿童心灵的一扇窗口,能让人窥视其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爱好、情感,能反映其语文学习的应用能力、智力发展与人文素养的状况。
小学生从二年级开始练习看图写话,三年级开始作文,到小学毕业,作文要求一般为400字左右,可是在这几年中能够真正学会作文,顺利作文的学生并不多。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师家长看重每一次习作训练,总结了许多应试题目,翻来覆去的让学生作文,不是《难忘的一件事》就是《难忘的一个人》,学生从开始写作文就写这些,每学期要写好几次,教师讲评也就是那几篇范文,学生倦了,厌了,失去兴趣了。孩子们丧失了留意生活,随手作文的习惯,小小的头脑里只有应试作文。
3. 读写结合落不到实处,小学生有话说不清,难以体验到成功。
众所周知,读书是吸收,写作是输出。读写结合是学习写作的必由之路。当前的阅读教学,若从公开课上看,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听各级公开的阅读课,师生交流自如,时时擦出思想的火花,确实让人感到是一种享受。可翻一翻学生的作文本,看一看习作内容:错别字虽不连篇,但篇篇不少;文不通句不顺,表述不清的思想内容,篇篇都有;标点符号的使用和书写更是不敢细看;至于内容的真实程度,有多少真情实感更不得而知。所以大多教师对批改作文视为负担而少有愉悦之感,皆期盼着能早日走出这尴尬的困境。
目前,小学中高年级的识字教学、词语教学均放手让学生在预习中自己去学的做法,有其培养自学能力的积极作用。但在理解课文内容时,忽视对字词的语感教学,尤其是对字词的品评和感悟指导,长此下去,学生得不到咬文嚼字地训练,得不到文字美的熏陶,在习作中运用恰当的字词来表达自己感受的意识就会淡薄,正确写字,准确选词就会感到困难。
二、小学作文教学的对策
在面对困惑的同时,教师们也一直在积极的总结解决困难的对策,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三年左右,我对此有以下几点粗浅的心得。
1.激发学生写作欲望,培养主体意识。
心理学认为,要使儿童学得好,关键在于要使儿童自己愿意学,乐意学,使他们感到成功,进步和发展的快乐,使儿童从学习的内部获得学习的推动力。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写作启蒙阶段,应该特别注意学生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因此,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应当从低年级开始,使小学生知道,写作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特别想说的话写下来。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写作的潜力和创造能力。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欲望和写作的兴趣,鼓励他们写作,爱护他们想说和想写的热情、冲动和愿望,对于他们的微小进步,都要给予表扬和夸讲,是他们不断增强自信,这样学生就会乐意去写,对写作充满兴趣与自信。这也是教师写作教学成功的第一步。
2.结合生活实际,面向全体学生命题。
命题就是确定题目,命题作文即按确定的题目作文。它是作文训练中经常运用的重要形式。一个好的题目,往往能起着概括全文,点明中心,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和兴趣的作用。反之如果题目不当,脱离实际或者公式化,学生作文就会感到无米下锅。为此,作文命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命题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使每次作文在学生布局谋篇时,突破一个难点,突出一个重点。因此,教师必须思想端正、目的明确,在教学前要想出好题,从有利于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有利于学生自由选择材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与想象力为出发点。第二,命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在班级里,学生有家庭状况的差异,如有的随父母坐过飞机,看过大海,登过高山,有的则从没出过远门,若教师让学生写大海、高山之类的文章,一些学生就无法可写。为此,我们可能出半命题作文,如《我第一次……》或《我爱……》,让学生去补充完整后再去写。此外,教师在作文命题时还必须注意要有趣味性、启发性和及时性。
三、结论
在小学语文教学这个广阔的天地中,作文教学如同一块尚未完全开发的处女地,有许多内在的各种联系等待我们去认识,有许多未知的奥秘、疑惑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破解!每一位语文教师,尤其是年轻的语文教师,都应在这个急需开发的处女地上一展身手,释放才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为彻底摆脱作文难、作文差的阴影,探索出一条高效、低耗的教学新思路,新途径,让小学生作文这朵“心灵之花”,在我们小学生的笔下也能散发醉人的清香……
参考文献
[1]刘永康,《写作的本质》,语文教育学P150~152
[2]刘永康,《写作的基本规律》,语文教育学P152~154
篇10
一、理论是支撑课程改革的基石
每个数学老师曾经系统地学习过教育学、数学学科教育学,但把十几年前接触到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运用于现在的实际教学中,已经过时了。在平时的工作中,也曾接触、学习过一些较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但是总觉得不够系统,在自己头脑中,关于这些知识,始终没能形成一个较清晰的脉络。 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以前头脑中有些模糊的概念开始明晰起来。
二、理解了数学教学的本质
数学教学应注重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的活动过程。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学习是主体在现实的特定操作过程中对自己的活动过程的性质作反省、抽象而产生的,学习数学是一个“做数学(doing mathematics)”的过程。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也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模式,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等活动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具有现实背景的活动中去研究、去探索,从而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的精神、运用数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现实的、有趣的和探索性的数学课题的学习活动就成为数学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明确了创新是课程改革的核心
从国际上看,创新成了时代的潮流和必然。严格地说,在创新教育这杆旗帜下,固定的教学模式应当是不存在的。创新本身就是一个内涵很丰富的概念,有内容上的意义,也有形式上的意义。但是,没有固定的模式不等于不要模式,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创造一种或多种模式来有效地适应新时代教育的要求,而这种新时代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我们常说的所谓创新。从国内看,我国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结构正在进行重大而深刻的调整,经济体制进入转轨过程,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发展进入了关建时期,这时更需要不断创新,谋求快速发展,以便于与国际接轨。
从教育本身看,教育的振兴在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于大量的年轻人才的涌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的重大进步,我们必须采取重大举措,加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以适应时展的需求。
从学生的需要看,他们渴望创新,他们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创新是最重要的。北京的中小学生中流传着一首这样的歌《我能行》:相信自己行,才会我能行;别人说我行,努力才能行;你在这点行,我在那点行;今天若不行,明天争取行;能正视不行,也是我能行;不但自己行,合作大家行;争取全面行,创造才最行。
四、教师和学生是新课程的最大受益者
首先,新课程中学生不再是课程教学的工具,而是学习的主人。课程改革本身的目的就在于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得到与他们成长相适应的教育,开发学生的潜质,使每个学生在课程教学中能够充分学习、学会学习与发展,促进个体社会化。新课程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传统做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区别指导和分层教学。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新课程要求教师采取有效的方式或手段,把沉睡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能唤醒并激活起来。这一切,为教师的发挥提供了宽广的舞台。同时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吸收、选择和整理信息,带领学生去管理人类已形成和发展的认识成果,激励他们在继承基础上加以发展;他们不单是一个学者,精通自己的学科知识,而且是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督促其自我参与,学会生存,成才成人,他们的劳动不再是机械地重复。
其次,教师作为指导者,应充分尊重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认识到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发展者,而不是教育活动中消极的、被动的适应者。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帮助学生学会主动参与、主动学习,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指导、帮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 上一篇: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 下一篇:环境艺术设计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