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1: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心理素质;重要性;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151-1一、 良好歌唱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从心理学上说,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心理调节下进行的,心理因素能很大程度影响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一个歌手如果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说明他有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健康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和完整的人格,这些都是成为杰出的歌唱家所必须具备的优良品质。因此,在一般情况下,音乐演唱和心理素质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音乐演唱在心理状态下进行,而良好的心理状态对音乐演唱起着或积极或消极的作用。
各个级别的音乐演唱比赛都在实践中证明了音乐比赛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比赛时歌手的心态,歌唱者的喜、怒、哀、乐等情绪都会影响其发声和气息的调整。心理状态好的歌手在比赛时能保持良好的状态,感情投入丰富,甚至能超常发挥,而心理状态不好的歌手容易出现气息不稳,精神高度紧张,甚至大脑一片空白,出现怯场、忘词、跑调等各种失误。
在舞台上,每个歌手都希望能保持最好的状态,发挥出应有的水平,为观众带来动听的音乐,所以,歌唱心理素质的培养对于歌手来说尤为重要。一场出色的歌唱表演,除了要求演唱者有扎实的演唱功底之外,还要求演唱者有稳定的情绪和清醒的头脑,并全身心的投入到演唱表演中,这样的表演才是有生命、能打动观众的表演。当演唱者紧张时,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导致血压升高或下降,影响大脑思维能力,使演唱者出现反应变慢,记忆力下降等问题。由此可见,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能给演唱效果带来不小的增益,相反亦如此,不良的歌唱心理素质会使歌唱者发挥不出应有的实力,导致演唱表演的失败。
二、 培养良好歌唱心理素质方法的探讨
(一) 把握每次上台机会,多积累舞台经验。
在舞台上,演唱者心理状态不稳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演唱者舞台经验不足。面对演唱场地的变化和观众数量的变化,经验不足的歌唱表演者会在思想上出现负担,导致心理状态不稳定,发挥不出自身的水平。所以,要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要尽量主动把握上舞台的机会,在实践中积累舞台经验,尽量避免怯场、气息不稳等问题的出现。
(二) 加强基本功的练习,强化演唱技术
演唱表演者的技术是演唱表演的基础,演唱技术的高低也会反过来影响演唱者的心理状态。如果演唱者技术高超,会给他自己的表演带来自信和安全感,能有效减轻演唱者的心理负担,让演唱者有个放松的心态,使演唱者能较好的发挥出演唱水平。相反,如果演唱者演唱技术不牢固,或是对歌曲的准备和理解不够,在舞台上容易紧张心虚,心理压力过大,进而出现各种作为专业歌手不应该出现的问题。
在平时的练习中,也要同时强化意志力的培养,常去人流密集的地方练习,锻炼演唱者的胆量,提高对人群的适应能力,避免在观众较多的舞台上出现怯场的状况。
(三) 端正心态,减轻思想负担
很多青年歌手在表演或比赛时目的性很强,思维没有集中在音乐表演上,容易影响到演唱时心理状态,进而导致在舞台上出现跑调、忘词等低级错误,严重影响音乐表演的质量。因此演唱者在表演是要集中精神,如果是在比赛中,则应该端正心态,不能单纯的以获奖和取悦评委为目的,要减轻相应的思想负担,以演唱出高水准的音乐为目标,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表演中去,这样不仅能减少甚至杜绝一些低级错问的出现,更重要的是能有良好的心态和心理素质,这样才能把自己的感情渗透进每一句歌词,将歌曲唱到观众心底,和观众产生共鸣。
(四) 准备充足,劳逸结合
对一首歌曲的理解程度会影响演唱者对这首歌曲的表现,因此在表演前或比赛前,对所选歌曲要进行充分的了解,做足准备工作,有利于在台上的发挥。对于新的歌曲要不断的演唱来熟悉歌词,在不断的尝试中找到最适合的演唱方法和表演方式,提高声音质量和情感表达。临上舞台前在后台用自己的方法如做深呼吸等,缓解紧张的情绪,保持头脑清醒,保证心理状态的稳定,才能在舞台上出色的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在表演或比赛的间隙,要做好劳逸结合,有目的、有节奏的安排空闲的时间尽量避免刺激性和激烈性比较高的活动。过度劳累会使身体产生不良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不良因素互相影响就会导致心理状态不稳定,会严重影响演唱者在舞台上的发挥。
总而言之,有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对于音乐演唱的表演者来说非常重要,在演唱水平相似的情况下,歌唱者心理素质的好坏就成为影响演唱质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从某个角度来说,高水准的音乐比赛一定程度上就是心理素质的比拼。一个歌手,不仅仅要有扎实的演唱功底和深厚的音乐素养,还必须要有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保证在舞台上心理状态稳定,能充分的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另外演唱者还要增强的艺术表现力,使得音乐表演更具张力和生命力,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邵楠.良好心理素质在歌唱中的重要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2,(35).
[2]徐彪.声乐艺术民族化探微[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10).
[3]齐建立.浅谈歌唱中的共鸣[J].北方音乐,2012,(05).
篇2
关键词:歌唱表演;心理素质;构建
在歌唱表演中所出现的谨慎紧张、手足无措,甚至大脑一片空白的现象反映出演唱者的自信心不强或自我控制能力差,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以致影响了演唱水平的正常发挥。大量的实践证明,演唱的成功与否除了技术和生理上的因素外,心理素质的好坏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只有在掌握技术的基础上,构建起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歌唱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水平。可见,良好心理素质的构建在歌唱表演中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目前在声乐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往往注重声乐技巧的训练,而忽视良好心理素质的构建,导致不少学生“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制约了学生演唱水平的全面提高。因此,广大声乐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把声乐技巧的训练与学生心理素质的构建有机结合起来,着重培养声乐技术精湛、心理素质过硬的高水平演唱人才。
一、构建良好心理素质在歌唱表演中的重要性
从《心理学》中我们得知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心理调节下进行的,心理活动直接影响到人的实践能力,歌唱实践也一样受演唱者心理素质的影响和制约。实践证明,构建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歌唱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它能充分激发演唱者的表演欲望,准确把握演唱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自然流畅地完成整个演唱过程。相反,如果在演唱中出现高度紧张的心理,则会导致提气、气浮、高音不稳且上不去、低音下不来,甚至出现破音,这必然造成表演者的演唱水平不能正常发挥,影响演唱效果。例如,一名抒情男高音上高音很方便,平时b2、Hight C都唱得很稳。但一次音乐会上,他演唱了一首艺术歌曲高音仅到g2,他却没站稳,刚唱到这个高音便匆匆而过,给人感觉他对这个高音难以胜任。同样还是这个演员,在另一次音乐会上与几个男高音演唱《今夜无人入睡》,在最后的高音b2上,唱得通透、明亮、松弛稳定,并延长了许多拍。后来别人问他为什么这次这首有难度的咏叹调反而唱得比上次好,他回答说那是大家一起唱,人多底气足。“底气足”这个词充分说明构建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歌唱表演中是相当重要的。
学习声乐的人都知道最佳发声状态是由良好的身体状态、技术状态和心理状态三部分组成。只要有一方面状态欠佳,歌唱就会受影响,而歌唱者心理素质的好坏是能否进入最佳状态的关键。因为“歌唱的乐器”长在演唱者身上,歌声是以人体为乐器“演奏”出来的音乐,心理因素直接影响“乐器”的发挥。例如:有的学生自然条件很好,在课上能够掌握的技巧,如气息的控制、歌唱的位置、共鸣的运用、咬字、吐字的讲究等都很好。但在遇到考试、汇报、演出就会出现“怯场”现象。考场与考官、舞台与观众以及演出气氛造成学生心理上的压力,表现为心跳加速、口干舌燥、身体僵硬、两腿颤抖、气息上浮、用不上歌唱方法等,更有甚者,大脑一片空白,忘词跑调,与课上南辕北辙。即便是练得滚瓜烂熟的歌曲,一上场就接连“卡壳”,影响正常发挥。可见,怯场所造成的影响不仅使歌者平时熟练的演唱技巧不能正常发挥,给歌者带来困难甚至失败,而且还会使歌者蒙受自我破坏的委屈而难于言表,并对自己失去信心。由此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除了掌握娴熟的演唱技巧外,歌唱者构建起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整个演唱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二、影响歌唱心理素质构建的主要原因
(一)思想负担太重
有的歌者在演唱时杂念从生,怕出差错,怕丢面子;有的歌者在技术、心理都不到位时就想唱大歌;有的歌者演唱时“走神”,跳出所应表现的情与景,使歌声失去情感的真实性,变得苍白乏味,缺少艺术价值。这些都会使人产生过重的思想负担,造成歌者的高度紧张,使人的血液循环加快、毛细血管扩张,表现为脸红、心跳加速,手脚出汗、身体僵化、思维呆滞等,这些状况的产生导致舞台表演失控。当然,紧张到非常强烈的程度时还会出现声音发抖,此时歌者无法控制口唇的肌肉,出现嘴唇不自觉地抖动,导致音准差、喉头不稳等一系列问题,最终使歌者不能发出有效的声音,以至破坏声音的自然流畅,也不能很好地表达作品的情感内涵,演唱效果不佳。
(二) 缺乏正确、客观地自我评价
有些歌者在选择演唱曲目时缺乏正确、客观地自我评价,好高骜远,急于求成,一心想唱“大歌”,有深度的歌,在歌唱表演时挑选了勉强能胜任的高难度作品,甚至是力所不能及的作品。这样内心就会对此作品产生恐惧感,心里不踏实自然容易怯场。所以,歌者应该正确估量自身的能力,客观地看到自身的不足之处,选择作品切忌贪大求洋、冒险,一旦失败,还会带来长期的怯场心理。
(三)舞台经验不足
目前的声乐教学基本上是习惯于面对教师一个人练唱,在课堂里面对教师的练唱与舞台上面对听众的演唱,无论是环境氛围或是对心理产生的影响都明显不同。因为舞台上具有的灯光、音响、观众、舞台场面、演出气氛等在平时的课堂里是没有的,如果歌者没有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控制与调节情绪、行为的能力较差,一上台便会打破正常的生理机能的活动规律,出现心律加快、胸闷、气粗、尿频、出汗等现象。这就破坏了正常练习时多种机能协调一致的配合,使歌者无法正常发挥演唱水平。
(四)自信心不足
周小燕教授在《声乐基础》一书中说:“演唱者的自信心要比有优越的专业条件更重要。”可见自信心在歌唱学习中的重要性。然而由于文化传统和历史的原因,过去人们错误地认为展现自己是一种不谦虚的表现,只知道谦虚是一种美德,不知道自信更是一种美德。相当一部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自信,在歌唱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例如:两个考进学校时分数不分上下,嗓音条件与音乐素质也相差无几的学生,在同一个教师的指导下,经过一年的学习,一个进步很快,另一个却进步甚微。这除了主观是否努力的因素外,更为关键的还是自信心的问题。因为前者有着较强的自信心,在学习中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心理状态是“我要唱”“我能唱好”;而后者明显自信心不足,学习中采取消极的、被动的态度,心理状态则是“要我唱”“我唱不好”。
三、歌唱表演中良好心理素质的构建
(一)集中注意力,减轻心理负担
集中注意力是歌唱表演者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要想使自己在歌唱时全神贯注,在平时的训练中就应把所获得的种种技巧体验与心得融会在歌唱的潜意识里,再转化为潜能,使其成为一种条件反射,以此来支配自己进行歌唱表演创造,力求完美地把在准备过程中全部的表演设计,化为一种新的即兴的状态表演出来。这种歌唱表演就会使人感到酣畅淋漓、表情逼真,听者就会被歌唱表演所吸引,随歌者忧而忧,随歌者乐而乐,收到歌者与听者融为一体、心灵沟通的艺术效果。此外,在演唱中不要把听众当作检查者,要把听众当朋友,用歌声倾诉一种情感,传达一种艺术境界,和听众一起分享歌声所带来的震撼与乐趣,与听众是平等的关系。这样才能放松心情,忘我投入,尽情演绎,把演唱发挥得淋漓尽致。
其次,要学会歌唱前的自我心理调整。在上台前,要稳定自己的情绪,慢慢进入到平时练声、练唱时的状态,心里默唱一下将要演唱的歌曲,这样将会更有利于发声器官的生理机能自由活动。要排除诸如“听众会喜欢我唱的歌吗?”“我会唱砸吗?”这些杂念,缓解心理压力。
(二)准确定位,选定合适的目标
在歌唱表演前根据自己的知识与能力,设定合适的艺术目标。如果目标设定过高,要想达到并没多大把握,使自己感到望而生畏,高不可攀,“期望”就会变成“失望”,必然会产生心理障碍。如果目标设定合适,让自己看到成功的希望,就等于为自己营造了一种最佳的歌唱表演心态,演唱起来既能调动最佳的情感状态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能力。为此,技能技巧在心理的把握上同样应该做到不要演唱那些超过自己发声能力范围的、难度较大的歌曲,演唱歌曲时,应给自己的嗓音留有充分的余地。因为平时掌握的发声技能技巧水平为十成,而演出时能用上七八成就不错了。
(三)主动积极实践,丰富舞台经验
在平时训练时应按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除了演唱的作品是先易后难外,还可在初始阶段选择一些自己熟悉的人作为观众或在一些非正式场合进行演唱,慢慢的应积极主动参与大大小小的各种类型文艺活动或比赛,多熟悉舞台的环境及设备,如灯光、音响、乐队等。只有经过大量演出实践的磨练,经历无数次舞台实践的锤炼,才能不断积累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增强舞台感和驾驭舞台表现的能力,锻炼现场表演的心理素质,使自己逐渐适应演唱时的舞台气氛,提高成功率。
(四)提高歌唱记忆力,增强自信心
学习歌唱的整个过程是不断记忆的过程,记忆的好坏,对演唱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通过记忆,才能将歌唱的方法与艺术的各种信息进行有效结合。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许多学生不爱背诵歌词,而歌词背不下来熟练程度达不到“自动化”,在演唱中就不能全身心地投入歌唱。如果一边唱还一边想着下边应唱什么词,自然心理控制难以达到良好的状态,自信心也会大打折扣。作为教师,应当对学生阐明背会歌谱、唱熟歌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还要让学生认识到通过练习,增强音乐记忆力是培养声乐人才,提高素质的最基本一环。
更进一步说,学生不但要背熟歌词,还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情感内涵、风格特征等,并通过歌曲旋律与歌词情感的内在联系进行音乐记忆的训练。这样既领会了曲调的内涵,歌词也背下来了。久而久之,学生就增长了潜意识的音乐记忆本领,不断增强演唱的自信心。此时的歌唱就会达到一种正常的、情绪饱满的、有信心的状态,进而把自己所理解的歌曲内涵充分表达出来。可见,提高歌唱记忆力、增强自信心有助于掌握精湛的歌唱技艺,真正做到心中有“底”,演唱时才会充满信心,镇定自如,使演唱达到最佳效果。
结语
在歌唱中良好心理素质的构建是影响歌者演唱水平正常发挥的极为关键的因素,因此,广大声乐教师要高度重视。在注重提高学生歌唱技巧和艺术表现能力的同时,注意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帮助、引导他们进行良好心理素质的构建,着力提高他们的演唱心理素质,使他们充满自信,更顺利地走向舞台,更完美地进行歌唱表演。
参考文献:
[1]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102-105.
[2]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89-98.
篇3
科学是什么,为何用科学为社会服务,这是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有效教学是在引发学生强烈好奇心与积极探究欲的前提下,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见,科学课程要想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1.学生的主动发展要求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主动发展的学生,是新世纪教育的要求。而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良好的信念和进取精神正是这种主动发展的必要条件。
2.教育改革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现代教学要求教师启发式教学,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开展三结合式教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做自己学习的主人,要求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3.学生的健康成长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当前社会,信息开放、文化多元,不少中小学生表现出厌学、焦虑、烦恼等心理问题,由于缺少用正确的心态看待社会的能力,不少学生做出伤害自己、伤害他人的事情,这些都是由于学生心理素质差、缺少健康心理所造成的,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并采取积极措施有效预防和矫治。
三、心理素质的培养途径
课堂教学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心理素质的培养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育着重于智力因素,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的培养,情感、意志、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离不开科学课堂。
1.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传统教学中,大都是教师的“一言堂”,也就是“填鸭式”教学,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现代教学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教学要求启发式教学;学生为主体地位,教师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所以,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2.教学生如何学习,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
在科学课堂上,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训练他们的想象思维,注意的能力以及认知,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与教师的引导有着互相影响的辩证关系。
3.通过活动课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活动课是一种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要内容,通过实验、探究深入自然,以促进学生的认识、情感、行为的统一协调发展为目标,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实践性、广泛性和交流性,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篇4
关键词:空中交通管制员 心理素质 培养探析
中图分类号:V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c)-0221-01
在我国民航事业的不断发展中,需对空中的畅通和安全进行维护,这为主要的一项航空事物,因此,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工作越来越重要,为保证较好的工作效率,必须对工作人员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从而减少不良事件的发展,本文主要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
1 管制员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心理素质主要指,在紧急情况下,对于发生中的事情,可以较快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并拥有较强的承受能力,承受和调整能力的强弱与心理素质有较大关系。空中交通管制员就需要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1]。因为其在日常的工作中,需对很多飞行状况及时做出判断,并给予准确判断和处置,做到这些需具备丰富的职业技能和工作经验,还要有良好的工作经验。而且空中交通有情况复杂和速度快的特点,使其得到飞行安全,特别是在天气状况复杂和情况特殊时,管制员不同的决定会影响飞行的安全问题。
2 心理素质受到变化的原因
2.1 工作压力
目前,飞行量得到大幅增加,且运输系统有多元化的特点,任务的增加和不定期调整,使空管部门有工作压力的增加。工作负荷会带给管制人员较大的影响,管制人员一般在工作中都可保持稳定的情绪,敏捷的思维,较高质量的工作状态,但若长时间处在超负荷的工作中,会引发心理疲倦,从而增加事故的发生率。
2.2 工作情绪
管制工作中,若有航空器或者管制设备有问题时,部分管制员会有惊慌失措的出现,如,飞机的座舱失压,要使飞行员进行高度下降,或者遇到返场的情况时,管制人员不可有惊慌或者恐惧的情绪,要对问题冷静面对。还有些工作人员过分相信自身的工作能力,没有充分客观的看待事物,容易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新上岗的工作人员,当面对困难重要的任务时,会有紧张情绪的出现,对紧张过度,也会影响心理的协调性,不利于良好工作。
3 全面培养管制员的心理素质
对于空中交通管制员来说,其担负着空中交通顺畅运行的责任,要想提升空中交通的运行效率,就必须充分发挥交通管制员的作用,其中,心理素质对于提升管制员的综合节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全面培养管制员的心理素质,提升其岗位胜任力。
3.1 提高管制员的心理素质
我国不安全的交通管制事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人为因素,所以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心理素质进行增强培训。心理素质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内因和外因,内因为遗传因素,而外因为教育和客观环境,为有效提高工作人员的心理素质,则要加强训练[2]。首先给予主观意识的教育,使其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进行“安全第一”的教育,并在日常工作中进行深层贯穿,使其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对人民、国家和民航事业的重要性,有较强的责任心[3]。并使自己工作的专业性得到提高,该职业对专业技能有较高的要求,只有确保自己的工作经验和能力,才能够将飞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给予正确的解决。在日常培训中通过模拟训练等方式方法,使经验能力得到提高,并进行心理素质的提高。并在工作中对工作人员培养注意力,因为其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需有较强的注意力。注意力和每个人员的兴趣、性格、志向和情绪有一定联系,所以不同人员在对管制任务在执行时,会有注意力的差异,因为工作需要,需通过一系列的训练,使管制员的注意力都得到明显的提高。注意力会受到目的性的支配,管理人员必须较好掌握规律,对管制员进行飞行安全和工作责任心的教育,促使其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可将注意力集中,并用意志力对注意力分散进行克服,提高注意力的集中[4]。因为管制员在工作中有较大的压力,心理负荷超重,所以必须注重思想和感情上的沟通,因此管理人员要对每个管制员的心理和思想动态随时掌握,并加强和其各方面的沟通,丰富其业余生活,并举行一些集体性或者社会性的活动。使其可将思想的压力得到良好宣泄和释放。并给予良好的心理咨询,对思想问题给予针对性的解决。而为其提供一个较好的工作环境也显得较为重要,对工作间给予科学管制和安排,并加强后勤的保障工作,这样可使其在紧张的工作后,身心得到良好调整和放松。
3.2 达到责任和需求的平衡关系
需求为人动力的源泉,可对内在因素进行良好支配,管制员在工作中有较大的工作责任,且工作压力较大,要对价值需求的合理部分进行承认,并对工作人员进行压力和价值需求进行关系的平衡,对技术类的工资序列进行制度的完善,并有晋升和奖励的规范制度,使责、利、权进行合理的统一,调动其主观的能动性。
4 结语
在空中运输不断发展的当今社会,对空中交通的管制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保证其过硬的心理素质。在心理素质的培养方面,首先要给予主观意识的教育,并培养良好的注意力,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并平衡责任和需求之间的关系,只有对各个方面都给予较好的培养,才可提高管制员综合的心理素质。在民航事业高速发展的同时,较大程度的避免意外事件。
参考文献
[1] 李雨,常晓昕,张峰,等.管制员心理素质对空中交通安全的影响及对策[J].空中交通管理,2013,24(16):108-109.
[2] 侯景彪,颉伟,钱颖,等.建立安全、稳定、可靠的空中交通管制系统[J].民航经济与技术,2012,34(25):115-116.
篇5
心理健康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最关键的,也是增强其在社会生存几率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不断地培养和教育的结果,而大学阶段是其心理不断成熟,不断发展的阶段,因此加强这一阶段的心理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就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进行探讨分析,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1.衡量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标准
1.1 智力、情绪、意志
首先一个高职院校的学生要拥有正常的智力,健康的情绪,健全的意志,这些基本的 标准是完成大学生基本任务的前提,正常的智力是完成学业的基础,健康的情绪是学生心理素质的基本体现,健全的意志则是其实现追求目标的基础。
1.2 完整人格与自我评价
完整人格是指拥有健全的人格。而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格标准则是,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拥有正确的自我意识;拥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学生是通过与他人的接触,与他人的比较,不断地实践中来不断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改进自己,这一认识必须准确而客观,善于不断地完善自我。
1.3 和谐人际关系
进入大学阶段,从身体到心理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人格的基本特征也基本形成,对人际关系也应该有一个新的认识,评价一个高职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标志就是和谐的人际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改革,和谐的人际关系成为当代大学教育的基本组成,是学生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之一。
2.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育地位的不断提升,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在不断地变化,大学生的思想出现一些偏紧的行为,无法满足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形成障碍性心理。从对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
2.1 过于自卑或自信
这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情况,很多学生在走入高职院校前就比较自卑,经过高职院校学生之间的互相对比,更加自卑。与之相对应,部分学生过于强调自由,我行我素,过于自信,对生活与学习的状况缺乏准确的评价,高估自身的实力,对未来有较高的期望,一旦失望,过于自信就会转成过于自卑,产生性格扭曲。
2.2 自我封闭
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受到家庭的熏陶,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中国学生的心理活动较为含蓄,不善于与人沟通,造成学生自卑的心理,孤傲的性格,独来独往的行为,无法将自身与社会的发展融为一体,对融入生活的极度渴望与自身的性格缺陷使其感情陷入了一个矛盾的情况,造成孤僻的性格与自我封闭的状况。
2.3 心理压抑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高职院校的学生面对比以前学习更大的压力,来自社会,来自未来,来自家长都朝着本应个性张扬的大学生,造成其心理紧张,压抑,情绪低沉,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影响其心理的发展,面对这一情况,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去解决,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
3.如何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改善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素质对于学生素质的发展,对于教育改革的深入,对于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培养具有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与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从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3.1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从我国传统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其存在着教育模式落后,理论与实践脱离,因此必须将学生的心理素质贯穿于整个教育的过程中,改善其心理素质的现状。制定完整的学习目标,结合学生自身的的特点,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对学校,对社会、对社会有个清醒的认识,调整自我的心态,进而适应社会发展和挑战。
3.2 加强学习在专业学习中的心理素质
从我国传统的教育现状来看,专业学习与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分开的,而这是不利于当代社会的发展的,我们必须注重二者的结合,结合专业的特点,通过感觉、记忆、思维等训练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可以采取适当的训练与改善其观察力,发展期记忆力,培养其逻辑思维的方式来不断塑造其心理素质。
3.3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格
从近年来我国大学生走入社会的现状来看,很多学生无法面对现实的压力,对挫折缺乏准确的认识,缺乏果断、自觉、坚韧的意志,对挑战缺乏积极的心态,无法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失败,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注重学生坚强已知的培养,可以组织学生不断地参与到学校、社会的活动中,从学习中不断地丰富自身,养成良好的品格和坚强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动机,高雅的气质,广泛的兴趣,稳定的性格,鲜明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3.4 让学生走入社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开展素质教育,针对学生自身的需求,培养其与社会的接触能力,不断地启发其心智的发展,开阔视野,培养吃苦耐劳和独立生活能力,改善其心理素质,提高一直,培养其在各种环境中的良好状态,面对现实,面对社会。
3.5 提高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
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是需要学生自己去完成的,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现代高职院校必须注重其心理素质教育,将其心理调适作为心理素质的重点组成部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地管理机制,正确评价,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其心理素质,面对社会的挑战,面对未来的挑战。
篇6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在高校体育课程中融入素质教育的意义。之后,文章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素质教育融入的践行思路,包括: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引导人文体育理念的形成;注重心理素质培养,构建良好的人际沟通与坚定的意志品质;差异化对待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关注身体素质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机能。
1、引言
体育课程是高校中各种专业的必修课,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是随着高校教育理念的不断转变,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的不断多样化而产生的。把素质教育的理念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一方面是为了丰富体育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是对体育课程本身学科价值的深入提炼和丰富,同时对进一步完善素质教育理念也有重要意义。
2、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素质教育融入的践行思路
2.1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引导人文体育理念的形成
体育运动中,有很多方面都能体现出人的道德品质,因为体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公平竞赛,竞赛中要有争取优势的雄心壮志,但又要注意培养有关竞赛的道德,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尊重裁判,尊重对方与同伴协作等。而我们传统的体育课程注重的是体育技能与体育只是的传授,很少有教师去关注引导学生重视这些道德方面的教育,教师们想当然的会认为道德教育是政治课范畴的,体育课程中用不上。其实,体育本身也是一种基于“人”的活动,从体育诞生的那一天起,体育就与道德紧密联系到了一起,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体育道德越发的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包括加强对兴奋剂的检测,恶意犯规的惩罚,不公平裁判的处理等等,一切这些相关规则的制定和使用目的都是为了维持体育运动的公平公正。因此,教师需要利用这些环节来逐步的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时还要注意体育运动最突出的特点,那就是以培养“德技相长,文理兼修”的适应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的[1,2]。
2.2 注重心理素质培养,构建良好的人际沟通与坚定的意志品质
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中重要的环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心理素质是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而逐步发展和形成的心理潜能、能量、特点、品质与行为的综合,体育运动与心理素质之间存在关系是由二者的本质所决定的。另外,心理素质还影响着人们的社会交往,决定着人们的交际能力,一个拥有健康心理的人才能在社会中拥有良好的交际圈[3]。体育运动中,有很多都是涉及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尤其是一些团体项目,比如排球、篮球、足球等,这些运动决定性的要素往往不是某一个队员能力有多强,而是要看整体的能力,尤其是整体的配合是否默契,而这种默契的配合就来源于队员之间的有效沟通,队员之间的良好感情。所以,教师需要在集体运动中,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拥有稳定的心理素质,一方面是为了促进健康心理在体育比赛中的沟通,另外也是促进队员之间的交流,同时拥有稳定的心理素质,也会促使学生形成坚定的意志品质。比如在比赛遇到逆境时,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形不成坚定的意志,很可能就放弃了,但如果具备这种良好的心理,则会顽强的挺过去,最终还可能会取得比赛的胜利。
2.3 差异化对待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体育运动是与人自身的身体素质密不可分的,很多人因为受到身体运动天赋的限制而无法开展某些体育项目。但每个人的特长也不同,有的人身体强壮,适合力量型的运动;有的人小巧灵活,适合技术型的运动。因此,体育运动项目的选择要因人而异,合适的人要配给合适的体运动项目,这样才能发挥最大限度的能力,才能使运动的人获得信心。在具体的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先对学生的具体状况进行调查,看看哪些学生有过哪些运动的背景,身体天赋如何,有什么兴趣爱好,运动潜力如何,然后在有针对性的为每个学生安排最适合的体育运动。教师可以尝试开展“体育俱乐部”,比如篮球俱乐部,足球俱乐部,兵乓球俱乐部,让相同爱好的学生在一起切磋、探讨,相互促进和提高。最终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属于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大限度的发展,而且这种发展是属于自己特有的,并且通过这种发展还有效的调动了自身相关能力的提高。
2.4 关注身体素质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机能
很多人肯定认为,体育部就是在锻炼身体,发展身体素质吗。其实未必,我们以往的高校体育课程更多关注的还是让学生学到一些基本的体育技能,而且身体素质能达标即可。比如每年体育课程都要检测男生1500米,女生800的训练成绩,看是否能达标。但测完以后也就是给个成绩就了事,至于说学生为什么达标,为什么不达标,如何量化,又如何科学分析这些数据并将其运用在为学生制定合理的运动方案上,恐怕没有教师去认真对待。而恰恰这些都是最直接影响到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因素,所以在新时期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师需要把体育课程中每一项运动都科学的转向学生身体素质的形成上,强化学生的身体机能,避免出现以往重技能传授,轻素质教育的情况,让体育课程真正有效的服务于高校的素质教育。
3、结语
长期以来,高校体育课程更多的都是培养学生有一些基础的体育运动技能,锻炼一下身体,定期的考核一下学生的身体状况即可。很少有学校在继续深入的探讨体育课程的其它作用,导致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始终无法有效被开发出来,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简单,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素质教育的理念给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我们一定要把握住这个基于,把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与素质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推进高校体育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军.体育与人文教育[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4).
篇7
1 心理训练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心理训练就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歌唱者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为演唱做好心理准备。并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培养歌唱者善于控制和调节自我心理状态的能力。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常常可以发现这样的例子,有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歌唱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发声技巧,但在演出、比赛和观摩考试等场合却频频出现诸如气息上浮、心跳加快、双腿发软等情况,这都是因为心理活动的失常给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由此可见,歌唱是生理的,更是心理的。
从生理上看,歌唱的实质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自然的肌肉运动过程,器官在运动协调中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只有在精神放松的状态下,才能使与歌唱有关的肌肉处在平静自然的状态中,可以根据训练与歌唱的需要进行调控。而如果心理上出现负担,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正常的器官协调运动及歌唱发声,导致诸如上述等失控行为的出现。可以说,歌唱时学生心理素质的好坏,对声乐的训练和学习,对临场发挥的优劣,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应该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
2 声乐教学中学生个性心理素质的培养
1、培养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整和调动学生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首先应着重培养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和爱好。“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受音乐、用音乐美化和丰富人生的前提。”古往今来,但凡在自己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都有着强烈的爱好和情感,从孩提时对某一事物产生 兴趣,到随着对这一事物的不断深入了解,兴趣得以升华,最终发展成对某一事物的执着追求和毕生信念。
这种由低到高的情感层次发展, 正是人们在认识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对于一个声乐学习者来说,这种情感层次的发展也是相当重要的。只有当你真正爱上这门学科,你才会排除一切外界干扰,坚定执着地去追求其中的真谛。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于声乐艺术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加强他们的艺术修养,指导他们陶冶高尚情操,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文化素养。
2、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演绎一首好的音乐作品,需要演绎者健康良好、端正平和的心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主动的歌唱态度。所谓的积极态度,是指当一个人对某事物发生兴趣或者是明确事物的重要性的时候,乐于并主动参与该事物的态度。心理学上认为,一个人的态度对他的行为具有指导性的或动力性的影响。我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主动积极的态度很大部分确实是会影响到演唱者的演唱水平。
二是引导学生以想象的思维方式体验和融入作品。很多教学实践都证明,想象能够增强学生的情感活动,丰富歌曲的形象,加深对音乐作品背景和内涵的理解。
三是勤于实践,通过模拟演练,帮助学习消除和克服外界的压力和影响。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经常性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演出活动,包括戏剧、演讲、诗歌朗诵、合唱演出等,增强学生的舞台感受和舞台经验;也可以在课堂上模拟演出时的各种场景,包括应对一些突发状况等等,使学生在一次次的演练和演出中吸取经验,使舞台真正成为他们真正挥洒才华的天地,从而建立良好的舞台心理素质。
3、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
俗话说:“艺高人胆大”,声乐演唱技巧的训练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同等重要,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歌唱活动时发声器官的生理活动将对心理因素产生直接影响。心理的充分放松,可以促进学生更快地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声乐技巧,增强自信心。同样,歌唱时良好的心理活动也能促进发声器官更好、更积极地运作。
4、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由于先天遗传条件和后天性格培养的差异,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质,做到因材施教。对于那些上课参与情绪高、反应快、接受能力强、有强烈表现欲望的学生必须严格要求,让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帮助学生稳定心理状态,从而更高效地学习,让学生对学习更加热爱和充满信心。而对于那些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同学,则应采取多肯定、多鼓励的方法,培养其自信心,消除对声乐学习的恐惧感和自卑感,逐步喜爱声乐艺术。
自信是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它不但能带来快乐,愉悦内心,更能激发人的各种潜在能力,是积极心态的催化剂。所以音乐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实际行动建立自信,征服畏惧,战胜自卑。
5、加强意志力的培养
要加强心理知识辅导与训练。一是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主动的歌唱态度。所谓的积极态度,是指当一个人对某事物发生兴趣或者是明确事物的重要性的时候,?酚诓⒅鞫?参与该事物的态度。心理学上认为,一个人的态度对他的行为具有指导性的或动力性的影响。我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主动积极的态度很大部分确实会影响到演唱者的演唱水平。二是引导学生以想象的思维方式体验和融入作品。很多教学实践都证明,想象能够增强学生的情感活动,丰富歌曲的形象,加深对音 乐作品背景和内涵的理解。三是勤于实践,通过模拟演练,帮助消除和克服外界的压力和影响。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经常性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演出活动,包括戏剧、演讲、诗歌朗诵、合唱演出等,增强学生的舞台感受和舞台经验;也可以在课堂上模拟演出时的各种场景,包括应对一些突发状况等等,使学生在一次次的演练和演出中吸取经验,使舞台真正成为他们真正挥洒才华的天地,从而建立良好的舞台心理素质。
6、教师要加强专业学习
作为声乐老师,应多鼓励学生赏析文学作品,提高学生们的文学修养,为学生们驾驭歌曲夯实基础。对于学生来讲,想要更好地表达音乐,不但需要具备扎实的歌唱技巧与能力,同时也需要具备较强的文学修养。
教师在声乐教学期间,应指导学生多欣赏一些文学名著,包含小说、剧本、诗词、散文等,深入了解一些作家、作品及其风格,并且了解圣经中的一些经文歌曲、赞美诗等。其实,文学和歌唱存在密切的关联,歌词本身的文学性和歌曲的艺术性存在密切的联系,因此,如果学生自身的文学素养较高,则他们的声音也会富有魅力,包含生命的色彩。作为声乐老师,应重视此方面内容。
篇8
摘要:乒乓球比赛不仅是体能和技术的较量,还是心理素质的抗衡。因此,乒乓球运动员既要有良好的技术动作和身体素质,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本文拟就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青少年 乒乓球 心理训练
一、青少年心理训练的重要性
我国著名的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曾经说过:“平时练的是战术,比赛比的是心理。”在乒乓球比赛中,双方的技术水平往往相当,所以比赛的结果主要取决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好的运动员情绪稳定、自信心强,在比分领先时,能够沉着和冷静;在比分落后时,也能做到临危不乱、顽强拼搏。而心理素质差的运动员,在比分落后时,往往会丧失信心;而在比分领先时,想赢怕输,结果反而失去了优势。
这种现象在青少年乒乓球比赛中屡见不鲜,主要原因就在于青少年阅历浅,心理承受能力差,感情脆弱,容易激动,最终影响比赛时的发挥。因此,教练员重视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有利于运动员明确训练目的与比赛的动机,能正确对待比赛,也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思维能力和稳定情绪,对培养人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青少年心理训练的具体内容
1.强化自信心的训练
自信心是每个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之一。多激励和鼓励运动员,就会让运动员多一份自信,对培养他们在比赛中的心理素质产生深远的影响。“艺高人大胆,胆大艺更高”,这其中就包含了技术与心理之间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因此,教练员对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要进行自信心教育,要多鼓励他们。
强健的体质、良好的专项素质和充沛的精力是“自信心”的物质基础。乒乓球运动除了要有击球技巧之外,还必须具备反应灵敏、协调、速度、力量和耐力等多种专项身体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自信心”。因此,在乒乓球训练中,青少年要特别注意加强身体素质的训练。
2.提高心理状态、意志品质、韧劲等方面的训练
青少年运动员在比赛中,缺乏心理承受能力是一种普遍现象。他们往往受众多因素的影响,而教练员和家长两个因素的影响较大。一方面,有的教练员在学生没打好球时,总是一味地埋怨,甚至对学生进行体罚,以至于学生一看到教练员,就会想到输球后果,从而导致压力过大,产生心理负担;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家长对孩子采用双奖制,即输赢都有奖。赢了比赛,就要什么有什么;一旦输了比赛,就拳脚相加。
上述情况都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应该做到:首先,要求学生在平时刻苦训练,不断提高个人技术。只有提高了个人的水平,才能在比赛中有更多获胜的把握;其次,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求学生善于动脑,训练学生分析胜负原因的能力,特别是分析对手优缺点的能力;最后,教练员要多鼓励学生,稳定他们的情绪,使其从紧张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调节运动员的心态。
3.赛前心理准备及心理适应性训练
在比赛前,运动员应做好技术和战术的准备,这是为了使自己在比赛中打得更好。因此在比赛前,不仅要做好技术和战术准备,还要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即不仅要做好拼搏的心理准备,还要做好到了关键时刻,抓住机会能赢的心理准备。面对实力相当的对手时,更应预测可能发生的情况,多做针对性的心理准备,以便在比赛的“心理对抗”中,始终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力争比赛的胜利。
赛前进行心理适应性训练,可以采用实景模拟比赛的方式,根据比赛的实际情况和运动员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如模拟对手特点、模拟不同比赛,甚至模拟裁判的错判和误判。这些模拟可以帮助运动员集中注意力,只想技术和战术,忽略裁判的行为、观众和场外环境。11分赛制提高了比赛胜负的偶然性,对运动员的神经系统和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教练员要有意识地增加心理训练的内容,培养青少年运动员敢打敢拼的顽强精神。
三、结论
心理因素会影响运动员技术的发挥和体力潜能的开发。因此,教练员应认识到心理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心理训练贯穿在每一个训练环节中,在教好学生如何打球的同时,教会学生正视自己的失败,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培养他们乐观、积极的精神。同时,教练员还要注重训练中的一般心理训练和赛前专门心理训练,从认识和分析能力、自身调节能力等方面入手,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丁曙,张同宽.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临场焦虑状态及控制方法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1).
[2]王鹏.浅析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J].辽宁体育科技,2005,(3).
篇9
关键词:比赛中;学生运动员;心理素质
一、问题的提出
我校男子篮球队在2008年地区中学生篮球赛上的首场比赛中,全场前36分钟一直领先对方,直至最后4分钟时,因为本队主力中锋的无谓犯规被罚下场,导致部分队员产生急躁、紧张心理,甚至心理失控。从而使队员防守不到位,进攻技术变形,最后以1分惜败,将胜利拱手相让。这种心理上的变化,又间接影响到全队在余下比赛中的发挥,导致整个比赛成绩的不理想。笔者作为体育教师兼教练,面对这个事实,不得不认真思考学生运动员心理素质培养这一重要问题。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我校男子篮球队的10名比赛运动员和田径队的6名比赛运动员,以1998年这两支运动队的运动员为对照组,1999年和2000年运动员为实验组。实验组的运动员在平时训练中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
2.研究时间
2008年9月~2010年7月。
3.研究方法
教学、比赛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分析比较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对2008年、2009年、2010年我校男子篮球队、田径队在参加比赛过程中进行比赛技术和心理统计,结果如下:
从表一和表二中可以看出,2009年和2010年经过心理素质培养的学生运动员在比赛中能正常发挥出技战术水平,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犯规和失误,以稳定的心理状态面对比赛,比起1998年的学生运动员能更好地完成教练的比赛安排,控制自我表现,成绩逐步提高。
四、研究分析
结合这几年体育教学与比赛实践中所遇到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学生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已是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意志品质的培养
所谓意志品质,包括一个人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例如,我校的1500 m运动员王强在2009年的中学生运动会田径比赛中,针对他当时的运动能力和中长跑的整体水平,我给他制订了“紧盯战术”,要求他在比赛中始终紧盯前三名选手,并在最后时刻把握机会。结果由于他对战术的彻底贯彻执行,并在关键时刻把握机会发挥出水平而获得冠军。这不仅是他实力的证明,还反映出他良好的自觉性。
2.心理状态的调节
心理状态是一定时期内包容各种心理过程的特殊的暂时状态,也是人的复杂的心理体验和外部行为活动的一种即时的表现形式。如,篮球比赛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当一方进攻投篮得分后,正处在喜悦之中,而对方则利用这一时机,迅速发动进攻得分,打你个措手不及。要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就必须在比赛中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胜不骄,败不馁。面对比赛中的困难,及时调整心理,以最佳状态迎接比赛。
3.个性心理的发展
每一个人都持有自己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决定这种态度和行为的内在动力就是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对每一名运动员来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在比赛中的心理发挥,从而间接地影响整个比赛。如,我校首次中学生运动会篮球比赛,成绩不尽如人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运动员在比赛前后能力发挥的差异。
五、结论与建议
具备一定技战水平的情况下,学生运动员稳定的比赛心理状态是能否正常的发挥或超水平发挥自己能力的前提,是比赛成败的关键。
培养学生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必将使其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以最佳的竞技状态来面对和把握比赛。
体育教师在平时的体育教学或专项训练中,在加强运动员身体素质及专项技术训练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运动员坚强的意志品质、稳定的比赛心理状态和良好的个性心理。
心理素质培养对学生运动员本身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重要训练任务已刻不容缓地摆在每名体育教师面前。
参考文献:
[1]樊琪.心理学概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03.
篇10
关键词:足球训练 心理素质 对策
一、引言
在高校足球训练之中,对足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在运动中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在每一场足球比赛中,不仅仅是双方足球队员在技能以及体能方面的较量,更重要的是各方球员心理素质水平上的较量。因此,如何在高校足球训练中加强对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成为足球教学中的重要教学点。本文首先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进行了简单的概述,然后针对足球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的具体状况,提出了一些训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对策,以提高足球运动员地整体作战能力。
二、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内涵
心理素质是一种由先天以及后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综合素质之一。总而言之,心理素质在生理素质基础上地通过实践中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逐步发展而形成。心理素质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1.心理潜能。任何人生来都具备了一定的潜能,它是人的心理素质以及社会素质等综合素质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后天不同的努力以及不同程度的发挥使得先天的潜力得到实现,同时,潜能也可能因为人们后天认知能力的滞后而得不到有效的发挥。
2.心理能量。心理能量也可以称为心理能力或者心理力量。人拥有两种力量,一种是身体能力,而另一种是精神方面的力量,也就是心理能力,而一个人的心理能力的大小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心理素质的水平。
3.心理特点。心理特点是指一个人本身所固有的一些心理上的特征。每个人的心理特点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如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意志的目的性和调控性、感知的直接性和具体性等,它是对人的心理素质一种比较具体表象的标志。
4.心理品质。心理品质并非人类与生俱来的,而是人们通过后天的综合训练而形成的。一种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能体现出个人心理素质的水平,并对个体行为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5.心理行为。人的外部行为均是在人心理行为的支配作用下形成的,而心理行为的外在表现则可以对一个人的心理素质的水平进行有效的检验,而心理素质的其他几个方面也一定程度上通过心理行为表现出来。
足球运动员也是一个正常的人类个体,其心理素质也是由这五个方面有机组成的,而对足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也可以从不同方面在其足球训练过程中通过发挥其心理潜能、发展其心理能量、培养其心理特点、提高其心理品质以及训练其心理行为等来实现足球运动员综合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足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训练对策
1.培养良好动机
在高校足球运动训练中,一个足球运动员的动机培养是其心理素质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动机培养中,需要让运动员明白关于足球运动集体荣誉感的重要性,以及集体团结的重要性,同时需要明白国家、社会以及集体的利益是高于一切的,个人利益必须服从于集体利益,每一个运动员都应该在一个正确的动机意识前提下,通过个人的努力以及与集体间水乳相容的融合来完成每一次足球运动,在平时的日常训练中对动机的培训不能忽视,才能让运动员在比赛中以良好的动机去参赛。
2.培养感知能力
由于足球运动时刻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每一场足球运动的具体形势都是瞬息万变的,对足球运动的额感知能力的培养于是就显得尤其重要。对足球运动员的感知能力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可以通过足球技术训练来提高其感知能力。足球运动员可以在日常的训练中通过足球的球速、旋转、滚动、足球的飞行方式以及方向来判断足球比较准确的落点,从而确定好最佳的抢站点以及接球的最佳方式,并根据对方球员的具体应对方法来做好克服对方球员技术动作的准备动作。还可以在训练过程中对有意识有目的性地强调如何在激烈的对抗中控制传球脚法、传球时机以及最佳传球方位等,并安排一些近距离的传球以及接球等反复练习提高运动团队的整体传球接球的感知能力。这样通过对不同情况下足球变化战术的多次训练,可以让球员的技术更加与实战中的水平需求相似。
其次,可以在足球战术中锻炼运动员的感知能力。战术行动是一系列具有因果关系的思维与动作的耦合,战术行动的有效运行还需要运动员心理意志、注意力等心理素质的共同作用。比如,足球守门员作为防守的最后一道屏障,能够对全场的具体形势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观察,基于这种优势,守门员不仅仅可以成为防守的组织者,还可以通过分析全场的具体形势来做相应的指挥,因此对于守门员的感知能力培养也显得尤为重要。守门员可以根据自己的位置结合全场的形势来迅速决定进攻点以及本方防线的漏洞等等,从而在不断的训练中通过心理素质的重复锻炼提高足球运动的整体战术水平。
3.训练优秀的心理品质
对足球运动员心理品质的训练,主要可以从运动员的意志品质出发。而意志品质的培养可以增强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能力,意志品质的培养主要包括了自觉性、勇敢性、自制性以及主动性等的培养。首先,在足球运动训练中可以通过增加训练的困难来克服困难,如可以在天气恶劣的环境下坚持训练使得运动员的意志得到提高。其次,可以通过对训练内容循序渐进的提高,改变运动负荷、要求的高低以及练习的难易等,使运动员的意志得到有效的提高。再次,可以通过一些瞬息化的信息要求运动员对此采取果断的选择,培养其果断的心理品质,这可以结合一定的技术训练、战术训练以及比赛等来进行锻炼。
4.训练心理调节能力
心理调节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地提高运动员对任何情境下的比赛有一定的心理支撑作用。心理调节的方法主要有:其一,是呼吸调整法,即通过呼气时肌肉的放松和吸气时候肌肉的紧张来交替调整心理状态,从而使得紧张的心理情绪得到释放。其二,是自我暗示,在足球运锻炼中通过自我说服对自己心理施加一定的影响。其三,是通过一些放松的运动来调节心理。
参考文献:
[1]吴佑年,吴隆兴.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与心理素质训练的思考[J].襄樊学院学报,2008,(2):81-84.
[2]翟维利.浅析跳高运动的心理素质训练[J].理论与方法探索,2010,(1):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