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研究物质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1: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化学研究物质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化学作为高中科学教育的基础性课程,是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教学目标,并且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学习是对这一教学目标实现的基本方法。所以高中阶段学生在学习化学时在学习化学知识过程中就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化学意识,主要表现在对于化学这门课程的概念、化学知识的运用以及对物质本身的认识上有了具体的思维。这对高中阶段学生化学理念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教学意义。
一、化学教学中分类观的概述
1、分类观的概念
分类观是指在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过程中,遵照物质变化的规律对研究对象的特点进行系统、规律性的思维导向。对分类观的学习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在认识某种物质过程中可以自觉对物质进行分类,而且还可以通过联想其他物质间的联系,同时运用化学这门科学的思维形式来对物质世界有更深入的认识,进而促进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变化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2、分类观的特点
(1)概括性特点
依照物质的不同特点来进行分类,并且根据物质的变化来对物质之间的联系和共性进行总结,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和研究新物质,而且还促进了我们对于物质世界的新认识。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通过使用分类观,有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进行自主的体系建构,而且还可以有助于学生对新旧知识的整合,从而培养出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和化学知识的科学素质的培育。
(2)相对性特点
化学物质本身的规律和变化不仅有差别,也有一定的联系。这种差别可以帮我我们对化学物质的变化进行很好的分类,存有的联系又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变化之间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化学物质的分类是具有一定的相对性特点的,只有认识化学物质本身的相对性特点以后才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过程中做到多思维、多角度学习。
(3)多维度特点
多维度在化学世界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特点,只有认识化学物质的变化分类的多维度特点,并且熟练掌握这种分类方法,才能够在对化学物质的关联和属性上做到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从而有助于发现某类化学物质的本质,也能够促进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中的思维更加开阔。
二、学生分类观对于高中化学课程的意义
1、有助于高中化学课程目标的充分落实
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高化学新课标(实验)对我国的高中化学教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这也是在新课改的理念下进行的最新课程改革,同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大不相同。普高化学新课标(实验)对中学阶段学生提出要能够依据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进行自主分类、可以使用更多的方法对化学物质进行分类等规定,这给高中化学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2、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
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分类观的培养不仅可以有助于学生对物质特点和本质的把握,还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水平的提升。
分类观是高中化学教学当中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对于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认识、掌握物质的本质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学生只有掌握物质的本质才能够很好地理解化学这门课程的内在含义;同时分类观也是化学这门科学的一种研究手段,化学分类观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形成科学性的学习思维,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正确认识和学习能力;化学分类观对高中学生更加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3、有助于学科教师教学思维和方法的更新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化学教学的思维和方法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分类观给高中化学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教学角度,这对于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观念,也是对高中化学教学分类观的有力培养,进而对化学这门学科教学的研究方向和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要求化学教师自身要有清晰的化学分类观,对于分类观有着深入的认识,并且可以利用分类观进行化学教学实践;其次要求学科教师对教学理念能够及时的转变,对分类观的培养策略有着充分的了解和掌握。高中化学教学中对分类观的运用不仅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还有助于学科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三、化学分类观的价值
1、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在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过程当中,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是普遍存在的。高中阶段的化学教学与学习对于学生有着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熟知各种化学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对化学知识的灵活掌握和运用。对学生运用分类观来分析物质的规律、特性和本质以及相互间的联系的正确引导,和通过对物质间联系的思考来更加充分和深入的认识物质是高中化学教学中使用分类观的重要目的。
2、有助于学生对新旧化学知识的梳理
篇2
一、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态度不端正。在大多数地方的中考,化学已经没有计入总分。以至于在有些初级中学都没有给化学相应的教学时间和教学态度,所以学生对化学学科重视的程度就不够。学生认为化学成绩不是影响中考的主要因素,把化学归为次科或者是偏科。被动学习,通常学生认为化学知识只要记起来就可以了,所以造成了学习过程中只听不问、只记不想的做法,养成了学习化学的许多不良的习惯。
2、理论基础知识薄弱。化学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比如原子、分子、离子的理解、化学式的意义、酸碱盐的反应等。对于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来说,这些需要一定的时间学习才能够体会。而初中毕竟才一个学年,要学习这么多抽象的知识,造成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
3、基本实验操作能力差。虽然教材改革增加了许多的课堂演示和学生实验,但是由于各个学校条件的差异,相当一部分学生动手的机会少,不能熟练掌握实验的基础知识并运用知识进行实验,很多学生对待实验还只停留在“看热闹”的心态,对高中的实验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
二、衔接过程的对策
1、转变观念。
刚进入高一的第一节化学课的重点不是复习,而是强调高中学习以及社会实践中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唤起学生对化学学科的重视程度,改变已有的学习态度。当然这种“提醒”不只是一节课的事情,而是要经常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化学对现代生活的影响,使他们自发地学习化学。
2、复习理论知识。
虽然在高一必修一的教材中有穿插复习了一些理论知识,但是比较零散,不容易形成体系,对学生复习初三基础知识造成困惑。所以个人认为准备利用一定的时间来复习初中的基础知识,具体如下:
(1)复习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如原子、分子、离子的定义,表示方法及意义(大约2节)。
(2)复习原子的构成,从原子核的构成到元素符号及原子序数,从核外电子到得失电子形成的离子和化合价的判断、化合价的规律、顺口溜等(2节)。
(3)复习1-18号元素的符号以及化合价的规律来书写化学式,并通过物质的构成来判断化学式所表示的意义(1节)。
(4)复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配平方法以及表示的宏观和微观意义,复习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2节)。
(5)复习O2、H2、CO2等物质的性质、实验室制法,实验基础(2节)。
(6)复习酸碱盐的性质(3节)。
(7)小测及评讲(4节)。
有针对性地从微观结构开始复习化学用语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初中学习的基础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形成体系。对高中化学中的物质结构等知识的学习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当然在这里还要注意一些细节的问题,那就是高中化学有要求而初中课本不作掌握要求的内容。比如:氧化物的类别、酸、碱、盐的概念,同素异形体等等知识应该再做适当的补充说明。要做到这些,建议高中教师应该去通读初中化学的课本和大纲要求,做到有的放矢。
3、适当调整高一必修一教材的教学顺序。
(1)将必修一专题一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知识放在第一单元之前来学习。
(2)把第一单元里的《物质的量》移到第二单元《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之前学习。
(3)在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学习之前应该复习初中的实验基础。
操作,有条件应当准备一两次基本操作的学生实验。
调整以后必修一专题一的内容就变成了:原子结构物质分类和转化关系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研究物质的量的关系配置溶液。
这样调整的好处在与衔接了初中知识,并且把“物质的量”这个难点往后推移,减轻学生刚开始学习高中化学就开始出现“畏难”的情况。所以做适当的调整,有利于增进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
4、善用实验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刚开始会以“看热闹”或者是完成任务的心态来对待实验,那我们就在实验教学的开始以“魔术”(一些课后兴趣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再运用启发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关键的一个环节,因为它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也是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高一新生正处于不成熟向逐步成熟的过渡阶段,一个实验、一件事、一句话都可激发起他们心中的热情。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发挥实验的优势,使学生一开始就“爱”上化学,并将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5、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
篇3
关键词: 初高中化学教学 衔接 教材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与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化学课程相比,高中课程的教学容量和教学难度大为提高,很多刚进入高中阶段的高一学生还未走出初中教学的模式,仍在用初中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面对高中新课程。我们必须研究新教材,按照高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结构,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并设计出指导学生高效率学习的有效的学习方法,以使学生适应新教材,顺利完成初高中化学衔接学习,培养学生自学、探索和创新能力,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原则精神。因此,加强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对刚进高中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初高中衔接要做好下面几点:一是初高中教材的衔接;二是教学方法的衔接;三是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
一、初高中教材的衔接
1.要分析新课程知识内容的特点
要做好高中新课程化学的教学,教师首先要从整体去把握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了解新课程教材内容、结构等方面的特点,这样才能在实际的教学中做到高屋建瓴。从总体上讲,化学新课程改变了原有的课程中“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状况,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在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2.要对比研究初高中教材
高中教师对于初中的新课程教材是不熟悉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从初中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我们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以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因此,教师应认真钻研初高中教材。
初高中教材衔接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我们应通过相关知识的衔接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使初高中化学在教学内容上实现有机统一。
3.在教学中如何做好知识的衔接
知识之间是互相联系的,高中化学的内容大多是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它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初中化学知识的延展和提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学习和比较初高中教学大纲和教材,以全面了解初高中化学知识体系,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以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
(1)利用旧知识,衔接教材内容。
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教材体系的课程标准对初中的化学概念和知识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低起点,小步子”的指导思想,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恰当地进行铺垫,减小坡度。例如在学习中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在回忆初中教材中相关内容的基础中,把“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物质的量”“物质的分散系”等内容穿插起来,层层迁移递进,逐渐深入,依次展开,以此作为连接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的“纽带”,使学生掌握四大基本化学反应类型,物质的分类,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转化,物质的量(联系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桥梁),气体摩尔体积,溶液及胶体等知识。这部分内容源于初中而又高于初中,有利于初高中化学的合理衔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特点,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利用旧知识,挖掘更新知识。
在化学学习的初级阶段,一些概念和原理往往有它们的不完善性和不全面性,到了高中阶段有些概念或原理就不一定能够成立,教师应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这些概念和原理,以科学的态度来学习化学,并在此过程中灌输迁移思想。在新课程中隐含着许多动态的、发展的知识学习,需要化学教师去发掘和组织,例如燃烧、分子、氧化还原等基本概念内涵的演变。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较多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后,教师要抓住学生的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从“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的主动学习知识转变的时期,更多地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
教师对高一新生的中考情况要进行认真分析,对中考中与高中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的掌握情况要心中有数,以便在复习中有的放矢。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使学生受益终生,高一年级时教师要注意学生阅读习惯、作业规范、实验规范等的教育和养成。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是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学生能力的培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内容担负着培养不同种能力的任务,教师应抓住各种场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三、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高中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高一年级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他们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决定能否学好化学的重要一环。
在课堂上教师教学生学会某些知识,是为了课外学生会学更多的知识。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结合课本各内容给学生各种知识予具体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教学生如何学习,使学生能有效、正确地进行各种知识及技能的学习是“授渔”之举。
以上有关高一年级与初中教学各方面的衔接方法应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重视其内在联系,特别是要寓学习方法指导于课堂教学中,把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篇4
关键词:透彻理解;贯穿知识;兴趣
高中化学的第一节课我总会和在黑板上写下“Impossible”这个单词,学生总会争先恐后地回答它的含义。这个时候,我就会悄悄地在单词I和m中间画上一撇,学生恍然大悟。是的,任何事情只要加上我们的一点汗水,一点努力,就可以变成“我行,我可以”。
教师们都深知高中化学和九年级化学有很大的区别。安徽中考化学的难度不高,目标是让学生培养学习化学的基本素养,越来越注重学科的探究实验。然而高中化学,特别是高一化学会让很多学生措手不及,既没有那么多鲜明的实验可以动手完成,又提升了很多难度。即使中考考满分的学生也不会觉得化学很容易学。这个时候,有的学生甚至有放弃的念想。如何做好初高中的衔接,让学生一如既往地热爱这门学科,就值得我们好好地研究。不过我相信世上无难事,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一定会轻松地度过这个难关。
一、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相比,难度提高
要想透彻地理解书本上和课堂上老师补充的内容,就要反复思考、再三研究,要能在理解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并在勤学的基础上好问。我们刚接触高中化学就好比盲人摸象,你摸到了耳朵,我摸到了大腿,但都模模糊糊。但不要着急,一步步踏踏实实,随着课程的跟进,就会对整个课程有个清晰的认识。化学知识需要学生学会重新整合信息,能在自己脑子中形成知识网,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不要放弃,再接再厉。学生看自己的成绩不能仅看分数值,关键要看在班级或年级的相对位置,同时还要看自己所在学校在全市所处的位置,综合考虑就会心理平衡,不必要的负担也就随之而去。
二、学习方法也要与时俱进
课堂上不仅要听懂,还要把老师补充的内容及时地记下来,课后最好把所学的内容消化后再做作业,不要一边做题一边看笔记或看书。另外,课后尽可能再选择一些相关问题来练习,以便做到触类旁通。建议每个学生都要准备1~2本课外的辅导书,根据自己学习的情况有针对地加以训练,同时思想也不能放松。高一的课程内容不得懈怠,物质的量知识贯穿于高中化学计算的始终,卤素是第一个系统学习的元素化学内容,学好物质的量和卤素对整个高中化学都很重要,放松不得。
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Os At Ni”(锇 砹 镍),我爱你,爱上这门学科才能真正学好化学。高一化学我们要学习认识几种常见物质的性质、制法;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理解物质的多角度分类,认识化学变化的多样性和规律性;能分析简单的化学问题并用化学语言表达;能分析化学问题量的关系,学会简单化学计算;认识常用化学仪器的性能及使用,能进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并学会简单的方案设计和实验报告书写。学生要掌握的能力有学习用化学语言描述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学习收集信息、应用实验和观察手段;学习质疑、预测、反思、验证及科学概括、推理、类比、归纳、演绎等。所以,初中需要掌握化合价的概念、物质的组成和结构、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物质的变化等知识。化学知识记忆部分较多,但要理解记忆才能事半功倍,否则不能掌握精髓。教师需要在巧妙记忆上下功夫。比如,口诀、形象记忆等。例如,钠与水反应,就可以形象地认为是“水上珍珠飞”,氧化还原反应可以理解为一场电子争夺战等,提高学生的兴趣,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还可以学以致用。
篇5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反思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试题并不完全测试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其测试重点集中在能够将这些内容应用到广泛的情景中去的能力上”。元素化合物的教学重点,不在于详尽系统地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而在于能否“通过对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以及自然界、生产和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对这些感性知识进行初步加工和记忆的能力”。
对比《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和《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可以看出,传统高中化学课程与高中化学新课程所涉及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上都有很大的改变。
在教学内容上,传统高中化学课程元素化合物教学内容是按照元素自然族的方式编排的,教材容量较大,课时安排较多;而高中化学新课程元素化合物教学内容是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对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进行处理,使得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知识由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人教版)中的六章内容缩减为新课标教材(人教版)中的两章内容,系统学习的分量大大减少。新课程元素化合物教学内容向少而精变化,是化学科学发展对中学化学教学内容选择影响的反映。随着化学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物质结构、化学热力学等理论研究和方法、手段的进步,中学化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必然要发生变化:在学习宏观物质的组成、变化内容的同时,融合并加强了微观结构与反应原理规律的学习,突出了化学从原子、分子层次研究物质的特点。由于学习内容拓宽,学时和教材篇幅又不能无限制的增加,元素化学的教学内容就要压缩,力求“少而精”。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要削弱元素化合物的教学。相反,新课程的实施,加强了化学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自然界中与化学有关事物的联系,拓宽并加强了概念原理的教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将有利于学生从较高的层次上把握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提高学生从各种信息渠道主动地获取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能力,提高化学学习和研究的综合能力。
在学习方法上,传统的高中化学课程元素化合物教学一般只从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一种方法进行指导,而新课程元素化合物教学强调从氧化还原理论、物质分类以及类比迁移等角度进行,有利于形成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创造性。同时,新课程也注重对方法的总结和迁移,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新课程元素化合物教学关注对元素概念的认识,以元素为主线,关注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物质之间的转化以及如何转化,而传统的中学化学课程更关注对单一物质性质的理解。从这一点来看,新课程注重联系和发展、注重整体性的教学。
篇6
1.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升科学文化素质
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知识、技能与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处理。高中化学阶段知识与技能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而能力则是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前提条件,是提升高中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主要因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素质教育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以及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在重视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同时,更要注重概念所蕴含的科学性,甚至要注意每一个化学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进而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与运用。
2.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提升身体心理素质
在高中化学素质教育的引导下,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能一定程度去克服自卑感,敢于面对困难、挑战困难,久而久之树立坚强的意志,让学生在德育、智育、美育方面全面发展。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劳动技能素质
素质教育下,实验教学得到改善,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实验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并获得化学知识与技能。高中化学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实验教学的规则,保持操作规范、注意安全,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学习方法,进一步激励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与探索精神。
二、高中化学素质教育的具体策略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高中学生的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保持积极的情感、学习欲望以及浓厚的兴趣是学生学好化学知识的主要保障与来源。
1.1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与态度
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收集与整理有效的教学资源,并在恰当的时机引入课堂,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加强情感教育。例如:学习“氨气以及化合物”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将“20世纪初期,科学家发明的高压合成氨技术,进而让世界粮食的产量增长了将近一倍,有30亿人口能免于饥饿”等等这类资料讲解给学生,这样几句话能有效调动学生对科学家的敬佩之情,同时也就激发学生对高中化学学习的热情。又例如:学习“人类对源自结构认识的演变”的相关知识时,在介绍相关化学史的过程中,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方法与态度,进而认识到科学发展是永无止境的。
1.2实践活动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手段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功能,尤其是一些实验现象比较明显,而且直观又生动,教师需要对这类实验进行精心的设计与演示,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金属钠与水的反映”相关实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这组实验,在直观生动的“浮、游、嘶、熔”等现象,学生能更好的掌握钠的特性,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安全操作实验的意识。
2.高中化学科学知识和能力教育是化学素质教育的核心
2.1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基本实验能力
化学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化学教师都认为演示实验是非常麻烦的过程,主观认为只要将实验的原理、现象、步骤、安全注意事项等等交代清楚就行了。新课改下,教师必须要改善观念,要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某些实验污染比较严重或者某些条件不准备无法开展实验,而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而且需要在多媒体演示之前设置相关问题,并正确引导学生带着质疑的态度去观察实验。这种模式下学生能充分理解知识,而且还能积累一定的知识,有助于提高实验能力。
2.2加强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当前高中化学教材设计了很多有助于学生进行探究的实验教材,作为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定条件,准备好实验相关器材,然后精心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感受探究的乐趣。例如:学习“溶液的配置与分析”相关知识时,定容时若俯视或者仰视的情况会给所配溶液物质的质量浓度带来哪些影响?学生在亲自体验之后,便能观得知俯视的情况下是“凹液面”,实际上是低于“刻度线”的,进而使其溶液体积减少,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偏大;仰视的情况下则是“凸液面”,实际比刻度线更高,使其溶液的体积偏大,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偏小。
篇7
一、主动学习新课标、熟悉新教材是搞好初高中接轨教学重要保障
新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中化学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化学教材编写、化学教学、评估与考试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化学课程的基础。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坚持以学生为本,把以掌握“双基”、培养能力为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逐步转向了以培养科学素养、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化学教学目的和任务。在教学内容上化学新课程结合国际、国内化学教学的发展动态,在关注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的同时,对传统课程中与学生认知不相符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大胆删除了原有课程中“繁、难、偏、旧”的内容,并适当降低了部分知识的教学要求,同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化学新课程通过构建以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这五个主题内容,较好地贯彻落实了对未来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要求。
二、注重高一的起始复习是搞好初、高中接轨教学的必要前提
1.集中复习法。高一化学课开始时,集中用若干课时复习初中化学中的与高中化学密切相关的知识内容,以及高中化学不再重复的却初中化学里又没有讲全讲透的知识。教师既要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加深学生对化学原理的理解,又要切记适时引入高中化学的要求;既指出初中化学的局限性,又要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如溶解度一节知识中较高要求的计算,溶剂和温度改变时的计算初中较少触及,而近几年来的高考中则频频出现,高中化学又无专门章节介绍,这就需要利用复习时间来培养和锻炼学生解这类题的能力。又如氧化还原反应、燃烧等初中局限性的定义,到了高中从本质上去理解,这样概念范围将会扩大。
2.穿插复习法。高中化学的许多内容与初中化学有着密切联系,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以旧知识作“铺垫”去探索获取新的知识;同时把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以便使初高中化学知识得到合理衔接。
3.专题复习法。结合高一的化学内容,以专题形式复习整理已有的知识,使初高中化学中相关的知识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
三、加强学法指导是搞好初、高中接轨教学的有力保证
学生的学习成绩除了取决于智力因素外,学习方法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在起始阶段,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作为高一接轨教学的重要任务。
1.开设学法指导课。可以在上高中化学课伊始时,结合讲解初高中化学的区别,如知识的总量增加、知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增强,理论性知识的比重增大,对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表达能力、实验能力、计算能力、记忆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同时向学生介绍学习高中化学应采用的思维方法:
(1)认识物质的主线:“观察,实验探索,归纳性质、理论阐释、典型应用”归纳思维法或“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实验室制法和保存”演绎推理法。
(2)代表物的学习到一类物质的学习,以点带面、以面到体,形成立体化的知识网络结构图。
(3)建立直观—抽象的化学模型。由化学符号系统(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结构式等)组成的化学模型具有直观性,是化学认识的重要特点之一,这种直观性是研究结果的表现或表达,研究过程是建立模型的过程,也是认识现象的本质的过程(抽象),因此要指导学生把“实验—性质—结构”三者紧密联系起来建立化学模型,并用化学符号系统表示这种模型的结果。学生认为化学易懂难学的原因在于尚未建立这种直观—抽象的化学模型。
(4)注意积累解化学题的思维模型和思想方法。如定量、半定量问题中的守恒思想、平均值思想、极值思想等。
2.学法指导要与建立学习常规结合起来。学法指导的目的是使学生快速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要求,在“欲学”的基础上做到“会学”,进而达到“学会”。因此,学法指导应渗透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与优化主要的学习环节和建立学习常规相结合。要从高一第一堂课起,就建立和坚持必要的学习常规,如课前做好预习,记好预习笔记,答好预习思考题;上课做听课笔记;课后做学习小结;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等等。
四、确立全面正确的课程资源意识是搞好初高中接轨教学的必然趋势
篇8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设计;有效教学策略
化学是自然科学众多分支中的一个,基于分子原子的结构层次上对物质的结构、特征以及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实现化学教学的主要方式是开展化学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开展化学实验,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以及增强学生灵活使用化学知识的能力,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知识的本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是培养和促进学生思维完善的重要方法。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学校和教师需要注重化学实验教学的开展,同时,寻求高中化学实验的有效教学策略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中开展化学实验教学的意义
随着新课标教育改革趋势的发展,我国越来越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能力。针对高中化学课程而言,在课堂上,教师不只是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还增加了化学实验教学的内容,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化学学习以及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理论知识的基础,现阶段,化学实验不仅是学习化学知识的辅助方法,更是开展化学教学的重要举措。
化学实验是依据化学实验的目标,实验者通过使用实验仪器、装置等工具,在设定的环境中,进行实验对象相应的处理,通过观察实验过程中的变化掌握相应化学原理的研究方法。在高中开展化学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也是进行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成分,因此,高中开展化学实验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高中化学实验的有效教学策略
对于整个高中时期学习化学科目而言,化学实验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提升学生运用化学实验的能力和进行化学知识学习,同时,还能增强教师的教学效率,因此,提出以下利用化学实验进行有效教学的三方面策略。
(一)把较难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验进行
在高中学习化学知识,必定会遇到较难理解的知识概念和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思维体系构建得不是很完善,很难去理解并记忆这些难点知识。如果教师能够通过实验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形象地表示出来,就会加深学生的理解并进行记忆。比如“硫酸铜溶液的颜色变浅”的知识点,硫酸铜溶液本身是天蓝色的弱酸性溶液,就是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胆矾,可以用在药物中,用来制作催吐剂,但是如何将原本天蓝色的液体颜色变浅,如果只是让教师进行讲解,学生不一定会明白这个现象的化学原理,这时就可以通过化学实验进行形象展示,在装有硫酸铜的量杯中加入一根干净的铁钉,因为铁钉表面有红色依附物质,就会使硫酸铜溶液颜色逐渐变浅。让学生观察整个实验过程,使学生很容易理解教师所要教授的知识内容。
(二)增加化学实验的次数
实施高中化学教学,需要加大开展化学实验的力度,从而增强学生使用化学实验的能力以及提高化学实验的教学效率,可以适当地增加化学实验的次数,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验操作,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比如,教师讲解乙醛与一种物质相融合,可以产生另外一种新物质的知识点,就可以开展实验,指导学生在装有乙醛的试管中加入银氨溶液,让学生进行观察,发现干净的试管内壁附着一层光亮如镜子的物质,还原课本上的实验,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加深知识点的记忆。
(三)开展课外化学实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见进行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将知识内容在实际的化学实验操作中进行应用,同时,还应该组织课外化学实验的开展。知识离不开生活,知识又来源于生活,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开展化学实验,能够更好地开展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以及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研究高中化学实验的有效教学策略,首先阐述高中开展化学实验的意义,然后提出了高中化学实验增强教学效果的三方面策略。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因为学习化学会涉及很多物质的形态或者特征变化,知识点有时候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开展化学实验可以使知识点具体化,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可以明白相应的化学原理以及增强学生运用化学实验的能力,有利于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洪波.高中化学有效实验教学探究[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2(4).
[2]吴飞.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3(2).
篇9
关键词:化学教学;初高中衔接;策略
一、认识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在课改理念下搞好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教学,教师必须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分析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1.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共同性.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共同性主要体现在3 个方面:在课程理念上均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在课程性质上均体现了化学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性和实践性;在培养目标上均强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即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
2.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差异性.通过对比初、高中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及目的的阐述可知,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会对所学知识能运用于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1)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 初中要求较低,如,对“认知目标”的要求为“知道认识理解”,理解层面只包括“了解、看懂、识别、能表示”.而高中在“认知目标”要求上增加了更高层次的“应用”,同时“理解”的层面也多于并高于初中,包括了“理解、解释、说明、判断、预期、分类、归纳和概述”等,即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 初中要求较低,多为“认识”、“了解”、“感受”、“体验”、“初步学会”等层次;而高中要求较高且更具体化.例如,要求“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即对过程方法
的体验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3)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高中化学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例如,在化学实践方面,初中只要求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而高中更强调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培养社会责任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等等,这必然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搞好初、高中的化学教学衔接工作
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地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是从“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时期,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在课改理念指导下搞好初、高中化学教学改革,必须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衔接.
1.抓好知识体系的衔接.初中很多知识都是高中知识的承继和衔接的基础.例如,元素符号、化学式电子式、结构式;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燃烧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燃烧热与中和热;氧化、置换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反应;质量守恒能量守恒、电荷守恒、得失电子守恒等;酸碱盐电离平衡理论;溶液、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分散系、胶体、物质的量浓度及溶液的pH;有关质量的简单计算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方程式计算;实验基础知识实验的设计与评价等等.对上述衔接性很强的基础知识,应作为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强调引领学生打牢基础.高中教学时应注意上述知识对新知识学习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根据学生情况适当进行复习和强化.
2.抓好教材教法的衔接.初、高中的化学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发展观,以对话为场景的合作观和以探究为动力的学习观.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篇10
关键词:学生发展;衔接教学;初中化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6-0013-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最近有幸参加苏州市某区的一次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研讨会,感触颇深。这个区的初、高中化学教师分别通过课堂教学展示和面对面的交流,对物质结构知识的衔接进行专题研讨,并明确今后一段时间衔接研究的专题、任务和实验学校,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研究很有针对性,也很实在。但从研讨会上发现,初中化学教师似乎对这项研究的热情不高,他们可能认为此项工作应该主要是高中化学教师的事。但现实的情况不能不引起我们初中化学教师思考,即不少初中化学学习的尖子生进入高中后,不能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甚至有些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厌倦学习化学。为此,高中化学教师感到比较苦恼,甚至有些质疑初中化学教学。那么我们的初中化学教学是否存在问题,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在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初中化学衔接教学的现状分析
1.1教学实而不活
初中化学是化学的启蒙学习,知识内容体现生活化、基础性,形象思维知识占据主要内容,且知识点分散、琐碎,系统性不强,使初中化学作为理科却具有文科学习的特点,学生通过听、记、背也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成绩。这也使得我们不少初中化学教师把教学的精力放在如何让学生记得好、背得熟,而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得学生学习更多的是对教师的依赖,学习缺乏主动性,自主学习能力普遍欠缺。
1.2衔接条件不好
客观的讲,初中化学教学的时间并不宽裕,加之受中考的束博,绝大多数教师的教学只着眼于让学生较好地完成初中化学的学习任务,功利思想非常明显。所以,对于衔接教学普遍意识不强,加之初中化学教师对现行高中化学教材、高中化学学习特点以及高考试题普遍不熟悉,衔接教学也很难得到有效的实施。
1.3思维训练不够
实施新课程以来,初中化学知识内容有所增加,但思维难度要求降低,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概念、理论的理解只要求停留在浅层次的认识和简单的应用上;二是化学计算的要求也明显降低;三是教材知识的系统性不强、逻辑关系也不紧密。这些在客观上造成了初、高中学生思维要求出现了一定的差距。在主观上,我们不少初中化学教师对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的训练还不够,平时练习题量不少,但习题知识点单一,思维价值不高。
2.着眼于学生后续发展的初中化学教学
2.1要有衔接的意识
初中化学教学要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更要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的高中化学学习创设一些条件、奠定一定的基础。为此,初中化学教师不仅要熟悉初中教材及教学要求,也要了解高中教材和教学要求,不仅要关注中考,也要关注高考,对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点和教学的差异都能做到心中有数。即:知道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经基本解决;哪些知识点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中考不要求,而高中教材中没有出现但有要求,如同素异形现象、溶解度的计算等;知道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未完全解决,应在高中拓宽和加深,如物质结构知识和一些基本理论知识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延伸、方法的拓展和一些心理暗示,也可以向他们介绍高中化学学习与初中化学的不同点,这样可以让学生提前做好一些心理准备和知识储备,以便能更快地适应高中化学学习。
2.2明确衔接的要求
鉴于目前初中化学教学的现状,各级教研部门首先要对衔接教学提出具体的要求,要将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作为化学教学评价目标之一。要通过基本功竞赛、解题能力竞赛等手段让教师主动地去研究高中化学教材,研究高考试题,熟悉衔接的知识点。对课堂教学也要有明确的教学要求,如:对初中化学必须掌握到位的知识要夯实基础,对初、高中知识出现断层的要做好铺垫,对高中还要拓展和加深的知识可作适当延伸。要通过开展初、高中教师的面对面的教学研讨活动,探讨初、高中化学教材的衔接、教学方法的衔接、学生学习方法以及心理方面的衔接,架构初、高中化学衔接学习的桥梁。要充分发挥中考的导向作用,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通过适当的情景、素材,渗透高中化学学习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提优辅导、开设讲座、化学竞赛等多种活动,为学生将来高中化学的学习进行一些知识储备、能力训练和方法指导。总之,衔接教学要成为初中化学教师的一种自觉,一份责任,这样才能确保初、高中化学衔接实施到位。
2.3关注衔接的“细节”
2.3.1把握好教学的尺度
初中化学知识琐碎,系统性不强,许多知识的理解不是一步到位,需要在高中化学学习时进一步完善和深化。衔接教学不是随意地拔高要求,而是要在教学中适时地进行知识的延伸、方法的拓展。要把握好教学的尺度,架设好初、高中衔接的桥梁,而不是越过桥梁,越俎代庖。如在原子结构知识的教学中,初中学生只要求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而沪教版教材利用“拓展视野”栏目介绍了原子核内有什么以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人教版正文),让学生了解原子内部微粒之间的数目关系和核外电子运动规律以及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充当的角色,这些对于离子形成的理解以及与高中化学物质结构知识的接轨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应尽可能拓展到位。有的教师要求学生掌握1-20号元素的名称以及核外电子排布的变化规律,甚至有的中考试题中还出现比较微粒半径大小等考题,无疑过高地要求了学生,造成了学生不必要的学习负担。
2.3.2教学要留有余地
初中化学许多知识的形成是基于学生对物质的一些感性认识,对概念的理解也只是浅层次的要求。因此,许多知识,如:燃烧的条件、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物质的分散、物质的分类等知识在初中教材都存在概念描述不够严密、知识结构不够完整的情况。在学习这些知识时,教师不能过多地补充,要把握好拓展的尺度,特别是不能把问题讲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熟悉课标的要求,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着眼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方面注意知识的衔接,另—方面要留有余地,尽量避免学生由于对知识概念的片面或不完整理解而导致对高中新知识学习带来的负面影响,能够顺畅地完成初、高中的过渡和衔接。
2.3.3拓展多种渠道
- 上一篇:科技创新的问题与建议
- 下一篇:绿色能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