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想象力培训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1: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想象力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儿童画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对儿童画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简单地说儿童画是一种由儿童创造的特殊的绘画形式,只有儿童创作出来的才叫儿童画,成人画的就不是了。因为儿童作画的特征是自然、不规律、幼稚、发自内心的感受,画出来的东西有趣、不造作。而成人思想成熟,绘画作品反而无法达到儿童那种天真无邪的纯朴境界。如何培养孩子学习儿童画也成为广大家长关心的一个话题。
一、学习儿童画的目的
学习儿童画最重要的一点是为了培养创造力、想象力、观察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其次是培养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和耐心。前提是要对儿童画要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早期的儿童美术教育,多将提高审美修养、激发绘画潜能、培养绘画人才作为培训宗旨,即“为画而学”的教育观。近年来,随着国外儿童美术教育观的渗入、影响,随着教育界实施素质教育口号的提出,“为画而学”的教育观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目前,教育界、美术界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学习绘画技巧、绘画形式不应是儿童培训的主要目的,儿童画培训应将培养和提高儿童的多种能力,如,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记忆能力、分析能力、联想能力和创造能力作为根本宗旨。为了实现这一宗旨,要求教学者必须改变培养小画家的教学思维,要求教学者将过去的重画面形式转变为现在的重训练过程,要求教学者应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多种素材和多种方法,来满足孩子的需求。特别在训练形式上,要求教师应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力求多样性、新颖性,让孩子在培训的全过程中,充分体味到寓教于玩的乐趣。
二、如何培养儿童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发自儿童心灵的闪光,不可因为天真幼稚、不合常理而责怪。儿童画中的想象力的方式是全方位的。儿童画中的观察生活可以想象,内容情节可以想象,物体形象可以想象,图案可以想象,色彩也可以想象。
1、生活与想象
儿童学画要学会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体会生活中的特点和变化,并把观察到的东西加以联想,这是生活与想象。
2、形象与想象
儿童画中的物体形象并不和生活中的一个样子,而是把生活中的形象根据想象,画成自己喜欢的艺术形象来表达。
3、内容与想象
儿童画是有内容、有故事情节的。这个故事是可以自由想象发挥的,而且想象得越新奇越好。
4、色彩与想象
儿童画中的色彩也可以想象,它走出写实色彩的范畴,你想怎样画就可以怎样画,这就是创造性颜色。
5、图案与想象
儿童画中要添加美丽的装饰图案,这个图案也要发挥儿童的想象。开发想象力的方法是认识生活心灵的方法。具体的方法也是运用“问号”这把金钥匙。对着儿童的心灵,进行定时、定向、定量的启发引导。教学目的是培养儿童心灵的觉醒,达到想象无限、创意无限的艺术效果,而表现儿童巨大的潜能。
富有想象力的孩子,也富有情感。他们有强烈的表现自身生活的欲望,并以各种自发的方法作画,编故事、画画是孩子们经常采取的方法。
三、描绘形式和训练方法
按照一般绘画的规律,绘制一幅画,在明确主题后,必须考虑构图形式、造型处理、色彩配置以及表现方法(包括工具材料),上述四点构成绘画的基本要求。但当我们走进儿童画的世界,却发现在这里不需要求构图形式的变化,强调的是儿童随心所欲、大胆任意的挥笔;不需要求色彩配置的完美,强调的是儿童想象之翅自由自在地飞翔;不需担心造型处理得可笑,强调的是儿童心灵之窗毫无顾忌地敞开;不需担心表现方法的稚拙,强调的是儿童全心投入、乐在其中地玩耍。总之,在这里,孩子可以自由发挥、信手涂鸦,而不必按照绘画的要求来处理画面艺术形式。
篇2
【关键字】儿童绘画 艺术性思维 创造力 美术教育
儿童画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在思维和表现手段上,儿童绘画具有特殊的趣味性和艺术性,儿童绘画在反映生活的真实性方面与许多艺术大师的追求上可以说是一致的,且儿童绘画本身就有其艺术性所在,所以想要发展这种艺术性,必须使儿童的绘画心理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培养。美术教学活动因其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独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是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那么,怎样通过美术教学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呢?
一、儿童画的特点
儿童画一般是指12岁以前的孩子的绘画,大致分为三个时期:涂鸦期、符号期、写实期。儿童画画的特点是随时都会出现一些曲折且不能按常理来衡量的线条和图形,而这种不合理恰巧形成了儿童画的趣味性,使其独具风格,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儿童画是否真实、是否具有准确的外形,这是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儿童的思维是通过某些最基本的"形"进行的,当儿童打算描绘一件物体时,他们常常只是把这些物体的总体形状中包含的某一部分的形状大体描绘出来。儿童画具有一种特殊的荒诞性,主要表现在构思荒诞性、构图荒诞性、造型荒诞性、色彩荒诞性、空间荒诞性、设计荒诞性六个方面。正由于这种荒诞性,使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也被认为是儿童的"艺术性思维",甚者有人把儿童画和艺术大师的作品相提并论。
二、目前儿童画的教育方式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对于少年儿童在美术方面的培养越来越受到校方和家长的重视,许多小学生都会报名参加校内外各类美术学习班,但是一些美术培训机构为了迎合家长,大力宣传什么"美术大师速成法",使儿童在被动的状态下反复的临摹一些美术大师的作品,效果倒是立竿见影,可是这种技能的速成不但不能使儿童在绘画的过程中正确的面对自己所认知的世界,反而使他们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使他们的创造力受到了极大的压抑,且缩小了的他们的创作空间,使他们的想象力受到限制,更谈不上艺术性思维的培养。我就有这样的经历,曾经在一个儿童美术培训班里见到这样的情景:第一天上课时,孩子们带着自己的工具跃跃欲试,老师还没开始上课他们就开始画了,这时候画出的作品稚嫩但是非常有趣,但是一个星期后,他们明显失去了兴趣,画出的画也失去了应有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因为教师上课时采取示范一张画,让孩子们反复临摹的教学方法,这种忽视儿童在美术活动过程中乐趣的表现和自信的建立的做法,不但无法达到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而且适得其反。美国一些著名的艺术教育学者也曾表明:艺术教育的目的最主要的是以健全人格的养成为目标,兼具儿童理性的认知活动与感性的创造活动。我认为,要摆脱陈旧的习惯性程序,必须努力创造各种愉快的形式,引发儿童对美术的兴趣和对美术的正确认识,这才是培养在绘画中艺术性思维的关键。
三、借助现实生活开发幼儿想象的源泉
幼儿的想象力是不可能凭空产生的,它必须是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在现实生活开发出来的,所以说现实生活是幼儿想象力的来源。我们必须带孩子走出教室,让他到自然、社会中获取直接的体验,获得真实的生活感受。将美术教育与孩子生活经验、情感体验相结合。让幼儿运用自己的感官动手、动脑去体验和观察从而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再用想象将所观察到的事物重新组合,赋予自己的灵魂,创造出新的形象。这样不仅使美术活动增加了趣味性、生活性,还丰富了幼儿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绘画活动就是将眼睛所见,引起内心冲动而通过手的动作描绘出一个"无中生有"的世界的活动。美国专家认为,孩子们的涂涂画画实际上包含着积极的视觉形象思维。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美景、美物、美的心灵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关键是我们如何引导幼儿走进自然,感受生活,让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生活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发展孩子的感官能力,让孩子看、摸、闻、尝、听,在头脑中储存大量的表象,慢慢由依赖实物思维变成脑中的表象来思考。如:让孩子闭上眼睛闻各种各样的气味,边闻边想象,刺激孩子们仔细倾听,刺激他们的听觉系统,让孩子们用手上的绘画工具表示听到音乐后的感受-----这些尝试将取得很好的效果,会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好奇心,这样孩子的兴趣就会被激活,想象也就随之迸发。
四、我认为在以后的美术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三点
1.利用多种手段扩大儿童的生活视野,激发创作兴趣,培养儿童视觉造型反应和创造力以及情感表达能力;
2.通过观察、记忆、体验、联想、欣赏等进行启发式教学;
3.教师尽量少做或不做技法示范,主要教会学生运用各种绘画工具、材料的方法。
篇3
关键词:小学美术;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7-058-002
一、观察体验,积累素材
生活即美。一切想象都源于生活,要引导学生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阿恩海姆指出:“艺术乃是增加感知能力的最有力的手段,没有这种敏锐的感受力,任何一个领域的创造思维都将是不可能的。”美术教师的注意力应保持在学生的视觉观察和对生活的体验。要让孩子尽可能多地亲近生活,到大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去感受美、发现美,从而萌发创造欲望。
小学美术的一个主要特征,是靠生活中的表象作画。事物的表象会引发一连串的联想。而这种联想的深度与广度将直接影响着人的创新思维。而这种表象创新,离不开观察、想象和记忆。观察能使小学生丰富自己,扩大视野,熟悉物体的特征、色彩及结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局限于美术技法的传授,尽量减少概念化、成人化图形的临摹,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他们最熟悉、最喜爱的人或事。经常有目的、有计划的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引导孩子们观察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观察人们的生息劳作,观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指导学生分析、思考、概括,通过记忆、想象,实现创造性地再现。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储存了大量的视觉形象,为创作积累素材。
儿童观察事物持续时间短,易受事物突出的外部特征及个人兴趣、情绪的支配,系统性差、概括性差。因此,要通过一定的有目的的培训来训练学生观察能力,以此带动他们,有意记忆、有意注意、想象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突破定势,扩展思维
儿童的头脑中充满丰富的想象,这种想象往往超越现实,幼稚横生。许多绘画大师非常看重儿童画,他们从那些纯真烂漫、稚拙有趣的画面上受到启发,积极影响着自己的创作。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发展儿童的想象力是很重要的,创造力是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集中体现,但它离不开想象力的支持。可以说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无从谈起。教师应该爱护和鼓励学生大胆的想象,给孩子一片广阔的天空,让他们在想象的世界里自由驰骋。
我们知道,儿童作画开始时都是凭印象来画,常常是别人怎么画,他也照着画,缺乏自己的独立性。为了突破这种定势,我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给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采用各种方式启发想象。有时用故事导入教学,对故事形象进行想象,激发表现的欲望。有时运用夸张的手法,拓宽学生想象的空间。有时为了打破学生单一的思维方式,训练学生变换形象的表现方式,培养积极的创新意识。 如学生画面中常出现树的造型,我就要求学生这次是这样画树,下次就换种新的方法画树,经过这样的训练后,学生手下的树便千姿百态、活灵活现了。有时采用 “一题多解”的方法。如画月亮时,我先请一位学生上台在黑板上画一个月亮,然后鼓励其他学生上台画出不一样的月亮。开始的“月亮”只是在形状上有变化,后来便有了五官,有了表情,有了围巾,有了首饰……学生的思路打开了,作业也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和独特的个性。
“世界有多大,儿童想象的翅膀就有多大;世界有多宽,儿童创造的天地就有多宽。”让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地翱翔在广阔的天地间。没有创造力,人类无法进入到今天科技发达的时代。马克思也把未来社会人的创造能力的发展称为“真正的财富”、“最大的生产力”以及人的创造天赋的“绝对发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对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和创造。
三、陶冶性情,启迪智慧
美术,是视觉艺术,形象作为美术知识的载体呈现在学生面前,能直接传播美术知识和技法。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没有形象的呈现,就没有创造活动。”只有用眼睛去看和用心灵去感受作品的艺术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才可以让学生开阔眼界、陶冶性情,启迪智慧,提高审美情趣。优秀的美术作品,有启发借鉴的作用,为学生习作、创作提供示范,提供表现的思路,往往会激发起学生的表现欲望。欣赏能帮助学生理解美术的技能、丰富学生的艺术语言,促使表现技能的提高,这是美术教学不可缺少的。小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欣赏能力,才能对美术产生兴趣,进而产生学好美术的欲望。
美术教材中有许多欣赏的内容和课程,我们应该用好这一课程资源。在欣赏课中,如果过多地谈论构图、造型、色彩、笔触、肌理等一些专业性非常强的知识点。这些专业性强的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会听得云里雾里,美术作品在学生眼里变得深不可测,高不可攀,必然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要重视美术欣赏课。让学生感受绘画大师那独特的审美体验及审美创造。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感受,对所欣赏的作品进行大胆的评价。通过分析优秀美术作品的内容与表现技法,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涵,学习表现手法,了解作品的审美形态和艺术语言,在美术欣赏中体验艺术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由于年龄差异,学生对审美欣赏的能力有所区别。低年级学生由于认知能力低,理解能力比较弱。教师要避免过多地强调作品的历史意义和美术技法。可以引导学生欣赏作品在构图方面的完整,色彩方面的和谐,帮助学生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中、高年级学生认知、理解能力有所提高,感悟能力比较强。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欣赏优秀美术作品,并能表达自己的感受。但是,教师也不能多讲从构图到色彩,从肌理到层次这些美术专业知识,也不能三言两语地分析作品,却对艺术家的生平津津乐道。这种主次不分,不求质量的教学,只是让学生看看热闹,无从获得欣赏作品的能力,无法表达对作品的见解。
要加强引导学生欣赏同年龄小朋友的优秀儿童作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开阔思路、启发联想。
由于这些作品接近孩子们的生活和创作能力水平,适合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能减轻他们对创作的畏惧感和神秘感,从而对绘画创作产生兴趣。教师可以利用美术园地,展示学生的作品,提供互相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四、阅读童心,感受童趣
许多家长在评价儿童的绘画时常会说:“画得一点也不像!”“不知道在画什么?”其原因多数是来自“像”与“不像”的直接衡量。以像不像来衡量一幅儿童画的好坏,这样只会伤了孩子的心,让他逐渐失去作画的热情。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也未能脱离以成人的理解来看待儿童的美术,这不适合儿童美术活动的心理特点与表现特点,容易将儿童美术引向写实的模式。
我认为评价儿童绘画作品首先要用儿童的眼光去欣赏它,努力去理解他们试图表现什么。儿童画表现的是儿童特有的思维方式,怎么想就怎么画。我们应尊重他们的想法,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表现方式。不片面地追求画面的完美,要寻找其中生动之处,发现画中独特的想象力。儿童的绘画是一个集审美与情感陶冶于一体的过程,其表现结果并不是最终标准。我们要多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孩子获得成功体验,给孩子前进的力量,推进他的创造性活动。成功在于参与,在于表现,在于投入。通过自我赏识、陶冶,赋予个性的情感,体验创作的过程,无论它的结果是什么,只要他自己认为满意,就是他的成功。当你面对一个不喜欢自己的画的孩子时,更应该小心。他可能需要你的帮助,也希望得到你的肯定和赞赏。当孩子把画给你看时,或多或少都存在一种戒备心理。因此,对于孩子们的画,要注意多从正面去进行鼓励,多从孩子的心理去理解,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兴趣,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想象力
在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阶段,在写作教学中,要采取有效的手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在想象力的开发,由对写作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有利于学生写作思维的开发。学生在写作中具有充分的想象力,有利于淋漓尽致的发挥,将文章写的更加具体、形象、生动。同时小学阶段是学生想象能力培养的启蒙阶段,因此需要在作文教学中全面加强对小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培养。
一、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最活跃的阶段,在理解事情的时候思维并不是固定的,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这些思维的特点,使这一阶段成为学生想象力培养的重要阶段。想象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小学的作文,一般是以描写某一事物为题材的,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大部分都能顺利的进行写作,写作的时候表现出来的是积极的写作态度,充分的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写作中较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同时在写作中,对想象力进行充分的运用,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采取一些耳目一新的方法,写作内容进行创新的展现,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有利于学生形成自身独特的写作风格。古今中外大量的文学作家,他们的作品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这与他们自身的想象力是密不可分的,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通过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激发,有利于在写作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教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要以追求学生的个性化创作为基本的目标,小学生的想象力一般都带有自身的特色,不会轻易的模仿他人。同时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与发展,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大家逐渐明确想象力的重要作用。
(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写作水平是在日积月累的下逐渐的积累起来的,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大大的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写作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写作中是以一定的生活实际为基础,发挥一定的想象力进行创作,现实基础加上完美的想象力融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学生在写作的时候,难免会出现遇到瓶颈的现象,不知道该说什么、该写什么,这个时候发挥一定的想象力,有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写作过程更加的流畅,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不断提升。
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策略
(一)丰富学生知识积累与表象储备。学生自身的年龄与社会阅历都比较少,没有办法形成自身的知识体系与想象力的框架。小学生正处于思维的启蒙阶段,知识的积累还不够重充足,影响想象力的培养。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需要引导小学生积累更多的素材,具体来说,可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小学语文教师组织一些春游、秋游的活动,引导学生到郊外去观察,让学生亲自的观察自然中的事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日出、日落的而状态、植物的生长形态,动物的发展变化等等,在以后的写作中,通过一定的想象力,既能够将这些失误有效的描写出来。第二,可以让学生多读一些名人名作,高质量的文学作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延伸。第三,学生知识储备与想象力储备,不仅仅要注重数量,还要注重质量,选取优秀的素材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引导学生的想象能力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想象能力需要学生的立体思维,只有以立体思维作为支撑,学生想象出来的画面才是更加的具体的、形象的、生动的,写作出来的画面也更加的吸引人,所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需要充分的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小学生进入正规教育的时间并不是很长,立体思维还没有得到科学的、系统的、合理的培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想象力不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教师需要全面的对学生的立体思维进行训练,具体来说,可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鼓励,鼓励学生对事物进行立体的描写或者是描写立体的事物,让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上观察问题,写作自己眼中的看到的形态,然后学生可以就自己的写作进行交流,学生可以从各方面对事物进行感知,建立起脑海中的立体形象,其次,可以引导学生制作一些小小的工艺品,在制作的时候,学生可以以一件东西为原型,进行创作,然后将制作出来的成品与真实的事物进行对比,纠正学生在立体思维中的不足之处。
(三)加强学生自由思维的培养。在培养学生想想象力的过程中,自由思维的培养也是一个重要内容,自由思维并不是指学生可以胡乱的进行想象,而是根据一定的事实,进行合理的夸张与想象。但是,在农村的小学语文教学总,教师依然秉承着传统的教学理念,对于学生自由思维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往往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文章格式以进行写作,学生的作文被限制在条条框框内,自由思维自然是得不到培养,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自由思维的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鼓励学生合理的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比喻、夸张等等,有利于学生扩展自己的思维,获得更广阔的写作空间,打开自己思维的大门。第二,在学生思维的广度被打开后,要挖掘思维的深度,在学生对一件事情想象的基础上,进行再次的想象,充分的挖掘学生的自由思维,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深入,抓只事物的本质,进行更深层次的描写与想象,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地思考与探索,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训练,逐渐的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提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实效性。
篇5
关键词:兴趣 教育 孩子 美术 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学前美术教育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家长想给孩子在以后的社会竞争中增加尽可能多的筹码,提高他们的美术素养及创新能力,纷纷对孩子进行学前教育。但是,当今的现状是学前教育过度发展,增加了孩子的负担,因此,要合理认识学前教育,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一、正确认识学前美术教育
(一)学前美术教育现状
目前,大多学前教育工作者普遍将学前教育等同于技艺教育,教师先确定内容和绘画方法,先画什么、后画什么,怎样涂颜色,怎样剪、折、贴,都完整地教给孩子,把教学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单一的技能培训上,忽视了孩子的创造能力。究其原因不只是来源于教学任务的束缚,还有来自学生家长的不理解,许多家长以成年人的标准来界定孩子的画,以“画的像不像”“颜色对不对”给孩子的画定位。这本身就违背了孩子成长发展的需要,造成孩子不是因为喜欢而画,而是因为老师、家长的要求而画,对孩子学习绘画的积极性造成了极大的打击。
(二)端正学前美术教育认识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既要充分尊重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让孩子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到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当的指导。
二、要充分激发孩子的绘画兴趣
兴趣是孩子学习最好的动力,也是孩子保持注意力的关键。处于低年龄的孩子大多都比较好动,很难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不断的引入新的刺激源,把孩子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都充分的运用到教学中。教师在绘画活动时,要尊重每一个孩子,对孩子要多鼓励少批评,肯定其成绩,让孩子在兴趣的驱使下学习。
在组织美术活动时,可以用多种方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1)选择生活性、游戏性强的作业内容,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2)通过讲故事、猜谜语、儿歌等形式引导孩子的想象力,让他们的想象力尽可能的得到发挥。(3)引入动手性强的课题,综合运用多种绘画材料激发孩子的创作兴趣;(4)通过游戏的方式来激发孩子兴趣,用儿童感兴趣的游戏,让他们快乐的投入到游戏中,用心感受,仔细体会。最后通过教师的引导让他们把从游戏中所感受到的大胆的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来,使作品各具特色,富有个性,反映了儿童的不同体验,儿童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也逐渐形成。
三、举一反三以激发其广阔的思维创造空间
在教学活动中要教会孩子举一反三,不能会画圆就只会画圆,对于同样一个主题,要鼓励孩子多角度思考问题,并将学到的技法能够运用到以后的绘画当中去,以此来发展孩子的创造能力,促进智力的健康发展。
孩子在美术创作中往往是大胆的、天马行空的,他们无拘无束,单纯的涂抹着自己认为美好的画面,因此往往会出现让人意想不到的画面效果。教师要引导孩子,不要过多的干涉孩子想法。在教学中要给孩子一个自由的创作绘画环境,要鼓励孩子乐于动脑,画出自己的想法,让每一幅画面都表现出儿童不同的内心思维。
四、要合理评价孩子的作品并做好展览
孩子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没能对孩子的作品有个合适的评价,将会打消孩子的绘画热情,影响其自信心的形成。所以在学前美术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对孩子的作品进行评价是要以鼓励为主,用孩童的眼光来评价孩子的作品。其次,在教学中要多留意孩子的作画过程,要随时观察孩子的情绪,认真听取他们的想法,对积极思维、大胆想象的孩子应及时予以鼓励,启迪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再者,可以让孩子们将作品讲给老师听,讲出自己的心声,在老师的组织下让孩子们自己选出最漂亮、最完整的作品,最后由老师统一讲解其中的优点,并指出不足。同时积极引导鼓励有条件的孩子家长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同画同乐。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真正让孩子变被动为主动,让孩子知道美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孩子发现美的眼睛,并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帮助他们学习用美的眼光来看待世界,进而让孩子能够创造美。
总之,学前美术教育不只是孩子的美术教育培训,更加是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综合体。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结合学前儿童的特点,综合各方面的先进理论和成果,创造性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为学前儿童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师资格认定及师范类毕业生上岗考试教材-教育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编写组,北京师大出版社 (2008-07出版).
[2]尹小淳.《美术及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版.
篇6
关键词:幼儿园;美育;舞蹈教育
舞蹈是以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在构成舞蹈的诸要素中,动作是居于首位的,舞蹈即是以动作为重要表现手段的。幼儿舞蹈亦是如此。它与成人舞蹈所不同的是幼儿舞蹈是反映学龄前儿童的生活,表达他们思想、感情和态度的舞蹈。它是根据幼儿生理及年龄特点加以创编的。幼儿经常参加生动活泼的舞蹈教育和活动,可以增长他们的体力,促进幼儿骨骼、肌肉、呼吸、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的生理机能发育,加快幼儿新陈代谢,使他们的肌体不断生长发育。
而如今随着幼儿舞蹈教育的不断发展,幼儿园的舞蹈活动也活跃起来,但是舞蹈教学问题不断存在,幼儿园舞蹈活动的质量也会受到限制,因为对舞蹈教育的不重视,各种舞蹈教育的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幼儿正处于一个活泼好动的年龄段,所以对舞蹈和音乐的敏感度是极其强大的,孩子有先天的天赋,但是也要有厚实的后天教育才能将天赋将以巩固,就如今的幼儿舞蹈教育来看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孩子必然是个受教育的对象,所以我们所注重的问题根源肯定是教育者。第二,不管是儿童还是成人,其学习方式都一定的规律,与其身心发展和生理发展都有很大的牵连,舞蹈是以身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学科,对于我们新一代祖国花朵的教育,有一个科学的教学方式是必不可少的,现阶段很多幼儿园舞蹈教学方法单一,在舞蹈教学方面忽视了孩子的成长规律,强硬进行教学,导致失去了舞蹈本身的活泼性和孩子对舞蹈的兴趣。第三,现在舞蹈教学中,很多舞蹈教师只是单一地进行模仿式的舞蹈教学,舞蹈教学方式缺乏趣味性,导致很多孩子讨厌舞蹈,甚至不愿意上舞蹈课。就以上几点问题来说,我总结出现阶段幼儿园舞蹈教育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舞蹈教师的教学方式问题、幼儿舞蹈学习兴趣问题、幼儿舞蹈教材创新性的问题。
1 幼儿园舞蹈教师教学问题的改善
无论是哪一阶段的学习都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舞蹈教师就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实力也要有灵活的教学能力,也要多加强实践能力。首先,在学习方面,学校的教学肯定是有限的,现在外面不仅有儿童的舞蹈培训班,也有各种成人的舞蹈培训,我觉得如果想要进一步提升自己,外出学习,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是个很不错的方式,这样对于舞蹈教学也更加得心应手,所以我觉得要抓幼儿园舞蹈教师的教学问题的根本,可以先从舞蹈教师自身着手。
2 提高幼儿舞蹈学习的兴趣
幼儿园的孩子正处于3 ~ 6岁的年龄段,而这个年龄段也正是孩子活泼好动的阶段,其想象力、模仿力非常的旺盛,所以对于此阶段的舞蹈教育,舞蹈教师必然要花出很多心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进入一个场所时一个引人注目的环境肯定会先提高人的兴趣,所以,在幼儿园的舞蹈房可以依照孩子的个性装饰成孩子喜爱的样子,这样,我们就可以先通过孩子的视觉吸取他们的兴趣,再者我们的舞蹈教师就要从孩子的心理出发了,我们首先了解幼儿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舞蹈教师在舞蹈课堂上所用的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都要符合孩子的年龄段规律,依据我自身的舞蹈教师经验,我觉得在舞蹈课堂上夸张的动作和表情会让孩子看得目瞪口呆,其次也会让孩子耳濡目染,学习你漂亮的表情。幼儿园的孩子正处于模仿学习阶段,他们学习的科目很多,如果任何课程都要他们程式化的模仿学习的话,会觉得非常枯燥无味,舞蹈是灵活性很强的课程,在我们的舞蹈教学中应该加入更多趣味性强的方式,幼儿舞蹈教学不要仅仅局限于模仿式学习,也可以加入游戏的教学方式,孩子的想象力很强,在教学时联系他们的生活方式,在舞蹈动作方面给予他们极强的画面感,他们就会把舞蹈想象得非常有趣,随之,舞蹈学习也会变得非常有趣且容易吸收。
3 倡导幼儿舞蹈教材的创新性
现在舞蹈课程分为基本功和舞蹈表演两个方面,有些教师非常注重基本功方面,再者基本功的练习对于孩子来说需要很大毅力,我们支持孩子去练习基本功锻炼他们的意志力,但是我们要杜绝单一地练习基本功,因为基本功的练习很苦,如果没有使用恰当的方法,基本功的练习会让孩子害怕舞蹈,基本功中的胯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对于软度差的孩子,练习胯是件很痛苦的事情,我在舞蹈教学中尝试过一种非常有趣的方法,首先让孩子们趴在地上,双手撑地,想象把自己变成青蛙,然后找一首小青蛙的歌曲,随着音乐练习,在音乐中青蛙“呱呱呱”叫的时候,把手臂推直,嘴里念“呱”,这样不仅练习了跨部,也练习了手臂力量,最后孩子们不但不会惧怕胯的练习,还非常喜欢这样的练习,所以我觉得舞蹈教材地创新性很重要,因为创新的成功不仅会让孩子们的学习有进步,也会增进孩子们的兴趣。
基本功重要,舞蹈表演课更加重要,舞蹈本身就是一门表演的课程,依据孩子们的天性,让他们随音乐起舞,这不仅散发了他们的感情,也让孩子们知道如何去欣赏美、体验美,但是如今幼儿舞蹈教材不是很丰富,现在用得比较多的是北京舞蹈学院的教材和中国舞蹈家协会的教材,现在很多舞蹈教师一直用这两个版本的教材,并无创新的教材,教材的重复率高会降低孩子的兴趣,幼儿舞蹈教材也很难丰富起来,舞蹈本来就是一门用感情去表演的课程,所以每位舞蹈教师都可以依据幼儿的心理和生理发展去编排他们喜爱的舞蹈,并且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这样舞蹈教育才会起到实际的作用。
幼儿园舞蹈活动的开展都需要这些小的“问题”去做铺垫,开展幼儿园舞蹈活动,有利于培养幼儿对音乐舞蹈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智力,以及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在舞蹈中还可以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舞蹈在幼儿教育中为幼儿的全面发展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一个好的舞蹈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孩子们有足够的能力去表演,所以在舞蹈中快乐的学习成长,这才是舞蹈的意义所在,释放孩子们的天性,让她们的愉快的舞蹈活动中成长!
参考文献:
篇7
这是一份属于一个5岁孩子的暑期课程表:“周一至周五,幼儿园暑托班,学写字、图画、数学、英语、唱歌、舞蹈;周六上午参加游泳班,下午是钢琴家教‘一对一’上门辅导;周日上午上钢琴班大课,下午是英语口语提高班。”
尽管教育主管部门自上而下一再三令五申,禁止社会上举办五花八门的培训班、补习班,尽管各大媒体一再倡导理性的教育方式,要求学校、社会、家庭齐心协力为孩子减负,让孩子轻松、快乐、健康成长,但是,因为大多数家长都信奉“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通过各种培训班、补习班,给孩子超前满灌与其年龄不同步的知识,这实际上就是“揠苗助长”。殊不知,这种“揠苗助长”式教育孩子的方法危害很大。
一、从教育学角度看,“揠苗助长”不符合孩子发展的一般规律
孩子的成长有其自身的规律,教育必须尊重这些规律。孩子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发展的不平衡性、发展的顺序性、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差异性。孩子的发展存在着个别差异,一般孩子的发展需要经历共同的发展阶段,但每个孩子发展的速度、水平与发展的优势或领域则千差万别,例如,同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性格,有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有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突出;有的学生发育较早,才华早露;有的学生玩心重,大器晚成。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主张儿童的发展应该顺应“内在自然”与儿童的“天性”一致,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阶段性进行教育,而不能越过这个发展阶段去“揠苗助长”,正是每位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不顾孩子实际的特殊性,毅然把孩子推到了“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洪流当中去,上名牌大学几乎是每位家长给孩子的终极任务和终极目标,或是过分期望孩子来完成自己当年未曾实现的梦想。
二、从心理学角度看,“揠苗助长”容易使孩子产生急功近利心态
教育的宗旨在于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现在社会上的浮躁心态也渗透到教育领域中来,教育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应试”的弊病迟迟未得到有效遏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种功利主义倾向严重背离了教育“培养人”的宗旨,让孩子从小就有急功近利的心态。我们教育最大的失误在于忽视个性,不同个性的孩子从小到大都采用同一教育模式去打磨,不能真正“因材施教”,类似于“把鱼鳅拔成黄鳝一样长”的笨拙教育方法,扼杀个体的个性,其实质也是“揠苗助长”。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慢”的过程、“等待”的过程,人与万物一样,也是一点一滴地成长。但是社会上充斥着重视物质利益,忽视精神追求的潮流,容易使孩子产生急功近利的心态,不利于把孩子的身体与心灵引向和谐发展的轨道,培养个人对他人和世界的美好的感情基础;不利于培养孩子快乐的精神世界。
三、从社会学角度看,“揠苗助长”不利于社会专才的培养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浪费的根本含义是人类生命的浪费,就是说“儿童就学期间生命的浪费和后来由于不适当的和谬误的准备所造成的浪费”。西方的教育走的是专才的道路,西方的小学让孩子学会快乐,初中让孩子发现兴趣,高中发现兴趣后培养兴趣,然后大学再宽进严出,走的是专才的道路,众多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就是西方专才教育的成功典范。而中国却与西方的教育相反,走的是全才之路,家长想让孩子琴棋书画都会,什么都要学到优,但是一个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个性、爱好是千差万别的,若要面面俱佳,就类似于强迫兔子既要学奔跑,又要学游泳和飞翔,各方面均衡投入精力,这样做不但浅尝辄止,学不出什么特色,反而逼之过急,物极必反,孩子不堪重负。如果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去专项发展,则全部精力用在这个“专”字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形成了专才的培养。
四、从脑科学角度看,“揠苗助长”不利于培养孩子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有关研究证明:在孩子0~2岁时,不要让孩子急于学习语言、计算等具体知识,而是让孩子大脑不断地接受图片,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有利于想象力在孩子的大脑里安营扎寨。在小学学习期间,主要是培养孩子学习、听课的好习惯,而不是通过增加孩子的学习时间去追求什么学习成绩。应该保护儿童的异想天开的性格,注意在感觉和运动技能的训练中培养孩子的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在训练中注意孩子的观察———理解———联想的能力,这样可以综合开发大脑潜力。如果家长违背教育规律,单纯地靠增加孩子的学习时间来追求成绩,那就是“揠苗助长”,最终会扼杀孩子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更不用说身心健康发展。
五、从健康角度看,“揠苗助长”导致孩子累趴在中途
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如果采取“揠苗助长”式教育孩子,那孩子暂时赢在了起跑线上却会累倒在中途。平时孩子在学校学习规定的课程,周未参加家长安排的英语口语班、奥数竞赛班、作文辅导班、幼儿舞蹈班、钢琴班、轮滑班、武术班、游泳班、美术班、象棋班等,孩子每天都处于高强度、高节奏的运转状态,根本没有时间去玩耍,孩子的童年就是这样在学校和各个培训班中度过的,许多小朋友失去了本应该有的快乐童年,同时也使身体过早疲惫。很多家长总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全才,“让兔子拜鸭子为师学游泳”,即使孩子不擅长某项特长,家长为了不想让孩子错过学习的关键期,硬把孩子打造成琴、棋、书、画、乐的全才,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所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那么家长究竟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
要借鉴“根雕理论”,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正确对待孩子身心发展暂时不平衡的问题。笔直的大树固然是材,但形状各异的树根,经艺术家雕琢成艺术品,其价值也不可估量。教育的责任,就是千方百计发现孩子特长,挖掘潜能,培养志趣,磨炼抗挫折能力和生存耐力,扶孩子上马,让他策马扬鞭,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开创未来。
教育的一个非常基本的价值,是帮助一个人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评价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否成功,一般有两个标准:一是在小学的时候,如果他能够与书为友,也就是说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教育就完成了一半,“喜欢读书的孩子一般不会学坏”。二是让孩子在高中阶段形成独特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如果实现了这一点,他的教育的另外一半也成功了,他就会主动学习。如果一个年轻人在选择大学时一片茫然,大学毕业后又一片茫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做什么,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失败。
家长所能够改变的就是自己。所要改变的主要就是一些不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家长们不要被“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些奇谈怪论所迷惑。很多儿童没有输在起跑线上,而是累坏在中途。无数家长正以爱孩子的名义破坏子女的健康成长,而他们对此却浑然不觉或无能为力。实际上,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暂不能改变的情况下,家长们依然有选择的余地。我们的家庭到底是给孩子提供避风港还是第二战场,是让孩子多睡一个小时还是让他多上一门课,家长们都是可以选择的。
家庭教育不能被应试教育绑架,家长更不能成为应试教育的帮凶。望子成龙之心,人皆有之,但也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严,尊重教育规律和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关爱孩子的身心健康,着眼于开发孩子内在潜能和培养孩子自主建构能力,使孩子有兴趣地学习、快乐地成长、多样化地发展;教育孩子要懂得做人做事不违法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加强修养,践行道德,做个有道德的合格的现代公民,让家庭真正成为孩子守望的文明家园,这是现代家长对现代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底线要求。
家长素质高低,教育孩子是否得法,直接关系孩子的前途,关系家庭幸福,也关系国家的命运。只看重孩子一时的成绩,而忽视孩子心灵的成长,终将害了孩子,害了家庭,也害了国家。我们要变“成才”教育为“成人”教育;变“片面”教育为“全面”教育;变“逼迫”教育为“宽容”教育;变“封闭”教育为“开放”教育。要让孩子在体力、认知、语言、社会性、情感上获得和谐发展,采取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尊重孩子的选择权、参与权和隐私权,在开放式教育中,把孩子培养成适应各种环境和具有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
篇8
关于儿童学习简笔画利弊问题的讨论,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了,美术教育界绝大多数专家学者已经取得了如下共识:简笔画易使儿童形成心理定式,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观察方法;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提高和个性的培养;违背了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码规律;使儿童走进“平面表达”的死胡同……。但令人担忧的是: 简笔画教学是一种流行已久的儿童美术教育方法,它抽象概括地用线条的方式将事物和人的轮廓形态描绘出来,供孩子摹仿学习。许多家长、老师都认为它简单明了,形象生动,利用它孩子能够很有效率地掌握绘画的基本方法,在孩子的课外美术辅导和美术课堂教学上仍以简笔画为“主食”。却不了解或是忽视了简笔画对孩子的危害。
一、简笔画违背了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码规律。众所周知,人之所以在视觉上感到物体的存在,是因为物体由不同色相和亮度的色块组成。这些色块之间的界线是人的视觉能感知到的。这些界线有两种形式:1、平面的不同色块的界线即轮廓线;2、不同平面转折的界线即结构线。绝大多数物体一般是由这两种不同形式的线交织而成。这些线没有宽度只有长度和空间走向。儿童简笔画的线几乎全是无空间走向的轮廓线,恰恰忽视了最主要的结构线。它与物体的形体结构是脱节的。
一个熟悉的人,哪怕距离几十米。这么远的距离是来不及研究他的具体外轮廓的,更不用说分辨五官的特征。但是,你会毫不犹豫的认出他来。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你获得了他最基本的形体特点。简笔画以平面图形表示的形象,违背了人认识事物的起码规律,让儿童陷入这个平面轮廓的简笔画中去,搅乱了他们认识物体的客观世界的进程。不利于培养他们敏锐、正确、整体、概括地观察事物的方法。
第二、简笔画易使儿童形成心理定式,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观察方法。由于简笔画的长期训练,客观事物的几何画法根深蒂固,以后只要见到客观事物,其模式化的几何形马上就浮现眼前。一次,我布置同学们画自己的同桌,我发现一个同学画的与他同桌的女生完全不一样,明明穿的是裤子,画的却是三角形的裙子。让他仔细观察再画一张,依然如此。经过了解知道,这位同学3至6岁上幼儿园时,他一直都上简笔画培训班。因此,在他的眼中,女学生一定是穿裙子,裙子都是三角形的。
第三,简笔画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提高和个性的培养。绘画是想象力的艺术。即便是同一个客观事物,不同的人画出的也不尽相同。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简笔画用简单的几何形掩盖了同类事物的个体差异性,形成固定模型,限制了学生的想象,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化的绘画。出现了刚上学的学生,所画的画全班基本上是一样的现象。一样的房子,一样的太阳在发光,一样的树……
第四,简笔画使儿童走进“平面表达”的死胡同。儿童简笔画的线不是造型手段,而只是一些符号。由这些符号组成的不是形象而是平面的图形。所以严格的讲简笔画不是艺术。简笔画的造型方法不是抓住对象的形体结构规律,而是一些外形轮廓剪影式的拼凑。再加上这些简笔画的形象都是由大人捏造出来的,让儿童去临摹,甚至背画这些简笔画,后果可想而知。尤其对将来学习造型艺术的儿童来说危害更大。因为他们一旦养成用符号来表达形象思维的习惯,在学习造型艺术时很难走出“平面表达”的怪圈。
篇9
婴儿润肤霜、婴儿润肤油、儿童营养霜、儿童嫩肤霜……如今,市场上针对孩子们的护肤用品可谓琳琅满目,儿童护肤品品牌更是各彩纷呈。强生在婴儿领域风光无限,随之而来的福建双飞“青蛙王子”也在儿童护理界越来越显示出“中国驰名商标”的气质。
“青蛙王子”儿童护理系列是福建双飞日化有限公司麾下的主打品牌,产品涉及儿童洗发露、沐浴露、香皂、牙膏、花露水、爽身粉、洗面奶、润肤露等上百个品种。2004年6月,“青蛙王子”品牌被授予“福建省著名商标”;2006年4月,“青蛙王子”牌儿童洗发露、儿童沐浴露、儿童护肤品被评为“2005年福建省用户满意产品”。2006年,“青蛙王子”儿童系列销售额比去年增长31.02%;2007年11月“青蛙王子”一举荣获“中国驰名商标”。“青蛙王子”如何以如此之快的速度奔跑在品牌竞争的快车道?双飞给予“青蛙王子”的又是怎样的力量支持?
战略,以精细主导市场
作为专业生产和销售儿童护理用品的厂家,福建双飞日化有限公司自成立十余年来,一直坚持细分儿童护理用品市场,坚持“青蛙王子”专业儿童护理品牌,成为中国儿童护理用品行业的领先者。
王子和青蛙的故事
在《格林童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公主不慎将金球掉入井中,一只青蛙帮公主将金球找回。作为报答,公主要亲吻青蛙。公主迫于诚信压力吻了青蛙之后,青蛙变成了一位英俊的王子。原来王子被巫婆诅咒变成了青蛙,只有公主的吻才能解除。青蛙变成了王子从此以后王子和公主过着幸福的生活。这就是人们耳熟能详、广为流传的《青蛙王子》的童话。
双飞日化董事长李振辉先生当年就是从童话中得到灵感和启发,决定以“青蛙王子”作为注册商标。“青蛙王子”,取自童话,而童话的特征就是充满想象力、充满对生活、对未来无限的向往和追求,充满真、善、美的价值取向,充满健康、快乐、愉悦、向上的情感,塑造的是一个七彩的富有想象力的儿童世界。“青蛙王子”的产品设计、渠道推广跟消费者的沟通,都充分延展了“一个富有想象力的儿童世界”这一核心定位,其新颖而富有灵性的卡通形象在消费者心中建立了深刻而完整的品牌认知。另外,《青蛙王子》童话在大人孩子之间都有极大知名度,这样就使得“青蛙王子”品牌一上市就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大为贴近。
将儿童护理进行到底
目前,我国的化妆品市场已是充盈市场为患国内国外品牌充斥着市场每一个角落,竞争日益白热化。相比险象环生的成人化妆品市场,儿童护理品市场则是化妆品市场的一片蓝海。
中国日化信息中心的张晓冬认为作为占世界人口近1/5的中国,其儿童人口数量也是全世界最多的,加之目前处于生育高峰期,我国的儿童市场潜力巨大。2006年,在上海召开的“2006年中国零售业高峰论坛”上了一份《关于中国儿童用品市场的研究报告》,报告称,从2006年起到2010年中国儿童用品市场将年均递增12.4%,预计到2010年市场规模将超过千亿。除庞大的儿童服装外儿童护肤用品也将占到相当大的份额。不论是快速发展的城市,还是在渐进的农村,年轻家长们在儿童护肤品方面消费意识的日益成熟,都促使儿童护肤品的市场需求迅速增长。
双飞紧抓这一市场机遇,十几年来专注于儿童护理。但儿童市场,又细分为“婴儿”和“儿童”。由于专攻婴幼儿产品的竞争对手强生的迅速扩张,留给“青蛙王子”在婴幼儿市场的份额越来越少。于是,双飞将力量着力用于儿童新产品的研发和市场手段的开发上,坚持走儿童护理品的差异化道路,力图将“青蛙王子”打造成“中国儿童护理用品第一品牌”。
产品,以专业赢得市场
孩子们的护肤品消费环境比较特殊。婴儿产品的使用者和产品购买决策者是截然分开的,所有的传播都是直接针对家长,由于购买决策者对产品并没有切实的自身体会,这时就取决于购买决策者对品牌的认知度。儿童产品的使用者和产品购买决策者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交叉和综合。儿童(3岁到12岁或者14岁),已经有了基本的识别能力、有好恶的认知和判断,因此,儿童产品就必须满足儿童的心里特征和家长的心理特征。也就是说,做儿童产品时,就必须满足儿童和家长的双重心理和思维特征。
在关于儿童个人护理用品的市场调查中显示,90%的城市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尤其关爱宝宝的皮肤,绝大多数人表示愿意选择商场超市里品质最好、知名度高的儿童护肤品。在价格方面家长普遍认为这并不是考虑的主要因素他们认为只要产品的牌子好,有质量保证就会选择购买,对他们来讲,首先考虑的是安全。
儿童的皮肤都呈现角质层薄、表面油脂少、娇嫩敏感等特点,对外界抵抗力差,皮肤极易发生感染。因此,要求儿童护肤品高度专业化不刺激,性质温和,能够增加皮肤油脂膜厚度和保湿,
“青蛙王子”儿童护肤系列产品,正是以专业的“呵护”品质来要求自身的产品,力促宝宝健康成长。“青蛙王子”技术人员,全方位研究儿童的皮肤特性充分考虑其不同部位的医学结构、生理特征,以及跟各种护肤品的相溶性等,并且严格进行定性定量实验并在上市前做大量的消费者使用测试,确保“青蛙王子”是最了解儿童皮肤最亲近儿童的产品。
产品更安全。“青蛙王子”的“呵护”品质是来源于对自身产品近乎苛刻的要求。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GMPC的标准进行工艺要求和规范操作,严格遵守卫生管理制度坚决不让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此外,安全性还体现在产品包装上,采用塑料包装瓶是考虑到玻璃瓶易碎,容易扎伤孩子。
产品外形和包装更趋向儿童化。采用儿童喜欢的形状和色彩,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喜好设计出迎合其视觉、手感的产品包装。“青蛙王子”鲜明的色彩和可爱的卡通形象,成功地吸引了儿童消费者。
产品系列化、多元化。为给儿童提供最专业的全面护理,“青蛙王子”儿童个人护理用品系列从润肤露、润肤霜、洗发露、沐浴露到爽身粉、花露水、香皂、牙膏牙刷等等近百个品种,应有尽有,形成了一整套专业的产品。
正是这些更专业化的产品,为“青蛙王子”品牌提供了强大的市场说服力,使“青蛙王子”的品牌知名度在消费者中日渐提高。
推广,以生动亲近市场
19世纪的营销是想出来的,20世纪的营销是做出来的,21世纪的营销将是“玩”出来的。“一切行业都是娱乐业”。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斯科特-麦克凯恩这样说道。
娱乐能潜移默化地帮企业卖品牌。对企业而言,把握消费者的消费心理,通过娱乐化的方式,选择娱乐化的媒介与消费者进行情感互动,在欢声笑语中将品牌精神与产品信息传递给消费者,无疑是品牌传播的最佳方式。
2005年,双飞投资制作长篇原创动画片《青蛙王子》,正是搭上娱乐营销的翅膀,借用娱乐时代的“眼球效应”,提升品牌效应。
《青蛙王子》动画片不再是格林兄弟的王子和公主的故事,讲述的是“青蛙王子”一家和他的朋友们的故事。这里的“青蛙王子”,虽然身份与众不同,但是他同样拥有孩子世界的乐趣和烦恼。天真无邪的他,如同刚刚学会飞翔的小鸟,要经历成长的坎坷,风雨的洗练。这是一个关于爱、关于成长的故事。
《青蛙王子》动画片采用富有想象力的形象,将真善美的真谛融入到丰富的情节之中,弥漫着活泼向上的氛围,充满着至真的人性,一下子就抓住了儿童的心。在全国50多家电视台播映后,“青蛙王子”这个卡通形象很快就成了小朋友追崇的目标。
谈及《青蛙王子》的成功,双飞董事长李振辉自豪地说“这是国内日化行业投资拍摄制作的第一部电视动画片。也是我们投资文化产业的第步战略,我们将通过这样的方式,以一种长远的效应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目标。”
从表面上看,动画片不可能给投资方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作为观众不可能看完动画片马上去买“青蛙王子”的产品,但双飞正是通过文化这个途径让“青蛙王子”品牌形象扎根在一代人的心里,就如80年代的人记住了“花仙子”、“小叮当”等卡通形象一样,让“青蛙王子”这个美的化身潜移默化影响一代人的心灵,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当他们记住了“青蛙王子”,在面对各种品牌的儿童护肤产品时,也就会不由自主地选择“青蛙王子”。
随着长篇原创动画片《青蛙王子》的频频亮相,双飞策划成立了一支专业“青蛙王子艺术团”,参与到社会各项公益活动、营销促销路演等活动中。艺术团在外部联合幼儿园、社会公益团体,将颇具专业性的表演渗透到消费者心目中,以传递、创造想象力为基调向小朋友们传递健康、绿色、环保的护理常识 以娱乐和互动的方式将“青蛙王子”品牌进一步融入无数家长和孩子的心灵。
渠道,以完善推动市场
纵观日化市场,产品层出不穷 品牌此起彼伏,如果仅仅注重短期利益,缺乏长期品牌战略,最终损害的是经销商和厂家的利益,同时也损害了品牌,经销商是企业的合作伙伴,企业追求的是合作伙伴共同发展、互利互惠,在品牌建设中最终达到经销商、消费者、厂家三赢。
“青蛙王子”儿童系列产品以原有的销售网络的优势为基础,继续以坚实的战略稳步发展市场。对于已开发区域中的不足进行补充,使产品深入到包括乡镇市场在内的各级市场。对新市场的精心培育上,与经销商签订规范、细致的经销合同的同时,也对市场中的各类不利因素进行分析,同时给予经销商特定的支持使其更加有效的拓宽流通领域。从而,形成了相当规模的行销网络,并且有效的占领市场份额在提升品牌知名度的同时也带了较大的效益。另外,适时的下沉渠道,对市场进行调整,取消原来省级模式,实现渠道扁平化,加快渠道反应速度。在各区域市场完善组织架构,启动大区经理对弱势区域的指导协调,发挥以强带弱的作用。另外,建立了“优秀经销商”“优秀业务经理”评选机制,举办经销商联谊会,提升经销商对品牌认同感和忠诚度。
但对于日益增长的市场而言,单一传统的“――分销――终端”的渠道模式已很难满足多品牌多产品的营销要求。“青蛙王子”在巩固原有的渠道模式下,进行了新的渠道探索。
专柜将成为销售的主体。儿童化妆品作为较特殊的化妆品,家长对其的选择比较慎重,首先会选择一个自己放心的品牌。专柜则是展示品牌形象比较好的方式。“青蛙王子”更多的是在商场的儿童用品专区,布置 个小专柜,或在大超市中取得一个好位置,设立小专柜。而在些儿童用品专营店内,设置相对大一点的专柜进行展示销售。
丰富自身品牌的产品线,开设儿童品牌专门店。在“青蛙王子”品牌下有上百种产品,组成一个联合营销体系,再分散到各个专门店中。当然此类的渠道,并不是普通的厂家和品牌所能做到的。需要积累一定的实力和名气,并且要善于借力打力,才可能达到,这是“青蛙王子”日后渠道建设的目标。
另一个重要的渠道是网络营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信息化传输的快速,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方式。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在网上搜索和购买儿童护理品。2006年年初,福建双飞日化有限公司网站更新后正式开通通过网站让每一位消费者、经销商。供应商了解公司目前的现状与发展,对产品进一步了解。通过网络,让消费者迅速了解双飞日化,喜爱“青蛙王子”。
文化,以内涵营造市场
作为一个有形的产品,“青蛙王子”已经在市场站稳了。但如何进一步开发这个品牌的潜在资源,做大做强做优,就需要文化这个构架来支撑。如此,企业才能在更高的层面上飞翔。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可模仿性是企业品牌的内涵。消费者选择某个企业的产品时,某种程序上也是选择该企业的文化,表示对该企业文化的认同。
作为专业生产和销售儿童护肤品的厂家,双飞以提供高品质儿童个人护理用品,呵护中国儿童健康成长,创造发展空间,提升员工价值为使命,形成了完善先进的企业文化观。
品质观。追求完美品质,是双飞不断前进的行动导向。正是因为这种思想导向,“青蛙王子”已站在中国儿童化妆品这个朝阳产业的肩膀上,但仍然以追求质的飞跃为目标,追求卓越,追求完美。
创新观。创新是进步的灵魂,改革是辉煌的前奏,传统的观念只能固步自封。在双飞,创新集中体现在浓厚的进取精神和乐观的创造精神,以超前的思维不断谋求超越。
管理观。企业的外部市场的成功,必定缘自内部的优秀管理。双飞拥有一支管理组织科学化,管理人员专业化,管理方式规范化,管理手段现代化。在管理中,关怀、体贴、鼓励每一位员工。
精神观。工作的终极意义是让人们得到精神上的快乐和享受。顾客满意的基础是企业员工的满意。双飞全力为员工创造最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达到物质上的富足和精神上的充实。同时,举办各种文娱活动,给予每位员工尽情施展才华的空间,举办各种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篇10
关键词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儿童视角;核心价值;实现策略
【中图分类号】G04-03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07/08-0044-04
所谓儿童视角,是指从儿童成长与发展的立场出发,用儿童内心的善美标准来衡量和观察世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从产生到发展,一直被技术发展所推动,也一直被社会化的教育价值观所左右。当“计算机程序”开始介入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学习程序设计便成为“计算机从娃娃抓起”的一种必然;当Windows操作系统以图形化的界面为大多数人铺设了电脑世界的捷径,学习Office系列软件的操作技能更成为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内容;当网络兴起,作为对未来生活的预备,学生们又开始学习收发电子邮件、登录网络论坛,等等。凡此种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一直停留在“学电脑”的思维层次,而未能成为一种具有独特价值的教育。渗透于其中的功利追求,更是让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脱离了“儿童的世界”,成为“软件教程”或者“技术培训”,让儿童对信息技术课处于“学之无味,弃之不舍”的状态之中。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是什么?这种价值标准的确定应该建立在怎样的教育观念之上?这是我们应该去认真思考与实践的问题。笔者认为,作为面向儿童的课程,作为信息化时代送给孩子们的“教育礼物”,我们或许应该从儿童的成长需求、精神倾向和心灵特点来探析其中的价值意义。
信息技术课程要构建儿童的技术生活
毋庸置疑,信息技术课程的工具性是十分突出的,这种工具性必然要求技术技能的掌握。但在课程的具体实施中,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技术的弱化,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技术的运用越来越“傻瓜化”和“零门槛”。因此,信息技术的操作应渐渐淡出,更多地是将信息素养的培养来作为课程实施的价值目标。另一种倾向是技术的专业性追求,认为虽然随着信息化设备的普及和生活化运用,表面上的技术运用是不断简化的,但深层的技术原理依然是有其复杂性和专业性的,而这就是信息技术课程的立身之本。信息技术教育就应该加强这种技术深层原理的渗透和教学。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放弃技术而仅仅注重所谓信息素养,是把房屋建筑在沙滩上,缺乏技术因素支持的素养目标往往流于空泛;而一味地强化信息技术的专业性,则忽视了小学信息技术学习的学段特点,脱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接受能力则让课程实施曲高和寡,走入不可持续的境地。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应如何摆脱这种摇摆不定的价值追求,取得技术与素养的平衡,达成价值目标的真实和谐?我们的回答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要创造儿童的技术生活。何谓儿童的技术生活?就是儿童在他的生活之中,运用技术来服务和创造他自己的生活。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要义。
(1)“儿童的技术生活”是儿童生活的特殊组成部分。课程要以儿童的生活作为技术教学的背景,把儿童的生活问题或者兴趣方向作为技术训练和运用的范围。在儿童的生活中渗透和嵌入信息技术的因素,增强这种结合的有机性和自然感,让儿童能在生活中无障碍地学习和运用。
(2)“儿童的技术生活”是体验快乐与进步的过程。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在技术层面要注重“动手做”,这是最突出的外部特征。而伴随“动手做”的则是“动脑思”,面向儿童生活中的兴趣与问题展开创造与解决行动。快乐体验和思维进步是“儿童技术生活”的追求。
(3)“儿童的技术生活”是信息技术运用的初步启蒙。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要有技术但不求深,有运用但不求专,其学习目标能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在形式上,要有适合儿童学习心理的载体,并给儿童对技术的运用指明路径和方法。也就是说,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儿童属性”要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
可以说,创造“儿童的技术生活”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工具性价值寻找了一个恰当的定位,“儿童生活”就是这种工具性价值的定位之锚。
为了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活动中“创造儿童的技术生活”,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课程所确定的技术范畴,认真分析和观察儿童生活与兴趣倾向,从中找到两者的结合点,为儿童寻找适合的信息技术,为技术寻找恰当的学习背景。
实现策略
我们看到,“创造儿童的技术生活”在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开始成为一种新的潮流和趋势。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加以推进和实践。
1.改造陈旧的教学内容,使之更贴近儿童生活实际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一日千里,但信息技术教育内容却往往跟不上技术的发展,呈现出陈旧的面貌,与儿童的生活发生了脱节,无法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为此我们要改造既有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紧紧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内容,将之引入到儿童的技术学习范畴之中,比如“云计算”、“3D打印”技术,就应该向儿童做出介绍,以丰富他们对信息技术的感性理解。
2.增强技术性知识内容的教学,让“动手做”成为儿童信息技术学习的特征
虽然“动手做”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比较普遍地进行着,但这些“动手”往往停留于动作和知识的表象之上,没有深入到技术的本质,儿童无法通过“动手做”在“指尖上”获得智慧。我们要在目前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加大机器人以及Scratch创作的推广力度,前者是基于程序和传感的组合,完全需要通过动手实践来感知程序逻辑和传感元器件的组合的功能,实现启迪智慧的价值目标;后者以创意设计为主,同伴间的“头脑风暴”是实践的最佳形式,能充分体现“儿童的技术生活”从技术思维到技术操作的一个流程。
以上策略的运用,会使信息技术的学习背景更多地出现生活化的内容,引导学生对技术的运用也逐渐地关注到了生活情境的创设,构建“儿童的技术生活”正在得到推动和发展。
信息技术课程要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
很久以来,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工具性掩盖了信息技术所蕴涵的智能价值,信息技术“动手做”的学习特征掩盖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推动效应。在一般的观念中,“工具”只具备使用的价值,“动手做”是一种外在的行为模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效用不大。但实际上,信息技术作为人类智慧发展的结晶,不管是其学习还是运用,都会对儿童的思维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力。小学阶段,是儿童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要遵循这样的成长过程,在提升思维品质,尤其是在丰富和发展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
1.为“思维”而教:信息技术课程的生长点
在儿童的学习活动中,我们会发现,只有思维的乐趣才能真正持久地吸引他们。信息技术课程应该不仅仅是“技术”的课程,更应该是“思维”的课程。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提出了“兴趣意识”、“知识技能”、“信息素养”、“技术伦理”等课程目标,但对信息技术与思维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缺少阐述,更未提出对应的课程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内涵深度和教育价值,导致在实践层面把课程窄化为对“知识技能”的刻板训练和“信息素养”的泛化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缺少对学习者思维能力发展的实践与研究,随着课程中“技术”因素弱化的趋势,就不可避免地走向“空心化”,这很不利于课程的可持续发展。而事实上,信息技术课程在“知识与技能”的背后,充满了思维张力和智慧游戏。例如,在程序设计中,所谓“算法结构”就是地地道道的“数学模型”,这对思维能力的训练是不言而喻的。再如,“超链接”的信息组织方式体现着非线性思维的特点;电子表格之中对数据的处理涉及函数、表达式、排序等数学思维等。即使是在简单的“Windows画图”之中,空间与图形的概念也能给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丰富的载体。北京市的武健老师更是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提出了“生活算法”的概念,进一步明晰了课程在学生思维发展中的独特价值。可以说,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之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就像一条若隐若现的线索,贯穿着知识、技能、素养。挖掘这一条隐含的“思维链”,为“思维而教”,使之成为联接信息技术课程各教学模块的主线,就能在当前模糊的课程发展背景之下呈现新的目标图景。以“思维”来组织、筛选课程内容,将使信息技术课程动态鲜活,具有无限生长的空间。甚至“思维导图”等思维工具的学习和使用,更是直接利用信息工具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为“创意”而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着力点
当我们的学生初次接触信息技术课程,他们的内心充满着期待。虽然电脑已经如此普及,但孩子们总是期待着“课程”的“大不同”。然而,我们的课程从实践内容到达成目标都没有超脱出“技能培训”的窠臼,虽然提出了“信息素养”的概念,但缺少具体的指标加以显性表达,也使得课程价值显得模糊不清。结合儿童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天然期待以及教育者的思考,我们认为要把“创意”列为课程的价值目标之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应该以“信息化创新课程”的面目出现,让学生们为“创意”而学,这才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最有魅力之处。
随着学生对“技术”的学习难度大大降低,文档编辑、PPT制作、邮箱使用等等都会成为一种日常的技能。在课程实践中,教师要从亦步亦趋的技术操作转向关注儿童头脑中丰富的想象和精彩的创意上来。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中,硬件和软件始终是一种动态变化的因素,但思维和创新是永恒的。把“技术”作为底层基础,把思想能力置于“技术”之上来加以发展和引导,这是信息技术课程得以可持续生长的策略。近来,Scratch在信息技术教育领域风靡一时,这种既有程序设计思维,又有数字化创作空间,同时保持了“所见即所得”的直观生动界面的程序设计语言获得了大家的认可,激发了广大教师探究的热情。其优越之处就在于它能以“程序设计技术”为基础,为学生的创意活动提供直观生动、便利简易的平台。当然,即使是类似“Windows画图”这样普通的软件,我们也能从中开启学生的创意空间,更遑论数以千计的适合儿童使用的计算机软件了。
实现策略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处于十分重要的核心地位,我们应该加以深入的探究和思考。
1.凸显信息技术之中的思维含量,把信息加工的思维过程显性化
长期以来,我们受“会用”这一个功利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思维的影响,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操作流程的教学而忽视了操作过程中思维发展和训练的功能价值,导致信息技术教学流于形式,价值干瘪。要扭转这种局面,就需要研究和推敲信息技术中包含的思维含量,重新审视已经习以为常的操作过程,把它看做是思维的过程而不是动作的组合,从而使之获得新的教育价值和内涵。同时在教学中,我们也要让信息加工中所包含的思维过程显露出来,并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让信息技术的学习始终贯穿着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超脱信息技术学习服务于日常事务的思维,转向想象力实践领域
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是什么?很多人说是为了会使用电脑,这个回答包含了一个惯性的思维,似乎电脑仅仅是一个处理日常事务的工具,而不是一个创造的想象力工具。应该说,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了这个思维误区,并开始了转向。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教师开始以“单元设计”或者说是“项目活动”的方式来检验和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在评价方向上,也开始从作品中技术运用的水平、技巧转移到创意、创新的能力方面。
信息技术课程要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
儿童的世界是一个以成长为特征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是和精神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物质的呈现形式。成长的世界,精神思想不断在运动变化着,儿童眼中的世界也在千变万化着。因此,一门课程如果不和儿童的精神世界相连接,那是没有生命力的,一门课程的内容如何不能动态发展,并与儿童的世界同步起来,那么这个课程就无法再为儿童的成长提供精神的动力,从而也就失去了儿童教育中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应该为丰富和发展儿童的精神世界提供管道和途径。当课程立足于这样的一种价值之上,它才会充满生机,蓬勃发展,它才会为儿童所喜爱,才能真正助益于儿童的生活。把知识学习与思维发展联系起来,把技术掌握和精神丰富沟通起来,课程才真正地“活”起来。课程的这种“活性”,有赖于我们对信息技术教育做深刻的理解,有赖于我们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大力变革。
1.信息技术是描画现实世界的工具,它有助于儿童更清晰地认识世界
信息技术科学用简单的0和1来模拟宇宙世界的基本规律,并通过规律的发展变化描画现实世界。这种描画既简洁又深刻,既抽象又直观。它的简洁性符合儿童思维的单纯和直觉的敏锐的特点;它的直观性更符合儿童直接观察世界的便利性和形象性。信息技术所呈现的信息充沛的网络世界,信息技术所创造的想象力世界,都深深地吸引着儿童探究的目光,把一个生动的、形象的、丰富的世界带到了儿童的面前,使他们比以往更清晰地开始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之旅。
2.信息技术是通往虚拟世界的路径,它有助于儿童想象力的发挥
信息技术的出现让人们能够创造一个个信息化形象,甚至构造一个个虚拟的世界。这种对虚拟世界的构造实际上根源于人类童年的想象力,也就是和儿童的想象力发展具有契合性。因此,信息技术教育中,只要运用恰当,就完全能够使我们的课堂成为想象力培养的土壤。
实现策略
对儿童来说,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和对想象世界的思索,构成了他们精神世界的全部元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辟途径。
1.挖掘信息技术课程的文化蕴涵
挖掘信息技术课程的文化蕴涵,可以从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中,寻找一个个教育的节点,那些动人的故事,那些思想的过程,那些伟大的创造都可以引入到课程之中,用儿童能理解的方式,以涵盖技术思想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儿童了解到“世界不是每天都被重新创造”,而是一代代人的智慧在推动时代车轮的前进。信息技术课程的文化内涵还可以通过其他学科内容的引入来加以凸显。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具有综合优势的工具,完全可以将其他学科领域作为课程的素材,如把故事作为技术运用的载体,或者把音乐、美术学科的因素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材料等等。总之,对于儿童的成长而言,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不仅限于它的工具性,更体现在它的人文性。把信息技术课程做成“有温度的、有同情心的课程”,这才是正确的一种价值定位。因为技术的背后往往闪耀着理念的光辉,理念的背后激荡着人性的旋律。增强信息技术课程的文化性,就能让儿童在其中获得理性和感性的经验,得到完整的发展。
2.增加信息技术课程的儿童趣味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要改变冷冰冰的面貌,体现其儿童性。我们要把理性的课程目标以儿童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把理性的技术运用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包裹起来,构建“儿童的”信息技术课程。为此,我们在选择课程的模块内容时候,就要考虑儿童的知识背景和认知经验,在编写教材的时候也应该采用适应儿童趣味和审美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在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儿童应该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主动探究才是课程最佳的学习方式。如何给儿童搭建主动学习的环境,提供适应儿童学习经验的支架,这是最值得广大一线教师思考的问题,“儿童的趣味”应该引领我们的思考与实践。信息技术的儿童化运用是一片广阔的天地,这为课程的拓展创新提供了空间。
3.注重信息技术课程的生活背景
儿童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是紧密相连的,丰富的生活才能创造丰富的精神。因此,我们必须要把更多的生活场景带进课程之中,让儿童感觉到“技术”的亲切具体,更能领会到“技术”对生活的作用与价值。“技术的课程”与“生活的课程”相得益彰,“技术的学习”与“生活的体验”同步进展,这对孩子们的精神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信息的获取与加工、信息的交流与传播、信息的筛选与评价,都需要在生活的需求和场景中来寻求真实的任务。我们的信息技术课程应该以“技术”和“生活”两条线索贯穿起来,结合学习与应用两个层面,从而获得平衡的发展。此外,“技术”与“生活”的同步,也能使孩子们意识到“技术”运用中的潜在风险,从而合理地评估,辩证地看待信息技术的各个方面,这无疑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真实教育,是对孩子们精神世界健康成长的呵护与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