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创新思维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1: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培养创新思维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培养创新思维方法

篇1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一节课的引入,时间很短然而确是十分重要的。教师的引入是否恰当,能否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能否为本节课盈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致关重要的。有经验的老师,在这一细节的处理上不惜花费时间精心设计,俗话说“课上一分钟,课下十年功”。良好的情境导入,为一节课的学习创设良好的的开端,因此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十分重要。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利用感性材料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或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直观背景材料来创设问题情境,这些学习内容取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往往跃跃欲试,积极探索,想学以致用。例如,“在平行线”的概念教学中,可创设如下问题情境:观察下列实例:铁路上两条笔直的铁轨、直驶汽车的两道后轮印、黑板上、下边缘线等,它们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辨别比较后,可自然地引出平行线的概念。

利用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常常使学生误认为数学是脱离实际的;其严谨的逻辑性使学生缩手缩脚,不知如何下手。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多多观察,利用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来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过三点的圆”的教学中,可创设如下的教学情境:先在黑板上画出一弯新月,然后提出问题“有一小圆镜打破了,想要重新配制一个同样大小的圆镜,要不要把所有的碎片和这块残片都带去?这个数学问题若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分析,你认为可转化为一个什么样的数学问题?要重新画一个圆,必须知道什么?这样图文并茂的数学情境环环相扣促使学生思考,学生创造的灵感和顿悟很可能由此产生。

利用学生的实践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观察学生动手实践中产生的数学灵感,对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启迪。例如在“轴对称“的教学中,怎样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体验轴对称的性质,可设计学生动手实践的活动---“扎纸”,将一张纸对折,用笔尖在纸上扎出一幅图案,再将纸打开铺平,观察所得到的图案。通过亲自实践,学生感受了图形的美感,体会了活动的乐趣,对轴对称“直线两旁的部分完全重合”的本质特征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验。

二、设计问题,开发学生思维

从问题入手: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发展数学思维是中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的任务。新课标关注问题的解决,但更关注问题的提出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实际上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怎样在学生有疑处去提问,需要教师精心 设计。例如:教师在学习三角形时可这样布疑启思:ABC的两边,a=3,b=4,求c(疑问一)学生得出c=5(出现失误)教师:题中肯定了是直角三角形吗?(学生恍然大悟)教师:题中增加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c是多少?(疑问二)学生得c=5。(又一次失误)教师:题中说了∠C=90吗?不能自定一个假设。学生:又一次得到了教训。教师:你们求解一下吧。学生若∠C=90则c=5若∠B=90则c=4-3,c=教师:完整了吗?(疑问三)学生:不完整,还有∠A=90(学生再次出现失误)。这样学生在步步引发的问题中又逐项的解决问题。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中一方面留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另一方面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思考了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思考,如果没有教师精心的设疑,学生是不会产生如此深刻的认识。

三、课后释疑,拓展学生的思维

篇2

【关键词】创新思维;问题情境;心理障碍;素材;精讲精练

数学知识源于创新,又能够促进人们进行新的创新,因此,把创新思维寓于数学的教学之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思维动机

智力的核心是思维,思维起源于问题,老师最大艺术在于集中和保持学生的思维兴趣,不停地让学生进行思维,启发和引导学生主动地通过思维活动获得知识、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为讲而讲,学生很容易乏味,激不起兴趣,不能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兴趣是思维的源泉,如何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最方便的钥匙是有趣教学,激发学生思维兴趣。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如果先给学生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使学生在情境中激发兴奋点,寻求思路大胆创新。创设问题就其内容来说,有故事法,生活事例,实验操作法,联系旧知法等等。

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段“孙悟空分月饼”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谗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这里利用学生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启”而能“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再如,我在教学“加减混合”时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后提出问题,创设如下问题情境:

(1)从这个情境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学生活动后讲述)

(2)你能用学具来摆一摆刚才乘车的情况吗?(学生摆完后上台演示)

(3)你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图的意思吗?(学生思考后列式)

教师不仅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而且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

2. 寻找素材,抓住时机训练创新思维

2.1 利用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思维。教学中注意发散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妙法顿生,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勇于探索新方法,新理论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一题,引导学生就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观点分析思考同一个问题。

2.2 逆向思维是在研究问题时,从反面观察事物去做与习惯性思维完全相反的探索,顺推不行,逆推解决。探讨可能性发生困难时,考虑探讨不可能性,由此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事实上,有时正面去解决问题很难,不妨改变思维方向,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2.3 抓住分析时机,训练联想思维,联想思维能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地观察思考问题,进行大胆地联想,去寻找答案。在教学中,老师应该抓住有利训练联想、思维的好时机,强化训练。

2.4 抓住猜想时间,训练灵感思维,知识是思维认识未知事物,扎实的基础,人们总是通过知识去揭示探索和认识未知事物,扎实的基础知识,清晰的基本概念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因此必须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和逻辑思维的培养。

3. 通过精讲精练,训练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讲与练”的对立统一关系,知识讲得准确学生才能练得正确,反之,练又能促使知识巩固并能使其化为技艺。有些教师总担心学生听不懂,总想多讲一点,面面俱到。看上去课堂密度大,容量大,实则是满堂灌,教师的讲挤掉学生的练,学生练的时间不足,课堂上学生信息反馈中断了,不利于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必须体现有练有讲,精讲精练,边讲边练,以练为主的原则。讲重点、难点,讲方法,讲审题。练的内容要“全”,练习题要“精”,练的时间要足,练的方法要“活”。通过精讲精练,达到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4. 消除心理障碍,培养创新思维

篇3

1 创新思维的概念

所谓创新思维,是指主体在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综合运用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方法,为了明确目标,获得对社会或个人具有较大影响的新成果的创造性认知活动。创新思维的本质在于“新”,在于对现有思维方式的超越。

2 创新思维的意义

2.1 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和创造力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思维以超人的胆魄和出奇的想象,在常人以为“不可能”的境地中出人意料地另辟蹊径,使人们的智慧和能力在超越惯常思维的探索进取中得到整合和裂变,为人们的创新实践和创造力的发挥扫清道路,指明方向。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创新思维在一切领域都是极其可贵的。

2.2 创新思维是从事创新实践以及走向成功和成才的动力和源泉创新思维走出了线性思维、惯常思维、模式思维和惰性思维的误区,使人们在探索未知世界和创造美好未来的孜孜以求中,始终充满着必胜的信心和奔涌的激情,充满着对未来和未知世界的浓厚兴趣与高度敏锐的探索精神,充满着用之不竭的勇气和力量。

2.3 创新思维是在竞争中不懈进取的武器和法宝创新思维将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最优地结合起来,用求异思维、多向思维、逆向思维和跳跃思维的触角,为自己在前进的道路上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越过一个又一个“山重水复疑无路”,迎来一个又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

3 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3.1 敢思引导学生敢于思考、大胆想象是培养创新思维的起点。在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腾出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教师互动,尽量多地给学生提供思索的机会。

3.2 乐思引导学生乐于思考、喜欢思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条件。教学过程的本身就是师生共同探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即使教师创设了较好的外部环境,也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去思考。因为这还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以及性格、情绪等因素有关。对此,应该在教学中积极地给予引导,提倡思维无“”,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乐于提出不同的见解,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3.3 善思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多向思维是培养创新思维的主要任务。创新思维的本身就是多种思维的综合效应。素质教育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学习知识,学会学习,归根到底是要学会思维。从某种角度上讲,善于思考的学生就是会学习的学生。敢思考、乐思考是善思考的基础。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思考。

4 创新特色的教学方法

4.1 暴露思维教学法暴露思维教学法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当面指导学生讨论疑难问题或尚未定论问题的方式方法,使学生感受和体验教师思考问题及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实际过程。

暴露思维教学法的基本做法是:教师探讨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有所变动,正是教师创造性思维活动的真实写照。教师边想、边讲、边写,解题受阻,再改变思路,重想、重讲、重写。这样学生可以了解教师是如何思考问题,如何创造性地得出结论,同时可以把学生吸引到创造性过程中来,获得有益的启发。

4.2 思维同频教学法课堂教学中,教师分析问题的思路和学生欲突破问题的思路同频,教师的分析恰好是学生思维“卡壳”所在,真正地给学生所需,进入学生思维的空间,一起变通思维,排除思维受阻的障碍,解决问题的症结,提高学生创造条件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4

>> 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建议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述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法 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探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一种思想交流的工具。如何才能让学生掌握好这门学科的知识必然离不开科学的教育教学活动。小学语文的教学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各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把语文教学中抽象的理论感性化,进而去引导、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本文以教学实践为基础,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思维是一种心理过程。与科学家一样,小学生同样具有创新思维,所不同的是:科学家的创新思维指向探索人类的未知,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指向继承人类的已知。科学家的创造水平,正是他小时候创新思维发展的必然结果。培养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思维,是每一个语文老师的教学目标,创新思维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小学教育的成败,而且大大影响小学生的健康成长。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鼓励质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新意识始于积极思维,始于疑问。古人曾这样解释学问:有学有问才构成学问。质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和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创新的动力。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鼓励他们敢想、敢疑,发挥创新潜能,培育学生的质疑能力。在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特别鼓励学生对教材已有观点,思想有大胆质疑的精神。如:《金色的细雨》一课中,“铁路需要枕木,房屋需要梁柁”一句。有学生提出:现在建房不在需要大量木材,钢筋水泥可代替,这句话好像有点不妥当。另一句:“我和弟弟好像突然长大,紧握油锯,伴着风雪在林间高歌。”有学生提出:现在我们不能随意破坏森林资源,植树造林就是为了保护大自然的生态环境。课堂上学生们你一言,我一句,各抒己见。总之,鼓励学生质疑至关重要,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多思、善思、深思,做到学中问,问中学。

二、挖掘创造,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想象力开始的。”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着密切联系,它是人类创造劳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创造需要想象,而想象是创造的前提。根据儿童富于幻想的心理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激发想象力,有利于克服思维僵硬,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语文能力,发展智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从多种渠道入手,如:观察感知、利用教材进行想象、练习说话中进行想象等等。如:我在教完《松鼠的尾巴》一文后,就要求学生仿照文中松鼠尾巴的功能,写一写其他动物尾巴的功能。这种仿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探究、类比思维和创造想象力,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开拓思路,发散学生创新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辩证统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主要是教会学生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比如:在教学《称象》一课时,我鼓励学生再想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还有什么称象的办法?有的学生主张用沙代替石头,认为这样会更加精确;有的主张用人代替石头,因为人可以移动,可减少搬运的环节。凡此种种,都是学生创造能力的具体体现。同样,还可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同一事物,同一幅插图,同一题目的作文,都可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观察角度,有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不同的叙述方式,甚至还可以有标新立异的想法。这种多向的辐射,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结合教材、丰富学生创新思维

想象是创新能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善于创新,就必须善于想象。可见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特别是创新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抓住有利时机,让学生在想象的蓝天里自由翱翔,自然会碰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

五、利用素材、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小学生天性好动、好表演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这一有利资源让学生的想象与行动联系起来。陶行知先生认为:“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拓,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常常寻找教材与现实的联系,挖掘可利用的表演、活动或制作等。如教学阅读课文《地球清洁师》让学生在读中弄懂课文所讲的动植物对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后,给学生一些时间把本文改编成课本剧,利用班队活动课进行表演,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又加入了自己设计的动作、头饰、和适当的表情,使故事显得更生动,丰满。这样使学生在语言的实践活动中,不仅学习语言,受到教育;而且发展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从而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手脑并用,让创造想象成为现实。如此,引导学生跳出课文,拓宽思路,展开想象,讲出了不少具有新功能的水上飞机。

总结,我相信,只要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意识,并有切实可行的措施,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定会被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意识一定会得到发展的。关于创新思维的阐述是较为粗浅,笼统的。许多总是涉及不深,有的尚未涉及,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这是每一位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探索,尝试的。只有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做一个创新思想的教师,不断探索、研究、总结,才能真正培养、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提供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空间,激发其思维的活跃性,使他们勇于思维;还要巧于点拨,使他们学会思维,科学地思维,提高其思维的质量。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的目的,否则,至多只是培养兴趣而已,甚至可能养成不好的思维习惯,影响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1]杨颖.浅析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J].中国校外教育,2011.2.

篇5

1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创新思维的先决条件

知识是能力培养的根本所需,一切思维能力都是建立在掌握基本知识与概念的基础上,故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中,通过课堂知识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地理概念,认清地理原理,熟悉地理规律便尤为重要,这能保证学生具有清晰的地理思路。所以我在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十分严格,使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也十分严谨,因为无论多么敏捷灵巧的思维能力,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作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便成了一句空话。

2创新意识的建立是创新思维培养的关键步骤

创新意识是引起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条件,包括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创造情感和创造意识。兴趣是人类的第一老师,能促使人们对新鲜事物积极主动探索,而这便成为创新意识建立的重中之重。对人类来说,好奇心也是一种潜能,它能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造性的发现和提出问题,有了创新意识,进而便会创造性的思考。在我的课堂中,我引导式的给出1~2个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在预习中思考,并让学生在第二天的课堂上除了回答我给出的问题外,还能提出自己在预习过程中所遇到的感兴趣的问题,并引导他们用课堂学习的知识寻求答案。这样学生课堂上明显活跃了起来,对地理知识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逐步建立创新意识,有创造性的思考问题。

3思维习惯培养是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核心

思维习惯是指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思考问题时所偏爱的一种方式和方法,思维习惯决定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合理的,有创造性思维习惯便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核心。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改变所有答案都以向老师求索或以老师专家的答案为唯一标准答案的心理是自身创造性思维习惯的重要一步。对于课堂上同学所提出的感兴趣的问题,我不会给予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并引导他们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探索答案,所有人各抒己见,出现偏颇不急于批评,而是通过提问的方式委婉引导。同时,地理知识具备空间差异性、人文差异性、地域特异性等,地理问题也不是单一思路求解,需多角度思考,所以课堂上对待问题我会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考虑,将各类想法写在黑板上,然后我与学生共同探每个想法的合理性,共同总结问题答案。

4创新思维能力养成

当学生的思维符合客观规律,有了创新意识,建立了创造性思维习惯,那么最后就是要引导学生养成创新思维能力并逐步强化。在课堂上,我与学生的关系循序渐进的发生了改变,逐步从教授与引导并重转变到以引导为主,教授为辅,使学生有更强的主动性和自主思考能力。并使得学生随着思考、探索、总结能力的提升,自信心也愈加增强,敢于肯定自己的观点与想法。我不时的组织学生针对一些学生提出的感兴趣的地理问题进行小型的辩论赛,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主动探寻自己想法的理论依据等全方位养成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综合而言,培养出高中生地理创新思维,不仅使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6

【摘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数学教师,如何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施创新教育,是实现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应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加以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 数学教学;创新思维;培养方法

随着社会主义生产力不断的发展,产品日新月异,知识量激增已达到爆炸的情况,旧的“填鸭式”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学发展和提升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时期。因此,在最基础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每个中学教师最基本的任务。如何才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如何才能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性。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改变传统教学观念,积极提升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

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曾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格、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着全部学生。”因此,要提高同学们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要从教师自身的思维转变开始。教学上要敢于创新,只有教师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增强了,学生创新的潜能才能被激发出来。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带有目的性的为学生创造一个合适的,有利于帮助学生创造的环境,给予他们创造性尝试的体验,对于学生富有创意,另辟蹊径的解题办法及解题思维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本身的潜能和能力,也从教师的赞许中体会到创新和成就的乐趣,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好的发挥,进而自发地持续地去创新,去提高自我。

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对所学学科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品质的重要一环。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这一点特别是对于中学生来说,拥有更为现实的意义。作为数学老师来说,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将理论知识和学生的日常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切身体会到数学的美感。为他们提供体验、动手、实践探索的场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知行合一,让学生体味到“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应该让学生尽可能的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在不违背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多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时常表扬和支持学生,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身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更应该多多深入到数学学习实践中去,不能仅仅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应该多思考、多假设、多运用,以此来不断培养自己数学学习兴趣,提升自身的创新思维。

三、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传统课堂往往陷入老师问学生答的固定模式,很多时候学生的回答就是走过场,他们的思维往往是被老师引导着按照老师设计好的路线思考。但是如果要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内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思考的空间。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刻意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这样学生才能有创新的积极性。然而要想营造这种活跃的课堂气氛,又要求学生愿意与老师进行交流,这就又需要师生之间具有和谐平等的关系,只有建立起这种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间沟通没有障碍。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放下传统观念上的威严和架子,无论在形式上和在思想观念上都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去,切身感受学生真实的想法。生硬的师生关系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良好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必不可少的。

四、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的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体系直接制约了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如何教,学生怎样学与教学评价体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选取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质量都受教学评价体系的制约。因此可以说教学评价体系会直接影响教学系统,进而影响到教师采用何种方式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中,对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主要侧重于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并且一般仅仅重视学生学习的效率和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缺少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考察。尽管目前的教育中,人们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新课改也转变了以往的用分数评判教师,评判学生的传统方式,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以智能教育为主要内容,学业成绩仍然是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因此,只有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才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五、结语

总之,创新教育的实质就是改变传统,勇于创新,就是要打破一些老旧的所谓权威的教学方式方法。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需要学校老师以及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才可以将这件事情做得更好。在教学实践中,既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师生默契的配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春生.美国和俄罗斯关于创新教育的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2(11)

[2]孙波,杨欣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7(l)

[3]邹开煌.弘扬陶行知教育思想,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J].福建教研,2007(3)

[4]李岚清.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J].人民教育,1996(5)

【作者简介】

篇7

关键词 高中数学 创新思维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1创新思维与数学创新思维

1.1创新思维的含义

创新思维是一种求新的、立体的思维,它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这种思维不囿于已有秩序和见解,努力寻求多角度、多方位,开拓新的领域、新的思路,以便找到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等,创新思维是不同思维形式的辩证综合,是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有机结合,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巧妙互补,是右脑和左脑的协同配合,在创造过程中处于中心和关键地位。

1.2数学创新思维含义

数学创新思维既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综合,又是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辩证统一。它是创新思维在数学中的体现。数学创新思维,也直接从属数学思维,它是人脑对数学对象相互作用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事物的过程,是数学思维中最积极、最有价值的一种形式。数学创新思维不同于一般数学思维之处,在于它发挥了人脑的整体工作特点和潜意识活动能力,发挥了数学中形象思维、灵感思维、审美的作用,因而能按最优化的数学方法和思维,不拘泥于原有理论的限制和内容的具体细节,完整地把握数与形有关知识的联系,实现认识过程的飞跃,从而体现出数学思维的深刻性、独创性、敏捷性、批判性等品质。

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是前人创新的产物,数学知识源于创新,又能促使人们进行新的创新,创新思维寓于数学教学之中,数学教学能够且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这是每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2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对策与应用探究

2.1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思维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习,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同学们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思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使他们彼此靠近,更为自然,才更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挥。

创新意识是对存在的问题积极发现,对发现的问题积极解决的心理取向。学生只有在轻松、民主的氛围,在融洽的师生关系的提提下才会去积极探求问题,提出问题,只有在互动教学的氛围下,学生才会感受到知识的魅力,产生对知识的渴望,增强学习的兴趣,只有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中去,他们的想象力才能得以发挥,他们的创新潜能才能得以发掘,在这样一种教育氛围中,学生的 “创新教育”才不会是一句空口号。

2.2加强发散性思维训练,归纳总结,拓展创新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是创新思维的主要形式,加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散性思维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散性对象,二是发散性方式。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发散性对象是各式各样的,如对数学概念的推广,对数学公式、法则的变形与派生等等。发散性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就数学命题而言,可以是替换命题的条件或结论,还可以是减弱条件从而加强命题的结论。

数学史上许多重大数学发现均来自于直觉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如笛卡尔坐标系、费尔马大定理、歌德巴赫猜想等等,应当说它们不是任何逻辑思维的产物,而是数学家通过观察、比较、领悟以及突发灵感发现的。通过数学教学,能够使学生有与众不同的思考方法和独到的见解,如善于发现问题、探究各类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等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核心。

2.3注重培养想象力

想象是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常常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发现问题的机会,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掌握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了推理外,还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的情境,提供想象材料,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另外,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像归纳、类比等。

通过这样的变题训练,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从开始求直线交点个数到求园的交点的个数,再到求把平面割成的部分数,由简单到复杂,层层递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然进行大胆的想象,思维一直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起到了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的效果。

3总结

高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要以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以要加大发散思维的训练,对问题不断的归纳总结;以加大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为前提和方式。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成红艳.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

[2] 杜向兵.浅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2(8).

[3] 郭岁平.浅议高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16).

篇8

小学美术是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学科之一。儿童身上潜藏着巨大的创造力,要想将这种创造力激发出来,需要小学美术教师对学生进行日积月累的创新教育,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自主创作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

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新课改下小学美术教育的重头戏。作为小学美术教师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此,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积极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首先,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绘画造型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创作,多给学生独立构思的机会,采用命题画、想象画、创意画、诗配画等自由多元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其次,应该强化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与观察能力的训练。教师不能机械地进行现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否则学生只会依葫芦画瓢,失去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事物的异同点,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善于发现美和创造美。最后,实现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常态化训练。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和条件,通过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够启迪学生的创造想象。小学生绘画构图不能依照成人法则,看似随心所欲的思考和创作,反而更符合儿童阶段思维发展的特点。

二、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情境

首先,小学美术课堂应该是开放的、自由的,让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的前提下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教师要为学生构建一个轻松愉快且富有创新乐趣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进入最佳的创新状态,这样,创新思维的培养效果就会愈发明显。例如,在《喜怒哀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邀请班里善于表演的学生来进行喜、怒、哀、乐脸部表情的表演,大家往往会“开怀大笑”。教师以此为契机,来启发学生试着画出不同表情的卡通头像,让学生在其乐融融的学习氛围中进行创作,创新思维也更容易被激发。其次,小学美术教师应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教师应该巧妙设计教学活动,以激发兴趣为向导,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加深学生自我的审美认识和体验。例如,在《陶泥的世界》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将不同风格的陶艺作品图片展示给学生,并配上简单的制作程序,让学生领略陶艺的美感,掌握制作陶艺的要领,激发学生动手制作的兴趣,将自己所想要创造的作品用泥塑的方式展示出来,进而提升了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效果。最后,将小学美术课堂打造出充满想象力的课堂,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从某种程度上讲,创新思维的本质就是想象,在脑海中将存储的图形加以改造、组合、提炼,进而构思出全新的意象。人类创造离不开想象,孩子们最大的乐趣也是在于想象,通过想象能够释放童心,在快乐中带动创新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我是汽车设计师》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一些汽车图片让学生来欣赏,然后一起讨论交流汽车的功能与特点,让学生讲一讲自己喜欢什么样的汽车。有的学生自然会迸发对未来汽车的设想,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闪烁出求新求异的思维火花,设计出自己脑海中理想的汽车图形,学生的创新思维会得到进一步激发和培养。

三、建立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评价机制

在小学美术教育实践中,有许多学生是因为教师不科学的评价而对美术失去了兴趣,导致学生的美术创造力因此萎缩。由于每个学生的素质和个性特征不同,在美术教学中就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当然,教师的评价不能一个模样,盲目的好评也会让学生的自负心理膨胀,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竞争激励机制,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因素,对于那些有创新的作品可以采用全班展示的方式,激活学生勇于创新的主动性。

四、教师应该重视自身创造性思维的提升

篇9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创新思维;创新教育

多媒体教学与教学创新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主要体现为多媒体的先进特性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探讨新的教改思路,培养新的教与学的思维方式,启发灵活的创新精神,寻找教学改革的创新点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关于多媒体技术和创新思维

多媒体技术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来创造学习环境的教学技术。随着我国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结合,如今已经形成了新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并且发展迅速。

创新思维是指在逻辑思维的基础上,结合非逻辑思维方法,形成的一套新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对人们认识新领域、开创新成果所产生的思维活动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的创新思维主要体现在敢于并善于提出疑问、具有多种思维能力、具有进行科学创新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具有开拓精神。

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主要是培养其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习惯,通过对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扩散性的激发,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探索性。

二、多媒体教学对比传统教学有着综合性优势

1.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过程是一种学习认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在较轻松的学习情境中对课件所讲的内容达到理解。

2.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以它的可视性和真实性传达着更多的知识信息;以交互性、随机性和模拟性将宏观与微观、抽象与具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运行软件的过程中,无形地接受着知识,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自觉性。

3.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智能化的教学课件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是由学生独立操作、思考,按照他们自己的思维,通过选择学习路径以适应自己的学习情况。

4.使教学过程智能化。多媒体课件教学具有智能功能,学生可以通过人机对话进行学习、自我测试,也可以与网络中的同学和教师进行学习、交流。学习知识的结果是什么?就是要利用所学的知识形成一种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探究问题的方法。因此,多媒体课件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的学习上,而应该在教学中逐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5.多媒体与网络相结合,更大规模地进行开放教学。网络教学覆盖面广,可以实现更大范围的信息资源共享,学生接受优等教育的机会增多,学习也不再是接受某一学校单一的教学。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校大学生不仅可以和同学及授课教师进行交流,还可以和国内外知名的专家进行交流,与高层次专业人才进行交流。

三、培养新型人才需要创新思维

人才的创新素质是当代大学生最重要的核心素质。在今天,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新的教育内涵和热点,它会带来诸多方面,如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巨大变化和深刻变革。

四、多媒体教学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对学生来说,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从而运用已有知识发现新事物、掌握新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多媒体教学要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引导和培养,充分开发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以及活跃的灵感。

1.教师要努力加强自己的创新意识。作为教育创新的实施者,教师应在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上认真下功夫,在教育创新的实践中加深对新的教育理念的领悟,努力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和教学能力。

2.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开发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对于需要开发的多媒体课件,不能只凭想象进行。制作多媒体课件必须符合以下基本条件:符合教学对象,符合教学大纲,符合教学原则,符合人的思维。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发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多媒体课件所展示的知识信息为学生创设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情境,使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学习兴趣,从而转化为求知欲望,形成了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和前提。利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能够找到多种不同的方法和答案,形成有效的结论,这就是思维的扩散性。它是创新思维最重要的特征。

多媒体课件通过新颖的教学方式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循循善诱,从而引导学生发现新事物、解决新问题、形成独创性。独创性是创新思维的本质特点。

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我们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牢牢把握住一点:学方法比学知识重要。按照这个思路形成教学的技术和方法,远比照本宣科重要得多。学生可以在领会中训练自己,在训练中提升创新思维的能力。

(通讯作者: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解雁松)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初中数学;创新思维;培养

无可厚非,在现实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轻能力、重知识,把教材作为“教条”. 笔者认为,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之一就是缺少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品质受到无情的扼杀,学生创新的火花也往往会被教师无情地扑灭. 长此以往,会对国家对创新人才的需求造成一定的阻碍作用. 众所周知,创新思维是创新人才的重要标志,没有创新思维的人才也不可能称之为创新人才. 基于数学学科的有利条件,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性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那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究竟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笔者总结几点论述如下.

一、创设问题情境,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笔者认为,要想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问题情境创设是必不可少的. 学生只有心中有疑问才会更深入地去思考数学问题,最终才能发现问题,形成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授“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时候,我首先用多媒体演示埃及金字塔的形状,然后让学生猜测金字塔的底部应该是什么形状的. 抛出这个问题之后,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有的学生猜测是正方形,有的学生猜测是三角形,有的学生猜测是圆形……看到学生有这么多新奇的想法,于是我便再次进行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塔基的底部截面图,原来金字塔是塔基竟然是正方形. 得到最终的答案之后,很多学生觉得不可思议. 于是我趁热打铁,再次抛出问题:“在2000多年前,古埃及人就已经掌握了关于直角的知识,那么他们究竟是如何确定直角的呢?”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又一次被激发起来了,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充分的激发.

再如,笔者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时候,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这个概念,提出了下面这个问题:我市在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的时候,假设要使2011年无公害农产品的产量比2009年翻一番,那么我市2010年和2011年无公害农产品年产量的平均增长率应该是多少呢?问题提出之后,我要求由学生分组完成或者由学生独立完成,最终列出方程. 然后再通过学生列出的正确方程式,结合“一元一次方程”给“一元二次方程”进行命名. 最后,笔者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为什么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不能等于0?那么,一元二次方程的常数项和一次项系数是否也有这样的限制呢?接着再请学生自编几个一元二次方程,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目的. 通过对上述一系列问题的讨论和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在无形中被学生掌握了……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通过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情境,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但是这些问题情境必须要可以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否则则无任何效果可言.

二、运用多向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多向思维方法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创新性人才必备的思维素质之一.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好奇心非常强烈,但是思维活动往往非常单纯,因此,这个时候对他们加强创新思维训练非常重要. 比如,笔者在对绝对值进行阶段复习的时候出示例题:假设正向运算|±2| = 2,则逆向运算就会有|x| = 2,则x = ±2 ;再如,当a + b = 5,且ab = 7,求a2 + b2的值. 此时如果觉得正向运算太繁琐,则可以尝试运用逆向运算分析,就可以找出和已知条件a,b的关系,可以运用恒等的变形方法快速求得a2 + b2 的值,即它的值应该为:a2 + b2 =(a + b)2 - 2ab = 25 - 14 = 11. 笔者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表明,初中生学会使用逆向运算是利用已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再者,在进行有关运算过程的讲解中,我们教师还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善于找出规律,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例如:(1)10 = 1,20 = 1,那么■0 = 1;(2)应用方差与标准知识,求出任何五个连续整数的方差是2,标准是■;(3)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等腰梯形的高与它的中位线相等;(4)若一次函数y = kx- b满足kb < 0,且函数值随x 的减小而增大,那么,可以判断它的图像大致是下图中哪一个呢?

本题由已知条件判断k < 0,b > 0,而-b < 0,故选B.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多向思维的培养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数学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多向思维的培养,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但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是短期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数学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会取得预期的教学成果.

三、提高参与意识,锻炼学生创新思维

在我们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是锻炼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 所以,我们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每名学生的课堂参与,重视每名学生与老师的互动、与同学之间的交流. 从而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提高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笔者在执教“中心对称图形”的时候,我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一堂后来被称之为具有神奇效果的数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