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种植新技术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1: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作物种植新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1-0266-01
引言
农业作为我国基础,长期以来,我国农业一直采用传统的种植模式,农作物种植主要依靠人工种植,这种模式不仅效率低下,同时也影响到农民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逐渐受到了重视,农业机械也逐渐取代传统的人工耕作,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在农作物种植中,应用农业机械,可以节省劳动力,提高工农作物种植效率,获得更好的效益,进而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1.农作物种植中农业机械应用的意义
党的十八报告中强调“加快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中药农产品有效供给”,使得农业现代化建设受到了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建设已然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但就我国农业来看,深受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影响,农业生产效率不高,农作物成活率低,进而影响到了农产品的供给。为此,加大农业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农业机械作为一种现代化生产手段,是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不仅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而且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具有基础性、承载性和助力性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农作物种植中加大农业机械的应用,一方面可以节省人力的投入,改善了农作物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另方面,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作物种植效率,促进“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发展[1]。
2.我国农作物种植中农业机械应用现状
农业作为我国的经济基础,农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业机械作为提高农作物种植效率的有效途径,然而就我国当前农作物种植来看,受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影响,许多地方依然是采用传统的种植方法,没有认识到农业机械的优越性,农业机械还没有得到普及,进而影响到农作物种植效率的提高,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耽误农作物的种植。另外,对于农业机械而言,需要专业的操作人员去操作,但就目前来看,专业的农业机械操作员还比较少,进而造成农业机械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严重地影响着农作物的种植。
3.农作物种植中农业机械的应用措施
3.1 加大资金的投入
就我国当前农作物种植来看,农业机械普及率低的重要原因就在于资金的不足,不能购买相应的农业机械,进而影响到农作物的种植。针对此类问题,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就应当加大资金的投入,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为农作物种植购买先进的农业机械。
3.2 加大农业机械种植的宣传
农业机械作为一种现代化生产手段,是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在农作物种植中加大农业机械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种植效率,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发展。然而在农业机械推广过程中,农民对农业机械的认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农业机械的应用,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机械的推广,政府及相关部门就应当加强农业机械种植的宣传,提高人们对农业机械的认识,全面了解农业机械种植的好处。可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纸等途径来加大农业机械种植的宣传。同时,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多下乡,为农民进行农业机械种植相关知识的解答,进行专业的技术服务,进而更好地推广农业机械种植的发展[2]。
3.3 加强专业的农业机械操作人员的培养
就我国当前农作物种植过程中,专业的农业机械操作人员对提高农作物种植效率有着重大作用。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机械化种植的发展,政府及相关部门就应当加强农民农业机械操作的教育,提高农民农业机械操作水平。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安排专业的农业机械操作人员进行实践操作,为农民进行演示,直到农民熟练操作农业机械为止。同时,要将一些常见的农业机械故障告知农民,向农民普及一些故障维修技术[3]。
3.4 完善农业机械化发展保障体系
在农作物种植中,农业机械在提高种植效率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也将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为了更好地推进农业种植机械化发展,我国政府就必须加强农业服务,不断完善农业机械化发展保障体系。首先,要结合当前农业发展形势,建立健全的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服务,提升服务水平。同时,在推广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加强公益性基层农机推广机构建设,理顺管理体制、强化条件手段,引导其围绕农民生产需求开展农机化技术推广,千方百计满足农民特别是种粮大户、农机合作社等对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需求,解决好最后一公里、最后一道坎问题。其次,要加强农业机械化发展工作机制的创新。对于农作物种植而言,农业机械的应用可以提高种植效率,但是农业机械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性能问题,而一旦农业机械的性能变差,势必就会影响到工作效率。为此,在农业机械应用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当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工作机制的创新,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能力,推动在农作物种植机械化的更好发展[4]。
4.结语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发展农业经济是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机械是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大农业机械的应用有助于我国农业经济的更好发展。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推进农业种植机械化发展,加大农业机械的应用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就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加大农业机械种植的宣传,不断完善农业机械化发展保障体系,加大资金的投入,进而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玉林.农业机械在农作物种植中的作用探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5,02:234.
[2] 李育林.农作物种植中农业机械的应用措施[J].北京农业,2015,08:102.
篇2
[关键词] 新技术 玉米种植 效率 作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2-0146-01
玉米种植在我国农作物种植中占有重要位置,所以玉米的产量直接影响着农业整体经济发展状况。但是传统的玉米种植技术存在着许多的弊端,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而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玉米的产量,巩固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趋势,所以对新技术的研究也要更加深入、科学、可行。
1 传统玉米种植方式
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还是采取传统的玉米种植方式,说明新技术的普及还不到位。传统的玉米种植方式占用了大量的人力,并且整体的工作效率并不高,比如牛拉耕犁这种古老的耕种方式在我国许多地区还都在使用。耕种方式的落后也就导致了土地的浪费,无法做到物尽其用,不能发挥出更好的种植效果。在种植的管理上也有很多弊端,比如玉米在生长周期中病虫害以及杂草是非常常见的问题,但是传统的解决方式只是一味喷洒农药,而这一解决措施与绿色发展的要求相悖。在传统的玉米种植中,还有很多解决不了的问题,因此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是十分有必要的。
通过相关实地调查发现,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开始了解玉米种植方面相关的新技术,但是还处在试运行过程中,并没有进行大面积的普及推广,但是有部分农民在观念上已经发生了转变。
2 新技术在提高玉米种植效率中的应用
2.1 新技术之高产栽培技术
高产栽培技术可以大幅度的提高玉米产量及种植效率,在玉米以及整个农业经济发展中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国及其重视创新发展的大背景下,想要提高玉米种种植技术自然是离不开“创新”这一主题的,因此从国外引进一些创新性的发展技术对高产栽培技术的发展是有一定帮助的。玉米是一种粮食作物,在引进新技术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实地调查结果进行选择性的吸收接纳,使新技术能更好的为玉米产量的提高服务。
对于科学技术研究者而言,在研究新的种植技术时,必须做好对玉米种植地的自然条件调查和研究并准确把握这些信息,做好种植技术的创新和结合。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任何技术的吸纳都必须有所选择,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实际出发,立足长远,如果只是一味的照抄,定会阻碍我国玉米种植业的发展,甚至还会带来更大损失。
2.2 新技术之抗倒伏技术
经过大量的实地走访和研究数据表明,如果玉米苗的密度过大,并且在玉米的茎秆生长期内水和肥的控制不到位,玉米很容易出现倒伏现象,因此会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解决这种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一是耕作层的深度加深,二是在耕种过程中做好培土,让玉米苗能更好的扎根土壤;三是适当使用农作物生长调节剂,尽量使玉米植株矮化,增加玉米的种植密度,并充分供给水和肥料的需求,让植株加快生长的速度。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只要玉米的高度在合理范围内降低,就可以实现矮化种植的目的,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倒伏带来的损失。此外,还可以适当的喷洒一些农作物生长调节剂,提高植株的高度,达到增强玉米抗倒伏能力的目的,并达到高产的目标。
2.3 新技术之密植技术
高质量玉米的培植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玉米种植技术紧密相关。例如,玉米再生长发育过程中要有足够充分的自然养分供应,如阳光、空气、水,因此,进行合理的密植可以为玉米的生长发育提供自然保障。在玉米的种植过程中,当植株之间的间距过小时,植株的自然生长养分就会严重不足,不能为植株的正常生长提供保障,会导致成株的玉米粒不够饱满,而致使玉米的整体产量非常低。相反,如果玉米植株间距过大会使资源浪费,虽然所有植株都能够充分吸收养分,但是整体植株的数量却很少,因此会导致整体的产量下降。从以上分析可知,合理控制玉米株苗的密植程度既可以为株苗的正常生长提供保障,还可以保证整体产量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最近几年,相关的玉米种植研究人员都非常注重对于植株间距的研究,可喜的是,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为我国玉米种植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4 新技术之病虫害防治技术
由于天气,温度,土壤等多种因素,在玉米N植过程中病虫害发生的情况也比较多,因此科学的技术手段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在降低病虫害损失的同时,也带来了技术创新的更高要求。病虫害的防治主要在种子的栽培和后期的管理防治过程中,因此相关玉米种植研究人员也重点研究这两个阶段,并结合其他可能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不断实验,以便找到更为高效绿色治理方法。在种子的培育过程中,可以运用相应的新技术对种子进行有效的处理,可以实现种子的无菌培养,也可以直接将一些防治病虫害的药剂拌在种子上,这样在播种后,就会极大的减少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在后期的管理中,只要适当的喷洒一些农药就可以达到防治的效果。
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玉米在农作物种植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玉米产量变化对农作物的整体产量变化有着重要影响,并且提高玉米产量也是我国目前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要求。因此,要提高玉米的产量,就要从高产栽培技术、抗倒伏技术、密植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这四个技术上着手,不断完善和推广新技术的应用,让更多的玉米种植户从中获益,也让玉米的产量增长有一个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赵英情.新技术对提高玉米种植效率的作用分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16):80-80.
[2] 王彦霞.新技术对提高玉米种植效率的作用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6,36(11):107-107,113.
篇3
关键词:农作物;栽培;新技术;发展前景
民以食为天,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粮食产量的多寡直接影响着百姓生活的质量,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为此,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不仅可以保证粮食的富足,更有利于促进国家的繁荣稳定。而粮食的增产与农作物栽培新技术密不可分。随着我国农业现代的进程,我国农作物栽培技术已经步入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本文从对农作物的发展回顾、对农作物栽培技术的特点以及农作物发展前景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我国农作物栽培的发展史
我国农作物的栽培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技术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为了适应农业的发展,我国各类农业院校培养出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夯实了农作物栽培新技术发展的基础。我国农作物栽培的发展历程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专业的科技工作者为主的群体深入到一线农业生产,开展了认真仔细的调查研究,在是实际的工作中汲取知识和总结经验,并且结合我国土壤性质和自然情况,从而规划制定出合理的栽种规律。第二阶段,随着科技水平的日益发展,农作物栽培科学日渐趋于成熟,专业院校培养出了一批批的人才,优秀的人才农业科技工作者劳作推动了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发展。这一阶段,种子包衣、节水抗旱、根外施肥等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其重点是研究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从而达到优质的、高效的、高产以及稳产的目标。从培肥地力、合理密植、肥水管理、模式化栽培、作物生产信息采集与优化处理、专家智能系统、节水与抗旱栽培、防病治虫以及保护性耕作和机械化栽培耕作技术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1第三阶段,我国粮食取得大幅度的增产,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粮食供需已基本平衡。这一阶段汲取了之前的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农作物的栽培技术获得改良,并借鉴和利用相关学科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成果,实现可持续化发展的发展目标。
二、农作物栽培新技术的特点
(1)栽培结构的合理化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以及我国人口数量的增加,这些因素对我国粮食储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调整和优化农作物栽植的结构,构建合理的农作物栽培结构,确保我国农产品的多元化和足量化。不仅要适应市场化的发展趋势,而且要在稳定粮食栽植面积的基础上,确保农作物栽培面积有所扩大,从而适应市场的需求,加快拓展农作物多元化和品质化,扩大经济物、燃料作物以及糖料作物等新型农作物,使得农作物的栽植变得多层次和多样化,从而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2)区域栽培的优势化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在不同的地域,自然条件以及土壤性质都有所不同。在加上我国文化的多元化,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因此在农作物栽植上也是各有千秋的。农作物栽植不能过简单化,而是要结合区域化的差异性,综合考虑土壤和气候等区域因素,科学合理地制订出农作物栽植的计划,充分发挥地域优势,要进行科学的调研,全面把握,合理的分配,突出重点。比如,黄淮海平原栽植棉花和水稻,松嫩平原主要栽植玉米和大豆,新疆主要产棉花等。这些栽培特点,充分发挥了地域优势,结合了当地的地域条件和自然条件,扬长避短的实现了物种栽植的多元化和层次化,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3)土地管理的科学化
土地是农作物的载体,对土地的管理一定科学合理。农作物的栽培要保持合理的种植区间,以便农作物有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要因地制宜的选择播种的农作物,科学适量的撒施肥料,防止土壤的板结,以便于创造良性的可以循环利用的土壤。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农药的使用,一是为了除虫害,二是去杂草。因此在农药的实用时,充分考虑到会不会影响到土壤的性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人工或者机器除草,这样既不会破坏土壤的性质也可以松土,从而更加有利于农作物的成长。
三、农作物栽培技术发展前景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对于农产品的需求呈现日趋多元化。新时代的人们更加注重绿色和健康,这就对农产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实现农产品绿色健康的这一目标,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农作物栽培新技术,将现代科技运用到农作物的生产中去,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必须对新时期的农作物栽培技术加以改进和完善。
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资源,发挥栽培新技术的优势,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断提升栽培新新技术。未来的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新技术的支撑。农作物栽培新技术直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产量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和社会的稳定。只有积极的推广和研发农作物栽培新技术,只有这样才会出现:农业强,中国强;农民富,中国富;农村美,中国美!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农业种植 生物技术 推广 应用
农业种植中的生物技术是一门对生物体进行改造和利用的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对生物机体以及细胞利用先进的生物工程原理,对生物体进行的改造,从而促进农业的生产。农业种植中利用生物技术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增加农作物的抗虫病性,改善农作物的质量,对促进我国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运用与作用
农业种植中的生物技术就是转基因技术,就是在生物体外对DNA分子进行人工剪切与拼接,对基因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再导入生物体内的基因得以表达。其核心技术就是提取目的基因,是将供体生物的细胞内提取出来,从而达到最终目的。
其中一个关键的环节就是对多细胞生物的检测,就是将每个受体细胞单独培养并诱导发育成完整个体,检测个体是否摄入目的基因,摄入的基因是否已表达。进而再淘汰无变化的个体,保留有相应变化的个体来进一步培养。
通过转基因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会使得农作物的品种得到改良,现在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其应用也不断呈现广泛的趋势。我们知道转基因植物的种植规模在不断扩大,目前耕地面积的大部分都在采用转基因技术种植技术。
在当前的农业生产中,转基因技术是最为广泛的一种生物技术。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对农业种植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可将一种作物的优良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的作物品种当中,使得农作物产量与质量得到提高。
除此外还有杂交育种技术的应用,其所为杂交育种技术就是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使其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会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下一代。这也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生物种植技术,其操作方式比较简单,且这种技术的推广时间比较早,我们对杂交技术的应用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生物技术的应用都使得农业种植的难度降低。
农业种植现代化过程中,怎样把高新技术同传统农业技术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是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任务,特别是在我们有限的耕地与人口不断增长的条件下,离开科学技术是不可能生产出足够的农产品来维持中国人口的温饱。
生物技术就是一项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领先技术,是被有关专家称为农业史上的第三次革命。生物技术可广泛用于种养业、林业与环境治理,维护人们的身体保健。它具有增产、除病等作用,是生产绿色有机食品不可缺少的新技术。通过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的综合使用,可以全面改善农作物生态环境以及农作物对各类营养成分的吸收能力,还有农作物自身对各种病害的抗病性能力,杀灭或抑制各种病害的滋生,降低或清除土壤环境中各类化学药物残留。
二.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组织培养技术
组织培养技术在农业中的利用,不仅可以增加植物生长的速度,而且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培育出更好的优良品种。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可以有效地防止病毒对作物农作物的侵害,保证植物种苗无病毒,促进良种经济作物的快速发展。
在现在农业种植中,对于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其主要是建立在细胞的全能性的基础之上,是通过人工的诱导,保证植物组织在无菌状态下进行良好的发育,最终成为完整的一种生物技术。
在应用组织培养技术要注意保证在培养基组成、pH值、渗透压等各种化学环境条件,及植物组织培养中温度、光照以及湿度等各种环境条件,使得能够有效地促进组织培养育苗的生长和发育。当组织培养技术扩散到培养基后,就会抑制其他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所接种外植体的培养。所以一定要加强对这个环节的处理。关于初代培养旨在获得无菌材料和无性繁殖系,即接种某种外植体后,最初的几代培养。要用诱导或分化的培养基,就是培养基中含有较多的细胞分裂素与少量的生长素。
三.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制作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是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一部分,它的形成,简单来说,就是利用生物的新陈代谢,将它作为制作农药制品的有效成分,通过化学手段制作农药的方法,可以起到达到良好的使用效果,还可以良好的保护环境的作用,更加重要的是提高了植株的耐药性,可见利用生物技术制作农药,在具农业种植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农业生产中,很多药品的生产就是从生物组织中提取的。但大都受材料来源限制,致使其产量有限,价格也是非常的昂贵。而微生物生长的迅速比较快,容易被控制,适于大规模工业化的生产。所以我们可将生物合成相应药物成分的基因,最后导入微生物细胞内,使其产生相应的药物,这样不仅能够解决产量问题,也能降低生产的成本。避免了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同时也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农业种植中的生物技术已经成为农民种植中不可缺少的法宝,大部分农民都开始使用,生物技术越来越受到欢迎。此后我们还会加大生物技术推广,加大资金的投入,加强科技宣传的力度,使广大农民都能应用生物技术种植无污染的农作物,促进农业增产与增收。
参考文献:
[1]张开荣、黄萍,探讨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推广及应用[J].中国农业信息,2011(25)
[2]张丽双,浅议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推广与应用[J].中国科技博览,2011(11)
篇5
关键词:旱作农业;发展现状;对策
临夏回族自治州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总人口为194.6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71.55万人,占88%,总耕地面积14.33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5.46万公顷,山旱地8.87万公顷。年平均降雨量537.40mm,主要集中在7、8、9月,历年平均蒸发量1 382mm,年均气温6.30 ℃, 无霜期130~180d,日照时数2 467.50h。平均海拔2 000m左右,主要种植小麦、玉米、马铃薯、蚕豆、油菜等农作物。气候条件复杂,地形多样,按区域特点分为川塬地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高寒阴湿地区。东乡县、永靖县、临夏县、广河县大部分降雨500mm以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稀少、十年九旱、土地瘠薄、水土流失严重,常因春旱而无法适时播种,或在农作物生长的需水关键时期遭遇“卡脖子”旱,造成粮食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康乐县、积石山县、临夏县降雨500~600mm的高寒阴湿地区,降雨分布不均匀,60%以上降雨集中在7、8、9月,先旱后涝,容易形成“草包”庄稼。干旱问题是长期以来制约我州旱作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1旱作农业发展现状
根据我州耕地少,山旱地面积大,旱作农业分布广,农业基础条件薄弱,水资源短缺,降雨季节与主要农作物需水关键期错位,时空分布不均,雨养农业特征明显,春旱和初夏旱发生的频率高,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的实际情况,近年来,我州推广了一批以保水、蓄水、节水为主要内容的旱作农业综合新技术,取得了非常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
1.1调整种植业结构按照“压夏扩秋、压粮扩经、发展支柱产业”的发展思路,种植业结构不断趋于合理,产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如东乡县、永靖县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和政县、康乐县、积石山县、临夏县的油菜产业,广河县、临夏县的玉米产业,康乐县、积石山县的中药材产业,被动抗旱的局面有所改变,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加。
1.2农作物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地膜覆盖栽培已形成区域化和规模化,由过去单一的玉米地膜覆盖逐步扩展到小麦、洋芋、蚕豆、油菜、药材、谷子等作物上。同时还研究和推广了双垄沟覆盖、膜侧种植、间套带种植等技术。全州每年农作物地膜覆盖面积5.67万公顷以上,占农作物总播面积的35%,其中粮食作物地膜覆盖5万公顷以上,占粮食播种面积的45%。
地膜玉米1984年首先在临夏县北塬地区试验种植1.40hm2,平均产量11 850kg/hm2,比露地玉米平均产量5 880kg/hm2增5 970kg,增产101.60%,增产显著。此后,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种植范围由低海拔向高海拔推进,种植区域由川塬灌区向旱作区扩展。1995年种植面积发展到0.79万公顷,平均产量9 462.65kg/hm2,比露地玉米增2 488.65kg/hm2,增产32.69%;2006年种植面积达到3.33万公顷。目前已基本实现了玉米栽培地膜化、良种杂交化、种子包衣化。
地膜小麦从1994年开始引进地膜小麦穴播栽培技术,1997年引进地膜小麦膜侧栽培技术,试验成功后经示范推广,到2003年种植面积发展到0.77万公顷,平均产量1 368.75kg/hm2,比露地小麦增产816kg/hm2,增产24.80%,在旱作区表现出了明显的增产效果。2006年种植面积0.70万公顷,一般比露地增产750kg/hm2,增产20%左右。
地膜洋芋1985年在积石山县种植7.19hm2,效益比较显著,成熟早、上市早、收入高,活跃了蔬菜市场。2006年种植面积达到0.73万公顷,一般每亩可增收100元以上。
1.3马铃薯旱作技术全州1990年种植面积2.66万公顷,平均产量2 250kg/hm2(折主粮);2006年发展到3.96万公顷,平均产量2 904kg/hm2,主要推广了优质品种、脱毒种薯、沟垄种植、配方施肥等配套栽培技术。
1.4节水集雨补灌技术2000年在永靖县的西北片、东乡县北岭乡等建集雨场水窖500眼,每眼容量为20m3,每个集雨场硬化面积100~120m2。以后在临夏县、永靖县、东乡县、广河县等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为抗旱保苗、牲畜饮水发挥了主要作用。
1.5培肥地力技术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进行合理轮作,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推广应用专用肥等,不断提高耕地质量。
1.6全膜双垄沟播技术2006年在特别干旱的情况下,广河县试验示范的玉米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技术,平均产量10 608.75kg/ hm2,比常规种植的地膜玉米增产2 930.50kg/hm2,增产38.20%,以1.50元/kg(市场价)计,可增加收入近4 500元/公顷。今年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围绕玉米、马铃薯两大作物示范推广该技术,在广河县、东乡县、临夏县、永靖县落实0.19万公顷。
2存在的问题
2.1对旱作农业认识不足由于我州各县(市)地方财力有限,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引进的旱农新技术和开展的旱农试验研究比较少,水平低,未探索出适宜我州旱作农业发展的最佳栽培模式和完善的栽培技术规程。
2.2农业技术服务手段落后各县(市)农技部门缺乏必要的化验、检测器材、通讯运输设备,不能按农时季节全面及时地提供技物配套服务。
2.3农民群众接受能力不强我州是一个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薄弱,文化相对落后,农民对传统的救济式推广方式依赖性较强,对新技术、新产品的接受能力不强,投入小,减缓了旱作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速度。
2.4旱作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如很少在山旱地开展喷灌、滴灌、微灌节水技术的研究示范;交通不便,有些地方农用车不能到达,影响了农用物资和农产品的运入运出。
2.5旱作农业项目比较少增产措施不能及时到位,覆盖率低,辐射带动作用小。
2.6地膜价格高,投入成本大如地膜小麦,地膜用量60kg/hm2,投入780元/公顷(市场价13元/kg,而小麦增产750kg/hm2左右,增收1 200元/公顷左右,农民增收450元/公顷左右,加之化肥用量增加,实际上亩增收很低,有增产不增收的现象。
3对策
3.1继续调整种植业结构根据各县(市)气候条件,市场需求,顺应自然规律、市场规律,进一步引导农民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压缩夏作面积,扩大秋作面积,使作物需水关键期与雨季尽量同步,并采取单种、复种、套种相结合的方式,推广抗旱、耐旱优良品种,调整优化农作物品种结构和种植模式,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3.2加强对旱作农业重要性的认识旱作区主要的自然灾害是旱灾,只有立足于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旱作区面积大的现实,通过旱作技术的大范围推广应用,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挖掘旱作区的增产潜力,才能提高旱作农业区的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全州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因此在旱作技术推广过程中要首先取得各级行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实行行政与技术相结合,技术与物资相配套,从而保证面积和技术措施的落实,充分发挥旱作技术抗旱、增产的效能。
3.3努力增加资金投入为使旱作农业的各项新技术迅速在旱作区大面积推广,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旱农新技术 、新机具引进和试验研究、示范点建设的支持,增加对示范户地膜款的补助,改善基础设施,从而在资金、物资、技术上保证新技术的示范推广。
3.4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技术继续推广应用玉米地膜覆盖技术、小麦膜侧沟播技术、小麦地膜覆盖穴播技术、马铃薯地膜覆盖技术,加大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示范推广步伐,并进一步探索地膜的种类、覆膜形式及在油菜、蚕豆、谷子、药材等作物的应用。
篇6
关键词:深圳特色;农作物新品种;现状;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S322.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农作物新品种展示可以直接打通新品种推广之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步伐。只有将科技、生产和产业通过农作物新品种展示这个平台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农业结构调整,让农民增产增收。
1 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的意义
农作物新品种展示是发展新农业的重要宣传手段,对农业实现产业转型能够产生直接的助推作用。这对改善农业结构帮助农民致富都有积极意义。
1.1 提供交流平台
开展农作物新品种展示,为育种者、种子经营者、生产者提供了可以广泛交流的平台,这对促进产品更新换代,优特品种推广,都有极大的帮助。
1.2 直观效果更强
农作物新品种种植效果好不好,不能只听经营者的广告宣传,最有说服力的就是这新品种展示。因为新品种展示能够最直观地把新品种的优势给展示出来,特别是在一些示范基地搞的新品种展示,生产者可以来个亲身体验。
1.3 促进产业调整
农作物新品种展示还能够促进农业产业调整。传统农业有许多弊端,农民急切需要走出“出力不挣钱”的怪圈,新品种展示就可以给农民带来发家致富的良好机遇,农作物新品种的快速引入能够让农民收入有较大提高,农民当然会乐意接受。
1.4 技术快速转化
农作物新品种展示可以给农民带来更多选择,当然就提供了更多发财之路。农民朋友可以在这些农作物新品种展示中获得更多科技成果,并把这些成果迅速转化为经济效益。
2 深圳特色的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现状
深圳作为新兴国际大都市,国际交流频繁,自身庞大的农作物蔬菜需求量,也为农作物蔬菜种植市场奠定坚实基础。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也为深圳农作物新品种展示提供更广阔的舞台。特别是蔬菜新品种展示,不仅给种植户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也为深港两地菜篮子工程做出巨大贡献。因此,农作物新品种展示不仅适时,还带有浓浓的深圳特色。
2.1 深圳特色的蔬菜新品种展示
蔬菜种植是深圳农业的基本特点,也是深圳农业最主要的经济增长点。新品种研发和展示推广,对深圳农业发展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几年来,深圳蔬菜新品种展示搞得有声有色。2010年11月23日,深圳市无公害基地蔬菜新品种展示,在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同乐村浪背农科基地举行,同时深圳市农作物良种引进中心还展示了“华南地区茄果类嫁接苗应用技术研究”成果;2011年6月9日,深圳瓜豆类蔬菜新品种展示,河源市源城区深圳河源现代农业示范区;2012年5月31日,深圳瓜豆类蔬菜新品种展示活动在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同乐村浪背农科基地和碧岭现代农业科技园举行,展会吸引了深圳种子种苗有限公司、深圳市果菜公司、深圳市华盛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参与。这些展示会所展示的内容都是适合深圳种植的蔬菜品种,当然就具有浓重的深圳特色。
2.2 深圳特色的农作物新品种展示
深圳农作物种植主要有玉米、豇豆等,所以新品种展示也大多针对这2个品种进行。为了和农作物生长季节相一致,新品种展示也做出针对性调整。即不同的农作物放在不同时间地点进行。瓜豆玉米等新品种放在上半年,茄果类和叶菜类放在下半年。即与农作物种植季节相吻合,这对指导农民适时种植有极强的针对性。
2.3 深圳特色的基地农户互动展示
以基地为依托,搭建展示平台,这也是深圳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的又一特色。农作物新品种展示最好是以示范基地为依托,来搭建展示平台。给种植户提供新品种种植试验互动体验机会,这对新品种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深圳无公害蔬菜生产新品种展示,曾先后在粤东(汕尾)、粤西(电白)、粤北(连州)以及深圳周边地区(惠州、河源)进行。而且在展示活动中,直接由生产者栽培管理,专业技术人员帮助制定方案。让生产者切身体会新品种的种植优势。
3 农作物新品种展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 存在问题
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的确可以给生产者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但由于组织形式和相关监管不完善等原因,在展示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让展示效果大打折扣,甚至给新品种展示造成一些负面影。因此,制定相应对策来解决存在的问题,当然也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3.1.1 规模较小,影响力不够
农作物新品种展示活动是很重要的推广手段,可由于组织力度不够,展示规模较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不能吸引更多企业和生产者参与,其效果就会受限制。
3.1.2 欠缺标准,筛选不严
特色新品种,当然是重要的科技产品,可由于一些人为原因,好些展示中出现了一些“伪科技产品”,这说明参展资格审查出现了问题。有些会展根本就没有筛选机制,当然就会出现鱼龙混杂的情况,给展示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3.1.3 系统单薄,缺少深度和广度
新品种展示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建立一系列制度,还要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领导支持
仅仅针对新品种的引进还是比较单一,生产者更希望能够获得其他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如果能够形成涉及种子、化肥、农药、农机等农业元素构成的一站式服务,肯定可以获得生产者的欢迎。
3.2 采取对策
农作物新品种展示是新形势下农业面临的重要转型机遇,如何尽快解决好相关问题,应该是各级相关部门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3.2.1 坚持深圳特色,完善展示体系建设
深圳农作物新品种展示有自己的特色,完善展示体系建设对促进农业企业向更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有重要意义。我们可以从制定相关制度入手,严格审查举办单位的资质,取缔一些规模较小、水平较低、程序不规范的展示活动,让新品种展示制度化正规化。
3.2.2 加大投入力度,建立科学筛选机制
农作物新品种展示为育种者、种子经营者、生产者搭建交流平台,相关部门就应该加大投入力度,把新品种展示搞得更有声有色。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育种者、种子经营者和生产者的参与,快速提升新品种展示的影响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作为国际大都市,深圳新品种征集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从国内外众多新品种中筛选最适合深圳种植的新品种参与展示,这也为深圳农业的大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3.2.3 加速品牌建设,实现良种与良法的配套
农作物新品种展示应该和其他会展一样,要树立自己的形象,打造自己的品牌。新品种展示不仅仅是一个现场观摩,要为各方提供良好的交流渠道和互动机制,要把展示办成实实在在的技术推介会,要建立技术转化的“绿色通道”。技术人员不只是广告宣传者,要深入田间地头帮助生产者学会良种和良法的配套使用。生产者掌握了技术要领,生产才会落到实处,成果转化才会顺利完成。所以,新品种展示能否成功,就要看相关种植技术是不是落实到生产终端。只有让生产者在展示中获得最前沿的科技产品,这样的展示才是有价值的。
4 深圳特色的农作物新品种展示发展前景
深圳的迅速崛起,也为深圳农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农作物新品种展示其实是为深圳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经过几年的探索,农作物新品种展示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展示活动也逐步走向制度化正规化。随着新品种新技术的不断引入,带有深圳特色的新品种展示必定会发挥更大作用。虽然现在的农作物新品种展示还存在一些问题,但随着人们对新品种展示关注度的不断提升,新品种展示活动一定会越办越好。相信具有深圳特色的农作物新品种展示,一定会成为深圳农业的知名品牌,为农民朋友带来更多的惊喜。
参考文献
[1] 项培荣,侯来宝.农作物新品种展示工作的实践与思路[J].中国种业,2008(5).
[2] 胡振东,胡媛.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中的问题急建议[J].种子世界,2011(7).
篇7
关键词 农作物间套种;意义;原则;现状;建议;广西壮族自治区
中图分类号 S344.2;S34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1-0119-02
Importance and Suggestions of Developing of Crop Intercropping Techniques in Guangxi
ZHU Qiu-zhen LI Yang-rui LIU Xiao-yan
(Sugarcane Research Institute,Guang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Sugarcane Research Center,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State & Province Joint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Breeding and Cultivation Technologies in Sugarcane/Guangxi Sugarcan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Nanning Guangxi 530007)
Abstract The statuses of crop intercropping both at home and aboard were introduced. The importance,principle and status of developing crop intercropping in Guangxi were explicated,and th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crop intercropping;importance;principle;status;suggestion;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1 国内外农作物间套种概况
发展间套复种并不是一种原始、落后的种植制度,国外许多著名农业科学家认为该种植方式可以更合理地利用土地和光能,从而有效单位面积产量提高。20世纪70年代以来,拉丁美洲、南亚、东南亚、亚洲东部及西亚许多国家发展较快,但是存在人多地少、农产品价格提高、土地费用增加等问题,间套复种被广泛实行。北美和欧洲一些国家,以往采取传统的一年一作模式,但是受世界能源短缺的影响,也对间套复种逐渐重视,相继开展了许多有关的科学研究工作。在欧洲的波兰,青饲料复种面积达246.67万hm2以上;比利时在收获马铃薯、黑麦以后,复种饲料利用面积比例约为1/2;荷兰复种饲料作物的收获量是春播的2倍。在北美,美国南部、中部先采用复种,以后逐步发展到东北部的五大湖地区,其“小麦带”复种青饲玉米或大豆约为266.67万hm2,而加拿大南部地区复种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此外,美国还成功开展了大豆或玉米行间套种黑麦、应用飞机在小麦行间套种大豆等试验。佐治亚州开展了一年三熟试验,如大麦套种玉米,再复种大豆/菜豆/青饲玉米等,成效显著。因此,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广泛采用间套复种的种植制度,充分肯定其重要性[1]。
我国农作物间套种历史悠久,间套种方式繁多,通过农作物间套种技术,可使土地利用率提高40%,从而突破了土地面积对农业发展的约束。据谢磊[2]报道,我国2006年耕地面积为1.22亿hm2,比1996年的1.30亿hm2减少耕地面积800万hm2。因此,提高土地利用率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2 农作物间套种对广西农业发展的意义
2.1 利用不同作物生长发育规律,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间套种利用主作物的空间种植另一种作物,或者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空隙阶段进行种植。如早熟春大豆矮杆豆科作物,出苗至成熟仅90 d,甘蔗前期(6月之前)生长缓慢,可将大豆在甘蔗田套种,按照行间种1~2行,一般可以收获大豆450~750 kg/hm2。甘蔗行距控制在1.0~1.2 m,因为其生长后期高度可达约3 m。通过这种方式,一年由一熟变为二熟,增加单位面积种植作物的种类,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2 合理利用光温水资源,充分发挥广西地理优势
提高光能利用率,主要是增加了田间种植密度,从而提高作物间的光能利用率。广西南临北部湾,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地处北纬20°54′~26°20′,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丰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甘蔗生长。全区年平均气温17~22 ℃,有效积温为6 800 ℃;日照时数1 600~1 800 h,太阳总辐射量在376.56~460.24 kJ/cm2;降雨主要集中在4―8月或5―9月,年雨量1 250~1 750 mm,四季均可种植作物。传统耕作制度为一年种植一造(如木薯、甘蔗),实行作物间套种后,可以实现二年三造;一年二造可以增加为一年三造[3]。
2.3 改善蔗田小气候,减轻病虫草害和其他自然灾害
间套种方式可以有效改善田间小气候,通过改变作物群体,起到减少病虫草害的作用。甘蔗行间种豆类、玉米、辣椒、西瓜等作物,可实现蔗行提早覆盖,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起到防旱保水效果。蔗田间套种还有利于减轻蔗螟为害,通过保护天敌达到稳产保收。据调查[4],宜州怀远镇北斗村同一块蔗田未套种的甘蔗田,甘蔗枯心率 5.39%,套种辣椒的甘蔗枯心苗为2.3%,危害率降低。
2.4 提高复种指数
广西农民普遍采用在甘蔗地间套种花生、大豆、马铃薯、西瓜、辣椒、玉米等作物,间套种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提高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的产出。为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农作物间套种新模式,逐步开展甘蔗间种豆类蔬菜、茄子、南瓜、冬瓜等,实现豆科作物、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共生。不但提高经济效益,还有利于恢复、提高土壤肥力,实现农业低消耗高产出,发挥出巨大的生态效益。
2.5 增加农田综合效益
2007―2008年河池市业技术推广站与巴马县农业技术推广站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蔗地间套种可提高甘蔗生产的竞争力,增加蔗农收入。从巴马镇元吉村、设常村等开展的162 hm2共12个点的栽培示范情况看,实地测产验收春西瓜套种甘蔗一年两收,甘蔗平均产量达145.5 t/hm2,产值40 740元/hm2;春西瓜平均产量达20 518.5 kg/hm2,产值32 829.6元/hm2(甘蔗价格280元/t,西瓜价格1.6元/kg),蔗田一年两收产值达 73 569.6元/hm2,扣除甘蔗和西瓜的种子、化肥、农药、地膜及甘蔗砍收人工费等投资23 100元/hm2,纯收入达50 469.6元/hm2,比当地传统的一年一季甘蔗种植模式增收45 477.6元/hm2。云南德宏州[5]甘蔗马铃薯间套种试验结果表明:甘蔗平均产量达127.5 t/hm2,按收购价170元/t计,产值21 675元/hm2;马铃薯平均产量10 500 kg/hm2,产值5 250元/hm2,合计产值达26 925元/hm2,取得了较显著的经济效益。
2.6 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理化性状
蔗田合理间种大豆、西瓜、马铃薯、辣椒、花生、玉米等作物,利用收获后的间套种作物茎杆、青叶回田,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生长活动,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等营养含量,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据金光农场土肥站化验,地膜蔗间种黄豆,其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 0.53~0.88 个百分点,达到用地养地的目的。
3 农作物间套种原则
3.1 作物安排主次分明,互相兼顾
在作物安排上,应主、次分明,互相兼顾。在保证主体作物甘蔗、木薯等生长条件的前提下,兼顾间套作物光、热、水、肥的需要。在品种选择上,主作物如甘蔗一般要选择株型紧凑、叶片窄直、前期生长较慢、分蘖力强、丰产性能好、抗倒伏的品种。间套作物应选择早熟、矮生、直立、枝叶不过分繁茂的品种,使组成的复合作物群体能发挥最大的互补作用[6-7]。根据间套作物株型的高矮、熟期的迟早、劳力及田间管理实际,确定间套种的方式,以建立通风透光条件良好的复合作物群体。
3.2 主、间套作物种植期适宜
根据间套作物生育期的长短,确定最适宜的主、间套作物种植期。根据间套种作物生育期的长短,确定最适宜的主作物和间套种作物的种植期,或通过育苗移栽的方法加以调节。如甘蔗间种西瓜、大豆作物应在甘蔗伸长盛期前(5月下旬至6月上旬)收获或压青,以免抑制甘蔗生长,造成减产。
3.3 管理得当,讲求经济效益
根据主、间作物不同生育阶段和生长特点,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用水、肥调节主、间作物的长势,采取疏叶、封顶、翻蔓、喷药、促熟或提早收获压青等措施来减少间套作物对主体作物的影响。间套种作物的收入,加上主体作物的收入,必须不少于净种单一作物的收入。
4 广西农作物间套种现状
从实际情况看,广西推广应用甘蔗、木薯间套种技术,既能保证原料蔗、原料薯供应和产业优势,又能使有限的空间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耕作模式,有效拓展产业发展空间,走出一条不影响糖料蔗、木薯生产,不增加资源环境压力,又大幅增加农业收益的新路子。为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突破耕地资源约束,协调粮食与经济作物发展,实现农民增产增收。亚热带水果生产也是广西的一大优势。广西农作物间套种技术创新集中体现在近年自主创新推进的实用先进技术整合、组装、集成应用形成的具有广西鲜明特色的崭新的技术体系,它革新了农村原有的低效、零星的间套农耕模式,实现了技术、理论、实践上的创新,成为广西农业新时期最有生命力、最有推广价值的重大农业技术体系。据统计,2009年广西全区推广间套逾40万hm2。其中:甘蔗间套种11.3.0万hm2,木薯间种8.47万hm2,果园间套种8.73万hm2,玉米套种8.07万hm2,其他作物6.80万hm2 [3]。按广西全区农作物间套种种植效益平均净产值6 000~7 500元/hm2计,可新增农业产值10亿元以上,实现农民人均年纯收增加的目的。
广西现有耕地262.52万hm2,其中旱地78.81万hm2,占1/3左右。经过长期的生产选择,全区形成逾20种农物作间套种模式,但归纳起来主要有甘蔗、玉米、木薯、果园为主栽作物的四大类型。间作物主要有西瓜、花生、大豆、辣椒、马铃薯、南瓜、冬瓜、番茄、茄子、山姜、食用菌等。近年来,从全区各地农业局的汇报数据分析,各地积极推广农作物间套种,产值增加一般在 7 500~57 000元/hm2,农作物间套种成为广西促进农业钱粮双增的成功模式[8]。
5 发展广西农作物间套种的建议
5.1 加强领导,推广适用技术
继续加强领导,狠抓技术宣传和培训工作,组织技术人员蹲点抓样板,充分发挥典型带动和辐射作用,发放技术资料、开展技术咨询、观看专题片等服务活动。大力推广地膜覆盖间套种技术,解决旱地作物普遍缺乏水源等问题。地膜覆盖间套种技术,可以提高地温、保持土壤适量水分,减少杂草,促进作物早生快发。提早间套作物的种植期和采收期,保证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给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5.2 抓好流通服务
在农作物间套种面积达到一定规模后,产品的销售就成为一项尤其重要的工作,市场流通是直接影响农作物间套技术顺利推广的重要因素。根据市场的需求,农业部们要积极组织引导农户成立农作物产品流通协会,全方位地为农户提前、产中、产后服务,推行“协会+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彻底解决农户后顾之忧。如崇左市扶绥县协会和经纪人由于流服务工作到位,为西瓜的顺利销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西瓜协会2个,农产品经纪人达678人。加上采用间套的西瓜无污染、上市早、品质优、病虫少,种植形成规模,因此迎来全国各地销售商前来收购,西瓜价格提高,农民获得了实在的效益[9]。
5.3 总结经验,提高间套种技术水平
现在,虽然广西各地都在大力推广间套种技术模式,但由于受传统耕作模式、自然条件及技术条件的影响,各地间套种的增产效益也不尽相同,从总体上看,广西的农作物间套种还是很粗放的,仍有许多问题亟需解决。因此,有必要研究作物间套种配套技术,总结间套种经验,提高间套种技术水平。在总结现有经验的基础上,对间套种配套技术进行(下转第123页)
(上接第120页)
系统深入的研究,包括品种选配、间套种模式、适宜的播种期、科学施肥方法、合理密植、新技术的应用及收获时间等。建议有关部门组织科研单位联合攻关,重点研究甘蔗、玉米、木薯、果园的间套种技术,使广西间套种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从而更好地发挥间套种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6 参考文献
[1] 情辑.国外农作物间套复种的发展及科研简况[J].山东农业科学,198(4):54.
[2] 谢磊.论我国耕地减少的原因及耕地保护的措施[C]//福建省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武夷山:福建省土地学会2007年学术会,2007:361-367.
[3] 袁琳.广西间套种面积将达600万亩以上[N].农资导报,2009-07-24(C04).
[4] 张慧娟.宜州市推广甘蔗、玉米间套种辣椒全膜覆盖技术效益凸显[EB/OL].(2010-05-25)[2011-11-01]..
[7] 徐昌,王智昭.甘蔗套种大豆配套技术开发研究[J].广西农业科学,1992(6):256-257.
篇8
带领606户村民加入合作社,种植南瓜8000多亩,收益上千万元,户均增收16000多元。在邓州市陶营乡朱西村,南瓜种植合作社的作用有目共睹。
眼下,在邓州市,许多农民像刘群殿一样,由于参加了合作社而得到众多实惠。
许多农民说:“合作社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为我们架起了一座致富桥。”
围绕三农做服务
“加入合作社,让合作社成员买鸡不缺种,养鸡有技术,贷款不缺钱,销售不发愁,发展有帮助,使养鸡业在当地形成集群规模,把普通养殖户带上了抗御市场风险的致富‘航母’。”说起畜禽合作社的作用,裴营乡养殖户侯清焕如数家珍。
在邓州市国裕金丰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社员淡敬文也算起了他的经济账:“加入合作社后,从种子、农资的选购,到播种、施肥、除草、防病、浇水、收获等环节,合作社为我提供一条龙式服务,让我每年每亩节约近100元,亩均增收500多元。”
侯清焕和淡敬文的故事并不是特例。在邓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紧紧围绕三农做服务,内容涉及种植、养殖、林业、农机、植保、技术信息、手工编织等产业,业务活动涉及农资供应、农技推广、土肥植保、加工、储藏和销售等环节,280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千社员因此受益,辐射邓州市28个乡镇579个行政村。
近年来,邓州市采取宣传培训,扶持引导,降低“准入门槛”,开辟“绿色通道”等措施,鼓励、支持多形式、多主体的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使得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在农村涌现,通过统一规划、统一指导、统一培训、统一销售,吸纳农户加入合作社,让农民零风险投入,高效益回报。
“富了口袋又富脑袋”
4月28日,在邓州市构林镇晚秋黄梨种植基地,穰原农作物种植合作社社员许秀勤正在给其他社员讲解黄梨管理技术。
许秀勤告诉记者,去年,她的8亩梨园亩产达4000公斤,总收益20余万元。加入合作社,不仅让她成为村里有名的“暴发户”,而且让她掌握了晚秋黄梨种植的一整套技术。“加入合作社,让俺富了口袋,又富了脑袋!”许秀勤爽朗地笑着说。
“近年来,邓州市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民加入合作社,此举不单单是为了让农民实现经济富裕,更重要的一点是,让农民在合作社的带领下,熟练掌握一门以上致富技术,准确把握市场规律,学会运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从而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素质。”邓州市主管农业的领导告诉记者。
在邓州市,合作社在为社员提供服务的同时,还定期组织农民开展学习培训、经验交流、实地观摩、信息、新产品新技术推广以及外出考察等活动,学习内容包括:符合本合作社特点的技术培训、科学管理、创业经营、互联网运用、法律法规知识、市场营销、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努力提高入社社员的各方面水平。
篇9
关键词:景电灌区;种植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3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2-0212-02
景电灌区是高扬程提水灌区,提水能耗大,运行成本高,从气候条件上讲,属于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沙漠性干旱农作物种植区,年平均降水量180mm左右,旱年不足70mm,农业用水纯属地面灌溉,因此,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高效农业,就是充分利用水、土、光、热资源,实现灌区农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和生态效益最大化,使灌区收益群众与管理单位实现双赢。
1、种植结构比例失调的弊端
长期以来,灌区的种植比例失调,结构不合理。如1990年,一期比例为8:2,以小麦、大麦为主的单种面积占80%,以玉米、胡麻为主的单种占20%,二期灌区的种植比例为景泰县区域片8:2,古浪县区域片以小麦、大麦、胡麻、豆类为主的种植结构9:1,基本以夏禾为主,秋禾很少。
1.1 造成高扬程灌区高投入与低效益之间的矛盾。夏灌期间,夏禾灌水紧,用水高峰期来的早,持续时间长。为了使农作物灌上水,管理单位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加大提水量,仍然满足不了农作物的适时适量灌溉,导致灌水周期长,造成农作物受旱减产。
1.2 造成工程不能正常运行和不利于安全生产。为了使农作物灌上水,加大提水量,就得拼设备、拼工程,高水位,大流量。这种运行方式加剧了工程老化,缩短工程使用寿命,并且不安全因素增加,不利于安全生产。
1.3 造成高成本与低产出之间的矛盾。种植比例不合理,不仅管理单位运行成本高,灌区农民农业成本也很高。秋灌期间,秋田面积小,形成秋灌用水松,机组闲置,不能正常运行,秋季黄金时段,停机停水。尽管近年来种植比例趋于合理,但分布不均,有的渠段6:3:1,有的渠段7:2:1,有的渠段100%的夏禾,有些渠段如冰草湾秋禾面积达到80%,形成倒比,这种分布不均的比例造成“二难”,即:流量大,配水难,流量小,运行难,反而使夏秋粮双受旱,单位面积产出量及效益很低。
2、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单方水的经济效益
经过30多年的种植实践证明,6:4和5:3:2的种植比例,在科技兴农和科学种田的指导下,已经不相适应,忽略了经济作物的比重,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农产品的商品率不高,对单位面积产出量和单方水效益提高有所制约,所以,应提倡4:3:3的种植比例,也就是夏禾占40%秋禾30%,经济作物30%,这种结构的特点是能够充分发挥单位面积的效益,缓解用水的供需矛盾,缩短用水高峰时间,确保农作物适时、适量灌水,使工程能够充分发挥最大效益。下面以景电灌区不同种植结构模式的效益表来说明种植结构调整的好处。
根据不同的种植模式,我们可以看出,无论那一种套种模式都比单种产量高,效益高。在70年代至80年代末,种植结构严重失调,种植粗放,群众的科学种田意识淡薄,灌区内以小麦、大麦、胡麻为主的单种模式,产量低,效益低。九十年代年以来,灌区群众经过大量的科教、科培和科技兴农的宣传和灌区内示范、推广科学种田新技术,进一步提高了群众科学种田的新理念。特别是2000年以后,单种面积逐步缩小,间作套种面积逐步增加,单位面积产出量和经济效益成倍增长。
3、调整种植结构,要推广间、套、复、带的种植模式
(1)充分利用资源。通过不同作物的错期播种,高、中、低搭配及密中有稀和稀中有密的带状结构,形成了一个主体空间,利于夏秋作物生长季节充分利用光、热、水资源,同时,增强了农作物的边行优势。
(2)通过不同间、套、复带的模式,提高了复种指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全方位的挖掘和提高了产量和产值。
(3)间、套、复带表现出来的生产潜力大。套种一亩的产量产值等于单种2亩地的产量、产值,从这个意义上讲,等于多发展土地一亩。
4、调整种植结构的水保措施
4.1 在用水上要总量控制。定额配水。为了尽快将灌区的结构调整合理,要采取一些必不可少的措施与办法,根据农户耕种面积和各级渠道控制的灌溉面积,按亩定额来分配水量,并按比例下达到村组、渠段,采取总量控制,定额配水,超量不补,节约归己的办法促进结构调整。
4.2 要开展节水灌溉,降低农业成本。当前,灌区内很大一部分农户不仅种植结构调整不合理,农业耕作方式较粗放,灌水漫灌,狠灌、深灌,不掌握农作物生育期的需水规律,浪费水量严重,造成高投入、低效益的经营方式,所以开展节水灌溉,提倡高效节水,降低农业成本,是调整种植结构不可忽视的内容之一。
4.3 将单一型的种植模式向优化型的种植模式发展。为了充分发挥工程及资源优势,将单一型的种植模式向优化型的间、套、复带模式发展,把灌区建成一个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重点,形成一个结构合理,规模适宜,产业协调,优化结构,农科进步,高产高效的农业体系。
5、结束语
景电灌区只有大力调整种植结构,推行4:3:3的比例,压夏扩经,实现均衡种植;才能确保农作物的适时适量灌溉,才能实现农田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才能实现景电灌区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管理单位与灌区收益群众的双赢。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无公害管理栽培技术;农作物;应用
无公害栽培技术的出现,不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而且在绿色和无公害理念的指导下,提高了农产品的安全和质量,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1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的应用现状
在农作物的生长进程中,对使用的化学物质进行控制或者替代的方式,尤其重视对肥料的使用和病虫害的防治,被称为无公害栽培技术。在农作物的栽培中,无公害栽培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安全性,而且提高了农业的发展水平,成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些必须解决的问题。例如在无公害栽培的管理中,相应的结构设施很重要,可是在设计和构建中没有统一的规范,在建造档次和设施的配套方面追求大型化,可能会制约无公害管理技术的发展。在具体的实践中,已经出现了大量的理论指导,但是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一些技术的效果都没有实际发挥出来,缺乏一定的集成效益,缺乏发展的规模和优势,特别是在栽培园区的技术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值得引起注意。效益是企业追求的最终目标,效益的提升必须依赖管理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现阶段的中国无公害栽培技术处于瓶颈时期,效益比较低,在资金、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等方面均有不足,同时,无公害蔬菜生产中存在着重视数量和建设,而轻视质量和管理的问题,影响了产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1]。无公害蔬菜栽培管理主要依靠的是农作物栽培来创造效益,但是这种方式并没有太高的效益。因此,必须加强农作物的加工环节。农作物的深加工、储藏和运输等方面的滞后都影响了市场的竞争力,进而影响了产业化和规模化的经营。此外,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中,基础设施投资大,但政府的补贴又非常有限,加之市场的波动又比较大,在很大程度上对栽培管理技术是一个制约因素,并会阻碍管理技术的推广和使用。
2管理技术的创新应用
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是新型的农作物种植技术,受到广泛的关注,不仅能够保障食品的安全,而且能够减少环境污染和土地污染。在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以及农业产业化的历史背景下,应该加快创新的脚步,提升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根据技术管理的需求,要想做好增效工作,政府必须加大对温室和大棚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和支持,促进建设的设计标准化以及完善化,改善生产设施的建设,进而达到增值和增产的目的;在管理方面,促进栽培技术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建设,扩大生产基地和园区的规模,进而提升市场的竞争力。各地的无公害栽培技术存在一定差距,应该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打造本地区的特色化和品牌化产品,重点开发一些生产条件较好、生产基础较好和市场前景较好的农作物产品,不仅能够打造该地区的特色产业,而且能够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强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打造,在管理的基础上做好生产要素的建设,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做到项目带动地区产业的发展,为打造无公害农作物的生产基地奠定基础。同时,不断加强对生产大户的教育和培训,从整体上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利用经营大户的榜样作用,加强对其他经营户的帮扶,做好示范和带头作用。做好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新技术的开发、推广和宣传,比如积极引用一些新型的品种,在耐低温和抗病方面有种植优势的品种。在技术模式的发展方面,应该以高效、节能、安全和可持续为指导来提高农作物的发展水平。同时,应该不断加强对种植技术的培养和宣传,可以定期组织培训加强种植人员的种植技术和水平,通过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园区的管理以及品种的选择等方面的培训来加强种植户的素质。在进行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质量和技术推广的过程中,加强产业园区的升级来提升农作物的生产水平和管理质量,打造从生产到经营一条龙,在增强产业基础和地域特色的基础之上打造品牌的优势[2]。提升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和经营,带动产品的区域化发展,进而提高自身品牌的价值和知名度,为提高市场竞争力打下基础。从技术推广方面来说,如果以蔬菜为例,在育苗的过程中,加强对育苗场的建设,而且政府也应该加强对技术的支持力度,提高育苗水平,对技术和设备进行补助和补贴。此外,还应该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对技术过硬和规模较大的育苗场进行奖励,同时政府也应加强对育苗场的扶持和帮助,提升优质种苗的开发。在无公害栽培管理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必须做好事先的防范工作,尽量降低风险给市场供销带来的影响,依据气候和市场的变化对可能出现的危害进行及时的预防。另外,政府还应该加大对保险工作的投资力度,提高无公害栽培的抗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