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态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1: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积极心态心理健康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担负着重要使命。为此,研究者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和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课程教学模式的初探与改革,例如体验式教学模式、教学与团体辅导相结合的模式、细化评估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和手段实施;②教学目标的拓展,例如积极心理学思想的运用、倡导积极人格的培养等。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大学生心中的定位,此前曾有人对此进行了诸如教学内容的需求等部分因素的调查。为了使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获得更多的受益,使学生更直接地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中来,作者试图站在学生的角度,科学、系统地了解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态度及需求。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武汉某高校大二和大三学生,共182人,收到有效问卷178份。其中,文科72人,理工科106人;大三94人,大二84人。(在所选学校的学生中,部分大三学生上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大二学生全部上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本研究选取了没有上过心理健康课的大三学生和已经上过课的大二学生进行对照分析)。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态度及需求调查表》,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态度,根据重要性、有效性和受欢迎程度进行五级评分;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形式的理解,进行单项选择,统计各选项人数百分比;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及方法的需求,根据需求程度进行五级评分。问卷集体测试,当场回收,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
1.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态度。调查发现,根据大学生对课程的重要性、有效性、受欢迎程度进行五级评分,结果所得均分都高于平均水平。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认同度普遍较高。这与刘海燕等人(2010年)的研究是一致的。按照不同年级分类,结果发现大二学生在“课程有效性”和“课程受欢迎程度”上显著高于大三学生。大三学生是没上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可见上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学生对其有着更高的认可和喜爱。按照不同专业分类,结果发现文科和理工科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的态度没有显著的差异。这一结果显示,不同的专业背景对心理健康课程的态度并没有实质性的影响。
2.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形式的理解。①课程开设方式。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以何种方式开设较为合适”进行单项选择。结果显示,93.8%的被调查者认为心理健康课程应该开设,其中37.4%的人认为应该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16.4%的人认为应该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40%的人认为应该以“必修课+选修课”的形式开设。②开课年级。根据调查结果发现,34.8%的学生认为应该在大一开设心理健康课程,12.4%的学生认为应该在大二开设,10.3%的支持在大三开设,希望各个年级都开设者占39%。这说明学生也意识到每个年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不同,所以每个阶段都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帮助。③开课人数。根据调查结果发现,26.7%的学生希望心理健康课程的班级人数控制在30人以下,45.6%的人希望控制在30~60人之间,21.5%的人希望在60~90人之间,仅有6.2%的人希望在90人以上,可见学生多数倾向于小班教学。④开课形式。根据调查结果发现,73.4%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课程应该以传统讲授、团体活动、案例分析、心理测试、多媒体辅助等方式进行教学。
3.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内容及方法的需求。从对教学目标的认识和需求角度进行分析,“调节心态”和“探索自我”是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课程需要完成的首要目标。大二学生与大三学生相比,更倾向于选择“健全人格”和“适应社会”为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大三学生与大二学生相比,更倾向于选择“解决问题”为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差异具有显著性。由此可见,大三学生在选修心理健康课程时更多的是带着问题前来的,有一定的目的性,他们更希望通过这门课程解决自身的一些疑惑;而大二学生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了解到心理健康课程不仅仅对他们当下的学习起作用,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也能够起到指引性的作用,所以他们更愿意将“健全人格”和“适应社会”这类长远性的作用作为心理健康课程的目标。理工科学生与文科学生相比,更倾向于选择“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作为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差异具有显著性,而在其他的目标上二者没有显著差异。从对教学内容的需求来分析,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的教学内容前四位分别是“认识自我”、“恋爱指导”、“人际交往”、“情绪调节”。大二学生与大三学生相比,更倾向于选择“学习能力”作为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差异具有显著性。这可能是由于大二学生已经上过心理健康课程,普遍认可教师对“学习能力”这一版块内容的讲解,也认同这一部分内容的重要性。而大三学生对“学习能力”这一版块的内容更多的是出于自身的理解和猜测,认为可能很枯燥或者很理论化。文科生和理工科生相比,更倾向于选择“认识自我”和“生涯规划”作为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理工科生和文科生相比,更倾向于选择“心理知识”和“学习能力”作为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差异具有显著性。可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特点的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应该有所区别,研究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对此也深有体会。从对教学方法的需求来分析,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的教学方法前四位分别是“心理测试”、“视听教学”“、案例分析”和“团体辅导”。大三学生与大二学生相比,更倾向于选择心理测试;大二学生与大三学生相比,更倾向于团体辅导,差异具有显著性。这说明,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切身体会,学生对于团体辅导的教学方法比较认可。而没上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生出于自身的好奇,更希望通过心理测试这样直接的方式来了解和帮助自己。文科生与理工科生相比,更倾向于选择角色扮演、团体辅导和情境体验,而理工科生与文科生相比,更倾向于选择案例分析和心理测试。这可能是由于文科生更喜欢探索和体验的缘故,这也说明,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特点的学生,需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
四、结论
篇2
[关键词] 心理干预;结核病;负性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2(b)-0119-02
如何对结核病患者进行优质、科学的临床护理非常重要[1]。为探讨心理干预及健康教育对门诊结核病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给临床护理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收治入院的90例结核病患者,其中,男47例,女43例,年龄28~76岁,平均(44.2±9.5)岁;其中肺结核34例,结核性胸膜炎32例,结核性脑膜炎24例。对照组42例,行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48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结合心理干预及健康教育。两组患者治疗前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常规患者信息核对、发放治疗需知手册、健康教育及服药依从性干预、出院指导等。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结合心理干预及健康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做好健康教育,正确认识结核病。应由专业护士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结核病的相关知识,使其了解结核病必须坚持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化学治疗的相关原则和方法。护士可用优美、耐心的语言简要讲解本科室诊治结核的方法、过程及后续注意事项。并可向其介绍已治疗成功的病例,树立患者的信心。(2)消除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由于大多数结核病都有迁延性,不易完全治愈,常给治疗带来较大的难度,导致结核病患者均出现如焦虑、恐惧、敌对、抑郁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因此,护士应多与患者交流,可依据每个患者学历、年龄的不同,制定对应的心理辅导计划,并可定期对患者进行心理测评,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3)建立社会和家庭的支持关爱系统。结核病患者由于担心受到社会的歧视,或给家庭造成负担,常伴有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因此,护士应充分调查患者家属的积极性,使其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并进行及时的安慰和疏导。此外,还可在社会上进行结核病的医学健康知识宣传,纠正部分错误观念。只有通过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使结核病患者的心理得到最大的安慰。
1.3 评价标准
随访2~3个月,采用患者定期复查的方法,对比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抑郁状态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变化[2]。其中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显效+有效+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评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进行组间显著性测试,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比较,检验水准定为α =0.05。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随访期间两组间相比,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8%,高于对照组的8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具体见表1。
2.2 心理评分
两组内相比,护理后患者的SDS和SAS两项评分均优于护理前(P < 0.05);两组间相比,实验组患者的两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 < 0.05),具体见表2。
3 讨论
由于社会或患者部分家属担心被结核病患者传染而常采取躲避、歧视的态度,再加上结核病病情易复发、治疗时间长,因此患者常产生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等负性心理[3-4]。在这些不良心理影响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内分泌系统及丘脑-自主神经系统都可引起机体免疫功能下降以及内分泌紊乱,从而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5-6]。
本研究中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8%,高于对照组的8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笔者认为,应通过做好健康教育,正确认识结核病,尽量消除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建立社会和家庭的支持关爱系统等一系列措施,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为其下一步诊疗打下基础。据汤秋萍等[7]研究发现,结核病患者负性心理与多种心理社会因素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分别为抑郁、焦虑、家庭孤立以及社会人格特征。本研究中护理后患者的SDS和SAS两项评分均优于护理前(P < 0.05),而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 < 0.05)。这一方面这说明常规护理干预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笔者认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结合心理干预及健康教育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负性心理,从而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总而言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结合心理干预及健康教育,可避免结核病患者产生负性心理,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梅敏,胡霞,徐金明,等. 循征护理在肺结核患者服药依从性中的应用[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9,5(8):69-73.
[2] Diel R,Loddenkempor R,Meywald-Walter K,et al. Comparafiveper formance of tuberculin skin test, QuantiFERON-TB-Gold in tube assay,and T-Spot,TB test in contact investigafions for tuberculosi[J]. Chest,2009,135(4):1010-1018.
[3] 曹棉坤,李彩红,刘红玉. 护患沟通在结核病治疗中重要性的护理体会[J]. 中外医疗,2009,22(24):158.
[4] 宋薇,李学霞. 肺结核患者的心理护理和生活护理[J]. 家庭护士,2008, 6(6B):1560.
[5] 司秀云,赵淑红,王子珍. 全程结核病健康教育模式建立与效果评价[J]. 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118-119.
[6] 徐梅花,李英娥. 不同阶段肺外结核病187例从医行为护理干预[J]. 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0):23-24.
篇3
关键词:高职;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106-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的教育也在发生着改革,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仅仅是家长关心的问题,也是学校越来越重视的问题。由于大范围的关注以及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学校开展了相关的工作。现在心理教育在高职院校主要是以消极心理学的模式进行着,学校的重点是关注心理有疾病的学生。这种模式,侧重点是学生消极、不好的情绪,一旦发生就会进行预防措施,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与疏导的作用。但这种模式太有局限性,一直处于被动的位置,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能彻底的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还不利于学生积极心理的形成。而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更加关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使学生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帮助人们快乐、和谐、幸福的生活,给学生创造积极的体验,让学生拥有一个好的心态,做自己情绪的主人,更加坚定、勇敢的向前走,走向美好的生活。积极心理学教育为促进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改革以及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帮助打开了一个新的门窗。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1.产生。很久之前,心理学的概念出现,就有三个目标需要被实施:一是根据心理学预防或者是治疗心理方面的疾病,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精神病;二是让普通人的生活更加充满乐趣,更加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因为有的人对心理学十分感兴趣,这样为他们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平台。在发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心理学的使命就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他们更加注重研究心理问题,并且找出问题,实施解决方案措施,用来治疗战争产生的大面积的严重心理创伤,所以更加关注的是消极的心理学问题,过度的关注人们的创伤,很少关注人们的健康、勇气、幸福等一些积极的正能量的心理健康问题,这样的现象被称为消极心理学。随后,消极心理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到了20世纪中后期,马斯洛等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家对消极心理学这类现象产生了质疑,提倡心理学应该更加注重“人之初,性本善”的思想,研究积极的心理学,研究人们的幸福感以及人生存在的价值,探讨幸福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这样,积极心理学的思想才慢慢地流入人们的脑海。在这之后,贾霍达、诺维斯基、霍力斯特、安东赛里格曼等心理科学家继续的将积极的心理学推向,积极心理学逐步得到发展并且渐渐地深入人心,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积极心理学的正式诞生是在2000年1月,因为赛里格曼等人“积极心理学导论”在世界著名的心理学杂志《美国心理学家》上,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出现了“积极心理学”这个新名词、新定义。
2.积极心理学的内涵。积极心理学主要是为了发现人类的美德、优点、存在价值和发展潜力等向上的积极品质,提倡积极心理学,关注人性问题,包括人类的幸福、发展和健康,而不是研究一些不美好的、负面的、不开心的问题,使人类产生消极的情绪,使人不能稳步的向前进。积极的心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个人对生活积极向上的心态,想想开心的事情,把不开心的事情和烦恼全部抛于脑后,只留下美好的回忆,带着希望向美好的明天迈进,并且伴随着激情与热情,做好每一件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二是个体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做一个有素质的人,把正能量以及好的情绪带给身边的人,永远保持好的心态,创造一个好的学习工作气氛也是很重要的。三是不仅要关注个体的发展,还要关注集体的发展,这样才会发挥一个团体的力量,争取发挥“1+1>2”的作用,集体创造最大化的价值,集体都是积极向上的人,一起生活会更加的有动力和干劲。同时,因为足够的交流与合作,使得同事间更加有凝聚力,所以积极心理学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团体组织的发展和进步。积极心理学要求心理学家用柔和的目光去看待人类的各种行为举止,研究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心理出现问题的人,而是将范围扩展到给人类,甚至是动物等生存的群体。
二、心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变化和发展,心理教育课程也应该不断进行改革。进行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与探索,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在各大院校积极地开展起来,并且让学生们积极的参与其中,各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了专门的心理教育机构,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积极心理学的启示
1.更新观念,吸取新的积极心理观念。大学生心理健康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慢慢发展,经过几十年的探索,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走上正轨。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落后于一般的普通高等院校,其原因是由工作理念以及工作机制造成的,消极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很多心理健康教育者以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对于心理有问题的人进行矫正或者是对心理疾病的治疗,还有的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对心理进行补救,所以校方的心理教学课程多以消极、负面的心理案列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不美好的一面进行分析讨论,给学生留下了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预防心理疾病的印象,无法给学生带来积极、乐观的影响。心理健康不仅仅是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为主要目的,更应该培养学设计及健康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自我疏导能力和心理自救的能力。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倡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临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与问题,所以从事心理教学的工作者应该转变思想,对积极心理学进行深入的了解与探讨,改变没有心理健康问题即是健康的错误思想。
2.重视积极的人格培养。塞里格曼认为力量和美德是体现一个人积极品质的核心,是一个缓冲带,有利于人类管理自己的情绪,战胜心理疾病。在各类教学中,应该避免对学生消极心理的过度关注,而要关注一些正面的东西,让他们学习和生活的状态处于积极向上。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3.积极构建高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比较消极的,心理咨询主要是帮助已经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是一种补救方式。积极心理学的融入,引起我们对高职院校心理教学的反思,我们要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开发人类的潜能,完善人格。上课的时候,多选用正面的题材,给学生灌输积极心理学的思想,让其拥有好的心态。
四、结语
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学气氛,更加重视积极的心理学,人们的积极心理是在所处的环境中得以形成的,所以创造一个积极的生活气氛也是至关重要的。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传统的思想,融入学生的生活,让日常和教学相融合,培养学生乐观的心态。
参考文献:
[1]刘剑.积极心理学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作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29(12):101-102.
[2]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321-327.
[3]龚继峰.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创新[D].南昌大学,2008.
[4]魏艳丽,吴荣先.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5):177-179.
[5]Seligman M E P,Csikszentmihalyi M. "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Reply.[J].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6(1):89-90.
篇4
关键词:新时代;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 对策;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 对大学生来说, 既是新机遇, 也是新挑战。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 导致部分大学生缺乏信心, 消极、抑郁, 甚至自杀, 大学生犯罪也呈上升趋势[1]。高校虽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不高[2]。青年兴则国家强, 在新时代应当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引导学生健全人格, 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机遇和挑战。
一、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现实需要
大学生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心理不健康的现象, 主要表现为抗挫折、抗压能力不行, 产生自卑、甚至出现精神疾病, 进而自暴自弃等。在这种情况下, 高校要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危机干预, 预防大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 对已经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做好辅导, 帮助他们度过人生难关, 重塑生活的自信。
2. 心理健康教育要实现积极心理学转向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解决大学生可能产生的心理健康疾病, 比如解决大学生的自卑、挫折感等。解决大学生健康潜在的疾病确实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但不应当是全部内容。心理健康教育还应当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态, 积极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 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 保持强健的体魄应对心理压力。引导大学生用积极的心态, 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积极学习、积极工作、积极加强实践, 积极争取一番作为。
3. 心理健康教育要加强危机干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加强危机干预, 积极预防大学生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一旦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轻则厌世、自卑自暴自弃, 重则可能轻生, 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只有加强预防, 加强危机干预, 才能让大学生悬崖勒马, 避免出现严重的后果。心理健康教育要引导大学生通过各类心理学测量表测试自身的心理健康状态, 通过测试结果进行心理健康调节。积极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 尤其是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传媒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 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交互性, 切实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潜在的风险和问题。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有限, 教学质量有待提升
现在高校普遍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纷纷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的提升。但纵观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课时相当有限, 往往只一个学期, 每个学期只有2课时。有些高校只在少数师范教育类专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由于课时有限, 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 只能简要的讲解, 或者对自己认为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专题讲解。大学生只能零星的接受心理健康学习, 不能够系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效果有限, 教学质量有待提升。有些学校甚至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教材, 学生无法通过教材深入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2. 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通识, 专业性偏强
虽然多数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但心理教育过于专业化, 不够通识, 学生不易理解, 也没真正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多数高校缺乏通识心理健康教育教材, 使用的教材多为心理学专业教材, 对于缺乏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大学生来说, 难于理解。同时, 大学生由于阅历不够丰富、信心不足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多方面的, 需要通过通识教育增强心理健康意识, 以心理健康知识加强自我认知, 解决多方面的心理问题。
3.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专业教师的教学和指导。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授课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却不高, 大多由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兼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本身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有限, 教学时只能照本宣科, 不能够结合大学生, 尤其是本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针对性教学, 实际效果不佳, 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并没有针对性改善。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 使得课堂教学以灌输为主, 主要侧重心理健康知识的讲解和传播, 缺少互动, 不能够实际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4.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验性不强
网络的普及和迅猛发展, 使得现实心理健康教育在网络上进行拓展和延伸, 心理健康教育进入全新的模式。网络的虚拟性、平等性和数字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突显出平等、自主、交互性的社会性内涵[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应顺应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利用网络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延伸课堂教学的空间, 又利用网络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和咨询, 帮助潜在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解决问题。但是高校受制于资金、技术等因素, 并没有建立起交互性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也没有安排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辅导, 使得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没有发挥。
三、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改进对策
1. 合理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课时, 发展慕课教学
提升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高校需要合理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课时。为切实解决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有限的问题, 高校可以探索开展慕课教育, 依托互联网和新媒体传媒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充分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心理健康慕课教学要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让学生对通识心理健康知识全面认知, 并能依托学到的心理健康知识分析和评估自身心理健康状态, 进行针对性改进。慕课教学要合理分配课时, 避免增加学生的学生负担, 避免学习疲劳。如利用微课进行10-20分钟心理小知识讲解等。对于学生普遍关注的心理健康知识可以采用慕课进行专题教学等。
2. 发展通识性心理健康教育, 提升大学生自我评估能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发展通识心理健康教育, 提升学生通识心理健康知识, 学会用心理健康知识来评估自身的心理状态, 对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遇到的各类心理问题建立科学的认知, 无惧挑战, 无惧挫折, 用积极饱满的心理状态过好每一天。因此, 大学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为通识教育, 教育内容应当通俗易懂, 紧扣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高校应当精心编制通俗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 减少高深理论, 通过小故事, 专题等方式, 让学生看得懂, 看得明白, 在学习中逐渐学会自我分析和评估。
3. 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
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多数由思想政治教育兼任, 心理健康专业知识不高。考虑到大学生师资队伍构成结构, 高校一方面应当引进具有心理健康资格证的专业人才, 充实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另外一方面, 要大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优势, 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管部门要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心理健康培训, 不断提升其心理健康知识储备。创造机会开展心理教育课程教学观摩, 让彼此相互学习, 相互借鉴, 相互批评, 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授课教师要改善教学方法, 知识灌输教学与生成性教学有机结合。可开展专题教学和案例教学,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库, 增强学生参与, 突出学生主体性, 减少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个人、社会实际的脱节[4]。
4. 建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增强教育交互性
为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高校应当建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依托平台集中进行各类心理健康教育。首先, 可以通过网路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 上传心理健康慕课教育内容。其次, 可以通过网络接口进行心理网络心理健康测试, 引导学生通过机器测试合理评估自身心理健康状态, 并按照机器测试的建议进行心理健康调整。心理健康教育要加强交互性, 授课教师和学生应当相互交流。通过交流授课, 教师系统性分析本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及时通过进行针对性教学, 改进心理健康测试表, 摈弃不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指标。加强学生健康分析并进行危机干预, 以避免本校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学生通过交流, 尤其是心理咨询发现自身的心理状态, 避免心理健康危机。高校授课教师要安排专人在网络平台上接受咨询健康咨询, 并进行一定的辅导。专人服务教师要有扎实的心理健康专业知识, 对各类心理健康问题能够妥善处理。
参考文献
[1]兰奎.健康中国战略下大学生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策略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8 (3) .
[2]马红霞, 刘晓玲, 高月春等.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8 (1) .
篇5
【关键词】心理健康 教育 教学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概念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所谓心理健康,就是指人的基本认知能力正常、情绪控制能力强、对周边事物适应能力良好的一种个人品质。心理健康的人有着及和谐又强大的内心世界,对待不论是困难挫折还是顺境优势等都能够拥有平和且积极的心态,这种心态正是心理健康教育所追求的重要品质。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采用和心理教育有关的教学方法,以此来使学生养成过硬的心理素质,进而使其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1]。
二、日常教学中错误的教育方法
(一)对学生“贴标签”。有这样一个实验:将40个智力相当的学生分成两个班,这两个班由同样的老师教学,对A班老师经常给予的评价是学习能力强,对B班老师经常提到的则是学习能力差,在1个月后的摸底考试中,A班的成绩要比B班的成绩好很多,这就是“贴标签” 的心理学原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老师常常会对学生进行“贴标签”式的分类,一些学生被贴了后进生的标签后,就会在内心强化自己是后进生的这一最初的假设,久而久之就真的成了后进生。
(二)教学重理论轻实践。想要让学生从心理上领悟知识,实践往往会比理论更有效,通过实践,学生会在心理上对知识进行感知,对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入。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忽略了学生这一心理,在课堂上将理论知识填鸭式地教给学生,完全没有顾忌到学生的心理感受,经常提到的言传身教几乎没有被使用。
(三)对学生缺乏心理关怀。以往的教学环节中,老师往往关注的是学生的成绩,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则不是很在意,对学生缺乏心理层次的关心和关注不利用老师日常教学的顺利开展。要知道,如果学生没有一个好的心理状态,他很难在学习中集中精力,对学习的兴趣也不会太强,这样出现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容易出现厌学情绪,学习成绩也会不理想。
三、心理健康教育对教学的积极影响
(一)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心理学上的自我分三层: 一是本我, 就是原始形态的我, 作为一种动物本能而存的; 二是自我, 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我, 也就是别人眼中的我; 三是超我, 就是理想生活中的我, 也就是自己将来的追求和抱负[2]。学生如果拥有好的心理状态,就会有足够的力量去克服本我,进而能够认识自我并最终实现超我的目标。在学校,学生的心态很大程度上是由老师决定的。如今,老师已经意识到心理健康对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的过程也无不体现着这一点,当老师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自身或是周边发生的一切的时候,学生就能够以此来正确的认识自我,会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学习、面对老师、面对课堂,这对教学环节有着很大的辅助作用。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健康的心理状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生的学习动力来源于两个方面: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这里的内部因素,指的是学生的动力来自于学生自身,学生把学习看作是自身发展提高和证明自我的过程,是人生必须经历的过程;外部因素指的是学习动力来源于学生本身以外,比如说学校给予的物质奖励等等。这里不论是内部因素还是外部因素对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都有效果,但通过深入的研究可以看出,外部因素让学生感知到的是“我要学”的心理认识,而内部因素则是让学生感知到“我要学”的心理认识,这两者前者是被动式的学习态度,后者则是主动式的学习态度。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了学生“我要学”这种心理认知,让学生意识到了学习对自身成长进步的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将会更加认真地学习知识,学习积极主动性的提高对老师的教学工作可以说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课堂环境对学生心理有着很大的影响,对学生是种看不见的教育,和谐的课堂环境可以使学生更加容易且愿意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而课堂活动恰恰是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途径,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友谊和做人的道理,这不管是对学校的教育目标还是对学生本身都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师生关系是课堂环境中最普通的人际关系,教学过程的本身其实就是师生间交往的过程,因此,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优劣。老师对学生最核心的东西是知识,而能够把知识完整传递给学生的纽带是爱,老师要抓住这一点,对学习好的学生和学习差的同学都要倾注同样的爱,老师和学生的地位其实是平等的,通过平等的心理上的交流,通过营造师生间良好的关系,学生的心理会得到很大满足,对老师的认可会转移到对学习的积极态度上来,当学生拥有了这样一种积极的、自觉进取的心理的时候,其个人的品质就会得到很好的发展,教学的过程也会变得愉快且高效。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其对教学的推进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未来的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在辅助教学中的作用会越来越被学校和老师所重视。
【参考文献】
[1]张明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方法探讨[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施少游. 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渗透[J].中学数学,2009(4).
[3]吕世虎. 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理论,2008(5).
[4]吕万志. 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体育教育,2008(8).
[5]唐晓程. 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语文大论坛,2012(1).
篇6
论文摘要: 针对学前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游戏自身的特点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方法和要达到的目的有着相似性和统一性,使游戏成为开展学前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有效方式。
学前期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不仅是人的认知、语言、动作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学前期儿童的身体和思维都还处于人发展的初级阶段,其认知思维和语言能力都还处于一种不完善的状态,以怎样的方式来开展学前儿童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认为游戏能有效开展学前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游戏既给学前儿童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宽松的心理环境,让他们学会表达和控制情绪,学会处理焦虑和内心冲突,又能让他们体验到自主快乐,激发其自信心、幸福感、成就感,潜移默化地形成了积极健康的心理。
1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赛里格曼引发的心理学研究的新视角、新领域,它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对心理问题作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来激发人自身所固有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并运用这些积极因素来增进人类的健康、幸福,促进社会的繁荣。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孟万金教授整合借鉴西方积极心理学及积极教育思想而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它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消极、被动、补救向积极、主动、预防和发展的方向转型,应该重视全体学生,并全面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而不是象以往只注重个别学生及其心理问题。除了以积极视角、主动态度之外,还要用积极的途径、思想来培养受教育者的积极心灵,最终实现积极健康心理教育目标。
2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给学前儿童播下了积极心理的种子
学前期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不仅是人的思维、语言、动作、身体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我们在重视儿童智力和身体发展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儿童的心理发展,不能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事实上,如果我们仔细去观察,儿童其实也是有烦恼、有忧愁的,也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的,而且童年期的心理问题也同样会影响到人一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倡心理健康教育要积极、主动、预防,所以对学前儿童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也同样重要。知识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同样心理健康教育也应在学前期得到重视,如果在学前期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理念的指导下给学前儿童播下积极心理的种子、注入健康心理的疫苗,将会对个体的整个人生的心理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 在游戏中开展学前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3.1 学前儿童的心理特征
注意力方面,虽然幼儿神经系统在学前末期已经发展到接近成人水平,其大脑皮质机能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与发展到完全成熟相比,他们的皮质抑制机能还是较弱,因而是不宜对幼儿提出过高的抑制要求的。认知方面,学前儿童的思维是具体形象性占主导地位,抽象逻辑性只是初步发展。儿童的具体形象性思维使得儿童在认识和把握事物时主要是以事物的具体形象即表象来进行的,很少凭借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关系的理解,因此要幼儿凭借概念、判断或推理来认识、把握事物是很有难度的。学前儿童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地集中在枯燥抽象的事物上,而其认知思维是具体形象性占主导。这些心理方面的特征决定了对幼儿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宜用积极心理健康知识去简单传授。能有效开展幼儿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就游戏,幼儿好奇、充满想象和想利用自己的能力以及周围环境去实现某种意愿的冲动等等都让幼儿对游戏特别青睐,而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体验又能帮助他们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从而形成积极、主动的健康人格。
3.2 学前儿童青睐的游戏
作为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游戏对于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可以促进他们的身体、智力、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许多教育家就曾肯定游戏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夸美纽斯指出游戏可以使儿童自寻其乐,并可锻炼身体的健康、精神的活泼和各种肢体的敏捷;罗素也曾经提出要使孩子幸福、健康,就必须为他提供玩耍和装扮的机会;陈鹤琴认为小孩子是好游戏的,幼儿是以游戏为第二生命的。
学前期幼儿的运动和言语能力发展迅速,他们已能够控制自己的身体,能做各种运动,还能说一些连贯的较准确的言语。但他们的发育还不够成熟和完善,虽然渴望参加一些成人活动,却又受到身心发展水平的束缚,而游戏恰好为幼儿的这种渴望创造出一个不受约束的可以供其体验的世界。体验成为他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成为他们对待世界最为普遍的一种方式,幼儿正是在游戏中用体验来认识、理解和把握外界事物的。在游戏中,幼儿体验着自由性、体验着愉悦性、体验着创造性,感受到兴奋、幸福、无拘无束。
3.3 游戏与学前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游戏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弗洛伊德就认为游戏是幼儿发泄情感,避免损伤的出口。游戏能使幼儿摆脱现实环境及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在需要得不到满足,愿望不能实现时,缓解他们的心理紧张,避免造成心理矛盾和冲突,并帮助他们在主观上实现欲望、避免抑郁。而埃里克森从新精神的角度分析游戏的作用,也认为游戏是幼儿情感发泄和思想表现的健康方式。在游戏中,儿童可以“复活”他们的快乐经验,也能修复他们的精神创伤。学前儿童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选用游戏的方式符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方法的选择要求,孟万金教授在《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就指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具体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更加强调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游戏正是一种有着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的活动,它不是教师的知识灌输,而是儿童的自我参与,是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间的互动,其中的喜、怒、哀、乐幼儿都是以一种愉快、乐意的心态去体验、去感受的。
幼儿在游戏中有着“主观层面的积极情绪体验,体验着主观幸福感、自尊自信、乐观希望,等等”。游戏是令幼儿体验到自由、愉悦、创造与自我力量的活动:在游戏的王国里,他们成为真正的主人,完全忘却了外在的强制与压力,融自己的全部身心于游戏之中,在游戏中自由表现,自如发挥;他们在游戏中无论是兴奋、激动还是严肃、愤怒,都毫无例外地感受到愉悦;摆弄游戏材料控制所处的环境,与伙伴的积极活动及相互的影响,都使幼儿体会到了自身的力量,获得了创造的体验。健康、积极的游戏不仅能发展儿童语言、动作、表达、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能力,还能培养幼儿积极、乐观、进取等优良品质,潜移默化地使幼儿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1] 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篇7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心理健康 教育 教学
加强初中生心理教育,是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业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针对当前我国初中生存在的心理素质方面的弱点,进一步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一系列政策和条例的出台,都强调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对初中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教育,既是现代教育的需要,也是学校和教育者们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因此,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中学生在生活中明辨是非,正视社会带给我们的各种影响,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形成良好健康的人格。
一、 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
1.自身因素。这种因素主要包括认知、情绪和个性三个方面。具体说来,初中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缺乏全面性,对外界事物的判断缺乏公允性,对自己的估价缺乏客观性,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吃苦能力差,依赖性强,对新情况适应力弱,对新事物产生不正常的强烈反感和抵触情绪,因此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情绪自控能力差;不愿与人敞开心扉、推心置腹,喜欢自我深思,难与人友好相处,同时又迫切希望显示自己的能力,实现自身的价值。二者往往产生激烈冲突,从而造成孤僻怪异、格格不入……,出现了人际关系不和谐;优越的生活条件,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习惯,读不了书、吃不了苦、挨不起批评,意志薄弱,抗挫能力差。
2.环境因素。首先,家庭主要成员变动、关系紧张、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教育方式不当、家庭变迁以及出现意外事件等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很大,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其次,学校生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也很大。
二、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以健康的心态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
教师要以身作则,提升自身心理素质,以自己健康的心态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在课堂上,教师的需要、兴趣影响着学生的需要、兴趣,教师的高尚人格魅力会影响学生人格的发展和形成。所以在学生面前,尤其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学会调节情绪,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做情绪的主人,不能把烦恼、怨愤迁移到学生身上,在不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生气、发怒。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更要有广泛的兴趣(思想品德学科的综合性所决定的)、渊博的知识。让学生佩服你并被你所吸引,并且还应时不时地关注学生们的兴趣,以利于与学生沟通和交流;要微笑着面对学生,积极地鼓励、评价学生,时刻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注、信任与尊重;在言谈举止中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乐观向上、宽容大度、坚强自制、幽默睿智等精神品质,从而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2. 巧妙运用典型案例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典型案例必须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它有独到的铸造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作用,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和道德情感的教育。典型案例可以是哲理故事,也可以是名人轶事,或者是笑话寓言。如在教学有关自信走向未来,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挑战自我的内容时,列举大量榜样人物故事,如张海迪高位截瘫仍自强不息;国家体操队员桑兰不慎受伤,在遭遇人生重大挫折后,桑兰始终用一种平和的心态看待自己,自信面对未来;2011年全国道德模范人物孟佩杰10多年来照顾养母的感人事迹等等。学生听后无不为这些榜样人物身上所体现的坚毅、顽强以及对生活的自信所感动,从而为把这些内化为自己的心理品质做准备。
3.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方式,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教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同时,与教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来带动课堂的良好气氛。例如,在课堂上,学生答错了可以重答,答得不完整可以补充,没想好的可以再想,不清楚的允许发问,不同意见的允许讨论,教师错了允许指正,甚至必要时允许讨论。有了这样的学习气氛,学生就可以畅所欲言。敢想、敢问、敢说,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还有利于使学生轻松摆脱情绪障碍,克服消极心理,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
4.在辅导中矫正学生心态
目前,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有的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还配备了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据了解,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学生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以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从而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当然。除了配备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设立心理信箱和心理热线,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辅导。
结语: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不容忽视,而初中思想品德课成为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平台。思想品德教师要树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不断学习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并在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让学生们都拥有健康的心理,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实现新的飞跃。
参考文献:
[1]丁志根,初中思想品德“问题探究”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宁波大学学报,2005,(2).
篇8
【关键词】学生;德育;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德育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精神风貌、意志气节和社会责任心等素质的基础教育,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基本规范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等,并使之确立远大的理想,为学生以后的生存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德育对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是铸造灵魂的根本。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学生成长的环境变得日趋复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片面强调个人利益、腐败现象、黄赌毒等丑恶现象以及文化娱乐及媒体内容的良莠不齐等,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 当前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目前,学校德育中只重视政治思想的高层次的引导,而忽视了学生心理状态的把握。德育思想不端正,片面追求升学率。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影响了德育的健康发展
(1)德育政治泛化。一些教材和学校的教育活动唱高调,空谈政治理论,给人以政治泛化的感觉。教师无法用所教的理论解释社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教学内容不能令人信服;学生学习政治课只为通过考试,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德育乃至政治理论的真正价值。
(2)德育脱离现实。德育内容严重地脱离学生们的生活实际,用所学的理论和知识无法解决和解释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从理论到理论,不涉及具有挑战性的现实问题,与生活实际相差甚远。因此难以打动人,甚至给人以不触实际和迂腐的感觉,不能达到预期的德育效果。
(3)德育方式单一。德育在总体上是以记背德育政治的概念和知识为主要特征,违背了德育应包括意识、行为和情感等方面主要内容的规律,极大地限制了德育工作的作用。
2 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的积极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以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为目标。人格是一个人品德的心理基础,人格的外显行为显示了其品德境界的高低。心理键康是进行德育的基础,要实现学校德育的目标,必须从塑造健康人格的心理教育抓起。
心理健康教育遵循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提高人的自信心,增强抗挫折的能力。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能以自己的方式去适应,遇到任何因难,心理都会自发调节,以适当的行为克服困难。
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奠定了心理基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必须先有良好的心理基础,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有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成功地与他人交往。如果学生的心理不健康,就失去了接受德育的最基本条件。
心理健康教育保证德育取得良好效果,德育的效果取决于道德的内化程度,而道德内化的程度需要由心理健康教育来承担。学生思想领域的许多问题,采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往往更能打动人心,因而效果会更好。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支持和补充。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无论是情感教育、性格教育还是挫折教育,都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直接反映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扩充和完善了德育所需要的目标和内容,以其自身的优势弥补了德育的不足。
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校应该花大力量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他们阳光自信的心态,情绪积极向上。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
(2)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普及心理知识,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使其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有效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既要注重心理知识的普及,又要讲究实际的可操作性,增加实际演练环节的比重,如在课堂上通过角色扮演的实际演练活动,开发他们的心智潜能,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性,促使他们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举办心理知识专题讲座,应做到对象明确,针对性强,易为学生所接受和喜欢,因而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和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便于他们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篇9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相对于消极心理学来说的,在积极心理学中,主要倡导人们要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而不是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人的弱点以及生活中的问题上,着重应该研究人的美德以及人的优势。在高校中将积极心理学应用在心理教育过程中,主要发挥学生的优点以及特长,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主观层面、个人层面以及群体层面三部分内容。主观层面是指要激发人们的乐观态度,要加强人们对于生活的幸福感以及满足感;个人层面则主要是研究个人的性格特质;群体层面则主要研究受众群体在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可以正确的建立社会关系,使公民都具有社会美德。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过分关注学生的消极面。很多高职院校设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但是只关注了消极心理学的方面,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在学习以及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心理教育也只侧重于为学生治疗、解惑这些心理问题。长期在消极心理学的影响下,使学生不自然的思考自己为什么会产生消极的态度,从而使学生越来越不自信,不能激发学生的潜力,降低学生的心理防御,不利于学生的成长。(2)教育工作者缺乏专业性。虽然有很多高职院校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以及相关的部门,但是在专业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专业从事、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数量较少,大多都是辅导员或者是思想政治教师以及其他的德育工作者进行兼职,这些教师并不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导致不能够从专业的角度具体分析学生的问题,具体为学生进行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效果,不利于学生更好的成长与发展。(3)教育方式不合理。虽然我国有很多高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主要是以预防学生心理问题为主,比较注重学生现有的心理问题以及心理障碍,高校会选择举办讲座或者是开展选修课,为学生具体讲解一些消极的心理体验,主要从学生自身的问题出发,不断分析自身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这种教育方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一些恶性事件的发生,但是不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应该使学生能够明确自身的问题,同时还应该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理态度,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提升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求要从积极的态度出发,在教育过程中能够积极的引导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幸福感,培养学生的满足感,并以此为目标不断的努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基础上,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把教育的重点着重放在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方面,改变学生的消极层面,逐渐使学生养成积极的人格品质,使学生能够在面对学习生活中,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并能够养成乐观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同时在开展教育过程中,也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自己的潜力,发现自己的优势,提高自信心,从容的面对,未来生活中遇到的任何挫折,塑造积极的人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构建完善的内容体系。高职院校要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要结合院校的实际发展以及学生的心理特征,保证可以逐渐培养出学生在面对任何问题时,都能够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乐观的情绪,不断完善学生的积极品质,以此为目的构建积极的组织系统。在积极心理学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使学生具备积极的美德,让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得到自我认可。逐渐提升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幸福感、满意度,使学生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不仅对学生学习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学生今后的成长也有积极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的面对所有的挫折问题,使学生具有美的眼光,让学生逐渐体会到世界的美丽。(3)扩展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高职院校还要结合实际发展情况,采取多种方式有效的扩展健康教育的方式,比如可以加强心理辅导以及学生的个性体验这两方面工作。利用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积极心理学所涉及的内容,同时也能够使教师在课堂中积极的引导学生学会养成乐观积极的情绪与态度,使学生对积极心理学有基本的认知,并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生活习惯。除此之外也可以定期对学生进行一些相关的心理辅导,能够保证教师可以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加之正确的指引,使学生能够发现自身的优点,不断激发学生的潜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生活中找到自我的价值,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有用的人才。(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目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状来看,缺乏较为专业的教师,这就会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效果以及质量。所以针对这一问题,高职院校必须要不断扩充师资队伍建设,要录用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教师。同时也可以多组织一些相关的培训活动,使教师能够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最新发展的动态。除此之外也可以多与其他优秀的院校、优秀的教师多进行沟通与交流,学习一些优秀的教学手段。因为现在学生处于新兴时代,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能够接受一些多元化的东西,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也较多,例如学生在网络上会接触一些不健康的思想,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开展教育过程中,不仅仅要简单的为学生传授最基本的知识,还需要具体了解学生的问题,并给予积极的帮助,针对于此,教师就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经验以及专业水平,要确实实的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乐观积极的心态,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
篇10
关键字:积极心理学;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 积极心理学
(一)、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
所谓积极心理学是这几年在心理学领域的一种比较新型的模式,是在传统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于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领域,第一个领域就是用于治疗心理疾病,而第二个领域就是用于使所有人的生活都变得更加美好,心情变得更加愉悦,而第三个领域就是对于一些少数的天才儿童的生长过程进行识别以及不断地训练[1]。而从目前来看,心理学的视角似乎只是集中在比较消极的层面上,过分的关注人们的心理问题,使整个心理学的领域都开始陷入到了一种非常消极的状态当中。心理学对于人的积极层面缺乏比较深入的挖掘,因此就缺少了一些向上的动力。因此,当积极心理学一提出来的时候就开始在心理学界产生了非常大的反响,并得到了非常迅速的推广。从积极心理学的观点看来,心理学不仅要为人们解决心理上的疾病,更把关注点放在了人性的积极层面上,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看待人类的潜力,致力于让人类的生活更加的幸福快乐,能够对自己更加肯定,对未来充满了自信和希望。同时心理学的工作者也应该对人的潜能持更多的肯定态度,通过人的积极方面起到促进人类发展以及心理健康的作用。
(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对于主观方面体验的研究,这其中包括幸福感、成就感的快乐。重点就放在了对于幸福感的研究方面,要让人们学会满足,学会正确对待自己的过去和未来。多想到人生当中积极的层面。要学会爱,既要爱自己,也要学会珍惜身边的人。时时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这样人生才能变得更加精彩,每天才能过得更有希望。
二、 积极心理学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一)、从正面以及积极的角度对心理健康起到积极作用
从之前的心理学研究方向来看,传统的心理学研究是把重点放在了消极的方面,主要是对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一些研究。将心理学的研究的重心放在了检测是否患有心理疾病上。而这样的情况不仅将心理学的研究局限在了一定的范围之内,同时还将心理学的研究向消极的方面推进,忽略了心理学应该带给人的幸福感和满足感这些比较积极的方面[2]。因而积极心理学的出现正好弥补了这种缺陷,积极心理学将主观产生的幸福感作为了考量人们的心理状况的一个首要标准,认为心理学的一个非常主要的功能,就是能使人们看到生活中非常积极、向上的一面。让人们能够真正感到生活当中的美好,从而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这种非常积极的态度,对于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并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拓宽了新的思路。心理学不再只是针对消极的一面,更重要的作用是兼顾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心理学真正意义的所在[3]。
(二)、对学生进行正向的关注,突出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有了积极心理学的引导,对于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再是局限于解决学生的困境以及处理一些心理疾病。更重要的就是要突出培养高职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首先要让他们对待生活有一种积极的心态,这样他们才能对周围的人和事有一个正确的判断,能够客观的面对过去和未来。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培养他们美好的理想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比较强的社交能力[4]。这些对于他们以后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当他们从学校走入社会到时候,能对自己有更多的自信,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当他们在生活当中遇到挫折的时候,也能拥有直面困难的勇气,能够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将其化解。从积极的层面上对于高职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不仅能够帮助他们解决当下的心理问题,并且还能够帮助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有更多的勇气,增加他们的幸福感。
(三)、以预防为主,为他们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以及辅导
对于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要以预防为主,不要等到了问题发生的时候才去想办法解决。积极心理学认为,对于一些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及心理现象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完善做到合理的预防以及解决,而不是等到问题发生甚至是非常严重的时候才通过外界的方法进行弥补。积极心理学对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如何树立学生的积极心态上面,教会他们如何积极乐观的看待事物。这样,就算他们遇到了一些困境,他们也能够通过积极的心态进行很好地调节,最终度过低潮期。这样他们就不会出现,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被随便的击垮。因为他们自身已经有了非常强大的防御体系。因此,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高职学生树立自信,培养他们坚强乐观的心理状态,让他们更加勇敢的面对未来。
(四)、改变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
应该改变传统心理学教育当中的观点,明确的区分出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在积极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不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的对象都是正在成长中的平等的个体,因为他们之间的交流应该是平等的,更是心与心的交流。教育者更应该用自己积极的心态帮助高职学生树立起自信以及积极的心理,为他们营造出一个健康、轻松、愉悦的环境。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步建立起他们健康积极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马甜语:积极心理学[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4):3-4
[2] 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9,(3):3-4
[3]傅勇.积极心理学的作用[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2-14
[4]赵玉林 朱晓海:积极心理学的探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8):11-12
姓名:王丽红
籍贯: 山东菏泽
出生年月:1968年1月
性别: 女
单位: 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1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