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培训体系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1: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培训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培训体系

篇1

在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已经充分认识到培训管理工作在现代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其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搭建教育培训优化自我的有效平台,使员工知识与技能得到进一步更新和提高,创新力和创新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掘和培养,行为准则与责任意识得到进一步规范和强化。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员工素质的竞争和学习力的竞争。

笔者通过对供电企业目前培训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与分析,进而提出进一步完善培训管理工作的建议和措施。

供电企业目前培训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供电企业各级领导逐步认识到做好培训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加大培训管理工作的力度,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为供电企业打造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团队和学习型职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还应该看到,从供电企业现有的情况和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培训管理工作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体现在:

一是各级管理者对员工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仍需进一步提高。从目前供电企业培训工作的现状看,各级管理者需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要充分认识到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所在,从企业层面上讲:培训可以提升企业竞争力;培训是一项高回报的投资;培训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从员工层面上讲:如果不培训就会被淘汰;未来求职的竞争是学习能力的竞争。进而从过去“重工作轻培训”向“工作培训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观念转变。

二是对培训需求缺乏分析,制定培训计划存在盲目性。目前供电企业每年培训计划通常是由基层单位自行上报,主管部门进行归纳汇总后即可形成。而制定的培训计划是否实用,是否满足各层次员工的培训需求,这些问题却很少有人问津。事实上,由于二级单位各级管理层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同,导致部分单位所制定的培训计划缺乏目标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甚至个别单位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应付差事,闭门造车,形成的培训计划内容空洞乏味。

另外供电企业员工培训工作还存在着培训方式单调,培训内容相对陈旧老化,满足不了现代企业知识更新的需求,影响员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培训工作缺乏连续性,全员培训率指标不高,造成“工作闲时想起培训,工作忙时忽略培训;闲人培训,忙人不培训”的不良现象;只强调培训计划,不注重培训结果,培训评价形式相对简单;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考核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等问题。

进一步完善公司培训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分析上述存在的各种问题,其根源在于员工培训机制和培训体系的缺失。因此,必须创建科学完善的培训体系,创新培训管理,切实解决培训工作中存在的“培训难、难培训、收效差”的问题,改进目前培训工作现状。

科学完善培训体系的总体构架是:形成严密的培训管理组织体系;结合本企业实际,研究出善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培训管理制度;采用科技手段,开发并应用集自动上报、统计、汇总和各种培训数据、网上考试及后台维护等多项功能与一体的,系统、全面和先进的“供电公司培训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囊括日常培训考核系统和网络考试系统及考核结果自动系统;建立培训效果评估机制;注重加强培训资源建设。只有全面实施科学完善的培训体系,提高执行力,创新培训管理,实现培训管理流程的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和自动化,才能进一步提高供电企业培训管理质量。

培训管理组织体系

供电企业培训组织大抵由四级构成:第一级由省电力公司成立员工培训的领导小组,由主管人力资源的副总经理担任组长,小组的日常工作由省公司人力资源部管理,另外设置省级员工管理及技能培训的中心机构。第二级由市级供电公司(省电力公司直属单位)成立员工培训的领导小组,同样由市级供电公司(省电力公司直属单位)主管人力资源的副总经理担任组长,小组的日常工作由市级供电公司人力资源部管理。二级单位设置培训管理专责,同样二级单位也设置市级员工管理及技能培训的中心机构。第三级由县区供电分公司成立员工培训的领导小组,主管经理担任组长,成立员工培训的领导小组,三级单位设置培训管理专责。第四级就是供电企业的最基层单位——班组,由班长负责本班组成员的培训管理工作。

其中,省、市两级公司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对培训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尤为关键;供电企业目前对第三级、第四级的培训管理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只有严密的组织体系作保证,分级管理,各负其责,才能使供电企业整体培训工作抓到实处,抓出成效。

培训管理制度

制定完善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培训管理制度,是供电企业搞好培训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是保证培训管理质量的有效手段。培训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培训保证制度,培训计划制度、轮岗培训制度、培训考评制度、培训质量跟踪制度、培训档案管理制度等等。好的培训管理制度,需要有很强的执行力做保证。供电企业目前各个管理层面的制度执行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开发并应用“培训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想

开发培训管理信息系统将解决供电企业目前培训管理相对落后,管理手段相对单一,考核机制相对缺失,培训信息未能共享,考试形式不够先进等诸多问题,开发并应用“培训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实现培训管理现代化、培训信息便捷化、培训考试科学化以及资源管理节约化。培训管理信息系统由培训考核板块、培训考试板块、考核结果板块、系统通知板块、课件学习等板块构成。这些板块容纳了培训计划上报、培训计划调整、计划实施情况、分专业录入全部试题(题库维护)、网上答题自动判卷、计划实施考核情况、冬训考试结果、职工业绩结果考核、由身份证登录,按课件规定时间考核职工网上学习情况等诸多内容。

系统中各个板块数据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链接的。各个板块都有更深层次的开发设计需求。

培训效果评估机制

培训效果评估是企业培训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培训管理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培训计划实施后,其培训效果如何,将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只做培训,无视效果,培训只能是流于形式。因此,建立培训评估机制,及时评估培训效果,十分必要。

所谓培训效果评估,就是对每一次培训情况及时进行总结、评价和分析,它是衡量企业培训效益、检验培训质量高低的重要手段。由于培训效果有些是有形的,有些是无形的;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的;有些是短期的,有些是长期的;因此培训效果评估工作将会十分复杂。正确的培训效果评估,要坚持一个原则,即:培训效果应在实际工作中(而不是在培训过程中)得到检验。培训效果要从有效性和效益性两方面进行评估。培训的有效性是指培训工作对培训目标的实现程度;培训的效益性则是判断培训工作给供电企业带来的全部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培训成果转化

培训成果转化是培训工作的最终体现。企业培训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形成一定形式的培训产品,并使之转化为生产力,直接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说,做好培训成果转化工作也十分重要。

加强培训资源建设

培训资源建设包括硬件资源建设和软件资源建设。硬件资源主要是指员工培训学习的室内外环境和进行培训学习的教学设备水平;软件资源主要是指培训工作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和专职从事培训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就目前我省供电企业的现有情况看,其培训资源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处于比较先进的状态,但是仍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因此,笔者有如下几方面建议:

一是整合培训信息,开发并应用培训管理信息系统。从当前供电企业培训工作现状看,其培训管理方式相对落后,培训信息存储较为分散,满足不了现代化管理的要求,因此,有必要整合供电企业各级培训信息,认真搞好相关调研,提出合理需求,开发并应用培训管理网络系统,使供电企业各级培训管理工作实现网络化运行,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二是加强培训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从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及其未来发展的角度看,供电企业主管部门的专职培训管理人员的数量仍然偏少,建议应按照相应专业选配一支责任心强、懂业务、会管理的培训管理队伍,以切实提高培训管理水平。

三是加大投资力度,强化培训基地的建设。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内外供电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建议应对省、市两级供电公司培训中心的室内外环境、教学设备,特别是员工现场实际模拟操作的工、器具(包括送、变、配等相关专业)进行适当改善和投资,以满足员工的培训需求。同时要统筹考虑,使培训资源市场化、商业化运营,实现培训效益最大化。

篇2

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

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综合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因此,这项工作需要各级政府、教师教育院校、一线学校和教师本人的协同努力。我认为,这样一项关乎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工程,需要建立好协调配套的四个基本体系。

1.标准体系

标准体系,即建立科学的教师专业标准,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基本的规范和准则。我国在教师标准体系的建设中已迈出了卓有成效的步伐,1994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在法律上第一次确立了教师的专业地位;2012年正式颁布试行的《教师专业标准》则不仅强调了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同时还对教师的基本素养和履职要求进行了科学的梳理和规范,并将标准作为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的重要依据。

北京教育学院作为从事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的专业院校,长期致力于促进在职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的研制。我们历时三年,研制形成了一套《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指导》。《标准》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即专业基础和专业实践。其中,专业基础部分对教师应该具备的师德素养、知识素养进行了具体规定,专业实践部分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教育、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等进行了具体规定。这套标准按照9个学科或学科领域编写,具体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理科、社会、体育、艺术、信息技术和综合实践。每个学科都将教师分成“新手到熟练”“熟练到成熟”“成熟到卓越”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要求分出层次梯度有所不同。这套标准的研制成功,为在职教师的培训提供了专业依据。

2.保障体系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出台了《教育法》和《教师法》,对教师的合法权利从法律层面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与此同时,国家还通过一系列措施保障和提高教师的成长发展权利。近年来,国家相继召开了教育工作大会和教师工作大会,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从国家层面将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此外,国家还从中小学教师的职称改革、待遇提高和培养培训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

北京市创新并优化教师培训方式,主题式培训、案例式培训、脱产跟岗培训等方式的具体运用,进一步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育体系

教育体系,即构建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的教育体系,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专业支撑。《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参与、开放灵活的中小学教师教育体系。”但这样一个教育体系如何构建,却始终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因为在师范教育转型的过程中,一是师范性渐趋淡化、有所缩减,二是师范院校的教师培养方式远不适应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形势,三是大批非师范类毕业生进入中小学教育教学一线,加之大批传统师范教育模式下的新教师奔赴新课改实施中的新学校,上述两种类型的新教师大批量快速进入学校后,如何适应并有效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就成了摆在教师培训面前的一项严峻任务,于是,培训在一定程度是首先要解决这些新任教师胜任教育教学的“补课”任务。

基于以上现实,我们认识到:教师的培养、培训必须同步改革与推动,并最终形成培养教训协调一致的一体化教育体系。就培养而言,不仅要完善师范生招生制度,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强化师范院校培养教师的功能,深入改革师范院校的课程与教学体系,力争做到师范生优质足额满足中小学教育教学发展需求。就培训而言,应该逐步走出政府买单、计划任务的培训现状,整合社会优质资源,建立以师范类高等院校和地方教师培训机构为培训基地、优质中小学为实践基地、各种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参与的教师教育体系,为教师自觉、自愿、自主参与培训提供优越的条件。

4.使用体系

使用体系,即建立教师公开选聘、合理配置、科学评价的教师任用与管理机制。

公开选聘则是要建立优秀师资选拔任用的机制,通过程序公开、机会均等、择优录用的方式,将优秀人才选拔到教师岗位上来。同时,要建立教师合理流动的机制,实现区域内教师的定期交流与提高,以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合理配置即根据地方中小学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专业师资配备。以北京为例,音体美师资不足和农村地区教非所学情况突出,这就需要政府发挥宏观调控职能,进行合理调配,以解决城乡各级各类学校师资的合理足额配置。

科学评价是促进教师成长发展的有效机制,应该探索建立与教师高奉献、高智慧工作相适应的评价方式。最终实现通过评价激发教师内在的成长动力,进而激励教师健康发展,通过评价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教师职业,以不断优化教师队伍。

完善教师培训的宏观体系与机制

教师培训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多年从中央到地方的不断探索,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同时,国家在教师培训的政策导向上也越来越完善,特别是教育部在2011年出台的《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对各级政府在教师培训中的职责和作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全面建立全国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宏观体系与机制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为此,在教师培训宏观体系与机制方面,我们需要有力跟进,进一步做好以下工作。

1.明确政府职能,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的组织管理

教育部的《意见》提出了各级政府的职责和要求。我认为,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明确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责任和义务,建立政令通畅、上下协调的教师培训组织管理体系。

中央政府应该将主要精力集中到政策,包括经费保障政策的制定和相关培训标准的制定上,对具体培训而言,通过三年一轮的“国培计划”的组织实施,已经在全国全面启动了全员性教师培训工作,并形成了各级政府全面推进与规划实施教师培训的良好态势。从未来的发展考虑,“国培”将逐步走上精品化、示范性的道路。

省级政府应该将精力转移到教师培训规划的制定与经费的保障上,同时开展一些高端的示范引领性培训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培训,同时要对地县的培训工作发挥统筹指导作用。

地县级政府应该将主要精力集中到本地区教师培训计划的制定、配套经费的落实和教师常规培训的组织实施方面,同时要对中小学开展的校本培训提供具体指导与监控。

学校则应将每位教师的培训提高列入日常规划,实施常规管理,为其参加培训提升素质提供时间保障;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培训计划,由校长担任第一负责人,具体推动全校的教师校本培训。

2.完善课程建设,进一步提高各级各类教师培训的质量

课程是教师培训的基础资源和载体。加强课程建设,也是确保教师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基础。在课程建设问题上,教育部应在《教师专业标准》的基础上,制定适合不同发展阶段教师培训的课程标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则应该与培训院校一起开发建立培训课程资源库,形成教师培训课程的“云平台”,为教师的自主学习与提高提供信息资源保障。

北京教育学院和部分区县长期以来,始终都在结合具体的培训实践开发建设适合北京地区教师成长发展的课程体系。目前,一些区县已基本形成了以专业情意、专业能力与专业实践为板块的课程结构体系,并在培训活动中产生了很好的效应。

3.加强师资建设,进一步推动优质教师资源的社会共享

师资是教师培训的关键因素。教育部在“国培计划”的实施中已经形成了国家级的专家资源库,基本实现了优质教师资源全国共享。但从教师培训的总体情况来看,受各种条件的制约,仅有国家级专家库还远远不能满足培训需求。因此,地方也要建立省、地、县级培训专家资源库,以满足地方教师培训的不同需求。

师资建设应该在研训一体原则下进行推动。我以为研训一体至少应该实现两个转变:一是教研和培训的融合,这既涉及地方教师培训、教研等机构在机制上的转变,也涉及教研员、培训者在角色上的转变。这样一些转变,在一定意义上讲,不是靠培训能够解决的问题,需要政府的宏观统筹与有效推动。二是培训与研究的结合,既要求教育教学问题的各级各类研究者,能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积极转化为培训课程与资源,能够对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助力;同时也要求从事教师培训工作的培训者,要加强对中小学教育教学一线问题的研究,并将培训与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

实施问题导向下的专业化教师培训

通过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为教师队伍的建设发挥助力作用,必须要进一步深化培训活动,推动以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导向的专业化培训。当务之急是狠抓四个方面的工作。

1.需求分析

加强培训项目的需求分析,是提高培训针对性的关键。需求分析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一是客观需求分析,即政策与岗位需求的分析,按照不同类型的《教师专业标准》,根据不同学科类型、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总体要求与特点,分析其知识结构、能力要求等方面需要提高的内容;二是主观需求调研,即针对特定培训对象,通过问卷或访谈等方式,详细了解教师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方面要求提高的内容。另外,需求调研与分析,通过心理测试或访谈等方式,了解教师参加培训的内在动机,以提高其参加培训的积极主动性。

2.主题生成

经过多年培训的实践探索,我们在“十二五”期间的教师培训,已经全面实施了主题式的培训,即任何培训都以特定主题为线索进行课程设置和活动设计。主题可通过两种途径产生:一种是自上而下的设计,即由培训者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针对中小学的具体实践提出培训主题,并将主题转化为教师在培训期间重点学习和解决的问题;另一种是自下而上的生成,即通过需求调研,从教师的困惑与问题中提取出培训的主题,并依据主题设置课程,围绕主题开展学习与研究,最终达到学员对主题所涉及的知识与能力等的深层次认识,同时形成围绕主题的相关问题的解决策略或解决方案。

3.模式创新

培训模式和培训方式始终是培训实践中没有明确澄清的概念。我认为,培训模式是一种结构化、系统化的培训综合体系,它的创新涉及培训观念、培训课程、培训方式等多层面的改进。因此,模式的创新不是一个培训项目能够完成的,而应该是地方教师培训的一个总体格局的变化。因此,它带有综合性、多样性和复杂性。我以为,北京市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探索与实践一些大型培训项目都具有模式创新的意义,如北京教育学院组织实施的以课堂教学研究与指导为主要形式的“绿色耕耘”农村教师培训,以集中培训与跟岗学习相结合的“农村教师城镇研修工作站”,以主题式研修工作室为主要形式的“市级骨干教师与学科带头人培训”,以远程为主、送教小分队面授辅导为辅的“教师职业理想与道德”“学科教育心理学”混合型培训等。

4.转化提升

关注教师在培训中所学内容的转化提升,应该是多年来培训观念的重大变革。如果说,过去多年,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教师的知识补偿与更新;近年来,我们的培训越来越多地关注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的研究与解决,越来越多地直接深入到教师深层观念、知识与能力的改变,也就是越来越多地注重于“软着陆”。因此,要进一步探索培训内容的针对性,探索如何将培训与教师的教学实践直接对接,实现教师将所学内容有效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与实践智慧。

圆“教有良师”的优质教育之梦

篇3

在全球化的信息时代,高等教育被赋予了更多责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也越来越需要学校的深入指导和培养,作为学校、社会和家庭,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均成了不可或缺的三方责任共同体,而学校方面,作为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应当更加开放、更加结合专业实践教育的模式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一、高职类院校专业学习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契合了高职院校实践操作学习为主的教育模式特点。

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一般都比较贴合企业的岗位需要,所以这些专业很多时间是要花在实训和项目教学上的,我们利用这些教育模式的特点,在适当的环节引入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会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思路和视角,学以活用,学生也会对专业学习更加的积极、主动。在一些以专业技术讲解和动手操作为主的教育过程中,直接引导学生以专业为基础,开展创新性设计,再结合创业类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寻找到未来创业的灵感,学生对专业的学习更加感兴趣,符合了高职教育模式的特点。

所以,高职院校专业学习与创新创业学习既有阶段性的区别,却又是密切联系、相互渗透、互为因果的整体。我们通过改造专业、调整课程设置、推行专业学习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打通专业与创业的路径,把创业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二、高职类院校专业学习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可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技术含量。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体现和发挥,不完全取决于你专业课程学得好,而是取决于你能否结合你的专业能力去做。基于专业类的学习可以成为一个专门人才,更能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方面的技术含量。高职院校一般都为各专业提供了较为先进的教学实训类设备,大学生天天以专业项目为基础的学习,能够真正深入进去,发现专业学习项目上的瓶颈和创新点,经过研究,得到新的突破,这时,指导老师能够以此为契机,实现突破,把这些深入研究的问题引导其转化为技术成果,甚至专利技术,为大学生将来创新创业埋下伏笔,起到了难得可贵的作用。

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精神,保证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大学生实现自身的创业梦想起着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也能够为学生真正施展专业方面的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后期的指导。

三、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学习融合自身专业特点,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基础。

把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融入专业学习,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这种结合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符合教学质量标准和专业人才评价标准的人才培养方案,也更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发展人才需求。

通过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学习的深入培养,也是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好就业、更高质量就业的重要措施。我们通过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全覆盖的模式,扩大创业就业教育受众规模;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培训体系,可以实现学校、毕业生、社会全方位的连接通道,为学生实时提供创新创业政策、市场动向等教育功能,引导学生捕捉创业商机、识别就业机会。

诚然,高职类院校专业学习与创新创业相结合,也有一些弊端,比如专业老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了解的不够深入,导致这种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失衡等等。鉴于此,我们建议如下:

一、 高职院校老师统一参加高校就业创业课程教学方面的培训,通过培训,让相关专业课老师了解到学习创业与专业学习的正确关系,进一步把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注入在专业学习当中,在这个过程中,找到最优化的教育平衡点和指导模式,既能平衡兼顾,也不会顾此失彼,拿捏到最佳的结合点,达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为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所以,高校应启动创新创业教师能力全面提升计划,全力推动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

篇4

2015年9月21号到25号期间,我参加了辽宁省团委举办的高校KAB创业指导培训班。这是我今年第二次报名,第一次由于一些原因没有报名成功,所以我对这次的机会特别的珍惜。虽然只有短短五天的时间,但是我学习到了很多知识,改变了我原有的思维方式,收获到了很多感悟。

一、转变了对创业的认识

之前看过一期《财经郎眼》,郎咸平对创业这一项持一个基本反对的态度,所以很长时间以来,我对创业都有一定的误解,觉得创业是一项很冒险的事情。但是通过五天的培训,我发现创业却是一件特别能够使人具有激情和冲劲的事情。尤其是有一节学员示范课中,我和小组成员通过头脑风暴法确定创业项目,我们当时给定的名词是T恤,最后我们的产品是宠物亲子装,那一刻特别有真正去创业的冲动。

二、理解了创业教育的内涵

通过五天的培训,我认为KAB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是要培养"企业家型"的复合型人才。KAB创业教育是以人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的广义的创业教育和以具体的操作技能为主要目标的狭义的创业教育。不仅使培养创业意识,正确认识企业在社会中的作用和自我雇佣,更是提供创办和经营小企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够在中小企业以及缺乏正规就业机会的环境下有产出的工作。KAB的创业培训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拥有许多优秀品质的职业人。

三、掌握了KAB讲师的基本能力

这次五天的培训课程有三位老师为我们授课,有理论介绍,也有情境模拟,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使我了解了作为一名创业培训师需要掌握的培训原理、培训方法和培训技巧。

1、创业教育培训原理

学习是改变通过经验形成的行为方式的过程。通过创业培训,需要让学员知道现在所学的知识有什么用处,要让他们有参于控制学习过程的渴望。在培训过程中,要把经验与理论相结合,同时也需要和学员进行交流,并且要经常得到他们的反馈。

2、参与式培训方法

在我们的培训过程中,除了理论教学,还有一天半的案例教学,每个学员都参与其中,通过案例教学能够更加快速地理解知识。创业培训的方法主要有有头脑风暴、讲授、游戏、情景模拟、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自我分析等培训方式。通过老师们的讲解和学员之间的互动也基本掌握了这些培训方式如何使用以及这些方式的优缺点。

3、肢体与语言相结合的培训方式

语言表达是任何一位老师都有所要求的,要讲解通顺,有重点和难点,做好总结。通过控制讲话的音量、音调、节奏、停顿等交替变化,比如老师所讲的身体微微前倾等方式,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外还有一些肢体动作等非语言表达,这些肢体动作或者采用道具的形式能够更好地说明要讲授的内容。

四、发现自身的不足

通过这次的培训,让我很好地了解了自身的不足之处,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在模拟帽子加工厂时,我作为第二个谈判代表,依然没能根据第一位谈判代表的经验及时调整策略,没能发现更好的沟通方法,使得最后我们工厂的盈利为负值,这是由于自己对形势观察不明确造成的,也是我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应该改正的。

篇5

通过本次学习,我认为:一是内容全面系统,针对性强。本次培训班历时*个月,设置了包括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当前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领导科学、管理科学和领导艺术;司法行政业务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有关内容,这些课程包括了东西方前沿的理论知识,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既有宏观的概括,又有微观的分析,可以说内容很多,知识面很广,是一次难得的开阔眼界的学习机会。

二是开放性强。在*个月的培训中,教授、学者们各展其能,他们治学态度严谨,见解独到,结合案例教学和讨论,不断给自己以启迪。期间既有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评价,又有对在改革发展稳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和社会矛盾深入的分析,甚至是尖锐的批评。听到的不只是一家之长,而是百家争鸣。这使自己在增强紧迫感和压力的同时,也为自己的思考增加了更多的路径,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提供很好的指导作用。

这次学习给了我一次加强自身素质,提高工作水平的机会,通过参加培训,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是学到了前沿的知识和理论,提高了对司法工作的工作水平。通过对现代公共关系、公共关系政策、管理学等课程的学习,不仅获得了许多公共管理、创新思维、区域经济发展等领域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前沿信息,更学到了教授认真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精神和思维方法,极大的激活了自己的思维,开阔了胸襟和眼光,提高了履行司法职责、从事司法服务的认识水平,同时也树立了新的管理理念,认识了司法服务在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大意义,做到了在一些问题的分析上既知其然又知所以然,在学习了国内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后,对当前我国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与日俱增,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对全球经济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使自己的理论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为今后开展司法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是增强了对具体事物的分析和把握能力。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意思是:事物的这一面也就是事物的那一面,事物的那一面也就是事物的这一面。通过对国学知识、人治与法治等知识的学习,使我受益非浅。特别是有的倡导道家,认为道家思想是当代领导必修之学问,有的又否定它,而独尊儒学。在儒家与道家、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人治与法治上,如何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是唯一的选择和唯一正确的吗?如何把握一个事物好的方面和不利的影响,从而做出最佳选择。通过学习,我更加深入地理解到事物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并存和相互依赖的关系,认识到在一些问题是和非的判断上并不一定有明确的标准,正如***教授讲到:“法律大多数是妥协的结果,有时并不是最好的。”从而为自己全面的理解司法政策,正确把握问题实质,更好的做好工作,稳妥处理各种问题提供了借鉴。

三是增强了对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解。***老师讲:中国农业为了应对加入WTO的挑战,大规模调整种植结构,从而造成了粮食种植面积的萎缩,为了粮食安全,又再一次调整了种植结构。她说:“调整种植结构有助于农业应对WTO挑战,但关键要把握好一个度。”度的解释就是合适、适度。在发展中,如何理解适度?在学习了《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与科技革命》、《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分析》和《管理经济学》等课程后,认识到科学的发展必须是和谐和可持续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要尊重客观规律,避免急功近利。

四是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有了冷静的认识。在培训中,通过专家、学者对国情的分析和我国当前面临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层面面临的问题与矛盾、机遇与挑战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特别是**大学的孙立平教授把当前面临的道德秩序、信用结构评价为不可治理状态,使自己进一步加深了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转型过程中具体问题的认识,有利于自己时刻保持清醒头脑,避免盲目乐观,时刻增强紧迫感和压力。

五是提升了自己的思想境界。*个月的培训使自己认识到:要想做好事,先要做好人。一个人的思想境界,是做好工作的基础。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深刻理解了加强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论语》讲:仁、义、礼、智、信,给我们讲出了做人的标准。但有时为什么在特定的条件下,会出现错误和不应有的失误,通过对国学等知识的学习,找到了答案。归根结底,就是缺乏境界和定力。《道德经》讲:致虚极,守静督。就是说达到无限的境界,要切实保守定力。要作到有定力,就要树立良好的心态,抵住诱惑,经受考验,宠辱不惊。有了定力,才会有境界和智慧,做事情,干工作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做事和做正确的事,才能不偏不倚,符合中庸之道。如果把定和境界看作是内在的,那么智慧就是外在的表现,同为一体,互相依存,如同心口,内外一致。这也是加强个人修养的根本。

篇6

科研人员进行继续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满足国家科技创新、科研单位适用市场竞争、科研人员自我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针对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从7个体系角度提出相应的创新思路,以期找到符合科研人员工作实际的继续教育模式和相关措施。

关键词:

科研人员;继续教育;问题;创新思路

党的十明确了科技创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增强中的重要地位,科研机构主要从事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公共性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骨干力量;良好的创新素质和持续学习的能力是对科研人员科研能力和水平的客观要求,不断增强业务能力是技术人员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基本条件。要满足这三个层面的需求,继续教育是最有力最有效的途径。然而由于以下原因,科研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远远不够。

一、科研单位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1.科研任务繁重,培训积极性难以调动

科研单位人力资源有“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的特点,人员对自身专业素质提升意识较强,也基本树立了终身教育的观念,但是他们往往承担多个研究课题,还兼顾科研成果转化、科研经费申请、项目结题工作,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让科研人员已经顾不上“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

2.激励机制不够健全,约束效果有限

按照继续教育有关规定,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学习情况和考核结果,作为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考核、聘任、晋职、职(执)业资格注册的依据之一。而在具体运作中,部分单位缺乏切实可行的激励措施,往往只重视科研成果、科研经费和关键绩效指标要求,而对进行继续教育的要求较少,有时甚至根本不要求。

3.培训区分度不够,针对性、系统性不够强

继续教育培训项目一般侧重公需项目,而没有针对领军型人才、高层次人才、年轻后备人才和科研辅助人才等不同层次的需求提供量身定制的培训,分散的、目的性不明确的随机培训,往往因为受众不明确只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4.培训保障体系不健全,缺乏统筹协调

大部分科研单位没有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经验丰富、人员稳定的培训师资队伍库;一些培训教材只是对培训讲座零星散落知识点的汇总,有的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教材内容知识点陈旧。

二、继续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对策

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科研单位必须遵循继续教育的教育规律和改革原则,探索出继续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新思路,坚持联系实际、按需施教、分级分类、覆盖全员、学以致用、注重实效的原则,进一步创新以下七个体系。

1.需求体系创新。

培训需求的调研应以“问题”为导向把单位发展规划、重点工作、研发过程、组织层次和员工个人层次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为对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的切入点:第一,采用形式多样的需求调查方法广泛调研、发现问题。第二,提出“问题清单”,即对所有收集到的问题运用“归纳法”和“分类法”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明确培训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三,实施“三次转化”,实现培训需求-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课程的三次逻辑转化。第四,最后完成具体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开发。这个过程的主要工作有以下两个:一是按照课程体系建设七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时、授课方式、授课教师、考核方式、培训教材)对培训课程进行具体的开发和描述;二是根据实际情况对相关课程进行有机组合和分解,使课程结构更加清晰,避免重复。

2.制度体系创新。

首先建立目标管理制度,由继续教育主责部门从单位大框架管理视野出发,制定整体工作管理目的,各部门及各类分级岗位按照各自层次的管理职责,制定继续教育量化细分管理目标;其次是要制定培训管理框架制度,包括培训部门工作规则、培训经费预算与管理、培训质量系统、培训工作评估与奖惩(内含培训评估实施办法)、培训档案的建立和管理、不同层次人员培训、新职工培训、晋升培训制度、转岗培训、新知识、新技能推广普及等制度。

3.保障体系创新。

继续教育与培训经费坚持“预算管理、专款专用、节约实效、依法合规”的使用原则,严格按照职工工资总额比例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加强预算管理,严格按照规定范围和控制额度开支,并将继续教育经费的提取与使用情况作为单位政务公开的内容;通过增加选拔的途径、细化选拔标准、建立健全内训师激励机制等方法建立内训师队伍,并形成重实绩、重贡献、重关键岗位的奖励机制;不断完善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结合科研和工作岗位需求,增强继续教育教材内容的先进性、针对性和应用性,形成具有本单位特色的品牌课程体系。

4.实施体系创新。

建立“统一规划,分工负责,分级管理,分类实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培训从决策到实施的机制及组织模式,确定单位和各部门、各层次的培训落实人员和岗位职责,建立深入到各部门的继续教育兼职培训干部队伍;从人力资源和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维度进行顶层设计,并在统一的体系框架下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侧重的分项设计和实施,以确保体系内各种培训层次之间、继续教育培训与学历继续教育的“纵向立交”和各类培训成果之间的“横向立交”畅通。

5.项目体系创新。

针对不同人员层次设计不同培训项目,使继续教育的开展能够兼顾层次性和差异性、专业性和通识性、基础性与前沿性,坚持新职工入所培训、科研道德和学风建设及各类上岗培训;加强对中层管理骨干的管理技能提升培训;持续对课题组织、青年科技骨干、高级专业人才的专业技能培养培训;加强科技支撑人员的专项技术培训;根据培训对象的特质,采取不同的项目培训形式:集中面授培训、面授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基于现代互联网技术的远程培训、远程培训与集中面授相结合的培训、远程培训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培训、研讨式的培训、多种形式混构的培训。

6.资源体系创新。

建立“一主多元”的继续教育培训资源体系,通过共建与协作,建立以本单位高效率的继续教育资源为主,充分联络继续教育示范基地、行业主管部门、高等学校和地方特色教育机构共同参与,发挥本单位科研资源和平台共享功能,汲取继续教育示范基地的教学优势,行业主管部门在行业发展、人力资源发展规划方面的引导和监控功能,发挥高校和地方特色教育机构的市场辐射作用,加快教育培训目标与社会需求的信息对称交流和服务成果的快速转化;加强微课程、知识地图和系列讲座视频等继续教育网络化资源建设,充分利用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资源,提高培训效率。

7.评估体系创新。

利用继续教育网等在线网络对专业技术人才参加各种类型的学历教育、岗位培训、技能学习、进修研讨、境外培训等继续教育活动进行登记,建立个人学习档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的内容和聘任、晋升的重要依据;在对职工个性化指标、综合指标和环境要素分析评估的基础上,引导职工建立符合个人和本单位实际情况的职业生涯发展计划;逐步建立对各部门继续教育开展工作的体系建设、组织实施、资源保障及培训成果的考核及奖惩机制。

作者:纪晶晶 单位: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参考文献

[1]张洁,段异兵,夏红德.中国科学院继续教育需求的调查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09(7):185-186

篇7

一、实施“五大”体系建设,是辽宁公司再创辉煌业绩的必然选择

2009年底,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五大”体系建设的构想,这是国网公司实现以特高压输电为代表的技术创新之后,推动国家电网公司真正实现从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战略转型的、事关全局的一次重大管理创新变革。

在进入“十二五”发展的关键时期,国网公司推出“五大”体系建设,在公司管理模式、业务流程、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企业文化等几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变革,对全面深化“两个转变”,加快创建世界一流电网、国际一流企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省公司三届四次职代会暨2012年工作会议将“五大”体系建设确定为年度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多种方式宣传“五大”体系建设的历史意义和重大作用,召开动员大会、举办专题培训班,统一思想,明确方向,集中公司上下智慧制定了“五大”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为全面实施“五大”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

实践证明,创新变革是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经之路。实施“五大”体系建设是历史抉择,势在必行。通过实施“五大”体系建设,必然会促进省公司经营管理水平、价值创造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必然会推进省公司电网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步伐,必然会推进省公司全面形成集约高效管理模式,也必然会推进省公司向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二、发挥教育培训作用,推进“五大”体系建设

任何一个新事物的出现,人们对它的认识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五大”体系建设是一种管理模式的重大变革,围绕规划、建设、运行、检修、营销五个电网核心的业务环节,以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的方向,统一信息平台、统一管理标准、统一支撑服务,遵循效率优先、目标导向、实事求是、安全稳定的原则,通过变革组织架构、创新管理模式、优化业务流程,形成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公司运营效率和发展能力。这种变革将带来广大员工思想观念、工作方式、行为习惯的重大调整。

冲破旧的思想观念、工作方式、行为习惯,建立新的思想观念、工作方式、行为习惯,教育培训不失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式。

思想为行动领航,学习为思想导航,学习是永不枯竭的资源。西门子的成功经验预示,一个企业的存在和继续发展只能依靠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不断取得新生产水平,而这种能力只能通过终生不倦的学习来取得。教育培训是决定企业命运的人力资本投资战略。

省公司素来有重视教育培训的良好传统。近年来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作保障,支撑教育培训的开展,教育培训工作的成效显著。高培中心作为省公司重要的管理人员培训基地,依托省公司的坚强后盾,取得了教育培训工作的丰硕成果,为省公司的人力资源发展做了积极有效的工作。

发挥教育培训在实施“五大”体系建设中的作用,要突出四个基本原则:

一致性原则:所属各级培训组织,要紧密围绕省公司的总体部署,根据省公司“五大”体系建设工作推进,统筹安排培训工作,确定统一的培训计划,在统一的计划体系下实施培训。

层次性原则:“五大”体系建设需要公司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所担当的工作职责不尽相同,各级培训组织机构所需完成的工作任务也要有清晰的界定。

阶段性原则:“五大”体系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任务,而是省公司在一定时期内完成和实施的管理体制变革,需要一个持续的周期,各阶段有各阶段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培训组织机构要完成各阶段工作任务需要的人力资源培训保障工作。抓住宣传发动阶段的有利时机,提早开展培训工作,做好思想发动,使各级干部、全体员工从思想上做好“五大”体系建设的准备,为五大”体系建设进入实质性操作奠定基础。

创新性原则:坚持创新、与时俱进是保持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五大”体系建设培训要打破传统的培训思维模式,纳入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保证教育培训的实用性与引领性。

三、提前谋划,助推省公司“五大”体系建设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大”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方面工作,都是优秀人力资源基础的集中体现,“五大”体系建设也将带来省公司队伍素质和企业素质的大幅提升。素质与教育培训互为因果,密不可分。关于“五大”体系建设的教育培训工作,省公司在三届四次职代会和“五大”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中提出了明确要求,说明省公司要发挥宣传培训在管理模式变革过程中的作用,强化培训成果在管理实践中的转化,确保“五大”体系建设高起点启动和顺利实施,将培训工作提到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

硬件环境准备:借鉴重庆电力教育培训中心的经验,实施“五大”培训,需要大量的计算机教室作为支撑。高培中心克服教学硬件资源紧缺的困难,压缩员工办公场所,建设了符合“五大”培训基本要求的教学环境设施。

培训流程准备:以突出干部个性化差异和培训需求为切入点,调整培训计划,充实“五大”体系培训内容。建立了党校网络培训平台,为干部自主学习提供条件。加强对培训需求调研、项目策划、组织实施、效果评估的全过程监控。推行培训班项目管理试点运行,实行全程跟班管理,责任到人。建立干部培训学分制管理,建立优秀学员档案,提升培训效果。

培训师资准备:作为管理人员培训中心,需要的是高层次重实效的培训。高培中心积极与国内高层次培训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与省公司“五大”体系建设智能部门联系,储备了一批优秀的高端培训兼职师资。完善《教师三年培养规划》、制定品牌培训推广计划,以做精“品牌课程”、做优“品牌教师”为原则,加强自有师资队伍建设。通过选派青年教师深入现场实践、送出学习等形式,完成专、兼职教师从教师向培训师、从培训师向技术技能专家的转化。

模式创新准备:推行竞赛调考式培训方式。以营销专业为试点,开展“营销训练营”,满足省公司提高专业技能水平的需要。研发咨询指导型教学模式。紧密结合省公司“三集五大”、“四化”、同业对标等工作,以自主研发或与咨询机构合作的方式,建立咨询式培训指导科研课题,综合对企业的咨询服务、管理指导、培训服务等多项功能,使中心从单一的培训服务,转向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为企业提供服务,将培训真正融伸于企业管理。推进模块化教学。根据不同培训班的要求,将讲授式、菜单式、互动式、案例式、研讨式、体验式、模拟式等教学方法综合运用于理论教学中,激活课堂氛围,扩大学员课堂学习的参与度,提升理论课教学效果。

篇8

关键词:三集五大;改革;培训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8-0023-02

为实现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战略目标,加快公司“两个转变”,国家电网公司在江苏、重庆公司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正全力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是在人、财、物集约化基础上,按照“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体系,变革组织架构,创新管理模式,优化业务流程,实现公司运营的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管理,[1]是一次管理方式的大变革。在这场变革中,培训将发挥先导作用,建立起为变革前做好思想准备的“三集五大”知识宣贯培训、变革中的新业务流程与技能培训、变革后转岗员工的岗位适应和思想稳定的“大培训”体系,把员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国网公司的战略部署上来,使广大员工尽快适应和积极投入这场变革,为“三集五大”体系建设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一、做好宣贯培训,为“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做好理论和思想准备

要实现“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目的,就必须提高员工对企业改革的认识,加深对“三集五大”体系的理解,所以要建立全覆盖、分层次的“三集五大”宣贯培训体系,以“全覆盖、全过程”为前提,以“新流程、新要求、新能力”为主线,全面宣贯“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目的、意义、实施过程,通过各种渠道开展“三集五大”宣贯培训,加大改革宣传力度,消除对改革的畏惧思想,以积极的态度支持改革和参与改革。

1.组织“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形势任务宣讲团,进行改革前的形势任务宣讲培训

辽宁省电力公司由公司领导带队,组成五个形势任务宣讲团,分片到各市供电公司进行形势任务宣讲,对班组长以上管理人员进行宣贯,主讲的领导把电网的发展形势和“五大”体系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可行性和必要性说得很透,着重强化了对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科学认识,对当前变革形势进行了客观的分析,为改革做了充分的舆论和思想准备。

2.组织领导班子“三集五大”培训班,分三期对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进行为期一周的“三集五大”集中培训

公司各专业部门对各直属单位和供电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专业方案编制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内容进行讲解,并提出了方案编制的时间安排和工作要求。参与公司“五大”体系设计的专家和领导把“五大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讲解得清晰透彻,各单位班子成员对“五大”体系如何实施有了深入的理解,基本做到了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培训中采用行动学习的方式,对各单位改革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头脑风暴式的研讨,澄清了一些模糊认识,明晰了各单位领导的思路,达成了改革的共识。

3.组织全体员工进行全员“三集五大”集中培训

主要采用脱产集中培训为主,网络培训和班组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把握了三个主题:第一,变革是大势所趋;第二,“五大体系”是公司向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是提高公司运营管理能力和经济效益的举措;第三,强调变革不影响职工待遇,给员工一个定心丸。使广大员工明确了“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目的、意义和目标、主要构架和运作模式、总体实施进程和工作要求。

近两个月通过三个层次的“三集五大”宣贯培训,做好了变革的舆论准备和思想引领。使广大员工了解了企业所面临的变革形势和变革的趋势,明白了改革是电网发展与员工发展的利益相一致,消除了员工认识上的误区,把员工关注岗位变化的焦点转移到更多地关注如何快速适应新体系的工作要求上来,解决了员工对变革带来的恐慌思想,统一了员工对“五大体系”建设的改革发展认识,识大局、谋大体,进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适应新的工作要求。

二、做好“五大体系”专业化培训,为变革做好专业知识与技能准备

“五大体系”建设是全新的业务流程,为了使机构和人员配置、流程优化以及新旧机制转换的顺畅对接,必须按专业体系制订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分层次对干部员工进行动态培训,使广大员工尽快掌握“五大”体系新知识、新技能和工作流程,以迅速适应变革。[2]

(1)专业化培训是在第一阶段总体宣贯培训的基础上,在“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第二阶段,组织“五大”体系所覆盖岗位相关人员开展的专业化培训,是保证“三集五大”体系建设顺利推进和正常运作的基础性工作。培训主要是按照“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五大体系,分专业制定涵盖管理、技术和标准制度等内容的培训计划和培训手册,学习各项新标准、新要求和新流程,内容包括专业管理模式、管理标准、工作流程和岗位工作基本要求等,重在提升员工的岗位适应能力,帮助新上岗人员尽快适应岗位要求。

篇9

在“惟一的不变是变化”的今天,企业无时不刻地面临着变化和竞争。要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必须依靠创新;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和个人只有通过持续学习、终身学习,掌握日新月异的技术和日益更新的知识才可能实现创新。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不断增加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使人力资本持续增值,从而提升企业业绩和实现战略规划,已成为新经济企业达成的共识。美国《财富》杂志指出:未来最成功的公司,将是那些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公司。一个企业只有成为学习型组织,才能保证有源源不断的创新,才能充分发挥员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作用,也才能实现企业满意、顾客满意、员工满意、投资者和社会满意的最终目标。

员工培训是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重要途径,学习型组织是对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创新,两者相辅相成。本文在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员工培训体系SWOT分析基础上,提出培训体系优化方案。

1培训理念体系优化

员工培训理念的实质是对培训工作意义的认识并进而引导企业领导者、人力资源主管部门和员工等培训主体、客体参与员工培训的方法和过程。员工培训不仅是企业的一项福利,还是一种人力资源投资行为,是对企业战略资源的投资,它需要通过提升能力改善业绩来回报。同时培训也是一种激励手段,通过培训规范员工的行为准则,加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和归属。[1]

(1)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看,培训是一种智力投资,一种投资回报率很高的投资。从投资与收益的角度来看,培训投入对企业而言收益可高达100%。据美国教育机构统计,企业每投入1美元用于培训,便可有3美元的产出。在欧美发达国家,员工培训被认为是企业最有价值的可增值投资。[2]

(2)从企业绩效来看,培训是企业实施的有计划、连续的系统学习行为或过程,其目的是通过使员工的知识、技能、态度乃至行为的定向改进,确保员工按预期的标准或水平完成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实现高水平的业绩,达到员工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的双赢。

2培训课程和内容体系优化

在明确了培训的目的后,就要确定培训课程和内容。尽管具体的培训内容有很多,但一般来说,培训内容包括三个层次,即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因此培训课程体系包括:观念培训课程体系、知识培训课程体系和技能培训课程体系。同时培训课程设计的原则为:符合现代社会和学习者的需求、系统原则、最优化原则。培训课程设计的要素包括:教师、学习者、培训教材、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策略、课程评价、时间以及空间等。企业究竟应该选择哪个层次的培训内容,应根据培训需求分析来选择。[3]

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等人提出的冰山素质模型,一个人的素质由水面以上可见、外显的知识、技能和水面以下深藏、内隐的社会角色、自我概念、人格特质、动机和需要等内容构成。胜任力这座冰山由“知识、技能”等水面以上应知、应会部分和水面以下的“价值观、自我形象、个性、内驱力”等情感智力部分构成。因此对培训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既要巩固水面以上的、可见的和外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更应该注意发掘水面以下的潜能,因为它们对企业的发展意义更大。

3培训模式体系优化

企业为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通过外包化、合作化和信息化,将原本由企业内部完成的培训职能部分或全部交由外部专业服务机构承担,即虚拟培训。作为一种新型培训模式,虚拟培训组织与传统培训部门不论在培训理念上还是在具体构建上都有很大不同,如表2所示。

虚拟现实技术在培训中的广泛应用为实现个人学习与团体学习的结合及工作与学习的结合提供了技术支持。虚拟培训组织坚持员工对学习负主要责任,在工作中进行最有效的学习,承认学员的主体性,充分调动了人在学习中的自主性。虚拟现实技术在企业培训中的应用,为学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学员在其中真正可以独立自主地学习,由被动学习者转化为学习的主人,实现了企业培训的“因材施教”。

4培训评估体系优化

培训效果的反馈与评估阶段是对培训活动进行全面总结,可以采用菲利普斯五级评估模型,即反应、学习、行为、结果、投资回报率五个方面的评估,重点放在行为和投资回报率的评估上。

篇10

关键词 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理念;实践趋势

中图分类号 G71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0-0089-05

近年来,在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的推动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获得了迅速发展。经过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规模发展后,加强体系建设和延伸、提高办学质量、促进改革创新逐渐成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政策选择。2011年,教育部颁布《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一步促进高等职业学校办出特色,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从国际视野看,近年来,为应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及人口老龄化趋势,满足个体和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多元化需求,同时解决职业教育自身存在的吸引力低、学生融通性差等问题,从政策开发、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等各个角度加强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成为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以OECD、欧盟、澳大利亚、德国等为代表的众多国际组织及发达国家都对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主要方向和路径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对于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创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国际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理念

2007年,OECD教育研究与创新中心启动了“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创新”的研究项目,该研究对澳大利亚、丹麦、德国、瑞士等多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实践进行了案例研究。特别对以下问题进行了调查:创新的概念是什么,不同国家对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创新有什么不同的理解?为什么要促进职业教育体系的创新?OECD国家职业教育体系创新的主要模式是什么?怎样设计和制定创新性的职业教育政策?2009年,这一项目出版最终研究报告《实现变化: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创新》。报告提出,职业教育与培训需要形成一个正式、连贯、有稳固支撑基础的创新系统,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目标是提高自身的运行效率及相关利益群体的满意度。从中长期发展的角度来说,实现职业教育创新对于一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幸福都是非常关键的,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基本路径是:在政策开发和实践层面都形成明确的支持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政策;形成同时支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创新的政策框架,包括促进新知识产生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发展统一的知识基础,如关于职业教育与培训发展的数据等实证性资料;形成规范性制度,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有效政策和实践中的新知识进行分析和传播,以对现行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提出挑战,形成新的发展方向;在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的相关利益群体间形成持续的基于事实的对话机制;增加投资,加强对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的监督和评估[1]。

自2002年形成职业教育区域合作与一体化发展的“哥本哈根进程”以来,加强职业教育体系的改革创新就成为欧盟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在此推动下,欧盟设立了“实现职业教育与培训现代化”的研究项目,从实现现代化的角度开展了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研究,自2007年以来,这一研究项目接连了12个研究子报告,并于2009年形成综合研究报告《实现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现代化》。报告指出,职业教育与培训在支持经济发展、促进积极的老龄化、保证充足的技能供给、保持企业创新能力和生产力发展、消除社会排斥及增进社会和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创新的目标是:更加积极地应对劳动力市场需求,具有足够的灵活性;能够解决技能失衡和短缺问题,成为青年人和成年人获得职业资格和实现知识更新的有吸引力的教育选择;个人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获得的职业能力和资格应该得到充分认可,同时对于个人、企业和国家是透明的[2]。

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中国上海召开了第三届国际职业教育大会。会上题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转型:培养工作与生活技能》的工作报告。报告将加强创新和研究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未来职业教育长期发展的重要目标。报告强调,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不仅要做到顺应需求,还应做到创新;不仅要响应不断变化的外部期待,还要在协助引领变革和适应新环境方面发挥更加自主的领导作用,包括为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提供所需的技能,以及确定如何扶助曾经被边缘化的群体或弱势群体,并为其开办培训[3]。报告在传统经济和社会视角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转型视角,强调从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加强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体系和政策的分析,对目前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方法能否满足未来劳动力市场和后代人的需求提出疑问,同时探寻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如何更好地支持创新,支持发展绿色和可持续的经济与社会。

作为国际职业教育学者的重要交流平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UNESCO-UNEVOC)的网络论坛上,加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也成为相关专家探讨的焦点问题,有学者提出了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基本框架:制定有效的政策,设计定制化的职业教育体系;把职业教育纳入到与就业和人力资源开发相关的社会经济政策中;在企业和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间建立伙伴关系;发展质量和需求导向的职业教育体系;通过模块化的离职或在职培训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确保职业教育体系是灵活、适应性强,而不是僵化、标准化的;确保学习者的学习环境与其后续的工作是相似的;教师能得到持续的专业发展;把职业教育作为终身学习框架的一部分;加强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间的联系与合作;在经费和人力资源方面持续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加强社区和行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

二、国际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实践趋势

在国际理念的引领下,以美国、德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积极在职业教育机构办学、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探索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

(一)美国

社区学院是美国开展高职教育的主要机构。近年来,美国社区学院改革实践成效显著。2007年,OECD对美国社区学院改革创新的案例研究发现,社区学院在课程开发和教学实践的改革创新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表现在:以“工作是学习的手段、工作是学习的内容、工作是学习的目的”为理念,在课程开发者、教师和学生与工作场所间都建立密切联系;课程实施中注重让学生参与企业的研究和发展计划或项目;所有学生都有机会获得实践培训,能够确保他们的理论学习有应用的工作场所,并且是任务导向的;重视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这是美国社区学院坚持的一个共同原则,因为创业技能是实现创新的一个关键因素[4]。

2012年,美国社区学院协会题为《重新实现美国梦——社区学院及国家未来》的政策报告。报告提出,为确保社区学院在实现美国梦中发挥重要作用,需要重新设定社区学院的作用及其工作方式。报告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重新设计、改造和安排,其具体含义是:重新设计学生的教育经验,重新设定社区学院这一教育机构的作用,重新为社区学院这一教育体系建立伙伴关系和激励机制,促进学生和教育机构的成功。基于此,报告提出了社区学院在教学实践方面改革创新的方向。见图1[5]。

现状 改革方向

图1 美国社区学院改革创新的方向

(二)德国

德国一直以其高效的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体系闻名世界。但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人口及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其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面临着企业培训位置减少、提高教育层次、促进社会融合、适应新兴经济领域发展等诸多新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从2006年开始,德国推出了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两个创新性行动。

第一个是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创新循环行动(Innovation Circle on VET),这一行动的主要目标是改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结构和衔接,使职业教育政策更加适应新的人口、经济、科技和国际发展趋势。2007年,研究小组《职业教育与培训现代化和结构改进十条建议》,建议包括:增强职业培训的成熟度;加强弱势群体的培训;完善学生在学校、企业及各层次和类型教育间的转换路径;增强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灵活性;拓宽培训基础,实现对培训的有效利用;确保学习者获得就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加强“第二次机会”教育,促进青年和成年人获得相关资格;增强开放性,提高学习者的流动性和认可度;提高双元制培训的国际化水平;加强行业、科学和政府部门间的合作[6]。

第二个是继续教育与培训的创新循环行动(Innovation Circle on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Training),这一行动主要是推动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教学实践的改革创新,其主要目标是:进一步发展、实验和评估自我管理学习和合作性学习的教学理念;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实践导向的方法,建立现代学习文化和组织,在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中促进自我组织学习和合作学习;加强教师能力培训,培养组织文化[7]。

(三)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具有较强的革新意识,注重依据经济社会需求的变化进行改革更新。近年来,为应对全球经济竞争及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变化,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和各州开始对职业教育与培训进行系统变革,并把目光投向实践层面具体教学的改革创新。2007年,澳大利亚国家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确立了“追求职业教育与培训实践创新”的研究项目,2009年题为《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教学创新——国际视角》的研究报告,报告从工作本位学习、信息通信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教师员工专业发展、合作网络建设、学生学习任务、学生个性化学习、与其他教育机构的合作等方面提出了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实践创新的趋势。与此同时,报告还对国际职业教育的创新性实践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国际职业教育实践创新的趋势,并把其与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实践创新进行对比,见表1[8]。

三、比较与借鉴

近年来,在以《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为代表的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提高质量、加强特色和示范性建设,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已经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以此为指引,我国高职教育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集团化办学、示范院校建设方面也进行了多种改革创新的实践。比较来看,虽然我国与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背景、传统和历程存在差异,但在实现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基本目标、价值导向、趋势和理念上还是存在很多共同之处的。

首先,国家政策引导是推动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关键力量。美国、澳大利亚和德国的高职教育改革创新主要是由政府政策启动的,我国“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改革发展理念及示范性院校建设和集团化办学实践也是在教育部及相关部门政策的推动下得到迅速推广的。由此可见,只有政府充分重视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并为其提供充分的政策和经费及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支持,高职教育的改革创新才能实现。

其次,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现工作本位学习是世界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共同关注的核心领域。国际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包括美国的以“工作是学习的手段、工作是学习的内容、工作是学习的目的”为出发点的社区学院课程改革,以及澳大利亚需求导向和德国实践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其核心都是以加强工学结合、实现工作本位学习为目标的。从我国高职改革实践来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已经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方针,而以示范性院校建设为代表的高职院校改革创新实践也多是以工学结合或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在课程、学生实习或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突出强调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第三,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效率及适应性是世界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根本目标。我国近年来以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为主要途径的高职改革创新的最终目标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实现高等职业院校的内涵式发展,其中,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适应性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这一目标的核心体现。而德国、澳大利亚的高职教育改革也是质量本位的,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是OECD和欧盟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第四,加强教育机构与企业及教师员工间的合作与网络化是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趋势。加强区域内及区域间高职教育机构间及与相关企业的合作,通过战略联盟或集团化的形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而从表1国际职业教育实践趋势来看,加强职业教育教师员工及机构间的联系、合作及网络化也是国际职业教育实践的重要趋势。

第五,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主要战略和关注点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背景、办学者及管理者的教育观念有着密切关系,而且紧密依存于当地高职教育发展实际。如欧盟所提出的以“实现现代化”为主要目标的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研究,主要是针对欧盟所面临的人口老龄化、技能人才供求提出来的。德国的两个职业教育创新行动也是针对其本身面临的企业培训位置减少等问题启动的。

在这些共同改革趋势的基础上,国际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基本理念、所强调的主要策略、措施及途径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对于我国未来高职教育改革创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从宏观角度看,国际社会更注重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如UNESCO提出的通过职业教育发展引领整个社会实现转型、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欧盟、澳大利亚和德国提出的通过加强职业教育对处于不利地位人口的培训,充分发挥高职教育在促进社会融合与包容中的作用,以及各国普遍强调的加强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及其他教育类型的合作等举措,都值得我国借鉴。

参考文献

[1][4]Center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nnovation.Working out Change: Systematic Innov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R].2009.

[2]Cedefop. Modernis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urth Report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Research in Europe: Synthesis Report[R]. Luxembourg: 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 2009.

[3]Transforming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Building Skills for Work and Life——Main Working Document[R]. Thir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hanghai,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13-16 May, 2012.

[5]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mmunity Colleges. Reclaiming the American Dream: Community Colleges and the Nation’s Future——A Report From the 21st-Century Commission on the Future of Community Colleges[R]. 2012.

[6]Feder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 Ten Guidelines for the Modernization and Structural Improve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Innovation Circle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R]. Bonn, Berlin 2007.

[7]OECD/CERI Study of Systematic Innovation in VET. Systematic Innovation in the German VET System Country Case Study Report[EB/OL].OECD 2008. [2010-04-06]. http:///edu/ceri.

[8]Richard Curta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novation and Globalization[R]. National Center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2009.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Views and Practical Trends

LI Meng-meng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jiang University of Industry, Hangzhou Zhejiang 310012,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