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竞赛的基本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1: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竞赛的基本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竞赛的基本方法

篇1

(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军事与体育教学部,福建福州350016)

摘要:学校体育竞赛是体育系统中的一小部分,但却是影响广大青年的重要路径。本文从高校学生体育竞赛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认识和改造的对象进行价值分析,揭示体育竞赛在哪些方面或何种意义上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从认识学校体育竞赛本身固有的性质和规律出发,以学校体育竞赛活动自身具有的功能对学生主体的效用来分析学校体育竞赛的选择价值、规范价值、竞争价值、娱乐价值、审美价值。

关键词 :高校体育竞赛;学生;价值;特点

DOI:10.16083/j.cnki.-1296/G4.2015.02.034

中图分类号:G8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2—0078—02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B类。

收稿日期:2014—08—25

作者简介:黄儒鸿(1983— ),男,福建闽侯人。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军事与体育教学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高校学生体育竞赛对于广大学生和大学教育有着特殊的价值,并能够满足其多方面的需求,是学校努力追求的活动之一。高校学生体育竞赛从许多方面体现出了体育的本质特点:以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体现其文化性;以丰富的活动和严谨的管理体现其教育性;以符合科学训练规律的手段和方式体现其科学性;以

学生

多种方式的参与和各种形式的观赏活动体现体育的社会性;以大强度、高密度的运动形式体现其活动性;以参与者的技术技能比较体现其竞争性。高校体育如果离开了体育竞赛,就失去了先导和魅力。[1]

一、高校体育竞赛的构成

高校体育竞赛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体育竞赛主体和体育竞赛客体。高校体育竞赛的主体是以个体形式和群体形式出现的主体人,包括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以及体育竞赛的组织工作人员,是高校体育竞赛的主要构成因素。高校体育竞赛的客体是由体育竞赛活动和体育竞赛物质条件组成的。此外,场地、器材、设备等也是构成体育竞赛的必备条件。

二、高校学生体育竞赛价值的发生

马克思指出:“人们积极地活动,通过活动来取得一定的外界物,从而满足自己的需求。”这个积极活动、满足自己需要的过程,就是追求和创造价值的过程。价值的基本含义是指客体的属性同主体的需要、能力及其发展相适应、相一致。[2]各种价值都离不开人与相应对象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主客体之间存在着的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普通高校学生体育竞赛的价值是指:学生体育竞赛这一主体的特别运动形式,以体育竞赛活动本身的功能和属性,使主体的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对于主体的认定结果和对主体所产生的效应,是一种认知的存在形式。高校学生体育竞赛价值的发生是高校学生出于生理、心理和环境的本能,对体育竞赛的需要和期望,同时,体育竞赛表现出满足学生这个主体的需要的可能性。

三、高校学生体育竞赛的价值

高校学生体育竞赛是采用公开的、共同认可的方式和规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运动技术、体力、智力和心理水平,进行相互之间身体运动能力强弱比较的竞争活动。高校学生体育竞赛以多种形式体现出其对于主体的价值,并具有自身的结构形式。高校学生体育竞赛的价值结构是一个基本构成框架,反映了学校体育竞赛价值的层次性,以高校学生体育竞赛自身所具有的功能对于学生主体的效用来界定,高校学生体育竞赛价值包括选择价值、规范价值、竞争价值、娱乐价值、审美价值。

(一)高校学生体育竞赛的选择价值

高校学生体育竞赛的选择价值是指体育竞赛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可以满足学生主体进行比较择优的需要。高校体育竞赛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大学生对体育竞赛的选择是自觉地按一定的价值目标和需要来进行的,选择过程就是择优的过程。学校通过比较的过程,对体育竞赛的信息进行析取,选取技能最佳和成绩最优者,并给予充分的鼓励和支持,以满足学生在竞赛过程中战胜自我、超越极限的价值需要。在大学校园中,这种对学生最具有直接性和挑战性的选择,体现了大学生能动性地追求完善生命的价值。[3]

(二)高校学生体育竞赛的规范价值

高校学生体育竞赛的规范价值是指体育竞赛的活动规律、规则满足了大学生追求公正和平等,规范体育竞赛活动行为的需要。在学校体育竞赛活动中形成了大量的规则性规范,这种规范对学生参与体育竞赛活动时的行为进行了限制,充分倡导了公平、公正、平等的竞争精神。从一般竞赛活动的习惯性限制,到一定范围的约定俗成,再到学校体育社团组织的特殊控制,以各种规则为代表的规范较为全面地体现了大学生对公平和平等的追求。

(三)高校学生体育竞赛的竞争价值

高校学生体育竞赛的竞争价值是指学校体育竞赛活动满足了大学生之间通过身体运动形式进行比较和争胜的需要。[4]学生体育竞赛的竞争价值体现在提高大学生的竞争认知和意识及创造良好的竞争氛围上。学生体育竞赛所表现的是一种公平竞争的目的和努力,学生体育竞赛在追求公平竞争的理想中,既倡导“更快、更高、更强”的运动格言,更强调没有任何偏见,以此来实现校园和谐发展的竞争目标。

(四)高校学生体育竞赛的娱乐价值

高校学生体育竞赛的娱乐价值是指体育竞赛的活动形式和过程可以满足学生进行娱乐的需要。高校体育竞赛是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是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校园体育竞赛已经成为大学生校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活动,越来越能体现出增强学生身心健康、营造大学校园氛围、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娱乐价值。

(五)高校学生体育竞赛的审美价值

高校学生体育竞赛的审美价值是指学生体育竞赛的表现形式及内容在满足学生审美需要过程中的作用。学校体育竞赛的审美价值通过学生在体育竞赛活动中的创造活动,通过对人体运动的自然规律和社会影响的认识以及对揭示和发展学生个性中最优秀方面的认识,体现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自我认证。高校学生体育竞赛的审美价值可以美化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使校园生活更有情趣,更加丰富,更有意义。

四、高校学生体育竞赛价值的特点

(一)高校学生体育竞赛价值的主体性

高校学生体育竞赛既是学生主体的一种活动形式,也是学校主体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体育竞赛的价值不是指体育竞赛本身具有的价值,而是指体育竞赛对于大学生和学校的价值,具有明确的主体性:第一,在学校体育竞赛与学生所形成的价值关系中,体育竞赛的属性和功能有无价值或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学生的需要,正是学生的需要,才赋予了学校体育以价值功能;第二,学校体育竞赛是在学生的推动下,在游戏、教育、竞赛等活动中进行创造和改造的产物,所以,学校体育竞赛的存在和发展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和能动性等主体特征。

(二)高校学生体育竞赛价值的客观性

高校学生体育竞赛的价值并不因为学生的需要和自主作用而失去其客观性。高校学生体育竞赛价值的客观性表现为:第一,学校体育竞赛的属性和功能是实际存在的;第二,学生对于体育竞赛的需要是实际存在的;第三,学校体育的实践性证明了其价值的客观性。

(三)高校学生体育竞赛价值的多维性

高校学生体育竞赛价值的多维性是指学校体育活动对不同主体或不同时空条件下的同一主体、同一主体的不同方面具有不同价值和多种价值的性质。[5]高校学生体育竞赛价值的多维性主要包括:第一,高校学生体育竞赛对不同学生呈现出不同的价值;第二,高校学生体育竞赛对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的同一学生呈现出不同的价值;第三,高校学生体育竞赛对于学生主体的不同方面呈现出不同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颜天民.竞技体育的意义——价值理论研究探微[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许宁在.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看体育竞赛的价值[J].体育文化导刊,2006(2).

[3]王蒲.运动竞赛方法体系的建构暨对抗性竞赛方法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篇2

关键词:中专生;终身体育;能力

一、培养中专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1. 提高认识,加大理论教学力度

21世纪的人才是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结合,其中知识是基础。中专生的年龄、知识层次决定了他们求知、思维方式、人生态度的可塑性强,同时也反映出对体育与自身健康、健美、生长发育等的多种需求。在当今全方位体育中,从理论教学的时数和内容上来扩充对中专生全民健身的认识,适当增加理论课教材,目的是通过理论知识的传递,产生认识的升华,形成体育生活化的现代文明意识。

2. 积极开展体育竞赛,培养学生体育意识

体育竞赛对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特别是参与体育对培养体育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竞赛的内容、方式、方法不同,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可能发挥的效能也有很大区别。从近来中职学校体育竞赛的形式与内容来看,颇有正规化、大型化、专项化的发展趋势,学校正常的群体竞赛活动日趋向竞技体育靠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竞赛项目追求与竞技运动比赛项目对应;二是参赛人数的局限性,造成校园体育竞赛活动经常出现“全能选手”或“老面孔”现象;三是学校体育运动竞赛项目追求正规化,导致体育教学与课外群体活动的内容脱节,使广大学生失去了参与竞赛的机会,而少数学生运动员又极易脱离群众,较难发挥个体的作用;四是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之下,学校体育竞赛活动也逐渐渗入商品意识,不少学生在参加各项运动竞赛取得名次的同时都能获得一定的物质奖励。有些学校和单位还模仿国家参加世界大赛活动的方法,定指标、定奖金以刺激学生运动员。这种做法与强化全体学生的体育意识是背道而驰的。

二、提高中职生的体育活动能力

1. 确定中职生自我身体锻炼的目标

中职生的地区差异、个体差异和性别差异等,造成了自我身体锻炼目标的复杂性。体弱多病、运动能力较差者,自我锻炼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机体抵抗力和适应能力,促进正常发育,提高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以满足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体质状况与运动能量一般者,自我身体锻炼的目标应确定在达到《国家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及格以上等级。体质状况与运动能力较好但缺乏运动基础与经验者,自我身体锻炼的目标应该达到《国家体质健康测试标准》优秀等级,并从基础开始进行适合的专项运动训练。体质状况与运动能力较好并具有一定的运动基础与经验者,自我身体锻炼的目标确定应该是达到国家等级运动员二级以上的标准并在校内外运动竞赛中获得好成绩。

2. 中职生自我身体锻炼的内容与方式

(1)早操。对终身体育者特别是中职生来说,每天坚持30分钟以上的身体锻炼是极其有效的方式、方法,早操锻炼效果主要取决于锻炼内容和强度。

(2)健美、健身运动。中职生正处于人体最具有生命力与表现力的阶段,具有丰富的审美追求,健美操、健身运动能促进他们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因此,中职生要加强自我终身运动,克服学校体育教育的“重智轻体”片面追求文化知识的错误思想,做到锻炼身体的科学化、知识化、经常化。

(3)娱乐体育。未来中职教育的发展趋势是高科技、高效率的,节假日、闲暇之余,中职生将会更多地需要娱乐性体育活动,促进其身心的协调、健康发展。

(4)运动康复与医疗性体育。教师要不断地加深中职生对运动康复的认识和对医疗性体育活动的积极参与,增加其对终身体育运动意义和作用的进一步认识与体验。

三、中职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培养

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逐渐养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模式,在生理学上已形成动力定型和生物钟节奏,坚持经常锻炼就会逐渐养成身体锻炼习惯。

中职生毕业后能否继续进行有益的体育活动,虽然会受许多客观条件影响,但最根本的还取决于自身的体育素养。而一个人的体育素养最主要的取决于学校的体育。

体育素养实际上就是体育文化水平。它主要包含体育意识、基本活动能力、基本运动能力、基本体育知识以及从事体育锻炼、身体娱乐与欣赏体育比赛的能力等。中职生在长时期的学校体育熏陶中,能初步形成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体育素养的发展是随着学生体育实际能力的提高而进入更高层次的,这就需要体育教师结合体育教学、课外体育等体育实践活动给予科学、系统、卓有成效的指导,使之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而中职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形成和培养,正是在意识、能力基础上形成的。

参考文献:

[1]田继红.对中专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探讨[J].新职教,1999(12).

篇3

【关键词】职业学校;复合型人才;教师;体育竞赛

前言

体育竞赛是一种以运动项目或某些身体活动为内容,按一定规则要求进行的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术和心理的相互较量的过程,在体育过程中,它既是一种组织形式,也是一种方法,运动的目的在于激励或检查学生体育学习锻炼的质量水平,培养竞争意识和创造精神,推动学校体育活动持久开展. 体育竞赛包括很多,如篮球比赛、足球比赛、运动会等,下面我将结合我们学校来具体说明一下。

1 适当的竞争方法,体育竞赛可以使学校学生成绩的大幅度提高

我们从足球来谈起,足球运动是世界体育运动中开展最广泛,影响最大的运动项目,号称“世界第一运动”深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足球比赛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成千上万的青少年和成年人积极参与。世界杯足球赛、奥运会足球赛、世界青少年足球锦标赛等成为青少年关注的要点,我们学校在本学期也举行了七人制的足球比赛,通过比赛,使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素质水平得到了提高,培养了学生勇敢机智、顽强拼搏、坚忍不拔、热爱集体、团结协作、遵守纪律及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品德,陶冶其文明礼貌、光明磊落、奋发向上、勇于竞争及不卑不亢的情操,通过足球比赛也可以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及班级与班级之间的交往,加深友情,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在足球比赛中胜利可以提高班风,增加班级的凝聚力。

在比赛中也发现不少的问题,学生喜欢十一人制的足球比赛,可以利用空间展示自己的技术.由于学校班级很多,举行一次足球赛需要的时间和精力很多,这样会影响学校的正常管理,但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弊端来刺激比赛,每当举行大型的足球比赛时候,只选取全班学习成绩总分排在前十五的班级参加比赛,而其他学习成绩总分排在后面的班级则没有权利参加比赛,这样可以督促后进班级的学生更加努力学习,而学习成绩好的班级会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结果,从而学校的总体学习将会大幅度的提高,学校毕业的学生也会更加优秀,毕业生将会被社会认可,学校才有机会打出自己的品牌。

2 各式各样的体育竞赛的开展有利于体育教师素质的提高,提高学校教师的总体综合素质

学校教育是实现教育方针的重要过程.作为体育教师,主要担负学校体育工作.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和组织者,任何一项体育竞赛都要经过深思熟滤和精心的安排,体育教师按照国家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要求,遵循体育教学大纲、教材,以及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科学地、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把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技术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健身有道,强体有术,并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愿望,教会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锻炼的习惯,通过活动,可以发现一些在教学方面的弊端,从而改进方法,提高教学水平,进一步完善体育教学,提高体育教师的自身能力和素质,培养体育教师不断学习、不断钻研的精神。

体育竞赛不仅仅以学生为主要对象,也可以面向学校教师,例如师生足球赛,师生篮球赛,师生排球比赛等活动,体育教师向学校老师和学生讲解比赛规则制度,讲解比赛的进攻和防守等方法,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开拓了其他任课老师知识面,通过比赛,使学生和老师的身体得到了锻炼,增加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友谊,减少了学生和老师的带沟,促进了学生对学校的信任,相信学校是一个能够实现自己理想的地方。

3 大型的体育竞赛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运动会是一种较大规模的体育比赛形式,是由若干运动项目组成并在同一时间内进行的比赛。其特点是项目多,规模大,参加人数多,组织工作比较复杂,它有助于全面检查学校田径运动的开展情况,进一步推动田径运动的普及与提高。

我们学校由于学校的场地和器材有限,所以我校的体育成绩一直都没有很好的得到提高,在每年的春季和秋季运动会上,学校的体育成绩一直都不高,自从学校搬进了新的校园,学校领导在体育方面进行了大力的支持和重视,购买了许多体育器材,同时也开展了各式各样的体育竞赛,对于任何体育竞赛项目获奖的学生都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奖励,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通过体育竞赛,身体得到充分的锻炼。并且我们也经常和其他学校联系比赛,加强了校际交流,扩大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往,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4 通过体育训练的不断创新为学创造体育人才,为国家输送人才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们不仅仅只满足于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创新。我国著名教练员胡鸿飞建立了以速度为中心、技术与力量平衡发展的训练知道思想,并从体能的角度提出训练主要应抓好“快速助跑下的向上跳的能力”从技术的角度提出了“助跑快、起跳快、过竿快”的三快背越式跳高技术。他训练的优秀运动员朱键华,最后6步助跑的速度达到8.73米/秒,起跳支撑时间达0.173米/秒,过竿的水平速度为2.40米/秒,腾起时身体重心的水平速度达5.217米/秒。这些都超过了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跳高运动员,因而能在1983~1984年度三破世界记录。在最近的奥运会上最引人注目的是110米跨栏项目上,中国运动员刘翔以12.94秒的成绩打平了世界记录,这也是亚洲人,更是中国人创造的历史神话。所有的这一切取得的成绩,不仅仅是运动员用汗水换来的,更是教练员用心换来的。

由此可见,体育竞赛与学校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有利杠杆, 体育活动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学校体育学》 作者:金钦昌 1994年6月第1版

篇4

1?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1.1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

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就应有意识的把思想教育有机的渗透到学校体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中去,在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的同时,提高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的体育兴趣。

1.2排除各种消极因素的干扰,提高师生的体育积极性

学校体育的消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出于条件限制,将就着教与学。对于很多学校而言,由于体育器材、场地设施、师资力量上的“贫乏”,导致许多的教学内容不能开展。学生也就只能学到零碎的、间断的、毫无系统可言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受到极大的制约。②学校的认识不足,管理不善。由于学校体育得不到就有的重视,加之管理不善,而挫伤了师生的积极性。教师觉得教多教少、教好教坏一个样,于是就能教多少就教多少,教成什么样就教成什么样;而学生则认为,学与不学、学好学坏也没什么区别,也就想学什么就学什么,能学多少就学多少。要想排除这些干扰,首先必须提高认识,加强责任感。

1.3加大意识教养的力度

1.3.1充分发挥体育竞赛的激励作用

体育竞赛是促成学生体育情感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竞赛的参与不同于一般的参与,它是全身心投入的一种参与,是技术、战术与身体素质的较量,也是意志的较量。而且这种较量是出于参与者自觉自愿的。因此也就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但这里所讲的竞赛,不单是指运动会等一类的竞赛,还必须包括体育知识竞赛等以健身为主要目的一切非正式比赛。这种竞赛不仅参与面、受益面广,而且时间、场地器材也不受条件限制。

1.3.2充分发挥体育宣传的导向作用

要有效培养学体育意识,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的相互配合,充分发挥体育宣传的导向作用。第一,端正学生对学校体育的认识,正确区分健身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关系,深刻理解学校体育对培养人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第二,要引导学生直接参加体育锻炼,因为学校体育的根本在于实践。

1.4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培养学生高尚的体育情操

1.4.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

组织校园体育活动,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开展体育锻炼、体育表演、体育比赛、体育专题讲座、体育演讲比赛、图片资料展示等活动,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体育活动兴趣,及体育意识;组织好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利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锻炼意识和积极性;上好体育课,充分利用体育课时间加强体育文化的宣传,学习体育文化知识、介绍锻炼身体的方法及内容;举行体育竞赛、演讲赛、图片资料展览等来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增强校园文化氛围。

1.4.2培养学生观赏体育比赛的能力

观赏体育比赛,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热爱体育活动,欣赏体育的重要手段,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欣赏体育比赛,要做到:①让学生了解基本规则,学习技术、战术知识,变“看热闹”为“看门道”。②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③组织好学生参加观摩比赛,在观看比赛前,对所观看项目的规则、技术、战术特点等作适当的介绍,使学生在观看时熟悉比赛的内容,激发学生观看的兴趣。观摩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及时进行总结。④组织专题讲座。

2?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

2.1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促使体育习惯养成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只有兴趣,才能使人有坚持的自觉性。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或身体素质练习时,不妨一改传统的教育模式,而采取教师先提出练习要求,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设想各种动作,达到要求,完成任务。另外,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发挥其优势,激发其主动性。在学生受到挫折时。在及时给予关心、帮助和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由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2.2培养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促使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的养成

校体育不只是直接为增强学生体质服务,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锻炼的方法,培养自觉锻炼的习惯和自学自练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严格训练学生。同时在教学中,要注重联想。通过联想,可使学生触类旁通,开阔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活化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1]金钦昌.学校体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3

[2]刘清黎.体育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3

[3]体育心理学教材编写组.体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5]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体育管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学校体育要为学生打好终身体育基础,在学校体育界中取得了共识。如何把它真正变成有效的学校体育实践,还有着一段很长的路要走,第一步就是抓好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第二步则是抓好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体育意识是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按照个人对体育的认识,采取个人认为正确有效的方式以决定行为的心理活动。体育习惯是学生在不断重复的练习中而形成的固定化的行为方式,它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成长。

1?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1.1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

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就应有意识的把思想教育有机的渗透到学校体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中去,在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的同时,提高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的体育兴趣。

1.2排除各种消极因素的干扰,提高师生的体育积极性

学校体育的消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出于条件限制,将就着教与学。对于很多学校而言,由于体育器材、场地设施、师资力量上的“贫乏”,导致许多的教学内容不能开展。学生也就只能学到零碎的、间断的、毫无系统可言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受到极大的制约。②学校的认识不足,管理不善。由于学校体育得不到就有的重视,加之管理不善,而挫伤了师生的积极性。教师觉得教多教少、教好教坏一个样,于是就能教多少就教多少,教成什么样就教成什么样;而学生则认为,学与不学、学好学坏也没什么区别,也就想学什么就学什么,能学多少就学多少。要想排除这些干扰,首先必须提高认识,加强责任感。

1.3加大意识教养的力度

1.3.1充分发挥体育竞赛的激励作用

体育竞赛是促成学生体育情感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竞赛的参与不同于一般的参与,它是全身心投入的一种参与,是技术、战术与身体素质的较量,也是意志的较量。而且这种较量是出于参与者自觉自愿的。因此也就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但这里所讲的竞赛,不单是指运动会等一类的竞赛,还必须包括体育知识竞赛等以健身为主要目的一切非正式比赛。这种竞赛不仅参与面、受益面广,而且时间、场地器材也不受条件限制。

1.3.2充分发挥体育宣传的导向作用

要有效培养学体育意识,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的相互配合,充分发挥体育宣传的导向作用。第一,端正学生对学校体育的认识,正确区分健身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关系,深刻理解学校体育对培养人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第二,要引导学生直接参加体育锻炼,因为学校体育的根本在于实践。

1.4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培养学生高尚的体育情操

1.4.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

组织校园体育活动,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开展体育锻炼、体育表演、体育比赛、体育专题讲座、体育演讲比赛、图片资料展示等活动,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体育活动兴趣,及体育意识;组织好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利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锻炼意识和积极性;上好体育课,充分利用体育课时间加强体育文化的宣传,学习体育文化知识、介绍锻炼身体的方法及内容;举行体育竞赛、演讲赛、图片资料展览等来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增强校园文化氛围。

1.4.2培养学生观赏体育比赛的能力

观赏体育比赛,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热爱体育活动,欣赏体育的重要手段,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欣赏体育比赛,要做到:①让学生了解基本规则,学习技术、战术知识,变“看热闹”为“看门道”。②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③组织好学生参加观摩比赛,在观看比赛前,对所观看项目的规则、技术、战术特点等作适当的介绍,使学生在观看时熟悉比赛的内容,激发学生观看的兴趣。观摩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及时进行总结。④组织专题讲座。

2?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

2.1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促使体育习惯养成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只有兴趣,才能使人有坚持的自觉性。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或身体素质练习时,不妨一改传统的教育模式,而采取教师先提出练习要求,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设想各种动作,达到要求,完成任务。另外,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发挥其优势,激发其主动性。在学生受到挫折时。在及时给予关心、帮助和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由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2.2培养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促使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的养成

校体育不只是直接为增强学生体质服务,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锻炼的方法,培养自觉锻炼的习惯和自学自练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严格训练学生。同时在教学中,要注重联想。通过联想,可使学生触类旁通,开阔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活化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1]金钦昌.学校体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3

[2]刘清黎.体育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3

[3]体育心理学教材编写组.体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篇5

论文摘要:为贯彻第三届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健康第一”的精神,开拓课堂教育和课外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方向,重点发展实践教育,改变以竞技体育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通过对普通高校体育传统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提出合理的教学改革模式,推动和促进高校体育健康课的发展。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方式,大多是以专业竞技项目和应试教育为主,具体表现为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单一,忽视身体素质全面发展。单一教学模式功名式教育等泯灭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只为应付于考试的内容和分数,而从不考虑所学体育知识技术是否对提高自身的素质有用,不能享受到体育锻炼所带来得心理和生理快乐,也影响教师教学能力的充分发挥和提高,使教师始终处在一种被动的单一的教学方法之中,而不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1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测试,试验对比,综合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

1.1初始资料获得阶段

1.1.11997年9月对济南大学人学新生进行调查,掌握身体素质基本情况并进行测试。

1.1.2查阅高校体育教育文献及对专家进行咨询。

1.1.3掌握学生的基本素质,并了解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喜欢程度,对体育基本理论知识的了解程度和对体育项目的看法,参加体育锻炼的状态等。

1.2实验阶段

以体育课教学班为单位,在大学内进行教学体育实验班的教学改革试验,体育理论教学占40%,外堂实践课占50%,考勤情况占10%的教学计划,并且每周进行2次以同学自由选项为主的体育俱乐部活动。

1.3总结阶段与推广提高阶段

从新生人学就进行教改后的体育教学,我校体育系推出了《面向21世纪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子课题教材《大学体育实验教程》,对体育教学课进行了全面改革。

1.4教学改革全面实施阶段

在全校实行全面的体育教学改革,将体育课教学改革方案报教务处批准后全面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课的教学,其教学内容为:依据体育理论各方面内容,合理安排教学,依据体育教学改革以“健康第一”为指导,将理论与实践综合分析,以课题组负责人为主编写了《大学体育教程》和《体育与健康》教材,指导体育教学改革的进行,在全校实行了教学改革后的教学计划。

2各学年教学内容及测评方法

2.1一年级以发展身体一般素质为主,进行一般力量、速度耐力素质的学习,掌握基本的体育锻炼方法和手段,理论了解学校体育目的任务及运动解剖,生理学基本知识,理论课考试为笔试,试卷答题占400,6,平时及出勤占100,6,外堂实践课测评结合军事综合测评方式进行测试,实际方式内容包括原地举手铃,男(5Kg)、女(4Kg)共15次,然后曲线地滚球15米,接仰卧起坐20次,进行折返跑5mxlOmx15mx20m,最后原地跳绳男100次、女80次停表,这样既能根据场地情况进行安排,又检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成绩占50%。2.2第二学年以提高综合理论知识和综合身体素质为主,理论以体育保健学、营养学、体育竞赛知识为主;在身体素质学习中以提高力量素质和灵敏素质为主。在学习中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制定合理有效的练习方法,提高学生的体育乐趣和身体素质能力。

2.3第三学年在提高综合理论知识和综合身体素质的基础上,讲授体育竞赛知识,三大球(篮、排、足)及三小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比赛的欣赏方法和身体素质锻炼处方,实践课以耐力练为主。

2.4第四学年根据学生的自我爱好进行专项选修课体育教学,学生自主选择专项,开设了篮球、排球、足球、田径、武术、健美操、毽球、魔球、交际舞等项目。丰富了学生的体育知识,并对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有了更加探人的了解和掌握基本技术、具体测评方法,定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5个等级。

3结论与建议

3.1体育教育改革后的课程注重了理论课的教学,使学生不仅掌握人体运动的最基本知识,而且对于体育竞赛的组织方法、竞赛方法及如何欣赏精彩的体育比赛都有了比较深刻地认识,在理论上掌握了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的作用,提高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

3.2实践课综合素质的学习,克服了以前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提倡以提高一般身体素质为主,使体育活动能力得到提高,养成了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了意识的形成,促进了学生“终身体育”的观点,使体育与“健康第一”的思想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各自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参加自己喜爱的项目和训练方法,达到了体育锻炼和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

3.3因地制宜,结合学校场地、器材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适宜的考试内容和方法,注意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的提高及专业性练习方法的培养,克服了专业课必须有专业场地、专业器材不足的缺点,充分调动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加探了学生对体育的理解和爱好。

篇6

关键词: 体育竞技表演市场 市场营销管理 注意点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业余生活越来越丰富,体育活动因其健康和时尚的形象颇受人们的青睐。特别是观看体育比赛成了业余生活的一部分。现在体育赛事越来越多,无论是传统的体育比赛,还是新兴的体育比赛,都进行商业性开发。许多学者为了更符合市场的需求,都把体育竞赛市场通称为体育竞赛表演市场。本文主要对体育竞赛市场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注意点进行分析和讨论。

1.消费者的消费动机

在经营体育赛事的过程当中,我们必须了解观众为什么观看体育比赛,这样才能通过合理的赛事营销手段把他们吸引到比赛场来。按照美国马修・D・尚克的研究,观看现场比赛的消费者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种[1]:提高自尊、远离日常生活、娱乐价值、良性压力、经济价值、美学价值、归属需要和家庭纽带作用(一些体育观众相信出席观看体育比赛是一种培养家庭成员团结的手段,所有家庭成员能够在一起过一段时间并通过体育来打通交流的话题)。

只有明白了消费者的需求和消费动机,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并采用合理的营销手段吸引观众到现场。

2.与政府职能部门进行良好的沟通,取得政府的支持

体育赛事,特别是大型体育赛事已成为推动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体育比赛的现场如果能有政府官员的出场,就能充分体现现代体育盛会的政治地位,树立政府的权威性、公信力、政治意义、历史象征等。奥运会、世界杯、亚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都有各国的首脑出席助威。另外,大型体育赛事能吸引众多的旅游者,促进当地的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体育赛事的组织者应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争取其在政策上给提供一些便利,各类资源的利用上提供一些相对优惠的政策,人才的培养上提供一些畅通的渠道,等等。

3.举办精彩赛事

举办体育比赛,特别是商业性赛事一定要有高水平运动员参赛比赛才能有更大的市场开发潜力。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等正因为吸引了全世界高水平的运动员、体育界名流、演艺界名流、各国政府要人才有了如此大的影响力。高水平的参赛对手、独特的比赛场地、有吸引力的主办城市、良好的组织与电视转播、高额的参赛奖金等是吸引高水平运动员参赛的重要因素。另外,要注意选择赛场的住宿酒店、为运动员和家人及亲友提供友好的接待。举办一些有创意的比赛,比如在成都曾经举办的“女飞人”挑战赛,广州举办的中国国家队对巴西国家足球队的比赛,北京举办的中国“龙之队”与皇马的比赛等,这些比赛不仅有创意,而且吸引了体育明星参赛,这就提高了赛事的影响力,吸引了社会各界关注赛事,扩大了赛事的市场开发力度。

4.加强与中介机构的合作

体育中介机构是为体育赛事推销产品,提供咨询、广告、保险等便利营销活动服务的组织,是联系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桥梁。中介机构介入体育赛事,能帮体育赛事的组织者扩大财源、增加收入、降低交易的成本和风险。寻求有实力和丰富经验的体育中介机构的合作是提高体育赛事市场开发效益的重要途径。因此,发展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必须有中介组织的参与。我国的中介组织实力还较薄弱,专业的体育经纪组织也不多,国内的重要职业联赛基本被国际体育中介机构垄断。为数不多的几家如北京的高德、广州的鸿天、上海的希望都分布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中小城市并不多。因此,这方面的空间、潜力都很大,需要做的工作也很多。

5.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宣传沟通

如今的新闻媒体数量很多,有电视台、广播电台、互联网、报刊、各类期刊等,他们对体育节目的需求量很大。特别是电视台对赛事的是否转播主要看其能否带来相应的广告收入。赛事的组织者考虑更多的是否能买赛事转播权。如果赛事级别较高(或叫热点赛事),有望出售电视转播权,可让电视台承担所有的节目制作费用,获得转播权的电视网络可对赛事进行独家转播。如果赛事级别较低,就无法出售转播权,可与电视台共同销售广告时段,分成广告收入。

吸引媒体注意还要看是否迎合公众的兴趣潮流,是否有当地运动员参赛,赞助商是否有当地企业,赛事有何与众不同的特点,等等。组织有新意的签名活动,吸引媒体对赛事的赛前报道。

吸引媒体注意的另一个方法是在比赛中引入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节目。体育与娱乐结合的越来越紧密。NBA每年一度的东西部全明星赛对观众来说是一个欣赏篮球表演的盛典。为了能够让观众得到全方位的欣赏,不仅仅是全明星球员,来自美国的全国演艺明星和表演团体也对这个巨大的秀场兴奋不已。

资料来源:戴维・希伯里等著.燕清译.体育营销学

6.重视与文化娱乐的有效结合

体育运动集大众性、竞技性、观赏性、娱乐于一体。体育与娱乐的相互融合是体育营销者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也要注意来自其他娱乐形式的竞争威胁。体育狂热在西方国家已很普遍,尤其在欧洲的许多国家足球几乎成为国家的宗教。有人说NBA就是一个全世界的娱乐公司,一个“体育版”的迪士尼和MTV,大卫・斯特恩的品牌营销策略和经营方式的创新是NBA成功的关键。

7.重视其它行业的竞争

竞争对手主要有直接竞争者(生产相似的产品和提供相似的服务的卖方之间的竞争),另一种是在替代产品和服务的经营者之间、在一种产品和相似的替代产品之间的竞争,(比如观众是收看体育比赛的电视节目或听收音机的实况转播而不是现场观看比赛),还有就是间接竞争(其他形式的娱乐活动,比如聚会、进行体育锻炼、看电影、看音乐会等)。直接的竞争者如在当地不仅仅有篮球比赛,还有足球比赛或其他比赛,尤其是在同一时间,观众就可能有选择地观看比赛,因此来自同行业的竞争因素非常重要,体育经营者在举行一项体育赛事的时候一定要进行认真的调研,最后决定举行的时间和地点。

参考文献:

[1][美国]马修・D尚克著.董进霞等译.体育营销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83,193-198,4,529,416.

[2][澳大利亚]戴维・希伯里等著.燕清联合译.体育营销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23-325,244,254,323-325.

[3]纪宁,巫宁.体育赛事的经营与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148,155,222.

[4]刘勇.体育市场营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67.

篇7

关键词:体育课程;121体育课程目标体系;学习目标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1-0093-03

教育部针对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存在的大学生体育意识淡薄、身体素质下降、运动技能差、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竞技化、师资建设滞后等问题颁发了新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纲要》重点强调学生健身方法的掌握和终身锻炼习惯的养成及终身受益的能力储备。众所周知,增强体质要具有三要素:健身活动要有量的积累;采用科学的锻炼形式;监督机体活动过程并做出调整反应。而121课程目标体系与三要素具有相对应性,即每天一次健身活动――量的积累;两种以上健身方法――锻炼手段;每年一次体质测定――监测、调整。由此可推证,121课程内容体系从制度上确保了学生平均每天参加一次健身活动,每人掌握两种以上健身方法,每年进行一次体质检查。有利于“学生体质的增强和健身方法的掌握,为终身体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1年上半年,从我校一年级学生班中随机选择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体育知识水平等条件基本相当的十个班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五个班作对照班,其余五个班作实验班

1.2研究方法

1.2.1 资料法 查阅相关资料为选题和实验提供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1.2.2.1 问卷调查 在实验过程中对一年级学生312人(男生168人,女生144人)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三次共936份;收回929份,回收率达99%。

1.2.2.2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1)问卷的效度。本文就问卷内容和实验步骤征询了15位专家和教授的意见,有80%的专家认为问卷设置合适或比较合适。

2)问卷的信度。重侧信度检验(两次测验时间相距15天),的相关系数R=0.91,达到社会测量学所需求的信度标准。

1.2.3 实验法 对照班按照正常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教学,实验班按照“121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模式进行干预实验,通过两年的试验,分析两班学生的学习效果、身体素质等情况,以验证“121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是否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并有助于终身体育思想和奠定。

2、研究结果、实验过程及分析

2.1 构建121新的教学内容体系 建立新体系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发挥教师专长,注重健身,增强体育意识,养成锻炼习惯为中心的新的内容体系。基于上述认识,我们重新构建了教学内容体系(表1)。

2.2 实现121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手段

2.2.1 每年进行一次体质测量 在每学年的第二学期进行一次体质测试,全面评价学生的身体素质、身体形态和生理机能水平。

2.2.2 掌握两种以上体育健身方法 体育课实行专项制选修教学,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优先安排那些学生喜爱,且能增强心血管系统和心肺功能的项目,如太极拳、健身操等进行专项系统教学,并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的始终。实验设置篮球、足球、乒乓球、健身操和太极拳五个专项。学生网上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和任课老师。

2.2.3 确保学生平均每天参加一次健身活动 增加体育课学时,将过去每周2学识增加到4学时,另外,开发学生自己能够支配并相对灵活的课外时间参加朝阳活动。朝阳活动与体育课有机结合来进行,在课外活动时间设置辅导站,要求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朝阳活动,学生持朝阳活动卡片,根据自己的意愿到体育辅导站,登记,借器材,向值班老师咨询。期末,统计参加朝阳活动的次数,作为体育成绩的一部分,达不到要求者实行减分,参加朝阳活动次数多者予以奖励,缺勤多者体育成绩不及格。双休和节假日,有特长的学生可参加务单项协会组织的竞赛活动,创造良好课外体育活动环境。

3 改革实践的效果与启示

3.1 实施教学改革后取得的成效

3.1.1 实验班学生对教学效果评价明显好于对照班 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实验班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方面,实验组回答的人数是90人,对照班是79人,P<0.05*两班差异比较显著,且实验班高于对照班。说明实验班学生根据的特长爱好选择的体育专项对自己兴趣培养有促进作用。在特长强化方面,P<0.01* *实验班与对照班呈现显著性差异,这是由于实验班学生在授课次数与授课时数上,都高于对照班的其他同学,随着体育活动次数的增加,基本技术和专项素质也相应提高,学生承受运动负荷能力和技战术水平也相应增强。在某一专项活动时实验对象能够表现出优异的成绩,在增进精神健康和培养意志品质上方面P>0.05两组学生无明显性差异,这可能是由于两组学生认识上相同。在改革实践中忽视了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在以后的体育教学中应加以改进。在培养能力方面,实验班采取轮流让学生担任“体育委员”的措施,使部分学生提高了组织能力和应付各种不同情况发生的能力,在培养锻炼习惯方面P<0.01* *两组学生也呈现显著性差异,实验班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培养下,专项素质和技、战术水平高人一筹,在平时的练习和体育竞赛中,能够展示自己的才能,学生每天自觉地进行练习,逐渐养成了良好的锻炼习惯。

从表3中可以看出几乎所有实验班的学生都对121体育课程体系给予充分肯定,其中有40%的学生喜欢这种教育模式,更有53%的学生给予高度评价,他们在身体技能、健身方案、锻炼习惯方面都有较大提高。在考评方法有86%的人认为较为宽松,减少学习压力,其中有38%的人给予高度评价。在心理感觉方面,有85%的人表示这种教学模式心理感觉良好,心情舒畅,有29%的人给予高度评价。在运动能力、健身方法和锻炼习惯养成方面绝大部分学生也给予肯定,他们在121体育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锻炼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体育优等生有进一步提高、展示运动能力的机会,差等生经过一定努力,也能达到要求,并树立起学习和运动的自信心,形成了良好的体育参与意识,以上说明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乐于接受。实践证明,专项制的教学适应了教学目标的系统性。学生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开始,到学习基本战术,提高专项

技能,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认识规律,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1.3 实验班学生身体素质增长显著由表4可知,经过两年的教学实验,实验班学生在50米、立跳、实心球三项素质成绩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 *)表明通过121体育课程体系的运作,实验班学生的身体素质有较大提高。

3.2 实施121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讨论与建议

3.2.1 讨论

3.2.1.1 121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促进了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 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专项课,变被动考勤为自觉参与,出勤率达95%。在朝阳活动时间,运动场每天都人满为患。学生的交际范围逐渐缩小,并很快形成了稳定的体育锻炼小团体,人员也相对固定,学生之间凭着自己兴趣爱好和相互间的情感维系,经常从事某一项体育活动,体育锻炼逐渐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3.2.1.2 体育技能的提高,不但增强了参与体育竞赛的自信心,而且体育竞赛的成就感、荣誉感又进一步促进了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专项选修课教学给学生提供了掌握专项技能的平台,通过4学期的学习,对所选项目从理论知识到实践都有了充分的理解,并能自觉地去实践。通过体育竞赛,检验教学效果,使学生体验竞赛成就的快乐。形成对该项目的偏好,学生会自觉地安排时间参与该项目的运动,形成锻炼习惯。

3.2.1.3 培养一批有组织能力的体育骨干,推动了整个学校体育的开展 在体育专选班的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有意安排学生轮流值日,负责借还器材、组织学生做好准备活动、负责教学比赛的裁判工作,培养了一批有组织能力的体育骨干。他们会制定体育锻炼计划,会组织小型比赛,带动了周围的同学参与体育锻炼,活动时间延伸到周六、周日,学生群众性体育活动出现生机勃勃的可喜局面。

3.2.2 建议1)121体育课程体系推广实行:(1)要有场地器械保证。(2)需要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体育教师工作量是以前的好几倍,因此,不但要求教师要有崇高的奉献精神,而且还要求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包括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奖励,适当增加教师人数,缓解教师巨大的工作量。

2)专项制教学要设置宽松教学环境,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设置更多的项目和不同层次的教学班。

3)课程内容的设置应注重增强学生心血管系统、心肺功能和学生感兴趣的项目,贯穿于学校体育的始终,使学生在一两个项目上学精学透,在自我锻炼时能运用自如,这也符合全民健身纲要的基本要求。

4)处理好体育竞赛和群众体育的关系。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运动竞赛上,要把群众体育放在首位,切实抓好全体学生的身体健康,这才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篇8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育 渗透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体育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高校不仅仅要重视培养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修养,更要注重体育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影响。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开展体育竞赛及体育文化建设等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1.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1)抓好组织教学。教师应深刻认识到组织教学既是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又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关键环节,严密有序的组织教学不但有利于大学生锻炼身体,掌握体育知识与技术,而且能够有效表达教育者的规范要求,形成良好的氛围,提高教育效果。

(2)结合教材特点。高校体育的每一种教材都有侧重地体现了高校体育所具有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与体育教材特点进行紧密的结合。

(3)处理好体育课中的偶发事件。体育课教学中易发生受伤、冲突等偶发事件,体育教师在偶发事件中能作出公正的评判和合理的处理,对于帮助大学生明辨是非,掌握正确处理事件的方法具有良好的作用。

(4)发挥集体的力量。体育教师要注意引导集体形成符合学校教育培养目标的主流意识,引导集体成员形成正确的、较为一致的是非判断标准。另外,还要充分利用和发挥集体舆论的力量,启发教育大学生对集体中出现的不良倾向和行为进行批判和抵制,形成正向的群体压力。

(5)突出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其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和感染着学生,影响着教育的效果。因此,教师不仅仅应是社会道德规范的倡导者,更应是社会道德规范的践行者。

2.通过课外体育活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体育课的延伸和发展。体育教师不仅要注重在体育课上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而且要注意加强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各项思想政治教育。因为,课外体育活动不仅是学生提高运动技术和锻炼方法,促进身心健康,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的过程,而且是学生践行体育道德规范,培养体育道德作风的过程。一方面,大学生依据自己的道德认知水平,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产生积极进取之心,主动接受先进思想和正确行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另一方面,参与集体活动的大学生受到群体规范和同伴思想行为的影响,能在集体的相互帮教中促进个体的自我教育。因此,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3.通过课余体育训练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1)整体推进与区别对待相结合。整体推进是指课余体育训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整个训练队,不能因为某个队员的运动水平高低降低要求,也不能因为某个队员运动水平相对较低就放任自流;区别对待就是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做好工作。

(2)严格要求与真情关怀相结合。在课余体育训练中,因为大学生参加的项目单一,负荷较大,容易因缺乏新的刺激而降低兴趣和注意力,所以教育者必须严字当头,并且真心地关心和照顾他们,时刻留意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帮助他们及时解决实际困难,这样才能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3)说服教育与制度规范相结合。高校课余体育训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解决大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因此教育者必须坚持说服教育。然而,仅靠说服教育是不够的,要提高课余体育训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还必须加强制度规范,强化管理育人,加强制度规范,就是要通过制度的强制力,提高大学生的是非辨别力。

4.通过体育竞赛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体育竞赛是高校体育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十分有效的途径。体育竞赛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赛前动员教育。主要包括动员学生积极参与,为集体争取荣誉,为比赛出力;教育大学生树立顽强拼搏、勇于进取和团结友爱、协作互助的精神,树立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尊重观众的文明参赛和文明观赛的意识,以及守纪律、守秩序、重安全的意识等。

(2)竞赛组织工作。体育竞赛的组织工作头绪多、要求高、牵涉面广,做好体育竞赛的组织工作本身就是一个极富教育性的过程。因此,周密有序的组织工作是办好体育竞赛的先决条件,也是有效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

(3)赛后总结表彰。这是贯彻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原则的具体体现,也是发挥高校体育竞赛中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关键步骤。主要包括:其一,对赛事的组织、比赛、裁判等工作进行全面总结,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希望;其二,对表现突出的运动员、裁判员和单位进行表彰,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其三,抓住竞赛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发掘其教育因素,进行广泛的宣传报道,充分利用榜样的力量对广大大学生进行正面的激励和教育。

5.通过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1)加强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既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基础部分,又是能够直观地体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水平的外在体现。我院体育教师注意加强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第一要注重能基本满足全校师生员工,特别是大学生开展体育活动和参加体育锻炼的需要;第二要注重提高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美学价值和教育性,激发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使之受到感染。

(2)加强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一是加强宣传优异的成绩和典型人物、事迹等,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引导学生重视体育、热爱体育,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二是加强体育教学,帮助大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和体育道德规范;三是组织丰富的、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行为习惯,为大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四是强化管理,通过管理,使校园体育精神文化规范化、制度化、传统化。

(3)加强了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校园体育制度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系统正常运行的支持和保证体系,加强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一是加强领导,并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和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的重要作用,推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深入发展。二是加强规划,结合学校实际提出具体的建设目标和指导思想。三是建立良好、有序的体育活动实施机制,保障和促进校园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四是建立健全校园体育文化管理体制和监督体制,保证校园体育文化的有序化、健康化、有效化发展。

总之,在体育教育中对学生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有着磁铁般的吸引力,而且能融洽人际关系,锻炼集体协作精神,激发他们的热情,沟通他们的心灵,从而形成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这样,学生的团结友谊等精神便得到进一步弘扬,产生一种无形却巨大的凝聚力,有助于高校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品位的提升。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利用体育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强烈的感染力和浸润力,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得到不断充实和完善,使他们的视野更辽阔,心灵更高尚,知识更丰富,最终成为合格的现代人。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课堂(标准)解读.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4.

篇9

【关键词】高中体育;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教学是高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很好的改善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奠定人生和事业的身体基础。为此,高中体育教学,应立足学生和学校实际,运用多种方式,从长远观点出发,教会学生更多的体育锻炼技能和锻炼方法,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提供更多的选择,提高体育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一、加强理论教育,增强健身观念

高中体育教学中应加强体育理论教育,提高学生对终身体育的认知,身体锻炼应遵循人体自身运动规律进行,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尤为重要,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加强对学生的理论教育,理论教育能使学生明确终身体育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真正认识到体育锻炼的意义,从而指导终身体育锻炼,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理论课学时、量是完成教材的重要保证,力争把教材的内容讲深、讲透、讲具体,才能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体育知识,拓宽体育知识面,从而终身受益。

二、教材选用科学,适合学生认知

体育理论课教学,要正确的选用教材,教材的安排要使学生明确体育锻炼对生命的价值,要向学生传授锻炼原则、练习方法、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及各类比赛的规则。教材应适合高中生年龄特点,和性别特点,男女学生由十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别,特别是对高年级女生出现的心理、生理变化特点,更应从体育运动美,形体美,娇健美等美学角度出发,鼓励其自觉参与锻炼。建议高年级教学可尝试男女分班教学,男生多安排对抗性强的教学内容,女生可依据其生理、心理特点多安排柔韧性、协调性的教学内容。教材应具有趣味性、娱乐性、趣味性、娱乐性越强的教材越具有魅力,越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中来。通过对学生的体育基本知识的传授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明确体育态度,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坚持锻炼。

三、积极开展竞赛,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是对某一事物活动的积极表现的心理倾,体育兴趣是人们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与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联系的意向活动。高中生正处于青年初期,生理心理发育较完善,求知欲旺盛,求胜心切,已拥有一定的体育能力。游戏与竞赛以其特有的趣味性和竞争性很受青少年学生的喜爱,根据这些特点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带有趣味性和竞赛性的游戏,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体育竞赛是促成学生体育情感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体育竞赛的参与意识往往是全身心投入的一种参与,其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比其它方式都更为深刻。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的兴趣。”高中体育教学中应多进行各活动项目竞赛,利用竞争心理的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兴趣。同时,在体育教学中应坚持以表扬为主,多用良好语言刺激,可以增强学生情绪的正面变化,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如趣味体育运动会、障碍跑、拔河比赛、乒乓球赛、跳绳比赛等等。特别是高年级的足、焦、排球对抗赛,都能在学生中掀起一阵锻炼热潮,学生的锻炼意识深刻。组织体力活动的竞赛的同时,还必须组织包括体育知识竞赛在内的以促进学生体育意识为目的的一系列比赛。这种竞赛不仅具有参与人数多,受益面广,时间、地点可以任意选择,其受客观条件限制小,举办容易等特点。还起着舆论导向作用,宣传引导和寓教十乐的作用,是学校终身体育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体现。

四、营造良好氛围,接受体育熏陶

经验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没有健康的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不仅是学生完成当前学习任务的需要,也是他们今后争取事业成功的需要。学校体育工作应遵循当前实际情况,加大健身意识宣传。

营造积极向上的体育氛围,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学校要学生年龄特点积极创造有利条件,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如设立体育节、体育选修课、健康教育课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利用电视、广播、黑板报等宣传媒体进行体育活动宣传及组织教工体育比赛,激起学生的体育兴趣;也可开展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等活动,使学生受到良好的体育熏陶。

五、构建和谐关系,激发训练动力

篇10

随着高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及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高校体育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我国学术界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五方面:第一,体育课程、运动项目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研究,这些研究在体育课程与运动项目对校园体育文化的促进作用方面作了积极探索。第二,和谐校园建设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研究,这些研究对校园体育文化在构建和谐校园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第三,校园体育文化与人才培养研究,人才培养作为高等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校园体育文化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做出了积极研究,研究方面的成果比较丰富。第四,校园体育文化的现状调查,发现了影响校园体育文化在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制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因素,提出了对策。首次提出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四因素说”,增加“校园体育行为文化”,指出行为文化是指人们本能地内部或外部的某种刺激的活动和自觉地为了某种需要而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行为文化作为体育文化有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应该加入进来。因此,本研究主要是从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和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四个层面来探索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研究。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新建本科院校常熟理工学院校园体育文化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期刊网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高校体育文化、校园文化,校园体育文化等关键词进行查询,利用常熟理工学院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资料,获取大量有用的文献资料,并登陆有关高校体育网站收集资料,为融合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2.2.2问卷调查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在常熟理工学院进行问卷发放与回收,对常熟理工学院学生发放400份问卷,回收385份,教师问卷10份,回收10份。通过问卷调查法等方法,了解目前常熟理工学院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所具有的优势及存在的不足之处,为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供现实依据。

2.2.3数理与逻辑分析法

对调查获得数据运用Excel2003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对资料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运用逻辑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类、归纳、分析,并对相关理论进行逻辑分析。

3常熟理工学院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分析

3.1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现状分析

3.1.1体育场地现状分析

体育场地是学校体育教学及活动开展的最基本保障,也是校园体育文化开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由表一可知,室外场地生均占有面积2.129m2,室内场地生均占有面积0.275m2,学校所有体育场地的生均占有面积2.404m2,根教育部相关规定,高校体育场地生均面积大于3m2来看,生均体育场地占有差距达到19.9%,基本能满足学校开展体育教学与活动的需要,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上课或课外活动场地过于拥挤等现象,不利于教学训练及其它体育课外活动的开展。从《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配备目录》中对于常熟理工学院这样一所学校的规模(大于10000人),对高等学校室内外场地的要求有:室外场地大于4.7m2,室内场地大于0.3m2。从相关数据分析得出,室外场地差距高达54.7%,而室内场地差距要小得多只有8.3%,所以也导致了在室外项目的运动场地上常常出现拥挤不堪,而室内项目的运动场馆也基本达到饱和的状态。学校应该增加和改善体育场地面积,这对体育教学及活动的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1.2学校体育工作经费现状

教育部《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中明确指出将“学校体育工作经费纳入到学校经费预算中来,并与学校教育事业经费同步增长。”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体育经费占年度校教育经费比例的最低限为1%,以常熟理工学院2012年为例,以最低限的1%计算,则学校体育经费应该达到四百多万元,而实际中学校体育经费投入只占到学校教育经费的0.2%左右,不足80万元。尽管自2004年以来,学校加大了对体育经费投入的力度,学校体育经费规模呈现出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从相对数量和生均数来看,体育经费的投入却呈下降趋势。

3.1.3学校体育场馆设施

由表2中可知,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是比较齐全的,在标志性体育建筑方面,在东湖校区有一座可容纳3500多人的综合性体育馆,在学校举办大型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常熟理工学院有东湖、东南二个校区,导致在资源的配置上出现不平衡,但基本上能满足不同体育项目教学训练与活动的要求,从学校体育项目的开展情况统计来看,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的配置又不尽合理,以2014-2015年第一学期为例,全校体育课上课人数达到8372人,由图1可知,乒乓球和篮球二个项目选项目人数均占很高的比例,分别达到19%和17%,而常熟理工学院的乒乓球台为73张,平均达到20.7人共用一张于乒乓球球台,篮球为33片,平均达到43.3人一片篮球场地,其中由于羽毛球项目选课人数多,平均达到43.2人共用一块羽毛球场,而像健美操类、舞蹈类、武术类课程的场馆人均使用面积只有0.68平方米。体育管理部门在教学上应该优化课程项目设置,合理规划好教学场地的使用,积极争取学校在体育场馆设施的投入,保证学校基本的教学与训练、体育课外活动的需要。

3.2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现状分析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包括体育文化核心价值观念、体育标识、体育道德、体育精神等。体育精神文化对体育实践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而常熟理工学院在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上是相对薄弱的环节。首先在体育标识上,只有一坐标志性的体育建筑———综合性体育馆,在体育运动场的建设上没有自己的特色和设计功能上的不完善;其次是没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体育文化的价值观念,只是在体育竞赛活动中提出一些口号,如“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发扬体育精神、展示青春风采”、“奋力拼搏、赛出水平,赛出风格”等,口号还不能达到形成核心体育文化价值观念的作用;在体育道德的建设方面,能够做到公平开展竞赛活动、没有出现有违反体育道德等行为。在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中,公平竞争精神和团队精神、人本主义精神得到较好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公平竞争、团结协作、健康快乐实质内容上。

3.3校园体育制度文化现状分析

3.3.1组织领导

在学校层面,常熟理工学院的学校体育工作得到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有专门的分管副校长来指导学校体育的相关工作,全校师生体育活动的管理组织方面,由常熟理工学院体育运动委员会,在校党委、校行政领导下开展工作。在体育工作层面,是由学校独立的二级教学单位体育部来具体开展相关的工作,是学校体育工作的职能部门,体育部工作组织开展下设一个办公室(综合办)、一个研究所(体育与健康促进研究所)、两个管理中心(课程教学管理中心、群体竞赛管理中心)。另外还设立体育部党政工作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学督导组等工作机构。每年制定体育工作计划、有体育工作总结、召开相关体育工作会议落实体育相关制度的执行状况,完善的组织领导机构,充分保障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制度建设。

3.3.2校园体育制度现状分析

从学校体育工作实际来看,主要包括体育教学、体育竞赛与训练、课外体育锻炼、体育场馆管理工作、体育师资的建设与发展等几个方面。通过调查得知,常熟理工学院相应的体育制度有24份。有相应的管理办法,在工作中就会形成相应的工作流程,达到理清工作思路的效果,但是从成文的体育制度中发现,在体育教学的制度中基本上涵盖了体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但在体育课堂常规及体育教学的管理实施办法等未见涉及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作为学校体育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在制度的制定时应该是比较关注的,但查阅了现有的制度中没有发些一份关于体质健康标准相关的制度内容。其它几个制度内容相应来说是较完善的,但是课外体育锻炼中,如体育健身管理、体育文明规范、体育社团等制度内容也是缺乏的。在体育竞赛与训练的制度内容中如运动员守则、公平竞赛等内容也是需要增加的。在师资队伍管理中增加体育教师工作守则、教师奖罚制度等内容。从常熟理工学院校园体育制度现状来看,总量基本上能满足教学与课外活动、竞赛训练的需要,但是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方面的制度应该得到加强,完善的制度建设是保证学校体育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前提,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制度建设。

3.4校园体育行为文化现状分析

体育行为即指人们有意识地采用体育的方法、手段,实现体育目的的活动,是体育兴趣的重要表现方式。校园体育行为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之一,具体来说,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内容主要包括:学生体质达标、体育课出勤率、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开展阳光体育情况、身心健康状态等一些方面。根据2013年常熟理工学院学生体质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得知,在体质达标率上只有86%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其中在力量及耐力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在体育课的学生出勤率方面比较好,达到97.8%,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体育课比较受学生的欢迎。通过调查发现,在参加体育课外活动方面,在项目的选择上,以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及跑步为主,据分析,篮球项目由于校园篮球活动开展得较多,影响力大,导致选择篮球项目的人较多,在乒乓球及羽毛球的项目选择上,由于乒乓球及羽毛球项目均为室内项目,不受天气条件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在跑步项目的选择上,由于跑步是最简单易行的身体锻炼方式,无场地、服装、器械等条件的限制,可以自己掌控跑步时的速度及距离,在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项目选择上基本以传统的球类或简单易行的跑步等项目为主。

4常熟理工学院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路径

如何根据现有的条件,来积极创建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路径,给学校及体育管理部门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具体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进行:

4.1完善学校体育规章制度、学校在政策和经费上给予充分保障,提供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通过学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学校的体育制度建设有了一定程度的丰富,但任何事物的发展、提高和完善都需要一个过程,制度建设也不例外,尤其是制度建设和运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为此应该根据具体情况,从学校体育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学校群体竞赛管理规章制度、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管理规章制度、学校体育场馆管理规章制度、学校体育工作实际操作层面等几个大的方面来制定相应的制度,来进一步完善和制定更加合理的学校体育管理制度。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学校在政策上的支持起决定性作用,通过积极探索转变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理念,改革创新课内外体育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发挥学校体育多方面育人功能,让学校体育工作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采取各种措施让学校在政策上给予学校体育工作更多的倾斜。在经费的保障方面,首先在教育经费总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加大对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力度,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从而使学校体育经费得到相应的提高;其次,积极拓展其它筹资渠道,学校体育的管理职能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专业人才及场馆资源上的优势,积极开展对内、对外的服务工作,如利用体育场馆资源,在学校体育工作之余,开展各类体育培训、企事业单位的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策划服务工作、体育场馆的租赁承包等,进而进行一定的自盈创收能力,从而增加学校体育经费收入。

4.2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竞赛活动、打造校园体育文化亮点

常熟理工学院的校园体育文化在现有的传播体育文化的方式上,主要是竞赛活动的组织,来达到宣扬校园体育文化,主要有两种方式:(1)通过学校体育运动会、单项协会比赛等方式进行传播,但这种体育传播方式由于运动项目固定且单一、竞技性较强,而且还有参与人数的限制,导致参与人数的不足,改革传统的校运会模式,将其变为多种多样的体育节形式,从而真正起到传播体育文化的作用。(2)通过体育文化节、冬季三项比赛等方式进行传播,虽然这种方式在项目设置上都比赛贴近于学生的实际,受到学生的好评,但由于比赛每年各举办一次,导致学生对比赛缺乏认同感。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组织是建设好校园体育文化的有利路径,依托常熟理工学院学生体育与健康俱乐部,它是学生体育竞赛与课外俱乐部活动、体育锻炼最直接的参与实施者,它是涉及人数最多的校园学生体育活动平台,在现有单项协会的基础之上,发展更多的体育(俱乐部)社团及会员人数。改革竞赛与活动体系,加强体育教师对体育俱乐部活动的指导,在竞赛中,改革创新学生竞赛活动体系,完善学生体育竞赛活动的工作流程与活动计划。在竞赛的次数上,做到周周有体育活动开展、月月有体育比赛举办。在竞赛的内容与形式上,从以“锦标主义”到以“重在参与”为指导思想,开展更多学生喜爱、难度低、利于操作的项目,如开展校园体育达人榜、校园体育吉尼斯,开展更多学校体育竞赛之外的竞赛或体育趣味活动,培养学生当中的体育明星。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竞赛活动、来打造校园体育文化亮点,最终做到人人喜爱体育、人人知晓体育、人人参与体育。

4.3打造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塑造校园体育文化品牌

学校根据现有的资源重点,突出发展体育舞蹈、跆拳道、龙舟等校特色体育项目,打造高质量、高影响力的高水平体育运动队,塑造学校体育文化品牌,以体育项目品牌为突破口,进而达到学校师生的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认同,通过品牌体育项目所没有具有的特色体育项目文化,如体育精神、体育口号、体育标志性人物,形成校园体育文化品牌的核心理念。

4.3.1将品牌项目列入体育课程教学中

如何让校园体育文化融入到学生当中去,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参与到某一体育运动项目,把品牌项目融入到体育课程项目中间来,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来看,学生对特色体育项目的选课人数呈上升趋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参与是获得校园体育文化价值认同的首要前提。通过优秀的体育文化品牌在体育课堂中的示范作用,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进而养成良好的体育课外锻炼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

4.3.2让品牌项目建设成为学校对外体育文化交流的窗口

学校高水平体育运动队在每年会有多次的参加全国、省市级、区域性比赛任务,高水平体育运动队作为校园体育文化的一个载体,成为对外展示校园特色的体育文化价值理念、体育观念、体育价值取向、体育道德观、体育运动精神等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最直观的体现。近年来,常熟理工学院对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和体育制度文化建设有了进一步完善,良好的条件下,让别人主动来校交流学习,以2014年为例,学校承办了苏州市(常熟赛区)的体育舞蹈比赛,承办了江苏省十八届体育运动会高校部龙舟比赛,该项赛事有江苏省近二十所兄弟院校参加,得到了省教育厅领导的大加赞赏,学校以龙舟品牌项目为依托,吸引了包括苏州大学、苏州工业职业学院等兄弟高校的龙舟项目的考查交流。通过对外体育比赛与交流活动,不仅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宣扬了常熟理工学院校园体育文化特色,还提高了师生的对外交往能力,而且还吸收和借鉴了兄弟高校的校园体育文化特色,在建设自身校园体育文化方面有了对比和参考。

4.3.3品牌项目成果展示

学校创建特色体育品牌项目以来,学校体育舞蹈队共7次蝉联江苏省体育舞蹈比赛团体冠军、获得若干团体项目及单项的一、二、三等奖及优秀组织奖。学校跆拳道队代表学校参加了全国、省级比赛十余次,获得冠军11次、亚军1次、季军2次、第四名1次、第五名3次的优异成绩。学校龙舟队多次代表学校、江苏省参加世界大学生龙舟赛、全国龙舟赛、江苏省运动会、区域性龙舟比赛、江苏省大学生龙舟赛及各种社会性龙舟邀请赛,获得世界大学生锦标赛的亚军、江苏省大学生龙舟锦标赛冠军、江苏省运动会龙舟比赛季军、世界华人龙舟赛第五名等优异成绩。

4.4优化校园体育文化传播平台

大学生体育文化需求的信息获取路径是影响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在常熟理工学院的学生中获取校园体育文化知识主要是通过校园网、宣传海报(公告栏)、校报等方式,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此等传统的传播形式已经不能及时地宣传校园体育文化,所以在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中,传播平台的优化显得尤为重要,利用学校建设信息化校园之际,积极推进校园体育文化传播平台的建设。首先建设好学校体育部网站,体育部作为学校体育职能部门,是学校体育信息的权威部门,网站应及时和及时更新学校相关的体育通知公告、体育资讯,建立体育信息查询(如体育成绩查询、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查询、俱乐部课外体育锻炼查询等)、师生互动板块,加强学生对校园体育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其次发挥新媒体在校园体育文传播中的积极作用,现如今学生的手机、电脑的覆盖基本上达到百分之百,利用QQ群、微信朋友圈、博客等传播平台,通过“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方式,来实现校园体育文化信息传播量的几何增涨,所以必须善于运用新媒体传播环境,营造更加积极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真正满足大学生的校园体育文化需求。

5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