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医学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1: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运动医学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运动医学的概念

篇1

关键词: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概念;比较;兴趣;体系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是中图版必修一中的重要一节,讲述的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要素――地貌。本节从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分析地壳的运动与变化,并以此为主线,将各知识点串联起来。其中出现了大量的概念,特别是地理术语和地理名词多,同一类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极易混淆,学生学习难度大。笔者认为,要重在理解地理概念是组成地理知识的基本元素,也是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关键。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是学习和掌握地理基础知识的关键。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比较法

1.相似概念

(1)断裂与断层

断层是岩石在断裂变形阶段产生的,只有当岩石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移动时,才能称为断层。形成断层,岩石必定断裂,但岩石产生断裂,未必一定形成断层,关键在于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即断裂、错动是断层的基本特征。

(2)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

风化和侵蚀都是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但风化作用相对侵蚀作用来说,是在静态下比较缓慢地进行的,短时间内不易被人们察觉,而侵蚀是在较为明显的动力作用下进行的,易于察觉。

(3)流水沉积作用在出山口形成的冲积扇与在入海口形成的三角洲可通过景观图加以区别

2.矛盾概念

这类概念也必须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所在,才能正确区分。如:

(1)内力与外力可通过表格对比,易于区别。

(2)地垒与地堑可利用泡沫制作教具,用不同颜色区分不同岩层。如图

(3)背斜与向斜可引导学生自己利用课本模拟地壳碰撞、挤压运动而造成水平岩层上拱形成背斜,水平岩层下凹形成向斜。

(4)生长边界与消亡边界、海岭与海沟可通过示意图体现

①海岭是新的大洋地壳诞生处:地幔物质从海岭顶部的巨大开裂处涌出,到达顶部冷却凝结,形成新的大洋地壳。

②海沟是大洋地壳消亡处:当扩张的大洋地壳遇到大陆地壳时,因密度大,便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幔中软流层,逐渐熔化消亡。

3.包含关系的概念

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

地质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壳运动仅是内力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而地壳中的各种地质构造基本上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即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

对以上概念需把握其相互之间的联系:

(1)地质作用是形成地质构造的动力;(2)地壳运动是地质作用的一种形式(过程);(3)地壳运动是地质构造的成因,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4.概念的广义和狭义

例如,对于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1)从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力与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2)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即某种地形只是从其外在形态来判断,如山地,但不能判断这山地是由于褶皱形成,还是断层形成,还是火山喷发形成,而提到喀斯特地貌或是丹霞地貌,我们即知是流水侵蚀、溶蚀形成,而提到雅丹地貌,即知是风力侵蚀形成。

二、引用其他学科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分清概念

1.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在流水侵蚀和溶蚀作用下形成的地貌景观,地上有石林、峰林景观,地下有溶洞、钟乳石、石笋、石柱等景观,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CaCO3+H2O+CO2■Ca(HCO3)2

2.风化作用中有物理风化,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在热胀冷缩作用下,白天与晚上导致岩石内部与外表存在温度差异,逐渐使岩石破碎

3.生物风化,由于生物根劈作用致使岩石破碎

4.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三、建立知识体系,明确概念的从属、并列关系

篇2

中医学具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医学逐步形成并发展为完整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为中国人民的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中医学的世界观

中国古代没有哲学这个名词,现代哲学所研究的内容在中国古代被称作“道”。“道”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为了探讨世界的本源,研究事物发展变化规律而提出的。“道”其本义是指行走的道路,有“开头”、“起始”的意思,故老子及其以后的哲学家赋予“道”字宇宙本源,万物之始的涵义。由于道路规定了行人前进的方向,是达到某一目的地所必由的途径,故又引申为规律、道理。在道家学说中,道既指事物的本源,又指事物的运动变化的规律。道家以外的其他各家学说则主要着眼于道的规律性涵义。

中国哲学注重本根,不像西方哲学有一条明晰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因此,中国哲学内涵也不能简单地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来划分。但中国哲人有一个根本一致的倾向,即承认变是宇宙之根本事实,变易是根本的,一切事物莫不在变易之中,中国哲学关于宇宙大化之根本见解,即在于认为宇宙是变动的,宇宙是一个变易不息的大流,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变易历程,所以名之大化。西方哲学中有认为动为假相者。印度哲学家多认为变化为虚幻。在中国似乎没有,中国思想家都认为变动是实在的,这是中国哲学的一个特点。

国哲人对于变化多数有深刻的见解,大多数哲人认为变易是普遍的事实,而变易之中有其常则,其次对变易之规律与变易之根源,亦多有精深的研究,宇宙总是在运动,更无止息之时,只有动中之静,而无绝对的静,宇宙根本是运动的。因此中国思想家都认识到恒动,在恒动的基础上思考一切,恒动观成为中国哲人一致的倾向。

“气”一般人都认为是空虚神秘的字眼,其实是一个比较实际的观念,与物质的观念相接近,由于中国古代恒动观的倾向,“气”的特性被中国古代一呰哲学家用来说明宇宙的本源、本体,用“气”描述一切事物的存在。“气”即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因此,中国哲人恒动观倾向模糊了唯物与唯心倾向,走了以恒动观为倾向研究一切的方向。

中医学中的气虽然具有医学方面的特定内涵,但就其涵义与特性本质来说,与中国古代哲学是共通的,是对中国哲学的引用,即用气的特性阐述其理论。

2中医学的方法论

由于中国哲人恒动观倾向,究竟本根常与恒动相统一。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迁流中,整个宇宙是一个变化的大历程。化是变之渐,变是化之成。事物的反复两一乃是根本,反复是变易之规律,两一是变易之根源。变易、反复、两一是中国哲学对认识事物运动变化的主要贡献,是中国哲人可贵的认识。

阴阳和五行观念的出现可以看成是中国哲学形成和开拓的主要标志之一,对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各个方面产生了重要的作用。阴阳概念的产生,其原来的含义是很朴素的。最初仅指光的向背而言,凡向日光或阳光充足的地方为阳,背光或阳光少或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则为阴,上升到观念只不过是正.反两个方面和整体现象而已。古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观察到自然界有天地、日月、昼夜、寒暑、明暗、死生、雌雄以及人类本身有男女等客观现象,由此而引申出明与暗、日与月、天与地、昼与夜、水与火.热与寒、动与静、刚与柔、清与浊、气与形等对立的概念,就用阴阳作为这两个方面的代表,借以概括各种事物和现象,阴阳逐渐被提升为表示两种对立统一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对立统一的两面的符号,加之中国哲人恒动观倾向,《易传》不仅把阴阳看成是宇宙万物本体,而且把“阴阳”当成描述、解释宇宙生命一切现象的模型方法,从而把认识事物的阴阳方法上升为中国哲学方法论,形成了中国哲学探讨事物运动变化最基本的动态方法论,即阴阳学说。

五行概念的产生,学术界存在几种观点。人类认识事物是在分类中进行的,由于中国哲人恒动观倾向,金、木、水、火、土行的涵义得到增强,随着古人观察和认识的不断深入,五行的物质元素意义逐渐趋于削弱和淡化,而其方法论的作用则日益加强和突出,逐渐演变成一种既定的思维模式和理论框架,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方法论是中国哲人在恒动观影响下形成的动态方法论,是中国哲人对事物变易.反复.两一更深刻的认识,阴阳方法论是中国哲人用阴阳两种存在的运动形式描述事物的运动变化,五行方法论是中国哲人用金、木、水、火、土五种存在的运动形式描述事物的运动变化,当然周易八卦方法论也同样是用八种存在的运动形式描述事物的运动变化。因此,中国哲人的恒动观倾向,造就了各种不同的动态方法论,更加深刻地认识了事物的运动变化,但最简单最基本的动态方法论是阴阳方法论,形成了其他动态方法论的前提。总而言之,动态方法论是中国哲人深人研究事物运动变化的总趋势。

篇3

关键词:医学哲学;医学哲学思想史;医学人文精神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在“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时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当时盛行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中医学将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引入中医学,与中医学自身固有的理论和经验相融合,以说明人体的形态结构、生命过程,以及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因而形成了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与中医学固有理论和知识相融合的独特医学理论体系。挖掘和研究传统医学哲学思想,对于我国现代医学人文精神的研究和重塑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1《易经》、《黄帝内经》为中医学的形成奠定哲学基础

中医学的形成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有理论准备和积淀的。学术界普遍认为,春秋时期的扁鹊秦越人所提出的“信巫不信医”为“六不治”之一,标志巫医相混的时代结束,不科学的巫术开始从医学剥离出去。古人还认为疾病产生于人类“逐欲之道方滋,而五味或爽,时昧甘辛之节;六气斯,易愆寒燠之宜。”于是“饮食伺衅,成肠胃之眚,风湿候隙,遘手足之灾”[1]。还认为“暨炎晖纪物,识药石之功;云瑞名官,穷诊候之术”[1],才有了中医中药。“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2],即只有伏羲、神农、黄帝的书才能救助病人,而且许多医学史书籍也都普遍认为“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难经出,更洋洋”[3]。而《黄帝内经》问世前,医学理论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哪些人充当医生,许多文献所谈都过于粗疏。笔者认为在这个时期奠定中国医学的哲学基础主要是来自于“六经”之一的《易经》,其充当医生的人也多来自于早期“儒”的社会职业之中。

“六经”之一的《易经》不仅奠定了中医学的哲学内容,如阴阳学说、天人合一的理论等,而且在思维模式、方法上也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而后者比前者在支配这一医学的行为上则更为重要。例如:在思维模式上,《易经》提出了"形而上为之道,形而下为之器"的道器论,在由“器”(物)升华为“道”(意)的过程中,《易经》主张要经过“观物取像”、“立像尽意”、“以像喻意”的过程,这里的“像”应该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特色之处,作为哲学体系,在取譬中,它也成为医学的思维模式。在方法上,取像类比是典型的《易经》,也是中医学被广泛应用的方法。“天人合一”原本是中国先民的重要思维方式,并被《易经》中的每一卦相包含。在中医学形成的过程中,吸纳了这一重大命题,以人取譬于自然,因此就有了“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的对应关系[4]。古人把物质世界的阴阳五行学说运用到医学的领域,借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成为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最有影响的哲学思想和方法

精气学说,是古代先哲们探求宇宙本原和阐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精气学说认为,精气(气)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本原,精气自身的运动变化,推动和调控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此学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渗透到中医学中,促使中医学建立了精为人体生命的产生本原,气为推动和调控生命活动的动力的精气理论,并对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藏象经络理论、病因病机理论、养生防治理论的构建具有方法学方面的重要意义。

阴阳学说,是建立在唯物论基石之上的朴素的辨证法思想,是古人认识宇宙本原和阐释宇宙变化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阴阳学说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说明相对事物或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存在着相互对立、制约、排斥、互根、互用、互藏、交感、消长、转化、自和等运动规律和形式,宇宙万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世界本身就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中医学将阴阳学说用于解释人体,认为人体是由各种既对立制约又协调统一的组织结构、生理机能所构成的有机整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学说帮助中医学构筑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并贯穿于其中的各个方面,指导着历代医家的理论思维和临床实践。

五行学说,既是古代朴素的唯物辨证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又是一种原始而质朴的系统论。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可在不同层次上分为木、火、土、金、水5类,整个宇宙是由此5类不同层次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生克制化运动所构成的整体。中医学以五行学说解释人体,将人体的五脏、六腑、五体、五官、五志等分归于五行之中,构筑以五脏为中心的5个生理病理系统,并以五行的生克规律阐释此5个生理病理系统的相互关系。五行学说帮助中医学建立了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和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整体思想,构筑了人体脏腑经络的系统模型,并用于解释疾病的病理传变和指导对疾病的诊断和防治。

精气、阴阳、五行诸学说,虽是我国古代富含唯物辨证法的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确实起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历史的限制,仍存在着较多的局限性。人体的生命活动是非常复杂的,尚有许多深层次的规律和机制需要去探索、去揭示,用古代哲学的精气、阴阳、五行诸学说尚不能全面和从深层次来阐释人体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规律和机制。因此,我们对精气、阴阳和五行诸哲学思想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原始朴素的阶段,应该结合现代自然辨证法的研究成果,提高一个层次;对人体复杂的生命过程的研究,也不能仅用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来阐释,而应该在中医学整体思想的指导下,一方面吸收中国古代人文学科的精华,一方面运用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进行细微层次的研究,以逐渐揭示人体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

3天人相应、心身统一、临床诊治整体观与气血变化恒动观是哲学思想的具体应用

3.1天人相应整体观人与自然界有着相类相通的关系;人与天地相参,与自然界息息相通,生命的根本在于人之阴阳与天之阴阳的相通相应:“生之本,本于阴阳”(《素问》)。自然界阴阳五形之气的运动,贯通于人的生命活动之中:“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于天气”(《素问》)。

3.2心身统一整体观人的生理功能具有整体性,人体的各种脏器,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堆砌而是相互协调、相互联系地维持着生命活动;生理与心理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统一体,生理状态决定着心理状态:“黄帝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歧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素问》)。心理状态影响着人的生理状态和病理状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

3.3临床诊治整体观《内经》在对病因、病机、局部病变和整体状况的关系、各种治疗方法的关系等方面的论述,鲜明地表达了整体思维的特征。如认为局部病变是脏腑病变的整体反映,因此在诊治局部病症时,要:“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素问》);强调将各种治病方法综合起来,根据具体情况,随机应变,灵活运用,使病人得到适宜治疗:“古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素问》)。

3.4疾病转化恒动观《内经》借用哲学“恒动观”的概念﹑原理,认识人体生命过程的永恒运动及其伴随发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转换过程。它认为世界是运动的,生命在于运动。事物与现象运动的化与变,以及事物和现象量与质的状态为基本内容。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篇》曰:“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搏,成败之所由也……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素问·灵兰秘典论篇》在论述脏腑功能之后总结谓:“恍惚之数,生之毫厘,毫厘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此外《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灵枢·天年》篇关于人体生长发育的论述,《素问·热论篇》关于热病传变过程的记载,都是以恒动观为思想基础的。

4传统医学哲学思想的现实人文意义

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易经》、《黄帝内经》阐述了医学人文观念、医生思维素质和医学职业品格等方面宝贵思想。为医学人文思想教育提供具体要求。

4.1医学人文观念第一,以生命为本的医学本质观。《内经》指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素问》),病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医家当以病人的生命为本。因此,在为病人诊治的时候,如同面临万丈深渊,极其谨慎;同时要象手擒猛虎一般坚定有力,全神贯注,决无分心:“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素问》)。第二,以人文关怀为本的医学目的观。《内经》认为,医学的目的不仅是疗病救伤,更重要的是对人的关爱:“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有终时”(《内经·灵枢》)。《内经》认为,医者应关爱病人的生命,对病人满怀同情和仁爱之心,以尊重和珍爱病人的生命为出发点考虑问题:“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灵枢》)

4.2医者思维素质第一,完善的知识结构。《内经》从整体论的观点和医学的复杂性出发,对医者的知识结构有着独特的见解:医者不仅要具有医学知识,而且应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内经·素问》),这样的医者,《内经》称之为“上工”。第二,主观与客观相一致。医者的诊断属于主观认识,病人病情属于客观事实。《内经》认为病人的病情是第一性的,“病为本”,医者的诊断是第二性的,“工为标”。医者的主观与客观相一致,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而主观背离客观,治疗就将失败。第三,理论联系实际。《内经》认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医者才能掌握医学的规律而不迷惑;对事物的要领了解极其透彻,才是所谓明事达理的人。

4.3医生的职业品格第一,接诊疗病有方。《内经》认为,医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需要从业者具有特殊的职业品格。在接诊的时候,医生应该注意起坐有常,举止得体,思维敏捷,头脑清醒:“是以诊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以转神明,必清必净”。《内经》要求医者诊病时要具有高度负责的精神,全面观察,全面分析:“故诊之,或视息视意,故不失条理,道甚明察,故能长久;不知此道,失经绝理,亡言妄期,此谓失道”(《素问》),《内经》对“粗工嘻嘻,以为可知,言热未已,寒病复始”(《素问》)的不良职业作风予以了严肃的批评。第二,医患交往有礼。《内经》对医患交往的的方法和礼节作了首创性的阐述,首先提出“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的医患交往的一般礼节,突出强调了“临病人问所便”的重要性(《灵枢》)。

【参考文献】

[1]唐·孔志约.新修本草序[A].唐·苏敬等撰,尚志钧辑校.新修本草辑复本[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81:11.

[2]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1997:3.

篇4

医院的转化医学中心是医院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推动临床科技成果转化、聚集和培养优秀科研人员,开展学术交流的基地,是促进高科技与临床研究发展密切结合的重要技术平台。

转化医学中心隶属医院,依托各科室、研究所和其他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机构建设的科研实体,面向医院的各科、各类研究人员开放使用,包括本院医生、在读的硕、博研究生、博士后和七年制学员。中心具有相对独立的人事和组织机构。

越来越多的人提出,必须重视把生命科学研究的新知识、新技术方法转化成征服各类疾病,改善人类健康的新疗法、新药物,使这种“转化医学”作为生物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Zerhouni EA, Sci Transl Med, 2009)。为达此目的,需要创造新型实验研究方法与思路,使在细胞及动物模型的研究能更切合人类疾病的实情;大力推动新技术、新方法在临床的应用;打破学科间的壁垒,鼓励基础与临床及不同新老学科间的合作研究,尤其是疾病病理机制、药物反应的深入探讨。除这些“转化研究”之外,转化医学还应包括把新医学知识、新疗法、新药物用于保障人民健康,用于不发达国家与地区以及发达或发展中国家的弱势群体。近年来,许多政府及非盈利组织增加了对转化医学的投资,已有多份转化医学的专业杂志问世。可以预见,人力、物力的投入将会大大推动转化医学的兴起和发展,也是我们提高医疗、科研水平的良机。

尽管把有意识地进行转化研究作为医学目标是一个新概念,转化研究本身已有很长的历史。多巴胺的研究及临床应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1950年代,瑞典的Carlsson实验室用新的荧光测定方法发现,多巴胺不但是去甲肾上腺素的前体,且本身是神经递质,大量存在于与自主运动有关的脑区(基底核) (Carlsson A et al, Nature, 1957)。用利血平减少兔脑中的多巴胺则可诱导肌肉运动的障碍。他们敏锐地提出,有相似肌肉运动的障碍的巴金森氏病可能与脑内多巴胺的缺失有关,并证明给动物能左旋多巴能增加脑中多巴胺,减肌肉运动障碍的症状。这些假说、发现及技术很快导致一系列临床研究,证明在巴金森氏病患者,脑中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导致多巴胺含量减少(Carlsson A, Adv neurol,1993)。这些研究为用左旋多巴治疗巴金森氏病奠定了基础,也使Carlsson得到2000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不难看出,他们的成功取决于新技术的发明、应用,新的实验思路、设计与结果,以及基础与临床研究的结合。

转化医学涉及现代医学的各个领域,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逐渐形成的热门话题包括生物标本的采集、保存和资源共享(Biobanking);生物标记 (Biomarker)的发现、验证和应用;靶向药物的开发;微小RNA和小干扰RNA在疾病发生及治疗中的作用;纳米技术在疾病诊断、治疗中的应用;血循环中DNA、肿瘤细胞的分析与识别;新型疫苗的设计、生产与试验;各类干细胞的识别、扩增和临床试验;化学生物学、蛋白质组学及新一代DNA序列测定、DNA单核甘酸多态性(SNP)在临床的试验与应用等。随着分析、实验方法的快速发展,由序列测定、SNP、基因芯片分析等产生的数据以几何级数增加,如何从这些大量的资料中提取对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有关的信息也成为转化医学的重要课题(Marko NF et al. Sci Transl Med,2010)。同时,为使新药试验过程更合理、有效,已建立了新药的适应型临床试验(Adaptive clinical trial)的设计与规范,正用于多种药物的各期临床研究。值得注意的是,生物标记检测、DNA分析使得预测一些疾病的易感性和许多药物的反应性成为可能,对许多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已推荐医生对使用所批准的70种药物的病人进行DNA分析,以发现可能的不良反应和调整用药剂量。美国医学会的资料表明,已有针对1000多种疾病的1200多个DNA检测方法可用于帮助诊断和治疗,且新的测试方法不断发现,使越来越多疾病的治疗能根据分子水平的改变而采用相应的方法、药物,因而个体化医学(Personalized medicine)是转化医学研究与应用中最有活力的内容之一,已对疾病的诊治产生重要影响。逐渐增多的案例还表明,个体化医学是帮助靶向药物和靶向治疗成功的有效方法,而靶向药物的成功应用则使个体化医学在诊断和治疗发展的循环中达到新的高度。

篇5

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理性维护人类健康

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疾病谱的变化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在外感类传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的今天,复杂性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和老年病又成为了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用西医线性思维还原论方法物质检查和单靶点治疗手段进行防治,不仅临床防治乏术且费用高昂,当现代西医学认识达到细胞水平,基因水平的今天,仍不能解决内伤类自身损伤性医学难题,也在向系统医学、整体医学回归。中医学是用象思维构建的且诞生于生产力极其落后的远古农耕时代,从理论到临床均具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大道至简、简便廉验的学科价值观,笔者根据二十多年对中西医诊疗体系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哲学基础、科研路径、价值取向、认知方法和防治手段的系统研究,结合我国国情民情、现时代复杂性内伤类疑难重症及慢性病老年病防治乏术和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问题,特提出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理性维护人类健康,本文谨从1、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概念诠释2、提出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的概念诠释时代背景与内涵阐述3、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必然4、结论等层面展开阐述。

主题词: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理性维护人类健康;方法学研究;

中医药学是用象思维科学构建的,其指导哲学是实象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哲学的意义再于指导实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性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象”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象思维是东方思维的典型代表,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方式。面对同一个研究对象,中西医学分别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体系,在科学家看来,“方法掌握着研究的命运”[1] ,中医学是沿着唯象的、整体的、直观的、定性的、医哲交融的形象思维路径进行研究的医学理论[2],是唯物立象尽意求道思维模式的科研成果,是中国象数文化的智慧结晶,是整体观、运动观、属性观和辩证观的集中体现。只有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医学文化特质、思维特征、哲学特性、学术特色、诊疗特点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感知它博大与至简的学科魅力[3],在实象论哲学象思维科学指导下和笔者撰著的《阴阳证治学》中医药创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大胆提出: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系统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理性维护人类健康。

1、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概念诠释 中医、哲学与思维都是独立的学科,都有各自的研究范围和相应的概念体系,现在把哲学与思维同中医一起组成一个集合概念是因为自然科学研究离不开哲学指导,离不开科学的思维方法,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有其自己的文化特质、思维特征、哲学特性、学术特色、诊疗特点,可以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进行概括。

1、 1、 中医药学的概念与内涵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医哲学思维智慧,首先要弄清楚中医的概念和内涵。中医即中国传统医学,是相对于西医而言的。是在实象论哲学思想指导下用象思维方法来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防治和养生长寿治未病的一门学科,以形下之器为体,以形上之道为用,是东方以时间文化为逻辑开端所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象思维科学的典型代表,是在中国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指导下诞生形成和发展起来学科;具有文化哲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多重属性,具有天人合一整体观和辨证论治运动观两大特点,具有道法自然、大道至简、简便廉验的学科价值观,具有绿色天然、节能低碳、生态环保、承载文化等多维功能,具有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司外揣内的方法论、大道至简的四诊技术、就地取材的治疗手段、见微知著的治未病策略、平调阴阳的养生智慧和简便廉验的价值追求[3];中医对世界的认识也属于一种建构,但这种建构是用“象”完成的,中医的“象”是对世界本质特征的抽提,用“象”建构的世界比西方用要素建构的世界更能反映世界的综合本质特性,因此,在描述复杂系统的规律和指导对复杂事物的应用方面常常显示出更好的效果。对中医“象”的深入研究将是中医理论取得突破的一个关键[4],更是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的智慧源泉。

1、2、哲学概念及其中医哲学内涵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人类的自我理解、自我反思、自我意识的一种理论形态。适用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一切领域及其一切科学。哲学是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哲学的精髓、意义和作用在于指导实践;哲学是具体科学的灯塔,哲学的成功无不以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基础,而自然科学的创新发展又必须用哲学引领方向,因为哲学可以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自然科学是以自然界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以发现各种自然规定和自然规律作为己任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及人与世界的关系,揭示最一般的最本质的最普遍的规律。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坚持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家才不至于在研究活动中迷失方向,医学家们才不会被医学的功利性所左右,使价值观直指医学的目的、意义和根本任务,从而研究出时代需要和人类需求的、大道至简、简便验廉的低成本创新理论方法与技术来服务人类贡献社会;中医学是用古代的气、阴阳、五行等哲学概念来解释和说明生命、健康与疾病问题。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属智慧医学是中国创造。构建实象论是中医哲学的本质特征,低成本医学智慧是实象论哲学的价值追求,象思维是产生实象论哲学的理论基础,是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的科学路径,是创造出低成本最优化绿色节能环保高效普适符合卫生经济发展要求的全新医学范式的智慧源泉[3]。中医哲学思维智慧可以突破狭隘的思维疆域进入无限的宇宙,直面永恒的生命本质,通过中医哲学思维智慧的超验反思涌动和领悟实现了人的灵魂和肉体(形神)的统一,创造出了生命科学研究的完美境界并充分展示了低成本医学智慧特色与魅力[5]。

1、3、思维概念及其中医思维内涵 思维是人类大脑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性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中医学是唯物立象尽意求道思维模式的科研成果,是中国象数文化的智慧结晶,是整体观、运动观、属性观和辩证观的集中体现。恩格斯曾经说

过:“不管自然科学家们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总是在哲学的支配之下。”“因为他们离开了思维便不能前进一步,要思维就必须有思维规定,”《自然辩证法》。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方式,中医学是形象思维的结果,属象思维科学体系。一、用“象”建构的中医理论更能容纳、解释和说明生命健康与疾病的相关问题。二、实象论哲学思维造就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两大独特学科特点。三、用实象论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更能反映复杂性疾病问题的本质与规律。四、用实象论哲学方法解决预防保健养生治未病方面的问题无可替代。五、实象论哲学指导下的象思维科学体系及其诊疗技术具有大道至简、简便廉验的学科价值观。中医学在实象论哲学思维指导下,把人放在自然社会这个整体大环境中进行研究,并站在哲学的高度,从物质能量信息,现象状态本质以及形态结构功能等高层级多维度入手,对生命、健康与疾病的运动变化规律从自然、社会、人文等宏观整体上进行把握,用哲学的抽象思维和理论概括的方法成功孕育了中医药科学体系,为护佑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突出贡献,经两千多年的时间历史与实践检验而历久弥新,在中医发展史上所取得的医学成就更令世界瞩目[3]。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中医药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认知模式充满着对生命科学的理性思考和研究智慧,中医哲学突出了对生命科学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三大客观规律的概括和总结,中医思维即形象思维,属象思维科学范畴,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形神一体、以人为本、大道至简、简便廉验、节能环保、绿色天然的发展理念和学科价值观,走的是低成本医学研究路径,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为指导系统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是历史的必然。

2、提出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的概念诠释时代背景与内涵阐述

2、1、提出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的概念诠释 为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特撰著了《阴阳证治学》中医药创新理论,书中系统阐述了科学假说、理论框架、认知模式、概念体系、病因特点、病机特性、辨证模型和治疗方药。从20__年开始,求证《阴阳证治学》创新著作的理论与临床研究性论文陆续发表并应邀参加每年一届的国际络病学大会,与国内外同行一起研讨疑难病对策,为建立低成本医学范式做了大量的理论准备。低成本医学范式即用最可能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获得更高的健康维护效率与效益的思维与行为模式。最大的健康问题用最少的钱解决,小病不花钱,大病少花钱,花同样的钱能显著提高疗效并解决一体多病,一次性投入多维获效,寓防于治,治调防养,少用治病,多用养生,在治病的同时更赢得健康长寿。

2、2、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的时代背景 近百年来由于西学东渐,西医学的构成论和致病学医学范式成为了医学界的主流医学模式,他的单靶点对抗性的诊疗手段,在外感病盛行的时代可谓大显身手一枝独秀,然而在复杂性内伤类疾病成为了人类健康主要威胁的今天,则明显暴露出西医学诊疗思维的局限,加之利益博弈、过度市场化和过度追求医学功利,使得卫生事业的福利性和公益性逐渐淡化,天价医药费屡见报端,民众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重要民生问题,加之以药养医引发过度医疗,不仅造成医源性疾病更使医药资源浪费惊人,环境污染严重,性价比严重失衡,公民的健康维护成本过高,远远超出了收入增长水平和支付预期,世界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科技进步本来应该使就医成本大幅度削减,然而实践证明:西医学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属高成本医学,对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已经显现其局限性。随着医学模式转变、疾病谱变化、社会老龄化、疾病防治重心前移等卫生主题转换,对那些复杂性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和老年病的集中涌现,特别是面对那些病因不明、靶点不清、多因素致病、多系统发病、多病位损伤和一体多病的复杂性内伤类患者更显力不从心,而中医用象思维构建的天人合一、医药合一、形神统一、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医学体系处理此类问题却得心应手优势凸显效验全面价格低廉,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努力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理性维护人类健康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与发展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必然。

2、3、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的内涵阐述 认识世界是为了更好的改造世界。纵观2千多年的中医学发展史,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疾病谱的变化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截止到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现代医学的成熟与发展,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外感类伤寒与温病等传染病已得到有效控制,随着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人类社会的经济变革和物质生活的空前丰富,使伤于七情、饮食居处和阴阳喜怒等内伤类疾病成为了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面对老年病、生活方式病、富贵病、代谢综合征、骨骼退行性病变及心脑血管病等复杂性内伤类疾病的集中涌现,用西医的线性思维、还原论方法、物质检查和单靶点治疗手段进行防治,不仅临床乏术且防治费用高昂。当西医学认识达到细胞水平,基因水平的今天,仍不能解决内伤类复杂性医学难题,也在向整体医学、系统医学回归。笔者根据二十多年的中西医内伤病理论与临床研究,结合现时代内伤类疑难重症及慢性病、老年病防治乏术和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问题,提出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理性维护人类健康。

2、3、1、中医学的认识论为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提供了可能 《现代医学概论》指出:“以还原论为基础的现代医学科学不能适应人体和疾病的复杂系统,生命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涌现,不仅生命体本身病理过程复杂,而且心理、社会、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病理过程,在保障全民健康中过于偏重单一病种的诊治和局部医疗技术的发展而忽略了生命整体,过分依赖仪器设备、药物和手术,而忽视了病人的主诉和医生的智慧,医疗技术发展失控,医疗费用大幅度提高并浪费惊人,且好多疾病由于理论滞后临床乏术而进行着无效医疗,超过了社会经济和个人收入的承受能力加重社会不公。治疗学的第一原则是自然痊愈力的利用”。人是以物质为基础的精神本体。人体作为整体存在的复杂开放巨系统,面对复杂性内伤病防治,理应遵从整体性、动态性、交叉性、非线性、最优化原则,从中医的象思维科学入手,从《内经》的四时五脏阴阳整体观切入,发挥中医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中医学思维模型优势,彰显中医药学理论智慧。中医学以气一元论整体观和阴阳互化辩证观为认知途径,从宇宙生成学和疾病发生学角度切入,把人体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宇宙自然的一部分,用中药之偏性调整人体之偏颇大道至简,所用方法与药物医药合一就地取材节能环保自然天成,中医学的认识论为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提供了可能。

2、3、2、中医学的方法论为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提供了保障 方法是科学的灵魂。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目的所选取的手段途径或活动方式。方法论则是对方法的理论研究和哲学反思,关注的是从抽象层面来把握方法的性质发展规律及其价值。方法与方法论包括哲学观念、人文思想、科学理论、诊疗行为、人际交往技艺以及科学实验的设计与具体操作等不同层面,是客观存在着的,活生生的,无处不在发挥其作用。中医学用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司外踹内的方法论和象思维科学研究路径,在深刻理解和把握生命健康与疾病内在运动规律、形态结构功能生理病理转化规律和物质能量信息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用哲学的反思和思维的抽象,将人放在自然社会环境等大背景下整体考虑,源于客观实在又高于客观实在,注重发挥医学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对人体自然愈病力的利用,努力调动生命自身自适应、自组织、自调节、自修复、自稳态、自愈病的生物学机能,最终达到阴阳平衡而愈病疗疾治未病并赢得健康长寿,方法科学至简。

2、3、 3、中医学的价值观为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指引了方向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中医学具有厚古薄今、重道轻器、重神轻形、以人为本、物以天成等价值追求和大医精诚、求真崇善尚美达圣的精神道德追求。无形的精神本体一直据于世界文明毋庸置疑的高度和中心地位,医学是人学,因有其精神本体而免遭失落,因有其形而上而达到应有的高度。中医学以其大道无形,以象会意、用象释道、道器合一的认识路径和思维高度,通过中医哲学的超验思维、经验反思、创新涌动、意象感悟和主客一体、体用合一特点及其探索性、多维性、中介性、开放性、批判性和可接受性思维特征为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指引了方向。

2、3、4、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是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本质要求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国家做出的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卫生行业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要组成力量,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和实现好行业功能,是体现卫生行业先进性解放和发展医学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是卫生战线干部职工实现人生与社会价值必须思考和回答的课题;战略影响格局。从国家战略高度行业客观现实和卫生发展需要出发,笔者在系统研究中西医诊疗体系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哲学基础、科学路径、价值取向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民情提出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与发展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必然。

2、3、5、用《阴阳证治学》创新理论方法与技术系统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 笔者在《阴阳证治学》一书中系统阐述了阴阳证治的学科概念、内涵与外延,提出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失衡、疾病丛生、阴阳可调、疾病可治、调平阴阳、长寿健康”的科学假说、“一元两极三维全息实象中医理论思维模型”理论框架和“一元两极三维四时五脏生命功能律动体”生命运动规律概括;系统阐述了人体生命阴阳“和合生命,失和生病”重要学术概念;发现了‘阴阳失衡——内伤病属性病机’和‘阴阳证治---调和治平’科学规律;概括出了复杂性内伤类难愈性疾病“久、慢、杂、难、缠”的发病特点;提出了“阴阳—体病因机脉证治药”创新辩证模型和“整合效应--阴阳承制调平”防治原则,总结出了“属性方药--治调防养”多维获效的用药规律,创制了‘全息实象诊疗法’和‘属性方药调治法’系统建立了阴阳证治体系并创立了河北博雅中医--阴阳证治学科远程诊疗网,通过使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息实象诊疗技术系统实现复杂性疑难重症的网上异地诊疗并向全球开放,通过中医药创新技术与互联网整合实现了无障碍跨时空随时随地异地诊疗梦想,既节约并充分利用国家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又使患者省心省事省力省钱。其价值目标是:追求低成本高疗效愈病同时更赢得健康长寿;《阴阳证治学》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实象、全息、多维、内求、整体、系统、辩证、恒动的理论特点和“简便廉验”的学科特色,对探讨阴阳证治属性组方的效应规律和防治复杂性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和老年病及提高临床疗效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只有用科学思维和正确思想为指导并大胆实践,才能更快的走向真理;只有思维创新才可能有学术创新,所谓创新就是超越原来的规则。《阴阳证治学》是在传承传统中医理论的基础上为适应时展而创立的诊疗与防治内伤病的低成本临床新范式,是适应疾病谱变化,医学模式转变,疾病防治重心前移,社会老龄化,生活方式病大量涌现的现实需要的创新理论,是应对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方式改变后所出现的内伤类代谢性疾病、富贵病、难治性疑难重症及老年病创新的防治方法和诊疗技术。符合中医学自身运动特点和医学发展规律,符合生物医学特征与美学要求,符合国家倡导的自然、绿色、节能、环保政策要求,符合卫生经济发展要求与医学发展方式转变。能最大限度地保持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充分调动人体自身生物学机能和自然愈病力的利用,绿色低碳环保高效节能。

2、4、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

何为哲学思维智慧?哲学思维智慧其实就是理性思考的方式,指的是人们认识、改造客观世界时所运用的具有哲学特征的思维方法。哲学思维具有抽象性、辩证性、批判性、超经验性和实践第一性等特征;哲学思维的意义在于教导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哲学和世界,从而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中医学是象思维科学的结晶,《黄帝内经》是象思维运用于医学理论研究的典型代表,从理论方法到技术手段都是以象思维方式建构的,用象思维方法创立适合时展与社会要求的低成本医学范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医学难题的有效途径,《阴阳证治学》创新理论方法与技术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医学是什么?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科学体系,属自然科学范畴。医学首先是人学。医学行为就是人与人之间打交道及其人际关系与交往的过程。人是万物之灵,是有思想有文化的高级动物,所以医学是科学的更是人文的。医学人文指关于医学的文化现象。患者需要医学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美国特鲁多语),所以医学应该为可为之事。唯科学技术至上有时往往让普通百姓病未治愈却因高昂的诊疗费用让家庭生存出现危机。范式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中系统阐述的。库恩将其概括为三种类型或三个方面: 一是作为一种信念、一种形而上学思辨, 它是哲学范式或元范式; 二是作为一种科学习惯、一种学术传统、一个具体的科学成就,它是社会学范式;三是作为一种依靠本身成功示范的工具、一个解疑难的方法、一个用来类比的图象, 它是人工范式或构造范式。.范式概念是库恩范式理论的核心,而范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理论体系。库恩指出:“按既定的用法,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在库恩看来,范式是一种对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承诺,是科学家集团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这些东西在心理上形成科学家的共同信念。范式的特点是:(1)范式在一定程度内具有公认性;(2)范式是一个由基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相关的仪器设备等构成的一个整体,它的存在给科学家提供了一个研究纲领;(3)范式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可模仿的成功的先例。可以看出,在库恩的范式论里,范式归根到底是一种理论体系,范式的突破导致科学革命,从而使科学获得一个全新的面貌。如果非要简单概括的话,它的内涵有两层意思:一是科学共同体的共同承诺集合;二是科学共同体共有的范例。再进一步,一、可以简化为一种约定,二、就是范例。学术范式不是别的,就是看待研究对象的方式和视角,它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对象、把对象看成什么、在对象中看到什么、忽视什么。范式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共同的基本理论、观念和方法;共同的信念;某种自然观(包括形而上学假定)。范式的基本原则可以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次表现出来,分别回答的是事物存在的真实性问题、知者与被知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研究方法的理论体系问题。这些理论和原则对特定的科学家共同担起规范的作用,协调他们对世界的看法以及他们的行为方式(百度文库)。

3、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必然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高投入、高消耗与低产出、低效率的情况也显现出来。在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我国政府面临着服务社会的目标与资源供给有限两者之间的突出矛盾,自身存在着合理利用多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 益的需求,市场经济的进—步完善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促使我国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要求,这必然引起医学体系的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时空进入21世纪,面对复杂性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集中涌现和多系统发病、多病位损伤、一体多病的现实问题使西医诊疗陷入了窘境,医药费用的飞涨并未与解决医学问题同步,更多内伤病患者因不能达到消费预期而在遗憾和无奈中煎熬带病生存。而用象思维建构的中医药学可以充分的给与解释和说明。正如张维波教授所说:“中医的“象”是对世界本质特征的抽提,用“象”建构的世界比西方用要素建构的世界更能反映世界的综合本质特性,因此,在描述复杂系统的规律和指导对复杂事物的应用方面常常显示出更好的效果”[4]。笔者用《阴阳证治学》中医药创新理论方法与技术所建立的低成本医学范式,在积极应对复杂性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癌症与妇科杂症等疾病方面,可有效降低卫生经济运作成本并明显提高临床疗效,且节约资源,节能环保,属中医象思维科学创新成果,是研究复杂性内伤病共性发病规律、病治异同规律、属性方药效应规律和保健养生规律等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的学科。用《阴阳证治学》创新理论方法与技术系统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必然。

4、结论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哲学成长的沃土,哲学是思维的摇篮,思维是客观现实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中医学是用象思维构建的,属象思维科学体系。象思维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反映,也是对东方思维方式的概括,中医药学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生产力极其落后的我国远古农耕时代,中国古人在尊重客观事实和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当时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极其有限的条件下,集中文化思维哲学医学智慧和其他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以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为指导,以象思维科学为研究路径,以思维模型为研究方法,以人--自然—社会—环境—七情为医学模式,道器合一且精于气化而略于形质,通过观察演绎推理与综合而创立的中医药理论体系。以其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四外踹内的方法论、四诊合参的诊疗技术、就地取材的防治手段、简便廉验的价值观、见微知著的治未病策略、平调阴阳的养生智慧和低成本健康维护理念,经两千多年的历史时间与实践检验而历久弥新,在人类医学史上竖起了一座丰碑。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广泛渗透力、象思维科学影响力、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感召力、中医药学自身特色与魅力和解决复杂性医学难题的超凡能力,借鉴和利用天人合一、道器合一、主客合一、体用合一、形神合一、医药合一、以人为本、大道至简、简便廉验、节能环保、绿色天然的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结合现代医学认识和其它自然科学发展成果,为推动节约型社会发展降低人类健康维护成本,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系统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理性维护人类健康。

参考文献

[1]、巴甫洛夫巴甫洛夫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139.

[2]、张宗明:中医方法论的一个研究框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__年第3期

[3]左占国实象论哲学思维智慧的结晶---经络学说//吴以领《络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10)》【m】中华中药学会络病分会出版社、2014:2:158--163。

篇6

【摘要】循证医学是一种全新的医学模式,旨在临床实践中通过科学的方法获得最充分的证据,并对患者做出最佳的诊疗决策。在骨科临床教学中应该引入循证医学,能够使医生与医学生认识经验医学的缺点和循证医学的价值。本文介绍循证医学的相关背景,总结循证医学在骨科教学与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现状,以期为循证医学在骨科临床教学与临床实践中提供借鉴与指导。

【关键词】循证医学;骨科;教学;临床;应用

循证医学是近年来国际临床医学领域迅速兴起的一门新学科。它的出现使临床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的转变是21世纪临床医学的一场深刻革命,也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以翔实的临床科学研究资料为最佳的临床依据,从而负责、明确、明智地利用现有最好证据来决定每个患者的治疗[1]。目前循证医学在我国临床领域中广泛兴起,它在骨科领域的应用也随着骨科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2]。

1、循证医学应用于骨科医学的背景

循证医学的物理结构是Cochrane协作网,协作网是一个国际性、非赢利的学术团体,旨在通过制作、保存、传播和更新系统评价,提高医疗保健干预措施的效率帮助人们制定遵循证据的医疗决策;为循证医学提供研究依据,使循证医学变成现实[3]。

循证医学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寻找并评价所有的临床证据、综合分析得出结果以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从而使临床医疗决策更加科学化。牛津大学骨科专家提出了典型的循证医学模式的4个步骤,包括:a、根据临床处理病人时遇到的情况提出明确的临床问题;b、检索含有相关临床资料的文献;c、准确评价证据的合理性和实用性;d、将有用的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

2、循证医学应用于骨科临床实践的应用

循证医学应用于骨科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骨科医疗实践中的难题,从而促进骨科学的发展。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a、弄清疾病的病因及发病的危险因素;b、提高疾病早期的正确诊断率;c、帮助临床医生为病人选择最真实、可靠、实用的治疗措施,同时指导合理用药,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d、充分利用对病人预后有利的因素, 改善患者预后和提高生存质量;e、 应用最佳的研究证据于卫生管理,促进管理决策的科学化[4]。

3、在骨科临床教学中的作用

在循证医学指导下的临床教学强调对一个问题的综合思考和决策,这种教学模式的出发点是提出问题,并需要寻找一个有指导意义的答案。循证医学的基本步骤如下:提出问题查寻证据分级评价证据筛选证据应用证据。首先根据一个病例提出诊断或治疗方面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让学生去查找和回顾问题的历史记录,综合教科书和文献得出结论,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将结论进行分级, 分析结论的可靠性和参考价值,建议采用最好的有循证医学根据的结论来指导该病例的诊断和治疗。在资料收集过程中,可以发现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培养创新性思维和工作能力。在骨科临床教学中,与其他学科一样,新知识新技术是医学生和年轻医生十分关心的内容,但是如何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成为教和学面临的突出问题[5]。

循证医学的出现推动了医学的科学化进程,为现代医学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骨科临床教学中应该引入循证医学,使医学生和年轻医生认识经验医学的缺点和循证医学的价值,通过应用循证医学的原理和方法指导临床教学和工作,才能帮助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为培养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创新性能力奠定基础。

4、循证医学在骨科临床实践的应用

循证医学已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各个方面,包括外科、儿科、妇产科、临床护理等,同样的,循证医学也应用于骨科临床实践。为更好地指导骨关节疾患临床康复干预方法的选择,美国物理治疗学会会组建了“费城专门小组”对下背痛、膝痛、颈痛和肩痛等常见骨关节疼痛性疾患的康复干预方法进行了专门的循证医学研究,以建立循证医学临床实践指南。其间,无论是研究方法、还是研究结果,均对国内相关医务工作者有所借鉴和提高。有研究发现,骨科康复医学与循证医学相结合,有助于骨科康复的决策指南,有助于指导骨科康复临床,有助于指导骨科康复科学研究,有助于骨科康复医学教育。有学者还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康复用药进行循证医学综述,并根据循证医学的相关思路,提出了临床用药方案,对于骨科康复的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英国使用Cochrane评价制定骨质疏松处理方法的国家指南。在荷兰,Cochrane协作网已协助制定了有关处理踝关节扭伤的多学科指南。因此骨科康复应以Cochrane协作网为依据,建立有关骨折术后康复、退行性骨关节病康复、运动创伤康复等一系列临床行之有效的骨科康复决策。循证医学对骨科康复临床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一个高成本效益手术,但全国各地术后后果差别各异,有关病人是否适于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标准、手术方法、何种价格的髋关节假肢、术后康复训练方法、购买者和供应商应该促进哪些术后长期随访表现最佳的假肢的应用等问题国内学者各说不一。如果我们依据循证医学的原理,整理、收集全世界有关临床研究,那么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我们应把循证医学作为指导骨科临床与康复科研究中有关正确选题、确定正确研究方法、评估方式的重要依据[6]。

5、小结

循证医学的兴起预示着临床医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循证医学这一新的医学模式提出以后,我国骨科同仁应遵循循证医学的思维方法,搜集、整理证据,并进行系统评价,调整临床诊疗原则以指导临床实践。循证医学在中国发展的短短10多年就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出现为临床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循证医学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在骨科临床的应用同样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前景良好。

循证医学强调以现有最好研究依据来确定患者的治疗措施。最好的研究依据不单指已获得的研究结果,而且亦应包括如何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概念来研究更有价值的依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随时掌握骨科康复最新研究动态,开展新的有意义的研究工作,也是对循证医学的不断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中万, 庄 洪, 徐友兰. 循证护理在骨科临床中的应用[J] . 实用骨科杂志, 2002, 8(5): 364.

[2]郑漫艳. 循证护理临床带教中的应用[ J]. 护理研究, 2004, 18(11B): 2059- 2060.

[3]Retsas A. Barriers to using research evidence in nursing practice[J]. J Adv nut s, 2000, 31(3): 599- 606.

[4]隋永红, 曾 荣, 易冬梅, 等. 循证护理在国内临床实践[J]. 护理杂志, 2004, 21(11): 49- 50.

篇7

关键词:  中医教育  逻辑思维 非逻辑思维

    中医学作为东方科学的一部分,其思维方式具有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双重特点,同时代表东方主要思维方式的非逻辑思维的顿悟、心悟和直觉被大多数中医学者认为在中医思维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前的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是在以西方逻辑思维为主的知识体系下培养出来走入大学校园的,这造成了学生对具有逻辑与非逻辑双重思维模式的中医药理论的学习在认知上产生了障碍。当前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并没有完全认识到思维问题是中医教育的关键问题。只有从培养学生逻辑和非逻辑思维两个方面着手,使学生充分认识中医学自身的思维特点,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医药人才。

1  当前中医院校大学生思维方式存在的问题

    中国已经历经百年西方文化洗礼,当代大学生更是在数学、物理、化学等西方科学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对于医学的认识大多来源于以西医为主的医院,对中国的古代传统思维在社会生活方面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古代科学技术的理论认知和建构方面,则较难理解传统的思维模式。学生进入中医药院校以后一开始学习的就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元气”“阴阳”“五行”“命门”“三焦”等基本概念,这些基本概念在目前的解剖学并没有严格的对应物。学生在对这些基本概念的学习中仍像在中学时对于概念的认知一样,注重对其物质实体性的把握,用逻辑论证去分析,把高层次还原为低层次。但这种形式逻辑的认知方法在这里遇到了困难,因为概念是思维抽象的结果,而中医学的概念不是实质定义,而是思维到最高层次的哲学概念,即“形而上者谓之道”的思辨最高阶段,不能用形式逻辑的属加种差的方法去界定其内涵和外延。由于学生对中医基本概念的认知困惑,进而对由中医的基本概念建构起来的中医理论系统也不能完全的理解,甚至持否定的态度,有的甚至会排斥对中医的学习。中医学强调唯象联系,突出宏观整体,重视和谐平衡,与学生以前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习惯格格不入,不易理解难以接受,另外,中医和西医所认知的客观对象都是人体,其中有一些相同语词构成的概念,在其内涵上是不一致的,如“心”“肝”“脾”“肺”“肾”等,西医对这些概念是实体和解剖意义上的解释,中医是系统和功能的认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造成混淆,尤其是刚入门的学生,对以后的学习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对专业失去信心。

2  中医思维中的逻辑与非逻辑解析

    造成中医院校大学生在中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医理论的思维形式与学习者的习惯的思维形式不一致。而当前的中医教育模式并没有从中医自身特点出发,而是模仿西医教育模式,这样造成一些中医药院校学生和中医研究者对于中医学产生困惑,并极大的影响着他们对中医药的学习和信任度。

   

中医学知识和所有的古代知识一样,以自然哲学为背景,在中国传统的求同思想的影响下结合当时的简单解剖知识和临床实践发展起来,始终没有与伦理道德、艺术、宗教、等文化分离,主张“天人合一”,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智者察同,愚者察异”的字样,求同即求得万物的整体和谐统一。其理论体系从思维的角度上看,既有逻辑思维的概念、命题、推理,又有非逻辑思维的形象、直觉、顿悟,而作为中医学最主要的特点——整体观指导下的辨证论治过程中,非逻辑思维占主要方面。

篇8

关键词:数字医学 肝胆外科 应用 价值

199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兼媒体实验室主任尼葛庞蒂的新作《数字化生存》问世,数字化随后成为信息化时代的称谓,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医院、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城市成为耳熟能详的名词。随着医学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形成了以数字技术为核心,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电子技术、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技术为基础,全方位与医学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数字医学技术。现代肝胆外科学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密不可分,特别是由于肝内胆管结石的复杂性及肝内外管道系统的变异性使大部分手术仍具有较大风险和较高复发率,为将手术效果达到最佳而手术风险降至最低,单纯依靠传统的技术和培训手段,恐怕难有根本改变,而数字医学技术的出现则有可能为这种突破指明方向。

1 数字医学的概念及应用

1.1 数字医学的概念

顾名思义,数字医学的“数字”就是指数字化技术,指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已经发展到了数字化的水平和阶段;“医学”就是指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数字化深入渗透应用的具体领域,是经过数字化时代的革命性变化、以数字化技术武装与再造的新医学科学和新医疗技术。

从广义上来说,数字医学包括数字化医疗设备的研发与应用、医疗管理信息系统和临床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实施、数字化医院的建设与管理、临床医疗技术的数字化、区域医疗协同与信息资源共享、远程医疗会诊与远程医学教育、基础医学各个分支学科的数字技术应用、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管理的数字化等等广大医学科技领域。从狭义上来说,数字医学主要是指在临床医学范围内充分运用计算机科学、数字化手段进行新的探索和创造。

1.2 数字医学的应用

1.2.1 数字医学检测技术。数字医学检测技术是依托数字化、自动化检测仪器设备,利用计算机自动控制和分析技术,对临床生化、免疫、微生物、病理生理、电生理信号、分子生物等进行检测的技术。

1.2.2 数字医学诊断技术。数字医学诊断技术主要是利用数字医疗设备为疾病的早期发现、准确诊断提供技术支持,如数字化声音诊断仪器,磁共振成像(MRI)、数字x线摄影技术(DR)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等。

1.2.3 数字医学治疗技术。数字医学治疗技术是利用数字医疗设备或装置为疾病提供精确治疗的技术,如机器人辅助显微外科系统,可以精确完成心脏瓣膜修复手术和癌变组织切除手术,又如智能药物释放胶囊,可通过感应消化道内不同部分的酸碱度来确定施药部位,并根据预置程序将药物精确输送到病患部位,达到精确治疗的目的。

1.2.4 数字医学康复技术。数字医疗康复技术是综合运用现代物理运动康复和临床治疗康复方法及计算机技术与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康复动态检测、治疗跟踪和结果评估。在康复治疗方面,利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功能测定、物理疗法、作业疗法、心理康复和临床康复,以消除或减轻病、伤、残者身心、社会功能障碍,达到和保持生理、感官、智力精神和(或)社会功能上的最佳水平,改变其生活,增强自立能力,使病、伤、残者能重返社会,提高生存质量。

2 数字医学技术在肝胆外科的应用探究

2.1 数字医学技术在肝癌外科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及免疫生化等辅助检查临床广泛应用,能否运用现代医学技术对肝癌进行定位诊断,直接影响到手术的难度及肝癌肝叶、段切除的术前评估。方驰华等收集了2008年2月至7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1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64排螺旋CT扫描数据(其中,肝细胞癌9例。胆管细胞癌2例),并将收集的数据输入自主研发的医学图像处理系统进行程序分割、三维重建,然后把重建的三维模璎导人到FreeForm ModelingSystem进行平滑,利用系统的力反馈设备进行肝癌的手术治疗及肝动脉化疗泵放置的仿真研究。结果显示,数字医学有助于充分了解肝脏血管变异情况及肝脏管道与肝癌的空间结构关系,有助于肝癌切除的彻底性,又可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肝组织,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手术风险及并发症。

2.2 数字医学在肝胆管结石诊治中的临床应用

肝胆管结石是发生于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的结石,是我国较常见的难治性胆道疾病,具有病变广泛、病情复杂、并发症发生率高、术后残留结石或复发率高的特点。通过采用仿真器械进行仿真手术,有助于诊断结石的分布、胆道狭窄部位及程度,指导手术方式的选择,从而降低手术风险。

篇9

【关键词】 医学模式;疗养因子;保健医学;疾病谱;亚健康

随着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感染和营养不良有关的疾病正在减少,与环境污染和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正在增加,社会人群疾病谱的构成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据统计,自上个世纪末以来,我国的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免疫和代谢性疾病的发病较为普遍,且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同时,医学的深入研究使人们认识到,影响人体健康和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不仅有生物因素,更为主要的是心理和社会因素,这就是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由于这些观念的更新与变化,预防、保健和康复医学的发展已经受到整个社会的普遍重视。

疗养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分支。作为保障人类生存、健康、发展的医疗卫生服务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开发、应用各种疗养因子,用以增强体质,防治疾病,促进康复。疗养院多数地处海滨、山林、湖泊,风景优美,空气清新,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们新的健康观念的形成,将会逐步显现疗养学科的专业优势并极大拓展疗养院的服务保障功能,同时,也将给疗养院发展建设带来良好契机。

1 突出以疗养学科为特色的专业技术建设

医院以临床医学的手术和药物作为疾病治疗的主要方法,而疗养院则很大程度是通过各类疗养因子的开发应用,融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方式,对慢性病、老年病、职业病的治疗将会更加有效。根据此特点,疗养院要采取人性化服务和智能化服务相结合、专业特色的形成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并能充分开发和利用自身资源价值的发展方式。

1.1 开展专病疗养 专病疗养是指疗养院对患有某种疾病的疗养员在个体化健康评估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运动锻炼、健康教育、科学膳食、心理疏导等方法,并充分利用疗养院独特的自然疗养因子,达到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恢复健康、改善功能的一种综合疗法。由于社会人群疾病谱的构成发生变化,高血压、糖尿病、颈椎病和痛风这些现代“文明病”“富贵病”日益增多,疗养院以其拥有自然疗养因子的良好资源比医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根据不同病种设立专病疗养区或疗养科,从生活和饮食上便于管理,从医疗上将更加规范和专业,对于普遍提高疗效是非常有益的。

1.2 发展康复医学 疗养院大力发展康复医学,可以有效缓解城市病员过度集中而医疗资源紧缺的矛盾,同时,各种疗养因子的良好效应对促进慢性疾病的康复以及伤病和手术后的恢复治疗非常重要。对于致使正常人能够产生不良情绪反应的疾病,如恶性肿瘤、免疫缺陷,严重感染、烧伤和外伤等疾病应设立康复医院或专病疗养院,这是社会和医学发展的共同需求,有着不可估量的发展空间。

1.3 加强健康体检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定期健康体检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年度健康体检在一些单位或部门已经形成惯例。疗养院开展健康体检比起医院的门诊体检。在组织和实施上均有着许多更为便利的优越条件。同时,疗养院以其优美的环境吸引人们前往办会和举办各种类型的学习班、培训班,这对成批次的体检提供了极大方便。增加体检设备,提高医疗质量,重视疾病检出率,在体检的基础上进行个体健康评估和健康咨询,给每个人建立完整的健康档案资料库,这是疗养院专业建设和智能化服务的重要环节。

1.4 开办老年公寓 社会进步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人类寿命普遍延长,人口老龄化现象已十分严重,这将是目前社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疗养院以其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和医疗资源,设立高龄老人疗养区或疗养院,这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应该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依照“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古朴道理,各疗养院应根据自身的技术力量和资源优势发展重点专科,争取有所突破并形成规模和影响,在两到三项技术上成为独到专长,通过以点带面,扩大社会影响,提高知名度。

2 重视疗养因子对亚健康人群的良好效应

现代高科技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社会人群所承受的环境压力也随之增大。长期的竞争意识,导致人们经常处于高度的应激、紧张和疲劳状态。同时,由于家庭和社会矛盾所造成的心理障碍等因素,均可导致人类一些身心疾病发生的增多。据统计。约有三分之二以上社会人群长期处在现代医学称之的“亚健康”状态。人们通过疗养保健可以阻断或延缓生活及工作环境中有害因子的连续作用,消除不良情绪所造成的心理障碍,增强身体素质,提高抗病能力,恢复健康。

2.1 应用景观治疗 优美舒适的自然环境能使人赏心悦目,陶冶情操,开阔胸怀,提高生活乐趣。而且,丰富的自然疗养因子可使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调节内分泌及新陈代谢过程,对循环、神经、消化、血液、呼吸等系统疾病有较好的治疗和康复作用,对“亚健康”人群亦可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增强体质,有积极的防病作用。疗养院应注重景观建设,并结合旅游概念,组织搞好群体景观治疗,对某些心身疾病的防治和体能的恢复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2 开展心理治疗 当代医学模式转变的最大特点,是把人作为一个心身统一的社会整体。在健康与疾病的概念中,特别强调人在心理上的平衡、稳定以及社会适应能力,认为情绪变化和失常与疾病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应重视社会心理疗养因子对“亚健康”人群的作用,对疗养员进行个体心理评估,区别不同类型,做好心理保健,实行“双重处方制”,针对特殊人员进行有序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要热情帮助疗养员解除思想负担和消除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精神面貌,以提高机体适应环境的耐力和防病抗病能力。

2.3 突出特色治疗 应重视疗养地域温泉、海水、沙滩、山林等天然资源优势的综合开发利用,通过自然疗养因子的有效作用进行特色治疗,从而达到强身健体之目的。

3 积极开展自我保健医学的研究与普及

由于近代“大卫生”观念的确立,自我保健医学已经成为未来社会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主要范畴。全社会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全方位的自我保健医学普及教育,是实现21世纪医学目标的重要措施。疗养院具有广泛的研究对象和良好的医疗资源,在接收人员入住时很多情况下是整体入院,便于管理,而且健康者居多或病情较轻行动方便,这对积极参与并先行实施自我保健医学的研究、宣传和普及,具有极大的优势。

3.1 健康宣传教育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有15%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社会条件,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自然环境,而60%取决于个人的生活方式,可见合理的生活方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至关重要。健康教育内容应包括:合理的生活作息,营养饮食卫生,戒烟限酒,疾病常识,调整心态以及运动健身等。其方法可采取集体讲座、看宣传片,阅读资料、互动交流,以及宣传栏、警示牌等形式。

3.2 体能健身锻炼 疗养院应设立健身馆,配备健身器材和专职教练,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群众性的健身活动,以增强全民健康素质。①有氧锻炼:这种锻炼方法运动负荷适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心血管和呼吸机能,促进新陈代谢,并能减少脂肪的积累。如长跑、竞走、游泳、滑冰、舞蹈、剑术、太极拳、韵律体操等。②娱乐消遣:这种锻炼方法运动强度不大,令人轻松愉快,具有消除疲劳的功效。如旅游、踏青、登山、日光浴、沙滩浴等。③保健养生:我国的气功、导引等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深受民众喜爱并广泛流传。

篇10

近年来,笔者结合系统生物学、中医药信息学和生物信息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了血液指纹图谱藏象信息模型这一中医药信息学研究新方法。为方便大家了解和认识这一方法,笔者一直以现代科学的一些研究进展为参照来介绍这一方法。但是,在具体的研读过程中,却有了如下一些新的重要发现。这要从自稳态开始。

自稳态:正常机体主要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在不断变动的内外环境因素作用下能够维持各器官系统机能和代谢的正常进行,维持内环境相对的动态稳定性,这就是自稳调节控制下的“自稳态”,或称内环境稳定(homeostasis)。

生理学,是研究人体机能的学科,其要点在于稳态和调节。稳态是生理学核心概念,生理学研究的主题,从整体水平解释生命现象和机体的行为。

张有和、任秀玲、杨殿兴等认为中医的实质是状态医学。它是通过对人体功能状态进行研究,从而对生命信息进行正确的归纳与认识,进而形成独特的认识系统的。还有学者认为中医是过程状态医学,其实质与之一致。

所以,自稳态可以看作是沟通中西医的关键点。已经有许多学者做了一定的论述。

1 自稳态与阴阳

赵国求[1]认为,中医阴阳平衡等价于人体复杂巨系统的最佳自稳态。刘成源[2]指出,自稳平衡思想是气化理论的核心。王春燕:阴阳自和蕴含着中医稳态理论。张克家:西医和中医都认为,人或动物体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调控而维持的一种动态平衡,西医称之为“自稳态”,中医称之为“阴平阳秘”。金光亮:稳态学说的发展,与《内经》对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有关认识愈来愈接近。

从现代生物学角度上看,自稳体系是多层次的,也是多元的。它的多层次,表现在整体水平、器官组织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无论在哪个水平,都是自稳结构。而中医的阴阳五行认识恰恰是最高的一层——整体水平。

2 自稳态与藏象

刘成源[2]:人体中的稳态是以五脏为中心,按照五脏与五腑、五体、五官、五华、五色、五音、五声、五味、五志的功能联系,形成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功能系统,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系统之间以生克乘侮关系达到稳态;并达到与社会及四时阴阳的和谐统一。

李梢认为,依据五脏促进、制约的相互作用,机体在生理状态的一定条件下能够形成较大幅度的稳态机制,并实现五脏功能随时间变化的性质,从而阐发中医整体观以及机体稳态的控制论机理。并开展了基于控制论的中医学四时五脏系统稳态性能仿真研究。

余如瑾,郭霞珍:外界因素与五脏的关系是通过五脏调控系统来实现的,五脏调控系统与现代医学的一些理论有相通之处。

严灿认为,中医五脏调控理论充分反映了中医学的稳态观。同时,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五脏调控系统的调控机制可以在细胞、细胞间识别及大分子信息物质的研究水平得到不断深入的揭示。

2.1 生物节律是自稳态的定性与定量化描述 生物节律(biorhythm) 从生理指标到整体机能都不是固定不变,也不是匀速运动,往往表现出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在生理学中,把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变化,即按一定的时间重复出现、周而复始的功能活动变化节律叫做生物节律。自稳态的调定点是有节律性波动的,生物节律是对自稳态的定性与定量化描述,生物节律也就是对人体状态或者功能态的定性与定量化描述。

2.2 藏象理论把人体功能态划分为五个阶段和环节,并对其功能定性 中医藏象理论把机体自稳态依时间次序划分为五个单元,在这五个单元里面依次功能旺盛的部分也有五个,他们被分别命名为肝、心、脾、肺、肾五藏,共同组成了整体。这就是中医由功能确定结构属性的方法,由于这五藏对应于金、木、水、火、土五行,所以他们互相之间作用和影响的时候遵循生克制化乘侮等规律。应该说这是对阴阳的细化,也就更加实用。而且是在整体这个水平上的细化。而西医目前对自稳态研究的细化,主要表现在向器官组织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细化。缺乏在整体水平上的横向细化。

2.3 藏象理论把人体功能态划分为多个层次 藏象理论对人体功能态划分是由生理到病理的次序。

3 自稳态与疾病、证本质

西医的研究进展表现在其疾病观与中医日趋接近。具体表现在中医的证与西医的疾病观念日趋一致。

3.1 新的疾病观 《病理生理学》:疾病(disease)是机体在外界致病因素和体内某些因素的作用下,因自稳态调节紊乱而发生的生命活动障碍过程。疾病过程的共同规律中,居首位的是自稳态调节功能紊乱。

3.2 自稳态与证本质 鲁兆麟教授说:“中医是一门注重综合的状态医学,其描述的对象是病人的整体状态。”《中医基础理论》:“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马晓燕[3]:稳态观指导下的功能调节系统方法要求在有序度的变动中建立和维持最佳的有序稳态。中医学正确地把有序稳态的保持或破坏理解为健康或疾病。把体内多种多样的运动变化过程和相互作用的有序稳态称为“阴平阳秘”,是健康的表征,反之阴阳偏盛或偏衰则导致疾病,是体内多种相互作用和运动变化的不正常过程的综合反映。祝恒琛《未病学》: 内稳态调节是中医基本治法。周东浩提出了证候就是“能反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所致的相对稳定的生命系统异常状态实质的特征性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各种症状、体征以及各种检查结果的总和”,而证的实质就是这种生命系统异常态。

申维玺[4]:中医证发生的机理是由于细胞因子网络调节系统自稳态平衡破坏的结果,是一类细胞因子网络“功能态”的失常。

证的定义:中医藏象理论和六经理论,把一个完整的日、年等时段内的自稳态划分为若干个单元,一个或者几个自稳态单元的调节功能紊乱就是证。

3.3 中西医的区别已经缩小,即西医已经向中医大幅靠拢

通过对比自稳态与阴阳平衡,证与西医疾病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到中西医的区别已经缩小。这就要求,我们重新认识中医独特的优势。

中西医比较研究,在本质上,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前提和基础,起参照系的作用。它帮助确定中医对自身的定位以及确立中医现代化的目标。这一工作的严重滞后,当然会造成严重后果。

过去,我们说辨证论治是中医学区别于现代医学的一大特色,现在西医已经可以简单的辨阴阳证了,我们就需要改为各种辨证体系是中医学区别于现代医学的一大特色。

过去说西医是结构观、还原论指导下的结构医学或实证医学,中医是运动观、系统整体论指导下的过程医学或状态医学。现在也要修改了。4 自稳态与指纹图谱、模式识别

庄永龙、李梢开展了基于控制论的中医学四时五脏系统稳态性能仿真。结果发现依据五脏促进、制约的相互作用,机体在生理状态的一定条件下能够形成较大幅度的稳态机制,并且能够实现五脏功能随时间变化的性质,从而提示了机体五脏功能系统及四时五脏相互作用的控制论机理。

由于西医传统思维上的惯性和在科学上操作难度极大, 西医自稳态的研究方向主要表现在向器官组织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细化。

但是,分子生物学、系统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促进了西医研究方法中系统、整体和信息方法的发展。生物节律、时间生物学的提出和应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理论的提出和应用。蛋白质指纹图谱、代谢指纹图谱方法的提出和应用。细胞信号转导方法的提出。生物模式识别的广泛应用……这些与中医取象比类的整体性方法日趋接近。

应用指纹图谱工具研究自稳态节律已经呼之欲出。王永炎院士主张:(1) 将生物信息学切入到中医研究,主张用字符数学图表达,但是中医许多东西信息学目前尚解决不了,如“神”的问题。(2) 中医证候的研究很重要。既要看到中医和西医的区别,也要看到两者在理论层面的趋同性。(3) 中西医现都已认识到,人体这样一个复杂系统应该是非线性的,而且应是用自组织自调节自稳态的一个系统来切入研究。新世纪,中西医朝真正在理论层面的结合变为可能,但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运用信息学方法,以证候为主体,探讨与疾病、方剂的相关性。中医基础理论的构建与研究方法——香山科学会议第219次学术讨论会纪要。

笔者一直认为中医的弱项是技术工具而不是理论和方法,近50年来现代医学的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中医现代化最主要的是技术工具现代化,汉字输入输出现代化之前,汉字落后论花样百出何其堂皇,20世纪80年代基于电子计算机的汉字输入法五笔字型开发成功以后,谁还相信汉字落后。所以,中医现在最需要的是应用信息技术工具实现自己的理论方法和应用,具体说,就是笔者的,基于系统生物学、中医药信息学和生物信息学等学科最新研究成果的,血液指纹图谱藏象信息模型这一中医药信息学研究新方法。这一方法实际上已经实现了,中医研究技术工具的现代化,或者说,现代技术工具的中医化[5]。

参考文献

1 赵求国,童忠良.中西医理论结合的困难.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2):10.

2 刘成源, 罗红艳. 气化理论及中医学的自稳平衡思想.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0, 6 (3): 4-6.

3 马晓燕.系统观认知方式与中医学认知方式之比较.医学与哲学,2000,21(9):41-42.

4 申维玺,孙燕.论中医证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和肽及证本质的分子标准.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