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业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1: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服务业的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当代经济中,服务业是增长最快的行业,现代服务业的兴旺发达程度已经成为衡量现代化、国际化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服务业发展日趋知识密集化、技术密集化,服务业越来越显示其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特征。世界经济无论是进入了后工业(服务经济)时代,还是新工业经济时代,服务业正取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成为反映和判断一国或地区经济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一、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内涵
现代服务业是一个相对动态的概念,是我国“第三产业”的延伸和发展。现代服务业主要指在工业化高度发展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电子信息等高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而发展起来的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相比,现代服务业一方面突出体现了知识含量比较高,尤其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服务业,即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一方面是指随着某种经济或社会活动中某局部功能的需求不断扩大,以致专业化运作的成本优势和规模效应得以体现时,从营运主体中分离出来,形成的专业的服务机构,即一些专业服务和新兴服务业。
由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本质上来自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等需求,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在科学技术推动下传统服务业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变化,现代服务业的统计范围是不断变化拓展的,因而应对现代服务业的界定、划分也是不断地调整的。
根据上述对服务业界定,我国的现代服务业应该包括以下行业:(1)金融保险业。包括银行、保险、证券、风险投资、信托等行业。(2)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包括现代物流业等。(3)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包括固定电信服务、移动电信服务、互联网服务等。(4)房地产业。包括房地产投资开发、管理等行业。(5)社会服务业。包括会咨询、法律、会计、评估、会展、广告等行业。(6)科技服务业。包括研究开发、技术交流、监督和推广等行业。(7)教育、文化、体育服务业和旅游业等行业。
在现代服务业集群中,现代服务企业是关键企业,在集群中处于核心地位,直接给消费者提供服务产品或服务过程,并接收消费者的反馈信息;供应者是指为服务企业提供原材料或者半成品的企业,一般不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相关机构主要指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和政府相关机构等;人文环境指服务企业聚集地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氛围;产业区的基础设施是某一区域的道路、通信和安全;政策环境是指政府关于特定产业及区域的政策和法律规定。
二、现代服务业集群的特征
现代服务业的产业集群在我国正在逐步形成与发展,根据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的概念以及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这里将现代服务业集群的特征归结为以下方面:
1.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的集聚经济特征
集聚经济是指由于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相对集中,从而使得这些活动变得更有效率和经济合算。现代服务业集群内企业通过共同使用公共设施,减少分散布局所需的额外投资,并利用地理接近而节省相互间物质和信息流的运输移动费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对于消费者来说,可以使购买活动的空间范围相对集中,节省其用以购买商品和获得服务的时间,缩短购买路线,并方便满足其多层次的消费需求。对生产者来说,表现为空间交易成本的节约。集群内大量的专业信息、个人关系及种种社区联系网络式的信息流动很快,可以使集群区内企业迅速准确地掌握市场信息,减少市场盲目性。同时,现代服务业集群把分散的企业聚集到某一空间内,从而扩大了交易的规模。
2.现代服务业集群的衍生及吸聚效应特征
产业集群犹如生态学中的种群,规模越大也越能够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一是吸引外来者的加入。据一项对外国投资影响的估计,在对外商有吸引力的地区,集群存量每增加10%,该地区被未来投资者选中的可能性就增加5%~7%。二是催生衍生公司的诞生。衍生公司是由企业内的人员或者母体公司中的企业分离出来创办的新公司。
3.以资源共享、文化认同为基础的优势产业和区域竞争优势特征
现代服务业集群内部具有顺畅的信息流动和互动机制,为集群内部垂直或水平联系的服务企业创造合作与信任的空间。集群内部既有激烈的同业竞争,又有群内多种层面的互动与合作,有利于形成优势产业。地域的集中性使集群的外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效应、弹性专精等效应和知识“外溢”效应使产业和区域竞争的优势更加明显。
4.以分工与专业化合作为基础的集群网络特征
现代服务业的产业集群具有企业间网络组织的特征和优势,主要包括:资源配置的柔性,较多的无形资产和较高的声誉,长期和约,有效的冲突解决机制,知识转移和共同学习,更高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定制化等等。这种合作网络包括服务企业网络、劳动力市场网络和区域创新网络。网络中的各行为主体之间以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频繁地进行着商品、服务、信息、劳动力等贸易性或非贸易性的交易、交流和互动,相互学习,密切合作,共同推动区域的发展和服务企业的持续创新。
5.现代服务业集群根植性特征
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内部存在的专业分工、合作、资源共享关系,其他非正式制度(如地域文化、价值观)和社会关系(如地缘、家庭、人际关系),以及集群与外部环境的往来关系,形成了集群及其成员之间复杂的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的积累机制,这使得现代服务业集群的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的产业关联和共同的产业文化,并创建一套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业规范。
6.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创新特征
现代服务业集群区域内的创新主体(企业、研究机构、大学等)之间有强大和稳定的创新协同作用。现代服务业集群是培育企业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温床。集群中的强势企业瞄准集群外部高新知识进行外向型学习,而弱势企业则从这些知识在集群内部的后续扩散中学习,从而形成“外部引进一内部扩散”的良性知识流动,推动集群整体技术能力的提高,集群持续动态增长。
三、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对策研究
发展现代服务业集群,就是要从传统的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投入的增长模式,转为主要依靠智力资源投入的增长模式。因此,发展现代服务业集群要利用现代技术来改造传统服务产业,以集约化的发展方式,促进现代服务业的集群化的发展。
1.制定规划和目标,注重政府导向角色的平衡
国家和政府应将现代服务业集群纳入国民经济规划重点,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发展。根据我国经济结构状况,以企业为主体,以体制创新为保证,系统地制定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在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注重政府导向角色的平衡。现代服务业集群是市场竞争和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结果,同时,它的形成和发展也涉及到大量社会、文化、制度因素的影响,在此过程中,做好政府角色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2.强化政府规制, 倡导和谐的现代服务业集群的文化氛围
现代服务业是新兴产业,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合理地规制。通过多途径奠定现代服务业的基础,建立积极的发展引导机制与扶持政策,建立技术基础设施,奠定技术创新平台,设立专项基金发展教育和培训事业。帮助或协助组建服务业行会,建立通畅的沟通机制和渠道。应实施有效的政策或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各种有利于企、学、研、官、机构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为产业集群发展创造更加丰富的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
3.多渠道加强投入,吸引外资进入现代服务行业
采取积极的财税、金融、投资和价格政策,引导社会和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行业的投入力度;积极利用外资发展现代服务业集群,大力引进国际上著名的跨国现代服务业企业;支持现代服务业集群内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在符合国家政策的原则下,大力吸引外商投资现代服务业。
4.培养高层次的复合人才,加强人才储备
在服务业中,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中,人是最核心的因素。现代服务业是知识密度高的产业,其价值根源在于知识,而价值来源于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素质高、知识面广,尤其是那些在解决难题问题、沟通和协调合作等到特殊训练的人才,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必备的。营造良好环境,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要充分利用国际人才流动加速的机遇,大力引进国际智力资源,特别是海外华人专家和海外留学生,多途径、多渠道吸引他们回国创新创业。
5.促进现代服务业标准化建设
目前,我国关于服务业的相关统计中,部分现代服务产业在国民经济统计年鉴中分类没有统计。因此,应通过构建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和配套服务体系,加强利用已有标准对服务企业的监督、检查、评测等市场规范机制的建立,形成以标准促进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发展,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标准深化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黄少军:服务业与经济增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刘有章:肖腊珍:湖北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3
[3]来有为L当前我国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J].改革,2004,5
篇2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8-0154-02
进入21世纪,快速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对金融、保险、证券、信息技术等方面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呼唤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推进现代服务业领域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的不断创新,促进现代服务业人才脱颖而出,对现代服务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显得尤为紧迫而重要。
1 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背景分析
1.1 一体化
“服务”的几个传统特性――非实物性、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不可存储性以及不可贸易性正受到空前的挑战。譬如,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服务的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不可存储性一并被打破,同时服务业务也被大量地体现在跨国和跨地区的贸易之中;此外,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革命正在使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与商品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服务与商品的有机组合与叠加已越来越成为密不可分的统一体。
1.2 扩张化
服务业扩张化的最显著的特征是服务型跨国公司的全球性拓展和垄断经营格局的形成。一些发展中国家正在从“世界工厂”变为“世界办公室”。服务型的跨国公司利用其在资金、技术、信息、品牌和网络上的巨大优势,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抢占发展中国家的服务市场来实现服务产业链的延伸、拓展和扩张。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区域中心城市因此逐步显现出“总部经济”效应。随着服务业市场壁垒的进一步降低,全球正掀起以服务业为主导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浪潮。为了能够向遍布世界各地的消费者提供快捷、优质的服务,全球网络型组织构架正成为目前许多服务型跨国公司所采用的组织形式,如跨国性的旅游酒店集团、商业零售商店等。此外,项目外包则成为跨国公司广泛应用的经营形式。
1.3 主导化
服务业正在向生产领域渗透,其范围也逐渐同生产领域相融合。这一趋势使得从生产领域内独立出来的服务业越来越呈现出一种主导性和核心化趋势。当代经济中的许多生产部门已成为服务业的附属部分,它们的生产将围绕着“服务”这一主导目标而展开。譬如新兴的会计咨询、法律咨询等中介服务部门,这是现代服务业最重要的特征,也是现代服务业的最终发展趋势。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经过产业的结构升级,国民经济的实际增长大都来自于为生产者服务的现代服务业。在一个比较完整的现代经济结构中,制造业与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是互动的,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和产品品质的提升,依赖于服务的附加和服务业的整合。
1.4 创新化
随着以知识创新为动力的新经济逐步取代传统的工业经济,在现代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中也开始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新经济的典型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以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的增加值的比重增加最多,其他服务业部门的比重变化不大;知识密集的服务行业发展最为迅速,新兴服务行业主要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服务业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自身的创新活动,成为新技术最主要的使用者,促进了多项技术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发展。正是由于能够不断地吸纳最新的信息、知识和科技成果,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发达经济中的主导产业之一,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1.5 知识化
现代服务业科技含量高且能为消费者提供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服务,使知识在服务过程中实现增值。现代服务业本身就是依托电子信息等高技术或现代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而发展起来的现代产业,它植根于信息化,是由现代的经营理念发展而来或经过信息化和现代的经营理念改造提升而来。尽管传统服务业经过改造提升也可发展成为现代服务业,但现代服务业在更大程度上是信息化进程的产物和结果,是人类社会由以能源为主向以信息为主转变中产生的新兴行业,是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
2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呼唤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既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素养与知识水平,又具有比较高超的动手能力与操作技艺,能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素质高、技能强的服务业创新人才。建设一支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的高技能创新人才队伍,形成高素质的现代服务业产业大军,对实现现代服务业的产业优化、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创新人才的本质属性是掌握了必需的现代服务业专业知识,练就了较强的专业基本技能,具备了良好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创新型应用技术专门人才。即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创新人才既要掌握“必须够用”的现代服务业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基本的专业实践技能,关键是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专业基本素质,熟练掌握现代服务业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能够在工作实践中运用关键技术来创造性地解决复杂工艺,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能够在加快现代服务业产业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进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可见,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创新人才职业特征明显,职业岗位重要,社会需求急迫,我们应该深刻理解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创新人才的职业特征,努力掌握现代服务业高技能创新人才的特点和成长规律,积极探索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创新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的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促进现代服务业人才脱颖而出,使现代服务业的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步入良性、健康、持续的发展轨道。
3 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笔者以为,校企合作是实现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有效之举。因为高职院校是培养现代服务业高技能创新人才的摇篮,现代服务企业是高技能创新人才成才的重要基地,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的许多关键环节必须在实际生产岗位及在接近或等同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中完成。因而校企合作应该作为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主要路径。高职院校必须打破封闭式的办学模式,实施工学结合、校企联姻、学工交替、打包配送、任务驱动、项目导入,进行校企共建(合作)办学。真正打开校门,走出去,请进来,建立起较为紧密的校企合作平台,与企业合作办专业,合作办班级,实行“订单教育”,真正实现“近距离”办学。
在校企合作培养现代服务业高技能创新人才的过程
中,需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理解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主体性作用,二是如何发挥学校的育人优势,并充分利用和挖掘企业的资源。校企双方应充分意识到,高技能创新人才的最终使用者是企业,所以,必须从企业的用人标准出发、从企业生产岗位的实际需求出发,去设计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特别是技能训练环境必须接近或等同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尽量利用生产现场和岗位进行实训,或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按照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科学、合理地去培养现代服务业高技能创新人才。为此,必须强调:
3.1 实施培养方案共商
这是建立新型的校企合作关系,进行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关键。培养方案共商是指人才培养方案需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谋划商定,它至少应包含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大支柱。院校和企业要依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按照企业岗位的实际要求,通过设立咨询机构、定期召开咨询会议等形式,联合商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制定课程标准,联合开发项目课程,联合编写教学教材及其他实训教材,确定培训考核方法。在合作模式上,可以采取校企联培、合作培养、订单培养、工学结合、学工交替、顶岗实习等多种方式。
3.2 实施育人资源共享
这是学校和企业合作进行现代服务业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的条件保障。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来讲,常用的基本实验实训的设备是必需的。同时,建立紧密型的校外实训基地,把实践教学尽可能搬进现代服务业企业,搬进校外实训基地,不但可以解决学校设备不足的问题,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经验丰富、技能出色的兼职实训老师,大大提高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的质量。同时,高职院校也应该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来校进行实训教学。
3.3 实施校企订单联培
校企订单联培模式是指由现代服务业企业根据其对不同规格的人才需求情况,提出订单,由学校按照企业提出的规格、数量进行培养。订单式的校企联培模式,实现了学生人口、培养过程、出口的有机统一,按订单要求培养的学生,由于其既了解企业的实际,又熟悉企业的作业流程,具有较强的职业岗位能力,进入角色迅速,可以迅速成为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创新人才,因而,深受企业欢迎。
篇3
从世界范围看,现代服务业的兴起与一个地区经济总量水平、产业结构层次、制造业发展高端化程度、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水平高低及制度环境密不可分。在一定意义上说,现代服务业是一个地区产业结构高层次化及经济服务化、制造业发展到其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要更多地依靠生产业来支撑、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的产物,其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一个地区能否为其在准入、经营、定价等方面提供富有活力的制度环境。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产业结构呈现“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趋势。1980年至2000年期间,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由56%升至63%。其中,主要发达国家达71%,中等收入国家达61%,低收入国家达43%。服务业吸收就业比重也呈不断增长趋势,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比重普遍达70%左右,少数发达国家高达80%以上。在服务业内部,生产比重在加大,主要工业国均达50%以上。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的《2006世界投资报告》显示,目前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重点已转向服务业。可见,在当前和未来的世界经济发展中,服务业是增长最快的行业。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国家在未来所具有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将主要取决于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达程度。而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与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有紧密联系。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当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在经济总量增长、经济结构变化和人口增加等因素的驱动下,集聚模式会由单一的大型CBD(中央商务区)模式,向多极化、分散化发展,在原来的基础上演变成若干个微型CBD,即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为解决中心城区商务功能过度集中的矛盾,以伦敦、纽约、东京为代表的城市,都经历了单个CBD到微型CBD网络初步建立的过程。其中,伦敦的微型CBD由传统的市中心扩展出来,以堪那瑞区为代表沿着泰晤士河呈轴线发展;纽约的CBD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分阶段逐步形成布鲁克林、长岛、法拉盛、哈德逊广场等微型CBD;东京逐步形成了品川、汐留、六本木等30多个微型CBD,很好地适应了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且多元化发展的国际趋势。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具有以下特征:(1)统一规划。打造城市名片,新老建筑结合,保护历史风貌。(2)功能集聚。依托信息网络和交通枢纽,功能配套完善,形成产业高地。(3)形态新颖。开发地下空间,建造空中连廊,楼宇连通,人车分流。(4)生态协调。环境优美和谐,注重环保节能和资源集约利用。
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动因
1、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动力。国际经验表明,只有走出一条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由于集聚区产业关联度强,有利于整个社会服务网络的形成,具有资源共享、规模经济的特点,从而可为服务经济拓展新的空间,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形成外部经济优势。 在土地和资源硬约束的条件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是节能降耗、环保和节约用地,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产业集聚、集约用地、提高效率的典范。通过合理布局和有效开发,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形成服务业发展的新高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现代服务业向集约化、节约型发展,有利于实现服务组织机构的网络化,促进知识交流与服务创新。同时,现代服务业是知识和人才密集型产业,集聚区有利于吸引人才,扩大就业。
2、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提升城市综合功能的载体和改善城市形象的新亮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作为城市发展的微型CBD,能塑造城市功能和特色,显示城市的集聚功能和形象,凸显城市的竞争力。
3、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提高现代服务业水平的有效途径。基于产业关联效应和社会网络效应而形成的集聚区,具有资源共享、服务网络系统配套和品牌效应的特征,客观上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构筑起一个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通过集聚区内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机制,提高了服务产品的有效供给水平,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拓宽了市场空间。 4、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有利于提高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一是集聚区会成为总部集中地,能把商业、会展和各类服务业集成,为总部集中地服务。二是集聚区是辐射全国的重要载体,而区域经济也会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机会。
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拉动效应
到2010年,上海市2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将全部建成。目前,这2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对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拉动效应已经显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集聚效应得到拓展,更好体现了微型cbd作用。如,静安南京西路专业服务商务区,以龙头企业、品牌企业带动其他企业和行业发展。两年内共完成85个商铺的升级工作,调整和引进161个国际品牌,作为第一个进入中国或上海的国际品牌旗舰店、专卖店共ll家,全方位提升了静安南京路商圈的能级和品位,从而带动静安区的发展。卢湾淮海中路国际时尚商务区,以“淮海中路”、“新天地”为核心,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世界品牌旗舰店,“太平桥”地区成为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外品牌聚集地的雏形初现,有望达到国际水准的国际大都市商业商务中心。黄浦西藏路环人民广场现代商务区,以商业、旅游、文化和信息化技术为载体,突出体现了上海商旅文结合的服务业发展新思路。
2、在空间布局上,由上海市中心地区逐步向周边重点地区分散化、多极化发展。如,青浦赵巷商业商务区奥特莱斯品牌直销广场2006年4月份试营业以来,集聚了国际国内众多知名品牌,日均销售额200余万元。七宝生态商务区结合外环线绿地林带建设,打造商务商业集聚地。南桥中小企业总部商务区凭借杭州湾跨海大桥的交通便利,依托区位和产业优势,成为奉贤区新一轮发展的载体和抓手。
篇4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2001403
1引言
作为江苏省唯一区域协调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宿迁,正快速的向新兴的工商业城市迈进。近些年,宿迁市顺应宏观经济发展的趋势着力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建设,并取得了巨大成就,现代服务业总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三产结构上升到13.8∶47.8∶384,宿迁市服务业对社会的贡献程度日益增大。
但是,宿迁市依然存在许多结构性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宿迁市现代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如何科学统筹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是宿迁市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考虑到现代服务业门类繁多,各产业发展所需资源不尽相同以及对其他产业的影响程度有较大的差别,所以有重点、有先后、有层次的培育现代服务业产业的某一具体产业就变得十分重要起来了。
2现代服务业与主导产业选择理论
2.1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一词,最早出现2003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报告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现代服务业不同于传统服务业,它是新时期科技发展的产物,相对于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具备“高技术、高知识、高层次、高附加值”四大特性,这也是国内学者的普遍认知。
现代服务业包括为现代生产活动提供生产业的生产业和满足个体及家庭精神物质需求的现代消费业。关于现代服务业的分类,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界定有所不同。方便后期实证分析中数据的获取,本文主要是按照我国统计年鉴中行业分类的方法,用第三产业下面的14个类别中选取现代服务业的门类。
考虑到宿迁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实际,初步确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金融业为备选主导产业,这几大产业增长较快,其营业收入占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的八成以上,对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支撑作用显著。
2.2主导产业及其选择
主导产业的概念目前还没有定论,不同的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论述。一般认为,主导产业应该是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一定基础,并且带动作用明显,未来发展前景广阔的产业。绝大多数学者认主导产业应该具备“发展基础雄厚、创新能力强劲、影响能力突出、发展潜力巨大”四个方面的特征。
目前主导产业选择的相关研究大多数还集中于宏观层面产业领域,而以现代服务业为对象进行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成果不多,仍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目前国内只有寥寥数人研究城市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的选择,大多采用因子分析法或多级熵值法对省会级城市的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进行了研究,根据不同的理论构建指标体系,确定现代服务业的主导产业群。比如朱研琦(2010)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洛阳市的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最终确定了由房地产;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与地质勘探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四个主导产业。熊瑛(2012)以产业比较优势、固定资产投入、产业发展潜力、社会经济效益四个标准为根据,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长沙市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最终确定了金融业;文化体育与娱乐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现代物流业这五个产业为长沙市的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向露(2013)以武汉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为客观依据,利用多层级熵值法计算相关指标,确定了金融业、现代物流业、现代商贸业为武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导产业。
3宿迁市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的评价模型构建
由于宿迁市现代服务业各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复杂性以及现有资料的不完备性,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将主导产业选择的问题转化成备选主导产业评价的问题。以主导产业的四个特征为评价准则,对课题组给出的若干备选干主导产业进行综合评价,进而给出宿迁市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的排序。
3.1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以发展基础、创新能力、影响能力和发展潜力四个维度构建宿迁市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评价模型,并结合层次分析进行实证分析,在几个备选的主导产业中确定宿迁市应该大力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
(1)C1发展基础。能够被列为主导产业,首先要有一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而且在与区域内其他产业比较中具有相当的发展基础优势。发展基础一般由产业规模和产业集聚度两个方面的指标进行衡量。主导产业的发展基础是所有评价准则中最重要的,没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在“群雄并起”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很难成长。
(2)C2创新能力。不仅要有发展基础,而且要可持续的发展基础。主导产业能否获得持续的成长关键要依靠主导产业本身的创新能力,没有创新将会很快被社会淘汰。主导产业的持续成长必然离不开其创新能力,这主要包括技术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和观念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具体要从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两个指标进行衡量,前者主要考虑科研经费及人员的投入,后者主要是依靠劳动者报酬率和比较劳动生产率来衡量。
(3)C2影响能力。主导产业在享用较多的地区经济资源的条件下,如果无法带动周边产业共同成长的话,那么其主导作用也就无处谈起,所以影响能力也是主导产业的一大特征。主导产业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对周边产业的带动上,没有“火车头”的意识将很难推动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
(4)C3发展潜力。是否具备把控未来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也是主导产业的另一重大特征,没有发展空间的产业不能称之为主导产业。这种在未来可能经历“过山车”式发展的模式对地区经济发展有着较大的伤害。发展潜力方面主要依靠发展速度和市场前景这几个方面进行评定,这其中发展速度考虑增加值增长率和就业增长率,市场前景则考虑需求收入弹性。
宿迁市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的评价模型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最高层即评价的总目标,排序并选择出主导产业。第二层为准则层,即影响主导产业选择的准则,包括上述的C1发展基础、C2创新能力、C3影响能力和C4发展潜力四个指标;第三层则为方案层,由参与选择评价的五个备选主导产业。建立这种层次结构后,主导产业选择就变成对备选主导产业的优先次序评价的问题了。具体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3.2建立判断矩阵
各评价准则在主导产业衡量中所占的比重并不相同,一般用数字1-9以及其倒数作为判断尺度来定义判断矩阵A=(aij)n×n,具体可如表1所示。
通过上述计算,可以得出每个主导产业的优势都不同,各备选主导产业的比重排序如下:P2(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排在第一位,然后依次是P1(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业)、P4(卫生、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业)、P5(金融业)和P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4宿迁市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的分析
主导产业的选择不应局限于只看某一个或某几个指标,而应该将各方面因素综合起来权衡。本文根据层次分析法计算出了宿迁市现代服务业各备选主导产业选择的综合评价值。如表3所示。
考虑到目前宿迁经济发展的实际,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不宜过多,否则容易导致经济资源分散,难以突出重点。本文认为,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以2个为最佳:一是基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发展现代软件与服务外包,以及电子商务应用产业;二基于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物流业。调研数据表明,2014年宿迁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业累计完成业务量1.8亿件、实现业务收入21.65亿元,位居江苏省第三。
参考文献
[1]BadalonaSanchez A,CatoMilan P. Creativity, Innovation and Technical Efficiency: An Analysis From the Nordic Countries and the Atlantic ARC[J].The IUP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13,11(1):5871.
[2]Olympia N.The Market Value of Human Capital: An Empirical Analysis[J].Annals of Faculty of Economics,2012,1(2):256264.
[3]Schmitt P,Harbor L G,Dis A T,et al.Urban Resilience and Polycentricism:The Case of the Stockholm Urban Agglomeration[M].Resilience Thinking in Urban Planning.Springer Netherlands,2013:197209.
[4]张苗.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与区域产业转移的耦合关系研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14,(3):111117.
篇5
关键词:青岛 现代服务业 发展 金融支持
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是体现经济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青岛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龙头城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尤为重要。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金融的全面、深入支持。
一、现代服务业的界定
现代服务业是指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国民经济新领域,具有高技术性、知识性、高增加值性和集群性、从业人员高素质性、新兴性五大基本特征。
二、青岛现代服务业金融支持现状分析
从金融支持现代服务业情况看,截至 2008年底,青岛金融机构服务业贷款余额1365.56亿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17.5%,低于同期全部贷款余额增速 2.4个百分点,服务业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比重低于 2007年0.6个百分点。服务业贷款内部结构不均衡,仅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一个行业贷款余额便占到服务业贷款余额的三成左右。同时,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经济总量等方面原因,目前青岛现代服务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制约和影响因素,其中金融支持问题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政府投入有限。现代服务业中很多产业属于高投入行业,一些重点项目单靠企业自身难以完成,政府投入是推动其发展的重要保证。青岛拥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这些先天优势在转化为经济社会效益的过程中需要大量投资,政府的先期投入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青岛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期,许多方面的建设都急需资金,受制于此,使得对现代服务业的资金投入总量比较有限。
(二)信贷投入有待加强。除房地产企业以外,青岛现代服务业企业多数存在固定资产少、轻资产运行的特点,在寻求信贷支持时往往遇到抵(质)押物不足的问题。加之缺乏具有一定规模、经营机制较为灵活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在针对现代服务业特点进行产品设计研发方面的意识和能力明显不足,导致实际融资规模较小,贷款增速较低。
(三)直接融资渠道不畅。从青岛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看,由于企业规模、经营理念等方面的原因,利用直接融资渠道解决资金需求的不强。目前青岛市仅有2家主营现代服务业的上市公司,而近几年新上市的公司主要是制造业企业。服务业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融资仍然未有突破。
(四)现代服务业金融产品创新有待突破。现代服务业不同行业企业所需要的金融服务也存在差异。例如同属服务业的房地产业与文化产业的金融需求就截然不同,房地产企业更多倾向于优惠贷款、上市融资等,但文化产业对无形资产评估、产权交易市场、担保体系建设等需求迫切。而从青岛实际看,目前服务业信贷产品仍主要以传统产品为主,针对企业自身特点和需求的信贷产品还比较少,缺乏差异化金融服务产品,总体金融服务环境仍有待改善。
三、金融支持青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应结合青岛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实际情况实现金融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金融的资源配置、价格发现、经济交易等功能,大力推进青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
(一)发挥各自业务优势,找准金融支持服务业发展的切入点
国有商业银行要充分发挥社会融资主渠道作用,积极转变经营理念,调整客户结构,提高经济效益。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发挥机制灵活等优势,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提供特色化金融服务。城市商业银行要准确定位,以服务社区经济发展为己任,重点为中小服务业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农村信用社要立足三农、面向县域经济,大力支持农村服务业发展。
要紧密结合青岛实际,重点加大文化、旅游、物流、会展、服务外包、软件开发等领域的支持力度,扶持一批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提升青岛现代服务业的整体实力。
(二)加大金融创新,增强金融业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理念
应积极挖掘现代服务业中新的金融业务增长点,根据服务业企业不同的生产周期、市场特征和资金需求,开发多层次的信贷创新产品,实现金融服务的专业化、特色化和多样化。对信誉度高、资产质量良好的成长型服务业企业,可采取公开统一授信的方式,适度扩大授信额度,积极推行仓单质押、订单融资、应收账款托管和对公客户活期存款账户透支等特定资产项下信贷业务品种,支持其做大做强;对信誉良好、收益稳定的服务业主,可适度发放企业主创业贷款或提供具有一定透支额度的贷记卡等金融服务;对市场波动较大的服务业企业,可以法定代表人或自然人财产抵押质押的方式提供可循环使用的信贷资金额度扶持;对中小型服务业企业和业主,适应其短、少、频的资金需求特点,可在适当增加动产、不动产抵押质押及财产权利质押等信贷业务的同时,积极发展中小企业或联户联保贷款业务。同时,政府应适度为相关企业融资提供贴息、担保等政策扶持,有效分散银行的信贷风险。
(三)完善服务业信贷管理体系,健全信贷营销和激励约束机制
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制度创新,建立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信用评级、业务流程和风险控制等规章制度,从业务处理、运作程序和服务手段等方面,制定支持服务业发展的切实可行的信贷政策,建立高效的信贷管理体系,提高金融服务的程序化和标准化水平,实施有效风险控制,可持续支持服务业发展。
篇6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0)
摘 要:通过对美国、英国、日本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认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内在增长动因是主导产业的培育,而经济结构的转型是主导产业大跨步发展的必要条件。现代服务业的快速集群发展,离不开相关鼓励政策和设施配套,通过政府的规划和扶持,能引导现代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强大的内需,是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 :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集群发展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4.017
*基金项目: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自主创新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45203016)
收稿日期:2015-05-08
1 美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
1.1 以主导行业促进整体服务业的发展
从整体上讲,美国服务业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为个体需求拉动服务经济阶段、中间需求拉动服务业经济阶段及信息技术拉动服务经济阶段,因而美国服务业发展的转变过程可以归结为:个人服务业、生产者服务和信息服务。在第一阶段,美国的主导服务业是个人服务和家庭服务,主要是为满足小个体和小群体需求而产生的以简单流通业为主的服务业结构;在第二阶段,美国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促成了满足工业生产需求的专业中间服务机构的诞生。在该阶段形成了以生产者服务业、公共服务业和个人服务业并存为主导产业的服务业结构;在第三阶段,一个标志性特征是信息技术业改变了美国服务业的面貌,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但催生了新的业态,还大幅度优化提升了服务业生产效率,形成了以信息服务、公共服务业和知识服务业为主的产业服务结构。
1.2 以产业集聚形式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美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集聚性的发展模式。例如,纽约中心的曼哈顿地区形成了以金融业为主,以会展业、商业服务业、文化娱乐业等为辅的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该地区中心商业区已成为纽约市发展的助推器,并使得纽约市吸引了大量的跨国性行业组织的投资,确立了纽约良好的国际形象。据统计,曼哈顿中心商业区的住宅地产和商业地产成交额占美国全国房地产市场同类型房产成交额的4成,纽约市的电话通信量占全美国的21%。
1.3 以跨国转移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正确性在美国对外贸易转移中体现的淋漓尽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基本遵循经济发展水平相似、地理位置临近这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在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中,以发达国家为主的欧洲地区占有5成以上份额;而亚非拉美地区由于地址位置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原因,占比较小。当前,美国服务业转移已经由当初的制造业追随型,逐渐转变为自主性扩张型的发展模式。
2 英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
2.1 金融业主导,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
英国的现代服务业中,金融业引领了大伦敦地区和英国经济的长期发展。较为完善的银行、证券市场体系,满足了各类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成熟灵活的风投基金资本投资额占整个欧洲地区的42%。伦敦作为欧盟最大的资本主义市场发源地,是国际金融、物流、咨询中心之一,是全球最大的国际保险、场外金融交易、基金管理中心和外汇交易市场。不仅在英国经济中,在国际金融领域,伦敦金融城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2 服务业等级化、功能化、多极化的空间分布特点明显
为了实现刺激需求和降低运营成本的目的,伦敦在城市规划上进行了大量的规划和论证,并遵照实施,现已形成了等级化、功能化、多极化的空间布局模式。20世纪中后期,伦敦通过对泰晤士河码头区的重新规划、建设,将原先的货船装卸码头改造成了市内的第二个中央商务区。全球经济活动的复杂化和专业化让伦敦的现代服务业区位渐演化成具有明显等级体系和功能定位的空间分布。金融服务业在英国的良好发展并非偶然,而是在本国良好的工业基础、高度发展的服务业、比较完善的产业集聚共同作用下,因为良好的外部条件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2.3 以点带面,多层次发展
通过对泰晤士河港口区的改造,伦敦金融服务业奠定了以城市中心为基础向内城区辐射发展的基本框架。位于伦敦郊区的大量新兴商务区作为配套支撑,则进一步完善了伦敦的多点集群式发展体系。这种空间发展模式在突出中心城市对金融监管、配套水平和行政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强调了产业集群功能的可持续发展,兼顾了生态功能和集群综合效应。
3 日本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
3.1 发展区域呈现辐射化发展特征
不同于纽约的中心区就地膨胀发展模式、伦敦的中心区抑制发展模式,东京大都市圈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模式是将市中心膨胀化发展战略和外围地区多点截留双元战略进行结合的产物。主要体现在对发展圈进行合理的区域职能分工,保持各区域协调发展,发挥出区域经济的整体优势。东京大都市圈由“一都七县”构成,其中东京是这个大都市圈的核心。东京的每个区并不是在每个产业功能上都居于主导地位,主导地位集中于金融、批发、信息、专业服务等相关产业,这些服务行业已经成为“一都七县”这些地区城市功能转型和产业集群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呈现多层次、网络化、多样化的结构特征。
3.2 发展的主体力量是垄断财团
日本企业中,大量存在着交叉持股的现象,各个财团在本国银行、大型企业中的股权关系错综复杂。大型银行向大财团提供资金层面的支持,大财团使用资金投入到自己持股的大型企业,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中小企业则被大型企业纳入到自己的产业链中,成为主要的供货商或者分销商。虽然大财团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垄断行为的产生,但是在日本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初期阶段,这种大财团主导的发展模式带来了日本产业技术的飞速发展。
3.3 服务业和制造业关联化发展
日本通过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协调,结合本国实际产业发展状况,来促进各个行业间的关联发展,从而达到各行业的良性发展循环。产业联动方面,日本发达的通信业带动信息产业发展,而信息服务业又带动了相关的信息设备制造业的发展。日本的通信业作为连接检索中心库和用户之间的桥梁,对数据库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日本学术情报中心联网了日本国内69%的国立大学,62%的公立大学,53%的私立大学,下设8个逻辑子网,实现了与国内主流学术机构之间的信息互联。
4 美国、英国、日本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的启示
现代服务业发展具有集群化发展的趋势。美国、英国、日本三国通过工业化阶段的积累,拥有了完善的产业体系、积累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制度。
(1)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不仅需要一定的外在物质配套条件作为承载平台,更需要一套推动其发展的内在制度条件作为保障。便利的交通条件、宜居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通常的信息沟通硬件等因素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物质配套条件。而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相关部门的监管体系、法治建设、统一的行业标准等因素则构成了的制度环境,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2)现代服务业所具有的高技术密集度、高知识密集度、高成本、高人力资本特点。美国、英国和日本得益于其发达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并不断从世界范围内吸引相关领域人才,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进行了充分的人力资源储备。
(3)美国的金融产业和IT产业,英国的金融产业,日本的制造业均在全球市场中居于强势地位,正是工业化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这些优势产业,为三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产业基础,为现代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提供了条件。
(4)美国、英国、日本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在努力开发国内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在世界市场中参与竞争。更大的市场,所带来的不仅是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也有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 Thomas A. Hutton. Service industries, globalization, and urban restructuring within the Asia-Pacific: new development trajectories and planning responses Progress in Planning[D]. Volume 61, Issue 1, January 2003
2 代文,秦远建.基于产业集群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3)
3 张洁,芮明杰.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及其国际借鉴[J]. 改革,2010(5)
篇7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综合评价;研究
2008年,安徽省芜湖市实现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90.01亿元,比2004年的115.34亿元,累计增长64.74%,年均增长13.30%。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81.6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7.75%。但是作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城市之一,其地处农业大省――安徽,自身现代服务业起步较晚,与市委、市政府打造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本文选取了常州、泰州、湖州、宁波等长三角城市和合肥、黄山、九江等七个城市,评价芜湖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状况。
现代服务业竞争力是指一定区域内现代服务业所拥有的可利用的一切要素以获取并持续获取最大效益的能力。其核心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效率,即同等投入要素下获得的产出最大化。前人对此做出大量研究,王小平(2003)在《服务业竞争力》中提出了在竞争战略指导下直接影响服务业竞争力的四大竞争优势;吴士元(2003),刁慕蓉、庄丽娟(2004)等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区域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对结果提出政策建议;刘书瀚(2005),邹亚军等采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城市服务业竞争力。然由于各地区存在资源环境、发展阶段、产业政策的较大差异,仅用绝对量的产出水平指标衡量区域服务业竞争力未免有失偏颇,因此本文更关注于服务业竞争力系统的评价。
一、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价方法选择
按照前文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定义,其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评价体系应该涵盖直接体现性指标、影响因素性指标,包括作为服务业发展水平指标,产生或支持服务业竞争力的条件和保障其后续发展的原动力等。
基于上述认识,根据相关资料将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分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成长能力这二个子系统。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是指一个城市(区域)现代服务业向社会提供服务和产品的实际能力和状况,是现代服务业现实竞争力发展状况的主要体现。下设主要指标有:现代服务业劳动报酬(万元)、在岗职工(万人)、平均工资(元)、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亿元)、现代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现代服务密度(亿元/万平米)等。现代服务业的成长能力是指由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持续增长能力和由其内部质量所决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具体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非农人口(万人)、专利授权量(件)、科技人员(万人)、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现代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GDP(亿元)、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财政收入(亿元)、财政支出(亿元)等指标。
本文拟采用基于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和数据包络分析(DEA)的组合分析方法。通过因子分析提取公因子,将载荷发展水平的公因子作为衡量产出的标志,而载荷成长能力的因子为投入指标。这样,既消除多个评价指标指标的相关性,又符合DEA模型对投入、输出变量尽可能小的要求。
二、芜湖市现代服务业综合评价
1.发展水平的评价
发展水平是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对上述六个指标进行因子导入SPSS分析,结果可知,两个特征根能够解释总方差的85.57%。因子1(特征根4.14)可以解释总方差的49.628%,主要反映地区服务业的产出水平、结构层次、劳动力的能力等。故命名“整体水平因子”。因子2(0.994)可以解释总方差的35.942%,主要反映地区现代服务业吸纳劳动力能力的指标,命名为“收入水平因子”。
根据SPSS计算得到综合得分和排名:宁波(综合得分1.508、整体水平因子1.056、收入水平因子2.131)、常州(0.425;1.348;-0.849)、泰州(0.081;0.635;-0.684)、合肥(0.017;0.231;-0.278)、湖州(-0.314;-0.352;-0.263)、芜湖(-0.402;-0.583;-0.153)、九江(-0.702;-0.709;-0.693)、黄山(-0.612;-1.626;0.788)。芜湖市综合得分列第六位,其中“整体水平因子”得分亦列第六,“收入因子”得分列第三位。偏低主要是因为:
(1)芜湖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偏低。以当年价增加值计,芜湖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仅为效率得分第一的宁波的17.6%,省会合肥的37.7%,常州的46.2%,泰州的52.2%,湖州的78.5%。
(2)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层次低。层次低主要体现在劳动生产率低上,换句话说,现代服务业吸纳就业多,劳动产出低,劳动者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相对较少。
2.成长能力的评价
成长能力是现代服务业竞争力又一重要部分,是指由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持续增长能力和内部质量所决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将十一个指标导入SPSS进行因子分析,可以看出,三个因子解释了发展能力的95.2%,其中因子1(特征根7.924)方差贡献率72.0%,主要反映国内投入,命名为“国内投入因子”因子2(1.521)方差贡献率13.8%,主要承载实际利用外资指标,命名为“国外投入因子”;因子3(1.029)方差贡献率9,35‰主要承载了非农人口指标,命名为“城市化因子”。综合得分和各地区排名如下:宁波(综合得分1.622;国内投入因子2.286;国外投入因子0.066;城市化因子-0.515)、常州(0.340;0.391;0.151;0.281)、泰州(0.045;-0.186;-0.180;1.912)、合肥(0.016;-0.087;-0.070;0.825)、湖州(0,175;-0.620;2.186;-0.175)、芜湖(-0.428;-0.531;-0.302;0.077)、九江(-0.607;-0.371;-1.344;-1.103)、黄山(-0.813;-0.882;-0.507;-0.803)。结果显示,以成长能力的综合得分计。芜湖市第六位,具体原因是:
(1)科技含量不高。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发展和推动。从科技人员看,芜湖市科技人员数低于宁波、九江、常州;从专利授权看,2008年芜湖市专利授权量首次突破1000件,仅为最高水平宁波的1/9。
(2)产业基础较为薄弱。从样本对比横向看,芜湖市第二产业增加值仅为宁波的20.7%,常州的40.5%,合肥的54.4%,泰州的56.2%,湖州的76.5%。
(3)投入严重不足。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投资,就利用外资来看,芜湖市2008年实际利用外资额仅5.7亿美元,低于长三角城市和省会合肥,固定资产投资也明显不足,2008年芜湖市现代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276.5亿元,低于宁波、常州、合肥等
城市。
3.竞争力效率评价
效率是竞争力的核心,是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与发展水平和粗放式投入相比,效率是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按前述分析将国内投入、外商投资、城市化因子为投入指标;效率因子、收入因子为产出指标,将各指标按照前述方法极差变化后按因子分析累积贡献率加权计算后在DEA-Solver上分析各市现代服务业总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
上表显示,就总效率而言,芜湖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总效率(CCR)偏低,总排名在八个样本中列第六位,存在较大的产出不足。
黄山的总体效率最高而宁波最低。基于系统评价的效率分析和前文系统评价的结果差异较大。主要原因:一是城市起点不同。黄山作为一个传统的旅游型城市,依托良好的自然景观和享誉世界的名胜古迹,对投入和劳动力的需求较小,产出高,因此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相对高势;城市宁波作为典型的港口城市,相对投入较大,尤其是国内投入较高,其绝对产出相对投入比较弱。二是CCR模型的严格假设规模大小不影响其总效率水平。宁波城市化程度比较高,消化较高的城市潜在就业人口要提高城市的产出效率或者扩大城市规模,即城市化水平高,对应需求的现代服务业规模大。
泰州、常州、合肥、湖州等经济相对发达,二产基础相对夯实的城市列2至5位,芜湖列第六位。从技术效率来看,芜湖技术效率偏低,在八个样本中,列7位,现有的规模水平下,分别投入目前投入水平的72.9%即可以达到目前的产出水平。技术效率较之合肥、湖州偏低,主要是因为,芜湖现代服务业虽然与上述两市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发展模式共同点较多,但其产出水平较之合肥、湖州更低,发展不足。服务业总体技术含量仍然不高,劳动生产率低下。
三、结论
1.通过FA的竞争力系统分析得出:芜湖市现代服务业综合竞争力偏弱,竞争力发展水平水平滞后、发展环境欠优、成长能力不足。从发展水平看,滞后的主要原因是现代服务业总量规模小、发展层次低。其产出的整体水平、产业经济效率和劳动效率相对其他城市较弱。从成长能力看,偏弱是因为科技、资本投、政策性投入等国内投入相对其他城市不足,吸引外资和利用外资的能力不够。
2.通过基于FA的DEA效率分析显示:竞争力效率较低,表现在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偏低,主要受城市起点因素、就业人员的变化、产业基础以及资本密集度等诸因素变化的影响。
篇8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北京奥运
一、引言
现代服务业是与传统服务业相对而言的,其作为生产的中间环节,具有高知识性、高技术性和新兴性的特点,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的影响。根据北京统计局2005年的定义,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九大行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对全球发展规律的研究表明.世界已经进入服务经济时代,现代服务业正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或经济支柱。
全球服务业总体规模已达28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68%。在高收入国家此比蕈已经达到了7l%以上,而纽约、伦敦这些城市则更是r与到了90%左右。在这些服务业当中,信息、金融、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成为了产业的支柱,例如在2006年,美国信息、金融、保险、教育、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4.87%,信息服务业从1980年的占比3.55%发展到了现在的4.87%,金融保险从4.9%增长到7.7%,专业商务服务从6.6%增长到11.8%,教育从0.6%增长到0.9%。这几个行业合计从15.75%增长到了24.8%。
二、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据北京市统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年底,在北京现代服务业中,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房地产业、文化创意服务业的产值已经占到了现代服务业的64%。
(一)产业规模
1.总量
北京现代服务业经济总量持续增长,至2006年北京第三产业总产值已达5580.8亿元,占地区生表1北京现代服务业产值及其比重产总值的70.9%,是全国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现代服务业产值达3788.8亿元,占第三产业的67.9%.服务业已成为北京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其中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占第三产业总比重的23.5%,有力地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服务贸易《国际贸易问题》2008年第10期
2.劳动生产率
如表2所示,现代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要明显高于第三产业。2006年.现代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为195870.7元/人,是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2.23倍,充分体现了现代服务业的高附加值特征。
3.就业规模
在就业人口方面.2003年北京现代服务业吸纳就业人口161.4万人。至2006年增加了32万人.但是增长速度要低于传统服务业,因此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占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即绝对数量的增加和相对数量的减少,如表3所示。
对比表2和表3可以发现,2004年之后北京市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占第三产业比重均小于32%.但是其产值比重均大于66%。即现代服务业用不到32%的人口创造了大于66%的产值,再次说明了现代服务业的高附加值特征。
(二)产业结构
1.各产业部门产值比重现代服务业内部各产业部门的产值绝对值都呈上升趋势
近几年来。金融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产值始终处于前列,到2006年分别占北京市现代服务业比重的25.7%和18.2%.明显领先于现代服务业内其他子行业,因此,《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发展规划》将这两个行业纳人北京市“十一五”时期重点发展行业。,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2005年为700.4亿元.2006年为812.1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5.9%.占北京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值的10.3%,发展潜力巨大。
2.各产业部门自身的增减变动情况
各产业部门自身的增减变动情况如表5所示,以各部门增加值的年平均增长率表示,它反映了该
产业部门四年来的总体发展速度。
从表中可以看出,九个产业的年平均增长率均很高.达到了10%以上。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情况非常突出.其2003—2006年产值增加值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25%。这是由于奥运的举办和外商投资为商务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是北京市吸引外商投资最为活跃的行业。同时,由于其本身基数比较小.2003年的产值仅为126.5亿元,因此平均增长率会显得比较高。另外,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金融业,以及房地产业的年平均增长率也很高.均在15%以上。其余产业部门产值增加值的年平均增长率则相对较小。这说明这几个行业凭借奥运的举办,近几年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上表也显示出教育业,文化、体育娱乐业以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年平均增长率较低,说明2003—2006年问,相对于其他产业部门,这些行业的扩张速度较慢。
3.就业人口分布
图1给出了2006年北京现代服务业内各子行业就业人员分布。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就业人口仅占现代服务业就业总人数的16%,但二者的产值之和却占北京市现代服务业总产值的43.9%。
(三)产业空间布局
目前,北京市现代服务业在空间布局上已经形成了高技术研发服务区、专业产业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园金融街、CBD、环保产业园、物流产业园等聚集区。这一空间布局的形成是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共同作用的果,其中政府调控起主导作用。北京市政府依据市场规律发挥能动作用,通过提业集聚和产业集群所需要素,促进现代服务业在空间上的合理分布。
北京现代服务业的区位分布具有以下特征:现代服务企业在空间上的萌芽阶段体现着较为明显的正外部性效应,人力资源、技术、信息、良好的基础设施、相对较低的交易成本、适宜的地租成为产业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某一产业竞争格局的形成,创新效应和范围效应则起着较大的作用。当政府介入某一产业发展时.产业发展则受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的共同作用,在空间上呈现出一种自觉的态势。这时,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服务、税收政策等方面的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由现代服务业各子行业的内在特性决定,影响每个行业空间分布的因素各不相同,难于得出一致的结论,例如:北京的研发和信息服务产业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下形成了多园区发展的空间布局,这一布局有利于研发和信息服务业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
三、奥运及后奥运时期对北京现代服务业的影响
奥运会在北京举办,使得奥运经济为北京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商机。从对北京市企业的调查结果来看.60%以上的北京中小现代信息服务业对于奥运会所带来的影响给予高度重视,都希望能够抓住这次奥运会所带来的难得机遇。
(一)经济影响
发展奥运经济。并不是以奥运会的结束为终点,奥运会的举办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对北京经济乃至全国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如图2所示,其浅灰色柱形图为根据中长期规划得出的测算值,并未考虑奥运对经济的影响。深灰色柱形图则表示200l一2006年间北京实际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为加入了奥运影响后的数值。可以明显看出,加人奥运影响后的实际值与规划测算值之间的差额随着奥服务运投人的增多而不断增大。2006年加入奥运影响后的实际值高于规划测算值2161.7亿元,该差额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基于当期奥运投资的增加而对经济产生的促进作用:另外一部分则是2006年之前的奥运投入对经济影响的滞后发挥:由于投入转化为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的时滞效应。前期的奥运投入对经济的影响在后续时期才得以逐步显现。在消费需求方面,奥运会的举办将直接促使体育、电子信息、文化创意等消费快速增长,假日消费、旅游休闲消费、新增就业人口的消费在不断扩大着北京市的消费规模。受投资连带效应的影响,新增奥运投资将有40%转化为消费①,使全市消费总规模和速度不断提高。北京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北京奥运经济研究》课题组指出,根据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测算,因奥运新增消费因素将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提高O.5个百分点。奥运不仅提高了北京市消费规模,同时也会对居民消费理念和消费倾向产生深选影响。奥运会的举办一方面促使文化创意产业更快地进入消费者视野.另一方面也加深了消费者对电子信息服务业和金融服务业的认识。
根据对历年举办奥运会城市经济发展情况的观察,可以总结出奥运经济存在不均衡性,在促进举办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暗藏着负面影响,即“后奥运低谷效应”。首先,由于各产业与奥运的关联系数不同,现代服务业中的旅游、通讯、电信、金融、保险、文化体育、房地产、餐饮行业与奥运会直接相关。因此受影响程度最大,受影响的非均衡性则可能进一步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其次,“后奥运低谷效应”值得警惕,奥运会所引发的投资、消费乘数效应,在奥运会的不同发展阶段大小不等.在各产业及各产业内部也不尽相同。
(二)政策影响
1.产业政策方面将更加清晰明确
北京市“十一五”规划将“提升第三产业质量、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目标。为务业迅速扩大产业规模、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价值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为提高现代服务业在本市服务业中的比重,形成“高端、高效、高辐射”的产业发展模式,奥运会结束后,政府会继续完善该产业的专项政策。并通过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宝贵的空间资源。未来四年,北京现代服务业在政策引导下会继续向规模经营迈进并向园区集中。
2.投融资政策将继续完善
北京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过程中。已经注意到现有投融资体制的缺陷对其发展的制约作用。奥运会的筹办加大了政府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并放宽了投融资的政策限制。如《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鼓励非公有资本及海外资本进入文化创意产业,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创意企业改制上市。奥运会结束后,为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扶持重点产业,政府必将加强对现代服务业的社会投融资引导.建立多渠道的投资体系,利用财政专项资金,扶持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项目。并支持本市现代服务业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北京现代服务业的投融资方式会朝着更加灵活、多元的方向发展,投融资体系的各个环节也会进一步理顺。
3.知识产权政策将更为系统
现代服务业是以高知识含量和高技术含量为重要特征的。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至关重要,不可或缺。北京市以奥运会为契机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和法规,如《北京市专利保护和促进条例》,《北京市奥林匹克知识产权保护规定》,《北京知识产权发展和保护纲要(2004—2008年)》等。
此外,奥运会的筹办极大地促进了北京的环保力度和进程。依据北京市中长期的发展规划,这种力度和进程不会随着奥运会的结束而放慢和减弱,而是会持续加强,环保政策会进一步完善。这些都将进一步提升现代服务业的地位,对其前景产生持续和积极的影响。
(三)文化影响
1.人文精神会更加浓郁,民族文化将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文化力量的支撑,民族文化的彰显会为现代服务业产品的创新、品牌的缔造提供巨大的动力和源泉。人文奥运是北京奥运会的核心理念,人文奥运为北京市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确立了战略基点,也极大地促进了北京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规模和质量。现代服务业越能够体现人文精神就越具备发展的潜力。奥运会结束后,这种人文精神会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积淀下来,并不断丰富和发展,为北京现代服务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助力。
2.创新意识将显著增强
现代服务业的优化离不开创新。奥运会推动了北京创新意识的增强,为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思想条件,也触动了北京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强烈欲求,这与北京打造创新型城市的目标相吻合。奥运会结束后,北京的创新意识会持续显著地增强,社会对新事物的态度会更加宽容,创新环境会更加宽松,以知识产权保护为主体的制度体系会为创新意识转变为主要的社会文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奥运的发展也对现代服务业的创新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各行各业都需要针对奥运开展相应的创新工作。2010年北京将初步建成创新型城市和学习之都。
(四)人力资源影响
从数量上来看,后奥运时期北京劳动力市场容量保持稳定。从人力资源素质角度来看,劳动者素质因为奥运会的举办而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并且增长态势保持较好。人力资源素质水平的提高在短期内满足了北京现代服务业对人才的需求,•如金融业、电子信息服务业、文化创意业、环保业等对劳动力能力的要求普遍高于其他行业;长期来讲,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环境对北京现代服务业及北京地区经济发展有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五)对重点行业的影响
奥运会后的经济和部分产业(如证券市场业和房地产业)可能出现动荡,即前面提到的“后奥运们的心理预期产生一定的影响,综合来讲,奥运会的举办属于利好因素,部分投资者对奥运会前的证券投资持追捧心理,但是后奥运时期,利好因素的消失,证券业发展的风险性加大。房地产方面,多个奥运举办城市的房地产业在奥运结束后出现过较大动荡。1988年汉城奥运会、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以及2000年悉尼奥运会后主办城市房地产市场均如此,严重影响了现代服务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北京奥运会后房地产市场也可能出现这种状况。
四、对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基于北京现代服务业的现状及奥运带来的辐射影响,需要进一步建立更加清晰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突出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发展重点,扬长避短,走错位发展的新路子,从以下几方面不断提高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一)建立健全市场宏观调控体系,引导奥运前后的合理投资
加强政府引导消费和投资的能力,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在证券投资方面,合理引导投资者坚持价值投资的理念,防止对奥运概念盲目炒作的现象发生。在房地产方面,尽快建立房地产指标监测体系和房地产市场预警制度。通过对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从总体上保证市场的持续、平稳发展。
(二)合理分布产业链中各行业相关业务
认真研究产业价值链的业务构成,促进各行业的业务细分,增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中相关业务的关联性和功能性,推动产业价值链中相关业务在城市空间上的合理布局。可以借鉴北京物流业和金融业在空间上进行功能性分布的思路,推进其他行业内部业务的分化和功能上的空间布局。例如,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将发等高端环节放在市中心,而将制作加工等低端环节放在市郊。
(三)明确产业园、产业功能区和城市功能区的产业定位。突出特色
发挥产业园、产业功能区和城市功能区各自的区位优势,明确各区域的产业定位.并突出各区域的特色性,做到各有侧重、适度交叉。避免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依据特色和发展潜力建设产业园,挖掘产业功能区差异化优势,保证城市功能区的相互协同、功能互补。
(四)加大对服务基础设施以及专有技术与人才的投入
加大对服务业基础设施的投入,鼓励各种经济形式对服务业进行投资,以现代化的手段改善北京的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益,从总体上提高北京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篇9
关键词:主导产业 现代服务业 发展趋势
当今社会,服务业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服务业比重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上升是一个普遍认可的规律。服务业的发展程度与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阶段。但是,长久以来,我国现代服务业虽有发展,却并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现代服务业不仅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小,结构不合理,而且发展缓慢,服务水平低,竞争力不强,对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未能起到应有的战略性支撑和保障作用,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与经济全球化和全面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不相适应。
现代服务业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而发展起来的服务业,是衡量地区综合竞争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国经济全面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服务业概念的界定
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在农业社会,服务业主要以个人和家庭为主;在工业社会,服务业主要围绕商品生产活动展开;在后工业时代,服务业则以技术性、知识和公共服务为主。
关于现代服务业目前我国理论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主要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现代服务业主要是指在生产中间环节作为要素投入而不直接面对最终消费者的现代生产业。广义的现代服务业定义是在十五规划报告的基础上提出的,即“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部门”。
现代服务业主要是指那些依托电子信息等高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主要为生产者提供服务的部门。它不仅包括现代经济中催生出来的新兴服务业,如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而且也包括现阶段保持高增长势头以及居于较大比重从而具有“现代”意义的服务业,如金融保险、专业化商务服务等,同时还应该包括被信息技术改造从而具有新的核心竞争力的传统服务,如各种咨询业务、现代物流服务业等。这些现代服务部门具有的共同特征,就是高人力资本含量、高度专业性、高附加值等。
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从2000年到2008年,服务业平均增速为10.5%。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主阵地,其从业人员规模不断扩大,从业人员的比重不断提高,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总量增长缓慢与结构性缺陷制约服务业增长
服务业增长缓慢,从结构上看,主要是结构层次落后,缺乏明确的主导产业带动。总体而言,虽然近几年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有所改善,新兴服务业有一定的升级取向,但还没有成为产业增长的主体
表1中数据说明传统部门和一般产业仍是带动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力量,传统的仓储与交通运输业、批发和零售、住宿餐饮业和邮电通信业等仍占服务业的很大比重,而且增加值较大。其中,批发零售业2005年增加值是13966.2亿元,2008年为26182.3亿元。同时,与现代产业相联系的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金融保险、信息咨询、商务服务业等专业服务发展明显不足,增速较慢,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关联程度较低。我国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结构性滞后与总量扩张缓慢相互交织,共同制约了服务业发展。
(二)地区发展不平衡
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区域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沿海和内陆一些大城市借助优越地理环境和政策优惠使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而西北、东北等地区服务业的发展十分滞后,严重影响了整体区域经济的发展。
从图1可以看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现代服务业生产总值远远高于东北和西北地区。2009年现代服务业生产总值最高的是北京9179.19亿元,上海次之8930.85亿元,而最低的宁夏仅有563.74亿元。不同地区间现代服务业发展失衡严重,一方面是因为基础设施差距大,另一方面是西部地区教育水平低,意识落后。这种状况亟待改善,政府应加强地区间的协调发展。
(三)体制和产业结构不合理
一些服务行业存在限制进入和垄断现象,导致服务供给质量差、价格高,抑制了需求。限制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也导致了城镇化水平低下,抑制了对服务业的需求。我国服务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持续下降,与第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偏差不断扩大,使整体产业结构失衡问题更加突出,不仅影响了服务业产业素质的提升,而且也制约了工业效率乃至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这种状况固然与经济发展阶段和服务业自身特点有较大关系,但特殊的体制和特殊的产业结构是造成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
(四)市场化程度低且人才缺乏
目前,我国现代服务业中除了批发、餐饮和交通运输业及居民服务业等传统行业市场化程度比较高、就业人员比例较大外,众多的现代化、新兴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还相当低,就业人员较少,如金融、房地产、信息、科技咨询等。
表2数据说明在一些高科技服务业领域从业人员较少,例如咨询及通讯传播业,从2005年到2009年从业人员仅占3.5%左右,比例很低,大部分人员集中在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等传统部门,约占40%左右。新兴服务业高科技人才缺乏现象值得重视,国家在发展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应强调发展新兴现代服务业。
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我国现代服务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些进展,也存在不少问题。伴随信息革命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我国现代服务业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
(一)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将迅猛发展
人力资本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将迅猛发展。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趋势体现为服务业从劳动密集型转向知识密集型,知识、技术含量高的现代服务业逐渐占据服务业的主导地位。
在产业的投入要素中,农业主要受自然资源要素约束,制造业主要受物质资本要素约束,传统服务业主要受劳动力要素约束,而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所具有整体上的高学历、高职称、高薪水特征,说明现代服务业主要受人力资本要素约束。现代经济发展表明,高质量的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人力资本存量的有效积累,人力资本对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
科技含量高的现代服务业将取代传统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聚集和培养高层次服务人才的任务将更为艰巨。由于我国的低工资制度和轻服务业管理人才培养的传统观念,再加上在我国目前服务市场有限度的开放,新兴服务业相当数量的业务骨干严重流失到外资企业,我国整个服务行业缺少人才的状况将更为严重。
图2显示,交通运输业和批发零售业等传统部门就业人数从2003年开始逐年下降,而新兴现代服务业如计算机软件业和商务服务业就业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003年为183.5万人,到2009年激增到290.5万人,接近300万人,增速达到了50%以上。说明这些部门发展较快,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将会是现代服务业长期发展的一种趋势。
(二)竞争压力将推动服务业分工细化和加快发展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特别是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企业将继续重组,分工将进一步细化,大量的中间产品和加工过程独立出来,此时连结这些节点形成分工网络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这些中间需求是生产业的重要部分。竞争压力还会引导企业将原本内置于企业的服务活动进行外置,由更加专业化的企业来提供服务,如各种商务服务、营销服务、技术服务等。服务业将更加细化,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趋势日益明显,全球经济分工的深化带动了对全球服务业的中间需求。图3表明金融业、计算机软件业和租赁商务业等现代服务业明显呈上升趋势,金融业增速最快,2008年达到14863.3亿元,仅次于传统的交通运输业16362.5亿元。同时分工深化使企业的组织结构发生变革,从而导致管理和市场运作等与生产的信息处理有关的部门逐渐强化,并在专业分工基础上日趋独立化,推动了诸如管理、咨询、广告、研发、会计等现代新兴服务业的发展。这些服务业一方面越来越需要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进步或信息来实现。另一方面,服务业通过运用不断进步的信息技术使自身的生产率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即服务业的生产技术也在“知识化”和“信息化”,如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服务在全球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康大臣,吕莹莹,王建冬.对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回顾、反思与前瞻[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4)
篇10
促进就业的三大作用
现代服务业促进就业的作用机制有两条渠道:一是其本身需要吸纳劳动力因而带动了就业;二是其与其他产业存在着各种互动关系,因而本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并进而带动了就业。
就业弹性高
服务业的就业远高于第一、二产业,不仅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最大,而且服务业吸纳就业的潜力也最大。从长期来看,一些服务业内部传统的批发、零售和餐饮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增长速度必然会放慢,而金融保险业、计算机和软件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等资本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的增长相对而言较快,从业人员增长幅度较大,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明显高于传统服务业。就国际上就业变动的一般趋势看,在发展中国家,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现代服务业的就业比重持续上升。
对就业的收入乘数效应高
现代服务业为就业人员提供极具吸引力的高工资。近几年,我国按行业分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是计算机软件业、金融业、文化体育娱乐业等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现代服务业的高薪带来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的高收入,而高收入则转化为高消费能力,这些高收入的现代服务业就业者倾向于比其他行业的相对低收入者消费更多的各类产品。
隐性就业效应强
现代服务业是在人们收入达到一定的程度,其他产业尤其是制造业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且直接与制造业有着唇齿相依的紧密关系,这决定现代服务业具有其他产业难以企及的产业波及效应,可通过产业关联实现隐性就业。人们对现代服务业产品的需求必然带动现代服务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消耗的产品及其相关行业的发展。如房地产业对建筑业、钢铁、水泥、装修等行业的波及,文化、体育娱乐业对于出版、印刷、书刊音像销售、电影电视广播等行业的波及。现代服务业可以因为直接使用其他产业产品而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相关产业的发展又因为要消耗其他产业产品而可以带动更多其他产业的发展,依此类推,还可以有三次波及、四次波及等,最终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能够有效地增加整个社会的就业。
为何发展滞后
我国现代服务业存在着发展滞后、比重偏小、就业吸纳能力弱等问题,这是因为存在过度垄断、人才短缺所造成的。
占GDP比重偏低
中国服务业规模小、比重低,结构不合理,传统服务业比重偏高附加值较低,而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较高的现代服务业比重明显偏低。当前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平均超过了60%,发达国家甚至超过了70%,我国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尤其是其中的现代服务业发育更显不足,据统计,我国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远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在服务业内部结构上,我国传统服务业占40%左右,就业吸纳能力强,行业发展与就业的关联度较高;而现代服务业由于知识密集性特点明显,就业门槛较高、就业比重较低,尚不足3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50%的比重:
过度垄断致使其吸纳就业不足
当前我国现代服务业与经济的发展水平和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发展过程中面临一些障碍,主要是现代服务业过度垄断,导致这些原本最能容纳大学生等高端服务业人才就业的领域,就业容纳人数极其有限。如出版、传媒、金融、教育、医疗、电力、石油、电信、铁路、民航等领域,始终没有能够全面向社会开放,使就业空间大幅度缩小。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最突出的社会问题,2009年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率为12.1%,并且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工作的比例为55.1%,从事与所学专业无关工作的比例为28.6%,每三个就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中就有一个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可以说,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深层原因,是我国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学生密集型产业”一一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
人才短缺
由于长期以来服务业人才培养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服务业人才培养机制也不尽合理,大中专毕业生在学校接受的教育与掌握的技能不能达到现代服务业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着人才结构性短缺。如信息服务业,既缺乏大量创意、规划和设计的高端人才,又缺乏一大批拥有一定技术能力的蓝领,造成大量“有岗无人上、有人无岗上”的现象,满足不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反过来,现代服务业人才短缺也已成为制约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使得现代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大为削弱。就目前我国各服务行业吸纳的就业人数看,大多数服务业都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行业,服务业增长和就业增长方式均是粗放型、外延式的。而以“三新”(新技术、新业态、新方式)和“三高”(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为特征的现代技术型、知识型服务业对就业增长的促进作用并没有传统服务业明显,相反却增加了结构性失业的风险。这是由于现代服务业对就业者的素质水平要求较高,具有高智能、专业性强的特点,对低教育程度、低素质劳动力具有明显的就业排斥性,对大量文化技术水平较低的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等无法起到很好的就业促进作用。
开出“三味药”提升竞争力
如何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三味药”。
第一味:打破垄断
我国服务业体制改革长期滞后,阻碍服务业的发展。应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准入制度,立足于打破市场分割、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服务业领域都应向社会开放,凡是向外资开放的服务领域都应向内资开放,凡是向本地资本开放的服务领域都应向其他地区资本开放,即使是金融保险和文化、广播影视等行业也要逐步放开,并视情况决定这些行业的国有大型服务业企业的国有资本是否需要逐步退至相对控股或参股。合理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和范围,除法律、法规和依法设立的行政许可有明确规定外,可考虑进一步降低一般业企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大力推进网上审批、网上年检和网上登记,采取取消、合并、延长年限等办法,完善各类证照年检制度。积极推进城市供水、供热、供气、公共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公用事业改革,逐步放开经营市场和作业市场,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委托企业经营,努力解决国有服务业企业历史遗留问题,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服务业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
第二味:政府应加大投入
融资难在服务业领域尤为突出。因此,要大力拓展发展服务业的资金来源,力求以政府投资为引领,以民间投资为主体,以外商投资为突破,实现服务业高标准、高效益、高速度发展。政府资金贵在“引领”和“四两拨千斤”,要逐渐从竞争业领域淡出,避免与民争利。发达国家(地区)服务业在发展水平、技术实力以及经营体系上都具有明显优势或成熟的经验,通过外资的带动,中国的服务业发展无论是质量、竞争力还是速度都将有一个质的腾飞。经过多年高速发展和积累,中国民间资本已有了质的飞跃,已经具备发展大规模、高投入现代服务业的实力,通过扩大服务业准入范围,开放垄断性部门,废除对民营资本的歧视性条款,可以为外资、民营资本提供新的利润增长点,达到拉动经济增长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双重目的。
第三味:实施人才兴业战略
我国熟悉现代服务业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通晓国际经验和规则的人才十分缺乏,特别是熟悉现代服务业不断出现的新领域、新业态的人才更是匮乏,这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快速高质发展。应积极实施人才兴业战略,打造发展现代服务业需要的合格人才。
各级政府在编制和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中,要充分考虑到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过程中对现代服务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明确现代服务业人才的市场需求,正确引导现代服务业人才开发,并制定详细规划。
- 上一篇:图书借阅管理条例
- 下一篇:培养幼儿逻辑思维的重要性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现代科技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