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网络诈骗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1: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避免网络诈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避免网络诈骗

篇1

问:常见的电信诈骗有哪些?

主持人:电信诈骗是指利用电话、短信、互联网等电信网络技术实施的诈骗,这既是对犯罪手段的通俗表述,也是法律术语,对其量刑显著重于一般诈 骗,定罪和证据标准亦有不同,旨在实现从严打击。据分析,电信诈骗的作案手段多元,但同质化现象突出,体现为一段时间内同一类骗局集中涌现,并在2年至3 年内迅速升级迭代。冒充邮政、公检法机关人员,谎称账户涉及犯罪要求接管型骗局集中出现于2014年至2016年间,冒充熟人借款、冒充银行卡升级、机票 改签型等骗局亦有出现;2016年以来,新的流行手段为办理大额信用卡型诈骗,涉及2个大型犯罪集团。此外,常见的还有办理大额信用卡型骗局,跨区域作 案,侦查难度大打击力度重。

问:网络时代侵犯个人信息有哪些“套路”?

主持人:在网购过程中,很多用户一不小心就容易被“套路”,泄露个人信息。信息被泄露者不是被各种电话、短信骚扰,就是可能遭遇电信诈骗、敲诈 勒索等。有的不法分子会以虚假的低价商品做诱饵,以假乱真,步步设坑,只要消费者扫描了已经植入病毒的二维码,个人信息就会被盗。还有不法分子在网络后台 就能获取用户银行卡账号和密码,一旦用户下载了植入恶意程序的软件,银行卡里的钱就会“不翼而飞”。公共场所的WiFi安全防护功能比较薄弱,任何用户名 和密码都可能成为不法分子盗取的对象,包括网银、支付账号和密码等各种信息。

篇2

 

 

预防网络诈骗心得体会范文1    随着互联网、电信业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利用电话、短信、网络等方式进行虚假信息诈骗十分猖獗。今年以来全国范围电信诈骗金额达到7000亿人名币,诈骗名目繁多,涉案人员众多。为切实提高广大学生对网络、电信诈骗的识别和应对能力,现将有关防止网络(电信)诈骗的安全知识提醒如下:

   一、网络诈骗

   1、“网络钓鱼”利用欺骗性电子邮件和伪造的互联网站进行诈骗活动,作案手法有以下两种:

   (1)发送电子邮件:以虚假信息引诱用户中圈套不法分子大量发送欺诈性电子邮件,邮件多以中奖、顾问、对账等内容引诱用户在邮件中填入金融账号和密码。

   (2)不法分子通过设立假冒银行网站,当用户输入错误网址后,就会被引入这个假冒网站,一旦用户输入账号、密码,这些信息就有可能被犯罪分子窃取,账户里的存款可能被冒领。此外,犯罪分子通过发送含木马病毒邮件等方式,把病毒程序置入计算机内,一旦客户用这种“中毒”的计算机登录网上银行,其账号和密码也可能被不法分子所窃取,造成资金损失。

   2、网络购物类诈骗是指在互联网上因买卖商品而发生的诈骗案件:

   —骗子以未收到货款或提出要汇款到一定数目方能将以前款项退还等各种理由迫使事主多次汇款。

   —骗子以种种理由拒绝使用网站提供的第三方安全支付工具,比如谎称“账户最近出现故障”或“不使用支付宝,要收手续费,可以再给你算便宜一些”等理由,诱骗事主使用先汇款后交货的不安全交易方式。

   —骗子用假冒、劣质、低廉的山寨产品冒充名牌商品,事主收货后连呼上当,叫苦不堪。

   二、冒充熟人诈骗

   部分大学生到异地求学,使得不法分子趁机利用父母的担心进行一系列违法犯罪活动。骗子自称是学生的某位老师,常以学生生病,急需住院或手术为由,要求家长汇款。

   冒充QQ好友借钱——骗子使用程序解开用户密码,然后张冠李戴冒名顶替向事主的QQ好友借钱,要先与朋友通过打电话等途径取得联系,防止被骗。

   三、网上中奖诈骗

   当您登陆QQ或打开邮箱时是否会收到一些来历不明的中奖提示,不管内容有多么逼真诱人,请您千万不能相信,更不要按照所谓的咨询电话或网页进行查证,否则您将一步步陷入骗局之中。

   四、特别提醒

   面对以上形形的网络诈骗手段,应该如何有效地识别、应对和防范?别着急,警方给您支招:

   1、不要主动与对方联系,拨打所谓的咨询电话,这样只能使您一步步上钩。

   2、不要过分依赖网络,遇到有人借款,要牢记“不决断晚交钱,睡一觉过一天,再找亲人谈一谈”。

   3、诈骗过程中,犯罪分子往往会利用人的恐慌心理,制造紧张气氛,不停地变换角色,让你来不及分辨真假,并催促你办理。一旦发觉对方可能是骗子,马上停止汇款,不再继续交钱,防止扩大损失。

   4、马上进行举报,可拨打客服电话、辅导员等向有关部门进行求证或举报。

   最后提醒大家,不管是现实诈骗还是网络诈骗,骗子最终的核心或者是共同点都是一个骗字,只要我们多加强预防心理,切实做到“三不一要”:不轻信、不透露、不转帐;要及时报案。

预防网络诈骗心得体会范文2    如今电信诈骗的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也日新月异,而且防诈骗往往滞后于诈骗手段的更新换代,因此作为银行一线的工作人员,在此通过一些逻辑小tip提醒广大群众,在接到不知名的电话时,应该这样做:

   1、养成好习惯,如果接到陌生电话,首先看一下是否是外地的,尽量不要去接外地的号码,尤其是固定电话,如果手机是智能的,请安装类似360防诈骗的软件,能够一定程度上防止已经被举报过的诈骗电话。

   2、接到任何有公信力的机构电话声称您的账户或者邮件涉及非法事件的时候,请相信自己,没有做的事情无须为之担忧,更加不必相信对方为你着想的不良企图,任何机构在冻结或者扣划您的账户资金都需要有合法的手续去银行执行,不需要恐吓或者表现出一副为您着想的菩萨心肠,现在是法治社会,这些行为都必须有法律依据,相信自己就是最大的盾甲!

   3、接到亲朋好友或者师友的电话声称手术或者急需借钱的信息或者电话,请务必联系可以联系的熟人确认相关事项,诈骗分子往往利用遇到急事或者灾祸容易慌乱和担心的心理进行诈骗,遇事沉着冷静,不要轻易相信。

   4、伪基站的高度发达使得客户发生电信诈骗的几率大大提高,同时作为高度发达的诈骗手段,伪基站的行为往往防不胜防,在这里,如果收到这样的信息,一定要联系各大机构公示的客服电话,而不是去联系伪基站发过来的网址或者联系电话。 临柜工作人员在工作时谨记:

   1、合规操作,保护客户,保护自己,善于观察,对于边打电话边办理业务的客户,要适时提醒客户,尽到工作责任和义务。

   2、定期检查防诈骗小提示是否放置醒目。

   3、对于汇往外地的客户尤其要多一个心眼,对于客户不能说清楚的业务,最好能让客户自己打一个电话当场确认。因为我们多一句提醒,客户就减少一个发生损失的概率,少则几百,多则上百万,花费提醒的时间不用两分钟,但是这两分钟如果有成效的话,减少诈骗的机会成本有可能高达几百万之巨。时刻心怀责任,心怀客户。

预防网络诈骗心得体会范文3

   20__年5月6日,我们班开展了防诈骗观影活动。该影片介绍了我们有可能遇到的骗局以及应采取的对应防骗手段为主要内容,提高同学们的防骗意识。 诈骗不仅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它时刻屡次发生我们周围。因此,我们对这次班会的内容非常认真。我们观看的影片介绍了诈骗的定义和特点,并且详细地介绍了许多诈骗手段,如:atm机诈骗,网络诈骗等。面对这些各式各样的骗局,我们都不禁提出了疑问。而我们结合图文和自身收集到的案例向同学们解释其中的”技窍”后,大家头上的疑团才开始散开。诈骗可能不是每个人都遇到过的,但是人们在第一次知道这些诈骗手段时的反应还是比较惊恐的。

   高校诈骗案件的预防措施 。大学生受骗上当主要有以下原因:思想单纯、防范意识较差,贪图虚荣、遇事不够理智,有求于人、交友行事轻率,贪小便宜、急功近利等。因此大学生要做好对校园诈骗的预防就必须做到:

   1、提高防范意识,学会自我保护。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法制和安全教育活动,多知道、多了解、多掌握一些防范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不贪图便宜、不谋取私利,不要轻信花言巧语,不要把自己的家庭地址等情况随便告诉陌生人,以免上当受骗。

   2、交友要谨慎,避免以感情代替理智。

   3、同学之间要相互沟通、相互帮助。在高校,大家向往着同一个学习目标,生活和学习是统一的同步的,同学间、师生间的友谊比什么都珍贵,因此相互间加强沟通、互相帮助,以避免一些伤害。

   4、服从校园管理,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同学们一定要认真执行有关规定,自觉遵守校纪校规,积极支持有关部门履行管理职能,并努力发挥出自己的应有作用。当前随着网络、电信技术的日益飞速发展,一些不法分子借助网络、电信等媒介实施各种诈骗活动,打击和防范诈骗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话题,一方面,警方要重拳出击,打击不法活动,另一方面,就要靠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努力,提高基本的防范意识和识破诈骗的能力。

篇3

   大学生受骗上当主要有以下原因:思想单纯、防范意识较差,贪图虚荣、遇事不够理智,有求于人、交友行事轻率,贪小便宜、急功近利等。因此大学生要做好对校园诈骗的预防就必须做到:

   1、提高防范意识,学会自我保护。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法制和安全教育活动,多知道、多了解、多掌握一些防范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不贪图便宜、不谋取私利,不要轻信花言巧语,不要把自己的家庭地址等情况随便告诉陌生人,以免上当受骗。

   2、交友要谨慎,避免以感情代替理智。

   3、同学之间要相互沟通、相互帮助。在高校,大家向往着同一个学习目标,生活和学习是统一的同步的,同学间、师生间的友谊比什么都珍贵,因此相互间加强沟通、互相帮助,以避免一些伤害。

   4、服从校园管理,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同学们一定要认真执行有关规定,自觉遵守校纪校规,积极支持有关部门履行管理职能,并努力发挥出自己的应有作用。当前随着网络、电信技术的日益飞速发展,一些不法分子借助网络、电信等媒介实施各种诈骗活动,打击和防范诈骗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话题,一方面,警方要重拳出击,打击不法活动,另一方面,就要靠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努力,提高基本的防范意识和识破诈骗的能力。特别是对于我们大学生朋友而言,要学习一定的防范诈骗的基本知识,提高防范诈骗的基本能力,遇到实际问题,忌盲目,多思考,千万不要被某些假象所迷惑。为了帮助大家识破一些网上和电信诈骗,我们在此整理了一些常见的诈骗类型,供各位大学生朋友们学习参考,实际上诈骗手段虽然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相信各位大学生朋友们,凭借着你们的聪明才智,一定能够识破这些诈骗伎俩。

   利用银行卡消费在现代大学生中已经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然而我们对银行卡的诈骗手段以及网上银行安全交易问题却不是很清楚,本次为我们介绍了防银行卡诈骗对策,安全刷卡消费技巧以及 如何确保网上银行安全交易,这些知识使我们对银行卡的使用有了更好的认识。我们都对不法分子的诈骗手段以及应采取的对应防骗手段对策有了一定的了解,提高防骗意识,因此我们在影片中都获益匪浅。

   防电信诈骗的学习心得感悟

   对虚假链接钓鱼方式,支付平台目前采用的“防火墙”有:“时间戳”、确认正确域名、设定交易时间敏感值、核实过滤支付来源的网址等。“‘时间戳’就是,在支付各个环节中都加入时间记录,当时间间隔超过预设的范围时,订单将被判定为无效,无法进行支付,需要重新生成订单才能完成支付。并且,当支付来源网址与商户在支付平台登记的IP不一致时,交易也会被阻止。

   对木马病毒这种更加隐性而高级的手段,支付平台一般使用加验证码和二次确认等方法,识别人工操作和木马的机器操作行为。用这样的方式,虽然用户的便利性受到影响,但对打击木马型钓鱼收到了明显效果。

   所以,网络买家们在购物时不要埋怨支付平台一道又一道的繁琐验证程序,这些都是他们为了保护你的权益而设置的措施,另外,也要谨慎面对网上的一些低价商品信息,比如免费送,或者价格非常离谱的。特别是非正规网购平台,有的人通过QQ邮箱发送的链接。这里往往包含了一些钓鱼链接,一旦登陆后输入了自己的信息,很容易就被盗取了。一般来说选择正规的电商网购平台,使用如旺旺这样的安全聊天工具会好很多。

   另外,网民们也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注意妥善保管自己的私人信息,不向他人透露本人证件号码、账号、密码等,尽量避免在网吧等公共场所使用网上电子商务服务。

  防电信诈骗的学习心得感悟

   如今,网络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成了人们议论的热点,网络不仅仅为人们提供了信息交流的平台,同时在人们的工作和学习中也起到了一定的帮助。

   一次,地理老师让我们把作业本上的凌日现象、冲日现象写出来,可是,这两个现象在我记忆中我的老师没教过,怎么办?正在我感到迷茫的时候,我妈妈到我房间里来了,我把事情的前因后果都告诉了妈妈,妈妈这时就给我支了一招,她说“网上查呀,你总是玩电脑,怎么就不知道用电脑呢?”妈妈的这句话突然点醒了我,我马上就上网查了关于这两个现象,一会儿的时间,我就把这两个问题解决了。

   网络给了我知识的补充,使我在不断进步着。随着我对网络的认识不断增多,网络改变了我的生活。

   我很喜欢听歌,听姐姐她们说,她们小时候家里还买不起电脑呢,她们听歌都是买几盒磁带,拿个录音机在那儿听。现在可不一样了,我只要轻轻的点几下鼠标,好听的音乐就来了,而且比姐姐她们小时的那几盒磁带的歌曲多多了,而且现在的正版专辑也不便宜,所以用网络听歌既方便又便宜,真是一举两得。

   网络再生活中的用处还多者呢,比如查一些旅游景点,可以便于选择假期的旅游地点;也可以查阅新闻,俗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让我妈可以在第一时间内了解更多的国内外的事情。所以也可以这样来解释网络:只要你想知道的,网络就可以告诉你,帮助你。

   当然,没有一样东西是十全十美的,网络也是如此,它就像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虽然网络对人民来说有很大的益处,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它会把你引领到一个可怕的世界,也让你无法自拔。

   所以,对于一些不良信息,我们要做到不收不看,不信不传。因为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所以要时刻警惕,以免上当,只有这样的网络才是安全的。

   防电信诈骗的学习心得感悟

   “网络”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它已经普及了全世界。现在生活中处处可见“低头族”,人们来到一个地方,第一句话就是“有wifi吗?”即使是朋友聚会,也是各顾各的手机,在饭店里不是吃饭,而是“吃手机”。人们对网络系统的依赖大大地超乎了想象,“微信”、“qq”、“网购”……甚至连小学生的作业也是通过网络。

   网络无处不在。但是,网络一旦被坏人利用,麻烦可就大了。

   今天,舅舅在朋友圈上说,他不小心点到一个“钓鱼网站”,狡猾的“黑客”通过一个链接轻轻松松“拿”走了舅舅2万元。舅舅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可是又有什么用呢?想必“黑客”一定在享受得手的喜悦吧!我真痛恨这些“黑客”啊!

   新闻也常常报道此类恶性案件,一些诈骗团伙利用网络的便利性,通过网络游戏交易、网上中奖等层出不穷的手段,骗取了大量的资金。大明星汤唯都曾经遭遇电信诈骗,被骗走21万余元。

篇4

【案例】:近期,老刘收到几条定制某些业务的短信,并附带一条“如需退订短信回复‘取消+验证码’”的短信,老刘随后将验证码发送出去后,接到短信称换卡成功,并且手机失去信号。几个小时后,老刘联系移动客服起用了新卡,但是发现自己的3张银行卡及支付宝账户几乎被刷光或被转账,损失7万余元。

【提醒】:北京市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总队的王洋警官解释,骗子利用了移动公司的一个漏洞,就是自主更换USIM卡业务。这个业务需要一个验证码,于是骗子借退订业务迷惑受害者回复验证码到特定的短信端口。受害者以为自己是在退订业务,实际上已经把最重要的验证信息给了骗子。经过这些操作,受害者手机上的SIM卡立即失效,一张保留原来号码的新的SIM卡出现在骗子的手上。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将关联过的银行卡、支付宝等资金账户全部修改密码并进行转账或消费了。

虽然骗术不断更新,但是王洋警官说,生活中遵循一些基本原则,还是可以避免上当的。

1.保护好个人信息的安全,不要在任何地方泄漏包括身份信息,联系电话,银行卡信息等,尤其是自己手机收到的实时验证码,绝对不要在任何情况下提供给任何人。

2.面对不明网址链接,一定要谨慎点击,因为很多情况下,骗子都是利用钓鱼网站或木马病毒来骗取我们的个人信息的,一旦点击进去,很可能导致信息泄漏,最终造成银行卡被盗刷。

3.收到朋友或亲属一些涉及钱的信息,一定要打电话核实,不要盲目转账。

篇5

【关键词】网络犯罪;土耳其警察;国际警务合作

一、进行打击网络犯罪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1、网络犯罪类型复杂发案数量逐年攀升。网络犯罪行为隐蔽性; 跨国犯罪增多; 犯罪结果严重性; 侵害权益的综合性、广泛性。这些年来, 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在网络犯罪的惩治和预防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但是我们需要正视的是, 目前网络犯罪仍处于高发态势, 各国政府的措施尚存有一些问题亟待完善。

2、刑事管辖权的冲突不可避免。由于网络犯罪具有犯罪行为地与犯罪结果地相分离的特征, 因而往往造成国家间刑事管辖权冲突的问题。如某一蠕虫病毒造成了世界上一半的计算机数据的损坏, 或身处某国的犯罪分子攻击他国的网络服务器, 而给第三国造成了损失, 此时应如何确定犯罪地和管辖国?为解决网络犯罪的刑事管辖权冲突问题,各种新兴的管辖权理论也应运而生。

二、现阶段网络犯罪国际合作的不足

1、网络犯罪的国际合作程度不够。目前国际反网络犯罪的合作仍停留于一个较低的层次, 形式十分有限。为尊重各国的司法和便于国际合作的进一步展开, 有必要建立一个以联合国为主导的国际统一公约以及国际反网络犯罪的实体机构, 并在其指导和协调下多层面地进行司法协作。以联合国为主导的反网络犯罪的统一国际公约亟待确立; 设立反网络犯罪的国际机构, 为反网络犯罪国际公约的顺利实施提供帮助。

2、没有足够重视发挥技术防范的作用。网络犯罪人往往都精通电脑和网络技术, 包括安全技术,因而侦查与反侦查、追捕与反追捕的战斗, 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一种技术的较量。只有抢占技术制高点, 才有可能威慑犯罪, 并对已经实施的犯罪加以有效打击。

三、完善网络犯罪的国际合作途径

1.建立国际互联网犯罪专门机构。侦破高科技领域的犯罪,必须有掌握高科技知识的人员参与。一些发达国家为打击此类犯罪,设立了专门机构。我国检察机关尚处于计算机网络的起步期,应加快办公自动化、数据信息化的建设步伐,但仅有计算机网络的一般应用知识,是难以开展侦破工作的。为了着眼长远,可在逐步建设多级网络的同时,在侦查技术部门建立专门的计算机犯罪。

2.完善国际互联网犯罪治理和控制制度。国际互联网犯罪治理控制制度与形势需求不相适应,没有形成有效的打、防、堵、查机制。改革不适应的执法方法和运作机制,探索互联网犯罪治理和控制对策。在刑事政策的指导下完善立法,构建科学、合理的控制制度。

3.提高国家涉外刑事管辖效能。国际互联网犯罪及相关的金融诈骗对我国刑事管辖权有效行使提出了新挑战。这种犯罪活动不仅破坏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也阻碍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有效行使涉外刑事管辖权,能够依法惩治各种国际犯罪和跨国犯罪的活动,维护我国和国际社会秩序,维护国家的尊严,提高我国在国际司法活动中的地位。

四、加拿大打击网络诈骗犯罪经验借鉴

1.土耳其网络犯罪主要种类

(一)网络银行进行诈骗

犯罪分子通常利用诱饵或者其它方式盗窃网络银行存取号码,未经授权进入网络银行进行网购,支付费用等,或者利用ATM自动取款机功能,使用被盗者个人信息,从ATM机取款。(二)信用卡进行诈骗犯罪分子或者利用伪造的身份证件向银行申请信用卡,或者从货物中获取信用卡,等到信用卡到期后仍然取款;另外犯罪分子还可通过安装在自动取款机的摄像头以及一些解码设备,窃取信用卡信息,或者从网络上购买信用卡相关信息等方式再进行信用卡诈骗。(三)虚拟在线商店进行诈骗这种商品的特点就是:商品价格很低,商品不会发给顾客,而且商店只存在特定的时间,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就会迅速消失。顾客如果是通过信用卡完成支付,那么相关信用卡信息将被用来产生另外一张伪造的信用卡,而大多数情况下顾客利用西部联盟或者速汇金等转账业务完成支付。

2.土耳其网络诈骗调查程序

受害者一旦意识到自己的信用卡被非法使用,首先应立即同银行或者金融公司取得联系向金融机构投诉,确认相关交易和买卖(例如信用卡声明),然后再向警察投诉,并向检察官办公室就相关案件给出重要信息。

在土耳其的司法系统中,一旦发生网络犯罪案件后,像任何其他刑事案件一样,由检察官决定刑事案件的侦查,当检察官做出决定后,警察才开始侦破案件,并从金融机构获取相关案件信息:如果受害者进行取钱交易,那么警方要获取相关视频资料;如果受害者进行买卖交易,那么警方要获取相关设备的详细信息;如果受害者通过因特网进行买卖交易,那么警方要获取相关交易电子设备和IP地址号码主人的相关信息;如果犯罪跨越国界,需要国际警务合作,那么TNP的Interpol-Europol-Sirene 部门将会和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如果其它国家要求获得相互间的法律援助以及一些相关信息,那么要向检察官办公室提交申请,当PP签发MLA请求后,这个请求将被提交给相关国家。但是为了确认犯罪嫌疑人的身份和地址,仅有IP地址是不够的。由于访问因特网服务提供商需要ip地址、时间区域等相关信息,那么从因特网服务提供商就可以获取用户的身份和地址信息,以此就可以获得关于这个案件犯罪嫌疑人的官方信息。但是如果ip地址通过无线网可以共享,那么无线网所有可能的用户都会被牵扯进来,询问他们对网络的使用以及和案件有关的一些问题。

为了提高信用卡诈骗案件破案效率,ABCs采取有效的网络犯罪调查措施:协调地区警察部门及其下属部门进行网络犯罪调查,分析重要情报,并将其转发给相关部门,确定国际犯罪组织间的关系,同国家或者国家间的相关部门进行合作,鼓励地区警察部门更深入地调查案件以发现这些案件的有组织特性,而不是焦急的等待着将其一网打尽。

【参考文献】

[1]张雄.网络上的中国警察[N].新民晚报,2000(2).

[2]张新海.计算机网络犯罪及其防范[J].政法学刊.20O1(12):16-19.

[3]许秀中.网络与网络犯罪[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56-89.

[4]汪剑散.网络犯罪成因的几点思考[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5):22-26.

篇6

伍佳佳,2012年2月考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荆楚网,分配到总编室工作,2015 年调入新成立的频道编辑部,任部门副主任至今,兼任湖北日报新媒体集团第三支部组织委员。截至目前,“拆二代办养老院”等新闻作品在全国获得较大影响。先后获得湖北新闻奖一等奖(集体),湖北网络宣传好作品奖,湖北日报传媒年度好新闻二等奖、月度好新闻奖,荆楚网好稿奖二等奖等多项;2014年获得湖北日报新媒体集团最佳新锐奖、2015年获得湖北日报新媒体集团明星人物奖、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先进个人”称号。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个人信息在多平台交互使用中,形成了一种不可逆的累积过程。个人信息泄露,导致关联危机发生,而电信诈骗就是最为严重的一类。打击电信诈骗,一直被认为是公安机关的使命,然而,在愈打愈烈的情况下,有必要跳出传统的逻辑分析框架,重新厘清电信诈骗与信息安全之间的逻辑关系,转变单一主体破解难题的狭隘空间,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化治理模式,从而形成“安全为人民,安全靠人民”的良性社会生态。

[关键词]电信诈骗 社会化治理 信息安全 全民参与

据新华社报道,2015年全国公安机关共立电信诈骗案件59万起,同比上升32.5%,造成经济损失222亿元。2016年1月至7月,全国共立电信诈骗案件35.5万起,同比上升36.4%,造成损失114.2亿元。电信网诈骗已成为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毒瘤”。如何根除电信诈骗这一社会“顽疾”,成为当前一道亟待解决的社会难题。

一、电信诈骗的社会化治理:一种有效的治理模式

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开放演进、具有耦合作用和适应性的复杂网络系统,在这个庞杂的系统内,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需要及时予以疏导、缝合。在传统的观念里,社会治理政府主导是主流。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错综复杂的问题不断涌现,单靠线性管理模式很难快速给出有效应对方案。因此,有必要引入新的治理模式。

1.电信诈骗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治理模式的多元。

电信诈骗是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手段,盗用个人信息,骗取钱财。其借助的是电信、互联网等技术,在实名制还未全面普及的情况下,其手段还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它有别于普通的诈骗,普通诈骗的受害方与施害方是可视或者可识别的。电信诈骗既关涉电信企业,又与银行有一定的黏度,受害人一旦报案,又牵涉到公安机关。假若受害人身份特殊,譬如学生,又牵涉了教育部门。因此,电信诈骗是一种关乎全民的社会化结构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其参与主体的多元化。

2.多主体合作是治理电信诈骗的最佳选择。

多主体合作共治是当代公共治理理论中较为核心的机制建构与制度设计。具体就电信诈骗而言,其问题的复杂性,使得单一行动或者决策失效。电信诈骗与当前互联网技术紧密相连,需要专门的互联网技术手段、侦查办法、防骗宣传、舆论监督等共同作用。而关联主体的广泛参与,有利于快速补位,使得失序的社会关系逐渐回归本位。

多主体合作需要价值观的引导与重塑,需要构建利益趋同的参与机制,需要共享治理成果。电信诈骗作为全社会识别度较高的问题,亟需整合社会资源,多主体互动,以实现社会秩序良好。

二、电信诈骗社会化治理的体系构建

合作协商治理是现代社会治理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治理主体由政府 “本位”向多元转化。电信诈骗作为社会治理中的特定问题,除国家和政府外,还应吸纳社会团体、行业组织、社会群体等力量共同参与。这种新型的社会联动关系,需要一套完整的体系将其统一。构建这样的内容体系,至少需要符合三大要素。

1.全民参与:培育多元化的治理主体。

《2016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显示,54%的网民认为个人信息泄露情况严重,84%的网民曾亲身感受到因个人信息泄露带来的不良影响。根据这份民意调查,不难看出,民众对于信息安全的关注度空前,个人信息保护刻不容缓。而2016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题为“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也旨在呼吁全民参与网络安全建设。

除了民众参与,政府相关部门也应积极参与。早在2015年6月,国务院建立由公安部牵头,包括、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23个部门和单位参与的国务院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这一多部门参与的形式,高效,且能形成惊人威慑力。

此外,媒体也应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将电信诈骗作为一项长期的报道工程来建设。遇到重大电信诈骗案件,要做好议程设置,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再者,与电信诈骗相关的企业,因业务原因,天然掌握用户信息,更应积极参与到保护个人信息的行列中来。

2.成果共享:治理电信诈骗的终极目标。

任何治理体系的构建,落脚点不仅仅是解决问题,还在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成果要全民共享,切忌人为制造壁垒。否则,会损害到因共同的目标形成的利益联盟。利益共享的更高层级是服务增效。具体就治理电信诈骗而言,无论是政府部门,电信企业,银行等,在协助解决问题的同时,要提高服务水准,提升技术安全级别。以民生为向度的服务供给,是实现各自利益最大化的最好路径。

譬如银监会与公安部研究制定的《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案件冻结资金返还若干规定》,就明确要求公安机关、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已查明的冻结资金及时返还受害群众,同时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返还应在三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不得,收取任何费用,这就是典型的成果共享。

三、电信诈骗社会化治理的实践推进

电信诈骗是社会“顽疾”,治理起来必然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社会化治理体系的构建,最终还是要通过实践去推进。除了理论上行之有效的体系构建之外,还需要从技术、管理、立法和舆论监督等多个具体层面着手。

1.技术引领:大数据、实名认证等实时反馈。

电信诈骗寄生于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那么,回归到技术本身,能否通过更为先进的技术来阻断已经出现的问题?实际上,很多监管难题都是依托技术进步才找到了解决之道。治理电信诈骗,离不开以信息化治理为基础的技术支撑。

譬如,据广州日报报道,中国移动内蒙古有限公司研发了“诈骗电话预警系统”,当用户接听或拨打疑似涉骗号码时,用户的手机屏幕就会同步显示该号码已被标记为诈骗电话,提醒用户谨慎接听。这种利用大数据技术手段从侧面打击电信诈骗,见效快、成本低、效率高。

再者,电信、银行等,要加快推进实名认证。进一步完善身份信息和证件核验技术手段。同时通过人脸识别技术,深化实名认证,让多重验证聚力,确保个人信息安全。实名制只是准入,之后还需要企业引入并匿名技术、数据泄露保护模型技术,此外,还需要不断升级业务系统,防止黑客攻击。

2.法律保障: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规无缝衔接。

我国目前还没有《个人信息保护法》,因此,有必要针对电信诈骗,构建立法、执法、司法三位一体的法律框架体系。建议根据我国国情,尽早推出《个人信息保护条例》,明确个人信息的保护类别,保护措施等。设置专门行政机关来保护个人信息,赋予其行政处罚权。同时,将个人信息侵权案件纳入各级人民法院民事受案范围,并制定配套的民事赔偿制度等。立法、执法、司法无缝衔接,才能确保与电信诈骗相关的违法行为,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3.舆论监督:媒体作为与公众参与合力推动。

电信诈骗的社会化治理,还需要引入媒体和社会舆论监督机制。媒体作为舆论监督的主体之一,理应时刻以民生为本。电信诈骗作为危害社会的毒瘤,媒体作为社会的“眼睛”,要敢于对于个别政府部门不作为,电信企业、银行等不作为,予以曝光,督促其积极作为,共同给力,解决民生顽疾。

媒体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就电信诈骗中的热点,做好议程设置。此外,可以设计专门的防骗APP,开辟专门的通道,收集线索。还可以开辟举报平台,政风行风热线,鼓励公众参与。在传播方式上,可以采取分类传播,定向传播,譬如,可以与高校合作,社区合作,制定针对特定人群的防骗报道、防骗常识等。还可以及时引导舆论,避免因个别案例而引起的不必要的恐慌。

治理电信诈骗还需要在实践中摸索,社会问题通过社会化治理模式,必然会得到有效解决。只是在这个寻求解决过程中,需要多方主体参与,达成共识。

注释:

[1]谢宗晓、林润辉、王兴起:《用户参与对信息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影响――多重中介方法》,《管理科学》2013年3期

[2]林元庆:《电子商务环境下客户信息安全问题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16年4期

[3]王菲菲:《公民意识和网络舆论监督――兼论网络舆论监督影响力》,《新闻前哨》2010年1期

[4]章海宁:《关于网络通讯中信息安全的保障研究》,《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年13期

[5]葛磊:《电信诈骗罪立法问题研究》,《河北法学》2012年2期

[6]谢连觯骸兜缧耪┢的防控体系研究》,《法制与社会》2011年14期

【网友热议】

高霞:徐玉玉事件侧面凸显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方面还存在漏洞。该事件之所以能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一方面在于其准大学生的特殊身份,另一方面则是作为贫困家庭,其生命的陨落,引起广泛的同情。希望悲剧不再重演,所有与之相关的部门能够从这一事件中看到切实的社会管理、公民教育、福利供给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综合措施,不断加以完善。

李欢:电信诈骗、骚扰、推销是信息时代的切肤之痛,相信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类似的经历,只是有的人警惕性强,置之不理,而有的人因为疏忽,上当受骗。徐玉玉事件,让更多的人关注到信息安全,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社交平台痛陈遭遇,要求彻查电信诈骗,肃清通讯环境,这对于信息安全相关措施、政策法规的出台是一个很大的触动。

杨虹磊:电话诈骗案发生后,一些专家总是提醒人们要提高警惕,注意防范。诚然,个人防范固然重要,但如果本可以从源头上就堵住电信诈骗,问题就能从根源上得到解决。因此,单纯的呼吁人们提高警惕来应付日益多变的各类诈骗,这无疑是社会的一种悲哀,也会进一步稀释社会信任度。所以,面对屡禁不绝,越来越猖獗的电话诈骗案,需要制定法律,来进行更细致的指导和规约。

李克伟:如果说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提高人们警惕心和识骗防骗能力,形成长效机制,可让电话骚扰、电信诈骗无机可乘,那杜绝提供平台载体,斩断依附于电信平台的各种灰色“利益链条”,避免电话骚扰诈骗恣意横行,更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唯有建章立制,依法确立电信企业兜底责任,对电话骚扰诈骗造成的消费者损害,进行违约赔偿或者连带责任先行赔付,甚至依法进行刑事追责,才能真正起到震慑促动效应,倒逼电信企业提升自律、服务和质量意识,堵住电信运营管理“漏洞”,进而有效防范电信骚扰诈骗愈演愈烈,有效保障人们的正常通讯权利,维护好健康安全有序的通信消费环境。

景纯:徐玉玉事件虽然是发生在山东省,但是湖北的媒体也应该紧跟热点,结合本地实际,采访本地受骗者案例,再找专家给予指导,或者通过深度报道做调查和对策,或者通过微信、微博、专版等形式介绍防骗知识。纸媒可以宣传一些网络安全典型,做防骗知识小贴士等;网媒可以通过访谈、漫画、动画、H5等形式提醒大众提高安全意识。如果可行的话,也可以开发防骗APP。

篇7

一、新型金融犯罪和传统金融犯罪的关系及区别

新型金融犯罪的概念。所谓“新型”,是相对于《刑法》分则第三章第四节、第五节、特别刑法、附属刑法中所禁止的,或与这些被禁止的金融犯罪行为相类似的,严重破坏金融秩序的行为而言的,即是指当前的金融犯罪具有与以前传统金融犯罪所不同的新的因素。这些新的因素大体上可归纳为犯罪手段、犯罪对象、犯罪客体等方面,成为新型的金融犯罪。新型金融犯罪与传统金融犯罪的关系。新型金融犯罪是社会经济高度现代化、高度社会分工下呈市场化、商品化的条件下,随着现代经济秩序、经济制度的建立而产生的一类经济犯罪。新型金融只能存在于经济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而传统的金融犯罪既存在于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也可存在于计划经济形态的社会。两者区别在于:1、犯罪主体不同。传统金融犯罪的犯罪主体大多为自然人,而且犯罪主体不需要有什么特殊的身份条件。而新型金融犯罪的犯罪主体既可以是单位,也可以是个人,而且犯罪主体大多需具有特殊的身份条件,属于智能犯罪、职业上的犯罪。2、违法结构模式不同。传统金融犯罪大多属于自然犯,也即其犯罪之恶是人们通过社会常识和伦理道德就可以评价的;而新型的金融犯罪其违法行为并不是通过其自身行为本身所体现出来或所具有的,而是由于法律法规规定该行为是违法行为而具有的。3、社会危害程度不同。传统金融犯罪行为往往不直接涉及社会的经济活动和经济秩序,社会危害程度相对较低;而新型金融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及其后果具有延伸性和扩散性,即是其社会危害程度严重性的体现。

二、当前新型金融犯罪的特点及主要表现形式

当前,新类型的金融犯罪形式多样,以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对金融机构进行侵害的新类型犯罪和金融诈骗犯罪中信用卡诈骗、贷款诈骗为例,即可以看出新型金融犯罪的特点。

1、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的金融犯罪。此类犯罪因涉及计算机及网络工具的运用,外在形态呈现智能性、隐蔽性、瞬时性、连续性等特征,加上由于网络的存在,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为工具实施的金融犯罪活动具有国际化的特点,超越传统上以国家主权为基础的司法管辖。主要表现一是非法进入银行计算机网络系统盗取银行资金或对计算机系统造成损害。犯罪分子利用网络固有的缺陷和管理疏漏侵入其内部,通过篡改数据等方式将银行的资金占为己有。二是截获银行和客户之间交流的有关信息,直接在账户间非法划拨钱款。三是伪造或变造金融凭证实施经济犯罪。利用计算机伪造或修改的存折、对帐单等金融凭证仿真度高,进而实施金融诈骗已经成为新的犯罪热点。

2、利用信用卡诈骗犯罪。常人往往觉得信用卡作为支付工具,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增加了安全性。其实恰恰相反。业内人士指出在我国信用卡使用还存在很多技术上、管理上的缺陷,给犯罪分子造成可乘之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冒用他人同时遗失的信用卡、身份证进行诈骗;或冒用骗取或代人保管的信用卡进行诈骗。或者使用假身份证、假工作证办理信用卡进行恶意透支;或使用伪造信用卡进行诈骗。

3、利用贷款渠道的诈骗犯罪。国内的改革开放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追求舒适、时尚、高品质的生活已成为时展的趋势和潮流。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已成为新的消费理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确立和金融机构的改革又为这一理念的实现提供了便捷。车辆、房屋等个人综合消费贷款的应运而生在繁荣市场、活跃经济的同时也为违法犯罪分子所觊觎,出现了贷款诈骗数量剧增、手法更新、隐患陡增的态势,有的伪造二手车价格评估结论书,高估高贷;有的虚报个人收入,编造还贷能力,达到恶意骗取贷款的目的;有的以合法的中介身份作掩护,如以“投资咨询服务公司”等合法身份为掩护招摇撞骗,通常为甲地注册,乙地作案,一旦得逞,或藏匿或逃遁,以逃避打击,或者重新注册,继续蒙骗作恶,危害社会;有的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诈骗贷款;有的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超出抵押物价值担保诈骗贷款。

三、新型金融犯罪的防范对策

新型金融犯罪的防范对策应根据其产生的原因、规律、特点对“症”下药,把各条战线、各个单位和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多角度、多渠道、多层面地防治金融犯罪的发生。

(一)加强金融机构和司法机关的协作。就现状而言,金融部门和司法机关做了许多工作和努力,但金融机构在管理和制度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的疏漏和缺失。同时,有的金融机构片面考虑本部门的局部利益,发现金融犯罪往往息事宁人、急于遮丑的做法更加导致打击不力。假如能加强预防,并在一旦发现资金被骗就立即报案,则是减少或追回资金损失的最有效途径。所以,为了从整体上预防金融犯罪,各地应组织由公安、检察、法院、司法、金融部门和专家组成预防金融犯罪小组,研究各类金融犯罪发生的规律,提出预防对策,对有效预防金融犯罪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金融单位应强化监管力度,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加强管理工作,堵塞工作上的漏洞。制度管理混乱必将给金融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如一些金融部门无章可循、有章不循,管理疏松,公章、私章随处乱放,票据票证无人专管,定期结算走过场,对于贷款不调查不核实,乱批乱贷,导致金融犯罪的发生。因此,金融单位应注意从制度上堵塞漏洞,及时建章立制,改变各项工作制度不健全、管理较混乱的状况。

(三)加强对金融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开展岗位练兵。除了进行政治教育、执业道德、遵纪守法教育外,还要经常加强业务专业知识的培训与教育,积极倡导爱岗敬业精神,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切合实际的培训比武,不断提高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和专业技能水平,增强其工作责任心和警惕性,形成全员防范的战线,适应社会转型和经济工作调整的形势需要,使防范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篇8

网络购物,难免遇到骗子网站,如何提早辨别?

网络购物的防骗技巧,淘宝网防骗常识,

>> 安全网购 骗子网站早看清 重点安全网站服务防护 实现安全网站的SSL理论与实践 如何安全网上购药 老人家如何安全网购? 电商大佬携手宣言“安全网购” 基于ASP.NET技术的安全网站设计 基于平台的安全网站编程技术 细查“安全网” 安全网 2012年中国云安全网站保护领域三大品牌大测评 首都密织安全网 驾好职场安全网 构筑安全网底 1号店联手360推出安全网购等 社会安全网建设研究 筑牢内控安全网 编织宁波农村社会“安全网” 构建农村医疗安全网 方正VPN安全网关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介绍。

网络购物在国外早已普及,在我国则刚刚起步。相信很多网虫都有网上购物被骗的经历,如何避免上当受骗?不要等到被骗了你才知道它是个骗子网站,其实大可以提前预知,早早看清真伪。

网址域名,查根究底看明白

首先接触的就是网站地址,很多购物网站都会进行天花乱坠的宣传,怎么才能通过网址查看真假?

借助whois.sc/查询域名注册信息。在上述网址输入某貌似著名IT网站的网址查询后,可以看到该网站是2008年5月份注册,另外还有注册人等其他信息(见图1)。作为一家知名IT网站,显然不可能在今年5月份才注册,而且注册公司和网站名称没有任何关系,基本上可以断定这是一个假冒网站。

认证查询,权威检验识真伪

根据国家《互联网管理办法》规定,经营性网站必须办理ICP认证。正规的购物网站在首页下方都会有ICP证。一般诈骗网站则没有,或者提供虚假ICP证和红盾标志。

先通过网站的“关于我们”链接,查看网站相关信息,如注册公司或法人等。接着登录/CX/main.jsp,输入网站名称、域名、许可证号等进行查询。如果查询到的备案信息,和网站提供信息不符就要引起注意了。(福建/俞木发)

火速

链接

想知道淘宝网买衣服的技巧,所谓的外贸原单是不是假货?请到今年第5期42页的《向穿衣达人取经 现学现买》一文查看。

小提示

北京、上海等地的经营性网站,要求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注册,首页显示为红盾标记。可以通过点击网站首页下方的工商红盾标志进入查询。

淘宝网防骗常识

1.如果你是个网购菜鸟,对网购还不是非常了解,建议找信誉高的买家购买商品。或者是淘宝置顶的商家,这样的商家不会为了一时的利益而去欺骗人。

篇9

关键词:大学生 电子产品 网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036-01

随着电子产品种类的增多和产品价格的急速下降,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特殊的电子消费群体。手机,电脑,音乐播放器等电子产品如今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标准配置,上网,听MP3,玩手机,是大学校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在这些电子产品和网络上花费过多时间和投放过多精力,对学生身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

1 电子产品及网络滥用影响在校大学生身心健康

1.1影响身体健康

在电脑前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集中的前倾坐姿极易导致颈椎病变。由于脊椎神经受压,严重者更会导致心肺等各器官功能不断衰退。接触和使用电脑的时间越久,对人体所产生的辐射越强,会导致内分泌功能发生紊乱。

长时间听耳机,易造成听觉疲劳,还会造成一些全身性的不良影响;一些学生还会出现头晕脑涨,注意力不易集中,思维和反应的灵敏性以及记忆力减退,还会变得烦躁不安、缺乏耐心。戴耳机骑车更会严重影响到自己和他人的交通安全。

1.2资源浪费,攀比成风

大学生的电子产品消费行为表现出过度消费的倾向,尤其是对高档电子产品的过度和非理性消费问题。随着社会上电子产品种类的增多和产品价格的下调,大学生已经成为电脑、手机、数码相机和MP3等电子产品的主流消费群体。据调查统计,购买MP3产品的顾客中,大学生群体约占68%,其他群体仅占32%。[1]而当下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步伐不断加快,在学生群体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资源浪费和相互攀比的现象。在校大学生大多经济不能独立,攀比消费无疑会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生自身的心理压力。

1.3削弱学生的交流能力

网络人际交往使大学生人际交往暴露了越来越多的新问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的能力,进而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2]网络身份的掩护可以弱化现实中存在的差距,使人表现出不为身边人所察觉的一面。然而网络上找到的自信心,并不足以应对现实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对现实客观环境的逃避。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同学较之面对面倾谈,更愿意选择网络交流,甚至完全依赖网络交流。在网上与陌生人侃侃而谈,在现实生活中却表现出自闭和不信任。

1.4精神鸦片考验自制力

由于青少年所特有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与自控能力相消长,一旦沉迷于网络即会产生愈来愈强烈的心理依赖和反复操作的渴望,不能操作时便出现情绪烦躁、抑郁等症状。这种成瘾症状的特征,被称为“电子海洛因”[3]。上网成瘾和坐卧不离手机的习惯考验着许多在校学生的自制力。作息时间混乱,不能及时完成学习任务,甚至导致缺课挂科,是大多数沉迷上网的在校大学生面临压力的来源。

1.5不良信息,网络暴力和诈骗的危险因素

在匿名的环境中,有无需负责的心理暗示下,第一时间用情绪代替理性。目前国内在网络安全上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网络暴力事件层出不穷,有些事件后果令人触目惊心。在校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尚浅,敏感脆弱易冲动,容易激怒,容易受到蛊惑和诱惑,更容易成为网络暴力和诈骗的受害者。

2 如何控制滥用网络和电子产品的危害

控制滥用网络和电子产品的危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家庭教育

保证到位的关爱,在学生遇到困惑时不缺失可以沟通的对象。

2.2学校教育

引导学生关心社会,了解和关心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和家人,在即将走上社会之际,完善自我的人际交流能力,引导学生构建健康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保持对生活的热忱。鼓励学生通过自己明亮的眼睛和聪慧的耳朵去观察真正的生活,通过亲身接触和主动思考来切实地体验人生,获得切身的体验。

2.3学生进行自我修养与完善

明确理想,强调责任感。关心自己:自我保护。放下手机,离开电脑,走近自然,丰富大学生活。

在校大学生要学会经营自己的健康和精力,而不是肆意挥霍。放下手机,离开电脑,走进自然和现实生活中去,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

长远目标的确立,有助于学生评判自我的行为,增加自我约束力。同时要自省自查,明确社会责任与家庭责任。

2.4社会督导

社会保障网络安全,培养新时期新形势下的网络公共道德。当今社会,网络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对于在校大学生,网络更是他们了解和认识社会的重要窗口。保障网络安全,净化网络环境,从教育的立场来说,是关系着社会教育成败的关键。

我国古人曾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电子产品和网络大大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扩开我们的视野,打开了我们的学习通道和新的学习方法和获取信息的途径。如何“善假于物”,使之成为学习和职业规划的助力,是需要家庭,社会,高校教育者与在校大学生共同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马波,刘永智,张庆松.电子产品的消费对大学生消费观的影响及引导[J].中国商贸.2011年第9期.

篇10

关键词:网络传播 负面影响 应对策略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成为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影响最深、最广的新型传播系统和联系纽带。目前,我国的网民规模超过3.38亿,手机上网用户超过1.5亿,网络购物用户达8788万。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将是否会使用网络作为判断一个人能否跟上时代潮流的依据。网络传播如此深远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认知方式和交往方式,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应对网络传播的负面影响,扬长避短,为我所用,是更加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必然要求。

网络传播的特征

虚拟性。现实传播中可听、可视、可触摸的语言、表情、姿态,在网络里变得模糊不清。网络构成了一个虚拟世界,打破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界限,折射着虚幻、模糊、变形甚至扭曲的现实社会镜像。人们可以忘记现实的自我,进入网络里的不同角色,在这个虚拟世界里,享受现实生活中体验不到的虚拟感觉,满足一种全新的、刺激的、自由的感觉。传统的思维观念、价值取向在网络中得到不同程度的颠覆、解构与重新组合,责任与自由、真我与假我,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显得不再那么泾渭分明。

即时性。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使现实社会的传播变得如此便捷。大到国际、国家大事,小到生活中鸡毛蒜皮的琐事,都能够在第一时间出现在网络上,并可以实现即时更新。原先人们通过传统媒体几天之后才能了解到的信息,通过网络几分钟就能知晓,而且可以了解到通过其他途径无法了解到的细节。人们通过网络传递信息是如此之快,无论是相隔千山万水,只要鼠标一点,信息就会发送到千里之外。

隐匿性。无所不能的网络如同巨大的海洋,覆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看似平静的网络海平面下面,到底隐藏着什么,人们可能不得而知。在网络里,沟通双方的年龄、性别、地位、角色等信息只是靠一些单纯的文本和对方的自我表述,在受众的脑海中产生虚幻的影像,给沟通双方的交流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

互动性。传统的传播方式,除了当面交流等形式外,较难实现即时的互动传播。如,读报需要考虑报纸编辑和印制的时间,而且人们读报之后的感受到底是什么,发行报纸的人员可能很难知晓。而网络使互动的沟通与传播成为可能。通过聊天室,可以进行即时交流;通过新闻跟帖,可以及时表达自己对新闻事件的看法;发送电子邮件,对方可以随时在线接收和回复;登录游戏网站,在不同地域的人可以一起下棋,享受游戏的乐趣。尤其是一些网络沟通软件的开发,使得上百人群体的即时沟通与传播成为可能。

开放性。网络是一个开放性的平台,在全球各地,所有的人都可以通过这个开放的网络平台共享信息资源。无论是官员还是平民、老人还是孩童,任何人都可以登录网络,浏览网络资源,相关信息,发表对某事的见解。在网络上,不同国家、民族、区域的人都可以进行交流;不同的思想、观念、文化都可以进行碰撞;不同的知识、信息、资讯都可以在网络的海洋里沉浮,或被拾取、或被利用、或被淹没。

连锁性。以数码形式为存储的网络信息不受传统物质载体的限制,通过超文本链接方式提供信息,使网络成为“一部永远写不完、读不完的大书”,彻底打乱了传统的阅读习惯,消解了阅读的中心。当人们登录网络的时候,大量的相关文本链接以及吸引人眼球的广告,会使人陷入阅读的“沼泽”。此外,网络沟通的连锁性还体现在,某一网络信息或网络事件,可能会在某一群体甚至不同群体之间产生连锁反应,引起扩散甚至放大效应。

网络传播的负面影响

与传统的媒体相比,网络传播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例如:网络资源丰富,获取信息便捷,沟通交流方便,有利于文化融合。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垃圾信息泛滥。网络的公开性和进入门槛较低、审查制度不严、监管机制缺失等因素,造成网络信息泛滥甚至成灾。一个网页上会强加许多无用甚至无聊的信息;电子邮箱里每天会收到很多垃圾邮件;在网上搜索一个信息,会出现成千上万个搜索结果,而且很多时候对同一事物的描述并不一致。网络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了内容良莠不齐、信息泥沙俱下等问题。除了网络产生的很多“文化泡沫”、“文化垃圾”之外,还滋生了很多低俗、庸俗的文化成分。如果缺乏正确的甄别和判断,人们在复杂的信息面前会显得无所适从。

使人际关系疏远。随着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日益渗透,当人们感觉通过互联网的沟通像“地球村”一样便捷的同时,互联网给人们带来的社会距离却在逐渐增大。长期生活在网络社会中的人习惯于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反而会使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变淡,在现实社会中的沟通遇到障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显示,2009年感觉到互联网减少了其与家人相处时间的网民比2008年攀升5.4个百分点,由于使用互联网感觉更孤单的网民比2008年增加2.1个百分点。有人因迷恋网络而患上了“孤僻症”。

导致上网成瘾。由于长期上网,会使人对网络产生一种依赖,久而久之便会成瘾。有的人沉溺网络,连续几天甚至十几天不出网吧半步。尤其是一些自控能力比较弱的中学生,一旦沉溺网络,往往不能自拔,导致情绪低落、食欲不振、精神空虚、学业荒废。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显示,我国77.5%的网民觉得生活中离不开互联网;16.4%的网民表示一天不上网就感觉难受;17.4%的网民觉得与现实社会相比,更愿意待在网上,平均每6个网民里就有1个有上网成瘾的倾向。

产生网上诈骗。网络的虚拟性和隐匿性的特点,使人们对网络上的一些虚假信息很难作出正确的判断,一些人利用在线匿名的手段,骗取他人信任,设置陷阱,实施诈骗。因轻信网上信息被骗钱财、因轻信网友身份与其会面被抢劫、因上网不慎被黑客攻击使账号丢失、因上钓鱼网站而中招被骗等案例时有发生。尽管人们对网上信息有一定的防御心理,但由于网络的隐匿性,再加上网上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人们防不胜防,很多人落入网络诈骗的陷阱。

形成网络暴力。人们通过网络可以宣泄自己的压力和不满,但是也容易产生污蔑、辱骂、人身攻击的不良行径。一旦这种不良行径得到网络的助推力,很容易升级成网络暴力行为。因网上言论不和而争吵导致双方人身伤害的事情曾有发生。网络“人肉搜索”等行为在揭示了一些丑恶现象的同时,也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做出危害社会的事情。

助长无政府主义滋生。在网络中,网民的身份和地位都是平等的。网络俨然一个无政府的社会,没有谁是权威,没有谁是主导,也不存在对人们的言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体系。在网上,谁都可以畅所欲言,谁都可以对某件事情指手画脚。这极易导致人们的道德意识弱化、责任意识淡薄、无政府主义滋生。而一旦这种无政府的意识和行为折射或浸透到现实社会生活中,极易导致主流意识形态的消解和核心价值观念的削弱,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网络传播的应对策略

网络终究是一种传播的平台和工具。从国家的角度看,应该加强监管和疏导,依法管网,健全控制,实现网络传播的良性发展。从网民个体来看,在网络传播中,如果能摒弃负面影响,发挥其正向功能,以积极的心态上网,使其为我所用,那么,不仅会对个体的成长与发展有帮助,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与稳定都是有益的。

将网络作为学习的平台。要树立网络为工作、学习、生活服务的理念,利用好网络信息宝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我所用,而不是仅仅将网络作为游戏娱乐、休闲消遣的依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的“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学习意识与状况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学生在学习中对电脑的使用远低于其他三国。这说明我们在教育青少年如何将网络作为学习的工具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将网络作为交流的工具。网络提供了更先进、更便捷、更有效的传播方式,我们要学会利用网络,传递和获取各种有价值的信息。要坚持网上网下相结合,提高传播的效率。国家和政府应对网络传播进行监管和控制,保证网络的安全和纯正。企业要真正认识网络的价值,完善内网外网建设,形成高效的管理沟通与传播机制。个人要改变“人人都上网,却只知天天偷菜”的现象,真正使网络成为人们之间有效沟通与传播的工具。

将网络作为了解时事的渠道。网络具有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新的优势,为我们提供了世界各地的丰富信息,使我们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我们要学会利用网络,了解和关心天下大事,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责任的公民,而不可沉溺于网络消遣,消磨光阴。

以积极的心态进行网络沟通。要以理性和现实的眼光看待网络,以正常而积极的心态参与网络沟通与传播。首先,沟通与传播的目的要正,网络沟通与传播的目的是交流信息,交朋识友,通过网络交流结交网上乃至网下志同道合的朋友。其次,沟通与传播的心态要正,要客观评价网络上的新闻事件,理性参与各种事项的讨论,真诚地与网友交流与沟通。再次,沟通与传播的方式要正,要深入了解网络文化的特点,适应网络沟通的环境,学会使用网言网语与别人沟通。只要我们能够了解网络沟通与传播的特点和优劣影响,理解网络沟通与传播的真谛,扬长避短,合理使用,网络就会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刘京林:《大众传播心理学》,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赵亚辉:《我国互联网用户数量达3.38亿》,《人民日报》,2009年7月17日。

3.贺林平:《网络问政的“广东样本”》,《人民日报》,2010年4月21日。

4.何民捷:《网络改变了我们什么》,《人民日报》,2010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