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对国家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1: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制造业对国家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制造业对国家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知识产权;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5-0003-02

1 装备制造业的概念及其特点

通常认为,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进行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行业的总称,即“生产机器的机器制造业”。是为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和国家安全需要而制造各种技术装备的产业总称。包括金属制品业、通用装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装备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装备制造业七个大类。从装备制造业的概念和分类可以看出,装备制造业具有以下特点:

(1)范围广、门类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强。装备制造业不仅涉及到机械加工业,还涉及到材料、电子和机械零配件加工等配套行业。因此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可以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并为各行业提供现代化设备。

(2)装备制造业是事关国家经济安全及综合国力的战略性产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映出一个国家在科学技术、工艺设计、材料、加工制造等方面的综合配套能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的技术实力、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因此,发展装备制造业事关国家经济安全及综合国力的提升。

(3)装备制造业属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产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随着信息技术、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和其他技术在装备制造业中的普及应用,越来越多的装备制造产业已经步入高新技术领域,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日益增大,成为了国民经济行业中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

(4)装备制造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装备制造业属组装式工业,与流程式工业相比,可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同时由于装备制造业与其他的产业关联度较高,其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也可增加相应的就业人数,对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具有重要的作用。

2 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经过近些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规模较大、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部分产品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跃居世界前列。特别是在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实施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发展规模、自主创新、新产品开发、产品结构调整、市场占有率、产业链形成等方面均取得了更大进展,我国已经成为装备制造业大国和“世界加工厂”。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基础制造水平落后、低水平重复建设、自主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困难等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受近两年国际经济形势影响,我国装备制造业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势头明显趋缓,部分行业或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下滑,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有远见的企业着手寻求真正意义上的核心竞争力,并将目光转移到创造性的自主发展上来,进而关注自主知识产权。

但是受整个国家教育、经济、技术基础和法律基础以及企业自身经营规模、管理水平、技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知识产权现状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随着企业知识产权意识的增强,专利申请数量虽有较大幅度增长,但总体专利质量仍然不高,且存在大量“垃圾”专利;(2)大多数企业,甚至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创新能力较弱,甚至没有自主核心技术;(3)有关创新激励和知识产权促进政策不够完善,不能有效激发企业或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4)知识产权法制环境不够健全,造成知识产权侵权成本很低而维权成本很高;(5)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尚不完备、专业人才不足,不能为企业提供很好的知识产权服务;(6)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仍很薄弱,特别是部分高层管理人员对知识产权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使得企业知识产权工作难以开展。

3 知识产权战略对装备制造业的意义

知识产权作为一个企业、地区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标志,其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企业的普遍认可。对装备制造业而言,制定并有效运用知识产权战略,对加快企业以及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我国装备制造业目前仍处在奋力追赶期,市场竞争激烈。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更能凸显其价值。装备制造业企业通过知识产权战略,能够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防止企业无形资产流失,充分发挥知识资源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国内外成功企业的大量经验证明,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其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

(2)有利于提升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我国装备制造业起步较晚、基础较弱,在发展初期主要是走技术模仿与引进的路子,但是单纯的模仿并不能获得装备制造业的真正发展,根本的出路仍在于自主核心技术的研发和掌握。而装备制造业作为基础性产业,关乎国家经济命脉,其发展对于国家的战略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3)有利于带动全社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知识产权意识的增强。由于装备制造业涉及范围广、门类多,且位于国民经济的底层基础位置,因此开展装备制造业的重大项目研发可以带动相关领域的技术研发,从而带动全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而装备制造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也必然会对产业下游企业乃至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产生示范和影响。

(4)有利于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纵观世界工业强国无一不是装备制造业强国,装备制造业在发达国家的工业总量中均占有较大比重。这就导致了装备制造业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展水平直接反映出一个国家在科学技术、工艺设计、材料研制、加工制造等方面的综合配套能力,并决定了该国国民经济中资源配置的效率、产出水平的高低和其他各产业的竞争力状况。因此装备制造业在知识产权战略促进下的发展对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4 促进装备制造业的知识产权对策

4.1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知识产权社会保障机制

(1)推进知识产权兴企兴业工程。出台政策鼓励规模以上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明确知识产权管理部门;通过项目扶持等手段鼓励企业从事自主创新研发工作;鼓励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创新联盟;支持企业通过购买、许可以及兼并、贸易等方式获取知识产权,着力打造产业技术高地。

(2)加大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和司法惩治力度,依法惩治各类知识产权违法犯罪行为。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专项执法行动,要对知识产权违法犯罪案件高发的领域和地区开展集中整治;同时积极开展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努力形成多元化的维权援助机制。

(3)充分整合各类资源,建立行业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同时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参与增值性知识产权信息开发利用,在更大程度上实现知识产权信息资源的共享共用。

(4)加强行业内知识产权预警机制,特别是国际科技合作与技术贸易中的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建设,降低企业研发风险,提高企业应对和处置知识产权纠纷的能力。

(5)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和扶持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申请、资产评估、交易转化、司法鉴定以及维权诉讼等服务业发展,为推动装备制造业知识产权工作、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6)大力推进企业知识产权人才培训,提高企业内部高层管理人员、知识产权专业人员和研发技术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和相关知识产权知识,努力培养一支数量足、素质高、结构合理的知识产权人才队伍。

4.2 鼓励装备制造业企业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内部机制

(1)提高企业内部对知识产权的认知意识,特别是要加强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研发人员对知识产权重要性的

认识。

(2)建立企业内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包括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制定完善的知识产权工作程序和系统的知识产权培训计划等。

(3)制定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并将其作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助推企业全面发展的核心战略纳入企业研发、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

(4)建立和完善的企业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包括信息情报收集机制、分析处理机制和预警机制等等。

(5)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激励和奖励机制,鼓励研发人员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实现员工个人利益和企业发展

双赢。

(6)建立系统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综合利用专利、商标、商业秘密等形式切实加强企业核心技术与知识产权的保护,并且建立各种应急机制。

(7)加大企业知识产权运营工作力度,做好知识产权的创造、实施、转让、许可以及投融资等一系列工作,使得知识产权能为企业带来实际的利益和好处。

4.3 结合实际,发展特色装备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是战略性产业,是地区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和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因此发展装备制造业一定要充分认清自身优势和特点,认真分析本地区经济、科技、教育等的基础条件和传统产业发展水平,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要突出优势、强调特色、重点发展、全面带动;要依托本地区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形成产学研结合的良好机制,加强地区特色传统装备制造业关键技术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整合区域内技术优势,形成技术联盟,共同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特色技术领域和产业技术高地,确保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确保本地区装备制造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地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孙林岩.全球视角下的中国制造业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篇2

中国装备制造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独立完整、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的装备制造体系,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了一批重要装备,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总量规模居世界前列。但是,相对于国际发展新格局,相对于世界技术进步的大潮流,自主创新能力弱正在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软肋。有人曾把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大而不强,形象地比喻为“虚胖子”;有人透露,目前我国机械工业新产品贡献率仅为5.9%,仅为工业发达国家的10%;有人认为,我国装备制造业和国外的主要差距在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东西少,存在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古希腊神话中,阿喀琉斯刀枪不入,而脚后跟却是致命的弱点。当箭射中他的脚踵时,英雄的生命就此结束。将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喻为阿喀琉斯之踵,无疑是在揭示业内一个基本的共识: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研发能力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东西少。目前,装备制造业还没有完成承担起“装备中国”的重任。我们的装备制造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非自主创新不可的时候了,如果不自主创新,我们就会被西方国家压制在产品的低端水平。

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使竞争已经从价格竞争、质量竞争,发展到了价值竞争、品牌竞争,要有品牌、要有价值,就必须要有自主知识产权,要有自主知识产权,就必须要有自主创新。面对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新形势,只有在装备制造业自主知识产权发展上占据优势地位,才能始终赢得和保持发展的主动权,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更为有利的战略地位。加快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关键是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可以说,自主创新是装备制造业的生命。

“十一五”注定是我国制造业的战略机遇期,是制造业升级、跨越的关键阶段。从“十一五”规划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再到《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国家对装备制造业的扶植力度一环紧似一环,并且把振兴装备制造业提升到了国家与民族安全的前所未有的高度。“十一五”规划为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提出了总体目标:努力突破核心技术,提高重大技术装备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特别是在高效清洁发电和输变电、大型石油化工、先进适用运输装备、高档数控机床、自动化控制、集成电路设备和先进动力装置等领域实现突破,提高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为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提出了技术目标: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到201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2020年提高到2.5%以上,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其点睛之笔。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振兴装备制造业。十七大报告对自主创新也非常重视,“自主创新”在报告中出现了十次,充分体现了自主创新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之一,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自主创新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我国要通过自主创新提升经济和科技水平,装备制造业也必然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自主创新的对立面不是开放创新,自主创新不排斥开放与继承,自主创新也不是鼓励一切从头做起,原始创新是自主创新,集成技术是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吸收、改进进而再创新也是自主创新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往往孕育着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和飞跃,是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科技竞争力的源泉。同时,我们还必须把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与再创新紧密结合起来。目前,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基本态势可以归结为四类:一是能够进行部分原始创新的航天技术、轨道交通等行业。二是能够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进行创新的通信设备、发电设备、军用飞机、载重汽车等行业。三是处于引进--消化--吸收过程而没有系统掌握核心技术的轿车、大型乙烯成套设备等行业。四是依赖于国外产品,国内基本没有开发的行业,如大型飞机、半导体和集成电路设备、光纤制造设备、大型科学仪器以及大型医疗设备等(区贤明,2006)。 从整体上来说,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主要处于技术引进的阶段,不但大量自主创新的阶段还没有到来,而且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也是有限的,重复引进现象屡见不鲜。另外,在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态势中,集成创新也是装备制造业所欠缺的。 我们认为,解决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不强的关键在于根据其产业特征(产权、技术等)和外部环境(政策),给出切实可行的技术引进吸收的产业组织模式和产业组织政策,构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平台,然后向“自主创新”进行渐进的转变,最终达到独立创新的阶段。

我们的装备制造业,不能始终落在别人后边,吃别人的剩饭,我们必须走自主创新的道路。首先,要树立勇于自主创新的信心,以最大的决心培育创新能力。金钱买不来核心技术,单纯依靠技术引进实现不了现代化。自主创新不光是口号,要落实到行动中去才会有效果。中国装备制造业不能依赖国外、不能人云亦云,而应切实加强自主创新能力。过去有人以为什么都可以从国外买,这个观念很错误。即便是与国外的合作,也应该坚持“以己为主”,不要受制于人。产品可以模仿,技术也可以引进,技术创新能力是无法引进的,要靠企业自身的积聚。这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因此,装备制造企业一定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脚踏实地地走出一条自主创新的道路来。

篇3

(1)机械制造技术应用现状。目前,我国机械制造业正处于迅速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应用新的生产工艺。然而由于起步较晚,尚无法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制造业相提并论。发达国家的机械制造工艺比较先进,以高密度加工为代表的一系列先进加工工艺已经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而我国相当一部分的机械制造业企业仍旧使用一些比较落后的加工工艺,常见的如抛光、铸锻以及水刀等。

(2)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现状。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机械自动化技术也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国外工业水平较高的国家已经普遍在机械制造领域引入和应用了现代的计算机集成化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机械加工的智能化。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机械制造自动化水平相对偏低,仍旧以初级操作自动化为主。

2机械制造技术的应用

(1)网络化应用。随着网络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给机械制造企业的运作模式带来了巨大变化。无论是材料采购,还是产品设计和生产,又或者是市场营销,均有了明显提升。机械产品的制造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地域的束缚,能够从不同国家和地区获取所需材料以及相关技术,与此同时,还可以将产品推销到国际市场。在网络化环境下,机械制造企业之间的交流日渐频繁和深入,不仅表现在产品开发方面,同时还表现在管理经验方面,为企业健康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

(2)虚拟化应用。所谓机械制造虚拟化是指,利用计算机系统具有的仿真功能以完成对真实操作的模拟。在虚拟化技术的帮助下,能够对有待开发的目标产品予以模拟式制造,了解其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善,从而提升和保证真实产品的质量。与此同时,虚拟化也能够对产品本身具有的可加工性予以检验。由此可见,虚拟化的应用可以大幅减少产品制造过程中资源的无谓消耗,提升产品质量。

(3)绿色化应用。传统机械制造技术会导致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在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如果实现机械制造的绿色化成了业界的热点研究之一。对于机械制造而言,其绿色化应用集中反映在下述方面:①产品的绿色生产;②企业绿色管理;③绿色机械;④产品的绿色设计等。在当前背景下,绿色化应用具有相当积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可以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对资源的实际利用率。

3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1)自动化信息系统。对于机械制造而言,其自动化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下述内容:①辅助制造;②计算机辅助设计;③工艺辅助设计等。所谓辅助制造指的是,通过计算机以完成对产品的生产控制;所谓计算机辅助设计指的是,设计工作者利用一些配套的计算机软件对机械产品进行相关设计;所谓工艺辅助设计指的是,不断提升和改善产品的制作工艺。

(2)自动化供输系统。该系统指的是,在计算机的帮助下完成对原材料、半成品以及最终产品的传输。其主要包括三大部分:①单机自动组件;②自动输送设备;③自动化软件系统等。在机械机制的整个自动化系统中,自动化物资供输系统属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3)自动化生产系统。该系统指的是,通过计算机系统以自动化方式持续地将产品的一系列组件正确地拼装到一起。在机械制造中引入自动化生产系统,可以大幅降低人工操作的失误率,提升生产效率,有利于营造理想的作业环境,不仅如此,还能够有效提升和保证产品质量。

4机械制造和自动化应用前景展望

篇4

一、日本FDI的决策模型

海外投资决策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公司最优边界问题、生产的规模和区位、投资资金的融资方式等。以前关于生产区位的实证研究强调市场规模和相对生产成本在区位选择上的重要作用,这两个因素都会在我们的实证研究中有所体现,我们用实际GDP值调整后的购买力评价来测量市场规模。

劳动力成本是FDI决策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FDI的影响并不是海外分支机构员工和国内员工之间的相互替代,而是其他低工资地区之间的相互替代,海外分支机构的雇佣对工资是很敏感的,有证据显示,日本FDI对亚洲邻国的劳动成本差异的反应较显著,而在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劳动成本差异的发应却不太明显。我们采用单位劳动成本来表示生产率调整后的劳动成本。

国内融资的可行性也是决定FDI的重要因素。高利率和日本严格的货币政策是导致20世纪90年代初期FDI输出陷入衰退的主要原因。利率可用于分析海外投资的机会成本,也可用于分析日本国内的宏观经济状况。因此,本文采纳日本实际利率作为日本FDI决策的影响因素,

经济理论表明,贸易壁垒的存在是影响FDI流动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避免现存的或预期的非关税壁垒成为形成FDI决策的越来越重要的动机。从行业角度,尤其是汽车行业来看,日本与美国及欧洲之间的贸易摩擦会显著影响日本的出口及FDI水平。也就是说,避免反倾销政策和绕过贸易壁垒的努力能促进日本公司的海外直接投资。在许多行业,逐渐下降的贸易壁垒被其他一些保护措施代替,如反倾销行动。本文将验证日本FDI是否可用作避免反倾销行为的努力,以及日本FDI是否受到贸易伙伴的反倾销行为的影响。因此,我们选择反倾销的动议宗数(而不是成功宗数)作为反倾销的强度指标。在决策模型中,本文将反倾销行为这一因素考虑进来,采用累计案例数的方法来检验反倾销动议宗数对日本FDI决策的影响程度。

影响海外投资决策的另外一个因素是贸易额,它包括出口和进口两个方面。FDI和出口之间是相互替代还是相互补充的关系的争论一直是FDI文献长期讨论的问题,这些文献的前提假设是,出口和FDI都是进入国外市场的唯一方式,也就是说,要么选择FDI进入国外市场,要么选择出口进入国外市场,这是跨国公司必须面临的一个基本决策。因此,出口和FDI之间是替代关系还是补充关系值得进行实证研究。另外,进口对FDI的影响也一直是许多文献研究的重点,本文中也会将该影响因素包含进来。

Nakamura Oyama(1998)发现,日本的FDI输出受双边实际汇率变化的影响较为显著,而美国的FDI输出却不是这样。最后,“平成景气”后的日本FDI输出的迅速衰退增强了汇率变化对FDI决策的影响。因此,本文将汇率也作为日本FDI决策的一个影响因素。

综合上述分析,日本FDI的决策模型可以表示为:

JFDI=F(MSize,RULC,JRXR,JRIR,Antidumping,Export,Import)

其中:JFDI表示日本FDI的规模;MSize表示东道国市场规模;RULC表示东道国的单位劳动成本与日本的单位劳动成本之间的比例;JRXR表示日元与东道国货币之间的实际汇率,用实际汇率与国家指定汇率均值之间的偏差的自然对数来测量;JRIR表示日本的实际利率;Antidumping表示累计反倾销调查的宗数;Export表示日本的出口规模;Import表示日本的进口规模。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值如表3所示。

二、实证研究假设

假设JFDI与各自变量存在线性相关关系,采用线性回归方法来检验JFDI与各影响因素的线性关系,则日本FDI的决策模型可以转变为回归方程:

在实证前,首先作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1:日本FDI的输出规模和东道国的市场规模存在正相关关系;

假设2:日本FDI的输出规模和东道国单位劳动成本与日本单位劳动成本之比存在正相关关系;

假设3:日本FDI的输出规模和日元与东道国之间的实际汇率存在负相关关系;

假设4:日本FDI的输出规模和日本的实际汇率存在负相关关系;

假设5:日本FDI的输出规模和累计反倾销调查的宗数存在正相关关系;

假设6:日本FDI的输出规模和日本出口额存在负相关关系;

假设7:日本FDI的输出规模和日本进口额存在正相关关系。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汇总数据的回归分析

汇总数据的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从统计意义上讲,第(4)列数据是最完整的回归结果,第(1)至第(3)列是为了强调,忽略国家或行业的固定影响会导致对影响日本FDI的因素产生过高估计,国家和行业特定影响的存在使得前三列的回归系数出现了偏差。尤其是Export、RULC、JRXR和MSize的回归系数可能包含了与国家、行业差异相关的略去变量的影响。

1.东道国市场规模

实证研究结论支持假设1,在没有国家固定影响的汇总数据回归分析结果中,东道国市场规模的影响较大且是正向的,这个结论与以前的实证研究结论一致。Markusen Maskus(1999)研究发现,东道国的市场规模对在当地销售产品的跨国公司的FDI影响要大于出口销售产品的跨国公司。假设其他因素不变(如劳动成本差异和国内宏观经济条件),正的回归系数说明了海外投资促进了日本公司占领外国市场。

然而,在考虑国家因素的情况下,东道国市场规模的重要性降低了。这表明,随着日本FDI目的地的变化,在有些国家(如美国),东道国市场规模的重要性不是很大。这再次说明了国家和行业这两个维度的重要性。

2.相对劳动成本

虽然实证结论支持假设2,但其结论的显著性存在较大的差异。汇总数据的回归结果在支持外包是对劳动成本差异的反应这一点上显得很弱。如果将国家的影响引入到分析模式中,回归系数会变得不显著。因此,忽略国家的固定影响(如国家在交往中谈判权利的差异)将会导致劳动成本对日本FDI的影响出现过高估计。另一方面,尽管考虑国家的固定影响会使RULC的回归结果失去显著性,但还是有人认为,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国家特定的差异,日本FDI会对工资差异作出反应。当公司将工厂转移到低成本国家,无论相对成本多低或持续时间多长,可能都是无关紧要的问题。

本研究得出的结论并非出人意料,正如前文所述,FDI的流动主要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资本流动,80%的FDI资金都是流向发达国家。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选择的15个国家的样本是有代表性的,而且这15个国家中除了墨西哥和韩国外,都是发达国家。因此,从经验上看,用国外低工资的劳动力代替国内高工资的非熟练劳动力是不可能的。

3.利率和汇率

汇率和日本的FDI流出是负相关的,即日元贬值增加日本FDI的流动,这与假设3一致,但回归系数不显著。高利率和日本FDI流出之间存在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验证了假设4的正确性。

4.贸易成本和贸易壁垒

与最近的研究成果相似,本研究表明,反倾销调查对日本FDI的输出有相对较强的影响,这个结果与研究假设5一致。Belerbos Sleuwaegen(1998)采用电子行业的公司数据进行的研究显示,日本在美国绕过关税的直接投资代替了日本出口。另外,他们还发现在欧洲投资的公司对欧洲的出口额也相对较大。

5.FDI和贸易额

从汇总数据的研究可知道,有些证据表明贸易额和日本FDI是相互补充的。以前的研究不能对FDI和出口额之间的实证关系给出明确、清晰的答案。对这个实证关系,采用和Goldberg Klein(1999)相似的研究风格,只能在特定的行业背景下才能研究出两者之间的准确关系,如果包含国家和行业的影响,出口的回归就不显著。因此,汇总数据无法对假设6进行检验,该部分将放在下面的行业实证研究中。

另外还有个意外的研究发现:进口和日本FDI强度正相关,结果与假设7相符。虽然进口和日本FDI之间正相关是很正常的,但是进口的影响程度如此大却超出预期。也有许多研究得出了相类似的结论,Harrison Revenga(1995)发现用全部贸易额表示的开放度和FDI之间存在强度正相关关系,由于巨大的进口额是和东道国的开放度正相关的,因此,进口和FDI也是正相关的。Goldberg Klein(1997)的研究也发现,对日本而言,FDI和贸易存在正相关关系,而对美国而言,却是负相关的。另外,Urata(1991)对日本8个制造行业在1977-1986年的汇总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也发现日本FDI和进口之间的强度为正相关。他认为,日本FDI已经大量转向日本缺乏比较优势的行业。另外,进口较大时,出口也较大,虽然日本的双向贸易程度相对OECD国家而言比较有限。此外,就日本FDI和进口之间的正向关系而言,可能数据中会有公司内部和株式会社内部的跨国交易,从数据中还没办法识别出来。

(二)行业数据的回归分析

回归方程(1)按行业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如表5所示。该部分我们将讨论限制在显著性回归系数和不同行业间明显的模式变化上。在第9列,提出了平均组测量值(MGE),实际上,MGE代表了表5中前8列的加权平均值。

当然,表4和表5中的测量值不是严格对应的。表4 中的测量值更有局限性,因为表4中的测量值的前提假设是行业间的差异可以用截距(?琢)的差异反映出来,这种局限性在表5的行业层次的回归分析中不存在。MGE可以揭示出:平均来看,Import不太显著,但Export却比较显著。然而,MGE无法反映行业间的差异。例如,电子行业的Export和日本FDI强度正相关,除去这个行业会使MGE在Export方面不再显著。同样,电子、建材、木材和家具在Import上的相关系数是负的,除去这些行业会对Import产生正向的影响。因此,所有行业都服从同样分布的假设是不合理的。

1.市场规模

东道国市场规模对三个制造行业的影响是显著的,这也部分反映了美国作为主要投资目的地国的重要性。日本化工行业的公司在美国进行兼并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技术、研发和营销知识,例如,1986-1989年,日本的DaiNippon 墨水及化学公司兼并了Sun化学公司和Reichhold化学公司。

2.贸易壁垒和贸易额

日本的主要比较优势是在技术精密的制造业的出口上,然而,日本制造业的出口定位有显著的不同。例如,在汽车行业,存在在海外建设生产基地的明显FDI,到上世纪90年代末,丰田公司在日本的产品销量占公司总产量的40%,30%供出口,还有30%是在海外生产,尤其是在美国。

对于日本FDI和进口之间的关系,有些行业(如食品、纺织和化学行业)的出口仅占其国内产量的很小一部分,而进口却越来越重要。例如,自1985年以来,日本是纺织产品的完全进口国。

Fukao Amano(1998)区分了日本FDI决策背后的两个动机。他们认为垂直一体化的目的是获取用于最终产品生产的中间产品和自然资源,这会增加日本的进口。另一方面,日本FDI为了实现水平一体化,建造了一些能生产和日本相同产品的厂房,这会增加日本的出口。例如,机器和零件出口到海外厂房。前一种情况,有许多证据能支持,化工和橡胶产品、钢铁以及储货区都是典型垂直一体化FDI。而电子行业较多的是水平一体化和寻求市场机会的投资,它们促进了日本的出口。该研究结论与假设6正好相反。

日本制造行业的进口从1980年约占全部进口的23%增加到1998年的60%以上。由于最近许多日本FDI转向水平一体化,贸易额和垂直一体化FDI之间的关系随行业不同而变化。有些行业,机器和中间产品的出口量在提高,然而,另外一些行业,低档和中档技术产品的进口量会增加。

有一种观点认为,日本在电子电器行业的FDI输出是日本和北美、欧洲之间贸易摩擦的结果,虽然结果显示这些投资地区为日本提供了强劲的出口市场,但本研究的结论不支持上述观点。例如,日本公司在亚洲的投资也促进了设备安装中的零件和组件的出口。有意思的是,在任何行业,对于出口和日本FDI之间的替代关系都存在各种不同的结论。

证据显示,贸易壁垒对机械和设备行业有着预期的影响,对运输和木材行业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GATT(1995)证实了主动限制出口的事件增多了。因此,贸易紧张可以解释许多行业出口的回归系数是负数。日本进口和FDI之间的负相关性可以解释为日本公司在这些地区的竞争力较强,以及一些日本公司不愿意将分支机构的产品出口到日本。必须说明的是,上述的负相关性没有一个是显著的。

四、研究结论

本文采用1989-2004年的15个国家和8个制造业的截面数据对日本FDI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研究发现,东道国市场规模对一些行业很重要,但不是所有行业。总体上看,这个结论是和FDI的主要形式是发达国家的小分支机构之间的水平投资一致的。

2.研究没有发现“外包是为了利用劳动成本差异”的结论也很正常。另外,如果忽略国家固定影响,可以发现日本FDI对相对劳动成本的反应是明显的。后一个事实表明,如果忽略国家的特定影响(如国家在交往中交易力量的差异)会导致劳动成本差异对日本FDI影响的过高估计。

3.另一个显著的发现是进口和日本FDI正相关,虽然这种关系可能是稳定的株式会社内部现象引起的,另外也可能是日本较大的投资比重集中在其拥有比较优势的行业。

4.贸易额和日本FDI之间的关系随行业、国家的不同而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汇总数据隐藏了出口与日本FDI或进口与日本FDI之间关系的差异性。结论揭示了汇总数据导致出口与日本FDI之间的关系不明确。在行业层次,证据显示出口与日本FDI更可能是互补关系,而不是替代关系。

5.按行业研究的影响日本FDI决策的因素是有启示性的,例如,日本电子电器行业的FDI与出口的强相关性反映了日本公司建立海外分支机构与日本母公司出口零部件到分支机构之间的联系。

篇5

论文关键词: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制造业,CGE模型

 

一 引 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进一步改变了全球资源配置的方式,使得世界经济竞争出现了许多新形式和新内容,东盟①就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结果,他是东亚地区为实现本区域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联合起来在本区域内优化资源配置的形式,这是东亚自身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东盟作为中国重要的邻居,在中国对外战略中的地位自然非同一般。加强与东盟国家的政治经济交往实践,努力发展与东盟关系,对中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首先,东盟国家快速发展的经济,将进一步拉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在1997年的前30年里,东盟平均经济增长率为6.2%,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亚洲金融危机过后,东盟各国采取积极措施,经济步入复苏。2000-2004年东盟经济整体的年均增长率恢复至5.0%,至2006年东盟GDP达到5.8%的增长率,东盟10国GDP总额已达10643.69亿美元,外贸总额14426.57亿美元,占GDP的135.5%。无论从其经济规模还是从其贸易规模来看,东盟已相当于一个经济大国。其次,东盟是一个拥有10个国家经济论文,5.67亿人口的地区组织,可以成为中国理想的销售地,也是中国最具希望的经济合作伙伴;东盟国家大量的华人华侨对中国的投资,不仅可以为我国提供大量的资本,还可以为我国引进大批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再次,东盟国家可以成为中国急需的资源供应地。随着中国经济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中国对于自然资源和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东盟国家不仅自身拥有丰富的木材、橡胶等战略物资,而且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论文服务。中国海上石油和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离不开东盟国家的支持与合作。所以,中国小康社会的建设离不开与东盟国家在能源方面的配合;另外,东盟国家与我国的地缘优势,有利于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推动我国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现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议的谈判正在加紧推进,谈判的主要目标是在2010年以前建立起包括中国13亿人口和东盟5亿人口在内的世界最大自由贸易区,通过加强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往来,是我国经济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保障。由于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行业,所以本文的分析集中在制造业方面,着重分析中国和东盟的双边贸易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

二 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现实基础

中国和东盟都是发展中或新兴的工业园,国际贸易是中国和东盟的长期对外策略和战略目标。国际贸易对于中国和东盟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来说,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国际贸易的发展有助于双方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双方进行产业竞争以增进本国贸易额的同时,产业间的互补性也进一步增强了各自的国际竞争地位。

(一)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情况

从贸易总量上看,双边贸易持续稳定增长。1975年中国与一些东盟国家陆续签订了贸易、航空、海运和投资保护协定,相互给与最惠国待遇,到1988年双方贸易额年平均增长18.8%。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国和东盟各国家之间的贸易额以平均24.98%的增长速度稳步攀升。从表1中可以看出,1993年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额仅88.64亿美元,到1997年达到226.51亿美元,比1994年翻了一番。1997年中国和东盟的贸易额在历史上第一次突破200亿美元,此后几年双边贸易额基本稳定在200~300亿美元之间。2000年,中国与东盟各国家的双边贸易大幅度攀升,全年贸易总额达323.1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47.41%,2002年双方贸易总额突破400亿美元,10年间,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总额增长了4倍。2005年双方贸易额更是达到了1133.94亿美元,同年,中国成为东盟的第四大进出口国,东盟成为中国的第五大出口国,第三大进口国,中国和东盟互为第四大贸易伙伴(见表2)。

表1①1999-2005年东盟与中国双边贸易情况(单位:亿美元)

 

项目

年份

进出口

出口

进口

金额

增长(%)

金额

增长(%)

金额

增长(%)

1993

88.64

——

45.28

——

43.36

——

1994

110.63

24.81

53.04

17.14

57.59

32.82

1995

133.31

20.50

62.01

16.91

71.30

23.81

1996

166.92

25.21

74.74

20.53

92.18

29.28

1997

226.51

35.70

91.68

22.67

134.83

46.27

1998

204.15

-9.87

92.03

0.38

112.12

-16.84

1999

219.23

7.39

95.91

4.22

123.32

9.99

2000

323.16

47.41

141.79

47.84

181.37

47.07

2001

319.15

-1.24

145.16

2.38

173.99

-4.07

2002

427.6

33.98

195.48

51.94

232.12

33.41

2003

553.16

29.36

270.44

38.35

282.72

21.80

2004

818.58

47.98

386.47

42.90

432.11

52.84

2005

1133.94

38.52

522.58

35.22

篇6

【关键词】:机械设计与制造;重要性;设计准则;发展趋势

一、现阶段我国机械设计的准则

1.机械设计的标准化准则。在机械设计中,标准化准则具体包括概念标准化、实物形态标准化、方法标准化三个方面。其中概念标准化主要指的是在设计机械的过程中涉及到的符号、名词术语、计量单位等要符合标准;实物形态标准化主要指的是零部件、设备、原材料和能源等在结构形态、性能和尺寸等方面都要在统一的规定中进行选用;操作方法、测量以及试验方法等按照有关的规定来具体实施主要说的是方法的标准化。简而言之,标准化准则是对机械设计全过程的所有行为制定的准则,根据使用的强制性程度不同,现在我国已经的机械零件设计有关的标准可以分为必须执行和推荐使用两种,而根据运用范围的不同,现在我国已经的机械零件设计有关的标准可以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

2.机械设计的安全性准则。在机械设计中机械如果能够在规定的条件下没有故障,能正常的实现总体功能就可以称作是整机安全性;如果我们在机械设计的过程中能够确保操作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能够对操作人员进行适时地保护就可以称作工作安全性;如果能确保在机械设计的过程中不对机器周围的环境和人造成污染和危害就可以称作环境安全性;同样在机械设计过程中能确保有关的零件在规定外载荷和规定时间内零件不发生如断裂、过度变形、过度磨损和不丧失稳定性等情况就可以称作是零件安全性。整机安全性、工作安全性、环境安全性和零件安全性都是机械设计安全性准则的重要内容。

3.机械设计的技术性准则。技术性准则是指在机械设计中相关的技术性能必须达到规定的要求,技术性能既可以指静态性能也可以指产品的功率、效率、使用寿命、抗摩擦、振动稳定性等动态性能,也就是说产品功能、制造和运行状况在内的一切性能都可以称作是技术性能。以振动稳定性准则为例,振动会产生额外的动载荷和变应力,尤其是当其频率接近机械系统或者零件的固有频率时就会产生共振现象,这时的振幅会有明显的增大,很有可能会立刻损坏零件甚至是损坏整个系统,这时就需要振动稳定性准则的约束,具体来讲是该准则可以将机械系统或者是零件的相关振动参数(频率、振幅、噪音等)控制在规定的允许范围内。

二、我国机械设计与制造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1.我国机械设计与制造行业的发展现状

一直以来,中国的工程机械行业就发展的不错,现在已经成为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国家之一,同时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工程机械销售市场。目前机械制造和市场已经发展的比较完善,但是工程机械行业的资源流通状况却一直是我们许多人的心病,如资源利用方式的粗犷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阻碍我国机械设计与制造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尤其是和欧美国家相比较起来,中国想要走节能、绿色、环保的生产方式还有许多的困难要克服,我们要向欧美国家成熟的工程机械产品回收体系和工程机械再制造技术学习,就现在我国工程机械的发展现状来看,向工程机械再制造领域进军是非常可行的。

虽然这些年我国一直在出台各种各样的政策为再制造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但是和国外成熟的再制造行业相比较,还是有一些非常实际的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并想出解决措施。如,在我国工程机械再制造处于发展初期的现状下,国家的各项有关政策的制定还存在许多的漏洞;我国再制造行业的行业标准几乎是一片空白;我国在对再制造产品的宣传引导上做的工作不够完善,对再制造产品存在排斥心理的用户大有存在。需要明确的是,虽然我国的工程机械设计与制造行业中还有许多的问题,但是政策的支持和丰厚的利润成为我们克服这些困难的最大动力,我们该有信心使我们的机械设计图制造行业发展的越来越好。

2.我国机械设计与制造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全球经济的增长和各国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业的持续发展密切相关,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之前,在新兴国家尤其是中国强劲增长的需求拉动下,全球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业保持了连续几年高度发展的状态,但是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全球的机械制造业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创。根据现在全球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现状,未来全球机械设计与制造业的发展主要有三大趋势:(1)整个机械设计与制造业的发展重心将逐步向亚洲迁移,这样迁移的趋势是为了获得本地化的成本优势并很好地位本地客户服务。另外,以我国机械设计与制造业为主的亚洲竞争对手成长速度非常迅速,在全球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也在逐年的增加,现在我国在2010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机械制造国已经成功地印证了这一产业向亚洲迁移的方向,在未来,我国必将成为主导全球机械制造业的主要力量。因为在二零一零年到二零一五年这五年间,我国的国内生产制造业保持着远高于发达国家普遍将近百分之三的增长速度,这对未来几年中国机械制造业的高速增长是一种拉动,并且我国的机械制造业在以其巨大的规模优势争取着全球机械制造业的领导权,到二零一五年我国将能领导接近半数的全球细分市场,最主要的是我国正在努力地缩短和领先国家技术水平上的差距;(2)全球市场的竞争将聚集在中端市场;(3)节能环保类产品将会越来越受用户和制造商的重视和关注。

参考文献:

[1]刘斌,刘安心.先进制造技术与先进制造模式[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09年第1期.

[2]张宝坤,王淑霞,王艳.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J].化工装备技术,2011.

[3]陈静,机械设计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

[4]杨元红.浅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前景[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0.

篇7

(昆明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昆明 650500)

(Faculty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ing 650500,China)

摘要: 本文先介绍了制造业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以及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定义。以世界知名制造企业在供应链绩效评价方面的作为与不作为,以及他们的获得与失去作为背景,证明了供应链绩效评价的重要性,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成为过去,21世纪竞争体系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而在制造业要拥有强大的供应链竞争能力,一套完整的供应链评价体系将是其必备武器之一,而作为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的基础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它的构建的合理与否、恰当与否、完善与否都会对整个供应链绩效评价产生重要影响,以至于做出正确或错误决策。再结合制造业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选取的一般原则,以及SCOR模型与平衡记分卡模型的优缺点,构建了一个相对完善的基于制造业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该指标体系对深圳某机械制造企业的供应链进行实例分析。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importance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a country as well as the definition of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Their action and inaction of renowned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the world in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their gain and loss as a background, to prove the importance of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enterprises has become the past, the 21st century is the competition system between supply chain and supply chain. In manufacturing has a strong competitive power of supply chain, a complete set of evaluation system of supply chain will be one of the necessary weapon, and as the basis of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ts construction is reasonable or not, appropriate or not, perfect or not will have heavy influence on the whole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Combined with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the selection of manufacturing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COR model and balanced scorecard model, a relatively complete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based on manufacturing is constructed and then through the index system the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of a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in Shenzhen is analyzed.

关键词 : 供应链;绩效评价;SCOR模型;平衡记分卡模型;指标体系

Key words: supply chain;performance evaluation;SCOR model;balanced scorecard model;index system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5-0072-04

作者简介:陈龙权(1988-),男,陕西宝鸡人,昆明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物流与供应链;尹红(1967-),女,云南昆明人,昆明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供应链人力资源管理。

1 为什么要对制造业供应链进行绩效评价?

虽然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的服务业在对国家GDP贡献率出现了重大转折——服务业对我国GDP增长贡献首次超过工业,占比近半。即使如此,专家预言制造业在中国GDP的比重将持续在40%以上。制造业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不可比拟的重要性,超级大国美国就拥有强大的制造业,而且其制造业一直是美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制造业不仅过对国家的国民经济、财政税收起到支柱作用,更是解决就业问题原动力。我国制造业相比发达国家明显落后,国家为了崛起我国制造业,于今年了《中国制造2025》,也可以看出我国对制造业的重视。

供应链绩效评价是指围绕供应链的目标,对供应链整体、各环节(尤其是核心企业运营状况以及各环节之间的运营关系等)所进行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分析评价。评价供应链的绩效,是对整个供应链的整体运行绩效、供应链节点企业、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所做出的评价。

1.1 好的供应链绩效评价带来的胜利喜悦

西门子CT公司发现自己成本不断飙升,而价格却在下滑,已经威胁到了该公司在这利润丰厚市场中地位以及在这如同大蛋糕的市场中切取的蛋糕量。其经营团队发现问题后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完全改变他们的备货,组装和交付产品的方式。同时将供应链绩效与奖惩制度挂钩,并强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土壤。结果其交付周期由6个月降至2周,准时交付率从60%提高到99.3%。这些成果带来了40%的库存降低,50%的工厂作业面节省、76%的组装时间缩短,总成本降低了30%。该供应链团队认为,尽管为公司已经节省了9000万美元,但它们还只是刚起步阶段[1]。

SCORE计划为克莱斯勒公司每年节省17亿美元。克莱斯勒公司基于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制定了适合其公司发展的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从1990年到1995年克莱斯勒公司共采纳了供应商5000多个建议,产生了年净节省17亿美元效果。开发新汽车成本节省高达40%,并且研发周期从234周降到160周[1]。

1.2 没有实施供应链绩效评价带来的失败痛苦

凯马特公司已经宣告破产。20世纪90年代末,由于其未实施供应链绩效评价,凯马特公司供应链几乎断裂,无力与塔吉特和沃尔玛公司的价格体系相抗衡。更糟糕的是,公司想用蓝光计划吸引顾客回头时,客户却无法从货架上找到欲购的商品,因为其供应链不能及时满足销售所需。2000年5月公司破纪录的投资14亿美元用于升级软件和服务系统,一年半后,新系统尚未运行,凯马特就放弃采购大部分软件,为了进一步降低供应链压力,卡马特公司又关闭了250家卖场,如今其已破产[1]。

由于供应链信息失败,多余库存吹走了思科20亿美金。思科公司在急速扩展互联网硬件市场上持续竞标大额合同,而其自身并无生产力,不得不将其预期需求转交代工厂加工,那些工厂将这些需求与思科竞争对手需求简单相加,导致了这一需求被放大了2—3倍,思科打到了猎物也伤害了自己,使自己损失了20亿美元[1]。

2 新世纪制造业供应链的特点

新世纪制造业供应链的特点由新世纪制造业的特点和供应链的特点双重决定。具体表现在:

首先,历史进入到21世纪,市场竞争已经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任何一个制造企业都不可能在所有产品务或服务上成为最优,这些制造企业必须主营核心业务,将其非核心业务外包,实现优势互补,也就是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与其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结合起来,形成一条核心竞争力链条,这样的一个链条在其包含的所有业务上都能表现出它强劲的竞争能力[2]。

再者,21世纪的制造业供应链应该更加注重协调性和整合性。由于供应链节点企业有着独立的所有权,传统的供应链企业不会与供应链其他节点企业信息共享,或者说信息共享很少,从而节点企业一般都会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而做出决策,甚至有些决策是基于供应链伙伴企业利益的牺牲而做出的,这样肯定会损害供应链整体利益,自己虽然得到了短期利益,但也损害了自己的长期利益。新世纪的制造业供应链要求,在基于internet、电子商务、网络环境下,将企业的信息实现最大化的无缝对接,打破企业信息孤岛,将供应链上的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将供应链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业务流程与企业内的业务流程实现平滑对接,正正实现从原材料供应商、外协加工和组装、生产制造、销售分销与运输、批发商、零售商、仓储和客户服务等,从生产领域到流通领域一步到位的全业务过程集成[2]。

第三,应该注重虚拟性和动态性。在这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供应链合作伙伴的竞争能力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自家企业的供应链战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其需要随着企业的战略和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及时作出调整。供应链是一个协作组织,而并不一定是一个集团企业或托拉斯企业。这种协作组织以协作的方式组合在一起,依靠信息网络的支撑和相互信任关系,为了共同的利益,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协调运转。由于供应链需要永远保持高度竞争力,必须是优势企业之间的连接,所以组织内的吐故纳新、优胜劣汰是然的,供应链犹如一个虚拟的强势企业群体,在不断地优化组合。

3 目前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

3.1 基于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的评价体系

供应链运作参考(SCOR)模型是由国际供应链理事会(SCC)开发的产品,是第一个跨不同行业的供应链标准流程参考模型,亦是供应链管理的通用语言和流程诊断工具。SCOR模型将供应链界定为计划(Plan)、采购(Source)、生产(Make)、配送(Deliver)、退货(Return)五大流程,并分别从供应链划分、配置和流程元素三个层次切入,描述了各流程的标准定义、对应各流程绩效的衡量指标,提供了供应链 "最佳实施" 和人力资源方案。运用SCOR可以使企业内部和外部用同样的语言交流供应链问题、客观地评测其绩效、明确供应链改善目标和方向。但其也有一些缺陷[3]:①没有从顾客满意度方面去评价供应链绩效②评价指标主要是定量指标,缺少定性指标,而对于供应链一些定性指标也起到关键作用,所以其无法对供应链做出综合评价③没有对供应链的潜力及创新与持续发展能力方面去评价供应链绩效。

3.2 基于供应链平衡记分卡的评价体系

Robert S·Kaplan等人提出了“平衡记分卡”(Balanced Scorecard简称BSC)评价体系。BSC不仅是一种评价体系而且是一种管理思想的体现,其最大的特点是集评价、管理、沟通于一体,即通过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滞后型指标和超前型指标、内部绩效和外部绩效结合起来,使管理者的注意力从短期的目标实现转移到兼顾战略目标实现。该体系分别从财务角度、顾客角度、内部过程角度、学习和创新角度建立评价体系。其中,财务角度指标显示企业的战略及其实施和执行是否正在为供应链的改善做出贡献;顾客角度指标显示顾客的需求和满意程度;内部过程角度指标显示企业的内部效率;学习和创新角度显示企业未来成功的基础。但该体系也有一些先天性缺陷[3]:①评价指标主要为定量指标,缺乏定性指标;②没有充分考虑供应链企业的协调问题。

4 指标的选取和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4.1 指标的选取

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指通过一些关键指标来反映供应链绩效,对供应链绩效作出评价的指标体系。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供应链绩效评价理论最基础也最重要的一步,指标选取的合不合适,指标体系构建的恰不恰当,将直接影响整个供应链绩效评价及做出的一些决策。没有切合实际的指标体系,没有切实可行具体指标,绩效评价也就成了空洞。

基于制造业绩效评价指标选取的一般原则:

①应突出重点,对关键绩效指标进行重点分析。

②应结合SCOR模型和平衡积分卡模型两者的优势与缺陷,能全面衡量供应链绩效。

③指标之间应该有相对独立性。

④要能反映和体现供应链流程的绩效状况。

⑤评价指标要能反映供应链整体的运作绩效,而不仅仅是供应链节点企业的绩效。

⑥要采用能反映供应商、制造商及用户之间关系的绩效评价指标,把评价的对象扩大到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

4.2 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结合制造业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选取的一般原则及SCOR模型与平衡计分卡模型的优缺点,从制造业供应链综合绩效评价和供应链节点企业合作水平评价,作为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战略层次。在供应链绩效综合评价战略上面,又将其分为五个准则层(财务,内部流程,顾客满意度,绿色管理,学习与创新)。在供应链节点企业合作水平绩效评价战略层上,将从交货提前期,制造提前期等7各方面作为准则层来评价[3]-[7]。基于制造业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

5 实例分析

深圳某机械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我国知名企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和中兴通讯公司的主力供应商之一,主要生产通讯终端设备机壳,如基站机壳,服务器机壳,信号发射器机壳等。该公司为华为和中兴两家企业生产的产品品种多达200多种,该公司的供应商更是纷繁复杂,在这条以供应商—深圳某机械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华为(中兴)这样的一条供应链中,用本文构建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来评此供应链的绩效情况。

构造第一层判断矩阵:

通过问卷调查,得知该企业负责人及中高层管理人员对企业的财务、内部流程、顾客满意度、绿色管理、学习创新五个方面的重要性比较赋值结果,得出以下判断矩阵:

通过计算得出,准则层B对于目标层A的判断矩阵特征向量为W=(0.3517,0.1743,0.4945,0.0373,0.0536),其最大的特征值为λmax=5.3827,由于λmax>n=5,所以对其验证一致性结果,计算CI=(λmax-n)/(n-1)=0.0956。查表得随机性指标RI=1.24,故CR=CI/RI=0.0770<0.1。

因此该企业准则层B的5个方面的权重为0.3517,0.1743,0.4945,0.0373,0.0536。

构造第二层次的判断矩阵,经过计算得出,方案层C相对于准侧层B1元素的判断矩阵特征向量为W1=(0.3148,0.2175,0.2354,0.1523,0.0800),

λmax=5.1489,CR=0.0300<0.1。通过一致性检验。

方案层C相对于准侧层B2元素的判断矩阵特征向量为W2=(0.2368,0.2635,0.2129,0.1246,0.1310),λmax=5.3305,CR=0.0666<0.1。通过一致性检验。

方案层C相对于准侧层B3元素的判断矩阵特征向量为W3=(0.1378,0.2465,0.3904,0.2576,0.0323),λmax=5.2483,CR=0.0500<0.1,通过一致性检验。

方案层C相对于准侧层B4元素的判断矩阵特征向量为W4=(0.3641,0.2238,0.2417,0.0723,0.0927),λmax=5.4452,CR=0.0898<0.1,通过一致性检验。

方案层C相对于准侧层B5元素的判断矩阵特征向量为W5=(0.2273,0.2148,0.1847,0.2481,0.1251),λmax=5.2306,CR=0.0465<0.1,通过一致性检验。

建立等级集合的评语集:{V1,V2,V3,V4,V5}={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

建立评价矩阵:

经专家按以上评语集对指标进行评判,得到的模糊判断矩阵为:

模糊综合评价:

一级综合评价:

B1=W1·R1=(0.21 0.25 0.22 0.16 0.06)

二级综合评价:

M=W·B=(0.3517 0.1743 0.4945 0.0373 0.0536)·

=(0.20 0.35 0.32 0.18 0.06)

归一化处理,M′=(0.180 0.315 0.288 0.162 0.054)

综合评价结果:

综合评价结果说明,该机械制造企业整体供应链综合绩效方面有18%可能性为很好,31.5%的可能性为较好,28.8%可能性为一般,16.2%可能性为较差,5.4%可能性为很差。要使该模糊向量清晰反映该公司供应链的绩效,还必须对其进行清晰化处理。

若预先给定的与评价集V的对应的分数集为(100 80 60 50 30),则评价结果可表示为:M=M′*(100 80 60 50 30)=70.2。

6 结语

即如果采用百分制的话,该企业供应链绩效得分为70.2分,评价中等,说明该机械制造企业供应链基本合理,但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该企业的得分在我国制造业中算比较高的了,这也映射出我国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管理普遍薄弱的事实。也可以将此评价结果与该企业过去的绩效评分相比较,可以看出相比过去供应链绩效的改进状况。也可以与同行业竞争者的供应链绩效相比较,帮助识别所在行业优秀的供应链绩效,以优秀的供应链绩效得分作为标杆,通过比较自家企业与优秀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差别,以发现本供应链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保持本供应链的持续发展。通过合适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供应链进行绩效评价管控,发现企业的优势与弱势,及时调整供应链策略,使自己不断的向前发展。另外,还可以用此方法筛选供应商,绩效得分高的可以作为优选供应商,得分差的即可直接淘汰。

参考文献:

[1]David A Taylor.供应链管理缔造神话的根源[M].方德英,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12.

[2]姜芳桃.集成化供应链绩效评价[D].南京:河海大学,2006.

[3]刘晓静.基于供应链总体效益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商情,2011(41).

[4]包菊芳,雷勋平.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市场营销,2005,9.

[5]王丽杰,吕有晨.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7(11).

篇8

摘要:装备制造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行业,对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随着装备制造业之间竞争的日益激烈,探索如何更好地强化装备制造企业管理、创新企业管理模式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阐释了关于企业管理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而指出了我国装备制造业在企业管理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进而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前提。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企业管理;创新

伴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装备制造业在企业管理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装备制造业企业只有快速适应市场的变化,提供质优、价廉,而且可供多样选择、交货迅速、服务周到的产品或服务才能在市场上处于更高的优势地位。因此,采取积极措施不断强化装备制造业的企业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关于企业管理的理论概述

1.企业管理的定义。

企业管理作为社会大生产的必然产物,是因为人们在从事劳动的交换过程中形成的。企业管理指的是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组织、计划、协调、指挥以及控制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在整个的发展历程中,企业管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第一阶段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的传统管理阶段;第二阶段是20世纪20—40年代的科学管理阶段;第三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科学管理阶段。

2.创新企业管理的重要性。

首先,加强企业管理创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大。一个企业如果想在竞争中立足,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加强企业管理创新尤为重要。加强企业管理创新,能够提升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能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其次,加强企业管理创新能够提高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中间环节,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对于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提高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企业管理的创新,能够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重要前提。

再次,加强企业管理创新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一体化的要求。随着我国加入WTO以来,世界各国的经济传递速度明显加快,一国经济的利率、汇率波动会迅速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运行状况。近年来,随着外商对华投资规模的扩大,投资领域进一步拓宽,投资主体跨国化,投资方式多样化,我国企业面临着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复杂态势。这些都要求企业对传统的管理方法、管理制度进行相应的改革,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环境。

二、当前装备制造业在企业管理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1.装备制造业的企业管理模式落后。

由于受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企业管理模式还没有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基本上还是单纯的依靠行政手段进行自上而下的集权管理。集权管理指的就是依靠一定的行政指令,评介行政手段去完成相关的任务和目标。装备制造业中,集权管理一方面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的活力,另一方面阻碍了先进技术的引进。集权管理模式的存在,导致了装备制造业相关的信息被分离,最先进的知识不能够得到有效共享,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了很大的损害。

2.对硬件设施的重视程度高,忽视了对企业员工的投入。

从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整体情况来看,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自动化水平比较高。再加上企业对技术水平的重视,许多企业的工艺技术、设备都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有些制造业企业都引入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相反,装备制造企业的加强硬件技术投入的同时,却忽视了对企业员工的投入力度。近几年来,企业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许多企业由于自身员工的技能水平不高,从而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大大下降,造成了企业竞争力的降低。

3.企业缺乏长远的战略目标。

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有些企业单纯的追求利润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制定企业战略目标的过程中,不能够从企业的发展实际出发,造成了战略目标的不切实际,往往会成为一纸空文。同时,我国制造业企业缺乏战略规划,领导决策往往只考虑主要人员的态度和反映,而不是分析决策对整个运作体系的影响,因而决策表现为跳跃型,多元化业务组合与投机性操作构成了企业战略发展的主调,企业发展战略缺乏继承性与延续性,难以持续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强化装备制造业企业管理的对策

1.加强装备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管理。

当前蓬勃发展的信息化建设有助于挖掘企业管理创新的潜力。企业信息化不仅是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而且也是市场激烈竞争下的客观要求。开展管理创新足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就目前看来,我国装备产品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少信息化技术。因此,在当前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中,一定要不断强化企业的信息化管理。通过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不断改造传统的产业结构,从而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2.强化装备制造业企业的战略管理。

首先,实现装备制造业生产运作系统的策略转变。当前,我国制造企业面临国外企业的有力竞争,我国企业处于被动反应的地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完全以是否具有竞争优势为基础,新的生产运作系统设计也应完全以产品竞争的需要为导向,生产运作系统应该发挥出针对市场变化迅速做出反应的能力。同时,强化供应链管理的引入,要根据企业发展的经营效益实现策略管理的转变;其次,形成生产运行系统的自我完善机制,是企业生产运行系统日臻完善。企业生产运作系统一方面可以通过运行产生出符合竞争要求的产品,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运行不断找系统自身的各种矛盾、弊病、隐患,然后通过渐进或跃进的方式弥补这些缺陷,从而更好地强化装备制造业的企业管理。

3.加强装备制造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当今世界的竞争可说是人才的竞争,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对企业竞争力有重要影响。我国现阶段不少装备制造业的经营者都仍是通过行政任命或行政选拔的,不但缺少企业经营管理的专业训练,也缺少管理实践。于此同时,对于制造业企业全面走向竞争的新形势,必须逐步改革制造业企业经营者的选拔方式和选拔机制,使得一大批真正有经营管理能力和现代企业管理经验的人才走上制造业企业的管理岗位,把制造业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上新的高度,不断加强装备制造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为装备制造业的长远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总而言之,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气势磅礴,世界经济多极化发展势不可挡。在可持续性发展汹涌澎湃的经济浪潮中,中国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必须以竞争为动力,以创新促发展,以顾客为导向,以文化创品牌,以信息化应用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化企业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向国际市场迈进,,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中国制造业所面临的困境与对策[M].西南财大出版社,1999年版.

[2]陈国权.制造业先进生产方式与管理模式[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3]吴延兵.中国工业创新水平及影响因素[J].产业经济评论,2006,5(2).

[4]王国跃等.技术引进的日韩模式分析及我国发展战略[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1.)

篇9

[关键词]物流管理;本科人才;制造业物流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7-0157-02

目前我国制造业面临很大的挑战,技术含量低、劳动力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企业,从我国转移去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而技术含量高的高端制造企业也陆续从我国回迁美国等本土国家。这造成我国制造业的空洞化,分析其中的原因,除了劳动力成本,更多是因为我国制造企业管理不善,生产率低下,造成生产成本和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在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快速交货、柔性生产成为必须。未来制造企业的竞争在于完善的物流体系和供应链模式。早在2007年,我国首届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大会在上海举办,体现了制造业与物流业两业联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两业联动发展对于解决目前我国制造业的困境是一种途径。两业联动发展中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

1 制造业物流存在的问题

1.1 物流外包程度低

有关制造业物流外包的调查结果显示,制造企业决策层和管理层已经认识到物流外包的重要性和益处,并且愿意外包。但结果同时表明,制造业物流外包的比例一直低于15%,制造企业物流自营仍然是主流。大部分制造企业难以专注核心业务,物流业务难以从核心业务剥离出来,物流需求释放不合理。

1.2 自营物流效率低

在自营物流的大部分企业中,由于物流规模小、管理水平低,造成物流各功能业务流程不规范。或者仅仅从各独立功能角度进行物流优化,忽略了整理规划的重要性,难以优化物流总成本。

1.3 供应链协同难

由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物流服务提供商等组成了供应链,供应链应该协同,但目前我国供应链大多由制造商主宰,制造商过分强调博弈,较少考虑“双赢”或“多赢”,造成供应链难以协同。在以制造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中,处于弱势的物流服务提供商只能被动地降低报价以获得这些业务。物流服务商通常通过降低运输价格、仓储价格等来进行竞争,并没有建立整条供应链所有成员间的合作与协同关系,这会造成供应链成本可能越来越高。

1.4 物流创新不足

我国制造业物流发展与发达国家具有较大区别,目前我国制造业物流的运作模式与技术照搬发达国家的多,自己创新的少,对许多本土产生的物流问题我们还束手无策,这需要制造业和物流业携手共同创新物流运作模式和技术,提升制造业物流能力和水平,以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

2 制造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

综上分析,我国制造业物流从组织形式、基本业务功能到供应链协同以及物流创新各层次都存在优化的空间。虽然我国已经有多所学校开设了物流管理本科以及专科、研究生等专业。但是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缺口还是很大,尤其是高水平物流管理人才。这也是造成我国目前物流水平低下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分析目前我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制造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有专家提出制造业物流管理应该是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基点[1]。以下分析制造业对物流管理人才需求的几个方面。

2.1 帮助制造企业认识和释放物流需求

目前我国制造业物流成本过高,外包程度低,究其原因是难以合理释放物流需求,难以从核心业务中,将物流业务剥离出来再进行外包。迫切需要具备扎实专业知识的物流管理人才,帮助企业识别、分析以及优化其物流各项业务流程,然后实现合理的外包。

2.2 优化制造业各物流功能

制造企业物流涵盖范围广,包括采购、运输、仓储、装卸搬运、配送、包装、流通加工和逆向物流各功能环节。目前我国制造业多数难以从整个物流系统的角度进行规划,而是单一地进行各个功能的管理。但是各个物流功能环节的管理水平也很低下,诸如,采购管理混乱,库存积压过多,配送不准时等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解决。需要专业的物流管理人才,从现代化物流管理的角度进行科学的管理和优化。

2.3 整体规划制造业物流系统

为了实现整条供应链的协同运作,必须整体规划企业物流系统,但是我国制造企业目前只是将物流的某一环节外包给第三方。大多数制造企业没有从整体上规划物流系统,难以实现整条供应链的协同发展。这需要企业从战略的角度重视物流,从全局出发规划物流,需要管理者具备物流规划的理念或基本技能。

2.4 制造业物流模式创新

现代化的物流管理理念在各个企业中难以实现,物流模式落后,先进信息技术的使用比较少,很少做到对物流模式进行优化或创新。这需要一批优秀的有创造力的物流管理专业人士能够不断地改善物流模式。

综上分析,制造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全面和多层次的,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物流管理技能,更需要具备物流规划和创新的物流管理人才。

3 关于物流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

美国学者Murphy和Poist经过广泛调查和文献研究,指出物流管理人才的技能包括商业技能、管理技能和物流技能三个方面[2]。该研究结论受到普遍认同。结合该结论,针对目前我国制造业的现状,本文对物流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提出如下思考。

3.1 以扎实基础知识塑造商业技能

物流管理是一个跨专业的新兴领域,不仅在流通领域以独立的形式存在,在工业、农业、商贸等经济领域各行各业的业务活动中物流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是制造业,从原材料采购、到运输和仓储、到生产物流、到产成品的销售物流等各个环节,都依赖于物流管理来实现。作为管理者要想对这些错综复杂的业务进行有效的管理,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只有对物流相关的各种业务功能熟练其内涵,才能具备基本的商业技能,从科学的角度对物流进行管理和优化。比如只有懂得库存控制的本质和库存控制的基本理论,才能对库存进行有效的管理和优化,进而降低库存成本。这要求在对物流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时,重视有关基础知识的课程设置,使学生掌握完善的管理知识,具备全面的商业技能。课程应该包括管理类和经济类基本课程,以及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相关的基本课程。

3.2 重视分析能力,培养管理技能

朱丹[3]认为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真正内涵应是:具有系统理论知识武装的,能分析问题成因、演变趋势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合适方案,并可自我使用生产工具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人才。物流管理的特点是涉及范围比较广,对象比较多,职能业务错综复杂,作为管理者具备很好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需要管理者在掌握扎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能够对现实问题进行本质剖析,找出问题的根源,而不仅仅是停留在业务操作的层面。只有这样才能在对物流管理优化的基础上,进行物流管理和供应链模式的创新。通过设置一些规划类的课程比如物流系统规划、配送中心规划等来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赛事,参与一些课题和项目,使学生能够从理论到实践得到训练,来培养学生的管理技能。

3.3 强调方法论,构建物流技能

在所有的管理类学科中,物流管理是应用方法论最多的一个领域。未来的物流教育要强化定量分析,加强学生数理知识,尤其是系统分析能力的培养[4]。学生只有掌握和应用这些方法论,才能真正地解决物流管理中的问题,才能从整体上进行物流规划。比如,基础的统计学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制造业物流中订单、原材料和成品库存等数据;优化工具运筹学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制造业物流中各节点的选址规划等问题;各种仿真工具可以很好地解决制造业物流领域中各种的规划问题。这些工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管理者工作的效率和科学性。在课程设置中应该重视该类方法论课程的设置。

上述三个方面有一定的阶段递进关系,只有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才谈得上分析能力;只有分析了问题,才需要方法论来解决。因此,在设置培养方案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4 结 论

优化的物流管理、创新的供应链模式是目前我国制造业走出困境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我国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基本要求,更是解决我国物流成本高,物流水平低下的根本。对物流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一定要符合这些要求,重视专业基础知识、分析能力和方法论,从而培养出真正的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联辉.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5(3).

[2]Murphy,P.R.,Poist,R.F.Skill requirements of contemporary senior-and entry-level logistics managers:A comparative analysis[J].Transportation Journal,2006,45(3):46-60.

篇10

关键词:机械自动化技术;机械制造;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TB48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6-0007-02

作为机械生产制造行业的一项先进技术,机械自动化技术是时展的一种全新的生产力,它的优势是有目共睹的,增强机械制造企业的生产能力,增进企业的经济盈利。从国家层面来讲,机械自动化技术是国家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一个国家工业实力的表现,为我国机械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向着世界发达国家前进一步,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世界,企业生产中广泛应用机械自动化技术,为企业增进了新的生产活力,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效益。

机械自动化技术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机械设备的自动化为企业的生产带来便利,增加产品产量,提高生产效率,增加销量。第二,工作人员对机械自动化技术的掌握熟练程度,可以明显提高企业运营的精准度;第三,可以更好的提高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

机械自动化技术的优势得到社会企业家的普遍关注,人们也是看到了自动化技术在生产中发挥的作用。也日益受到大家的追捧。当然,机械自动化技术带给企业的福音远远不止这些,自动化的机械操作代替人力劳动,减少了人力轻度,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机械自动化技术水平还存在着差距,但是有着惊人的发展速度,在不断研究的历程中,我国的机械自动化技术水平一定会有长足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的水平差距也会进一步缩小。

1 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的现状

机械自动化技术知识是有深刻内容的,其需要理论基础来支撑,因此是固定的而不能随意改变。概括的叙述这套理论基础就是控制理论,这套控制理论有其独特的应用领域,工业的生产领域中,机器、 设备等可以按照生产的要求进行自动化的生产,简单点说机械自动化控制理论就是机械电气一体自动化集成控制技术和理论。机械自动化技术主要体现着管理自动化、机械制造自动化、过程自动化的特点,正因为机械自动化技术存在这么多的优点,所以被应用于社会众多的领域,从具体上分析,机械自动化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1 信息自动化

信息自动化主要是由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第一,工艺辅助设计,连接着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目的是优化和提高生产工艺效率,不断增加标准化程度;第二,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工程师进行机械部件及构造的设计工作时,主要由计算机设备操作,由图形设计软件进行辅助;第三,辅助制造,计算机的数值控制技术,在成品的生产过程中得到很好的应用,发挥着控制生产的作用,使得工艺系统更完善;第四,产品数据库系统管理,在机械生产制造的过程中,总是用到一系列程序的数据库,这就需要进行系统化的数据管理。

1.2 物资供输自动化

在生产实践中,物资供输自动化系统是由各种系统组件构成的,其中的程序是相当复杂的。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管理将加工生产完毕后的成品,或者是原材料产品运输到程序设定的位置,这主要是节省了生产流水线上的操作程序。另一方面为企业节省大量的人财物,将更多资金投入技术研发中,提高产品等级,从而为企业省去不少运营成本。

1.3 生产自动化

生产自动化包括的自动化环节很多,主要有加工过程、 材料存储、 输送、 检验、 装配等。在自动化生产过程中,主要是由机器等自动化装置来自动生产产品,不需要人力进行操作,从而会使工人的人数减少,对于私营企业来说,可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这是符合企业的经营理念的,最大限度的获得利益。

运用机械进行生产,可以减少工人操作过程中出错的几率,一定程度上代替工作人员的劳动力,机器是不知疲倦的,可以重复工作程序,从而保证产品的质量,提高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减少生产事故的发生。

1.4 设备装配自动化

设备装配自动化就是一套计较完整的生产工艺流水线,在生产产品的程序设定中,机械化的技术操作可以进行机械产品的搬运、组装等一系列的完成,最初将生产所需的数值和数据进行设定,统一性的流程可以减少人工操作的失误,按着固定程序进行操作,从而快速地完成生产。

2 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

机械自动化技术的运用可以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代替工作人员的劳动力,这是企业生产中对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做到保护,也是企业家人性化的设计,所以机械自动化技术被社会所广泛认知,并不断应用于企业生产中,从而带动产品技术的发展,加快产品的更新进度。在实践中,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2.1 自动化的信息流

前面已经讲述到,自动化的信息流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构成。计算机工艺辅助设计,连接着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目的是优化和提高生产工艺效率,不断增加标准化程度。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工程师进行机械部件及构造的设计工作时,计算机和图形设计软件发挥了重要的辅助作用。计算机辅助制造,在生产过程中,计算机的数值控制技术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而控制生产。产品数据管理系统,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数据库,有必要进行系统化的管理和归纳。

2.2 自动化的物流供输系统

在自动化机械制造系统中,物资供输自动化系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重要功能是将原料或者成品送到指定的地点,当然它的构成也比较复杂。

2.3 自动化的生产系统

生产系统的自动化,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减少了人力生产操作过程中产生失误的几率,提高了人身安全,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在机器的自动循环操作中提高了产品生产的效率。

2.4 自动化的装配系统

生产过程中,装配的环节非常重要,需要保证机械产品的质量。装配系统的机械化通过搬运、组合、调试、检验等步骤,将一定几何形状的零配件按照一定的技术要求组合成成品。在这个操作过程中,自动化的机械操作简化了人力操作的复杂性,减少失误,提高产品质量。

2.5 自动化的检测过程

自动化的检测过程主要包括多专家系统的智能设备诊断技术、神经网络对刀具磨损状态的识别、电流信号、基于时序等,从而可以克服机械制造中技术上的缺陷。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机械制造过程中也引进了各种新型的材料和复杂设备,加大了产品的检测难度,陈旧的人工检测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所以自动化技术是时展的要求。

3 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前景

在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还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和世界上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是我国的这项技术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不断向着智能化、高度集成化、虚拟化的方向发展,在发展中吸收先进的设计理念,这也是对于机械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总之,在自动化技术的研究运用中,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时刻坚持以企业生产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导向的原则,只有如此才可坚守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轨道,结合实际合理应用机械自动化技术,使机械自动化技术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实用价值,为社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增强我国的机械制造业整体水平。

鉴于我国的机械自动化技术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应该对机械自动化技术加大研究的力度,技术教育工作要进一步完善。在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各个阶段,要采取不同的研发方法,更要结合社会生产的实际情况。早期阶段,从现在的市场运营情况看,低成本的自动化技术具有更大的实用性,企业更倾向于投资少和见效速度快得技术,可以让企业迅速掌握低成本的自动化技术,在原有的基础设备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企业在发展自动化技术时,对原有的技术设备进行调整,运用先进理念,逐步吸取经验,增进理论知识,并不断在实践中摸索,最后实现自动化技术的全面拓展。

机械自动化技术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前景,只要研究方法和实践方法正确运用,就可以创造出我国的自动化技术理论,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我们要以国情为基础,循序渐进的完成,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完善到完善,在不断的摸索和学习中,丰富自动化技术。尽管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还存在着差距,我们更应吸收发达国家的经验,有必要结合我国国情创造出属于自己具有中国特色的自动化技术。要采用合适的自动化技术发展方案,针对企业生产中不同的生产批量和生产类型,引进适宜的生产设备,了解技术的理论基础,吸收技术的精髓之处,实现我国自动化技术的全面发展,增强国家机械制造业的整体实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创造出适合我国发展实际的机械自动化技术,并将这项技术运用于实践,就要在生产中不断调整,在失败中不断改进,进一步完善生产流水线,达到全面拖进生产的目的。

机械自动化技术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是促进我国机械制造业发展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为了这个目标我们更要不读那研究,实现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全面发展,不断向发达国家进行学习,从而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机械自动化技术理论,紧跟国际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提高机械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实力,保证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4 结 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机械自动化技术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将这项技术充分与实践联系起来,运用于企业生产中,加快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我们更应注意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考虑我国机械制造企业的实际情况,合理运用自动化技术。目前,我国的机械自动化技术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这项技术的发展,我们更要有信心,根据近年来我国机械自动化化水平的发展速度,赶超发达国家不是不可能的。我国的机械自动化技术水平一定可以具备自己的特色和特点,更好地为我国的机械制造业服务,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