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的优势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1: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课程的优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课程的优势

篇1

关键词: 基础教育 素质教育 校本教研 体育健康课

一、体育与健康校本教材开发的意义

(一)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当中国基础教育高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旗帜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必然成为重要任务,鲜明而紧迫地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面前,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新课程改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历程,跟大多数学校一样,实际上是“副科”,领导不重视,教师随便上,学生无所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体育作为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键学科,更应有自己的校本课程。如何开发体育校本课程,以及充分利用好体育课程资源,使传统体育教学与校本课程更好地结合,是学校体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校本教材的开发是对严重不足的体育场地器材对体育与健康正常开展的不良影响的弥补。

经济的相对落后,教育资源的相对匮乏,使得农村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严重不足,这极大地限制了体育与健康课国家教材和地方教材的正常开展。学校在开发体育校本课程时不能为了赶时髦一哄而上,要根据学校的条件和地方的风土人情整合资源,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不同的体育项目需要不同的场地和器材,合理利用和改造学校及周围环境的场地、器材资源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又一突破口。学校要根据场地器材的具体情况量力而行,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和办学条件相对较弱,要尽量利用山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登山、竹竿舞、滚铁环、放风筝、橡皮筋等,就是很好的体育校本课程资源。通过校本教材的开发,从各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学生能从事体育锻炼的场地,采用种种手段利用和自制各种有利于学生从事健康体育锻炼的器材,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体育场地器材的不足。

(三)校本教材的开发,将挖掘体育教师潜在的人力资源。

由于场地器材的限制和学校领导教育观念中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潜在的轻视及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的影响,农村体育教师在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中还没有充分地展现应有的才干。校本课程的开发离不开教师的参与,把课程开发的权力还给教师,让教师从事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活动,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必须立足于教师的个性,让教师真正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直接参与者。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者,他们的自身素质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因素。许多课程研究专家认为,“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没有教师方面的相应变革,就不可能实现课程改革;缺少教师的改革,任何课程改革也不可能获得成功。校本教研的开发,将会激活农村体育教师的思维,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不但会开发出各种适应本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土教材,而且会推动农村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不断创新和改革,在这种创新和改革中,作为校本教材开发的主体――体育教师的潜在的人力资源将得到挖掘。人的因素在生产关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人力资源的开发,将给农村的体育与健康课新课标的开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二、开发体育与健康校本教材的资源优势

(一)内容资源优势。

1.农村学校在生活中创造的体育活动。农村学校一般地处偏远,经济较为落后,学生们在生活中创造了独特的体育活动和体育项目,如:老鹰捉小鸡、猫捉老鼠、跑城(一种打沙包游戏)、跑国(划定活动范围,两组学生相互占领对方地域的游戏),不同学校要根据自己学校场地器材的具体情况量力而行,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和办学条件相对较弱,要尽量利用山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登山、竹竿舞、滚铁环、放风筝、橡皮筋等就是很好的体育校本课程资源。这些活动很有特色,只要稍一加工就可以开发成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的校本教材。

2.传统文化活动。在农村学校,传统文化活动较为盛行,大部分以身体活动为主,比如:扭秧歌、舞狮子、腰鼓、民间武术等各种文化活动,通过开发改编,都可以成为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校本教材。在目标统领内容的体育课实践中,教师能更多地运用新课程理念对体育教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因为没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所以在课堂上虽然可以运用不同的教学内容达到目标,但在对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和形成上缺少“主打”运动项目。学生经过十几年体育教育之后,反而感到什么也没有学会。因此地方和学校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条件和学生的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体育课程实施方案,更新理念,与时俱进,加快加强对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制定。开发校本课程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更多地采用活动形态,为开展活动而提供给教师一些参考性的课程方案。否则,就可能使校本课程成为国家课程的翻版,甚至可能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状况,一方面进一步加重了学生负担,另一方面失去了校本课程的应有价值。

(二)人力资源优势。

农村学校有一批年龄轻、思维活、创造力强的体育教师队伍,这支教师队伍及大力支持学校体育工作的各级领导和广大喜欢体育的学生是开发体育与健康课校本教材的最大优势。体育教师自身素质存在诸多缺陷,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参与课程设计,体育教师要增强主人翁责任感,提高自身素质,提高事业心和责任感。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不少教师往往不注重学习新的教育思想,不了解新课程改革方向和改革成果,因循守旧,满足于已有的知识方法,体育课不是统得太死的“老三段”,就是无任务的“放羊式”。现实工作中,部分体育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即使学习别人一点,也是生搬硬套,缺乏求实创新精神,只能使体育工作停留在原有水平上。部分体育老师不愿下力气求取新知,不想改换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在新课改的浪潮中,我们只有充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才能使体育和健康的课程标准得到更好实践,在教学中才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并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水平,适应社会对多类型、多规格、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我们相信,在素质教育的改革中,只要我们坚持在探索中改革,在改革中创新,在改革中反思,学校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改革将写下更美的篇章。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人的智慧、创造力,以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指导,以促进学生健康为目标,合理利用校园地理位置、建筑特色和民间的体育器材、自制的体育器材等,充分发掘当地的各种民间的体育活动,开发出具有地域特色、符合本校实际、学生喜欢的校本教材。只要充分挖掘人的潜在能力,就会开发出科学的,有利于很好地开展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的校本教材。

参考文献:

[1]李天才.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H].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4).

篇2

关键词:体育教学;网络技术;多媒体应用

当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时,让课程和电教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相结合,用网络技术生动形象的反映出客观事物,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展现教学内容,可以很好的满足学生试听感官的需求,以此激发学生的视、听觉对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所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为我们教学创新提供了机会,同时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下面就大学体育教学,谈谈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与大学体育教学的相结合特性和运用方法。

1.大学体育网络教学的特点和优势

相比传统体育教学,网络教学具有资源丰富性和空间开放性以及时间拓展性等特点,它使教学资源得到了共享,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不会让学生感到学习枯燥。

1.1吸引学生注意力。大学生作为一个年轻人,相对来说比其他年龄段,对网络信息的接受能力要强一些,所以现阶段网民结构中占据着一定分量。原因就是网络的虚拟化能极大地满足大学生的探秘欲望与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正是由于网络的新奇、有趣、操作性强的特点,很容易就会吸引并被他们所接受。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诞生,对广大学生和老师来说,是能为网上体育教学方式打好坚实基础的。

1.2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学生有学习兴趣才会有学习动力。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上存在着丰富的知识和多种学习形式,都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使大学生对学习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体育知识。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及虚拟现实技术的有机结合,对学生查找学习资源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教学中,把有关体育的文字、图片和动画视频等和实际教学相结合。后期效果是,让学生不会在枯燥乏味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并且也激发了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时能够自主学习。

1.3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在一般情况下,体育教学和其它学科一样。只在书本上学习知识,教师对学生也不会进行一一指导,这会让学生在固定学习模式中感到枯燥、乏味,从而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达不到个性化教学的目的。网络技术课程化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时可以自由分配时间,在任何方便的时间内学习,并且不会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只要学生有能接入网络的电脑,就不会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自主学习的目的。

1.4帮助学生实现学习资源共享。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技术运用在体育教学中。网络的虚拟性和资源存储量为体育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大学生分享学习资源的方式也有很多种:E-MAIL、网上留言簿、网络论坛和网上聊天室以及社交软件等,这增加了老师和同学间的互动频率。还能向网上的权威专家讨教学习方法,并利用互联网技术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和看法发表在网络论坛上,实现资源共享。这种互动模式既增加了师生关系,也能结交到有志之者。

2.网络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制作多媒体课件是体育教师应该学习的基本教学方式,这对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处理教师在教学工作上遇到的问题,比如,学生的成绩、档案、出勤管理、数据库等。

2.1运用网络技术制出效果独特的体育课软件。运用网络技术为学生制作出效果独特的课堂软件。比如,在上跳远课的时候,老师在讲台上认认真真的讲课,可是台下的学生却想象不到跳远的运动过程,如何做出这个动作。这时,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把跳远的运动过程运用电脑平台表现出来即可,让学生能深刻了解跳远的技术、动作。具体的操作方法:第一,找出跳远的VCD片或录像带并用电脑里操作系统中的视频捕捉卡分解跳远的技术动作;第二,用方正、奥思等多媒体制作平台把这些录像片段配上教师的讲解制成软件并收入到电脑中以便后期使用。在以后的教学中,只要把该软件放到电脑里,随时可以使用软件中的画面或图片。这样做的优势就是代替录像片或VCD片中在实际操作上的不足。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把体育教师引用的视频、图片拷贝下来,方便在实际学习中纠正自己容易出错的技术动作。

2.2运用电脑系统软件制作教案资料。教案资料可以运用电脑中的办公软件来制作,比如,汉字处理系统中的WORD、WPS软件等,具体就是把所需教程和教学计划导入到系统中去。运用电脑系统中自带的画笔工具或制图软件对教学挂图、插图等图片进行后期修改,然后把资料保存到电脑里。

2.3运用FOXBASE数据库建立学生档案。体育活动中教师在统计学生是否出勤、是否达标以及是否出席课间操等方面的问题时,只需利用电脑软件——FOXBASE数据库,把学生的实际成绩输入进去并建立起班级信息。在期末评价时,教师直接把软件的统计数据用打印机打出来就行。

3结语

总之,网络技术课程化是改革大学体育教学方式的关键,多媒体网络技术是体育教学方式中的一种手段,多媒体网络技术合理地应用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网络资源的优势,并加以运用。把外界学习不到的知识和课本内容相结合,这既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又能学习并掌握丰富的体育知识。以此看来,多媒体网络技术在体育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如何运用它,对未来的体育教学也是非常重要。

作者:许进 张姗 单位:湖南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方红,谢钢.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探析[J].咸宁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2]林丽.体育教学如何促进学生学习之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篇3

2、蹑手蹑脚:蹑:放轻脚步;轻手轻脚。形容走路脚步放得很轻,也形容偷偷摸摸、很鬼鬼祟祟的样子。

3、抓耳挠腮:挠:搔。抓抓耳朵,搔搔腮帮子。形容人心里焦急、苦恼、忙乱时无计可施的样子。

4、捶胸顿足:用拳敲打胸部,跺着双脚,形容非常悲痛与懊悔的样子。

5、目瞪口呆: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

6、瑟瑟发抖:形容因寒冷或害怕而不停地哆嗦。

7、握手言欢:形容发生不和,以后又和好。

8、闭目养神:把眼睛闭上,集中精神。

篇4

一、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1.由“远”及近提供真实材料

一些真实的设备、工具等材料因其具有“真实性、挑战性”而备受幼儿喜爱,然而在实际活动中常常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让老师们都不敢,也不愿去尝试使用,因此,看似离我们很“近”的材料实际却离幼儿很“远”。为了给孩子创设一个大胆尝试的机会与条件,我园在“超市”课程活动中由远及近,努力为幼儿提供真实材料,让他们在真实的体验中获得真实的发展。

如,在“木匠行”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锯子、小榔头、钳子、起子、钉子、螺丝等,在“宝贝厨房”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榨汁机、面包机、小刨刀、水果刀等,在“摄影工坊”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照相机、电脑、相片打印机等,这类材料因真实而激发了幼儿操作、使用的兴趣;因真实而培养了幼儿专注、细心的习惯,真实材料所带来的真实体验也让他们的操作能力、安全意识、合作品质等都得到了发展。

2.切“近”得当提供层次材料

幼儿是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因此,不同年龄段、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对材料的需求往往是不同的。在我园的“超市课程”活动时,为满足三个年龄段的幼儿同时活动的需求,我们在提供材料时尽可能做到关注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幼儿需要并向他们提出适宜的挑战。

如,在“木匠行”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锯、刨、钉、拧、组装等材料,而同样是锯子我们也做到长短不同,锯齿大小不同,同样是木头也有长短、厚薄、密度的不同,同样是组装材料,也有组装的内容、个数、难度的不同,这样就便于幼儿自主选择,确保不同年龄段及统一年龄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都能选到切“近”自己的材料。孩子们大都会通过比较、判断和尝试操作选择出适合自己操作的材料,而这些层次性材料也让不经意间的“教与学”“相互合作”等交往互动、探究学习过程自然形成。

3.见“高”识远提供安全材料

在“超市”课程材料的投放过程中,“安全”永远是我们考虑的第一要素,因此,在为幼儿提供活动材料时,我们强调选择无毒、无味,对幼儿无任何伤害隐患的材料以及提供确保幼儿安全活动的防护材料。

如,在“建构行”中,我们提供的各类罐子都是经过严格清洗、消毒后才投入使用,如奶粉罐、饮料罐、薯片罐等,瓶子也大都选用矿泉水、饮料等塑料瓶防摔防破。“木匠行”中我们则为每位幼儿提供头盔、护目镜、防割小手套、围裙等安全防护材料,让幼儿能够安全地去尝试那些他们感兴趣又有挑战性的事情。安全材料的提供既给幼儿创造了安全的环境,又让他们积累了不同的安全认知,学习不同的安全防护方法,获得安全的经历体验与成长。

4.多“低”少高提供低结构材料

低结构材料因其具有原始性、可变性,而相比高结构材料在游戏、操作、探索中更具开放性,更受幼儿的喜爱。因为它们是生活中的、是幼儿熟悉的,能唤醒幼儿的已有经验,并在有效互动中引发新经验。因此,在“超市”课程材料提供时,我们要做到多提供低结构材料,少提供高结构材料。

如,在“逃家小镇”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沙子、树枝、贝壳、泥、麦壳等材料,在“创意集市”中为幼儿提供各类纸盒、纸箱、纸管、罐子、瓶子等材料。这些材料在孩子的眼中是不同的宝贝,他们会对其进行大胆地加工、改造、组合,这一过程凝聚着幼儿无限的想象力、思考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这一过程也培养了幼儿的创造精神、决策能力和求异思维。

二、加减乘除,相得益彰

材料投放后,教师要及时观察幼儿在课程活动中与之互动的情况,发现材料对幼儿的发展与活动的推进是否有促进作用,并据此进行有效调整。

1.增“加”材料赋予活动新内涵

“超市”课程活动无限的生命力依托材料的不断调整,因此,当幼儿对某些材料失去兴趣时,教师就应该适时考虑如何调整了,而“增加”材料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新材料的出现能让幼儿在新的刺激下引发新探索,生发新活动,促成了原有经验向新经验的自然转换,给课程活动赋予了新内涵。

如,在一次“自行车行”活动中,孩子们一如既往有的在组装自行车行,有的在给车轮安装链条,尝试让踏脚的转动带动车轮的滚动。突然有个孩子发现有了两只气筒(老师悄悄提供的新材料),于是孩子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他们开展交流气筒的作用,“这是给轮胎打气用的”。有的孩子说:“那我们来打气。”接下来有的孩子开始研究气筒芯如何夹在轮胎嘴上,怎样辨别轮胎气已经足了……给轮胎打气活动生成了。小小的气筒赋予了活动新的内涵,在探索活动中,孩子们还发现有的轮胎气老是打不饱,也许是轮胎破了吧,接着如何查找漏气的轮胎、发现漏气点系列探究又在不断进行着。

新材料的出现拓宽了幼儿的活动思路,丰富了幼儿的活动内涵,也促进了他们操作、探究、合作、交往等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增加材料不宜一次过多,教师要适时观察材料投放后幼儿的表现,为以后材料的增加提供新依据。

2.删“减”材料赋予活动新挑战

篇5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英国等国家就开始了对游客满意度的实证研究,随后国内学者也开始尝试构建游客感知基础上的旅游满意度测评模型。由于旅游是一项复杂性的活动,旅游感知主要来源于旅游过程的各种体验,而这种体验又和当地旅游服务息息相关,所以,对游客感知进行评价研究,有助于了解游客对当地旅游服务的需求,促进旅游经营者和管理者改善服务,实现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区域的选择

敦煌隶属于甘肃省酒泉市,是我国通过中亚、西域和欧洲的交通要道,也是国家历史名城,其中“敦煌飞天”更是享誉海内外,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体验。近年来,当地旅游管理部门对于敦煌的保护力度逐渐加大,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肃北五庙、玉门昌马石窟等旅游景点保存相对完好。敦煌莫高窟也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在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本文将以“敦煌莫高窟”为例,探究游客对于敦煌莫高窟的旅游体验感知,以此来对石窟旅游文化建设产生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二、研究的方法

(一)问卷调查

本研究采用对敦煌莫高窟游客感知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于2015年10月份发放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93份,有效问卷287份,有效问卷率达到了95.67%。

(二)抽样样本的描述统计分析

通过对问卷内容中游客样本的描述进行统计,做出准确的在敦煌莫高窟旅游感知评价分析。本次问卷调查的游客样本共有300人,其中男性游客和女性游客分别占到了50%;从年龄结构比例来看,23―49岁年龄段的游客占了多数;从学历情况来看,本科生(包括后取得本科学历)的比例较大;大多数游客都来自甘肃以外的地方,本地区游客占15%,国内其他地区游客占81%,海外游客占4%;从游客职业来看,主要分为在校学生、普通职工以及私营、个体劳动者。从抽样游客整体描述来看,前来旅游主要是因为敦煌石窟的名气大,从游客参观次数来看,二次旅游情况很少,仅仅占到了10%,可以看出敦煌莫高窟景区的回头率不高。

三、基于游客感知情况的分析

(一)评价模型的建立

本研究模型指标的设计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游客方面,设立了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游客来源地等五个指标;二是敦煌莫高窟的旅游服务综合体验感知方面,设立了情感认知价值(陶冶情操、放松心情、审美享受、新鲜感、敬佩感、认识地方文化、开拓视野及增长见识等子指标)、成本价值(门票价格、交通费用、食宿费用、购物费用及时间消耗等子指标)、资源价值(生态环境、卫生状况、交通便捷程度、资源的完整程度以及旅游活动的参与度和好奇度等子指标)、社会价值(提升个人形象、结交更多的朋友、树立集体意识以及生态保护意识等子指标)。

(二)基于敦煌莫高窟游客感知差异性分析

1、整体指标感知差异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情感认知价值比重最高,成本价值比重最低,可以看出多数人对于成本价值并不是太在意,游客对于敦煌莫高窟的情感认知体验非常强烈,而情感认知体验价值与资源价值有、息息相关,只用不断提升资源价值,才能促进游客情感认知价值的提升。在社会价值方面,多数游客强调了敦煌莫高窟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对于个人形象、集体意识、结交新朋友并不感兴趣。

2、不同游客层次感知差异分析

(1)基于性别的游客感知差异

男性游客在资源价值、成本价值、社会价值方面感知均高于女性游客,而女性游客在情感认知价值方面均高于男性游客,所以,女性游客的情感体验要更多。男性与女性游客最为明显的差异还体现在成本价值上,男性游客对于成本价值的敏感度要远远高于女性游客,尤其是在旅游食宿费用方面特别在意。女性游客在陶冶情操和开拓视野方面要比男性游客的感知强烈。

(2)基于年龄的游客感知差异

50岁以上年龄段的游客对于资源价值感知较弱,30岁到40岁年龄段游客对于资源价值感知强烈;18岁以下游客对于成本价值和情感认知价值感知较弱,22岁到50岁年龄段的游客对成本价值和情感认知价值感知明显;相对来说,对于社会价值,整体感知较弱。

(3)基于受教育程度的游客感知差异

随着游客学历的增高,对于情感认知价值、资源价值、社会价值的感知不断提升,学历低的游客对于情感认知价值感知较弱,对于成本价值感知较强。

(4)基于职业的游客感知差异

游客的职业不同感知情况也必然不同,其中行政事业单位人员、企业普通职员以及私营、个体劳动者对于资源价值的感知都比较强烈,行政事业单位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对于情感认知价值和社会价值感知较强,个体劳动者对于成本价值的感知较强。

(5)基于来源地的游客感知差异

国外游客对于成本价值感知较强,省内游客对于各指标感知度均不高,省外游客各项感知均比省内游客高,尤其是对于资源价值和社会价值感知方面更为明显。

篇6

[关键词]课程改革 体育游戏 教学内容 特点

体育课程改革下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目标、评价标准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新课改要求健康第一,培养兴趣,提高技能,注重情感,尊重个别差异,体现参与,促进学生思维、智力、体力、情感的全面发展。我们可以通过游戏教学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借课改的“东风”给学生带来欢乐的色彩。下面笔者就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及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对体育游戏教学进行简要论述。

一、体育游戏教学的特点

1.趣味性

中学阶段体育活动的基本方式也就是走、跑、跳、投等,学生的身体发展、智力发展、个性发展与运动能力的发展在此阶段尤为重要,在游戏中有趣味性的内容,学生就会从中充分享受体育的乐趣,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满足体育活动的欲望和需求,使体育教学生动活泼,趣味十足。从排球模块的教学中看出,利用一些排球游戏的教学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提高对排球基本技术的掌握。如圈中击人,垫球比赛,传球游戏等。

2.对抗性

在体育游戏里,每个人都有一种强烈的进取心在活动中,每个学生往往都最大限度地全身心的投入到竞争和自我表现中。竞争的因素越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越高,比赛的气氛就越激烈。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应变能力起到很大的作用。

3.教育性

大多数游戏是通过小组比赛的形式完成的,这就要求学生有集体观念和公平竞争的意识,通过规则的约束和集体能力的发挥,在活动中体现集体主义,团结协作精神,公平竞争的原则,增进了学生间的交往,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进行情感交流和思想品德教育,反映了新课程的要求。

4.技能性

有些教学内容,按固定的程序进行教学,学生往往会感到单调和枯燥,我们可以利用游戏教学,使学生在练习某一技术动作时,保持新鲜感,这样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如短跑模块教学时,可以通过不同的站姿或坐姿进行起跑和加速跑的练习,通过追逐跑(让距跑、男女竞争)等游戏方式进行,发展速度能力。

二、新课程的教学特点

1.注重教学内容灵活性

新课程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作了灵活的处理,没有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硬性的规定,而只是规定了学习内容选取的原则和范围,注重激发兴趣,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法多样化,而体育游戏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其主动参与到运动中去。

2.注重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性

新课程强调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尤其突出了对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的要求,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当前社会发展对公民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人工作好生活好的基本前提,体育游戏经常通过比赛的形式的出现,这就要求学生间相互交流和沟通,彼此增加了解,这对培养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在游戏过程中也培养了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3.注重学生发展,重视主体地位性

新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的主动和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游戏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下全面发展,有效发挥主动性、创造性。

三、体育游戏运用

1.游戏的选择

在教学中游戏除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课堂气氛外,更主要的是为教学内容服务,便与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课的内容,完成课的任务,所以在选择游戏内容时应围绕课的主要内容展开。要选择新颖的游戏形式,要用丰富多彩的游戏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中学生容易接受新事物,他们能从不断更新的教内容中获得乐趣,从而进一步提高参与游戏活动的积极性。

2.游戏的评价

游戏结束时的评判工作是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游戏活动的结果,尤其是胜与负的评判极为关注,因此,教师在评价时必须明确公正的裁判,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甚至影响学生对教师的信任。这就要求裁判员做到:(1)必须严格认真地执法,一视同仁、尺度一致,决不迁就任何违反规则的行为。(2)判罚分明,对严格遵守规则的参与者,要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对不遵守规则的参与者,要及时进行提醒、警告制止或纠正。(3)游戏中如发现大多数参与者对规则要求不明确时应及时停止游戏,重新讲解规则要求,直到全体学生都明确后再开始进行游戏。另外,教师的评价还应注意鼓励那些失败者,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表扬在游戏中积极进取,善于思考和创新,有很强集体主义观念的学生。

3.游戏的组织者

游戏的完成情况成功与否,与组织者有直接的关系,教师是游戏的主要组织者,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应观察游戏者的行动,掌握过程,控制局面,对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补充说明,加强诱导,使游戏正确顺利地进行,对违纪犯规的行为要及时制止,并进行教育。教师还要善于观察游戏者的情绪及活动量,运用增减比赛次数、扩缩场地距离等方法调整游戏的活动量。

四、结束语

游戏是一种行为,是一种活动,将教学转化为游戏活动,在游戏中,学生既有运动参与,又有心理活动,增强了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培养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了社会适应性,是符合新课改的教育目标的。教师只有在充分考虑学生个体条件、游戏的目的任务及特点、环境变化和设备、场地器材等客观因素前提下进行教学,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关槐秀.体育游戏[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

篇7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游泳课程教学体系

游泳运动在促进人体健康和形体健美等方面具有突出的功效,因此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伴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社会对游泳健身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在我国,游泳就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积极倡导的主要健身项目之一。在这样的前提下,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游泳健身指导人才,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已经客观地成为体育院校游泳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然而,面对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游泳人才需求的变化,我国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规格等方面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却显得单一、陈旧,无法满足社会对游泳人才的需求。

1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游泳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普遍存在重技术而轻理论的现象,研究型教学应用于技术课的教学则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它丰富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对所学的技术动作由简单机械的重复转换为边练习边思考,并通过教师讲解、查阅资料、互相探讨等方式逐步积累大量理论知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增强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1]。

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要设立合理的目标,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又要在学生努力可以达到的范围内,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责任心;教学过程中以讲授为基础,对核心知识点、重点和难点分析透彻,使学生形成完整牢固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把握游泳运动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但同时也要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己思考;在游泳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将实验班的学生分组,教师提出问题,小组内讨论研究发表各自观点,讨论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的研究方向,以便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精神,提高学习效果,最后要注意教学信息的及时评价和反馈,才能保证教学实验的顺利进行。

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游泳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应用

游泳是一项在水环境下进行的体育活动,有许多其他运动项目所没有的特点和难点,因此必须大胆摒弃对多数项目教学有效,但对游泳教学效果差的方法,选择和创新对游泳教学效果明显的方法。

2.1 采用多媒体演示教学

游泳由于水的特殊环境,视觉和听觉受到限制。尤其是初学者,往往只能借助陆上动作的模仿来建立动作概念和动作表象。水下摄影使学生能看到来自水下的真实动作,三维动画更把教材内容形象化、生动化和扩展化。多媒体演示能够集图、文、声于一体,同时作用到人的多个感官,强化了在游泳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演示能够充分显示游泳技术和实践的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动作要领,建立清晰的动作表象,把复杂艰巨的认识活动变得简单和轻松愉快。同时,多媒体演示可以提高教学过程的可控性,教师可以结合动画示范和讲解,无误差地多次重复;学生可以针对自身动作的错误,自行分析和纠正。

2.2 全面实施分层次教学

大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游泳的兴趣、起始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远远大于他们在其他体育项目和文化知识水平方面的差异。因此,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先天素质、教育影响力和主观努力程度的不同,并主要根据学生在水中的实际活动能力,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分出教学层次。一般可分为3个层次:第 1 层次是不怕水、悟性高、掌握动作快的学生;第 2 层次是不怕水、但掌握动作慢,身体协调能力差,做动作紧张、僵硬的学生;第 3 层次是怕水,心理紧张,在水中不敢做任何动作的学生。这种分层次教学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和个别辅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实践看,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次教学可以提高游泳的教学质量[2]。

2.3 强化示范法,淡化讲解法

示范和讲解的有机结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但在游泳技术教学过程中,示范又特别重要,直观地观察动作有利于学生洞察动作的实质,迅速、准确地掌握动作。强化示范法,着重强化以下3个方面:首先,是完整配合动作示范。要让学生从各个方位(侧、前、后)清楚观看示范动作,教师要重点示范关键动作。示范时既有慢游,也有全力游。其次,是局部动作示范,演示动作的各主要阶段和演示定格动作。第三,是慢速示范。在游泳教学中,有学生始终在一些重要而有一定难度的技术环节方面表现出学习困难。这时的示范应尽量在不破坏动作连贯性的情况下放慢速度,或在不破坏动作结构的前提下分解示范。

2.4提前预测,正、误动作对比矫正

在进行某一部分技术教学之前,教师应事先估计到学生在进行该部分练习时可能出现或产生的错误动作[3]。为了防止这些错误动作的产生,教师在进行完正确的技术示范后,还应有意识地做一下学生容易产生的错误动作,并向学生指明产生错误动作的原因,使学生对正确技术和错误动作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对比。一般情况下,目前高校的游泳教学通常是进行集体教学,在学生人数较多的情况下,矫正学生错误动作最好是采取分类指导法,也就是把学生所产生的错误动作分成几种类型。如爬泳手臂技术教学中,把移臂有问题的、臂划水不规范的、两臂交叉时间掌握不好的,通过分组分类,抓住各组带有共性的错误动作,经教师有针对性的多做示范,分别向各组提出矫正和改进意见,帮助学生加深对正确动作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矫正一个错误动作往往比学习一个新的动作还要困难,即便被矫正了的动作,如不注意巩固仍然会有重蹈覆辙的可能[4]。因此,教师做技术示范应具有足够的耐心,而且应该要求学生对改正过来的动作进行反复练习,以巩固新建立的正确概念,使教学收到应有的效果。

结论

总之,游泳作为一项为数不多的水上项目在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其特殊性,教师应根据项目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严谨的教学设计,将研究型教学与游泳课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才能真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沈墅. 安徽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开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 科技信息,2013,07:185+216.

[2]崔哲雄,张晓菲.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育人才需求脱节的原因及解决对策[J]. 体育学刊,2013,03:78-80.

篇8

我国环境工程专业从1977年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一批院校开设开始,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年招生人数已达到2万人左右。环境工程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一门边缘交叉型的综合性学科。广义地说,几乎任何一门基础学科或工程学科的技术应用于环境保护领域都会在环境工程专业占有一席之地。在现有专业目录中,环境工程可能算得上是一门对其他各门学科的知识体系包容性很强的学科,也正是由于这一特点,我国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计划自专业创建之始至今一直处于发展、完善之中。

虽然各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已统一相同的名字,但各高校依旧保持了传统的特色。全国各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体系也呈百花齐放、多种特色并存的特点。一般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强调基础教学,以环境工程原理为专业基础,以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噪声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工程、环境监测、环境规划与管理等为专业课。培养过程过于强调教学过程,轻视综合能力这一最终目标。强调课堂教学,重视提供大量的实践锻炼,学生毕业论文或设计课题多为模拟,缺乏“真刀真枪”的实际训练。[1]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对涉核环境保护与辐射安全管理提出本文由收集整理了明确的要求,按此规划要求,在核原料开采、纯化和核废物处置循环全过程、核电设计、核工程技术、核反应堆工程、核与辐射安全、运行管理等领域均需要大量具有核环境保护知识的专门人才。为了满足这个需求,探索南华大学有核特色环境工程学科新的教学体系,培养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的专门人才,使之理论扎实、知识面广、素质高、创新意识和独立工作能力强,服务于国防建设、核工业发展、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通过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在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并逐步形成了特色。

一、有核特色环境工程教学体系的建立

随着环境保护政策的深入,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的发展基本走过了以“三废”治理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阶段,正在朝着有利于改善经济的环境品质、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经济档次的方向发展,这样就对环境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环境工程专业既坚持“统一”性又注意发展“特殊”性,突出“个性”。统一性就是在培养规格和基本要求上做到一致。特殊性就是要根据学校相关学科优势和自身条件及毕业生服务行业、部门和区域的要求,使培养的人才在某个或某些方面具有特色或优势,得到社会的认可。kyoto大学本科生的教学重点以有毒有害及放射性废物管理为主。德国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从事一般性的环境技术问题,更多地强调工程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并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主。[2]国内大多数高校已经或正在使自己的环境工程教育特色化。为使南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能满足国防事业、核电建设、地方经济发展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实现“厚基础、高素质、重实践、强能力、宽适应”的全新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拓宽学生专业知识,为培养多样化、个性化、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构建好平台。在教学体系的制订过程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追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目标,以学生的能力提高为核心,多平台设置课程,将实践教学、实习与校内课堂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设有公共基础课平台、学科基础课平台、专业课平台、实践教学平台。每个平台又分为必修和选修,开设跨专业修双学士学位课程,对学生实行弹性管理模式,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修满180课程学分、10分第二课堂学分即可申请学位。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意见,将所有的课程分为四大类:一是公共基础课,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尤其强调世界观、道德、外语和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学习。二是学科基础课,在于让学生打好基础,开设了“大学物理”、“分析化学”和“核工业生产概论”等课程。三是专业课程,提供1~2个专业课程模块,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的情况,实行主修和辅修相结合的教学机制。将“水污染控制工程”与“排水工程”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教学;“环工原理与设备”、“环境微生物学”、“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的处置和综合利用”、“噪声控制工程”为主要专业课程。特别增设了“核环境学”、“放射性辐射防护”、“放射性三废处理”、“放射性环境监测与评价”等课程,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系统工程”等课程强调持续发展理念以及环境伦理学的观念。四是专业选修类课程,分为限制选修和任意选修。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修课程,也可在大类学科范围内任意选课,以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扩展知识面,开设了“环境管理与法律”、“工程监理”等课程。培养计划的模块化操作除了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订的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专业规范所要求的教学任务外,其显著的特点是增加涉核课程,突出实践教学,使毕业生能快速地适应国防、核工业等有关领域的工作需要。

二、培养核特色环工人才的实践

1.整合资源,促进发展

不同层次学校学科建设的目标和建设思路有所不同,如何坚持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突出特色,优化资源配置,打破学科壁垒,增强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支撑是实施资源整合、培养有核特色的环境工程人才的前提条件。核心能力是资源整合的结果,但核心能力首先不是单指一个组织所拥有的一、两种“我有你没有”、“我行你不行”的专长设备、专长技术,而是获取、配置并充分运用各种资源的有效优化的整合能力。教学资源整合可分为四个方面。专业内课程资源整合:同一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共享教学资源,就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进行交流与合作,形成基于课程的教师学习与教研共同体;专业之间教学资源的整合:与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市政工程及安全工程专业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校内教学资源的整合:在专业课之外,与校内采矿工程、核技术及应用、市政工程等6个省级重点学科中环境相关的研究领域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拓展专业的课程内容,丰富课程学习资源;校园—社会相关资源的整合:为了营造学术氛围,学校经常开展学术报告、咨询、讲座等活动,让学生在这个大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充分利用核类企业实践教学资源。

2.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动手能力

实验室是“知识创新的源头、人才培育的基地”。实验室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一直高度重视实验室建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竞争力,体现专业特色为基础,构建了校园微型专业环境,进行专业之间的横向拓展,实现专业之间的教学资源、校内教学资源整合;市政与环境实验室、基础化学实验室、放射性辐射防护实验室和环境监测实验室对学生全面开放;作为部省级重点实验室的节能与环境实验室和氡实验室向学生的科研、毕业论文开放,不仅使实验室的功能得到了拓展,而且使仪器设备的功能得到了开发和利用。

在实验内容和形式上,增加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和探索实验,减少单纯验证性实验。部分实验,学生在独立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自己设计方案,采用“三开放”形式,实验时间、实验地点和实验方式开放,以此培养学生的初步工程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3.强化实践,培养工程能力

在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大幅度提高实践教育的地位,并以实验的设计上最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作为实验室设计的主要宗旨,使高仿真的实验环境和主体角色体验成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源、动力源,强化学生创新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为此,设置研究型课程和第二课堂学分,广泛开展科技文化活动;进行了公共场所空气质量评价、校园环境监测、湘江流域(衡阳段)水质评价、放射性核素和重金属在表层土壤中的迁移行为研究等;让学生根据情况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制订方案,实施实验,对实验现象及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同时,鼓励学生参加省、市、学校和环境保护协会举办的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充分利用已开辟的6处教学实习基地(中核集团二七二铀业有限责任公司、桂林污水处理厂和耒阳电厂等),让学生有充分的接触和认知工程的机会。

篇9

关键词 氛围 毅力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0020-02

新课程仁爱版初中英语教起来感到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初一到初三学生成绩明显下降严重。其主要原因是我们的一些教育技能还不能应付仁爱版初中英语教材词汇量大、教材内容多的等特点。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为起点,实施好情境教学等策略,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发展目标,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策略为根本,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运用多元化的学习思维模式进行学习,进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和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教师认真根据教学内容实施科学有效的教育技巧来提高成绩。以下是一些教学建议:

一、重视基础教育,为后面的英语语言运用打下基础

英语教学要从字母发音开始打好基础,纯正的发音会给人留下美好深刻的印象,别人也会对你的英语水平刮目相看。如果发音不好,即使你以后的英语功底很深,人家也可能对你作出不公正的判断,更糟的是,它对今后的听力会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要不惜一切代价刻苦模仿,掌握好每一个音素,千万不要认为发音好不好无所谓,这个关攻不下,就会导致你学习中的残缺。

要突破语音关,首先要明白单个音素的发法,在此基础上把握连读、缩读等口语表达时最常发生的语音现象,进而练习语调和节奏,练习时最好模仿原声录音,有条件的还可录下自己的发音,与原声进行对比,这样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纠正发音是一个枯燥的过程,唯有耐心、细心和恒心,才会有进步。我们常说:Well begun is half done.(良好的开端便是成功的一半),学英语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开端。

二、引导学生养成运用英语的氛围习惯

曾经有人向老外请教:What’s the best way of learning English?(学英语的最佳方法是什么?)老外随口便说:“Go to the United States or marry an American.(到美国去或与一个美国人结婚),如不可能做到就Watch American movies(看美国电影)。你们中国不是有一句老话叫‘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吗?’在家看一部电影就好比在美国生活了一天。”这些话就告诉我们学语言离不开环境,但是我们的学生在学校接触真实英语的机会非常有限,他们学习语言的主要环境就是课堂,所以我们决不能吝啬口语训练的时间,不能认为教学任务完不成,而随意砍掉教材中提供的许多丰富的口语练习。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充分利用教材的优势,组织并设计好Work in pairs,Read and speak out,Group discussion和Interview等各种口语活动,创设一个近似真实的语言环境,用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小对话,如起居、节假日、生日聚会、拜访、打电话、看病、购物、游泳、体育活动等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乐趣中学习,在娱乐中获益。有的学生想在课堂上有好的表现,课前势必去积极准备,把生活引入课堂,再把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延伸到生活,这样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感受英语,锻炼英语,突破口语屏障。

三、培养学生不懈努力的精神

在人生道路走得比较远、比较好的人,并非都特别聪明,但都肯下苦功。英语学得好的,也并非都是智商很高的人,而是那些常年坚持不懈,在听、说、读、写、译方面付出辛勤汗水的人。俗话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语言学习是一个缓慢、长期的过程,你永远不可能像许多广告上许诺的那样几星期、几个月内就能学好英语。越学到后面越需要更多的努力,越需要挑战毅力。我们每天要面临无数次的失败,要承受许多心理和生理压力。比如记一个单词,背了十几遍都没有记得,最后花了好大的劲终于勉强记得了,可没隔几天又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次次重复的失败,的确带给学生很多的失望甚至是绝望。可以说没有一个人认为记单词是一件幸福愉快的事。此时此刻,学生最需要的不是教师的专业知识或者一道题的标准答案,而是点亮他们心中的希望,用精神去感染他们,用希望去激励他们坚持下去,帮助他们明确目标,懂得“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帮助他们建立自尊,树立信心,从而以一定的心理优势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去。具体地说,就是把生活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用格言励志、幽默和笑话驱散,减轻学生的痛苦和压力,缓解学生的疲劳,让他们在艰难跋涉中感到快乐,从而淡忘学习所带来的紧张和疲劳。在练口语时尽量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时,挑一些学生喜爱看的文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背诵是单调而又枯燥的劳动,选择学生精力最充沛的时间进行背诵。因为这样不会打消学生对英语的兴趣,而且效果好,若在非常疲惫的状态下背诵,兴趣容易消磨耗尽,效果也不好。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体验式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个人成长工作坊 团体辅导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2.046

Effective Exploration of Experience Teaching: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Personal Growth Workshop" Course

LI Cuiping, YANG Xiaoxing, DING Zhiguang

(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00)

Abstract Personal growth workshop is a use of the theory group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the "personal growth workshop" into new forms of teaching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mong real. Personal growth workshops to follow the requirements of modern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the actual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give full play to experiential teaching model, in the case of setting the theme, drawing on psychological drama plays, expand training and other forms of psychological open lesson.

Key words experience teaching;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personal growth workshop; group counseling

教育部办公厅于2011年颁发文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文件明确心理健康教育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三位一体的特色。个人成长工作坊是顺应现代教学改革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充分发挥体验式教学模式,在设定主题的情况下,借鉴心理剧扮演、心理扩展训练等形式开设本课。个人成长工作坊既丰富了理论授课,同时也是对体验式教学的应用和创新。

1 体验式教学的研究概述

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体验式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的意志、情感、态度和行为全部投入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整个学习过程和形式由教师设计、指导;学习效果呈现在学识层面上的增加和个体能力、情绪、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改变上。

体验式教学建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研究历史可以直接追溯至杜威、勒温、荣格、罗杰斯等人。1934年,科翰(Kurt Hahn)强调“亲身体验”的重要性,并把这一教育思想应用到人员培训和户外学校(Gordonstoun School)上,目前,Outward Bound已成为世界最知名的体验培训机构。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体验学习专家大卫・库伯(David A. Kolb)阐述体验学习应该包括学习者的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与行动应用,它涉及到学习者的情感、知觉、思维和行为。其中1989年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发表一个面向全体美国人的计划,强调亲身体验学习的重要性,其中体验式教学的研究有布鲁纳发现教学(JeromeS.Bruner)、罗杰斯(Carl Ranson Rogers)的非指导性教学、萨奇曼的探究训练教学(Suchman),马夏拉斯与考克斯(Masha, and Cox)的社会探究模式。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以他的哲学和心理学研究为依据进行教学创新,提出“在做中学”。杜威从社会角度观察教育,认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类与动物的不同在于教育;社会的组成是因为人们互通的意识、情感、目的和信念,经由人们的交际和联系实现;而教育是实现有效交际和联系重要渠道。无论是何种教育,都是在进行经验的改造;由于经验改造和生活紧密相联,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而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他反对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主张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活动为中心,经验为中心。

从体验式教学发展历史来看,它的理论基础比较丰厚,国外研究成果较多。相比较而言,我国的体验式教学起步较晚。体验式教学在我国受到重视并得到规模性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9年,我国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重点就是要改变学生单一的接受式教学,重点强调“在体验中学习”的教育思想;2001年,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各学科进行教学目标和体验目标的描述。另外,从近几年的教学研究成果以及发表文献数量上,可以得出体验式教学逐步受到重视。在心理健康康教育领域,更多的是把心理工作坊作为一种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培训手段,或是进行团体辅导的实证性研究,多数还是停留在理论综述和问题提出方面。

2 个人成长工作坊的开展缘由

工作坊(workshop)一词最早出现在教育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之中。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劳伦斯・哈普林(Lawence Harplin)将“工作坊”的概念应用到不同人群的相互交流中,成为可以提供各种不同立场、族群的人们思考、探讨、相互交流的一种方式。在工作坊当中有不同的角色分类,一般有三种:(1)参与者如学生,一般10~20名左右,他们既可以是同质的也可以是异质群体,在本课题研究中,参与者均是在校大一学生,他们问题相近,心理需求相差不大,为同质群体。(2)专业者如指导教师,一般是心理学背景的专业指导老师,对参与主题工作坊的学生有直接的帮助作用,每次主题由一名老师主导,其他两名老师辅助。(3)促成者指一般的工作协助人员或观察者,促成者既可以具有专业的心理学背景,也可以是其他人员,没有严格要求,但其作用在于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及时地协助学生探讨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工作坊以10~20名左右的成员在某领域专业领导者的引领之下,通过活动、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共同探讨某个话题的活动形式。由于其趣味性强、人群的易接受性、效果显著性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在短期的心理培训中,成为一种有效的提升自我的学习方式。个人成长工作坊是借鉴团体心理辅导的组织形式,每次活动设定一个主题,围绕该主题设计、组织活动,让参加人在活动中有所感悟,促进他们的思考,获得个人成长。

目前,关于本课教改的呼声很高。教育部办公厅于2011年颁发文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建设。文件明确地将本课定位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据所查资料显示,目前有少数学校用个人成长工作坊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个别学校开设了类似的选修课,而将其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授课形式,未见报道。为了更好地体现“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这一特色,本研究尝试将在心理培训中常采用的个人成长工作坊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在设定主题的情况下,借鉴心理剧扮演、心理扩展训练等形式开设本课。在实际教学中,本课题计划用个人成长工作坊形式开设两期选修课作为试点,并将原有的课堂教学效果与个人成长工作坊式的教学效果做对比研究;除此之外,试图探索新的考核评价体系,在保证学习效果的同时,可以有效地减轻学生负担,为将来全面推广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3 个人成长工作坊实际应用

在校教务处的大力支持下,成长工作坊开设两期“个人成长”选修课作为试点,每期四个主题,每个主题两次课,时常八周。为了便于整体活动、分组活动和分组对抗活动的开展,设定每期32人;选修同学为2年级的本科生,根据学校男女生比例设定为1:4,他们在一年级都上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编》课。

根据学生的实际心理需要情况、自身的教学和咨询经验以及文献查阅等几方面来源发现,目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自我认识、心理压力和不良情绪方面存在问题比较突出,心理需求比较强烈;因此我们设计四个主题:人际交往,心灵成长,放松减压和情绪管理。这四个主题根据授课循序渐进的情况进行排课:首先是随机分成四个小组,让学生相互认识、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探索;由于放松也可以作为管理情绪的一种手段,所以我们把它放在情绪管理之后;情绪管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改变认知,需要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体验,之前的活动能够很好地为这一课程做铺垫,根据这点把它放在最后讲述。

个人成长工作坊以学生体验为主旨,通过借鉴团体活动、心理剧、角色扮演、放松训练等活动形式,进行主题设计、组织活动。每次课正式开始之前会有一个5~10分钟的热身活动,比如放松减压课堂用到的“为你按摩”――其中一个学生背对另一名学生,后面的学生为前面的学生按顺序从头部到肩部一直到双臂,开始用指尖为对方按摩;这一热身活动既可以让大家打破僵局、活跃气氛,又能体验到放松的感觉。主题活动是围绕每一次的主题进行设计的活动,比如情绪管理课当中使用到的心理剧扮演。教师在授课之前要设定好剧本,比如课上用到《镜子》――李明一心想当学生干部,却一直未能如愿,为此,心情越来越坏,时逢学生会干部改选,每每与同学交谈,他总是指责批评某某同学想当 “官”,令其他同学十分反感;最终,在一系列的问题之后开始反思,最终走出情绪的魔窟。

每一次课程都会涉及到体验、分享、交流和整合环节,目的就是让学生接受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能通过活动获得更多的心理体验和行为训练,期望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行为方面有所收获,并把这种行为改变应用到生活当中。

4 存在的难点、问题与建议

本课题试图遵循体验式教学的理念:结合人才成长规律,注重“做-学”结合的思想,利用个人成长工作坊式的体验教学,倡导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启发学生把课堂所学迁移到日常生活当中。个人成长工作坊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授课,在开展的过程对学校师资、学生的考核以及规模性的推广都存在一定的要求:

通过总结两学期的开课实践,发现个人成长工作坊作为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体验式教学的尝试。它充分遵循了 “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介,以经验为起点,以活动为核心,以过程为中心,以合作为主线” 心理健康教育的设计原则。通过学生反馈发现,学生在工作坊当中不仅增强了自信,体验了快乐,还满足了需要,塑造了行为,获得了成长。个人成长工作坊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补充,只有学校全员学生参与其中,才能使个人成长工作坊成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载体。

*通讯作者:丁之光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5GJJG060)

参考文献

[1] 巴班斯基.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