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体育服务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0: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运动体育服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领导重视,明确任务
区体育运动服务中心紧紧围绕“五通十有”回头看通知精神,以2016年成立的“省级贫困村健身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为抓手,体育中心党组高度重视,提高站位,确定了2020年扶贫工作的重点,决定把摸排贫困村体育健身设施使用情况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弄清是否有器材损坏现象,是否影响群众安全使用,群众是否满意,及时解决存在问题,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二、明确责任,排查问题
按照通知要求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研究、部署和督促摸排整改工作,经区体育运动服务中心党组研究,决定由分管领导亲自带队摸排,由群体科人员逐一检查每个贫困村的健身设施损坏情况并拍照记录。4月24日至28日,利用5天时间对我区41个省定贫困村健身设施进行了全面排查。发现的问题:一是闫寺办事处玉皇庙村太极揉推器损坏、腿部按摩器损坏;沙镇李庄集村腿部按摩器损坏;斗虎屯镇赵堂村三位扭腰器损坏;梁水镇杨天洪村双人漫步机缺少一个扣帽;张刘村捐赠牌缺失铆钉。二是张炉集镇李双阵村健身设施建完验收后,更改了广场位置;侯营镇孙楼村健身设施建在村委租借的个人宅基地上,因孙楼村面临拆迁,在原广场上建上住房,健身器材被移栽到道路两边。
三、压实责任,努力提升
篇2
摘要:从大学生参与武术运动的方式及体能训练方法,大学生生理心理特征分析了在武术运动中发生损伤的原因,阐述了防治武术运动损伤的方法,并建设性的提出了部分身体部位运动损伤的功能恢复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 运动损伤 功能恢复 武术
科学合理的武术锻炼能强身健体、陶冶情操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但在大学生运动中损伤的发生是一种存在,然而武术运动损伤的功能恢复则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一个重点研究课题。
一、大学生武术运动损伤原因
(一)缺乏卫生常识。武术技术学习和体能训练前不做或不认真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距离正式运动的时间过长,部分大学生的空腹剧烈运动造成低血糖或重力性休克,有的大学生在冬季武术体能训练中直接采取嘴呼吸,造成咽喉气管受刺激导致咳嗽屡见不鲜,身体机能欠佳,如睡眠不足或休息不好,长期患病或伤病伤病初愈阶段。
(二)缺乏武术运动技术能力。有些大学生缺乏武术运动基本的技术,动作不规范,四肢动作僵直,对运动的空间、时间判断能力差,产生错误动作或动作变形致使受伤。如腾空飞脚时脚触地面不对致使踝关节扭伤,持器械手型不对致使指关节受伤等。
(三)运动心理状态不佳。思想上麻痹大意,不顾主客观条件而盲目或冒失参加运动,情绪低落缺乏积极性;急躁,急于求成而忽视循序渐进原则,练习中胆怯、畏难、害羞而产生犹豫不决或过分紧张等致使运动受伤。
(四)缺乏全面的身体素质。有些大学生手臂力量差,在做武术体能的引体向上时易造成抓握器械(单杠)力不从心失手脱杠致使上臂肌肉拉伤,有些大学生柔韧性差在做滚翻动作时致使腰背部肌肉拉伤等。
(五)运动设施管理不当。在体育锻炼场地非常有必要清除一些不利于安全的危险物,如小碎石、杂物等;保证运动场地的平整,场地不要太硬太滑;同一运动场地有多项运动时,要注意运动项目是否有危险因素存在,要看场地护栏设施是否可靠等,要防损伤于未然之中。
(六)天气原因。天气潮湿高温引起大量出汗,致使虚脱、中暑、肌肉痉挛;光线不足,反应慢、兴奋度低影响锻炼效果、影响视力等。
二、武术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
(一)武术运动损伤的预防。1.提高思想认识,树立安全运动思想观点。运动伙伴间要互帮互助,要有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力争通过武术运动锻炼增进健康,促进身心发育,增强体质。2.掌握武术运动卫生常识。在正式武术运动前要做好适宜的准备活动。感到身体微微出汗,各关节灵活度有明显提高,内脏器官功能已基本从相对静止状态进入武术运动状态,即身体感觉比较兴奋。武术运动后要做放松活动,积极恢复疲劳。如慢跑、抖动身体、意念放松、互相按摩等。武术运动时忌空腹或饱食,武术运动后忌立即大量饮水、冲凉等。3.针对损伤原因。在参加武术锻炼时着装要适宜,要穿适合武术运动的服装、鞋,武术运动前要了解运动场地的危险因素,提前做好准备,勿带病或病后初愈参加武术运动;气温高要带好茶水防中暑或虚脱;武术运动中要注意身体素质的综合平衡发展,科学锻炼进行。
(二)武术运动损伤的处理。1.武术运动损伤发生后要立即进行处理,以伤势恶化。处置的基本程序:第一步:受伤止动;第二步:紧急处理:冷敷,加压,抬高,固定;第三步:送医院检查,诊断治疗。2.处理应注意的事项:受伤处理一定要请专职医生诊断,不要自作主张采用民间疗法的针灸、推拿、按摩、整形、复位等方法进行治疗,一定要专职医生确诊后在其指导下进行治疗,民间疗法只能在功能恢复期进行,切勿将民间疗法同医院治疗混为一谈。
三、功能恢复
(一)功能恢复和紧急处理。受伤后要立即停止练习,进行止动等处置的基本程序处理。根据医学理论,不论伤势多重,经过三天的休息,病情、伤势就会逐渐稳定。三天的止动和冷敷是功能恢复的准备期。冷敷采用冷水、冰袋等直接进行,直到患部失去感觉。冷敷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在止动的三天内,原则上进行三至四次冷敷,若紧急处理效果显著,抑制了伤情就可进行功能恢复。
(二)功能恢复。大学生正处于生命新陈代谢的旺盛时期,机体损伤得到正确有效处理,健康就会得以快速恢复。但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却不等同于机体健康恢复,它要遵循身心发展规律和肢体功能恢复步骤,科学的进行方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肩、肘部位功能恢复。肩肘部位的功能恢复以肘腕关节的屈伸肌肉力量的恢复及强化为目的,其功能恢复步骤及方法:第一步:坐站不疼痛;第二步:伸屈不疼痛;第三步:持轻器械练习;第四步:上下肢协调练习(跳绳练习);第五步:正常锻炼。
2.手腕部位的功能恢复。手腕部位的功能恢复,以恢复指腕关节的灵活性及肌肉力量为目的,其步骤和方法:第一步:手握持不疼痛;第二步:徒手手形变换(掌拳变换);第三步:持武术器械练习;第四步:正常练习。
3.腿部功能恢复。腿部受伤后的功能恢复以恢复柔韧、速度、力量为主要目的,其主要步骤和方法:第一步:站立不疼痛;第二步:原地双脚跳不疼痛;第三步:弓马步下蹲不疼痛;第四步:正常锻炼。
4.腰部功能恢复。腰部功能恢复以强化腰腹肌力量,缓和背部、腰部、髋部的紧张为目的,其步骤和方法:第一步:躺卧床上翻身不疼痛;第二步:躯干前屈后伸不疼痛;第三步:小运动量腰腹肌力锻炼;第四步:正常锻炼。
四、结束语
功能恢复手段的建议旨在同大学生一同防范运动损伤于未然,不要因为武术运动损伤影响锻炼,更不要因为运动损伤造成运动心理障碍而遗憾终身。大学生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运动损伤,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去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产业体育产业体育服务产品
体育产业是在本世纪中叶以来才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本世纪才开始形成体育产业,其实早在古代社会,体育产业活动已客观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了。本文将从体育产业的原始萌芽阶段开始追溯体育产业的形成历程,以期为体育经济发展史提供一些历史依据。
一、产业的演变过程
产业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经济理论研究中具有不同的含义。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分工的精细,产业的内涵不断充实和丰富,其外延也不断扩展,在重农学派时期,由于手工业依附于农业,尚未形成独立的经济活动,产业主要是指农业。在资本主义工业产生以后,工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产业主要是指工业,而且常常等同于工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服务业的发展越来越引人注目。服务业部门的分工也越来越细,出现了许多新兴服务部门,例如:信息、咨询、金融、贸易、中介、房地产、旅游、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与此同时,产业的含义也在扩展,由重农学派流行时期专指农业,扩展到资本主义工业高度发展时期特指工业,再扩展到近代以后可以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及其各细分产业。以至于到了今天,凡是具有投入产出活动的产业和部门都可以列入产业的范畴。因此,今天的产业概念就不再局限于物质产品领域,而是突破实物产品生产领域的限制,扩大到非实物产品(服务产品)生产领域。大到部门,小至行业,都可称为产业。即产业不仅包括实物生产部门,也包括流通部门、生产生活服务部门、科学教育文化体育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等非实物生产部门。
二、体育产业的内涵与外延
体育产业指为生产或提供满足人们强身健体、休闲娱乐、审美交际等需要的体育服务产品的企业、事业部门的集合。它包括:体育健身娱乐业(满足人们健身、休闲的需求而由企业、政府和非营利部门提供的体育服务行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为满足观众欣赏的个体精神需求和为国争光的政府政治需要,由职业体育俱乐部提供的竞赛表演服务和奥委会组织的奥运竞技比赛等)、体育旅游业(为满足人们探险、猎奇,挑战自我的心理需求而提供的各种体育服务行业)、体育教育咨询培训业(营利性体育组织,如学校或其他营利组织提供的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服务行业)、体育医疗康复业(为亚健康人群或患者提供的体育医疗保健方法、手段的服务行业)、体育中介组织(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信息渠道撮合体育服务交易双方的买卖以获取利润的企业或部门)。
三、体育产业的形成
体育产业范畴是人们的意识对客观存在的体育产业经济活动的概括和反映。由于产业分化是一个过程,产业运动规律的系统揭示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体育产业理论的萌芽、形成与发展迟于体育产业本身的形成与发展。早在体育产业理论出现以前,体育产业的产业活动已客观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了。
体育产业从混生于生产活动、军事战争、宗教祭祀、学校教育等活动中,到发展到今天形成包括健身娱乐业、竞赛表演业、体育教育咨询培训业、体育中介组织等种类齐全的体育产业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体育与经济互相结合、互相作用的关系由来已久,据体育史料证明,自从商品经济的出现,体育和经济已进入互相作用、互相渗透的原始萌芽阶段,早期的体育服务人员已存在,运动娱乐业已兴起。
1.传授运动技能的教师的出现
早在我国西周时就出现了以传授运动技能为生的教师,当时奴隶制学校的课程是“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其中“乐、射、御”都是与征战有关的军事技能,是学校体育的主要内容。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埃及不仅出现了宫廷学校,而且在中王国时又出现了培养职官、僧侣文士和军官的专门学校。贵族子弟在这里学习各种专门知识,同时也接受一些身体教育。在古代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和上述时期,贵族儿童有由奴隶担任的私人教师,除学习文化之外,也有游戏活动和游泳。可见在公元前26世纪左右,外国也已经有了提供传授运动技能的教师。
2.专职教练员、运动员的流行
据记载,我国隋唐时期已出现了类似现代职业运动员的体育劳务人员,称为“打球供俸”,从字面我们就可以知道,这类人是靠打球维持生计的。在我国的清朝,清官里有“善扑营”,“善扑营”人员名额为二百人,按技艺优秀分为三等,按等级供与钱粮,在这里充分体现出由于运动技术的优劣,其服务商品价值也不同。
在公元前549年梭伦改革之后,雅典的体育比较繁荣,7岁以后的男孩就开始进入体操学校学习,12岁后接受比较正规的体育训练,成年后有的人入伍去军队见习,两年后如无战争,则可以离开军队去从事自己的喜爱职业,不少人选择做体操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早在古代雅典,不仅把从事体育劳务工作作为一种职业,而且是人们较喜欢的职业。希波战争(约公元前500年~449年)后不久,雅典体育开始衰落,运动竞技日益职业化,与此相应的是为运动员参加比赛做准备的专职教练者开始流行。
上述的传授运动技能的教师、教练员、运动员都是通过提供运动知识、技术、技能获得报酬,说明此时体育服务交易已经出现。
3.体育经纪人的雏形
随着职业运动的发展,体育比赛被一些人看好,他们通过组织比赛赚钱,这种人类似今天的经纪人。据史书记载,古代的“经办人”将运动员搜罗进特殊的组织,根据同他们签订的合同,强迫他们在各种场合表演,以获高利。又有资料表明,第一个板球俱乐部早在1668年就在英国的一个郡里建立了。18世纪初,各个郡的运动队之间进行比赛。通常各队的负责人本人就是收地租的俱乐部里的人或政府官员,获利也是放入自己腰包。
19世纪初,一些经纪人(老板)组织了一些由优秀运动员组成的板球队,夏天在英国各郡进行循环比赛,并且同当地运动员比赛下赌注,这个时期竞技赌博风气空前泛滥。运动海报内容多半是赢家的金额和对未来输赢的预测,现代社会职业运动的商品交易模式:运动员(卖主)――体育界老板(中介人)――观众(顾主)在绅士体育的早期便已经形成。
4.运动娱乐业的兴起
我国两宋以来,商品经济比以前发展,随着城市的繁荣,各种适应市民生活需要的娱乐场所也相继出现,在宋元城市市场周围,出现了综合游乐场所――瓦舍,这是专为市民与军卒们提供的休息、消遣娱乐之处,瓦舍提供的服务是多种多样的技艺表演,如杂技、踢球、舞蹈及提供其他运动休闲活动。据《武林旧书》记载:一个名叫蒋苑使的人,把不满两亩的小菜园辟为一个游乐场,在场中设置了标杆、射垛及秋千和梭门、蹴鞠等,“以娱游客”。有的还专门设有棋园,内有专职棋工陪游客对弈。有水的地方则出租游船。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宋代运动娱乐业已经兴起,瓦舍已经是具有商业性质的运动娱乐场所,它除了提供娱乐设施服务外,还提供运动技艺服务,不仅如此,经营者还注意到了场所的多功能及多种经营活动的开展。
在国外阿拉伯的阿拨斯王朝时期也出现了商业性的浴场和球戏馆,人们去这些场所都是要付钱的。
5.营利性职业代表队的出现
早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诞生之前,职业体育在欧美国家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19世纪中叶,在英国,一些为上流社会所喜爱的,观赏性较强的体育项目,如在板球、拳击、网球和划船项目上已出现了一大批以门票收入为生活来源的职业运动员,自从1896年美国第一支职业棒球代表队成立后,由于门票收入可观,又陆续组建了职业拳击队和职业马术队,此后,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俄国等欧洲国家,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营利性的职业代表队。
6.大众健身娱乐业的勃兴
篇4
本研究着眼于用户体验体育产品设计的概念,深入细致的分析了用户体验式体育产品设计的基本要素,并明晰了用户体验式体育产品设计的基本原则,旨在为优化我国体育产品设计服务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体育;设计
1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不断富足,于此同时民众对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追求不断增加,人们愈来愈越认识到了体育运动的对于生活和健康的积极意义,越来越多的运动身影出现在学校、公园和社区等地点,尤其是全民健身运动和北京奥运会的胜利举办,将我国的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运动的又一次推上,于此同时体育相关产业也飞速发展,人民群众对体育产品的需求也不断的与日俱增,体育产品的服务质量已经成为体育运动深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如何从用户使用的角度出发,不断提升体育产品的服务质量已经成为当前体育产品设计业界的研究重要课题。
2相关概念的界定
2.1体育产品设计的概念
体育产品是伴随着体育运动产生而应运而生的,体育运动是指有目的发展机体能力的活动,体育产品亦被称为体育用品是指在从事计划、规划和设想与体育运动、锻炼等身体活动时所使用的所有物品的活动统称。随着体育运动的多样化发展,体育产品的设计也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态势,目前较为成熟的体育产品主要包括:健身体育产品(体育器械等)、校园体育产品(标枪、铅球、单、双杠等)、康体体育产品(臂力器等)、竞技体育产品(足、篮、排球等)、运动保护产品(护膝、护目镜等)、休闲体育产品(帐篷、睡袋等)、基础体育产品(场馆设施等)和综合体育产品(运动营养补剂、奖品、体育报刊和资料等)。
2.2用户体验体育产品设计的概念
用户体验体育产品设计是指对界定明确的用户群体,对其用户共性的良好使用经验进行实验的体育用品计划、设想和规划。用户体验体育产品设计是上个世纪末期,由美国著名设计师唐纳德•诺曼提出,根据用户的习惯和喜好进行产品服务功能进行规划、设想和实验。美国著名的体育运动公司“耐克”公司,是最早根据用户的运动喜好进行产品设计的公司,耐克根据用户的足底形体和运动过程中发力特点,进行全新的篮球鞋实验设计,通过体验者试穿的反馈得出,该产品与用户的互动性联系比传统的体育运动产品更加紧密,可见完美的用户体验体育产品是机体的延伸,可见好的体育产品设计是对体育运动本质的诉求。
3体验式体育产品的设计要素分析
3.1体验式体育产品的功能分析
体育产品的功能主要是根据用户在实际体育运动过程中的使用需求而设计,体育产品的功能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可靠性,可靠性的体育产品有利于体育运动的顺利开展,对体育活动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而实用性则是用户在使用体育产品之后良好的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可以在用户当中交流传播,有利于体育产品的横向发展。通常体育产品具有常规功能和特殊更能两种属性。常规功能顾名思义,就是指所用的体育产品都具有的运动功能,而特殊功能则是体育产品本身所具有的特殊属性,例如:校园体育产品中的单、双杠具有体操训练的功能,而这一功能恰恰是其他体育产品所不具有的;同为运动鞋,篮球运动鞋更加注重对脚踝关节的保护作用,以此篮球运动鞋的设计多采用护脚踝设计;而足球运动鞋则要保证脚踝关节的灵活性,因此足球运动鞋多采用低帮设计,由此可见,体育产品的设计具有项目的特点。
3.2体验式体育产品的结构分析
体育产品的结构是满足体育运动需求而针对材料特性的放大的顺延或改变以及将若干种材料结构有机结构的过程。体育产品结构的合理与否主要看是否能够满足用户实际体育运动的需求,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良好的体验式体育产品的结构应具备实用性和耐用性两个方面的特点,例如:,目前我国城市校园的运动场地已经基本完成了塑胶场地的建设,塑胶场地不仅具有更优于传统沙土场地的弹性(极大的减少了运动过程中对机体产生的损伤),而且从使用的寿命上而言也远远由于传统沙土场地,由此可见,体验式体育产品的结构不仅要贴合用户的运动需求,更要持续提供完善的服务。
3.3体验式体育产品的材质分析
材料学的快速发展为体育产品的原料提供更多的选择,同一种体育用品可以有不同的原料进行生产,进行形成了不同材质的产品。体验式体育产品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到用户的使用偏好,尊重用户在使用过程产生的心理感受,以综合体育产品中的服装为例,用户在材质的选择上呈现出纯棉质和轻薄纤维材质的两种主要分化,选择纯棉质的用户认为,棉质属于天然原料、亲肤性好,对皮肤伤害小、吸汗性强;而选择轻薄纤维材质的用户则认为此类运动服装产品具有体积小、重量轻、通气性强、迅速排汗、服装易保持干爽的特点,因此体验式的体育服装应该充分尊重以上用户的内心感受,在设计体育服装时充分考虑上述主观感受因素。
4体验式体育产品的设计原则
4.1注重科技投入、实现超越设计
用户体验式的体育产品设计,其设计的对象并不是体育产品本身,而是针对体育产品用户的需求而进行服务。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用户从事体育活动时的各种主观需求,这也是评价体验式体育产品设计是否合理的主要指标,为了更好的满足用户的主观体验需求,设计时应积极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体育产品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超前性。例如:耐克、阿迪达斯等知名体育用品公司根据女性跑步用户的特点积极将互联网和运动医学结合,设计出了适合减肥女士的跑步终端监测设备,该设备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设定运动量,提供运动数据的参考,十分受都市白领女生的喜爱。
4.2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随着我国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人们愈发的认识到了体验式体育产品设计的重要性,用户对人性化、科技化的体育产品需求不断增加。体验式的体育产品已经成为未来我国体育产品设计发展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我国体育产品的设计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实际设计、实验过程中,始终把用户的需求作为出发地和落脚点,注重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产品不仅要满足用户运动需求,更要使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体验到产品的科技、文艺和服务,是产品和用户之间形成一种贴合的联系。
作者:包晨浩 单位:吉林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7-0041-02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家越来越注重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依据大庆市目前的发展状况,寻求适合大庆市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方法和方向,同时探究其供给模式的发展,不仅有助于促进我国体育文化事业的建设,还能引导社会公众健身运动的开展,舒缓社会节奏,加快缓解社会压力和矛盾,增强大庆市文明程度,提升现代化城市的建设效率,同时有效促进经济建设和发展。
一、大庆市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现状
公共体育服务指为了实现和保护社会大众或者社会公共群体的公共体育利益,促使其体育权益达到目标,由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组织和引导,根据相关法律文件以及规章制度,利用公共权利,借助不同的手段,以不同形态的公共体育物件为媒介所开展的公共行为的总称,也被称为体育公共服务。其主要有四方面的基础特点,即:公益性、普遍性、基础性、文化性。我国于2011年第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依据国情发展,建设较为完整,城乡一体发展,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公共服务体系。由此可见,国家将加大公共体育建设的力度,以求体育事业全面、平衡发展,保证社会公众共享现代体育发展成果,同时促进公共体育服务广泛化建设以及发展。
大庆市被誉为“天然百湖之城,绿色油化之都”,是我国国务院批准的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第一批安全发展示范城市的试点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本文将对大庆市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公共体育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
公共体育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开展和发展公共体育服务的基础,也是达到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目的的主要保障措施。发展公共体育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即向国家财政部门申请资金拨款或者进行社会性集资,建设相应的公共体育服务场所、运动器材、体育设备等,是免费共享的社会资源,具有社会公益性。据相关资料显示,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展前夕,大庆市市政府以及大庆市体育局等相关部门联合倡议,弘扬大庆体育精神,促进奥运会的发展。为此,还创办了《大庆体育》杂志,专门提倡体育竞技精神,促进城市发展。并且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庆市也加大了公共体育服务的建设,现阶段,大庆市的公共体育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每年都在增加,政府投资越来越多,占地面积逐渐扩大,促使人们不断注重体育建设的发展。但是由于大庆市城市旅游景点较多,并且学校较多,占据了较大的地理面积,虽然公共体育服务的基础设施在增加,但是在数量和种类上是无法满足不断变化的大众需求。与此同时,大庆市还没有大面积正规的运动场地,存在安全隐患,并且没有相应适合老年人运动的器材,不能满足老年人体育运动的需求。同时,大庆市对体育基础设施的维护力度较差,不利于大庆市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
(二)公共体育服务体育馆设施的建设
体育馆可以分为露天和室内两种形态,是公共体育服务发展必不可少的体育设施建设,也是公共体育服务事业不断发展的保障。据相关资料显示,大庆市已经拥有了超过1000个不同大小、不同位置、不用形态的体育馆设施,占地总面积达到了三百多万平方米,人均面积为0.8平方米以上。然而,这1000多个体育馆,其中超过一半都建设在学校中,并没有直接成为日常居民进行体育健身以及娱乐的场所。同时由于政府加大了体育馆的投资力度,导致大量的资金应用在了体育馆的建设上,而没有足够的资金去建设体育馆内部基础设施,并且在建设中也存在资源浪费的现象,没有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同时在大庆市体育馆的建设中,体育馆的分布不均匀,主要分布在东部和西部,南部和北部较少,不利于公共体育服务的建设和发展。
(三)公共体育服务基本组织的发展
一项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有效的组织和引导,开展公共体育服务建设和发展,必然离不开基本组织的发展。在大庆市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中,成立了相应的体育组织和体育发展协会,对居民的日常运动行为进行了正确的引导,从而增强人们的体育运动意识和知识,提升人们身体健康的发展。但是依据实际调查发展,在大庆市开展公共体育服务时,满意度较低,存在体育设施建设分布较为疏散,体育组织管理的服务程度,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等方面的影响,造成人们没有足够的积极性去进行基本的体育锻炼,最终影响城市公共体育服务的建设和发展。
二、大庆市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对策
针对大庆市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明确政府在公共体育服务中的职责和作用
公共体育服务的开展离不开政府的作用,为了促进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必须明确政府在公共体育服务中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即:政府是公共体育服务开展的主体和引导者,为大庆市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进行有效且可靠的支持和保障,从政府财政部门进行拨款,然后实际进行基础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政府需要依据大庆市城市发展的现状,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满足大庆市人民的生活需求和发展,同时不断完善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的建设;政府不仅仅是大庆市公共体育服务建设的主体和引导者,还是体育活动设施建设的承担者和管理者,需要对大庆市人们的生活安全进行保障,进而促进城市现代化的发展。
(二)增强公共体育服务的监管,完善其服务建设
近些年来,大庆市不断发展公共体育服务建设,形成了相应的体育团体组织,不断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体育锻炼需求,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支持,促进大庆市城市人们体育运动的开展和发展。为了从根本上实现大庆市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就需要增强公共体育服务的监管,同时完善其服务建设,大庆市公共体育服务的资金来源较广,比如:政府拨款、社会集资、会员收费等,其中资金主要来源途径为:政府拨款和社会集资,增强公共体育服务的监管,能够保证这部分资金的有效配置和利用,从根本上促进大庆市公共体育服务建设的发展。同时由于大庆市公共体育服务缺少相应且专业的人才,因此,培养工作人员的高素质和高技能也是发展的重点,利用合理的薪资吸引人才,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锻炼,以此完善公共体育服务的建设和发展。
(三)不断促进公共体育服务活动的进行
城市公共体育服务建设是一项长期发展的工作,是保证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基本保障,因此,必须注重公共体育服务长期的发展,不断促进公共体育服务活动的进行。在大庆市城市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中,坚持将人们的身体健康作为发展重点,对人们进行相应的宣传,提升人们体育运动的健康意识,同时还可以组织相应的体育运动和比赛,促进大庆市公共体育服务的建设和发展。此外,还可以在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中,将大庆市城市的文化特色添加其中,促进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融合,不断推进体育服务的创新发展,引导大庆市人们健身活动的开展。
三、对大庆市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的研究
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的发展都是从单个中心向多个中心发展,通常是由政府部门进行主导,对城市公共体育服务的建设和供给进行支持,以非营利性发展为目的,并且在实际发展中承担相应的责任。
大庆市的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模式是由政府组织、企业组织、公众个人三者共同营造,已经越过了单一化供给模式的发展,现在正面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供给的方式也由政府财政拨款逐渐面向企业集资、社会公众集资等多种渠道进行发展,不断丰富其内容,促使公共体育服务多样化发展。对大庆市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而言,政府财政拨款以及政府的支持对大庆市公共体育服务起主要的指导作用,而对企业以及社会公众进行集资对大庆市公共体育服务起重要的辅助作用。公共体育服务是为公众体育活动提供免费的服务,要求其供给模式具有开放性,在大庆市公共体育服务开放性的发展下,推进了其多元化的发展,主要有四方面的内容,即:大庆市公共体育服务活动内容的多样化,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带动人们体育运动的兴趣;大庆市公共体育服务引导的多样化,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们进行不同的运动指导,促进人们身体健康的发展;大庆市公共体育服务咨询的多样化,针对实际城市人们的需求,制定相应的发展计划,以此满足人们的需求;大庆市公共体育服务体质监管服务的多样化,增强人们体育锻炼的发展,不断提高体育锻炼的意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大庆市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现状进行研究,然后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同时对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模式进行研究,从而促进和完善大庆市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研究大庆市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现状以及供给模式,能够有效对大庆市城市发展实际情况进行研究,进而促进大庆市公共体育服务快速且有效地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以虚拟现实为基础的体育云平台理论是将体育云平台运用到体育运动实践的基础保障,是体育云平台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我们在这里探索其构建理论,寄希望于通过VR建模,使体育云平台早日投入到现实应用,通过科技体育的魅力,增加人们参与体育的热情,让更多的人在参加体育的同时体验到科技体育带来的趣味性、休闲性、娱乐性.
1.1体育云平台中运动人物及场景模型的构建理论
VR云平台的构建中,需要在预选的虚拟场景中,构建一个以现实为依据,及时反映人物运动数据的模型,这些数据包括了参与者运动的速度、力量、耐力、速率、时间、节奏、幅度、轨迹等.为了准确对参与者平移、旋转和缩放的数据的采集,我们通过4×4的齐次变化矩阵来实现.如式(1.1)所示:这里,R3*3描述坐标系B的方向相对于坐标系A的旋转子矩阵,P3*1描述坐标系B的原点相对于坐标系A的变化矢量.如果为了描述参与者的相对位置和绝对位置,除了齐次变化矩阵之外,我们还需要给每一个参与者捆绑一个和参与者一起移动的坐标系,在坐标系中对象顶点的位置和方向保持不变[4].如图1所示,Object1和Object2是捆绑了坐标系(x1,y1,z1)和(x2,y2,z2)的两个对象.在人物实时数据采集的同时,我们还需要考虑在虚拟环境中,能够随着人物位置、接触、遮挡等变化而动态地产生变化.我们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描述这种需求.例如,身处不同地方的朋友利用体育云平台在虚拟的足球场中进行足球比赛,为了使其有真实感,我们除了让虚拟系统的人物模型能够及时地反映出现实中人物的动作以外,还需要模拟出球员之间的碰撞、足球的反弹、裁判员的临场执法等情况.对于球员之间是否发生碰撞的模拟,我们可以通过前面描述的变换公式计算对象Object1内的一点相对于对象Object2的位置P(2)(t)来实现.
1.2体育云平台网络的构建理论
体育云平台网络是为参与者提供虚拟服务器,使其在虚拟服务器上读取程序数据,并从多个层面不同视角在“服务空间”中对运动数据进行的一体化管理和组织,从而实现参与者利用云平台达到体育交流的目的.体育云平台网络的本质是用户之间的数据交换,其利用将互联网上的单个或多个用户模拟成在同一局域网的通用性联网技术,使参与者无论通过拨号、ADSL、LAN、CABLE还是MODEM上网,只要进入云平台之后,便会得到服务器分配一个虚拟IP地址,然后把tcp/ip协议转换为ipx协议,虚拟局域网,从而为世界各地的参与者提供了一个共同运动的平台[6].除了上述的网络技术外,体育云平台的构建还应该包括一下几个方面:第一,从基础框架结构层面提供云平台服务的资源层.这些服务提供包括运动员、场地器材、运动环境等参数的虚拟化运动数据资源,从而隐藏物理资源复杂性,其包括了物理资源服务器服务、网络服务和存储服务;第二,为参与者提供资源层服务的封装,使其可以构建自己运动参数的平台层;第三,为参与者提供选择运动项目、运动参数、运动方式等软件服务的应用层;第四,方便参与者使用云平台服务所需要的各种支撑服务,针对每个层次的云平台服务都需要提供相应访问接口的用户访问层;第五,对包括网络安全、服务的组合、服务的目录、服务使用计量、服务质量,以及服务监控在内的所有层次的云平台服务等方面的管理层[7].
2以虚拟现实为基础的体育云平台应用
以虚拟现实为基础的体育云平台的应用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用科技促进体育的发展、交流、传播的重要手段,是虚拟现实技术和体育云技术由理论探索到发挥实践作用的必由之路.我们在这里探索其应用前景,以期早日实现体育云平台的推广和普及.
2.1以体育云平台为基础的无时空限制的运动参与
在不同区域、不同环境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相应的运动项目,构建不同的运动环境,通过空间跟踪技术、声音跟踪技术、视觉跟踪与试点感应技术融入到构建的环境.然后以体育云平台为基础,进行相关的数据交流,分配相应的平台网络,从而实现运动参与的双方共同在虚拟环境中交流,达到运动不限时空的目的.例如,同样喜欢网球,但是不在同一城市之间的亲人可以相约在同一时间,选择相应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能够及时反馈现场信息的感知设备并通过客户端登录到体育云平台,在墨尔本的罗德?拉沃(RodLaver)球场面对面的打一场网球.在此过程中人们不仅仅身体得到锻炼,而且可以进行情感交流,使人在娱乐的同时,达到身心愉悦的效果.当然,这种技术同样可以颠覆传统意义上的训练,使其更加的经济化、人性化和多样化,有利于节约训练成本、消除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和免除运动员到处颠簸之苦.例如,一支篮球队的不同队员可以从世界上不同的地方同时登陆到云平台,在云平台上选择相应的训练场地,对场地的环境、气压、风速等进行模拟,进而进行技战术的训练.同样,一些对场地、设施以及现场环境交互要求比较低的竞技比赛,云平台也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优势.例如,一场对现场要求比较低的国家田径交流比赛,主办方完全可以通过云平台进行场地设计,虚拟出比赛场地.然后,不同国家的运动员通过各自的客户端进行登录,通过实时的数据交换,足不出户的就可以完成比赛.
2.2利用优质的资源数据库提高运动技能水平
与比自己优秀运动员同场竞技可以不断学习进步、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水平.但是这种机会并非能够经常得到,尤其是同世界顶尖运动员的同场竞技,可能性更是少之又少.比赛尚如此,如果为了提高您的运动技能水平让这些运动员当您的陪练,目前对您来说更是天方夜谭.但是如果您将优秀运动员的数据上传到构建的体育云平台之中,并将其共享.那么,与世界知名运动员一起训练便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例如,您如果在体育云平台中输入“博尔特”的运动参数、建立其仿真模型,就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在虚拟场景中,构建出一个一直陪伴自己不断练习的“博尔特”.这样您就能在练习中不断的找到自己的差距,通过改进技术,提高训练效果.
3建议与结论
3.1建议
(1)建议联合计算机、网络、系统仿真等方面的专家协同创新,加强以虚拟现实为基础的体育云平台基础理论研究,为该平台的应用奠定更为可靠理论基础.(2)要实现以虚拟现实为基础的体育云平台的广泛应用,其中还存在着很多的现实问题需要去克服解决,如:运动交互过程的延迟问题,虚拟影像的捕捉问题等.因此,要以高校、企业和科研单位进行体育协同创新,确保体育云平台在体育事业的发展中极早发挥应有的作用.总之,融合了虚拟现实技术的体育云平台将彻底颠覆我们对体育传统的认识,有助于将体育变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集体育运动、休闲娱乐、通信交流为一体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将时时刻刻伴随着我们的左右,消除现代科技对身体锻炼带来的负面影响,更是在不知不觉中强壮了人们的身体、愉悦了人们的心情,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分享现代科技和当代体育给人们带来的无限乐趣.这无论从体育运动本身发展,还是从人类身心进化和社会适应的发展来看,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研究价值.
篇7
现代保险业伴随着人类已走过了300多年的历史,在人类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保险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相对西方国家而言,我国体育保险起步较晚,我国体育长期以来是“举国体制”,运动员伤、残、病基本由国家负责。随着体育发展向产业化转变后,特别是一些赛事中的不幸意外事件时有发生,保险被推上前台。1996年5月30日国家体育总局正式批准设立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体育保险部。在1998年9月,所有奥运会项目的国家队运动员获得了运动员意外伤残保险,标志着我国体育保险事业的正式起步。1999年,体育保险的范围得到扩大,并且为所有获得世界三大赛事“世界杯”、“奥运会”、“世界锦标赛”冠军的优秀运动员增加了一倍的保险额,最高赔付60万元。2002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颁布《优秀运动员伤残互助保险试行办法》,对参加“互助保险”的运动员的范围做了明确规定。2002年在国家体育总局及其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出台了 《优秀运动员伤残互助保险试行办法》。2004年3月7日,我国第一家专业从事体育保险的经纪公司――中体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在京成立。公司从事保监会批准的所有保险经纪业务,主要以运动员保险、赛事保险、体育保险咨询为主体业务。
一、 我国体育保险业存在的问题
1.体育保险覆盖面小,保险意识薄弱
目前,我国运动员投保现状并不乐观。从我国体育保险的实际运作情况来看, 体育保险的投保对象均为参加奥运项目的国家集训队队员。从参加保险的情况看, 普遍存在着保障范围小、保障程度低的问题。在我国承办体育赛事的单位或者个人,体育保险意识非常薄弱。一些商业机构,在承办赛事时总是存在着侥幸心理,不愿购买赛事保险。其实一项比赛从开始筹备到结束,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发生问题。另外,运动员自身的保险意识存在着很多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我国很多运动员习惯于一切让国家包起来的做法,认为自己既然是给国家效力,那么公费保险就是天经地义的。除了一些职业化程度较高、商业运作比较成功的俱乐部中的一些知名度较高的运动员外,大多数运动员还没有自己掏腰包投保的意愿。
2.险种单一,不能满足保险需求
事实上,国内专门的体育保险产品非常少,即使有相应险种,也存在费率高、条款缺乏灵活性、不能满足不同体育项目要求等问题。尤其在多年来形成的“赞助”的环境里,很难开发出好的体育保险产品。生命人寿保险业相关人士表示,国内的体育保险产品大多是公众责任险、人身意外险、财产险的变种组合,而国际上比较常见的“赛事取消保险”、“电视转播取消保险”等财务风险控制类保险产品,在国内至今还是空白。非典期间,女足世界杯从中国临时易地,门票收入、赞助、出场费、电视转播费以及国际足联可能的投入等间接损失非常惨重,粗略估计可达上亿元。但由于没有相应险种保障,结果只能暗暗吃亏。
3.缺乏可以沟通体育和保险领域的专业中介服务
在体育保险的经营运作模式里, 一个能够提供完善服务的中介机构非常关键, 它把体育保险需求和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险种产品联系在一起。特别是作为惯例, 国际性赛事的体育保险都由专业的体育保险经纪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保险业进一步开放的形势下,国内缺乏这种中介,国外的体育保险公司和经纪公司必将大量涌入中国,对国内的体育保险业形成强大的威胁。
4.体育保险的配套法制不健全, 保险操作不够规范
立法是体育保险发展的关键和保障。目前,无论是保险界还是体育界,都还没有明确的、完善的关于体育保险的法律法规,这在客观上限制了体育保险的发展。有关体育保险法规的缺失,使得体育保险的具体事项涉及很多法制的空白区域, 必然会导致操作上的不规范。我国对保险监管的基本法律是《保险法》和以《保险法》为核心的相关法规,包括《保险公司管理规定》、《保险人管理暂行规定》、《保险机构暂行规定》、《保险经纪人管理暂行规定》、《合同法》、《公司法》等,没有专门的体育保险法规,仅有这些法规不能满足体育保险市场的需求,这直接导致了目前国内市场上涉及体育保险的险种少、费率高、条款不明确,根本无法满足不同项目的需求,在某种程度上体育保险已经陷入了艰难发展的困境。
5.保险人才缺乏
规模庞大的体育保险需要大量的保险专业人员、服务人员、核赔理赔人员和项目管理人员,目前保险业的人才远远不能满足这些要求。“既懂体育又懂保险的复合型人才令各大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求贤若渴。”郑玉春表示,目前这方面的人才是我国发展体育保险急需的,包括从体育风险的评估、重大赛事的监督和管理、投保后的跟踪服务,到提供相关信息和数据、协助开发新的险种、出险后进行理赔工作等等,都需要这些人才的参与。但是在我国,这种既熟悉体育、又具有保险专业知识的人才十分匮乏。
二、发展我国体育保险的对策
1.建立健全体育保险法律法规
我国加入WTO之后,国际保险业对我国体育保险领域的冲击更加剧烈,面对严峻的竞争形势,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国家对运动员伤残保险事故程度分级标准定义细则》和《国家队运动员伤残保险试行办法》等一系列体育保险法律法规。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体育保险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和完善, 在一些细节的条文规定上还存在着一定的死角,诸如体育保险的标准问题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解释等。因此,我国应在积极借鉴国外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建立健全体育保险法律法规,加强执法监督,避免无序竞争和违规操作。
2.大力培育体育运动参与各方的保险意识
体育运动有风险,这一点谁都明白,但真正投保的人却不多,除了许多体育运动员收入水平较低以外,保险意识的薄弱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发达国家的运动员普遍具有很强的保险意识,很多选手不惜重金为自己的一条腿、一只手甚至一个手指投下巨额保金。而在我国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相当多的运动员还没有自已掏腰包买保险的习惯。此外,提高体育竞赛组织部门的保险意识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如国内首届极限运动会在举办时,就发生过组委会因当地某保险公司没有提供赞助而拒绝其为运动员免费提供人身保险的尴尬场面,这说明需要提高保险意识远不止是我们的运动员。
3.保险行业尽快开发体育保险产品和创新服务
保险产品的开发是保险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优质的保险服务是保险业持续发展的保障。但对于现阶段我国的体育保险而言,还谈不到保险服务的优劣,保险产品种类的缺乏才是这一领域难以“启动”的主要原因。保险公司需要重点开发的险种包括各种责任保险、后果损失保险、会展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运动员伤残保险,尤其是2008年奥运会相关的特殊险种。由于国内保险公司缺乏专门为体育运动组织、运动员制定的体育保险产品,只把保险公司现有的格式化产品推荐给客户,使用现成的保险责任往体育上生搬硬套,和体育本身的特点不匹配,所以,它们所推荐的保险产品往往存在着保费过高、保障范围不够全面等问题,常常和客户的要求差距很大,因而缺乏吸引力。保险业应深入研究体育比赛的运作方式,为运动会和比赛的各个环节设计相关的保险产品,同时,我们应在学习、借鉴美、日等国家体育保险的经验,尝试开发适应我国体育保险需求的保险产品和服务模式。
4.加速体育保险中介业的发展
篇8
一、技术发展范式下的耐克产品创新
营销策略组合的4Ps与4Cs理论,是营销学发展史上的两大经典营销策略组合理论。4Ps作为传统商业营销时代最基础的营销策略组合,强调的是产品、价格、渠道以及促销。在商业经济更加发展,更加关注消费者需求与沟通的基础上,4Cs的核心在与消费者战略,更关注顾客需求(Consumer’sNeeds),关注顾客所愿意支付的综合成本(Cost),顾客的双向交流与沟通(Communication),从渠道上更注意实现顾客购买的便利性(Convenience)。产品是品牌的核心,广义的产品可以是有形的实体,也可以是无形的服务、技术、知识或智慧等。在传统商业时期,耐克一直致力于提供优质的体育用品。耐克的产品种类包含篮球系、足球系、网球系、跑步系和专属定制系列(NIKEiD)。每个系列包含服装、鞋帽、配饰和球类等产品。在价值主张上,耐克追求更安全、更耐用、更轻便、更舒适、更美观的产品,不断进行新材料和新产品研发,并且不断地尝试往产品中注入科技手段,从最初的华夫鞋底到加有气囊的鞋跟,到今天的聚酯纱线一体成型,再到最新推出的完整自动鞋带功能的新运动鞋(NikeAirMag)无不体现其产品创新的价值取向。另外,耐克实行高质高价策略;在销售渠道上采用专柜和专卖店的形式,保持其对外传播的一致性;在产品线设计上,有耐克、乔丹(JORDAN)、匡威(CONVERESE)和锐步(REEBOK)四个品牌,覆盖不同的细分产品和消费者市场;在品牌沟通策略上,投放广告、赞助体育赛事、和明星合作代言人其体育用品、多种公益活动营销,一起构成了耐克品牌致胜的法宝。现代信息科技快速发展,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全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领先者,得天下。按照斯蒂格勒的说法,技术是人的代具,技术是与人一同进化。耐克品牌一直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同样也把信息科技的进步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其营销理念逐渐将重心从产品创新转移至科技创新。耐克在诞生之初,耐克使用领先技术的设计来打造防滑轻便、支撑性优越的运动鞋耐力。耐克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研发,最早可以追溯到2002年,然后与苹果公司合作,推出音乐运动产品Nike+IPod。到2008年,Nike+上线苹果AppStore,成为其科技产品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接下来,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环、手表,线上提供运动训练活动、支撑与服务应用程序不断被开发出来,开发自己的运动社区,与第三方社交平台合作(见下表1)。耐克通过高科技优化产品结构、线上线下的流量转化、运动与社交沟通的强化,来拓展品牌内涵,重塑经营模式。
二、科技与大数据驱动下的品牌经营理念创新
作为体育用品领导者,耐克品牌经营理念的最大创新是,与时俱进,利用科技全面突破,深化品牌内涵。这种转变如同苹果手机缔造神话一般,是理念的全面创新,经营战略的全方位的突破,不是仅仅在设计、产品或者促销等一池一地的变化。如果将在传统时期的耐克看做一个提供优质运动服饰装备的“裁缝”,那么现在的耐克则是一个集运动产品、休闲锻炼、健康管理和社交娱乐为一体的“体育达人”。从智能可穿戴设备研发之后,耐克品牌价值内涵的拓展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运动设备提供方面,更加致力于融入数字化运动产品,用以检测和跟踪健康数据;第二,耐克拓展了定制化运动方案服务:将运动数据可视化,用户可以检测运动过程和效果、激励用户坚持运动;运动方案个性化,针对用户设定目标机个人体能基础制定适合的运动方案。第三,努力搭建运动类垂直社区。在Nike+各种社区内聚合运动爱好人士,组织赛事并分享运动感受。目前,国内大多数的体育品牌依然按照传统理念开展经营,遇到多种困难。主要表现为体育品牌还停留在产品提供者层面,收入主要来自于产品销售,盈利过于单一;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体育品牌竞争激烈,产品同质化严重,品牌难以有效突围;各大品牌产品库存压力巨大,如前面屡次爆出危机的李宁品牌;在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上,国内品牌模仿国际一线品牌的现象层出不穷,在推陈出新,打造新概念上能力较弱。与同类运动品牌相比,耐克则在大多数体育品牌仍在传统运行模式不变或者挣扎之际,在科技和社交方面双管齐下,形成独家优势,其他竞争对手,即便是阿迪达斯等,短时期内也难以模仿和超越。具体来说,耐克品牌内涵的变化,引发了新业务生态圈的构造和升级,实现丰富多元的业务模式,如表2所示,耐克除了继续传统业务之外,新增加的业务主要围绕着数字化、定制化和网络社交展开。新信息技术以互联网为手段整合世界,以互联网中介的沟通产生了庞大的虚拟社群。耐克的数字化技术和社群建设自称体系,是其核心科技,消费者在使用了耐克产品和耐克社区平台过程中,一方面获得了运动休闲、社交娱乐的体验;耐克品牌则通过这一系列的产品和程序搭建了完整的、开放的品牌生态圈,实现体育产品运营到体育事业运营的升级转化。另一方面,用户在使用网络社交平台中沉淀了众多的用户信息,如个人身体数据和社交数据,有利于耐克进一步对数据的挖掘和分析。
三、耐克品牌价值创新:从运动产品提供者转变为健康时尚引领者
品牌虽是无形的,但却是一家公司最有价值的资产。美国市场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曾表示,品牌“是一个名称、名词、符号或设计,或者是它们的组合,其目的是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劳务区别开来。”[3]品牌的价值包括用户价值和自我价值两部分。品牌的功能、质量和价值属于用户价值要素;而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普及度则是品牌的自我价值要素。耐克与时俱进,非常重视品牌建设。首先,耐克品牌具有前瞻眼光,重视高科技智能产品的研发,利用互联网及大数据技术,满足用户需求,是不断更新品牌的内涵与提升品牌价值的关键之处。2006年,全球的第一代可穿戴运动设备。Nike+iPod,通过内置在Nike跑鞋里的芯片与iPod连接在一起,使用户能够在运动时通过iPod获得并记录其运动时间、运动距离、心跳、消耗的卡路里等数据,开启了利用大数据管理健康的经营战略转型。其次,持续输出时尚运动理念,针对用户需求,不断更新产品功能和质量,强化品牌资产。在传统体育理念中,一般人认为运动是专业运动员所进行。耐克品牌通过广告、公共以及线上社区、口碑传播等手段,持续进行运动理念和品牌价值的输出,扭转消费者对体育锻炼痛苦寂寞的印象,培养消费者运动习惯,实现对自己健康的管理,将运动变成了一件时尚的生活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耐克利用科技创新技术不断地提供新的产品和功能升级,如后来推出的GPS定位功能,专门用以提供运动训练支持的APP,耐克社区、教练服务,线下活动等等,满足不同用户的运动需求。第三,从品牌忠诚度和美誉度角度来看,耐克利用网络社区,实现品牌与用户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另外,用户在网络社区之间的互动,作为口碑营销的手段之一,为耐克品牌形象的打造和品牌忠诚度与美誉度提供动力。作为最早涉足运动类App的Nike+社区,依靠配套的运动装备产品、专业指导以及丰富的社区活动,在2012年初,注册用户达到500万,2013年就聚合了1800万用户,在2014年时,这个数字达到了2800万[5]。在NIKE+社区里,用户可以通过和所有Nike+应用程序分享的统一登陆,使用。用户通过Nike+可以在这里得到专业的训练指导,可以利用APP寻找耐克的店铺,可以预约线上丰富的活动,可以使用线上清晰详细的音频及视频的教程。耐克利用互联网技术,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体育类的线上产品,便于用户选择和使用,使得产品在圈子中获得不错的口碑。见下表3。
四、展望:从体育产品营销到体育事业营销的升级
在未来,科技的进步让“交流与传播的实践跨越了不同的媒介平台,还跨越了不同的社会与文化语境,成为想象与创造未来的途径。”[6]体育营销除了继承传统对体育产品营销模式之外,品牌的科技创新能力、数据利用能力及网络搭建能力,是体育品牌实现从产品营销到体育事业营销的关键转型。美国学者马修•D•尚克认为:“体育营销是把营销原理和营销过程应用到体育产品或服务以及借助于体育来进行营销的非体育产品。”[7]即通过科技与网络实现体育产品、体育服务与社交活动互通互联,这是未来体育营销创新的焦点。通过梳理耐克品牌的营销理念创新,可以探索未来体育事业营销可能的方向,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第一方面,深度洞察消费者需求,体育用品更加融入高科技,创新的智能产品给用户带来更大的便利和满足;第二个方面,品牌的内涵更加丰富,越来越多的企业会提供体育服务,弥补单一产品提供的不足。如耐克智能设备和相应的运动类应用软件,满足了用户不同层次的需求,可以更进一步关联用户,提升用户对品牌的感知和理解的深度,加强用户粘性;第三个方面,运动、健康与社交紧密关联,品牌价值进一步凸显。用户使用可穿戴设备和运动类应用程序,可以让用户获得了更专业的运动服务和体验,通过运动实现健康管理;其次,品牌自身网络运动社区的搭建,以及和其他第三方社交平台的合作(微博,微信、豆瓣等等),用户将自己运动数据分享到国内主要的社交平台上,通过运动获得社交价值。这些信息组建的用户信息数据库,能够为商家提供动态的、全面的、社交关系的用户大数据,“样本即总体”的大数据模式在商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冷东红 单位:复旦大学
注释:
[1][2]徐琳.体育营销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2.
[3]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266.
[4]数据来自中华网:[EB/OL].
[5]参见耐克官网http:///cn/zh_cn/c/nike-plus[EB/OL].
篇9
关键词:北京高校;体育基本资源;理论模型;体教结合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3612(2009)08-0090-03
A Research on the Distribution of Basic Resources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Chine se Colleges
JIA Shushen1, YAO Jianjun2, XU Wenquan2
(1. Beijing Industri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Beijin g100042, China;
2. Department of P.E.,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 s and Astronautics, Beijing100191, China)
Abstract: There are relative researches on interac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comp etitive sports and feasibility of competitive sports development in colleges. Bu t it is a blank on the basic sports which serves sports program of college coach es, athletes, researchers, venues and so on. So, we survey the existing stock ofcollege sports basic resources and the situation of its development. Then, we c reate the new theoretical model as reference for decisionmaking, and supply ar easonable and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exploring and digging the potential of th e colleges from various aspects. It can help to strengthen the reasonable develo pment and effective use and explore the new thinking on combination of sports tr aining and academic education.Key words: colleges in Beijing; sports basic resources; theoretical mode l; combination of sports training and academic education
对于合理利用体育资源为竞技体育做好服务已成为现在主要研究的课题之一,因它是影响和 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关键保障环节。研究资料报道,目前有的学者已对高校与竞技体育的 互动问题及高校发展竞技体育的可行性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但针对北京高校体育基本资源 为竞技体育服务的研究工作基本属于空白状况。当今,作为首都的北京高校储备了大量的竞 技体育的人力和物力方面的资源,例如:教练员、运动员、科研人员、场地场馆、政策等, 因此,我们开展的对如何充分挖掘北京高校体育基本资源的潜能为竞技体育做好服务的深入 研究工作就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本研究旨在 通过调查了解北京市高校竞技体育基本资源的现有存量以及可开发利用整合的情况,进一步 发挥、挖掘高校各个方面的潜能提供合理而科学的依据,为北京市体育局竞技体育管理部门 提供详实的资料,最终创建一种新的理论模型和供其参考决策所用,来以加强对北京市高校 竞技体育基本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探索“体教结合”的新思路,使北京高校竞技体 育基本资源能够圆满为完成2008年奥运会任务而服务成为一种潜在的可能。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 学等高校作为重点的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材料,在理论 上为本研究做好充分的基础准备。
1.2.2 问卷调查法重点对北京市几所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人员、科研人员与教练人员的 问卷调查,了解目前北京市重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竞技体育基本资源情况,它们包括教练 员资源、运动员资源、体育科研资源、体育经费资源、体育场地场馆设备以及政策。
1.2.3 专家访问法经过对运动训练学、体育管理学、体育社会学方面的专家进行调查,了 解他们对于利用北京市高校基本资源为竞技体育服务、提高北京市竞技体育水平的见解和思 路。通过访问竞技体育方面的专家以及从事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的专家,了解北京市高校 基本资源为竞技体育发挥作用、做贡献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目前存在的困难与切入点。
1.2.4 数理统计法 收集本研究的有效调查问卷,采用spss统计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1.2.5 逻辑分析法 通过对调查问卷、专家访谈所获得的资料与 事实进行思辨,并且结合以往的研究结果,运用演绎与归纳的方法得出本研究的结论。
2 结果与分析
2.1 运动员资源情况 我们通过对测试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中的497名运动员进行调查与分析,知道各运动等级的 运动员人数为:二级运动员344名、一级运动员85名、运动健将运动员62名、国际健将运动 员6名,他们各自占的比例为70%、17%、12%、1%,出现一级和二级运动员总体人数多,运动 健将和国际健将运动员总体人数少的现象。
由于北京所处的环境,北京高校在每年高考特招运动员的时候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学 校对具有天赋的青少年运动员有很强的吸引力,因为目前绝大多数的青少年运动员皆是独生 子女,从他们对训练的社会化程度不断加大加快和人们价值取向的多元性来看,有良好条件 的青少年运动员常常首选高校进行训练和学习的教育模式,以期达到双赢的目标效果,现在 进入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相对于专业队而言入口较容易,出路也较好解决,这样就在一定程 度上改变了他们对自身发展空间的认识和期盼,一旦进入高校,他们不仅能够获得很强的专 业技能,而且也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无论他们将来是成为学生运动员,还是成为运 动员学生,最终他们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都会起到非常好地作用,因此,北京高 校在面向全国范围招收体育特长生的时候,避免不了的会招收到较多有潜质的青少年运动员 ,况且高校对他们会有灵活的教学计划和发展方向,采用延长学年或保送研究生的措施,同 时对他们设有专门人员进行集中有序的制度化管理和有相关的比较完善机制做保障,只要他 们能够科学、合理、有效的进行训练和学习,就会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和获得良好的文化教 育,来以充分展现大学生运动员理解快、接受能力强的优势和风采,他们作为一种后备运动 人才的储备也必将成为北京竞技体育发展的栋梁。
现在,虽然国内后备人才的培养目标依然倒向高水平专业运动队或职业俱乐部,但高校办高 水平运动队的思路和实施已经打破了过去固有的办体育模式,尽管因为种种原因在全国范围 内并没有形成太大的气候,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但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良好效果也已经 初见端倪,高校不断涌现的一些世界级学生运动员足可以说明问题,所以通过高校来发掘和 培养优秀的学生运动员,走以市场经济相吻合的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模式和运行机制有非 常好的前景,运动员经过系统、完整的大学教育后,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不仅在“体教结合”的模式中学习文化综合知 识,还可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构建起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新机制,使大学生运动员在最佳 的运动发展期赛出最好的运动成绩,这样高素质高水平的复合型运动员是未来培养竞技体育 人才的方向,而过去在计划经济下的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所沿用的四级体系:业余体校 ―专业体校―体工队―国家队,随着政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体制暴露了不少弊端,这 种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竞技体育更好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现在竞技体育“校院 化”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战略之举,是我国竞技体育向更高水平迈进的“助推器”,也是
2008年奥运会后竞技体育队伍培养的一种必然发展趋势。
2.2 教练员资源情况我们经过走访和调查得知,在综合性高等院校高水平运动队中的教练员队伍主要渠道来源于 本校体育教师,占66.7%的比例,他们大多数是体育专业院校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 生,其次是外聘高水平教练员,占33.3%的比例,他们或具有踏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或具有 丰富的带队训练实践经验;而对退役的专业队运动员和其他人员直接在高校执教根本不存在 。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和人事制度的变迁,人力资源的配置变得更趋于合理,因为现在高 校的进人制度原则上必须具备研究生学历,在这种大好形势下,体育师资队伍也会成为一支 有高素质的集体,他们自身具有的资源会为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高校 对那些退役的优秀运动员也有相关的优惠政策,现实生活中在高校执教的退役专业队运动员 就说明了问题,他们退役后选择了高校进行重新学习,来以完善自身素养、知识结构、重塑 自我,因此,只要给退役的专业队运动员提供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的机会来不断完善其业务 素质和能力,他们完全可以承担起教练和管理高校运动队的任务,在实际的训练和比赛中起 到传、帮、带的作用,这样也缓解了退役专业队运动员的就业压力。
由于北京高校所处的地理位置,高校对外地高水平教练员同样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如果通过 利用合理的渠道和途径引进吸收更多的高水平教练员,并使之在相应的岗位上释放出最大的 能量和水平,他们就会成为中坚力量,为北京竞技体育发展服务。现代竞技体育实践已经证 明:没有人才的合理流动,就难以建立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像清华大学的于芬、王逸夫夫 妇、北京理工大学的金志阳等教练就是采用合理的运作方式引进到北京高校,而且起到非常 大的作用。即便如此,由于人事制度改革的滞后,还是制约了不少高水平高素质的教练员被 引进到北京高校。
2.3 场馆资源情况 我们从图1看到测试的每所学校运动场馆设施平均使用和人均使用面积情况,说明室外运动 场有非常大的利用空间,室内场馆需要进一步改建和扩建,但两者都有非常好的发展态势和 前景。
目前,每所高校的运动场馆除了满足本校基本的体育教学、学生的体育课外锻炼和竞技训练 需要以外,在暑假、寒假、周六日等很多时间这些场地场馆的确还有空闲的现象,况且这些 硬件设施质量良好,尤其2008年奥运会的部分场馆又建设在北京的大学校园里,使得高校的 运动场地场馆数量增多,因此,高校采取将它们合理地转化为竞技体育训练基地的办法是最 佳的选择之一,把它们最大化的用于竞技体育的训练和比赛无疑也是发挥其效益的最佳有效 途径,所以说合理地利用开发高校的体育场地场馆设施,走“体教结合”的道路是完全可行 地,而且这种“体教结合”的模式也是符合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目标,由图2可知,高校 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目标按重要性依次排序为提高学校声誉扩大学校影响、探索竞技体育发展的新思路、丰富校园生活传播体育文化 以及其它因素,说明当今高校对探索竞技体育发展新思路的关心和重视程度,试图走“体教 结合”之路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都能够实现,这样,它不但可以解决赛后运动场地场馆利用 不足的问题,也可提高高校办学的硬件水平和促进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同时,最大限度地 减少了政府在竞技体育硬件条件上的再重复投资,两者之间采用互动的方式有机的结合可以 达到双赢的效果。
2.4 科研经费与运动队使用资金情况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现在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的使用资金和科研经费绝大多数是依托学校 行政拨款,而依靠企业或其它形式的赞助少之又少;在实验室及设备等科研设施方面基本是 能够满足体育教学研究,但经费明显不足,出现严重的瓶颈态势,从图3清晰可见测试高校 的运动队使用资金和科研经费的情况,不同的学校所使用体育经费各校之间相差很大,从高 到低依次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 科技大学,其中清华大学总的体育经费投入达到400万元,这些客观情况的存在与他们实际在高校竞技体育所处的地位大致相吻合,尽管这样,每所高校整体的使用体育经费方面也仅 占其所在学校总经费的0.5%,甚至更少的比例。
目前,尽管普通高校的体育科研位置在不断的提升,但由于科研经费的限制,其总的体育科 研水平仍然不太高,这与我国竞技体育科研体系的相对封闭有关,因为它们主要集中于体育 院校、各级体育科研所,从这近几年的奥运攻关课题的承办者就可以得到见证,但随着竞技 体育科技含量的提高和出现的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过去的体制显现出其存在的弊端,因为 如今的竞技体育比赛是一场高科技的较量,那种“经验型”的训练和没有科技含量的竞赛已 经不符合高水平竞技体育运动发展的潮流,而现在高校却恰恰涌现出能够解决此方面问题的 大量多学科科研人才,虽然普通高校几乎没有从事专门的科研人员,但那些正在进行科研工 作的“兼职”人员同样具有很强的科研意识和非常扎实的基础,他们可以充分利用和发挥普 通高校多学科的优势、认知高水平运动队的运动训练特点和规律,把各个学科之间相互协作 起来,建立起科学的训练体制、摆脱那种体育科研领域过多的集中在群众体育和教学方面的 局限,通过加大对竞技体育的科研力度,为竞技体育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况且这些科研人 员也可以利用其他渠道的合作方式并通过借用这一平台一展身手,用已经取得的国内外体育 科研成果指导竞技训练、体育教学、体育管理等领域,同时,加强高校领导对竞技体育的重 视程度,从决策层加大加快在人力、物力等各个方面的资源投入,使这些“兼职”的 普通高 校科研人员能够放开手脚、有充足的时间、政策和资金进行竞技体育的深入研究,达 到更好 地为竞技体育的运动队和运动员提供各种完善的技术支持和服务,使之为培养竞技体育人才 做出贡献,最终将高校创建成为真正的“科研型”大学。
2.5 其他资源情况 在教育体制改革和竞技体育迅猛发展的今天,两者的合作是非常有必要地。目前,北京高校 所设置的竞技项目在参加的国内外重要赛事中,部分项目已经有了一些不俗表现的高水平运 动队和运动员,如人大的篮球队、北工大的游泳队、北航的男子排球队、北大的乒乓球俱乐 部、清华的田径队、跳水队和射击队等等,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有必要开展进一步的探讨, 首先确定北京高校更合理的运动项目布局,其次抓住和发挥每所学校的优势传统项目、挖掘 和扶持有潜力的运动项目,再次加强规范管理,健全康复保健、科学饮食和相关法规等机制 ,最终建立起符合高等教育实际和竞技体育规律的全国高校体育竞赛制度,为我国的竞技体 育发展而服务,因此,加强体教结合、充分利用高校的资源,解决教育部与体育局体制不协 同的弊端,处理好学训矛盾、经费不足和相关机制不完善等等问题,不但有利于提高我国高 校的运动竞技水平,更能够为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服务,为丰富体育人才的培养探索了 一条新思路,这样的中国高校体育也必将成为奥运会的重要基地。
3 结 论
1) 北京高校现存的有潜质的大学生运动员是储备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新模式,对他们采用 延长学年或保送研究生的办法是培养高素质高水平复合型竞技运动员的方向,也是培养2008 年奥运会后竞技体育队伍的一种必然发展趋势。
2) 利用北京高校的地理优势,引进高素质教练员,建立起高水平教练员队伍,对他们不断 进行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可为北京竞技体育发展服务。
3) 对北京高校的体育场地场馆进行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走“体教结合”之路,即可解决 赛后运动场地场馆利用不足的问题,也可提高高校办学的硬件水平和促进高校竞技体育的可 持续发展,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政府在竞技体育硬件条件上的再重复投资。
4) 普通高校提升科研重视程度,给与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提高科研人员的地位 ,就会更好地为竞技体育的运动队和运动员提供各种完善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5) 高校的竞技体育与我国高水平运动队有机的结合模式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然之路,这是 符合国际发达国家培养高水平运动员规律。
参考文献:
[1] 孙汉超,主编.运动训练管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7.
[2] 北京高校学校体育工作年会总结,北京大学生体育协会,2005,1.
[3] 张林,著.职业体育俱乐部运行机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12.
篇10
摘 要 从学科论的视角,系统梳理、探讨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以及学科性质等基本理论问题,指出:体育教育训练学是研究一门兼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属性,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同时根据今后我国体育发展的整体战略与未来各学科的总体发展方向,提出体育教育训练学科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体育教育学训练 学科 性质 发展趋势
一、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科性质
1997年的《学科与专业目录》中,体育学分为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尽管四个二级学科是并列的关系,但综合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学科属性等几方面特点看,它们还是有性质和层次差别的。除体育教育训练学外的三个二级学科,要么是其它成熟学科在体育学的渗透和深入,要么是运用其它学科的理论、方法研究体育实践中的问题。都不是体育学所专有的、独立的本源性学科。
(一)体育教育训练学属于综合性学科
体育教育训练学就更接近于教育学的属性。但这样理解是片面的,因为,体育教育训练学不同于教学论和教育学,它不仅研究教学和训练的理论与方法,它还研究作为教学内容的各个运动项目的技战术发展问题,而技战术问题的研究属于自然科学领域。因此,体育教育训练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二)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
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属性:一方面,体育教育训练学将运动人体科学、体育美学等学科关于运动与人的关系的理论成果运用于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实践,具有应用研究的特点,同时,体育教育训练学还是一门具有明确指向和目的的学科,因此,它无疑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体育教育训练学还把揭示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比如运动训练的周期理论、板块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就是一种基础性研究。
(三)应用技术研究
如前所述,体育教育训练学把不同运动项目的运动技术及其教学与训练规律作为学科的研究内容,属于技术学科范畴,在钱学森科学体系的纵向结构中属于第四层次――工程技术(应用技术)。
运动是体育的核心和手段,运动项目是最基本的运动方式。体育教育训练学以运动项目为逻辑起点,以各运动项目的技战术发展以及教学、训练规律为对象,因此,体育教育训练学是体育学最基本、最核心的学科。它也是兼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属性,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二、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科的发展趋势
(一)为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服务
自从我国经历了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后,国家与民众已经对我国现有的运动员培养机制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并提出了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战略方针。这种建设体育强国战略的核心就是运动员培养方式与机制的改变。世界头号体育强国的美国在其北京奥运奖牌获得者多数为在校的大学生。这种以高校孵育高水平竞技运动员的模式,已经成为了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一个方向。在这种国家调整竞技体育的战略方针下,就要求高校的一些学科要为竞技体育运动员培养模式的发展提供服务与帮助,这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体育教育训练学科的服务功能产生了转变。以往,我国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科主要是为培养体育教师、教练员、体育教学训练人员进行设置与安排。而随着高校孵育高水平运动员战略的开展,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的未来发展趋将辅助于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
(二)加强体育教育训练学科的综合性
“作为一种世界潮流趋势与科技进步的重要变现形式,学科的综合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对处于全面发展阶段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体育教育训练学科在未来的综合化发展是由体育教育训练本学科的内容体系与时展所共同决定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科以是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医学、生物学、化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融合发展起来的,它是一个跨学科、多层次的体系。同时体育教育训练学科是更是一门文理共存学科。其包含内容之广泛,是任何学科都不能与之相比拟的。在我国各个领域都在突飞猛进、积极的与国际相接轨的今天,体育教育训练学科势必会扩大其涵盖的领域,使其获得更大的竞争力。
(三)体育教育训练学科要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时代的变革与社会的发展决定着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体育教育训练学科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对其内部与外部学科进行不断的综合来完善自身的体系。但是在综合的过程中,也要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因为体育教育训练学对其他学科来说还是非常的年轻,其中许多内容都需要其他学科的支撑。如果体育教育训练学科在在未来的发展中,不能突出自身的体色来保持学科发展的独立性,那么很容易面临被其他学科蚕食的危险。体育教育训练学科的独立性应该立足于本学科特有的体力运动形式上。因为任何一种科学中都没有以身体运动为基础研究对象进行的。在学科建设与未来发展方面,要以体育教育训练学科为母体,其他外部学科来为母体服务,明确体育教育训练学科的基本任务是为体育服务,而不是其他学科的附庸。
参考文献:
[1] 黄汉升.体育教育训练学高级教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