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必要性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0: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锻炼必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课外锻炼;体育学生;必要性
1 体育学生课外自我锻炼的重要性
1.1 体育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体育同经济、政治、军事、科技一样,是体现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兴则体育兴体育强则国家强。体育课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勇敢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学生要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没有体育课的熏陶培养,是不可能的。
1.2 课外体育锻炼有助于巩固学习,提高能力
在课外体育锻炼中,学生可以复习巩固体育课教学的内容,从而促进体育课质量的提高;另外还可以从事自己所喜爱的活动,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锻炼效果产生满足感,逐渐培养兴趣、形成爱好,养成锻炼习惯。课外体育锻炼往往由学生自主去活动,自我教育意识强,因此,特别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外体育锻炼的实践,学生自学、自练、自评能力,组织、裁判、交往能力,运动能力等都会得到特殊的发展,可以培养出许多未来社会中的体育骨干。
1.3 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开展有助于职业理想的培养
职业理想是人生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切实可行的职业理想对促进大学生在学业上奋发进取,顽强拼搏,锲而不舍地按照自己的职业需要充实完善自我,实现未来人生的职业目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体育俱乐部开展以后,一部分学有所长的学生受到社会青睐。一部分新兴项目,如网球、跆拳道、健美、轮滑等人才的社会需求量急速增长,加之学院辅之的职业前景展望和俱乐部项目推介等活动,使学生对专业前景有了新的认识,进而在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
1.4 课外体育锻炼的开展有助于自我职业个性认知
现在许多体育生在考体育院校之前是将体育运动作为个人兴趣来发展的,但上了体育院校之后,当体育将成为他未来饭碗的时候,很多学生不知所措。他们中的许多人在过去只是对体育运动中的某一项目如篮球、足球等感兴趣,而对其他项目了解、参与甚少。俱乐部的开展,加之每学期推出新兴的项目,让体育生们增加了对各种运动项目体验适应的机会,有助于他们经过多种运动项目的系统学习和体验,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以实现未来求职过程中的人职匹配的目标。
1.5 课外自我锻炼有助于培养职业品质
大学生职业品质是指大学生在职业行为、工作作风方面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态度和品质等。提升学生职业品质的过程,也是帮助他们逐步实现社会化的过程。课外自我锻炼能够培养一个人的毅力,持之以恒良好品质,并促使学生养生良好的作息时间和计划的习惯。同时,课外锻炼的时间还可以结识更多得朋友,对于交际能力是一个很大得促进。这些对于以后的工作都是不可或缺的优秀素质。
1.6 课外体育锻炼有助锻炼职业技能,积累职业经验
相应的技能是大学生进入职业领域的资本,不同的职业会对人们有不同的技能要求。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深入实施和体育新课改的推进,对未来体育工作者而言,社会和中小学校越来越需要多专多能型人才,即不仅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交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而且要掌握多个专项技能。这样才能对不同类别和兴趣的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所以学生可根据自身课程时间安排,选取几个自己喜欢的项目来练习,提高综合能力,这无疑将在就业的过程中增加重要的砝码。只有经常性的使用、锻炼才能更好的理解体育,积累更多得经验,对于以后的工作生活都是不可或缺的人生财富。
2 课余锻炼自我安排
2.1激发锻炼热情
针对体育课实践性很强,必须多练的特点,我们采用了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的方法,促使学生加强锻炼,培养学生自己教自己的能力。例如,可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带准备活动,起先不限制什么内容,而后自行设计,互换进行实习,提倡学生之间的体育交流。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在课外由任课老师与授课班学生订出每周具体辅导时间,学生到时自觉出来锻炼,老师进行辅导,解答练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安排一些小型比赛让学生自己担任裁判,让学生从中得到锻炼。对于少数体育基础差的学生,在课堂中未能解决的技术动作,在课外活动辅导中得到了提高。大大增强了学生自我锻炼的信心和决心。
2.2培养锻炼习惯,从自我兴趣出发
学生在选择锻炼项目存在一定的兴趣差异,而这种个别差异往往又决定着知觉和选择性。学生会把不感兴趣的事情排列到知觉的对象之外,而集中注意感兴趣的事情。通过兴趣的培养来达到学生自我锻炼,养成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在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学生在独立锻炼过程中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自我纠正等方面的自我调控能力,引导他们主动积极的锻炼,从而使学生自我锻炼成为自己的自主的活动。
2.3合理安排自我锻炼
有了兴趣,有了理想,接着就是去施行。体育锻炼中很忌讳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所以我们需要有个详细的计划来敦促自己进行课外锻炼,进行自我约束。这个计划最好是能够有天计划、周计划、月计划、年计划等,尽量做到详细合理。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人做计划喜欢把计划提的高高的,比如说:我在一年之内百米速度要追上刘易斯。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无法实现的,所以这样得计划往往不了了之。还有一种就是把计划定得很简单,就像一米八的人去够篮球网,轻轻点一下脚就能做到的,这种计划没有进取性,对于成绩的提高微乎其微。体育锻炼时应全身心地投入,一心一意地锻炼,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4 体验成功乐趣
追求成功是每一个学生的一种现实体验和强烈的动机趋向。顾明远教授在《提高民族素质,迎接21世纪挑战》一文中指出:我赞成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成功教育,让学生学到实在的知识,自己的兴趣和才能得到发展,获得成功的启迪。让不同层次的锻炼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会让我们在自我锻炼中找到,对课外锻炼的兴趣也节节升高。
3 结束语
总之,体育学习中对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和对学生合作能力培养,能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得到综合素质的提高,让素质教育理念融入于体育教学课堂之中。而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是学生自我锻炼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得以提高的前提,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育中,我们要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得到整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2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调查鞍山市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分析影响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为更好的开展鞍山市中学生体育锻炼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 鞍山市 中学生 体育锻炼 现状 影响因素
党和国家对高度重视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来保证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本文通过调查鞍山市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情况,分析影响开展的因素,为更好的开展城区中学生体育锻炼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鞍山市城区及海台岫14所初中和11所高中。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
二、结果与分析
(一)鞍山市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
1.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知
(1)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喜爱程度。无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男生还是女生,他们主观意识上喜欢体育锻炼;高中生喜欢比例略高于初中生,但男生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女生,这与男女生生理、心理差异有一定的关系
(2)中学生对体育锻炼必要性的认知。中学生们还是认可体育锻炼在他们生活中的地位,主观上认为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体质,可以放松身心,并且是与同学交往的一个好方式。调查统计显示,高中生更重视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分析原因,与他们的思想、辨别事物的能力日趋成熟,对体育锻炼有更高的认识有关。大部分的中学生主观上还是想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体育锻炼知识和运动技能,喜欢、也愿意参加体育锻炼。
2.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动机
大部分中学生选择体育锻炼的动机是增强体质、兴趣爱好、丰富生活,这样的动机有利于他们坚持体育锻炼。但应付考试这一选项,女学生特别是初中女生,这样的动机会把体育锻炼误认为是一种任务、一种负担,不利于他们“终生体育”的形成。
3.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时间
大部分学生每周能参与次数3次以上且持续时间在30分钟以上。通过进一步调查,主要是学校的体育课和大课间的有效实施起到很大作用,但除了学校体育锻炼的途径外,课余时间学生很少参加体育锻炼。
(二)鞍山市中学开展体育活动的情况
1.学校开展体育锻炼情况
(1)体育课开展情况。调查了解:现阶段中学体育课每周安排2学时,开课16周,共计32学时。理论课4学时,实践课28学时。在体育课教学上,个别高中有体育场馆,采用俱乐部学生选课的形式教学,但大部分学校仍保留传统教学模式。
(2)课余体育开展情况。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有一次“大课间”活动,每次活动时间30分钟,基本由学生自由活动15分钟和广播体操15分钟组成。
2.社会为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组织的活动和提供场所情况
(1)组织中学生体育锻炼活动。除了学校自身组织的一些体育活动,如体育节、田径运动会、球类比赛外,鞍山市教育局和体育局每年还会组织一些鞍山市中学生体育赛事。
(2)提供中学生体育锻炼活动的场所。①免费场馆:学校操场、公园、社区;②收费场馆:健身俱乐部、游泳馆、球类馆等。
(三)影响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因素
1.影响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内因。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之间意识不足;电子娱乐产品等因素的干扰。
2.阻碍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外因。学业负担太重,体育锻炼被大量占用;体育锻炼场馆设施有限;缺乏相关的专业指导。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大部分中学生主观上喜爱体育锻炼,渴望参与体育锻炼。男生的喜欢程度略高于女生。2.基本达到“体育人口锻炼标准”,主要通过学校体育课和大课间完成体育锻炼,自身主动锻炼不多。3.社会各界开展一些中学生体育锻炼活动,但实践开展有一定局限性。4.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之间意识不足;电子娱乐产品等因素的干扰是阻碍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主要内因。5.学业负担太重,体育锻炼被大量占用;体育锻炼场馆设施有限;缺乏相关的专业指导是阻碍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主要外因。6.各学校都能开展体育课和大课间活动,但体育课和大课间的开展效果和内容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建议
1.通过学校体育课,体育场馆资源,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2.社会体育活动场所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在特定时间、区域为他们提供体育锻炼场所。3.面向广大中学生开展体育锻炼活动,增强活动的全民性,淡化活动的竞技性,让每个中学生都投入进来,体会到体育锻炼带给他们的快乐。
参考文献:
篇3
一、大学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教学理念应用的必要性
终身体育指的是一个人在有生之年,应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树立体育锻炼的意识,从而提高身体素质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体育学习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不同年龄阶段接受体育教学的内容都不一样,具体来说,可以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学前体育和学校体育以及社会体育。而处于学前教育到社会体育的过渡阶段的学校体育,不仅过程跨度较大,时间也非常长,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人接受体育学习的重要阶段、黄金时期。而很多年轻人在毕业之后忙于工作,既没有时间也不愿意利用休息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素质明显不如从前。因此,高校体育为了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应运而生。这种教育理念不仅注重学生在校进行体育锻炼来提高身体素质,更为重要的是,提高他们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即便在毕业之后,这些年轻人也能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并受益终身。
二、终身体育教学理念在大学体育教育中的融合路径
终身体育教学理念在大学体育教育中的融合路径,具体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完善配套设施、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制定合理的考核办法以及建设一支优秀的体育师资队伍。具体内容如下:
(一)完善配套设施
现阶段,各高校学生的数量在逐年增加,原先的基础设施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因此,学校应给予体育教学足够的重视,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完善基础体育设施,提升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以满足学生对体育基础设施的需要,为体育教学活动在高校开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二)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1.创新工作模式,转变教育理念。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所设计的教学内容能够在满足学生实际需求的同时,实现学生从被动参与体育锻炼到积极主动参与体院锻炼的转变。教师需要丰富教学手段,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学生不仅体会到了体育锻炼的快乐,也学到了体育的知识,掌握了体育的基本技能。
2.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大学体育不仅要注重体育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还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然而,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是需要过程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教师应正确认识终身体育理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热情,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引领他们逐渐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3.促进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认识的提升。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应做好榜样,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展现出自己对体育锻炼的热情,秉持终身教育的理念,让学生能够对终身体育理念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的目的,提升他们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
(三)制定合理的考核办法
为了使体育成绩考核方式更趋向合理化,高校应制定合理的考核办法,完善考核机制,丰富考核手段,不应只把成绩作为考核的唯一标准,而是能够将学生体育学习的各方面都纳入评价体系中,比如学生的身体、心理、体育意识以及技术水平,等等。同时,高校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水平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考核办法,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四)建设一支优良的体育师资队伍
在高举素质教育大旗的今天,高校的体育教学也应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转变教育理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而身为教师,更应注重自身专业素质以及专业水平的提升,打造高质量课堂。
三、结语
篇4
【关键词】中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制约因素;应对策略
课余体育锻炼是学生在课外的时间里,利用各种体育项目进行锻炼身体的活动,它是以促进身体健康,增进人们身心愉悦的活动。课余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少年儿童健身活动的基本形式,也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体育教育受到大众的重视。而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也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对遵义市中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制约课余体育锻炼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其方法。
一、遵义市中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
遵义市中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认知态度较好。对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主要集中在增强体质及防治疾病和相互交流及发展个性上。在课余体育锻炼的项目选择上,男生是篮球、羽毛球、乒乓球; 女生为健美操、跑步羽毛球和乒乓球。课外体育锻炼的频率上,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外体育;而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大部分没有超过一小时。
从目前中学生体育活动来看,体育课对中学生身体成长是远远不够的,单是体育课的时间就不够,国家规定初中体育课一个星期三节,但在很多学校是两节课,高中要求一个星期两节课,但在很多学校都用来上室内课,让学生自己复习文化功课,就这个方面就体现了中学生身心发展所需要的活动是不够的,所以课余体育锻炼对中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二、遵义市中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体育场地和器材
体育锻炼缺乏体育器材和场地的问题。中学生对有器材的体育项目比较感兴趣,枯燥无味的锻炼没有器材和好的场地,只有落实解决好这两个问题,课余锻炼才能有效的进行,这也是能不能顺利完成体育教学的基础,但是在学校对课余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上却远远不够,学校将经费都投入到其他地方,在修建、维修场地和购买体育器材上投入得很少,致使在学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过程中,由于体育场地和器材的缺乏,很多学生都没有机会在课余时间里锻炼他们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也无法达到锻炼学生身体的目的,也就会影响到他们对此的态度,只有落实好这两个基础,体育锻炼才能顺利进行。
(二)学习压力和缺少时间
随着环境的变化,周围生活节奏的加快,作为孩子的父母就会给他们灌输以学习为重的想法,使他们所面临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就会很多,而用在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就很少了,虽然各个学校在早操和课间操都有明文规定,但是学校并没有引起重视。学校现在实行素质教育,对学生学习要求很严格,他们的压力也很大,所以他们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理论课程的学习上,就会无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体育活动,导致他们就不想去体育锻炼,就算有部分同学想去进行体育活动,父母或者老师就会要求他们把时间放在学习上,以至于这部分学生都把时间放在学习上了,导致他们去锻炼的时间就很少。
(三)体育兴趣
兴趣是能够让学生对学习喜爱的首要条件,是能够让学生更好和更深入学习的基础,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对学习的动力,如果学生对此不感兴趣,则在活动中他们都不会产生兴奋,从而体会不到运动带来的乐趣,最中导致他们厌恶体育运动,更不会自觉参加课余体育锻炼。从各种资料显示,相对于女生来说,男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要高,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进程是不均衡的,针对这一现状看来学生体育意识比较薄弱,体育情感也随之下降,就会影响学生锻炼的热情。
(四)其他方面
1. 自身性格和对体育锻炼的理解。自身性格对课余体育锻炼的影响也是很大的,自身性格影响着个体的言行举止,这也能看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意识倾向,在参加学校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因为性格内向、害羞、自卑的心理而对体育活动逐渐失去兴趣,因为他们在平时锻炼中怕动作做得不好,而且在很多活动中有恐惧心理,这就会导致他们越来越远离体育活动,长此以往就会对此产生消极态度。
现在的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够明确,主要表现在他们不能正确面对和认识体育锻炼的好处与弊端,而且容易混淆,他们认为体育锻炼可有可无,甚至对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没有欲望,更没有明确的锻炼目标,还有自身的身体素质的限制也成为制约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因素之一。
2. 家庭环境和体育氛围因素。如今生活条件同比以前大有不同,现在的学生在家里都是掌上明珠,而且大多数都处在体重超标,在家从不劳动,在活动中怕出汗、怕脏、怕累等,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父母对待体育锻炼的态度是消极的,他们对孩子的体能发展没有什么要求,也不重视孩子的身体素质方面的因素,就会导致这些孩子的情感得不到一定的培养,学生就不会参加锻炼。
迫于升学的压力,学生的学习是备受学校老师和家长所关注的,学校所关注的重点是学生的成绩,学校对体育课不重视,这致使了有些学生想参加课余体育锻炼而怕周围人用异样的眼光看他,而减少体育锻炼的次数。体育氛围对于一个学校乃至一个社会都是很重要的。
三、遵义市中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应对策略
(一)教师方面
中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产生也受制于体育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对于课余体育锻炼,首先教师应该从各个方面直接或者间接告诉学生,体育锻炼对于当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必要性,教师对学生兴趣的开发和培养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这样对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起着重大的作用。因此,教师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从每一个细小环节出发,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体育长处,鼓励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喜爱。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进行锻炼;体育教师树立良好形象,使之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对学生进行指导,使他们对体育运动有更深的了解,带动他们积极参加课外所举行的一切体育活动。
(二)学校方面
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首要的物质条件是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如果就连基本的条件都没有,那就会削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和积极性。学校应增加体育场地、器材和各项体育经费的投入。加大对大多数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进行拓展,同时引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学校还应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开展一些大部分学生喜欢的体育选修课,并有专门的老师负责。
(三)学生自身方面
学生应逐步转变以学习为主的思想,还对体育锻炼形成正确的认识,从根本上改变以前对体育锻炼的理解,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应该培养自我锻炼的意识,从中学习体育精神,在平时多学习自我保护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自觉参加的习惯,同时告诉周围同学参加锻炼的重要性。
四、结论与建议
(一)提升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意识,并开设专门的体育讲座。讲授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自身参与的必要性。
(二)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应该加大对体育场地和设施的投入力度,整合现有的体育资源,完善体育器材,以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
(三)进一步加强对课余体育锻炼的组织管理,并建立一套组织管理体系,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外体育活动中去。
参考文献
[1] 张颖,黄正廪.遵义市中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调查[J].世纪桥,2011(17).
[2] 郭金荣.中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调查与分析[J].科教导刊,2013(10).
[3] 颜宁.德州市农村中学课余体育活动调查与分析[J].新西部,2012(10).
[4] 李学荣.中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情况调查与分析[J].广东科技,2010(6).
[5] 马建华等.如皋市中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9(4).
篇5
如今部分学生身体素质差,怕苦怕累,不愿参加体育锻炼,要么长成豆芽菜,要么长成小胖墩。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让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研究假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摸索出一套培养体困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方法,从而使体困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让学生受益终身。研究方法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进行研究,以一个班的体困生为研究对象。
二、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措施
(1)大力宣传,使学生认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首先,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A.身体形态发育水平。B.生理机能水平。C.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水平。D.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E.心理状态。体质是人类生命活动和劳动工作能力的物质基础,也是身体好坏强弱的标志,一个人的体质好坏并不完全取决于先天遗传,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体质强弱的现实性更多是依赖于生活环境,营养卫生,特别是身体锻炼等因素。其次,体育的功能。体育能促进智育的发展,智力的发展。知识的获得所依靠的是人的大脑,脑是人体的一部分。体质的好坏与脑的发育关系十分密切,因此,进行体育锻炼强化了体质,实际上也就增强和提高了脑的功能。体育活动要充分利用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和运动感知觉,而这些感知活动都要通过脑中枢,脑中枢又指挥跑、跳、投掷、攀爬等活动。体育的这些活动训练了大脑的灵活性,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经常发生人与物体的移动,空间和时间的变动,学生需要观察和高度注意,才能够对方向、各种形状、硬度、时间和距离加深认识。体育具有知识性和科学性,是学生应具有的文化素养,是现代化生活的一部分。体育中蕴含思想品德教育,能够培养刻苦锻炼、顽强勇敢、团结合作、遵守纪律等优良品质。体育中的美育,还能培养端庄的体态,达到形体美、动作美,充分展现人体美。(2)通过竞技比赛,增强学生的锻炼意识。竞技比赛是文化的一部分。学生争强好胜,在比赛中获胜的学生会越来越爱好体育,更喜欢锻炼,失败的同学会更加努力锻炼,争取下次比赛取得好名次。春季召开运动会,冬季开展越野比赛,每月组织一次小型单项比赛,如:跳绳比赛、踢毽比赛、拔河比赛等。在各种比赛活动期间,同学们都能自觉坚持锻炼,以求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为集体争光。(3)通过各种游戏,增强体育锻炼的趣味性。有相当一部分体育游戏就是田径运动的基本活动形式。针对学生年龄特征及其相应的身体素质,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游戏,既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增强了趣味性。灵敏素质:发展灵敏素质,主要是通过听节拍加速跑,根据教师的手势变速跑,“8”字跑接力,“叫号赛跑”“障碍赛跑”等游戏来进行。柔韧素质:柔韧性是许多运动项目必备的身体素质,学生要充分利用做准备活动的时间,进行柔韧性练习,如“甩腰”“劈叉”,双人的“翻饼”“烙饼”,三人的“套花篮”等游戏。速度素质:很多游戏项目都可以发展学生速度素质,如“足球游戏”“篮球游戏”等。力量素质训练:有很多游戏可以发展学生力量素质,如“蛙跳接力”“青蛙过河”等,这些游戏的开展,使学生在练习中不觉得枯燥,而是在兴致盎然中发展了四肢肌肉力量。耐久力素质:对于学生来说,耐力是薄弱环节,有些学生身体素质很好,却不能吃苦耐劳,表现在运动中便是耐力差。学生要通过游戏提高耐力,较为简便的游戏有“跳绳”“爬楼梯”等。(4)通过球类增强体育锻炼的娱乐性。球类是学生十分喜爱的体育活动,其活动特点是合作性强、竞争激烈、锻炼身体综合效果好,已成为娱乐性项目。(5)养成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的习惯。每次运动前先要做准备活动,运动结束后要做放松活动和整理活动。
三、衡量是否形成体育锻炼习惯
第一,向学生做调查:你每天能进行多长时间的体育锻炼?你的体育锻炼是自觉的还是被强迫的,你在体育锻炼时感到快乐吗?第二,向家长做调查:你发现自己的孩子爱锻炼吗?你支持孩子锻炼吗?第三,向班主任做调查:你班学生每天课间都做些什么活动?第四,根据学生的体育达标成绩测定: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学生,体育达标成绩要好。第五,收集一些资料:体困学生身高体重的资料和体困学生肺活量的资料。
四、结束语
体育教学是一门科学和艺术。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表现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体育教师要在体育教学改革中,重视学生情感上的需要,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学,使师生关系更融洽,教学活动更富有创造力,更富有艺术感。要让体困生真正喜欢体育课,在体育锻炼活动中体验更多的快乐,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作者:李俊 单位:江苏省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学校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中职学校;体育运动;体育锻炼
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生命力旺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加强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中职学生的体育现状与体育锻炼的意义
现在中职学校的学生除了每周学校安排的一两节体育课外,课外锻炼情况不容乐观。日常生活学习中思想懒惰,缺乏积极向上的心态。缺少体育锻炼导致上课喜欢睡觉、看小说、玩手机等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课余时间喜欢去网吧通宵上网。另一方面学校对体育设施投入不足,导致教师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一个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合理的体育锻炼才能使每一个同学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才能使同学们真正成为健康的青少年。
二、缺乏体育锻炼使生命力脆弱的真实案例
2012年全国部分地区发生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猝死的事件。11月13日,广州增城某职业技术学院大一新生小莲,早上6时许,她与同宿舍的2名女孩一起去宿舍旁的田径场跑步。跑完800多米时,小莲突然倒下,送至医院经过两个多小时抢救,最终也未能挽回小莲的生命。同年11月14日下午,广州白云区某中学初二女生小何跑步后不适,晕倒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根据运动生理学专家的解释,长跑时发生猝死,大都是由于突然增大运动负荷,心脏功能跟不上运动量的增加,导致心脏缺血或产生严重的供氧不足,诱发各种心肌病所致。
三、学校如何提升学生的体育水平
体育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基本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以及锻炼身体的有效方法。学校不仅要从师资、场地、教学理念上重视体育教育,更要以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与习惯为前提。
1.改革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和体育教师任课制度
传统的体育课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体育锻炼,对体育教师的发挥也有限制。科学的体育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基础,体育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更要加强自己的专业水平,结合多元化教学,从而达到高效的教学目的。任课制度方面,学校可以根据体育教师的专业来安排专项教学制度。因为对于一个45人以上的班级来说,一个教师上课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的,多个教师分项目上课既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又可以提高课程的效率。
2.完善学校体育场地
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学校应该加大对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投入,针对不同人群加大公共场所体育设施建设,对不同人群要有不同的场地器材标准。比如要有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场等。
3.大力在校园内开展各项体育活动
组织校园体育活动,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开展体育锻炼、体育表演、体育比赛、体育专题讲座、体育演讲比赛、图片资料展示等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体育活动兴趣以及体育意识,增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4.家长协助学生培养体育意识
家长们认为学生在学校是以学习为主,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学校要让家长认识到学生身体锻炼的必要性,以及怎样提高和培养孩子的体育意识。家长要给孩子创造感受体育的氛围。
5.学生自己加强体育锻炼提升自己的体育水平
强壮的身体素质是今后工作生活的重要保证。没有强壮的体魄,会承受不住以后的工作生活上的压力。学生从自身的需要出发,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觉自发地从事体育锻炼。学生个人的自我体育意识对其学习体育和锻炼身体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学生要树立强烈的自尊心、自信心。在体育训练中,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完成训练任务。在课外活动中充分享受体育锻炼带来的欢乐,让自己更有能量,更有信心的学习。
体育锻炼也须作为一种终身教育推广给青少年学生,培养其自主体育锻炼的意识。中职学校要充分学习贯彻国家政策,积极营造浓厚的体育氛围。把体育运动与学校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真正把广大学生吸引到健身场所,以此提高学生校园体育生活质量,提升学校整体的体育水平。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快乐体育; 课程设计; 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169-001
在实施素质教育背景下,快乐教育不断被运用到学校教学中,这对传统的学校教学模式产生强烈的冲击。因此,把快乐体育思想融进学校体育教学中是目前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
一、快乐体育的概念和特点
1.快乐体育的概念
快乐体育是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与要求而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是指以终身体育与个性协调发展为根本出发点,让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玩得快乐,在玩的过程中学习和提升各项技能,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使全体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生动活泼地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体验运动的乐趣,体验克服困难和战胜困难后所获得的一种强烈愉悦感和成就感的一种教育思想。
2.快乐体育的特点
快乐体育强调学校体育必须是全体学生的体育、成功的体育、终身的体育,体育教学结构应是融入认知、情感和身体发展为一体的三维一体结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强调不同体育活动项目所独具的乐趣,主要指快乐的运动体验与成功体验。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快乐和成功的情感驱动体验,教师从情感教学入手,以自己对学生、对教学的热爱来激发学生勤奋学习。
二、开展快乐体育的必要性
近些年来,学校体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学生喜欢体育却厌倦体育课的现象在当前学校体育中较为普遍。
1.教学的整齐划一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爱好的需要
我曾对某高中300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被动体育人口占被调查者总人数的14%,其中女生中被动体育人口占46%,被动体育人口偏高,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首先,我国实行同一种体育教育模式,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大学,学生都上同一形式的体育课,测同一种项目。一项运动技术小学教了,初中再教,高中甚至大学再学,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再者,学校对学生体育意识培养不够,学生为了考试而被动进行着体育活动。学校体育的基本点应在于给学生以宽松的体育活动环境,使学生主动、愉快地进行体育活动。
2.目前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产生脱钩
学校体育并不是体育的终结,而是体育的新起点,这要求学校体育必须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担负起承前启后的重任。在小学阶段,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注重健康教育,培养正确的身体姿势,介绍学习各种动作技术,努力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在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发育时期,也是多种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因此,应注重体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在掌握运动,增强体质中,采用有效的方法与手段,使学生体验运动的快乐。在高中阶段,由于学业紧张,且部分同学将走上社会,因此,要结合本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学校具体情况,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选择一些学生有兴趣,便于进行自我锻炼的项目实施教学,增设一些生活体育的内容,使学生体验到体育活动有助于学业进步,生活质量的提高,最终使他们终身受益,达到学校体育向终身体育转化的目的。
三、实施快乐体育的方法
当今,国际上掀起“快乐体育论”的思潮,强调运动乐趣在学生学习兴趣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兴趣爱好是运动的动力,对某种行为有快乐感,即产生爱好的兴趣。“人类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学校提倡快乐体育,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技能,从而养成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体育动机是选择、激发、维持并强化一定的体育活动,从而导向一目标的内在动力。体育课中可以通过目标设置、创设情境、积极反馈等方法来提高学生内在动机。
1.目标设置
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属于有目的行为,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目标设置来激发动机。例如在立定跳远练习时,由于动作比较简单,小学里已在达标项目中出现。初中体育课上再出现时,学生就没有多少新鲜感,如果能根据学生心理设置教学目标,如达到及格(或良好级、优良级)组织教学,当这种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内心需要时,就会使练习的进行经常处于自我意识控制之下,提高努力程度和动机水平。
2.创设情境
学生上体育课,都是在教师直接设计或间接控制的情境中进行的。情境应具有诱发动机和功能。根据成就动机发展的需要,应设置能激起认知内驱力、归属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并转化为活动动力的情境。体育教学中,在教材内容和大纲要求不变的情况下变化教学方法,使活动具有新异性,就能满足学生求新好奇的心理;制造问题情境也可诱发认识内驱力;活动之初不知结果可引起探索结果的意向和期待心理;还可以适当组织竞赛等。要利用体育教学人际交往频率高的特点,让学生体验到老师的认同、悦纳、同伴之间友好、关心的感情。在学生完成动作后,老师的表情和鼓励性语言使学生发自内心的高兴。教师善意的指点与期待,会使学生产生继续练习的意愿。他们从老师的关心与耐心中体验到安全感,归属感的满足,同伴之间的协作、帮助,尤其是在集体项目竞赛中互相切磋,共同为取胜而通力合作,同样会使他们体验到自己归属于某一集体,被同伴所接受的幸福感。体育教师应创设精神情境以满足学生因自己有胜任能力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出来带操做示范、当小组长,或是对某方面突出、考试成绩好的学生充分肯定或表扬,以满足学生的自尊心。
3.积极反馈
篇8
[关键词]高职学生 体育锻炼 积极性 主动性
[作者简介]周丽寰(1960- ),女,河北成安人,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理论。(陕西 咸阳 712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3-0114-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一名合格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强健的体魄,更是他们将来胜任工作强有力的保证。而一些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后生活变得散漫、无规律,一有空余时间就上网,作息不规律导致饮食不规律、不健康,平时更是很少参加体育锻炼。这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得一些学生体重上升、视力下降、身体肌肉萎缩、速度和耐力等素质指标降低,等等。日前公布的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继续下降,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实践证明,经常地参加体育锻炼是预防和治疗身体不良状况、提高身体素质的最好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当前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议题,也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一、影响高职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因素
(一)对体育锻炼认识不足
一些高职学生从思想上对体育锻炼重视不够,只将文化课放在首位,忽视了体育的学习。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对于各种体育项目对人体会产生什么作用和影响缺乏相关的了解,进而对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产生质疑,缺乏锻炼身体的动力,影响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些学生上体育课采取应付的态度,做练习时不认真、不标准,课后也不能自觉进行锻炼,这些现象在高职生中很常见。
(二)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
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安排的教学内容略显单调或是过于简单。由于很多学生过去学过并已掌握了一些高职体育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体育项目,这就减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甚至反感的消极情绪,学生练习的时候就会不积极、不主动。教学中有些教师采用“我讲你听,我做你看”的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教学效果差。这样就导致有些学生上体育课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当考试结束后,所学技术、技能也随之丢弃。
(三)场地、器材短缺
通过对周边几所高职院校的走访调查发现,一些高职院校体育场馆面积、体育器材数量与在校学生数量相比,比例失调。并且体育场地不足、体育器材数量不足且种类不全,导致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机会减少。即便是学生有体育锻炼的兴趣及动力,也会因没有充足的体育设施,而无法进行体育锻炼,打击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四)教师综合素质的欠缺
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有些教师会出现示范动作不规范、讲解要领不准确、组织教学与方法手段略显苍白等问题。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出现问题时,应变能力不足,这都影响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培养高职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途径
(一)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要使学生从思想上产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视,首先要加强学生对体育锻炼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以“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除了教授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教学外,还要进行一定的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不断扩大学生的体育知识面,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使学生了解体育锻炼有助于自己身心的健康发展,体育锻炼对增强体质具有重要的作用,进而增加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情感,不断提高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对待体育运动从“要我学”转到“我要学”。
(二)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
篇9
关键词:文化传承;传统民族体育;高校体育教学;必要性分析
而今,民族文化担当着促进国家发展、民族团结的重要角色。传统民族体育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使我国传统文化的骄傲得到传承和发扬是毋庸置疑的。然而,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也渐渐走进中国,逐渐影响着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导致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巨大影响。另外,由于国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除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没有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外,日益增多的现代娱乐方式逐渐替代了传统民族体育运动项目。所以,传承和发扬传统民族体育是传承我国优秀文化的当务之急。高校体育教学是面向我国大学生进行的体育知识、技能传授。高校是文化传播的平台,因此把传统的民族体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是必然选择;此外,大学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群体庞大,即将成为我国各领域的接班人,有责任、有义务承担发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光荣使命。
一、民族体育的意义和存在价值
我国的民族体育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国家范围内的民族体育项目。这类民族体育项目在国内被广泛普及,在正式的比赛中也经常出现。
2.民族间节日举行的体育项目。这类民族体育项目仅在学校范围内开展,而且通常只在节庆日才举行。
3.少数民族范围内的体育项目。这类民族体育项目产生于少数民族,有很多当地的讲究,仅在当地开展,很少项目被普及。
大多数民族体育都会结合当地环境或本民族特色等,产生于人们的生活之中,带有一定的民族特色,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就拿少数民族的体育来说,所包含的类别颇为丰富,不仅有本民族象征性的服装、饰品,而且针对每一个体育项目都有其独特的神秘感和艺术感,这些都是中华文化中的巨大财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民族体育也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对于个人来讲,长期参加民族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调节心理,还可以使肢体更加灵活、身体更加协调。一些民族体育项目,如:太极、武术等,除了可以修身养性之外,还可以祛病健身、延年益寿。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讲,民族体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增加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使整个民族更加团结友好;
(2)使民族经济更加发达;
(3)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4)使体育形式多样化、丰富化。
二、传统民族体育的威胁
传统民族体育的存在价值意义非凡,然而,它的传承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正面临消亡的威胁。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除了受到西方体育文化的强烈冲击外,现代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沉重,一心只注重经济的发展,无时间、无精力去进行体育活动,尽管我国很早就提出全民健身。另一方面,传统民族体育的传承还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学校的应试教育模式,导致学生及家长只关注考试成绩,在学校上课只注重文化课的教学,课后还是参加文化课的补习,因而缺乏体育锻炼的时间。
2.日益增加的娱乐活动充斥着人们的业余生活,一些现代化的娱乐方式在形式上取代了传统民族体育,如:网球、高尔夫等。
3.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年青一代的人口数量相对减少,目前一些传统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只是由一些年长者保护和传承,缺乏年轻的传承人。
作为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高校应该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传统民族体育的重任。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了解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和发扬民族体育的文化和精神更是义不容辞。
三、传统民族体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必要性
前面两节已经提到,一方面,民族体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对国家发展、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它正受到各种威胁,面临消亡。所以,把传统的民族体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是很有必要的。作为一个体育项目,民族体育基本不受地理环境的约束,对器材的要求也不高,可以因地制宜,这就便于在高校内推广。高校作为知识、文化的传播平台,面向我国大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传授,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教学环境。在高校体育教育中,不但要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更重要的是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因此,高校应该承担起传承和发扬民族体育的重大责任。
高校教育的目标是传播知识和文化,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然而,民族体育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并且长期参加民族体育项目的锻炼可以培养自身肢体的协调能力和某些专业技能。从这个角度来说,传统民族体育是对高校教育的补充。此外,民族体育具有很强的参与性,能够促进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它的开展可以直接借助各高校现有的条件,不需另外重建场地。因此,把民族体育融入高校教育中,可以凭借高校的教学资源和环境这个良好的平台,传承和弘扬民族体育文化和精神,不仅可以促进民族体育的发展,保护民族体育免受消亡的威胁,还能使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使教学课堂的氛围更加活跃。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要在不同地区的高校开设具有当地特色的民族体育课程,让传统民族体育进入高校课堂,既可以使更多的大学生了解自己国家各个民族的特色和文化,更可以了解祖辈们的智慧结晶,增强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不仅如此,民族体育的内容本身对于学生来讲也具有很大的意义。它是祖辈的智慧结晶,对于当下的大学生而言,不但有助于身心锻炼,强身健体,还有很浓的文化、娱乐氛围。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应该树立高度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勇于承担传承和发扬民族体育文化和精神的重任。
本文从传承文化的视角阐述了我国传统民族体育的意义和存在价值及传统民族体育所面临的危机,分析了传统民族体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必要性。总之,民族体育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是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我们不愿意看到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从此消失。高校教育应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先进的西方文化等进行融合,向当代大学生传播这些文化,使其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高校是一个很好的传播平台。通过把传统的民族体育融入高校教育中,不仅传承和弘扬了传统民族文化,而且使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得到启发和锻炼。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生理因素;心理因素;转化对策
体育教学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学生体质是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而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制度,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是一项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务。体育教师可博采众长,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这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女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要比男生低,直接影响她们的运动成绩和生长发育。因此,怎样调动女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我们体育教师需要解决的难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这一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
一、影响体育课教学质量的因素
1.生理因素
(1)运动器官结构与机能方面。女生的骨骼细小,骨密质层薄,四肢骨较短且力量较弱,肌肉较柔软。特别是手腕层肌、肩带肌等部位力量较小。而皮下脂肪显著发达。
(2)心血管系统方面。由于女生的心脏重量较男子轻。心容积量少,心缩力小,每次收缩时心输出量产,而心跳较快。
(3)呼吸系统方面。女生的肺活量小,呼吸深度较浅。肺通气量较小,因而会直接影响到气体交换量的大小。由于以上各特点,所以女生进行运动时,脉搏、呼吸次数等增加,负担较多,而恢复时间较长。
(4)月经是女子正常的生理现象,在月经周期内会产生某种机能上的变化,这会直接影响到正常的教育教学。因此在女生月经期内进行体育教学时教师应加以重视,同平常应有所区别。
2.心理因素
(1)轻视体育。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只重视文化课的学习,不能正确认识体育锻炼与学习文化知识的辩证关系,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并不怎么重要,久而久之,形成一种“心理障碍”。
(2)害羞、太懒。由于心理和生理特点,一部分女生怕做动作不准确或不好看而惹人笑,特别是有男生在旁的时候,心里既想引起男生注意,又怕做得不好。此时害羞心理表现得更为突出。
(3)怕脏怕累。由于女生对体育锻炼缺乏兴趣,且学校操场是炉渣跑道,保养也不好,一跑就“漫天黑云”,怕弄脏衣服、鞋袜;城市女孩较多,比较娇气,怕苦怕累,不愿上体育课。
二、转化对策
(1)端正认识,增强体育锻炼意识。有些女生对体育锻炼与促进身体健康以及文化课学习的辩证关系认识不清,对学习体育的意义、作用和重要性的认识不明确,而使她们从思想上轻视体育课,产生了许多不良的思想,因此,应对症下药,通过系统的传授,使学生真正了解体育的功能,明确体育运动对身体生长发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体育的意义、作用和锻炼的价值,从而调动其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2)教学内容多样化,教法新颖。根据课的内容自编徒手操、行进间操,慢跑采用变速跑、螺旋跑或游戏。竞赛和游戏相结合使学生感兴趣,发挥能动性,培养她们的竞争意识和进取心,这样既达到了准备活动的目的,又使学生产生了愉快的心理。
(3)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在教学难度较大或有危险性的教材内容时,应特别注意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或分解练习或降低要求,以降低她们的畏难、害怕心理。
(4)尽量选用适合女生特点的项目上课。如:班里有舞蹈队的同学,让她们教大家做舞蹈动作、健美操,以满足她们的心理需要,激发她们的求知欲。教学内容应尽可能适应女生的特点,同时还要考虑到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以及组织措施方面的有效性,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
三、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培养
由于女生天生对运动有惰性思想,在课堂上的表现是不爱活动,主要是因为对体育课的目的、意义缺乏应有的认识,缺乏对终身体育锻炼的认识。在校期间有老师的督促,她们还会去参加锻炼,当毕业走入社会时,又会产生惰性,找各种理由不去锻炼。所以在校期间,体育老师就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培养。一是介绍锻炼内容和方法;二是教她们如何利用时间锻炼;三是选择好项目让她们锻炼;四是要让她们长期坚持锻炼下去,克服一切困难使自己终生受益,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体育课程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