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能力提升培训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0: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习能力提升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张店初中
八月中旬,天气炎热,在这酷暑难耐的日子里,平陆县进修校组织全县所有教师参加了一场由江西“金太阳教育集团”展开的为期一天的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会。
通过聆听两位专家的报告,我们对于语文课今后如何有效高效地开展,我收获颇多。
一:优化教学流程
通过学习,高效语文课的大致教学流程,由如下几个大的环节组成:
(1)学生阅读教材,自主探究学习;
(2)学生完成学科学案;
(3)小组合作学习;
(4)小组长领导小组完成学案,带领本小组探究问题并上讲台展示;
(5)课堂检测训练;
(6)填写问题反馈单。
我在语文导案上看到了如下内容:“学习过程——不看不讲,不议不讲,不练不讲”。主要是强调“以学代教”。
二:简化学案结构
语文学案的结构,大致有如下内容:
(1)学习目标;
(2)知识导学部分;
(3)问题与探究;
(4)课堂检测;
(5)问题反馈单的填写。
三:探究展示是课堂学习的重点
通过ppt展示,金太阳教育集团的教研员们在课前,由授课教师对学生进行了分组。在分组讨论后,由组长代表本小组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出本小组探究结果,然后依次由前到后,每个小组展示问题的探究结果,再由学生质疑或者补充,最后由教师点评。当一个小组组长走上讲台后,展示出本小组的探究学习情况,根据学科学案中的问题来展示,一个学习小组展示一个问题。所展示内容全班任何一人有异议,可以举手质疑,讲台上的展示小组给予解答。当讲台上的学生代表不能解答时,最后可向教师寻求帮助。遗憾的是,语文课教师基本上都是最后让学生向自己的标准答案靠拢;这个展示学习的环节,可能就是高效课堂出彩的地方。但一节有限的课堂教学,不可能像今天研讨课一样,让学生完全自由质疑和讨论,需要有效的组织和效率才行。我看到下面还有部分同学举手后想回答而没有机会。
当我观察学生相互小组讨论时,由于小组人数比较多,每个学习小组均超过10人,效率并不高。在小组代表上台展示时,大多都坐在下面当陪听。还有,展示的问题大多带有探究的性质,因材施教”体现不够充分,“高效课堂”理念没有真正体现出来。这真是一个矛盾,为了提高时效,让学生实际上这部分内容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够触及到。教学中对学生的“个别对待”和“动起来”,可起来回答的人却很少,让大部分都当了陪听。
四: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
教师在上课时必须明确:(1)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了什么;(2)让学生用多长时间获得的;(3)让学生怎样获得的;(4)是否每个学生都达成了教学目标。当然,一节课是否完成教学目标,学生的大脑是否得到有效思考,是否满足了学生的全面主动多样性发展等,这些都是重要的因素。
篇2
通过这次学习,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开拓了视野,更新了思维和理念,对今后的工作和实践都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通过这次学习,我有几点心得体会如下:
一、理论知识得到了更新。通过这次学习,使我懂得了自身要强大,要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用最新的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
篇3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信息化;教科研活动;微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9-0070-02
1 前言
教学信息化的发展促进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对学生也产生积极影响,对提升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提升自身信息技术能力和学科探索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很多学校在推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采用与教学科研相结合的方法,学科教研活动取得较好的效果。教师在教科研活动中,积极争取教学科研的指导,专业技能得到很大提升,打破了教学信息化应用瓶颈,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2 以教科研为引领,重视重难点突破
探索信息技术下的学法指导 现代化教学理念下,信息技术应该作为学法指导的重要手段。
首先,教科研活动要重视信息技术下的学法指导活动。毋庸置疑,近年来教研部门组织开展的多以教学为主要方向和培训目的的信息技术培训活动,对教学信息化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不足是对学法方面有所忽略。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点是如何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因此,学法指导方面的培训与创新思考就变得格外重要,应该尽快填补这方面的空缺。
其次,教科研要开展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学法指导活动,学法指导应更为具体有效。信息技术下的学法指导要以软件模板的运用指导为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自学的引导和调控[1]。引导的内容包括对学习目的、学习内容、教学形式和网络学习方法的提示、说明和介绍,依情组织网上学习讨论、个别化辅导、答疑、练习和评价等。如师生社交软件的下载、使用,可以让学生与教师进行更为真诚的沟通,形成良好的学法指导路径。
另外,避免不加选择、无限制地滥用软件技术。目前有很多学习软件充斥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如诸多的作业完成软件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合理地选择运用这些软件内容,可以将自己认可的学习方法介绍给学生。
探索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法指导 现代教育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因此,设计的学习情境,给予的学习资源,开展的学习活动等,都要紧紧围绕学生来展开。教科研组织要针对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进行教师的教法指导工作。
首先,指导教师学会应用,提高技能,如微课制作、动画制作、多功能文档制作等。只有熟练掌握这些技术,教师才能够经常性地使用;如果只是“会”而不是“熟练”,那么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之中,教师还是会减少使用的频率,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作用还是无法得以完整实现。
其次,指导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搭桥铺路;借助动画技术引导探究,合作交流,化解难点;借助多媒体课件分层练习,巩固新知,增强效果。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学习,学生常在网络中收集相关材料,包括文字、图片、动画等,教师要掌握指导学生开展信息化辅助学习的方法,根据学习目标进行信息筛选,并对选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再进行组合和再创造,最终得到学习成果,使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2]。
3 在应用中深化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应用,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教材的处理、学生的特点、教法的变革,努力提高信息素养,即获取、选择、加工信息的能力。
指导学校不断完善信息技术硬件条件 首先,学校网络宽带及设施要符合应用要求,保证学校网络接入水平、设备条件符合标准,实现全覆盖,支持课程与网络的整合。其次,学校要配备并及时更新与信息化教学相关的设备设施,包括多媒体教学终端,如电子白板、电脑、投影仪、画图软件等,以及可视化集中控制、数字化双向视音频、网络电视直播、课件点播、VOD视频点播、AOD音频点播、双向电视教学、示范教学、智能广播等资料设备等。
不断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 通过信息技术的相关培训,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教师终身学习,有效促进教师自主发展。培训活动要重视阶梯分层次培训,培训方式灵活多样,可以尝试采用“课程学习+资源分享+线下实践成果+网络研修+论坛研讨+网络作业”的模式,引导教师在学习活动中学会资源共享和自主探究学习,促进全面掌握培训内容。中、高端培训活动的内容要以贴近教学的内容为主,如“音视频素材的编辑与加工”“图片素材的处理与加工”“Science Word的初步操作”“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运用”“微课制作”等。另外,在具体培训设计过程中,要尽可能详细地设置学习内容。如三维动画制作的技术内容是比较复杂的,教科研组织在培训活动中要设置针对具体课程内容进行建模(包括场景、角色、道具的模型),为设计的场景进行动画制作,运用灯光、镜头的技巧,最终把渲染和特效输出的序列帧导入合成,为其校色,添加o助效果,最后完成设计等内容。还可以利用动画构建理科学习的微型世界。许多微型世界已被开发,尤其是在数学和科学学科中。
4 以课堂教学为主体,坚持有效性教学
坚持实效,避免追求形式 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首先要求避免追求表面化、形式化。教科研组织要帮助教师解决信息技术学习及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要与一线教师构建网络沟通平台,然后具体地帮助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指导教学活动,并保证教学实效性,避免轻视教科书上的某些知识点[3]。其次,要在培训中强调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多媒体信息技术。界面制作要合乎自然,切忌过于花哨,以免有哗众取宠之嫌;要朴实,交互不能很多、很复杂,避免造成课堂操作的手忙脚乱;一定要适时适度,切忌频繁滥用;避免过分夸大信息技术的效用。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并不意味着全面摒弃传统的东西,不应忽视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另外,教科研部门要开展一些竞赛活动,通过竞赛来发现教师不合理使用信息技术的问题,将问题整理起来,然后针对性地开展信息技术应用指导及培训。
精心制作课件 教学课件要精心制作,避免粗疏凑合。如有些教师制作课件,未能找到合适的音乐,便凑合着找一段用,与课文本身的感情基调不相吻合,甚至相互抵触,影响教学效果。教科研可以组织教师联合建设课件资源库,支持教学应用。此外,教科研部门还可帮助解决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如指导并与教师共同选择合适的制作平台,包括:PowerPoint是一种易学易用的软件,操作方法简单,能在短时间内编制出幻灯片类型的课件,具有较强的时效性;Authorware是课件制作者用得最多的软件之一,能把文字、符号、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整合在一起。
5 结语
综上所述,教学科研部门通过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可有效化解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遇到的难点,促进教学信息化健康发展,有利于教师形成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并将这种能力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1).
篇4
一、指导思想
通过专家教授的讲解引领,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促使自己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从而适用“新教育”“新技术”“新课堂”的要求。
二、研修目标
1、提高自己对信息技术应用在及各科教学中应用的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
2、能结合有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针对语文及各科教学不断和总结,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能力。
3、转变固有的教育观念,与新时期的教育观念保持一致。
三、研修方式
1、认真聆听专家们的教授,虚心向专家及同行请教
在学习中对专家讲解不明白问题和教学中的困惑,及时上网查询并向同行请教,努力向寻求专家帮助解决。积极参与研修班的各项研讨活动,努力向各位学员交流学习,拿出自己的问题请教各位学员,与各位学员共同探讨。
2、在学习中总结、反思,在总结、反思中提升
加强业务学习与进修,主动关心国内外及周围教育信息和专业理论,每周至少抽出几个小时,并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自己的思想和技能水平,如各种信息技术教学相关的刊物、多媒体技术、观摩、听讲座,上网等,汲取信息技术的新知识、新技能。⑴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积极参与在线研讨。⑵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合理利用软件、数字教育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⑶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有效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⑷利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养成网络学习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积极学习
俗话说“长到老,学到老”,我决心珍惜这次培训提升机会,认真遵守培训能力提升工程的各项要求,每天挤出时间上网学习,专心听讲,认真聆听专家,并做好必要的记录。无论专家报告何种风格,都坚持在最快的是时间内调整思路,融入专家讲解思路,内化成自身的知识,弥补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积极参加教育科研能力研修,树立教研科研意识,把研修和教育科研紧密结合,并拟写质量较高的教学反思、教学或者教学设计与同事交流,把问题作为课题研究,积极参加教育系统组织的教科研成果征集活动。
三、具体
1、上课期间每天利用1至2小时登陆网络研修平台(假期可以每天适当延长3至4小时),认真完成培训期间各项任务及作业。
2、认真聆听专家们视频讲座,做好笔记,并把理论运用于实践,提高自己业务水平。
3、培训期间多与同行研讨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总结和反思,力争让信息技术更好的服务我们的教学。
4、多阅读信息技术方面的书籍,掌握教学中常用软件的操作流程和方法,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
篇5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上述行业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64.1%、10.2%、5.4%、3.3%、3.3%和2.7%。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占60.4%,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占23.1%和16.5%;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15.7%、47.9%和36.4%;从企业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占17.6%,非国有企业占82.4%,其中有限责任公司占44.4%,股份有限公司占14.5%,集体企业占3%、私营企业占8.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6.5%,股份合作企业占5.2%。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企业经营者越来越重视学习,大部分企业经营者认为其个人学习能力处于中上水平,目前其获取经营管理知识最有效的途径来自于亲身实践以及总结与反思。
与企业经营者个人学习能力相比,企业的组织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尤其在获取知识和传递知识的能力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企业从外部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收集外部资料、外出学习和参加会展等。企业在内部分享知识主要通过管理者向员工传授、经验交流等传统途径,而类似互联网交流、内部刊物等现代和规范的知识分享方式有待进一步加强。
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所有制、规模的企业,其组织学习能力有显著不同。总体来说,民营、规模较大、员工学历较高、培训费用较多的企业,其组织学习能力相对较强。
总体上看,绝大多数企业经营者个人学习能力明显强于组织学习能力,企业经营者个人学习能力与组织学习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互影响。个人学习能力和组织学习能力的提升都对企业创新和竞争优势有较大影响,其中组织学习能力的影响更大。
调查表明,企业应重视学习,企业经营者在提升个人学习能力的同时,要有效地将个人学习能力逐渐转化为企业的组织学习能力,重视员工素质提升,加大员工学习培训经费投入,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水平和持续发展能力。同时,政府及社会各方面应大力加强企业家成长与企业组织学习的社会支持体系的建设,重视文化教育环境的改善,从而促进企业家健康成长和企业的持续发展。
企业学习的现状
本次调查涉及了企业学习的两个方面:企业经营者的个人学习和企业整体的组织学习。
一、企业经营者的个人学习
本次调查从三个方面了解了企业经营者个人学习的情况:一是个人学习能力;二是获取知识途径和读书情况;三是对“组织学习”和“学习型组织”的熟悉程度。
本次调查依据学习型组织过程模型,将经营者个人学习能力分为九个分项,分别为“发现能力”、“发明能力”、“选择能力”、“执行能力”、“推广能力”、“反思能力”、“获取知识能力”、“传递知识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并对这九个学习分能力加权平均得出“个人综合学习能力”。本次调查将个人学习能力强弱分为七等,分别为非常弱、弱、较弱、一般、较强、强和非常强,依次用数字1~7表示。得分越高,说明个人学习能力越强。
1.企业经营者个人综合学习能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调查结果显示,根据经营者对自身九项能力的评价得出,经营者个人综合学习能力的平均值为5.48,属于中等偏上,即学习能力较强的水平。其中反思能力(5.69)、发明能力(5.63)、获取知识能力(5.61)相对较强,选择能力(5.57)、执行能力(5.55)、推广能力(5.54)、发现能力(5.50)处于中间,传递知识能力(5.19)和知识管理能力(4.59)相对较弱(见表4)。
调查还发现,企业经营者个人学习的九个分能力之间大多数存在显著差异,只有“执行能力”与“推广能力”、“发明能力”与“获取知识能力”以及“选择能力”与“执行能力”三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2.企业经营者获取经营管理知识的最主要途径是亲身实践、总结与反思,同时对读书学习也较为重视
调查发现,企业经营者认为获取经营管理知识的有效途径按比例排列依次为:亲身实践(69.9%)、总结与反思(47.1%)、与人交流(30.2%)、参加培训(25.5%)、读书刊和看影像资料(21.1%)。这说明亲身实践和总结与反思是企业经营者获取知识的最有效途径(见表6)。
3.大部分企业经营者对“组织学习”和“学习型组织”比较熟悉
调查发现,大部分企业经营者熟悉“组织学习”和“学习型组织”这两个名词。其中,很熟悉的占22.6%,较熟悉的占59.8%,不太熟悉的占17%,很不熟悉的只占0.6%。
二、企业整体的组织学习
本次调查从三个方面了解了企业整体的组织学习情况:一是组织学习能力;二是企业从外部获取知识的途径;三是企业内部分享知识的途径。
1.企业整体的组织学习能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总体上弱于经营者个人学习能力
本次调查依据学习型组织过程模型,将组织学习能力分为九个分项,分别为“发现能力”、“发明能力”、“选择能力”、“执行能力”、“推广能力”、“反思能力”、“获取知识能力”、“传递知识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并对这九个学习分能力加权平均得出“组织综合学习能力”。本次调查将组织学习能力强弱分为七等,分别为非常弱、弱、较弱、一般、较强、强和非常强,得分越高,说明组织学习能力越强。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组织综合学习能力平均值为5.15,属于中等偏上,即学习能力较强的水平。其中,执行能力(5.34)、反思能力(5.33)、推广能力(5.30)相对较强,选择能力(5.29)、发明能力(5.19)、发现能力(5.18)、获取知识能力(5.15)处于中间,而知识管理能力(4.71)和传递知识能力(4.47)相对较弱(见表10)。
调查还发现,企业组织学习的九个分能力之间大多数存在显著差异,只有“发现能力”与“发明能力”、“发现能力”与“获取知识能力”、“选择能力”与“推广能力”以及“执行能力”与“反思能力”四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2.企业从外部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收集外部资料、外出学习和参加会展
调查发现,企业从外部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比较多,按比例排列依次为:收集外部资料信息(69.1%)、派人出去学习课程(63.1%)、参加相关会议及展览(62.3%)、外出考察(58.4%)、聘请外部人员来授课(45.3%)、读书刊和看影像资料
(43%)、通过合作联盟(22.9%)、聘请外部顾问(21.6%)、从外面招聘或挖人(21%)、聘请咨询公司做咨询(13.1%)、通过收购兼并(3.5%)。这说明,收集外部资料信息、派人出去学习课程和参加相关会议及展览,是企业从外部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3.企业内部分享知识主要采用传统的途径,更现代和规范的方式有待进一步加强
调查发现,企业在内部分享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比较多,按比例排列依次为:管理者向员工传授(75.8%)、将经验变成制度流程(55.8%)、开正式经验交流会(48.1%)、员工之间非正式交流(35.1%)、将经验形成课程用于培训(27%)、内部刊物交流(17.7%)、内部互联网交流(11.2%)。这说明,企业内部分享知识主要采用管理者向员工传授和经验交流等传统途径,而类似互联网交流和内部刊物等现代和规范的方式有待进一步加强。
影响企业学习的因素
本次调查了解了影响企业整体组织学习能力的三类因素:
一是企业特征,包括企业所有制类型、规模、地区和行业;
二是企业员工素质和员工培训;
三是企业对竞争环境和发展目标的认识。
一、企业特征对组织学习能力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在综合学习能力、发明能力、选择能力以及获取知识能力方面都有显著差异,非国有企业强于国有企业。
不同规模的企业在九个学习分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上都有显著差异,大体趋势是企业规模越大,组织学习能力越强。
不同地区的企业在推广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上有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东、中部地区的企业在推广能力、获取知识能力以及知识管理能力上强于西部的企业。
不同行业的企业在获取知识能力和传递知识能力上有显著差异,其中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住宿餐饮业的企业获取知识能力最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采掘业和住宿餐饮业的企业传递知识能力最强。
二、企业员工素质和员工培训对组织学习能力的影响
1.企业拥有高学历员工有助于提升组织学习能力
调查发现,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的比例越高,组织学习能力越强,这说明企业吸引高学历的人才有助于提升组织学习能力。
调查还发现,员工中大学本科比例不足5%的企业占40.1%,在5%~20%之间的占42.2%,在20%~50%之间的占12.7%,超过50%的占5%。调查结果表明,超过八成的企业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比例不足20%,企业应该重视高学历人才的引进,以促进企业组织学习能力的提升。
2.企业增加对员工教育培训方面的投入有助于提升组织学习能力
调查发现,企业对职工的教育费用占企业年销售收入的比重越高,企业组织学习能力越强。
调查结果显示,**年职工教育费占企业年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为1.7%,其中有43.7%的企业比重不足0.5%,38.9%的企业比重在0.5%~2%之间,12.9%的企业比重在2%~5%之间,只有4.6%的企业比重在5%以上。这表明企业加强教育培训方面的投入有利于组织学习能力的提升。
3.企业对培训较为重视,但在采用现代培训方式和对培训的考核管理上还应加强
调查发现,企业员工培训管理实践(5.11)总体来看处于较高水平。其中,企业较为重视员工的培训(5.67)、在培训时比较会根据员工的实际需求进行(5.56)、培训既包含技术也包含文化和价值观方面的内容(5.35)、在培训中较为强调解决实际问题(5.18)。但是,企业将员工的培训成绩与其晋升奖励结合起来(4.79)以及采用现代化的电子化学习系统(4.11)有待提高。这说明,企业虽然较为重视培训,但在采用现代培训方式和对培训的考核管理上还有待改善和加强(见表16)。
三、企业对竞争环境和发展目标的认识
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感知、企业的危机意识和企业的愿景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企业的组织学习能力。
1.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和竞争压力感受明显
调查发现,企业感受到较大的外部环境变化和竞争压力,总体来看处于较高水平。其中,企业感受最大的是外部竞争压力,认为竞争
压力大的比重接近八成,其次是市场环境变化、行业发展变化、顾客需求变化、技术环境变化。这说明,我国企业对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和竞争压力感受较为强烈。
2.企业具有较强的危机意识
调查发现,企业的危机意识平均得分为5.79,属于较强的水平。其危机意识的四个方面按照从强到弱的顺序依次是:对未来发展的危机意识(5.99)、对外部挑战的危机意识(5.85)、对经营管理方面的危机意识(5.79)、对内部问题的危机意识(5.52)。这说明,相对而言,我国企业对未来发展和外部挑战方面的危机意识,比对经营管理和内部问题方面的危机意识强(见表18)。
企业学习对企业创新成效
和竞争优势的影响
本次调查在了解了企业创新成效和竞争优势现状的基础上,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了企业学习对企业创新成效和竞争优势的影响:一是企业经营者个人学习能力的影响;二是组织学习能力的影响;三是经营者个人学习能力和组织学习能力之间关系的影响。
一、企业在创新成效和竞争优势方面的现状
调查发现,企业综合创新成效平均为4.71,属于创新成效一般的水平。企业的综合竞争优势平均为5.08,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较强的为客户竞争优势(5.39)、运作竞争优势(5.05)和员工竞争优势(5.04),而财务竞争优势(4.69)相对较弱。
二、企业经营者个人学习能力对企业创新成效和竞争优势的影响
为了解经营者个人综合学习能力对企业创新成效和竞争优势的影响,分析时以经营者个人综合学习能力为自变量,以企业综合创新成效、综合竞争优势、财务方面竞争优势、运作方面竞争优势、客户方面竞争优势以及员工方面竞争优势等分别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经营者个人综合学习能力对企业综合创新成效、综合竞争优势、财务、运作、客户和员工方面的竞争优势都有显著和正面的影响。其中,经营者个人综合学习能力对综合创新成效的影响最为显著,经营者个人综合学习能力对综合竞争优势的影响也比较显著。从竞争优势的各方面来看,经营者个人综合学习能力对四个方面的竞争优势解释力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员工方面竞争优势、运作方面竞争优势、客户方面竞争优势、财务方面竞争优势。
三、企业整体的组织学习能力对企业创新成效和竞争优势的影响
为了解组织综合学习能力对企业创新成效和竞争优势的影响,分析时以组织综合学习能力为自变量,以企业综合创新成效、综合竞争优势、财务方面竞争优势、运作方面竞争优势、客户方面竞争优势以及员工方面竞争优势等分别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组织综合学习能力对企业综合创新成效、综合竞争优势、财务、运作、客户和员工方面的竞争优势都有显著和正面的影响。其中,组织综合学习能力对综合创新成效的影响最为显著,组织综合学习能力对综合竞争优势的影响也比较显著。从竞争优势的各方面来看,组织综合学习能力对四个方面的竞争优势解释力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员工方面竞争优势、运作方面竞争优势、客户方面竞争优势、财务方面竞争优势。
四、企业经营者个人学习能力和组织学习能力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企业创新成效和竞争优势的影响
1.绝大多数企业经营者个人学习能力明显比组织学习能力强,经营者个人学习能力与组织学习能力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调查分析发现,经营者个人综合学习能力强于组织综合学习能力,差值为0.33。在几个学习分能力方面,经营者个人和组织的差距从大到小依次为:传递知识能力(0.72)、获取知识能力(0.46)、发明能力(0.44)、反思能力(0.36)、发现能力(0.32)、选择能力(0.28)、推广能力(0.24)、执行能力(0.21)。只有在知识管理能力上,组织略大于经营者个人(0.12)。这表明,企业应在重视经营者个人学习能力的同时,特别重视提升企业的组织学习能力,而且经营者要善于将个人学习能力转化成企业的组织学习能力。
调查分析还发现,经营者个人学习能力与企业的组织学习能力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在同一学习分能力上相关系数最大(见表24)。这说明,经营者个人学习能力和企业的组织学习能力是相互影响的,这种影响在同一学习的分项能力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2.企业经营者个人学习能力和组织学习能力之间的差异对企业创新成效和竞争优势的影响
调查分析时把整个样本按照企业组织综合学习能力与经营者个人综合学习能力之间的差异分成“组织学习能力>经营者个人学习能力”、“组织学习能力<经营者个人学习能力”两组,得出两组间的企业创新成效、竞争优势的差异,并对这种差异的显著性进行统计分析。统计结果显示,两组间的企业综合创新成效、企业综合竞争优势、财务竞争优势、运作竞争优势、客户竞争优势和员工竞争优势的差异都是显著的。
篇6
关键词:高职教育;自主学习能力;质性研究
自主学习一般是指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或能力,同时,自主学习的发生需要内在学习动力的支持和积极情感的投入[1]。目前,自主学习相关理论探讨的思辨性研究[2]、自主学习现状的调查分析研究[3]、自主学习教学策略与自主学习能力及学业成绩关系的量性研究[4]等已开展,但对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过程中学生的经历及情感体验研究鲜见报道,而学生自主学习的经历及体验是教育者应深入研究的领域。本研究通过质性研究方法,探讨学生护理技能自主学习[5]过程中的内心体验及行为表现,分析促进其自主学习的因素,从而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启示。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目的抽样方法,研究对象纳入标准:2015年7月至12月接受基础护理技能自主学习能力训练的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三年级学生,学生表达清晰,愿意参与研究。遵循信息饱和原则确定样本量,即访谈内容中不再出现新的概念,最终访谈8名学生,均为女性,年龄17~18岁。
1.2研究方法
1.2.1资料收集方法课题组在阅读文献及研讨的基础上,围绕护理技能自主学习的相关问题拟订半结构式访谈提纲,经质性研究专家、护理教育专家审定修改及预访谈测试,最终确定访谈内容如下:培训前,护理技能采取的学习方式、课前准备及课后复习情况;培训中,自主学习计划表和自主学习评价表给你学习带来的变化,操作课改“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为“小组代表操作—师生评价、纠错—分组练习”,你的感悟是什么;培训对今后学习的影响。2016年2月,选择交谈方便、不受干扰的教室进行个人深入访谈,遵循保护隐私、知情同意的原则,经研究对象同意,全程采用录音、笔录等方法进行记录,及时确认研究对象的感受或观点,访谈时间以不出现新信息为止。1.2.2资料分析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法进行资料分析与处理。每次访谈结束后,将录音及观察资料转录为文字,文字资料的分析由3名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小组成员包括基础护理任课教师、护理教育专家、现象学研究专家。小组成员仔细阅读、深入讨论,找出有意义的内容进行编码和分类,并提炼主题。将主题及相应的解释返回研究对象处征求意见。为保护研究对象的个人隐私,以A~H的编码代替研究对象。
2结果
通过现象学研究法的分析结果,提炼出高职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过程为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3个阶段,共7个主题。
2.1培训前主题1:技能训练机械模仿。学生已习惯了“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学习方式,护理技能教学中,学生采取听、看、背及模型上机械训练。A:“教师怎么示教,我就怎么练习。”D:“有时忘了教师示教的步骤,看看周围同学如何做的,几乎不向教师请教,差不多会就行了。”主题2:自主学习意识及能力欠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及能力低下,表现为自我规划几乎为零、自我监控时有时无、自我评价时常空缺、自我管理处于被动执行状态。E:“我平时不制订学习计划,期中期末考试时制订很粗的复习计划,即哪天复习哪门功课。”H:“晚自修主要做教师布置的作业,如抄写实验报告,再有时间就背技能操作步骤。学校实训室课余时间开放,每周一次的课后实训室训练因没有有效的监督,人多,轮流练习一下就好了,也不管做得对与错。”
2.2培训中主题3:培训开始参与意识不强。课前需完成“护理技能学习计划表”,课后完成“护理技能学习评价表”,阶段性书写“技能项目反思日记”等,绝大多数学生面露难色。C:“好烦啊!”F:“其他同学参加,我也参加看看吧。”主题4:学习准备度的提升。“护理技能学习计划表”由我的学习目标、我的学习资源、我的学习措施、我的学习时间等组成。A:“刚开始,制订的学习目标不符合要求,在教师指导和同学帮助下,能制订合理的学习目标。”D:“以前偶尔课前会预习,只是翻翻书,大概看一下,现在要制订学习计划必须熟悉内容,课前会认真看书,看操作视频,同学间交流一下,争取制订一份较好的学习计划,教师在全班展示我的学习计划,受到表扬有点小得意。”主题5:学习投入度的提升。传统的技能操作教学,学生是旁观者,学习投入度较低,“小组代表操作—师生评价、纠错—分组练习”教学顺序,使得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学习投入度提高。B:“课前反复看视频、看书,上网搜索微课,多次到实训室训练,请参加过技能大赛的同学指导,设置临床情景,组织好与患者交流的语言,组内同学讨论,进行角色扮演,甚至梦中都在练习技能。”F:“之前看教师示教没有压力,经常游离于课堂之外,现在同学代表操作后,组内要展开讨论、评价、汇报等,我会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主题6:学习专注度的提升。“护理技能学习评价表”包括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及教师评价。学生认真操作、仔细观察,积极反馈信息,携带小册子随时记录评价内容。B:“以前处于模仿做一遍、走马观花看一遍的状态,现在会认真完成,而且同学会指出操作错误的地方。仔细观看同学操作,发现自身和同学操作错误之处,相互交流,不能解决的疑问请教教师。我更喜欢技能操作。”E:“课后或晚自修,组内同学集合,给对方提供评价记录,再次讨论、指出操作不当之处,各自书写评价表。”
2.3培训后主题7:延续自主学习的思考。经过一学期培训,学生渐入佳境,如何延续则是教育者应思考的问题。G:“我们有阵痛、有收获、有乐趣……如果下学期没有这种学习氛围,大多数同学可能会回到以前的学习状态。”
3讨论
3.1学生自主学习需要教师持续引导
本研究中,培训后学生表示“下学期如果没有这种学习氛围,大多数学生可能会回到以前的学习状态”,表明常规教学中教师自主学习指导缺乏或不足。国内外学者已开发出诸多自主学习的教学指导模式[6-7],具有很好的学习和借鉴价值,而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行为不尽如人意。因此,教师应思考自主学习模式下教师扮演的角色,精心设计教学情景,频繁地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
3.2任务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机
本研究显示,学生缺少对学习进行计划、评价、监控的意识和能力,因此,设计了对自主学习技能进行直接指导的“护理技能学习计划表”和“护理技能学习评价表”作为任务,“护理技能学习计划表”引导学生先“学”起来,做好具体学习准备,“护理技能学习评价表”营造了合作学习、反思学习的氛围,专注于“做中讨论”“做中评价
”“做中反思”,并延续到课堂外。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自己的进步,增强了自我效能感,促使学生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机。
3.3研究的不足
本研究样本数偏少,还需要在其他高职院校范围内对本研究结论做进一步检验。
参考文献:
[1]张美娟,顾婷,陈露露,等.新课程改革下我国自主学习研究进展[J].职教通讯,2016(3):27-30.
[2]刘宁宁.大学生自主学习策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3]张宏,涂玮,郝玲,等.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基本现状调查及策略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3(35):30-33.
[4]肖武云,王晓萍,曹群英.培训元认知策略提高学习自主性和学习成绩[J].外语学刊,2011(2):109-112.
[5]张美娟.元认知策略培训探析———以“基础护理技术”教学为例[J].江苏教育,2016(5):71-74.
[6]刘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反思[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3.
篇7
Abstract: In the new environment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government in the management work is facing new challenge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anagement work, the ability of grass-roots civil servants will directly influence the effect of management. In this paper, SWOT occupation development theory will be used to research learning ability of the grass-roots civil servants.
关键词:SWOT职业发展理论;基层公务员;学习能力
Key words: SWOT career development theory;grass-roots civil servants;learning ability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8-0018-03
0 引言
目前我国基层公务员虽然在政治意识、执政能力等方面做得比较到位,但是在学习方面普遍缺乏学习动力,对待学习积极性不高,客观上限制了基层公务员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本文将基于我国基层政府公务员学习现状,探讨基层政府公务员学习能力不足原因,进而引入SWOT职业发展理论构建基层公务员职业发展模型,为公务员整体素质的提升提供可行性建议。
1 我国基层政府公务员学习现状
公务员制度实施以来,基层公务员素质有了明显提高。而根据现有基层政府部门情况的分析发现,近年来基层公务员学历层次也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在执政能力以及政治意识方面具有了积极的改变。在经济条件好一些的地区,也对公务员学习的重要性,提高足够的意识形成的能力,通过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进一步研究和应用的研究,回到原单位工作完成后,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我国基层公务员的整体素质还远远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需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务员的能力建设。在该项工作当中,要想实现其能力的有效提升,对其学习能力进行提高十分关键,即通过学历能力的加强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首先,需要对公务员的学习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在对其存在不足做好把握的基础上做好原因的分析,以此在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寻找有效的学习能力提升途径。
现在,我国基层公务员队伍在实际学习当中在学习主动性、学习形式以及学习动力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部分问题的存在,则将对基层公务员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产生制约影响。作为我国政策的重要执行者,需要能够通过主动学习获得新的知识,以此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需求相适应。具体来说,我国基层公务员在学习当中目前在以下方面存在着不足:
第一,基层政府没有对公务员学习形成正确的认识,没有将该项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仅仅在上级具有政策下达以及指示下达时才会对公务员进行组织学习,且在具体学习手段方面存在较为落后的情况,很多还处于简单的会议传达阶段,而]有通过先进网络技术的应用开展多样化的学习。
第二,基层公务员自身在知识结构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专业性、复合型公务员人才缺乏情况较为明显,且在地域分布、学历层次等方面也存在着较多的不足。该种情况的存在,都将对公务员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形成了制约。在部分地区,基层公务员学历较低的情况较为普遍,本科以上学历公务员所占比例较低,且许多公务员都是在党校学习的,在知识结构上还有比较明显的不全面的情况。根据研究发现,当公务员受教育程度以及文化水平越高时,其则将具有更强的学习能力,而当其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时,则代表其在日常学习当中接受到较多的职能训练,以此为其学习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基层政府普遍缺乏熟练的农业技术人才,而这恰恰是基层政府服务农业的不足。没有复合型和专业型公务员的支持,基层政府职能转变难以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难以成功。
第三,基层政府方面,在学习内容组织方面也存在着重政治轻经济的情况,过于重视理论教学,而在应用方面则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政治教育是我党发展的重要基础,需要一代代地得到继承与发扬,但并不能够将其作为唯一的学习内容,而是需要将经济理论以及相关思想贯穿到学习当中,在对公务员市场以及经济意识进行加强的基础上使其能够成为懂管理、懂政治的公务员。同时,部分基层公务员在新方法、新知识学习方面也存在着较为缺乏的情况,部分数据表明,公务员在学习途径方面单一情况较为严重,仅仅具有统一组织的学习培训,在个人自学方面存在着较为不足的情况。对于学习来说,其最终目的是将其运用在实践当中,对基层公务员来说,对其学习能力进行提升,能够帮助其在今后发展当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实现其他方面能力的提升,如创新能力以及依法行政能力等。
2 我国基层政府公务员学习能力不足原因
篇8
【关键词】元认知 自主学习 民族预科
一、引言及文献回顾
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John Fravell首次提出了元认知理论。元认知理论主要分为三大策略,即计划、监控和调节三大策略,强调学习者运用这些策略如何体现学习过程的反思能力,本质上是自我意思和自我调节的一种认知过程。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齐默尔曼则在元认知的基础上提出了自主学习理论。自主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元认知一样,都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其实质就是在元认知监控策略下,充分运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手段来按照学习计划完成学习任务。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有关元认知理论和自主学习理论方面的研究日渐丰富起来。Wenden(1991)的研究认为自主学习通过使用自主学习策略,自然而然地能够非常及时地运用好认知策略,并能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率。Jarvis(2007)更是通过使用计算机技术来测算在英留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这些学生在运用元认知策略的同时也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Ponsky(2011)的研究的更为深入,重点分析了策略培训在元认知和自主学习中的有效性分析。
Dinceretal(2012)在Ponsky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自主学习策略中,学习成绩、学习参与度和学习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学者也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严明(2009)研究发现因为学生的自我学习过程中的控制力受到外界的干扰,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才能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因此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自主学习的训练。吴喜艳和张庆宗(2009)则认为情感策略和补偿策略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这一发现是基于元认知策略与自主学习能力基本关系。倪清泉(2010)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发现元认知策略中的四中类型均与自主学习呈现一定的相关关系。
元认知策略、自主学习能力及学生的学习成绩之间是怎样的相关关系,三者之间的影响路径如何是国内外学者值得进一步拓展研究的领域。因此,本文的重点即分析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本文选择的研究对象为武汉工商学院在读民族预科生,共选择了171名2015年入学的学生。研究的目的在于解决三个问题,即:(1)预科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是否运用元认知策略;(2)学习过程中是否运用自主学习策略;(3)学习过程中的干扰因素包括那些?
2.研究方法。本研究使用调查问卷的方法。问卷设计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高考英语成绩等等;第二部分根据Oxford在1990年提出的SILL改编的元认知策略,包括6个类别的策略;第三部分则设计了两个开放性问题,分别是英语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和自主学习时间的占比情况。
3.数据基本分析。调查对象共66名男生,105名女生,性别差异比例较大,很难体学习策略在性别方面的差异。调查的初步结果显示大约60%以上的预科学生对英语具有较为浓厚的兴趣,表明绝大部分预科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些学生是否真正使用了相关策略或技巧用于英语学习,值得进一步分析。
三、问卷结果分析
1.描述性统计。通过对171份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汇总,统计显示:元认知策略中6个类别的策略得分在3.18―3.34之间,学习策略的分值为3.23分。同时,自主学习的5个维度的得分在3.28-3.57之间,自主学习能力均值得分为3.46。这些分值介大都介于Oxford提出的标准之内,符合中等频率的要求。
2.相关性分析。通过对学习策略、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三者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学习策略、自主学习能力分别与学习成绩显著正相关。同时,学习策略与自主学习能力也显著正相关,其中学习策略中的记忆、认知、补偿、元认知、情感和社交6个策略,以及自主学习中的目的要求、目标计划、使用策略、监控策略和监控评估6个维度均与学习成绩正相关。
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包括:(1) 以学习成绩为因变量,6个类别策略为自变量;(2) 以学习成绩为因变量,自主学习能力5个维度为自变量;(3) 以自主学习能力总体为因变量,6个类别策略作为自变量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元认知策略中的记忆策略、认知策略对学习成绩差异的解释度达到27%左右;自主学习能力中的目的要求、监控策略对学习成绩差异的解释度达到33%以上;元认知策略对自主学习能力的解释度也达到22%以上。通过线性回归,进一步明确了各种策略和自主学习各个维度之间的数量关系,说明假设条件成立。
4.影响路径。本研究设定的影响路径为:自主学习能力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是直接的,元认知策略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是间接的,元认知策略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是直接的。第一,学习策略对学习成绩和自主学习能力建立结构方程发现其标准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102和0.544,显示学习策略对其他二者的影响是显著的。第二,自主学习能力对学习成绩的影响系数为0.227,因此可以肯定,自主学习能力对学习成绩的直接影响。通过系数值发现,学习策略对学习成绩的直接影响较小,对自主学习能力的直接影响较大。因此数据分析证明了上述假设路径的成立。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调查问卷从不同的维度进行分析,重点分析元认知策略、自主学习能力及学习成绩之间的数量和逻辑关系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1.元认知策略和自主学习策略的平均值及其细分的各个维度得分均符合Oxford提出的标准之内,说明本文的研究基本符合本文的假设前提。
2.学习策略中的记忆策略、认知策略等两个细分的策略对学习成绩差异的解释度较高,表明在学习策略中应该更为重视记忆、认知两个策略方面的作用。
3.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成绩正相关,且其中的目的要求、监控策略对学习成绩差异的解释度较高,也表明需要重视自主学习能力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4.自主学习能力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是直接的,元认知策略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是间接的,元认知策略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是直接的。这个假设路径通过数据分析得到进一步证实。
以上结论表明,自主学习和学习策略
本文的研究不仅仅表明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对学习成绩的重要性,同时也为后续提升学习成绩,为教师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帮助。事实证明,教师干预的措施之一就是学习策略的培训,因此,从提升民族预科生英语教育教学方面,建议如下:
1.民族预科生教学方面,建议教师为少数民族预科生及时提供与元认知策略相关的培训,以促进民族预科生养成自主学习意识,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
2.通过锻炼民族预科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如认知策略、记忆策略。通过调整学习策略的过程,间接影响民族预科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提升学习成绩。
3.针对民族预科生不同地区学生基础差距较大的实际情况,可以有针对性地对部分学生开展诸如情感、补偿、社交等策略上有所侧重,目的在于分类指导,进行差异化教学,以达到提升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成绩的目的。
4.民族预科生英语学习中也存在一个瓶颈,即中等水平的学生提升学习成绩的难度反而较大,这更要求教师科学利用元认知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方法和思维来指导学生。
总之,元认知策略在民族预科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无论是学生角度,还是教师角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科学利用元认知策略,是提高民族预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O’s Mlley & Anna Chamo.上海:学习策略在第二语言习得[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Holec H.1981.自主和外语学习[R].牛津大学:帕加马出版社.
[3]Wenden,A.L.1991.学习者策略学习者自主性.伦敦:普伦蒂斯霍尔.
[4]Figura K.&H.Jarvis.2007年“计算机材料:学习者自主性和策略”的研究[R].系统,35(4):448 - 468.
[5]Plonsky L.2011.“第二语言的有效策略:一个荟萃分析”[R].语言学习,61(4):993-1038.
[6]Dincer,.S.Yesilyurt &M.Takkac.2012.“autonomy-supportive气候的影响英语学习者'engagement,成就的能力英语课堂”[R].Procedia-Social和行为科学,46:3890-3894.
篇9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angle of workers'' chances of changing their job or position actively or passively, expounds students'' learning capacity which should be focused on and enhanced in their vocational education, which is a core capacity suppor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areer, and which also is a capacity for lifelo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关键词: 职业教育;职业核心能力;学习能力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core career capacity;learning capacity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3-0192-02
0 引言
自进入新世纪来,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断取得重大进展,无论在国家地方的政策层面,还是学校本身的建设与发展,以及社会环境,舆论环境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具体表现在职业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截止至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14767所;年招生规模达到810万人,比2001年增加了410多万人;在校生达到2056万人;高等职业院校共有1184所,年招生规模达到310多万人,在校生达到900多万人。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我国各行各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改善了从业人员的技术结构,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有力地支撑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1]。与招生规模扩大同步,毕业生就业人数也相应增加,就业压力凸现,据据第三方教育咨询机构麦可思的最新报告《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的统计(下称《报告》),2009年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86.6%,高职高专院校的就业率为85.2%。
1 就业者的职业变迁是经济社会的常态
在首次就业有压力的情况下,就业后再次择业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据《报告》[2]的统计,2009届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为45%,远远高于“211”院校的22%,非“211”本科院校的33%。“离职类型”分为主动离职、被雇主解职、两者均有(离职两次以上可能会出现)三类情形。其中主动离职的占88%,在离职毕业生中,有31%的人是因为感觉个人发展空间不够而辞职,有25%因为薪资福利偏低辞职,还有13%因为想改变职业和行业。此外,离职理由还包括工作要求和压力太大;对企业管理制度和文化不适应等。
2010年年初“用工荒”的情景仍记忆犹新。据报道2010年珠三角缺工的人数激增到了200万,缺工的种类从技工蔓延到普工,缺工的区域也深入到了内地甚至边远的省份。然而据多家专门机构的深入分析,“用工荒”其实正在促使对中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2008年的经济危机发生后,各个国家都积极应对,中国在加大投入,拉动内需的同时,提出了加快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对于企业而言,面对“用工荒”必须提高工人工资才能招到人,劳动力成本提高了,为了保证利润,企业唯一的选择只能是增加产品附加值,或者增加机械操作,减少用工人数,两者都逼迫企业技术升级。特别是在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后,许多企业,乃至行业都在进行技术升级,产业转型,加快加剧了就业者的职业变化和岗位变化。据《报告》[2],2006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在三年内平均工作单位个数这2.2个,每个单位平均工作时间为1.2年,可见职业转换比较频繁。
无论是由于个人的选择,还是环境改变所导致的离职换职,职业或岗位变换作为一种社会常态而存在,尤其在经济社会有较大波动时,表现尤为明显。由此,我们必须思索一个问题:怎样的职业能力才能支撑一个人,使得在较长一段甚至一生的职业生涯中保持竞争力,能适应其主动或被动换取的岗位?笔者认为,一个人要适应职业岗位的变换,要拓展个人职业发展的空间,就必须提升自身的能力与素质,而这主要依赖于个人自身的学习能力,这种能力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 支撑职业生涯的核心能力是学习能力
如前所述,支撑职业能力的核心能力是职业者的学习能力,这是因为职业环境是发展变化的,职业岗位所需的技术技能是不断提高的,伴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经营方式的创新发展而更迭变化,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企业行业也会随之变动,如金融危机的出现,迫使许多金融业领域的职位数锐减,许多从业者不得不另谋出路,再如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又使许多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不得不转行。要适应变化,就要不断学习,通过学习获得新知识新技能,适应新岗位与新环境,而此时学习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职业人提升自身能力与素质的效率与质量,所以学习能力就自然成为职业能力的核心。
学习是可以持久保持且不能单纯归因于生长过程的人的倾向或能力变化,这种倾向可能是能力提高,也可能是态度或兴趣或价值的倾向变化(加涅)[3],按照加涅的学习理论,学习的结果具有五种性能:智慧技能,言语信息,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学习能力是指衡量通过学习导致这种变化的效率。显然,凡通过学习一定会发生变化,但所发生变化的程度与侧重各不相同。不同的学习者,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环境,所得的学习结果在这五种性能中所占的比重是不同的,职业院校中的学生与一般的普通本科学校或普通中学是有不一样的学习目的和学习环境,因此他的学习结果侧重也不一样。
学习能力是个人发展的核心能力,也决定了企业单位的发展。我们所处的信息时代,新的知识以指数级的速度在增长,而且传播与更新的速度也快,原有的知识与技能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同时由于人本身经历的局限性,所拥有和掌握的知识也是沧海一粟,况且在职业生涯中会不断变动工作环境与工作内容,会不断要求新的知识与技能,要适应这些变化就必须有较好的学习能力。
3 职业技能教育中需要职业核心能力
正如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4](下称纲要)中所提出的:“要建设一支高技能人才队伍,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通过“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来培养技能人才。非常明确,职业院校就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专门场所,是获得与提高技能的专门场所,学生抱着学习专门技能而来,学校为培训专门技能而配置环境(包括设备及教师等)。教学的目的是帮助人们学习,促进人们有目的的学习,职业教育也如此:使学生具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也就是说,我们的职业教育想在上述三个方面为学生的学习作出努力,为了实现这一努力,“通过开展市场调研、了解专业面向分析职业岗位与工作过程、了解岗位工作任务分解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设计系列工学项目模块与单元模块设计工学单元模块项目任务、融合教学内容建立课程标准、开发项目课程与教学资源,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模块式项目课程体系。”显然重点放在了针对现有的工作岗位与工作技能上了,更多地体现了掌握与运用现有专业技能的方面。
4 职业教育应突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然而,现有的职业教育多数纯粹地以现有技能为培训内容,且占据绝大部分教学时间。无论从哪个角度,哪个层面看,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都是以技能掌握为主,是以针对现有工作岗位为培训目标,针对现有技能为培训内容,从许多职业院校的专业培养内容中可以看到,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花在帮助学生掌握具体的专业技能的训练上,确保能以“零适应期”状态进入岗位,通过反复练习、不断强化等手段使学生获得一技之长。按照加涅的理论,这种习得的结果中动作技能的性能占有很大的比重。而相关的知识与理论的铺垫准备,相关人的各种素养如道德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学习时间比较少,而这些是作为人终身发展所需要不断积累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基础。
另外,这种技能教育也有诸多不合理之处,其一,学校的教学中所教授的技能是以现有的成熟技能为主,这是因为这样做的教学成本比较低,大多数学校不可能有这个技术与资金的实力来为学生创设领先于企业的学习环境。其二,企业所采用的技术技能的变化是比较快的,因为企业为了保持它的竞争力和领先地位,一直在进步,学校总是赶不上它的发展。其三,虽然职业院校强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样一种培养模式,但真正有多少企业愿意或有能力将它的先进技术教给基础尚未打好,经验尚未获得的学生。在这种状态下,未来的劳动者很难获得职业发展的主动权和选择权。
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是基础,创造性劳动才是根本,而创造性的能力不是靠单纯的技能训练所产生的,它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才能不断创新和创造。我国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模式:校企合作,产学合作,工学结合。并归结为“1221”模式,即一个汇集使用各种资源的开放平台,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知识的两个系统,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两张证书,一个终身学习的培训基地。可以认为,这是在重新审视当前职业教育中过分重视职业技能的倾向。
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的从业者,会更有效地进行创造性的劳动,能促进技术进步与发展。因此学习能力才是促进人发展的核心支撑力。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空洞的,它需要有一个学习载体,而载体形式的不同,学习能力的表现会有所不同。
学习要取得较好的效果,应该有一定的先决条件,职业院校以技能培养为取向,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也就以技能为基础,因此,在进行专门技能的培训中要加强关注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习能力的培养,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其它的知识与能力项目,要在动作技能训练之外,特别注重提升学生认知策略水平,加强智慧技能的学习。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标准的设计时,要以专门知识专门技能为基础,以提高认知策略水平为目标来设计。
要提高学习能力,应该关注三个方面的培养:第一,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学习者是学习行为的主体,学习者的意愿决定了学习能否成功,是否有效,只有学习者具有了强烈的学习意愿,才能刺激学习行为的产生。第二,正确的学习方法或学习策略。不同的个体,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学习方法,要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培养和发现适合个体的学习方法。第三,要加强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这两种学习是体现学习能力的重要维度,也是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学习的载体有关,但不被学习载体所完全决定,职业院校在技能训练中应该加强上述三个方面。
不可否认,当前职业教育在解决就业与为企业快速培养技能型劳动者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但对于从根本上提高从业者的素质,以及可持续发展来看,如果不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那么这会隐藏着较大的风险。面对未来社会,职业教育应尽可能地为学生的发展作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周济.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的报告[R].北京,2009,4.
[2]王伯庆.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5.
篇10
[关键词]学习标准;外语教学;启示
一、外语学习标准及教学改革
在20世纪时不重视外语教育及普及,致使学校外语人才质量较差且人数较少,严重制约外语教育发展。在20世纪末,对于外语教学逐渐引起高度重视,积极鼓励国民掌握及学习外语,并编制外语学习标准。为了提高外语教学质量、水平及加来外语教学改革,教育部在出台国家级课程标准后又公布学习标准,将该标准可简答概括为交际、文化、联系、比较及社区五个标准,一是外语教学要注重培养外语运用能力,提高交际能力,使学生外语水平能满足各种话题讨论及口头、书面表达不同观点;二是要求学生掌握及了解目标语知识特点,理解文化所表达观念及形式间关系,增强语言洞察力及敏感性;三是积极和其他学科知识结合,重点强调利用外语学习其他知识;四是学生要能对不同语言文化差异进行比较,提升文化洞察力,积极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文化,促进学生尊重不同国家文化及消融文化交际中的冲突与障碍;五是要求学生可以利用外语主动参与多元社区活动,以提升参与社团能力,并在校内校外应用外语,让其成为外语终身学习者。
二、针对外语学习标准启示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外语教学方面特别注重教师教育,对其教学内容、方法及教育模式不断改革创新,让外语课程与教育改革同步发展,便于顺利推动外语课程发展。随社会的发展,对外语人才要求逐渐提高,致使其专业教师要求更高,外语教师不仅具备专业语言知识,还应具有教学技巧及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学校要重视师资力量,教师的能力及素质对教学水平和质量起决定性作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教师定期进行专业技能知识培训,为教师提供专项基金,积极鼓励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及知识结构,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此外,要积极引入能力较为优秀及创新意识强的外语教育人才,加大教师福利,为教师提供教育保障,同时对其建立激励奖惩制度,提高工作积极性,让外语教师不断实践、学习及尝试新模式。
(二)提高和培养学生对于外语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是对传统教学进行革新的全新理念模式,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自主学习能力,使其能独立明确学习内容、目标、方法及材料,在学习时间、地点及进度上能合理控制。科学评估学习,主要包括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及学习目标等。基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而言,自主性英语学习主要就是基于教师教学目标以及要求的条件下,可明确自身学习目标。并且制定学习计划,熟练掌握使用学习策略,使其能够掌控英语学习过程以评估学习的一种效果。主要表现与学习对于学习活动中具有的强烈求知欲以及主动参与行为。自主学习能力属于现代教育特征,随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对于学生可持续发展以及终身学习能力具有更高要求和标准。同样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为终身学习能力提供前提基础。因此,英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可帮助学生逐渐从学会转变于会学。会学属于学生积极、主动负责、管理自身的学习行为,不受外界压力和消极反应所影响。采取外语自主学习主要是指通过教师指导,学习者能够以自身需求以及所掌握知识,明确自身学习目标,合理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调节学习策略及评价学习成果的能动性行为及过程。然后是要强化学生对于自学能力培养,使学生以自身努力过程,予以探究式、发现式的进行学习,有助于扩展英语知识以及获取有效的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而言尤其重要。自主学习需要学习者独立性较强,便于在学习中能够摆脱对教师、他人产生的依赖感,使自考独立选择,开展学习活动,同时可承担学习责任。所以,既要加强培训学生学习策略以及方法,又要重视对其独立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先进技术及设备服务教学
外语教学最为主要的目标是加强外语交际能力。随着国际交往的频繁性,外语运用能力尤其重要。要提升学生在外语上的交际能力最有效也最直接的办法是让学生真实使用外语交流。但对多数学生而言,真实环境的语言训练相对匮乏,而仅靠课堂知识的讲解对于提高外语运用能力明显不足。因此,教师要充分使用现代化技术及教学设备,最大程度上为学生简历操练语言环境,例如,学生在于地区及国家人士交流互动时可利用电子论坛及电子邮件,建立真实、广泛的外语学习氛围。互联网情况下,学生可用外语和外国人有声、书面及画面讨论交流,以提高语言实际性。教师要以教学内容为主,创建特定语言场景,便于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真实语言氛围及环境,以提高外语学习实际应用能力及学习兴趣性。
(四)外语教学中和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
根据国外相关实验表明,将外语教学和不同学科相结合,其学习效率相比于纯粹、单独的语言学习更高。以学生不同专业为依据,在大学外语教学中将学生本专业相关知识逐渐融入,可有效刺激学生对于语言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是其能够熟练掌握语言。同时,其他学科知识能够为外语语言知识提供有效基础保障。由于不同学科对于语言具有独特性,且在功能以及形式上差异相对明显。对于存在的差异,学生对学科英文书籍予以研读,便于领悟、感知。此外,将英语教学和其他学科相结合,可为学生提供真实交际机会,利用外语交流展现真实交际行为,可有效提高语言熟练掌握程度,以有效促进外语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