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差的原因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0: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素质差的原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素质差的原因

篇1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随机选取平顶山市区6所中学(3所高中,3所初中),依据整群取样原则抽取所选学校一、二、三各年级学生,共发出调查表1000份,去掉填写项目不全的87份,有效问卷913份,有效应答率为91.3%。

1.2工具

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该量表[3]共有四个维度,13个因子,98个题目(正向题为47个,反向题为51个)。这四个维度是耐挫维度、社会能力及其倾向维度、个性维度和学习能力维度,其中耐挫能力维度包括合作能力和应付挫折及压力2个因子;社会能力及其倾向维度包括人际沟通能力、责任感和适应环境能力3个因子;个性维度包括自信、自尊、意志、进取心、调节情绪能力和乐观6个因子;学习能力维度包括注意力和思维2个因子。

1.3统计方法

运用SPSS10.0社会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t检验、F检验。

2.结果

2.1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学校差异和性别差异比较

分别对初中与高中生心理素质差异、男女生心理素质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初中生心理素质均分为3.1877,高中生为2.9281,初中生心理素质显著高于高中生(t=8.316,P=0.000)。在心理素质的各具体因素及分量表上,初中生的得分均高于高中生。

男生心理素质均分为3.0863,女生为3.0246,男女生心理素质均分无显著性差异(t=1.907,P=0.057)。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情绪调节能力、乐观、注意力、责任感、进取心七个因子得分男女差异不显著,应付挫折能力、适应能力、自信、自尊、意志、思维六个因子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另外,男女生在社会能力及倾向和个性分量表上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但男生在耐挫能力、学习能力分量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2.2初中、高中各年级心理素质差异比较

对初中、高中各年级心理素质差异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心理素质均分都存在显著的年级间差异。方差分析的事后检验(LSD多重分析)发现,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一、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分都显著高于三年级学生,而一、二年级学生之间心理素质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初中生心理素质总均分显著高于高中生;在心理素质的各因素及分量表上,初中生的得分均高于高中生。这表明,就总体而言,初中生的心理素质显著优于高中生。这一结果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等人的研究[4]结果一致。高中生心理素质为何比初中生差呢?其原因值得深思。不少人在网上发帖感慨当前社会中“年龄越大、素质越差”,从小学、高中、大学到踏入社会,很多人的素质都呈递减趋势。这恐怕不仅仅是个人的原因,教育、社会也都难辞其咎。高中生的心理素质低于初中生,提示我们要对高中生加强心理素质教育。

王极盛等人的研究发现,从初一到高三,中学生心理素质呈递减趋势,年级越低,心理素质水平越高,年级越高,心理素质水平越低。本研究发现,中学生的心理素质的确存在显著的年级间差异。方差分析的事后检验(LSD多重分析)发现,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一、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素质均分都显著高于三年级学生,而一、二年级学生之间心理素质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果与王极盛等人的研究不很一致,原因可能与被试的情况不同有关。王极盛等人选取的是北京学生,研究距现在已过10年,学生的生活环境、心理状况必然发生显著的变化。针对本研究的结果,较为合理的解释是,初三和高三学生都面临升学,心理压力较大,出现的心理问题更多,因而心理素质水平显著下降。这一结果提示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教育。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逐步成熟,但是并不意味着心理素质必然同步提高。对毕业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应该是中学心理教育的重要环节。

本研究发现,男生在耐挫能力、学习能力分量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其应付挫折能力、适应能力、自信、自尊、意志、思维六个因素显著高于女生。分析原因,这应该与男女生的身体素质、智力发育特点和社会的性别定型化密切相关。一般来说,男生的身体较女生高大强健,对生活中遇到的种种挫折困难,男生有着天然的优势,比女生更具耐挫力、适应性和意志力,而这些反过来又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与自尊感。同时,社会对他们的角色期待从某种程度上也强化了他们的上述心理特点。思维是智力的重要内容。现代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男女生智商虽然总体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各有各的优势、特点。一般来说,女生的空间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较男生高,而男生的逻辑抽象思维能力则显著高于女生。本研究所测的思维,是指人的抽象思维能力,所以,男生高于女生的结果是符合心理学规律的。

参考文献:

[1]王社芬.护校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刍议.中华护理杂志,1988,(05).

篇2

【关键词】 理工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实证研究

The Empirical Study on Mental Quality with Group Psychological Guidance in Engin eering University Students. Wu Sha, Li Zhenshan, Yang Yingchao, et al. D ivision of student Administration,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K unming 650093,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how to improve the mental quality ofengineering university students with group psychological guidance. Meth ods To choose 1 07 students in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subjects. The eff ects of intervention were compared by the mental quality with group psychologica l guidance. Results Reflectivity, meta-cognition, creativity an d motivation ofmental quality of engineering university student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 tween before and after guidance. Conclusion Group psychological g u idance can improve the mental quality of engineering university students.

【Key words】 Engineering university students; Group psychological guid ance; Empirical study

什么是大学生心理素质呢?许多心理学家都给出了各自的见解。2002年,王滔[1]对已有研 究进行严格筛选和分析,列举了10个具有代表性的定义,并对其成分进行了分析。由此,王 滔等[2]在问卷调查收集的实证数据和对心理素质基本涵义进行的理论分析的基础 上,构建 了“大学生心理素质三维结构模型”。他们认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由认知特性、个性及 适应性3个维度10个因素26个成分构成的三维立体结构。认知特性是个体在认知活动中表现 出来,直接影响个体认知活动的机制和水平的特质因素。个性是人们行为的内部倾向,表现 为人们在思想、情感和行为上的稳定的个别差异,也表现为个体独特的行为模式。适应性是 个体认知特性维度和个性维度的基础上,通过与社会生活环境的交互作用而表现出来的习惯 倾向。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好坏就取决于个体的认知特性、个性和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 力3个方面。

理工院校大学生群体是我国大学生最重要的1个组成部分,由于其独特的专业特点、发展方 向及校园文化氛围,具有区别于一般大学生的心理特点[3],因而其心理健康问题 也有其特 殊性。2001年,陈文莉等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4],生活事件、人格特征、社会支 持是影响 理工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陈文莉等指出,理工科大学生在对社会支持的主观寻求 和客观给予方面,客观给予对心理健康水平的调节作用更大。许多研究都表明[5],只有优 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才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因此,积极探索 理工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模式,显得更为重要。

心理素质训练(或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6,7]。基于对大 学生心理 素质概念的科学理解,借用具有较好信效度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结合以理工院校学生特 点自编的训练课程,在以班级(40~50人)为单位的大团体下,本研究实证考察心理素质训 练对理工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是否有明显改善。

1 对象与方法

1.1 被试 本研究以昆明理工大学107名自愿选修“大学生心灵成长课堂――心理素质训练 ”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一、二、三年级分别为47人、42人、18人,男、女生分 别为74人和33人,工科类、理科类和文科类分别为87人、14人和6人。

1.2 工具 调查工具采用西南大学张大均、王滔编制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1]。该问 卷分为3个维度和10个因素,共130个项目。其结构是:认知维度,包含反映性、创造性、实 践性、元认知4个因素;个性维度,包括动力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自我特征4个因素 ;适应维度,包括自我定向适应和社会定向适应2个因素。该问卷各个维度及因素的一致性 信度在0.61~0.80之间,重测信度在0.65~0.81之间,说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问卷的 题项和因素的拟合情况经多位专家考察,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经相关分析也获得较好的结 构效度[7]。问卷采用Likert5点记分,从非常符合到非常不符合分别给予5~1分的 评定。本研究中,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是0.895,这说明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较佳。

1.3 研究过程 前测:在实施心理素质训练之前,对研究对象团体施测“大学生心理素质 问卷”。干预训练:对研究对象实施心理素质训练。后测:训练课程结束,再次对研究对象 团体施测“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

1.4 数据处理 所有研究数据处理方式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

2 结 果

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心理素质训练对理工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是否有明显改善。为此,以训 练课程对受训学生心理素质各个维度及因素得分的变化,作为训练课程对受训学生心理素质 提高是否有效的评估指标。本研究对受训学生训练前、后心理素质各个维度及因素在“大学 生心理素质问卷”的得分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见附表)。

根据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结果(见附表),此107名学生受训后在“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 的3个维度上的变化如下:在心理素质的认知维度上,结果表明,训练前后有十分显著的差 异,F(1,106)=31.995,P

分析心理素质之个性维度的变化,结果表明,训练前后差异不显著,F(1,106)=0.871,P=0. 353。说明训练前后受训学生心理素质的个性维度没有明显变化,这符合个体个性相对稳定 性的特征。其中,在个性维度的各因素上,动力特征[F(1,106)=6.757,P

而在心理素质的适应维度上,结果表明,训练前后差异也不显著,F(1,106)=0.010,P=0.91 9。说明训练前后受训学生心理素质的适应维度没有明显变化,这可能与对受训学生缺乏真 实社会生活情境训练有关。其中,分析认知维度下各因素的变化,个人定向[F(1,106)

3 讨 论

本研究再次验证心理素质训练对于促进受训学生心理素质的某些维度及因素的发展是有效的 。

研究结果发现,经过10次的心理素质训练对受训学生最为显著的发展是在认知特性上,因为 课堂是认知活动的场所,作为一门课程的心理素质训练使学生在此认知活动的过程中获益。 认知维度的反映性和元认知特性在训练后的显著提高,其原因可能是团体中温暖、信任,使 受训学生在团体中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不断尝试自我探索,由于得到团体的支持, 使得受训学生更加认识自我并愿意接纳自我,使他们看问题更加客观,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更 符合实际,为其元认知的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和发挥认知潜能的机会,同时为元认知的发展 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和心理环境。而心理素质的创造性思维在训练后有明显改善,这可能与训 练活动的设计中涉及了思维模式改变的训练有关。这些都显示出心理素质训练的有效性。

元认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个体对个性的自知力[8]。因为心理素质训练课程的目标 指向于目 标取向行为的动力性,所以包含于个性维度的动力特征有显著提高。而个性维度的情绪特征 和意志特征,在训练后无显著性发展。这可能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这一结果符合个体个性 相对稳定性的特征;二是训练课程没有很好地将个体的认知与行为结合起来。对个性的认知 必须转化为实际行为,才能形成稳定的内化的个性特征,在相互转化过程中,要注意反思自 我的认知和行为,在元认知水平上进行信息加工[8];三是参与本次训练课程的107 名学生被 划分为3个班,分别由3名教师作为领导者和3名教师作为协同领导者(兼观察员),且每个 班以8至10名为单位,分成了4或5个小组,由于团体太大,无法保证每个小组由1名教师全程 带领分享,受训学生很可能对交流私人事件感到犹豫或根本没时间进行较深入交流,故造成 开放自我、剖析自我深度不够等问题。此外,包含于个性维度的自我特征之所以较训练前降 低,其原因可能与训练课程时数过长有关。

大学生的适应性水平比其它基本的心理素质维度,更有可能受到成长经历和发展环境的影响 [5]。虽然心理素质训练创设了一个类似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但由于更多的只是 藉由课堂 内的小组训练活动开展,而没有与外在真实社会环境相联系,故无法发展受训学生的社会心 理适应过程。所以,包含于认知维度的实践性和适应维度上均无显著改变。这不同于以往类 似研究中指出的,经过心理素质训练后成员的适应性增强[9,10]。为此,我们建议 ,为提高 心理素质训练的长效性,除了保证课堂内的小组训练活动外,还应增加受训学生在应对真实 生活学习环境及经历中的实践性和社会心理适应性训练。

有研究指出[11],文化环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情感反应及其 表达方式 。所以,我们认为,对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改善可以考虑将心理素质从文化的角度 来建构,真正融合校园生活情境和真实社会生活情境,将心理素质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进 一步探索更快捷实效的培养高素质理工人才的途径。

受训学生在心理素质训练后感到自己的改变是 多个方面的、多个角度,是整体的,这也表明 心理素质可以互相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受训学生在训练后更加明确了生活目标,在对问 题的知觉和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有所增强,对问题的自我觉察、自我评价 、自我调节显著提高。

4 结 论

综合以上讨论,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与以往研究一致,本研究在理工院校背景下, 通过心理素质训练的实证研究,得到了心理素质训练对理工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有明显改善 ;第二,在本研究实验条件下,心理素质训练只能提高理工院校大学生认知特性中的非实践 性成分和个性的动力特征。

本研究虽然显示了心理素质训练在短时间内对于理工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具有一定的促 进作用,但其远期效果及临床验证仍有待进一步追踪观察和深入研究。

5 参考文献

[1]王滔.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的研究.西南师范大学教科所硕士论文 ,2002

[2]王滔,陈建文.大学生心理素质三维结构模型探析.高等教育研究,2006,27(4):8 1-85

[3]史永安,王东莉,裴学进.科学认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5(4):37-39

[4]陈文莉,王光状,褚庆柱.理工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 2):64-70

[5]王滔,张大均,陈建文.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特点研究.心理科学,2003,26(5 ):847-850

[6]陈华.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实践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4,12(6):455-458

[7]洪鸿,杨凤池,李梅.应用团体辅导技术对医学院校新生心理素质的干预研究.中 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1):11-13

[8]丁立平,姚树桥.“大五”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学生人格健全发展.中国心理 卫生杂志,2003,17(2):122-123

[9]刘欣.团体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素质中的作用.医学教育探索,2006,5(3):280 -282

篇3

我想无论哪个听到这样的消息都是沉痛而惋惜,研究生在校自杀、参加工作后自杀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了,据不完全统计,自2001年来共有12位博士生以及26位研究生自杀,对于高知自杀这一现象,我们不应该单独地看待这一事件了。如果说杨元元自杀的最大原因在于贫困进而带来的无助和压抑,袁健的自杀在于被解聘后的极大压力以及情感原因,那么这一系列现象又有什么值得我们深思的?

社会普遍的观点是这样看待的:如果说大学生、研究生自杀只是极个别的现象,那也就不能够归结于大学生的普遍心理素质问题,但确实近来社会机构和大学自身一些机构的调查表明,大学生特别是研究生中存在极大的心理问题。因此,当我们一听闻大学生、研究生等自杀,我们往往第一想到的原因是心理素质的原因。

确实大学生一部分是存在着心理素质的问题的,但我一直认为,社会应该给予大学生,特别是名校毕业的大学生一种期望上的宽容,社会大众许多时候并不知道正是他们的看法、正是他们的期望在这些自杀事件中充当了重要的一环。事实上并不如许多社会上的人所想的,那些自杀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他们的心理素质是极度脆弱的,而许多情况下他们的心理素质是很好的,这些自杀的高知中有相当一部分走的就是一条不平凡的路,走的是一条艰苦的路,他们在一路上进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的压力,他们也是一直顶过来的,为什么这么多年都没有出问题,在某一事件出现后就一冲动自杀了呢?心理上有一种叫做暂时抑郁,他们中的一部分就是在暂时抑郁的时候选择自杀的。

如果我们就事论事地说,袁健的自杀是因为公司残酷的末位淘汰竞争法则和情感原因,在心理极端脆弱的情况下造成的,那许多人一定会将原因归于末位淘汰制度以及心理素质原因。但这并不能够完全解决问题,因为心理素质可能是他的个别原因,而社会上这一淘汰法则我们现阶段不可能限制。

在社会大众的眼里,他们是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理所应当进入一些优秀的单位从职,而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许多工作需要从底层做,成功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不可能一蹴而就。当他们面对初步失败后,难以面对社会仰望的眼睛,就会产生极大的落差心理,进而造成心理的进一步障碍,许多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自杀就是这样一步步走入的。

篇4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

一、研究背景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成熟的阶段,其可塑性较大,任何不利的因素都可能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学上称之为“危险期”。相关资料显示,我国有10%~30%的中学生存在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某些研究中这一比例可能更高。而随着各级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和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步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心理健康是心理素质的功能表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9月)要求“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林崇德教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而不要过多地强调学生心理如何不健康。我们一直强调“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根本途径是培养其健全的心理素质”。科学探讨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对于从根本上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以我县某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应用《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量表》,分析了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以期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提供针对性的资料。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抽取某县某中学七、八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746份,剔除其中信息缺失、漏选等无效问卷26份,最终有效问卷720份,回收率96.5%。其中七年级313人,男生173人,女生140人,平均年龄14.06岁。八年级学生407人,男生228人,女生179人,平均年龄15.26岁。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由王极盛编制,由10个分量表组成,分别是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心理不平衡等,共有60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制,1、2、3、4、5分别表示“从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一次评定约需15分钟。量表总分或分量表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状况越差或在某方面的心理问题越严重。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在0.7652~0.8726之间,内容效度比较理想。

3.方法

采用描述统计、相关分析的方法,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4.结果

(1)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性别特点

首先对男女生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量表得分的平均分和标准差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1。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在心理健康及各维度中,适应不良分量表得分性别差异显著(p

(2)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特点

对七、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量表得分的平均分和标准差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2。

七八年级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没有显著差异。而常模存在年级主效应,但只有初一和高二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与常模相比,七八年级总均分均小于常模。但七年级强迫、偏执、人际敏感三个维度的得分高于常模,八年级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常模。

(3)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关系

在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的同时,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总均分之间的相关达到显著水平,表明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状况有密切的联系。

为了进一步了解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状态的预测作用,分别以心理健康总均分为因变量,以心理素质各维度作为自变量,进行分层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在以心理健康总均分为因变量的回归分析中,有人际沟通、适应能力、责任感和乐观进入了回归方程,共同解释了心理健康变异量的4.3%。综合以上结果可以看出,人际沟通能力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变量。但因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较多且复杂,如环境因素等,心理素质只解释了其中一部分原因。

三、讨论

1.心理健康的性别年级差异

从纵向比较,即与总体常模比较,该校七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良好。但从横向比较,即与同年级的常模比较,该校学生在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其心理健康各因子发展不均衡,存在着薄弱环节。

在性别差异上,数据显示学生心理健康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青少年男女的心理健康各方面各有特点,但总体情况而言,没有太大区别。唯独在适应不良得分上男生高于女生。女生的心理发展早于男生,相对于男生而言更成熟,因此在适应能力上也优于男生。在年级差异上也不显著。

2.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关系

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有密切联系。张大均认为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二者的关系是“本”与“标”的关系,即心理素质是其心理结构的核心层,是心理活动之本,起支配作用。而心理健康是其心理结构的状态层表层或外显层,是一定心理素质的状态反映。具体来说,心理素质是人稳定的、内在的心理品质,而心理问题则是受心理素质支配的、消极的、负性的心理状态。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与心理健康的水平高低有直接关系。心理健康是心理素质健全的功能状态和标志之一,在一般情况下,心理素质水平高的人,很少产生心理问题,心理经常处于健康状态。相反,心理素质水平低的人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心理易处于不健康状态。健全心理素质的培育是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及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基本途径。郑希付等人也认同此观点。

心理素质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内源性因素,它对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直接效应和调节效应。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水平的调节效应则表现为保护效应,即心理素质健全且水平高的人能较好地抵御、调节和缓冲学业压力、考试失败、父母离异等负性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能较好地主动汲取社会支持等环境中的保护性因素,构建积极的外在保护系统,维护个体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心理素质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内源性因素,心理健康是心理素质的重要外在表现,但两者并非必然的对应关系。心理健康状态好虽然是个体心理素质健全且水平高的重要外在表现,但不等于心理健康状态好的个体就一定拥有健全且水平高的心理素质。同样,除个体心理健康的内源性因素心理素质外,心理健康还受到外在环境以及心理素质与环境交互作用后而采取的具体应对方式等影响,因此个体心理素质健全且水平高也不能完全确保个体当前的心理健康。不过心理素质健全且水平高的个体即使暂时会出现心理健康状态不良,但更有可能主动调整和控制自己的行动,较容易克服心理障碍,具有自我康复的能力,从而达到良好的主观选择与适应。可见,健全心理素质的形成是个体维护心理健康和解决心理问题的关键。

四、对学校心理教育的启示

从研究结果看,心理健康教育应以预防为主,内容应放在如何健全学生的心理素质。虽然心理健康状态好于常模,但心理素质各因子间发展不平衡,在工作中,关键是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和责任感教育。这几方面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最大。心理健康教育以团体辅导为主,内容应侧重于人际辅导,适应辅导等。如在新学期开始时,对学生进行适应性心理辅导讲座,在学期中进行人际关系辅导,如师生关系、朋友关系和亲子关系辅导等。

参考文献:

1.邱莲.广东中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特点的调查与分析.教育经纬.2006.9

2.吴丽华.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浅析.心理世界.2004.11

3.张自华.青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发展.青年研究.1994

4.王极盛.中国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编制及其标准化.社会心理科学.1997.4

篇5

关键词:空中管制;人为因素;安全

前言:

在当下这个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的时代中,航空科技不断完善,民航所用的飞机其技术指标已经达到安全指数,因此对于民航空中管制中的安全问题有所影响的主要因素来源于人为因素,例如环境对于人的影响而造成人为操作失误,或者是管制人员心理素质低而导致管制中无法镇定的处理突发事件等,而往往因为一个错误的操作,整个民航飞行就可能面临重大安全隐患。因此今天本文将对民航空中管制中人为因素对安全的影响问题做详细的分析,并且提出如何改进或避免人为因素导致安全的措施。

一、民航空中管制

所谓空中管制是指在飞机飞行过程中通过电子通讯技术,导航技术,监控手段对飞机的航行活动进行合理的监视与控制,从而保证飞机飞行过程中的安全和有序飞行。那么对于民航来说,在飞行过程中的空中管制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样做就可以让地面的飞行指挥中心时刻关注到民航飞行的状况,如果发现有特殊情况发生,就可以随时对飞行仓内的主机长与飞机管制人员进行通知,而后做出迅速的反应行为,以保证飞机飞行过程中的安全。

二、人为因素对民航飞行安全的影响

民航飞行中,对于空中管制过程中的人为因素来说,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环境的突变导致管制人员无法快速做出行为反应;第二,空中管制人员心理素质可能对安全问题造成的影响;第三,空中管制人员责任感问题导致的飞行过程中安全因素。下面笔者将详细解说这几个重要的因素对行安全的影响。

第一,环境的突变导致管制人员无法快速做出行为反应。事实上,民航飞行过程中飞行环境是在不断变化当中的,我们知道对机而言,哪怕是一只很小的小鸟都有可能造成飞机航行过程中的安全飞行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对机管制人员来说,必须要有迅速反应能力才可以保证飞机飞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而往往有些飞行管制人员的反应能力并不能够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做出迅速的反应,例如,民航飞行过程中,有天气的变化,这时如果民航上的交通管制人员无法迅速做出反应,或是报告给民航飞行指挥中心,那么就很有可能导致民航因为天气无法辨明实际方位等导致民航出现安全事故问题。

第二,管制人员心理素质可能对安全问题造成的影响。当飞行过程中遇到突发事件,航空飞机中的空中管制人员的心理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犹豫不决的空中管制人员很有可能是造成民航飞行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对于民航飞行过程中的突发事件而言有很多种,例如飞机上有非法携带的物件,或者劫机,亦或是飞机自身出现问题,又或者是航班路线因某种原因被迫改变路线等。如果此时空中管制人员无法做出迅速的反应,而给出错误的操作,那么对于民航飞机来说将有可能是灾难性的安全事故。而心理素质在整个空中管制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了,如果管制人员心理素质较强,那么他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一定是镇定自若,操作自如;而对于心理素质较差的管制人员而言,其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来说可能就没有那么迅速,并且很有可能因为心理素质较差的原因导致其手忙脚乱,在混乱中做出错误的决定或者操作,如此,民航飞行的安全就岌岌可危了。

第三,空中管制人员责任感问题导致的飞行过程中安全因素。事实上的确存在空中管制人员责任感较差的问题导致飞行过程中明明是可以避免的安全问题,最后惨烈发生。当然这样的管制人员民航机构是不会再次启用其在这样重要的岗位上进行工作的,但是发生的安全事故却是无法弥补的。空中管制人员的责任感较弱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机操作舱内有两人共同检测,而通常操作飞机的人却只有一人是主要操作人员,而长时间的顺利飞行可能就是导致管制人员懈怠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于民航飞行过程中管制人员的责任感问题就需要相应的惩戒措施而让其提高了。

三、如何改进避免或改进民航空中管制中人为因素对安全的影响

若想对民航飞行过程中空中管制中对安全造成影响的人为因素进行改进或调整,就需要对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管制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或是采取惩戒措施。下面笔者将详细做出论述。

第一,提高民航管制人员的培训力度。对于民航管制人员而言,反应速度是可以被优化的。在高强度的训练下,熟练的操作以及快速反应能力都是可以培养出来的,然而空中管制人员的岗前培训一定是合格的,但是为什么会出现一部分人仍然无法做出迅速反应呢?这就是因为长时间不接触紧急情况,而导致反映弱化的现象出现,这就需要民航机构对管制人员的培训需要增加定期培训的计划,如此既可以让管制人员时刻处于戒备状态,以保证民航飞行安全。

第二,有效的对空中管制人员进行心理训练。对于空中管制人员来说,长期的训练可以让他们将操作训练纯熟,而对于心理素质而言也是如此。对管制人员进行定期的心理培训,让心理素质较差的人员通过心理培训可以让心理素质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如此应付突发事件的时候,管制人员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作为支撑,那么对于民航飞行安全也是一个强大的保证。

第三,增强民航管制人员的责任感。适当的对于管制人员做出一些惩戒措施,是可以增强其责任感的,对于责任感不强的人而言,对其言传身教或许无提高其自身觉悟,但是适当的惩戒措施却可以让其有效的产生畏惧心理,如此就可以保证民航飞行的安全了。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民航空中管制中对安全有影响的人为因素进行分析,阐述了其对于民航飞行安全的重要影响,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这也说明在当今这个科技发展迅速的时代,人为因素导致的安全问题是可以避免的。

参考文献

[1]彭艳秋.民航空中管制中人为因素对安全的影响研究[J].科技传播. 2014(10):55+62

篇6

【摘 要】现在许多的幼儿存在着诸如任性、自负、过分敏感、依耐赖性强、意志薄弱、抗挫能力差等一些不良的心理问题,而幼儿心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振兴,因此我们要重视对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以增强幼儿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使其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善于合作,富有创新,能够成长为高素质的人才,以报效祖国,服务社会。本文就如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通过有效的途径对幼儿心理素质进行培养,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幼儿;心理素质;培养

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人们的养儿防老的观念逐渐转变。大多数的家庭都只要一个孩子,使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的溺爱心理也越来越严重,这导致了现在幼儿教育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家长们只注重了幼儿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智力水平的提高,而忽略了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这也是现在幼儿存在任性、自负、过分敏感、依耐赖性强、意志薄弱、抗挫能力差等不良心理问题的家庭因素,而学校教育和老师的影响则是社会因素的主要方面。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已成为学校和家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不是学校或家庭单方面的事情,它需要双方密切配合与合作,才能更好完成这项任务。当前学校教育正尝试新课程改革,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现代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标志。本文就如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通过有效的途径对幼儿心理素质进行培养,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改变不良的教育态度与方式,是培养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

人的生理发育是按遗传规律出现的,在幼儿时期,大脑发育尚不完善,兴奋抑制不平衡,经常有激动、注意力不集中、好动等表现,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但幼儿的心理发育则是一个学习和模仿的程,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学校的老师则是幼儿最尊重的对象,所以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都要加强自己的修养,改变不良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为幼儿树立正确的榜样,让自己成为幼儿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正确的教育态度应是和蔼可亲,切忌粗暴喝斥,甚至打骂,对幼儿的疑问要耐心的解答,切勿胡编乱造,要尊重幼儿,要使自己成为幼儿的朋友,教育方式要循循诱导,耐心讲理。

二、父母对幼儿的要求应合理,期望要适当,防止给幼儿造成过大的压力

“望子成龙”之心,每个做父母的都有,可不是每个幼儿都能“成龙”的,所以不管是父母还是教师都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对幼儿的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提出合理要求。只要孩子努力了,不管结果是怎样的,我们都要给予肯定、鼓励,并根据结果来调整我们的期望值。另外,我们要正视孩子所犯的错误,寻找孩子犯错的原因,根据原因对孩子进行恰当的批评教育,而对孩子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我们都不要吝惜自己表扬和鼓励,并与孩子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成人要用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影响幼儿,使他们能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逆境中看到希望,只有对生活充满希望才能正确面对现实,笑对人生。

三、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培养幼儿的进取勇气

一个人是否具有自信心和进取的勇气,是他能否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现在的幼儿大多为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关爱太多,担心幼儿受到意外伤害,无论在家还是在幼儿园,都处于一个安全的环境中,这个不准,那个也不许,使得幼儿失去锻炼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会形成怯懦、自卑的性格,不利于孩子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实际上我们要相信孩子,并且给孩子创造一些机会,让幼儿去接受锻炼,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要鼓励孩子,让孩子充满自信,勇敢的去面对,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加强意志力磨炼,培养幼儿的抗挫折能力

由于家长的担心和溺爱,现在许多幼儿的抗挫折能力较差,心理承受能力低下。要想让幼儿具备勇敢面对挫折的能力,必须从小锻炼他们的心理承受力。不管是父母还是教师都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遇到挫折时要勇敢面对,冷静处理,积极应对,使幼儿从父母和教师那里渐渐明白失败并不可怕。要把挫折看成一种财富,要积极的引导幼儿勇敢地面对挫折,鼓励幼儿积极去克服困难,不能逃避,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引导他们运用自己的力量,体验战胜困难的欢乐,使幼儿受到良好的心理刺激。我们应有意识地创没情境和机会给幼儿制造挫折,磨练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让幼儿得到各方面的锻炼,培养其抗挫折的能力。

五、培养孩子尊重他人、团结友爱和合作的意识

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关键在于幼儿良好性格的培养,而良好的性格是在与同伴友好相处过程中形成的。孩子从上幼儿园就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父母和教师必须培养孩子尊重他人、团结友爱和与人合作的意识,才能增强孩子的合作能力,并善于团结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才能取长补短,适应社会,取得成功。

总之,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庞大工程,是细小、繁琐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幼儿的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父母或老师单方面的事情,这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多方面的密切配合,持之以恒,将心理素质的培养贯穿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学习甚至游戏之中,通过多种途径、多个方位的反复教育,才能培养出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陆燕.健康心理为孩子成长保驾护航——浅析幼儿爱听好话的现状[J].教师,2010(33)

[2]张迎春.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素质[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5)

[3]周效英.如何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12)

篇7

关键词:职校生;心理问题;原因;心理素质

心理学家指出:学生的心理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他各个方面的发展。然而,多年来许多职业学校往往忽视了这一方面的教育,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关注职校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吧!

一、当代职校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缺乏自信

与普通高中生相比,他们在学习方面处于弱势,自卑心理较强,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或身处逆境时,常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缺乏挑战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2.心理压力大

有些同学整天闷闷不乐,郁郁寡欢,心事重重,上课走神,遇到事情不想努力地去解决,不和同学、老师交流,自我封闭。

3.厌学情绪重

由于社会宣传力度不够,一些人对职校以前的印象一时难以扭转,部分家长送孩子上职校是不得已而为之。有些学生也只是想混文凭,面对学校严格的管理和浓厚的学习气氛,他们心理上产生了反差,厌学甚至退学。

4.心理调控能力差

他们往往因为一件事情失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不能自

拔,甚至从此一蹶不振;一个小小的成功,又会使他们变得骄傲自满起来,认为自己处处都了不起,每个地方都胜人一筹,变得不可一世。

二、当代职校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生理方面

职校生正处于青春期,在此期间他们心理较为稚嫩、易激动,对交往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对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众心理较强。对职校的“流生”现象加以分析会发现,同学或朋友中有一个“流生”,其他人也会产生动摇,往往是“一流一大片”。

2.面临各方面的压力

一是经济方面,尽管职校收费不高,加上国家助学金政策,但对于农村家庭来说,学生读书的支出,还是占了家庭收入的大部分;二是学习方面,随着对口高考竞争的日益激烈,学生的学习压力在逐渐增大;三是就业压力,对多数职校生来说,这个压力从一开学就困扰着他们。

3.来自学校方面的原因

职教近几年规模发展速度较快,专业师资相对紧缺,实验实习设备相对缺乏。有些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计不够合理。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令其产生多种情绪。

三、如何实施职校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1.提高教育者的教育水平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对教育者进行有计划地、系统地培训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让他们知晓如何发现学生的心理障碍,如何去关心爱护学生,如何教育引导学生,使学生的个性心理、学习心理、生活心理、理想心理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2.要营造心理素质教育的氛围

如: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利用学校的板报、广播、校园网络等各种媒体加以宣传;组织心理素质教育研讨会与经验交流会;开通心理热线及时解决职校生心理问题等等。通过一系列措施唤起职校生强化心理素质健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面向全体,突出重点,瞄准解决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

对处于不同学习阶段的职校生要实施不同的心理素质教育。在入学初,由于生活和学习环境发生变化,加之初中与职业高中在学习内容、方式及管理方法上也有一定的变化。新生一下子不能立刻适应,对新生的心理教育就需解决心理适应与心理过渡的问题。对二、三年级的学生侧重交际、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对毕业班学生,要做好就业与创业的心理指导工作,要教育他们面对社会激烈的竞争应保持良好的心态。

对心理上有障碍的学生,教育者要对其进行个别辅导,要舍得花时间精力。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正面引导,启发自觉、以理服人。个别辅导在职校以谈话的方式较为常见也很奏效。要搞好一次谈话,需做一定的准备工作,要收集各方面的资料,使谈话针对性更强。教育者在谈话中态度要诚恳,要使学生感受到教育者的关怀与呵护,让学生敞开心扉说出心里话。

4.要充分发挥班主任在职校生心理素质教育上的作用

首先,班主任要注重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包括对学生的爱心,对工作的责任心,自身的品行,教育的艺术等;其次,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班主任要让学生感到是一眼清泉,一缕清风,让学生觉得可亲、可敬、可爱。

5.在各门学科的授课上进行渗透

无论哪门学科在教学上都肩负着知识教育与思想品德、世界观的培养和教育,因此在学科的授课上要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内容。各任课教师不但要结合课程特点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还要积极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和主动向学校有关部门反映学生的心理动态。

另外,职业学校要积极争取主管部门的支持,配足师资,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可组建各种社团,发掘每个学生的特长,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朱巧玲.中职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J].考试周刊,2011(73).

篇8

关键词护士心理素质静脉穿刺成功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5.191

静脉穿刺是护士最基本的护理操作技术之一,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患者无论是输血或输液,还是抽血检验都离不开静脉穿刺,尤其是在重危抢救的关键时刻,穿刺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但以往人们总认为:这项操作无非是手法、技巧和熟练程度的问题,笔者认为这种看法不全面,它忽视了操作过程中护士的心理因素,然而这正是具有千差万别波动最大的一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穿刺的成功与否。护士作为社会的一员,不断地受着社会的作用,而作为有机体,也常常受到疾病的折磨、家庭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护士心理状态往往因此而失衡。因此,作为一名护士,欲减少或避免静脉穿刺的失败,减轻患者的痛苦及血管的损伤,必须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做到一针见血,是广大护理人员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1]。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影响护士心理素质而导致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

外界因素[2,3]

环境因素:环境中存在着大量可以干扰人的信息对护士的感官和情绪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安静舒适的环境、明亮和谐的光线,可以安定和保持护士的心理平衡,使护士顺利地完成静脉穿刺。

患者因素:患者的身份,患者是领导或是护士熟悉的人,患者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语言都可以成为不利于护士心理的刺激源,有的患者情绪差就乱指责护士,有的患者过分挑剔,从护士到静脉穿刺针的号码,甚至于选哪里的静脉都要由自己指定等。这些都能降低穿刺的成功率。

个体差异:由于人们的年龄、性别、体质、胖瘦和所患疾病不同,因此静脉的粗细、深浅、软硬、弯直也各有特点,护士必须仔细观察、不断总结才能掌握,穿刺时若不因人而异,失误必然在所难免。

物品因素:物品的优劣也会给护士造成一种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所以护士在穿刺前必须仔细检查所需物品,以避免不必要的失误。

内部因素

个性特征:个性的积极水平和倾向性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体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如果护士遇事取决于情景而不是个体的积极趋向目标,那么护士在操作时若遇到随机情况特别是在紧张抢救或上级考核、当众表演时,就会情绪紧张,心慌意乱,甚至平时容易穿刺的静脉也会屡次失败。因此,作为一名护士,要想成为一名成功者,必须努力培养自身良好的个性。

心理素质:①认知:作为护士必须不断总结经验,掌握各种不同年龄、性别、体型和不同疾病的患者静脉特点,才能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②情绪: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并影响着认识活动的进行。

身体素质:护士工作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无论春夏秋冬、还是白天黑夜,24小时三班制必然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变化,尤其是女同志在经期前心理状态极不稳定,情绪起伏较大,易怒、忧郁、焦虑、应激能力下降等,这些都将影响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职业素质:作为一名护士,必须热爱自己的职业,只有具备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感情,做到尽职尽责,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对患者一视同仁,才能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护士在医疗工作的整个过程中,其服务对象是人,是患了疾病需要护理照顾的人,对护士来说,除了有专门的医学、护理知识和精湛的技术外,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使护理工作做得更出色。

参考文献

1叶奕乾.普通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4:25-30.

篇9

关键词: 教师心理素质 现状 原因 培养途径

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有赖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而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以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前提。当前,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继续深入,人们对教师心理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发挥的作用更加重视,教师的职能价值在理念上已从知识的传授和文化的传递转向了人潜能的开发和人格的塑造与完善,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将已有的人格特质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建立。

一、教师心理素质的定义及结构

素质指的是个体在先天赋予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的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一般认为素质包括三大类:自然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其中,心理素质在素质层面中处于中心位置,对素质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构成教师素质的关键部分,它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

二、教师心理素质现状

(一)价值观偏移

目前,面对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部分教师从注重精神追求向追求经济利益或其它价值实现转变,对教育事业缺乏热情,甚至整天经商炒股,无心从教;有的教师更认为“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借机向学生及其家长索要钱财。这种价值观的偏移,不仅是一种心理障碍,更是教师道德情感水平不高的表现,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工作,对学生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污染。

(二)职业行为问题突出

当前,在教育教学上,部分教师难以适应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能力低下。在师生关系的建立上,由于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至高无上思想的影响,他们难以接受新的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三)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增多

在生理上,一些教师表现出抑郁、焦虑、长期精神不振或疲乏,有的甚至表现出明显的攻击,如:打骂、体罚学生,对家庭成员发脾气,把家长当出气筒,等等。

(四)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日益严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的劳动成果要在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体现出来,使教师的成就感难以满足,教师劳动的付出与回报在短时间内是难以得到平衡的。这使教师对本职工作和自己的工作对象――学生产生厌倦感,甚至不想从事教育工作。

三、教师心理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

首先,教师的社会生活条件较低。长期以来,我国教师的工资一直低于社会平均水平,虽然近几年国家几次调整了教师的工资,教师的经济待遇也确实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总的格局并没有扭转。其次,教师受到的社会压力过大。为了满足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他们常常不得不在超负荷的身心压力下工作。即便如此,还是难以得到公正的认可。长此以往,最终会导致教师心理失衡,影响教师心理素质发展。

(二)学校的因素

首先,部分学校工作条件较差,教师的身心疲惫难以缓解。其次,部分学校管理中存在严重问题。教师角色模糊、角色冲突严重、工作量负荷过大或不足、时间被占用、缺乏自、没有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等,导致教师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烦燥等。

(三)教师个体的因素

首先,教师的个性心理品质影响到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孤僻、急躁、焦虑等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教师的心理素质,甚至引发一系列不良后果。其次,教师个人能力无法适应教育改革和时代的需要。知识经济时代和教育改革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知识结构,这要求教师有较高的能力水平和多方面的才能,这些要求使部分教师力不从心、压力增多,感到痛苦失落。

四、培养教师心理素质的途径

(一)社会方面

1.全社会要转变观念,正确对待教师角色。

教师被美化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是这也过于强调了教师的奉献和责任,将教师角色神圣化,而忽视了教师作为普通人基本的物质与精神需求。这就要求全社会在重视教育的基础上,理解教师的基本生活需求。政府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教师的工作收入、住房、医疗等物质待遇,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另外,还要通过宣传、社会舆论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教师的特定职能和规范,不过分夸大教师的作用,引导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为教师优良心理素质的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2.促进教师职业专业化,构建教师心理素质培训和保障体系。

首先,提高师范教育水平,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目前,我国教师主要是由师范类院校培养的,其开设的教育类课程,如教育心理学等对培养教师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一部分学生认为学好了专业知识就不怕教不好书,对教育类课程敷衍了事;教育类课程内容陈旧,方法单一,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无法适应当前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生活环境,使教师走上岗位之后,无法掌握当前学生的心理特点,无法适应当前的教育改革。由此可见,学校要提高学生对教育类课程的重视程度,改革教育类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源头上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其次,加强教师岗前和在职培训的力度。第一,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在选用教师时应加强对应聘者的心理素质的测试,对于心理素质差的坚决不用;在对教师资格的认定时要对教师心理素质进行量表测评,而不能以考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来代替。第二,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对在职教师要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心理素质再培训,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和专业知识,并注重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传授处理压力和职业倦怠及人际交往的策略和技巧。

(二)学校方面

1.学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首先,学校管理者应关注并保障教师的经济生活水平,降低教师的劳动强度,真正实现学生减负,教师减压。其次,管理者应加强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建立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教师,完善竞争机制,使每位教师都能人尽其才,心情舒畅地投入工作。

2.学校要建立教师心理素质保健机制。

目前,全社会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日益重视,而针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却很少,这不利于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专门设立教师心理咨询中心,为教师排忧解难。学校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为教师进行现场咨询和心理测评,帮助教师充分认识自己的情绪、心理特点及其影响,同时向教师传授科学的心理保健方法,使教师学会自我调适,从而有效预防心理疾病,提高教师的心理调适能力。

(三)教师自身方面

1.教师要面对现实,有正确的自我认知。

教师作为一个独立而特殊的个体,只有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才能越有效地调适工作压力、生活挫折与内心冲突所带来的困扰。在正确了解自我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正确评价自我,明确教师工作的价值,乐观、积极、自尊而不自卑,不悲观厌世,也不随波逐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2.教师要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

教师要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正确对待理解自身的心理问题。要合理及时地宣泄不良情绪,培养多方面的业余爱好,重视身体锻炼与工作休闲,学会一些“放松训练”技术,如“深呼吸”法、“自我按摩”法、自我暗示等心理保健方法。教师还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除不良嗜好,使生活有节奏有规律,始终轻松自如。

参考文献:

[1]方方.教师心理健康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7.

[2]刘勇.教师团队心理辅导[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

[3]曾琦.新课程与教师心理调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5.

[4]罗小兰.教师心理素质的理想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9):57-59.

[5]史克学.教师心理素质研究述评[J].教学与管理,2004,(8):14-15.

[6]唐会荣.中学教师心理素质问题及其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8,(9):102-103.

[7]王焕斌.教师教育与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素质[J].当代教育科学,2003,(9):37-38.

[8]张春英.轮教师心理素质的油画策略[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40-43.

[9]徐鑫.新世纪教师心理素质培养初探[J].大学教育科学,2003,(1):69-71.

[10]刘晓明,王丽荣.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心理素质的优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5,(1):1-4.

篇10

摘 要 本文通过自己在平时的训练和比赛以及对其他运动员的观察和访问,对其中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合理建议,为提高心理素质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 柔道运动员 心理素质 比赛

一、前言

随着柔道运动的发展,对抗程度的激烈,对柔道运动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优秀的柔道运动员,不仅要有充沛的体能,精炼的技术,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技战术水平差距日益缩小、比赛强度和负荷日益增大的情况下,成绩的好坏,胜负的关键越来越取决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本文就这一问题,做出自己的一点看法和见解。

二、心理素质的意义和作用

(一)柔道运动员心中心理素质的含义

所谓“心理素质”,通俗的说是指人在特定的情况下对发生的事情做自我心理的调整,即心理承受能力。心理调适或承受能力的强弱也就是心理素质的好坏。柔道运动是两人直接对抗的重竞技项目,运动员心理因时因地而异。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柔道运动员对比赛水平的发挥。有专家认为心理素质在整个体育运动中的比重占30%,目前心理素质训练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已被国家体育界所公认。

(二)柔道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在比赛中的作用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的情感状态,常与愉快、紧张与否及其强度有关。心情不畅或过于紧张,都会在大脑皮质层上形成一个相应的刺激点,心理学称之为“兴奋灶”,会干扰人们的情感平衡。人们的情感平衡扰时,判断能力和动作都会失准,肌肉也会产生某些部位的痉挛。情感的强烈激动与失控,或因精神压力而推动心理上的不平衡,都将引起血液和内分泌的生物化学变化,这些都无益于柔道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因此,柔道运动员在比赛时的情绪平衡,对比赛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运动员的意志力作用也不可忽视。一个意志力坚强的运动员,即使在相当不利的条件下,也能保持坚定的信念,临场不怯不馁,不患得患失,全身心地进入竞技状态。再者,运动员的个性作用,在训练和比赛中同样也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刚毅的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自我暗示和对外界刺激的反应都能达到一个较稳定的水平,从而能有稳定甚至超水平的发挥。

三、比赛时柔道运动员的心理现象及对比赛的影响

(一)心理现象

现代柔道比赛中,运动员临场的情绪状态对比赛中技战术的影响日趋显著。有人做过调查统计,70%的运动员认为心理素质对比赛有较大的影响。本人在平时训练和比赛及对其他的运动员的观察和交谈中发现,赛前,有些准备不足,心理素质差的运动员常常会表现有赛前燥热症,具体表现有:心跳加快、尿频、口干舌燥、肌肉抽筋、情绪不稳定、信心起伏大。有的甚至于比赛前几天就失眠,影响训练质量。

(二)对比赛的影响

1.自信心对比赛的影响。自信心是事业成功的基础,也是柔道运动员在比赛中的精神支柱。同样的客观情况,不同自信心水平的运动员会有着不同的思维活动和行为表现。在赛前,由于一些外界因素的影响以及伤病等原因,缺少正常训练,对自己的训练水平产生怀疑。再就是对自己的对手没有充分的了解,产生对比赛的恐惧心理,导致技战术发挥失常。例如,在碰到天气闷热的情况下,运动员对比赛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有的运动员认为闷热的天气会影响自己的发挥,自信心下降,担心出汗太多,手臂滑,不易拿把,做不了动作,发挥不了技战术水平,导致最后的失败;有的运动员认为天气变化对任何人的机会都是平等的,自信心没变化;还有的运动员认为在这种天气里自己仍能发挥自己原有水平,天气影响的只是对手,使自己处于更有利的地位,自信心反而提高了。如表1:

2.环境条件对比赛的影响,因比赛时的环境气氛比平时更热烈,周围有观众,有裁判,有记者摄影,比赛场地、气候都与训练条件不同,这些外界的变化刺激运动员的运动中枢神经,根据条件反射原理,刺激的输入会使中枢神经系统做出各种反应,如反应消极会削弱情绪,对比赛产生负面影响。柔道训练通常都是在白天进行的,但有些重要的比赛因场次过多,不得不在晚上安排比赛,如晚上比赛时灯光的照射,会使有些柔道运动员视觉产生模糊,看不清对手的动作和比分,导致技战术发挥不正常。

3.自控能力对比赛的影响。每个柔道运动员在心理上都有好与不好的特质,也有好与不好的状态,哪一方面占优势,都得靠我们这个“主人”利用好的“控制”方法十分重要,而比赛时间的安排将成为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什么时候开始比赛,准备活动做到什么程度,饮水问题,注意力集中在什么地方,比赛计划是什么。随着比赛的临近,运动员对自己紧张的情绪的控制将成为最主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天生等.运动心理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