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教学能力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0: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教育教学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教育教学能力

篇1

【关键词】高职;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教学能力;培养

最近几年,我国的素质教育持续深化,新课程改革逐渐完成,基础教育对于专业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作为培养小学教师的主阵地,应该高度重视对于学生语文教学能力的培养,确保其能够更好的胜任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究竟该如何培养高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语文教学能力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强化专业素养

为了确保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在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对于学生语文教学专业素养的培养,主要包括了几个方面的内容:(1)教学理论:要求学生必须了解教育学、教育管理学以及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并且能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学生答疑解惑,确保课堂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2)教学能力:这里的教学能力包括了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1]。(3)教学研究能力:要求学生必须能够运用专业的知识,结合实践来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且将之应用到语文教学的指导中,这也是其专业素养的一种直观体现。语文教学的专业素养可以说是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的基础素养,不仅影响着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更直接决定着其在走上工作岗位时的教学水平。在对学生语文教育专业素养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不能单纯的依靠常规的《小学语文教法》,而应该适当加入一些全新的内容,如《中国现代文学》、《儿童文学》等,对学生的语文功底进行强化,提升其文化素养。这样,当临近毕业时,学生具备了相对扎实的文学功底,对于小学语文的阅读、习作、识字等教学内容也有了较为深刻的体会,可以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

2.丰富文化知识

语文本身属于综合性学科,包含的知识和内容众多,不仅有人文知识,也有许多的科学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做好语文教学工作,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开阔的视野[2]。

2.1丰富人文知识

应该将人文知识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在识字教学中,可以引入一些比较简单的象形文字,如日、火、田等,通过在火上加盖的方式,可以将火“灭”掉,而人在树旁靠着,就是为了“休”息,这样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加准确的识别新字,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的学生需要背诵的诗文有160篇,而对于这些诗文,教师必须熟悉和掌握,不仅可以熟练的背诵,还必须理解其所表达的意境,把握诗词的创作环境,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从这个角度分析,应该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确保其能够掌握丰富的社会文化知识。

2.2丰富科学知识

在小学课本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如《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中,就包含了物理中关于重力的知识,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的理解,将重力知识引入其中,鼓励学生自主进行试验,在帮助其拓宽知识面的同时,也可以加深其对于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又如,在《海底世界》、《一粒种子》中,包含有相应的自然科学知识,想要对其进行讲解和延伸,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至少需要在教材中设计的方面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3]。

3.增强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完成,使得教育创新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而想要确保教育创新的顺利开展,实现创新的持续性,需要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以创新型教师来开展创新教育,在创新教育中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应该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师并不仅仅需要扮演教师这个角色,还必须对学生进行引导,做好课程的创新工作。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以更好的适应时展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把握教材特点,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提升教学趣味性和有效性的同时,也可以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例如,在小学语文教法课程中,要求学生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开展教学设计,并依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试讲。而在习作教学设计中,可以将从课堂中走出来,到校园中、到小镇上去观察事物变化的规律,立足真实的情境进行讲解,这不仅仅体现在教学地点的变化,更是一种教学模式的创新,可以对学生的课堂把控能力进行检验。必须使得学生清楚的认识到,教学并非单纯的在教室中、在课堂上开展的活动,走出课堂,切身体验,更加能够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对其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进行培养[4]。

4.夯实教学能力

想要提升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一方面需要依靠校内的专业课学习,换言之就是语文教学法的课程学习,以理论知识的讲解为主,不过对于教师而言,可以通过对课程安排的调整,适当增加学生的试讲时间,运用微课、网络课程、翻转课堂等形式,使得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来进行理论知识的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则可以通过讨论和试讲来提升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强化教学水平。另一方面需要依靠课外实习,在高职小学教育专业,每学期都会开展一到两周的见习活动,在临近毕业时还会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在见习活动中,教师应该根据实际需求,提前做好见习任务的设置,使得学生能够感受真实的教学环境,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而顶岗实习则主要是在校外实训基地开展,通过一定时间的顶岗实习,可以使得学生切身参与到小学教学中,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今后走上教师岗位提供可靠保障[5]。

5.应用先进技术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其在教育行业中得到了应用,运用多媒体课堂开展教学活动,已经不在新奇。在这种情况下,小学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这种能力并非简单的操作多媒体教学设备或者制作多媒体课件,更应该看做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不断兴起,也使得小学语文的教学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例如,翻转课堂需要网络平台或者微课的辅助,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相应的理论知识,这样课堂上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用于交流和讨论。事实上,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流程和课堂结构,实现了教学从课堂到课下的延伸,在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也可以对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而想要对翻转课堂进行有效应用,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但是从目前来看,在高职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仅限于办公软件的操作以及PPT课件的制作,远远无法满足未来教学工作的实际需求,因此,需要进一步强化对于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能够尽快掌握更多的软件操作技能,包括微课课件的制作、网页的制作、网络平台的数据传输、视频编辑等,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6]。

6.结语

高职小学教育专业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就应该时时刻刻注重学生的实践,让他们成为教学理念、基本功扎实、教学实践能力强的准教师,在就业竞争中具有不可替代性。总而言之,高职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是小学教师的主要来源,学生的语文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其成为教师后的教学水平,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强化学生的语文教学专业素养,丰富其文化知识,强化创新能力,夯实教学能力,确保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今后的语文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爱华.高职师范专业学生语文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3,(5):44-45.

[2]付金花.师范学校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语文教师能力培养问题研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3):121-122.

[3]罗华.谈高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语文教学能力的提升[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56-57.

[4]张月明.试论中高职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2013,(25):47.

[5]都欣欣.浅谈高职语文教育中学生的能力培养[J].青年时代,2016,(20):170.

篇2

[论文摘要] 能力素质是大学生赖以生存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都是围绕大学生的能力素质进行的。小学教育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新兴专业,它既有高等教育各专业的一般特征,即在学术层次上应达到高等教育本科的专业水准,同时又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研究该专业学生能力素质构成的基本原则,确定其能力素质标准,是专业建设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 “怎样培养人”是高校各专业都在积极探讨的问题。小学教育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被纳入到高等教育体系中,就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有宽广深厚的知识基础,还要具有开放、合作、灵活多变的适应性,更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人才培养目标就应该由过去中师重外显的技能培养提升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型”。这三者的内在关系是: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基础和载体,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内容。能力是驾驭知识、运用知识服务现实的力量体现。素质是由知识和能力升华内化而形成的体现人的品格、潜质、底蕴和境界的深层属性,代表了人才质量要素的更高层次,更加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践性、创造性、应用性的要求。三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处于同一教育过程中,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近十年的人才培养实践中,我们把本科层次的小学教育专业定位于以培养小学一线的教师为主,强调职业导向和职业技能,强调实践应用,强调知识的基础性、综合性和通用性。这样就有人怀疑其专业水准,因为人们往往以教育学专业或者某学科类专业的标准来衡量它,认为这一专业不仅在教育类课程的开设上达不到教育学的要求,也谈不上学科水平。但近年来我们的学生在求职竟聘中的高取胜率、入职从教后表现出来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良好的发展潜能,表明跳出思维定势,充分认识小学教育的专业业特点和对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改变以教育学专业或学科专业为蓝本来设计和评判小学教育专业的做法,建立有自身特色的专业评判标准是十分重要的。

一、确定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素质的基本原则

1、专业性原则 是指要围绕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坚持面向小学,既重视1994年3月 国家教委师范制定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中高师各专业通用的四项基本技能(包括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技能等)。还根据小学教育专业自身特点构建美术应用能力、音乐应用能力、舞蹈应用能力的训练与考核。目的是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具体进入小学从师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并使之趋于规范化、实用化对于形成学生教育和教学能力;对于学生毕业后胜任教师工作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基础性原则 就是针对小学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小学教育教学,注重实际能力,强化基础训练,以适应毕业生服务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3、时代性原则 是指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构成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要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要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相符合。如随着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和各校教学条件的改善,多媒体教学已成为通用的一种手段,信息应用能力应成为基本能力之一。根据“说课”已成为小学教学研究的常用方式和小学招聘人才时的主要考核手段,我们在课程教学能力大项中增加了“说课”这一分项。

4、科学性原则 就是从实际出发,既讲究全面发展、一专多能,又考虑个性特长、突出重点。从整体说,要考虑学生能力素质发展的全面性和多样性;从个体说,在合格的要求的前提下,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各有所长。故此,设置的考核项目分必考项目和特长项目,必考项目是所有学生必须参加考试且获得合格成绩,特长项目是学生自己根据个人兴趣及学习情况任意选择其中一项进行考核。

二、小学教育的专业特质和人才特征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应该确立什么样人培养目标?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怎样的专业素质?应怎样的培养规格?应采取怎样的模式进行培养等等问题,不仅是我们开办这个专业之初尚没有完全思考成熟的问题,就算是在全国也没有比较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因为小学教育领域人才的培养从百年中师到本科培养,跨度大、时间短,从1998年教育部师范司正式启动“面向21世纪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专业建设项目”至今也不过12年的时间。而要办好这个专业,培养能够适应和引领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小学教师,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化,首要的问题就是要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小学教育专业的特质在于“定性在教育、定格在本科、定向在小学”。 “定性在教育”决定了我们是以培养教师为目标的。“定格在本科”决定了我们不能完全沿用中师培养模式。“定向在小学” 决定了我们也不能照搬高校历来培养中学教师的培养模式。为此我们广泛进行理论探讨、借鉴南京师大、首都师大、上海师大等率先开办这一专业的学校的实践经验、并深入小学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内容、过程及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确定了我们培养的必须是“富有‘三心’、全面发展、学有所专、技能过硬” 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

转贴于

“三心”是指童心、爱心和责任心。有童心他才能走进儿童的情感世界,才能读懂儿童,才能以成人的智慧引领儿童成长。有爱心,才能使他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有责任心才会使他在小学教育这一神圣而又平凡清苦的岗位上,站在人生的时代的高度,着眼于儿童的未来和国家的未来培养“完整的人”。

“全面发展”是指知识结构完整,自然科学素质 、人文科学素质、身心健康素质整体水平较高。

“学有所专”是区别于中师人才的重要方面,要求在语言文学、数学、艺术、科技、体育等方面有一技之长。如果说全面发展是“广积粮”的话,那学有所专就是“深挖洞”。二者要求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的知识呈“T”型,“—”表示知识的广度, “︱”表示知识的深度,同时知识间应该有交叉点和结合部。

“技能过硬”体现在具体操作上,表现在会做事上。是需要通过严格练习才能获得的能够熟练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动作系统。包括语言技能、演示技能等等。

三、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素质的具体内容

围绕这四大特点我们已建立一套小学教育专业的能力素质体系,具体包括:

一个核心:以专业情感培养为核心,培养“富有‘三心’”的人。

两种水平:本科层次的学识水平和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表现出它是定格在本科层次,应有高等教育各专业的一般特征又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学识水平是本科层次的、具有能游刃有余地满足小学教育各学科教学需要的知识体系。达到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标准,表现出它是定向于小学、定性在教育的。

六项公共能力:是指各类从业人员通用的、基础的能力,包括观察判断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信息应用能力、主动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

两项专业基础能力:保障学生顺利就业,适应小学教师岗位最常规的、基础性工作——学科课程教学、班队管理两个方面的能力水平。

三项专业发展能力:针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入职就业后的,为工作更上一台阶、成为骨干教师、学者型教师、学科带头人、管理工作者而需要的潜在的发展后劲,包括——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教育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

“六能六会”实用基本技能: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期,其思维水平和性格特征使他们对教学活动的外在表现比内在内容更感兴趣,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比中学教师、大学教师有更特殊的要求,为此,我们确定了作为小学教师必需的实用基本技能包括“能说会听、能写会画、能弹会唱、能编会演、能想会做、能问会导”,作为学生能力素质中外显的、可以考核测量的组成要素。“能说”是指能说标准的普通话和日常简单的英语、掌握说课的技巧,能用说课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教学设想、进行教学研究;“会听”是指懂得倾听是交流沟通基础,能从倾听中获得正确的信息并进行决策。“能写”是指能用三笔字规范书写常用汉字,并掌握常用文体的写作;“会画”是指具有美术应用的能力,包括画简笔画、出黑板报等。“能弹会唱”是指具有音乐应用能力(,包括歌曲演唱、视唱、儿童歌曲弹唱等。“能编会演”是指具有舞蹈应用能力,包括舞蹈基本技能、儿童舞蹈编排等。“能想会做”是指能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并能把自己想法转变成现实可见的物质形态,包括能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具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等。“能问会导”是指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能在教育教学中编拟有针对性的问题,会能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邓银城,刘尚辉,江国杰.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的专业素质与培养模式 [J],孝感学院学报,2007,(7):69-73

[2]罗雅萍.关于高师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思考 [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9):49-53

[3]陈威.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思考与实践 [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3):74-75

篇3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5-0058-02

通过对山东省部分农村小学进行的分层随机抽样调查和对所有有效数据分类进行的统计处理,我们对农村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的现状得出如下认识。

一、农村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现状

1.分析教学任务的能力

调查表明,农村小学教师普遍重视课程标准的钻研和对教科书本身知识结构的分析,但缺乏灵活处理教学内容的能力,忽视学生如何运用原有的认知去学习新知识的思维过程。这主要表现在92%的人能把握所教学科知识系统的前后顺序和横向联系,85.2%的人能从诸多学习任务中找出关键环节和步骤,85.7%的人能把握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达标要求,92.6%的人能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86.4%的人能确定学习任务的类型。钻研、学习课程标准时,84%的人能正确制订教学计划,74.1%的人能灵活执行计划,70.4%的人能重新组织教材内容,但只有67.9%的人善于汲取新信息并将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

2.分析教学对象的能力

教师重视学生在学习前表现出来的学习状态,但忽视学习过程中的状态分析和判断;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但忽视其行为表现的根源和出现的条件;重视对教学决策活动有直接支持作用的学习者的特征,但忽视学生在人际交流方面的特征。这主要表现在:92%的人善于分析学生的测验成绩,72.2%的人善于分析学生的学习风格和性格特征,85.2%的人能把握学生学习新内容的基础水平,83.4%的人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但是只有42.6%的人善于了解学生的学习环境、文化背景等状况,59.8%的人能够预想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往情况,68.5%的人能够预想到学生的特点对课堂教学设计产生的影响。在了解学生的学习环境、文化背景等状况,探究其行为表现的根源和出现的条件时,其中30.2%的人从不主动了解学生行为表现的根源和出现的条件,通常只有班主任才会经常与家长、任课教师等联系。

3.设计教学目标的能力

研究发现,农村小学教师普遍重视教学目标的整体把握。这主要表现在,90.8%的人在拟定教学目标时能着眼于全体学生德、智、体几方面的整体发展,83.4%的人能确定符合学生实际和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82.1%的人能把握课堂教学目标的层次以及各目标之间的联系,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91.4%的人在落实教学目标时能为以后的教学任务做好准备。在教学目标的具体编写过程时,许多教师不善于恰当表述课堂教学目标,只有70.2%的人用表示结果的行为动词表述教学目标,68.7%的人表述教学目标时注明在什么条件下完成任务,74.8%的人表述教学目标时使用的行为主体是学生,67.9%的人表述教学目标时说明学生必须达到的标准。

4.选择教学策略的能力

调查数据表明,农村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策略的选择上表现出较好的能力素质,他们在选择教学策略时都非常讲究教学方法的选择、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这具体表现在:有86.4%的人选择教学方法时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85.9%的人能在课前设计好与教学目标、内容符合的板书,86.4%的人能根据教学实际采用多种教学模式,93.2%的人能设计有特色的导入语和结束语。当然,也有25%~35%的教师忽视对教学内容的有效处理,课堂教学程序缺乏灵活性,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缺乏情感性、创造性和互动性。

5.选用教学媒体的能力

问卷调查显示,有90.8%的人能有效选择教学媒体。在现有条件下,能够根据教学媒体的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具体教学内容有效选择教学媒体的百分数分别是90.7%、85.2%和81.5%。农村小学教师教学媒体的使用能力较差,这主要表现在:只有45.7%的人能够经常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50.6%的人能根据需要自己制作简易教具,有4.9%的人从不自己制作教具,49.7%的人只是偶尔制作;分别有84.2%和62.4%的人能够在课前筹划好教学媒体呈现的时间和方式,可见他们更重视在何时运用教具,而不是在什么条件下和如何使用教具。

6.课堂教学设计评价能力

教学设计评价是对教学设计结果的评价,其评价对象是持续一定时间的课堂教学方案,它包含着预测性的评价和结果性的评价。对教学过程信息测评的调查结果显示:80.3%的人能够认识到形成性评价的价值,把课堂教学反馈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注意通过课堂观察了解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但只有45.7%的人善于观察学生是否在别处应用所学内容。访谈资料说明,有73.5%的人能够通过课堂观察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时的情感状态,了解学生是否愿意继续学习,77.8%的人能够有意观察学生上课时的注意水平,79%的人善于观察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时的行为表现。对学习成就信息测评的调查结果显示:93.3%的人每节课都能够提供给学生适量的课堂测试题,79.8%的人编写的测试题与课堂教学目标规定的行为和条件相匹配,87.6%的人编写的测试题能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89.0%的人能编写形式多样的课堂练习,及时获得反馈信息,88.9%的人能根据反馈信息提供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材料,并不断改进教学。

二、建议与对策

1.夯实基础,强化职前培养

传统师范教育目标,往往面向基础教育对师资的要求,很少考虑到农村小学的特殊要求,致使许多师范生既缺乏从事农村小学教育的思想准备,又缺少从事农村小学教育的技能和能力。这就要求农村师范学校端正办学方向,明确培养目标,真正植根于农村,立足于农村小学。教师职业素质是由德智体美全方位构成的,教学设计能力仅是教师智能结构中的一个方面。目前多数农村教师包班、跨年级教学,这就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更要具备承担多门学科教学的技能,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农村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师范学校的课程结构中能直接体现“师范性”、有效影响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的教育类课程一般恪守“两学三法”等传统课程,这显然是不够的。为此,今后师范学校应完善课程结构,打破传统的课程门类,加开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教学设计等教育分支学科。目前师范教育见习、实习一方面时间短且脱离实际,很难让师范生获得为其教学生涯奠定基础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实习通常放在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这种做法似乎说明“实习被认为是教师培养过程的补充,而不是此过程的基本组成部分。此外,实习看上去似乎被认为是对理论的说明,而不是作为教师专业培训的主要部分和获得特殊教学技巧的手段”[1]。这种“源”、“流”不分,本末倒置的状况使理论游离于实践之外,跟随于实践之后,使师范生难以在身临其境的实践或经验中提高课堂教学能力。这要求师范学校要建立必要的、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使学生能长期融入到农村小学教学中,赋予学生实践学习的机会。同时要求师范学校的教师应是教学的多面手,了解和熟悉小学各学科的课程体系,准确把握师范和小学两套教材的内在联系,科学地找准知识融合点,把小学内容引入师范课堂中来,为学生从教超前进行准备。

2.把握关键,重视职后培训

“由于一般知识和教育知识以及教育活动的持续变革和发展,所以不大可能为教师提供其终生职业生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从职前教育、职业开始准备及职后培训看,师范教育只是“教师持续的教育过程中的第一个基本阶段”[2],职后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应成为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农村小学教师成长的过程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必须通过继续教育为他们的教师生涯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保持教师的知识之源永不枯竭的在职培训,不应当是有意安排的时断时续的活动,而应是持续不断的经常性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与传统的在职培训方式相比,校本培训更加关注教师所在的学校及课堂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因而更能激发学校和教师参与的热情,使教师培训更具活力和更有效益。校本培训应紧紧围绕着学校和教师的实际状况和发展需要,重视教师已有的实际经验和现存缺陷,使教师培训在与本校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基础上,不断向着多样性和开放性转变,注重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3.启动源泉,关注自我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变化中的教师作用》的报告中指出,“教师的自我教育应被看做是他们自修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3]。教师是具有自主选择、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能力的教育主体,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任何教育和培训活动都不可能取得良好效果。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也应成为教师希望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内在需要和自觉行为。

当我们对一些优秀教师和教育专家的成功事例进行分析时,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结论:他们之所以出色,固然与他们执著的追求、高尚的师德和精湛的教育艺术有关,但我们以为,更与他们有着比普通教育者更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密不可分。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村小学教师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比修正具体的教学设计行为更为迫切和重要。所为应帮助他们树立以下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1)“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报告明确提出,终身教育或终身学习(Life long Learning)是打开21世纪光明之门的钥匙。人的一生就应该是不断学习和接受教育的一生,那种“培训一次、就业一生”的情形正在成为历史,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专业(职业)也毫不例外。而且,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面对学习化社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革新将是经常的,教育对象和资料也在不断变化,只有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迎接新时代的挑战。(2)“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为学习设计教学”,这是当代教学设计理论家加涅的教学设计观,只有树立“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才能在教学中突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使整个教学过程――从分析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以及最终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价,都以学生为中心,围绕着怎样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来进行设计。(3)系统的教学设计理念。相对于传统备课时编写的“教案加点评”的教学设计而言,现代教学设计有着更加广泛而新鲜的内涵,其最根本的特征是追求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相对于一堂课的教学来说,不仅要考虑课堂中的各种要素,把课堂看作一个整体,同时要考虑这堂课与本单元教学甚至本课程教学的关系,具体设计时从建立目标――导向目标――评价目标的角度看待课堂教学设计的整体优化问题。这些具有时代精神的理念是现代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总之,通过对农村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的调查研究,力求将其课堂教学工作的效益建立在教师工作的科学化、合理化和精确化之上,走一条内涵增长的教学现代化道路,从而达到减负增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这不只是教学设计理论所期望达到的目标,也是课堂教学设计所追求的理想价值。

参考文献:

[1][委内瑞拉]埃莱奥诺拉・比例加斯・赖莫斯,费尔南多・赖莫斯.6000万教师在何方:被世界教育改革忽视的声音[J].教育展望:中文版,1996(9):30-50.

篇4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小学教育的逐渐关注,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小学生素质培养的要求,多元智能理论的引入,为小学教育的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首先阐述了多元智能理论的背景和内涵,之后从多角度分析了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影响,证明了多元智能理论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小学教育的策略及方法,本文的研究使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教育中应用的逐步深入,为小学素质教育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小学教育;素质培养

1.多元智能理论的背景及内涵

多元智能理论由国外心理发展学家HowardGardner(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他指出人类一直强调注重的读写能力,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不同的人会展现出不同的智能组合。学校对学生的智能评价方式并不合理,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并未起到最大化的教育作用。多元智能理论一经提出就得到了教育学家的广泛关注,这是对传统的“一元智能”观的强力挑战,对教学改革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现如今,素质教育深入人心,教育改革中,当教师对学生评价感到困惑之时,多元智理论就会带来很多启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主要存在于多个方面:逻辑智能,语言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等,传统的单一的智能理论并不准确,也不利于对教师对学生准确的教学评价。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生长环境,兴趣都不相同,所以个体的发展也不应采取同一种方式。社会需要多种人才,只要正确把握自己的长处并加以培养、锻炼,每个人都会是社会的栋梁之才,都会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所以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智能教育,使学生在长处、优势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2.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影响

多元智能理论可应用在学生培养的各个阶段、小学教育是人才培养中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所以在小学教育培养上就要重视。多元化的智能开发智能理论,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准,为学生设定适合其发展的培养计划。多元智能理论应该得到学校及相关任课教师的重视与关注,应置于与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同样重要的学科地位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就业形势的逐渐严峻,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证明了多元化的智能开发培养对人才发展更有帮助作用,甚至应当把语数的教学作为基础,而把其他具有职业前景的学科作为“主科”对待。实践表明:学生的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不是某一门特定智力教育的结果,而是各门相关学科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在学生的培养上,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培养,教学内容应该横向流动、发展,各门学科的教学目标相互渗透,方法手段相互借鉴,为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提供多种方法和思路。多元智能理论的加入,会使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目前,在我国,小学学科组织的现状,基本上呈现出单科学科组、年级学科组、语数科任学科组三种形式,形式较为单一,教育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不利于小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掌握。如果加入多元智能理论来丰富这三种教研组织,即符合多元理论发展需求,又为课教学增添了活力。

3.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小学教育的策略及方法

多元智能理论以独特的智能诠释和极大的整合性为完善教育课程提供了新的理论、新的观点和新的思路。该理论倡导多元、开放、尊重文化和个体差异、重视实践效果的智能观和教育理念。

3.1多元智能理论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多元智能教育重视个性化培养,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进而深入分析了开展多元智能课题研究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深刻意义,老师们应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以课题研究为平台,相信学生人人有才,助推人人成才,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之下,使学生从小就能够把我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学习中做到取长补短,引导学生从小做好规划,学会从各种回馈中了解自己的优势、劣势,学会独立的思考,进而在今后的个人发展中能够有自我选择的空间。

3.2多元智能理论要求立体化的课堂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应摒弃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加大愉快教育,环境教育,养成教育的培养,用多元智能教育的理念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既不能以国学、环境等某一方面为特色而忽视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教育;也不以单纯以体育、艺术为特色培养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学生。更不能以“诵读经典”等学科为特色培养满腹经纶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六亲不认”的心智不健全学生。

3.3多元智能理论注重设置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从主观上来讲,师生关系应均衡发展,没有所谓的学生聪明与否,只有智能强与弱,从而建立和谐校园;摒弃“差生”观:每个学生都是多元潜能生;“天生我才必有用”。从客观上来说,使素质教育项目化、优质化、常态化;以大项目带动小项目,小项目引发学生多元兴趣,多元兴趣促进多元智能成长,使学生心智教育达到基因裂变的效应。

4.总结

多元智能教育对我国的小学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强调通过个性化的培养手段,因材施教,为不同学生制定适合其智能全面发展的培养方法。本文从多元智能理论的特点入手,分析了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影响,从而引出了多元智能理论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要求立体化的课堂教育和为学生设置多元化的教学评价这三种教学策略。多元智能理论多我国教育改革有着重要影响,改变了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师重视每一个学生特有的认知发展和智能形成过程,进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随着多元智能理论与小学教育结合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改革将展现出新气气象,学校也将为社会的需要做出更有意义的智能培养。

参考文献:

[1]赵利霞.人教新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内容分析研究——基于多元智能理论[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7).

[2]朱云水.多元智能理论与中职英语课堂教学[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0,(8).

篇5

关键词: 小学教育 本科生 科研能力

在小教本科生实践技能体系中,科研能力的培养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师范院校的莘莘学子们在面临专业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双重压力下,仅仅具备丰厚的专业知识是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教育的需求的。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倡导由“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进而引进“研究型教师”的理念。伴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显得越发重要。而我们作为未来的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工作从现在就应该抓起。

一、小学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研究型的教师是时展的需要

在知识经济时展前提下,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仅仅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需要不断地探讨育人规律,进行实践教学反思,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予以改进,逐渐成为教育的研究者,只有这样才有能力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为他们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2.基础教育改革需要小学教师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基础教育的改革需要中小学老师的积极参与才能取得成效,小学教师作为教育实践的前线人员,若能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则会形成一支庞大的教育科研队伍,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在自己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发现问题,不断进行教学反思,从而促进教育的发展。我们作为未来的小学老师,从现在开始,就应该打好基础,为自己的科研之路添砖加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对教师的需求,使自己避免处于劣势的地位。

3.具备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师作为一种职业,需要一种精神追求。而科研之路可以提供给教师们无穷的乐趣,让他们接触到不同层面的知识,将他们从单调的、枯燥的教学生涯中拯救出来,从而收获教育过程中的幸福感。”亚里士多德说过,“优秀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种习惯”。的确,当你真正投入其中,你根本不会察觉出自己的能力的改变,只觉得那是一种自然发生的事情,而此时,你已经具备优秀的品质,它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与你融为一体。在《课程研究与编制导论》一书中,斯腾豪斯提出,教师专业拓展的关键在于专业自主能力的提高。只有重视教师的主体性,他们才能体会到参与科研的愉悦,实现自主发展。

二、现阶段师范生科研活动存在的问题

1.调查分析

在此之前,我们从江苏省设有小学教育专业的高等院校中,选取了南京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学院、南京晓庄学院、江苏教育学院、常熟理工学院、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徐州工程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这八所院校进行实践能力的现状调查,针对科研能力方面我们设置了两个问题,即“你在学校期间是否进行过课题”和“在做课题过程中是否配备指导老师”,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如下分析图表:

(以上数据通过SPSS统计软件得出)

(表 2)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被调查的学生中,有过两次以上做课题经历的只占7%,有过一次做课题经历的学生占总人次的17%,一次经历都没有的学生所占比例高达76%。由此看来,大部分师范生对于做课题的意识比较淡薄,缺乏实战经验。而参与学生课题研究是养成科研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他们的科研能力也就可想可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是学校对师范生科研活动的支持力度不大,缺少平台,使学生的选择余地缩小;其二是学生自身对科研能力的提升的重要性缺乏一个清醒的认识,忽视了它的必要性。[1]

(表 3)

此表中显示:在做课题过程中,约73%的学生表示学校配备指导老师,但仍有将近27%的学生反映学校不配备指导老师,而是自己独立完成。通过与部分学生的访谈,我们得知,即使配备老师给予指导,帮助也不大。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教师教研压力大、与学生交流时间少,更缺乏其它相互沟通的渠道,从而导致指导教师对课题进程无从把握,师范生获得的指导不足。另一方面,校方对教师指导学生科研活动没有任何实质性激励措施,导致教师指导学生的动力不足。

2.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不利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发展[2]

在现阶段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过多强调了教师的主体性,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从而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不利于学生自主能力和反思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实践平台,让他们将已有的理论知识更多地付诸于实践,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会自我探究和反思,而这恰好是提升科研能力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

三、提高小学教育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策略

叶澜教授在描述未来教师的专业素养时强调,科研意识、科研知识、科研能力是所有专业人员的共同特征,而提高教师职业专业化水平,则必须对教育研究能力提出更高要求。[3]因此,寻找到提高小教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策略至关重要,通过种种渠道或方式,我们可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培养学生科研意识,营造学术氛围。正所谓意识是行动的前提,要想提高科研能力,首先要唤醒学生的科研意识,要使他们充分意识到科研能力的重要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研究,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将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决策应用于实践。

2.学校可通过开设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等活动加强学生科研意识,营造出一种学术氛围,让学生对科研领域真正感兴趣,这比强制他们去喜欢要有用得多。

3.以教育实习为契机,提高研究能力。[4]学校举行的教育实习活动时间尽可能长一点,学生带着思考走进课堂,带着课题进行研究,此时的他们处于教育实践的第一线,更有机会接触到最动态的、最新鲜的、最有说服力的现实信息,而不再只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这样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作为观察者与思考者,将产生的问题形成课题并进行研究,不仅扩大了实习的成果,而且逐步提高了研究能力。

4.开展第二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积极开展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创新能力。

5.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将以往的以教师为主体转向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思考,多回答问题,尽可能为他们创造自我展示的平台,通过教学实践进行自我反思,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思维,从而为提升科研能力打下基础。

6.在班级里开设科研小组,将有相同兴趣的同学组织到一起,进行课题研究,从而带动其他学生进行科研的热情。

7.学校建立科研成果奖励机制。即使拥有良好的教育研究环境,若缺乏必要的奖励机制,也不能行之有效地提高学生进行科研的积极性。科学的研究精神固然重要,但不可否认的是,完成科研活动后的自我满足和他人认同也是保持个人持续研究的动力之一。[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作为成就动机之一当然必不可少。建立良好的奖励机制,即学校可以根据科研成果的情况予以相应的物质奖励,不仅可以让老师参与进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辅导,而且可以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

四、结语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是教育的宗旨,培养小学教育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学校所要培养的是具有教学能力、基本科研能力的,即“教学+研究”的复合型小学教师。因此,在未来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加强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为使其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浩,王青,战赫.本科师范生科研活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9.

[2]左光霞.论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职前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0.

[3]尹芳.强化科研意识,培养师范生的教育科研能力[J].成都大学学报,2007.

[4]郭新安.师范生教学科研能力培养研究[J].师德师资,2009.

[5]唐虢,杨晓艳.试论高师院校对师范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

篇6

关键词 价值教育;价值教育能力;意义;策略

作者简介 王远美,北京教育学院教师教育人文学院院长、副教授

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在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基础上形成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进行教育教学创造的本领。由此而论,教师的价值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在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基础上形成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进行价值教育教学创造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价值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

在知识教育、价值教育、行为教育这个有机的教育系统中,价值教育主要承担的是“情”的教育功能,既是在追求事实真理的前提下教学生追求价值真理的教育,又是为行为教育提供诸多强有力依据的教育。

理解教师的价值教育能力需要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把握:

从内涵方面看,价值教育的实质是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角度,引导学生探寻和提升自身在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关系中的价值,换言之,就是探寻人的生命意义、生活目的和人生境界。从外延方面看,理解价值教育重在厘清它与其他相关教育的区别。一般而言,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都属于价值教育的范畴,但价值教育与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又有所不同。道德教育较为注重应然的问题并告知应该如何去做,比较注重意识形态的渗透,更多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价值教育既注重挖掘自我的价值又注重挖掘人的社会属性的价值,还注重人的价值从实然状态向应然状态转变的过程。可见,价值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较既相关又存在区别,它更关注的是人的价值层面的教育,包括人作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价值归属,这是价值教育区别其他教育的关键点。

一、提升教师价值教育能力的意义

(一)提升教师价值教育能力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从教师的专业素养来看,一名教师应具有的专业素养一般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三个方面。其中,专业情意包括教师的专业自我、专业性向、专业情操和专业理想。具体来说,专业情意包括教师独特的人格特点、适合教学的个性倾向、教师应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以师爱为中心的职业感和奉献精神等。教师的专业情意中不仅包含了教师作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人的价值归属,还有社会交往的价值如尊重、爱心、责任、奉献等,而这都与价值教育的内涵密切相关。由此可见,一旦教师的价值教育能力提升了,一定会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二)提升教师价值教育能力有助于促进教师深入理解课程三维目标

从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看,教师是否依据课程的三维目标,有效落实或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已成为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三维教学目标”一般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内容。其中,知识与能力目标是基础,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手段,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是升华,三者互为影响、互为促进、缺一不可。如果一位教师具备丰富的知识与能力素养又对过程与方法有着良好的认识,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素养弱一些,那么可以想见,他的课堂教学时很难有教学的,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较难由此升华,内心不容易被感动。假设教师的前两个目标不变,他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素养强一些,那么学生的情感升华的可能性就会大一些。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价值教育的范畴,教师价值教育能力的提升能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从而有利于教师加深对课程三维目标的理解。

(三)提升教师价值教育能力有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教育的战略主题上,《纲要》指出,要坚持德育优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把德育放在最为基础的地位。这里的德育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包括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等。这里的德育内容有一些是与价值教育交叉重叠的,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价值教育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提升德育的质量,从而有助于提升教育质量。

二、提高教师价值教育能力的策略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分析,提高教师的价值教育能力的策略多种多样,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通过政策导向策略,提升教师的政策转化能力

价值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政策、教育战略和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小学教师,需要及时关注国家的教育政策,敏锐把握教育政策中的价值教育要素,并及时融入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中。当前,在我国基础教育中深化推进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价值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被写进了《纲要》中。《纲要》首次将可持续发展教育列入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提出要“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以尊重为核心的价值观念教育,即尊重他人、尊重文化多样性、尊重环境和尊重星球上的资源。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对教育政策的学习,及时理解国家的教育政策所蕴含的价值教育内容,提升将教育政策转化为教育实践的能力。在教育政策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是关键,是桥梁。教师要通过教育教学行为,培养中小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从而使有关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教育政策从宏观走向微观,落地生根,见教育实效。

(二)通过课题研究策略,提升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

价值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在国外早已开始,在我国基础教育中主要还是融入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之中的。随着价值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加强对价值教育的研究,就显得日益重要和紧迫。笔者所在单位曾围绕国际理解教育立项了北京市教育教育科学规划多项重点课题,如“国际理解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2001年)、“奥运背景下的国际意识行动研究”(2007年)、“首都国际化进程中国际理解教育的价值及策略研究”(2011年),以及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国际理解教育教师能力建设的国别比较和实施策略研究”(2013年)等。各课题研究团队都联合中小学教师开展协同研究,共同经历课题申报、方案设计、开题论证、研究过程、课题结题等重要环节,通过文献研究、调查研究、行动研究等多种方式,聚焦国际理解教育的价值理念、基本内容、实施策略等开展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提高教师的价值教育研究能力。

(三)通过课程建设策略,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基础教育国家课程管理制度实行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为中小学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提供了政策保障。笔者所在单位以北京市地方课程立项申报为契机,组建包括中小学教师在内的课程建设团队,积极探索价值教育范畴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和教材建设。历经多年的努力,目前已开发了小学和初中的《国际理解》教材,为基础教育推进国际理解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理解、和平、共生的价值理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四)通过教师培训策略,创新教师的教学能力

在终身学习的时代,教师的价值教育能力提升离不开专业培训的支持。基于价值教育旨在关注学生价值观念和价值态度的形成、价值理性的提升、价值信念的建立以及基于正确价值原则的生活方式的形成。因此,在教师培训中,需要特别关注教师的价值教育创新能力的发展。以笔者参与策划设计的另一价值教育内容,即国际理解教育教师培训为例。我们结合学习者和价值教育的特点,确立了基于价值观念建构—能力形成导向的培训理念,探索专家引领—教学观摩—课堂实践—同伴研讨—拓展训练—人文考察—成果交流的培训模式,将理论学习与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帮助中小学教师创建了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解、和平、共生价值理念的单学科和跨学科教学方式,有效促进了师生之间人际沟通能力的发展以及教师开展价值教育的教学能力的提升。

又如,在“文化多样性主题”的培训中,我们确立了以下培训目标和方式:

培训目标:让教师对多样性产生了解与赏识;重视多样文化以及它们在所有层面上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了解和尊重各自不同的文化,理解、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文化;欣赏不同文化的好处与它们之间的互补性;培养教师传授文化尊重的能力。寻找通过教育促进文化尊重的途径。

具体方式:列举从地方到全球层面上文化多样性带来的好处;通过分析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来了解其它文化;在课堂中传播文化包容和尊重的价值观念。通过培训,引导教师认识多样性是事物的属性,也是人类文化的属性,文化的多样性是由各民族文化的长期积淀造成的,是由不同民族所处的不同地理环境造成的。促进教师形成对世界多样文化的尊重、包容和欣赏的价值观念和态度。

(五)通过学生活动策略,提升教师的活动策划能力

学生活动是价值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结合价值教育主题策划设计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参与中体验价值情感,逐步构建价值观念,确立价值原则并践行价值原则。教师通过策划设计学生活动开展价值教育,已有比较成熟的经验:一是学生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给予学生活动全过程的指导和帮助;二是学生活动要和学科教学以及学校主题活动有机契合,处理好学生的学业负担与活动创新之间的关系;三是教师在指导学生活动时,需创设以价值观为基础的活动环境和氛围,激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潜能,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行为。

中小学教师结合学校主题和学科教学内容,策划和组织了丰富多样的模拟国际论坛和国际文化日活动。例如,以英语演讲会模拟联合国大会,以学校运动会模拟奥运会,以历史、政治、经济等专题辩论会模拟某个国际组织的会议活动等,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丰富了知识,强化了参与体验性,有利于帮助学生建构和平、民主、平等、公正、尊重、宽容等价值观念,提高学生跨文化理解和交流的能力。

三、提升教师的价值教育能力的

几点思考

首先,教师要确立良好的价值观念。教师的工作是一个道德的事业,一个服务的专业,一个为人师表的职业,一个事关学生心灵的行业。因此,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引领学生基于正确的价值原则为人处世至关重要。

篇7

一、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思维在不同的人身上具有不同的特点。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主要是指向探索人类的未知领域,而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则主要表现在认知上,是对人类已知的成果的认知和传承。在学习活动中,敢于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能够发现和钻研出不同于教科书和教师讲授的方法,即使是错误的不可取的,都属于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范畴。此外,小学生因为主要是处在认知的阶段,身心的发展容易受社会环境,学校和家庭的影响,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尚未定型,还存在着发展变化的特点,所以我们教育者要联合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孩子们从小抓起,努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首先小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不断提高。随着身心发展的逐步成熟,小学生已逐步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特别是到了少年初期,对教师、家长和其他成人的依赖不断减少,独立思考、独立操作能力不断提高,开始有主见起来。其次是小学生思维的批判性不断提高。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对教师、家长和书本的依赖性比较强,认为只要书上写的、老师家长讲的都是正确的,都全盘接受。随着各方面的逐步成熟,他们发现老师家长讲的、书上写的不一定合理和科学,开始批判地接受了,表现在学校,就是对老师上课评头品足。

二、当前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体制普遍存在以考试分数决定升学、就业的现象。考试的“公平性、公开性、公正性”同样是一把“双刃剑”。虽然考试的公开性能够减少利益分配的争议,获得较大的公平性;但另一方面,为了追求“公正客观性”,考试往往不得不选择争议较小的答案。这样就往往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模式。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指标的教学管理模式使得中小学学生过早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泥潭中。小小年纪的小学学生背负死记硬背大量客观性知识的重任,致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不到培养,大大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同样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也较为突出。

三、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一)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策略性的知识,使学生掌握批判性思维策略、求异性思维策略等。同时,教师还必须训练学生应用策略控制自己的学习进程和解题进程。在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学生,还要教师合理的、恰到好处的启发学生,把学生的积极因素充分地调动起来,使学生主动地融入课堂,敢于提出自己的异议或疑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知识问题化,问题具体化”的教学原则,有计划地设置一些有针对性的、循序渐进的问题,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创造性思维更偏重于发散性思维,往往有想象和幻想成分的参与,是一种从多角度、多方位探索问题寻找答案的非常规、反常规的思考方式。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学生才可能有丰富的自由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灵感。学校和教师应该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自由和快乐的学习环境,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打破自我束缚,打破对权威的仰视下的自卑心理,从而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以自由发挥和发展。在学校的教学中,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与合作者,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自觉地给学生构建创新性的学习氛围,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课堂,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快乐的心理状态中,敢于积极思维,敢于驰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大胆质疑。教育者不要过度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考试分数,把孩子们从紧张、压抑和苦闷的情绪之中解脱出来。因为,如果孩子们心理负担过重,将导致他们难以展开甚至不敢或不去想象,哪里会有灵感的产生呢?那么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自然而然就是一句空话了。

(三)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能力

篇8

“知识要像一串葡萄,学完能拎起来”

陈立华是以“教学”出名的。

《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标题叫作“一位数的乘法”。根据教科书的安排,应先教一位数乘二、三位数,每位乘积不满10,以解决乘的顺序问题;接着教一位数乘四位数,引导学生类推;然后教某位乘积满10的和每位乘积都满10的,着重使学生理解积满10进位的道理,并掌握进位的方法。算下来,33页内容,传统教学通常需要21课时。

陈立华没有按部就班,而是对这部分知识动起了脑筋。在她看来,数学知识是一个结构严密的整体,“任何一课、一单元乃至一册书,都不是知识孤岛,而是联系紧密、协调发展的。不仅如此,小学阶段还可以跟中学阶段相呼应、衔接。因此,必须从知识的整体结构和知识、技能协调发展的高度,来研究每一个局部知识、技能的地位和作用。”基于这样的思考,她在备课本上写下了整个单元的关键所在:

知识的连接点:加法与乘法的联系。(24+24+24——24×3)

知识的生长点:“加数相同的(不分步)连加竖式算理”与“乘数是一位数乘法”有共同的算法。

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她首先安排了口算练习(24+24+24),并要求学生说出算理。在她看来,这一环节可以深化学生对于“数位”、“计数单位”、“进率”等核心概念的理解,为引入新知识、突出重点、难点铺设一条道路。

当学生理解了加法和乘法的基本算理之后,陈立华才开始新授课的讲解。

第一个例题是:24×3。此举意在解决乘法竖式的写法、运算顺序以及解决“满十进1”这一知识点,达到对乘法技能的初步理解。

第二个例题马上升到三位数:128×5,且在进位上也增加了难度。从学生对算理的叙述过程来看,显然存在着挑战。因为它失去了加法算式的支撑,学生必须确立新的思维支撑点。

尽管如此,学生在第一个例题中初步形成的技能起到了关键的迁移作用:学生明确了先用3去乘个位上的“4”,再用3去乘十位上的“2”。现在则变成用5去乘“1”、“2”、“8”三个数,只要及时告诉他们进位的规则,学生就可以较好地完成这一步。

第三个例题是:2304×8。这一步,陈立华大胆地将被乘数由三位变为四位,同时让学生试着处理中间有“0”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算法。

紧接着,陈立华又抛出了2700×3,通过变换“0”的位置,强化了学生对于“计数单位”这一概念的理解,从而使新形成的技能更加深刻和准确。

一节课下来,陈立华顺利完成教材中21节课的关键内容。究其“秘诀”,无非是整体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运用迁移原理,找到知识的“连接点”和“生长点”。对此,陈立华形象地概括说:“我始终坚信,没有孤立的教学。知识要像一串葡萄,学完能拎起来。”

正是凭借这个“拎葡萄”理论,小学阶段的12册数学书竟然被陈立华浓缩到58节课:原本需要39课时的“百以内数的计算”,被陈立华这么一“拎”,只需讲“竖式计算”、“进位加法”、“退位减法”三节课就够了;原本需要20课时的“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仅需一节课;不仅如此,在后期的实验中,陈立华还将整数四则运算(加、减、乘、除)的内容,广泛迁移到分数运算、小数运算以至以后的代数运算中去,并归纳出它们的核心和本质——相同计数单位相加减,实现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融会贯通。“如果学生掌握了这个核心概念(指“相同计数单位相加减”——作者注),计算中涉及的大量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我自己做过尝试,整个小学阶段,包括整数、分数、小数的加减问题,共有109课时,如果归结到相同单位相加减的问题,3课时就可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和知识之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迁移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窥一斑,见全豹。不难看出,陈立华对于恩师马芯兰以“开发学生智力、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为主旨的教学改革与实验可谓谙熟于心。“在我看来,马老师的探索非常有意义。比如,很多数学老师都认为小学、初中的知识没有什么太多的关系,但马老师教过的五年级学生甚至可以达到中学的知识要求。她在教学时不单单站在小学的角度,而是将知识看作是一个整体,以它为载体,实现对学生能力全方面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孤立的教学,永远不要低估小学教育所能达到的高度。”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一个例子中,除了课堂讲授环节的准确精炼,陈立华对于课后的巩固练习亦别有心裁:第一周每天早自习做6道计算题,上课时,前30分钟进行新课,剩下的5至10分钟做2道计算题。接下来的每周做2~3次计算练习,每次1~2道。

根据陈立华的统计,这种把讲新课同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整体设计(“讲”与“练”交错进行)所取得的效果与以前的“一例一练”相比,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分散练习所用时间要比传统的集中练习所用时间缩短至少一半。我们都知道,在传统的计算教学中,巩固环节是师生最头疼的问题之一:练,学生乏味;不练,错题率明显回升。以致每每到了期末复习,计算部分的漏洞总是最难弥补。但在陈立华的课堂上,最开始一周结合新课、相对集中的练习,学生既不会感到单调,又能使初学的计算技能做到了“天天练,不断线”,提高了计算的正确率。一周后,错题率由5.9%降到2.1%。一学期后,基本上无错题。

陈立华说,自己的愿望并不复杂,“走进朝阳实验小学,通过这6年,要让孩子越学越聪明。所以,我紧紧抓住思维的迁移,让孩子学一道题,实际上掌握一类问题。”我们看到,正是这个并不特别复杂的愿望,让朝阳实验小学的孩子们能够轻松愉悦地学习,与此同时,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始终名列前茅。

“让原来凭经验、凭感觉的东西精细化”

在人们通常的印象中,小学日常工作中的“技术含量”似乎并不很高,只要按部就班,有足够的耐心,大抵都能应对。但是,在陈立华带领下的朝阳实验小学,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情景:

这一天上午,五年级的王新宇老师要开始准备新课了。她首先进入数字化校园系统的“电子教材维护”、“教学资源维护”、“教学资源查询与统计”、“公共资源维护”四个板块,根据学科以及课程的关键词,查询相关资料,选取教学策略。随后,她对照系统中的“作业诊断”和“考试分析”板块,分析以往的相关数据,找出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确定重点、难点和检测点,并在论坛上与同事们广泛交流,听取意见,最终形成教学计划。

很快,一周的课程结束了,四年级的吉心语同学进入自己的数字系统界面,看到了老师奖励的电子小五星,理由是他周四的口算练习不仅正确率高,而且书写认真、规范。与此同时,吉心语的妈妈通过学校发放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系统,也看到了这条消息,回想起孩子以往常犯的粗心大意的毛病,她高兴地在吉心语的“成长日志”中记下了孩子的进步。

学期临近尾声,要考试了,三年级的潘靖夫同学打开电脑,发现数字化校园系统已经把他在这一学期作业中出现过的错题全部积累起来,组成了特点鲜明、针对性强的“错题本”,并根据错题所对应的知识点自动生成个性化的练习题。对照着老师们编辑整理的《日积月累课堂效果检测与反馈训练》,潘靖夫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复习与练习,集中强化自己的薄弱环节。

考试结束,作为学校管理者的张琪副校长打开数字化校园系统的“考试分析”板块,对教师组卷、质量分析、成绩趋势、历次成绩分析、在线考试结果分析、质量分析参数及试卷难易程序参数等多项内容进行详细的查看,了解每位教师的教学情况以及每个年级的整体情况,并在心里筹划着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以及开展专题性的教研活动。

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即将跟随孩子们一起升入二年级的李响老师收到了这样的提示:这一阶段,要开始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将要升入四年级的聂航老师则被提示:教学之余,要特别关注学习优秀的孩子。心怀疑惑的李老师和聂老师从数字化校园系统中探寻到了提示背后的科学依据,并积极向相关老师寻求帮助,思考和制定未来的教育教学策略。

上面反复提到的“数字化校园系统”,是陈立华和全校教师共同智慧的结晶。自2003年建设笔记本电脑班开始,到2008年建设校园网络,朝阳实验小学全方位规划了这个别具特色的数字化校园系统。2009年2月,以“一校之力”组织开发的涵盖教育科研、学业诊断、数据交换、安全、德育、自动系统和门户7大平台的“数字化校园系统”取得成功,并获国家版权局专利。

数学教师出身的陈立华,极为重视科学依据,坚持清晰而科学的思维品格。在她看来,要真正提升教育、教学、管理的品质,必须确保各项活动的科学性。“让数据自己说话,让原来凭经验、凭感觉的东西精细化、具体化,针对性也更强。”这话说到了师生以及家长们的心坎上。比如,仅就教学而言,及时根据学生的情况对教学内容和进度进行有效调控,这个道理显而易见。但是,真正做到却非常困难,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它需要长期的教学经验积累,需要对所教知识的深入把握,需要对学生情况的精准把握,等等。而数字化校园系统恰好能够很好地满足这些需求。上面提到的“二年级起关注学困生”的例子,便是从一个毫不起眼的数据——学生利用课堂投票器反应作答的时间一一中得出的。“作答时间的长短,很大程度上是以学生对相应知识的理解为支撑的,理解得越好,反应得越快,作答时间自然越短。”基于这个假设,从2009年开始,系统积累有效数据约15000人,次,在此基础上,陈立华带领老师们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一至六年级学生平均反应时间如何?一至六年级优秀生/学困生平均反应时间如何?不同年级的学生对易、中、难不同难度题目的反应速度又如何……研究发现,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二年级之前反应时间没有明显的规律,从三年级开始到五年级,他们对不同难度的题目的反应时间变化明显,尤其是对难题的反应时间持续增加。而学习优秀的学生从四年级开始才会有明显的区分。从这个意义上,二年级开始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是最为明智的选择。否则,随着年级的增加,他们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会越来越大。同样的道理,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则应从四年级开始进行特别关注——李老师和聂老师收到的提示由此而来。

看到这里,不由得让人感叹:小学教育也可以很不简单!通过数字化校园平台,所有数据实现联动,大家各司其职,与自身工作完美整合,每个人既是系统的使用者,也是系统数据的提供者。教育、教学、管理的每个环节都高效地整合起来,成为有据可循、高度理性的统一活动。这才是陈立华心目中理想的“数字化校园”:直指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核心,成为减轻学生负担、提升教育质量的有力工具。

“学校要给学生感受幸福、追求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陈立华的数学思维和科学精神,似乎总是以极具感性的面孔出现:

她感叹毕业考试全班无错题的现象:“与其说是六年教学成果的体现,其实更是一种情感的体现,是孩子们与我六年积累的默契,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感觉。我知道他们是为了我,为了给我一个奇迹。”

她欣慰数字化校园系统的长久效应:“试想想,20年、30年以后,这些已步入中年的曾经的学生们,能通过一个账号、一个密码看到自己小学6年完整的成长记录,去重新翻开尘封已久的童年色彩、缤纷的往事,得到的该是怎样的惊喜和甜蜜。这是一份多么特别的礼物啊!”

……

这让人想到一句老话:没有爱便没有教育。与世界上的许多职业和行业不同,除了需要具备高度的科学性和理性,教育还需要付出大量的爱心和情感。正如陈立华评价数字化校园系统时所说的:“没有哪一种教学技巧与手段,可以成为情感的替代。”在近20年的从教生涯中,陈立华不仅坚持着严谨的数学思维和科学精神,更倾注了自己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与责任,二者水融,共同构筑了她对于小学教育整体功能与地位的深刻认识——为幸福人生奠基。

现如今,这句话已成为整个朝阳实验小学的教育宗旨。我们看到,学校积极探索更加高效的教与学的方式,设计开发专门用于减负的课桌椅,发放特制的A4纸大小的轻薄书包,每天用一节课的时间专门加强体育锻炼,专门开设各种兴趣课程如影评、表达、舞蹈、西班牙语等,并请来在相关领域卓有成就的人士为孩子指导,组织“日出朝阳——学生综合素质展演活动”,把孩子送上人民大会堂的舞台,参加建党90周年“我们的旗帜”大型文艺汇演等。朝阳实验小学正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可充分发挥潜质、释放能量的空间,让孩子们置身于足够大、足够优越的发展平台。经风雨、见世面,让他们成就尽可能多彩的童年,搭建尽可能广阔的未来。

“学校能给孩子幸福吗?”我们总结式地发问。

陈立华想了一下,“幸福没法儿简单证明,也不是教育完全能决定的。”

“那么,提出幸福教育的意义何在”?我们追问。

篇9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课程;探究能力;综合素质

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主要是教授小学生一些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以及一些实践性技能。这门课程中有许多实践性和教育性都很强的教学内容,例如涤纶彩球、收纳盒的制作等,这类教学内容很容易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产生探究的兴趣,这是对学生探究能力的一种很好的培养方式。但是教师也要注意引导方法,避免学生学到错误的知识,要培养学生的探究以及辨识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一、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方法

1.结合课程内容让学生发现问题

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首先需要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也就是学会发现问题。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许多神秘有趣的现象可以很好地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在学习制作涤纶彩球的课程中,教师通过六一、国庆等庆祝活动如何来装点教室,美化活动现场引入,从而引出彩球、拉花、气球等装饰物,再向学生展示已经制作好的彩球让学生产生兴趣,然后让学生亲身感知彩球的材料,并出示涤纶薄膜,引发学生产生“如何把一张彩纸做成一个球”的疑问,然后教师再让学生体验拆解过程开展教学内容。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逐渐找到自己问题的答案,获得知识与技能。教师在进行总结时,可以告诉学生今后还会有许多有趣的劳技作品,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仔细观察生活与环境。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从而更加主动地进行探究能力的培养。

2.通过正确方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学生在发现问题之后,要学会主动去解决问题,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知识面的不广泛使他们不能独立解决许多问题,并且很有可能被一些错误知识误导,教师需要通过正确的方法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加以引导。例如,在学习制作竹蜻蜓的课程中,学生需要进行两部分的学习,一是竹蜻蜓的制作,二是竹蜻蜓的放飞。在这两部分内容中,学生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疑惑,比如竹蜻蜓的叶片如何打磨、竹蜻蜓为什么能飞等,这其中可能涉及一些对于小学生来说较难理解的知识,教师应该尽可能用浅显易懂的道理向学生讲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主动去探究问题的原因。例如,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制作打磨竹蜻蜓,学生就很容易发现自己制作的这种竹蜻蜓飞不起来,然后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自己制作的竹蜻蜓和教师展示的成品,研究其区别,找到问题的关键。以后学生在遇到类似问题时,就可以主动去对比学习,去探究这些神奇的现象,在生活和学习中逐步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

3.鼓励学生探究新方法

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教授学生一些技巧和方法,但并不是说一定就要按照书中所教授的那样进行学习,学生可以发展自己的探究方法,通过自己的方法找到其他可行的解决问题的答案。教师不能过分限制学生自由探究能力的发展,只需要对其进行正确引导。例如,在编织彩带单元中,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自由发挥,研究更加符合自己喜好的颜色的搭配方式或者是彩带的编织方法,制作成各种各样异于书本的作品。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通过相互比较,自然可以逐渐发现如何进行合理的色彩搭配才更加符合审美习惯,尽管学生并没有建立起这样的审美意识,但却可以增加学生的探究兴趣,并且让学生学会在探究中一步步靠近更加合理的答案。同时,这也是一种创新探究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发展出自己的探究方式。

二、培养探究能力中的注意事项

在小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中需要注意许多问题:(1)要注意安全问题。教师在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同时,也要加强安全意识的教育,提醒学生一些危险的细节,让学生学会安全探究的方法。(2)要注意正确引导探究方向。小学生在还没有建立起足够的正确意识的时候,很可能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误入歧途,掌握错误的知识,这些从小养成的知识习惯在长大后很难进行纠正,因此需要教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及时将学生引向正确的探究方向。(3)要注意不破坏学生的自信和热情。小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很容易失败气馁,产生放弃的想法,教师应该多进行鼓励,用一些比较简单的探究实验重新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合适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可以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基础,并且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好地运用和发展自己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成为新时代需要的探究性人才。

篇10

一、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素质

1.独立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

理解教材的能力要求是小学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一项教学能力。首先,要讲求科学性,字词句章,听说读写,知人论世,均不能发生差错。其次,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不只浅层次地弄清文章写了什么,进而还要深层次地清楚文章是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应该引导学生学什么等问题。在正确深入地理解单篇课文的基础上,还要理解单元课文的量、序、度。即单元教材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思想教育结构,全册教材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思想教育结构。处理教材的能力要求首先是教学目标的科学合理、课时切割的合理、一节课的密度容量的合理。其次是教学突破口选择得巧妙、小设计得巧妙、启发引导得巧妙。再次是有新意,包括课堂教学结构的新意、听说读写能力组合训练方式的新意等。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是备课的两项基本任务,作为一个有追求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培养和提高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的能力上下功夫,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学风格。

2.选择和运用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是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经过长期教育实践经验总结和优选出来的,并经过一定理论的概括、加工而形成的具有独特的结构、阶段和程序的施教形式或样式。语言表达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一项基本的内功,含有声语、文字语和态势语三种。声语的结构,是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不同语体和口气,采用口语化语文来表情达意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能借助语言的情感力量,富有鼓动性与感染力激起小学生真善美的共鸣,从交际方式上看,主要有无声的和有声的两种,无声的又有动态与静态之分,有声的则是一种并无固定的语义。作为一种教学语言,态势语主要是通过眼神、手势和神态的变化等来表达情意。小学教师应该自觉地加强教态的修养,以落落大方,优美高雅的体态语言,来陶冶并影响学生,使之共鸣和感化。文字语指写作能力,语文教师应具有写作实用文体的能力,具有写作计划、总结和教育教学研究论文的能力,还应具有观察和分析生活的能力、谋篇立意的能力、遣词造句的能力、文章的修改能力等。

3.设计教学与管理教学的能力。

组织与管理教学是保证课堂教学正常进行的手段。要优化语文教学过程,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师自身的素质条件,精心设计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强化设计意识,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千方百计带着学生走向教材,使学生越学越聪明。组织与管理教学就是把安排课堂教学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使教师得心应手,挥洒自如地驾驭调节课堂和驾驭调节学生。一个好的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常规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认真学习、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4.全面创新的能力。

创造没有固定的模式,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充满着创造的机会。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发掘学生身上蕴藏着的无限创造潜能,这要求教师本身就要具有全面创新的能力。重视教师的知识更新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能力所特别强调的。小学语文教师向学生传递语文知识,实际上就是向学生传递语文信息,教师必须具有非常灵活地适应教学技术和时代迅速变化的综合性的能力,教师的综合性能力主要指语文信息处理能力和语文创新能力。

5.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小学语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它是教师的反省思维或思维的批判性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素质的培养

1.培养教师超前的教育理念。

小学语文教育的社会效益具有很强的“后效对比”,这就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确立超前的教育观念。面向新世纪的语文教育,需要有适应新世纪课程改革要求的新型教师。教师要在新课程环境下塑造自己的新角色,重视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全新的语文课程将提升语文教师职业工作的技术含量,重建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也将重建教师的教学理念。我们要从那种以传授知识为本、以教师为中心、以被动接受性学习为主的陈旧不当的教学理念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崭新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