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资源的利用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0: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煤炭资源的利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煤炭资源的利用

篇1

一、建立公平稳定的利益共享机制

(一)建立利益共享的企业制度

虽然煤炭资源属于国有,但是地表土地及其附着物属于农村集体和个人所有,开采国有资源必须剥离地表上的农村集体土地,开发煤炭资源常常需要永久性征用农村集体土地,拆迁居民房屋,切断当地居民传统的社会生活文化链,地方政府和集体承担着资源开发造成的外部性所增加的社会成本,地方政府、农村集体和居民是利益悠关方。因此,应探索将这些社会成本经过科学折算成一定比例的股权,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规范的股份制公司(开采企业),打破中央企业和合作企业垄断资源开发经营权的局面,促进资源开发企业产权的多元化以及公司管理结构的规范化;而且还可将各方利益统一于股份制企业中,避免或减少资源在非共享状态下开发中出现的各种弊端,从制度上保障了资源所在地地方政府和当地居民均能参与资源的开发与经营,调动其参与资源合作开发的积极性,实现利益共享。并且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开发企业由于支出资源和环境补偿所面临的资金压力,能够形成资源所在地居民获得长久增长的补偿。

(二)完善产业关联配套机制

西部地区能源产业以资源开发为主,工业产出以资源型初级产品居多,煤炭生产企业大多以原煤输出,精深加工能力弱,技术含量低,煤炭就地转化和深加工量少,产业链短,产品单一,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2005年,西部地区煤炭年生产能力仅占全国的37%。2005年,发电量仅占全国的24%,表明西部地区煤炭资源优势并没有没有更多地转变为火电优势,大量的资源难以发挥经济优势。今后,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应与煤炭外运和水资源等条件相衔接,与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相协调。按照政府引导和企业自愿的原则,鼓励煤电一体化发展,加快大型坑口电站建设,缓解煤炭运输压力。同时以就地利用为原则,建设一批节能高效的工业项目,使煤炭资源转化成其他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向外输出,并由此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探讨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与地方分工协作机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资源就地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支持地方下游和辅助产业的配套发展。从中央企业增加地方留用煤炭用于资源就地深加工,地方也应积极调整发展思路,不支持不鼓励新建扩建与中央企业产品雷同企业的,而且主动对接中央企业,错位发展煤化工等深加工,形成共同发展的格局。

(三)建立利益共享的价格形成机制

现有煤炭成本是不完全成本,完全成本应该把煤炭价格前期的勘探费用、资源递缩的补偿、安全成本、环境损失等等都通过煤价体现出来,反映资源成本、煤矿转产发展成本和全额环境治理费等。目前,我国电力市场改革不完全,电力企业很难通过内部消化成本来解决,市场自发的“煤电联动”无法出现,只能求助于带有行政性质的“煤电联动”来协调解决。因此,目前用行政办法采取煤电联动过渡是权宜之计,电煤纠纷的最终解决还取决于电力改革的进展情况,通过电价市场化来最终形成市场化的“煤电联动”来化解。此外,煤电价格之争除了电煤供求矛盾外,还有来自运输瓶颈制约、煤炭资源品质结构不合理等方面的原因。因此,目前的电煤供应紧张问题除了出台“煤电价格联动"”措施外,还需综合治理和进一步进行电力市场化改革,立足于市场来解决电煤价格与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冲突,采取无形和有形的两只手有机结合的调控办法,缩小直至取消“计划煤”,发挥市场调节机制,建立煤电联动机制,形成供求平衡和合理的比价关系。

(四)建立利益共享的税费分配制度

为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使地方政府支持煤炭企业发展有了稳定的资金来源,中央与地方在矿产资源补偿费、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等领域应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将探矿权、采矿权价款收入大部分留给地方。为了资源省区真正发挥资源优势,并应建立按照资源储量征收资源税的机制,提高征收标准。研究开征生态税、超额收益税,权利金等,推动增值税转型,在企业所得税分成方面充分考虑地方利益。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

(一)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资源的开发势必造成资源所在地的资源枯竭以及生态的失衡,建立利益补偿制度是区域经济合作协调发展的必然。利益补偿主体包括资源补偿和生态补偿两大方面。利益补偿原则是“谁利用谁补偿,谁受益(或者谁损害)谁付费”,即损害者付费,受益者补偿,保护者受益。利益补偿主要方式:一是财政转移支付,二是由国家或地区对资源输出地直接投资,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工程,三是建立资源、生态补偿费。因此,国家应加大用于煤炭开采地区生态环境补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当地人均收入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大土地塌陷、复垦、地下水和水土流失等方面的治理力度,建立矿山地质环境预留保障金,要求煤炭生产企业在生产经营期间,按煤矿占有的地质储量提取吨煤一定数额预留保障金,专项用于煤矿开采后出现的生态治理和地质灾害赔偿。参照山西省的做法,开征能源基地可持续发展基金。提高和增加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税率、税种,提高资源税征收标准,规范各种补偿费用,使煤炭定价充分体现资源和生态环境成本。

(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

对于因煤炭开采造成失地的农民,开采企业要在给予补偿的基础上,提高塌陷区失地农民的补偿安置标准,使搬迁新村的农民生活条件要略高于未搬迁村庄的生活条件,并能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在给予土地补偿费的基础上,探索以土地参股、安置失地农民、设立最低生活保障基金等多元化补偿办法。尽快启动农村养老保险,采取政府补一点、通过提高土地占用补偿标准筹一点的办法,考虑增加“三险一保”,地方政府要给予在居住、就业、基本低保,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基本保障。应当把失地农民转为城镇居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按照谁受益谁治理的原则,煤炭企业要负责复垦,如不能复垦的土地,应从吨煤中提取一定数额的资金,交给政府,由政府社会保障部门统一管理,实现“以土地换社保”。给失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失地农民的扶持安置力度,在政策上给予适当的倾斜,让失地的青壮年劳力,得到有针对性的培训,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完善失地农民的补偿机制。

(三)产业接替发展机制

西部地区多数煤矿城市产业过于单一,许多煤城面临资源枯竭,接替产业发展严重不足。单纯依赖煤矿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城市,产业、产品结构、就业结构、技术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单一。研究建立煤炭产业积累、煤矿衰老期转产发展资金制度,筹集专项资金用于发展接续或替代产业。对于资源未枯竭的煤炭城市来说,必须在煤炭企业进入稳定生产期、利润处于高峰的情况下,对每吨煤炭按一定比例提取部分资金,进入成本,作为经济转型资金,专款专用。对于资源未枯竭的煤炭城市来说,必须在煤炭企业进入稳定生产期、利润处于高峰的情况下,对每吨煤炭按一定比例提取部分资金,进入成本,作为经济转型资金,专款专用。

三、相关政策措施建议

(一)加大有关法律的立法和执法力度

抓紧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完善配套法规,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煤炭法规体系。尽快修订煤炭产业政策,完善办矿审核制度,严格准入标准。制定严格的煤炭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等标准,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推动煤炭产业升级。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密切关注电煤价格动态,加强对电煤价格的监督检查。尤其要采取得力措施,加强对小煤矿价格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不执行最高限价、哄抬价格、价格垄断等价格违法行为,要依照《价格法》、《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等法律法规,进行严肃处理,并对典型案件予以公开曝光。

(二)加强规划指导和实施管理

西部地区煤炭资源及煤电合理开发要依法科学合理划定煤炭资源国家规划矿区和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严格按国家规划有序开发。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矿区的划定。煤炭开发规划和资源管理工作要相互衔接,紧密配合。编制煤炭生产开发规划、矿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征求同级资源主管部门的意见,并作为批准规划的重要依据。资源主管部门在编制煤炭资源勘查规划、矿业权设置方案时,必须征求同级规划主管部门的意见,并作为批准煤炭资源勘查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的重要依据。产煤地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落实煤炭行业管理职能部门,并充实和加强煤炭管理力量,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强化煤炭资源和生产开发管理。

西部地区煤炭资源及煤电合理开发要高度重视电网建设,加强和优化电网规划。保持电源与电网、输电与配电的协调同步发展。加强区域网架、跨区输电线路和西电东送输电通道的建设,继续推进西电东送、南北互济,努力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

(三)积极发挥协会等中介机构的作用

应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沟通、协商等中介组织作用,协调好煤炭、电力、运输等行业之间以及与其他相关行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取得各方利益的均衡,争取社会的理解和支持。煤炭、电力、运输等行业协会要密切与政府相关业务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打破行业垄断,推进业务融通,开展调研工作,向政府反馈工程建设行业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执行情况。反映煤炭、电力、运输等行业在各个不同发展时期遇到的难点、热点和焦点问题,代表行业向政府寻求政策支持,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积极参与煤炭、电力、运输等行业立法,提供法律咨询,维护广大会员企业合法权益。

篇2

关键词:煤炭资源;经济发展;环境污染;地方政府;循环经济

中图分类号: F4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Abstract:With a variety of coal resources in the city of hulun buir,this paper using data analyze the city,achieving rapid growth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al resources.However,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also brought some serious problems such as desertification.We could’t simply put the problems to the local government,who is also in an embarrassing situation.In view of the problems,I think the local government should insist on the wa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coal resource;economic development;environmental pollution;local government;;circular economy

一、地理概况

呼伦贝尔得名于境内的呼伦湖与贝尔湖,地处东经115°31′—126°24′、北纬47°05′—53°20′之间。总面积26.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江苏、山东两省之和。

气候方面,以大兴安岭为界,岭西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山岭和岭东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促,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短,日照丰富、雨热同期。全市有大小河流300多条,湖泊500多个。在草原和森林的过渡地带,分布着肥沃的黑钙土①。呼伦贝尔有林地面积1.90亿亩,占全市面积的49%,占林地面积的83.7%。全市已探查到各类矿产达40余种,是我国主要煤炭产地之一,褐煤②储量居全国第一。

二、开发利用

1、加速超越

由以上可以看出,呼伦贝尔的自然条件较为优越,自然资源种类丰富,并且储量巨大,尤其是在森林资源和煤炭资源方面,可以说经济发展前景十分乐观。但是由于呼伦贝尔的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劳动力资源相对匮乏,加之种种原因其国内外市场打开相对缓慢,经济发展一直不愠不火。我们以1998年为例,将呼伦贝尔当年的统计数据与当时的全国水平作一比较。

从表中可以看出,当时呼伦贝尔的各项经济指标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到了2010年, 呼伦贝尔的人均GDP达到36560元,超过全国人均GDP四分之一有余。

图中显表,自2007年以后,呼市人均GDP逐渐超越全国人均GDP。而值得注意的是,自2008年以后,呼伦贝尔原煤开采增长均超过两位数,特别是2008年,原煤增产30.7%。这华丽的增长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悬机,而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又在经济增长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对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又将带来怎样的问题,这都是本文在下面将要讨论的。

2、黑色的金子

在海拉尔盆地之下,孕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已探明煤炭储备至少1048.48亿吨,是东北三省的1.8倍。其中以褐煤为主,总储量居全国第一。除了储量丰富,还有埋藏浅,煤层厚、易开发等特点,其中伊敏煤矿是我国四大露天煤矿之一。

长期以来,受制于国内外市场的限制,呼伦贝尔的煤炭资源并没有被大规模开发利用。呼伦贝尔主产褐煤,这种煤遇到空气容易风化,遇水泥化,长时间堆积接触空气会氧化燃烧,这些特质决定了褐煤不利于长途运输。然而近些年来,伴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东三省工业迅速发展,对能源需求也迅速增加。尤其是辽宁省,大项目一个接一个,这使得辽宁省对工业资源煤和电的需求巨大。面对需求旺盛的东北市场,不仅呼伦贝尔的原煤产量迅速攀升,而且促进了呼伦贝尔煤转电、煤化工等产业的发展。与内蒙古西部区不同的是,呼伦贝尔的水资源也较为丰富,这为煤转电和煤化工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如今,煤炭与化工已成为呼伦贝尔的支柱产业,二者占去2009年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以陈巴尔虎旗为例,2009年财政收入达到6.5亿元,同比增长92.5%,是呼伦贝尔市增速排名第一的旗县。早在10年前这里的财政收入大部分来自农牧业,而现在有三分之二来自煤矿和化工企业。

三、阴影

但是,大规模的煤炭开采使原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到更多的破坏。呼伦贝尔最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为荒漠化④。干旱的气候促使呼伦贝尔形成了草原沙地的景观,然而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却总是打破了大自然的平衡。自19世纪中叶以来,清政府实行“移民实边”、“开放蒙禁”等政策,促使当地人口激增,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口压力已经变得十分明显,再加上管理失误,本地区荒漠化趋于严重。主要人为因素表现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我们在从海拉尔去跟河的路上,看见大量牛群、羊群和马群拥挤在狭窄的一方土地上。这些原本就已经十分脆弱的草场,承担了如此数量之多的牲畜。“一年开草场,二年打点粮,三年五年变沙梁”是当地荒漠化的真实写照。近些年来煤炭的大规模开采,无疑给当地荒漠化雪上加霜。

煤炭在开采、运输和利用过程中可能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⑤

当我看见呼伦湖时,让我惊讶的不是美丽的自然风光,而是湖水的迅速减退。据导游介绍,长期以来呼伦湖水位面积维持在2339平方公里,但现在已经不到1800公里了,湖区周边沙化严重,湖里的鱼类也在逐年减少。我们在岸边散步,发现大片大片的土地已经出来,当地人告诉我们这一切是由于附近的煤化工企业大量抽水和污水排放所致。无独在偶,我们在海拉尔的导游也一路上向我们抱怨煤炭的开采污染和破坏了当地的水土资源。

“我们要留给子孙一个怎样的草原?”上述人士称。

篇3

一、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思考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组织和引导的作用。初中学生对上历史课以及历史知识的学习持一种枯燥、乏味的心态,课堂上学生能够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前提在于教师在课堂上的组织以及适时适度的引导,多媒体手段就在教师组织和引导的过程中起到了辅助的作用。创设一些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成为知识的接受者和思维者。如在讲授中国近代史《》一课时,讲到“林则徐”一目时,学生由于没有深入了解世界历史的知识,很多同学会认为的爆发是由于林则徐引起的,面对这样的质疑,在组织本课时,播放电影《林则徐》中的几个镜头:官兵吸食鸦片,战斗力削弱;政府白银外流,出现银荒;人们吸食鸦片,造成家破人亡。利用媒体展示文字、图片,认识到鸦片给中国人民身体上和物质上带来的巨大危害,同时可以引入文字,英国在1840年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号称世界工厂,发动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开辟中国这个地大物博的市场,而并非林则徐的,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和决心,而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二、从简单接受、观赏到主动参与、操作

笔者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其在课堂上的能动性最大化来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中国现代史《改革开放》一课时,笔者采用了多媒体网络教室的教学形式,通过多媒体网络把师生、生生相互连接起来,便于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过程中老师是一个课堂的协调者,把大把的时间交给学生来探讨,在多媒体课件中采用视频的形式回放历史片段,让学生深入了解改革开始三十多年来的变化,同时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阅除了课本之外近年来的情况,让学生动手、动脑,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也激发了学生求知的热情,大多数同学查阅效果很好,不仅对于历史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对于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和能力也是一个考验和提高。在学习检测环节,学生可以自习点击屏幕上的题目进行作答,在完成本节课主体知识的学习之后还给学生设置了一个质疑的过程,“留言板”的交流功能就在于此,学生可以联机提问和老师进行沟通、交流,这对于更多学生能通过计算机网络参与进来,对所学知识进行记忆和质疑有巨大的帮助。每个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自己的学习活动。

事实证明,在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应从授课类型和教材内容实际出发,设计的问题和思考内容通过多媒体展示,真正的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松弛有度的充分享受多媒体资源带来的益处,老师的教自然的转化为学生的学。

三、辅助资源高效、简洁

传统教学手段有其需要克服的缺点,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本人发现多媒体自身突出的优点在教学操作过程中和传统教学相结合,就会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表达其他教学手段难或者无法表达的教学内容,本人认为使用多媒体教学有以下几方面优点。

(一)有利于推行新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理念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利用网络去交流,合作探究,从而掌握新知,提高能力。

(二)有利于发展学生能力,拓展知识面

学生在自主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会接触到课本中或课堂上没能看到或者提及的知识,这种方法解决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同时对原始资料、文字分析、阅读,能帮助学生思维提升和能力的拓展。

(三)有利于课堂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阵地

学生在媒体手段运用的过程中,在课堂上占据主体和中心地位,是课堂的主体和主宰,教师成为课堂的一个引领和组织者,这就要求教师在能够驾驭组织课堂的基础上,更要拥有先进的理念、跨学科知识,便于在课堂上来正确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四)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多媒体的各种信息手段可以同时调动学生视、听、说等多种感官,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体系,在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兴趣的基础上使他们对历史学习充满求知欲,更好地吸收新的历史知识。

(五)有利于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

教师在备课时精心选材,合理剪裁设计,科学穿插,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同时在课堂流程设计上进行周密的逻辑思考,这样学生可以多渠道地和计算机交流、沟通,并通过它的运行,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进程的主动选择和控制。

篇4

一、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作用和意义

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中心和企业发展的宝贵财富,从本质上来讲,人力资源是企业竞争的核心。人力资源直接决定到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影响到企业各项经营战略的实施。而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则是充分吸引和保留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将人才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调动起来,更好的服务于企业发展。煤炭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较大的能源地位,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开始大力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但是短期内依然无法取代煤炭地位。我国大部分国有煤炭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着较大问题,需要结合时展要求,创新思想理念,对人力资源管理积极完善,促进煤炭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的对策

1.结合实际情况,对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科学制定

现阶段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加速了人力资源转移,企业除了要对短期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科学制定之外,还需要结合企业确定的战略目标,对中长期发展规划科学制定。对于国有煤炭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来讲,需要对人力资源规划周密科学的制定,合理预测企业未来的劳动力需求、内外部劳动力供给情况,除了要将企业发展需求纳入考虑范围外,还需要充分重视员工发展,有机统一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和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2.科学选用与配置人力资源

结合煤炭企业实际情况,对人才招聘、引进制度有机完善,构建科学的竞争机制,将人才安排于合适岗位中,充分发挥每一个人才的潜能。现阶段,部分企业依然由上级行政部门任命管理人员,虽然企业内部已经实施竞争上岗、人才招聘模式,但是往往流于形式,无法深入贯彻实施。针对这种情况,企业需要对人才招聘方面的制度体系有机完善,严格依据相应的规章制度要求来合理选拔人才,通过综合竞争考核,对经营管理人员择优选取,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企业要对人才的选拔任用标准有机明确;以煤炭企业管理岗位为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管理人才除了对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充分了解之外,煤炭开采、经营核算、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也需要掌握,同时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能够科学组织各项工作的开展。因此,需要充分考虑这些条件要求,来对国有煤炭企业的人才选拔标准有机制定,且将其贯彻落实下去,方可以获得需求的人才资源。

3.对人才激励机制科学构建

篇5

关键词:课程资源、探究、认知、效率 

                   

物理教学离不开现实的物理情境,但是学生的直接经验、学校实验室的条件都是有限的,造成教与学的矛盾,传统教学模式与新的教育理念之间的悖逆。实践证明,多媒体课程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识载体以其固有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充分开发和利用多媒体课程资源,是一条化解上述矛盾的有效途径。

一、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激发探究意识。

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要想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必须集中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地探索,这就要求在课堂有能吸引学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而多媒体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手段,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的特点,隐含丰富的兴趣因素,可以直观形象展现观察的事物或现象,打破了教师只靠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简单的讲授模式,易于引起学生注意,给学生以最直接的感观,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乐于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例如:在讲物理“引言”课时,放映录像带,向学生展示一幅幅生动、神秘的画面:浩渺的宇宙、运行的星球、腾空的火箭、雷电交织的夜空、透过森林的阳光、闹市拥挤的人群……这样一定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全神贯注观看录像,将自己常沉浸在物理情境之中,认识到物理与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起强烈的探索欲望。

二、有利于提供感性材料,加速认知进程。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有许多摸不着、看不到的现象,学生对那些抽象的概念和现象缺少丰富的感性认识,很难理解和掌握,更谈不上什么创新。而物理教学中大量的内容又是实验无法直接向学生提供的。例如:天体运动、大型船闸、航天发射、磁场、电流方向等,这些学生都难以见到的、有重要物理意义的教学内容。可利用电视录像或多媒体课件,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把所讲的对象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快为慢、化繁为简,从而把看不见、看不清的东西通过多媒体变成看得见、看得清,抽象的东西变成具体的,遥远的东西变成眼前的,使事物的形、声、色直接付诸于学生感官,从而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创新活动提供了大量感性材料和时空环境,学生见其形、闻其声、观其色,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加深认识,形成映像,深刻地理解抽象和复杂的教学内容。

三、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培养探究能力。

新课程标准的目标是: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独立思考,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多媒体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等都是很有帮助的。学生认识事物,往往是从笼统模糊的印象向确切清晰的感知过渡。在这种过渡中,学生要通过认真细致的观察和积极的思维,对事物进行去粗到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加以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可以帮助学生具体形象中把握事物本质,了解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例如:在讲述滑轮时,要探究的问题之一是:外力提起绳端的距离与物体升高距离的关系。由于刻度尺刻度太小,不仅后排的同学看不见,就连前排的同学也难以观察到演示实验中这一重要关系。如果用投影仪将实验装置投影出来,增大可见度,通过学生细致的观察,处理获得相应的数据,就能分析、概括出这一规律,很好地解决了教学的难点,既训练了学生观察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篇6

【摘要】美术是一门技术课、实践课,更是一门文化课,所以它的资源优势极其广泛,不仅指美术教材,还应包括学校、社会等一切可审美的环境,即一切有助于美术教学实施的客观存在的事或物。因此,要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充分挖掘生活资源,优化美术课堂教学。

关键词 生活资源;美术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4-0079-02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内容的选择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加强趣味性、应用性,强调知识与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才能使他们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的愿望与能力。因此,教师要让学生走进生活,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实践、感受、发散思维创作出具有个性和深度的作品。那么,在实践中,教师应如何挖掘生活中的资源来优化课堂教学呢?

一、挖掘生活资源的途径

1.从教材中挖掘。教师的第一手课程资源就是教科书,要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避免“教”教科书。《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强调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美术课程分目标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设定,各领域都强调了美术课程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笔者收集了浙教版1~9册与学生生活有密切关联的教学内容,注重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2.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学生每天生活的环境就是最好的教育资源,但各地的生活习惯、物质条件,教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水平、自然状况等方面差距较大,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当地特色,用好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让他们走出小课堂,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使课内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外得到有效地巩固和应用。由此,学生才能真正体会美术与传统文化、日常生活的关系,认识到只有真正学好美术,才能灵活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从而有助于学生体会美术的价值与意义。

(1)挖掘社会生活中的美术资源。

第一,自然景物:与大自然交朋友,带学生到教室外“找风”、“听雨”、“赏花”、“看日出”……在春分唤醒百花时,让学生看、闻、想并引导描述。如上《处处有鲜花》这一课时,笔者就让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里去欣赏每一种花,观察各种花的行、色、结构,尽情地观赏,大胆地描绘,学生个个都学得兴趣盎然。

第二,对城市建筑的调查:我们生活的城市有很多学生熟悉的建筑艺术,如紫阳古街、临海的江南长城、崇和门、社区建筑、校园的教学楼等。在教学《民间木雕》这课时,笔者就让学生在课外去了解、记录临海紫阳古街的木雕以及木雕的种类和功能,这样,学生就学得轻松又有意义。此外,还可通过采访、拍摄、记录等形式对城市建筑进行调查,让学生在课外去了解记录城市建筑的历史、风格及它们的功能。

第三,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新课标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关联,而地方文化资源最大的优势就是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临海是历史文化名城,有许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巾山群塔、珠算博物馆、民间剪纸、民间雕刻(木雕、石雕、砖雕)等。珍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第四,积极创建特色社团活动: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创建了艺术编织社团、蛋壳装饰画社团、彩纸拼贴画社团、线描装饰画社团、趣味剪纸等社团。挖掘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如植物的花、叶、种子、石头、沙子、布条、稻草、旧挂历,废纸盒、废塑料袋、废光盘、线绳等材料。

第五,民俗文化:新课改“给予老师更大的教学空间”强调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中国传统节庆源远流长,绚丽多姿,留存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当地的特色,组织表现家乡节日、风俗习惯的美术创作活动,积极开发本地的课程资源,实践证明,乡土教材贴近学生的生活,也充分展现了独特的生活文化、地理环境与民情,有亲切感。

(2)挖掘校园生活中的美术资源:包括校园环境与校园文化活动。学校里每年开展的文化活动也不少,如秋季运动会,可尝试运动会展板设计,教大家如何画运动员人物速写等内容。

(3)挖掘家庭生活中的美术资源: 家是孩子们温馨的港湾,一天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对此,教师可挖掘家庭生活中的房间布置,也可结合节日“三八”妇女节,教学生们折彩纸花献给妈妈,母亲节和父亲节让大家画一画“妈妈(爸爸)您辛苦了”,到了端午节则可以教大家画龙舟。

二、把挖掘的生活资源融入美术课堂

1.创设课堂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强调将美术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因此,教师可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角度出发,去发现和挖掘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风儿吹过》一课时,笔者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见过风吗,你是怎样看到的?有的说台风把房屋吹倒(透过物体看到的);有的说风吹来凉凉的(身体感觉到的);有的说寒风呼呼地吹(通过耳朵听到的)……在学生讲的同时,教师利用课件播放图片,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风,并引出课题——《风儿吹过》。这样,学生们就更亲近大自然,主动观察、探索风起时自然现象的变化,从而在活动中享受乐趣,丰富体验,尽情勾勒“生活画面”,课堂教学也就达到了最优化。

2.用“活”教材,使之更加丰满。作为视觉艺术教育的美术课,其创造能力的培养,不但需到生活中去捕捉题材内容,而更本质的是需要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感受,去真实描绘和创造生活,让生活资源融入到美术课堂中。例如,在《壶的聚会》一课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先欣赏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接触过的各式各样的壶,了解壶具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然后描述其形状、纹样的特征。接着让学生大胆尝试设计、制作自己喜欢的壶,或选一种自己喜欢的样式进行仿造。创作中,学生对壶赋予了特别的情趣和“美”,有“卡通式”、“仿古式”等壶具。通过小组合作,同桌为单位组合成一个个“壶的家庭”,并将自己“家庭”设计的茶具摆在桌子上,并另塑了茶杯和一些小水果、点心等。就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很好地把握了壶的特征,并完美地表现了自身的创造力。

3.活用各媒材,开拓表现法。“生活是艺术创造的源泉”,大自然赋予了人类一切,人们从自然界中得到很多启示。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与美术相关的材料、题材,如叶、种子、石头、沙子、布条、稻草、旧挂历、废纸盒、废塑料袋、废光盘、纸餐具(纸杯、纸盘、纸碗、吸管等)、线绳等材料,这些材料实惠又随处可见,而且在材质上软硬搭配容易组合,在制作技法上简单易学:如通过拼摆、粘贴、剪画、穿插等基本技法,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懂得“变废为宝”的道理,拒绝不必要的浪费,为建设节约型社会付出自己的实际行动。

又如,在艺术编织社团活动中,笔者自编一课《漂亮的花篮》,让学生收集了生活中比较大的旧挂历,裁成长60厘米,宽1.5厘米的纸条进行手工编织,用了3课时完成了一只花篮的制作,自始至终学生全程参与、探索,最后完成了成品。在这一过程中,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开发了他们的探索精神。

三、实践应用于生活,提升资源的生成性

美术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儿童要通过感觉、知觉的发展去认识周围的世界,用自己喜欢的表现方式去描绘眼里看到的客观物像,感受生活的绚丽多姿。美术广泛的社会性决定了美术在生活中的应用,美术教学应当充分施展自己独特的优势,提升资源的生成性。

1.建设校园文化环境。利用学校的每一面墙、每一块地创造出浓郁的艺术环境,形成立体的艺术感染教育氛围,并始终坚持“展示学生风采“的宗旨,大量展示学生创作的书画作品。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围绕人文主题的审美教育的学习中,既轻松、快乐地掌握了美术基本知识与技能,形成了美术体验和能力,又进一步融洽了师生间的关系。

2.延伸爱家,爱生活教育。延伸课堂教学内容,进一步内化课堂教学,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关键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表现美的手。如在教学《房间一角》这课时,房间的一角是再普通不过了,但在画家眼睛里和画笔下却是那么美丽,因为他们用心去感受,用热爱生活的心去表现他们自己的生活。教材意图在讲究名家名作的欣赏、熏陶、学习的同时,有意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房间进行有目的地观察,重视学生个体的主观感受与体验性学习,借房间一角的绘画题材,激发学生热爱自己身边的美好事物,热爱生活。课堂结束后,笔者要求学生结合本课的学习内容,回家布置自己的房间,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发现美,勇于去表现美。

3.拓展、延伸环境保护教育。在《水资源》这一课,笔者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让学生通过对家乡水资源现状进行调查,结合世界水日(3月22日)、中国水周(3 月28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以节水、爱水、保护水资源为主题的宣传活动,使学生感受艺术魅力之所在,领会到艺术创作源于生活,体验成功的快乐,进而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

总之,美术“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师要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与美术相关的材料、题材,让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美化生活,创作出有深度又有个性的作品,要利用好生活资源,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卫和.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张绪培.小学美术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会与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少儿美术[J].天津:天津美术出版社,2010,(6).

篇7

论文摘要:文章针对作者所在企业现状,提出人力资源管理要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建立现代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阐述了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和目的,该矿在企业今后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中要不断完善,提升管理效率,提高企业竞争力。

一、企业基本情况

龙东煤矿隶属于中煤集团大屯煤电公司,1981年4月开始动工兴建,1987年11月20日建成投产,是一座设计能力年产90万吨的中型矿井,可采地质储量5600万吨,服务年限51.7年。龙东煤矿位于江苏省沛县境内。投产二十年来,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投产第二年即实现质量标准化特级矿井,第三年就实现生产目标,并建成煤炭工业二级企业,先后获得现代化矿井、现场管理最佳企业、高产高效矿井、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

二、企业传统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

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以“工作”为核心抑制了人的能动性,不利于工作质量的改进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它往往注重事务性操作,不利于开发人员潜在能力。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必须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具有能动性和可激励性。人才是一种资源,它不仅本身具有价值,而且能够创造使用价值。人力资源开发及管理就是要以“人”为中心,寻求“人”与“工作”相互适应的契合点,将“人”的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管理领域这种人性回归思想,是现代化人事管理最突出的标志之一。那么,如何将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转到人力资源开发上来呢?

一要切实做好人力资源规划;二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系统研究;三要做好人员系统研究。

三、信息技术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在中国的发展,是因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而开始的。应该说,由于企业管理者观念上的差异,加上国内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不健全,导致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大量匮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而企业间的竞争尤其是直接的人才竞争,必然导致人力资源地位的提升。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人才争夺的核心地带,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重视程度也快速提高,资金投入比例加大,但却往往缺少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帮助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水平上实现跨越式提升,使得人力资源服务领域成为了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市场。而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将有助于企业定义与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务质量,并提供基于信息的决策支持。

(二)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我们可以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分为四个层次:人力资源战略(战略性工作)、规章制度与业务流程(基础性工作)、基于标准化业务流程的操作(例行性工作)以及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开拓性工作)。

1.战略性工作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能站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主动分析、诊断人力资源现状,为企业决策者准确、及时地提供各种有价值的信息,支持企业战略目标的形成,并为目标的实现制定具体的人力资源行动计划。人力资源战略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

2.基础性工作主要指要建立起企业人力资源运作的基础设施平台,这个平台首先要包括一套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规章制度,这是人力资源部门一切管理活动的企业内部法律依据。但如果没有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做支撑,管理的规章制度在具体操作上或多或少会存在因人而异的混乱现象。对人力资源管理者而言,如果解决不了操作层面的问题,人力资源管理就会陷于纸上谈兵。因此,建立一套有效的人力资源操作流程,是人力资源管理迈向实务的重要保障。

3.例行性工作是在规章制度与标准操作流程这一基础设施平台之上进行操作的,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计划、员工招聘、档案、合同、考勤、考核、培训、薪资、福利、离职等管理内容。应该说,例行性工作的一个特点,就是其中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基于经验的重复劳动,琐碎烦杂,缺乏创造性,占用了HR管理人员大量的时间,但又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回避的基本事务。由于这部分工作几乎无法从本质上对企业的核心价值产生影响,将它们外包给社会上的专业服务公司或顾问人员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可以:(1)提高工作效率;(2)优化业务流程;(3)改善服务质量;(4)提供基于信息的决策支持。一套好的HRMS解决方案应是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所有领域提供最佳支持的系统,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高效的决策支持。作为HRMS系统功能扩展而提供的经理自助服务与员工自助服务功能,将使得企业所有人员都可以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受益。

(三)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发展

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模式,有效地利用龙东煤矿现有的人力资源,这不仅有利于迅速提高龙东煤矿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而且对整个大屯人力资源的发展也将产生深远影响。要使龙东煤矿搞好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在上述建设基础上还应注重以下几点:

1.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强化以尊重人的价值、需求和尊严为核心的人本管理。联想集团的管理理念是:“办公司就是办人”。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要把对人能力的培养和积极性的发挥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关心人、尊重人、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只有企业真正树立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才能正确地搞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将人力资源变为人力资本,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

2.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工作生活质量,留住人才。如何利用人的现实能力并充分开发人的潜在能力呢?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认为,人有五种基本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需求本身就是激发动机的原始驱动力,一个人如果没有了需求,也就没有了动力和活力。反之,一个人只要有需求,就表示存在激励因素。管理人员如能充分了解职员的需求,便不愁找不到激励员工的途径。由于每一层次的需求包含众多的需求内容,具有相当丰富的激励作用,因而,可供管理人员设置目标、激发动机、引导行为。而且低层次的需求满足后,又有上一层次需求的继续激励,因而人的行为始终充满着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千变万化的激励方式。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将满足员工需求所设置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密切结合起来,不仅要掌握充满活力的需要理论,还要特别注意到激励员工的管理策略。大屯煤电公司龙东煤矿作为国有大型煤矿,应很好地研究本企业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模式,从战略的角度出发,系统地把企业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同企业的战略目标联系起来,使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上来,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萧鸣政.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

[2]吴齐林.企业信息系统管理[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3]相丽玲.信息管理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篇8

论文摘 要: 随着中学美术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及培养学生对本土艺术的热爱,传承地方文化等教育目的的实际要求,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如何有效地开发利用苏州地方美术课程资源,是我们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本文从当前美术教学的实际出发,分析开发利用苏州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基本策略。

随着中学美术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及培养学生对本土艺术的热爱,传承地方文化等教育目的的实际要求,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美术课程标准(修订稿)》明确指出:各地美术教研机构、研究人员和教师应高度重视做好课程资源开发工作,有组织地在当地进行调查、了解,分类整理,充分加以利用,体现当地美术教育的特色。苏州地区的地方美术资源优厚而独特,我们不但有着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还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吴文化资源。如何有效地加以开发利用,形成具有苏州地方特色的美术课程,是我们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本文从当前美术教学的实际出发,分析开发利用苏州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基本策略。

一、苏州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界定与分类

首先,这里的“课程资源”是指狭义的课程资源,即“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地方美术”一般被理解为“在地方产生和延续的具有本地艺术特色风格的美术创造和历史遗存”。苏州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就是指具有苏州本地美术特征的教学内容的来源。其特点是:种类丰富、内容庞杂、特色鲜明、积淀深厚。针对苏州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特点,本文进行了梳理分类,以更好地服务于美术教学。总的来说,可以将苏州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划分为以下四类。

1.具有苏州本地美术传统的经典性资源。

传统的苏州美术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有一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优秀美术遗存,堪称经典,包括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吴门画派,闻名世界的苏州园林,“四大名绣”中的苏绣,被誉为“南桃北柳”之“南桃”的桃花坞木刻年画,等等。这些优秀的美术资源作为美术学习的经典,时常出现在各级各类美术教材当中,使当地的学生了解并熟悉她们。

2.具有苏州地域特色的自然与社会资源。

苏州地处江南,自然地理环境优越、物产丰富,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也是著名的“水上都市”。苏州拥有世界独一无二的“水陆双棋盘格局”的城市布局,呈现出“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独特风貌。其自然优美的水乡风光、风格古朴的民居和古建筑遗迹,无不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芒。可以说,苏州就是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我们要引导学生挖掘身边的艺术宝藏,在美术课程中体现苏州的地域之美。

3.具有吴文化特色的民俗与民间资源。

在底蕴深厚的吴文化滋养下,苏州民俗与民间艺术大量涌现。尤其在民间手工技艺方面,以精、细、秀、雅而蜚声中外:丝绸、刺绣精美绝伦,木石雕刻技艺精湛,苏灯苏扇华美精巧。还有剪纸(窗花、礼花、刺绣花样)、编织(草编、竹编、棕编、麦秆编)、食品(面花造型、糕点模、糖果造型)等,多姿多彩的吴地美术,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美术教学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此外,在美术教学中,民间美术作为民间(民俗)文化活动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美术技艺,了解本地民间文化和传统习俗的重要方式。《美术课程标准》认为,通过美术学习,引导学生参与地方文化传承和交流活动,是美术课程的核心价值之一。我们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苏州民间美术,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吴文化,这是美术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

4.具有时代特征的人文与网络资源。

苏州是一座既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又充满创新与活力的现代化文明城市。古韵今风和谐交融。因此催生出了新的文化和艺术式样。近几年,“苏州印象”专题海报文化展、“情调苏州”全国创意设计与摄影大赛等文化艺术活动影响越来越大。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以网站、邮件、博客、论坛等形式,相互传递地方美术信息,交流与合作,扩展了苏州地方美术的人文资源。这些资源因其新颖有趣而受到老师和学生的喜爱,在信息技术与网络教学的推动下,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教学形式。

二、苏州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策略

根据苏州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不同种类与特征,美术教师可灵活选择不同的开发策略,以多种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加以利用。

1.以苏州经典美术资源为主体,组织“欣赏与评述”。

经典的苏州地方美术资源是美术学习的主体资源,它们经常出现在美术教材“欣赏与评述”的学习领域中。在日常美术欣赏教学中,美术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安排和扩展地方美术那些具有经典性和优秀传统的学习内容。

例如,在欣赏“中国园林艺术”时,苏州园林就是重点。我们特别安排了两节课,专题欣赏“苏州园林”。利用平时拍摄的园林照片,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寻找园林中的假山、花窗、门洞等雅致的小景,体验苏州园林的精致典雅之美;欣赏文艺纪录片《苏园六记》片段,品味园林中蕴涵的文人情怀、隐逸文化。学生用图文形式评述园林艺术,不少同学在欣赏与分析作品时,附上了收集的图片,用PPT展示自己拍摄的园林美景照片,生动表述了对苏州园林的热爱和赞美。

此外,我们应尽量以最直接的方式让学生接触地方美术的精品。我校组织参观苏州博物馆,那里藏着不少苏州本土艺术的精品、极品。学生浏览“明四家”的墨宝,欣赏经典的明式家具、瓷器、古玩,参观清代画家徐扬的《姑苏繁华图》……参观结束后,学生写了不少“观后感”来表达他们对地方美术精品的认知和理解。

通过对地方美术经典的学习,学生掌握了那些对他们来说不可或缺的苏州地方美术的常识,对苏州地方美术的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增强了对本土艺术的热爱之情。

2.以苏州地方自然资源为素材,进行“造型与表现”。

在苏州的地方资源中,自然资源及基于自然的人造景观(建筑、遗迹等),是最直观,也是最贴近学生的美术素材。对于苏州的孩子来说,这里的芦荡荷塘、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等景物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但也常常因为熟视无睹,未能发现其中蕴涵的地域之美。美术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身边常见的美术素材,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苏州、表现苏州”。

比如,组织学生去最具苏州水乡特色的平江路采风,对校园内的控保古建筑——王鏊故居进行调查和写生,利用集体春游和秋游的时间拍摄地方美景,等等。在这些活动中,同学们轻松愉快地学习,认认真真地创作,对苏州的水乡之美、建筑之美有了更深的体验,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我们还开展了手工制作和景观仿造的活动。学生利用瓦楞纸等废旧材料,手工制作苏式民居,仿造古建筑。有同学建造出了粉墙黛瓦的“江南人家”和“水乡风光”,还有的同学建造出了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的园林景观……学生通过他们灵巧的双手,学会了表现苏州的地域之美。

3.以苏州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为依托,参与“设计与应用”。

苏州的吴文化是民间美术的依托和生存土壤。在传统民间文化日渐式微的今天,苏州的民间艺人迫切希望能把自己掌握的美术技艺传授给下一代。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的老艺人王祖德先生,就希望美术教师能为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发展做些事。

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苏州民间艺术,我校开展了“民间美术进课堂”系列活动。聘请知名民间艺人传授棕编、剪纸、面塑等民间手工艺。民间棕编艺人徐荣兴老师教会了学生利用粽子叶编织各种小动物;章维伟老师的剪纸手艺让学生们钦佩不已;叶长林老师的面塑栩栩如生,富有江南特色……学生们受到了文化与艺术的极大感染,兴致很高,设计出的作品充满了苏州地方的审美情趣。

我们还组织学生参观桃花坞木刻年画社,近距离欣赏年画作品。学生在活动中认识了桃花坞木刻年画不仅具有装饰效果浓郁、构图丰富及造型夸张等艺术特点,更有着深刻的寓意和内涵,了解和体验了桃花坞木刻年画的设计过程、制作方法,学习创作技巧。这些洋溢着浓厚乡土气息的作品,生动翔实地展现了苏州地方美术精细、典雅的风格,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熏陶。这次活动之后,在“藏书票设计”活动中,学生仿照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制作步骤,创造了许多木刻版画作品,获益良多。

我们对苏州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的开发利用,发挥了民间美术的趣味性和应用性,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创造欲望,学生设计和创造的美术作品“苏味”很浓,也为苏州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4.以苏州民俗文化活动资源为契机,开展“综合与探索”。

苏州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各种民俗节日、庙会及社区文化活动等,是开展地方美术学习的契机,也是学生参与地方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途径。

端午节是一个重要的民俗节日,是现代美术学习的主题之一。2009年,“苏州端午习俗”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借此机会,向同学们介绍苏州端午习俗,带领学生开展端午彩粽制作和龙舟设计活动,用彩粽装点教室,营造节日气氛,组织学生观看苏州胥门的划龙舟比赛,开展龙舟造型设计评比,让学生参与到民俗活动中来。通过这次综合性的活动,学生了解了苏州端午习俗的特色,加深了对民俗节日的喜爱。

此外,我们结合平江社区的文化活动,策划了一次美术制作与展示活动。“苏州·桥”是社区开展的“吴风古韵伴我成长”系列活动的主题之一。从中小学生的视角,目光聚焦水乡苏州的桥,开展赏桥、做桥及展示的交流活动。在我们的引导下,学生考察了苏州桥的特点:多而密、小而精、古而秀;收集桥的相关资料,又运用各种不同材料,手工制作了各式各样的“小桥”。这些“小桥”是学生创造的,很多作品风格古朴,设计独特,有鲜明的苏州特色。完成制作后,同学们看到自己的作品陈列在社区展示,都非常开心,收获不少。此外,元宵节制作苏灯的传统活动,也成为学生了解苏州民俗文化的“窗口”。

5.以电脑网络资源为媒介,探索地方美术教学新形式。

以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特征的信息时代,一方面,地方美术资源逐渐信息化、网络化,另一方面,美术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整合,成为一种新兴的教学形式。利用新的教学形式,开发电脑网络资源,为地方美术课程教学开辟了新领域。

网络《姑苏行》一课,是美术教师和信息技术教师合作,共同完成的一节网页设计制作和地方美术(人文)展示活动。学生通过电脑美术创作资源库和互联网收集苏州地方美术的相关资料,进行网页设计,教师指导学生美化网页、完善设计。教师扮演来苏州游玩的“游客”,每组学生都作为“导游”,将本组制作的网页通过网络广播介绍给“游客”,有的展示苏州园林,有的介绍姑苏美食,有的推介水乡风情……在虚拟情境中,师生共同完成了网络“姑苏行”。课后,师生通过邮件收发美术作品,利用博客发表美术评论,开展网络评价,等等。

这些基于网络的美术教学活动,通过教学互动的过程,促成了美术教学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展示和评价,具有强烈人文性的活动特征,昭示着地方美术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正由技术层面向美术文化层面转化。

总之,发掘苏州的地方美术课程资源,掌握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教学策略,有助于本地美术教师充分利用地方美术资源,促进学生美术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有效地推进美术课程改革。对于合理地改进美术课程结构,以及培养学生热爱本土艺术,弘扬优秀民族和民间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教育部制订.美术课程标准(修订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9

关键词:煤炭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主要以单一的煤炭产业链而发展起来的,这些城市的发展都与煤炭产业紧密相关。煤炭资源型城市没有依据煤炭产业与城市发展之间存在的差异,很可能对城市发展造成很大阻碍。循环经济是建立在资源进行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的。而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就会为了将煤炭产业链进行延伸,实现闭合循环发展,实现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关注的话题,也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结构转型的一种方式。而煤炭资源型城市由于资源的逐渐减少,发展循环经济迫在眉睫。

一、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单一

我国大部门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主要以煤炭产业链为主,产业结构比较单一,致使煤炭行业的发展需要更多原材料的支持,对其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在社会经济的废碎发展下,社会对城市产业的要求不再是单一的并以原材料为主的产业结构上。此外,我国许多资源型城市的资源日趋枯竭,城市经济发展放缓,产业逐渐衰落,城市综合能力较弱的现象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将城市的作用发挥出来,对城市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造成很大阻碍。

(二)对自然环境的产生较大的压力

煤炭资源型城市在煤炭行业运行中,每时每刻都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以及消耗大量的资源,这对自然与生态环境都造成极大地破坏。由于我国煤炭行业开采无节制,地表塌陷的状况时有发生;我国在对煤炭进行开采和加工过程中都会消耗大量的煤炭,造成自然资源逐渐减少;此外,在进行煤矿开采时,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而在煤炭资源型城市进行不断煤矿开采后,矿区地表发生的变化比较明显,在没有煤矿的支持下,很容易出现地表塌陷、地质结构发生变化等状况,对矿区周围的生态循环系统造成很大的影响。而在开采、加工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以及废气等,都给资源环境打来很大的压力。长此以往,没有进行合理的开采资源、不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必然会使我国的自然资源逐渐匮乏、环境污染严重以及生态被严重破坏等问题的出现。

(三)产业分布不合理、基础设施落后

从我国一些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历程来看,城市的出现是以矿区为基础逐渐发展起来的。而我国许多资源型城市,由于一些特殊原因,使得城市产业分布过于分散,没有经过进行具体的规划。很多资源型城市的功能非常单一,城市土地利用不合理,大部分的基础设施建设无法适用于产业的发展要求。这些基础设施只满足于生产,从而使整个城市的综合能力比较薄弱。

(四)资源利用不充分

我国煤炭资源的回收状态主要表现出大型的国有煤矿对煤矿资源的回收率比较高,小型煤矿对煤炭资源回收率比较低。这就造成了我国许多煤炭资源在开采与加工过程中没有充分利用,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而我国对原煤的洗选比较低,大多数原煤没有充分加工就被直接使用,也造成了可煤炭资源的浪费,同时还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与污染物。此外,我国许多加工用到的燃煤发电机组的利用率也比较低等,都表现出我国对煤炭资源的利用非常不充分。

二、循环经济下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建议

(一)以循环经济的理念,规划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战略

循环经济作为世界范围所提倡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对资源消耗以及生态环境压力较大的煤炭资源来说是尤为重要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应讲城市发展建设生态型煤炭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放到煤炭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的发展战略中。煤炭资源兴城市的生态环境比较薄弱,在我国提倡发展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形势下,抓住发展机遇,发展现代化高效生态建设项目,以此作为煤炭资源型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持续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趋于合理,避免单一的煤炭产业所带来的风险。制定高标准的生态保护规划方向,将建设生态城市与发展城市循环经济作为最终的目标进行规划,逐渐构建出适用于城市讯环境发展的经济管理体系、政策法规体系、技术服务体系、激励约束体系等机制。可以通过系统工程的想法,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贯彻到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规划中,贯彻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并在实际的经济发展中进行实施。

(二)发挥资源优势,发展循环经济

煤炭企业的发展逐渐从低科技含量转变为高科技含量,从粗放转变为集约,从高资源浪费转变为资源节约。只有实现这些转变,煤炭企业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企业的转型以及资源的优化利用。煤炭企业依据循环经济的理念,将企业建立在减量循环再利用的基础之上,实现对煤炭资源的全过程的控制与优化管理。对开采与加工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开发研究,依据现代先进的技术,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资源的清洁生产与充分利用。

(三)建设生态型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

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主要以生态环境恢复、防治工业污染为主,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将落后与污染严重的开采与加工生产工艺进行淘汰,加强对基础设施的更新,将煤炭开采废弃物、废气对环境污染的防治作为工作的重心。

(四)提升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

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直接影响着煤炭资源城市经济的发展,所以做好煤炭资源城市的资源综合开发与回收利用率是非常重要的。统筹规划煤炭资源开发,加强资源综合开发,加强对内谈开采的管理,健全资源开发原则,改善煤炭开采技术,实现对煤炭资源的保护性开采。煤炭企业还可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煤炭产业的优化升级,提升其回收率以及开发利用。同时,还要注重对其产生的废渣、废气的综合利用。

参考文献:

[1]袁宝伦.浅谈煤炭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J].财经界(学术版),2016,(02):47-48.

篇10

关键词:煤炭资源 资源耗减 耗减成本

一、引言

环境成本,按照其与环境资产的不同关系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其中自然资源耗减费用是指用货币表现的资源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耗用自然资源的储量。在开采自然资源并形成资源产品的过程中,会耗费各种资源,如能源资源、植被、水等。其数量的减少就属于自然资源耗减,其耗减的价值就是自然资源耗减费用。能源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能源资源开采利用的外部性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即资源耗减和环境污染。我国对环境造成损害而产生的外部性已受到重视,相应的政策措施不断出台,并且治理力度也在逐年加大。但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依然未能很好地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尤其表现在对能源资源耗减成本的忽略上。能源资源耗减的外部性不仅影响能源资源在当代人们中、在不同地区的合理配置,更严重影响了代际分配问题,即能源资源在现代人与后代子孙之间的公平配置问题。由于煤炭等大部分能源资源是大自然在亿万年的演化中形成的,具有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如果在当代被过度开发,就会损害后代同等使用它的权力,从而对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从我国目前的能源现状来看,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占世界煤炭储量的33.8%,生产量和出口量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煤炭在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和重要的战略物资,其消耗量占到全部能源的70% 以上。因而研究煤炭资源的耗减成本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关于煤炭资源耗减的相关理论基础上,以煤炭资源的开采利用作为切入点,运用使用者成本法对山西地区某家采煤企业的资源耗减成本进行分析研究。从煤炭资源耗减成本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出发,对该企业2008年至2011年煤炭开发利用中的使用者成本进行量化分析,并与当地实际征收的资源税费进行比较,以考察资源开采后的价值回收情况。

二、煤炭资源耗减成本理论分析与核算方法

(一)煤炭资源耗减理论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霍特林以“社会净价格(稀缺租金)”来判断开采可耗减资源的合理性。其主要结论是霍特林法则,简言之就是,对于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而言,开采资源的价格增长率必须等于贴现率。在此情况下,开采者对于把资源保存在地下与开采出来这两种选择没有偏好。这一法则说明了,资源不可再生性对资源价格的影响:即使在完全竞争条件下, 煤炭资源价格也不等于边际开采成本,两者的差额即社会净价值就是稀缺租金。Hartwick (1977)曾指出,一个国家在一定条件下, 只有把开采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所得的全部净收入投资于生产性资本,在国民收入中考虑可耗减资源的机会成本, 即核算资源耗减成本,才能做到维持消费水平不变。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可持续发展的度量研究大量出现,随之一些煤炭资源耗减成本的计算方法被相继提出,如净价格法、净租金法、使用者成本法、净现值法、交易价格法、替代成本法和持续价格法等。然而,目前就煤炭资源耗减对国民经济指标进行修正的,仍主要限于联合国、世界银行、世界资源研究所等国际组织及美国、荷兰等少数发达国家。考虑煤炭资源耗减的成本,对正确核算国民经济及合理制定煤炭资源税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税收设计中考虑煤炭的耗减成本, 可使煤炭资源价格能够反映该资源的稀缺程度,从而避免了资源耗减越多国民收入越高的后果。 (2)国内研究。国内高明辉(2007)、唐智和(2005)以净价格法分析了煤炭资源价值。李国平(2004,2007)研究中国煤炭资源的耗减问题时采用了使用者成本法。李志学,张倩(2010)也以使用者成本法研究了中国陕北地区煤炭资源的资源耗减补偿问题。

(二)煤炭资源耗减成本内涵及其范围界定 资源耗减成本是指在经济活动过程中由于自然资源的耗减所形成的成本,也就是自然资源存量由于经济利用而减少的价值。纵观采煤企业的会计核算过程,与煤炭资源耗减有关的项目大致有探矿权使用费、采矿权使用费;探矿权价款、采矿权价款;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本文采用目前大多数学者的观点,即认为真正属于采煤企业资源耗减成本性质的项目有:探矿权使用费和采矿权使用费、探矿权价款和采矿权价款以及矿产资源补偿费。而资源税则不构成煤炭资源的耗减成本, 更像是国家的一项宏观调控职能,来调节目前不公平的社会收入分配状态。

(三)煤炭资源耗减成本核算方法 目前煤炭资源耗减成本的计算方法主要有净价格法、净租金法、使用者成本法、净现值法、交易价格法、替代成本法和持续价格法等。各种分析方法中, 持续价格法和替代成本法都需考虑待未来资源耗尽后,如何估计和选择可替代资源的问题,增加了分析难度和误差,因而很少被采纳(Von Amsberg,1993)。交易价格法需要资源探明储量的交易价格信息,因而也很难用于资源价值的一般分析。净现值法需确定未来矿产资源每期的价值,但受很多因素的制约,此类数据获取的难度大且缺乏可靠性。净租金法的主要问题是其霍特林租金增长率等于利率的基本假定能否成立。此外,应用中常常以平均成本来代替开采边际成本,这样就与净价格法(Repettoetal.,1989)无异。净价格法没有考虑资本的正常回报,而认为耗减是全部资源开采的剩余, 因而会高估资源耗减的价值。使用者成本法最早由El Serafy(1981,1989)提出,该方法具体到煤炭资源的折旧问题,就是现在使用煤炭资源对未来使用者造成的机会成本,即使用者成本。所谓能够无限维持的消费水平,是指煤炭资源开采所得的全部净收入扣除掉使用者成本之后的剩余。关于煤炭资源耗减问题的分析,方法的选取需主要考虑两个方面:假定条件的数量,和数据获得的难易程度。本文利用使用者成本法来估算山西地区某采煤企业煤炭资源的耗减情况,是基于该方法假定条件单一,估计偏差较小,可有效避免高估煤炭资源耗减的问题,及其在实践中便于与微观煤炭资源开采企业相结合的优点。

三、煤炭资源耗减成本计算模型设计及其测算

(一)基于使用者成本理论的煤炭资源耗减成本计算模型设计 使用者成本法令开采煤炭资源所得的各年净收入为 R,其中包括两部分,即可持续的永久真实收入 X 和煤炭资源开采的使用者成本(R-X)。n 为煤炭资源剩余可采年限,r 为利率(即折现率)。用数学公式表示El Serafy 使用者成本法的思想如下:

在此,本文不考虑 r=∞ 或 T=∞ 的极端条件下煤炭资源的使用者成本情况。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经过大规模且长期的开采,山西煤炭已经达到了庞大的开采和生产规模。目前,其煤炭产能的规模为年产量约占全国的1/3,年调出量约占全国的3/4,年出口量占全国的1/2。但是,山西由此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从资源环境方面来说,山西各类矿区采空区的总面积空前扩大,人均水资源短缺、城市大气污染严重。并且,煤炭产能的高度扩大,近年来山西煤炭的可服务年限也在不断下降。基于此现状,本文以山西某家大型采煤企业为例,依据其2008-2011年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数据,分析探讨其煤炭开采后的价值回收情况。本文采用的数据均来自山西地区某大型采煤企业财务报表(2008-2011)及相关一手资料。为取得数据,曾去企业实地调研,并且为完善论文数据,多次通过邮件、电话等方式与该采煤企业财务总监及其助理联系沟通。另外,对于山西煤炭现状的评价及该采煤企业的煤炭资源剩余可采年限的预估,还参考了山西煤炭信息网及中国煤炭资源网的相关数据。

(三)煤炭资源耗减成本的测算 本文以山西地区某采煤企业煤炭开发利用的相关数据为例,应用使用者成本法,考察该企业煤炭资源开采后的价值回收情况。在估计煤炭开采使用者成本D时,需要获得以下数据:售价、生产量、中间成本、工资总额、正常资本回报、资源储量,还有贴现率。由于本文估算的是单一采煤企业的煤炭使用者成本,因而采用了该企业各年的煤炭单位售价。(1)估计煤炭资源的使用者成本。求得煤炭资源净收入后,就可以借助公式(4)计算出应予补偿的煤炭使用者成本大小,并将计算出的使用者成本与当地实际征收的资源税费相比较,很容易就能判断出现行税制是否已经充分补偿该采煤企业的煤炭资源耗减价值。(2)折现率。由于El Serafy使用者成本法中使用者成本对折现率比较敏感,而在折现率的选择上又有很大的主观性,因而本文采用2008年至2011年间央行公布的一年期存款利率波动范围的上下限,即2.25%和4.14%,通过计算这两个利率水平下的使用者成本大小,得出真实值所在的大致区间,而不是随意地采用折现率。(3)开采年限。剩余可采年限T,是根据煤炭资源的剩余可采储量除以当年开采量而得出的。由于该企业当前受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制约,无法较准确地预估企业目前所掌握的和未来可能获得的资源剩余可采储量,并且该项数据涉及企业的机密,目前取得该项数据较为困难。因而,本文假设只要山西省的可供开采煤炭资源没有枯竭,该企业就一直存在并运营。2008年,山西按照当年的煤炭实际产能测算,在已探明的2000米以内的煤炭储量只能够服务70年,所以本文认为该采煤企业的剩余可采年限T为70。通过上述分析,结合统计数据和计量模型可估算出2008年至2011年该企业煤炭开采净收入R 见表(1)。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煤炭资源税费实际征收额。该采煤企业2008年至2011年,煤炭资源收费标准为3.2元/吨。依据2008-2011年该采煤企业煤炭开采量计算出的资源税费实际征收额见表(2)。(2)煤炭资源税费实际征收额与使用者成本结果比较分析。将2008年至2011年该企业煤炭资源税费实际征收额与计算出的使用者成本进行比较,从而揭示煤炭资源税费是否能够补偿其使用者成本见图(1)。由图(1)可见,该采煤企业所缴纳的资源税费只能补偿4.14%折现率下的2008年煤炭使用者成本,不能补偿4.14%折现率下的其他年份及2.25%折现率下的煤炭使用者成本。煤炭资源税费由2008年的5050388.16元上升为2009年的13469082.1元,随后在2010年和2011年有所下降,在2011年下降至11331891.2元。2.25%折现率下煤炭资源的使用者成本由2008年的13134258.64元上升为2011年的169256189.7元,4.14%折现率下煤炭资源的使用者成本由2008年的3644245.263元上升为2011年的46962001.02元。通过比较发现,该企业的煤炭使用者成本远远高于煤炭资源税费,并且两者呈现逐年拉大的趋势。 (3)基于使用者成本的煤炭资源开采税。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山西地区现行的资源税费水平无法补偿2.25%和4.14%折现率下该采煤企业的煤炭使用者成本。由此可见,该地区现行的资源税费水平并不合理。以山西地区该采煤企业为例,通过计算恰好能够补偿2.25%和4.14%折现率下的全部使用者成本的资源税费,得出该企业应缴纳资源税费的合理区间。基于使用者成本的煤炭资源开采税应为见表(3)。

(二)建议 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对不可再生的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合理征收煤炭资源税,并避免税费重复征收的问题。目前我国虽然对于大多数的煤炭开采企业都征收煤炭资源税,但存在税率过低的问题,所以应该适当提高煤炭资源税率,合理征收煤炭资源税,使得煤炭资源开发中的使用者成本补偿到位。并且一直以来,我国煤炭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比较混乱,税费功能交叉重复。针对这个问题,应当合并煤炭资源税和煤炭资源补偿费等其他费用,统一按照资源税的形式征收。(2)在我国煤炭开采行业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中,应统一对煤炭资源耗减成本的核算方法,加强对煤炭资源耗减成本的信息披露。通过在我国煤炭开采行业的会计核算体系中统一对煤炭资源耗减成本的核算方法,可便于不同企业之间进行同类项目的比较,也便于政府及其他单位进行统计核算。并且在类似采煤企业的会计报表附注中,还应当加大对煤炭资源耗减成本的信息披露力度。由于企业需要适应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而对煤炭这种不可再生资源的耗减成本进行补偿,因而加强这一信息的披露,有利于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对煤炭资源耗减成本进行补偿的情况。(3)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体系,还要注意对煤炭企业的环境成本进行系统的分类并采用科学的方法计量。考虑到煤炭资源是一个存量的概念,本文认为对煤炭资源耗减费用的核算可采用存量的方法,即耗减费用按照发出存量的方法计量。在会计处理时,可将煤炭企业的耗减费用看成生产成本中的“原材料”或“直接材料”,从而参照“原材料”项目进行确认与计量。在煤炭企业中,在成本项目里增加一个“耗减费用”项目,可专门用于核算煤炭资源产品耗用的煤炭资源的价值,从而有利于煤炭资源耗减成本的核算和计量。

参考文献:

[1]李志学、张倩:《矿产资源耗减的使用者成本法计量模型及其应用》.《陕西师大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1期。

[2]张帆、李东:《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李国平、吴迪:《使用者成本法及其在煤炭资源价值折耗测算中的应用》,《资源科学》2004年第3期。

[4]李国平、杨洋:《中国煤炭和石油天然气开发中的使用着成本测算与价值补偿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5]颉茂华:《煤炭企业环境成本的分类与计量问题研究》,《煤炭经济研究》200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