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建设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0: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海洋生态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浙江海洋生态环境分析
浙江拥有海域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和海岛岸线长达6500公里,占全国海岸线总长的20.3%;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有3061个,占全国岛屿总数的40%。根据国家海洋局的《2007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浙江的海洋生态环境概括描述如下:
(一)海水环境质量
浙江近岸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26890平方公里,比2006年增加3460平方公里。其中,严重污染海域面积较2006年增加3850平方公里。污染区域主要分布在杭州湾、舟山群岛、象山港和乐清湾海域。
(二)沉积物质量
浙江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低。温州近岸海域沉积物受到铜、多氯联苯和滴滴涕的污染。
(三)近岸海洋贝类体内污染物残留状况
2007年,我国继续在近岸海域实施了贻贝监测计划,监测的贝类主要有菲律宾蛤仔、文蛤、四角蛤蜊、紫贻贝、翡翠贻贝、毛蚶、缢蛏和僧帽牡蛎等。杭州湾和宁波近岸、三门湾和温州近岸两个观测点1997-2007年的数据显示。从近岸海域贝类体内的残留水平来看。杭州湾和宁波近岸的石油、总汞、六六六、多氯联苯显著下降,滴滴涕呈下降趋势,镉、铅呈升高趋势:三门湾和温州近岸的石油、总汞、铅、砷、滴滴涕、多氯联苯呈下降趋势,而镉升高、六六六显著升高。
(四)海洋大气环境质量与污染物沉降通量
长江口海域的观测显示:大气气溶胶中总悬浮颗粒物含量及其沉降通量基本保持不变,铜、铅、镉的含量及其沉降通量均呈上升趋势。
(五)近岸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国家海洋局对18个生态监控区进行了生态监测,主要包括海湾、河口、滨海湿地、珊瑚礁、红树林和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监测内容包括环境质量、生物群落结构、产卵场功能以及开发活动等。杭州湾5000平方公里和乐清湾464平方公里的监测显示,4年中基本情况稳定。杭州湾生态系统处于不健康状态,乐清湾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
(六)海洋功能区环境状况
浙江沿海嵊泗、岱山、象山、洞头的海水增养殖区都较适合海产业养殖。
温州南麂大沙岙和舟山朱家尖海水浴场水质均为优,健康指数分别为95和96。
嵊泗列岛名胜区度假区水质优良,年平均水质指数为3.5。水体无机氮含量超海水水质二类标准。海面状况优良。度假区综合环境质量优良,年平均休闲(观光)活动指数为4.3,很适宜开展各类休闲(观光)活动,尤以开展海滨观光和沙滩娱乐活动为佳。
(七)入海排污口和邻近海域环境质量情况
广西、江苏和浙江三省(自治区)超标排放的人海排污口数量占各自实施监测的人海排污口数量的比例居全国前三位。其中浙江监测的排污口数量为31个,超标的排污口为30个。
二、浙江海洋环境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
(一)排污超标,海域水质污染严重
2008年沿海中度和严重污染面积仍占近海海域面积的50%左右,海洋功能区主导功能水质达标率仅为27%:所监测的29个人海排污口中,89%存在超标排放问题,近岸海域仍为全国海洋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之一,海水富营养化导致海洋赤潮频繁发生。杭州湾、乐清湾水体呈严重富营养化状态。氮磷比严重失衡,全部水域无机氮含量及部分水域活性磷酸盐含量劣于四类海水水质标准。余姚黄家埠、浙江展茅镇污水处理厂、象山东方印染、新光漂染、乐清磐石化工、平阳县昆鳌污水处理厂、温州工业园区7个排污口的水质级别为劣四类(展茅镇为四类),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为差或极差。
(二)海岸工程的负面影响
任意采沙、海岸施工、筑堤建坝等活动使脆弱的海岸受到威胁和破坏。浙江海岸泥沙数量减少、水体交换能力减弱,导致海岸侵蚀和生物栖息地面积减少。浙江经济发达,海岸工程众多(单是2008年,省海洋与渔业局就批准了98项各类海岸工程项目),海岸施工频繁,需要进一步严格审批和环境动态跟踪。
三、浙江海洋生态建设的要素机制分析
(一)浙江海洋生态建设机制分析
海洋本身的特性要求海洋生态建设的系统性、全球性和动态性。具体说,就是以海洋生态系统的理念,以动态建设的方法对浙江海洋生态系统做动态监测和健康评价。以海域合作、全球合作的视野(特别是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GLOBEC),并以此为基础做好建设性和补偿性的生态保护,通过恢复和加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使浙江海洋经济和海洋资源保护的平衡发展。实现浙江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二)海洋生态建设要素分析
第一,海洋生态系统的动态监测和健康评价。需要引入生态系统动力学(GLOBEC),进行跨学科和综合性的监测和研究,与东海毗邻省份、特别是长三角地区,建立区域、江海(长江、东海)、陆海联动的生态系统模型。在监测点的设置、海上自动监测能力、监测数据传输等多方面保证生态建设的实施。在生物生产力、生源要素的循环、生态过程等方面积累大量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做好海域资源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科学认定海洋资源的生态价值。
第二,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进行建设性和补偿性生态保护。补偿性生态保护方面,需要不断加强海洋渔业的生态意识,一手抓渔业经济产出,一手抓渔业资源保护。比如建设增殖保护区、控制捕捞强度、渔民转产转业、伏季休渔制度。加强渔政执法管理等等。根据《浙江省碧海生态建设行动计划》,2008年全省实施了35个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保护、修复项目。2005,2008,2009年浙江省政府在象山、舟山、杭州主办了3次渔业资源增殖活动。开展大规模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和宣传工作,可以消除和缓解资源破坏等负面影响。更可以增强全社会的生态保护意识。
在建设性的生态保护方面,有专家建议,以海洋生态工程解决海洋工程的生态问题。针对长三角地区近海的海洋工程建设强度大的特点,从单纯开发利用为主的海洋工程建设体系,转变为打造生态长江口和杭州湾生态区为出发点的,系统考虑环保、安全、可持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海洋生态工程体系。
如果说补偿性的生态保护可以起到抑制环境恶化,减少生境损失的作用;那么,建设性的生态保护,则可以变被动为主动,优化产业结构。海洋旅游作为浙江省“做精做特旅游业”的五大品牌之一,是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在沿海及岛屿区,发展“蓝色渔业”,“垂钓及休闲观光渔业”是高效生态农业的重点产业之一。
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域多,海洋旅游资源丰富,涵盖了旅游资源国家标准中的8个主类。
浙江省现有的海洋旅游产品以观光为主,旅游要素组合单调。线路结构趋同化现象严重,尚未形成特色。
第三,恢复和加强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使海洋经济生产和资源保护的平衡。生态系统为人类的生存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即为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美国生态经济学家曾将生态系统服务归纳为气体调节、气候调节等17大类。浙江是海洋大省。发展海洋经济是浙江海洋工作的中心工作。2008年,浙江省海洋生产总值达到2677亿元,渔业经济总产出1293.5亿元。只有实现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才能得到海洋经济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篇2
一、生态文明建设与海洋法
(一)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土空间。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持续发展。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1]党的十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生态文明建设是系统工程,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托国土空间,依赖国土资源。
“国土空间”不是一个法律范畴,但其外延等同于法律上的“领土”.“领土”概念一般存在于国际法中,主要指国家所领有的土地,即在国家主权支配下的地球的特定部分,包括领陆、领水、领陆和领水下的底土,以及领陆和领水之上的领空。其中领水又包括内水和领海两个部分。领海是一国海岸或内水向外扩展到一定宽度,受国家主权支配和管辖的海水带。[2]166领海是海洋的一部分,但是它不同于公海,一个国家的领海是从属于国家海岸线的那一部分海域。[3]409,103国际法建立在国家的观念之上,而国家的基础则是主权。主权,以一系列的法律权利和义务为表现形态,建立于领土基础之上。没有国家领土,一个法律实体不能成为国家。领土是国家行使主权、行使一切管理权的空间范围,领海也是国家主权行使的空间范围。
(二)新的空间秩序。
人类的活动空间,包含着陆地、海洋、土与水的元素。任何一个基本秩序都是空间秩序。人的空间意识受制于巨大的历史变动,不同的空间对应不同的生活方式。每当历史的力量由于某种新的突破而进入人类总体意识的范围里,每当新的国家和海洋由于某种新能量的释放而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历史存在的各种空间也会相应改变自身,从而形成政治—历史行动中的新尺度、新经济、新秩序,以及一个崭新民族的诞生,这就是空间革命。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又是国际贸易的主要通道,在陆地资源日益紧张、发展空间日益受限的情况下,海洋是临海国家和地区获取更多资源和更大发展空间的主要渠道。“海洋不再是一种元素,而是变成了一种人类统治的空间。”[4]100这一发展促成了一种崭新的、超越了陆地与海洋这一古老的冲突的大空间秩序。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国际海洋秩序,这种秩序是生态文明不可分割的部分。新的空间革命即将来临,我国应当取得领导权[5].而构建这种新的海洋空间秩序的基础力量正是海洋法。
(三)海洋强国战略。
海洋问题是我国领土中最为敏感的一部分,牵涉的利益关系和国家最多,历史遗留问题最多,法律关系最为复杂。如,我国的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一延伸出去就和邻国产生重叠,往大洋延伸的外大陆架非常少,即使有也和邻国的大陆架重叠。从地缘政治格局来看,中国处于十分不利的战略地理位置,周边缺乏战略缓冲地带。[6]十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构建海洋强国,正是基于对新的空间秩序和我国海洋问题复杂性的深刻认识。纵观世界历史,许多国家都曾走过因海而兴、依海而强的道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日本、美国等国家的崛起就是如此。进入21世纪,海洋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舞台上的地位更加凸显。
世界各国均以崭新的姿态走向世界,拥抱海洋。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中国特色海洋强国的内涵应该包括认知海洋、利用海洋、生态海洋、管控海洋、和谐海洋等五个方面。[7]十报告描绘的海洋强国与传统海洋强国不同。传统海洋强国是以坚船利炮为敲门砖的海洋霸权,当代海洋强国不是海洋霸权,而是符合海洋法的综合海上实力。建设现代海洋强国,更多的是依赖国际海洋秩序和海洋规则。我国海洋法立法比较滞后,基础薄弱。为了建设生态文明和海洋强国,海洋法领域保持怎样的立场和应对,海洋法如何作为,是至关重要的。
二、我国海洋法基本状况
我国是海洋大国,海岸线长达18000公里,长度居世界第四位;还有14000公里的海岛岸线,管辖海域300万平方公里,沿海滩涂面积为2万平方公里;我国大陆架面积位居世界第五,200海里专属经济区面积为世界第十。在我国辽阔的海域中,蕴藏着丰富的海水资源、海洋空间资源、海岛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能资源等。以海洋法的内容为标准进行梳理,我国国家级的海洋立法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确立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方面。
确立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方面的法律、法规或政策性文件主要有《领海及毗连区法》(1992)、《关于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决定》(1996)、《中国政府关于领海基线的声明》(1996)、《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1998)、《海域使用管理法》(2001)等。这一类的海洋法律主要是确认我国领海的基本范围、基本权利、管辖等基本问题。
(二)保护海洋环境方面。
保护海洋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与规章,以《海洋环境保护法》(1982年颁布,1999年修订)为核心,具体包括《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83)、《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1983,已失效)、《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1990年颁布,2007年修订)、《防治陆源污染物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1990)、《水污染防治法》(1984年颁布,2008年修订)、《海洋倾废管理条例》(1985)、《海洋行政处罚实施办法》(2003)、《海洋石油安全生产规定》(2006)、《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1995)、《大气污染防治法》(1995年颁布,2000年修订)、《放射性污染防治法》(2003)、《主要水污染物总量分配指导意见》(2006)等。
(三)海洋资源方面。
海洋资源方面的法律法规有《矿产资源法》(1986年颁布,1996年修订)、《渔业法》(1986年颁布,2004年修订)、《水法》(1988年颁布,2002年修订)、《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1979)、《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1982年颁布,2011年修订)、《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征收使用办法》(1988)、《渔业行政处罚规定》(1998)、《远洋渔业管理规定》(2003)、《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管理规定》(2003)等。
(四)海上航运方面。
有关海上航运方面的法律、法规与规章主要有《海上交通安全法》(1983)、《海商法》(1992)、《港口法》(2003)、《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1999)、《航道管理条例》(1987年颁布,2008年修订)、《国防交通条例》(1995)、《海上交通事故调查处理条例》(1990)、《海上航行警告和航行通告管理规定》(1992)、《关于外商参与打捞中国沿海水域沉船沉物管理办法》(1992)、《船舶和海上设施检验条例》(1993)、《国际航行船舶进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口岸检查办法》(1995)、《新增液化气运输船舶评审办法(试行)》(2004)、《专属经济区渔政巡航管理规定》(2005)、《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内船舶运输经营资质管理的通知》(2006)等。
在地方海洋立法方面,浙江省、山东省和海南省走在前列。以浙江省为例,浙江省海洋法规主要包括《浙江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2004)、《浙江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2012)、《浙江省渔业管理条例》(2005)、《浙江省滩涂围垦管理条例》(1996)、《浙江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2004)、《浙江省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2006)、《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2012)、《浙江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2004年7月修正)等。同时,浙江省还有一些有关海洋的政策性文件,比如《浙江省蓝色屏障行动方案》《关于进一步推动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推动“三位一体”港航信息支撑平台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海洋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标准渔港管理的意见》《关于加强海洋生态保护的意见》《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海洋经济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初步形成了浙江省海洋环境、资源和生态保护法规体系。另外,浙江省还编制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强省建设规划纲要》《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浙江省滩涂围垦总体规划》《浙江省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十二五”规划》等海洋规划。
三、生态文明建设与我国海洋法体系完善
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生态文明建设以国土空间为载体,包括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两个重要方面,论文格式生态文明建设以“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基本途径。建设法治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也要依靠生态文明立法来保障实现。我国已经初具海洋法的体系和规模,但是相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还有诸多不足。为了保障生态文明的有序建设,需要完善我国的海洋法体系,主要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确立海洋在宪法中的地位。
部门法的法律体系是一个由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体系化的有机整体。海洋法作为一个部门法,是由最高位阶的法律即宪法、海洋基本法、一般海洋单行法、海洋法规、海洋规章、地方海洋法规等所有有关海洋的法律、法规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即由国家根本大法、海洋基本法、海洋单行法、海洋法规规章、地方海洋法规等构成。海洋法体系完善的状况,能够有效反映一国海洋法治的程度和民众的海洋意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九条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国家所有。此处规定列举的自然资源没有“海洋”,只有牵强地将“矿藏”解释为包括“海底矿藏”,“滩涂”解释为包括“河岸滩涂和沿海滩涂”.海洋,如此重要的环境和资源要素,在我国宪法中却没有一席之地,宪法中“海洋”的缺失造成我国海洋立法缺乏宪法根据。在其他部门法中,部门法的基本法律立法都以宪法为根据,如在立法依据条款中规定“根据宪法,制定本法”.而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这样规定:“为了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防治污染损害,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海洋”没有入宪,不利于提高全民的海洋意识,也不利于我国海洋法律体系的完善。因此,有必要确立海洋在宪法中的地位,将《宪法》第九条第一款修改为“矿藏、水流、海洋、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除外。”由于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在所有法律中位阶最高的法律,在宪法中确立“海洋”的地位,可以使我国的海洋法立法有宪法作为依据,对于完善我国海洋法体系,提升民众海洋意识和海权意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制定海洋基本法。
我国的《海洋环境保护法》是有关“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防治污染损害,维护生态平衡”的综合性法律。从法律位阶观之,《宪法》作为我国海洋法的基本依据,在我国具有最高权威。《海洋环境保护法》只关注海洋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相关内容,将其视为我国的海洋基本法,作为我国海洋法体系中“第二层次”的法律是不适当的。其余的海洋法律,如《海域使用管理法》《海商法》等也只关涉海洋管理的某一个方面,更不可被视作我国的海洋基本法。从这个角度而言,我国的海洋基本法是缺失的。我国要建立一个层次分明、科学合理而运行有效的海洋法体系,必须改变海洋基本法缺失的状况。因此,我国有必要制定《海洋法》,作为我国海洋法体系中的第二层次的法律。构建我国海洋基本法,应该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其一,我国海洋基本法应该以《宪法》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依据。有关领海范围、海权、海洋权属等基本问题不得与《宪法》相违背和冲突;同时,要注意与我国已加入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相关内容协调与统一。[ LunWenData.Com]
其二,我国海洋基本法应该是所有海洋单行法和法规规章的“领头羊”.《海洋法》作为我国的海洋基本法,应该规范海洋的基本权属,我国领海的基本范围,有关海洋开发、利用、保护、管理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和基本准则,起到统领我国所有海洋法律、法规和规章的作用。
其三,我国海洋基本法应该注意融合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资源。海洋作为生态环境系统和作为资源两者是密不可分的。海洋作为自然资源的属性,可以将海洋资源纳入海洋生态环境的外延。现代环境经济学和资源生态学的发展,赋予环境以资源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表现,同时要求自然资源开发必须协调自然资源的自然再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这种“环境资源化”和“资源生态化”反映了环境与资源的趋同化,使环境与资源的概念边际变得模糊,也促进了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策略的融合,使环境保护与资源保护呈现一体化的趋势。[8]41-43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一条规定立法目的是“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防治污染损害,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对于海洋资源仅仅在章节中作了原则性规定,这说明我国海洋环境资源立法还没有贯彻“海洋环境资源一体”观念,这对于海洋资源的生态保护是非常不利的。
因此,我国在海洋基本法的立法过程中,应该注意融合海洋作为环境要素和资源要素这两个层面,以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一方面,应该修改完善现有的《海洋环境保护法》的框架和内容,增加补充海洋资源的条款;另一方面,也应该加大海洋资源方面的单行立法,使之体系更完善、内容更全面。
(三)完善海洋单行法和法规规章。
在我国,由于海权意识比较淡薄,海洋法起步较发达国家晚。至今,我国的海洋单行法仍有许多空缺:如在很多重要的海洋权益方面尚缺乏立法;在海洋资源方面的法律也甚为缺乏;关于海洋活动的专门化法律、规章迄今甚少,尤其是关于新兴海洋产业的单行法仍付空缺。[9]这样的立法现状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相距甚远,我国应该加快海洋立法,包括单行法律、法规和规章的立法。尤其是当前海洋强国战略和开发海洋资源的大背景下,更应该着手完善海洋资源单行立法,以完善整个海洋法体系。
根据我国的实际需要并参照国际先进经验,应适时出台一些海洋法律、法规和规章,如“海洋开发管理法”“海岸带管理法”“海洋警备法”“国际海底资源开发法”“海岛法”“海洋自然保护区和特别保护区管理条例”“海岸工程管理条例”“海域使用权招标拍卖办法”“海域使用权转让管理办法”“海域评估管理办法”“海洋功能区划管理规定”等。对于已经出台的法律、法规,如《领海及毗连区法》《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海域使用管理法》《涉外海洋科学研究管理规定》,应尽快制定相应的配套规章,对现行海洋法律法规进行补充和完善,使法律、法规、规章能够有效执行,提升其可操作性。完善我国海洋方面的单行法律、法规和规章,不仅可以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又可以使我国的海洋法与国际公约接轨。
(四)加强地方海洋立法。
地方海洋立法是我国海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海洋立法的健全和完善有利于保障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地方海洋立法的创新和探索也构成对国家海洋法律的有效补充。我国地方海洋立法中有很多创新,例如《山东省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费和损失补偿费管理暂行办法》是我国第一个规定海洋生态损害赔偿的地方法规,这方面的专门立法在国家法中目前还是空白;又如《海南省沿海边防治安管理条例》是我国第一个以地方立法形式规范沿海边防治安管理的条例,对宣示和维护我国的海洋主权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地方立法为我国海洋法律体系和海洋法律制度做出了很多首创性的贡献,同时也能够保障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强国战略的实现。
今后我国应当加强对地方海洋立法实践的支持与指导,提高地方海洋立法水平,制定和实施与国家法规相配套的区域管理和地方管理法规。另外,针对一些有区域特点的海洋问题,也应该推动地方立法对海洋法的创新,如专门针对渤海湾的海洋资源开发活动可以制定“渤海开发管理法”,针对南沙海域的海洋资源开发可以制定“南沙群岛及邻近海区开发管理法”,针对不同沿海省份的海岸带管理可以制定省级海岸带管理条例等。在国家立法不全面,或者针对地方海洋问题不能细致规定的情况下,也可以制定地方海洋立法以进一步完善和充实我国的海洋法体系。
篇3
关键词:东营;生态建设;生态文明;生态城市;生态农业;
中图分类号:X171.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东营是中国黄河的入海口,它的石油资源非常丰富,而且上千平方公里的盐碱滩使得在东营可以享受到如阳光、沙滩、蓝色海水的滨海生活。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相继出台,东营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同样有很多问题需待解决,如污染监测,城镇建设规划,产业园建设等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带来的生态问题,所以对东营市生态建设的研究有这很重要的意义。
一、生态文明建设
文明是当地居民文化发展的一种表现,也是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间接反映,生态文明内容涵盖唯物辩证法的思想与哲学的范畴,生态文明建设是以人和自然协调发展为核心内容,着重强调人类自身发展的同时,与自然的关系保持健康与和谐,要想建设好生态文明,需要保护好生态环境的产业机构,调整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有效控制污染排放,使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深入人心。
社会注意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灵魂工程,它贯穿于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经济价值观与文化价值观的辩证与互动引领整个小康社会的建设布局,它也是价值的抽象性与具体统一性的一个过程,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乡、城镇的建设步伐越加迅速,民众在满足了基本物质需要的基础上,追求精神文化成为他们更加关心的话题,这个过程也加速了政府价值观的嬗变,引导民众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和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性成为政府价值观的一个缩影。在城市中定期举办环境保护科普知识培训或知识竞赛等活动,让百姓参与其中,使其感受到自己的言行给社会带来的价值,形成城市精神建设的向心力;让百姓在植树节时亲自栽种树苗,培养百姓的绿化意识和责任感,在百姓的精神世界里,种植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之树。
二、生态城市建设
东营生态城市建设,应特别注意城镇环境建设,合理布局,使城镇环境优美,加强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相关部门要合理制定防污制度,健全污水处理系统、垃圾处理系统,有效阻止城市污染向小城镇转移的势头,确保小城镇的健康发展,以及确保居民饮用水水质等。对于噪声污染控制方面,相关部门要加强控制环境噪声,限制机动车在市区的鸣笛,合理疏导交通,使城市的噪声环境得到有效控制。除此之外,对于垃圾的处理也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如推行垃圾分类处理,倡导居民使用绿色环保餐盒及塑料袋制品,对于废旧电池要回收集中处理等。对于环境管理、监测、信息统计等的专业人才要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吸引外部人才,给人才队伍的建设提供基础,同时要给予在职人员更多的关于环保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景观的生态建设也属于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它要以地形、植被等环境因素为建设导向,加大绿化建设,美化环境,对城市道路及河道两边的绿化建设进行规划,强化公园的建设,使公园内部环境充满人文关怀的色彩。
三、生态农业建设
东营处于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也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年轻、最广阔的湿地生态系统,这样的优越地理位置使东营成为著名的湿地之城和生态之城。要想把生态建设规划做出特色,做出层次,必须要有方向性和目标性,根据东营的地理特点应重视四个方面:
(一)针对东营市的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因势利导,将生态建设于经济发展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
(二)坚持综合治理的原则。采取植树造林、水土保持、测土配方施肥、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清洁能源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等措施,努力提高建设水平、质量和效益[3]。
(三)要采取统筹兼顾和生态优先的原则。以改善生态环境和保障农业生产安全为主,开发的过程注意保护生态农业环境,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要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合理布局与科学规划并行,增强生态保护整体功能,以重点部位、重点区域的生态优化带动全市农业生态建设的改善和提升。
四、生态工业园建设
东营市的发展一直都保持着建设与保护并行的城建理念,大力宣传生态保护理念,近些年,多次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国家现代林业建设示范等荣誉称号。在工业生产企业里,几乎所有燃煤电厂全部都配备了脱硫除尘设备,大型的石化企业建设了硫回收设施,有效地综合治理城市环境,河水的水质逐年都得到了改善,目前约有3处河流水质自动检测站,15个环境自动监控点,环境监控能力提升非常迅速。尽管东营在生态工业发展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要注意企业的发展势头要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一)海洋化工产业
采用先进技术逐步提升盐化产业,不断更新设备,使海洋化学资源在深加工方面有突破性的成就。另外,要培养建立有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使海洋化工产业发展的道路走精走细。
(二)石油产业
加强部分企业的整合重组,使其产能得到科学合理的发展,发展石油提炼技术,出台政策鼓励研发高附加值产品,形成良好的石油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三)橡胶产业
重整或重组橡胶轮胎企业,实行向国际进军的发展战略,建立有特色的产业集中区,提升东营橡胶轮胎的品牌价值。
(四)服装纺织产业
服装及纺织产业的发展方向应向高档面料、高档服装品牌、高档家纺,竟可能创造条件使服装纺织企业朝着良性互补的重组方向房展,创制品牌集中的服装纺织产业园。
在生态产业园区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吸取国内外其它地区产业园区建设的成功经验,瞄准重大产业项目,聚集相关产业,形成局部产业链,综合利用资源、建立园区的合理门槛,以清洁、环保为经营理念并有实力的环保企业为优先入园企业,宁缺毋滥,加强园区循环经济建设,健全生态企业网络,提升企业环保指标,监控企业的污水及废弃物的处理过程,定期组织对园区个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以及能源审计,使东营的生态产业园区的建设成为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区。
结束语:随着东营生态建设理念的普及,企业的经营状态不仅受到政府监测部门的监控,还将受到全社会的监督,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经济产业园区的建设,必将带动东营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会给城市生态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参考文献
[1] 刘利,城市规划设计中地域特色和谐生态建设[J].建材与装饰,2012(03)
[2] 王秉忱,快速城市化与保护水生态[J].中州建设,2012(01)
篇4
(一)缺乏特色主导产业
2012年,洞头县GDP达44.09亿元,仅占温州市的1.2%,居全市末位;但有一定的后发优势。由于缺乏主导产业,目前中心城市规模小,带动力弱。洞头县县城由北岙街道组成,2012年城镇人口约4万多人,约占县域总人口的30%左右。
(二)“用地难”问题严重
洞头是海岛县,丘陵地貌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91%,用“地无三里平”来形容是非常贴切。在洞头县,能够利用土地基本是围垦造地,但围垦造地成本很高,工程费用及征收报批费用估计每亩土地发成本约40~60万元,加之项目用地成本大、市里分配的用地指标又少,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用地难”将成为制约洞头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
二、低碳视角下的洞头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举措
(一)努力打造优势产业
整合海岛海洋旅游资源,改善旅游硬件条件,提升旅游配套服务功能,重点推进东港奥博休闲中心、珑头湾海洋旅游度假中心、海钓中心等项目建设,打造“休闲度假”、“主题岛”、“海霞红色旅游”、“海洋竞技”等旅游品牌。依托港口资源以及77省道延伸线、大门大桥建设,重点推进状元岙深水港、大小门港区建设,打造综合性物流服务平台,争取设立保税区或出口加工区。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生态建设,保护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加强对保护类海岛的监管,重点建设南北爿山(鸟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加强城市绿化美化建设,合理配置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加大对山体的生态修复,加快推进生态细胞提升工程,建设美丽乡村、绿色社区,深入开展国家级生态县、省级森林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等创建活动。推进节能减排。实施新建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健全节能减排监测考核体系。抓好重点领域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落后产能,推广先进节能技术、设备和产品。改善能源供应结构,降低原煤消耗比重,逐渐形成以低碳、低硫为主导的能源消费结构。
(三)优化调整海洋渔业
运用高新技术与先进技术改造提升电子电器、机械汽配、水产品加工等传统工业,提高传统工业竞争力;积极推进杨文、南塘工业基地转型发展,进一步提高土地产出率。大力培育新城区商贸中心,改造提升老城区商贸区,加快交通节点商业设施建设,健全城乡商贸网络。调整捕捞结构,改进捕捞作业方式,探索发展远洋捕捞,开辟新渔场;优化养殖空间布局,发展新型养殖方式,加快养殖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
三、总结
篇5
(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湛江524088)
DOI:10.3969/j.issn.1004-6755.2015.03.020
摘要:协调海洋开发与保护,维持海洋生态平衡,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用生态系统方法对海洋活动进行综合管理。本文从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概念入手,运用生态系统方法构建了生态补偿机制的运行框架,并审视了我国在海洋生态补偿机制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具体措施,为解决海洋生态补偿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
关键词 :海洋生态;生态补偿;生态系统
生态补偿是经济发展中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经济手段和制度安排。关于海洋生态补偿的研究,国内外众多学者从生态行政学、外部性理论、海域承载力等角度探讨了海洋生态补偿的必要性;从海洋生态补偿原则、主客体、方式、标准、法律、资金来源等层面探讨了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从海洋生态补偿的实例研究方面,探究了海洋渔业资源、局部海域、海洋自然保护区、填海造陆项目等海洋生态补偿机制和模式。[1]总体而言,我国海洋生态补偿机制尚不健全。原因在于基于海洋生态资源的流动性、连通性、整体性等特点,导致海洋生态价值和补偿标准难以评估和确定;根本原因在于,由于海洋生态资源的外部性特征,人们对海洋生态价值认识不够,加上地方政府的短期利益行为,成为制约我国海洋生态补偿机制难以运行的瓶颈因素。
1概念
海洋生态补偿机制是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人类与海洋等自然环境和谐发展为目的,根据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调整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的各方利益关系的环境经济政策。[2]
作为生态补偿的一个具体类别,海洋生态补偿的目的是实现人海和谐、促进经济与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在海洋开发、利用、保护、改善过程中为了维护海洋生态平衡,对海洋生态保护作出贡献者和因海洋保护利用而利益受到损害者给予资金、技术和实物上补偿的环境政策。为了调整海洋开发与海洋生态保护的关系,促进海洋资源的集约利用,迫切需要建立海洋生态补偿机制,调整和平衡海洋生态受益者、保护者、破坏者、建设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
2基于生态系统方法的生态补偿机制框架
生态系统方法是一种以科学为基础保护和管理自然资源的全面方式,是一个按照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生态系统进行思考和制定行动计划的框架,是对包括国际生物多样性、湿地、海洋、水域等保护在内的国际环境保护最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的方法。在海洋管理领域,美国海洋和大气管理局认为,生态系统方法为海洋和海岸带管理提供了一个综合框架,如图1所示。与传统的基于单个物种或者单一问题的分散管理不同,运用生态系统方法的海洋管理综合考虑了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特别是影响海洋资源利用的人类因素。而我国目前还没有采用生态系统方法来进行海洋管理,使得政府在进行海洋决策时不能充分考虑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活动对海洋生态的实际和潜在影响,因此,在海洋综合管理中运用生态系统方法对海洋活动进行生态补偿,对于维持海洋生态平衡是非常有必要的。
2000年生物多样性公约为生态系统方法制订了12条基本原则,IUCN生态系统管理委员会根据优先级对这些原则进行了划分,结合生态补偿的实践,生态补偿机制的运行大体可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1)通过实地或书面调研,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风俗习惯等了解当地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为生态补偿提供数据支持。
(2)进行海洋生态服务功能变化调查,评估海洋生态资源价值的变化量,确定生态补偿范围。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生态学方法,建立经济模型,对比历史数据,确定生态服务功能变化的程度,进而运用环境影响价值评价方法,对海洋生态资源价值的变化进行量化,以确定生态补偿的范围和程度。
(3)进行利益相关者分析,确定生态补偿的主体和客体。海洋生态补偿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受特定海洋活动影响的政府、企业、个人和社会组织。补偿主体包括破坏生态系统服务的群体和分享因他人的贡献而增加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群体;补偿客体包括原本享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到损害的群体以及对恢复和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有贡献的群体。
(4)确定补偿方式和补偿模式。补偿方式包括资金、政策、实物补偿;补偿模式包括政府单方面主导生态补偿的实践,通过政府转移支付或政策支持等对海洋生态建设的保护者和贡献者给予补偿并对海洋生态的破坏者收取一定的费用;市场模式是依托市场法则来规范海洋开发利用行为,将生态服务功能或环境保护效益打包推入市场,实现海洋生态资源的价值补偿;政府和市场联合调控。
(5)确定具体的生态补偿实施计划,并对计划实施过程进行适时监测和对实施结果进行评估,以便确定生态补偿的效果是否满足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并达到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的目的。
3我国海洋生态补偿机制存在的问题
3.1生态补偿模式
我国的生态补偿主要是通过政府收取生态效益补偿费或者生态税的方式来建立生态补偿基金,缺乏市场化的补偿模式。由于海洋生态资源环境属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因此导致的环境破坏和资源过度开发现象普遍存在,海洋生态利用上的负外部性已大大超过政府能独立调控的范围。
3.2生态补偿标准确定
我国的生态补偿标准主要通过生态效益的价值计量或核算确定,缺少利益相关者双方的讨价还价。事实上,由于生态补偿标准涉及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和人们的意识的方面,单纯采用理论方法计算的生态补偿标准往往难以被接受。
3.3生态补偿资金
不同于国外通过财政援助、开征生态税收、绿色环保税收等方式,中国没有专门的海洋生态税,现行的资源税费并没有将海洋资源纳入保护性开发和利用资源的征收范围,投融资渠道狭窄。
3.4生态补偿法律
我国目前关于海洋生态补偿的实体规定比较分散,存在适用空间有限、内部冲突难以协调、可实施性不强等问题,没有形成系统的海洋生态补偿法律制度。例如《环境保护法》没有涉及生态补偿问题;《海洋环境保护法》作为海洋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虽然对生态补偿有所规定,但缺乏必要的实施细则。部分沿海省份虽有专门立法,但适用范围有限、效力较低、缺乏上位法的指导和约束,不同区域立法之间还存在冲突。
3.5海洋监管体制存在问题
海洋综合管理政出多头,缺乏统一规划指导,造成管理上的混乱,部门之间相互推诿,中央的纵向补偿以及区域间的横向补偿难以开展,严重影响了我国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
4完善我国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展望
4.1拓宽财政投资融资渠道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全社会支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融资体制。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投融资体制,既要坚持政府主导,努力增加公共财政对生态补偿的投入,又要积极引导社会各方参与,[3]拓宽生态补偿市场化、社会化运作的路子,积极探索资源使用权、排污权交易等市场化的补偿模式,提高治污效率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生态补偿和生态建设投融资机制,积极引导国内外资金投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第一、通过征收海洋资源税的形式来筹集海洋生态补偿资金;第二、设立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专项基金和发行国债,将“海洋资源利用补偿费”的专项资金纳入国家或者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用于保障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三,依靠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从制度上制定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相关的生态补偿支出项目,用于保护和利用海洋资源;第四、对于有利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行为推广优惠信贷,既能刺激借贷人有效使用贷款,也可以提高贷款资金的生态效率。[4]
4.2建立海洋生态价值评价体系
建立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关键问题就是建立科学的海洋生态价值评价体系,为确定海洋生态补偿标准和方式提供科学依据。具体而言,应该加强海洋生态资源价值的数量化技术研究,建立专门性的评估机制和评估机构,为生态补偿提供数量化的技术保障。[5]其中,评估机构的设立条件、程序、监管和评估人员的资质、监管以及机构与人员的法律责任,可以通过《海洋生态价值评估办法》予以制度化。其次,建立海洋生态资源存量的调查和统计制度,充分掌握区域海洋生态资源存量的历史变迁和现状变化,确定海洋生态资源存量的合理值,为生态补偿的实施提供数据支持。
4.3完善海洋生态法律机制
完善海洋生态补偿法律制度,构建多层次的海洋生态补偿法律体系,能够为海洋生态补偿制度的运行实施提供合法性依据和法律保障。首先,完善海洋生态补偿的实体法。对海洋生态补偿不同层面的立法进行有效整合与梳理,制定立法层次更高的《海洋生态补偿法》,并在环保基本法中明确海洋生态补偿制度,使国家海洋生态补偿机制法制化和规范化。通过《海洋生态补偿法》规定海洋生态补偿的概念、原则、主客体、范围、方式和标准等,使海洋生态补偿制度上升为环境保护法的基本范畴,以满足生态补偿实践的需要。其次,完善海洋生态补偿的程序法。海洋生态补偿制度的实施必须满足行政程序和救济程序。行政程序包括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实施公告、登记、核算补偿金、公告补偿方案和听证、支付和争议处理;救济程序包括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对于行政补偿金额所产生的行政纠纷应一律遵循“司法终局”的原则,积极保障行政相对人的行政诉讼权益。程序正义是保证实体正义、实现法治的必要手段,程序公正具有独立的价值。通过实现生态补偿程序手段和行政救济途径的规定,推动生态补偿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有利于实现生态补偿的公正和合理。
4.4完善海洋监管体制
首先,明确海洋行政管理各部门的权力和职责范围,杜绝政出多头造成的混乱。其次,出台具体规定明确生态补偿资金的使用办法、监督办法,保证专款专用,使得海洋生态补偿资金能够合理、有效使用。沿海各省可以设立海洋生态补偿专项基金,由各级海洋行政管理部门统一管理支付,同时建立明确的处罚机制,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使用、谁补偿”的原则,对海洋资源的占用应缴纳补偿费。再次,完善行政管理、海洋监测、行政执法及保护区管理等海洋生态监控综合机制,定期开展近海生态健康和生物多样性状况的定期调查评价,同时建立生态保护监督网络和举报机制,形成点面结合、专业执法的海洋生态保护和监督机制。[6]
事实上,我国的海洋生态补偿制度研究才刚刚起步,远落后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当务之急,我们需要研究确立在国际和国家水平上海洋生态补偿的理论框架,制定在地方水平上开展海洋生态补偿的实践,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完善我国的海洋生态补偿机制和政策,为我国的海洋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政策支持。为此,我们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区域发展为主线,以体制创新、政策创新、管理创新为动力,因地制宜选择生态补偿模式,不断完善政府对生态补偿的调控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逐步建立公平公正、积极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努力实现生态补偿的法制化和规范化,恢复海洋生态平衡、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傅秀梅,宋彦龙,戴桂林,等.中国海洋生态资源环境问题与海洋生态补偿对策分析[J].海洋湖沼通报,2013(2):146-154
[2]汪思龙,赵士洞.生态系统途径——生态系统管理的一种新理念[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2364-2368
[3]蒋飞.海洋生态文明视野下生态补偿机制初探[J].改革与开放,2012(11):55-56
[4]王淼,段志霞.关于建立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探讨[J].中国渔业经济,2008(3):12-15
[5]廖一波,寿鹿,曾江宁,等.我国海洋生态补偿的研究现状和展望[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3):47-51
篇6
走进赤水市,你会因它秀丽的景色而驻足。满山葱绿的竹林把你带进了绿色的海洋。它拥有214.48万亩的森林资源面积,75.95%森林覆盖率,居贵州省第一位;“千瀑之市”、“丹霞之冠”、“竹子之乡”、“桫椤王国”的美誉,使赤水风景名胜区成为国务院唯一以行政区命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它是原林业部命名的“中国竹子之乡”,2006年,国家林业局经重新复核评选,再次授予赤水“中国竹子之乡”称号。
近十年来,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等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又促赤水市的生态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生态建设成就喜人
历来重视生态建设的赤水市,被称为贵州的“生态边城”。从“中国十大竹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到“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市”、“全国科普示范市”,再到“全国绿化模范县(市)”、“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市)”、“全国村镇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市)”、“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中国摄影家协会全国摄影创作基地”,这些荣誉向我们展示着赤水市的生态建设成果。
赤水发展竹产业,为长江上游构筑了绿色屏障,为发展生态旅游建造了绿色长廊,为农民致富创建了绿色银行。
2009年赤水市林业总产值已达12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0.44%,竹农人均纯收入中,来自竹业的收入近70%。纸浆厂投入达产以后,竹业总产值可达30亿元,国家和地方可增加税收2亿元,竹农人均可增加收入1000元以上,赤水人将圆“扛着竹子奔小康”之梦。2009年,赤水河出境段泥沙含量比2000年降低了66%,每年排入长江的泥沙量减少了近400万吨。同时,赤水重视对竹材的加工利用,实行以竹代木,每年替代木材60万立方米以上,等于每年保护了6万亩森林。
自2005年以来,该市一二三产业比例逐渐趋好,一产比例呈逐渐下降趋势,二产和三产则呈逐渐上升趋势。这些都向我们展示着一个竹业大市的发展。
作为“中国竹子之乡”,发展竹业成为赤水市的首选。截至2009年,全市竹林面积已达到123万亩,竹林面积占赤水市面积的45.52%。随着20万吨竹浆项目投产,赤水市进入了“以竹产纸,以纸兴工,以工养农,以农护竹”的循环经济轨道。
国家实施天然林禁伐和退耕还林工程后,赤水市委、市政府在2005年12月第五次党代会上确立实施“生态立市、旅游兴市、竹业强市”发展战略。正确的发展战略,为全市林业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市乡两级一届接一届坚定抓竹业发展、干部群众一年又一年致力于竹业建设并最终取得生态建设成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竹资源培育实现跨越式发展。赤水市林业局局长周山荣告诉《经济》记者:“自2001年以来,赤水市就把竹子资源的培育和发展作为竹产业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2001~2009年,赤水市完成造竹70万亩,其中,退耕造竹35.6万亩,荒山造竹34.4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1年的62.6%提升到2009年的75.95%,净增13.35个百分点。与1996年原林业部命名赤水为‘中国竹子之乡’时相比,竹子资源的面积已经翻了一番多,竹子资源的总量和规模都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林业产业基础得到夯实,为做大做强产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竹业加工能力跃上新台阶。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竹加工企业和家庭作坊遍及赤水全市,但其工艺水平、产品精细程度和生产能力都非常低下,整个竹业不仅经济效益低,原材料浪费严重,而且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市委市政府认真分析研究后,提出了“以市场手段淘汰落后,以政府职能规范准入”的工作原则,先后淘汰、重组、改造了一批企业,整合了企业加工能力,并按照有利于资源保护和利用、有利于市场充分发挥作用的原则对加工能力的分布进行了重新区划。随后,又按照“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产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想,强化政府部门的服务职能,积极帮助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引入资金、技术、设备,扩大生产能力,推进产品换代升级,使一批企业的生产能力、技术水平、产品竞争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明显的提高,极大地带动了林区生产的发展。现全市有注册加工企业83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地级龙头企业2家。竹业年产值10.8亿元,其中加工产值6.3亿元,年加工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7家,5000万元以上3家,1亿元以上的2家。全市竹材加工利用率95%以上,竹笋加工利用率达到了60%。
林产品向多元化发展。周山荣说,赤水林产品已经告别出售原材的历史,无论竹或木,都积极发展就地加工,由粗放产品发展到精细产品,由低端产品发展到高端产品。特别是竹业,已形成建材、造纸、工艺品、生活用品、竹笋五大系列,共250多个品种。赤水新宇竹业有限公司研发的产品中,有15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获国家专利。竹产品除销往国内20多个省、区、市外,部分产品还出口日本、韩国、加拿大等17个国家和地区。
依托林业生态建设成果,发展生态旅游业,也是赤水林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赤水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燕子岩国家森林公园、竹海国家森林公园、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赤水洞大瀑布、四洞沟等为代表的景区,吸引众多游客争相前来“洗肺”。生态旅游的迅速崛起,成为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新兴产业,2009年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共接待游客60.6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1520万元。
竹基地交通网络建设实现新突破。赤水市从2001年启动竹基地建设工程开始,就十分注重竹基地交通网络建设,树立林区是大产业第一车间的全新理念,把造林与林区交通网络建设作为竹基地建设的核心工作内容,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干部群众不等、不靠、不要,国家通村公路计划不能满足竹基地交通建设需要时,农户之间、村民组之间自己或集资,或贷款,积极开山修路。截至2009年底,全市已修林区公路1400多公里,林区交通条件得到有效改善,生产效率明显提高,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能力逐渐增强,为发展高效的林业产业奠定了基础。
基础条件优越 撑起生态建设
丰富的竹资源成为赤水“竹业强市”的金钥匙,2008年,赤水市竹产业年综合收入近11亿元。竹产业列入《贵州省“十一五”重大专项科技支撑项目》,赤水竹业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正加紧建设,已完成的“黔北年产20万吨林浆纸一体化工程”项目总投资31.2亿元,是当今世界工艺技术最先进、单系列竹浆产量最大的制浆企业,也是国家发改委核准的全国第一家年产20万吨大型林浆纸一体化工程。
旅游业快速发展,2008年,全市接待游客109.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0.13亿元。2009年,接待游客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增长27%、23%。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健康发展,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000万元,增长18.5%。
农业产业化建设取得较大进展,2008年完成农业总产值84239万元,比上年增长8.8%。赤水金钗石斛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通过国家审查验收,成为贵州省第一个获得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中药材产品,并为2005年版《中国药典》收藏,全市年产量500吨以上。2009年,粮食总产量实现14.73万吨,农业总产值完成89300万元,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18元,增长11.6%。
工业化建设步伐加快,2008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85287万元,以化工、竹加工、电力能源为主的三大门类工业已成为工业经济主导力量。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城镇化率达42.5%。
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9.8亿元,年均增长28.4%,超过了22%的预期目标,有效拉动了经济增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223537万元,年均增长14.6%。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7530万元,比上年增长21.7%。新阶段扶贫开发和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扎实推进,被评为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市。
政府企业联手 推进生态建设
赤水是遵义市14个县区市中地下资源贫乏、经济发展路子最窄的一个市。但其良好的气候和地理条件,非常适合竹木生长,农户历来就有栽竹、经营竹的习惯,且竹子可一朝栽植,永续利用。同时,赤水森林植被好,覆盖率高,生态环境优美,有发展以森林生态景观为主体的旅游产业的条件,同时这也符合遵义市生态建设的大环境。因此,赤水市从本市的的实情和遵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背景出发,确立了竹产业和旅游业同时发展的路线。
赤水在竹产业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基地建设、加工能力建设,还是产业布局、对外融资招商,政府都处于主导地位。市委、市政府将退耕还林与发展产业密切结合,按照要退出一片生态,更要退出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退耕造竹”思路;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和常务副市长任副组长的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实行党政和技术业务“双线”运行责任制;把退耕造竹补助兑现作为取信于群众和促进工程持续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保护群众积极性;同时,严格考评奖惩制度,将退耕还林造竹列为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财政工作之后的又一项年度综合考核一票否决的工作,创造了9年造竹近70万亩的阶段性业绩。
产业发展各环节提前谋划。赤水市在抓住退耕还林机遇全力推进竹基地建设的同时,组建专门班子抓加工能力建设,申报纸浆项目,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在纸浆项目申报成功以后,又申报竹业循环园区项目,拟将所有的竹加工企业集中在园区内,实现基础设施共享,材料循环利用,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的目标。现竹业循环园区项目已经有关部门批准,至2009年,已入住竹浆造纸企业两家,竹塑复合材料生产企业一家。随着条件逐步成熟,将有更多符合条件的加工企业入住,产业氛围将逐步形成。
篇7
以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享誉中外的旅游城市青岛,有着较强的生态意识。在这里,笔者见识了五彩斑斓的生态海,绿色健康的生态菜,晶莹剔透的生态果,以及嗷嗷撒欢大睡席梦思温床的生态猪,这些都进一步凸显了生态农业的新概念。然而,这些不仅是青岛几年来生态建设的成果,更凝聚着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创造,是发展模式的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标志。
实践证明:生态农业是强国之举、富民之路。
不信,就随笔者探寻一下发展创新的“青岛模式”吧!
生态海――海洋牧场
首站是崂山的“生态海”。从崂山脚下的小麦岛登船,约20分钟后船靠上大公岛。放眼四周,蓝色的海水直到天际。这片深蓝色的大海底下,正在建造着一个初具规模的海洋牧场,然而从海面上却看不到一点人工的痕迹。
“牧场主”是青岛金海富源海洋实业公司,总经理陈钢告诉笔者,所谓海洋牧场,就是通过由人工沉船、混凝土礁石和大型浮筒浮筏构成的人工鱼礁,营造出一片适宜海珍、鱼虾自由活动和生长繁殖的“生态海”,并以此吸引野生或人工放养的海洋生物来“定居”,解决“贫海”变“富海”的问题。其中,在建设人工鱼礁过程中还要考虑到适宜海洋生物的四种功能:隐蔽场功能、休息场功能、摄饵场功能和产卵场功能,四者缺一不可。否则,难以形成适宜海珍、鱼虾生长繁殖的环境,牧养也就无从谈起。
由于这天风急浪大,无法潜水探访,但从公司技术员苏长顺刚拍摄的一段海底录像中,笔者见识了海底世界的奇妙无穷:一片类似戈壁滩的景象中,除了深褐色的海底和泛红的石头外,几乎看不到绿色,也鲜见生命的存在,偶尔,在点点泛青的石头丛中,闪过一两个鲍鱼或海参的踪影。这是近海的一个缩影,长期以来,由于过度的捕捞和污染,大海已经贫瘠得像一条干枯的河床。
屏幕上的影像继续缓缓移动,大约半个小时后,画面上渐渐出现轻轻摇曳的绿色水草,“注意了,就要走进‘生态海’了。”谈话间,一片片类似荷叶的草丛映入眼帘,近看犹如一片树林,远望则像国画中的泼墨,色彩斑斓的大小鱼儿,或畅游、或觅食,不时从眼前闪过,更有甚者,见人不惊,硬是在镜头前摆弄着各种姿势。
随后,眼前出现了一片片“竹林”,起起伏伏,一会儿郁郁葱葱,充满春意,一会儿红上枝梢,露出秋色。原来,这是不同的藻类,有马尾藻,有鼠尾藻,还有些不知名的。紧接着,画面上各式各样的浮游生物越来越多,有横行的螃蟹、蹦跳的海虾、泛着红光的海星,还有令人惊艳的蓝色海星。突然,从石头丛中出现了七八只蠕动的“三头鲍”,就是人们常说的3个顶斤的大鲍鱼,这些鲍鱼的颜色几乎与深褐色的石头同色,可能是大自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保护色。
海底世界奥妙无穷,而人工鱼礁又给平坦的海底构造出许多层次,海流碰到人工鱼礁形成的上升流让这里的底层营养盐和底栖生物异常丰富,从而形成画面中的山谷溪流、草丛湿地、松竹林,各种鱼、虾、蟹、贝穿梭其中,或觅食,或争斗,或逃逸,或休息,或繁衍后代,而人类,也能像管理草原上的羊群那样,随时控制、管理它们。
生态菜――引领消费
在青岛的一些大超市里,货架上出现了许多品牌菜,售价是同类菜的3至4倍,但照样买者甚多,甚至还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原来,这些都是“生态菜”。
这些“生态菜”产自青岛市郊各个区(市),生产者有当地著名的农业龙头企业,也有多个农户组织起来的农业合作社,还有实力较强的个体农业公司。尽管生产经营者的身份各异,但他们的生产标准几乎一样,“生态菜”的品质绝不打折扣。
“当初为种生态菜,我们曾把租赁的200亩农田荒晒了3年。”青岛博瑞生态农业合作社理事长单义胜说,生态菜对地域、土壤、水质等生态环境有着很高的要求。创业初期,他们专门请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对租赁地的土质、水质进行化验分析。听从专家的建议,先用3年时间晒荒地,施用有机肥让杂草生长,对土壤质量进行彻底改良。3年之后,经专家、教授验收合格,方按生态菜的流程标准进行生产。生态菜上市后,恰好赶上青岛奥帆赛,在顺利通过60多项指标的质检后,他们的生态菜走上了奥帆赛的餐桌,并获得了不菲的收入。
尽管生产生态菜门槛很高,投入也大,但市场前景广阔。“生态菜以绿色、有机的品质,排除了人们对食用蔬菜安全的隐忧,深受消费者的青睐,现在我们订单源源不断,而且月月都在追加,不仅进入青岛的各超市,而且进入外地许多城市,最近就连北京的大超市,也点名要我们的菜。”单义胜言语间有掩饰不住的喜悦。
生态果――进食免洗
青岛所辖的胶南市,生产一种水果叫蓝莓,当地人都叫它“生态果”。
说起“生态果”,坊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次,胶南市一家单位接待一位重要客人,安排其下榻大酒店后,客人对酒店的软件、硬件都很满意,唯独对房间的水果提出异议,这是一盘晶莹剔透类似蓝玛瑙的果实,上面泛着一层乳白色的“薄霜”,客人说服务员没洗干净……主人赶紧解释说,这是一盘本地按生态化标准生产的蓝莓,上面的那层薄霜,是果之精华,食用时不能水洗,客人听后,揶揄自己赶不上时代。
蓝莓为啥变成“生态果”?专门从事蓝莓生产的沃林农业(青岛)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林峰获知笔者的来意后,把笔者带到了他们的生产基地。
登上张家楼西向的无名山坡,四周是一片片郁郁葱葱的灌木丛,而沙丘地上的这片灌木丛,就是蓝莓。蓝莓含有的各种糖、酸、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质元素,远远高于其他水果,特别是果实中花青素含量是其他水果,诸如苹果、葡萄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同时,蓝莓还具有养目、消炎等多种药用功能,因此国际粮农组织将其列为人类五大健康食品之一。目前,蓝莓在发达国家已成为愈来愈普及的果品,但在我国尚无大面积栽培,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由于蓝莓皮层的“果霜”不能水洗,种植蓝莓一定要做到生态化生产。因此,首先要选择生态条件好的环境,没有好的生态环境,是不宜种蓝莓的。同时,内控的生态化标准要跟上。“你看,这是我们的杀虫灯”,林峰指着矗立在灌木丛边上的一盏盏电灯说,“我们的生产标准之一,就是利用生物和物理手段杀虫,严禁喷洒任何农药。蓝莓是新引进的树种,目前天敌还不多,利用杀虫灯基本就能解决问题。”
另外,生产过程中,在果林的几个育肥期,全都增施有机肥,否则,果品的品质就难以保障。浇水,也要浇无污染的水。采果时,每个工人都要戴白色手套,做到卫生采摘,卫生包装,卫生运输。在每道工序、每个环节上,公司都有严格的标准。
按生态化要求生产蓝莓的成本相对要高一些,但市场的回报也不菲。在采摘初期,他们生产的蓝莓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超市里,售价达到每公斤700元,平均价格也在120元左右。
睡“温床”的“生态猪”
鱼虾蟹贝“住新房”,说的是青岛的“生态海”,大猪小猪睡“温床”,聊的是青岛的“生态猪”。
在传统的养猪场,“猪舍臭烘烘,猪身脏兮兮”,然而,走进青岛远郊的海青镇小官村农民贾世月的“生态养猪场”,情景却大不一样,进猪舍,非但闻不到扑鼻的臭味,反而有一缕缕酸溜溜、甜丝丝的气息散发过来。猪舍有几百头猪,头头猪躯体光滑,髦发蓬松,一摆手势嗷嗷撒欢,可抖精神儿。
54岁的贾世月乐滋滋地跟笔者说,我这猪健康着呢,一年到头不吃药,不打针,长得还快,为啥?睡“温床”呗!老贾指着猪舍说,你看,这片暗红色像细沙滩一样的地方,过去就是猪的粪便池,现在哪见粪便呢,干干净净、松松软软的分明就是猪的一张大席梦思床。经老贾一点拨,笔者恍然大悟,对呀,猪的粪便哪去了?老贾很得意地介绍说,猪的粪便一出来,很快就被猪拱翻到床底下,满床的生物菌又把它们发酵成“香饽饽”,猪禁不住诱惑又去吃,结果,每头猪出栏又省料10%~20%。这真是一张神奇的“温床”!
为了解开“温床”之谜,笔者请教了正在现场的青岛大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华,他说,制作这张“大床”的主要原料是秸秆、锯屑、花生壳、米糠等有机混合物,将其制成有机复合垫料,然后按一定比例配上有益生物菌群使其成为发酵床,猪在这个床面上生活,可满足对温度、微生态、通风透气等生理性需求,同时,利用生猪的拱翻习性,使猪的粪便和垫料充分混合,微生物菌群以此为食饵,就地将其分解和消除,并繁殖滋生出大量的无机物和菌体蛋白被猪食用,从而形成猪舍无臭气、零排放、无污染的生态环境和整个饲养过程中的良性循环。
老贾说发展生态养猪的好处还有很多,省工、省料,低投入,高产出……过去传统养猪,他养14头老母猪,又要喂食,又要除粪,又要冲洗,雇佣一个帮工都有干不完的活儿,现在不用除粪不用给猪冲洗了,饲养规模扩大了,他一个人就解决了。
据了解,青岛市还进一步加大了对发展生态养猪的扶持力度,凡是新建或改建发酵床的养猪场,按每平方米1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共补助710万元。上半年全市新建成发酵床生态养猪场292个,累计达到488个,发酵床面积总量达到27万平方米,存栏生态猪15.2万头,出栏生态猪16.9万头。
笔者感言:
生态意识觉醒带来的启示
生态环境的改善对人类、对农业的影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生态经济工程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生态农业建设的持续性和整体性。
青岛在生态建设方面,还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譬如“生态林”,“生态菜”等等。无论是“生态鱼”、“生态果”、“生态林”,抑或“生态海”,尽管形式不尽相同,但无一例外都体现出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而最重要的是,生态意识的觉醒给青岛带来的是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的升级和社会的进步。
篇8
一、2012年工作总结
(一)实施“数字海洋”工程,海洋综合管理和服务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
加强数字海洋信息服务项目建设。建成海洋与渔业视频会议室,实现了国家、省、市、区四级联网运行。开展了海域监控分中心建设,完成监控室操作台、监视屏幕等设备的安装调试,新增海域监控点两个。加强海洋生态建设。加强东岸岸滩综合整治工程项目的管理和跟踪服务。前三季度对全区11个海域监测点、3个入海河流监测点进行了水质检测2次,预计全年将开展3次。加强海洋监察执法。开展海岸线集中巡查监管活动30次,发现并制止涉嫌非法用海案件8起,依法处罚2起。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组织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检查和网格化监督检查9次,进行水产品质量安全抽样检测106批次,检测合格率100%。
(二)大力发展现代渔业,调结构、转方式步伐加快
现代渔业产业项目进展顺利。万亩卤水虾生态养殖基地完成投资606万元,实施了“环保节能型工厂化参虾立体生态养殖”项目,建设育苗室3000平方米,改造精品养殖池塘8个共60亩。万亩海参养殖基地新改造标准化池塘2500亩,发展海上养殖网箱1.5万个、共计1000亩,培育海参苗种5000万头。科技兴渔力度加大。积极推广“参藻贝”立体生态养殖模式,引进推广鼠尾藻、羊栖菜等藻类新品种100亩,引进培育抗浒苔鱼种“篮子鱼”12万尾。开展了“松江鲈鱼”人工育苗实验,成功孵化仔苗8万尾,我市首家水产原种场“康胜松江鲈鱼原种场”于今年10月正式通过专家评审。完成投资30万元,开展了区级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二期续建项目,新购置仪器27台(套)。渔业资源修复成效显著。争取国家和省、市增殖放流专项资金550万元,共放流中国对虾3.5亿尾、牙鲆鱼100万尾、淡水鱼20万尾,放流量再创历史新高。渔情调查工作全面完成。对8个街道、229个社区、9个居委会的渔业相关数据进行了全面调查,调查表填报率达到100%、差错率为0。
(三)加大渔业安全生产“双基”工作力度,渔业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强化渔船检验力度。完成渔船年度检验工作,共登船检验渔船1626艘,为渔船增配救生筏1个、救生衣38件、灭火器283个,对69艘达不到适航要求的渔船下发《渔业船舶检验不合格通知书》,整改后通过了检验。开展渔船整治年活动,组织开展了“三无”渔船整治、渔船标识整治、挂靠渔船清理、清剿火患等4项专项行动,共调查核实“三无”渔船16艘,清理异地挂靠渔船14艘,查处主机功率不符渔船188艘,我区渔船标识的合格率达到100%。扎实做好伏季休渔管理,发放张贴《致全省渔工、渔民的一封信》、休渔通告2000余份,加大海上执法巡查密度,强化港口供油供冰单位和水产品市场的管理,堵住违规捕捞水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渠道,确保了我区休渔秩序稳定。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的惠渔补贴政策,前三季度为240艘渔船、4712名渔民办理了渔业政策性互助保险,预计全年投保渔船300艘、渔民4800人。在全市率先完成渔业油价补助的申报和发放,共为1114艘捕捞渔船、197艘养殖渔船申报并发放补贴6977万元。开展浒苔打捞处置,协助烟台市3天时间制作亚沙会海域浒苔拦截网2万米、布网1.3万米,确保了亚沙会的成功举办。根据市浒苔应急处置指挥部要求,出动攻兜船40艘对前海海域的浒苔进行打捞。
(四)挖掘整理海洋文化资源,海洋文化建设实现新突破
加强海洋文化挖掘整理。已收集整理相关传说、歌谣、民俗、历史、文化等3万余字,提出了创建省级海洋文化示范区的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积极举办涉海节会活动。成功举办了蛤蜊节、东夷鱼祖郎君节等海洋文化节会,启动了休闲渔业体验游活动。举办全国钓鱼比赛60场,其中“丸九杯”比赛吸纳全国490名钓手参赛,是全国规模最大的钓鱼竞技比赛。加强海洋文化宣传普及。开展了全国海洋宣传日系列活动,在城阳广播电台播发了“关爱海洋——我们一起行动”倡议书,开展了清洁海岸线和送海洋法律法规进社区等活动。
二、当前我区海洋与渔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市大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调整对我区海洋与渔业工作的影响较大。我区海洋与渔业的发展空间进一步压缩,需要尽快研究现代渔业发展的新思路、培植新亮点。二是近海渔业资源持续衰退。海洋自然生产力持续下降,渔民增收困难。三是海洋环境保护的压力较大。受陆源污染源和入海河流的影响,海洋环境质量下降,海洋与渔业污染事故时有发生。四是渔业发展结构不尽合理。捕捞业受资源衰退的影响,后劲不足,渔民转产转业渠道不宽;渔业养殖产业结构升级不够,标准化水平低,市场组织化程度不高,海洋文化、休闲渔业等新兴产业缺乏有效的整合和规划指导,没有形成竞争优势,在渔业经济中比重太低。
三、2013年工作思路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和区委区政府建设国际航空城战略的重要一年,也是加快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推动海洋与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一年。我区海洋与渔业的工作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精神为指导,以服务海洋经济发展、建设现代渔业为目标,加大依法管海、科学用海、平安渔业建设和创先争优的力度,着力做到“四加强、四突破”,在实干中求创新,在落实中出实效,促进渔民收入稳定增长和渔区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开创我区海洋与渔业工作新局面。
(一)以加强“数字海洋”建设为重点,在促进海域使用管理上求突破。
一是全面提升海洋综合管理能力。与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合作,完成海域动态管理数字化运行平台建设,实现近岸海域信息的数字可视化管理。二是严格落实海洋管理各项制度。依据海洋功能区划,加强对各类用海项目的审核,严格管理围填海等改变海域自然属性的用海活动。完善《城阳区海域使用金征管用办法》,做好年度海域使用金征收、海域使用权证书审验及换发工作,积极排查调解用海纠纷,进一步规范用海行为。加强海域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保护,为蓝色经济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实施提供用海保障。三是加强海洋生态建设。加强市东岸岸滩综合整治工程项目的管理和跟踪服务,做好项目申报工作,争取中央分成海域使用金支持。对全区主要入海口、排污口、重点海域监测点进行海洋环境监测3次以上。四是加强海洋执法检查。实施“碧海”、“海盾”专项执法行动,积极组织开展海岸线巡查监管,重点加强非法围填海防控,及时发现并查处海域、海岛和海洋环境违法案件。
(二)以加强现代渔业建设为重点,在促进渔业经济转型升级上求突破。
一是全面提升虾参贝藻四处万亩基地的发展质量。加强池塘标准化改造,积极推广“黄海一号”、“黄海二号”等抗病毒性对虾品种,加大参藻贝立体生态混养、海上筏式养殖海参等新模式以及松江鲈鱼、篮子鱼等新品种的推广力度。二是加强资源修复力度。在放流中国对虾3.5亿尾,牙鲆鱼100万尾以上。三是进一步促进休闲渔业整合升级。开展省级休闲渔业示范点全出竞进、评星定档活动,提高休闲渔业的整体发展质量,积极争创全国休闲渔业示范点。四是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构筑区、街道、社区、企业四级联动、全社会参与的管理体系,夯实水产品质量安全的规范化、制度化工作基础。全面推行养殖生产五项制度,进行质量抽检100批次以上。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新创建无公害基地和产品4个。加强精深加工水产品品牌建设,重点扶持海参、对虾、贝类、大宗鱼类等养殖品种加工企业。加大水产品宣传促销和推介力度,组织企业参加全省十大渔业品牌推介会等会展活动。
(三)以加强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为重点,在促进平安渔业上求突破。
一是抓好体系运转。充分发挥渔业安全生产指挥系统和网格化管理体系的作用,全面监控渔船的方位动态,及时有效传递预警预报信息。二是抓好队伍建设。加强对执法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法律素质和依法行政水平。加强区、街道、社区、渔船四级渔业安全生产监管网络建设,做到区级设监督员、街道设检查员、社区设协管员、渔船设联络员。三是强化制度落实。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落实伏季休渔制度、渔船编队制度、安全日报制度、进出港签证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各项安全生产制度。四是强化安全保障。开展2013年度渔船年审年检工作,重点加强渔船救生、消防、通讯等安全设备的监督管理,确保渔船安全适航。完成280艘渔船、4700名船员的渔业互保保险承保任务,参保率达到100%。
篇9
【关键词】港口建设 生态港口 生态保护
1引言
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港口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对于相应的区域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目前的港口发展对于周边的海域以及港区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环境影响,现如今的港口已经无法满足环境方面的要求。因此转型对于港口来说已经是最急迫的问题了。环境与港口是否能够协调已经成为热议的问题,因此生态港口这种新兴概念就应运而生了。
2国外生态港口的发展
2.1国外生态港口发展现状
世界上诸如美、日这样的发达国家已经提出了生态港口的建设,将环境保护的工作切实到港口的整体规划、设计、施工以及运营之中,切实的将可持续发展观念运用到港口的建设与发展之中,也使得生态港口颇见成效 [1]。
美国纽约的新泽西港。纽约新泽西港务局建设生态港口是建立在完善的生态港口的相关环境管理体系之上的,首先通过对外的宣传以及对内的员工培训大大的增强了整个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将其融合于整个港口发展之中。其次还进行高速铁路的扩展以及港口物流的改善等等措施,大大的促进了生态港口的建成于发展,这样一整套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都得以形成了。
日本东京港。该港口以环境为着手点,规划了细致的关于港区的绿色公园规划,其中的绿地规划形成点、线、面,并且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大的网络绿地系统。海岸和水域的景观保护开发作为了环境建设的重点,岸滩的恢复也得到了重视,此外将港口与环境规划想结合,将环境与港口的发展相结合,这一系列的措施就使得生态港口的建成得以保证。
纵观全球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态港口建设已经日趋成熟,能很好地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融入到日常的建设与运作之中,而且也有了自己完善的管理港口的条例与政策。例如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的环保机构已对港口的环境保护作出了明确的可以量化指标的改善目标并强制执行相关措施;监管部门也一直对港口环保方面进行严格检查和审查;环保的管理加强也是这些港口自身所能做到的,可以说这种环境意识已经进入了整个运作过程之中;此外也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可以说西方这类发达国家的这一系列的相关措施一方面得到现代港口发展的适应,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生态港口的真正含义[2]。
3我国生态港口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3.1我国生态港口发展现状
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生态港口真是一个起步阶段,它们主要是在天津、上海这类的大型港区。
05年上海港开始进行绿色港口的建设规划的相关研究,其中就以生态港口作为研究的核心课题,并对于相关一系列环境保护方案进行探索。天津港在港区环境上做了很大的努力,优化了港口布局,具体的将其分为北疆和南疆两个港区,同时进行货场设施的建设推进,对于绿色建设这块也加大了投入。青岛港则坚持科技兴港、人才强港的政策,依靠思路创新以及科技的创新,通过科技的发展与创新走出自己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2我国生态港口发展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真是我国由第二代向第三代港口进行转型的时期,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生态港口建设的重视度还远远不够。这长久以来的关于港口建设的规划中环境保护还未被重视,同时可持续发展也没有被放入到港口建设发展之中。长期以来的环保意识的缺乏,在整个港口生产中也未将诸如污染处理设施放在考虑范围之内,整个港口建设中就没有生态港口的意识,整体还仍停止在关于污染源治理以及港区的绿化上面,使得我国港口整体都面临着极其严重的环境问题。不仅如此,学术层面也缺乏对于关于生态港口的规划和设计上的研究,根本没有完整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建设港口的体系。关于生态港口开发、建设、规划以及运营等方面的评价指标也不够全面科学,除此之外,政府部门方面也缺少对于生态港口相关建设方面的推进条例等等,关于生态绿色环保相关的宣传力度也是少之又少。
4我国生态港口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4.1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港
从港口规划、布局到建设、生产,全面落实环境保护措施,实施全过程的环境监督管理,实现港口的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实现港口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共同提高。此外对于相关港口及企业的节能减排及其相关的环境保护标准、条例等等做好完善落实工作,真正的做到生态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港口建设标准统一、法规齐全、执法监督管理体系规范有效。
4.2开展生态港口规划研究,建立生态示范港区
规划是港口建设与发展的行动指南,开展生态港口规划的研究工作是建设我国生态港口的最有力支持。在港区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港区海洋环境容量研究、港口建设发展环境影响分析、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以及国外生态港口建设模式与经验分析等基础研究上,严格遵循港口不同功能类型和地域环境来制定相应的工作要求和重点,对已建和规划建设的港口,按照建设期和运营期的不同,制定相应的生态建设要求和策略与改善港口生态功能的规划和要素配置原则[3]。
4.3 科学布局,优化港口资源配置
当代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同时就更加贴近了人和大自然的联系,因此必须做好关于在科学发展观要求之下的港口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在包括港口的规划、建设以及生产的整个过程中都将与环境保护项目紧密相连。进一步协调港区发展和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对港口建设和作业的全过程进行绩效监督管理,解决我国港口普遍存在的因资源配置极度不合理而产生的产能过剩现象,从而实现港口资源的合理化配置。
5结语
港口最为对外贸易的门户可以说在国民经济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的基本国策是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因此在新时代下绿色环保型生态港口不仅是时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经济高速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使得港口核心的竞争力得以增强以及可持续发展得以在港口实现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赵芳敏,王大志,巍欣.港口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30(7):64~66.
篇10
在优化海域使用管理方面:要执行海洋功能区划制度,科学规划海域使用,实施海域权属管理,规范海域有偿使用管理,规范围填海活动,强化渔业用海管理,加强海岛管理,推进海域勘界和海岸修测工作。
在强化海洋环境资源保护方面:要编制海洋环境及重点海域区域性环境保护规划,实施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制度,简化涉海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开展重要港湾污染物治理,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建设。
在健全海洋防灾减灾体系方面:要制定海洋灾害应急预案,建设渔业安全应急通信指挥系统,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开展赤潮灾害预警服务。
在提高科技兴海能力方面:要加强重点海域和关键技术的集中攻关,加快“863"、“908'’等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升级海域管理信息系统,加快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加强闽台海洋合作与交流,实施渔业科技项目。
在推进海洋渔业结构调整方面:要不断拓展远洋渔业,强化海洋捕捞管理,科学发展水产养殖业,以品牌战略推进产业化经营,以加工示范基地建设促进产业集聚,构建批发市场为依托的水产品流通网络。
在提升依法管海水平方面:要完善海洋法规和配套制度,理顺海洋执法体制,提升海洋执法水平,加大海洋执法力度。
海洋经济与海洋产业
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
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海洋产业是人类利用海洋资源和空间进行的各类生产和服务活动。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直接从海洋获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2)直接从海洋获取的产品的一次加工生产和服务;(3)直接应用于海洋和海洋开发活动的产品的生产和服;(4)利用海水或海洋空间作为生产过程的基本要素所进行的生产和服;(5)与海洋密切相关的海洋科学研究、教育、社会服务和管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海洋经济统计分类与代码》HY/T052-1999的规定,海洋第一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洋第二产业包括海洋油气业、海滨砂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等;海洋第三产业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科学研究、教育、社会服务业等。无论其所在地是否为沿海地区,均可视为海洋产业活动。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2海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