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心理素质报告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0: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生心理素质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初中生;考试失败;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62(2008)3-0015-05
初中是基础教育的关键时段,特别是在今天的终身教育的背景下,学生面临高学历竞争以及学业负担日益加重而言,它显得尤其重要。在初中阶段,学生面临许多问题,考试失败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因此开展学生的学习指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调整、自行适应是有必要的。
1.初中生考试面临的问题
众所周知,现行的教育制度仍以应试教育为主,而不像西方国家一样以动手和创新能力的开发为主。正因如此,再加上初中生所处的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的转型期使得初中生面临一系列考试问题,初中生面临考试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1.1教育方式单一,教育模式僵化
古代文豪韩愈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在对老师下定义的同时实际上也概括了中国传统教育的模式,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文明程度的提高,教育模式相对落后和僵化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的教育发展要求,程方平、毛祖恒等编著的《中国教育问题报告》中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这种沉迷于传统的特点已不被时代所容,再想以坚固的象牙塔来禁锢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使之无法真正与社会交流和沟通,只能使教育陷于蒙昧和迂腐的深潭” [1]面对于此,应该有一种能结合中国传统的注重理性、知识教育和西方注重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完美组合的教育模式,这样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就会使得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尽是“方”或者都是“圆”,而是让他们各尽其才、各显其能。
1.2考试模式单一,过分看重成绩
在中学教学过程中,学校、教师和家长都关注学生的成绩和进步,但关注的主要是考试成绩。诸如,“推优”、选班干、入团等等,学校老师都以成绩为主要参考。如此一来,就使得学生只注重卷面成绩而忽略了考试的真正目的。一些学校更是把考试排名、分等级炒得沸沸扬扬。这对于那些考试不理想的学生来说,最大的压力莫过于此,随之而来的是对学习的厌恶、反抗甚至是逃学。那么家长呢,学生回家家长就问,这次测试考得怎样?排名第几啊?一听到考试失意,立马一顿劈头盖脸的责骂,而不是对考试失意的分析和引导孩子对考试的正确看法,然后对下一次考试提出希望和鼓励。
再者,老师考试的模式单一,注重卷面考试,而忽略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体能素质的综合考察,使得一些学生的特长没有被认可和发挥,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能力,这就使得部分学生产生不服和叛逆。于是学习态度不端正,考试次次失意造成了恶性循环。
再次,对于刚步入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此时的叛逆心理较之以前就显得强烈,而初中阶段正值教育的关键时期,对其心理和生理的良好成型就显得至关重要,不仅如此,对其知识掌握的影响也就非同一般了。倘若不能及时疏导其心理障碍,那么他们考试失意就“情有可原”了。
1.3家长配合不够,教师孤军奋战
自从“减负”实施之后,初中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与此同时,学生的业余时间也相应增多,这就给教师的教育带来新的问题:如何在更少的时间和作业量相对少的情况下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正如前所说,学生的学习时间和课业相对少,加上新编教材注重动手和探索能力的教案,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知识点就变得更加困难;而要解决这一难题仅仅依靠教师单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们的孤军奋战既使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也使得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要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并非是学校和教师单方面的责任,而是要求学校、教师、家长共同努力、相互配合。一些家长没有意识到这点,而忽略了“家庭教育”,要知道,孩子在家的时间肯定比在校多,如果家长没有在第一时间内了解自己孩子的不良学习习惯甚至是不良的心理状态,任其所为,试问,这样孩子能考出理想的成绩吗?
1.4学生自主性差,学习动力不足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其自控能力、对学习的认识以及主动学习的动力不足导致对知识的掌握不够,未能使知识系统化,这样就使得他们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也就不能使他们在考场上脱颖而出了。
新教材的实施,对学生的动手和探索能力要求的增加,对于一些知识点,课本和教师将不会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要求学生自我总结和归纳,甚至要求自行分析、实验从而得出正确结论。面对于此,学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更不要说去适应它了。这样,不能端正原有的学习态度、自主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无法与新教材相适应,知识就不能扎实掌握。
还有一部分学生错误的认为,努力学习的学生是“死读书”、“书呆子”、“低智商”, 而“高智商”的学生应该是会玩、能玩,不是“死读书”。在这样思想的驱使下,他们挥霍光阴,荒废学业。
2.初中生考试失败的原因
2.1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我们可以从这两方面进行分析。由于先天或后天形成的神经衰弱症、紧张症、急躁症等导致了在考试过程出现焦虑情绪,从而使得考试的失败。再者,由于生理原因(多见于女生),使得他们在有序间断的时间里心情郁闷、浮躁,加上对考试没有正确理解,压力过大考试焦虑的产生就顺乎其然了。还有一种归因于心理因素,“初中的学生思维逐渐趋于成熟,逐渐意识到努力经常被看作是对低能力的一种补偿,因而在人们普遍以成绩的好坏来衡量学生是否有能力的今天,初中生尤其是那些刻苦学习的学生为了维护自己是有能力的积极形象,就特别看重考试,这就使得初中生考试焦虑有所回升”。[2]大家都知道,适当的压力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而过度压力反而会促使他产生强大的精神压力,甚至导致了更多学生的反叛和厌学。同时,中国的家长也会对他们的孩子娇惯,过分看管和呵护,期望值过高,教育不一致等。家长的不良心态及错误教育方式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对家庭的依赖性过大,独立性较差,营养过剩,身体不良和心理素质偏差,意志品质薄弱,不能积极勇敢地面对困难和压力。如此一来,他们“血溅考场”就不足为怪了。
2.2教学方法不当
不能不承认,在过去,我们绝大部分的教学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结构单一,教学方式单调,课程内容没有生活化,与实际衔接性差。而新编教材却侧重动手、创新和探索能力的培养;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教材虽改,但考试的制度、衡量的标准却是“一如既往”,新教材与旧制度无法兼容,我们的学生面对这些问题没有很好的处理、调整和改进学习方法、没有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没有从实质性抓住规律,切实掌握知识从而未能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却死记硬背,搞题海战术。这样怎能好好的答好命题灵活的试题?
2.3学生努力不够
个体努力不足是导致考试失败的内在因素之一。我们了解到,在考试失败的学生中,绝大多数是因为平时学习努力不够,知识掌握不牢造成的。如前所述,部分学生认为,现在拿高分不光荣,而是看谁会玩,谁不“死”读书,谁的智商高。他们没明白“书山有路勤为径”、“一分辛劳一分才”的道理,知识没能很好的掌握,考试失意当然是必然了。同时,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清楚的认识到初中阶段是学习的重要阶段,而沿袭了小学时贪玩、不重视学习的坏习惯,教师又没有做出有针对性的引导,使得学生的叛逆、厌学情绪加重,这样就更别说他们能努力学习了。
2.4应考技巧不足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忽略了应考技巧的重要性,而是死记硬背定理、公式,在考试之时以常规思路解题,让他们面对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应变能力、计算能力的挑战他们只能是“绞尽脑汁”、“束手无策 ”了。例如(以数学为例),出题者为了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在选择、填空题别出心裁,非用非常规思路不能速解。如果学生不能很好掌握“图象法”、“待定系数法”、“特殊值法”、“逆向思维法”、“同类比较法”等,那么他们就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完成答卷,成绩也不尽人意了。更有甚者,一些考生在考试中遇到难题,不能做出好的处理,老是在琢磨,试图把它解答出来,但最终却没能解答,时间消耗,后面的题目也未完成,试卷没有检查,正确率低,分数自然低了。
2.5学习兴趣缺乏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它能产生学习的强烈动机与愿望。信心是对自己能力的信任和对学习成绩的期望。一些学生对学习没兴趣,因此学习动力就小,平时学习所花的时间也就少,学习效果差。“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因此,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否,只有当学生对其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才会乐意去学,才会去积极思维,才会受教育于轻松愉快之中;如果老师没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学生考试失意,从而产生厌学情绪,造成恶性循环。
3.中学生考试失败的对策
3.1创设问题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造成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同时,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权利,应该创造一个宽松、自主的有特色的学习环境。正如所说的:“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学校凭借恐吓、压力和权威来教育管理学生是一件最坏的事,它破坏了学生深挚的情感和真诚、自信,它养成学生驯服的性格。”[3]每一个教师都有着教育和教学的双重职责,既不是一味的进行知识的讲解并无休无止地对学生进行高强度的解题训练,也不是为了考试的成绩和由成绩所带来的浅薄的荣耀而劳作,而是要更关心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是否有乐趣可言,更关心自已的教育对他终生发展是怎样的一个影响。作为教师,所做的不仅仅是“解其惑”,而更应该使他们能够“趣其惑”、“惑其惑”,从而使得他们的知识不断得到提高。
“最好的教学其实就是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去设计,自己去实施,并且自己去评估” [4]衡量人才应该不拘一格,同样的,教书育人也要不拘一格。对同样的课程,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因为他们的思想理念、学习基础、思维方式各有千秋。比如,城市和乡镇之间、层次水平的高低之间的差异,等等。这些差异必然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要有所不同。教师应该在了解主体学生的学习特点的前提下灵活使用教学方式,而不能墨守成规、照本宣科。因此,作为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尝试着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推动着中国教育革命的步伐,真正的起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3.2加强学习交流,改进教学方法
3.2.1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
古人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交流、相互促进的过程。如果闭门自读,不重视学习心得的交流无异于固步自封,如同井底之蛙。由此,有效组织学生对学习方法的交流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可以让学生交换作业批改,并告知对方的不足。这样,学生能够在批阅他人的作业中得到对比和参照,知道自己的优劣之处,对改正而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确教导学生认识竞争,开导学生主动交流学习经验;开展学习方法的专题讨论,最终实现共同进步。
3.2.2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对知识点的传授过程能否有效的把学习方法贯穿在教学当中,对学生快速、高效地掌握知识,从中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很关键的。教师应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对考试经常失意的学生找出他们的学习特点,从而更好地指引他们尽快掌握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使他们“脱离考试失意的苦海”。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告诉学生掌握知识难点、易混淆点,提醒和促使他们少犯错误,达到高效掌握知识点的目的。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请学生当“医生”,把一些学生容易犯错的题目板书,让他们指出错误之处,并改正。这样,一来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二来使得学生印象深刻,减小了犯错的可能性。再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及时关注学生的听课状态,适时调整教学方法,使“45分钟效益”充分发挥。
3.3改革考试方法,正确对待考试
如果将分数视为评价学生的结论,以及排队区分优劣学生,这是考试价值的第一个层次,是最肤浅,最低层次的价值。此时,考试相对于教育和教学是独立的,只是为了给个分数,这样的考试可操作性最强,造成负面影响的可能性也最大。现实考试的多数结果是对学生进行否定或部分否定,强调的是试卷上出现的错误和产生错误的原因,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这样的结果却是压抑了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认识;而考场环境所体现的师生间人际关系,也因教师的观念态度和行为变化产生了冲突和对立,从而影响了本来健康的教学环境。由此表现出了考试霸权的另一个侧面,形成了学生对于考试的依附性和从属性,使他们原本可以在思维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受到极度的压抑。因此,教师应该在表彰考试理想的学生的同时更加要注意鼓励和引导考试失意的学生群体;因为他们的心理脆弱程度和心理安慰需求比考试理想的学生更高,如果处理不当容易使学生走极端,更别说安心读好书了。大家都知道,教育以外越来越多地使用考试手段选择各类人才,这无形中影响着教育,加强了考试在教育中的地位。在此,我们不禁要问:当今中学的考试是否真的能够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高考制度是否确实选拔了合格人才?高分低能是否就是我们需要培养的人才?而这一切,都急需引起社会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3.4重视心理教育,提高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工作和学习的重要保障,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方面进行指导。
3.4.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专门开设健康教育课或讲座,利用广播、电视、录像、黑板报等宣传工具,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要求,让中学生从多角度、多场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其身心发展特点,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转变不良行为,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在有必要的时候可以利用每星期的班会进行心理教育的专题讲座。在确定讲座课题的时候应注意课题要有针对性,要注意前后衔接,要能够成体系。也可以派学生代表上台讲述关于如何疏导心理压力,以利于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3.4.2开展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解决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方式,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在现阶段,针对初中生心理素质的现状,很有必要配置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心理咨询信箱等等。甚至在必要时还得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疾病进行跟踪治疗,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4.3进行压力疏导
大家都知道,压力会产生动力;但过大的压力也会构成杀伤力。“压力和个体心理健康的关系极为密切。没有压力或压力过分缺乏的环境对个体心理健康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5] 适度压力是维持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的方式之一,它可以使学生提高思想集中,专心致志,积极进取,从而使得学习效率的提高。相反地,过度的压力超过了学生的承受极限,它将会给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对部分心理素质和认识比较差的学生来说,没能很好的调节,高度压力就促使了种种心理症状的发生,甚至造成疾病的诞生,使整个身心遭受摧残。“根据调查资料的显示,城市中学生的心理压力比乡镇学生高” [6]在城市,学校、家长对学生和子女的要求和期望比乡镇要高,而这样过大的压力使得城市学生的心理问题显得更为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学校应该积极配合,作好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再者,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及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思想意识的改变,初中生的独立意识,个性意识逐渐增强;然而,面对这些改变,社会、学校和家庭均没有作好充分的应对准备,学校和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他们与学生的冲突和矛盾必然导致学生的叛逆、厌学、心理问题的出现,极端的体现就是引发严重的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于此,家长应该及时的了解自己孩子的心理状态,适时向老师报告情况,共同制定行之有效的心理疏导方案。
参考文献:
①. 程方平、毛祖恒.等编著. 《中国教育问题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1版 第5页
②. 王水珍著《不同维度下考试焦虑的比较、分析及教育建议》. 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
③. 祝蓓里等编著《心理学》. 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2.1版 第419页
④. (美)Stephen D.Brookfield著 张伟泽译《批判反思型教师ABC》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1版
⑤. 吴永军著《课程社会学》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8版 第157页
⑥. 祝蓓里等编著《心理学》 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2.1 版 第376页
⑦. 张丰著 《关于初中学习体验与学习状态的调查》 浙江省台州市教研室
The Reason Analysis and Counter-plan Thinking that Junior High-school Living to Fail in the Examination
--Shaoxing University Hejia
篇2
【关键词】心育活动;思想品德课堂;教师;初中生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教育的全面实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备受关注,尤其是对从事思想品德教学的教师担负着重大的责任。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良好的精神基础,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将心育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相结合,在师生进行平等对话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师生的人格魅力与道德修养影响着学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对适应社会的能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劳拉.贝克认为,进入初中,学校对个体的关注有所减少,整体课堂教学增加,课堂决策参与机会减少。面对这些变化,我们不难想像,学生会更加喜欢小学时的经历;同时他们还会报告说,初中生老师对他们不关心,表现的也不和蔼,初中的学习成绩不公平,有压力的竞争越来越多。因此,许多学生会觉得学业缺乏竞争力学习动机下降,导致成绩下降,最终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由于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在面临新的学习环境时,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如刚刚入学的新生,他们对于新的学习环境感到陌生,在学习方面会感到力不从心,学习处于被动地位,情绪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
初中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一方面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另一方面,面对沉重的学习压力和开放的环境带来了各种刺激和诱惑,因此在思想品德课堂上与心育活动相结合,使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让他们认识自己,悦纳自己,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培养出心理健康又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心育活动在思想品德课堂上运用的重要性
心育活动在思想品德课堂上的运用,对于学生的自我完善,以及适应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在新课程理念实施下,思想品德课堂应该与心育活动相结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地位,走出以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解放课堂。思想品德课堂与其他课堂相比,与心育活动联系更为密切,思想品德课堂的开展需要心育活动作为支撑,起到教育性,指导性,科学性等特点。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姆林斯基曾说过:“生活在书的世界中,意味着领略思维之美,享受财富,使自身变得更加高尚”,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知识,这也更加强调老师在思想品德课堂上与心育活动结合的重要性。思想品德课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联系生活实际,挖掘生活中鲜活的素材,增强学生的亲切感与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同时,学生通过在思想品德课堂上的学习,有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不断扩展的社会中,初中生需要与人交往,如课本中与父母、老师、同学、朋友之间的交往,让学生学会正常的交往方式,将情感因素融入其中,将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平和为人处世的能力,更好地促进自身的发展。
二、心育活动在思想品德课堂上运用的策略
(一)计划好开始活动,形成融合与认同的氛围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心育活动要有一个计划好的开始活动,这个活动要能引入讨论与分享,这比整个阶段都只依赖于讨论分享要好。对于初中生来说,在活动进行的同时进行学习的效果更好,而且也更容易投入。”雅各布斯指出,“一些领导者未能计划有趣的热身阶段,这是错误的,”“计划持续过久的热身或介绍活动,也是一个常犯的错误。”所以,“确保开端是有效的,且不会拖长到令学生们厌烦,这点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思想品德教师在心育活动过程中,进行有效地组织,增进同学相互之间的了解,不断地进行融合。
(二)角色转变,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程理念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想品德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方法,而是要把更多地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通过心育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之中,发表自己的看法。思想品德课堂上的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老师作为引导者,组织者,确保活动的正常进行,并且进行总结归纳。
(三)鼓励、表扬与实践融合
在思想品德课堂与心育活动相结合,需要表扬和鼓励。课堂教学就是师生情感的互动场,学生的情感总是随着教师知识信息的传递、积极的激励和表扬而发生变化,它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给每一位学生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多给学生一些鼓励,让每个学生拥有一片自主发展的蓝天,让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体验快乐与成功。
教师通过组织心育活动,把课堂学生活动渗透进实际教学中,切实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育人成果的有效性,将是每个思想品德工作者任重道远的任务和使命。在思想品德课堂上与心育活动相结合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上面的策略是我个人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还有些不成熟的地方,但我相信,通过努力,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交流,打造新课程理念下的心育课堂。
参考文献
[1] 桑标等译.儿童和青少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741.
[2] 孙时进等译.体咨询方法――培训师手册[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52.
篇3
关键词:知识竞赛;英语教学;竞赛法;重要作用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让思考、体验、参与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习英语的能力,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竞赛法能够使学生更加热爱英语,是学生学好英语的一个有效途径,同时竞赛法对英语教师的教学也有非常大的作用。
一、竞赛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具有的特点
(一)知识性
与竞技不同的是,知识竞赛的作用是传播有用的知识,促进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知识性要求英语教师自身素质过硬,才能给学生传授英语知识。
(二)竞争性
有竞赛就有竞争,竞赛的内容越丰富,参赛的学生越多,竞争力也就越大。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的英语成绩在竞争中不断提高。
(三)趣味性
良好的竞争本身就带有趣味性,在寓教于乐中学好英语知识是非常有意义的,同时和谐的竞争环境也有助于初中英语的学习。
(四)时效性
很多知识竞赛都有时间限制,有的要持续几个月,有的短到几秒钟。在初中英语教学的竞赛中,学生应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有用的知识并完成竞赛任务。
(五)通用性
竞赛法可以在各学科中通用,只要组织的合理,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英语竞赛可以对语文学科,甚至是理科产生互动效果。
二、竞赛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条件
初中英语教师都知道竞赛法的魅力,但是如何将竞赛法应用到具体的英语教学中去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条件:
(一)师生良性互动
应从课上和课下两个角度考虑。课上英语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英语,教师要保持微笑,让学生看到教师的自信,同时也有利于自信心的增强。课下英语教师要关心和照顾所有的学生,与学生们平等相处,避免教师“唱独角戏”。这样,师生之间就可以建立一个互动的平台,有助于英语教学的健康发展。
(二)善用激励性语言
教师的鼓励可以让学生学会自信;教师的表扬可以让学生学会感激;教师的认可可以让学生学会自爱;教师的承认可以让学生学会要有目标。积极的评价可以沟通师生的情感,交换彼此的意见,拉近彼此的距离,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让学生喜欢学英语。
(三)关注后进生
后进生在英语竞赛中是弱势群体。如何把竞赛落实,让后进生也真正参与进来,关键在于挖掘他们的潜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具体的说,英语教师应该耐心询问他们的想法,给予后进生适当的帮助。在竞赛中,多给后进生表现的机会,比如在有很多同学举手的情况下,先叫后进生回答问题。英语教师在组织竞赛的同时,也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很好的参与进来。
三、竞赛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初中英语课的教学要求学生将知识与能力有机结合,书本知识与个人能力并重,而竞赛法在这一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作用。
(一)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有调查显示,一个人的记忆如果有明确的目的,就可以大大提高兴奋度,使记忆加深,所以目标明确就可以保持持久准确的记忆。当然,学习英语的兴趣与记忆有很大的联系,兴趣有助于加深记忆。竞赛法可以使两者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使初中英语学习变得更加主动和高效。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开展各种各样的知识竞赛活动,可以促使学生及时查阅相关资料,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比如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的单词竞赛活动,涉及国家名称方面的,学生们就可以通过上网、翻阅词典等方式尽可能多的背诵世界主要国家的英语单词,达到自学的效果。
(三)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要想持久改进初中英语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最快的途径就是把注意力放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上。英语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需要敏捷的思维,而竞赛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竞赛法要求回答问题时简洁扼要,体现中心,尤其是英语辩论赛中,更需要过人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好的竞赛远远比课堂上的演讲重要,它可以激发初中生学习英语的动力。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
在初中阶段,每个学生的心理素质都不相同,比如有的学生在遇到大型考试时会紧张胆怯;有的学生起立发言时会心慌脸红;有的学生不能正确看待胜负得失问题。通过竞赛可以锻炼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克服紧张、烦躁等不良情绪,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因此初中英语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
竞赛本身是一种无形、潜在的教育方式,经常开展各式各样的竞赛活动,对于初中生英语的学习意义重大。在竞赛中,学生不仅知道了竞赛法的意义、作用,还学会了在实践活动中所需的各种本领。竞赛法不但有利于学生初中阶段英语的学习,对以后所从事的工作也起到积极作用。
总结:
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当中运用竞赛法时,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恰当的处理好自己与学生的关系,不能生搬硬套,应当注重实际的教学效果,这样,初中英语教学才能健康发展。现在的社会处处都充满竞争,培养初中生的竞争意识,发挥竞赛法的作用,不仅是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也是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竞赛法适应当今英语教学的需要,对初中英语教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江晓娟.用“心”教学—教师积极心理暗示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J].现代教育科学,2011(05)
[2]朱爱培.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实践性思考[J].快乐阅读,2011(10)
[3]杨阳 李慧芳.关于中学英语阅读课程现状的调查报告[R].中小学外语教学,2004(05)
篇4
伦敦奥运会如期闭幕,中国代表团取得了境外最好成绩,但是在光鲜成绩的背后,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如中国代表团团长刘鹏所说:“中国已然成为了体育大国,但是还不是体育强国。”体质是人的生命活动和生活、学习、工作的物质基础。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体质健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学校教育应该要把学生的体格和人格塑造成型,从内到外、从身到心都要让学生走上健康良性的发展道路,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对于学生体质健康的研究至今仍然是教育研究中一个被忽视的领域。本文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呈现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问题,以期对读者有所感触。
学生体质健康不容乐观
教育部自2002年开始,在14个省市建立了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每两年对我国学生健康状况进行一次监测。前不久,自1985年以来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共同组织的第6次全国多民族大规模的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活动落下帷幕,此次调研涉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7个民族,995所学校,348495人。检测项目包括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健康状况等4个方面的24项指标。
根据教育部网站最近公布的第6次全国多民族大规模的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全国学生在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营养状况继续改善的同时,其身体健康发展状况令人担忧。
1.超重及肥胖学生明显增多
肥胖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单纯性肥胖,主要原因为摄食量过多超过自身代谢需要,“以静代动”即好静不好动缺乏运动的不良生活方式引起;另一种是继发性肥胖,因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或代谢性疾病引起。儿童青少年学生以单纯性肥胖为主,这种单纯性肥胖不仅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而且过度肥胖又可能导致高血压、冠心病或糖尿病等多种疾病。专家预测,肥胖将成为21世纪全球最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生肥胖检出率已经从2005年的14.1%上升到2010年的20.3%,上升了6.2%。小学生的肥胖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男生在五、六年级肥胖检出率达到最高峰,女生在初一达到高峰。在高中阶段,城区和郊区男生肥胖检出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7 22岁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3.33%、5.64%、7.83%、3.78%,比2005年分别增加1.94、0.63、2.76、1.15个百分点,其中10 12岁城市男生肥胖率已达15.97%。从事学生体质研究的专家毛振明说,现在学生的体质可以用硬、软、笨来概括。硬,即关节硬;软,即肌肉软;笨,即长期不活动造成的动作不协调。
2.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
视力状况已不知不觉成为困扰当今中小学生的一大难题。时至今日,眼镜族成了中学生群体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小小年纪就要架上一副厚重的眼镜已成为不少同学的负担。近视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近视可以引发多种眼科疾病,如弱视、散光等,如不严加控制,后果不堪想象。
调查结果显示,各学段学生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小学生三成,初中生六成,高中生接近八成,大学生八成视力不良,有些城市和地区甚至更加严重。拿上海市作为一个例子,2005年上海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小学生为42.5%,初中生为73.9%,高中生为81.1%,比全国平均指标分别高出10、15和5个百分点。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低年龄组视力不良检出率增长明显:7岁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32.17%、36.43%、24.12%、26.95%,比2005年分别增加8.7l、8.76、10.56、10.32个百分点。
3.部分身体素质指标持续下降
体质是人体的质量,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素质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身体素质指标包括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心理状况及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等,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体质的好坏直接会影响涉及到人体的形态发育、生理机能、运动能力和心理状况及对社会(包括人际关系)的适应能力等方面,体质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要素,也是健康的物质基础。
对18多万名7 22岁城乡男女学生进行的监测结果显示,与2005年相比,我国学生爆发力、力量等素质继续下降,除反映速度素质的50米跑成绩略有提高外,其余各方面素质自2000年以来呈下降趋势。反映下肢爆发力的立定跳远水平,反映腰腹肌力量的仰卧起坐水平,以及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这三项监测结果与2005年相比,都只有个别组别略有上升,绝大部分组别呈现不同幅度的下降趋势。
4.身心健康相互影响
篇5
当前我国在迅猛的发展之中,作为世界制造工厂的地位在稳步提升。作为制造大国,我国当今所缺少的不是普通白领,而是高级蓝领。因此,我们要改变以往对职业学校的偏见,更好地促进职业教育发展。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更侧重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我所任教的生物课为例,教学不应该仅仅作为知识灌输的工具,而应该是发展学生认知事物、突出实践、提升技能的手段。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教学,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在生活中去探索,在实践中去验证,改变以往填鸭式的知识传输模式,积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兴趣,把指令性教学变为指导性教学,尊重学生创新能力,让学生看到希望,为自己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而奋斗。
二、加强观察、实践,注重能力培养
一个人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主要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两方面。生物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的取得是一个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只有通过平时的观察与实验,才能够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机结合。同时实践过程也是一个学生思维敏捷的时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所学到的知识会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观察和实验的功能,能使学生学得牢,记得活,理解得透彻,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功效。对中学生来说,他们的实践和研究能力比较薄弱,我们可以根据他们现有的知识设计相应的实验课题,提倡创新能力的发挥,让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和已有的经验、能力发现去问题,并通过思考去解决这些问题。探索性实验和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是初步培养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自己设计安排,也可以给出实验课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方法,自己选择实验,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这样有助于他们自身技能的提高。
三、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制约着素质教育的成败。著名文学家、科学家张衡说得好:“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我们要在生物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并在教育事业中取得成功,毫无疑问地要求每个生物老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例如:积极参加教师队伍的普通话、多媒体教学培训、新课程改革教研等各类继续教育活动;每个学期订阅两至三种有关教育的书籍,不断地学习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收集生物学科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信息,进行知识更新等。通过学习,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知识素养、技能素养、理论素质会不断提升,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开拓和推进素质教育,是适应21世纪教育的需要。
四、加强实验,提高实验开出率,重视劳动技能的培养
生物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实验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实验教学的目的有:(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获得和巩固基础知识;(3)培养实验操作能力;(4)培养观察和实验记录能力;(5)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学习方法等。其中生物实验操作技能、实验能力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学习方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将来走向社会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为了加强实验教学,更好地满足学生强烈的探求兴趣,我在初中生物教学保证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开出率达100%,借助投影、录像和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并将部分教师演示实验转化为学生实验。教学中要杜绝“黑板上画实验,课堂上讲实验,课下背实验”等纸上谈兵的应试模式,要把教材中的每个演示实验认真做好,就要做到课前进行周密的准备,到实验室或者大自然中去做这些实验,使实验的现象明显,效果良好。实验前要告诉学生一些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实验中要求学生要注意观察,善于思维,联系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实验后要认真做好实验记录,填写实验报告,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应指导和鼓励学生做一些家庭小实验,培养他们善于自学和勇于创新的意识。
五、学生的心理素质培育
篇6
上了初中,一切都是新的:老师是那么的博学,每一个同学都是那么优秀,学校的资源是那么丰富,校园那么大,还有那些更多的新鲜设施、更多的资源、更美味的饭菜、更新奇的学习模式……所有的事情都是那么刺激,同时充斥着新的挑战与困难。仿佛一进入初中,还来不及感叹童年短暂,就在转眼间紧张起来,自己不由自主地学会了做计划,学会了抓紧每一分钟时间,学会了整理资料,知道了什么是彻底复习,知道了什么才算是真正完成作业……渐渐的,一个清晰的关于前途的目标展现在眼前。
我想说,一个小学生进入初中之后,将要经历的是彻底的脱胎换骨。每个初一新生都会在一开始感觉到措手不及、繁忙,而且紧张……原来在小学就是优等生的我,也不例外。
很多人,包括我,在刚刚进入初中的时候都会有一种隐隐的自卑感。因为能来好学校的同学一定不是“吃素的”。我发现每个人都是那么优秀,每个人都有那么多闪光点,并且每个人都在学习的基础上拥有那么多爱好,那些都是值得我学习的。我意识到,中学的竞争,并不在于提前学过多少知识,提前上过多少补习班,而是在于是否有足够的能力,面对这个既有竞争,却又需要张扬个性的环境。要想成为优秀的人,就一定要拥有不一般的东西。
自主学习才能优秀
来到初中以后,自主扩展和探究便显得很重要了。不会再有任何人为你安排计划,老师的作用也仅仅是引导,给你一个思路,这与小学是大大不同的。你会发现作业量是如此地少,主科涉及的知识是如此地“简单”。但实际并非如此。中学,起码是我所在的北大附中,把重点都放在了培养学生如何去拓展,如何去做计划复习、完成作业,再利用剩余的时间做出与众不同的事情上,比如学一门语言,搞一项研究,策划一次公益活动,举办或参加社团……
从我自身的感觉来说,要想学习好很容易,但要做到真正的能力强,却很难。
我们学校有一个相对比较自由的环境,时间也是相对比较自由化的。老师们大多很喜欢布置“Daily homework”(每日家庭作业)或者“Non-writing”(无需动笔的作业),甚至是仅仅列一个“导学案”直接让我们自学。最典型的 “Dailywork”就属每天放学的跑步了。老师没有规定必须要跑,只是对全班说出了学校的这个政策,实施不实施就是你的事情了。第一个学期,我还悠闲自得地没当回事,结果期末的时候却发现:天!其他同学的体力都是怎么练出来的?怎么他们能得到“A”,我就只能得到“C”?英语老师布置的美文朗读就是典型的“Non writing”,很多人都不坚持,但我发现每天的英语朗读对我的写作、文笔和语言有着巨大影响,这些收获是不能用分数来衡量的。再比如,上数学课,数学老师基本不讲课,而是让我们分组讨论,老师排出一个“时间表”,今天你讲课,明天我讲课。除了试卷分析,老师从来不上讲台,并且会像一个闹腾的学生一样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和建议。尝试过一两次后我们发现,没有充分备课、充分学习的“老师”,在讲台上是“混”不下去的。我想,这就是自主的学习,即自我管理、自我探究。因此,好奇心越强、批判性思维越强、越有坚持力的孩子就会越优秀。而小学时,老师和父母没有培养过孩子如何去规划自己的学习的那些同学,会感到很不适应,也会越来越差。
组织和计划能力决定成效
到初中,更多的作业不再局限于个人单独完成小任务,往往会成为需要协作完成的大项目。这些作业会在学期开始布置,并会设定一个期限完成。通常需要团队合作的精神和长远计划的能力,不能推卸责任,也不能单打独斗。所以我觉得曾经在小学阶段当过“组长”的同学无疑是最受益的。我指的是实验组长,不是那些“收作业”的组长。因为身为领导者,无论是时间的安排,自己学习的安排,资源的利用,都会是一种宝贵的提高能力的机会。很多小升初的学弟学妹们都会在家长的安排下拼命去补习初中的知识,这些固然重要,但我觉得更加可贵的应该是培养自己的计划能力和自学能力,从每一天计划回家的安排开始,我们来自己管理。在初中,无论是在复习考试,还是完成项目,临时抱佛脚是绝对行不通的。很多人说初中的压力大,无非就是之前没有好好计划,导致期末所有科目的论文和报告都堆在一起的后果。所以,安排好时间,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至少我花了将近半个学期才学会怎样才能平衡我的健康、学习、爱好、生活。
成绩和素质的平衡
差点忘了,还要提一点是关于“大排名”的影响。无论好坏,排名对每一个新初一的人都会造成一个巨大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这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心理素质。就拿我们班做例子,第一次期中考试,有许多“意外”发生了:有“意外”考好的,也有“意外”考砸的。有很多学习很好的人在第一次考试会很差,如果他的心理素质不够好,就很可能变得自卑,失去动力。但也有一些学习平平的学生考得特别好,像我,就“意外”考得很好,但在建立强大信心的同时也面临了一个问题:我下次考不好怎么办?于是,很多排名在前20的人,经历了第一次考试后会变得紧张焦虑,会将所有的活动抛弃掉,将全部精力放在学习上。我们应该意识到其实真正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排名,更重要的是全方位的素质。这个时候,我希望学弟学妹们的家长不要给你们压力,也不要太多限制,就像我的妈妈告诉我的一样:如果你一共只有3个小时,你花1个小时可以考到90分,2个小时可以达到95分,3个小时可以达到97分,你会如何选择?我相信,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答案,一个只花1%时间拓展生活和知识面的人和一个花40%时间拓展的人一定会有差距。这也就应了前面提到过的一句话:中学的竞争,并不是在于学得多好,而是在于如何在这个“复制机”教育的背景下活出自己的“个性”,做出与别人不一样的“努力”。
中学,是我们进入青年时代的起点。就像我的班主任说的一样:“我相信每个人都愿意在开始的时候为自己打好地基,而不是重重地摔一跤。我相信,初中生活,一定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之一。梦想将会在这里种下,生根发芽,待春雨来临之际茁壮成长。”
以上就是我初中生活的一些体会和心得,希望能对准备迈进初中的学弟学妹们有所帮助哦!
篇7
1 通过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
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盛,求知欲强,生物课上做实验是他们最高兴的事。因此,在实验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如根据根的向水性、向肥性教学内容,辩证增加了一个设计实验,让学生自己选材,自己设计操作步骤,把植物的根培养成各种几何图形。学生的积极性被大大地调动起来了。他们绞尽脑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实验方案,寻找实验材料,精心护理。各式各样的根培养出来之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评出最佳设计奖,最佳效果奖,最佳创意奖……
通过以上种种努力,学生的实验兴趣被很好地激发了出来,引发了许多奇思妙想,充分展示了他们的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
2 通过创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
系,构建创新氛围,启发学
生创新思维
初中生物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能创造性地学习。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容、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如在观察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实验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进行实验,然后让学生去分析、讨论实验的结果,并得出理论上的结论。在宽容、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中,还可以允许学生按照实验原理,设计一些不同的实验方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3 通过培养学生的多种实验能
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技能
3.1 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手段,也是获得生物学知识的首要步骤。科学研究中,问题的提出和假设是通过仔细观察产生的,结论也是从实验过程中的精细、系统的观察中获得的。例如,在观察细胞的结构时,在制好装片后,按照由外到内的顺序进行观察,然后按照实物画出细胞结构示意图,再对照书上的图辨认各部分的结构并记录名称。这一过程既观察了实物,又观察了插图,学生还获得了知识。
3.2 综合实验能力的培养
实验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东西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综合实验能力不仅局限于实验的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心理素质方面的实验能力。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在动手过程中促使学生动脑。
例如,学生在学习了心率的有关知识之后,从运动能够使心率加快,联想到当自己紧张恐惧时也会心跳加速,教师进行启发:“是否还有其他因素影响到心率呢?可以做哪些测定心率的比较呢?”学生七嘴八舌地讲开了,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经过讨论列出许多比较项目,最后集中列出以下几个比较项目:1)体育特长生和一般学生心率的不同;2)同龄男生和女生心率的不同;3)吃饭前后心率的不同;4)喝可乐前后心率的不同;5)考试前后心率的不同;6)安静状态和剧烈运动时心率的不同。
而后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认领一个项目,将其转变为实践性的研究课题,分工合作进行检测,并分析差异造成的原因,得出结论,写出实验报告。所有的工作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完成后,召开答辩会,汇报研究成果,并回答其他学生的质疑。
整个过程从提出实验课题、设计方案到完成课题,全由学生完成,教师只是一个启发者、引导者,而学生才是整个过程的实践者,这样就提高了他们的综合实验能力。
4 通过实验过程的辅导,培养
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
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任何科学成果都必须建立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基础之上。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除了向学生灌输这种观点,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真正落实这种观点。
在“观察叶片的结构”的实验中,如果让学生按照课本中徒手切片的方法来进行操作,方法是比较简单,但成功率较低。在做此实验前,辩证先有目的地发两份有关徒手切片的其他方法的资料,让他们进行练习,并进行比较,明确要求必须要用自己所选定的方法做成效果明显的叶的横切片。学生在课前经过了若干次的试验,最终的结果是所有的学生将3种方法都试验过了,在实验课上90%以上的学生都在规定的时间内做成功了效果明显的叶的横切面切片。
篇8
〔关键词〕中小学生;自我调节学习;教育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23-0007-04
一 、自我调节学习的界定及特征
1. 自我调节学习的界定
对于自我调节学习的含义,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界定。Zimmerman认为,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学习者在一定程度上从元认知、动机和行为方面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学习目标而主动地调节认知、情绪和行为的过程。它主要包括认知、行为和动机三方面的要素。Pintrich认为自我调节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首先为自己确定学习目标,然后监视、调节、控制由目标和情境特征引导和约束的认知、动机和行为。Carver、Scheier和Vanconrer认为自我调节行为是一个减少理想和期望行为之间差距的反馈回路。
国内学者方平综合国外有代表性的观点,将自我调节学习定义为: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达到学习的目标而主动地调节认知、情绪动机和行为的过程。从认知过程看,自我调节学习者在获得知识过程中的各个阶段能够制定计划、设置目标、进行组织、自我监察及自我评价,这些过程有助于学习者了解自己和作出决策;从动机过程看,自我调节学习者认为自己是自主的和受内部动机激励的,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从行为方面看,自我调节学习者选择、建构甚至创造最适合学习的社会和物质环境,在制定成就目标上自我指导和自我管理。
2. 自我调节学习的维度
对于自我调节学习的维度,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Zimmerman认为自我调节学习维度包括动机自我监控、方法自我监控、时间自我监控、行为自我监控和环境自我监控五个维度。Pintrich等人将自我调节分为动机和学习策略两大维度。王红姣、卢家楣将中学生自我控制分为情绪自控、行为自控与思维自控三个维度。王雨露通过对以往文献的综合归纳提出了自我调节的五个维度:目标设定、制定计划、执行计划、自我监察和自我反应。张锦坤等人综合了自我调节学习理论的新近研究,通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等方法,构建了中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的七个维度,即目标设定、自我监控、努力管理、自我效能、认知策略、资源管理、动机策略。李凤杰、杨丽珠采用教师评定问卷将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分成自觉性、坚持性、自我延迟满足、自制力与计划性五个维度。
二 、自我调节学习的影响因素
影响自我调节学习的因素很多,本文主要从学生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 个人因素
学生的动机信念是自我调节学习的主要个人影响因素。动机信念是指推动个体去完成某项任务的原因,主要包括自我效能、目标定向和任务价值信念三个方面。以往大量研究已证实,结果显示:动机信念对自我调节学习有预测作用。
(1)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影响着学生的任务选择、努力程度以及坚持性。自我效能感决定了学生为自己设定什么样的目标,付出多大的努力,在面临困难时坚持多久以及遇到失败后的恢复能力。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充满信心,往往选择适合自己能力水平并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在遇到问题或困难时,愿意付出更大的努力,采取各种方法去战胜困难,不轻易放弃,坚持自己的目标;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则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信心不足,为确保成功常常选一些过于简单的任务,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常常不加努力就轻易放弃。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不仅与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大小有关,而且与努力的质量也有关,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比低的学生更多地运用深加工认知策略和自我调节的学习策略。
(2)学习目标设置。目标的设置对自我调节学习也具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那些为真正掌握知识技能而学习的学生,与那些只为获得一个好成绩而学习的学生相比,具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能获得更高水平的技能,对自己也更满意。因此教会学生设置合适的学习目标对于促进他们的自我调节学习极为重要。
(3)情绪状态。情绪状态也同样影响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例如,焦虑会影响元认知过程和行为过程。许多研究都表明考试焦虑与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有效运用呈负相关。此外,焦虑还会影响学生设置长远的目标。情绪状态在学生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寻求帮助的学生往往被一些人认为是能力上的欠缺,因此学生必须在求助时所面临的窘境与求助所带来的收益之间作出权衡,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
(4)意志品质。意志是一种表示个体的努力和坚持程度的心理活动,贯穿于自我调节学习的全过程,是一种重要的自我调节策略。目标设定后必须应用意志控制策略和调节策略来保证目标的实现。有研究表明,那些使用意志控制策略应对学业失败的学生,更易于在后续学习中坚持并逐渐进步;而那些较少或从不使用意志策略的学生在面临失败时容易放弃,常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2. 家庭因素
家庭,是一个人最早接触且有着终生密切联系的重要环境。家庭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环境、父母婚姻状况、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的教养方式和父母的情感因素等。
高丽的研究表明,父母婚姻状况正常和离异家庭的中小学生在行为自我调节维度上差异显著,在策略自我调节与自我调节总分上处于边缘不显著。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自我调节各个维度上差异均不显著,社会经济地位高低两组仅在时间分配维度上差异显著,其他维度均不显著。父母的受教育程度高对孩子自我调节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母亲的文化程度高低两组仅在学习自主性维度上处于边缘显著;父亲文化程度高低两组在努力管理、学习自主性、时间计划、时间分配和校园行为维度上差异均显著。
李洋、方平的研究采用中文版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在Pintrich的动机学习策略量表基础上自编的自我调节学习量表,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情感因素对其自我调节学习的影响作用突出,并且母亲的教养方式较父亲的教养方式对中学生自我调节学习更具影响。
国外学者Michael Dawes等人(1999)对176名10~12岁的父亲吸毒的男孩研究发现,家庭机能失调与其行为自我调节显著相关。
3. 学校因素
学校是个体个性、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场所,教师是儿童、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他人。教师本身的素质、师生关系、班级环境等都会影响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
研究发现,经过训练的幼儿园教师对儿童自我调节能力的教育、培养效果要好于没有经过训练的教师。这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明教师素质对低龄儿童自我调节学习的影响较大。
刘邦祥等人发现,师生关系会影响学生自我学习行为的调节与学习策略的运用。学生所感受到的师生关系的质量,显著影响了他们对学习内容内在价值性的认识及他们的考试焦虑心理。
范金刚发现,除学习负担与努力投入相关不显著外,其他班级环境变量均与高中生的学习投入各个维度呈正相关,尤其是师生关系和班级竞争氛围能够显著预测高中生学习投入的程度。
三、自我调节学习的研究进展
1. 自我调节学习的类型研究
自1989年Zimmerman提出自我调节学习这个概念来,自我调节学习一直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近年来,随着对自我调节学习研究的深入和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研究者逐渐对自我调节学习的类型研究发生了兴趣。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对小学、中学等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类型进行了研究。
Thorpe和Meyer将小学五、六年级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分为学习取向型、成功取向型、未分化型和回避型四种;Rozendaal等人将中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分为表层型、深层型、非学术型和策略型四种;Abar和Loken采用聚类分析法,按照自我调节学习的动机和策略维度将学习者分为积极、中间、消极三种;Chen采用聚类分析法按照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和表现指标将自我调节学习分为高能力高表现、高能力低表现、低能力高表现、低能力低表现四种。高丙成等人利用潜在剖面分析法和辨别分析法对316名初中生自我调节学习的类型进行考察,将初中生自我调节学习分成综合发展型、均衡调节型和策略滞后型三种。
以上研究表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的类型是不同的,这可能是因为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分类,也可能是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引起的。因此,在研究自我调节学习时既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又要选取合适的研究方法。
2. 自我调节学习的年级差异
纪海英以初中生及高中生为被试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自我调节学习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随着年级的升高,自我调节的学习能力也相应升高。张锦坤等人也对初中生和高中生进行了研究,发现初一、初二之间,高一与高二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但高中生在自我调节学习的各维度上要优于初中生。钟丹等人以初中生和高中生为被试,发现中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年级差异在各维度上均有体现,初中生得分一般高于高中生。方平等人对四至六年级小学生进行研究发现,在不同的自我调节类型上存在年级差异,六年级优于四、五年级,高年级优于低年级。
总体来看,中小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存在着年级差异,随着年级的升高,自我调节学习能力也在升高。这可能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自我意识在不断增长,自我控制能力逐渐增强。
3. 自我调节学习的性别差异研究
Zimmerman(1990,1992)以五、八、十一年级不同性别的90名天才学生与普通学生为被试,采用访谈法让被试回答他们在14个自我调节学习策略上的使用情况,结果发现,天才学生比普通学生显著更多地使用了组织和转换、自我结果、寻求同伴帮助、复习笔记等策略,有更高的自我效能;女生比男生更多地使用了目标设置与计划、记录与监控、环境构造策略;十一年级的学生比八年级的学生更多地使用了目标设置与计划和寻求教师帮助策略。
Caprara和Bandura等人采用纵向研究方法,以412位意大利学生为被试(年龄跨度为12到22岁,其中男生占48%,女生占52%),检验了自我调节学习中的自我效能感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学业成就和完成学业坚持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从初中到高中随着年级的上升,学生自我调节学习效能感是一个持续下降的过程,且男生的下降幅度大于女生。
Matthews等人以平均年龄约五岁的139名女孩和129名男孩为被试,采用客观的直接行为任务测量法和教师报告的儿童课题自我调节测量法对儿童的自我调节能力进行测量,结果发现女孩的自我调节能力分数均超过男孩。
国内学者雷雳等考察了小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中目标定向的性别差异,发现男生比女生表现出更为积极的定向方式。张向葵等人通过对中学生使用学习策略情况的调查,发现女生在认知调控策略水平上显著高于男生,而男生在认知策略水平上略高于女生。钟丹等人以初中生和高中生为被试,发现中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资源管理和动机策略维度,男生得分显著低于女生。而方平通过对初中生自我调节学习状况的研究发现,自我调节学习不存在性别差异。
从以上研究来看,有关中小生自我调节学习的性别差异研究还存在着不一致。总体而言,女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比男生要好;具体而言,女生在资源管理、动机策略、监控能力方面明显高于男生。这说明女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要好于男生,这可能是男女存在一定的生理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女生在生理发育上占有优势,其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上,反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在自我调节学习的能力上,特别是在反馈性、意识性发展水平上明显优于男生。除此外,从性格特点来看,男生要比女生好动、调皮,更具反抗性,更容易招致父母和老师的不满,引起父母和老师的负性反应;而女生更听话、安静、稳重些,在行为上自控能力更强。
4. 自我调节学习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自我调节学习与学业成绩的关系较复杂,它们之间相互影响。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对学习者的学业成绩有重要影响,而学业成绩反过来对自我调节学习也有影响。
国外有学者发现自我调节的学习能力对学习者的学业成绩具有重要的影响,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Marjorie总结已有研究发现,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通过使用自我调节策略来提高他们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Christine等人对95名儿童从出生到初中进行跟踪研究,发现孩子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是教师评定的学业表现以及课堂适应最有力的预测因素。
也有学者认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必然自我调节能力也强,我国学者周国韬等人的研究发现,学业成就高的学生在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运用、策略运用的频率以及坚持性上都显著高于低成就学生。Grayson L.Baird等人研究发现,存在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可能表现出低的自我效能感,更倾向于认为智力是固定的、不可塑的,更喜欢成绩目标而不是学习目标,并且更倾向于将失败的原因解释为自身的能力水平有限,以至于影响他们对自我调节策略的使用。
四、教育干预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求知”成为最主要、最根本的能力和素质。自我调节学习是一种自主性学习,自我调节学习者依靠自己主动去获得知识技能,而不仅仅依赖教师、家长或其他教育机构。许多研究表明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运用与学生的学业成绩显著相关。因此,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从幼儿期开始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4~6岁是儿童智力发育的最佳时期,也是培养他们自我规划调节能力的最佳年龄段。在这一时期,父母和幼儿园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儿童的自我调节能力,这对儿童今后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第二,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采取适当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国外学者Shih通过实验法检验了带有支架式教学的自我调节学习系统对于促进中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支架式教学系统显著地提高了低自我调节组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技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鉴这种支架式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在教学中多给予学生正面的评价和鼓励,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动机。此外,教师素质、师生关系、班级环境等都可能对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产生影响。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努力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建立良好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三,父母应营造一个民主、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有研究表明,处于温暖关爱、压力适中家庭中的学生,由于经常在学业上得到父母的情感支持,具有良好的独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较强的学习愿望和主动性,在遇到挫折的情况下也不退缩。他们与那些处于不良家庭环境中的学生相比,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更为明确的学习目标、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健康的归因和适度的焦虑。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孩子投入更多的关爱。
主要参考文献:
[1] Zimmerman B J. Models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M] / / Zimmerman B J, Schunk D H.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New York: Springer, 1989: 1 - 25.
[2] Pintrich P R. Multiple goals, multiple pathways: the role of goal orientation in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 [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0, 92 (3): 544 - 555.
[3] Carver C S, Scheier M F. Autonomy of self-regulation [J]. Psychological Inquiry, 2000, 11 (4): 284 - 288.
[4]方平.初中生自我调节学习发展特征及相关因素的研究[D]. 首都师范大学, 2003.
篇9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B-0008-02
中小学教师的素质是制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抗挫折能力的强弱,是衡量其心理健康状态是否合格,进而确定教师心理素质、教学素质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之一。一个抗挫折能力差的教师,将不能很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因此,加强对高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提高高中教师的抗挫折能力,确保高中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是提高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和推进高中素质教育的关键。
一、高中教师遭遇挫折的表现
高中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遭遇的挫折主要表现为三大类:
1.学生思想行为教育方面遭遇挫折
高中学生在思想行为上与初中生有很大的差别,特别是高一新生。学生在初中享受的是免费的义务教育,因此他们不管在学校犯了多少错误,最终总能顺利读完初中,这就会造成少数学生在初中养成了“天不怕,地不怕”的畸形性格。这些学生进入高中后,经常违反学校纪律,例如迟到、早退、旷课、打架、吸烟、半夜爬墙外出上网等。在班上,这些学生经常在语言上冲撞老师、谩骂同学,在课堂上瞎起哄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短时间内,教师的教育和批评往往改变不了这些学生,少数学生甚至成为班里的“害群之马”,严重影响班级的纪律和学习风气,让教师头痛恼怒,这时,教师就会产生一种教育无效的挫折感。
2.教学方面遭遇挫折
高中阶段的学习内容与初中也有很大的差别,学生在初中学习的是最基本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往往以拼盘的方式呈现在教材里,导致很多初中学生靠死记硬背考高分,初中教师的日常教学自然也是围绕分数进行。高中的教材编排与初中有很大的不同,其内容的设计与安排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逻辑推理,这就要求学生学会思考,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训练记忆科学知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已不能奏效。这样的转变,使许多高一学生不能适应,以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能很好地配合,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教师就会产生教学方面的挫折感。
3.职业发展中遭遇挫折
高中教育由于受到高考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上受到全社会和家庭的高度关注,民众实际上把升学率作为衡量高中教学好坏的唯一标准,这就使得高中教育虽然举着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大旗,追求的却是应试教育即升学率,许多高中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围绕升学率指标进行,高中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自然也会追求学生的考试分数,忽略对学生的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如果教学成绩和升学率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就会影响教师的福利分配和职称评定等,教师因此产生职业危机感。
二、高中教师抗挫折能力的调查研究
当教师在教育工作中遭遇失败即挫折时,往往会自发地产生一种纠正错误或减少失误的思想和行为,这就是抗挫折能力的表现。那么,当前高中教师的抗挫折能力如何?笔者和学校的科研团队,采用国际流行的SCL-90(精神症状自评量表),对某县级示范性高中的教师进行了测量检测,共收到有效调查表格86份,结果发现该校的高中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49%:其中有轻度心理症状的占41%,有明显心理症状的占30%,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占11%。
教师在回答调查表格中的“对现有的工作有挫折感”的选择题时,选择“有时如此”的占36%,选择“总是如此”的占10%;其中男教师15人,占男教师的50%,女教师18人,占女教师的43%;30岁以下14人,占该年龄段的50%,31―40岁的8人,占该年龄段的33%,41―50岁9人,占该年龄段的64%;班主任12人,占被测班主任的55%,非班主任21人,占被测非班主任的42%。
教师在回答“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时常感到束手无策”的选择题时,选择“有时如此”的35人,占49%;选择“总是如此”的3人,占4%;其中男教师15人,占男教师的50%,女教师23人,占女教师的55%;30岁以下16人,占该年龄段的57%,31―40岁的11人,占该年龄段的46%,41―50岁10人,占该年龄段的71%;班主任15人,占被测班主任的68%,非班主任23人,占被测非班主任的46%。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该校有46%的教师对现有的工作有挫折感,有53%的教师感觉难以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这种挫折感和面对问题的束手无策,必然影响教师综合素质的健康发展,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对教师给予必要的疏导和帮助,提高教师的抗挫折能力显得极为紧要。
三、提高高中教师抗挫折能力的对策
要提高教师在工作方面的抗挫折能力,可从以下两方面努力:
1.学校方面
(1)制定合理的教师评价标准,避免提出对教师不符合实际的目标和要求,为教师减压。
(2)给教师创造外出听取学术报告、参加公开研讨课等继续学习的机会,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
(3)加强与教师的交流,学校领导要关心爱护教师,为教师排忧解难,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自主意识。
(4)采取各种办法,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思想纪律教育,使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能够配合好教师的教育,努力使“教”和“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2.教师自身方面
(1)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
(2)加强师生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关心学生疾苦,对学生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3)加强心理的自我调节能力,扬长避短,虚心向他人学习有效的教育教学经验,宽容待人,努力使自己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积极面对工作和生活。
篇10
【关键词】学习力 探究实验 小组合作途径
一、初中学生学习力状况分析
(一)学习力的浅释
学习力,是指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的综合能能力。由三个要素组成:1.学习动力,即目标、兴趣、动机,目标越大,兴趣就越浓,动力就越大。2.学习毅力,即心理素质、意志品格和价值观等,认识有多深,毅力有多强,学习就有多持久,这是学习力的核心。3.学习能力,即智力因素、阅读力、理解力、判断力、学习效率等,是学习是否成效的关键。
(二)初中学生学习力的调查情况
小榄镇初中生学习力因素状况调查报告显示:
1.学习兴趣方面:61.4%的学习不良学生缺乏学习兴趣,27.8%的学习不良学生学习兴趣水平一般,10.8%的学习不良学生学习兴趣较浓厚,而学习兴趣浓厚的学习不良学生一个也没有,不同地区的学校差别也比较大。
2.初中学习不良学生在成就动机、交往动机、学习责任感和情绪稳定性上都明显低于学习优良学生 ;而学习优良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一定学习力下降的现象。3.在学习焦虑和支配性方面,初中学习不良学生与优良学生并无显著的差异,学习的焦虑性偏低,致使学生的考试焦虑性、学习的热情性偏低,加上独生子女的普遍存在,多数家庭条件的优越感,学生的依赖性也随之增长,独立能力差,导致欲求水准低,几乎没有明显的学习策略;这些现象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学生学习力的偏低。
4.城区、附镇区、农村社区的学校差异比较大(见表1、表2)
调查分析结论:
初中生从总体来看,全镇初一、初二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毅力、考试积极均处于中下水平,有待提高;学习热情、考试焦虑欲求水平都处于偏低,要极度引起重视。校际间学生的学习力差异也较大,特别是一中,学生学习力普遍偏低,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至关重要,也值得深入探讨。
二、结合初中化学学科特点,探索提高学习力的方法
(一)通过化学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力
对初中学生来说,化学实验一定程度撇开了那些枯燥的理论教化,动脑动手参与,是一个新鲜有趣的事物,吻合初中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学生在亲身经历和体验的过程中,激发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习力。
1.激发实验探究的兴趣,提高学习力
化学实验,是依据化学原理,运用场地、器材进行实验,产生声、光、 色,块的活动。其变幻莫测的效果,能激起学生好奇心,激活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化学实验探究过程,要求老师跟踪指导,对不同的学生、不同问题,不同爱好的学生给予适当的个性化指导,直至完成实验、得出结论为止。老师不能一切包办,实验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想象的空间,鼓励学生成功,鼓励学生发明。例如,有一个学生在学习了《保护空气》这一节以后,马上联想到家里的洗衣机、冰箱、门窗等日常用品很容易生锈,家的墙壁也容易起皮、发泡、脱落,便兴趣勃勃地提出自己的问题与猜想,可能与空气的污染有关,我马上抓住这个问题,给他布置了一个社会调查的作业,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或周末时间,对小榄工业区周围进行调查,学生当即兴致勃勃,班中有十多个学生积极申请加入,我肯定了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于是把学生分成三个调查小组,选出调查小组长,制订调查方案。果然,星期一,学生情绪很高,兴致勃勃地交来调查报告,得出的结论是:工业区周围的房子、树木有很厚的油性灰尘,对日常用品有较大的腐蚀作用,空气很浊,有些工厂烧煤排出的气体有剧烈的刺鼻气味,可能是含硫超标,燃烧产生二氧化硫,形成酸雨,对金属、建筑物产生腐蚀,导致金属物品生锈加快,验证了他们的猜想。成功的实验探究,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2.注重实验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力
化学实验是一个智慧和劳动相结合的活动,实验的探究,最重要的是过程,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带着一种求知、探索的勇气,也带着一分新奇、执著和渴望成功的心境,这属于教与学最纯粹、最美好的过程,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也在扩展自己的视野,同时也是吸收、转化知识为学习力,实验探究过程,是在培养每一个学生学习动力的独特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毅力,独立的学习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坚强的学习意志和体验学生个人的学习价值观等。使学生懂得学海有多深,多广,诱发学生坚强的毅力,这样的学习才能持久。学生自主的实验探究,也适合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的特殊需要;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设计区分食盐水和蒸馏水的实验方案,可以利用密度、导电性、味道、是否含有溶质来区分,也可以根据硝酸银等试剂对溶液有特殊的反应现象来区分,当老师提到生活常识时,学生马上联想到用食盐沉淀的维生素不变黄,蒸馏水没有这样的效果,有的学生说用盐水洗的禾虫会裂等等,根据生物细胞渗透原理来分析和鉴别,培养学生判断力、洞察力以及考虑全局的思考能力和理解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的兴趣,这是提高学习力的关键。
3.拓展探究实验纵深,提高学生的学习力
初中化学新课标要求: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世界,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的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相信化学为人类更美好的未来继续发挥作用的道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的基础上,适当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究实验,注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以实验探究为主的研究性学习,拓展化学视野,深入探究化学的奥秘。如学生在探究酸碱指示的实验时,老师介绍指示最初的发明源自于玫瑰花的变色,日常生活中很多鲜艳植物的汁液都可以,然后让学生结合生活现象举例:胡萝卜、、大红花、紫色包心菜等等,学生的兴致很高,老师抓住这点适当布置作业,在自己举的例子中找材料,设计好实验的方案,下节课到化学实验室完成自己的作业,学生果然带来很多各种各样的实验材料,做了多种的探究方案,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十分认真,这是平常课堂上做不到的,当学生做出结果时,老师让学生展示现象,有些学生实验效果不好,甚至不成功,如紫色包心菜的汁液,学生说比石蕊、酚酞的效果更好,为什么不用它来做试剂?老师马上表扬学生,并提示学生再观察,结果发现颜色不稳定,老师及时提出一个探究性的作业:回去探究,研究一种能使紫色包心菜作指示剂时能保持颜色稳定,而又不容易变质的方法;这样的纵深实验,培养了学生的研究性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习动力。
(二)发挥学生小组合作的实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力
美国著名的教育评论家埃里斯和福茨曾经说过:“如果让我举出一项真正符合改革这个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本质特征一是积极的相互依赖,小组成员积极地进行分工协作,个体的学习成功依赖于小组的学习成功;二是个体的可依赖性,学习小组的成员各负其责,各尽其力,提高实验的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力。
1.探究实验合作小组人员的默契搭配,是提高学生学习力动力,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组建实验小组根据实验室的结构特点,以4人为1小组为适,实行男女搭配、强弱搭配,充分发挥小组长的领导和组织能力;在探究实验前,小组长要带领小组成员先预习有关的内容,作好方案,老师实验前检查方案,没有方案的小组不准参与实验,在旁做观察员,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2.强化小组的合作精神,挖掘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合作学习的优势是小组讨论、交流,容易打破成员之间的认知冲突,激发出思维的火花,能引导学生自主进入探究活动中来,因此,教师应该选择一些具有挑战性、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来设计。
(一)让学生充当教师角色,先就某个问题收集、整理资料,在实验前或上课前,学生以教师的身份,向其他组的同学阐述问题。例如《保护水资源》《生活中的化学》。
(二)重点、难点问题让学生自行设计探究方案,在交流合作中完成方案。例如《二氧化碳与水反应》《铁的生锈》《金属的物理、化学性质》等。通过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求证、分析交流、得出结论,这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探究的重要性,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2]小榄教育.2012(4).
[3]国家化学课程标准. 2003.
[4]江苏教育研究. 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