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0: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

篇1

首先,逻辑思维是借助于概念、判定、推理等思维形式所进行的一项思考活动,是一种有条件、有步骤、有根据、渐进式的思维方式方法,也是小学生学习数学与运用数学的能力的核心。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小学生有条件、有步骤、有根据、渐进式的思维方式尤为重要!比如,在教学一年级“人民币的认识”时,对元、角单位概念的教学,我预设这样一个情景:一个天气炎热的中午,小明到学校的小卖部买一个冰激凌:已知每个冰激凌五角钱,小明给售货员阿姨一元钱!售货员阿姨给小明找回多少钱?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生活经验,学生自然的得出:一元就是两个五角!(1元=5角+5角)两个5角就是10角!10角就是1元!从而引出1元等于10角的概念(1元=10角)!这样有条件、有步骤、有根据、渐进式的思维方式就是逻辑思维推理!是顺藤摸瓜的清晰脉络教学方法!这种顺向的思维模式不仅易于学生的理解、易于识记!而且有助于培养小学生循序渐进的严谨思维程序!

其次,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它与形象思维能力截然不同。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学好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前提基础及处理日常生活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是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到运用的升华!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因素!

然而,数学知识是用数量关系、包括空间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的一门学科,其逻辑性很强、很严密。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采用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呢?教学中教师应做到:一是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过程的组织;二是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三是要重视对学生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训练;四是要重视对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根据思维是人脑的机能、特性和产物,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的间接地、概括地反映。以及思维推理的不同,我们将逻辑思维分为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即顺向思维方式是以问题的某一条件与某一答案的联系为基础进行的,即在思维时直接利用已有的条件,通过概括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其方向只集中于某一个方面,对问题只寻求一种正确答案;逆向思维与顺向性思维方法相反,逆向性思维是从问题出发,寻求与问题相关联的条件,将只从一个方面起作用的单向联想,变为从两个方面起作用的双向联想的思维方法。但无论是顺向思维推理还是逆向思维推理都应遵循:

一、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特点

我们不但要培养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初步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同时还要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的运用。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即数学知识的教学,数学教育的任务是形成那些具有数学思维特点的智力活动结构。数学的这些特点和数学教学的任务,使得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方面,较之其它学科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教材具有优越的条件,数学本身具有抽象性、严密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育教学中应肩负着引导、培养、深化学生对逻辑思维推理理念认识的重大责任。

二、逻辑思维的导向性特点

在教育教学中逻辑思维具有多向性。一般来说,逻辑思维具有:顺向性、逆向性、横向性及散向性。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不仅要使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性,更要指导学生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科学方法。同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既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又要求教师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从而使学生顺利实现由感知思维向抽象思维这一逻辑思维推理的转化。比如:在教学中如何求圆的面积?引导学生如何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或正方形,从而得出:长方形的长等于圆周长的一半(лr),长方形的宽等于圆的半径(r),自然推出圆的面积公式:S=лr X r=лr2; 又如求圆柱的表面积公式:引导学生得出圆柱的表面积就是一个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即用公式表示:S=2лrh+2лr2;这样根据逻辑思维推理中的顺向性思维得出的导向公式概念,并不是意味着是问题解决的升华!我们还应在教育教学中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逻辑思维推理能力中的散向性思维!在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科学方法的同时,延伸归纳推出:S=2лr X(h+r)。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化归整理的原则,在某种程度,某种意义上达到了化难解易的导向目的!

三、逻辑思维灵活运用的特点

篇2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逻辑思维 培养方法

物理是一门以数学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也是一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应用科学。近些年来,教育改革对初中物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更好地促进初中物理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初中物理教师要积极准备教学方案,指导学生实验课程,让学生通过简单而有趣的实验观察现象,探求本质。同时,教师要精心设计课程,以加强对他们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思索,探求科学的本质,从而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本文正是基于初中物理教学实践,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提出扩散学生逻辑思维的建议,以供广大同仁参考。

一、逻辑思维的概念

逻辑思维是从感性层面上运用判断、定义和推理反映客观世界。从类型上看,逻辑思维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经验型,就是根据实际行为推断的能力,例如很多工厂的工人长期从事一项活动,他们靠经验工作;二是理论型,这是以知识为基础,进行科学的判断和推理,很多科学家就是运用这种方式思考问题。

二、提高初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初中生大多在11-17岁的年纪,大脑正在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此时他们的思维方式也需要引导,且经大量学者们研究表明,这个学习时期如果能够激发和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则对他们日后的学习将有很大帮助,能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均衡发展。物理本身就含有大量逻辑推理知识,很多理论的得出都是经过推理衍化的,如果能正确地对学生引导,在这一课程中锻炼思维方式,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培养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对他们学习其他科目有帮助,而且对物理本身的学习也非常有益。逻辑思维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具有积极影响,初中物理教学中应该将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作为教学目标之一,且这是长期的工作,应该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积累良好的教学经验。

三、初中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逻辑思维的方法

物理教师应该积极地准备教学内容,掌握逻辑思维的引导方法,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课程设计上注重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主动思考,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1.逻辑思维的特征。逻辑思维又称为抽象思维,是根据对比、分析、整合、概括和图像等思维过程,达到由表及里的推断目标,从而发现事物本质。其特征主要有两个,第一就是判断的特征,即对事物进行判断,分析出真与假;第二就是推理的特征,倘若前提条件是真,则结论一定为真,此为必然性推理,若前提条件为真,得出的结论不一定为真,则为或然性推理。

2.逻辑思维的引导方法。逻辑思维是一种思考方法,既然是方法,也就有其自身规律,和凭空想象有本质区别,因此需要物理教师加以指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帮助他们建立概念的框架,从而进行推理和判断,得出正确结果。例如,教师在进行动力臂和阻力臂的授课时,要首先讲清两个概念,分别是杠杆和力矩,杠杆容易理解,学生掌握起来也不费力,然而力矩的概念就相当抽象,如果不引导,则学生很难想象力臂是什么概念。此时,教师就应该为学生解释什么是力矩,就是以杠杆为基础的特殊杠杆。学生在脑海里就有了印象,通过杠杆理解与力矩相关的知识点,让力矩具备了与实物类似的真实感。为学生理清了这些概念,那么在讲授动力臂和阻力臂的时候,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推理能力,让他们掌握相关知识。通过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积极思考和探讨,就会认识到力矩大,就可以事半功倍,相反就要事倍功半,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也会牢牢记住这些知识点的关联性。

四、初中物理教学中扩散逻辑思维的方法

物理教师除了要掌握逻辑思维方式的引导方法,还要知晓如何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发散,以让他们更加深入地思考。科学的探索非常奇妙,教师要引导他们看到线、面、体,不断跟随科学家的研究结论,探索现象背后的本质。

1.逻辑思维扩散的含义。按照物理上所讲的,扩散就是不同种类的物质在彼此接触、碰撞的过程中进入对方的现象。扩散在实践中运用得非常普遍,例如将墨水滴在水中,就可以看到墨水与水慢慢扩散,融为一体。逻辑思维上的扩散与之类似,就是由此及彼,由点及面,对物理知识分层分章节地进行掌握。

2.逻辑思维的扩散方法。初中物理的知识是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实践,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扩散,以激发他们对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除了教授他们课本上必要的基础知识外,注重日常生活中对知识的运用。学生学会了如何运用逻辑思维,就会深入思考,从事物的现象推理到本质,从一点扩展到一面。例如,教师为学生讲解了动力臂和阻力臂,就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图形或者实物,让他们分析和判断出哪些是动力杠杆,哪些是阻力杠杆?还可以在实践中让他们指出哪些动作省力,哪些费力。又如从高空中落下来的纸片,即使没有起风,纸片落下时也会有不同曲线,让学生积极思考原因,最后讲解主要是由纸片不同的面受力不均衡导致的,让纸片在下落时翻转、曲折。通过这样结合实践,让学生学会联想,碰到问题学会举一反三,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提高教学效率,促进知识的掌握。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教师有密切联系,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积极研究教程,真正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充分发挥物理教学的实践性,激发学生积极思索,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当然,教师也需要不断提升自我教学水平,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引导学生科学推理,达到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力远.浅谈新课改条件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8).

[2]杨映川.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4(26).

[3]周旭.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数理化学习(初中版),2014(12):63-72.

[4]黄标.试论如何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新课程导学,2013(08):33.

篇3

【关键词】审计证据 逻辑思维 非逻辑思维 协调运用

审计证据是提出审计意见,形成审计结论,解除或追究被审计人经济责任的依据,是控制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收集审计证据的科学思维,就是在收集审计证据时进行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协调思维。

收集审计证据的科学思维

收集审计证据的科学思维就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协调运用。科学思维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在收集审计证据时更好地取得更多的审计线索,找到更有力的审计证据。

特别是在我国独立审计准则中的《审计证据准则》第五条中规定:“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应当取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后,形成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应当运用专业判断,确定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该规定明确了审计师围绕这些特征和性质收集审计证据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评价和判断审计证据是否充分,是否适当(即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需要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离不开科学思维。无论是在审计证据的特征、审计证据的内容、审计证据整理与评价,还是在审计过程中采用详查法或抽样法、顺查法或逆查法等审计方法,都离不开科学思维。

收集审计证据需要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性思维

收集审计证据离不开逻辑思维。从逻辑思维的特性来看,逻辑思维倾向于解决科研、工作细节问题,做出严谨而可靠的推断,逻辑思维追求逻辑的严密性,其核心是分析、认识问题的规律性,因此在收集审计证据时,按审计计划和审计程序运用逻辑思维,对有关会计资料、经济活动进行符合性和实质性测试,将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收集审计证据需要非逻辑性思维。从非逻辑思维的特性来看,非逻辑思维倾向于解决事物重大、疑难问题,具有发散性、联想性,常常可以将我们的研究工作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入一个全新的视角和全新的方式。与逻辑思维不同,它具有发散和联想的特性,在收集审计证据时,它挑战固有审计程序,蔑视过去的审计经验,在认识、分析审计人证据时表现为无序而又跳跃,能发现通过逻辑思维不易发现的问题。

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必须协调运用

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统一性形成了二者协调运用。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两者又密切联系,在收集审计证据过程中,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和协调运用过程,形成了审计人员对审计证据的判断过程。要提供充分、适当的审计论证,需要以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向思维(非逻辑思谁)的启发,这种协调思维的运用过程是收集更多合法、可靠、有效的审计证据的关键,但也不可能离开收敛性的逻辑思维的正确推断和严密推理,收敛性的逻辑思维是收集审计证据的必要保证。在进行审计时,审计人员需要更多的审计证据来做判断,如果我们只能收集到一些审计证据,那么能得出的结论往往是,先取得的证据可能是后取得证据的因素,那就非常需要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协调运用。

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本质区别促使二者协调运用。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有本质的区别,审计人员在收集审计证据时应把握好二者的实质区别,多角度、多侧面、多方向地认识、分析和判断审计证据,在整个思维过程中,处理好确定与非确定的、逻辑的与非逻辑的、相似的与相异的、单元的与多元的、抽象的与形象的等等各种思维因素间的关系,并将各种因素纳入到统一的系统中来,构成收集审计证据的全面思考、多环节思考、多层次思考,从而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

从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有本质的区别来看,逻辑思维关注审计证据的确定性,而非逻辑思维则相反,促使审计人员多样性地收集审计证据。

逻辑思维要求一个审计证据所提供的资料对审计意见的形成以及得出审计结论,必须是确定的、唯一的,不能产生歧义。一个审计证据,从不同角度、不同情况、不同层次、不同思路出发,就会有多种多样的审计假设;而每一审计假设的获得都不完全是逻辑推导的结果,大胆想象、多方联想,这一想象或联想过程属于收集审计证据的非逻辑思维。从思维方式来说,科学思维包括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

在审计证据的收集过程中也必须进行发散思维,这类思维主要通过突破原有概念和思维规则的束缚,进行逆向思谁、多向思维、联想思维。审计人员在收集证据的过程中,如果逆转一下正常的思路,从反面想问题,对习惯、常规、已往的挑战,用逆向的思维,进行大胆假设,再用逻辑思维的方式小心求证,从而得出审计结论;在对某些会计资料和经济活动的思维过程中,不被一些或一条线索限制,不受已经确定的审计计划、审计方法、审计程序和审计测试等的约束,而是从一些会计资料和一条经济活动信息中尽可能向多角度思考,并且从这种扩散的思考中求得常规和非常规的多种假设。

例如审计人员在对某公司审计时,发现该公司接受供电公司电单价为0.28元,而计入生产成本单价为0.82元,按逻辑思维的思路追查原因,就会取证于外供电单价、使用电单价及金额,如果被审单位提供了降压损耗以及用电损耗,审计人员往往对该证据不再使用,只能将此情况及原因写入审计底稿,甚至作出损耗的错误结论。如果采用非逻辑思维发散性思考该问题,就会考虑到是否转供,如职工、其他居民、农户、商铺用电成本也计入企业生产成本的情况,从而扩大审计证据收集的范围。

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有着不同重点需要二者协调运用。逻辑思维着重审计证据的合法性、科学性和合理性,非逻辑思维着重收集审计证据的特异性、离奇性和差异性。依据上述收敛性思维与扩散性思维的不同点,可以看出,逻辑思维是按照合性性、恰当性、一致性将各种审计假设集中起来,以形成审计结论,因此,利用逻辑思维所收集的审计证据所关注的是它是否正确、科学,是否有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是否符合审计准则和会计法规。

而非逻辑思维恰恰相反,它往往是逆向思考,蔑视一般经验和常规审计方法,它排除一切在审计中的陈归、经验思维,实现思维自身的超越与跳跃,寻求奇特的线索和审计证据。因此审计人员在收集审计证据时,养成大胆设想和假设的习惯,综合运用发散思维、逆向考虑、纵深联想、跨越思考等方法,逐步提高思维的发散性、飞跃性,以寻求更充分、更适当的审计证据。

因为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在思考时关注的重点不同,所以,逻辑思维与财会知识的积累和审计经验的多少成正比,而非逻辑思维与审计人员的财会知识和审计经验的多少没有必然性的联系,甚至会出现财会知识积累越多,审计阅历越丰富,反而成为在收集审计证据时的思维障碍的情况。

非逻辑思维是意识活动的爆发式质变和飞跃,审计人员收集审计证据时,进行逻辑思维的审计人员主要考虑的是实现收入直接有关的证(发货票、出库单)、账(收入的总账、明细表)、表(利润表)以及相关会计资料(合同),而进行非逻辑思维的审计人员主要考虑的是生产统计表、出门条、发货汇总表、销售主管的销售汇报材料和报告。可以看出后者更容易找出疑点,更容易形成新的审计线索。

充分发挥科学思维在收集审计证据时的作用

科学思维就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协调运用。

摆脱常规思谁方式。审计人员在思考问题时,应该摆脱常规性的思维,不要忽视任何一个角度、情况、层次、环节,把问题引向更深、更广的会计资料和经济活动,甚至会计资料和经济活动以外的各种资料和活动,并将其他学科成熟的方法移植、嫁接,或者借鉴其他学科事物的机理,从而获得理想的问题思考结果。

善于利用非逻辑性思维。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应从感性的事物、概念或现象开始,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借助于想象、联想等,引申到其他有关的审计事项,充分从已知条件出发,向可能出现审计问题的多方面延伸,以寻求审计证据的多种方法和结论。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学生增长知识,又要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才会更加熟练地掌握知识。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并不与知识的增长成正比,而是要掌握相关的方法与日积月累才能形成的。因此,教师需要在日常的教学上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培养与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思维是一项相当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专家分析,思维是多种多样的。其实,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对大部分人而言,如果缺少必要的逻辑训练就无法发展创造性思维,更无法开拓自身的创新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性地对小学生实施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是教育者非常值得深入探讨与研究的问题之一。

二、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培养

1.比较与分类法

比较是用于确定研究与研究对象不同点或相同点的方法,而分类则是加工整理科学知识的基本方法。所以,比较是人类展开思维与想象的基本点,也唯独有了比较才会有鉴别,而比较与分类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体过程中。

2.归纳与演绎法

归纳和演绎法是小学数学中常用的一种推理方法,推理归纳都是由特殊或者个别数学知识所逐步演变而来。例如,在数学的加法交换律中,教师通过演示两个加数之间互换位置,并且相加之和不变,使用该例子就能有效地将结论总结出来。

3.抽象与概括法

抽象是从众多客观事物当中把非本质和个别的属性摈弃,提取本质与共同的思维方法。概括就是把同一本质属性的物体综合成一个整体。比如,总共有50道20以内的减法题,在初学的过程中都是依靠记忆或背诵来完成减法运算,如果小学数学教师能够为学生一一概括相应的运算规律,那么学生就可以快速掌握减法上的运算技巧。

4.分析与综合法

所谓分析的方法是指把要研究对象恰当地分类成不同的组成部分,然后再对各个研究的对象分别实施研究,从而获得本质上的认识。综合方法指的是把已经认识的对象全部联系起来,并且对此进行必要的研究,从对象的整体对对象的本质加以了解与掌握。例如,教会学生认识五个数字,小学教师就应该要求学生把五个苹果分别放到两个盘子里,从而获得四种具体的方法,即1和4、4和1、2和3以及3和2。

三、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1.注重问题的引出

在数学上所有的思维都是由问题而引发,数学知识的学习从本质上看都是一种较为繁杂的思维活动。数学的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并指出问题,最后分析与解决问题,这就是教师引导与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过程。如果能够把数学教学课程进行合理安排,那么其教师就应该积极正确地引导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都是借助问题的提问而展开全面的教学,也只有通过问题教学才能有效地培养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果教师想让学生在能够牢固、灵活地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够真正掌握已学的知识点,为此教师就应该有意识、有目标地引出问题,善于指引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通过归纳演绎、比较对照、抽象概括、综合及分析等一系列有效的逻辑思维培养方法,在不知不觉中发展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根据学生的特点,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在课堂中教师不能过多地为学生讲解答案,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并引导学生寻找不同的解答方式,在保证思路的正确下,根据学生的特点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小学高年级阶段中的教学内容中质数、合数等都需要使用符合学生特点的演示或者实际操作,这样学生才能正确理解与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同时还能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全面发展。虽然游戏只是学习中的小插曲,但是在讲解有关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时还是存在一定的作用。若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那就能更好地发展学生逻辑思维。

3.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数学课程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应该要求教师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结合精心的教学设计,让每一节数学课都能形象、生动以及有趣地开展。激发学生数学的思维兴趣是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应有的技能,并且要求数学教师引导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的经验来开创新知识,让学生获取学习的乐趣。例如,学习长方形面积的时候,教师应该先让学生自主地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探究新知识,从中再寻找正确的答案。

4.恰当地设计练习题的难度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

一、前言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九年义务的小学数学课程中,以促进学生快速、持续和全面发展作为基点。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求遵循知识学习规律,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新时期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特点和要求,立足实际,将学校情况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机地联系起来,充分对其应用和进行解释,让学生对小学数学教育与学习进行重新审视和理解。同时,在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情感和思维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其中,对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制定科学高效的策略和措施,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大力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逻辑思维方式

2.1 分类法和比较法。分类法是加工整理的一种基本方法,比较是对研究的对象和现象之间进行对比,确定其的相同点或者不同点。比较是人们开展思维能力和发挥想象力的基础。分类法和比较法贯穿在小学的数学教学难之中。

2.2 演绎法与归纳法。这两种都是小学数学常用的推理方法。对于推理法而言,其主要是由个别、特殊的数学知识向普通的规律逐渐类推和延展,实践中可以看到,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其概念、性质以及定律等,均是通过推理归纳将其概括出来。

2.3 抽象与概括法。抽象就是从许多客观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的思维方法,概括就是把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综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2.4 综合法与分析法。综合法就是将两个或者多个对象综合起来对其进行研究,从整体上对事物的本质加以认识和了解。分析法是指将研究对象分成多个部分进行研究,进而获取对象本质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

三、培养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思维能力的培养,使人们的思维意识具有多种多样性和广泛性,对事物的好奇欲望、想象能力等都有很大的改观。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思维意识,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而且与小学培养思维能力和数学的教学特点相结合。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的基础,对于很多小学生来说,如果缺少逻辑思维方面的训练和培养,将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不利。基于此,在当前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有计划性、针对性和有目的的对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予以培养,这是当前小学教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

从当前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教学实践来看,其知识变得更加的丰富,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通过具体演示与操作,小学生很容易理解与掌握,这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小学生自身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实践中,虽然其并不能作为一项教学目标和任务,但是在讲解学习方法时,教师若能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则可在培养学生穿线思维能力方面见到很大的效果。

四、小学数学教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的措施

4.1 联系合理的教学方法,设计科学的数学课程。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若想有效培养孩子们的逻辑思维,教师必须要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下功夫,尤其要注意对每节课堂、每一个数学问题都要精心设计,因地制宜,关注和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让数学课变得更加的生动、形象和有趣。作为教师,应用旧知识来培养孩子们对新知识的认知,进而获取发展和成功,对事物的探究乐趣。

4.2 立足实际,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当前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加强对解题技巧和方法的教授,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小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引导小学生对知识内容展开想象与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指导和帮助学生探究解题技巧。在此过程中,作为数学教师应当对小学生解题模式进行耐心的讲解,由于解题模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数学本质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因此教师不能只是依靠局限的解题方式或者逻辑思维应用在教学中,而是在保证正常思路的情况下,积极探析新的解题技巧。

4.3 把握数学练习题设计之难度。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其原本是基础教学的内容,习题练习可以有效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从而全面提高小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能力大小来适当提出一些有难度的问题,让他们充分发挥其思维,以得出正确的答案,从而加强对数学知识学习的成就感,使他们乐意去学习数学,乐意去思考数学中的难题。

4.4 要重视小学数学教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都是通过问题引发出来的,数学知识就是一种复杂的逻辑思维过程,数学课堂就是在老师的提问下,学生们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作答的一个过程。如果想把这门课程教好,则教师应当积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

篇6

关键词:学前儿童;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学前儿童一般是指3-6岁的儿童,在学前教育工作者,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对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可以使其逻辑思维更加缜密。社会上对学前儿童是否应该接受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有着不同的看法,实际上学前儿童本身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只是初级的,为了对儿童的这种能力进行开发,教育工作者必须改进教学方法,要对学前儿童进行逻辑上的引导,使其多思考多动脑。

1 培养学前儿童逻辑思维能力的意义

逻辑思维是指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是建立在理由充足的基础上,学前儿童的认知还处于初级阶段,有的儿童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在对儿童的大脑进行开发时,可以使其思维能力更加强大。学前儿童在掌握逻辑运算能力后,对抽象概念有了一定认识,在进行逻辑运算的过程中,可以实现思想上的跳跃。学前儿童正处于感知能力、认知能力的发展阶段,是逻辑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学前教师一定提高教学水平,要培养学生逻辑思考的能力,这对孩子今后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对孩子今后的数字成绩也会有一定影响。学前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其语言表达会受到思维的影响,通过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使其语言表达更加流畅。当前社会,对学前儿童智力的开发比较重视,所以,幼儿园一定经常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使教师掌握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容易不集中,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加强儿童的思维与思考能力。在学前教育阶段,对儿童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为儿童进入小学做好准备工作,很多孩子在小学数学中,表现出了突出的能力,可以找到数字之间的规律。在学前阶段对儿童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儿童具有缜密的思维能力,可以促进儿童心智的全面发展。

2 学前儿童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

学前儿童由于年龄的原因,在思维以及心理方面还不够成熟,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时,要保证其动作与思维的协调性,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经验,介绍几种学前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2.1 由浅入深操作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学生对看到或听到的知识可能会忘记,但是在做题的过程中,会加深记忆与理解。所以,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时,可以通过多练习的方式实现,教师通过实物练习,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在教学的过程汇总,要注意知识由浅入深,一开始不能涉及过难的内容,这会打击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在培养学前儿童逻辑思维能力时,要助于对知识的概况,可以使儿童接触数字,寻找数字之间的关系以及规律。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儿童通过摆弄实物,可以避免出现思想开小差或者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2.2 游戏激发兴趣法

学前儿童逻辑思维的培养依托于具体的事物。学前儿童的思维是在生活中、在与身处的人群的相互交流作用中发展起来的。在早期的逻辑思维培养中,为学前儿童提供和创设数学学习的环境和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杜威在其教育生活论中提出,最好的学习就是从生活中学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应该利用学前儿童现实的生活背景作为其学习的主要内容,应把教育与学前儿童眼前的生活结合起来。学前儿童对外部世界的探索都是从自己生活的环境为出发点的,对知识的探索与学习需要自然的引入,学前儿童生活环境为背景,将生活情景作为活动情景更能让学前儿童有亲近感,更易吸引学前儿童的兴趣。例如在幼儿园环创方面:利用幼儿园一切可利用的空间资源融入数学元素,墙面的环创把数字与图形等融入进去。班级的区域角落就可以布置成超市、服装店、厨房、动物园等等生活情景。充分利用这些生活场景,老师在设计教学活动就具有更广泛的空间和多样的活动内容,在模拟生活场景中以游戏的活动方式引导学前儿童探索发现逻辑关系,逐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3 家庭参与互动法

幼儿园对学前儿童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能做到系统而有计划的进行,却也不能忽视家庭的作用,毕竟学前儿童在家庭呆的时间也有大半。前面我们提到坚持生活情景中培养学前儿童逻辑思维能力的策略,但真正的生活情景更多的是在学前儿童的家庭中。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很有必要迁移到生活中去,所以家园联系更显必要,在家庭生活中开发和训练学前儿童逻辑思维的将更具实效。建议幼儿园定期向家长出示一份阶段性学习培养计划和目标,让家长随时掌握孩子学习的内容,了解学前儿童当前阶段思维发展特点,以便在实际生活中有目标地进行引导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在生活情景中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才能让学前儿童的学习更自然更具实际意义。

2.4 重视个体差异性的原则

学前儿童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出的差异性比其他领域更为明显。首先,这是由数学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其次,家庭教育因素也影响着学前儿童经验积累的差异性。第三,在数学领域,学前儿童个人天赋的差异。诸多原因导致:学前儿童即使在同一年龄段也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设计逻辑思维训练教学活动时,老师必须根据学前儿童发展水平,从材料准备到操作要求都能有不同层次和不同难度的选择,真正做到让学前儿童自主选择,自由操作。

结束语

对学前儿童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可以为儿童进入小学打好基础,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找规律的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首先培养儿童的兴趣,使其对逻辑思维知识更感兴趣。学前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一定差距,在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实际,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要实现学前儿童教育的综合性。在学前教育阶段对儿童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强,还可以使儿童的动作与思维更加协调,促进儿童心智体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丽敏.关于学前儿童民族舞蹈教育的价值探寻及规范路径[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4).

篇7

关键词: 地理教学 培养策略 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地学习地理,提高地理应用能力,这是学好地理的关键。

一、什么是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是指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地理思维方法的能力,是对地理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地理概念、地理判断和地理推理等材料的阐述,需要运用地理逻辑思维,是学好地理学科所必需的能力。

二、加强高中地理教学逻辑思维的必要性

1.高考考试要求。

从高考来看,地理学科除考查一定的基础知识外,着重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高考测试能力要求有四大方面: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四个方面。地理高考考试要求学生具备地理逻辑思维能力,而且逻辑思维方法是提高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考核要求“认证和探讨地理问题”方面,明确要求学生“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来认证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因此,掌握正确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对高三学生的一项必备的能力要求。

2.学生答题实际,缺乏逻辑思维性。

近几年,地理高考试题的命题加大了学科思维量,越来越侧重考查学生地理学科思维、地理学科能力。学科思维能力是影响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关键因素。从高考文综卷第37题的阅卷情况来看,如2012年文综卷,从学生的考试成绩分析,学生得分率不高,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出现的失分主要是:一是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缺乏答题角度或者是纯粹罗列知识点,逻辑性差;二是学生的空间方向不清,地理事物的空间方位颠倒,没有清晰的地理区位空间。一些学生字迹潦草、易写错别字,如“丘陵”写成“丘林”,“热岛效应”写成“热导效应”;一些学生不能用简练的专业术语表达,答题语言不简洁。主要反映出的问题是考生思维不活跃、逻辑思维能力不强,这是学生不能获得高分的关键因素。

3.教学中对逻辑思维能力培养重视不够。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但从平时的地理课堂教学观摩课看,目前的地理课堂教学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取、组织方式等不注重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少教师用教材教,而且是完全按教材的顺序指导教学,对逻辑性缺少考虑。

4.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一生受益。

逻辑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它起着对问题的分析、比较、判断、推理和结论等重要作用。放眼如今的就业市场,高教新闻有一则报道:用人单位称,越来越看重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将来在工作时容易形成一定的思路,并能够具有独到的看法,逐渐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目前不少专家指出,在基础教育阶段,努力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逻辑思维能力,将直接关系未来民族素质和国家发展,这不仅已为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生动现实所证明,而且是国内外许多知名教育家和事业成功人士的共识。为了促进青少年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要求广大逻辑工作者和基础教育工作者加强合作,共同携手将逻辑知识融入中学教育实践中。

三、增强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主要做法

1.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观念。

要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课堂教学应从只重视照本宣科的教学转变为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只重视“灌输式”的教学转变为“讨论式”的教学,只重视单纯地强调知识的记忆转变为思维能力的训练,只重视教师告知式的解释为让学生“感悟”,充分理解学以致用,只重视结果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宜多讲,应少讲多学,把尽可能多的教学时间交给学生,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真正起到点拨思路的作用。

2.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注重逻辑性。

目前使用的人教版教材,教材的一些内容是以概括的知识点、阅读材料、案例、探究活动等形式呈现,教材逻辑性不强。在备课时注重研究教材体系和内容,在组织教学时不完全按照教材原有的形式教学,充分考虑逻辑关系,竭力揭示个别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认知规律,利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调整教材内容顺序,增强逻辑性,形成能够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设计。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备课时吃透教材,理顺思路,才能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例如,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部分,教材侧重说明山地由于地形崎岖,修交通线成本高,难度大,它是影响交通运输线路结构、密度、分布和线路的走向的主要因素。需要对教材进行逻辑处理:(1)地势对交通线路的密度的影响;(2)用图片展示平原及山区交通线路的布局和形态、交通线路选线中应综合考虑的因素、地形对交通线路走向的影响;(3)科技进步使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不断降低。通过这样处理,教学内容的逻辑性有所增强。

3.教学呈现方式要有利于进行正确的地理逻辑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给学生呈现地理概念、让学生形成地理概念。因为没有明确的地理概念,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地理知识,进行正确的地理思维,地理概念是地理理性知识的基础。其次,中学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在组织教学时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高中地理的逻辑思维推理更多直接体现在各种图像上,教学时充分发挥图像作用,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相互转化中,利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引导学生构建、阅读思维导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例如,对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教学,引导学生形成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既培养学生对教材的概括、归纳能力,又让学生对整个单元知识体系有整体把握,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思维导图如下图示:

4.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地理逻辑方法主要有:比较法、分析综合法、归纳演绎法。比较法是最重要的逻辑思维方法,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石。地理理性知识包括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规律与地理成因等。地理教学中进行逻辑思维活动的基本途径一是从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异同点进行思维,二是按照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各个属性、部分、方面进行思维,三是运用归纳演绎方法进行思维。因此,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我们的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当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逢事问个为什么。”在地理教学中,应多采取教学内容的问题化方式,加强启发诱导。问题能够激起疑惑、促进思考,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思考。教学内容的问题化就是将教材中以“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形式,让学生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以“问题”方式呈现教材,唤起学生探索研究的热情,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思考的内在需要。教学内容的问题化策略的关键是教师要从教材中提取出有价值的问题,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追求事物本源的欲望。例如对于“鲁尔区工业区”的地理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1)鲁尔区的位置在哪儿?(2)鲁尔区为什么被称为德国的“心脏”?(3)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表现在哪儿?(4)利用鲁尔区的优势可发展哪些传统的工业部门?(5)鲁尔区传统工业得到了持续发展吗?(6)鲁尔区如何进行综合整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总之,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应该在地理教学的各方面加以重视,只要地理教师能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注重学生逻辑思维发展的规律,那么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定会增强,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一定会提高。

参考文献:

[1]褚亚平,等著.地理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

篇8

【关键词】

小学教育;数学教学;独立思考;培养方法

数学是我国教育教学中的一门基础性课程,而数学知识的学习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逻辑思考能力一般取决于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立思考的过程可以开拓学生的逻辑思维,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应该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行重点培养,以便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必要性

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而数学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性格活泼好动,但知识储备较少,缺乏耐心,所以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待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比较低,而这会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因此,为了更好地增强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开展数学教学工作,帮助学生掌握更加高效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多独立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行培养,以便增强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行培养,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而且对学生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帮助。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是为了传播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独立思考能力,以达到增强学生综合实力的目的。学生通过学习数学知识,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得到更好地提升,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中,为了增强学生的综合实力,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以便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二、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改善数学教学环境

在传统教学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往往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只能被动的记忆教师所传授的数学知识。但是,传统教育方式导致数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过于重视对数学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以至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得到提升,从而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厌倦。另外,数学课堂教学氛围太过严谨,不仅会压抑学生的性格,也会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被抑制,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极为不利,严重情况下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因此,为了更好地改变这种数学教学现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应对数学教学环境进行改善,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以便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可以得到更好地培养和锻炼,从而达到增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利用科学、有趣的方法开展数学教学,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知识,而这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很有帮助。例如: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两声跳下水。根据这句话,数学教师可以增加青蛙数量并提出问题,“三只青蛙有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扑通几声?”等等,然后鼓励学生举手回答。在此过程中,青蛙数量的逐渐增大,可以促使学生去分析青蛙数量增加与腿、眼睛、嘴及扑通声增加之间的联系,而这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

(二)教学方法要新颖有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采用新颖有趣的教学方式开展数学教学工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知识。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但由于数学具有较强的系统性,而且学习过程比较枯燥,学生很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厌烦心理,这对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极为不利,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也会受到影响,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采用新颖有趣的教学方式开展数学教学,增加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以便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数学知识。例如,在“倍数的认识”这节内容的讲解中,教师为增加教学趣味性,可以让学生猜测自己的年龄,并给出提示,自己的年龄是5的倍数,也是9的倍数,根据这些提示,学生们可以很容易得到答案。这种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够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得到更好地培养。

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数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多做题巧做题,通过练习不同类型的习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当前数学教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没有意识到逻辑思维的重要性,很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探究的方式得出来的,没有给学生锻炼逻辑思维的空间,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数学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在实践教学中不断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实现学生长远发展。

一、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们认知事物的源泉,一切活动都是以思维为主导进行的,逻辑思维是无处不在的,渗透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数学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数学知识具有逻辑的严密性,因此在教学中要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究有利于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首先教师要善于运用生活中的情境,通过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概念,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兴趣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在课堂中尽量提出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逻辑思维问题,结合实际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其积极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依照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要按照教学内容明确数学知识难点和重点,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每个数学教师必须要重视的问题,教学中要结合数学知识,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离不开数学教材,要以教材为主导,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教学中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好基础知识,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教材的这一特性,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教师要立足于教材,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离不开教材,结合数学知识逐步训练学生,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路,在概述解题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扩展学生的思路,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的形成对学习数学是非常重要的,初中教育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思维训练为主,教师可采用改变思维方向、思维方法、转换思维形式的方法,引导学生对同一问题用不同的提问,用新的角度、新的观点、新的方法去解决;对同种数量关系的问题用不同的表达形式表示,抓好变式教学,把重点放在思路分析上。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的思路,使其快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技巧,教师要有计划的将思维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中,数学中的公式和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学生不断的推理和判断在概述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形成基本的逻辑思维,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时要简单化,让学生轻松理解数学概念,这是学生形成逻辑思维最基本的形式,通过不断地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鼓励学生多做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做一些习题,并针对性地给学生选择一些证明题、思考题、讨论题以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经过实践证明,数学习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习题影响着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同时也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反复的练习,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解题思路,教师要科学合理分配各种习题,课堂上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要注意习题的选择,可以多增加一些证明题,以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重视后进生逻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生理、心理、环境等各个方面因素,逻辑思维能力也产生个体差异,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各有不同,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后进生更多的关注,针对逻辑思维能力差的学生要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教师要把握好教学中数学知识点的关联性和连贯性,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和思路,对于后进生来说数学基础知识薄弱,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容易思路不清晰,这就需要教学要注重关注后进生的学习情况和状态,在对整体知识有效把握时,要引导后进生了解知识的相关性,从而提后进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是学生学习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它不同于其他学科,数学知识理论性比较强,需要学生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各个方面指导学生,使其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亲身示范的作用,潜移默化中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其扩展思维,逐步将数学知识概述出来,对数学问题有条有理的阐述出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林启堂.初中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J].西部素质教育,2017(01):218+220

[2]张帆.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发展,2016(11):94

[3]杨彦文.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或者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学周刊,2013(11):56

[4]王晟.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学周刊,2012(05):89

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279-01

传统数学认为,数学有三种能力,即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其中,逻辑思维能力是这三大能力的核心。逻辑思维能力是指使用形式逻辑的思维方式,正确合理地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包括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类比等。当前,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是新课标对初中数学提出的教学要求之一。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应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具有严谨的逻辑体系,数学概念的分类,定理的证明,公式法则的推导,都广泛使用逻辑推理。因此,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极为有力的阵地,初中数学教学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几点看法,以供参考。

一、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思维

在初中的数学学习中,需要理解以及掌握相应的代数式以及几何知识,这些在实际生活中并不能够找到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不能再使用具体性思维,而是需要将其进行抽象化,从而培养自己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这样的学习方式才能够让初中生真正地学习到数学知识以及以后相应学科的知识。由于初中生在经过了小学几年的学习之后,很难将自己的思维转化过来,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训练或者强化,使得这些学生能够比较快速地利用抽象的逻辑思维去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具体来说,可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多进行例题或者方法的讲解,与此同时,在课下让学生们进行结组训练。只有让学生时刻进行训练或者练习,他们才能够逐渐熟悉这种学习方式,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之后就可以熟练地掌握逻辑思维方式,从而真正地提升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利用抽象概念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抽象概念的引入,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先教给学生概念,然后再对概念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含义。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容易形成学习懒惰的坏习惯。而抽象概念恰恰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所谓的抽象概念指的是教师并不直接的教给学生新概念,而是通过设置悬念等方式进行慢慢引导。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不断的进行思维训练,使学生对概念有更深的理解。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并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有效的引导,而且要从整体上掌握和监督课堂教学进度,这样才能充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鼓励学生在多做题中练训逻辑思维

加强数学的推理证明训练是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做、巧做习题,特别是思考题、证明题、讨论题。数学习题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可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须根据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围绕教学重难点有目的、有计划地配备各种习题,特别是应增加思考题、证明题、讨论题,以加强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同时在解题的过程中也应加强推理证明的训练,以强化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在复习课中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复习课是一种特殊的课型,它是把以前学过的知识统一复习,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把以前的知识系统化,系统化的同时把学生的思维联系起来,不要把思维停留在以前单一的思考方向上。教会学生善于归纳整理,使知识和思维体系化、系统化。在复习课注意教会引导学生整理纵向的知识结构,就知识的纵向联系,前因后果串联起来,这样可以使学生思维不断发展。在复习课时注意引导学生整理横向的知识结构,即把分散的知识但又解决同一类问题的知识及方法系统地串起来,形成一个横向的知识体系,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灵活性。

五、要教会学生逻辑思维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