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的利弊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0: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发展的利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技发展的利弊

篇1

现代的科技发展迅速。“千里眼”,“顺风耳”已出现了。日行万里已不是幻想。可是在这似乎美好的表面下,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隐患:环境污染。

电的发现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发现。电视、电脑、手机、吸尘器等等一系列现代工具已经代替了手。很受人们欢迎。可是,它们需要电来发动,电煤所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是极不利于人体的。

一次性筷子,看上去很卫生。可是这些一次性筷子是砍伐树木所制造的。一棵成长二十年的大树仅能制成6000双至8000一次性筷子。我们一年就要吃掉1000万箱一次性筷子。

汽车、飞机等一系列的交通工具。大大方便了人们。但汽车所排放出来的尾气,会污染环境;飘向天空,会形成酸雨;被人体所吸进会有生命危险......

现在的环境已经被极度污染,从现在开始,从我做起。让我们大家一起来保护、爱护环境

篇2

〔论文摘要〕 山西省是我国典型的资源依赖型经济区域,由于长期对煤炭等资源的高强度开采,目前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资源耗竭、产业结构单一化等日益突出的问题。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循环经济,无疑是山西省今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

资源依赖型经济区域是指主要以特定或相关自然资源为开发对象,相应生产部门或产业成为该区域主导或支柱产业的经济区域。山西省是闻名全国的能源大省,属于典型的资源依赖型经济区域。长期以来,山西省在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及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与此同时,由于对资源的过分依赖,对煤炭等资源的高强度开采,导致产业结构单一,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日益恶化,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如何摆脱困境,改变山西省相对落后的面貌,成为摆在山西省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正是在此背景下,发展循环经济就成为山西省经济崛起的必由之路。

一、山西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把物质、能量进行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在环境方面追求低污染甚至零污染排放的一种经济运行模式。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山西省能源匮乏压力的需要

有数据显示,2000年~2004年,仅山西省重点煤矿已经有“一局(原轩岗矿务局)十七矿”因资源枯竭而关闭停产,减少生产能力1,600万吨/年。预计2005年~2020年,五大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将有39处矿井面临资源枯竭,衰减生产能力6,640万吨/年,需安置转产职工124,689人;地方国有煤矿将有近1/3的矿井因资源枯竭而闭坑,将会减少生产能力2,000多万吨/年;乡镇煤矿近1/2的矿井将因资源枯竭而闭坑。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减少浪费,提高经济效益,并且可以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缓解山西省能源匮乏压力。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减轻山西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压力的需要

据2005年7月山西省发展改革委员会与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能源所研究报告显示:山西省16个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城市主要污染物浓度均高于国家二级标准。山西省煤矿采空区面积已达5,000km2,由此引发的严重地质灾害已涉及1,900个自然村。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输入端、生产过程、输出端全方位地对资源进行合理开采和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才有可能缓解山西省生态环境压力。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推动山西省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有效途径

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弊端突出表现为:一是高消耗、高排放特征明显;二是低产出、低效益;三是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较大。而相对于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而言,循环经济代表了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是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尽可能地少产生废弃物。可见,循环经济正是对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一种扬弃,是推动山西省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有效途径。

(四)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山西省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战略目标的迫切需要

2004年8月,省委、省政府提出把山西省建设成为国家的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战略目标,即立足于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和新兴产业的规模化,重点发展能源、不锈钢、新型材料、旅游等优势产业。较之于老的能源基地和工业基地,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更加注重社会的和谐发展。“新型”的重要特征就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有效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山西省应按照“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的原则,以能源、原材料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用。

二、山西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行性

(一)山西省已初具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政策环境

近年来,山西省先后出台了《山西省节约能源条例》和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方案》,对全省如何开展资源节约利用提出了具体的目标、措施和要求。为了使国家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免税政策落到实处,还制定了《山西省资源综合利用产品认定管理办法》和《建材产品中废渣掺加量的测定办法》作为地方性标准实施,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当前省委、省政府已将循环经济理念贯穿到山西经济结构调整全局,嵌入各种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并作为制定本省“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原则。

(二)山西省已具备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条件

发展循环经济的三个重要环节: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没有技术的可行性或循环利用资源的成本过高,循环经济就难以推行。近年来,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煤炭价格上涨,山西省经济增长速度大幅提升,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技术创新方面,山西省加大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力度,通过投资入股和贷款贴息的办法,运用1.2亿元的省筹调产资金,调动了84亿元的社会闲散资金和银行贷款,实施了一批国家、省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如2001年,山西煤化所承担的国家863计划“煤变油”重大科技项目,科技部投入资金6,000万元,省政府投入1,000万元,到2003年年底其核心技术费托合成的催化剂、反应器和工艺工程已取得重大突破。到2005年,四次运转共计3,500多个小时,积累的经验已为今后建立示范工厂奠定了基础。有合理的政策、法规的支撑,技术创新的倾斜政策,加上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山西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条件日臻成熟。

(三)山西省发展循环经济已取得了明显成效

近年来,山西省循环经济得到较大发展,成效突出的有交城县工业园区、孝义市工业园区、大同塔山工业园区等。从目前状况看,这些试点和先进单位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积累了初步的经验,为全省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实践证明,循环经济为山西省资源依赖型经济区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山西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

(一)继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努力改变过分依赖资源的现状,使循环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处于良性互动之中

山西省经济被动适应煤炭市场行情的局面还没有完全改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还很弱,经济发展的自主性有限,整体经济缺乏应对市场变化的弹性和空间,一旦外部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或者全国经济运行步入周期性速度回落期,山西省的经济就有可能受到严重冲击。为此,必须深入挖掘现有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巨大潜力,用完善的政策、机制把循环经济发展与山西省的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真正使产业由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走一条具有鲜明自身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加快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首先,要积极发挥政府的应有职能。目前山西省经济总体上还属于政府主导型经济。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政府的推动甚至直接的投入来实现。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政府促进往往要比单纯依靠市场机制运作效率更高,作用更明显。国内外循环经济的实践同样表明,政府在提供制度、制定规划、政策引导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当前情况下,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应有职能;其次,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在循环经济发展的初期,由于各级市场主体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尚不够深入,这时候需要政府的倡导和积极扶持,由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但这个过程在推进到一定程度时,就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正常运转往往需要作为生产主体的企业为此付出一定成本,但若没有相应的收益,企业是不会有积极性的。只有让企业明显感觉到凡是采用循环经济模式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就能够减少成本、防治污染,从而带动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提高时,企业才会自觉地把发展循环经济与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结合起来,使循环经济得到健康而持久的发展;最后,调整和完善煤炭及其他重要资源的税收、价格征收监管机制。我国目前的税收、价格等机制对循环经济的发展尚未起到应有的调节作用。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地方各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要研究制定并落实各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机制,逐步建立起能够反映资源性产品供求关系的价格机制。山西省作为全国的能源大省,更应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尽快调整和完善煤炭及其他重要资源的税收、价格征收机制。

篇3

关键词 英语硕士毕业生 身份构建与发展 社会构建理论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教师发展(teacher development)和教师培训(teacher training)不同,它关注的重点不是对新手教师进行基本教学技巧和能力的培训,而是教师“不间断的职业发展”(Richards, Schmidt, Kendrick & Kim, 2005:697),也就是说,教师发展研究者的兴趣在于教师在入职和在职期间的变化过程。许多学者研究过第二语言教师教育领域的教师认知、课堂实践和教师效能等问题(Richards,2008; Swanson, 2012),不过对英语作为外语的新手教师的身份发展的相关研究还太少(Kanno & Stuart,2011),对于即将毕业的英语硕士生未来身份构建和发展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在本研究中,笔者依循Williams和Burden提出的教学过程的社会建构理论模型,探究在硕士毕业生代课经历中影响其英语教师身份构建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由于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任务和环境相互影响,笔者试图探寻它们在促进硕士毕业生未来英语教师身份构建和发展过程中各自扮演的角色。

1文献综述

社会建构主义模型是Marion williams和Robert Burden于1997年共同提出的,旨在结合二语习得的两大研究方向,即认知建构主义和社会互动理论,对二语习得教学及学习过程进行新的解读。教学及学习过程进行新的解读。他们从二语习得实践角度出发,视二语习得过程为四大因素即教师、学生、任务、环境间互相作用影响的动态过程。作为社会互动理论的代表人物,Vygotsky (1978:90)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他指出,当一个学习者与周围的人和同伴发生交流互动时,他就能通过几个内在的发展过程学到东西。与此类似,通过对本研究采访对象的访谈,了解了她的代课经历,从中可以看出其英语教师身份的构建与发展不是孤立的,如果不与学生和周围的环境互动,她是无法顺利进行教学的。

Williams和Burden (1997:56)认为,信念是比知识更能决定教师组织和看待教学中的问题和任务的方式,一位新手英语教师在课堂中如何表现,一般可以通过其信念推测出来。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相互的,新手英语教师很可能根据学生的反应改变课堂设计。Borg(2003)用“教师认知”这一术语来指代教师知道什么、想什么的不可观察的过程,他认为早年生活建立的信念很难改变。可以说,教师学习外语过程中形成的信念对他们的教学有很大影响。

Williams和Burden (1997:188)将“任务”(task)一词定义为“任何让学习者参与到进一步学习语言的过程中的活动”。从广义来说,任务就是英语教师计划和实际进行的课堂活动。课堂实践可能对新手英语教师的身份形成影响小一些,因为它受到教师信念和环境的限制。所以,笔者将同时研究多种因素对硕士毕业生未来英语教师身份塑造的影响,为了达到此目的,笔者提出下面两个研究问题:

(1) 教师信念、学生、课堂实践和环境等因素如何影响英语硕士毕业生未来英语教师身份的构建和发展?

(2) 每个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英语硕士毕业生未来英语教师身份的构建和发展?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张敏是即将毕业的英语学科教学专业的研二学生,她明年六月份毕业,经过面试本学期在济宁学院给专科学生代课。她是一个开朗乐观的女孩,没有经过专门的教师培训,但是本科属于英语师范专业,对于教课还是经过比较系统的学习的。在去济宁学院代课之前,她没有过类似的在正式学校的代课经历,只是在一些辅导机构有过一些兼职经历。接受采访时,张敏刚好完成了第一学期的教学。

2.2数据收集与整理

我们进行了面对面的半结构式访谈,笔者按照可能涉及到上文所提到的因素准备了大约十余个相关问题,但在访谈中针对张敏的回答并没有完全按照事先准备的问题提问,作出了一定的增减。访谈持续了近半小时,主要包含以下主题 :张敏的的学习经历、代课经历以及她的身份认同变化、教师信念带来的影响、学生带来的影响、任务带来的影响和环境带来的影响。经调查对象的同意,访谈的全过程都作了录音,并根据需要将其中十分钟录音转录成文字,后加以校对。

2.3数据分析

笔者仔细地听了几遍录音,并且边听边做分析、记录,并对录音中的多问所答根据论文需要进行筛选,选择恰当的问答,对不连续的十分钟录音进行转写。

3研究发现

通过访谈,了解到她和学生们相处关系很好,在问及原因及之后的相关追问,发现由于多年的学习经历及曾经的老师对她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她形成这样的教师信念,作为教师可以有威信但是不一定要威严,对学生要有原则、要有爱,就是这样的教师信念,潜在的影响她在代课过程中以及未来的教师工作中要构建一个亦师亦友、可亲可敬的教师身份,努力让学生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让自己在活跃懂得环境中发展成长。

张敏对于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的认识相对来说还是很保守的。笔者列出了7 种可能的学生角色 : 反抗者、接纳者、原材料、客户、同伴、个体的探索者、民主的探索者(Meighan & Meighan,1990. 引自Williams & Burden,1997: 57),她更倾向于认为学生是“反抗者”和“接纳者”,相对的教师则是“指导者”和“传播者”,通过他的言辞话语,可以发现她在代课前后对于学生和教师角色的认识是有细微变化的,但是她总的来说对学生还是持有积极看法的,觉得只要教师给予其适当宽松的氛围,足够的关注,正确的引导,整个教学过程还是让人满意的。

4讨论

塑造硕士毕业生未来英语教师身份的第一要素是教师信念,即他(她)可能会成为什么样的老师。Taylor(1989:30)提到:“我们的身份让我们能够定义什么对我们重要以及不重要。”一位教师可能会根据自身经历和信念定义自己的身份。张敏认为对于学生的亲和态度和足够关注很重要,要成为有威信又不威严的教师。

第二因素是学生,学生的态度与配合度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授课心情,影响着作为教师成就感的形成,最终会影响其教师身份的构建与发展。

5结语

本研究从代课经历来研究塑造硕士毕业生未来英语教师身份的因素,通过对张敏的访谈和结果的分析,笔者发现,教师信念、学生、课堂实践和环境都会对于硕士毕业生未来英语教师身份的构建和发展有影响,以我们国家教育体制为代表的环境很重要,同样,受环境限制的教师信念也很重要。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更是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 Borg,S. Teacher cognition in language teaching: A review of research onwhat language teachers think,know,believe,and do[J]. Language teaching,2003(2):81-109.

[2] Kanno,Y.,& Stuart,C. Learning to Become a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Identities-in-Practice[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2011(2):236-252.

[3] Meighan,R.,& Meighan,J. Alternative Roles for Learners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on learner as Democratic Explorer in Teacher Education Courses[J]. The School Field,1990(1): 61-77.

[4] Richards,J. C.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today [J]. RELC journal ,2008(2): 158-177.

[5] Swanson,P. Second/Foreign Language Teacher Efficacy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Professional Attrition[J].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La Revue canadienne des langues vivantes ,2012(1): 78-101.

篇4

关键词 知识产权;科技创新;创新主体;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G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5-0012-02

0引言

现代人类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财产的范畴已经由传统的有形物发展到有形物与无形财产并存,甚至无形财产逐步表现出其在社会中更加重要的作用。以前,对于有形财产的保护主要依靠所有权制度。现在,无形的财产的保护主要依赖于知识产权。对于我国而言,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们已经大幅度修改了法律,当然包括知识产权法。那么,在追求国富民强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率的知识产权保护体制以促进技术进步以及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不但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个体性。它的复杂性就体现在个体性上,这往往与一个社会的发展阶段、文化、民族精神等因素有关。例如,在我国,有人认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越大,才能保护权利人利益进而刺激人们的创造激情,从而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另一方面,有人主张,我国应降低知识产权保护的门槛,因为我国现在的技术创新水平较低,为了更好学习与借鉴外国的先进技术而不被认为违法,所以,极力呼吁降低知识产权的保护程度。不难看出,如何维护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适当的关系不仅是一个理论的探讨,也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话题。

1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关系的综述

关于二者的关系,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读,国与国之间,一个国家内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甚至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着分歧。但是,不可否认,在科技领域同经济领域一样,发达国家往往在科学技术方面也表现非常优秀,可以称之为科技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一般可以称之为科技追赶型国家;落后国家往往可以称之为科技落后国家。

知识产权纠纷大量发生在科技发达国家与科技发展型国家之间,问题产生的原因即在于科技发展竞争日益激烈,还在于对于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之间关系所持理念的差异。一般来说,科技发达国家经过长时间的科技发展,人们普遍形成了对于科技创新成果予以尊重和保护的观念。但是,在科技发展型国家,人们对于科技研发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持有不同的看法。这种分歧看法的折中方案就是建设一个与本国发展国情相适应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于是,一个普遍的较高保护水平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与一个折中的模糊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发生冲突就在所难免。这如同一个成年人与一个未成年人之间的较量,未成年人在不占优势情况下采取了一些非常规做法,成年人认为这样的竞争不符合游戏规则。国家之间彼此观念的分歧会渗透到一个国家内部人们持有的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之间关系的理念中,例如,我国对于外国的科技创新成果所持有的知识产权保护态度就会影响对国内科研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理念,这和有些人认为知识产权保护存在国内与国外有别的看法相矛盾,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量案例可以说明对于国外与给予国内科研成果提供的知识产权保护确实是相互影响的,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个相互影响愈加强烈。

基于此,关于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之间关系的讨论在两个层面展开:1)科技发达国家与科技追赶型国家中国之间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关系问题;2)中国内部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的关系问题。

2科技发达国家与科技追赶型国家中国之间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这方面的活生生的案例就是中国与美国之间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纠纷问题。美国属于科技发达国家,它经常指责科技追赶型国家中国没有尽心保护知识产权,中国反过来说中国已经采取积极措施并继续采取更多措施解决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而且还讲到有些美国的指责没有根据。特别是美国有些政客夸大其词攻击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当然,这种带有政治目的的指责除了具有渲染色彩外,对于问题的解决毫无建设性帮助。对于二者之间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关系的认识还须回到问题本身。

首先,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不过,有些学者反对说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他们认为任何权利都有地域性。当人类社会没有进入大同世界之前,国家的存在就使得法律具有属地属性,在这个层面上讲,上面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是,一般来说,知识产权是与传统物权相比较而言具有地域性。例如,美国一项专利的权利人没有在中国申请专利保护,那么,这个专利权人在中国很难获得中国专利法的保护,即在美国获得专利法保护的专利并不一定会在中国获得保护。

其次,科技发展呈现阶梯型。科技创新活动是人类的智力活动,它往往必须符合人类思维活动规律。一般来说,科技创新活动是破浪式向前发展,即后浪推前浪阶梯式循序前进。当然,也有偶发因素起到推动作用,但是,在大体上讲,没有好的教育体系,优秀人才培养,大量的科研投入以及前人的开拓性工作,很难产生整体性科技不断发展状况。中国作为一个科技追赶型国家,有着大量的受教育人才,每年不断加大科研投入,而且在政策上也强调科技创新立国,加之,积极吸取其他国家文明成果,科学技术发展呈现出更强的竞争力。不过,积极吸取他国科技文化成果可以通过购买专利或者版权等,也可以通过逆向工程了解技术特征,然后再自己另行研发,还有就是通过不法手段获取技术资料或者产品等,当然,对于处于公共知识范围的科技成果则人人皆可以利用。所以,中国科技水平的提升不外乎靠自己努力与国外合作。

最后,二者结合起来就可以看到科技活动艰难性以及科技成果保护的地域性使得知识产权保护的纠纷不断上升也就不难理解。WTO下的TRIPS协议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在所有成员国家之间达成的对于知识产权最低保护条款。但是,该协议仅仅是在立法层面要求成员国做出相应的调整以达到协议要求最低保护标准,并没有过多触及各个国家的司法问题,而是把这个问题留给各个国家自己解决。一个国家的司法体系必须依靠司法人员来执行法律的规定,在这个过程中人的理念、文化以及社会环境都会对司法活动产生影响。在科技追赶型国家中,经济发展模式正在从模仿阶段转向自主创新阶段,人们的思想也就在这个转型阶段表现出想保护又难以保护的状态。知识产权违法产业链很长,涉及大量的从业人员问题,另外,思想上还多少保留着为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不要建设高的知识产权保护标准想法,加之,国内智力创新活动处于萌芽时期。上述观念的产生看似非理性,但是却有着阶段性经济与科技发展的现实支撑。不过,当一个国家的内部科技发展到了因为这样知识产权保护标准而受制约时,那么,依然坚持现有的做法就值得深思。

3中国国内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的关系问题

现阶段,中国作为一个科技追赶型国家,它不但面临国际间的科技竞争压力,而且,国内的科研活动也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如何鼓励人才投身于科技创新活动,以及如何维持公平的科研竞争环境以保证科研活动持久进行都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例如,近些年,音乐制作人持续表现出创作的低迷、原创性作品的日益萎缩、还有汽车工业的创造力缺乏等与音乐市场和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形成鲜明的对比。市场有需求但是我们没法满足,因为我们没有一个健全的保障创新主体权益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还有我们缺乏一个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科技创新活动是由有血有肉的自然人来完成,虽然有些科研活动是由组织体来实现,但是,归根结底还是依赖一个个自然人参与完成,如何激发人们的创造激情是现有制度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没有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创新主体的利益得不到维护,他本人不但失去创造动力,而且,更为可怕的是给了那些想投入创新活动的人员一个警示:你的智力创造、时间投入以及物质投资可能打水漂。那么,谁还愿意投身于创新活动?这也就解释了当下我国诸多产业面临的摆脱低级的复制加工模式进入依靠品牌、创意与技术创新的高附加值模式的困难。

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反思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的关系对于国家提倡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意义重大。观念的转变应该先行一步。如果没有制度设计者以及社会大众的观念的转变,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也是举步维艰。目前,尽管社会中存在大量侵犯知识产权人利益的行为难以在司法层面得到立即的解决,但是,社会大众至少要有个是非观念“认为这些行为是非法的,是不道德的。可是,现实的状况令人担忧,到处可见的盗版制品、任意的下载、肆意使用别人的专利技术,假冒他人的商标的情况愈演愈烈。尤为痛心的是消费者以及销售者已经习以为常。社会中弥漫着不尊重他人创新成果的气氛。所以,在根源上解决保护创新主体合法利益的举措势在必行。

总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人类为了激励创新活动而设计新的产权保护模式,它已经经历时间与现实的考验,并取得显著的效果,我们应该坚决地学会运用此制度为我们创新型社会建设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郑成思.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04.

[2]李明德.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08.

[3]冯晓青.当代知识产权制度发展的形势与特点.政法论丛,2007(4).

篇5

在人类社会化大生产的进程中,当生产关系无法满足生产力的发展,一般都是由科学技术引领的生产力的进步而引起的。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科学技术的现代史上先后经历了三次重大的历史性科技发展:第一次是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开始的科技革命。这次科技革命导致了以蒸汽机和自动纺织机为代表的工业革命,开始了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生产的变革,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世界从此揭开了新的一页,生产成为世界的生产,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历史成为世界的历史。第二次是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科技革命。电力的广泛应用,电机的广泛使用以及电讯业的迅速发展,使工业化与电气化结合在一起,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第三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开始的新科技革命“。原子能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航天技术的突破性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在当代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不断带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如果一个国家能够准确的利用科技革命所提供的机遇,那么其生产力就会获得很大的发展;如果一个国家错过了科技革命提供的历史机遇,那么其生产力就会大大落后于时代潮流。

2科学技术发展带来了人类的生存危机

马克思哲学告诉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事物,也就是要清晰的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即使是科学技术也不例外“。科学技术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危害人类,因为造福和危害可能是同一个过程。”即便只是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便利,但有时也难免会产生负面影响。由于科学和技术两面性的存在时不可避免的,所以在我们日常的科技活动中尽可能去抑制或者规避其不利因素,但不是完全消除它,因为其存在两面性,创造的同时必然存在破坏,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的利益性利用利益性利用科学技术在任何地方都无处不在,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恶果。这表现为人类外在因素的危机和内在因素的危机两个方面,外在因素是指对自然环境的危害,内在因素是指人类身的威胁。人的外在环境制造了危害,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主要体现在环境与生态的破坏、物质与资源的锐减等诸如此类的方面,人们凭着越来越发达的科学技术,对自然环境进行毫无节制地索取和消耗,最后导致一方面创造财富的同时造成自然资源的急剧枯竭;“另一方面人们不断对自然‘索取’的同时,却又向自然不停的‘污染’,现代工业化大生产大量的污染物,诸如化肥、农药等工业重金属废料。”它给人类自身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2)科技的不平衡进步科学技术的不平衡进步指的是科技在不同领域上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科技发展水平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不同的地区不平衡的进展。这导致的最终结果是那些利益高、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的国家和地区的科学技术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开展。科技发展存在的这种机制,同时指明了这种道理和事实:那些利益性强大的群体或者民族,一般能够最高效、最快速地重视和推进科技进步,在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同时,伴随着财富的创造和社会的发展也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与此相适应的是,资本主义社会自近代科学技术发展以来一直引导着技术的发展方向,至今仍引领着技术发展的潮头,而且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亦在里面。因此,科技的不平衡进步与人类文明中群体、民族、国家或者地区的不平衡发展是紧密相连的,是社会发展进程中最基本的相对关系。

(3)科技的不理性应用所谓不理性的利用,主要涵盖三个方面:第一,人们只在乎于生产劳动和经济发展中最大化、最直接的利益而使用科学技术,却忽视了长期的社会与环境的影响。第二,人们对使用新技术的社会后果缺乏明确的预期,因而即使出于善良的心里也会带来始料未及的后果。这种情况多发生于科技水平尚不发达的时期。第三,科学技术也被用于侵略的道具。人类分为不同的利益群体,比如不同的群体、民族甚至国家每一个利益群体从原则上说都是在保护和发展自己的利益,削弱和抢夺别人的利益,以至于有些利益集团时常会故意利用科学技术危害对自己不利的一方。科学技术的不理性应用导致了人类本身的危机,即技术的特异化导致人性的变化,人的主观性的沦落。人类发展科学技术的初衷如何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于人类,如何使得人类在社会化大生产中获得更大的自由和解放,从而使人获得高速发展。在人类历史上,人类利用科学技术从自然中解脱出来,确立了人类对自然的主导地位,在认知和改变自然的进程中,实现了人的改造自然的主观意愿,从而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得到了巨大的自由和解放。特别是现代科技的出现,使人越来越快地从体力劳动转向脑力劳动,使得为科技发展获得更大解放,人类越来越偏向于高度的自由。然而由于科技本身存在某些缺陷,缺乏对科技的全面的认知,同时加上对科学技术的不合理应用,导致科技的扭曲。在扭曲的状态下,技术不再只是一味的为人类创造利益,反而成为人类走向堕落的主观体、压迫人类不断走向灭亡,这种力量其实就是在慢慢剥夺了人类的自由,使人类服从它,最终使得人类成为了科技的奴役。

(4)科技的两面性作用科学技术发展至今的历史表明,它是具有两面性,也就是说科技在不断为人类创造财富的同时,也愈加损害我们的生存环境。在社会化大生产高度发达的现在,它对于我们的利与弊在同时增强,因而愈加体现科学技术的矛盾性。

3如何正确看待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的两面性作为它既定的特点,它不仅具有广义性,还具有狭义性,也就是说科学技术普遍存在于社会环境中,而且各个群体或者地区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科技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发挥重要的效应,与此同时必然也给社会环境带来相当程度的消极影响。我们不能否定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也不能寄希望于科学技术,过度盲目的发展,而体会不到科学技术的不利因素。由此可见,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有着很大推动作用,但需要人类的欲望和社会环境寻找到一个平衡点。我们应该在探索和改造自然的进程中,充分利用科学技术为我们最大化的提供服务,但对其中存在的不利因素也要提高警惕。科学技术是利弊共存的,这是事物的两面性,人类不光只看其对人类有利的一面,而且还必须了解其存在不利的因素,科学技术所带来生产力的改革是惊人,同时伴随着灾难与破坏也随之而来,我们应该正确使用科学技术,用它来改变人类的生活,改变人类的观念,使其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进程中担负起中坚力量。

4结论

篇6

关键词:学生创业 利大于弊 法律保障

Abstract:Recently, student pioneering has become a hot topic among people,and as a result,heated debates have focused on it.The author holds that there are more advantages than disadvantages for student pioneers.Our society should encourage,or at least be tolerant of,and at the same time,go a step further to perfect the relevant law system,in order to ensure the legal profits of these students,and promote this system,while at the same time pursuing the way that society is developing.

Keywords:student pionee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law system

学生创业,在美国曾经培育出了一批杰出的数字英雄,一批卓越的管理人才、以及一批著名的高科技企业。1998年5月举办的清华首届创业计划大赛,正式拉开了我国学生创业的序幕。此后,各大高校学生创业团队以及各地的学生公司风起云涌,遍地开花。但是,经历过两、三年媒体爆炒的风光日子,如今的学生创业却遭遇到来势猛劲的寒流,于是否定的声音又纷至沓来。

那么,我们如何看待和对待学生创业?是支持,是反对,抑或顺其自然?学生创业遭到的挫折除了其自身的原因以及某些客观必然性之外,是否也与我们未为学生创业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以及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有关?这都是我们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一﹑学生创业的利弊分析

学生创业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源自美国。但美国并没有学生创业这一概念。因为从美国普遍的社会文化心理出发,学生创业与其他人创业并没有什么不同。学生创业只是在中国特定的教育体制及社会环境下,才被赋予更多内涵以及获得更广泛的关注。

学生创业这一话题尽管如火如荼,但仅停留于新闻报道之中,学界鲜有涉及,本文作者亦未见有关于这一概念的表述。故笔者且将之界定为适龄青少年学生创办﹑参与创办或入股企﹑事业单位,以及为此积极筹备的活动。

中国学生创业始自1998年5月举办的清华首届创业计划大赛。目前国内知名的创业计划大赛有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校园创业大赛,团中央举办的“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关村2000”等省市级创业计划大赛以及网易等网络公司主办的创业计划大赛。参赛的大学已经超过100所,而且还形成了一批依托于理工科大学的创业中心,如北京、上海、武汉、南京、西安、成都等。作为高校学生社团的创业协会也应运而生。

被普遍认可的最初的学生公司,是1999年6月注册成立的清华大学邱虹云参股的学生公司“视美乐”,公司的资产由学生的合伙人提供的50万元注册资金和邱虹云研制的多媒体超大屏幕投影电视的技术股份组成。同年7月,位于武汉的华中理工大学,一名叫李玲玲的学生首获 10万元创业风险金,走上了独立创办公司的道路。2000年5月,在媒体广泛关注的前提下,又找到了一家成立于1999年4月的学生公司,就是川大学生王汝聪,联合章辉、殷德敏等几个在校生创办的成都亚虎(yahu)网络公司。因此,到底谁是第一家学生公司,确实很难说清楚,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此后学生公司如雨后春笋般蜂拥而出。同时,一些中专生甚至中学生也参与到创业大潮中来。

但是,仅仅过去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却涌现出学生公司纷纷倒闭的风潮,包括一度独领的“天行健”。于是,如何认识和评价学生创业,就有待于我们进行理性的分析。从哲学层面上讲,任何一个硬币都有两面,学生创业也必然是利弊并存。有鉴于此,我们的态度也必然是一分为二。然而,一个模棱两可的态度必然不具有可操作性,因此,我们又必须在权衡利弊的基础上得出一个基本肯定或基本否定的价值评判。

学生创业存在如下几点弊端:

第一,创业对学生学业的消极影响不容低估。学生的时间﹑精力有限,顾此必然失彼。没有在求学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即使创业获得暂时的成功,就长远来看,对创业的学生的日后发展也未必有利。而且,学校教育具有系统性、完整性、连贯性,所以休学创业和退学创业有悖于教育规律。

第二,创业对校园文化形成不良冲击。无论我们如何努力去正确引导,都难以绝对防止浮夸与鼓噪之风刮进了校园圣地。其直接后果是使原本踏实本分的青少年学生被煽动得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似乎艰苦的基础知识学习已然成为了一种新经济、高科技发展的最大桎梏,努力学习成为一种过时的说教,唯有创业才是自我实现的最佳途径。尤其是创业与经济利益直接挂钩,使得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的思想泛滥成灾,使很多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打上了功利主义的烙印。

第三,鼓励学生创业需要付出成本。首先,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发展,需要一定的制度基础,因此鼓励、支持学生创业就要改革相应的制度、规则以与之相适应,而任何改革都需要付出成本。其次,鼓励学生创业必然增加学校的管理成本,同时也增加社会运行的成本。

第四,学生创业风险较大。由于多数学生缺乏市场运营和企业管理的相关知识及操作经验,加上很多学生眼高手低、急躁冒进、异想天开、盲目自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是非常低的。对于许多心理承受力较弱的学生,创业失败的打击是十分巨大的。同时,对社会经济秩序也必然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然而,看到学生创业的弊端,其目的是为了对之进行更全面的分析,而不能以此作为否定其存在意义的理由,因为其裨益也是十分明显的:

篇7

讯:随着“E时代”经济的发展,网络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对卷烟营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新商盟的启动,卷烟营销就开始面临一个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具有全球性、数字化、施华洛世奇跨越时空特点的网络虚拟市场,传统市场营销方式已不能满足这个新兴市场的发展需要。然而“卷烟上水平”的战略任务,让我们再次意识到卷烟营销要进步,就必须创新,品牌培育要上水平,就必须紧跟科技发展,走在时代的前沿。

一个企业或品牌要获得知名度可以通过大力度的广告宣传实现,但在单一媒体影响力不断下降和新媒体不断涌现的今天,这种方式已经被认为成本最高、效果最“笨”的方式,而花最少的钱,取得最大的营销效果成为企业营销孜孜不倦的追求。在此背景下,活动营销、体育营销、公益营销、事件营销等一系列营销方式受到企业的亲睐,比如王老吉的亚运营销、蒙牛的“快乐女声”活动营销都取得很好的宣传效果和市场收益。近几年,面对数亿人的微博用户量,微博营销成为很多企业,特别是电商、餐饮、旅游等行业企业采用的营销宣传途径,如电商的凡客、餐饮的海底捞,掀起企业微博营销的热潮!

微博给用户提供了很多便利的工具,文字、图片(还有多图拼接)、视频、投票、外链和长微博等等。小棕瓶以后微博的功能只有会更多,不会更精简。微博累赘化是一个现象,很多企业微博为了让更多受众去点击与转发它们的微博在形式上费劲了心思。说真的,最近图片是越来越长、长微博也是如天书一般,还有视频与外链等。我个人用手机上微博比较多一些,屏幕这么小,真的同时干不了很多事情。在这里我并不想告诉你,你是应该多发图片,还是多发长微博,说白了各有喜好与利弊。但是一个小建议,专注于一个形式。人的注意力有限,你不可能要求你的受众同时为了你这一条微博做很多事情。如果你发一条长微博,试试看把你的微博140字的文字做得精简一些吧。虽然是个特例,但你也可以看看韩寒的长微博和原文微博是如何协调的。记住你想表现你的内容的重点与目标在哪里。你是想把受众吸引到你的链接,还是点击视频或图片?这都会影响你的内容编辑,但千万不要贪心,什么都拥有。记住,一条微博只要一个主角,让其他变成配角吧。

实体店与网店本身就是左手和右手的关系,实体店能让网店的东西有一个量化,而网店则为实体店购买提供了便捷。“现在,派克钢笔正是商场百货类发展电子商务的最佳时期,因为就受众而言,消费者也正进入黄金时期,会进行多元化的选择。逛商场购物是一种娱乐享受,而宅在家里的网购也是消费方式的一种。”在鲁振旺看来,百货类商场发展电子商务,不仅为实体店提供了线下资源支撑,而且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商场正朝着大而全,小而专的路线,电子商务的积极开展,为商场找准自己的定位,进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微博打破了传统互联网交流的机制,具有高更新率,多对多公开性,可亲近性等特点。企业在微博营销运营中一定要重视自己的策略。(来源:四川在线)

篇8

在理工科专业教学中,大学物理的教学内容涉及力学、光学、电磁学、热学、原子物理学等多方面,这就决定了大学物理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可以使学生获得系统、扎实的基础科学知识,从而能够使大学生站在一个更为开阔的角度思考问题,拓宽了他们的科学思维方式,也提高了他们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创新能力。大学物理教学内容中每个知识点都是不同理工科专业的基石和出发点。因此,有目的地寻找合适的切入点,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区别对待,在与其专业知识相关的物理内容上进行扩充,不仅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大学物理基础学科与其专业学科间的紧密关联性,而且可以激发各专业学生学学物理的兴趣,从而可以提升大学物理课程在理工科专业教学中的影响力。例如内燃机专业的学生应该重点讲解热力学部分,可以对热机工作的过程做一个简单的扩充,针对水利水电专业的学生应当增加学习流体力学部分等等。作为必修公共基础课的大学物理,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物理理论知识,同时要积极寻找各个专业与大学物理教学内容的结合点,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对大学物理课程的基本理论进行简单的扩充,有效地与专业课程联系在一起,使得各个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获得的知识能够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

多媒体教学是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有非常明显的教学优势。比如多媒体教学可以拓宽现有教学模式,能把复杂的物理现象用录像或者三维动画的形式展现给同学们,比如在讲到驻波时,仅仅靠描述驻波是不够的,同学们并不能够准确理解驻波现象,对波节与波腹的概念也比较模糊,如果借助多媒体工具,能将驻波这一过程以动画的形式展现给同学们,对刚才提到的几个基本概念就很容易了解了,另外,教师也可以针对不同专业,比如桥梁专业,解释驻波对桥梁的危害,并搜集相关视频,将这种物理现象利用多媒体技术与其专业结合起来,可以使大学物理教学内容表现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是传统的黑板加粉笔教学手段难以表现的。凡事有利弊,多媒体教学方式也是如此。虽然多媒体教学方式有许多优势,被很多年轻教师所采用,但经常会出现一些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所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比如多媒体可以在短时间内提供大量的信息,但学生能不能在短时间内将如此多的信息完全吸收理解,能不能达到预期的上课效果,将会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物理学科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自然学科,如果学生对教师上课内容不理解,造成的结果是对学习物理课程失去信心,对学生学习物理课程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在讲解课程的重点部分或者比较复杂的推导过程时,应用多媒体显然是不合适的,学生还没有来得及反应,就得到了最后的结果,中间过程少了同学跟随教师思考的时间,对学生理解物理定律现象是不利的。这时候,教师应该采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慢慢引导学生跟上教师的节奏,深入浅出,必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两种媒体交替使用,更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适当对课本内容延伸,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9

关键词 基因兴奋剂 伦理

中图分类号:G811.3 文献标识码:A

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科技元素在体育领域更是无处不在,体育的竞争也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随着世界各体育大国的竞争愈演愈烈,科技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加强。” “奥运会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科技体系,科技奥运以强大的科技力量和效能促进了自身的发展。科技在体育运动中的使用,一方面将促进体育运动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会使体育运动陷入困境,就如同兴奋剂与反兴奋剂这对‘同胞兄弟’”这种困境的实质即是科技带来的消极作用直接冲击着竞技体育本身的价值,而这最终可以归结为伦理问题。

随着技术水平的进步,对运动员成绩提高更快但隐蔽性更强、检测难度更大的兴奋剂种类逐渐出现,比如基因兴奋剂。基因兴奋剂源于基因治疗,由于基因治疗是将合成基因导入患者体内,能极大地改善和提高诸如肌肉萎缩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合成基因可存活数年并产生大量改造肌肉的物质,促进骨骼肌再生并增加其力量,有效防止退化,因此,一些运动员和教练员想方设法利用此原理,将能提高身体素质的基因植入体内,借助基因对肌体再造的强大功能进行不公平的竞赛,以获取竞技优势。“国际反兴奋剂组织WADA将基因兴奋剂定义为,以非治疗目的,用于提高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基因、遗传元件和(或)细胞。”科学家们在试验室不断取得的技术进步让人们有理由相信基因兴奋剂在奥运会上将逐渐成为反兴奋剂工作的焦点。宾夕法利亚大学的另一位教授李・斯威内公布了他们的最新发现,他们发现了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GF-1基因,并将该基因植入大鼠肌肉中,结果这些大鼠的肌肉大小和力量增加了15%至30%,观察发现,这些大鼠在爬楼梯运动时,肌肉力量可成倍增加。这一结果表明,如果健康的运动员接受了IGF-1基因的肌肉注射,再接受训练,肌肉会更加强壮,效果会更加持久,肌肉损伤会更容易克服。”

2003年国际奥委会已将基因兴奋剂列入违禁药物的黑名单。但是,基因兴奋剂的检测难度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大很多,“原因在于它是从细胞水平增强人体天然细胞功能来发挥作用的。目前唯一可用的方法就是肌肉活组织切片检查,但是很明显,运动员参加比赛时,不可能让检测人员切掉一块肉,因此远远不像取尿样或血样那么简单,所以目前的方式操作性不强。国际反兴奋剂机构和美国反兴奋剂机构正在合作研发新的基因兴奋剂检测技术,比如成像技术和分子学方法”。人类进入了一个高科技条件下兴奋剂与反兴奋剂激烈对抗的时代。

以兴奋剂为例,技术的异化造成了人文精神的破坏和扭曲。“兴奋剂是奥林匹克竞技运动损害身心的特殊副产品,是竞技体育职业化和商业化的畸形产物,是体育科学化的怪胎。从浅层次来看,兴奋剂的出现是由于体育商业化和职业化造成的,但是最根本的还是由于利益的驱动,引起技术的异化造成的。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边际利润率的最大化,导致了科技的工具理性膨胀,价值理性失落,科技与人文的日益分离,科技的发展失去了人文精神的导引,背离了人的根本目的,由此产生了一系列严重后果,导致了人与世界的双重危机,前者表现为人自身的危机,后者表现为环境的危机。所以,技术异化是奥运会兴奋剂问题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归根结底还是由于技术使用者的目标与价值观的异化和体育人文精神缺失造成的。兴奋剂的使用体现了使用者的意志和价值观 ,在利益集团的驱使操纵下,技术必然出现扭曲,技术理念被架空,技术使用被异化,也必然对奥运发展产生危害”。

科技以其强大的力量和效能促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同时其造成的伦理问题又使自身陷入了偏离正确人文导向的困境中。面对竞技体育比赛中技术的异化问题,即面对体育科技与伦理的关系问题,我们究竟应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矛盾?事实上,科学技术本身无所谓好与坏,关键在科学技术的运用过程。“科学是求真,但科学不能保证其本身方向的正确,这既包括研究方向,也包括研究成果应用的方向。显然,科学需要人文导向,求真需要求善导向。正如原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认为的那样: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如果不加以控制和引导而被滥用的话,也可能会带来危害。在 21 世纪,科学伦理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

针对科学技术与竞技体育的关系,正确的路径是将技术价值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用人文确保技术的应用方向。“在竞技体育中,我们必须对科技使用的价值和限度进行思考,通过对竞技科技理性和价值理性进行有机的结合,对竞技体育领域中科学及其创新成果使用的伦理道德进行规范。只有把握好科技的相对自由和实施必要的人文关怀才能使竞技体育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鹏.刘鹏同志在第29届奥运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J].体育科学,2009(7).

[2] 徐祥峰,沈友青,彭建军.体育科技发展中的利弊共存现象――基于兴奋剂与反兴奋剂视角[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3).

[3] 申建勇.对基因兴奋剂的体育伦理思考及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9).

[4] 聂翠蓉.北京2008,基因兴奋剂的首映式? [N].科技日报,2004-8-30.

[5] 朱兴中,管情安,袁春燕.奥运会上兴奋剂问题成因的深层思考[J].科技传播,2009(10).

篇10

【关键词】实验探究教学提高基础

化学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实验,实验是化学的灵魂。同样,化学课堂离不开实验,学生通过探究式实验,能了解未知的知识,连贯已学的知识,可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从而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演示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原理或者是定律都是由实验加以证实的。由此,在实际教学中,演示实验室新课导入的重要方法之一,如能充分发挥实验的趣味性、奇异性、多变性,就能创造出非常生动的情境,使学生的思维活跃,从而对新的内容充满了求知欲。同时在演示实验过程中,给学生介绍实验的思路,设计方法,实验设备以及仪器的使用等等,能很好的让其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为其探究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由抽象变形象,提高记忆效率

对于化学概念、规律等一些理论的东西,往往是千言万语都说不清的,但一旦实验就十分明了,从记忆角度看,结合演示实验讲解的化学概念远远比口头阐述的要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二、分组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观察使认识的窗口,是思维的前提,如果么有敏锐和细致的观察,就不能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由于演示实验面对全部的学生,就使得有一些细小的现象无法观察到,因此就要求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在实验前引导学生观察药品状态、仪器种类、连结方法,观察反应过程中的现象,及时纠正观察的片面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敏锐的思维能力。但在分组实验中,学生大多数受到较多的制约,例如设计好的实验思路、步骤和操作过程,无法让学生体验"方法"更无法体验创新过程,因此分组实验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着弊端。

三、改装性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课本中的实验步骤都较为老旧,很难在短时间内引起学生强烈视觉冲击,久而久之,他们就对实验操作失去兴趣,此时,如果将实验装置进行改装,用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作为实验仪器,那么肯定会引起其强烈的好奇心,思考这些东西的用途,使用的原理,从而促进教学的连贯发展。

四、趣味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通过化学实验的趣味化,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调节课堂气氛,使学生由被动的听讲转化为积极主动的观察与思考。而且中学化学实验的趣味化,也给新课程改革中实验改革及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因此,研究台湾中学化学实验的趣味化途径,希望对于新课程改革中实验趣味化进程和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趣味实验课程提供一定的帮助。

五、生活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是实践的基地是探究对象,新课程改革强调了学生的发展,而生活是发展的条件,发展是生活的内容。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该让课程走向真实的胜过,重建"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为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创设家庭小实验的情境,以达到让预习和复习化学内容的目的。其中家庭小实验包括书面设计,实施实验和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这些实验给予课本,源于生活,就地取材,灵活方便,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操作能力强,学生可以尽情发挥,大胆探索,通过化学实验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能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化学在人类进步和科技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还有助于使学生养成在生活中的主动探究意识,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中学化学实验的生活化与趣味性也是我国实验教学发展的趋势之一,教师如果能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将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家庭实验,分组实验,改装性实验有效的结合,相信化学的课堂不再枯燥和乏味,课堂的教学能有效地进行,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从而成绩也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磊,刘强,张小平等.试析《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2004.(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