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实训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0: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设计实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设计实训

篇1

1课题引导型

目前,我们环艺专业课题组承接了20多项纵横向课题,主要涉及室内装潢设计、景观设计、雕塑小品创作、绿化设计、现代生态农业规划等。我们采用课题引导形式,即环艺实训室在每周开学第一周公布本学期的课题项目,引导大二、大三年级学生积极参与课题研究,这样既让学生熟悉了环艺行业的工作模式和管理方式,掌握从绘图员到设计师的各个岗位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又能减轻教师科研的负担。

2学生设计创作基地型

实训室作为我院大学生设计创作活动基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设计竞赛、设计汇报交流、设计模型制作、设计论文竞赛、设计作品布展等。

3对外服务型

目前,环艺实训室利用实训室的设备和技术,开展了一系列对外社会服务,主要包括:1)电脑绘图与设计(CAD,Photoshop,Sketchup,3Dmax,Vray)技术服务;2)手绘表现(马克笔、彩铅)技术服务;3)助理景观设计师培训;4)室内设计员培训;5)模型制作培训。

二、开放式实训教学的管理与建设

1开放式实训室项目实训教学组织

在开放式实训式教学组织过程中,通过咨询、计划、实施、检查、评价5个过程来组织实训教学。学生在实训中充分利用所学的理论和技能完成项目实训,包括项目的前期调查、分析、设计、汇报、布展、总结等,教师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做好指导工作,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实训的总体情况。

2加强开放实训室设备管理

我院十分重视本专业的实训室建设,于2009年~2010年花费400万元资金用于购置实训设备、实训材料以及实训室的建设与管理。实训室通过建立电子门禁系统和摄像监控,实现实训室的合理开放。目前,环艺专业的4个实训室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实训课程教学,其实训室设备和材料各不相同,在使用中,需要根据各自的课程情况建立设备运行维修、维护记录档案,以保证设备正常运行[2]。

3加强实训教学管理,完善实训教学文件和管理制度建设

具体管理制度有:《实训室负责人职责》《实训室固定人员职责》《实训室客座人员职责》《实训室学生守则》《实训室仪器设备管理条例》《实训项目工作流程》《实训室档案管理制度》等。

4加强实训教师队伍的建设管理

实训教师是进行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的基础,实训教师的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实施、学生的技术水平。所以要培养合格的能很快融入企业工作的学生,首先要有高素质的教师,加强实训教师的政治学习和专业技术的培训,优化实训教师队伍。因此,培养出一批知识结构合理、敬业爱岗的优秀实训师资队伍是刻不容缓的。

5建立科学规范标准的考核体系

完善的成绩评价体系管理是保证实训教学质量的关键。实训成绩要有一定的量化标准,如以景观植物设计实训课程为例,采取实训教师评价与团队小组成员评价和学员自评相结合的方式。在评价体系中,除了知识和技能的考核外,实训教师还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吃苦耐劳精神和合作意识的评价。在进行考核评定中,从知识点的应用(20%)、技能点的应用(20%)、设计成果(30%)、设计思想与方法(20%)、工作态度与实训纪律(10%)五方面进行多元过程考核评价,并对有创新的设计、承担组长工作的学生有鼓励加分。

三、开放式实训室教学效果

1)学生熟练基本绘图技能,提高综合设计能力,培养设计创新意识。环艺专业开设的课程如手绘效果图、室内设计、家具设计、景观设计、植物设计与应用、景观建筑设计、公共艺术设计、设计课题、环境艺术综合设计等课程都包括实训部分,这些实训课的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联系紧密。通过开放式实训教学,学生可以自己的特长或者兴趣选择实训项目,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譬如,由老师担任设计总监角色,同学们做设计师,根据课题的内容、设计任务、学生兴趣特点、认知和技能基础、性别和性格差异等情况,将学生组合成5人~6人的合作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做设计室主任,每组同学要分工明确,依据设计工作流程和工作职责来参加项目的设计与实施,课题任务布置后,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共同利用实训室资源。

2)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合理,教学成果显著,专业水平不断提高。目前,环艺专业课题组教学团队中包括16名教师、3位教授、6位副教授;15位具有硕士学位;50岁以上3人,40岁~49岁5人,30岁~39岁7人,30岁以下1人。团队中有获校级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5人,优秀先进个人4人。累计50余篇,累计科研30余项。团队中白艳萍老师主持的景观设计项目于2012年入围中国建筑艺术“青年设计师奖”,王伟、蒋哲萌、周晓老师指导学生设计作品获中国建筑艺术“最佳指导教师奖”。

3)增强环艺专业自身建设。环艺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在实训教学中采取开放式教学模式对于提高我院环艺专业的课程建设、专业发展、对外的社会影响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目前,我院环艺专业已于2012年被评为江苏省重点专业(苏教高[2012]23号)。

四、结语

篇2

地方院校的非重点专业建设而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组织不能简单套用国家示范院校的高标准而盲目执行。以综合实训项目为载体,以参与设计全过程为依托,以职业岗位综合能力提升为目的的高职综合实训课程改革,在场地、项目、师资、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及由此而产生的有关实践课程体系重构,更具推广性与借鉴性,更适于地方高职院校非重点建设的艺术设计类专业。

关键词: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训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2-0155-05

一、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践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基本上是“三段式”安排: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笔者所在的湖州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群(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技术、装潢艺术设计、动漫设计与制作、多媒体技术等专业)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其专业课程划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实践课三个课程群的模块。其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包括专业认知与体验、艺术写生考察、环艺设计工作室、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答辩等环节。作为主要实践环节的工作室,贯穿三个学期(第三—五学期),二个年级(大二、大三)。在全面推行工作室实训教学的过程中,出现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工作室的教学组织形式(全班必修、部分选修、可跨专业选修),考核评价体系,师资的配置不足(十几个工作室同时开设,师资、场地就是首要解决的问题),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等。以江浙两省高职院校来说,较为成功的艺术设计工作室运行模式有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等,但毕竟占少数,推广性和实效性还有待验证。反观其他众多的高职院校,特别是中小城市的地方性院校,运行工作室模式教学碰到的第一个“瓶颈”就是师资,有实践工程经验的教师缺乏;其次是受众的学生群体面,工作室教学模式是“师傅带徒弟式”的小班化教学组织,一般不超过20名学生;第三是工作室实践教学项目缺乏与企业的直接合作关系,教学过程与企业真实设计过程缺乏对接[1]。

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核心课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有住宅空间设计、公共空间设计、景观设计等。这些课程的实践教学是切实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关键,也是确保学生应知、应会,立足社会现实的根本。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特别是学校非重点建设的专业,往往由1~2位专业教师负责核心课程的目标设定、教学内容、课程评价等,对课程的能力目标、项目选题、实施要求、教学方式、考核评价等缺乏有效的规范要求,实施过程松散、片面。工学结合、项目导向在课程改革中的探索性还不够。对应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核心课程并没有体现其“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作为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中的“第三模块”,目前的专业实践课教学,对前一阶段所学的专业基础课程没有进行有效、及时的综合、提升,对后一阶段的定岗实习、毕业设计也缺少有效的指引、过渡。

二、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综合实训的内涵

运行工作室模式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学生的技能训练也通过这个特定的教学平台得以提升。而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仍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

综合实训,是以岗位群典型综合性技术任务的工作过程为主线而进行的项目教学,是在学生完成单项、单元能力培养的基础上,以集中训练的方式,以培养学生岗位综合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是以典型工作任务进行的课程开发[2]。与工作室模式比较而言,综合实训课程更适用于全体学生,更有利于知识整合和技能综合,更大限度地增强对就业岗位的适应度。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实践教学,秉承“开放场地、开放项目、开放实施、开放教学、开放考核”的原则,基于室内设计(或景观设计)的工作内容,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如室内设计方向,针对中小型装饰工程公司家装设计师岗位,完成“别墅装饰工程项目”(

括庭院设计)的设计及施工参与的综合实训项目。教师针对企业或职业技术领域的典型设计工作,提炼出具有典型工作任务的专业实践[3]。其目的是有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获得工作过程的完整训练,以拓宽同一专业学生的就业面,促成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初步养成,从而缩短学生到企业设计单位工作的适应期。

(一) 以实际企业岗位工作内容构建实训课程

课程主要针对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知识和技能需求,设计开发开放式综合实训课程。如室内方向对应具体的需求岗位包括:方案设计、施工管理、后期表现、概预算等。基于实际工作岗位细分的思路进行课程开发设计,以实际企业岗位工作内容构建课程,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促进职业素养的养成

着重培养学生完成一个典型住宅设计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如设计方案初步设计与决策能力、客户的沟通能力、设计图纸绘制能力、施工文件的编制能力、施工的参与及管理能力。除常规的专业能力外,学生也能获取一定的社会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协助学生建立明确的就业岗位目标,有效缩短适应期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首先面临室内和室外的择业,细分又对应方案设计、施工管理、后期表现、概预算等工作岗位。通过开放式综合实训课程的实践,学生在参与真实的设计过程中,了解了各岗位的基本职责和发展前景,近可为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提供直接的感知,远可为学生职业生涯作引领,对今后的工作有了较明确的岗位认知与规划。 三、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综合实训教学改革的方案实施

以“联排别墅室内及室外环境设计”这一典型项目实施的过程为例,说明综合实训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

(一)总体能力目标

在住宅空间设计、景观设计、效果图制作、材料与构造、工程预算等专业课程学习后,进行“联排别墅室内及室外环境设计”项目的综合实践,其目的是通过校内责任教师与校外设计公司设计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别墅室内及室外环境的设计,使学生在典型项目设计的完整工作过程中获得技能训练。这种在依次完成单项能力基础上的集中实训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岗位综合技能,更大限度地增强学生对实习、就业岗位的适应度。

(二)实训项目选题

联排别墅室内及室外环境设计项目,建筑面积基本选择在200~300 m2之间。通常具有客厅、主卧室、次卧室、书房、娱乐室、客卫、主卫、厨房、地下室、庭院、屋顶阳台等典型空间。

(三)项目实训任务分解

实训任务分解的子项目内容如表1所示。

(四) 过程实施要领与规范

项目实训过程中的学习情境、教学组织过程、作业及考核安排等内容见表2。

四、以强化综合实践为导向,改革专业课程体系

从工作室到综合实训,艺术设计专业的责任教师一直在尝试新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改革,基本确立了以学校为主导,设计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突破了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训的诸多不足。

首先是场地,实训场地不是仅放几台电脑、陈设一些材料的多媒体教室。教学过程中的某个阶段(如测绘、平面方案、施工图绘制等),都可以由责任教师和设计公司协商,在施工现场由设计师指导。跟踪参与一个具体、完整的设计,对接有实力的装饰公司,比挂有多少铭牌的“人情”实训基地更有效。

其次是实训项目,改变主要依靠任课教师个人工程项目进行实训的现状(往往还缺乏典型性,与学期授课进度不同步),通过联动设计公司的设计师,紧密结合设计企业,整个实训教学的组织过程与装饰项目的设计、施工过程尽可能同步(整个综合实训总课时为76课时,贯穿一个学期)。如何有效地让学生熟悉材料和了解基本的施工工艺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难点。在综合实训课程之前,学生已经完成材料与构造课程的学习,该课程主要是让学生熟悉材料市场,抄绘施工图,而综合实训课程主要解决的问题是由单一材料认知到综合应用。在施工现场的阶段性同步跟踪中(实训过程中就核心技能点可多次组织学生去实地参观),由公司施工图设计师现场讲解,帮助学生了解材料的合理选择和构造方法,重点不是创新,而是理解程度。阶段性教学或最终项目作品答辩,引入一线设计师进行指导、评价,校内责任教师

与设计公司设计师共同指导、评定,有效提升学生实训作业的质量。作为学校课程教师与公司项目设计师,对学生实训作业评价的侧重点肯定是有差异的,这是综合实训教学活动与实际设计的差距,也是学校教学质量与用人单位期望之间的差距。在课程的阶段评价及最终评定中,更多地引入、尊重公司设计师即用人单位岗位的评价标准。

最后是强化专业师资。高职校内责任教师的普遍软肋是:年轻的硕士生毕业直接进入学校,工程实践项目参与太少,这可以在整个综合实训教学过程中,得到有效改善。只有参与具体的设计项目和具体的施工过程,教师才能与设计企业的设计师建立有效的对话机制,提升自己的综合职业技能。当教师和设计公司的设计师、优秀毕业生一起投入精力,把综合实训项目做得扎实、有序时,诸多看似困难的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的“瓶颈”问题,包括实训场地、项目、师资、教学质量评价等,自然迎刃而解。

通过综合实训的项目运行,从专业教师到专业负责人、分院领导,无论是意识观念,还是实践效果,自下而上都达成了一致,艺术设计专业群形成了浓厚的“综合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氛围。在学校新一届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正式把综合实训作为一门核心实践课程,纳入了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技术两个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训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形成了能力串联、递进的关系,这是一种基于职业能力综合性递进式培养的体系构建。综合实训的前修课程为设计制图、设计速写等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室内设计初步、住宅空间设计、电脑效果图、材料与构造、公共空间设计、工程预算等专业课程。而后续课程是工作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分成室内、室外两个方向,以选修课进行)、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答辩等。相对而言,设计制图、住宅空间设计、电脑效果图、室内设计初步、材料与构造、工程预算等课程更多侧重于单项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的组织、实施、评价等活动以校内课程责任教师为主体,整个教学过程较封闭。综合实训课程,强调基于完整工作过程(即设计过程)的教学组织,与真实项目的设计、施工进度吻合,既对前修各课程的单项能力有了提升、综合,又为后续的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奠定基础,加深学生对设计方向各具体岗位的认知,提升职业技能。

五、结语

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建立新的教学模式,这是综合实训课程改革的落脚点。整个实训的实施过程,不是学科、课程体系的完整,而是设计过程的完整性构建,即资料收集与现场勘测、与客户业主洽谈沟通、方案初步设计、深化设计、效果图制作、工程预算、设计实施与跟踪等一般工作程序的训练,其关注的重点是保证与职业岗位相关的经验、知识、技能在结构上的系统化。责任教师或是主导者,或是企业设计师的教学协助人。在项目实施中,教师必须进行二次教学设计,既要尊重学校现有的实训条件及教学管理机制,又要考虑设计公司的工作环境及设计过程。这种融入企业生产要素,强化校企合作的实践探索,带有普遍的意义,是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训教学的可行化选择。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论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的综合性课程开发[j].职教论坛,2004(6):4-7.

[2] 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66-70.

[3] 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22):47-50.

comprehensive train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environment art design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en jun

(college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hu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uzhou 313000, p. r. china)

篇3

1 实训基地实践条件建设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作用

1.1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传统教学注重教师的传授,这要求教师自身必须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传统教学的弊端就在于此,教师的知识和技能传递与转化率不高,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实训基地能改变这一状况,将更多的学习、操作机会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自觉结合理论,提高技能的运用能力。

1.2 实训基地是学生创新发展的温床

实践是创新的活水源泉。学生只有将理论学习充分与实践结合,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这样才有创新而言。

1.3 有助于提高应用型大学的教学水平

运用型大学强调学生对理论的实际运用能力,更好地满足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真正地弥合专业学习与岗位技能的鸿沟,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 与东莞大师构建科学实训体系

2.1 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

高水平的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为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基地建设应充分结合美术设计系师生实训实际情况需求,与东莞大师密切联系,有针对性地设计实训教学内容和过程,创新课程开发,满足师生教学的实际需要,提高学生实际的设计能力。其基地建设可以采取工作室形式,改造升级教学相关设备以及多媒体技术。同时,要完善对工作室的设备、教学辅助工具的管理制度,从根本上保证实训实践教学的可持续性。

2.2 校企共建专业实验室

美术设计系与东莞大师根据学生实践教育需要,在企业建立共享专业实验室,这些共享专业实验室的建立可解决实践教育过程理论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的问题,真正为产学研的转换机制提供保障。对现有实验设备进行改造,使其能够用于学生实践训练,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通过该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行,学校可以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图1)

2.3 东莞大师生活设施建设

企业生活设施的完善度是激励学生大胆创新的动力之一。企业理应对现有不能满足学生实训实习需要的部分生活设施进行升级换代,投入合理的资金进行包括中心和合作企业现场教室、学生宿舍的建设和改造,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基本生活需求。(图2)

3 美术设计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东莞大师实训基地具体实施要点

3.1 以实训基地平台搭载“双证书”

“双证书”是包括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内高职专业所有学生的必备需求。“双证书”能给学生的就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也是现在现代职场科学规范发展必然的要求。所以我们理应将“职业技能认证考试纳入实训基地建设内容中,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提升综合职业素质”。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实际工作中,学生也能凭借动手能力、设计创作能力强为其赢得更广大的发展空间。这对应用型大学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提升也是一个重要的杀手锏。

3.2 组建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和导师。因此我们在完善实训基地建设的基础上,也要努力组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型”的专业教师队伍。实训教师除了要扎实的理论基础之外,更要具备传授基本专业知识和指导学生操作实践的业务能力。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教师应该积极进修,不断学习。同时,还应自觉深入企业,提升自我。

3.3 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制度

制度是开展各项具体活动的根本性保障,尤其是保证实训学习和教学顺利进行的实训基地建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保障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转,需要制定科学的、健全的管理制度,如项目设备采购质量管理、工作室运行制度和产学研评价指标设置。这些管理制度的建设,积累了很多经验,为实训基地后续的发展和维护提供了支持和备案。给后面更多的实践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了范例和模板。

篇4

一、教学主线——设计类课程中的环境训练

建筑设计类教学是建筑学教育的核心,在此类课程教学中进行环境设计训练最容易取得潜移默化的成效,教学中可结合建筑的分阶段教育目标设置环境分阶段训练目标。

1.融合环境的构成训练

一年级的设计基础课程中主要集中在三大构成训练,近些年开始融入建构训练。传统建筑教学中拟定的题目主要针对构成目标的个体,往往未设置环境的背景。这样容易让学生在最开始就忽视对环境的设计思考。融合环境的构成训练主要集中在一年级。给每个构成作业设置具体的环境条件。比如色彩构成中,引入四季的主题或者课程所处的季节特色主题,让学生进行能表达主题环境的色彩设计;比如在空间建构中给出明确的地域环境或者场地条件,让学生在该背景下进行主题建构训练,形成的空间能和环境产生诸如视线或型体等联系。

2.自然要素的设计训练

进入二年级和三年级上学期,学生们开始逐渐学会小中型建筑的设计手法,在这个时候也是学生开始对自然界中光线、风体等要素最感兴趣也最不知如何运用的阶段,这个时候的设计训练中要进行纯粹自然环境要素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训练,即抽掉所有的和人文、习俗、文化符号等场所环境要素,让学生在研究场地的光线、通风,研究这些要素如何运用到建筑内部空间设计中,探讨水体、地形等环境要素如何和建筑在型体、功能布局、氛围营造等方面发生联系,从而进行完全和自然环境有关的建筑设计,这样做的目的既能避免对各种流行建筑风格的抄袭或者单纯追求纯粹符号性的立面或构图,也能让学生比较清晰地进入自然环境的探索。

3.文化景观的设计训练

进入大三下学期以后,在设计类课程中可以逐渐增加环境训练的难度。除了自然要素的设计训练外,该阶段要增加以历史人文等文化景观为主要出发点的设计训练。在设计前期可通过制定便于学生调查的场地,让学生对场地所在的历史、人文、习俗等人文景观进行深度调研,并在设计方案中以文化符号设计的形式进行体现。当然,融合环境的构成训练和自然要素设计训练要继续。

二、引导副线——理论类课程中的环境教育

理论是设计训练的基础,除了设计类课程中的训练,可增设以环境教育为主的理论课程。

1.基础环境教育

和融合环境的设计训练阶段相呼应,该类课程要开设在一年级为主。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人类居住环境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环境的特色。以概述讲解为主。

2.自然环境教育

课程以介绍自然光线的特征、风的运用和发生规律、地形的识别和与建筑建造之间的关系等主要自然要素和建筑设计间的理论。

3.人文环境教育

现行的课程中建筑史类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历史人文信息和设计理念。除此类课程外,可增设更加细致的人文环境教育的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一个文化符号或者场所文脉在建筑中表达的过程和具体方法。

三、认知副线——实践类课程中的环境示范

1.环境认知

该环节可增加环境认知训练,训练内容包括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认知。比如选择某个具体的建筑及环境,让学生选择一天的不同时段和一年中的不同季节进行跟踪观察,并进行图示笔记,记录光照、风等自然要素在建筑内外空间的变化和对内部舒适度的影响等。记录不同人群对建筑内外利用的感受,分析其内在的人文原因。这样的认知训练能使学生养成观察的好习惯,并能在设计中自觉养成对环境因素的运用。

2.建筑与环境的实践实习

篇5

【关键词】训练模式;虚拟现实;测控通信系统

0 引言

高密度海上测控任务要求测控通信系统设备必须稳定可靠,这就给传统的测控通信训练模式带来挑战,以往测控通信系统训练模式采取以理论训练和实操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并采取仿真训练等手段为辅助手段,这些训练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培养了大量的海上测控通信人才。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在越来越多的领域采取虚拟训练的模式开展训练,其具有训练成本低、安全性高、不受时空限制且训练效果好等特点,通过训练模式转变的研究,将有效推动通信系统训练效益。

1 海上测控通信系统训练模式综述

海上测控通信系统训练模式包括个人自学、承师带徒、厂所培训、授课讲课、联调演练及网络化训练等模式,为海上测控通信系统人才培养、能力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

1.1 个人自学

个人自学是根据个人训练的实际情况,依据年初制定的个人年度训练计划开展专业训练的方式,其具有针对性强、效果有限的特点,侧重于对设备基本信息、基本操作、基本流程、基本原理的掌握。

1.2 承师带徒

承师带徒是为岗位人员指定本专业技术骨干开展专业知识培训,包括理论授课、实操演示等,主要通过“以老带新、互帮互学”等方式开展训练,其具有指导性强、重点突出等特点,侧重于基本操作、基本原理的学习和掌握。

1.3 厂所培训

厂所培训主要结合新设备研制、改造、联合课题研究、厂所代职等工作进行,厂所培训能够使岗位人员对设备的总体知识、设备性能、设备原理等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和研究,对提升岗位人员执掌设备能力和科研试验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1.4 授课讲课

授课讲课可分为新学员汇报讲课、外训人员汇报讲课、岗位专家授课、外请专家授课等。通过授课讲课既可检查人员知识掌握情况。又可使岗位人员学习了解当前新技术、新研究、新应用等,为岗位人员提供岗位训练和科研创新动力。

1.5 联调演练

联调演练是为了熟悉任务流程、检验参试设备工作状态和技术性能,验证软硬件的可靠性、协调性,确保测控通信设备间的接口正确、可靠,可培养岗位人员严谨的试验作风、熟练掌握操作流程和任务工作流程,锻炼指挥员的组织指挥和协同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训练方式。

1.6 网络化训练

网络化训练是指利用网络上的训练资源或者相关训练软件辅助人员进行训练、考核的训练方式,主要包括网上模拟系统训练、远程培训、视频教学和网上考核等。网络化训练可以充分利用网络集成化,数字化,资源共享方便快捷等特点辅助训练,扩展训练模式,提高训练效率,优化考核过程。

1.7 计算机模拟训练

计算机模拟能够逼真地显现现实中相关任务的过程,可激起参训人员的行为和思维的反应,是一种有效地训练手段。但目前的计算模拟训练存在交互性不强、环境不逼真、“身临其境”感觉不明显等问题,停留在二维层面,训练效果与预期的差距较大,不能满足模拟训练要求,急需研究新的真实性较高、交互性较强、立体感较好的模拟训练模式。

2 虚拟现实仿真模拟训练模式的概念

训练模拟系统从技术手段上看,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一是以硬件设备为主、结合相关软件、与实际装备基本一致的“硬”模拟系统,比如,用于驾驶和操纵训练的各种专项技能训练模拟器;二是以软件方式为主、用虚拟界面代替实际装备界面、与实际装备视觉效果基本一致的“软”模拟系统,比如,用于装备操作流程训练、战术指挥训练的各种训练模拟系统等;三是在实际平台或装备系统中嵌入专用于训练的信息支持软件,从而构成了实装嵌入式训练模拟系统。无论上述哪一种训练模拟系统,其所构成的训练环境与真实环境相比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仿真度”问题一直困扰着模拟领域,对“构造逼真训练环境”的追求长期存在并一直未能得到很好地解决。虚拟现实技术可对研究对象和环境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提高人类认知的广度和深度,拓宽认识空间和方法空间,是仿真技术的发展方向。

2.1 虚拟现实系统的基本概念

虚拟现实(Vitual Reality,VR),又称“灵境技术”,是综合利用了计算机图形学、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模拟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功能,使人沉浸在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环境中,通过语言、手势等自然的方式与之进行实时交互,创建一种适人化的多维信息空间。

2.2 虚拟现实系统的基本特征

虚拟现实系统的最大优势是能够充分发挥在由计算机和人构成的系统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即把人的感知能力、认知能力和心理状态在计算机系统中得到体现,人与系统交互采用完全自然的方式。其基本特征可通过“灵境技术三角形”加以描述,即“3个I(Immersion(沉浸)-Interaction(交互)-Imagination(构想))”。

2.3 虚拟现实系统的基本构成

虚拟现实系统一般分为桌面式、大屏幕式和头盔式,按照系统构成划分可分为检测模块(检测用户的操作命令,并通过传感器模块作用于虚拟环境)、反馈模块(接受来自传感器模块的信息,为用户提供实时反馈)、传感器模块(接受来自用户的操作命令将其作用于虚拟环境,并将操作后产生的结果以相应的反馈形式提供给用户)、控制模块(对传感器进行控制,使其对用户、虚拟环境和现实世界产生作用)、3D模型库(现实世界各组成部分的三维表示,并由此构成对应的虚拟环境)及建模模块(获取现实世界各组成部分的三维数据,并建立他们的三维模型)。

2.4 虚拟现实训练模式特点

与传统的训练模式相比较,使用虚拟现实的训练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1)提高训练环境的逼真度。通过虚拟现实的模拟训练系统,设立与任务实战、设备故障等相一致的训练环境,使参训人员处于逼真的环境下开展训练,可避免因设备安全隐患而降低训练难度和标准的情况发生。

(2)大大缩短训练时间。通过计算机虚拟技术可迅速设置联调演练和任务实战场景,且不受人员、环境、天气等影响缩短了参训人员的准备时间。

(3)大大减少了装备的损耗。由于海上环境复杂,设备动用频繁极易造成设备故障损坏,从而增加海上测控任务风险。在实际施训中,可通过模拟训练提高训练的逼真度,在确保训练效益的前提下,降低设备损坏。

(4)可复现人员训练情况。在使用虚拟训练系统进行训练时,系统可模拟各种实际情况,并对相关训练情况进行记录、回放,以便于进一步掌握、了解训练中的得失,做好总结,提升能力。

3 测控通信系统虚拟现实训练模式建设

虚拟现实仿真训练模式是引领未来测控通信系统训练的先进训练模式,对于提高测控通信系统训练效益具有重要意义,虚拟现实仿真训练模式主要包括以下软硬件保障、训练内容和方式、训练制度保障等方面内容。

3.1 软硬件建设

虚拟现实仿真训练的目标是由计算机生成虚拟世界,用户可以与之进行视、听、触、嗅觉等全方位的交互,并且可实现实时响应。因此除了高性能的计算机外,还需要相关的软件。

通过专业VR建模软件如OpenGL、Pro/E、Vega、Creator等建立环境模型,可结合Visual C++构建的平台营造虚拟环境;运用多种方法来保证三维场景的动态显示;利用模板匹配、人工神经网络等技术实现运动的识别来交互;为保证环境的真实性,还需要使用I-Collide、PAPID、V-Clip等算法进行实时的碰撞检测。

通过软件和硬件将通信系统设备、接口、环境等通过计算机进行模拟仿真,增强通信环境的“逼真度”,为基于虚拟现实的训练模式提供场景、环境、反馈等支撑,实现了基于虚拟现实的软硬件支撑。

3.2 训练内容方式

(1)单人通信设备模拟训练。基于VR的模拟训练系统最初应用于单人操作维护装备,对于单人通信设备模拟操作训练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通过三维图形生成系统生成逼真的涌浪、船摇、风浪等各种设备操作条件,与合成的三维空间声音的效果一同,完成单人通信模拟训练系统的训练,如天线跟踪的飞车现象等。通过单人通信设备模拟训练实现单人在各种气象条件和环境下,逼真模拟操作设备训练。

(2)开展指挥人员模拟训练。根据应急状态下和常态化任务状态下,综合甲板、机房等各种环境下的通信状态、场景,让指挥员通过传感器装置观察设备状态及处置现状,以便于逼真模拟与真实环境完全相似的环境,生动的视觉、听觉和触觉效果,使受训指挥员“沉浸”在“真实的”试验任务环境中,开展任务指挥及应急处置指挥,锻炼指挥员的心理素质和指挥能力。

(3)通过网络开展异地同环境演练。通信系统最大特点是点多、线长、面广,一个设备故障可能涉及到多个方向、多个测站,只有通过协同指挥、协同操作才能彻底排除故障,因此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分布式交互仿真并结合现代网络通信技术,通过模拟训练中心设置在不同测量站(船站)的指挥员的模拟系统终端,实现不同地域、相同环境的模拟训练,各测站之间的通信系统可通过局域网和广域网实现互联互通,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联合演练,排除设备故障、组织基地间的通信设备应急处置联合训练。

3.3 训练模式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模拟训练模式将呈现新的发展。

(1)着眼复杂环境,构建多维虚拟试验任务环境,提高训练效益。在实际任务过程中,海上通信环境呈现陆、海、空、天、电等多维发展的趋势,需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保持通信信息畅通,应着重加强复杂环境下的多维训练。

(2)实施超实时模拟训练。这种训练是使受训对象在模拟环境中进行的一种比正常训练速度更快的训练。通常采用压缩时间跨度,加快作业进程,提高训练强度的方式进行,使受训者得到超常的反应和训练,其适用于技能型训练。

(3)与心理训练紧密结合。通过将虚拟现实模拟训练与心理训练紧密结合后,进一步训练人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恢复能力,对于应急情况下的组织指挥、应急操作均有重要意义。

4 结束语

创新信息化条件下训练模式,既是深化训练改革的核心,目前基于虚拟现实的模拟训练仍然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尚未成规模、成体制,相应的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制度建设等仍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但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引导研究引向深入,为测控通信系统的训练模式改革创新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李林,吴卫玲,黄权欣.虚拟维修综述[J].科技信息,2009(33).

[2]胡小强.虚拟现实技术基础与应用[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

[3]刘世斌,刘兴彦.虚拟现实技术在军事上的研究[J].应用与安全,2003(04):604-607.

[4]洪炳F,蔡则苏,唐好选.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

篇6

关键词:VBSE;实践教学;实训平台

会计专业是理论性与实践性都比较强的专业,对于该专业学生来说,实训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综合能力,决定着学生的能力是否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传统的会计专业教学实践存在着实训手段单一,综合性、设计性内容不足;实训内容静态化,缺少应变能力的训练;课程设计难以体现岗位特性等问题,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学生在进入企业后需要适应的时间较长,企业需要付出较多的人力、财力来进行新员工的培训,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应用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来搭建财务综合实践平台,对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会计工作进行全方位的模拟,可以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了解真实企业的经营与运作过程,了解企业内部结构、运作流程等,感悟复杂市场营销环境下的企业会计工作,学会工作、学会思考,从而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1VBSE财务综合实践平台的特点

VBSE财务综合实践平台是针对会计专业学生搭建的综合实训平台,颠覆了传统的实训教学模式,主要特点包括:一是学生角色的转变,在该实训平台中,学生不再是学生,而是企业的一名员工,需要应聘入职,有岗位职责、工作任务,还要进行工作考评;二是全景呈现真实企业的方方面面,学生的视角不再仅仅局限于会计一角,企业完整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都将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三是完善的系统架构,帮助学生切身地去认知现代商业社会环境以及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工作特点,促进专业理论知识的转化与应用,感悟复杂市场环境下的企业经营,让学生学会工作、学会思考,从而培养自身的综合职业素养和全局意识,增强学生参与社会的责任感。

2VBSE财务综合实践平台建设的关键点

2.1物理环境的建设

VBSE财务综合实践平台建设首先要搭建一个完整的、符合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要求的物理环境,营建具有真实企业经营氛围的环境是平台建设的基础。具体来说,一是要选择适当的仿真企业办公场地,场地大小、布局可以根据实训规模的大小及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满足实训及仿真要求即可,一方面便于管理,另一方面便于仿真协作;二是企业办公环境的营造要尽可能地贴近真实的企业办公环境,办公桌椅、电脑、打印机等企业办公设施要齐备,在细节上要尽可能地营造出企业办公的氛围;三是企业各部门及外部服务机构的设置要有物理意义上的隔绝,尤其是外部服务机构如银行、税务、工商等部门,要与企业主体的办公环境在物理空间上有所隔离,避免在同一场所内设置。

2.2企业团队的组建

在搭建好物理环境之后,进行企业团队的组建是财务综合实践平台建设的另一关键点。具体来说,企业团队组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完善的企业组织架构。仿真企业的组织架构包括企业管理部、营销部、生产计划部、人力资源部、仓储部、采购部、财务部,其中财务部岗位设置了财务部经理、总账会计、成本会计和出纳员。二是定人定岗。财务综合实践平台的核心是企业组织架构中的财务部,但从业务流程的角度来说,其他部门的人员配置也是至关重要的。从实践经验来说,除财务部,其他部门的人员配置应以教师进行角色扮演为宜,如条件允许,也可结合学校其他专业的VBSE来进行交叉设置,确保仿真企业内部各管理环节的专业性。对于财务部的定人定岗,则可以通过让学生投递简历、面试应聘等来进行确定,使学生从源头上就感觉到虚拟商业社会环境的严肃性。三是制定完善的企业管理规章制度。要全景仿真现实环境中的企业,制定贴合企业经营管理实际的规章制度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规章制度,才能有效营造出真实的企业氛围。

2.3工作任务的设计

工作任务的设计是VBSE财务综合实践平台建设的又一大关键环节。搭建物理环境、组建企业团队等,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开展工作,因此,工作任务的设计是实训项目运转起来的中心环节,只有围绕工作任务,才能实现实训的最终目的。VBSE财务综合实践平台涉及的工作任务可以分为2种类型,一类是基本工作任务,另一类是实时工作任务。基本工作任务包括初期建账、税费计算、薪酬核算、薪酬发放、货款回收、材料款支付、期末结账等;实时工作任务是工作任务设计的主要部分,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类工作任务的设计是根据企业实践,将真实经营环境中企业遇到的会计问题呈现在学生的仿真实训中,如各类会计报表的填报、审核;企业固定资产的盘点、折旧计提等。实时工作任务的设计要以问题为中心,在实训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工作任务,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由易到难,逐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

3VBSE财务综合实践平台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全景仿真并不仅仅是一套系统就可以轻易实现的,要营造企业经营的氛围,需要着手的细节处甚多,要将一个真实的企业搬进校园,在某种程度上,并不亚于真实创办一家企业的难度。因此,要让学生在实训中真实地感受到企业的氛围,要以真实创办企业的模式来进行平台的建设,在此方面,学校实训项目管理者与组织者还需要进行不断地摸索与探讨。其次,VBSE虚拟商业社会环境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实训过程中,教师在仿真实训中往往充当企业的管理与组织者,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与综合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没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与多方面的涉猎,很难在实训过程中满足学生的需求、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因此,在此问题上,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综合素养;另一方面在实训过程中,引入企业人士进行客串也不失为一种解决的办法。再次,基于VBSE财务综合实践平台的校内实训,应建立一套完善的效果评价体系来对实训效果进行评估,然后再根据评估结果不断改进完善实训平台,只有如此,才能使平台建设日趋完善。

4结语

VBSE这一全景仿真的虚拟实践教学系统,秉承“将企业搬进校园”的实践教学理念,对于会计专业这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来说,其应用价值已经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优势明显,发展推广潜力巨大,但从实践的角度来说,基于VBSE的财务综合实践平台的建设,还需要在一些方面不断完善与探索,才能使其应用价值不断提升,助力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媛.财经院校运用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开展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长春大学学报,2014(2):270-273.

[2]卢德湖.VBSE创新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J].嘉应学院学报,2013(4):94-97.

篇7

1.课程实训环节设计的必要性

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所设置的环保管理类课程,长期以纯理论教学为主,虽然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进行了诸如案例教学、情景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教学方式的改革,但从实际结果看,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缺少实训环节的安排、形式单一。技能型人才是目前市场上需求量最高的人群,而纯理论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差,就业面窄,这就对课程实训环节的安排提出了新要求。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专业必修课主要有:环境管理、环境监察、环境规划、环境法与环境执法、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百分之百的纯理论教学,形式单一。

1.2现行教学模式实训效果差。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提倡案例教学、情景教学,但教学条件落后,大部分的案例教学、情景教学流于形式,变成了案例讲解或举例教学,师生间互动不强。从学生反馈的信息看,在案例学习中经常是“消息滞后,不具有时代感”,对于案例所提供的信息不具备吸引力,没有深刻认识,所以案例教学的效果并不如预期的好。

1.3实训环节不计入考核范围。本专业的理论课程成绩评定包括两部分:平时成绩(40%)和期末成绩(60%)。期末考试多为闭卷形式,平时成绩包括考勤、作业、平时表现等,教师可以根据课程需要安排比例。教师虽然在教学中安排有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实训环节,但因为不计入成绩,调动不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样就成了以教师讲授为主了。针对以上问题,必须增加环保管理类课程教学的实训环节的教学和考核,以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毕业生。

2.课程实训环节的内容及要求课程实训环节主要包括实训项目设计、操作和考核三个部分。实训前,教师要详细地介绍实训操作流程、具体要求及考核方式。将以实训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详细地向学生进行讲解,要求学生按照自愿原则分组,每组3-4人为宜,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实训任务。小组内进行责任分工,实行组长负责制,充分体验管理和协作的关系。同时,鉴于学生初次接触实训教学的内容,教师可以对项目内容举例进行讲解,为学生提供参考;对实训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有个统一的认识;为了保证实训任务顺利完成,教师应指定统一的时间、地点定期对学生进行辅导。

2.1实训项目的选题要有针对性。实训项目要和课程所授内容配套,更应该具有针对性,即实训项目要设计学生熟悉的领域,最好贴近大学生活。如在讲授区域环境问题时,设置污染源调查的实训项目,调查的对象可以是学生们熟悉的校医院、美容美发店、餐饮(饭店)、学校)等,通过学生调查典型区域污染源,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独立工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实训项目的内容要有时代感、新鲜感。90后大学生更乐于接受体验新事物。因此,项目的设置一定要结合新事物、新观点、新议题。如在讲授可持续发展理论时,可以加入低碳经济理论,可以让学生在掌握新理论的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谈谈自身“如何做到低碳”。2.3实训项目设计要具有灵活性。实训项目设计的灵活性就是要给学生留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余地。如:在讲解循环经济运行模式时,设置一次公开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种循环经济的模式自学,后由小组选派代表进行讲授,最后由教师点评。此项目灵活性很高,学生可选择的模式多样,有农业生产模式、工业生产模式及其他产业模式,且操作性强,可以锻炼学生的收集资料、分析资料、讲解知识的综合能力。

2.4实训项目设计要体现区域性。实训项目除了要难易适中外,更要结合区域特点,体现区域差异。如:在讲解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时,要求学生一定要结合区域特色,选择当地的主导产业,即区位商必须在1.5-2.0的产业。另外,污染源调查也要注意这一点,不同的区域(如:居民区和交通稠密区)其主要污染源调查的重点不同。

篇8

关键词:教学环境;物化环境;文化环境;“教学做”一体化技能训练;职教情景教学技能训练

一、教学环境建设的界定

教学环境是影响教学活动的各种外部条件。根据这一定义,教学环境涵盖了地理位置、天气条件等自然环境,仪器设备、教室布置等物质环境,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等人际环境,以及学习氛围、舆论信息等观念环境。湖南师范大学张楚廷教授认为,教学自然环境和教学物质环境属于物化环境,人际环境、观念环境等属于文化环境。物化环境对显性教学起直接作用,是显性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前提和保障。文化环境则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隐性知识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影响着学生在显性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参与意识,进而对显性学习的成效产生影响。

因此,教学环境建设,必须同时考虑物化环境建设和文化环境建设两部分,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由于教学自然环境在建校之初甚至之前就已经基本确定,属先天性条件,后期建设很难有根本性变化,因此,一般意义上的物化环境实际上是狭义的概念,特指仪器设备、教室环境等物质环境。

二、普通师范教学技能训练环境

教学技能是在课堂教育中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及教学理论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需通过反复训练获得。目前,教学技能训练中采用最广泛、效果最突出的方法是微格教学法,即利用视音频技术将学生的教学训练过程记录下来,师生共同观摩分析教学录像,提出改进建议,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直至掌握正确的教学技能。

微格教学系统是当前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的主流环境,一般包括微格教室、总控室和观摩室。微格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系统和视音频录制系统,可以将学生讲课过程录制下来。总控室可以控制各室的摄录设备,并监听、监看学生授课过程。观摩室是配备视频终端的普通教室,可以实时观看各室内的教学训练过程,供师生观摩评价。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实时直播、点播系统也开始被纳入微格教学系统。这就使得传统的微格教学系统得以无限拓展,只要拥有摄像头和话筒,便可以将教学训练的视音频信号记录下来,并通过网络传输出去,便可以实现教学观摩点评,如图1所示。在保证微格教学的核心要素(授课、录制、观摩、评价)不变的情况下,微格教学的时间和地点更加灵活多变。突破时空限制的微格教学,其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应用方法更加灵活,微格教学训练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和多样化。在不同场地借助一定的视音频录制设备和无处不在的网络,便可以完成实验教学、实训教学、技能训练等各种不同的训练任务。职教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的物化环境正是根据这一原理来实现的。

三、职教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环境建设

职教师范生作为职业教育的储备师资,其教学能力的养成,必须通过反复的教学技能训练来完成。目前,大部分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训练是在普通的微格教室内完成的,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课堂教学技能,包括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演示技能等,职业技术教学技能模块的训练鲜有涉及。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具有典型职教特色的教学技能训练环境。从系统论的角度讲,环境是系统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环境对系统具有调控作用,系统的功能也只有在环境中才能得以体现。因此,要推进职教教学技能训练的发展,必须先建设典型、规范的职教教学技能训练环境。这就需要先对职教教师的教学技能进行界定,然后从物化环境和文化环境两方面入手,探讨训练环境建设问题。

(一)职教教师的教学技能要求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面向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性人才,强调职业技能训练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这就决定了职教教学活动必须围绕专业知识的获得以及专业技能的养成而展开的。因此,职教教师除了具备传统的课堂授课能力外,还必须具备传授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实践教学能。对此,很多专家学者都有着明确的论述。

湖南农业大学邹立君副教授认为,职业教育教学技能包括一般的教学能力和体现职业教育教学特点的特殊能力。特殊教学能力包括,专业实践场地的设计与运用技能、指导学生实践的技能、专业操作与示范技能、专业课程的开发技能等。湖南师范大学肖化移博士将职业教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分为普适性能力、通识教学能力和职业技术教学能力。普适性能力是指应用在各种情境下的一般能力。通识教学能力是指教师职业都应该具备的教学的素质能力,分为教学基本技能、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管理能力。职业技术教学能力包括教学实践能力、技术实践能力和管理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职教教师教学技能是一个复合型的能力体系,由两大模块构成,一是基本的师范教学技能模块,也就是所有师范生都应该掌握的体现教师职业能力的基本训练模块,包括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技能和教学评价能力。二是职业技术教学技能模块,包括实践教学技能、职教教学法实施、职教课程与项目开发,以及基于职业情景的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管理等。

(二)职教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的物化环境建设

1.职教教学技能训练环境的系统构成。典型的职教教学技能训练环境包括三部分,一是普通师范技能训练环境,也就是传统的微格教学训练室。二是“教学做”一体化技能训练室,也就是集传统教室与工作间于一体的综合训练环境,培养学生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教课程教学设计能力,理论授课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实施能力,以及开展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职教教学活动的管理能力。三是职教情境教学技能训练环境,锻炼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技术工作环境开展教学的能力,包括综合性实训项目教学、设备仪器维修维护等,提高学生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与现场组织、实操演练与技能传授能力。

三种类型的训练室在物理空间上是分离的,采用流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视音频远程录制。具体思路是,利用摄像头(摄像机)和拾音器(话筒),录制教学现场的视频、音频信号和计算机动态屏幕信号,通过IP网络传输到录播服务器,多媒体录播服务器将收到的信号进行同步组合录制,并进行实时直播及点播,如图2所示。

图2 职教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系统

微格教室的建设已经非常成熟,很多文献教材都已经做过详细介绍,在此不再赘述,下面主要阐述“教学做”一体化技能训练室和职教情境教学技能训练室的建设思路。

2.“教学做”一体化技能训练室的构建。“教学做”一体化技能训练室,其实是在微格教室的基础上,根据职教“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增设实践教学区,形成“理论授课+实践教学”的综合训练环境,包括多媒体教学系统、视音频录制系统、师生桌椅、实验台、设备柜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技能训练室,与职业院校中真正的一体化教室有所不同,首先,它不是为某一专业服务,而是为全校的各专业师范生共同服务的,其训练环境必须具有普适性,能够满足各个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训练需要。其次,作为模拟的教学技能训练环境,“教学做”一体化训练室的数量多、场地小、不配备大型的专业设备。因为训练的内容是职教教学技能,不是职业劳动技能,专业仪器设备只是开展教学技能训练的载体,因此,考虑到资金、场地等方面的因素,“教学做”一体化训练室不配备大型的专业实验设备和实验台,只选取各专业中较为典型、体积较小的专业元器件、仪器仪表及其他专业用品,如电子专业的电阻、线路板、示波器,财会专业的记账凭证等。这些教学用具可以方便地存放在设备柜中,当职教师范生开展教学训练时,他要像真正的实践课教师一样,从实践教学的准备阶段开始训练,先选择实验设备、检测设备性能,然后搭建实验情景、开展实验教学。

转贴于

为了记录和观摩学生的教学过程,每间训练室配备两个固定的摄像头,一个摄像头用于拍摄理论讲授过程,拍摄内容包括投影幕、白板(黑板)、授课教师。另一个摄像头在实验台的正上方,垂直向下拍摄学生在实验台的各种操作。录音采用无线话筒,当学生在白板前或者实验台前讲课时,声音都能被清晰连贯地记录下来。两个摄像头及电脑屏幕与视频信号编码器相连,视频及VGA信号通过网络记录到录播服务器中。录播服务器作为系统的核心,负责信号的处理,完成视频、音频、计算机VGA信号的同步录制和直播,录制生成的文件存储在本地服务器或网络存储设备。

3.职教情境教学技能训练环境的构建。职教情境教学技能训练,顾名思义,就是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展开教学技能训练,应该是职教师范生必修的教学技能训练课程,要求实训室模拟相关行业的真实工作环境,并配备专业的仪器设备。由于很多专业设备比较庞大,价格非常昂贵,建立涵盖各学科专业并配备相应专业设备的职业情境教学训练室比较困难。比较经济可行的建设方案是,在已有的专业实训室及实训设备基础上,增添视音频录制设备,通过网络连接到视音频服务器,实现信号的记录和传输。

摄像设备的选择需要根据实训室和实训设备的具体情况决定。对于不需要精密操作、实训室面积较小的教学训练,比如客房服务、前台接待等实践教学训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实训室内装设固定摄像头。其优点是,不会干扰学生的教学训练,无须专人拍摄,操作简单,缺点是拍摄范围大,拍摄内容较杂,无法展现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细微工作。如果实训环境复杂、设备实操过程中有精细操作,最好使用摄像机进行教学视频录制。比如,学生在讲解数控设备的使用时,师生位于设备前方,数控机械的操作面板和刀具运行过程都会被身体挡住,如果使用摄像头从较远的地方进行录制,则无法记录演示讲解的关键视频,因此最好采用摄像机拍摄。一般采用DV拍摄即可满足画面质量要求,而且移动方便、操作简单、价格适中。

图3 职教情景教学技能训练场景

(三)职教教学技能训练的文化环境建设

职教教学技能训练的文化环境建设主要从制度、氛围、活动、资源等方面为学生营造开放自由、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营造活跃积极的学习氛围。定期举办教学技能大赛,鼓励学生参与教学竞赛,通过班级选拔、年级选拔、学院选拔、全校选拔等层层选拔机制,营造人人参与的竞赛氛围,提高师范生对教学技能的重视程度。

建立个人学习档案,每次教学训练的授课视频、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个人反思、讲义教案等资料都收入其中。在征得学生同意的情况下,将学生们的个人档案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发布在教学网站上,作为宝贵的学习资料。鼓励学生多去了解师兄师姐们的教学成长历程,用这些鲜活的案例来感染和鼓舞学生,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2.采用开放式管理模式。职教教学技能训练是需要学生主动参与的个性化教学实践,主要锻炼学生在不同教学环境中的教学设计、实施、组织、评价的能力。开放式管理为学生创造一个相对自由的训练环境,在明确的教学目标之下,学生可自由选择实验项目、授课内容、教学形式等,在信息化实训管理软件的辅助下,学生可以进入开放管理系统后,查看各实训室的面积、设备、开放使用情况等具体信息,能够看到该室的开放预约情况,包括预约时间、训练项目、预约申请的受理情况等,学生可以选择通过留言窗口提问,也可以提出预约申请,如表1所示。

3.建设立体化教学资源。建立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包括不同版本的专著、教材、参考书、电子文献、教学网站、教学电视片等等。之所以强调不同版本,是希望学生能够博览众家,了解不同著作者的研究成果,分析不同教材之间的异同,思考职教教学技能训练的要点,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技能训练计划。同样,为学生提供各种类型的教学视频案例,包括知名教授教师的授课实录、各种教学技能大赛的参赛作品、往届学生的教学训练视频等,尽量涵盖各个学科,让学生在大量的真实授课案例中,领悟不同的授课风格,思考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活动组织、教学资源利开发的流程和方法。

表1实训室开放申请表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一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2]张楚廷.论教学环境与课程[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01).

[3]朱永海,王传旭.教育信息化人文环境建设现状、问题与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0(01).

[4]肖化移,周一苗.基于质量标准的职教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探析[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

[5]魏薇,彭玉琨.高等师范院校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04).

[6]吴利敏.创设学校组织文化环境促进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J].云南财贾学院学报,2005(06).

篇9

一、合理选用教学材料

当下我国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还处于初级阶段,教材专业性还有待成熟,加之经验丰富、技能较强的专业老师相对甚少,必要时仍需向发达国家借鉴和学习,但大多教材的费用值都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范围,这也从侧面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除此之外,我国高职院校目前所使用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材有些不符合国内实际情况,项目教学模式定位不明确,有些教材明显超乎高职学生的理解能力,严重抑制了我国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高职院校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重点体现出项目式教学实践指导作用,同时还要加强对阶段式综合评价方法的体现,最好要实现从小项目到大项目,从单个项目到综合项目的教学延伸,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高职院校教师也要结合学生的现实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整理,以适应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教材编写时也要注重对实际案例的穿插,尤其是一些设计公司的常见案例,要有效结合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逐渐探索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教学之路。

二、加强课堂教学实践设计

加强课堂教学实践设计是项目教学法中的关键环节,但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仍存在一些弊病:第一,教学目标定位较高,理论教学比例过重,忽视了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导致教学实践与教学目标相脱离。第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在教学模式上较为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知识面较窄,无法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想要解决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问题,必须要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两方面入手。首先要结合教学实际案例,创设项目教学情境,积极引导学生融入到教学情境之中,让学生能够亲自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单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激发学生对项目教学法的学习兴趣,有效转换课堂教学主体。其次,教师也要加强教学手段的创新,可以采用推行环境艺术设计实际项目设计训练,为学生创造一个模拟实战的环境,让学生能够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之中,这样就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提高了业务模拟的真实性。

三、考核方法的制定

在传统考核方法中主要是通过闭卷考试的形式开展,这种考核方法只能对学生的笔试能力进行考查,并不符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重在实务的要求,现代教学理念相偏离。因此,高职院校就必须要对考核方法进行创新,要增强对学生能力的考核,采取多元化鉴定措施。在对教师教学业绩考核时,不要再单一地以学生成绩为考核标准。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要注重收集学生的学习表现,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要积极鼓励教师和学生进行互评,尤其是在项目教学法实践方面,要实现双边互动模式,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意见进行教学方法的修正与调整,而学生可以经过教师的指点,更好地朝着既定目标而努力。

四、实训基地的建立

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及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设施,为学生创建实训基地,比如:一些校外实训基地的构建和环境艺术实训室的创建等。不仅为高职院校项目教学法的有效实践提供了场所保障,还历练和强化了学生们的专业技能,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开辟更多的机遇。由于高职院校教学资金较为紧张,可以与校外企业进行合作,本着多元化发展的原则,积极实行校企合作形式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前,必须要到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学生的实习表现也将作为毕业考核的重要标准之一。

五、实训课程体系的建设

实训课程体系的合理化和科学化建设,是培养合格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重要环节。

1、建立明确的教学实训目标

高职院校在建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实训目标时,务必要从学生自身发展去考虑,所制定的目标要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能力,要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训目标,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2、科学、合理地设计实训项目

高职院校在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训项目内容时,要结合企业岗位要求,同时还要加强对校内教学内容的实践,要让学生在岗位实训中可以有效利用所学的知识,合理配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要素,要让学生在顶岗实训中锻炼环艺设计的实践能力,活学活用,体现出实训基地的重要价值。

3、建立行之有效的实训评价体系

篇10

1当前职业院校课堂教学空间存在的问题

1.1课堂教学环境设计不合理,传统教学形式占据多数

现阶段课堂教学环境中存在设计不合理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传统教室没有抛弃普教课堂教学环境的设置,二是实训教室一味地强调情境的真实性,没有设置必要的讲授设备。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理论教学没有真正和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在传统教室实际的高职教育中,很多的教师都想过要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但是由于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及课堂教学环境设计中教学资源的分离等原因,一直没有使两者真正地结合在一起。在实训教室,由于过分强调实训教室的真实性,设置了很多模拟真实工作场景的设备,但是缺少了一些必要的讲授设备,在这种环境下,教学效果不会得到明显提升,特别是在需要教师干预的关键时刻,如果由于教学环境的问题造成学生没有得到教师的帮助,不仅会影响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会因此对实践教学失去信心。

1.2课堂教学空间资源利用不合理无法满足项目活动需求

课堂教学空间资源利用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空间内资源的缺乏;二是空间管理方式的问题。

1.2.1实训资源与学生数量很难匹配。实训设备的台(套)数与学生数量在分配上很难达到协调,除了资源有限这个原因外,还因为在协调过程中需要考虑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互助和安全生产等方面的要求。如果一台设备分配太多的学生,那么每个学生的实际操作时间就会不够,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如果一台设备只分配很少的学生,由于设备资源有限,这是很难达成的目标。

1.2.2资源的闲置与重复建设。资源的闲置与重复建设这个观点看似和实训资源与学生数量很难匹配这个观点对立,但是从本质上讲不是这样的。闲置一方面是由于实训资源的“教学性”不足,使得学生无法真正地使用到这些教学资源;另一方面是由于过于把实训室细化了,使得每个实训室变成了某个特定专业的专用实训室,导致实训室的受众面仅仅变成了某个特定专业的学生,大大降低了其使用效率。虽然现在很多职业院校都说自己拥有很多的实训室,但是由于这些实训室的利用效率不高,真正给学生提供的实训学习机会并不多,不利于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提升。

2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教学空间的建设拓展

2.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课堂教学环境

“项目活动”是项目课程的主要内容,在项目活动中应以“工作过程”作为教学空间的建设导向设计。这就一方面要求在设计教学环境时应该尽量参考实际的工作环境,只有这样学生们才会产生代入感,更加投入到实训室的实践性教学当中体会真实的工作情境,并且在这种真实的情境里潜移默化地吸取知识,而不是机械地、被动地接收知识,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同时这种模拟实际工作环境的课堂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毕业后更快地适应岗位,学生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则要求根据项目活动或者说是实训项目的流程来对实训教学空间进行最为合理的配置。项目课程教学是以项目为单位的,通过设立一个接近真实工作环境的教学情境,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获取相关知识和技能。此时如果能够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课堂教学环境,不仅可以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也可以使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潜移默化地吸收知识,通过增加学生在项目活动中的角色作用,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2.2情境化的课堂教学

空间环境设置情境教学中的“情境”的内涵包括很多个方面,比如功能性的虚拟情境、真实的实物环境、想象的情境等。为了使教学环境更加接近真实情境,在设计专业教室之前应该先到相关企业中体验真实的环境,因为建设的专业教室越接近真实的企业环境,学生的代入感越强,也越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部门专业不需要建立专门的实训中心,只需要对传统教室依据需要进行必要的改造即可。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只是改变教室的一点装饰,或者座位的排列形式等,只要是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利的改变都是在教学空间上进行了情境化的设置。所以,不能因为一些环节比较细小就忽略它,应该重视每一个细小的环节,因为真实的工作场景就是这一个个细小的环节组成的。

2.3“教、学、做”结合的课堂教学空间环境设置

很多的教学模式都使课堂空间环境设计的“教、学、做”结合在了一起,比如德国的“学习岛”模式、加拿大的“专业教室”模式等。就拿加拿大的“专业教室”模式来说,其一体化的专业教室是多功能的,不仅有传统的传授专业理论的“教学区”,也有强调职业技能培训的“实操区”,以及着眼于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小组“计划区”和训练科学习惯的“实验区”。这种硬环境的设置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从而适应了项目课程课堂教学的需要。现阶段,职业院校在项目课程实施的初期改造应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传统教室设置相应的实训设备,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因为如果只靠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不能直观地感受到所学知识的用途,知识就只是停留在学生的记忆表面,但是如果有相应的实训设备进行展示,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会更加深刻。二是在实训教室配置必要的教学设备,以便教师在项目活动过程中及时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必要的讲解。另外,在设置实训教室时必须注意它的安全性,以此为基础为教师设置合理的讲解位置,使实训设备和教学设备合理科学地结合在一起,保证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得到教师的讲解。并且学校还需要在合适的时机进行统筹规划,真正使实训教学和理论教学结合在一起,通过建立多功能的项目教学教室,不断地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

2.4实训空间布局的灵活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