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0: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创新教育;小学音乐;措施;分析

序言:音乐教育是小学教育规划中的一部分,在教育改革的发展下,创新教育是教育要求的一个重要教育理念,只有在创新的前提下,才可以使得教学显得更为有特色,教育事业前进的步伐就会加快,我国发展道路上更加需要创新型的人才,创新型人才可以为社会带来更多的成长机遇,才能够让更多的世界人民认可。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树立创新教育新理念,实施创新教育模式,开启创新教学活动,打造创新音乐课堂,培养富有音乐创新思维的学生,提高学生音乐创新水平,是音乐教师教学的重要目的和方向。

一、树立音乐创新教学理念,提高专业教育素养

首先,小学学校要重视学生音乐的教育,恰当设立固定的音乐教学课程,懂得音乐给学生所带来的好处,它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解除学习上的压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带来活跃校园气氛。培养音乐教师具有专业音乐教学技巧和能力,把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和影响切入教师思想中,让教师树立音乐创新教学的重要理念,应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思考并实施更加完善的教学方法,展开有效的音乐教学活动。例如,学校实施一教师一科目的教学体制,让教师充分投入到音乐方面的教学当中,进行音乐教学技巧和音乐知识的培训,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教育素养,展开创新教育思想专座,让教师深刻感受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性。进而为学生音乐学习提供更好的教育平台,和丰富的音乐学习资源。

二、创新教育在小学音乐教育的表现

创新教育一直以来就是教育事业所提倡要进行的一种有效性教学,也是社会发展所驱。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课堂出现了新鲜的事物,或者是气氛有所上升,其表现尤为活跃,在传统教育环境影响下,学生在课堂行为表现相当不理想,在教学知识内容时,学生的注意力不能够很好集中,同学们之间逐渐开始形成搞起小动作、开小差等课堂学习的坏习惯来,当创新教育引进,教学课堂气氛显得浓烈,同时学生对知识拓展的或者是可以利用到很多方面的作用产生兴趣,然后学生就会怀着好奇心,认真听取教师的教课,同时会跟上教师思维节奏,在教师的倡导下,学生也懂得如何把学过的知识进行利用,还可以进行创新使用。可想而知,创新教育在音乐教学上的重要性。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

以人为本指的是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时刻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环境给学生学习带来的阻碍,考虑到实际情况之后应该规划好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流程,把学生推上课堂的主体地位上。教师万万不可成为课堂上的主角,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把学生当做中心,教育的重点,当作课堂上主角,教师则为音乐课堂上的导演。在教学之后,提倡并鼓励学生要积极在课堂表现自我。

四、创设音乐情境教学,调动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

音乐的情境教学相对来说比较有特殊性,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同学们制作一些道具,例如,麦克风、吉他等乐器进行跟着教师一起学习,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致。此外,目前大部分学校都加设了教学多媒体设备,科技的进步为教学带来了更多的创新型教学方法,教师应该利用这点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课本搬到多媒体上,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多媒体来演示一次,目的是让学生先有一定的感觉,接着就是教师具体的教学,教师教学之后,重复多媒体播放,让学生加深音乐感受,结合多媒体的情景,播放伴奏把学生带到情境当中,自然而然地,学生情不自禁的开口唱起来。这就是创新型的情境教学,给学生带来更多的音乐节奏与感觉。

五、构建音乐表演空间,展现学生歌艺

小学生都怀有一颗想要被关注的心,希望得到家长、老师还有同学们的认可与表扬,同时,学校应努力支持音乐这门艺术的发展,为学生们开设音乐表演的舞台,或者是专业点的音乐室,当学生走进这空间就会有着想唱的冲动,学校应当成就学生想唱就唱的想法。例如,学校修建专业性的表演舞台或者音乐室,适当就像音乐歌唱晚会,同时邀请学生家长前来观看,音乐老师们作为评委,对学生的歌唱表演进行评分,比赛设有一定的奖励,音乐比赛可以有个人才艺表演和小组竞赛,让学生们积极的参加音乐表演比赛。学校增添的这种校园文化,不但表现了学校的文化思想,还可以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增加了更多的学习动力,使得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更加用心去学习、练习音乐,更体现了音乐教育的创新性。

六、总结

在持续发展的教育事业上,教师应当明确教育的重要目标和责任,培养自身的教学责任感和教育素养,是学生更好学习的前提,更是创新教育的条件,实现本土化创新教学,把学生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的社会型人才。

作者:魏丹 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满族小学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存在的问题;教育创新的措施;总结

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国家相继颁布了几大教育举措,提出“素质教育”的革新理念,将我国的教育模式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模式转变,教育部门随之制订了新的课程标准,以配合新的教学模式。新的课程标准,对创新教育做了定性要求。要求将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贯彻到每一学科的教学过程当中。数学作为基础学科,面对新的要求,也应该将传统应试教育转化成素质教育。

一、当今我国高中阶段的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气氛沉闷。由于我国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对学习多多少少有一些抵触情绪。学生在课堂上完全处于被动地位,这都是填鸭式的教育方法造成的。没有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表现得刻板和沉闷,而且不积极抒发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枯燥乏味的课堂气氛,往往是由于单一的教学模式导致的。数学作为一个经典学科,对客观理性要求比较严格,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手段的单一,这也是教育缺创新的表现。

2.以讲为主的课堂结构,不利于学生的个性表达。高中作为一个关键阶段,家长、学校往往比较注重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也造成教师忽略了对教学结构的创新,高中阶段的数学,有巩固前期数学教育和铺垫高等数学教育的双重任务,所以课程内容安排上往往比较多,教师为了赶进度,抢时间,都把“讲”作为了提高教育质量的唯一手段。忽视了学生在学中主体地位,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的根本目的。

二、高中数学创新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1.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方向转换。进行教学创新,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们,应该通过对成功教育案例进行借鉴,将符合我国教育情况的可实施方案进行移植。高中数学教育创新,可以从提高教师自身创新能力方面下手,首先对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课程内容安排,充分调动课堂气氛,建立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在课堂上被激发起对学习的兴趣。有了对学习的兴趣,学生才能实现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

2.加强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的宗旨是让学生全面发展,在发展中培养创新能力,提高日后走向社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中数学,作为一个经典学科,应该通过教学创新、优化课程结构,将“以讲为主”的课堂结构改变为“讲练结合”、练习与讨论同时进行的优化结构,通过提问或者让学生自己发表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处理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的同时,也能有效提高数学教育的质量。

3.高中数学教学创新,是为高等教育和社会提供人才的本质要求。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创新,是强化学生对其他学科学习能力的必要途径,良好的数学能力,对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着促进作用,通过数学教育的创新,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能实现学生数学能力提高的目的。良好的数学能力,可以加强学生处理其他学科问题的能力,因为类似化学、物理等学科,就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计算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可见,数学教育创新,对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数学教育创新,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分析能力、良好的计算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有很强的促进作用,有了这些能力,高中阶段的学生无论是进入高等学府继续深造,还是今后走向社会,都会对其有很大的帮助。所以,高中阶段的数学教育创新势在必行。

三、总结

篇3

一、科学实用的教学模式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

何克抗教授说:“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一定环境中展开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的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宰课堂、掌控课堂的话语权,而新课改提倡教学回归教育本身,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

新课改的效果其实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程度,二是提高学生有效学习的程度。“所以,无论哪一种模式,并不是为了‘模式’而‘模式’,更不是搞成‘模式化’或者固化了的‘模子’,而是说使用某种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必经的一个阶段,唯有先‘走入模式’才能‘走出模式’,创新生成新的模式,最终脱离模式,走向真正的教学艺术。”(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

因此,许多学校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尝试创立了能够体现新课改理念的教学模式,例如兰州三十一中的“问题教学法模式”、兰州十一中的“361互助合作式课堂教学模式”、兰州二十中的“教学案分组教学模式”等等。这些模式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从而实现“课堂动起来,学生活起来,效果好起来”的良好效果。

二、激发学生的课堂活力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激活课堂活力并不是指简单的学生对话所形成的课堂喧嚣,而是指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后所形成的有一定思想火花和信息含量的语言交流。

李炳亭先生说:“高效课堂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它的目标不仅仅是学会,还必须让学生享受学的过程,并生成学习能力。”一堂课不仅因教师而精彩,更因学生的表现而精彩。因此,注重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课堂活力,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那么,如何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就成为高效课堂改革的落脚点。具体来说,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教学设计流程与环节、导学案、问题的提出、作业的布置等方面来激发学生的课堂思维。

在调研中,各校都有观摩示范课,通过这些课来展示自己学校的教学模式。在各种模式中,都试图将课堂教学的学习活动转换成为学生的“体验”过程,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高效参与。

例如,兰州二十七中某老师在讲授《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时,采用课堂内容前置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前进行了自主学习,从网上查阅及实地调查了很多资料,根据本课的内容和自己的兴趣点进行分组,不同组抽取不同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最后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制作成课件,分成四组进行课堂展示。第一组简介四大名著和文学知识等;第二组介绍科技的辉煌成就;第三组介绍民族文化,尤其重点介绍甘肃独有的少数民族裕固族的特点;第四组分析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每一个小组将自己的问题讲透后,由此引出的更深的问题交给下一组解决,教师则针对学生的相关展示提出探究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励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激发了课堂活力,实现了课堂的高效。

三、注重课堂的预设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核心

课堂是复杂的,是动态生成的,因此,注重课堂设计、实现课堂“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统一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核心,也是我们一贯追求的目标。没有充分的课堂设计,就不会有精彩的课堂呈现。叶澜教授曾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且没有激情的行程。”当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教师除采取积极鼓励的态度肯定学生的表现外,还应适当调整、创造性地设计和组织教学,即使偏离了预定目标,也应跟着学生的思路走,制造新问题的“生长点”,为新的生成提供支点和空间,鼓励继续生成。

课堂的高效性不容忽视。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学内容是确定的,如果学生的生成对课堂教学无价值,那么教师在做出合理取舍的同时,对学生的生成也应小心“呵护”,善于倾听和引导,至少不能让学生有被忽视的感受。这样,学生的创造性火花不至于被消灭,反而有可能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这也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不断追求的。

那么,课堂的预设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呢?

1.导学案的设计

导学案的设计要体现课前预习、课中讲授、课后提升或巩固,是一个延续的整体,而不是仅仅把它看成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缩版、简介。同时在制定问题和安排活动时,可以根据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灵活选用,有效解决学生能力与认知水平的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2.设问的提出

苏格拉底认为,问题是助产婆,它有助于新思想的诞生,激发学生的思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总是通过情境设问激趣。因此,问题的提出,应该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不能为提问而提问。要通过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设问给学生提供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激发其积极性,在设问、释问中萌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3.教材的处理

教材作为一种工具书发挥着最重要的资源作用。新课程提倡的教材观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活化教材,不拘泥于教材。

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我认为创造力是个体在支持的环境下结合敏锐、流畅、变通、独创、精进的特性,通过思维的过程,对于事物产生分歧性观点,赋予事物独特新颖的意义,其结果不但使自己也使别人获得满足。支持环境,是指能接纳及容忍不同意见的环境。

目前,语文教学中强调“以读为本”但在实际教学中一部分教师一味强调读,甚至让一些无目的的读占去了大量的时间,读固然重要,然而,不加思考的读,恰恰忽视创造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创造力呢?

一、改变单一思考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共同讨论是激励求异思维和集中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大家共同讨论的条件下,思维活动可以经过不断地评价和引导螺旋上升,把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推向较高水平。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尽可能找出许多种答案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二、转变教育观念和学习方式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造就要靠创造性教育。因而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成为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前提。语文教学在教学方法设计上应有广度和深度,时间安排上应有密度和适度,课程组织落实上应有力度和效度。将“教、学、练、考”作系统设计,全面考虑,突出“有效教学”、“高效教学”、“魅力教学”的特点。既要体现执教者的“人格魅力”与“学术魅力”所产生的课堂凝聚力,又要体现师生“个性魅力”所产生的巨大课堂爆发力,还要体现课堂教学设计精妙的“艺术魅力”而产生的课堂向心力。抓住教材,紧贴文本地面行走,在文本词句的丛木中穿行,真正做到从传授型教学向创造型教学转型。

在学习方法上力图引导学生掌握一种智慧学习策略,通过转变学习观念逐渐把学习变成一种习惯,通过“学习——思考——实践”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逐步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让学生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效学习,高效学习,智慧学习。《新课标》明确提出:应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 “学而不思则罔”,“学”并不等于“会”,必须要有一个反刍消化的过程,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在反思中不断感悟,在感悟中不断升华。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知识与技能达成的效度。这个思考的过程就是把教材由厚读薄的过程,就是把外在的东西内化为自己东西的过程,真正实现学习方法上从接受性学习向创造性学习转型。

三、扩展延伸,培养思维的敏锐力

思维的敏锐力,指敏于觉察事物,具有发现缺漏、需求,不寻常及未完成部分的能力,也就是对问题的敏感度。教材是为学生学习提供的例子,教学中既要依靠它又不要受它的限制,这样才能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在教学《鸟的天堂》时,学习了7、8自然段后,我问同学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时,有同学问“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中的“有一个新的生命”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在颤动”按以往的要求只让学生理解“榕树的生命力强”我在教学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生活实际,平时的积累,说说你的理解。结果,学生的回答真是精彩极了:有的说是风吹、有的说是鸟动、有的说是太阳的照射,有的说是树叶绿得可爱,让作者看花了眼,产生了错觉,有的说是因为榕树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这说明学生思维的敏锐力大大提高了。

四、充分采用“扩散性问题”提问,拓展创新意识

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如“对某一问题的解法或思路你想到了哪些可能性?”“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它所追求的目标不是惟一的正确解法,而是使学生产生和提出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是前所未有和独特的想法、解法、见解和可能性。这种问题回答有一部分是教学内容的再现,但它所追求的都是具有更为重要的价值的独特性见解,这就要求学生在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来做出回答,并显示创造性思维的成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求异思维的质和量主要是由教师提出的扩散性问题,以及学生对此做出的回答的质和量的高低来决定的。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判别性和叙述性问题占的比例很大。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提高扩散性问题在课堂提问中的比例。

五、拓展思维空间,加强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本质特性是求异性思维。求异思维又分为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得挖掘教材的广度和深度,注重知识的前后迁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扎实地培养创新思维。

(1)逆向思维的训练。由于小学生身心处在发展阶段,所以小学生感知和思考问题以顺向思维为主。教师有意识地设计逆向思维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诱发和形成。让学生从不同的立足点分析同一个问题,会产生不同的答案,甚至会出现相反的答案。如在一次语文活动课中,针对《愚公移山》这篇寓言,以“愚公愚蠢吗”为内容,让学生开展了实话实说争辩会。在讨论会上,同学们滔滔不绝,各抒己见,最后形成了共识。学生认为愚公既值得颂扬又愚蠢。愚公之所以值得称赞,是因为我们看到在愚公身上有一种征服和改造自然坚定不移的斗争精神。愚公之所以愚蠢,是因为他蛮干不巧干,不用搬家这种简便的方法来解决家人受大山阻塞的困难。愚公移山的作法实在愚蠢,愚公移山的精神确实可佳。我就这样辩证地训练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2)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也叫多向思维、多触角思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一问多答”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审视,寻找不同解题答案,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创造性。如在教学《将相和》中的负荆请罪这个历史故事时,我巧妙地设计了一个问题:请你完整地分析廉颇这个人物。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踊跃交流讨论,找到了三个答案:一是廉颇武艺高超,作战骁勇。二是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三是廉颇居功自傲。这样让学生释疑,加强学生合作学习,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积极评估,鼓励创新

学生在大胆创新的尝试中也有可能理解失误或思路不当,对于这种情况,教师要善于欣赏的角度,肯定学生能独立思考并引导其思路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你的理解是个创造?”“你有独立见解”“老师还没有想出你就想出来了,真了不起!”这一声声的赞扬像股股暖流流入学生心田,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利用语文教学这块有力的阵地,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保护学生的创造性,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赤符等.高师中文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研究[M].远方出版社

篇5

一、创新小学音乐教学理念

对于小学音乐教学来说,实现创新性教育主要是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的探索精神,主动发现未知事物的欲望,掌握有效学习方法的愿望以及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音乐知识来进行创造性学习音乐知识的能力。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过度关注知识上的讲述,这样也就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创新性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就要做好改革与创新工作,花费一定的时间与精力来开展音乐教育,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主动发现音乐知识,从而实现有效的学习与发展。在我国现行的标准中也明确提出了在组织学生学习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就要做好音乐教育的渗透工作,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尽可能多的聆听音乐,并鼓励学生主动的表现音乐,以此来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中的美,从而受到音乐的影响,提高学习的效果。

二、对教育方法进行创新

1.借助多媒体来进行教育

对于小学音乐教学来说,就要坚持做好创新与研究工作,借助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来对音乐教学进行辅助,以此来突出教育的重点,保证教育的准确性。通过实践可以看出,在多媒体技术中有着一定的生动性,所以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且在课堂中多媒体也可以将视频、声音与影像等融入到音乐教学中去,从而给学生创建出真实的音乐情境,让学生产生出身临其境的感受。其次,也可以借助有效的训练方法来促进学生立体思维的发展。在这种教学环境的影响下,可以激发出学生的音乐情绪,从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产生出创新的热情,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可以说在多媒体的参与下,学生的内心情感得到了升华,同时也加深了对教材上的理解,让学生可以主动借助音乐来表达自己,从而实现陶冶情操的目标。

2.综合其他学科

将小学音乐教学与其他学科融合在一起,已经成为了小学音乐创新性教育中的重要模式之一,且在不同学科的影响下,也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层次,实现教育的目标。因此,在小学音乐创新性教育中,就可以将音乐、美术与文学教育等結合在一起,或是可以综合物理、生物等学科,以此来实现创新性教育的目标,真正展现出多学科之间的融合。通过凸显出不同学科之间的优势,可以促进小学音乐教育的开展。

三、对小学音乐教育组织形式进行创新

1.教学情境上的创新

对于小学音乐教育来说,其中有着极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因此,小学音乐教育就要做好创新工作,给学生创建出真实的音乐环境,以此来让学生受到音乐的感染,从而提高自身的精神层次。其次,教师就要让学生感受到音乐中的美感,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掌握好音乐知识,实现小学音乐创新教育的目标。

2.对教学形式进行创新

对于小学音乐创新教育来说,其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声乐与乐理上的知识,同时还要引导学生针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特点。有条件的学校中还要组织学生制作乐器,以此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教师来说,就要做好创新与研究工作,敢于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如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借助讲故事等方法来帮助学生学习音乐,从历史与语言知识等方面入手,从而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在教学中也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只有保证互动的有效性,才能不断提高小学音乐教育的质量,从而获取更多的音乐知识。

3.创建出民主和谐的学习的氛围

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摆正自身的地位,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就要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采取有效的措施形成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激发出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创新意识

The importance of innovation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Gao Yanhong

【Abstract】In mathematics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light conclusion, process, ways to teach students learning and thinking, guides the students to use the brain involved in learning, knowledge of the original experience of teaching contents and in the brain to produce isomorphic, establish the essential relation of non-human, inspire students innovative learning thinking activity.

【Key words】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innovative education;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一个人要有不断创新的精神也就离不开他的创造力。创造力是人通过一定的智力活动,在现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智力活动,在现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重新组合和独特加工,在头脑中形成新产品的形象,并通过一定的行动使之成为新产品的能力,下面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谈一谈粗浅的认识。

一、重视学生的质疑问难

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以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这是创新个性的具体表现,我们应倍加爱护和引导。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里,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新的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新课程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注重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以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因此,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是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表现。例如教学应用题:“有25 块棱长0.6米的正方体大理石,每立方米大理石重2.5 吨,如果用载重5 吨的汽车一次性运往工地,运走这些大理石至少需要多少辆汽车?”同学们的解答是:2.5×(0.6×0.6×0.6)×25÷4.5=3(辆)我也认同了这种解法,正要讲下一题时,有个学生提出疑问:如果25 块大理石用3 辆汽车一次运完,由于25÷3的商不是整数,又不能超过汽车的载重量,那么在实际运输过程中只能把一块或一部分大理石锯开来,分装在这3 辆汽车上,而这在实际运输中是不可能的,所以至少用3 辆汽车来运是不对的。听了他这种讲法,我感到很惊喜。想不到这位学生能以事实说话,不迷信老师,不迷信题目,不盲目吸收,能独立思考,而且讲得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并积极地与他们一起探索,去发现更广阔的新天地。

二、重视内在诱导,引发创新意识

“你可以把马拉到河边,但你却无法迫使它饮水。”教学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环境的创造,教学模式则是构建这种环境的方法。安静地坐在教室里的学生不等于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就等于教学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学的关键在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激励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引导学生不断进行创新学习。

在“圆的认识”一课教学时,我们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谁知道,汽车为什么能行驶得又快又平稳?”学生回答:“因为车轮是圆的。”“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汽车就能行驶得又快又平稳呢?”学生面面相觑,百思不得其解,迫切想知道答案。“看来,汽车为什么行驶得又快又平稳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还很有必要研究一下呢。”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弄懂“圆”、“圆心”、“直径”、“半径”的概念及性质。学生在追寻答案的过程中自主地探求知识,然后再用学到的知识来解释“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教师教的热情和学生学的热情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学生在主动参与,在“动”起来、“活”起来的过程中,有了成功的体验,激起了更强的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三、重视多向交流,培养创新品质

创造又是一种集体活动,多向交流互动作用的教学方式,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自由地交流,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单向传输的教学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团结、协作的优良创造品质,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为不断创新奠定基础。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节教学后有这样一道求面积的思考题(如图)。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这样一道题难度不大,一般都能把它分割成两个或三个长方形来解答。在画辅助线分割求解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发现还可以把上图补成一个长(30+40)米宽50米的大长方形,找出了用大长方形的面积减去长40米、宽(50一20)米的小长方形面积求解的方法。多向交流、互相启发,在训练了思维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互助、合作的良好品质。

四、重视教学过程,激励创新思维

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是创新的前提。不展现事物的发展变化和思维活动的过程,不仅不能揭示事物的全貌,而且很难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导致被动学习。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轻结论,重过程,教给学生学习和思维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动大脑参与学习,使教学内容与大脑中原有的知识经验产生同构,建立起非人为的本质联系,激励学生创新学习的思维活动。

“直线、射线、线段”的教学,让学生看书上的结论用不了一分钟。为了让学生弄清“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和区别.我们设计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首先从不同类型的线入手,观察“直的线”和“曲线”,让学生感性认识“直线、射线、线段”都是“直的线”,接着让学生随着计算机的演示从“能否延长”、“能否度量”、“几个端点”等方面弄清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最后再通过学习教材与找一找、量一量等活动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利用已有生活经验建构起了新的知识,也掌握了学习、思考的方法。

五、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5.1 大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在日常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要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保护学生好奇的天性、尊重他们质疑的权利。好奇是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让他们亲身去尝试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及数学联想能力的培养。另外,老师可以经常性的设置有数学有关的趣味性问题,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满心愉悦的参与到课堂的讨论当中,进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在教授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5.2 努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有着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的学科,学习数学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得到思维的锻炼、培养一种抽象的、追求逻辑的思维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在其他学科上的学习能力与理解能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要素。

首先,数学教师应该身先士卒,打破常规,时刻注意避免学生形成僵硬的解题思路和固定的思维模式,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自发的寻找创造性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此外,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尽可能采用直观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具体模型、操作实物和感知的前提下,通过推理、综合和逻辑性的分析方法,以及一些非逻辑性的灵感、想象与直觉来不断的优化学生的思维模式,进而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如采用图形与数字相结合,数形结合的思想来教育学生,在某些问题上,能够用实物来表示的尽量用实物表示。比如说圆柱体的体积等的求解,我们可以采用教具来给同学们演示,既形象又生动,也容易理解。

5.3 合理设计教学方案

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教学法案,加上老师润物无声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何使学生把课堂内容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利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智慧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为学生提供新鲜的思想素材,让学生通过总结分析,把老师教授的知识概括,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

六、结语

创新不仅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并且也是当今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小学阶段的学习中,数学课程是最为重要的一门学科,对于一个学生的影响是及其深远的,因此,数学教师需要针对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规律以及性质,积极采取多样化的措施,全面的、科学的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这对于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优势非常显著。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创新 素质 艺术教育

一、创新素质教育的内涵

同志多次强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思考教育问题就不能离开这个重大的课题。创新素质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必须强调的是,创新是有层次的。我们所说的“创新”,是指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这里既包括前所未有的,如果少年发明家能出现也是非常好的事,更包括已有的,但对学生个体来说是前所未闻、前所未见的。这里,关键是使他们具有求新的意识和相应的能力,而不是要他们时时处处搞发明创造。

艺术素质教育成为大众教育项目之一,一方面是国家富强、文化繁荣的体现,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艺术教育特殊要求的忽视。僵化的招生模式催生了应试性培训机构的繁荣,对基础文化素质要求过低使学习美术、考入美术院校成为了各地高中追求升学率的“避风港”,生源火爆的背后是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进而使高校美术教育偏离了正常的轨道,逐渐趋向简单的技能训练而无法保证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以教育创新实现创新教育

传统学校教育在教育理念、培养目标、方式以及内容等许多方面都与我国当今倡导的创新教育格格不入。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上,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对学生的要求上,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实行统一大纲、材、忽视个体的差异性。总之,这种重记忆、重考试而轻创新探究的旧教育模式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主动的、生动活泼的、自由的有鲜明个性的全面发展,远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在面临知识经济到来之际,为满足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必须在目前的教育改革转型时期,从教育观念、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手段以及管理体制等若干要素着手,加大教育创新力度,以教育创新促进创新素质教育。

从传统教育转向创新教育,必须以教育创新实现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绝对不是可以独立单列的专项教育,培育创新素质的任务要靠整个教育体系以积极自觉的努力来承担。从根本上说,以弘扬“创新”的主旨,实现教育自身的改革创新,才是实施创新教育最可靠的途径。教育急需振奋培育创新的正面力量,谋求“创新”功能的最大发挥,针对根深蒂固的“五式”现象,必须大张旗鼓地倡导并坚定不移地追求教育的“民主”、“开放”与“创新”,以期改变“双重力量”对比的现有格局。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技能;创新教育就是现有教育之外附加一些新措施;创新教育就是精英教育。因此,我们在实施创新教育时,就要注意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既要努力发展全体学生的创新性素质,又要注意培养有特长的少数尖子学生。充分开发每个学生的创新潜能,努力使其成为创造型人才。

三、创新艺术素质教育的内容

创新艺术教育的第一方面内容是艺术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原教育部副部长韦钰也指出,艺术创新是产生于激情驱动下的自觉思维,创思维是产生于由于热爱、追求、奋斗和奉献所产生的精神境界高度集中,浸沉于那种环境里所产生的自觉思维。这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三本护照”中的“事业心与开拓精神”或彼德•圣吉“五项修炼”中的“自我超越”境界。

创新艺术素质教育的第二方面内容是艺术创新思维的培养。它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情或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产品。这种创新性思维能保证学生顺利解决对他们来说是新的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可以说,创新性艺术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力的核心,创新教育与教学必须着力培养这种可贵的思维品质。

创新艺术教育的第三方面内容是创新技能的培养。它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是在创新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属于创新性活动的工作机构。创新性技能主要包括:信息加工能力、一般的工作能力、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以及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创新技能同样也居于创新教育的核心地位,尤其是在我国目前的学校教育中,更要加强以实验基本技能为中心的科学能力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有必要对现有的艺术学科设置进行改良,课程的设置和培养目标要明确具体地适应专业方向的特点而有所侧重。除此之外,应将下列内容纳入正常的教学体系当中,并且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始终贯彻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1.把教授艺术规律、审美理想、审美要求以及课堂里本来要先传授的所谓技巧、技法等教学内容放在发现、挖掘和培养学生个性思维方式的培养之中进行。

2.在最初的基础教学的开始就应该鼓励和支持学生尊重自己心灵的感受,逐步学会用真诚的语言表达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自觉自愿地投入基本技能和基础技法的学习和探索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提倡并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把创作贯穿在整个专业基础和专业实践课程当中,注重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开发,以创作带动基本功的训练和培养。一个具有艺术个性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是现代意义上的美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志娟.教育与高校美术教学[J]. 开封大学学报, 2OO3,(9):48-51.

篇8

【关键词】 四川留守儿童 农村美术教育

美术本身是儿童非常喜欢参与的一门学科,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尊重儿童个性的表达,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感悟和发现,用美术工具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所以作品往往隐藏着他们的情绪,他们通常以着轻松的心态进入课堂,愿意敞开心扉。笔者从长期的城市儿童美术教育和农村留守儿童美术教育的实践中总结并得出经验:在美术创造的过程中,农村留守儿童由于自身独有的境遇,有着与一般同龄儿童截然不同的心理特征,他们用画笔真实地表达着自己的情感,作为教师,能够从中看到他们作为一群特殊群体所呈现出来的作品有着鲜明而共同的特点,在表达相同中心思想的作品中,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儿童在画纸上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心理特征。

1.观察力强,造型能力和组织画面的能力差

农村留守儿童不同于城市儿童,他们普遍没有上过美术培训班,没有受过专业的美术指导,虽然大多热爱画画,却都是信笔涂鸦。

有一堂课课后教师给孩子们布置了家庭作业,要求他们回家画一棵树,要求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树画得漂亮,画得最漂亮的有奖品。第二天孩子们带来的作品,在造型上,孩子们在没有征求老师同意的情况下不敢有大一点点的突破,画面也很单调,甚至连颜色都没有涂完就觉得自己的“任务”完成了。相比之下,同样的家庭作业布置给城市的儿童,学生回家能够抽出时间作业,家长会监督孩子完成,学生又普遍受过美术培训,知道自己的画面要完整才是好看的,所以绝大部分孩子的作品都很完整。 他们的作品不仅H停留在《一棵树》上,为了让画面更加丰富,他们这棵树都被安放在一个故事情节当中,处于一定坏境里边,这棵树一定是具有了某种神奇的功能,让它既美观又实用,而不是单单一棵简单的树。

2.好奇心强,缺乏创意性思维

另一堂课,教师简单示范一张画,告诉他们要让自己的画看起来更加丰富 ,需要给物体加上背景,告诉他们主体物需要有伙伴,慢慢的,孩子们的画开始出现背景,出现多个物体……可是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孩子们不能为物体创造有趣且多样的环境,大部分的作品背景跟教师所画一样,教师提及一点,学生就多画一点,只要教师没有提及的,孩子们不敢独自创造,这就造成了所有的画面几乎都是一样的成分,一样的单调。从中,教师能够发现他们观察能力是很强的,教师的示范画看了一遍,大部分画面成分都能够记住,可是在创造力的表现上却是薄弱的,教师的示范画成了“创造力的魔咒”,只会跟随教师的步伐,孩子们不敢独立思考自己的想法,不敢独自表现独特的东西。如果要全然跟着教师的步子临摹,只画现有的东西,这对于儿童的美术教育全然无益。对于四川的留守儿童而言,监护人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不了解孩子绘画的重要性,认为绘画只是孩子的游戏,即时孩子作品当中有创造力的萌芽,由于得不到成人的正确引导和鼓励,长此以往创造的激情就会有所减退,孩子绘画会变得越来越拘谨,所画的内容也会越来越空洞狭窄,这些都违背了他们智能和心理的发展规错律,强烈制约着留守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内心孤独,想象能力弱

在四川农村,由于父母外出,缺失成长过程当中必要的关爱和教导,留守儿童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因为长期得不到父母的温暖,孩子就感到寂寞和孤独。在《我的爸爸妈妈》一堂课中,孩子们普遍不能够画出自己爸爸妈妈的样子,不是没有用心观察,是根本不知道此时的爸爸妈妈是什么模样,妈妈否留着长头发,爸爸是否留了胡子……他们只能画出自己印象中甚至想象中爸爸妈妈的样子。在画到身体部分,孩子们几乎全都停了下来无法再往下画:“老师,我不知道他们该做什么。”对啊,一般的孩子都知道自己的爸爸是警察、是司机、是画家,知道自己的妈妈是老师、是上班族、是家庭主妇,知道他们会穿西装,会穿裙子,孩子们脑袋里会浮现郊游的情形,会出现家里的画面,会有家长会的场景……可是作为留守儿童,他们对于父母的概念十分模糊。

在四川,留守儿童作为农村儿童的主力军,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群体,由于亲情的缺失和监护的不力,他们的情感和心理健康和一般儿童呈现截然不同的表现。并且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得不到父母正确的引导,相对而言更容易形成两种极端的性格:一是坚强勇敢,懂事上进,生活虽苦,知道乐观面对生活,在该年龄段却表现得过早的成熟;另一类是内心封闭,性格柔弱内向,脾气容易冲动,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这两种性格都需要得到情绪上的释放和表达,对于缺乏情感交流,学习压力大的农村留守儿童而言,美术课相当于是一种精神体操,适当的利用可以使他们压抑的情感得到释放,封闭的内心得到放松,所以说美术教育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至关重要。美术作为美育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它让孩子们从生活当中发现美、欣赏美,它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美术技能的训练,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在美术作品的完成过程中,能够释放和展现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使良好的心理得到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美]简.尼尔森 琳.洛特 斯蒂芬.格伦《教室里的正面管教――培养孩子们学习的勇气、激情和人生技能》,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2014年.

[2] 郜莉琼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2010年.

[3] 陆春燕 张威林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重庆科技学院报 2007年.

篇9

论文摘要:培养高素质、创新型高等中医药人才是新时期中医药教育的目标。文章通过分析现行中医教育制约人才成长的因素,提出从培养周期、课程体系、教材、教学方法、实践、考核等环节的改革来构建创新型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建国50多年来,中医药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实现了由传统教育方式向现代教育方式的转变,基本形成了现代中医药教育体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学科学的发展,新时期对医学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有的高等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和中医教育体系由于发展滞后,已不能满足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中医药复合人才的需要。

1现行中医教育制约人才成长的因素

1.1学制太短

现行中医教育普遍实行五年制培养,七年制专业只是少数院校开设。通过五年培养周期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基础知识不甚牢固、动手能力不强,中西医都懂一点但都不精的情况。

1.2培养目标存在误区

一是求全:将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医疗、科研、教学型的高级中医药人才。二是求备:中医药高等人才培养追求中、西医兼顾这种培养目标的定位。但两种医学领域里各自庞大的理论体系和大量的临床实践要求,在短短的几年时一间里,不可能完成设想的培养计划。Www.133229.cOm

1.3课程体系重复繁琐

课程设置存在以下弊端:

(1)中医学科界限不清,中医课程内容与课程界限不清,内容大量交叉重复。

(2)素质教育薄弱。

(3)课程结构单一,造成基础过窄。

(4)反映在中医课程体系上的中医理论无明显进展,临床课程停留在证型论治上,缺乏临床思维训练,学生临证能力差。

(5)西医课程知识模块沿用了西医院校的主干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上实行压缩式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造成学生处理病房工作及危急重症能力差。

(6)中西课程之间,缺乏沟通、比较的桥梁课程,未能达到整合目的。

1.4教材编写滞后

内容陈旧,且重复无序,教材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很大。

1.5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被割裂为两个互相独立的阶段,临床实习仅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临床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上与理论教学难以保持前后一致,学生临床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

1.6综合素质培养不够

重专业学习,忽略其他自然科学特别是人文社科知识的学习。导致学生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较差,知识面窄,适应社会能力差。

1.7考核制度死板

考试以考核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为主,忽视了临床能力的培养。

2构建创新型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笔者认为,在教育理念革新的前提下,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

2.1培养周期

现代社会的中医院已经远非与传统意义上的中医诊所相比较,因此对中医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医学知识的系统性要求不断增高。为了保证中医人才的培养质量,必须要有足够的培养周期。在调研分析基础上,探讨高等中医教育人才培养学制的合适年限。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新教育 内涵 问题 对策

课 题:本研究获得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TJJX12-115)及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师范能力与职业能力研究中心)资助。

创新素质是人才素质的核心要素之一。实施创新教育、提高国民创新能力是提高我国人才素质、发展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场所,承担着为我国培养优秀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其创新教育问题远未引起人们的关心与重视。

一、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内涵

1.创新教育的定义

据统计,目前创新教育的定义多达百种。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把创新教育定义为一种教育活动,即用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力或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的创新人才;另一类则把创新教育定义为相对于接受教育、守成教育或传统教育而言的一种新型教育。前者侧重于创新素质的培养,后者侧重于教育实施方式和手段的创新。笔者采用的是前者定义。

2.创新教育的特征

创新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具有普遍性、层次性和延续性。普遍性是指创新教育范围极其广泛,涉及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层次性是指创新教育分为高、低不同层次和水平。有专家认为:创新教育不仅有大、中、小学各个层次,还包括培养创新知识、思想、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经济、文化、制度、管理等各级各类人才的教育。延续性主要表现在创新能力的获得需要一个较长的教育周期,创新教育需要放眼长远,循序渐进。

3.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特点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场所,承担着为培养优秀高技能人才的重任。作为大学层次的高职院校,其创新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高职院校在培养对象、教育资源、产出效能等方面比中小学更具有优势。从培养对象来看,高职生正处在18—25岁创新能力发展最活跃的阶段。此阶段的学生发育成熟、自我意识增强、情感丰富、意志力坚强并具有目的性。从教育资源来看,高职院校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有利条件。从产出效能来看,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与社会生产联系比较紧密,学生进入社会后,可以使创新能力转化为生产力,带来直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高职院校的创新教育也不同于其他普通高校。主要表现在创新层面和创新角度有所不同。高职院校的任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而非理论型和学术型人才。在创新层面和创新角度上,高职院校更注重的是技术的创新,即操作技能和方法的创新。

二、高职院校创新教育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创新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对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及自身所承担的责任认识不足

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师生虽然认为创新教育十分重要,但不少人却认为创新是本科院校、研究型大学的事,跟高职院校关联不大。有些师生虽然认识到高职院校有责任开展创新教育,但却认为创新只是某些专家的事,跟自身关系不大;也有人对创新概念和层次认识不足,认为只有理论发现、科技发明才是创新,却不知技术创新和工艺创新也是创新。

2.创新教育方式单一,缺乏合理的课程体系,课堂教学环节不够开放

创新教育的关键在于教育模式的创新。不少高职院校重视教育模式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改善,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1)教育方式单一,缺乏合理的课程体系和辅的创新活动。高职院校多采用为学生开设1~2门有关创新的课程,来实施创新教育。然而,仅仅依靠这种单一的教育方式并不能达到预期目标,结果往往是学生理论成绩好,但在实践中仍然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2009年对全国50所高职院校和1个高教园区进行的一项有关高职院校创新现状调查中发现,创新教育课程普遍受到了高职院校的青睐,但创新教育课程地位和专业渗透不够高,组织领导力度和投入不够大,课程资源建设亟须加强。

(2)课堂教学环节不够开放,学生缺乏创新欲望。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堂教学环节的优劣是创新教育有效实施与否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虽然有所改进,但是,我们发现,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仍然是缺乏的,也很难被激发。

(3)缺乏训练有素、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队伍。高职院校创新教育注重培养的是具备实际操作技能的创新型人才,担任创新教育教学的教师必须能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所以具有创新素质的高职教师应该同时具有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是“双师型”教师。但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不高,拥有高创新素质的教师更少。赵定勇等人(2012)通过分析100所不同区域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状发现,“双师型”教师队伍与教育部评估要求达到80%以上的目标相比,东、中、西部骨干院校分别还相差24.2%、31.7%和32.7%,“双师型”教师比例仍然偏低。总体来说,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还比较缺乏创新型的高素质教师,当前教师的创新能力参差不齐,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4)缺乏合理有效的管理机制。随着创新教育步伐的加快,已有的教学管理思想、方式、方法等与社会的要求越来越不适应,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管理方式方法以及管理干部的素质等问题相对越来越多。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创新环境缺乏,创新氛围不足;奖惩机制缺乏,考核方式固化;管理滞后,行政化管理机制严重缺失等等。

三、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对策

高职院校肩负着我国创新教育的重要使命。深刻认识并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发展和推进创新教育的进程是高职院校的必然选择。在当前创新教育实施的重要阶段,高职院校应在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针对以上存在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升创新教育水平。

1.继续加大创新教育观念的宣传力度,使创新意识和创新责任感深入人心

高职院校的师生人人都有责任对高职院校的创新教育发展贡献力量。黄志纯(2007)指出,高职院校实施创新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大有作为的。高职生同样可以有所发明、有所创造。高职院校应加强创新教育方面的宣传工作,通过政策制度、专门讲座、会议、学术活动、报刊等各种方式,将创新的重要性、创新的培养途径和方法等进行宣传,使广大教师彻底改变旧有的人才观、学生观、教育观、质量观,从而引导师生对创新教育重要性进行重新认识。

2.形成“以高效的创新课堂为主,多种活泼的创新活动为辅”的创新培养模式

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实施的主要环节。高效的创新课堂应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能力为中心”的民主、自由、开放的课堂。姚伟等人(2009)曾指出,要加强实践环节,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要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高职院校还需为学生提供更多课堂之外的各种创新教育活动,如创新技能比赛、学术沙龙、特色讲座、研讨班、辩论会、创新训练营等。这些创新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加有利的创新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开发其创造性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和创新方法等。通过课堂与课外、创新教学与创新活动的有机结合,使创新教育培养过程更加合理化。

3.加大投入,着重培养拥有创新素质的高职师资

教师是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主力军,教师的创新能力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质量。教师的创新素质应包括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的创新和对专业技术的创新。高职院校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借助全新的方式来高质量、高效率地提高教师的能力和素质,着重培养教师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课堂教学创新能力。应加大对教师创新能力的培训,严格进行测评与考核,设立监督与投诉机制,以保证整个过程的公正与公平。考核不合格者,继续培训;两次以上培训不合格,将实施处罚措施。采取此制度,可以保证整个培养计划的有序、有效进行。

4.创建合理高效的创新管理团队,建立健全有效的创新管理机制

创新教育计划、实施、考核等全过程的有序、有效进行,必须拥有一套健全的管理机制,拥有一支高效的管理团队。首先,高职院校应加大投入、合理引进创新型管理人才,同时加大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组建一支合理高效的管理团队。其次,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制定一整套创新管理机制:一是创新培养机制,包括管理人才培养、师资培养、学生培养的计划与实施程序;二是创新激励机制,主要针对有创新教学突出贡献的教师和创新成绩的学生提供物质和精神奖励,以鼓励师生大胆创新;三是考核与评价机制,将创新作为教师的教学成绩和学生的学业成绩的重要方面进行考核,以保证创新教育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温恒福.从创新教育走向教育创新[N].中国教育报,2002(4).

[2]郝文武.创新教育——本质特征和价值形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 (4).

[3]袁林,袁吉,袁雷.创新能力与创新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0(28).

[4]黄志纯.关于高职院校实施创新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21).

[5]李焦明.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现状调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4).

[6]赵定勇,何方国.我国不同区域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状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