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渊源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0: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渊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渊源

篇1

摘 要 “养生”作为热门话题,历来都为世人所追捧。健康、长寿乃人人之理想。固无论古时还是今日,中国或是西方,都苦心研究出众多的养生方法。然细细品位,中西方之养生法大相径庭。政治?经济?社会?究竟什么才是导致差异存在的根本原因呢?本文立足于中西方文化,深入的分析文化层面的差异来解释中西方养生方法之间的不同。

关键词 养生方法 差异 文化缘由

一、引言

经历了上万年的风云巨变,沧海桑田。人类的祖先在这片蛮荒的大地上生存下来,一代代的繁衍,生生不息。在成长的旅程中,他们变的相互有了区别,无论从外表,心理或是生活方式。但是相同的是,他们都用智慧战胜了昔日飞扬跋扈的野兽,战胜了往日里恶劣无情的环境。同样相同的他们都战胜不了自然法则,无论他们如何努力,都会生老病死。他们渴望健康的,永久的生命。一种来自心底里的渴望鼓舞着他们不停的探索,研究,为的都是那个简单的目标——养生。也正因如此,世界各地出现了门类多样的养生手段和方法。

二、养生法内涵的界定

(一)养生的定义

“养生”一词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管子》,又见《庄子?养生主》。固“养生”一词乃中国发明,其有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

那何谓养生,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就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1]。

(二)养生法的界定

养生法是指以养生为目的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就是为了保养生命,增强体制,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目的的一种医事活动[2]。

由于“养生”一词来源于中国,西方国家使用甚少,本文将西方使用的实现同类目的的手段和方法均称为“养生法”。

三、中西方养生法的种类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美好愿望。全世界的人们都为了这一理想而创造出五花八门的养生方法。

(一)中国的养生法

早在《黄帝内经》出现时中国的养生体系便已成熟。西汉的《淮南鸿烈》一书更是对“养生”有了极好的诠释。《十问》中的一段对话:尧问于舜曰:“天下孰最贵?”舜曰:“生最贵”。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对于养生的重视。

正因如此,中国形成了一整套的包括众多养生方法和养生理论的养生体系。其中的养生法例如:一、调畅神志,即保持精神愉悦,心理健康的养生法。二、运动躯体。诸如五禽吸、八段锦、太极拳等等。三、环境养生。春秋时期老子就明确提出“顺乎自然”的养生观。《皇帝内经》在此基础上确立了“顺四时,适寒暑”的具体养生方法。四、调理饮食。五、经络按摩。六、气功修炼[3]。

(二)西方的养生法

根据养生的目的进行总结,西方国家也拥有为数不少的养生方法。例如:一、平衡营养物质。西方国家注重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平衡来维持身体的健康。二、现代的运动。西方国家很重视运动的作用,例如跑步、游泳、健身等等。三、心理咨询辅导[4]。

(三)中西方养生法之间的差异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之间由于诸多方面的差别会衍生出截然不同的文化现象。而作为其中一部分的养生法亦是如此。

中西方的养生方法种目繁多,其中许多手段都极其的相似。例如在饮食方面都讲求平衡,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来调理身体;适度的运动使身体更健康以及对于心理方面的调节等等,可谓是异曲同工。然而即便是如此,差异还是存在于二者之间。

1.中国的养生法在养生理论的指导下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而西方的养生法则没能构成一门单独的学科。

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大量的养生方法,到春秋战国时期便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是现存的最早的介绍中医理论的专著。发展至两汉,养生文化已然成熟。中国养生方法之间并不孤立,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养生理论的融合下共同构成了中国特有的养生文化体系。与之相比,国外的各种养生方法就没能融会贯通起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例如饮食从属与营养学、跑步健身则归于体育学等等。它们之间并无共同的指导理论因而无法过多的相互借鉴。

2.中国的养生法以中国哲学为理论基础,汇集道、儒、佛、医、武的思想精华。国外的养生法主要以现代西方医学为依据。

中国传统哲学认为,宇宙是一个大周天,而人体则是一个小周天,从而以人体生命的整体观为基础来研究养生方法。其次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观点也指导人们要想取得长寿健康就要顺应自然,重视规律。《黄帝内经》说的很清楚:“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四时养生法也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除此之外,阴阳平衡、形神合一这些哲学思想都在中国养生法之中散发着耀眼的光芒。“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天行,此养生之道也”。(《庄子?刻意》)诸如此类儒、道思想在中国养生法中也是数见不鲜。西方国家现代医学发展较早。生物学知识在其养生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制定养生方法时,西方国家更多考虑到血糖、血脂、血压等健康指标以及维生素、蛋白质、糖等等这类营养物质指标。

篇2

关键词:文化差异;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建议

当今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中西方文化差异给很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一些麻烦,会造成企业员工之间由于文化差异的问题引起一些沟通和文化冲突的现象。为构建更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体系,文化差异在组织中的整合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文化的整合将会进一步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1.文化差异在人才选拔上的影响随着全球经济和文化的结合日益加深,很多企业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济优势和主动权渐渐面向国外市场。在全球范围寻求优秀有效的资源配置的同时也面临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新难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受国家文化、当地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以及社会习俗的影响和约束。文化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对于人才的招聘、升职和绩效评估等诸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比如给跨国企业制定薪酬制度时应考虑不同国家的经济差异化和物价水平等因素。在中国,人们通常是将工资与公共效益结合,而对于外方来说,他们更注重于物价指数和通货膨胀等因素的联系。另外,员工晋升程序中,中国人会偏重于个人的综合素质及相关的人际关系等方面;而外方则更注重个人才能。因此,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要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让管理者对当地的文化的熟悉程度对当地文化的适应力和融合力作业选拔条件。2.文化多样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交流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这将导致企业制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难度的增加。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会因为价值取向和生活行为方式的差异而产生文化矛盾,这也是跨国公司经营管理欠缺并使其经济战略的实施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员都是共同的工作价值观,管理模式也较为单一;而在跨国企业中,人员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就加大管理的难度。但是中西文化的差异也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变得更为多样化,并改变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

二、中西文化差异在人力资源管理应用中的建议

1.整合企业文化差异,建立共同的价值观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他们也会在生活中按照自己的思维和观念来认识和解决问题,势必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题。所以,人力资源管理者想要解决这个难题就应从不同文化的结合点入手,提取双方文化的的精华,兼容并包,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有计划地建立起具有企业特色和能适应多种环境的新型企业文化体系,并逐步建立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可以通过公司组织各种活动的方式,促进员工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强化团队意识,让员工们能充分接触到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等,能够使大家共同了解对方,也将自己的思想理念与公司的宗旨和工作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中西方文化差异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2.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培训在跨国企业面对文化差异的问题时,可采用在企业内部指定一种便于沟通的通用语言,在任务分配、填写备忘录和检测表中运用,这样能保证信息简洁快速地传递,最重要的是准确性,避免文化差异带来不必要的沟通障碍。定期开展员工满意度调查,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纰漏,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人力资源管理要加强跨文化的沟通和培训,在具有多种文化背景的工作群体中进行并降低甚至消除各种文化差异所造成的文化冲突。这种跨文化的培训能使公司员工充分了解各国文化背景,尊重各自文化的同时也要提高员工对不同文化的应对能力,尽量减少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失误和文化冲突。这也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面对中西文化差异应采取的必要手段。总而言之,人力资源管理者在面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管理时,要充分了解企业与国外文化价值观。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全面的研究企业中文化差异对企业发展的影响,采用应对措施,将不同文化资源进行适当的整合,尽可能发其中的优势。企业要在建立起自身的文化差异的管理策略,才能有效地使企业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得到有效管理,这样才能促进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增强市场的综合竞争力,获得更大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曼格,吴凡,赵晶.日美企业文化差异原因及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15(19):127-127

篇3

关键词: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交流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讲,从一种语言中,可以了解到另一种文化。“跨文化是指具有两种及其以上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的交互作用。“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诗歌的语言是思想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是深厚文化的蕴含,通过诗歌我们可以看出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了解并把握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价值观等,有助于消除文化差异导致的交际障碍,保证交际顺利进行。

一、从《西风颂》中看到的地域不同带来的中英文化差异

许多对待人生持乐观态度的中国人,遇到挫折困难时都会引用一段著名诗句以自勉:“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但是,真正知道它出自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的人,估计就不多了;而通过雪莱了解到英国人眼中的西风像什么样子,从而明白他们为什么歌颂西风的人,也许就更少。

不同的民族所处的不同地理位置也给表示自然环境的词汇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内涵。由于所处的地域不同,相应地就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不同会引起文化上的个性和差异,形成一些独特的文化概念。这些文化差异都在诗歌语言中体现出来,对英汉翻译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中国东临大海,西部为高山,所以在中国,“东风”是“春天的风”,“西风”却是凛冽的。而英国的地理环境与中国相反,英国西临大西洋,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西风在英国人心中是温暖宜人的。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就是对温暖西风的讴歌:“It‘s a warm wind,the west wind,full of bird’s cries”(那是温暖的风,温暖的西风,伴随着百鸟欢唱)。在交流中中要充分理解这些差异,才能更好地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中国著名诗人南唐后主李煜的名句“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中提到的“东风”与《西风颂》中的西风都代表着冬天的信使,预示着冬天的即将来临,尽管两首诗在氛围、精神等方面上是决然相反的。

二、历史背景差异下的跨文化交流

与地理环境一样,中西文化的历史背景也会反映在语言中。在英语中,与Dutch有关的词语往往带有贬义。如Dutch act(自杀),Dutch courage(酒后之勇),I got mad and I talk like a Dutch Llncle.(我勃然大怒,于是就严厉地训人),If it is the fact,I’m a Dutchman(如果这是事实,我就不是人)。因为在l7世纪初,英国和荷兰曾经激烈交战二十多年,使英国大伤元气,所以英国普通民众对荷兰人恨之入骨。这一历史背景,使英语带有了民族性,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些英文的真正含义了。

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渊源,英国的传统文化渊源当然应追溯到历史久远、灿烂辉煌的古希腊、罗马文明、古希腊、罗马的文化是西方文化的基石,不了解这个文化背景而想直接走进现代的西方语言,就像一个外国人撇开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去学习汉语,只能是一知半解,生吞活剥了。历史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更是无所不在。了解英汉民族语言中一些文化差异,可以以促进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三、、谚语、典故下的中英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的历史渊源不同,不同,典故的来源不同,也会对英汉翻译造成一定的影响。中国人大多信仰佛教,佛教文化和儒家伦理文化是汉文化的主流。而英美人大多信仰基督教,《圣经》文化以及希腊、罗马神话对英美文化和社会的影响比较深刻久远。如中国人说“菩萨保佑”,西方人则说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中国人说“天知道”,西方人则说God knows(上帝才知道)。还有不少典故、谚语,如中国的成语典故中有“叶公好龙”、“空城计”、“东施效颦”等,多来自中国古代的文学名着。而西方人会讲He’S a Shylock.(他是个守财奴),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That’s all Greek to me.(我对此一窍不通)。这些西方谚语、典故,都源于莎士比亚作品和希腊罗马神话。在听到这类词语时,在了解中西宗教文化背景前提下,知道其出处,充分理解其深层文化内涵,在交流中就没有理解的障碍了。

四、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方面的不同

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审美情趣的是三大哲学:儒家、道家与佛教,特别是儒家,它们都重视悟性,如孔子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老子强调“‘无’中生‘有’”,庄子强调“得意忘形”以及“‘意’不可‘言传’”。人们讲究融会贯通、和谐自然,注重辩证思维,具有综合、宽泛、不确定的特点,有较大的联想空间和回旋余地。与汉语不同,西方语言的哲学背景是亚里士多德严密的形式逻辑,及后来16到18世纪风行欧洲的理性主义,注重形式逻辑,强调形态的外露及形式的完整,具有明晰、精确、具体的特点。这一差异也充分地反映在英语诗歌的表达方式上,例如:在一些爱情诗歌里,英语诗歌就会直白地表达爱,“love(爱)”这个字可能会反复的出现在一首诗中,这在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人看来不是美,甚至有俗的味道,是羞于启齿的,公然在诗歌中裸地谈这些就更是伤风败俗,难以接受了,更谈不上欣赏其中的美了。中西方在思维方式、审美等方面的差异影响了诗歌的理解与欣赏,没有做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有时甚至于扭曲了诗歌的原意和初衷,形成了文化冲突,阻碍了两国文化的正常交流。这样看来,在品读英语诗歌之前接触一些有关西方国家的思维、审美方式,并与中国的思维、审美方式相比较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了。

英国也像中国一样,有着悠久辉煌的历史背景,有着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其语言-英语正是其文化、历史的积淀,而英语诗歌更是其历史、文化的浓缩。如果真正地读懂了英语诗歌英语背后的文化:地理位置、气候、、文化渊源、语言本身的发展变化历程、思维方式等方面就更应该是非常熟悉,这对于语言的学习与交流非常有益。

五、结束语

随时注意和了解掌握东西方两种交际文化的差异,并把这种识别与语言学习同步进行,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真正具备交际能力。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世界正关注着中国,中西方文化交流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认识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有助于我们找到建设性的交流渠道,发现导致彼此误解的真正原因,从而达到有效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董素华.英语名诗赏析[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篇4

对中西方商务谈判差异的渊源的探讨将有助于谈判者更好了解自己,也能从客观的角度了解对方,从而避免因为文化差异而导致的冲突,排除文化障碍,共同创造能适应双方经济文化的环境,促进双方贸易往来,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关键词:文化 中西方文化差异 商务谈判 重要 影响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

1. 对文化的理解

文化是通过社会关系相互传递从而被大家都认同的行为特征和价值观,它包括了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等等。文化的概念广而且复杂,但它实际上包括了人们生活的每一方面,涉及到人们精神上和生理上的各种需要。

2. 中西方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

国际商务谈判中由于谈判人员来自的地域不同,民族、经济、政治、观念及宗教有极大的差别,而这些方面都是造成世界文化多元性的原因。

(1)地域差异

地域差异指不同的地理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和传统习惯等的差异,人们往往有着不同的语言、生活方式和爱好,而这些会影响他们的行为习惯。

(2)民族差异

民族差异是指不同的民族群体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语言、风俗、爱好和习惯。他们在饮食、服饰、居住、节日、礼仪等物质和文化方面各有其特点。就拿我国的汉族和美国来说,我们汉族性格温顺,是典型的农耕民族特征。美国人的性格开朗大方,待人热情,从而导致了美国人在饮食、服饰居住、节日、礼仪等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与我国汉族都相差甚大。

(3)政治差异

政治差异是由于各国的政治制度及政治法规对人们的行为具有统一规范的作用,从而使得各国人民在政治观念方面存在差异。拿中国古代和西方国家来说,中国古代皇帝常常使用疑诏诡使、倒言反是等权术,在监察工作上采用连坐告密、遣史巡行、牵制监督、特别侦缉、密奏传呈、检核薄册、举动案章等方式;而西方社会则是试图通过政治权利内部“分立”、“分工”来达成权力的均衡,以防止权力专制和腐败。

(4)经济差异

经济差异是由于经济因素造成的文化差异的一种体现。例如,西方发达国家的人们生活富裕,受教育水平高,人们更注重生活质量,安全意识也普遍较强。而中国正处于发展中,更加注重的则是工业上的发展和技术的提高。

(5)宗教差异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过程,世界上有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基督教主要流行在北欧、北美和澳洲,还流行于西欧和南美国家;中东及北非大体上属于伊斯兰教范围;亚洲很多地区的人民则信奉佛教。不同的宗教有着不同的文化倾向和戒律,从而影响到人们认识事物的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6)观念差异

价值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标准,它包括时间观念,财富观念,对待生活的态度。对风险的态度等,同样的事物和问题,不同社会的人会得出不一样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观念差异对人们的影响渗透在饮食、服饰、居住、节日、礼仪等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影响了人们的行为习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诸多差异,最终形成了各国各地区的文化差异。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如果不正确认识彼此的文化差别,就可能在谈判中产生不必要的误解,既失礼于人,又可能因此而失去许多谈判成功的契机,如欲在商务谈判中不辱使命,稳操胜券,就必须了解文化对谈判方面的影响。而在礼仪上、语言与非语言上、时间观念上、谈判风格上以及沟通方式上这些方面对谈判的影响极为明显。

1. 礼仪上

礼仪是在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人们共同遵守的品行、程序、方式、容貌、风度等行为规则和形式。中西方之间的礼俗各不相同。例如,在穿着方面上,我国服饰无礼服、便服的严格划分。一般来讲,在正式场合,男同志着上下同质同色的中山装或上下同质同色的深色西服并系领带,配穿同服装颜色相宜的皮鞋;非正式场合(如参观、游览等),可穿各式便装、民族服装、两用衫,配颜色相宜的皮鞋或布质鞋。而西方国家如英国人,他们注重服装,穿着要因时而异,他们往往以貌取人,仪容态度优须注意,英国人讲究穿戴,只要一出门,就得衣冠楚楚。英国中、上层的人士由于过着舒适的生活,因此也养成了一种传统的“绅士”、“淑女”风度,但他们守旧,一般都热衷于墨守成规,庄重。如果不了解各方的礼仪就容易失礼于人,对谈判的结果是否成功有着直接的影响。

2. 语言和非语言上

文化差异对谈判过程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语言的沟通。语言是任何国家、任何地区、任何民族之间进行沟通的桥梁。但跨国文化交流的一个严重通病是“以己度人”,即主观地认为对方一定会按照我们的意愿、我们的习惯去理解我们的发言,或从对方发言中我们理解的意思正是对方想表达的意思。最经典的例子就是“Yes”和“No”的使用和理解,中方说的“Yes”表示礼貌的“I hear you”的“Yes”,而不是“I agree with you”的“Yes”。实际上,“Yes”这个词的意思是非常丰富的,除了以上两种以外,还有“I understand the question”的“Yes”和“I’ll consider it”的“Yes”。“No”的表达方式也很复杂。人们一般不直接说“No”,而用一些模糊的词句表示拒绝。例如:巴西人用“some what difficult”代替“impossible”,没有经验的谈判者按字面意思去理解,就会浪费时间,延缓谈判进程,因此,我们必须尽量了解对方的文化,对方的价值观和风俗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无误地传递和接受信息。

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语言沟通中,还表现在非语言沟通上。非语言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身体语言。一些身体语言在一种文化中是无伤大雅的。而在另一种文化中这个相同的身体语言可能是带有侮辱性质的。如:不要接触马来西亚人的头,因为马来西亚人认为那是灵气所在;在意大利人面前触摸一侧鼻子则意味着不信任;和法国人谈话,则需要专心直视对方等等。

3. 时间观念上

时间的意义也是因文化而异,因此它也直接地影响着中西方之间的谈判。中国人对时间的流逝并不十分敏感,人们喜欢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在商务交往中,信奉欲速则不达,防止拔苗助长、急躁妄为。如果时机不成熟,则按兵不动,也不草率行事。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和深入,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正在逐渐加强,工作效率也在不断提高;西方人非常注重时间观念,他们把时间看做金钱,因此,在谈判中不喜欢拖延谈判,中断谈判,迟到早退,他们倾向于准时展开会谈,按日程安排一步步达成最终的协议。

4. 谈判风格上

文化不仅决定谈判者的伦理道德规范,而且影响着谈判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从而使文化背景不同的谈判者形成风格迥异的谈判风格。

按照中国文化特点,在谈判时,一般注重“先谈原则,后谈细节”的风格,而西方恰恰相反,他们比较注重“先谈细节,避免讨论原则”,而这种差异常常导致中西交流的困难。中国人喜欢在处理麻烦的细节问题之前先就关系双方的一般原则取得一致意见,把具体问题安排到以后的谈判中去解决。这种思维定势在多数情况下,可使我方在以后的讨价还价中,处于较为有利地位。西方人通常认为细节是问题的本质,因而他们比较愿意在细节问题上多动脑筋,而对于原则性问题的讨论则显得比较松懈。

5. 沟通方式上

中国文化追求广泛意义的和谐与平衡,受儒家文化的影响,“面子”观念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层次,并直接影响商务谈判。在商务谈判中,中国商人不喜欢直接、强硬的方式,对对方提出的要求常常采取含糊其辞,模棱两可的方法作答,或利用反问把重点转移;而西方,比如德国人,他们则喜欢直截了当的沟通,所以他们希望对方能直接回答的疑问。因此,在谈判前,一定要先了解对方的沟通方式,才能在谈判内中与对方顺利进行谈判。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重要性

在谈判实践中,很多谈判者常常没有领悟、重视或注意到文化对谈判方式的重要影响。对于外国谈判方的文化,有些谈判者也许已经注意到谈判对方的一些“不同的”、或者“费解”的谈判方式的具体表现,但却认为并不重要。有的人盲目的认为涉外谈判是用事实和数据说话,而事实和数据是通用的。同样,有些谈判者去异国他乡谈判时,为与对方保持融洽的关系,他们会注意到双方文化上的相似之处,而忽视其不同之处。我们先来看个例子。

1992年,来自中国商务谈判代表和其他12名不同专业的专家组成一个代表团,去美国采购约3000万美元的化工设备和技术。美方自然想方设法令他们满意。其中一项是在第一轮谈判后送给代表团每人一个小纪念品。纪念品的包装很讲究,是一个漂亮的红色盒子,红色代表发达。可当代表团高兴地按照美国人的习惯当面打开盒子时。每个人的脸色却显得很不自然――里面是一顶高尔夫帽,但颜色却是绿色的。美国商人的原意是:签完合同后,大伙去打高尔夫。但他们哪里知道“戴绿帽子”是中国男人最大的忌讳。最终代表团没签下合同,不是因为美国人“骂”人,而是因为他们对工作太粗心,连中国男人忌讳“戴绿帽子”这点常识都搞不清。怎么能放心地把几千万美元的项目交给他们?由此可见,美国人这次谈判失败,是由于他们不了解中国文化。

从上述例子中,我们可以得出,在商务谈判中,如果不重视对方文化的差异性,就容易导致谈判的失败。

四、如何对待中西方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

1. 谈判中:正确处理文化差异

国际商务谈判过程一般包含四个阶段:一是寒暄,谈一些与工作不相干的话题;二是交流与工作相关的信息;三是进行说服;四是作出让步并最终达成协议。进入正式商务谈判之前,人们一般都对商务谈判的进程有一种预期。这种预期往往影响着谈判进展的控制和谈判策略的选择。由于来自不同文化的谈判者在语言及非语言行为、价值观和思维决策方面存在差异性,使得他们所持有的预期也不尽相同,而不同的预期又会引起这些谈判者在谈判各阶段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上的差异。

(1)寒暄

这里的寒暄意旨为建立关系或者彼此相识而进行的与谈判“正事”无关的所有活动,目的是借此了解客户的背景和兴趣,从而为选择适当的后续沟通方式提供重要线索。就美、中文化差异而言,美国文化强调“把人和事区分开来”,感兴趣的主要为实质性问题。因此,美国商人花在与工作不相干的交谈或了解外国对手上的时间很少,而与工作相关的信息交流则来得很快。美国人在谈判桌上会讨论一些与生意无关的话题,如天气、家庭、体育、政治等,但他们这样做更多地是出于友好或礼貌而已,通常在五、六分钟以后就会进入下一阶段。相反在看重相互关系的中国文化中,却常常在这一阶段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费用,着力于先建立舒适的私人关系,然后再谈业务。

(2)交流工作信息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信息交流往往呈现种种不完全性特征。

一是语言差异和行为差异所引起的信息理解错误。一般人只能理解相同文化背景的讲话者讲话内容的80―90%――这一事实意味着有10―20%的信息被误解或听错了。可以想象,当一个人讲第二语言时,误解或听错的百分比将会急剧上升。而且当第二语言能力有限时,甚至整个会话可能全部被误解。行为方面的文化差异往往较为隐蔽,难以被意识到。当外国谈判者发出不同的非语言信号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对手极易误解这些信号,而且还意识不到所发生的错误。

二是非语言交流技巧差异所产生的信息不对称。有时为了从谈判对手那里搜集信息,会采用“单向型”谈判策略――让外国对手提供信息。由于不同文化间客观存在着交流技巧差异,如沉默时段、插话次数和凝视时间差异。特别是当这种差异较为明显时,信息不对称就自然产生了。比较中、法文化,不难发现,中国式的交流技巧中凝视和插话出现的频率较低,但沉默时段较长,而法国谈判者似乎不甘寂寞,往往会在对方沉默时填补这些时段。

三是价值观差异所引起的信息反馈速度及内容不对称。一方面,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时间利用方式:单一时间利用方式或多种时间利用方式。单一时间利用方式强调“专时专用”和“速度”,北美人、瑞士人、德国人和斯堪的纳维亚人具有此类特点。而多种时间利用方式强调“一时多用”,如中东和拉丁美洲文化则具有此类特点。在多种时间利用方式下,人们有宽松的时刻表,淡薄的准时和迟到概念和意料之中的信息反馈的延期。另一方面,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类型的买方和卖方关系:垂直型和水平型。垂直型买方和卖方关系注重含蓄和面子,而水平型买方和卖方关系依赖于买方的信誉,注重直率和讲心里话。

(3)说服

说服就是处理“反对意见”,去改变他人的主意。说服是谈判的要害所在。但是,人们对说服的认识、说服方式的选用往往因文化而异。在注重垂直型地位关系的文化中,人们往往趋向于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寒暄以及与工作相关的信息交流上,说服阶段要“争论”的内容就很少。即便进行说服,出于保全面子的心理,往往会选择含蓄或幕后的方式,而且说服的方式和结果还与地位关系有关。如在日本文化中,因为比较放肆或强硬的谈判战略可能会导致丢面子并破坏重要的个人关系,所以较少被使用。但有时在非正式场合也会被买方使用。相反,在注重水平型地位关系的文化中,人们信奉坦率、竞争和平等价值观,认为说服是最重要的,谈判的目的就是迅速地暴露不同意见以便加以处理,例如,美国商人喜欢在谈判桌上摊牌,急于从信息交流阶段进入到说服阶段。此外,谈判时也易于改变思想,使用较其他文化相对多的威慑性说服战术,并且常常会流露出一种易激动、在其他文化看来可能是比较幼稚的情绪。

(4)让步和达成协议

基于客观存在的思维差异,不同文化的谈判者呈现出决策上的差异,形成顺序决策方法和通盘决策方法间的冲突。当面临一项复杂的谈判任务时,采用顺序决策方法的西方文化特别是英美人常常将大任务分解为一系列的小任务。将价格、交货、担保和服务合同等问题分次解决,每次解决一个问题,从头至尾都有让步和承诺,最后的协议就是一连串小协议的总和。然而采用通盘决策方法的东方文化则要在谈判的最后,才会在所有的问题上作出让步和承诺,达成一揽子协议。

2. 谈判后:因文化而异搞好后续交流

国际商务谈判后管理涉及到合同管理及后续交流行为。不同文化对合同的内容、合同的作用存在不同的理解。在西方如:美国文化强调客观性,注重平等观念,因此,往往依赖界定严密的合同来保障权利和规定义务。结果,美国企业之间的合同常常长达百页以上,包含有关协议各个方面的措辞严密的条款,其目的是借此来保障公司不受各种争端和意外事故的伤害。此外,不拘礼节的美国文化一般将合同签订仪式视作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金钱的举动,所以合同常常是通过寄发邮件来签订的。

那些注重关系的文化,其争端的解决往往不完全依赖法律体制,常常依赖双方间的关系。所以,在这些文化中,书面合同很短,主要用来描述商业伙伴各自的责任,有时甚至写得不严密,仅仅包含处理相互关系的原则的说明而已。即便是针对复杂的业务关系而制定的详细合同,其目的也与美国人所理解的并不相同。注重关系文化的管理者常常希望举行一个由各自执行总裁参加的正式签字仪式。

就后续交流而言,美国文化强调“把人和事区分开来”,感兴趣的主要为实质性问题,所以往往不太注重后续交流。但是在注重个人关系的文化中,保持与大多数外国客户的后续交流被视作国际商务谈判的重要部分。

以上从中西方文化差异角度分析了其商务谈判,从事中西方文化商务活动的人都应该高度重视。中西方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个人或群体的态度倾向决定着文化差异的作用,它可以夸大文化的差异,也可以将文化差异引起的障碍降低到最低点。人们在进行跨文化商务谈判时,如果能克服文化障碍,知己知彼,入乡随俗,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那就能促进双方的了解,共同努力创造一个能适应双方的经济文化环境,以便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刘莉芳.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科技情报,2006年第9期.

[2]刘白玉.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商业视角.

[3]洋洋.日礼仪―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对谈判的影响.

[4]Kitty.O.Locker. Business and Administrative Communication.

篇5

人道主义思想是西方长期奉行的理论内涵,对于英美文学体系来讲,这种理论的提出有着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并且密切联系着人文主义框架,相对于神权主义和禁欲主义显得更加符合社会交流动力标准。在不同发展历史情境作用下,英国文学在这部分思想应对上显得过于保守,而美国文学却表现出完全激进的应对态度,有关管制活动环节中的创新元素分布众多。

二、历史典故对英美文化评价地位的影响

世界不同民族因为所处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模式各有不同,所以语言应用上的差异效果是不可避免的。目前得到世界文化机构认可的两种世界文化影响起源点包括希腊罗马西方文化和长江流域发祥地的华夏文化群。所以,英语的学习和文学评论都离不开西方历史情境的追逐和分析。民族历史是社会发展的真实记录资料,其中蕴藏的文化遗产价值极为丰富,这类现象尤其在语言习惯表现上最为突出。英汉两种语言中普遍包含大量的特定历史文化背景和典故信息,这类习语表面结构样式排列简单,但情感意义表达较为深远,单单凭借字面理解是不科学的。但它们在篇章阅读上的作用确是至关重要的,所以特定文学评论资料都有它的中心疏导观点,我们研究活动的必要任务就是围绕西方历史文化传统和行为习惯进行特定作品鉴赏,之后再实现对当地文化的科学评论。例如:Achilles的词语解释就是围绕希腊神话故事情境进行详述的,Achilles其实是古希腊神话中的某位英雄人物,其母在他出生之后为了保护他,便手握其脚踝令其浸入冥河之中,所以他全身上下除了脚踝位置其余都是刀枪不入的,但就因为这样令其产生致命的弱点。所以Achilles’heel主要指某个人的致命弱点,那么在解析Timidity is my Achilles heel这句话时就可以顺利成章地定义为“胆怯是我的致命弱点”。但是按照中文语序表达习惯,加上传统单词和语法的硬性记忆教学手段,对于此类句式的解读相信会存在偏移效应,评论过程中自然不能客观明了。因此可见,西方文化的三大渊源,包括《圣经》、希腊罗马神话在内是完善英文词汇和语句翻译的必要线索,这样才有助于我们将语言知识和文化情境结合起来,避免评论环节中的理解偏差结果。

三、西方现代历史文化对评论绩效的影响

西方文化知识在作品阅读和评价中的重要引导功能一直未能受到英语评论专家的重视,大部分学者简单地认为,只要英语语法基础好并且掌握常见的翻译技巧,就能完善评价理论的搭建绩效。但现实中大部分评价内容都存在一定的偏激状况,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对西方文化知识积累程度不够。由于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决定特定句式、单词的内涵原理,而我国语言表达习惯上类似状况少见,所以学者评论活动中难免滋生望文生义的错误现象。另外,大力提倡英美历史名著的阅读能够稳固评论者的评价指标,令其展现客观评论的绩效水准。因为名著中的主人公因为独特的性格特征和语言表达习惯在当地语言陈述中往往引申为目前社会结构中相似的人或事物状态。所以说,如果能对一些陌生词汇和语句产生特定历史情境的引用和界定分析,整体理解起来就显得轻松和方便好多;如果某些学者仍旧秉承个人价值观基础进行侧面论述,那么评价功效势必不能引起社会大众的共鸣。西方文化知识是单位人员贯彻英语学习动力阶段中必不可少的参与元素,其与基础词汇和语法技巧同样需要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所以,人们在学习英语语句搭接技巧过程中应该注重对西方文化的积累,经常阅读有关当地风土人情、历史地理和文学艺术的书刊资料,只有不断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变迁规则,才能将这种文化差异影响作用减到最少,维系我国专业英语教学和评论的综合掌控能力。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秉承先进的经济管理原则和社会高质量人才供应要求,对目前大学英语专业教学产生高度重视。而所谓深化改革的环节中,少不了对正规教材资料的重新审定和完美整合,这就要配合学者客观的评价潜力进行有效疏导,进一步扩充专业教育的实际掌管力度。因此,结合中西方文化差异现象分析,要积极引进中美文学作品,强化特定时期事件的掌握力度,并对陌生词汇进行正确解读,相信这对日后系统的英美文化评价工作有着必要的指导价值。

四、结语

篇6

关键词: 中西文化差异 大学生 传统文化 缺失 原因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 外语学习的重要性空前提高, 英语的地位迅速上升。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发展, 我们看到的可喜的一面是我国的英语学习者对西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日益熟悉。然而, 另一面也让我们看到, 当代大学生在如此精通西方文化和文明的同时,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却到了一种惊人贫乏的程度, 这种缺失现象也必然会影响到他们今后在东西方文化间的交流。因此, 如何让当代大学生清醒地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尽快补上丢掉的一课, 并使他们能够在交流过程中用英语熟练地应用, 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 本文在分析中西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对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现状、原因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并提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调查

1. 中西方文化差异

由于中西方国家在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种族渊源、历史变迁、宗教信仰、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 各自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语言, 从总体上看,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文化背景的差异。西方文化基本上都是源自欧洲文艺复兴时的思想, 源头则是古希腊罗马文化, 受基督教影响深远。中国文化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文化的影响深远, 追根溯源, 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 以孔子编纂修订的六经为其文化的根源和基础。

( 2)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差异。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是首要的价值观, 强调个人自由、自我发展和个人进取心。例如, 在英语书面语中, 我字永远是大写的, 在个人与家庭关系的认知上, 西方思想强调个人的自强自立与个性开放,个人对家庭的责任、个人对家庭的义务比较淡化。而中国文化则强调群体意识, 崇尚儒家思想的大同社会。在中国古代文化中, 自称常常用鄙人、不才等谦词, 在个人与家庭关系的认知上, 强调家庭本位的思想。

( 3)崇尚竞争与追求和谐的差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西方文化认为, 人是自然的主宰; 而中国文化则认为, 人与自然是和谐共存的关系。表现在人际关系上, 西方人崇尚竞争; 而中国人讲究和睦相处, 以和为贵。

( 4)思维方式差异。西方人注重抽象思维, 而中国人重形象思维; 英语民族重直线思维, 在表达思想时, 要点放在句首, 再加入多种修饰或限制成分, 具有直截了当的特点。而汉民族重曲线思维, 习惯从侧面说明, 阐述外围的环境, 最后点出中心, 是螺旋型思维模式。

( 5)宗教文化差异。英语民族多信仰基督教, 他们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 于是就有God helps those w ho he 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Go to hell( 下地狱)等俗语; 而中国的佛教信仰源远流长, 人们相信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 故有借花献佛, 平日不烧香, 临时抱佛脚等习语。

( 6)法制观念的差异。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 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 主张用法制, 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 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中国人认为法律只是道德的补充, 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 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 控制和压抑一切不符合道德的欲望, 讲究克己复礼。总而言之,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 而现代西方文化是建立在现代工业文明基础上的, 从本质上讲, 农耕文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带有闲淡、随意、自由的特征, 桃花源式的生活方式和大同社会是中国人推崇和向往的世界; 而工业文明, 是一种机械化、大生产、协作性的生产方式, 它的出现, 推动了市场经济下和商业文明的产生, 带有明显的功利性, 以追逐利润为最终目标。

2. 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调查

针对以上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分析, 我们对学生进行了有关中西文化了解状况的调查。调查内容涉及人生观、价值观、音乐、美术、古典书籍和宗教、习俗等方面, 共20道题, 然而调查的结果却令人不尽满意, 在价值观的调查方面, 认为将来成家后打算继续与父母同住的学生只占所有人数的3%, 这与我国传统伦理中以家庭为本位的孝道相背离。在音乐方面, 了解Ame rican CountryMusic的学生人数过半, 而听过5二泉映月6、5十面埋伏6、5昭君出塞6等我国民间音乐的学生却寥寥无几。

在节日习俗方面, 主动参加西方传统节日的学生占90%, 而主动参加中国传统节日的学生只有25%。其中, 更有80%的学生对我国传统的节日如重阳节的意义一点不知。在建筑方面, 有95%的学生选择了喜欢西方的建筑风格而非我国传统的青砖红瓦住房建筑。

在宗教信仰方面, 近80%的学生竟然认为基督教为我国传统的宗教, 而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表示比较青睐于基督教而非佛教。

当然, 在古典书籍的阅读方面, 众多学生还是比较倾向于阅读我国的古典书籍而非西方的书籍, 这与我们的语言文化背景有着莫大的关联。

但是, 从整体上来看, 此次中西方文化知识的调查结果还是让人陷入了沉思, 当代大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过程中, 学习西方文化知识固然是好事, 值得提倡, 但是其对我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却令人不尽满意。

二、造成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主要原因

1. 社会功利思潮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与世界的接触也日益的紧密, 英语作为一门世界性的语言, 其重要性也日渐凸显, 社会上流行一种只要拥有娴熟的英语, 未来的生活充满阳光0的思潮。因此, 英语专业成为人们竞相捧之与羡慕的专业,认为读了英语专业, 毕业后工作肯定会好找, 有了英语这门硬技术, 就相当于有了打开未来的金钥匙。这种错误的社会功利思潮也逐渐地侵蚀着众多高校学子, 促成了高校学生只重英语和英美文化, 不注重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的不良之风。然而, 当前形势下, 我国正处于全面与世界接轨的转型期, 要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英语自然成为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无形中也体现出了英语的重要性, 但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学生造成了误解, 认为只有学好英语才有前途, 学不学我国传统的文化都无所谓, 即使学好了对将来也没有太大的用处。

2. 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

以英语为载体的西方主流文化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冲击是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此现象则显得尤为突出。美国著名学者阿特巴赫指出: 传统的学术中心变得更加强大, 并且越来越集中于北方的英语国家(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以及欧盟中的大国(主要是德国和法国, 某种程度上还包括意大利和西班牙)。中心国家的准则、价值观、语言、科学革命和知识产品主宰、挤压着其他观念和实践。在全面开放的社会环境下, 我国高等英语教育在制度规范、价值观念、课程标准、教学媒介语诸层面, 受到西方主流文化的冲击, 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阿特巴赫的上述论断。

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 西方高等教育制度取代了我国传统的大学教育制度, 也削弱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地位和影响。在当前形势下, 西方文化的标准、生活方式在无形中对青年学生都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影响, 学生接触英语文化的途径和机会更多, 更易于接受西方的文化标准。许多大学生都只看美剧不看我国本土拍摄的电影, 唯欧美音乐为尊。针对此现象, 我国一些学者发出了当代大学生正经历着深刻的文化殖民过程的感慨。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上百年的忽略消亡, 又面临着国际强势文化和经济大潮的冲击, 如何才能确保其在高校学子内心的地位是个很大的问题。

3. 部分授课教师自身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不够全面

教师是学生前进的导航仪, 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莫大的作用。目前, 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的缺失与专业教师自身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不够也有着很大的关联。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还缺少对传统文化的系统设置, 许多年轻教师自身就是英肥中瘦的受害者, 而他们又作为园丁来教育下一代, 势必会在潜移默化中把自己的知识结构融进教学方法中去, 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影响。

4. 教育转型阶段学生认识的偏差

在当前形势下, 我国的教育还处于改革探索的阶段,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如何正确处理专业学习和加强文化修养之间的关系还处于一种迷茫状态。这主要是由两方面造成的: 一方面, 从20世纪90 年代末国家确定科教兴国战略以来, 我国的高等教育就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整转型,也给教育者和学生思想上带来了许多迷茫, 近年来一波又一波关于教育改革是非的讨论就是一个明显的论证。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到底学不学中国传统文化, 为什么要学, 这些疑问在他们脑海中一直未得到明确的解答, 进而也促成了学生在认识上产生一系列的偏差。另一方面, 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利因素也不容忽视。要学好一门西方语言, 学生就需要投入相当大的时间和精力, 而且还需要花相当长的时间去了解并融合西方的文化, 这样, 他们本来就不多的时间就会显得更为紧张了, 进而也就造成了学生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加强自身传统文化的修养, 这些弊端在教育转型期会显得尤为突出。

三、强化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建议

如何在对当代学生的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在教学中, 达到两种语言间文化的完美结合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使学生在了解西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的同时, 熟悉我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并能运用英语准确表达, 是进行交流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实际中, 我们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大力加强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修养

所谓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修养不够, 他对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就有莫大的影响。学校应该定期考核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学习, 对不合格的教师给予督促提醒。这样, 教师日常学习的知识就会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 教师在授课期间也会有很多素材对学生进行传授, 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美与博大精深, 使学生体会到我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也是相当重要的。

2. 在教学过程中将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文化的讲授方式可以转变为中外文化综合讲解、有机结合。授课教师可适当地将传统文化与英美文化或对比, 或结合, 或综合运用, 这样让学生在掌握英语文化的过程中, 通过大脑的加工和对比尽可能多地学习传统文化。比如, 在讲述跟课文相关的西方文化背景、西方文化传统的同时, 可以向学生提问与之相同或相异的中国传统文化, 如果学生并无了解, 教师可利用这个时机向学生讲授传统文化习俗, 达到双重效果。由此, 在实际学习中, 他们开始注意到中西方文化中的相似性, 并注意总结, 可以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阅读方面, 当代大学生由于考试和就业压力, 大多对英语阅读材料并不陌生, 如果在大量的英语阅读之余再阅读适量的中国传统文化书籍, 不仅能增强自身传统文化修养,还有利于在文化对比中更好地掌握英美文化的内涵, 增加就业的筹码。实际上, 阅读文化古籍也是一种文化学习, 中华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内涵, 每一字每一句无不渗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要掌握足够的历史知识, 还要了解各地的风俗、文化、宗教等, 在无形中加强了自身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掌握。现在许多中国传统文化书籍都有英译本或专门的英语介绍书刊, 这为学生进行各种阅读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在阅读过程中, 学生还可以掌握大量的关于中西文化术语的翻译技巧。

除阅读外, 我国目前有许多优秀国产影片都有英译版,英语专业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观看一定数量的英译国产电影, 如根据一些经典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电影等, 主要领会其中蕴藏的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和审美观, 使学生对中华文化有感性的认识。平时在课堂上也可以以讨论或辩论的形式, 由教师指定文化题材, 针对中外文化的不同和相同点进行分析, 让学生在辩论间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知识。

3. 加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

加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 遏制西方文化思潮在当代大学生中泛滥的局面, 使学生姓中不姓西。当代大学生由于长期接触西方语言文化, 在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的时期, 很容易在思想上不加过滤地接收西方的文化, 而对我国长期以来的传统文化持一种漠然或否定的态度。例如, 如今西方的情人节在中国大学校园中可谓尽人皆知, 一到情人节商家就想尽花样来招揽生意, 街上商店到处可见年轻人庆祝节日的身影。然而, 到了我国传统的情人节/ 七夕0的时候, 在年轻人中有很多不知七夕是干什么的, 街上到处冷冷清清, 与西方情人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然, 这也和商家的大力宣传有很大的关联。

高校作为文化领域的制高点, 理应首先加大对传统文化宣传的力度。教师可以利用英语宣传画、板报、演讲等活动加大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宣传, 如在我国传统节日期间, 学校应该加大宣传, 组织活动, 让学生们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气息的存在。学校还可以举行关于中西方文化的辩论赛, 这样, 学生就会查阅相当多的资料,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同样的, 学校还可以在校内组织关于我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诗歌朗诵赛等, 让学生在加强英语口语与听力的同时, 也可以了解到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美与博大。除此之外,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养成一种批判性接受西方文化, 欣赏和发展我国传统优良文化的习惯, 使我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源远流长。

篇7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影视欣赏;文化导入

一、引言

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交际。由于人们的思维方式不同,表达习惯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跨文化交际往往出现障碍。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sapir,1921)语言与文化两者之间存在不可分割和互相联系的。我们学习一种语言的同时,正是在对一种文化的了解的开始。然而,当英语越来越多地应用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大多数人的英语只停留在书本上,当审视我们学校的英语教学时,实践性很强的英语课已成为英语语言语法课。英语学习过多地注重语言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造成英语课堂成为简单的语言灌输,忽视了文化知识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没有得以提高,对学好英语没有信心,有的学生大学后甚至放弃英语学习。显然,我们的英语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师素质等存在着问题。然而近年来,西方影视欣赏课程逐渐受到重视,有些高校已在英语专业开设了该门课程,并被视为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西方影视欣赏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阻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现代外语教学中,文化干扰被认为是教学“难题”之一,有人还认为它比不理解更为可怕(吴国华,1990)。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很大,重语言形式,轻文化导入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主要采用“听说法”和“语法翻译法”,偏重语言知识而忽视文化知识,而忽视语言的载体功能。美国外语教学专家温斯顿・布瑞姆拜克(Winston Brem-beck)在谈到只教语言不讲文化的恶果时说:“采取只知其语言不懂其文化的教法是培养流利大傻瓜的最好方法。”(转引罗常培《语言与文化》,1989)由此可见,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文化背景,否则无法真正掌握并驾驭一门语言。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展影视教学是很势在必行的。

我国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2000)中规定: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能力除包括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外,还包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能力。根据《大纲》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教授语言知识外,还应导入一定的相关的文化知识。“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胡文仲,1999)影视是对西方生活习惯,民族风情,人文风俗,地理环境的一个缩写,精彩的影片不仅能给人带来愉快的感觉,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对学生也在进行文化导人。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我国与世界其它国家的联系日益紧密,学生从电视电影节目,网页或者论坛上都已初步接触过真实的视听材料,将影视课引入教学课堂是对教材教学的补充。例如:在看完电影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电影中的人物性格,发展情节,情感寓意,社会背景,语言习惯等等进行归纳总结,分小组讨论,透彻的分析影片里的文化知识。在文化学习的同时也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用交际法或网络教学法等安排原版电影教学活动是可行的。让学生在对文化学习的过程中提升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机,从而达到对理解语言文化知识和掌握语言交际知识的目的

三、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文化的概念很广,它可以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从英语教学来讲,它涉及到英语国家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美国人类学家Kluekholn认为“文化是人类所独有的,是社会的遗产,而非生理的遗传。它是后天习得的,而不是先天固有的。文化的大部分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为人所不知。

运用西方电影安排教学活动,不仅能给学生提供机会接触不同语言环境中英语为本族语的语言材料,而且也真实地呈现了西方文化,帮助学生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将影片分成多个部分,并根据情景教学法安排一些学习活动。或者在看完电影后进行小组分析或对电影中文化差异的比较,最后做出总结,在此过程中达到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的目的。

作者认为影视教学的文化导入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语言文化因素,习语的文化渊源和文化内涵,成语、俗语,谚语和惯用语的运用等等。

2、交际文化因素:包括招呼、问候、写信、致谢致歉、告别、请求、邀请等用语,禁忌语、委婉语,社交习俗和礼仪,身体语言等语言表达方式等等。

3、观念文化因素:家居,服饰、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同理解,中西方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上的差异,包括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准则,崇尚标准等等。

4、社会文化因素:相关的英语国家的政、经、史、地、文、及当代社会动态。

四、创造真实情景,挖掘学生理解力

在课内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Baltoya(1994)发现:比起那些只单纯通过声音为媒介来提高听力的学生而言,在课堂上观看录像的学生对同样的听力材料有更好的理解力。而且,如果电影中的对白配有较简短的身体语言,那么学生对此的理解力就更好。Herron,Hanley和Cole(1995)的研究发现:在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教授法语时,带有描述性画面的录像对提高学生的法语听力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当这些录像与相关的图片和背景性文字结合运用的时候,他们的法语成绩提高得更快。这表明视觉材料的文化传输在听说第二语言上发挥着明显的作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重视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事实上,由于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交际中常出现误用,甚至闹出笑话。影视教学作为集准确的原始口音,真实的文化氛围和生动的情感表现为一身的情景教学材料,既能激发学习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适时变通思维模式又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力等。

篇8

关键词:英语教学;语言;文化;文化输入

Abstract: the language is part of the cultur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ay equal attention to language and culture, which involves language, and involving culture, language and culture around each other, hard to divorc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roblems in English teaching culture input the importance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cultural input the content and method.

Keywords: English teaching; Language; Culture; Culture input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构造总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它的使用总要遵循一定的文化规约,它深深地扎根于文化之中。吕叔湘先生说过:“学外语而不懂其文化,等于记住了一连串没有实际意义的符号很难有效地加以运用,而且每每用错。”如今新课程也对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目标要求。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包括语言能力,而且包括社会文化能力。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是工具,文化是核心。每一个从事英语教学的工作者,在语言教学中系统地进行文化输入和渗透,使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融合,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同时,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他们进一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一、文化输入的必要性

文化输入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否正确应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流。我们将详细从以下三点分析其重要性。

1.1、语言与文化关系

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生活在社会文化环境中,人的一切行为受到社会文化模式的约束,语言交际行为也不例外。各国各民族文化都是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积淀,它们的形成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可见,在教学中也不能脱离锁钥语言国家的文化及历史。如果只讲语言,不了解语言文化,就很难将语言和文化相结合,从而使用得体的语言。在外语教学中,如果只注重语言的实际应用而忽视了语言的载体功能即是忽视了语言是存在于文化之中的,就势必造成学生不熟悉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习俗,从而达不到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学校一种语言就意味着必须要了解使用该语言的那个名族的社会文化。如果忽视了语言教学和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统一,不仅影响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在交际过程中常常造成语言的误用。

1.2、中西方文化差异看

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在风俗习惯、思维方式、、道德观、价值观、伦理观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内涵差异必然造成词义、句义、比喻意义、联想意义等语言现象的差异。例如,“狗”这个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表义都是一样的,但是中国人常用“狗眼看人”、“狼心狗肺”之类贬义词语,而英语中那个“a lucky dog”(幸运儿)习语表明在英语国家的身价百倍。透过同一个词的不同联想意义。另外,以《圣经》中的Garden of Eden来指代汉语的“世外桃源”以Shylock(夏洛克)来比喻“狡诈者,守财奴”,以strong as a horse来表示“气壮如牛”,after tea的意思是“喝过午时茶”等诸如此类的成语、典故和短语,都是英语民族生产、生活、文艺的反映,在日常的外语学习中,经常会有学生因为不能正确了解中西方文化的这些差异而出现望文生义甚至混淆文化习俗的现象,所以只有将它们放在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教学,学生才易于理解和掌握。

1.3、外语教学现状看

首先,长期以来,在外语教学领域中,社会文化因素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外语教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理论语言学发展的制约,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语言本身。因此,在教学中往往没有把教授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另外,教师在教学中缺少文化意识。虽然近年来引进了不少国外的教材,但教师仍以老的教学方式去授课,注重语法和语言点教学,课文的理解,而忽视了文化的输入。此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老师,习惯接受“填鸭式”的教学,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目前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很少利用课余时间读有关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书籍,大部分时间用于记单词、做练习上。大多数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常把中西文化等同,忽视了文化差异,不熟悉外国文化,在理解方面造成许多误区,致使他们不能顺利将英语应用于实际生活中,造成了“哑巴”英语的现象,不能理解文章内容,阻碍了外语水平的提高,影响了教学效果。以上都是教室在外语教学中所具有的这种普遍现象,也要求我们必要将文化适时地导入到外语教学中来。

二、文化输入的方法

2.1、多渠道,多手段

利用多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英语国家的文化。可通过英语国家的电影、录像、电视新闻、纪录片或展示一些关于承载西方文化的图片、物品等让学生感受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这对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和培养语言能力很有益处。

2.2、文化背景介绍

重视并加强课文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每一种语言都能折射出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的文化现象,如英语中的Thanksgiving,如果你不了解其文化背景是无法正确体会其含义的,所以只有了解文化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

2.3、词汇讲解

在词汇中学习文化。英语单词是交流、写作的基础,故词义准确把握很重要,它分为指称意义和隐含意义,指称意义为基本含义,而隐含意义则往往带有文化内涵,如fox意思是狐狸,隐含意义是狡猾。由于各民族的特性,有些词汇的指称意义相同而隐含意义不同,这是学生英语学习中的一大难点,所以在讲授词汇时,不能让学生对词义的掌握停留在表面,要让学生领会词义的隐含意义的同时了解这个词所反映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文化渊源等等。

2.4、中西方差异对比

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差异融进教学,把二者在称呼、问候、感谢、赞美、关心、价值观、信仰等等各方面加以比较,渗透到教学中。

2.5、课外学习方式

课外阅读中学习文化。教师课堂上的文化引入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去看关于英语国家文化的报刊、书籍,推荐一些高质量的课外读物给学生,这样既能扩大词汇量、增强语感、提高阅读能力,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西方的文化,一举多得。总之,语言和文化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响,文化导入对学生正确使用英语有重要意义,所以英语教学中必须重视并加强文化的导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正确、合体的使用英语进行有效交流。

三、结束语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导入跨文化的内容,有利于学生打开眼界、开拓思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得到一定的艺术修养和中外文化精髓的熏陶,具备一种新的文化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减少语用错误。文化创造力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一种主动从外国文化源泉中摄取新东西的潜能,是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体现和补充;有利于知己知彼,不会使年轻一代对外国文化盲目;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而不是脱离实际的机械的死记硬背,符合与时俱进的时展要求,使学生能够学到真正活的英语。

参考文献

1、何自然,阎庄.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汉英语用差异调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6

2、束定芳,庄智象.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56—57.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概论 [M] .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1999,76.

4、霍尔. 侯勇译.无声的语言[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

5、胡文仲, 高一虹. 外语教学与文化[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6、 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篇9

[关键词]旅游英语;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D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2 ― 0060 ― 02

当今社会,旅游业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产业,发展迅速并对经济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就是旅游文化的宣传和旅游景点的推介。因此,旅游海外宣传资料的汉英翻译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准确,生动,形象的景点介绍译文会让外国游客用眼睛欣赏风景之时,也能够用心体会到浓郁的文化。由于西方游客与中国人在思维方式、语言特征、文化底蕴等方面的不同,这就要求旅游景点的英语翻译在传达游览信息的基础上必须与文化联系起来,从文化差异的视角来看待旅游英语翻译。

一、旅游文化的重要性

旅游的核心之处在于文化感受,壮丽山河、秀美风景不仅让外国游客陶醉其中,满足了感官上的愉悦享受,更重要的是亲临体验了异国他乡的历史文化和地方风情,了解了其中独特的文化气息。旅游宣传资料成为推介这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重要媒介, 浓郁的民族气息自然而然地渗透其中,体现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旅游不仅是生态旅游,也是文化旅游,在游览中陶冶情操,丰富知识,体验文化。

旅游语篇是文化的载体。吸引游客、唤起他们参观景点的兴致,并激发其参与游览的乐趣,这是旅游英语翻译的目的所在。与此同时,还要增加游客对地域历史风俗习惯的了解,传播中国文化精髓。文化内涵的翻译传递就成为旅游资料语篇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因为汉英两种语言和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而种种不同必然要反映到旅游资料的翻译中。自然山水风景和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旅游文化特点,我们要利用旅游英语弘扬民族精神。在翻译时,不仅要进行两种语言的转化和对比,还要考虑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要注重文化的准确传达,使旅游英语成为不同文化背景下游客之间的精神纽带和交流桥梁。

二、旅游英语中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跨文化意识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认知标准和调节方法,或者是对文化的一种敏感性,跨文化交际本身就是不同文化的交际双方以语言为媒介,通过信息源――编码――信息传递――解码――反馈等环节所构成的一个双向信息交换的动态过程。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大规模的文化交流,这种文化沟通是旅游活动的基础和依托,旅游资料中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外国游客在感受理解游览地独特文化的同时,也把自己国家的文化习俗带到景区所在地,使地区间的文化差别日益缩小,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跨文化交际变成一种需要。

为外国读者和游客提供实用的游览信息,包括历史文化信息,这是旅游资料翻译的根本目的,在旅游服务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宣传资料翻译实际上是代表源语文化的译者与代表译语文化的外国读者之间的跨文化交际。由于不同文化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例如文化取向、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认知行为、社会规范等,因而有可能造成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相互沟通受阻,交流合作不畅。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看待旅游翻译可有效减少由于不了解文化差异和文化特性而引起的语用失误和交际误解。旅游资料翻译作为一种专门用途英语的翻译同样离不开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渗透,因此了解和研究文化差异有助于追求多元文化的协调兼容,洞察交际障碍与文化冲突的原因,同时探讨有效的解决方法。

三、文化差异对比分析

1.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积淀下来的或是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不同的历史文化、不同的地域自然环境会使生活在特定区域的人们养成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华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西方文化也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同一词在东西文化中有不同褒贬义、联想义及象征义。如“喜鹊”汉语报春,预兆喜事临门,而英语指傻子,比喻话匣子,叽叽喳喳的人;“狗”汉语多贬义,而英语多褒义,指可爱的宠物、忠实的朋友;“龙”在中国是权力吉祥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中却是凶狠的恶魔。另外,这一差异还表现在以不同事物表达相同语用意义,如兽中之王在中国人心目中为虎,而西方则指狮子;富贵牡丹是中国人眼中的花魁,而浪漫玫瑰则是西方的代表。

2.民风民俗

文化的渊源不同,词汇所承载的民族文化涵义也必然不同。由于两国的民风习俗差异造成的词汇空缺而导致不同程度的翻译困难是合理的。附加上必要的注释成为译者在处理译文文化转换时常用的方法,以促进交流顺畅,加强不同民族间的沟通。如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我们会在农历五月初五当天赛龙舟,吃粽子。因为“端午节”是汉语有的词汇,在英语中找不出与之相对应的词语。那我们如何让外国人在吃到粽子时怀有这种感情,我们肯定要加上必要的说明和解释。又如Spring Festival,对外国人而言, 因为西方文化中没有“春节”所隐含的包饺子、贴春联、放鞭炮、拜年给红包等信息,所以他们自然而然地把它认为是春天的一个节日,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而已。而西方的传统节日,如感恩节、复活节、圣诞节,西方人也有不同的庆祝方式和民俗活动。

另外,在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下,词语表层的指称意义与深层的言内意义不一致。在英国人的印象中,“西风”为英伦三岛送去春天,故有“西风报春”之说,而中国诗句中的“古道西风瘦马”则道出了苍凉之感。汉语中的“东风”象征“春天,温暖”,东风报春,万物复苏大地回暖,而英国的“东风”则是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寒冷凛冽,给人萧条凄冷之感。对于不同生活习俗差异所带来的不同影响力,译者必须要仔细领会并融会贯通。

3.思维心理

中国人注重整体上的感观认识,直觉思维占主导地位;而西方人关注逻辑思维,严谨缜密,理性心理占主要成分。例如,汉语旅游语篇先从不同角度广泛描写记述,言辞华丽文笔优美,主观感受强,最后归纳总结出段落的重点,呈螺旋上升式。而英语旅游景介则注重客观写实,语言简约而流畅,段落的开头先有一个传递信息出发点的主题句,简明扼要告诉读者段落的主线和范围,便于其理解和接受,呈直线式。汉语无论修饰语长短、繁简,都放在中心语前面;而西方人则喜欢将介词短语、动词不定式、分词、定语从句等诸如此类的修饰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句式严密。中国人在待人接物上强调谦虚和褒扬,这是长期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结果,这样的文化心理导致中国产生了很多敬辞与谦辞,如恭候、令尊、贵国、拙作、高见等,可是英语里的to await respectfully,your father,your country,your opinion,my (poor) writing等并不是这些敬辞的完全语用等效翻译。因此要译者要熟悉西方人思维习惯和心理特征,牢牢树立起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得译文符合目的语的思维表达方式,使译入语读者能够准确理解。

4.语言特征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汉英旅游文体独特的语言风格也是民族不同文化背景发展的结果,形成了中西方读者各自喜闻乐见的形式。英语和汉语是这个世界上发展非常成熟的语种,英汉互译有相当的难度,这一点尤其体现在词汇选择和句式运用上。例如,有的译文把“精品游览线”中的“精品”译成essence,这里的“精品”应理解为“精选”而不是“精华、精粹”,最好译成choice或well-selected。再如小吃“藕粉”不应译成“lotus root starch”,这会让西方游客想到吃多淀粉食物带来肥胖的后果,所以应译成“lotus root paste,powder或pudding”,让外国游客一目了然更容易接受。

中国的古典文学一贯强调神韵、格调以及心境意绪的传达,喜欢借景抒情,主观色彩极浓。在语言上注重意合,语言形式零散,语法呈隐性。汉语讲究中庸,推崇“不偏不倚”,喜欢大量使用四字成语,比如莺歌燕舞、雕梁画栋、桨声灯影等。在介绍旅游景点时,大多使用描述性语言,托物言志,倾向神似,语篇优美华丽,用词凝练含蓄,行文工整,声律对仗,达到音、形、意皆美的效果。相比之下,西方传统哲学强调分析型的抽象理性思维,英语重形式、重写实、重理性,其句式框架严整,表达思维缜密、用词强调简洁自然、行文注重逻辑理性、描述突出直观可感,在主观与客观的物象关系上更多地强调的是摹仿和再现。

5.语篇风格和修辞

汉英语言中谋篇布局、篇章风格、修辞方法等行文习惯的差异,就是汉英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不同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价值观和审美观的真实反映。东方人擅长于整体性,富于想象依赖直觉。西方人则擅长于分析和逻辑推理,民族审美情趣看重简洁严谨。在描述旅游景点的介绍中,英语旅游文体大多风格简约,逻辑严谨,表达方式直观通俗易懂,在旅游信息设置上,英语旅游文体重在明示,强调提供资讯的功能,内容准确丰富实用,通过对景点地理环境、服务设施等诸方面的信息传递突出客观性与可靠性,在中文景介中经常出现的风光景色等描述性篇幅则用笔不多。

一般来说,汉语旅游语篇常以逻辑关系和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先叙事描写,后下结论,由远及近,重心落在句尾,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大一统”思想和整体本位观的影响。而英语旅游资料则是开门见山,先下结论,后记述,从近到远,中心句和主题句常位于句首。另外,汉语旅游资料中形象生动的景点描绘语言往往与修辞紧密相连,在英译的过程中也应注意通过使用修辞方法为游客提供更有趣、更具吸引力的旅游材料,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明喻、暗喻、拟人等。

综上所述,旅游资源有了文化内涵才会具有灵性,才能给游客带来特有的文化感受。旅游资料作为一种对外宣传资料,起着传达文化信息、促进跨文化交流的作用。在旅游英语翻译过程中,有意识地注意到并深入了解中西思维方式及文化的差异,将旅游资料中所蕴涵的社会文化信息恰当、微妙而又辩证有效地传递出来,是保证旅游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对不同文化差异内涵的理解和合理处理,有利于培养译者的跨文化意识,有助于提高旅游英语翻译的准确性,更有利于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从而树立起良好的旅游文化形象。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陈刚.跨文化意识――导游词译者之必备〔J〕.中国翻译,2002,(02).

〔3〕张宁.旅游资料翻译中的文化思考〔J〕.中国翻译,2000,(05).

篇10

关键词:口译文化差异跨文化意识培养

口译是人类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之一。它是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准确、得体、流利地为听众说明讲话人的意思。但由于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背景,必然带来人们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的差异。口译不只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还是把一种文化转换成另一种文化。因此,口译者除了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及流利的语言表达外,还应该注重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提高对两种文化差异的敏感度。这样才能使源语与译语在各自文化里的含义相当,促使跨文化交际顺利实现。

一、口译中存在的文化差异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英汉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他们各自所在的社会其经济制度、教育体制等也有差异.这些差异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的差异。下面笔者就从几个方面分析产生文化差异的原因。

1.中西方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不同。英汉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思维模式的差异也是构成不同文化类型的重要原因之一。英语强调个体和逻辑,习惯于抽象思维和分析思维。汉语则强调整体和直觉,常运用形象思维和综合思维。思维模式的不同决定了语言表达式的多样性。汉英两种语言在句法上就存在显著的差别。因此口译者在做语言转换时,必须按译语语言的习惯进行调整、排列、组合,这样才能使译语自然,交际成功。…

在文化个性上.中国人崇尚群体价值观念。而西方人推崇个人价值;中国人性格内向、表达含蓄,而西方人性格直爽,表达直接。因此,在中国,个人主义是个贬义词,而在西方人心目中却代表个人奋斗、进取向上的精神。因为就其文化而言,个人价值至上和中国人的集体主义是相冲突的。而西方人认为自己应该尽早独立,他们崇尚独立性和个人价值。如果在口译中忽略了中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造成文化冲突也就在所难免了。

2.历史文化背景不同。语言中的成语、谚语、俚语、歇后语等是以本民族的历史、经济、文化等为基础形成的,它们一般都具有浓厚的民族传统特色和深远的社会历史渊源。例如把“Talkofthedevil.andheissuretoappear.”译成“说曹操.曹操就到”似乎过于归化。因为“曹操”是带有浓厚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文化意象,可能会使听者产生错误的联想。所以不如直译为:“说到魔鬼,魔鬼就来。”汉语中的“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若译者注意到文化背景知识,只需译为:“Insummerkeepex.ercisesduirngthehottestdays;inwinterdothesamethingduringthecoldestweather.”

3.生活习俗的差异。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生活习俗。我们中国人见面打招呼会说:“干什么去?”“到哪里去?”这些并不是实质性的问候,只是一种表示关切亲昵的问候方式。然而,如果直译,英美人就难以理解和接受了。他们会觉得你是在干涉他们的行动自由。在英美国家.向不熟悉的人或陌生人打听年龄、收入、婚姻状况是不得体的,但中国人却不这样认为,特别是年长者向年轻人问这样的问题.是对年轻人的关爱和体贴。

二、口译中的跨文化意识

口译是跨语言的交流活动,同时也是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对于口译者而言,跨文化意识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译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认知标准和调节方法,是口译者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判断能力以及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口译者具备这种意识就可以恰当把握翻译尺度而不受文化差异的负面影响。在交际的过程中,这种意识会对译者的翻译予以启发和指导;在无具体交际事务时,它仍然能够对译者的学习和思考起引导作用。文化因素的考虑与否决定着翻译的准确性及翻译质量.而跨文化意识的有无或程度强弱也成为衡量一名优秀的口译者的重要准绳。

跨文化意识要求口译人员不仅能了解双方语言的文化内涵.更能充分考虑到交际需要,主动弥补说话人表达的失误或对其话语进行合理的解释,从而帮助双方充分了解对方,建立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譬如,在一次商务活动中,中方说了这样一句话“建立‘一条龙’服务中心,为外国投资者提供审批业务”.议员译为“setupthe‘one—dragon’servicecentertoprovideacoordinatedprocessserviceforforeigninvestorsinobtaining叩·proval”。“一条龙”译成“onedragon”会令外方不知所云,因为,“龙”在西方表示邪恶的东西,在中国则表示“吉祥”,如不了解这一情况极易产生误解。再比如“望子成龙”绝不能翻译成“toexpectone’Ssontobecomeadragon”,而应该意译为“toexpectone’ssonbecomeanoutstandingperson”。

在口译过程中.发言人有时会根据情景讲一些笑话或开一些玩笑.以使气氛更加轻松活跃,但这往往使口译员措手不及。由于语言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有些笑话和玩笑,若直译会引起误解.若意译则失去了可笑之处。这种情况下只能牺牲形式而存其内容了。例如,一个国际研讨会在青岛召开,闭幕式上一位发言人风趣地说:“别人都说青岛远看一朵花,近看豆腐渣.而在我看来……”当时在场的中国代表都忍不住笑了起来。口译员将其译为:“ManypeoplesaythatQingdaolooksbeautifulfromafarbutfarfrombeautifulonceyouareinit.ButIbelieve…”听到这儿.外国代表则感到没什么好笑的。这里.形式和内容的矛盾是无法解决的。“豆腐渣”在中国人的文化中表示难看脏乱,而在外国人的联想中也许是有益健康、干净和美味的代名词。所以如果真的把豆腐渣译出来,反而会弄巧成拙。对于笑话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取决于译员的理解能力。一个笑话可能会有好几层意思,如果理解能力不强,翻译得文不对题,不但起不到发笑的作用,反而会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三、口译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为了更好地完成跨文化交际的桥梁作用,口译者要认识到跨文化意识在口译过程的重要作用,积极主动地培养跨文化意识。

1.培养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语言能力是口译能力的核心,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是口译者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基础,也是克服口译中文化障碍的前提。口译者必须在获得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基础上,掌握一些口译实际操作的技能与技巧。毫无疑问.培养口译技能与技巧和获得翻译理论知识离不开对源语与目的语的习得与掌握,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而这种对比分析离不开两种语言所分别根植的文化土壤。

2.坚持“文化融入”的原则。“文化融人”是在充分认识异文化的基础上,将自己置于对方的文化背景上观察和思考问题。这是跨文化意识的最高境界,要求口译者具备“移情”的本领,即设身处地地体会别人的苦乐和际遇,将自己带入对方的心境,以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在跨文化沟通中,如果缺乏共鸣,不能正确理解和评价他人的价值观,缺乏共同的背景,缺乏宽容的态度。来对待与我们所拥有的特定世界观和价值观不同的文化背景,是导致沟通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口译者要一直关注跨文化交际中异文化使用者及其现实的交际场景.注意对方的言语和非言语表达,理解对方自然的情感反应。而且,口译者要提高对异文化价值观和风俗习惯、思维模式等的敏感度.避免以自己的文化来解释、评价异文化中他人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另外,口译者要了解跨文化交际双方的交际目的和交际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观察分析问题.真正达到“移情”的目的。

3.增强文化底蕴。比如广泛地阅读英文原著、观看英文原声电影、收听英文广播、与外宾直接交流等,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这种集数字、文字、声音、图形、动态于一体,并能让传播信息者和接受信息者互相之间有信息实时交换的先进手段,立体式、全方位、互动地感悟其语言与文化.以及两种语言文化间的差异,以提高文化敏感度,培养口译者充分的跨文化意识。此外,我们还可以借鉴国外口译培训班开展异地或异域实际交流和采用其他学科进行案例分析的方法来积累口译实战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