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防疫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0: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防疫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防疫措施

篇1

对于商务英语口译教学而言,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就要在教学方法创新上做文章。基于微课教学方法的优势,以及商务英语口译教学的现实需要,在商务英语口译教学中,积极应用微课教学方法,并制定具体的微课开展方法和措施,对商务英语口译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应立足商务英语口译教学实际,深入探讨微课教学的开展方法和措施,为商务英语口译教学提供有力支持,确保商务英语口译微课教学能够取得积极效果,满足商务英语口译教学需要。

二、商务英语口译微课教学应做好微课程受众的定位

在商务英语口译微课教学开展过程中,要想保证微课教学取得实效,首先就要做好微课程受众的定位,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确定商务英语口译微课教学对象

在微课教学中,教学对象主要为商务英语口译学习的学员,其学员都具备一定的商务英语基础和口译能力,在教学中应有所侧重。

2.注重分析商务英语口译微课教学对象的特点

考虑到商务英语口译学员的英语基础和能力水平的差别,在微课教学中,应对教学对象的特点有足够的了解,并根据教学对象的区别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

3.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制定差异化的微课教学方案

鉴于教学对象的差异及特点,在微课教学中应对教学对象进行准确定位,并

三、商务英语口译微课教学应构建微课程框架

在商务英语口译微课教学过程中,应做好微课程的框架设定,其中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1.对课程内容进行明确

在商务英语口译微课教学中,应对口译教学内容进行明确,并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具体的教学方式,保证微课教学能够得到有效开展。

2.对微课方式进行确定

微课教学内容确定之后,就要对微课教学方式进行确定,尽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微课方式,提高微课教学的实效性。

3.对微课教学进行有效评价

微课开展之后,应对微课开展效果进行合理评价,并根据评价效果对微课方式进行适当调整,提高微课教学的针对性。

四、商务英语口译微课教学应确定每个微课片段的具体要求

结合商务英语口译微课教学实际,在微课教学过程中,应对节微课的课程时间、授课方式和资源内容进行确定。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根据商务英语口译微课教学实际,确定微课教学时间在微课教学开展过程中,微课教学时间的确定十分重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以及与正常课堂的比较,微课教学时间应与普通课堂时间相一致。

2.选择合理的授课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点在授课方式的选择上,应以活跃课堂气氛为主,可以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授课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精神,提高学生的兴趣点。

3.选对教学资源,合理确定教学内容在教学资源的选定上,不但要注重商务英语口译教学内容的选择,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为主。

五、商务英语口译微课教学应根据定位的受众群体及框架结构进行备课

为了保证商务英语口译微课教学取得积极效果,应根据定位的受众群体及框架结构做好备课工作,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根据学生特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在商务英语口译微课备课中,教学方法的选择是重点。为了提高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应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2.把握微课教学原则,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育在微课备课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把握,应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构建学生愿意参与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根据微课教学要求,加深对微课教学内容的了解在备课过程中,为了有效把握教学原则并提高教学质量,应加深对微课教学内容的了解,并在微课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做好备课工作。

六、结论

篇2

    1 现代临床医学妇产科手术感染分析

    为了进一步明确妇产科手术感染情况,主要分析了本院在近三年所进行妇产科手术情况,根据总结的数据显示,在421例手术中有29例出现了手术感染,占总体手术的 6.89%,该水平在全国医院中处于中等水平。分析感染病人的特征主要为:

    1.1 呼吸道感染

    呼吸道感染在妇产科手术感染中较为常见,主要原因包括:第一,在手术过程中对病人实施了全身麻醉,需要进行呼吸插管,这就可能导致病人的呼吸粘膜受到损伤,在手术后由于病人抵抗能力不强,极易引发呼吸道的感染。第二,在病人护理阶段,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室内通常痛风性不好,不能与外界保持较好的空气流动,导致空气中病原体广泛存在,容易进入病人体内引发呼吸道感染。

    1.2 手术切口感染

    手术切口感染主要与妇产科医生手术水平和手术规范性有关。由于手术所使用的器械可能存在灭菌不彻底和灭菌不规范,导致手术中带有病原体和细菌,在后期恢复中出现感染现象。其次,手术操作也影响到了切口感染概率,若医生不能把握操作规范,在手术中使切口长时间的暴漏于空气中,就会增加切口感染的概率。同时,手术中若操作不到位,导致切口愈合困难,就容易受到细菌的影响。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病人的切口出现感染现象,导致病人伤口愈合困难。

    1.3 泌尿系统感染

    泌尿系统感染是手术感染中概率最大的,这与病人的自身情况有关。感染者往往曾经进行过导尿,并且幡然的概率与留置尿管时间有关。在进行导尿后容易对病人的尿道粘膜产生损伤,并且导尿管也容易导致细菌进入病人体内,导致发生感染。妇产科手术经常要对病人实施导尿,这就导致泌尿系统感染最为常见,这与实施导尿人员的技术有直接关系,若导尿管设置位置不理想,就会增加病人泌尿系统感染的概率。同时,所使用的导尿设置和工具消毒不规范也会导致泌尿系统的感染。

    1.4 胃肠道系统感染

    由于在进行完手术后病人机体受到较大的影响,病人的消化系统往往呈现低的活跃程度,并且其抵抗能力较弱。在手术后进食过程中,带有细菌和病原体的食物很容易诱发病人的胃肠道系统的感染,使其身体抵抗力进一步减弱,消化系统的吸收能力减弱,体内水电解质呈现紊乱。

    1.5 其他因素分析

    对于感染病人的年龄进行统计分析可知,感染概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这是由于年龄较大的病人器官老化,容易受到细菌侵害,也就在实际中更容易被感染。对于感染病人的体型进行分析,体型偏胖的病人更容易被感染。这是由于体型偏胖的病人体内含有大量的脂肪,其糖代谢能力和抗感染能力较差,并且在进行完手术后,体型偏胖病人皮肤组织愈合过程中容易撕裂,导致了感染率增加。根据病人患病的季节可以看出,夏季气温高时病人感染概率增加,这是由于温度高导致皮肤流汗过多,不利于保持手术位置的干燥,导致愈合速度减缓,病人受感染概率增加。

    2 现代临床医学妇产科手术感染防治措施

    妇产科手术感染只要做到按照规范操作,就可以将感染率降到最低,达到控制病人感染的目的。进行手术感染防治需要分析整个医护过程,从病人的实际情况出发,具体的包括:

    2.1 手术前预防感染处理

    为了让病人不受手术感染的侵害,对手术前实施预防措施有着直接的作用。手术前需要对病人手术部位进行严格消毒,并且,对于一切所使用的手术器械和工具同样进行严格消毒,并且进行检测消毒能力和水平,防止手术中引入细菌和病原体。同时,手术前可以采用适当的药物进行预防感染,在我国妇产科手术中已有实施医药预防的案例,针对不同的手术采用不同浓度和种类的药物,达到控制感染的目的。例如,进行妇产科手术前四个小时左右进行肌肉注射庆大霉素 8万单位和青霉素80万单位,并且在后期每隔8个小时重复进行一次,共进行三到六次为佳。此外,手术前医生必须制定详细的手术治疗方案,对每个病人的病情和手术治疗过程进行分析。参与手术的医生和护士要明确手术中各个注意事项,避免由于手术操作问题导致病人感染,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2.2 手术中预防感染分析

    医生的手术水平不仅影响了病人手术后的愈合程度,而且还影响到病人感染概率。手术中医生应提高手术技术,在手术中注意切口深度和位置,严格控制手术时间,将伤口暴漏在空气中的时间降到最低。并且,医生要考虑到病人伤口的血肿现象,对出血部位进行仔细的缝合,使愈合伤口达到良好的封闭状态。在手术过程中严格控制出血量,保证病人不因流血而获得感染。

    对于需要对病人实施导尿,一定要按照要求的操作规范执行,避免手术中引入细菌。对导尿管选择尺寸要合适,操作过程保证在无菌手术室,手术中应尽可能的一次插管成功,防止反复插管出现感染,手术完成后应快速的去除导尿管,降低由于导尿管留置时间过长出现感染。针对需要进行呼吸插管的病人,插管过程中处理严格把控所使用工具的无菌标准,还要加强实施高水准的插管技术,减少手术对病人呼吸道的伤害,尽可能的降低呼吸道感染概率。

    2.3 手术后的护理分析

    手术后护理工作能够防止病人出现感染,保证病人及时的恢复。在病人完成手术后,应避免与外界过多的接触,尽可能的控制探视人数,防止外来人带入细菌,引起病人的伤口感染。病人病房应做好及时消毒,定期检查室内的污染源清理情况,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控制室内的温度,为病人提供良好的恢复环境。同时,要定期检查病人的伤口,对病人进行体温登记,详细记录病人的恢复情况。若发现病人出现伤口感染,应根据感染的程度给予相应的治疗,进行对病人伤口消毒,口服抗炎类药物等。

    在日常饮食方面,应考虑到病人手术后的恢复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食物供给。并且,在食物中应增加纤维、维生素和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物,一方面有利于病人能够尽快的恢复机体抵抗能力,另一方面要有助于病人的新陈代谢,加速体内循环,能够通畅的进行排便。注重食物营养均衡,保证食物营养满足病人恢复需求,多食用水果和蔬菜,避免接触有刺激性的食物。同时,病人要保证水的供应,定期的向病人提示饮水。在适当情况下可以引用浓度较低的盐水,提高机体内体液浓度,避免体内失水。

篇3

[关键词] 农村养殖疫病 防治 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0-0188-02

养殖业是大农业中的重要组成分,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农村养殖业得到迅速的发展,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但与此同时,农村养殖疫病疫情也呈多发势头,给广大养殖户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严重影响了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好农村养殖疫病防治工作,减少疫情扩散,对于保证农村养殖业稳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结合近年来的工作实践,对防治农村养殖疫病谈一点浅显思考。

一、农村养殖疫病呈多发势头的原因

农村养殖疫病多发受地域、环境等多种因素作用,原因不一而足,但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1.防疫的基础条件不合格

主要体现为几方面:一是动物防疫设施不全。农村进行养殖时存在大部分养殖户在养殖时没有建立隔离舍,还有没有健全的的无害化处理设施。在疫情防治时存在乱丢乱弃发病致死动物的尸体,使鼠类或犬科动物能进行叼食,致使疫情出现扩散现象。还有的农户对无害化处理的意识淡薄,对发病致死的动物采用自己吃掉或卖给饭店。二是专职防疫人员缺乏,统一的防疫制度不健全。在农村受条件限制,很少有专职的疫病防疫人员进行专业的指导。疫病防疫的主要组建人员是饲料厂技术人员、药店技术服务人员或村级防疫员。村级的疫病防治人员存在业务水平不高,缺乏较强的政治意识,对大面积疫病的发生缺乏防范意识等,致使进行免疫后仍然出现疫病。在进行免疫管理时没有指定科学的统一的公共制度,只是进行自觉的防疫管理。三是选址、布局、建筑不符合动物防疫要求。在农村因为经济条件制约着养殖业的建筑条件。现阶段,农村进行养殖的圈舍主要采取房屋的前层空地采用砖或石头建筑而成。缺乏整体的规划,无净道、污道分开概念。圈舍低矮、光线不足、舍内存在通风不畅、舍内的环境湿度偏大、养殖过密、养殖用水不洁等问题表现得非常突出,导致畜禽机体在日常生长中长期处在应激状态,致使其免疫能力降低。许多养殖户相隔太近,不符合卫生防疫要求。

2.饲养管理形式粗放

在农村,家家户户都有养殖畜禽的习惯,但缺乏生产商品畜禽意识,主要以获得大量的肉类自食和有机肥为目的,数量较小。饲养管理粗放,多日龄、多批次混养情况较为普遍,没有实行以栋(栏)为单位全进全出。

3.消毒意识淡薄,消毒方法不规范

农村养殖户对消毒作用的认识非常的匮乏,有的养殖户知道进行消毒的重要性,但只注重进行舍内环境消毒经常忽视养殖圈舍的环境消毒,在进行消毒时重化学消毒而忽视物理消毒的作用。消毒药不能进行科学合理的使用,例如生石灰进行消毒时在干燥的地面直接进行使用,没有稀释成熟石灰。还有缺乏科学合理的消毒程序,如进行消毒威等酸性消毒药消毒后,又采用生石灰等碱性消毒药进行消毒,从而降低了消毒效果;消毒药物单一,致使某些病菌长期不能被杀灭,消毒效果差;缺乏带畜消毒制度。在疫病发生后没有及时的实施紧急消毒等综合防治措施,仅仅是使用药物等进行控制。

4.防疫意识缺乏,防疫物质选用、保存、运输各个环节不符合要求

农村人口素质参差不齐,养殖户缺乏对养殖业高风险的认识,“三重三轻三无”的现象表现得十分明显。主要是注重治疗轻视防疫,注重免疫轻视消毒,注重饲养轻视管理,无防疫的效果进行实时监测的意识,无引种隔离检疫意识,无动物防疫意识。同时在选择疫苗时,只注重本病的预防效果,不管其是否具有副作用。农村居住分散,疫苗在进行运输时保管条件不能保证在规定的要求,导致出现疫苗在保质期内,已经失效。

5.防治措施不到位

一是隔离制度不科学完善,存在频繁的人员、车辆、动物流动,常会出现病原带入的现象,导致出现传染。引种隔离制度不全面,在进行引种后没有进行隔离直接进行合群饲养,导致疫情常有发生。二是无害化处理不到位,病死畜乱丢乱扔,未按照规定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污染严重。

6.诊断治疗中引发的问题较多

一是诊断、治疗方面原因:有的养殖户同时使用多种药物,不管药物能否混合使用;有的养殖户总想通过加大剂量来达到快速治病的目的,认为剂量越大越好;有的养殖户在畜禽发病后,便使用速效药物或抗菌药物。二是药物使用方面原因。滥用化学合成药物和抗生素,一方面由于添加药物剂量过多而导致畜禽中毒。常见的中毒药物有喹乙醇、磺胺类药物、痢特灵等。另一方面造成不断出现抗药菌株,破坏了畜禽正常的菌群平衡,产生耐药性。

7.免疫不到位

免疫方法上,一是疫苗质量不合格;二是免疫程序不合理,一些养殖户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进行免疫;三是饮水免疫不当,采用含氯过高的自来水,导致疫苗效力下降;四是方法有误,如刺种、点眼、滴鼻免疫时,稀释的浓度过大导致接种剂量不足,或稀释后使用的时间过长。同时,免疫病种不全、程序不规范。农村防疫中的免疫程序免疫效价低。免疫程序制定后不严格执行,往往只在春秋两季进行大面积免疫工作。偏重饮水免疫,免疫效果难以得到保障。此外,不少养殖户使用未充分致弱的活疫苗,会使母猪繁殖产生障碍,出现木乃伊胎儿、死胎、产弱仔及流产。

二、农村养殖疫病的防治对策

基于以上对农村养殖疫病多发原因的分析,笔者认为,要切实做好农村养殖疫病的防治,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要在强化宣传教育上下功夫,扎扎实实做好技术推广工作

在农村大力宣传动物防疫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养殖户动物防疫法律意识,加强与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合作,实现依法治疫。适当介绍养殖业的风险性,提高养殖户的风险意识。大力推广养殖特别是疫病防治技术,做好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农村养殖户防疫意识和水平。

二是要帮助养殖户确立正确的防治方针,落实综合防治措施

建立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方针,搞好预防接种、饲养管理、防疫卫生、检疫监督、隔离消毒等综合防治措施,提高畜禽的抗病能力和健康水平,降低死亡率和发病率。

三是要提高科学饲养水平,增强机体对疫病的抵抗能力

加强饲养管理是最有效、最经济的控制和预防疫病措施。畜禽实行全进全出,供给清洁饮水,保证营养需要,注意增强机体对疫病的抵抗力。

四是要加强乡村动物防疫队伍的技术培训,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动物防疫队伍

通过定期举办讲座或培训班等各类形式,逐步提高动物防疫的科技含量,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动物防疫队伍,确保防疫工作规范化、科学化。

五是要落实好卫生、消毒、免疫、隔离等各个方面的防治措施

养殖户要经常清除舍内污水、粪便、污物等,定期搞好舍外环境卫生。从思想上重视消毒工作并形成制度,每批空舍后应对圈舍内外进行彻底冲洗后再喷洒消毒药。在进行饲养下一批畜禽需要经过一段合理的空舍时间,且在畜禽进入前需要对空舍再次进行消毒,同时需要不断更换消毒药,使用不同的类型。建立健全村级动物防疫网络,采购单位进行采购要按规定要求对所购的防疫物品进行运输、保存和使用。每个村防疫室应该配有一个冷藏设备,彻底杜绝发生无效疫苗的使用。

参考文献

[1] 杨定康,李有智,吴建平. 浅谈农村养殖疫病多发的原因及对策[J]. 畜禽业,2009,08:60-63.

篇4

为认真贯彻全国、省、市、县各级人民政府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有关文件精神,积极应对当前动物防疫工作的严峻形势,扎实有效地开展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确保秋季动物防疫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结合我镇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治、果断处置”防治方针,全面落实以强制免疫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确保我镇不成为重大疫病的首发地和疫源地,促进养殖业快速发展,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总体目标

1、口蹄疫:猪、牛、羊口蹄疫免疫率、免疫耳标率、免疫证发放率100%,抗体检测合格率90%。

2、高致禽流感,规模养殖场禽流感免疫率100%,散养户80%。

3、猪瘟、丹毒、肺疫:免疫率98%。

4、鸡新陈疫:免疫率85%。

三、主要工作任务

(一)抓监测,掌握防疫工作主动权

1、各疫情监测点切实发挥作用

按上级要求,我镇疫情监测员原堰口片周志利同志,原江洪绍谦同志,各防疫员为村级监测员,各村委会主任为疫情协监员。

2、严肃疫情报告纪律

发生可疑疫情由村委员主任或防疫员向镇疫情监测员报告,经镇疫情监测员确认为可疑病例后,由镇畜牧站按规定时间和程序上报,疫情上报做到不瞒报、不漏报、不谎报、不迟报,其它任何部门和单位都不得疫情。

(二)抓免疫,确保综合防控措施落实

今秋动物防疫由政府出资购买疫苗,并给予防疫员适当的防疫报酬(强制免疫部分),非强制免疫部分仍按规定收费,各防疫员到指定辖区后由村主要负责人带队进行免疫,村委会主任为第一责任人,防疫按照村漏户、户不漏禽的防疫要求,加大防疫组织实施力度,力争于10月中旬全面完成防疫任务。

防疫员在镇包片畜牧技干指导下,按规范防疫程序,科学防疫,注射好防疫疫苗,登记好防疫台帐,填好免疫卡,打好猪牛羊免疫耳标。

四、工作要求

1、各村委会要牢固树立防患胜于救灾思想,确立麻痹就是疫情,松懈就是隐患的观点,认真组织实施,查找防疫漏洞,坚决落实“村委会保密度,防疫员保质量”的防疫目标责任制度。做到一级对一级负责的要求。

篇5

端午节,防疫保健的起源

从史记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卫生防疫起源于端午节,它的防疫药品都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在历史上,端午节这一天进行各种卫生防疫活动的起源和演变有多种说法。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在北方,端午节最初萌芽于民间的巫术、巫医活动,因为五月盛夏即将来临,百虫滋生,疫疾流行,因此早在先秦时代,祛病灭灾就成为端午节预防疾病流行的重要活动内容。《大戴礼记・夏小正》云:“五月蓄兰为沐浴”,要煎兰草沐浴祛病。而在南朝《荆楚岁时记》中载有“五月五要以五彩丝系臂以辟兵及鬼,今人不病瘟”。在当今的农村及少数民族地区,人们每逢端午节,还喜欢用五色绣花线扎成大小不等的彩棕,里面包着多种中药材,用红线穿起来,讨个生命吉利。人们为了不让蚊蝇进门或孩子生病、蛇咬,在门户上悬挂艾叶,在孩子额上画“五”字。在古代,医家还把五月称为“毒月”,意味着人们要做好卫生保健工作,这五毒是蛇、蜈蚣、蝎子、晰蜴、蜍(癞蛤蟆),以对付这五毒。端午节的时候,人们都纷纷赐五毒图。这种古朴的卫生防疫习俗已世代相传了几千年了,深受人们欢迎。

直至60年代末,无论是市民还是乡民,人们都以中药材的艾、菖蒲、白芷、雄黄等做为消毒剂进行防疫,而从70年代初,我们的大部分市民亦用“福马林”消毒剂进行卫生防疫。但是,大部分地区的农民还是在入夏前以艾、菖蒲、雄黄等中药进行卫生防疫。

端午节是各民族防疫的节日

端午节既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我国藏、苗、彝等26个少数民族的共同节日。由于汉族和少数民族长期的文化交流和相互的影响,使各民族的端午节卫生防疫习俗有许多相通之处,但民族间不同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也使端午节卫生防疫习俗的内容和形式千差万别。

汉族的卫生防疫方式,主要是吃红枣粽子和雄黄酒以及吃大蒜头。老百姓认为这些食品杀菌消毒、解毒健身。为了达到更好的防疫效果,汉族地区的群众还普挂艾、菖蒲、吃大蒜头,带香包(麝香、茄香等制做)、缠五色丝缕、挂葫芦、驱五毒。

藏族、朝鲜族、达斡尔族、土族、满族等少数民族过节时,都有吃粽子、糯米糕、饮菖蒲酒、抹雄黄酒,采艾、挂葫芦或香草葫芦、带香包等风俗。的藏民喝青稞酒,用白芷、檀香等药材制成卫生香在室内燃烧。朝鲜族吃艾糕。达斡尔族、土族吃韭菜合子。而布郎族、毛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水族等民族,在端午节也吃粽子,饮抹或喷洒雄黄酒、挂艾叶、菖蒲。小凉山地区的彝族,在过节时必须采药卖药,因这时大多数草药进入成药期,采药防病自有道理。水族在这一天也是上山采药。毛南族在粽子里放生姜片,还要用草药泡水洗身,门上挂香佛叶,据说可以祛病防疾。

端午时节看待饮用食品的科学

现在,各民族防疫习俗都基本改变采艾、悬蒲、饮雄黄酒、吃粽子等。但最常见的防疫方法还是挂艾、悬蒲和饮雄黄酒。

每到端午,人们便天不亮起身,踏着初夏的清凉到近郊或公园采艾,回来插在屋门,窗户上,有的人还将这种中草药插在头上,戴在身上,这古朴的风俗多年不变,很有科学道理。艾为菊科,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艾可以入药,据史料记载,“艾叶苦温、散寒逐湿调经,能理血气,可安胎,又有止痛之用”,现代医学认为,它是一种芳香化浊药物,含有辛味软性树脂、挥发性精油、鞣酸、菊糖、氯化钾和维生素B、C等。医家常用艾治疗头痛、牙痛、胃痛等,均收到了一定的疗效。针灸疗法中的炙,就是把艾草切碎,用纸卷成条棍,点燃后熏灼穴位。民间用艾叶在家中燃烧熏烟,一来对室内进行消毒,二来灭虫,三来防止流感。这些是颇受人们欢迎的一种卫生防疫措施。

篇6

1加强领导,强化管理

各级领导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强化管理。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专门负责规模养殖发展的领导班子,领导、协调有关部门的工作。加强科技宣传和科技培训,不断增强养殖户的防疫意识,提高其防疫水平。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强化防疫服务功能。一要充分发挥现有市、县、乡(镇)防疫体系的作用,强化职能,采取“行政与业务动物防疫双轨目标管理”,签订防疫责任制,做好防疫管理和服务;二要充分利用西宁市畜牧兽医方面的科研、教学和科技推广单位的技术力量,建立一支科技服务队伍,采取多种形式积极鼓励和支持技术人员深入到规模养殖户中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解决规模养殖中技术人才缺乏的被动局面,切实做好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

2加强养殖畜种引进监控,防止疫病传入

规模养殖畜种的引进包括仔畜的引进,应当进行统一管理。实行申请许可和申报检疫制度,各养殖户或贩运者,在引进畜种前,首先要向市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申请,取得许可后,方可引进。引进畜禽到达时应当向原申请机构申报检疫,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及时派员到现场实施检疫监督,严格实行运进动物隔离观察制度,严禁不合格畜禽进入生产环节,杜绝疫病传入。

3重视基础设施防疫条件建设,加强饲养管理

首先要根据所养殖的畜种、数量、饲养周期等,建立符合防疫要求的基础设施和圈舍,如场址的选择、生活区与生产区分隔、厩舍的容量、采光、通风、保温、清扫冲洗、出入口消毒、排泄物处理等基本防疫设施。其次是加强管理,定期清扫冲洗圈舍,注意采光、通风和保温,采取封闭养殖,谢绝参观,全进全出等措施,严格日常预防性消毒,加强平时的疫病综合防制。同时注意饲料选配,加强营养,提高畜禽抵抗能力。

4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切实做好基础免疫

4.1根据本地区疫病流行特点,按不同畜禽类别,结合各养殖户具体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统一疫苗的采购配发,严格疫苗的保存、运送和使用,确保其效价,有计划地实施免疫注射。

4.2严格按免疫程序操作,做到免疫注射适时、足量,杜绝实际操作中一些防疫人员为节省疫苗,即降低或减少疫苗用量,造成免疫性感染或免疫质量低下。根据不同疫苗的有效免疫期及时补针,防止免疫形成空档。

4.3要严格免疫操作技术和注射消毒,有些防疫人员对免疫前的消毒极为马虎,注射器、针头、耳号钳不消毒,注射时不换针头、注射部位不消毒,结果引起传染。因此,必须严格免疫注射操作,注射器具应煮沸消毒,耳号钳应浸于消毒液中,一畜一针,注射部位要擦拭消毒。4.4要确保有效的免疫注射密度,提高群体免疫水平。要严格执行“行政与业务动物防疫双轨目标管理”责任中制定的免疫密度,应防密度和有效免疫密度应当达到100%。只有群体免疫水平高,才能有效抵御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

4.5建立规模养殖防疫档案,做好各项防疫记录。各项防疫应分类做好标记(耳标)和书面记录,以备查考。

篇7

【关键词】规模养殖场 动物防疫 问题 对策

一、规模养殖场动物防疫现状

1.养殖场主和饲养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我县规模养殖场业主们的文化层次参差不齐。他们对动物养殖科技知识掌握的程度也不一样,有的能科学合理地管理好规模养殖场并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有的则全听有经验的养殖户的指点。饲养管理人员的素质更低了。这些人对动物养殖科技知识知之甚少,对动物的饲养管理、防疫治病全听业主和管理人员的指导。

1.2选址、布局设计不合理

规模养殖场场地;有按动物科学饲养要求合理选址修建的,也有因地制宜随便而建的;内部设施设备有科学标准化的,也有因陋就简原始化的。

1.3防疫制度不规范不健全

规模养殖场的动物防疫制度,;规模相对较小的动物防疫的制度则不健全,措施也相对落实较差,动物防疫效果也不够理想。

1.4动物防疫现状

规模养殖场虽能批量生产畜禽产品,养殖效益较高,但其风险较大,特别是动物疫病危害的风险较大;因动物的集中饲养,动物疫病易于发生并快速传播。现规模养殖场业主80%已充分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均十分重视动物疫病的防制工作,整个养殖过程都主动防疫,自动购买消毒药、疫(菌)苗回去积极防疫;

二、规模养殖场动物防疫存在的问题

1.饲养场所不符合动物防疫要求

一些规模养殖场建筑布局、设施设备不符合动物防疫的要求。一是生产区和生活区、工作区为一体,不能有效地隔离开来,且生产区未设动物疫(疾)病隔离观察治疗区,很容易导致动物疫病的传播、发生;二是畜禽动物饲养圈舍、养殖场出入口未设立消毒设施或消毒设施不符合动物防疫要求,达不到消毒防疫的目的。

2.动物免疫程序混乱

规模养殖场动物的免疫注射,有的使用单苗,有的使用联苗;常用的疫苗为:猪瘟单苗或猪“三联”苗、W疫苗等疫(菌)苗。其免疫程序较为混乱,以猪瘟免疫注射为例:种用猪一般采取每半年一次;仔猪、育肥猪的免疫程序:有的业主采取乳前免疫,有的采取30日龄左右首免、60日龄二免,既不是强化免疫,也不是延续性免疫,免疫后又没有佩戴免疫标记;如卖给散养农户,很可能遇农村散养普防而再次注射,在抗体滴度较高期间的一般性再次免疫注射,不但不能产生较高的防疫抗体,反而还会使体内的有效免疫抗体滴度降低,导致免疫的失败。

3.动物免疫用疫苗来源复杂

规模养殖场动物防疫所用疫(菌)苗来源相当复杂。仅有少部分养殖业主向动物防疫主管部门订购、需时领用,其余大部分养殖业主,有的自己到兽药店、饲料市场购买,有的在邻县兽药、饲料经营者手中购买,也有通过养殖“师傅”传输而来的。从这些途径来的疫苗,存在着如下问题:其生产厂家是否是国家的定点生产企业,冷链系统是否健全完善,疫苗的运输、保管过程是否按要求进行,,疫苗是否安全有效,使用后免疫力是否增强。目前,已有个别养殖场出现了免疫失败的现象。

4.存在重大疫病发生隐患

少数规模养殖场业主饲养动物的防疫存在滥用疫苗和漏防的现象。其免疫注射的疫苗较多,本地从未发生过的疫病也购买疫苗回来注射,但往往却漏防了牲畜W疫病和伪狂犬病等,造成这些易发疫病的免疫空白,大有诱发重大疫病的可能。

5.滥用抗菌素药物影响动物防疫效果和产品质量

个别规模养殖场在养殖过程中,对抗菌素药物的使用过滥。一是饲料中滥加,长期使用;二是治疗滥用,大剂量加倍使用;三是防疫注射反应抢救时,首当其冲使用大剂量抗菌素药物,这些抗菌素药物虽然对抢救有一定的疗效,但同时也抑杀了疫苗中有益活菌群,影响疫苗的效力。长期大剂量使用抗菌素药物,致使抗菌素药物在动物体内长期大量残留,防疫注射时影响疫苗的效力,同时也严重影响着畜禽产品的质量。

三、规模养殖场动物防疫应采取的对策

1.提高业主和饲养管理人员动物养殖科技水平

提高规模养殖场业主和饲养管理人员动物养殖科技水平很有必要,目前也显得非常迫切。一是畜牧业现代化需要从事养殖业主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二是当今的国际化商品市场需要无公害的畜禽产品,而只有掌握了系统理论知识的人才能切实做好动物防疫工作,才能生产出无公害的畜禽产品。

2.改进动物养殖环境布局和设施设备

规模养殖场无论其规模大小,其动物养殖的环境布局必须科学合理、符合动物防疫要求。养殖生产区和人的生活区应严格分离,闲杂人员一律不允许进入动物养殖生产区,特别是动物养殖同行人员更不得随意进入。养殖场和圈舍进出处应设立消毒池、室等消毒设施。养殖生产区内应设疫(疾)病隔离观察治疗区,并设于生产区的下风向。排粪沟应设于动物饲养圈舍之外,且落差应大于5/1000,确保不积留粪尿。

3.建立健全科学的动物防疫制度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动物防疫制度是提高规模养殖场经济效益的关键措施之一。这些制度包括按动物防疫法规建立健全的引种申报防疫监督制度、定期清洗消毒制度、按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制订的免疫注射制度、外来人员消毒制度、饲养管理人员进出场消毒制度等;

4.规范规模养殖场动物防疫疫苗的使用

规范规模养殖场动物防疫用疫苗的使用,主要是加强管理。一是动物防疫用生物药品这种特殊商品的供应渠道必须按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由动物防疫监督部门统一管理;二是动物防疫疫苗免疫注射种类,必须按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和县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统一部署进行,不得擅自增减,特别是动物重大疫病防制所用疫苗必须坚决免疫注射到位。除实行免疫档案登记管理外,还应实行动物防疫驻场监督制度。

篇8

1.1 农村生猪养殖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1 兽医队伍人员短缺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兽医体制都还不够完善,村防疫人员要想拿到疫苗,必须要经过农业中心以及县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在岗的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人员中,大多数都是20世纪50~60年代出生的,80年代的少之又少,那些50~60年代出生的兽医人员,随着年龄的增大,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于疫病防控工作的要求。此外,随着动物防疫工作量的逐年增加,这种又脏、又累、工资待遇又低的工作已经少有人选,那些生存困难的嫌弃其工资低,不能满足生存的需要,那些稍有能力的年轻人又不愿意从事动物防疫工作,长此以往,生猪养殖业中防疫工作就会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

1.1.2 防疫员并没有按照规程操作进行防疫

在我国绝大多数乡村,根本无法组织起人力集中进行防疫注射,因为绝大多数的人都选择出去打工了,那些村社一级的组织机构又对防疫不够重视,不愿意投入相应的人力、财力以及物力。在农村,绝大多数的散养户动物防疫工作都是乡镇单位或者是村兽医防疫员单人走家串户,常常到了农户家里面之后,因为没有人在家或者是农户的阻挠而耽误了防疫的时间,这时候相关防疫员就会选择不了了之,马虎了事,面对这样工资低、劳累的活很多人都不愿意花费更多的心思。我国目前推广使用的疫苗是猪蓝耳病油剂灭活苗,这种疫苗黏稠度大,很难注射,最终只能是降低生猪防疫工作的水平。

1.2 限制农村生猪养殖业发展的原因分析

1.2.1 防疫队伍素质过于低下

目前,我国基层兽医队伍基本上已经不存在了,在原来镇上的很多兽医人员都已经转移到其他的行业上去了,就算是有那么一些工作人员,不少都是江湖郎中,只是时不时地走乡串户。这些仍旧工作在兽医行业的人员,就像是一些游兵散将,再加上年龄偏大,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早已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面临即将发生的事的时候,他们常常马虎了事,根本没有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

1.2.2 普及推广力度不够

防疫工作包含了很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饲养管理以及卫生消毒,但是很多养猪户以及防疫人员都没有认识到这点。很多地区的科技普及和科技推广都只是走过场,根本没有落实到实处,农民渴望的那些科学饲养以及科学防疫很难到达农民的手中。

1.2.3 村社一级组织重视不够

村社组织是农村生猪防疫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相关的组织要能够加大农村动物散养户防疫方面人力、财力以及物力的投入,在适当的时机,要给予村级防疫人员一定的经济补贴,真正意义上的加大消毒的力度,但这一工作目前也很难落实。

2加强农村生猪养殖业中防疫工作的措施以及建议

2.1 不断加强基层兽医人员技术培训

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兽医人员技术培训势在必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的防疫技术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相关单位要做的,就是要不断地加强基层兽医人员技术培训,它是评判一个地区兽医体制改革是否完成的重要标准。当下,我国很多农牧民都需要那些思想素质较高、业务素质强的兽医人员,只有这样的兽医人员才能确保生猪的健康养殖,但是我国很多农村的兽医却难以胜任这一工作。为此,市、县两级的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加强兽医人员的基础培训,尽早地让受益从业人员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应农村动物防疫的形势需要。

2.2 不断优化机制以加强对散养户的科技普及、推广

不断完善并优化动物防疫体制,既有利于提高防疫人员的工作素质,也有利于确保动物的防疫工作,这就要求相关单位要加强对防疫的指导、监督、检测以及应急处理,要能够从农村发展的角度出发,切实增强农村的防疫服务系统,真正地提高科学防疫水平以及防疫质量。首先,要帮助散养户树立生猪传染病防范意识。养殖户如果能够做到自我约束,无疑是优化防疫工作的重要因素。值得重视的是,目前我国农村散养户存在的最为普遍的问题就是自我约束力不强、防范意识较为低下等。那么,怎样提高养殖户的防范意识呢?笔者认为,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养殖户之间不相互串门;猪舍的建设要符合相关规范要求,而不是将就;相邻的猪舍之间必须要有一定的间隔。

2.3 积极引导散养户科学使用兽药以及疫苗

当前,生猪散养户必须要能够适当地了解并掌握兽药以及疫苗科学使用的基本常识,要根据自身的饲养水平以及疾病发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地使用兽药及疫苗。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养殖户可以根据生猪的生长状况,有效地减少各种药物的使用,这有利于降低防疫的难度;其次,在生猪生病的时候,要严格地按照兽药中标注的使用量使用药物,因为不管是过量使用还是少量使用,都会影响到生猪的生长;再次,在储藏饲料以及饲料添加剂的时候,必须选择科学的方式,以防止饲料出现受潮、霉烂等问题;最后,一旦发现了有疫情的生猪,必须立即隔离,待确诊后再采取可行、果断的防控措施。

2.4 不断加大检疫的力度

加大检疫力度的方法有很多,笔者认为,在农村应着重做到以下几点:(1)不管是在什么地区,都要全面地推行动物防疫溯源标识管理,这既有利于健全动物防疫管理以及养殖管理档案,也有利于全方位的加强规模养殖的管理和指导;(2)深入开展与防疫工作有关的产地、运输、屠宰以及市场检疫,确保生猪防疫各个工作在不同的环节都得到了有效的保证;(3)不断加强检疫过程中的防疫监督,严格执行生猪及产品免疫标识;(4)严格控制病害动物以及产品流通中各种有可能的病原扩散,促进动物防疫工作的顺利展开。

3结语

篇9

为切实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和动物卫生安全工作,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为主线,以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为重点,加强动物防疫队伍及检疫监督执法队伍建设,强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动物检疫监督等综合措施,全面提升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和动物卫生安全水平,确保全市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和重大动物卫生安全事件,确保全市现代牧业经济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

二、主要目标

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鸡新城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达到100%,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80%以上,猪丹毒、猪肺疫、仔猪副伤寒等计划项目免疫密度达到90%以上,人畜共患病布病、狂犬病免疫密度达到100%;免疫建档率、免疫耳标佩戴率达到100%;产地检疫、屠宰检疫率达到100%,检疫合格标记、出证、病害动物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含扑杀)率达到100%;大牲畜、猪羊和家禽的疫病死亡率分别控制在1%、3%和5%以内。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动物防疫工作主体责任。各乡镇街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动物防疫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贯彻落实“政府负总责,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的动物防疫工作要求,按照“政府保密度,畜牧部门保质量”的原则,市政府与乡镇街区签订动物防疫工作责任状,落实“双包双保,六不漏”的免疫工作责任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机制,凡因工作不到位导致重大动物疫情发生的,对全年工作实行一票否决。

(二)突出防疫重点,提升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水平。各乡镇街区严格落实以强制免疫为主的预防免疫,严格落实“六统一六不漏”的工作要求,在每年集中做好春秋两季防疫工作的同时,全市实行“每月集中3天补免”的办法,真正做到“强制免疫全覆盖、日常补免常态化”,确保免疫密度,强化免疫效果,确保全市范围内建立起牢固的基础免疫屏障。进一步推进以布病、结核病为主的人畜共患病控制净化工作,开展好结核病、布病的检疫监测,检出的阳性牲畜要全部进行扑杀处理,按省规划要求完成年度控制净化目标。同时加强对狂犬病的免疫。继续开展防疫示范村(场)创建工作,提升动物防疫工作整体水平。

(三)科学监测预警,增强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能力。各乡镇街区和畜牧部门要建立健全市、乡、村三级疫情监测网络,要按照集中监测和日常监测相结合、常规监测与应急监测相结合、抗体监测和病原监测相结合、实验室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相结合的原则,切实组织开展好动物疫病监测工作,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各项监测任务。要重点强化种畜场、交易市场、养殖密集区、候鸟栖息地等重点地区疫情监测工作,扩大监测范围,增加病原学监测数量,及时掌握和评估疫情动态,为发现和消除疫情隐患提供科学依据。健全和完善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机制,健全应急指挥机构和应急队伍,修订完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加强突发动物疫情应急演练,加强应急防疫物资分级储备,提高应对突发动物疫情的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发生重大动物疫情能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及时扑灭。

(四)强化检疫监督,确保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畜牧部门要落实“一岗双责”制,加强产地屠宰检疫,监督屠宰企业开展“瘦肉精”检测。强化产地检疫,实行检疫申报制度,检疫员必须到养殖场(户)按检疫规程开展检疫,全市产地检疫面要达100%。严把屠宰检疫关,检疫人员严格按照检疫操作规程,做好宰前检疫和宰后检疫工作,屠宰检疫率达到100%,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加强动物及动物产品流通环节监管,对超市、农贸市场、肉品专卖店等定期查验,对外埠肉进入我市严格执行报检制度,督促、指导经营者建立进货检查验收、索证索票、购销台账、质量安全承诺等制度,对无检疫证明、证物不符、逃避检疫等违法违规行为要从重从严处理。加强防疫监管,全面落实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的防疫监管责任,建立从养殖源头加强防疫隐患排查和卫生安全保障机制。

(五)科学谋划,推进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根据国家和省政府要求,到2012年底,完成所有乡镇街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任务。乡镇街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主要依托现有的乡镇街区畜牧兽医站,采取加挂牌子,即“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方式,实行联合建设,要确保有2名以上人员承担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每个乡镇街区要建设一个快速检测室,配备2—3套速测仪器及相关工作设施,承担本地区畜产品质量安全定性检测任务。乡镇街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主要承担农民质量安全知识培训、质量安全控制技术推广、生产环节质量安全日常巡查、各项监管措施督促落实等任务,从源头上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

(六)加大财政投入,推进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进程。按照国家无规定疫病区标准,建成完备的动物疫病控制体系、动物防疫监督体系、动物疫情监测体系和动物防疫屏障体系,提高动物疫病防治、动物疫情监测、动物检疫、动物防疫监督的手段和水平。加大财政投入,将“瘦肉精”监管、检疫监督工作经费列入市财政预算,并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确保动物防疫工作全面开展。加强防疫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点解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办公场所问题,加强乡镇街区畜牧兽医站标准化建设,完善冷链体系及应急物资储备库。扎实开展兽医系统实验室建设,提高疫病检测、监测和诊断水平。各乡镇街区也要加强对动物防疫工作的投入,重点解决应急物资储备、防疫消毒等防疫经费。

篇10

关键词 动物疫病;预防控制;畜禽免疫;方式转变;对策

中图分类号 S85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2-0270-03

动物疫病是危害畜牧业和畜产品安全的主要因素。我国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对动物疫病采取免疫为主的防控措施,并以《动物防疫法》规定,对重大动物疫病实施强制免疫。免疫是防控动物疫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1]。在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转变畜禽免疫方式、提高疫病防控能力已成为动物疫控的重要任务。该文根据《动物防疫法》和国务院的相关规定,结合保山市动物防疫工作实际,对转变畜禽免疫方式的意义、内容、目标、措施进行探讨,以为推动动物疫病防控科学发展、保障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1 转变畜禽免疫方式的意义

1.1 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严峻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国外传入或国内新发现的动物疫病已达30多种。目前,我国每年因畜禽发病死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几百亿元。国际上发生的疯牛病等动物疫病对我国形成新的威胁,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不仅给养殖业及相关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而且直接威胁人类健康,打乱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周边国家和地区严峻的疫情形势对我国构成严重的威胁。自2010年以来,全球39个国家相继发生口蹄疫疫情,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和南美洲。而紧邻云南省的缅甸、越南又是重疫区老疫区,新传入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新传入的缅甸98谱系口蹄疫病毒传播速度快,致病力强,致死率高[2]。国内疫情形势也非常复杂,猪瘟、牛出败等老的疫病尚未消灭,新的疫病又在增加,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短期难以根除,随活畜禽及其产品流通量的增加,传播病毒风险增加,羊痘、小反刍兽疫、仔猪流行性腹泻传入的风险正在加大,人畜共患传染病如“奶牛两病”、狂犬病也呈上升趋势,动物疫病防控形势非常严峻。

1.2 保山市动物疫控任务艰巨

保山市腾冲、龙陵与缅甸接壤,口岸众多,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保山市动物防疫任务十分艰巨。畜牧业是保山市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柱产业,2011年末全市猪、牛、羊、禽存栏分别达296.01万头、68.67万头、47.5万只、692.14万只,畜牧产值达59.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7.14%。发展畜牧业最关键的环节是预防控制动物疫病,据2006—2011年的抽查,全市猪、牛、羊、禽平均疫病死亡率分别为2.06%、0.38%、1.33%、3.61%,较省下达畜禽死亡率控制指标3.00%、1.50%、2.00%、6.00%分别低0.94、1.12、0.67、2.39个百分点,疫病防控为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保山市畜禽存栏基数大,按照2011年畜禽存栏数计算,如果防疫措施不力,导致畜禽死亡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全市每年就要多死亡畜禽10万头(只),按现价计算,每年畜禽死亡损失就要增加近4 000万元。如果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造成的损失将会更大。

1.3 加强畜禽免疫任务十分紧迫

长期以来,畜禽免疫以春、秋2季防疫为主,形成市、县部门安排布置,乡兽医站组织村防疫员实施的免疫工作格局。随着畜禽存栏数和病种数的增加,畜禽免疫任务成倍增加,繁重的免疫注射任务落到每村1~2名防疫员身上[3-4]。村防疫员是享受每月200~300元定补的农民技术员,文化技术素质参差不齐,在缺乏有力宣传和有效监督的情况下开展免疫,免疫密度、质量难于保证。实践证明,这种仅依靠村防疫员自觉实施的免疫方式投入低,效率低,可靠性差。保山市畜牧业正处在一个从量到质转换的重要时期,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和畜产品安全,加强畜禽免疫的任务十分紧迫。随着畜牧业生产、加工、流通方式的改变,迫切要求转变畜禽免疫方式。只有转变畜禽免疫方式,才能克服老做法的不足,大力推进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构建牢固的免疫保护屏障,有效预防控制重大动物疫病,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和社会公共卫生安全。转变畜禽免疫方式、提高疫病防控能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2 转变畜禽免疫方式的内容

2.1 向动物防疫政府负总责方式转变

动物防疫从业务部门大包干逐步向各级政府负总责的工作方式转变。国务院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动物防疫工作负总责,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是动物防疫工作第一责任人”。应按照“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的要求,建立动物防疫责任制,真正体现动物防疫政府负总责。

2.2 向分片包干、责任到人防疫工作方式转变

兽医部门工作从一般性开会布置到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防疫工作方式转变。落实部门保质量的工作责任制,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采取县级分片包干乡镇、乡级分片包干村,负责督促指导村级开展强制免疫工作,以及负责督促指导责任区内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按照程序开展畜禽免疫工作。

2.3 散养户畜禽免疫向“集中免疫、整村推进”方式转变

农村散养户免疫从防疫员“单打独斗”向推行“集中免疫、整村推进”的免疫工作方式转变。除一些边远山区外,在畜禽主产区、养殖密集区、坝区采取2~3个村组成一个由乡、村、社干部和村防疫员组成的防疫队,以“集中免疫、整村推进”的方式开展畜禽免疫,按照乡不漏村、村不漏社、社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五不漏”的要求,规范开展畜禽免疫注射,提高免疫密度和质量。

2.4 规模养殖畜禽免疫向部门监督下按程序免疫方式转变

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畜禽免疫从自发免疫向部门监督下按程序实施免疫方式转变,即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在动物卫生监督指导下实施重大动物疫病程序化免疫,并按照分片包干建立定点联系制度,实行标准化管理。

3 转变畜禽免疫方式的目标

3.1 免疫密度质量达到农业部的要求

实现农业部要求“强制免疫的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4个病种免疫密度常年维持在90%以上,免疫抗体合格率全年保持在70%以上”的免疫目标。

3.2 免疫反应率和反应死亡率控制在省农业厅的指标以内

实现云南省农业厅提出的在全省大力推进“动物免疫整村推进”,猪、牛、羊强制免疫反应率和反应死亡率分别控制在1.0%和0.2%以下的目标。

3.3 免疫档案规范化建设达到省农业厅确定的目标要求

按省要求达到畜禽免疫档案规范化管理程度达95%以上,其中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养殖大户达100%,散养户免疫户口册发放使用达90%以上,整村推进示范乡镇兽医站电子免疫档案建立使用达100%。

3.4 畜禽疫病死亡率控制在省农业厅下达的控制指标内

全市猪、牛、羊、禽疫病死亡率控制在省级下的3.0%、1.5%、2.0%、6.0%以内。

3.5 动物防疫工作达到“两个确保”的总目标

按照“预防为主”和“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 ”的24字防控方针要求,积极转变动物防疫工作方式,全面推行“分片包干、集中免疫、整村推进”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模式和猪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三针两点同步免疫”免疫方式,落实“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防疫工作责任制,确保全市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和重大畜产品安全事件。

4 转变畜禽免疫方式的措施

4.1 切实加强对动物防疫工作的领导

在确保不泄密的前提下应加强对动物防疫的宣传,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动物防疫社会公益性事业的认识。争取政府对防疫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使政府成为动物防疫工作的组织者,成立动物防疫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落实防疫经费、召开动员会、协调相关部门、宣传发动群众和组织开展辖区内的畜禽免疫工作。

4.2 增加动物防疫经费投入

针对保山市动物防疫冷链体系不适应当前发展需求的实际,积极争取实施冷链体系建设项目,使市、县有与免疫任务相匹配的冷库和冷藏运输车,乡村有相应的冰柜、保温箱,确保疫苗冷链储运质量。按照《动物防疫法》和国务院的相关规定,建议各级政府切实增加动物防疫经费投入,将畜禽免疫、疫病监测、疫情诊断及免疫反应死亡补偿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证。

4.3 大力推进“集中免疫、整村推进”工作

按照云南省农业厅的要求,认真制订工作方案,在全市大力推行“集中免疫、整村推进”的免疫方式,坚持对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在动物卫生监督指导下实施程序化免疫,并按照分片包干建立定点联系制度,实行标准化管理[5]。对农村散养户因地制宜地推行“集中免疫、整村推进”的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同时对新补栏、新增畜禽及时补针。扎实推进4个强制免疫病种的免疫工作,实现农业部提出的“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密度常年维持在90%以上,免疫抗体合格率全年保持在70%以上”的免疫目标,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

4.4 加强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效果监测

为检验免疫效果以及为免疫提供科学依据,市、县区动物疫控机构应认真开展免疫效果监测。按照省农业厅的要求对口蹄疫、禽流感、猪瘟、鸡新城疫免疫效果及时进行监测。牛羊口蹄疫、禽流感、猪瘟、鸡新城疫在免疫21 d后,猪口蹄疫灭活疫苗在免疫45 d后,抽取血样进行血清学检测,凡免疫抗体阳性率达不到70%的,必须及时进行二次免疫。

4.5 不断规范畜禽免疫技术

根据农业部的畜禽免疫计划和免疫技术规范,以及云南省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方案,结合实际制订保山市、县区畜禽免疫方案和免疫技术规程,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加强对县、乡、村各级防疫人员技术培训。进一步规范疫苗储存运输、免疫注射、免疫反应治疗等,不断规范畜禽免疫工作,确保免疫效果可靠。

4.6 加强畜禽免疫档案规范化建设

按照云南省农业厅的要求,加强畜禽免疫工作痕迹管理。市、县乡疫控机构按照全省统一格式建立完善疫苗调供台账及微机管理[6]。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养殖大户实施程序免疫和农村散养户实施集中免疫的同时,认真建立全省统一格式的纸质免疫档案,并在乡兽医站建立到村到户的、全市统一的、具有自动汇总功能的电子免疫档案,实现动物免疫工作痕迹管理规范化、现代化。

4.7 加强疫苗管理,杜绝疫苗浪费

农业部《兽用生物制品经营管理办法》规定,国家强制免疫用生物制品由农业部指定的企业生产,依法实行政府采购,疫苗款由中央和省级财政共同承担。疫苗免费提供也导致管理松散,浪费严重。为减少疫苗浪费,保山市要求各县区不将疫苗一次性地分发到乡到村,而是采取县级将到位疫苗数的80%分到乡,乡级将到位疫苗数的80%分到村,县乡各储备20%,用于应急使用和调剂乡村的余缺。同时加强疫苗使用情况的跟踪调查,加强疫苗冷链储藏运输管理。

4.8 加强动物防疫队伍建设

建议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加强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和管理,积极协调进人指标,逐年招聘专业人员,为市、县、乡动物疫控机构补充新的力量。当前应根据云编办〔2012〕162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加强乡镇畜牧兽医站恢复建设工作,保持乡镇畜牧兽医站稳定完整和队伍稳定。同时,应加强动物防疫队伍业务培训、职业道德教育和技能考核鉴定,制订村级动物防检员管理考核办法,配合省级搞好村级防检员技能考核鉴定工作,不断提高基层动物防疫队伍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不断改善村级防检员待遇,发挥好村级防疫员在基层免疫中的主力军作用[7]。

5 参考文献

[1] 焦库华.家禽重要疫病的防控思路[J].中国禽业导刊,2010(8):49.

[2] 姜新社,单既乐.禽病综合防制的几点体会[J].山东畜牧兽医,2008(3):29-30.

[3] 于海泉,于尔松,李成,等.浅谈禽病的流行特点和防制[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5(5):52.

[4] 杜元钊.试论我国养禽业疾病控制与国际接轨[J].中国禽业导刊,2002(22):19-20.

[5] 甘孟侯.我国禽病发生的现状及诊断和防治中应重视的问题[J].广西畜牧兽医,1995(1):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