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危机的原因及影响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0: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债务危机的原因及影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债务危机的原因及影响

篇1

【关键词】债务危机 银行危机 货币危机 成因分析 共性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后,国际经济局势一致处于动荡状态。在2000年至2014年间债务危机、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频频爆发,而这些爆发危机的国家涵盖了新兴经济和发达经济体。学者在这些危机爆发的原因、救助以及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导致债务危机、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爆发的原因是否存在相同之处,这都是本文将要研究的内容。本文首先对21世纪以后已经发生的债务危机、货币危机和银行危机爆发的原因做了简要回顾,然后根据学者的研究归纳这些危机之间存在的共性。

二、债务危机、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成因分析

在分析债务危机、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成因的共同点之前,首先要对这几年来已经爆发了危机的国家或地区,引发这些国家或地区发生危机的原因进行简要的文献回顾。

2002年阿根廷再次爆发了危机,其影响不亚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这次危机波及货币、银行以及债务。是什么导致这个能源和自然资源丰富被誉为“拉丁美洲粮仓”的国家发生危机,学者对此进行的探究。郎晓龙(2002)认为阿根廷发生的是货币危机,他在研究中发现,造成阿根廷货币危机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经常项目赤字增加;大量短期资本流入;实际工资下降;债务结构不合理。不仅如此,阿根廷货币危机的爆发也其实施的金融自由化政策息息相关,杨斌(2003)指出全球化、金融领域开放与资本外逃失控加剧了阿根廷的金融风险,导致货币危机的爆发。对此,江学时(2002)从深层次对阿根廷这次危机进行的研究,他认为阿根廷2002年发生的是债务危机,而非货币危机或是金融危机。

继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亚洲再次饱受货币危机的困扰。2008年5月货币危机在越南率先发生,蔡则祥、林峰(2008)对越南货币危机的成因作了分析,发现政府财政赤字高、信贷投资过多以及高物价水平等是造成越南货币危机的根源。复旦大学985课题组(2008)通过与发生危机的其他新兴经济体比较,他们发现越南货币危机有其独特的形成机理:来自外部的货币与价格冲击和存在于内部微观结构的问题。实际上,越南货币危机爆发只是东南亚地区新兴经济体现状的一个缩影。孙兆东(2008)指出高外汇导致金融系统脆弱,高外资利用加剧通货膨胀,资本账户开放与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承受力不匹配,这都是越南发生货币危机的原因。而这也是新兴经济体存在的一种普遍的现象。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最初由美国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发酵,首先在美国华尔街引发世人瞩目的金融风暴,进而在全球蔓延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在此之后,一系列的危机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爆发。2009年欧洲债务危机由希腊扩散到爱尔兰、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拉开了危机爆发的序幕。导致欧洲债务危机的原因研究方面,罗雄杰(2013)分别从外部和内部分析了欧洲债务危机的成因,认为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国际投资银行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掩盖财政状况等是欧洲债务危机发生的外部原因,欧元区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欧元区危机国经济结构不平衡等是欧洲债务危机爆发的内部原因。王辉(2010)、陈西果(2010)和邓小华(2011)等众多学者从一个或几个方面对欧洲债务危机的成因作了分析。

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之后,后续发生的危机,如2013年爆发的塞浦路斯银行危机,被认为是欧洲债务危机的延续。郭春松、侯哲(2013)指出塞浦路斯由于对希腊危机的重视程度不够,在银行业监管方面的警惕性不高导致了银行危机的发生。丁程道金、刘晓燕(2013)认为塞浦路斯银行危机是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历史原因、希腊债务危机的冲击以及国内经济局势的恶化。另外,塞浦路斯对银行业依赖程度较高,缺少实体产业的支撑,也是导致银行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

白俄罗斯和俄罗斯的货币危机其成因是怎样的,徐小茗、赵一朗(2013)对白俄罗斯货币危机研究发现,经常项目赤字、外汇储备聚降、货币贬值与通胀聚升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导致白俄罗斯爆发货币危机。马宇(2011)认为严峻的国际环境和不当的国内政策导致了白俄罗斯的货币危机爆发。作者认为从白俄罗斯货币危机发生的时间来看,全球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2014年的最后几天,卢布大幅跳水,俄罗斯发生货币危机。许树泽(2015)指出俄罗斯经济结构单一,对石油出口具有较高的依赖,国际油价下挫严重影响的俄罗斯的经济,导致汇率下跌和资本外逃,继而爆发卢布危机。董光耀(2015)认为卢布危机爆发有深层次的原因:国际矛盾碰撞后的结果。

三、债务危机、货币危机与银行危机成因共性分析

从前面的分析来看,债务危机、货币危机与银行危机成因差别是主要方面的,但是共同点也是存在的。新兴经济体发生危机的共性更多,2002年阿根廷债务危机和2008年越南货币危机都收到通货膨胀、财政赤字以及国外资本流入的影响。从2002年阿根债务危机和2011年白俄罗斯危机来看,新兴经济体经常项目赤字增加也会导致危机爆发。从近几年欧洲地区发生的危机来看,产业结构单一是众多欧洲国家面临的现状之一,2009年欧洲债务危机、2013年塞浦路斯银行危机、2014年俄罗斯货币危机都是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引起的,虽然仅有几个国家爆发的危机,但提高警惕性是非常必要的。总体看来,无论是债务危机、货币危机还是银行危机,国际经济环境带来的风险是不容忽视的。国际环境变化是以上所有危机的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以2008年以后的债务危机、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来看,首先全球金额危机爆发引致全球经济低迷,而后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希腊等国爆发债务危机,继而塞浦路斯银行外汇资产受债务危机影响大幅缩水爆发银行危机。2014年底受国际石油下挫影响,俄罗斯汇率下跌,卢布贬值,发生货币危机。除此之外,这些危机之间还存在哪些关系,是否存在共生性,又是怎样进行传导的,对此,笔者之后将进一步做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邓小华,王宝宝,李颖.欧洲债务危机的原因、模式及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11(11):177-181.

[2]程道金,刘晓燕.塞浦路斯银行危机极其引发的思考[J].金融教育研究.2013(05):27-32.

篇2

【关键词】欧债危机;危机原因;启示

过去的2011年,是内忧外患多种因素繁杂交织的一年。 欧洲债务危机持续发酵,信用危机恶化,欧美各国经济复苏步履维艰,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全球经济再度衰退的忧虑充斥市场。整体来看,欧债危机是中国外部经济面临的一场重要危机,怎么应对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在探究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之前,我们先简单谈一下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欧债危机的原因分析

1、欧洲债务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高赤字

如果将债务杠杆比喻成潮水,那么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政府联手利用公共财政的“再杠杆化”掩盖了金融体系的“去杠杆化”。但是这种掩盖是暂时性的,自从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以来,人们最常想起的词语就是“高赤字”。

2、欧洲债务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欧元区经济政策结构不平衡

欧元区现阶段实行的是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分散的财政政策。然而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常年的不对称性使得各项矛盾和问题得以积累。在08年全球次贷危机的冲击之下,矛盾开始暴露,直指债务危机。尽管货币一体化为欧元区成员国政府搭建了更大的融资平台和竞争优势,但是由于经济状况的差异而形成的不对称冲击,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些优势。另一方面,欧元区签订的《稳定与增长公约》并没有完全遵循最优货币区的要求,各国的实体经济结构不尽相同,这样更容易遭遇“不对称冲击”的影响。由于各成员国经济周期不同步,欧元的诞生也未能显著缩小这种差异。同时欧洲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的选择上,无法也不可能满足成员国不同的货币政策偏好,从而增加了危机蔓延的可能性。

3、欧洲债务危机爆发的历史原因:高福利政策

高福利意味着政府的高支出,必然伴随的则是高税收。高福利政策使得欧洲各国在经济发展上缺乏一种活力,并且在财政支出上远高于非高福利国家。不得不说,高福利是高赤字的一个重要源头。

二、欧债危机给中国的影响

欧债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不断显现出来。欧美经济的不景气,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出口。由于中国的经济主要还是外向型经济,出口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很高。出口的下降,必然会对中国经济各个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一)导致人民币“升值”

最近在欧债危机的冲击下,避险资金纷纷转向美元资产,随着美元走强,人民币也跟着升值。从1月4日到5月28日,人民币对欧元汇率升值达到15.9%;同期人民币对英镑升值了10.7%。在不到半年时间内,人民币已经因欧洲债务危机而对主要非美货币出现较大幅度的升值。人民币“被升值”还将影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调整。

(二)影响中国对欧洲国家出口

由于人民币升值幅度较大,中国出口到欧洲的产品价格竞争力下降。出口企业如果用欧元和英镑收汇,则面临较大的汇率风险。此外,由于欧系货币贬值,欧盟对中国动出口将会增加,中国的贸易盈余还可能会继续下滑。

(三)外汇储备缩水

欧元和英镑贬值,将使以美元计价的外汇储备出现缩水。我国防范外汇资产的缩水问题,必须采取动态的资产管理模式,即不仅需要关注投资的收益,也要关注汇率变动带来的资产价值变化,以保证外汇资产的保值增值。

(四)投机资本流入可能增加

现在人民币对欧元和英镑升值,欧元和英镑投机资本流入同样可以获得人民币升值的好处。因此防范走弱货币如欧元和英镑等资产的流入。

(五)欧债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对中国的外需影响较大

欧债危机已经影响了其他欧洲国家的经济恢复步伐,同时还增加了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欧洲国家经济恢复增长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欧盟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的外需短期内继续承压。

三、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一)财政刺激计划要在可控的范围内,把握好财政赤字的“度”

目前我国的国家债务和财政赤字远低于国际公认的风险临界点,但是不能太乐观。因为首先,我国地方政府仍然存在“GDP考核观”,使得地方政府盲目举债搞发展,财政入不敷出;其次,当面临经济下行是,政府刺激计划会使财政负担加大,可能造成通胀的压力以及对私人部门的挤出效应。所以中国必须高度警惕地方政府的债务结构与债务负担,做好债务测算和偿债平衡工作。

(二)注重转方式、调结构,由投资出口导向型向消费导向型转变

希腊的局面警示我们不能过分地依赖出口拉动经济。出口是我国促进经济发展的杀手锏,但是这种方式极易受到外部冲击。从长期来看,出口导向型模式是不可维持的,中国应该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依靠外需转到以内需为主,扩大内需是经济结构转换的核心环节,消费是拉动经济更好更长效的动力。此外,在出口战略上,将主要向欧美国家出口转向亚洲新兴国家、东盟、非洲国家的出口,出口产品也应全面转型升级。

(三)与国际接轨,增加中国财政的透明度

目前中国财政透明度整体较低,随着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化,中国应与国际接轨,加强与国际机构的沟通、协调,缩小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财政透明度良好行为准则》的差距。

(四)正视地方债务风险,防范于未然

本轮金融危机加重了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国家必须迅速采取行动,对全国整体财政及债务状况作全面清查和评估,摸查地方债务的规模、来源和性质,做好各级债务的测算和偿债平衡工作,进行债务规模限额管理和风险预警,切实从财政和金融两方面防范偿债违约风险。

大公国际的《2012年国家信用风险展望》表示,2012年国家信用风险焦点地区仍集中在以欧元区为主的发达国家,欧元区债务危机发展进入了决定未来走向的关键时刻。随着欧债危机的持续发酵,作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最重要的海外市场拉动力,欧洲的问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能忽视。不论是企业的决策者还是政府决策部门,都需要对这种影响进行前瞻性的评估,并提前准备好应对之策。

参考文献:

[1]王燕,赵杨.欧洲债务危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地方财政研究,2010.

[2]郑慧.欧洲深陷债务危机的原因及启示[J].中国金融,2011(17).

篇3

[关键词]欧债危机 中欧贸易 影响 对策

欧盟自成立以来一直倡导欧盟区成员国经济和社会共同发展,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其在国际社会上的话语权与日俱增。然而,自2009希腊爆发债务危机以来,整个欧盟很快被拉入泥潭。

一、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

欧洲债务危机爆发的导火索是2009年希腊债务危机的发生。

首先,单一的产业结构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政府和企业的收入很难保持稳定,在面对债务危机时,显得异常脆弱,无法有效的振兴经济。

其次,欧盟国家的福利制度如医疗、住房、教育、养老等非常完善,这种完善的福利制度需要巨大的财政支出,据统计,欧盟一半的财政支出用于支付社会福利。可以说,欧盟的巨额债务跟高福利是有很大关系的。

最关键因素,欧盟区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各成员国丧失了独立制定本国货币政策的权力,各成员国很难根据本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调整国家宏观政策来应对危机,无法有效地按照自身经济发展水平来调节经济战略,国家宏观调整能力下降。

二、欧债危机对中欧贸易的影响

欧债危机爆发后,欧元区成员国购买力下降,对中欧贸易产生了消极影响。但同时也透露着一些积极的信号。

(1)欧债危机对中欧贸易的消极影响

欧债危机对中欧贸易消极影响突出体现在中国对欧出口贸易萎缩上。

欧盟民众购买力下降。欧债危机导致部分国家国家财政萎缩、公共支出能力下降、社会福利降低等问题产生,并进而导致民众购买力下降,直接影响到进口需求。

欧盟贸易保护主义升温。欧盟各国要采取措施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这必然要求保护本国行业和企业,欧盟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贸易保护措施屡见不鲜。

(2)欧债危机对中欧贸易的积极影响

促进中国进口业发展。欧盟区成员国国内市场萎缩,欧盟企业将更加重视国外市场的开拓。中国市场潜力巨大,欧盟必然加强与中国沟通合作,扩大中国市场。此外,欧盟可以适当放宽高新技术的出口条件,换取资金,谋求出路。

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中国产品出口。中国农产品、机电产品等相对还是具有非常大的价格优势和很强的实用性的,在欧洲居民购买力下降的情况下,欧盟区居民可能会通过加大对中国低价产品的购买以缓解经济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中国产品的出口。

欧债危机缓解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2009年中国经济率先回暖,来自于外界关于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也此起彼伏,中国政府饱受巨大压力。欧债危机爆发,欧元大幅贬值,人民币也因此相对升值,由此部分地缓解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三、应对欧债危机、促进中欧贸易的对策建议

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重创了欧元区的经济体系,中欧贸易同样也深受其影响。中欧各国政府及企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中欧贸易顺利正常进行。

1. 加强政府和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激发贸易潜能

首先,中国政府要主动加强与欧盟成员国政府的沟通与合作,争取创造贸易条件、降低贸易壁垒、减少关税等。

其次,中国国内企业要完善自身贸易体制制度,要加强交流,研究欧盟各项规章制度。此外,中国企业要针对欧盟市场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真正满足欧盟民众的需求。

2.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提高竞争力

欧债危机导致中国对欧贸易价格优势减弱,特别是低技术含量的优势几乎丧失,对此中国政府和企业必须要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3.扩大内需

欧债危机下,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中国出口受阻,中国政府和企业就应该注重开拓本国市场,激发本国居民的贸易潜能,在依靠出口的同时,加大内销力度,促进经济良性发展。

四、结语

欧元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内忧外患的集体爆发导致了债务危机的爆发的必然,欧债危机有直接与间接的影响了中欧贸易的进程。应对危机,中欧各国政府和企业要加强合作,保持沟通,密切配合,共同促进中欧贸易继续前进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晓云. 欧洲债务危机对中欧贸易的影响与应对策略研究[J]. 国际贸易,2010,(1):60—60;

[2]李力. 债务危机冲击中欧贸易[J]. 中国评论,2011,(6):64—65;

[3]罗巧云. 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出口影响及对策[J]. 国际商贸,2012;

篇4

爱尔兰在过去10年中年平均经济增长率达到了7.2%,人均GDP排在欧盟第二,爱尔兰也因其经济快速增长被称“凯尔特之虎”。但是,在爱尔兰十几年经济繁荣的同时,房地产的泡沫也在不断累积,房价一路飙升,房地产业的发展对爱尔兰经济增长发挥着明显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房地产泡沫悄然破灭,这就使得此前一直对房地产大量放贷的银行业遭遇巨额亏损。为了维护金融稳定,爱尔兰政府只能投入巨额援助资金,这又导致其财政赤字猛增,并最终诱发了爱尔兰债务危机。可见,爱尔兰陷入债务危机背后的简单逻辑就是:房地产绑架了该国银行,而银行又绑架了爱尔兰政府,因此,爱尔兰危机又被称为爱尔兰式“房地产魔咒”。

虽然爱尔兰债务危机,直接导火索是其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导致银行财务状况恶化,但其根本原因则缘于欧元机制的内在缺陷,即统一的货币政策与分立的财政政策之间难以协同。在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方面,各国政府所能动用的手段大多限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且往往将二者结合起来使用。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等国政府纷纷推出经济刺激计划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防止本国经济的衰退。但欧盟成员国政府能够采取的宏观调控手段则仅限于财政政策,这无疑增加了调控的难度,而且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正因为如此,各成员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袭来之际,只能通过扩大财政赤字来达到刺激经济的目标,在货币政策的协作方面则无所作为,这也是导致希腊、爱尔兰债务危机的最终原因。因此,只要不能消除欧元机制的痼疾,欧盟成员国的债务危机将可能接踵而至,欧元债务危机的再次爆发也是早晚的事情。届时,其影响将不仅仅限于某个成员国,而是整个欧洲经济,进而影响整个世界经济。

此外,国际游资的炒作在一定程度上放大和加剧了债务危机的危害,希腊危机的起因就是高盛的“融资”及对冲基金的炒作。理性来看,爱尔兰财务问题本不足为虑。一则爱尔兰政府手中仍握有200亿欧元现金储备,至少到2011年年中之前尚足以偿还所有现存债务本息;二则爱尔兰政府已公布大规模减债计划,2011年赤字将降至占GDP的10%以下;三则爱尔兰的GDP在欧元区25国所占比重不足2%,在“欧洲金融稳定基金”保驾护航之下,爱尔兰国债还不至于有背约之虞。由此看来,爱尔兰危机的影响程度之所以超出了应有的范围,国际游资在其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爱尔兰债务危机是否会演变为第二次金融危机

2008年金融危机的阴霾尚未散去,欧洲国家债务危机又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障碍。希腊债务危机尚未偃旗息鼓,爱尔兰债务危机又接踵而至。受此消息影响,全球资本市场一片跌声,其中不乏对爱尔兰自身经济和财务问题的担心,但更多的则是对欧元区和欧盟救援机制的担忧。在救助爱尔兰等国债务危机中,由于欧盟没有统一的财政,只有统一的央行,欧盟无法动用财政手段,只能使用金融手段,依赖欧洲央行投放更多的货币,加之债务危机对欧盟经济产生拖累,欧元贬值不可避免。

同时,爱尔兰债务危机加剧欧元区的银行业风险。据国际清算银行披露,欧元区除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四国以外的银行对这四国债务的风险敞口就达1.57万亿欧元,而这个风险敞口中债只占16%。如果债务违约,欧元区的银行将遭受重大冲击。现在欧元区银行需要依靠欧洲央行提供大量的流动性,这进一步加大了欧元贬值风险。

但是,就目前情况看,由于有欧盟以及美国等其他西方国家的协助,希腊、爱尔兰等南欧国家的经济规模不大,其财政危机演变成第二次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很小。尽管这样,希腊、爱尔兰债务危机爆发后,南欧国家债务评级被下调,利差急剧扩大,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仍然给欧洲经济前景蒙上了巨大阴影。

破解爱尔兰式“房地产魔咒”,促进未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房地产泡沫的破裂,特别是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房地产业发展、为了维持经济增长而放任房地产泡沫的滋生与蔓延,成为导致爱尔兰债务危机爆发的导火索。然而,中国当前也面临着类似的情况。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投资特别是房地产投资已经成为推动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引擎之一。中国在借助房地产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通过增加房地产投资信贷规模和放宽个人按揭贷款门槛等措施,也放任了房地产泡沫的滋生与蔓延,导致自2009年以来的房价快速上涨。

正是鉴于目前房地产泡沫破裂的潜在风险,中国近期采取了严厉的房地产调控,试图避免因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引发银行的信贷危机,进而危及整个国家的金融经济安全,阻碍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那么我们应如何借鉴爱尔兰债务危机的教训,破解爱尔兰式的“房地产魔咒” ,促进未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呢?

首先,对房地产市场的持续调控不可松懈。纵览主要国家经济大萧条的诱因,其中大部分与房地产泡沫紧密相连。从20世纪日本经济的萧条到最近的美国次贷危机,从迪拜危机到爱尔兰危机,无一不是源于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因此,中国政府应给予房地产业正确的定位,在房价的调控上要自始至终地保持政策的稳定性,避免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和发展,以保障中国经济的良性发展。

篇5

摘要:万解秋教授认为,欧债危机是金融危机的延续,其背后的根本原因是经济体制和结构的失衡,低效率的经济运行和增长动力的衰退,难以用国家债务来填补,当然也不可能用发行货币来解决,金融危机以及随后的债务危机是这种经济衰退危机的必然表现,而仅仅想通过债务发行和货币投放就能解决问题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它有可能招致更严重的经济衰退和危机,这也是我们现在所应该引以为戒的。白永秀教授认为,欧债危机从深层原因来看,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效率与公平、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责任与权利之间矛盾激化的必然产物。钱津研究员认为欧洲债务危机不是市场化的信用危机,而是政府信用的危机。传统的陈旧的货币理论直接导致了经济相对脆弱的一些欧洲国家在遭遇到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自家政府财务的危机。从本质上看,欧洲债务危机是一个货币理论亟需转换和推进的问题。余斌研究员则认为,欧债危机不同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危机,它更多地是一场人为的危机。他进一步指出,如果中国大量持有欧债,那么欧盟和德法金融寡头必然会以国际社会的舆论压力如设置人权话题等手段在合适的时机迫使中国同样贬值所持有的欧债,借机掠夺中国人民。

关键词:债务危机;金融危机;欧洲联盟;实体经济;虚拟经济

中图分类号:F0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2)03-0010-12

一、债务危机起因金融危机

欧债危机的爆发看起来是一场国家的债务危机,从希腊、意大利等国的债务曝险,到欧盟主要成员国的债务比重超越警戒线引发债务评级下调,显示的是一场可能的债务违约和债务危机。现在这场危机还在继续延宕过程中,影响波及可能进一步扩大,这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为什么在全球经济最核心的欧元区国家爆发了前所未有的债务危机。

在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欧洲经济和金融市场时,货币体系和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看起来是关键因素,金融市场剧烈波动产生的冲击波杀伤了融资过度、金融体系脆弱的国家,出现了像冰岛、爱尔兰这样的陷入危机的经济体。因为金融市场的扩张过度和过分的杠杆融资而导致金融体系脆弱部分曝险,一部分金融机构受到了影响,这显然与债务性质结构无关。

金融危机的冲击首先体现为对于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是否稳健的影响,当时主要的观察认识认为金融市场衍生品的杠杆化交易失控和银行类机构资产的过度市场交易是主要原因,其他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资产受到了影响,货币体系和货币政策并没有陷入危机,主要国家的货币体系和政策是健康稳定的。这些国家的财政体系也是健康安全的。在应对金融市场动荡时,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的政府都充分发挥了财政的最大能力对金融机构实施救援,主要国家的财政预算支出水平和赤字规模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升。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积极的财政政策,当然也是应该的,一些国家的财政甚至超越了自身的承载能力实施扩张和经济拉动,甚至还带动或强制其他金融机构实施扩张和提高支出水平,以应对经济下滑。这在学术界不同流派看来,是对于“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或自由市场经济机制的一次彻底批判和否定。

那么,在一个健康稳定的财政体制和货币体制下,金融体系的危机爆发可能吗?它仅仅可能是局部性的吗?这个问题似乎有点难以理解,金融市场的交易和融资活动与一国的财政体系活动和货币体系的活动可以完全地切割分离吗?这样的问题看起来并不清楚,在学术和政策实际运作层面并没有很多关注。在金融危机爆发初期,美国的财政体系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危机,货币政策体系也显得稳健安全,利率、汇率和通货膨胀水平都是在稳定水平状态下运行,金融危机在当时显得像是个别银行和证券机构的信用危机。在应对流动性收缩和金融机构稳健时,美国政府冲在最前面,其采用了特种预算工具筹集资金,并给予了危机金融机构大幅度的资本输入,而美联储并未作出过多反应,维持了基本的货币供应和利率水平,只是在2009年以后当经济出现了明显的通货紧缩和就业率下降以后,才推出了扩张性的货币供应政策,即QE1和QE2。

欧洲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在金融危机冲击的初期,也体现出了一种有限的金融机构信用或支付危机,对于经济财政支出最多是一种间接的负面影响。金融危机并未影响到货币体系的稳定,欧元体系的货币政策是稳定健康的。它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于今天的欧债危机来说,它似乎与金融危机的爆发有着某种联系,但作为财政工具的债务危机又似乎与货币政策体系没有直接的联系。

这种假设在过去一段时间里被多数人所接受,也就是欧债危机是债务问题,是欧盟内部经济发展和财政支出水平失调所带来的后果,如果是这样的话,债务危机也就是一国的财政信用危机,与欧元货币政策体系没有直接关系。我们必须要问,这样的假设合理吗?金融危机条件下出现的债务危机与欧元货币政策体系究竟有何关系。

当我们深入地看一下欧元货币政策体系的结构影响,才能发现欧元体系内部财政体系的功能,它们二者其实是被紧紧地捆绑在一起的,财政支出体系与统一的非的货币政策体系被结合到一起时,它们的运作就已经潜伏了财政扩张和债务失控的危机,而国际金融危机就是此次欧元区债务危机爆发的导火线。因此,欧债危机,看似并非货币体系的危机,实际上真正是货币政策体系矛盾危机的集中爆发。我们这种分析假设的基本前提就是欧元货币体系隐含着内在的矛盾,财政体系的矛盾是一种突破口,债务危机在国际金融危机来袭中已经是无可避免的结局。

二、货币政策体系矛盾的财政表现

欧元作为欧盟统一货币始于1999年,它的产生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与职能。它既是欧洲统一经济体的流通货币和支付工具,也成为欧元区的储备货币和外汇支付工具。欧元一诞生,就取代了欧洲各国原有流通的货币,并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与美元、日元、英镑在国际结算中竞争,而且成为仅次于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欧元的流通也形成了欧盟统一的货币政策,对于欧盟各国的经济发展和财政体系运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欧元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与美元竞争国际储备货币中获得了较高的市场份额,使欧洲央行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同时,在欧元区内部,统一的货币也带来了积极的作用和利益,对于资本流通、货物贸易和劳动力就业等带来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欧元体系从诞生起就带来了它的不稳定性,它隐含的矛盾冲突在市场条件形成时就必然爆发出来。

第一,欧元作为一种区域性的货币是欧元区国家的货币,它的出现是建立在欧洲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统一开放条件下的,17个国家形成的货币区大约有3.3亿人口,12万亿美元的GDP总量,人口规模已超过美国,GDP总量为美国的80%。欧元一出现就被认为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市场条件,欧洲各国经济文化社会和意识形态高度接近,经济市场化发展的水平差异较小,对于经济合作和联合市场化竞争的意愿十分强烈,因而在政治上的阻力也较小,大多数西欧国家都积极加入了欧元区,一些东欧国家也积极要求加入欧元体系,这也使欧元一度被多数人看好,甚至认为在未来10多年以后极有可能取代美元成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欧元作为货币体系涉及到了诸多国家的权利和利益,在其中如果出现严重的利益冲突,货币体系的运行就会出现危机,尤其是在各国的经济利益诉求难以达成一致而又没有一种强制性的行政力量加以控制时,矛盾就会爆发,货币政策体系就难以去左右国家的财政行动,更不可能去控制各国的政治决策。而欧元被大多数人看好的原因就是因为欧洲的经济一体化和一定程度的政治联合行动,没有被看出其中可能存在的严重分裂隐患,也就是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政治结构和权力分配控制的不同,它们所获得的来自欧元体系的利益可能是不同的。而当面临市场冲击时他们所受到的冲击程度也是不同的,极有可能出现人们不愿看到的组合:最小的获益者成为最大的受害者;最大的受益者则成为最小的受害者。而十分不幸的是,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出现的欧债危机,正是这种结果。

第二,在各国纷纷放弃而加入欧元货币体系时,并没有考虑到这种可能的结果,显然也低估了这种可能性,也可能是在短期利益驱使下去搭便车,获得一些免费的经济利益。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一些南欧和东欧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会极尽努力直至修改财政数据力图加入这一体系。这种利益是什么,我们简而言之,就是在货币体系层面有可能的储备货币利益,竞争型的储备货币份额可能是发行和货币国际化流通获得实际的铸币税收入,而且统一的欧元变得更有竞争性,对于那些经济地位较为弱小的国家来说,货币体系的稳定性和对于美元的储备性依赖也会大大降低。而从经济层面上说,区域性货币减少了汇率波动带来的贸易摩擦,对于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也会产生积极的效应,这在理论上也被归结为存在着一种最优的“区域货币配置效应”。

现在我们从实际状况看,金融危机的冲击粉碎了这种美丽的梦想,欧元区不得不回到严酷的现实中来。这个现实就是,欧元区货币的运作需要付出极高的运行成本,利益矛盾冲突积累又可能使得区域货币体系分崩离析,财政和债务危机的爆发是货币体系矛盾的直接体现。

第三,已有研究已经揭示了大量的问题和原因,指出了财政危机与金融危机的内在联系。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本是一国经济调控的重要杠杆,区域货币体系的形成已经统一了货币政策,各国也就只有财政政策可以作为调节支出的工具了,欧元区成立时已经意识到财政支出规模和预算赤字有可能危及欧元体系的稳定,已经对各国的财政赤字占GDP比重规定了上限,但财政支出具有更高的含义,这一要求的提出没有强制的法律或行政约束,这为金融危机后的财政扩张和失控留下了隐患。

财政支出失控和债务危机爆发的诱发原因可以分为下列两个方面:一是从经济结构差异和政治决策冲突方面看,财政支出功能失控必然引发债务危机。欧元体系的17国在进入统一货币政策以后,各自的经济结构和经济竞争能力以及市场产品的发展前景差异极大,它们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阵营。第一阵营即欧盟的领头羊德国和法国,其具有极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劳动生产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人均GDP在35 000美元以上;第二阵营为意大利、荷兰、比利时、挪威、瑞典、芬兰等国家,经济结构较为优势,有较高的竞争力,人均GDP为25 000~45 000美元;第三阵营为西班牙、葡萄牙、希腊、爱尔兰、冰岛等国,经济发展处于较低水平,人均GDP大致为20 000~30 000美元,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较低。这样的结构差异导致经济政策协调的困难。统一的利率、汇率和货币供应政策必然导致不同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企业在市场上具有不同的竞争力,并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的财政收入和预算支出能力会受到更大的制约,赤字政策和财政状况的恶化形成恶性循环。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欧猪五国的财政赤字和债务比重已经达到了危机临界状态,而且背负的债务包袱越来越重。二是从危机应对决策过程看,财政政策失控导致的债务危机是金融危机的扩展爆发,金融危机引发了债务危机的爆发,其中具有内在的联系。

欧元区国家具有较为近似的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但其国内的政治结构、治理方法、社会文化影响还是有着较大差异,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创新能力较低的国家背负着沉重的债务包袱,福利主义盛行,出于政党利益要求而对于财政约束松弛,导致债台高筑。其中欧猪五国的当年赤字占GDP比重在2006年为1%左右,到2011年已经达到13%以上;累计的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从2006年的70%上升到120%以上,其中希腊已经达到180%以上,其他国家也达到了100%以上,大幅度超出了欧盟规定的安全警戒线。

在此次金融危机爆发时,出现了人们对于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的批判,对于用国家干预来影响市场的凯恩斯主义抱有幻想,学术上也出现了否定市场机制推崇国家干预的思潮,这正好迎合了激进主义思潮的国家干预控制的理念,在欧债危机爆发过程中,这种思潮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应对金融危机和信用收缩的主要政策,这些国家的财政纷纷采取了空前的扩张和救援行动,对于银行和金融机构的亏损进行补贴,增加公共项目的支出,甚至直接补贴消费者以拉动市场,应对危机事实上是在扩张支出刺激经济,这完全符合凯恩斯主义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原则,新凯恩斯主义者也主张财政扩张。

但随后我们看到的是狂热扩张后的严峻局面,欧元区各国的财政赤字和债务比重迅速上升,欧猪五国的财政赤字比重已经上升到15%左右,累计债务比重超过了GDP的1倍以上,更为严重的是债务在2009年以后,已经进入偿还期而财政已经失去了偿还能力,债务危机已经是一触即发。巨额的财政支出并没有带来就业和经济的增长,反而引发了严重的国内通货膨胀和失业增长,局面已经恶化到经济的负增长和高达20%左右的失业率,青年人的失业率已经达到50%以上,应对失业经济衰退和面对债务危机已是欧元区国家的两难处境。很明显,在财政扩张和收缩这条道路上根本就找不到出路。破产清算也许是唯一结局,这也意味着财政扩张主义的破产,连带着欧元货币体系的破产。

三、欧债危机的不同解读与启示

欧债危机的爆发已是事实,但如何看待其爆发却出现了不同的解读。这对于分析其影响冲击和经验借鉴也存在分歧。一种分析结论认为欧债危机就是一国的债务危机,是一国财政扩张和赤字预算导致收支失衡而引起的债务清偿危机,按此结论,可以认为是一种财政危机解读,这与货币金融危机没有直接关系,应对危机的方法就是收缩支出,恢复财政平衡,包括实施国际救援和债务重组。这一解读单纯化看待债务危机的爆发,无法解答为何在欧元体系国家中同时爆发债务危机,也不能解释为何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财政扩张行动后会爆发债务危机。另一种解读是将欧债危机看成是一种欧元区的货币危机,金融危机在欧元区的爆发冲击转化为了债务危机。在欧元货币政策体系内,各国已经失去了独立的货币政策和调整的措施,也就是失去了货币贬值避免经济衰退的手段,转而只能使用财政杠杆扩大预算支出来避免经济的过分收缩,财政支出的失衡引发了一部分经济弱势国家的债务危机。按此解读,金融危机引发的信用收缩和经济衰退只要应用货币贬值就可能解决,这是自欺欺人的观点,因为那些经历债务危机折磨的国家,岂不是轻轻松松就可以渡过难关了吗?从实际看,一个国家用自贬货币的方法是嫁祸于人,也不能自救,因为这必然会引发其他国家的货币报复性贬值,这样的货币汇率战根本不能解救一国经济的衰退危机,而且混乱的国际经济贸易关系必定会阻碍经济的复苏。

欧债危机是金融危机的延续,但其背后的根本原因是经济体制和结构的失衡,低效率的经济运行和增长动力的衰退,难以用国家债务来填补,当然也不可能用发行货币来解决,金融危机以及随后的债务危机是这种经济衰退危机的必然表现,而仅仅想通过债务发行和货币投放就能解决问题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它有可能招致更严重的经济衰退和危机,这也是我们现在所应该引以为戒的。

参考文献:

[1]米什金.货币政策方略:来自金融危机的教训[J].金融评论,2010,(6).

[2]徐明棋.欧元区国家债务危机、欧元及欧盟经济[J].世界经济导刊,2011,(1).

[3]丁纯.金融危机冲击下的欧洲经济:表现、成因与前景[J].欧洲研究,2010,(4).

[4]白光裕,庄芮.从债务危机看欧洲一体化的两大缺陷[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1,(11).

篇6

关键词:金融危机实体企业债务重组

一、金融危机下民营企业陷入债务危机的主要原因

2008年下半年以来,笔者所在的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资金链出现了断裂,债务诉讼案件的集中暴发,使企业突然停产、并映及关联企业。从这些民营企业陷入债务危机的表现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有的民营企业在原始积累极少的情况下,靠大量的金融信贷支撑快速发展起来,其企业资金本身就十分紧张,过度依赖借贷,一遇国际金融危机的波及,银根趋紧就会产生银行贷款逾期,导致对原材料供应与劳动用工的债务难以偿清,由此陷入债务危机。

2、有的民营企业投资扩张过快,盲目性大,对项目预期缺乏可行性份析,一旦预期目标不能实现,则就产生银行借款逾期,引发担保企业风险和区域金融风险,承担还款连带责任。

3、有的民营企业外向度高,受国际市场影响波动大,加之自身经济实力不够雄厚,金融危机使国际经济处于疲软,到致企业无法生存,出现倒闭。

4、有的民营企业本身亏损严重,产品严重过剩,导致零配件与原材料商失去业务,劳动者失去工作。

二、企业债务重组创新探索的必要性

我们分析一下企业重组的两种主要方法就可以看出创新探索的必要性所在。

第一、由地方政府按处理突发经济活动中的重大事件处置办法,通过协调进行企业重组,遗留问题很难解快。

一旦政府的挽救行动失败,大批债权人、危机企业的工人都可能来找政府解决债务偿还、支付欠薪问题,其他类似企业也可能纷纷效仿要求政府介入,最终可能使债务问题演变成社会问题。

第二、用企业主体自身进行重组的模式进行债务重组,在金融危机袭击的集中暴发期很难进行实质性操作。

1、很难进行用净资产切割的方法进行企业重组。通过此种重组企业虽然可以分担风险,甩掉包袱,但在企业债务诉讼的集中暴发期,是很难征得相关债权方认可的。

2、很难寻找新的合作伙伴进行增资吸补。增资吸补的重组方式需要存量资产的注入,哪么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经济处于低迷状态,要吸引新的企业存量资产进行注入或是更多的外来资本作为公司股份投入,这样的合作伙伴是很能寻找的。况且要做到这一点企业自身也必须具有特定的优势。

3、无法操作企业零资产或负资产转让出售。在金融危机下企业陷入债务危机风险,一般是非经营性的亏损引起的债务危机,集中暴发的债务诉讼涉及面广,且许多债务处在胶着状态,限使有受让方接收危机中的企业,俚也无法进行具体的操作。

4、不能采取债权转股权的重组方法。由金融危机引发的企业债务危机,其实质就是企业的信用危机,是大量到期贷款无法偿还所引发,这些债权人极大多数是各相关银行,这些债权人是无法将原企业的债权变更为对新企业的投资,从而实现债转股的。

三、民营企业债务重组创新探索的实践

1、依托债权主体,由各债权银行发起提出重组建议。根据企业的债务结构和银行是最大的债权单位的情况,各相关银行在政府银监局、金融办的支持下,成立了银行债权小组,着手开始了相关的重组工作。债权银行根据各自信贷情况、资产抵押情况、和各银行的债权结构,梳理了相关的债务,并对资产的优良状态提出重组建议。

2、由相关的担保企业托盘重组。因承担债务连带责任的相关担保企业是企业重组中的又一主体。陷入债务危机的企业主体因丧失信用自已不能、也不适合以重组的主体进行企业的债务重组,而且在相关重组中处在不利地位,由相关的担保企业托盘重组一方面能获得银行债权人的认可,另一方面也能取得政府的支持,对化解区域性的金融风险有十分有利的作用,同时还可以通过参与企业的重组和托盘,化解自身的债务连带责任风险。担保企业的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较强,可以防止企业在重组过程中出现的中介机构与委托人共同造假的现象,也可以保证企业重组的规范性、公正性、公开性。防止企业资源配置通过传统家庭伦理、以血缘、亲缘以及泛家族维系的非正式组织,在企业集团内部,产生股权和契约性的流失。导致企业重组难度增大。

3、由企业高管参与重组。陷入债务危机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是企业的经营核心,也是企业重组的重要依靠力量,他们不但了解企业 的经营状况、企业的债务结构、产生和导致企业陷入债务危机的原因,而且对企业是否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盈利能力、债务偿还能力、以及 企业重组后的再生能力有着各自的看法,发挥好他们的作用,这将为企业的重组开展并获得成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企业重组创新探索中,我们将企业高管和担保企业一起组成企业的重组小组,以这个主体全面展开企业重组工作。

4、关联企业嫁接参与。笔直者所在的企业陷入债务危机后,涉及关联企业有几十家,而且大部分为资产关联的企业,金融危机波及后,由于诉讼案件的集中暴发,直接使这些关联企业也陷入其中,成为企业重组的又一主体,只有把这些企业纳入重组企业范围,并通过关、停、并、转的形式,置换资产,才能使企业债务重组落实到实处,在实践中我们主要是把一些行业相同或产业相关联的企业进行归并,以使资产配置债务处置瘦身。在大量基础工作后,由企业重组小组向债权人通报情况,商定还款事宜,把重组计划草案获得债权人会议通过,从而使危机逐渐化解。

篇7

关键词:欧债危机;地方债务风险;治理启示

中图分类号:F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5-0167-02

一、欧洲债务危机的起因

欧债危机为欧洲部分国家所面临的主权债务危机,是金融危机的延续及深化。它已不是欧洲发达国家的专属危机,发展中国家爆发主权债务危机的可能性也在不断增大。

(一)国际视角

1.次贷危机的影响。次贷危机的发生令发达国家的财政支出增加,直接导致了欧债危机。一是因为欧洲部分发达本身经济体资产负债情况不容乐观,负债比重较大。二是金融危机之后,各国纷纷效仿,普遍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以扩大政府支出为主的宽松财政政策,加大了欧洲的财政赤字。三是由于欧洲主要国家的金融体系发生变化,将部分银行国有化,直接导致国家的债务负担加重,严重超过警戒。

2.三大评级机构的助推。面对欧债危机,希腊债务空洞的曝光,世界上最著名且影响力最大的三大评级机构——惠誉、标普、穆迪降低了希腊长期主权的信誉评级,加大了次贷危机的蔓延,成为了欧债危机的导火索。之后,标普和穆迪又相继将意大利的信用评级调整为负,与此同时,葡萄牙和西班牙也遭遇此種风险。因此,多个国家的信用评级被下调,使得这些国家借债利息陡增、借债难度明显加大,欧债危机深入发展并不断恶化。

(二)国内视角

1.历史根源。自希腊在2001年成为欧元区,希腊通过与高盛等国际投资银行签订一系列金融衍生品条约,以努力满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对债务的要求。该种投资方式试图降低财政赤字,隐瞒真实赤字情况,为之后的信誉危机埋下了祸根。

2.制度设计缺陷。制度设计缺陷主要源于欧元区政策、经济结构间存在的较大矛盾。一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矛盾。欧元区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与此同时,实行的财政政策却较为分散。两者无法完全协调统一,使得政策之下的经济运营也缺乏协调性,这必将导致一国、甚至多国经济受到恶性影响。二是由于统一的货币政策与欧元区经济结构相矛盾。欧元区各国之间经济实力差距较大,话语权集中在少数发达国家,经济影响受力具有不对称性。法国、德国一类的发达国家,对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享有更大的话语权,根据本国的经济形势制定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经济政策。继而使得部分外围国家的利益被忽视,受到危机冲击时难以招架,恢复能力较差。

二、中国目前国债和地方债情况

(一)我国国债情况

我国主权债务规模不大。一方面,我国于1981年恢复国债的发行。2016年末我国国债余额限额为12.59万亿元,占GDP比重不到20%,低于国际债务标准。另一方面,我国财政收入逐年节节攀升,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并远高于GDP增速。因此整体看来,我国在较长的时间内不存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二)我国地方债的情况

欧债危机使得我国对债务问题逐渐重视。我国地方债务问题主要存在以下特点:一是数量规模上,2016年1月数据显示,全国大部分省份的债务率处于安全水平,但依然有贵州、辽宁、云南、内蒙古等地的债务率已超过红线。二是地方债务区域不平衡性十分明显。从政府层级角度,地(市)、县级的债务规模大,相比看来,省级、乡级规模较小。从地域角度,东、中、西部面临的地方债务危机不均衡,东部较为发达,财政收入较多,举债也由于发展机会较多而更加容易,但中部、尤其是我国的西部地区则恰好相反。三是地方债务的债务偿还期较为集中,调查结果显示,偿还期在2016年前的债务高达61.87%,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还款压力较大。

三、欧债危机与中国地方债务比较

(一)欧债危机与地方债相似之处

同为债务危机问题,欧债危机与我国债务危机主要存在救助结构、收支不够透明、还款责任不清等三大相似之处。一是救助结构问题。对于欧元区诸国而言,一旦成员国遇到债务危机,央行将伸出援手。而对于我国而言,地方债务一旦发生较大问题,中央政府将伸手相救,导致地方向外界大量借债。二是财政收支不透明。欧洲多个国家常常有意向外界隐瞒真实的政府收支情况,以稳定民心。我国的地方财政亦是如此。三是还款责任不明确。欧元区政府大量举债,无法如期偿还的债务往往推到下一届政府,使得债务堆积。我国的债务情况较为相似,由此地方财政风险与日剧增。

(二)欧债危机与地方债不同之处

虽然两者有诸多相似之处,但依然在两方面存在较大区别。一是债务性质不同。欧元区各个国家主要向国外其他国家借债,债务性质属于“外债”,政府处于被动地位。一旦危机发生,国际性银行对借债加以管制或国际信用评级系统对一国信誉评级进行更改,政府财政状况将受到极大影响。而我国地方债务属于“内债”,中央政府将对地方政府予以较多的政策支持,地方政府不存在信用危机问题。二是债务投向不同。欧洲国家借债的原因主要为保证居民福利状态,以此稳定政权。与欧洲国家相比,我国地方政府借债主要是为了地方基础设施建设。

四、欧债危机对中国地方债治理的启示

(一)高度重视地方债务问题

在处理我国债务问题的态度上,应该积极重视,不能由于“内债”过多依赖中央政府而一味举债。面对我国的地方债务问题,我们应从欧债危机中吸取教训,深度分析我国自身的债务情况,防范于未然。我国的地方债务问题有其存在的历史原因,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同时存在许多问题。我国应该对地方债务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控制,帮助各地方政府及时并妥善处理好地方债务问题,防范、解决债务问题,使得债务风险降到最低。总之,我国地方债务问题应引起高度关注,并积极采取预防性措施进行动态跟踪研究。

(二)潜在债务危机不容忽视

虽然我国的财政赤字与债务负担率尚在警戒线之内,但如果考虑我国地方政府、国有银行的坏账损失问题,部分私下投融资平台的支付缺口、房地产借贷风险、民间借贷等因素,我国的潜在债务危机不容忽视。面对欧债危机所带来的类似“多米诺效应”,我国应该继续深入挖掘地方政府的潜在借债问题,并及时解决,防范化解我国可能面临的债务危机。在货币政策上,我国与欧元区国家一样,都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因此欧元区债务危机的化解方式对我国债务风险的化解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此基础上,我国应该进一步改革财权与事权制度,健全地方财政监管机制等,避免因为地方债务问题引起我国经济体系发生动荡。

(三)积极探索适合我国的福利制度模式

一向以高福利为傲的欧洲国家遭遇债务危机,使得众多国家纷纷减少甚至取消对民众的原有福利。与此种做法相比,我国应该更加理性地看待福利制度问题,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制定出适合我国经济发展,对人民生活有切实作用的福利制度。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日渐突出,2016年已经完全放开二胎政策。老龄化问题应该使得养老金制度进一步改革,使得我国债务风险防患于未然。如果只是单纯效仿欧洲国家的福利政策并不可取,我国应该在充分借鉴各个国家先进福利制度的基础之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勇于探索具有我国特色的福利制度,以满足人民需求为导向,根据我国的经济实力,走我国福利制度的专业化、法制化道路。

(四)平衡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与事权

篇8

  主权债务是指一个国家以自己的主权为担保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或者其他国家借来的债务,因为是以主权为担保,所以主要体现为政府负债。而当一个国家政府不愿意或者无力继续履行债务职责,也就是政府负债总额接近或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国际收支逆差比重升高,政府赤字居高不下时,就可能引发主权债务危机,甚至导致政府破产。

一般而言,国际上对主权信用风险采用六个评价指标:一是财政赤字率,即赤字占gdp比重,一般以不超过3%为警戒线;二是债务负担率,负债余额占gdp比重,一般以不超过60%为警戒线;三是经常项目赤字占gdp比重,一般以不超过8%为警戒线;四是由利率水平和经济增长率决定的未来债务负担和偿付能力;五是财政债务依存(当年国债发行额/当年财政支出与当年到期债务还本付息之和),一般以不超过30%为警戒线;六是国债偿还率(当年国债还本付息/当年财政支出),一般以不超过10%为警戒线。这其中分别反映财政可持续能力、债务规模、债务融资能力的财政赤字率、债务负担率和经常项目赤字占gdp比重这3项指标最为重要。如果这些指标急剧恶化,发生主权债务危机的风险就非常大。

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演变过程

2007年7月的美国次贷危机直接导致全球许多相关金融机构破产、投资基金关闭、股市剧烈下滑,伴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全面紧缩,危机也很快由美国迅速波及世界其他国家。欧洲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首先在冰岛爆发,接着是爱尔兰,进而陆续蔓延到地中海沿岸的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到2009年12月,当以上四国相继公布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gdp的比率远远高于欧盟《马斯特利赫特条约》和《稳定与增长公约》所规定的3%和60%的上限时,欧元区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全面爆发。

冰岛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外债规模超过1383亿美元,而其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93.7亿美元,以冰岛大约32万人口计算,这大致相当于包括儿童在内的每名冰岛公民身负43万美元债务。冰岛国内三大银行由于资不抵债,被迫由政府接管,银行的债务也就升级为主权债务,国家长期主权信用被全球三大评级公司降低至“垃圾级”,至此冰岛濒临“破产”。

希腊政府在2009年11月对外宣布其财政赤字与gdp之比高达13.7%,对即将到期的200亿欧元国债可能无法实现再融资;12月惠誉评级机构将希腊主权信用评级由“a-”降为“bbb+”。投资者由于担心政府对总额为3000亿美元到4000亿美元的国债无力偿还,开始大规模抛售国债,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全面爆发,并且至今继续恶化。

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四国占欧盟gdp总量的37%左右,在2008年底四国财政赤字占gdp的比值从平均不足4%飙升至9%,公共债务占gdp的比值从平均65%上升至90%;在2009年12月主权信用被遭受置疑,信用评级从“稳定”下调至“负面”。

爱尔兰2010年和2011年的政府财政赤字占gdp比值接近15%,国家银行的坏账损失比例更是高达32%,公共债务占gdp比值从2010年的95%上升至2011年的96%。标准普尔评级机构将爱尔兰的长期主权信用从“aa-”下调至“a”。

东欧国家由于国内经济体制转轨的需要,负债水平一直较高,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下,政府财政赤字进一步扩大。穆迪评级机构在2009年就降低了乌克兰的评级,后来又有匈亚利、罗马利亚等国降低了评级,东欧国家的事实上也存在主权债务问题。

按欧盟《马斯特利赫特条约》和《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欧元区成员国必须将赤字控制在gdp的3%以下,负债余额占gdp比重一般以不超过60%为警戒线。从表1和表2可以清楚地看出,正是在2008年遭受金融危机之后,无论此前其财政状况如何,欧元区五国的政府债务都严重超出了gdp的60%的参考“警戒

转贴于

线”, 政府赤字都超过、甚至远超过gdp的3%的参考“警戒线”。

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形成机理及其原因分析

从上面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演变过程来看,其最直接的表象就是各国的财政赤字、公共债务占gdp的比值均超过欧盟《马斯特利赫特条约》和《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3%和60%水平。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发生的实质在于政府负债规模远远超过其财政负担能力与调控能力,从而引发赤字节节攀高、债台高筑的恶性循环,进而深刻影响国家经济复苏和深入发展。

(一)主权债务危机形成机理

宏观经济学认为政府行为是促进市场有效运转和经济平稳运行所不可缺少的因素,凯恩斯主义的政府行为所包含的假设条件就是政府行为正确且有效,认为政府应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在消费方面,政府可以采用税收、利率、收入分配等手段对消费倾向施加导向性的影响,提高消费倾向;在投资方面,凯恩斯主张,国家一方面采取措施刺激私人投资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国家直接组织投资,通过对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双管齐下的导向性刺激,以实现整个社会接近充分就业。而且,凯恩斯还主张赤字财政政策,他认为政府扩大支出时,不应增加政府收入,而应采取举债支出的办法,举债支出可以使社会致富。在凯恩斯看来,扩大政府的上述职能是避免危机的唯一切实可行的办法。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已由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国际金融资本主义阶段,资本的增值方式也通过传统的货币——商品——货币的方式转变为以货币——货币的方式来实现资本家财富的快速增长,财富和价值的增长越来越偏离实体经济,经济体系日益趋于非理性化,经济泡沫越来越大,一旦泡沫破裂,就会引发大规模的金融危机,2007年7月发生在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这样。当金融危机出现时,各国政府为了避免金融上层建筑的崩溃,被迫介入,投放大量的资金以挽救脆弱的金融体系,最终就会造成政府债务不断的增长。

政府职能与作用的发挥必然需要财力的大力支持,政府大量投入资金,财政收入就会陷入捉襟见肘的困境。从上世纪80年代南美、1998年俄罗斯、2001年阿根廷和2008年欧洲各国发生的主权债务危机来看,财政赤字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抵御金融危机、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在全球金融市场出现显著的流动性失衡与经济衰退时,市场越来越把应对危机的期望寄托在政府身上,期望政府的注资能够有效地稳定金融市场和扩大国内需求,以刺激经济复苏和快速增长,这就必然加重了政府的负担,形成经济危机——政府干预——财政赤字——经济危机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主权债务危机的发生。

(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形成原因分析

1. 美国金融海啸直接导致欧洲各国经济重创。美国作为全球经济的霸主,2007年7月的一场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海啸。在此大背景下,全球经济衰退,各国为防止美国金融危机的蔓延、振兴本国经济,纷纷采取经济刺激举措,因而扭曲了资源配置,加上财政收入锐减,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水平普遍大幅上扬,成为美国次贷危机的延续。政府的刺激计划其实质就是各国政府借新债还旧债,以债治债,借债投资。表面上使得经济回暖,但是并未解决其核心问题,反而造成财政赤字攀升,同时政府的过分干预使得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局面最终以债务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政府的举动激发了全国,不仅使得原本就不足的民众信心更加锐减,还进一步影响了社会稳定,形成恶性循环,加剧了危机的产生。

转贴于

2. 欧洲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存在缺陷。欧盟各个国家经济差距较大,区域间发展极不平衡。德国、意大利、法国等经济较为发达,他们利用地区意识和价值优势,享受着统一货币政策带来的好处;而希腊、爱尔兰等经济较为落后,资源配置不合理及配置效率低下,使之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较大。希腊、西班牙、爱尔兰等国进入工业化时间较短,受自然资源的限制,整体结构不合理,经济结构单一:希腊以旅游、造船业为主,西班牙以房地产、旅游业为主,爱尔兰以农业为主,他们对工业品进口依赖度较大,对外出口基本被德国、法国垄断,出口缺少附加值较高的技术密集型产品。自美国次贷危机以来,投资者对欧美等国的信心普遍下降,相反的,由于新兴市场国家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加上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及优厚的税收政策等吸引了大批投资者,再加上欧元升值也打击了其出口,导致贸易赤字逐年扩大。以希腊为例,希腊的经济基础主要是以海运、旅游等外需型产业作为自己的支柱产业,这些产业都具有较高的周期性。随着全球制造业不断向新兴市场转移,欧洲制造业不断失去自己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希腊海运市场急剧萎缩,航运业2009年的年收入下降了27.6%,旅游收入快速下滑。2009年赴希腊旅游的美国游客减少了24.2%,同时欧盟成员国进入希腊的游客也锐减了19.3%,来自两地的旅游业收入分别减少16.2%和14%。这些支柱产业的萎缩直接导致了希腊财政收入锐减。

3.高福利,加之人口老龄化,财政支出负担过重。欧洲一向以高福利闻名于世,包括高工资、高津贴、高补助等。较高的福利待遇导致了社会劳动效率低下,使得政府支出过大,加重了政府负担,进而导致了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美国次贷危机以后,欧洲各国的产业竞争力显著削弱,政府为维持国民福利,避免引起公愤,一般都通过增加赤字或负债解决问题,这为危机的爆发留下了诸多隐患。加之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导致政府财政赤字不断增大、政府债务日益加大,已经达到足够引发危机的程度了。

4. 各自为政的财政政策,单一的货币政策,缺乏有效地风险管理机制。欧元区是目前世界上区域货币合作的最高形式,欧元区的统一货币具有降低成本、增加贸易便利性、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优势。虽然欧元区的货币政策是统一的,掌握在欧洲中央银行手中,但是伴随而来的则是各欧元国放弃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其财政政策取决于各国政府。统一的货币政策与分散的财政政策,是欧盟统一货币制度的内在矛盾。欧洲中央银行以保持价格稳定为首要任务,这就意味着,联盟内的各国无论本国经济发展如何,必须以稳定物价作为核心目标。这种欧元区各成员国的实行同一货币制度即统一的货币政策,却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的状况,于是就形成了政策的错配。国家对宏观经济运行调控的两大重要手段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遭受外来冲击时,对于完全丧失独立货币政策的欧元区国家,就无法通过货币贬值、降息等货币政策手段来刺激经济,而只能通过财政政策即扩大财政支出、增加预算赤字来促进经济增长、应对危机。另外,由于统一的货币政策,当其中任何一个国家出现债务危机,必定会由于金融传染效应而使整个欧元区都面临困境。风险管理应做到预防为主、治理为辅,而不是在风险发生后才进行事后弥补。所以当危机爆发后,虽然各成员国都拿出了救市计划,但为时已晚,收效极低。

三、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中国式主权债务”的启发

(一)“中国式主权债务”的现状及其风险

“中国式主权债务”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债务,包括地方债券和地方投融资平台债务。中国在2008年为了缓解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实施了4万亿元人民币的投资计划,同时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2011年6月国家审计署第35号公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174.91亿元;2010年底,有78个市级和99个县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债务率高于100%,分别占两级政府总数的19.9%和3.56%,各类政府融资平台企业达8000多家,涉及项目3000多个,截至2010年5月底,所有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余额已超6万亿元,在gdp中占比接近20%。虽然我国目前整体债务和财政赤字远低于国际公认的风险临界点,2009年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低于3%,总体债务水平低于gdp的20%。但是,由于地方债务大部分投向了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到期的贷款基本上都无法归还,再加上地方债务的偿还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较大,随着我国房地产调控的日益深入,加上目前房价下跌,地价已经不保,以往依靠推动土地价格上涨和房地产泡沫形成的“土地财政”模式将可能难以为继,这意味着未来地方政府用于偿债的资金来源面临萎缩的较大风险,即预期中的地方政府偿债能力将大幅下降。一旦地方政府无法转贴于

偿还债务,由地方政府债务违约行为导致的“中国式主权债务危机”便会发生,最后不得不由中央财政和中央银行兜底埋单。由于这些债务多来自于银行贷款,因而地方政府的违约行为也将导致银行乃至整个金融体系产生流动性风险。这样,地方财政风险会传递为中央财政风险和金融体系风险。

(二)防范“中国式主权债务”演变为危机的对策

篇9

【关键词】 欧元危机 债务评级 制度缺陷

一、引言

随着全球三大评级公司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于2009年10月、2010年4月、2010年7月陆续调降欧元区国家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和意大利的债务评级,促使其债务融资环境日趋恶化,导致市场对欧元前景看空,欧元兑美元汇率已经从去年底的1.4324,于2010年5月贬值到了1.2570,贬值幅度达到12%,更在6月3日的纽约盘中触及四年新低1.2111,可见欧元危机愈演愈烈,充分印证了欧洲经济和政策面临的严峻局势。

根据欧盟统计局2010年5月2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16国和欧盟27国政府2009年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6.3%和6.8%,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78.7%和73.6%,远远超出1992年签署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3%和60%的底线要求。可见,欧洲信用危机的实质,是西方发达国家面临的庞大债务危机。

二、欧元危机成因分析

瑞士信贷董事总经理、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2009年3月23日)指出,金融危机放大了欧元依托的结构和财政状况存在不稳定性的缺点,加上欧盟在东欧的成员及欧洲银行面临的高风险和欧洲实体经济的恶化,欧元前景不容乐观。

1、迪拜危机

希腊危机是欧元危机爆发的导火索,其爆发与迪拜危机有着密切的联系。迪拜财政部2009年11月25日突然宣布,由政府持有的迪拜世界公司及旗下的房地产分支棕榈岛集团将推迟偿付590亿美元的债务最少六个月,以便进行债务重组。棕榈岛集团的35亿美元债务也延期偿付。11月25日至27日,穆迪投资和标准普尔则都大幅下调了众多迪拜政府相关实体的债务评级,市场及媒体导向都将迪拜危机指向欧洲金融机构,皆因其逾一半债权由欧洲银行持有(部分债权人名单见表1)。随后,12月16日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将希腊的长期信贷评级下调一档,这已是继12月8日惠誉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将希腊信用评级由“A-”降至“BBB+”后的第二次信贷评级下调,一周内两次遭到“降级”,让全球投资人对于债务危机的担忧再度升温,导致市场恐慌加剧,欧美股市全线大跌1%以上。

2、美元与欧元的博弈

自欧元问世以来,国际储备货币的竞争格局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全球欧元储备规模持续扩张,据IMF的“全球官方储备货币构成统计”数据显示,欧元问世的第一年即1999年,全球欧元储备总规模为2469.50亿美元,2003年末达到5592.46亿美元,2007年末达到10822.76亿美元,2009年为12499.54亿美元,以1999年末的全球欧元储备作基数,2000―2009年,全球欧元储备增长了4.96倍;另一方面美元的国际地位相对下降,欧元成为美元最主要的竞争对手,1999―2009年,全球外汇储备中美元份额由71.01%下降到62.14%,下降了8.87个百分点;英镑、日元等其他货币所占份额基本没有变化,而欧元的份额由17.90%上升到27.37%,提高了9.47个百分点。也就是说,美元失去的份额全部流入了欧元。此外,2009年,在欧元兑美元1:1.43时,欧元区创造的GDP高达一年13.72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的14.85万亿美元。

从利益的角度来分析,美元与欧元是不共戴天的,欧元打破了美元的垄断地位,分享原被美元独享的一系列好处,比如铸币税收入等。因此美元开始全面沽空欧元,首当其冲是对冲基金轮番做空欧元,其次是投资银行的双重角色,从“希腊政府债务危机”的遮掩者,摇身一变成沽空欧元的助推者。如高盛、美银美林及巴克莱银行等大型投行已推出一种更激进的“沽空欧元型”结构型金融衍生工具,造成欧元汇率大幅下跌。

3、制度缺陷

体制问题是诱发债务危机,乃至蔓延为欧洲债务危机的重要原因。首先,欧元区的主要问题在于货币政策的统一与财政政策的分割之间的矛盾,即欧元区只统一了货币政策,却没有统一财政政策。这一体制缺乏对区内成员的财政监督和干预。其次,由于欧元区没有统一的“财政部”,当区内某一成员发生债务危机时,它只能用本国的财政作担保,势单力薄,再加上欧盟条约和欧洲央行的“不救助”条款,基本上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因此很容易受到投机者的攻击,成为打压欧元的突破口。早在2008年金融危机充分暴露欧元机制的这一漏洞:欧元区各国忙于救助各自的金融系统,但在欧洲央行“一刀切”货币政策下,希腊等承受债务重压者丧失本币贬值的危机救助手段。

索罗斯在英国《金融时报》也发表文章称,即使欧元区借助某种权宜之计暂时克服希腊债务危机,欧元设计存在的机制性缺陷今后将使欧元面临更大难题。他认为,任何一种成熟货币均需中央银行和财政部“护航”。当金融危机袭来时,央行能提供流动性,而财政部能处理债务。由16国组成的欧元区只是一种货币联盟,而非政治联盟;机构设置上,只有欧洲央行,没有单一的“欧洲财政部”。

三、欧元危机的影响

1、欧元危机改变了全球贸易格局

欧元汇率的变化,让新经济体国家在欧洲贸易无利可图,并且出现逆差。截止到2010年5月14日,欧盟作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在5个月中人民币对欧元累计升值了14.5%,导致我国对欧洲出口竞争力大幅下降,给中国的出口商造成巨大的成本压力。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在2010年3、4两月,对欧洲贸易出现逆差。

2、全球资产价格泡沫开始破灭

2008年下半年以来,次贷危机越演越烈,美元指数跌至74点,货币危机开始出现。随着美元的走低,全球大宗资产价格出现暴涨,国际原油价格从36美元一路上扬至83美元,铜铝镍锌锡更是假借各种题材出现暴涨;黄金价格更是出当货币储备抵御通胀的先锋,从920美元上涨到1250美元;各种农产品价格也在不断攀升。然而,这些不断上涨的价格泡沫基本都输送到像中国这样的新经济体国家。美元走强,这些资产价格泡沫会陆续破灭。

四、结束语

从根本上讲,一些银行在希腊债务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并无大的区别,即大量地使用衍生产品,将实际的债务和风险转移出资产负债表,将真实的风险掩盖起来,因此,加强金融监管,从制度上稳定金融体系,应在世界各国提上议事日程。此外,在监管模式方面,国际协作显得十分必要。

最后,欧元危机进一步证明了,国家信用不是无限额的,这对于全球经济体系是一个重要的警醒,对未来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提供了重要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 管清友:欧洲债务危机的根源[J].中国经济周刊,2010(20).

[2] 王慧卿:欧元危机导致人民币汇改重启延迟[N].第一财经日报,2010-05-20.

[3] 马光远:欧元危机不会逆转全球经济复苏[N].东方日报,2010-05-11.

篇10

【关键词】欧债危机 深度演化 出口

一、引言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09年随着希腊政府宣布其公共债务和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远超《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阈值,欧洲债务危机再一次让全球经济走入低谷。危机从希腊扩散到爱尔兰、西班牙、意大利等国,欧元区部分国家陷入银行业破产、失业率剧增,制造业萎靡不振、经济几近崩溃的局面,且欧债危机的范围和程度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此次危机力度强大、扩散迅速、来势迅猛、持续长久,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欧债危机的开始就像推倒了一块多米诺骨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也不可避免的卷入欧债危机的浪潮中。作为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增速锐减、萎靡不振,我国外贸行业受到沉重打击。

欧债危机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值得我们持久关注和细致研究。深入研究掌握欧洲债务危机的最新动态,分析这场危机的影响和发展趋势等问题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世界经济的运行特点,从而采取有效的对策应对这场席卷全球经济的寒冬。本文以全新的二维角度对欧债危机的深度演化过程进行分析,根据2009—2013年最新的官方数据进行分析,这对我国有效应对欧债危机、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欧债危机深度演化

欧洲债务危机的深度演化过程宏观上可以归纳为两个维度:一维是横向演化,指危机以点、线、面的趋势蔓延;另一维是纵向演化,指危机从虚拟经济波及到实体经济、从宏观经济延伸到微观经济。

(一)横向深度演化

从欧洲债务危机所涉及国家的先后、多少来看,希腊债务危机标志着欧债危机的开始,随后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相继陷入债务困境,最后欧洲经济整体受到危机影响,连龙头国家法国、德国也不能避免。从中不难发现债务危机范围不断扩大并且呈现出由点连成线再扩展到面的特点。

祸起希腊,但不止于希腊。危机迅速向欧元区其他国家扩散,其中以“欧猪五国”(PIIGS,Portugal—葡萄牙、Ireland—爱尔兰、Italy—意大利、Greece—希腊、Spain—西班牙)的债务问题最为严重,欧洲债务危机全面爆发。欧洲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危机不断向核心国家蔓延,不仅是南欧国家遭受波及,就连欧盟核心国家德国、法国也难避其害;穆迪近20年来首次下调意大利的信用评级且前景展望为负面。2010年,欧盟27个成员国中有20个出现赤字超标问题。到目前为止,无论是主观意愿还是被迫接受,已经有五个欧元区国家接受国际贷款机构“三驾马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洲央行和欧盟委员会)的资金援助了,依次为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和塞浦路斯。而斯洛文尼亚很可能成为欧盟下一个救助对象。欧洲国家普遍经济增速连续下滑,尤其在2010年的第二季度、2011年的第四季度和2012上半年危机态势进一步恶化,失业率高升,市场信心低迷。整个欧元区面临成立14年(1999年1月1日欧元的正式出现而成立了欧元区)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二)纵向深度演化

从受债务危机影响的经济部门来看,危机蔓延的趋势是从金融服务业到实体经济。

首先,危机是从政府背负高额债务、资金运转不灵向欧洲金融行业传播的。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欧洲各国为了拯救银行而发行大量国债以购买银行的不良资产,当大规模债务危机袭来时,国债收益率升高、融资困难,银行业资产减值、资不抵债,承担着巨大的债务风险,甚至这一危机也决定着许多银行的生死存亡。目前欧洲银行业危机的深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巨大的资金空洞正等待补充。欧洲银行业持有大量的债务风险敞口,如法国第一大银行BNP Paribas持有50亿欧元希腊国债,法国兴业银行持有希腊、葡萄牙、西班牙、爱尔兰以及意大利等国的国债,合计130亿欧元。为了挽救希腊等国、维护欧元区的稳定,债权国的金融机构采取减记持有债务国债务的措施。而救助危机国银行耗资巨大,赤字大幅攀升,债务状况恶化,引发了市场对银行业危机的担忧。

第二,大多数银行面临流动性不足的问题。目前,欧洲主要银行持有大量的欧元区债务危机国的政府债券,因这些债券收益率不断攀升造成银行持有政府债券的实际价值大幅缩水,CDS(信用违约掉期)过高,融资成本大大增加造成融资困难,由此引发相关银行的流动性不足、资金链断裂的问题日益浮出水面。

其次,危机从虚拟经济波及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金融市场动荡损及实体经济,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以及文化产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2012年12月,欧元区制造业信心指数为-33.3,工业信心指数为-13.8,零售业信心指数为-15.9,消费者信心指数为-26.3,服务业信心指数为-9.8,五个指数均在低位徘徊或是连续下降。

实体经济受到负面影响有如下三个原因。第一,国债收益率上升,银行持有的国债价格下跌导致资产减值,银行资不抵债难以为继,银行通过减少向企业放贷来调整资产负债表,企业得不到贷款无法正常运营;第二,无论是从欧盟主观意愿还是从宏观经济不景气的客观角度来看,欧元走低并一直保持在低位,在大宗商品均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市场上,欧元的走低导致了美元的相对升值,这使得有色金属、石油等商品价格面临着极大的上行压力,欧洲工业原材料进口成本增加,毛利率将降低,竞争力下降,部分企业艰难维持生产;第三,危机爆发后,各国均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采取了如削减政府开支、减少养老金、降低失业补贴以及提高税收等经济紧缩措施,从而降低赤字和债务。但这抑制了经济恢复和发展,制约了“生产——消费”链,对于欧元区成员国内部的消费需求复苏也产生制约作用,造成了实体经济的萎缩。

三、影响中国出口的途径和机制

(一)需求传导机制

外需减弱是导致我国出口贸易量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方面是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购买力下降,随着欧债危机的深化,欧洲五国等受危机波及严重的国家相继实施了严格的紧缩性财政政策,大力削减政府开支,控制日益膨胀的财政赤字,以缓解不断增长的市场压力。但同时,严格的财政政策会阻碍脆弱的经济复苏,抑制消费增长,从政府部门到企业和居民都会削减支出。投资者持观望态度,国债融资无力,资金外逃,银行资不抵债控制放贷。欧洲一些不景气的中小企业无法得到政府援助或是从市场上筹集到运转资金只能等待破产清理,这使得欧洲许多行业进口需求不振,也无法继续与中国外贸企业签订订单,从而制约了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直接导致我国企业的出口增长乏力。另一方面是人们的消费欲望骤降。欧债危机给世界经济蒙上阴影,欧洲缓慢的经济增长速度不仅影响着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也影响到人们对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心理预期影响消费行为,越来越多的人即使有钱也不想或是不敢消费。债务危机严重打击了欧洲居民的透支消费观念,对未来经济增长的悲观预期更使得欧洲居民减少当前消费。

自2011年以来欧元区的经济景气指数(Economic Sentiment Indicator,ESI)和消费者信心指数(Consumer Confidence Index,CCI)双双连续下跌。2012年10月ESI跌至最低点85.4,11月CCI从上月的-31.6骤降至-34.1.这种颓势在2013年有所好转,欧元区和欧盟4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均环比增长1.2%,分别增加至-22.3和-20.4,但仍低于其长期均值-12.5。2013年5月7日葡萄牙重返资金市场,自2011年申请救助以来首次发行30亿欧元国债,或许这预示着2013年经济将缓慢回升,2014年会有所好转。

(二)汇率传导机制

对于我国来说欧元贬值并不是一个好消息,欧元贬值将扩大出口,减少进口,改善贸易收支,减少与中国的贸易逆差。债务危机造成欧洲经济萎靡不振,债务人资不抵债,债权人不愿放贷,影响了欧元区银行业内部的资金流动性,导致欧元走弱,从而人民币对欧元被动升值。这使我国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对出口行业、外币资产高或产品国际定价的行业冲击较大,国内的电子、纺织、机械等众多劳动密集型低利润行业的产品出口遇到明显阻力。一方面,外贸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这些商品出口到欧洲的销售价格上涨,削弱我国产品竞争力,市场需求减少,企业出口利润进一步受到挤压,生存环境趋于恶化,出口动力下降,最终导致我国出口贸易减少。另一方面,多数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不具备议价能力,市场上替代品充沛,较高的价格弹性下售价的上升使得欧洲市场对商品的需求减少,于是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国内企业最终选择减少出口。

图1为2009年1月-2012年12月这48个月的汇率走势,汇率曲线总体呈下降趋势,表明欧元兑人民币总体贬值,在2011年11月以前汇率趋近于9,在8.5以上浮动;11月以后汇率稍有下降,在8.5以下浮动。自2009年以来,欧元兑人民币从最高的1:10.18(2009年11月)到最低的1:7.83(2012年7月),汇率最大下跌幅度约为30.01%。

中国的对外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约一半以上,这样的经济格局决定了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核心目标就是要保持汇率的相对稳定以促进对外贸易与投资。在欧债危机的背景下,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欧元贬值势必会对我国出口造成影响,但我国中央银行对汇率的管制使人民币汇率在适度范围内波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汇率变化对贸易的影响。

(三)贸易政策传导机制

贸易保护主义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这个问题在中欧贸易甚至中美中日之间都是由来已久了。但自从欧债危机爆发,对华的贸易保护主义趋势日益严重,各国为保护本国产业出台的贸易管理及限制措施不断增多,广泛涉及冶金、化工、食品、能源等行业。欧盟在其经济衰退过程中,想方设法转嫁国内危机和损失,于是贸易保护主义变本加厉,反倾销、反补贴、贸易壁垒成为缓和欧盟企业亏损倒闭的一种投机取巧的方式。正如布鲁塞尔当代研究所研究员霍尔斯拉格所说:“经济危机让许多成员国希望保护它们幸存的产业,这让中国看起来更像一个竞争对手,而不是一个经济合作伙伴。”

从实施的贸易保护措施来看,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滥用WTO规则允许的贸易救济措施,主要是指反倾销、反补贴等。二是使用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主要指提高进口关税,采取禁止或限制进口的技术性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等。近几年,我出口产品遭遇的知识产权纠纷和贸易摩擦明显增多,欧盟颁布了大量严格的技术法规、标准,直接或间接地对我国出口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对企业利益和产业发展形成制约。据商务部统计,2012年,我国出口产品共遭遇77起贸易救济调查,比上一年增加11.65%,涉案总金额约277亿美元,涉案金额大幅增长4.7倍。其中,反倾销案件57起、反补贴案件9起、保障措施案件9起、特保案件2起。全球贸易预警组织称,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40%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针对中国。我国已经连续17年成为遭遇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崛起中的中国已然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者”。

四、结论

欧洲债务危机经历了开端、发展、升级之后并没有偃旗息鼓,仍旧不断扩散并蔓延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本文把危机深度演化的过程概括为两个维度:从横向即地理区域来看,债务危机范围呈现出由点连成线再扩展到面的特点,受其波及国家数量不断增加。从纵向即经济部门来看,危机深度演化的趋势是从金融业到实体经济,从宏观GDP到微观制造业均遭受沉重打击。很多欧洲银行面临巨大的资金空洞,对濒临崩溃的债务国风险敞口较大,而且流动性不足。随后危机在制造业不断深化,制造业活动萎缩,失业率飙高。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推倒了多米诺骨牌,危机通过需求、汇率、贸易政策三大传导机制对中国的出口贸易造成严重的冲击。从贸易总量看,目前中国对欧洲的出口已经从早前两位数的增速下降到个位数、甚至负增长,出口面临严峻挑战。从产品结构看,机电产业、纺织业和金属制品业等出口受阻。从企业类型看,加工贸易和从事加工贸易出口的企业受危机冲击最大。中国出口贸易需要针对三大传导机制实施应对措施从而减少欧债危机带来的严重影响。

参考文献

[1]潘正彦. 欧债危机加剧下中国外贸发展态势分析[J]. 国际贸易, 2012(02).

[2]皮守成,王永. 欧债危机的蔓延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影响分析及对策[J].特区经济, 2012(03).

[3]李本松.当前欧债危机的危害和中国应对之策[J]. 湖北社会学,2012(05).

[4]Reinhart C M, Rogoff K S. This time is different: Eight centuries of financial folly[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