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化景观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0: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耕文化景观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耕文化景观设计

篇1

关键词:高速公路;生态;景观设计;文化景观

前言

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速公路建设进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人们对高速公路的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代高速公路的建设不坍塌局限在原先的仅仅是解决行车快捷和舒适、安全的问题,而且更加强调高速公路建设中生态观念的展现。文化景观的建设就是这种生态观念的一个重要的体现。但目前高速公路文体景观的设计还停留在传统的“绿化”的层面,不能凸现调整公路沿线景观设计的“文化性”和“地方性”结合广东省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文化大省”大省的总体发展思路,本文就梅河高速公路沿线的客家文化特色展开探讨

1梅河高速沿线客家文化景观设计的原则

高速公路的景观设计不同于公园、住宅小区、广场的园林景观设计的静态性特点,它是集园林艺术、建筑艺术与路政建设三位一体的环境工程艺术。高速公路文化景观的设计首先要满足高速公路的行车功能,更重要的是要充分考虑司机、乘客的行车感受,使司机和乘客在乘车和落车的动静结合中充分享受文化景观 带来的视觉和心理 上的愉悦感。有鉴于此,梅河调整沿线客家文化景观设计的总体原则是整体规划,分段设计。在规划设计中具体要体现以下三个原则:

1.1性相结合原则。

即沿线客家文化景观 的设计 要人客家 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丰富内涵出发通过沿线客家 文化景观 的展示,使人们对粤东客家文化的有一个较完整的把握,避免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文化破碎感;同时在不同地段,要凸现当地的“特色”客家文化现象,避免客家文化景观类型的重复设计和流于平淡。

1.2传统性与现休性相结合原则。

即沿线客家文化景观 的设计 既要突出客家历史文化坐标追求。这就需要在景观的设计上,对客家文化有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吸收精华,不盲目地进行文化移植或再现。

1.3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原则。

在注重不同路段客家 文化景观特色塑造的基础上,在一些重要的交接点或互动立交处,突出标志性客家文化景观的设计建造。

2梅河高速沿线客家文化景观规划设计方案

2.1隧道文化景观设计

梅河高速沿线主要有葵岗隧道、三断岭隧道。黄牛坳隧道、东山岗隧道四个隧道。隧道的客家文化景观 设计主要体现在隧道洞口和隧道 内部两个方面。隧道洞口的景观 设计要考虑与隧道洞口的开关及与周边的植被、山形相融合、协调。并且与进出口路基自然过渡,避免复杂,以免分散司机的注意力,从而妨碍行车安全。

2.1.1洞口设计

隧道的吸引人处是其出入口,造型别致大方的洞门会引人入胜。

2.1.2隧道内部设计

基于隧道 内的封闭性特点,在隧道内部的文化景观 设计 上主要通过照明 灯光的设计来达到景观效果。传统隧道 内部根本 无景观 可言,隧道 只是一个单调枯燥,令人标的的行车通道。车辆在驶出隧道 时,司机乘客都会产生一种“重见天日”的感受。因此在梅河高速的隧道文化景观 设计可考虑运用“灯”这种民间艺术形式,通过“花灯”形广告牌或隧道内用“花灯”形路灯来展现当地的独特管家文化内涵。

2.2房建工程文化景观设计

房建工程是高速公路的附属工程,也是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梅河高速公路房建工程主要有服务区、收费站、停车场及公路养护区等服务设施。他们在景观分类上属于景点景观。因此在进行文化景观设计时要注意与自然景观相协调,在单个建筑元素上应体现 地域文化的特点,在整个建筑群体上要相和谐,并且还要与周边的社区聚落或自然环境相融合。

2.3互通立交文化景观设计

立交区是高速公路整体结构中的节点,也是与其他道路交叉行驶时的出口,是景观构成的重要区域,直接影响道路景观的总体印象。它是公路景观设计中场地最、立地条件最好、景观设置可塑性最强的部位,最道路的标志性景观。梅河高速公路共设置了9处互通式立交,在整个景观设计中应以绿色为主基调布局上采用规则式和自然相结合的手法,强调整体效果。

2.4边坡的文化景观设计

梅河调整由于所经地区为山岭重丘区,高填方,深挖路堑,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路段数量众多。全线高填方大于20米的有46处,大于30米的有12处,高坡路堑105处,这种线路特点使得沿线出现大量的边坡,对边坡的处理成为梅河高速文化景观设计的一个很重要的的部分。以往在高速公路建设中对于边坡的处理主要采用以下方式进行:对于挖方边坡一般在的边坡上铺设三维植被网植草,在坡面上凿设凹槽,培土种上爬山虎,地棉,迎春等攀藤或者悬垂植物,在每层路堑平台上种植不同高度的灌木,竹林等方式,形成多层次的绿化,营造一种层次的绿化韵律。对于填方边坡,主要是采取将高填方路段的坡率降缓,在坡顶种草,坡脚种植根系发达,生命力强的灌木,花草,或者是当地种树,使其与周围环境协调,消除高速公路带来的灰色视觉污染,上述边坡设计只是注重从绿化,生态环境的角度消除挖方,填方带来的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视觉污染,而忽视了边坡景观设计中文化理念的介入。

实际上,无论将边坡设计得如何美观,始终给人一种人工斧凿的痕迹,高速公路边坡的景观设计应该以恢复自然地形地貌景观为主,使人们感受到边坡是自然地形的一部分,而不是人为的整齐“贴面”。近年来高速公路的景观设计者逐渐意识到这一点。如京珠高速公路广珠段宫花收费站附近的上边坡大面积的砌石边坡对沿途景观造成很大的破坏,设计师采用少许混凝土在大面积的边坡石壁上绘出突起的图案:“逍遥之旅”和“幸福的黄手帕”,人为破坏的景观经过加工,成为高速公路的点缀,景观得到很大的改善。然而这种景观设计理念还是割裂了设计创意与地方文化的联系,达布到很好的效果。

在梅河高速边坡的文化景观设计中,可以运用两种设计手法来凸显客家文化的地方特色。一种是在边坡绿化的基础上,运用不同颜色的花卉,植被制作客家地区实物景观图。如围龙屋,圆形土楼等,文化与生态达到和谐统一。另外一种便是将高边坡改造层层而上的梯田形式,再辅之以植被,既能防止山体塌方,又可以凸显客家农耕文化特色。

篇2

一、南山旅游产业概况

南山集团是中国企业500强的村企合一的大型民营股份制企业集团。现拥有 20余个居民区,近60家企业,形成了以工业、金融、航空、房地产、高新技术产业、教育、旅游、老年健康养生为主,多产业并举发展的格局。

南山旅游是南山集团产业之一,位于山东龙口市,由南山集团在深入挖掘传统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以原历史遗存为主体,尊重历史、高起点、高定位的指导思想,对原有历史建筑进行恢复扩建而成,是一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国家5A级旅游胜地。整个景区分为宗教文化园、历史文化园、主题公园和东海旅游度假区四大部分。景区集古今之博采,融中华之文明,现已形成集景区观光、休闲度假、星级酒店群、高端商务、会展服务、高尔夫等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度假产业体系,并以她独特的魅力勾画出一幅“福寿南山,养心天堂”的人间美景。

二、南山旅游人文景观现状分析

南山旅游产业发展设计中不但依靠优越的自然旅游资源,同时设计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成为是全国闻名旅游人文景观游览圣地。

(一)南山宗教文化人文景观

南山庙会。南山庙会历史悠久,起源于晋代的升天观。近年来,南山旅游以旅游景区为依托,恢复了卢山地区古老的庙会习俗。自2004年以来在每年的四月份已举办了九届南山庙会,前来赶会的游客逐年增加,形成了南山旅游固定的人文景观特色。

楹联文化。在南山旅游景区内,各类建筑上共计挂有楹联290副,其中南山禅寺等佛教区域内有楹联91副,集中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楹联艺术的风采和魅力。形成了欣赏楹联艺术,探索佛教内涵,踏寻古代文化的重要静态人文景观圣地。

大型法会。南山禅寺自2003年9月首堂水陆法会至今,已启建了近二十堂水陆道场,来自各地信众参与者络绎不绝。每一次法会信众都能欢喜赞叹,以身体会到国兴即教兴,爱教更爱国的真正含义。南山禅寺又多次结合大型佛事活动对信教居士进行集中培训,宣传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正知正见的佛教仪规等。

慈善公益活动。南山禅寺以发扬佛教慈悲喜舍的优良传统,服务社会,投身慈善公益活动,以佛教特殊的祈福仪式献寿礼,长寿糕等活动。先后举行祈福消业活动并发慈悲心集资帮助重症病人、学校和汶川灾区,构成了宗教公益活动一特殊人文景观。

(二)南山历史文化人文景观

民族表演。在历史文化园除了以不同风格的中国主要朝代建筑群、大量的历史资料与实物等静态景观展现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大势大略、重大事件和代表人物外,还融入表现各历史文化、吉祥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市井文化的民族表演等动态人文景观。全面展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是炎黄子孙领略历史演进,汇集风云人物,感悟中华文明的必由之地。

国际长寿文化节。祈求健康长寿、幸福人生的美好愿望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逐渐演化出丰富而多元的福寿文化。有道是“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寿比南山松不老,福如东海水长流”。南山旅游打造福寿文化为主题,于2001年开始,在每年的重阳节隆重举办国际长寿文化节,弘扬尊老敬老美德,至今已连续举办十三届,成为历史文化人文景观特色。

南山大院民俗村。民俗文化村以展示老黄县、南山村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建筑、民俗用品、农耕用具、生活场景等为主,辅以胶东农耕文明、农耕产品展示,村内建有老黄县特色饮食餐饮区和胶东民俗物品制作、销售商品街,具有浓重的农家文化和地方文化气息,是地域历史文化人文景观探索地。

(三)南山娱乐文化人文景观

高尔夫球会赛事。南山高尔夫球会是南山旅游组成部分,每年在此举办各类大型高尔夫赛事达20余项,其中代表亚洲最高级别水平的高尔夫球赛事-南山·中国大师赛已举办3届。参赛、观赛成为南山高尔夫旅游人文景观代表。

高尔夫体验。南山丹岭高尔夫俱乐部建设的高尔夫球国家队训练基地——中高协南山国际训练中心。球会拥有六座练习场,各项练习设备配套完善,充分满足了不同水平球手练习和娱乐需求。南山国际高尔夫球会形成了集旅游、休闲、商务、度假、打球于一体的高尔夫休闲旅游人文景观胜地。

康乐宫。南山康乐宫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室内综合游艺场所,总建筑面积36000平方米,设计了以风味餐厅、中西餐厅、酒吧、游艺厅、保龄球馆、健身房、桑拿洗浴、儿童乐园、商场等,集游乐、休闲、健身、餐饮、购物于一体人文景观。

欢乐谷游乐场。欢乐峡谷是南山旅游景区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主要建有马术俱乐部、宠物园、欢乐岛、观音岛、菩提岛、瀑布广场、南山大院等项目。 设计了以体验式、参与式娱乐项目为主,各种惊险与刺激,休闲、特色娱乐、健身等人文景观。

(四)东海海滨文化人文景观

赶码头。每天下午,港栾码头就会呈现出一派热闹的景象,渔民们忙着把刚刚从海里捕捞出来的各种海鲜分类出售,游客和商贩们争相采购新鲜海货,忙碌中透着和谐,热闹中透着祥和,是胶东渔民和人民生活习俗的真实人文景观图画。

海钓。东海旅游度假区紧靠渤海,水域广阔,饵料充足,鱼产种类众多。日出,黄昏,码头边岸上垂钓或乘船到海中水深处垂钓构成为东海海滨旅游人文景观之一。

捉螃蟹。东海旅游度假区海岸大小的石缝中更是螃蟹的寄生之地,因此在石滩上可尽情体味捉蟹的海趣。

另外在海滨广场欣赏或参与胶东大秧歌,品尝各类海鲜,游客的篝火晚会等构成了休闲、饮食、娱乐各种形式人文景观。

三、南山旅游人文景观设计可借鉴性分析

纵观南山旅游产业人文景观设计现状,南山旅游在开发和设计人文景观取得了成功案例。对山东乃至全国旅游业人文景观设计具有可借鉴性。

(一)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和谐并存

“人文景观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上人类活动的产物,它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自然地理环境,离开这一基础,人文景观便无立足之地”。p5旅游景观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共同构成的,人文景观的设计,应体现尊重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南山旅游人文景观在设计中将庐山、滨海自然山水作为环境景观设计元素导入旅游景观规划,做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区域生态环境的特点。同时根据自然景观的需要挖掘庐山宗教文化、历史文化和滨海文化的内涵,使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并存,做到自然与人文的有机结合,即使是景区、景点的命名也宜蕴涵景观特色,使自然景观和人文特色的有机融汇,和谐配合,合理布局。

(二)区域历史文化为载体

在开发设计旅游人文景观中,“认真研究当地历史的沿革、地址变迁、文化古迹,分析历史文化遗产,有选择地对一定范围,一定数量的历史建筑采取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保护是十分重要的。”p8

“旅游文化是人文景观的灵魂。如何充分挖掘出人文景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对一个景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P76南山旅游产业在开发设计人文景观设计中,挖掘当地晋、唐、宋、元、明、清代宗教遗迹,打造佛教、道教、儒教的文化精华,以历史文化为经、吉祥文化为纬,起于远古止于清朝打造目前国内唯一一座历史文化景观;以区域人类生活习俗和时尚运动为载体,打造地域特色滨海民俗文化和娱乐文化。在历史和区域文化这一载体下开发和设计南山旅游人文景观取得了成功范例。

(三)层次丰富的多元化形态人文景观融合

人文景观包括的范围广,涉及面宽,类型多样。内容上包括历史古迹、古典园林、宗教文化、民俗风情、文学与艺术、城镇与产业观光等类型。从表现上包括静态的、动态的、显性的、隐形的、现代的、原始的等多种形态。

南山旅游人文景观设计开发中,充分把握了多种人文景观相结合表现形式。发挥了建筑、楹联、雕塑、绘画和实物陈列等静态文化景观,又注重高尔夫运动、民族表演、文艺演出等灵活、可变的动态人文景观设计;在大量的显性人文景观设计同时注重导游讲解、民间传说、音效、气味等特定氛围营造的隐形人文景观;既运用现代科技和设施设计符合年轻一代的歌舞、晚会、娱乐、购物等人文景观,还保留了原生态的庙会、赶码头等人文景观。多种形式文景观设计虚实结合,相辅相成,共同表现了南山旅游人文景观文化内涵。

(四)深度挖掘地域特色

鲁迅先生曾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根植于文化的土壤,景观才独具魅力,景观创造才有永恒的生命力。”p59

篇3

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人均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在满足基本的温饱需求基础上,对于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背景下,高楼大厦带给人们更多的是沉重的压力,如何能够在繁忙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之余可以获得充分的放松和休息,成为当前城市景观设计中首要考虑问题。在城市景观设计中,通过建设城市湿地公园,可以为人们在城市生活中提供一片自然休闲空间,以其独特的优势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就湿地公园建设的景观设计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客观把握设计要点,将更加前沿的设计理念融入其中,推动城市化建设的同时,改善城市环境。

关键词: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生态平衡

湿地公园是我国湿地保护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大力建设湿地公园,有助于更加广泛的发挥湿地效益。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始大力建设湿地公园,湿地面积增加到41.50万hm2。但是由于人们对于湿地公园的认知不充分,湿地公园设计上理论和实践未能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尚未形成完善的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理论体系,其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湿地公园自然形成的湿地地貌景观缺失,植物多样性不突出,加之缺乏对湿地文化的深入挖掘,导致理论和实践相脱节。故此,在湿地公园建设中如何合理有效的进行景观设计成为首要工作内容,加强对其研究有助于为后续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

1湿地公园景观的构成

1.1湿地公园景观内涵

湿地公园景观是湿地保护工程建设的基础所在,在满足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前提下,充分整合湿地资源,挖掘湿地文化,发挥湿地生态型、社会文化性和艺术性特点,为广大人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区域。

1.2湿地公园景观构成

其一,水体景观。水体景观是湿地公园景观中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可以划分为近岸陆域景观、水域景观和岸带景观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水域景观主要是通过水流速度、水质和水深来表达水体景观,呈现出汹涌澎湃或是涓涓流水之感,形成池塘、浅潭或是飞瀑等水体景观。岸带景观是受到抄袭影响形成的浅滩或滩涂等水体景观,形成不同类型的驳岸。近岸陆域景观则是为了便于人们观赏和游玩的亲水设施,即平台和栈道等,同时具有引导人流观赏路线的作用,营造出别样的湿地意境,提升湿地公园整体景观美观。此外,湿地公园由于水体景观影响,可以形成独特的小气候,或是出现云雾缭绕景观,呈现出特别的自然景观。其二,湿地生物景观。湿地公园中的生物景观包括植物景观和动物景观。其中湿地植物景观主要包括湿地植物、水生植物和浮水植物等联合配置,呈现出湿地植物景观。结合植物的枝叶、花、果形状的不同,合理搭配形成不同季节的自然景观。湿地植被自身具有丛生、片生和簇生的特征,根据群植或丛植搭配方法可以形成更加曲折、幽深的景观形态。湿地动物景观中包括湿地水鸟、鱼类和昆虫等,作为一种移动的景观,配合湿地植物景观,可以带给湿地公园别样的生机和活力。结合湿地水鸟的生活规律,移动放飞和归巢,潜水和觅食均是湿地公园内不可多得的湿地动物景观,具有别样的特色。其三,湿地文化景观。作为湿地公园景观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除了具备生态景观以外,还包括一系列风土人情和民俗特色,在湿地公园中的人文景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湿地形成的生产文化,进而影响到人们日常的饮食文化和住宅文化。(2)湿地改造后留下的痕迹,其中包括具备地域特色的运河、桥梁和建筑等。(3)文化交通形成的景观,包括文学艺术交融的诗词歌赋和书法字画,或是民族文化和革命红色文化等。

2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原则

2.1生态优先原则

在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中,出于净化污水和生物栖息地多样化角度,在尊重生态自然的同时,整合自然资源,合理搭配乡土植物和自然景观,保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同时,提升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合理性,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

2.2以人为本原则

在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需要充分满足人们欣赏水景的需求,提供更多参与机会,促使人们可以从视觉、听觉和触觉多种角度来感受水景的魅力,营造良好的空间环境。此外,在提供自然景观的同时,还可以通过景观连接起到遮荫效果。

2.3美学原则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为了实现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合理搭配,应该注重人文景观的完整性、丰富性和特别性等特点,促使湿地水体可以动静结合,相得益彰。植物景观的配置需要注重虚实结合,实现色彩的协调统一。

2.4合理利用原则

合理利用湿地动植物以便于促进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合理利用湿地提供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以达到节省资源;合理利用湿地开展休闲与游览;合理利用湿地开展科研活动与科普活动。

3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内容和方法

3.1湿地公园景观设计

湿地公园内部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合理搭配,可以通过地形改造和水文联通,营造独特的湿地景观形态,提升对湿地农耕文化和水体景观的合理配置和利用。诸如,在湿地公园水体局部景观设计中,不同的溪流和石块,或是郁郁葱葱的湿地植物群落,驳岸自由曲线形态和双螺旋曲线形态等,形成一种曲水流觞的湿地景观。人工湿地景观为主的湿地公园,错落有致的池塘,湿地水体下游和积水区域设置稻田等。

3.2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景观设计

由于湿地环境的生态环境十分多样,生态效益较为突出,其中包括水质净化和生物多样性特点。其一,在水质净化功能景观设计。湿地作为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主要是起到环境净化的作用。景观设计中,结合实际情况构建表流湿地和潜流湿地,选择净化能力更高的湿地植物,设置相配套的桥梁和廊设施,实现景观的多重效果。诸如,在景观平面设计中,可以设计为肾脏形,岸带植物可以适当的种植香蒲和芦苇等湿地植物,形成更加错落有致植物景观。此外,为了提升湿地系统的污水净化效果,可以通过对比污水流经湿地的水质变化情况,充分展现湿地系统的污水净化功能。其二,生物多样性景观设计。湿地公园中景观设计可以通过合理配置乡土湿地物种,搭配昆虫和鸟类,维护湿地环境的多样性,营造良好的湿地景观效果,带给游客更加舒适的享受。与此同时,通过配置沉睡植物群落和浮水植物群落,丰富湿地水生环境多样性,把握空间分布规律。在湿地植物设计中,设置人工巢箱,或是在水体中设置岛屿,营造一种更加隐蔽的环境;引导鸟类前往栖息和觅食,将动物群体群居行为充分的展现出来,营造一种独特的湿地景观。人们也可以近距离观赏湿地动物景观,营造出一种空山幽静的意境。

3.3湿地公园服务设施景观设计

湿地公园服务设施设计中,主要是负责引导人们游玩和休息的路线设置,有助于合理引导人流,更为合理的展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特色。其中包括凉亭、水榭、亭台、游廊和园林小品等等,带给人们别样的景观体验,提升人们的关上体验。就静态赏景景观来看,主要是为人们提供休息和观赏作用,同时也是湿地公园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借景、对景和框景等会一系列手法,有助于进一步丰富湿地公园内部景观特色,提升景观多样性。动态赏景尽管则是为了引导人流观赏路线,促使人们可以动态的观赏湿地公园中的景观特色,合理划分公园内不同空间的景观,合理配置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提升湿地公园中景观观赏效果。点景则是为了更加深刻的展现公园文化内涵,营造出良好的湿地公园景观意境,最为典型的即是雕塑和园林景观小品等艺术形式为基础单元。诸如,农耕湿地文化中,农业设施和农业耕作场面,形成与众错落有致的农业场景,带给人们更加丰富的农耕体验。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为了营造出湿地体验景观、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景观和湿地硬质景观,根据设计内容来选择不同的设计方法。其中湿地体验景观可以通过优化植物群落配置,地形改造实现;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景观则是通过配置乡土植物、表流和潜流湿地、稻田等;湿地硬质景观则是通过凉亭、水榭、亭台、游廊和园林小品等展现。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下,为了可以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在城市景观设计中,通过建设城市湿地公园,可以为人们在繁忙的城市生活中提供一片自然休闲空间。

参考文献:

[1]张曼胤,崔丽娟,李伟,赵欣胜,赵玉辉,李胜男,王义飞,张岩.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1):292~296.

[2]勾波.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与景观设计探讨[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3]胡金龙.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6.

[4]钱新锋.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营造个性景观特色探索[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5.

[5]李达.GIS技术在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6.

篇4

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出现大量“国际式”景观,导致各地旅游区景观形式雷同。针对同化现象的出现,此次研究试图从地域性文化角度出发,探讨地域性文化在旅游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手法。

关键词:地域文化;景观设计;旅游景区;要素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旅游,在其景观设计中都需要考虑的诸多因素,如:经济、历史、文化、社会、生态等。在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下,同化现象日趋严重,地域性文化正面临着被抛弃和被遗忘的境地。旅游区在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容易忽略景区所处地域环境中独特的传统文化因素,而文化价值却是旅游区深层次的价值,传统的地域特色也是旅游区应该具备的基本特色。结合关中环线地域性文化在旅游景观设计中的表现形式,系统地研究地域性文化如何在旅游景观设计中得到传承与发展。提倡探索新的文化景观设计方式,将地域文化与旅游区景观设计很好的融合起来,提高旅游区的景观吸引力。

关中环线原本是陕西境内一条生态旅游公路,而它的建设带动了秦岭北麓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周至、户县、三原、扶风等区县的新农村建设和旅游景观的发展,形成了一个以西安市为中心的关中环线旅游圈。以西安的沣峪口为起点顺时针绕行关中环线,线路如下:沣峪口——马召——西汤峪——法门寺——乾县——三原——阎良——渭南——玉山——水陆庵——东汤峪——太乙宫——沣峪口。其中包括了草堂寺、楼观台、黑河金盆水库、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法门寺、乾陵、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岐山周公庙、凤凰山风景区等大大小小的风景区。

(一)自然景观特征

关中环线位于陕西省关中地区,指中国陕西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平均海拔约500米,又称关中盆地,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南山地、秦巴山脉,号称“八百里秦川”。形成一个东西延展的矩形,东、西两侧分别与河南、山西、甘肃等省交界,南北与陕南山地景观地区和陕北黄土高原景观地区相邻,是陕西省经济和文化的精华之所在。

(二)历史文化景观来源

关中土地肥沃,河流纵横,气候温和,《史记》中称其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和“四塞之国”。自西周起,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100多年。此外,中华文明的摇篮在黄河流域,而黄河文明的摇篮是在渭河流域,关中地区不仅是历史上最早称为“天府”的地方,也是历史上最早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地方。

关中自西周起,先后有12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100多年。此外,中华文明的摇篮在黄河流域,而黄河文明的摇篮是在渭河流域(关中)。从神话、传说和考古发掘看,出自中国西部的炎帝和黄帝是公认的最早圣王和“人文初祖”。炎帝、黄帝的族居地和陵墓都在关中地区。经考古发掘证实,关中是华夏古文明最重要、最集中的发源地之一。 这里有数十万年前的蓝田人和大荔人文化,有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半坡文化。如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和宝鸡斗鸡台等地是我国最早的原始农业发祥地,形成了最早的农耕、房屋建筑、织布、制陶等生产技术,甚至还创造了最早的文字。在西安出土文物中有一系列是我国最早文化的实证,如出自半坡的最早的农渔工具、最早的陶窑、最早陶文、最早的土木建筑、出自何家湾的最早的骨雕人头像等等。关中平原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文明摇篮,也是整个亚洲最重要的人类起源地和史前文化中心之一。

(三)关中环线旅游资源分布概况

关中环线旅游资源密度大,分布广泛,目前已开发旅游资源主要分布于长安、蓝田、户县、周至。旅游资源大多处于初步开发状态。境内有大量的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以秦始皇兵马俑、秦始皇陵、明代古城墙、汉阳陵、半坡遗址等人文旅游资源最负盛名。自然景观包括太白山、终南山、王顺山、骊山、楼观台等风景名胜区,其中,骊山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建有楼观台、终南山、骊山、朱雀、王顺山等国家森林公园,太平森林公园、黄巢堡森林公园等省级森林公园;拥有周至、牛背梁、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目前已形成以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为依托的生态旅游度假区。

关中环线自然元素的挖掘:①天文影响,天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化的萌芽时代,天文学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学学科之一。秦代时,秦始皇应用“象天思想”模仿天象来规划布局新都,以表现其宇宙中心的合理性,突出的宏伟与尊严和天子至高无上的权威。②气候因素,关中北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潮湿多雨,冬季干燥少雪。③地形地貌,关中环线所位于的关中地区由河流冲积和黄土堆积形成的平原地区,其基本地貌类型是河流阶地和黄土台塬。④水体资源,关中地区河流很多,其中最能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长安八水。⑤植物,关中环线地区土地资源肥沃盛产瓜果。主要有:苹果、桃、石榴、柑橘、猕猴桃、梨、杏、枣、李、樱桃等。陕西卫矛、山茱萸、拐枣、银雀树、君迁子、山白树、金钱槭、血皮槭、蝴蝶荚蒾、猬实这十种是被新进评为的陕西乡土树种。⑥动物,关中环线上的野生动物资源主要分布在秦岭山地,有兽类55种,鸟类177种。

关中环线人文景观要素的挖掘:①历史遗迹,陕西关中是中华文明的发扬地有着“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誉。②传统聚落,关中地区中心聚落体系的真正形成是以秦推行郡县制为标志,到秦统一已基本形成完整的首位城市与县级聚落二级制体系。③地域建筑,关中传统民居的布局及空间处理都比较严谨,多数为传统的四合院、三合院,但院落层次较多,错落有致颇具气势。④特色小吃,关中小吃主要集中在西安,由于西安的悠久历史和包容性,将黄河流域面食文化、长江流域米食文化的食品和伊斯兰的牛羊饮食文化交融在一起。在进行关中环线旅游景观的设计中,这些本土的特色小吃也是一个重要的造景元素。⑤,关中地区是中国宗教的一个重要发祥地。⑥民间风俗,在关中这块黄土地上,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关中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

关中环线地域景观元素的表达手法:

(1)保留——关中环线地域传统文化的保留

对于典型的传统文化进行保留,突出形式特征,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所谓保留,是保留重点和突出的文化特征,这是一种简单而直接的设计手法,并且效果突出,协调性较高,对周边景观环境的破坏力小。

(2)抽象——对地域文化进行符号的抽象提取

整理地域特色资源,从中抽取传统、地方设计的典型符号来强调民族传统、地方传统和民俗风格。与“保留”相比较,这种手法更加讲究符号性和象征性,在空间结构上则不一定遵循传统的方式。要强调的是,抽取的符号必须是地域特色资源中的形象感强、有代表性的元素,它们可以是建筑语言符号,也可以是民俗或文化的典型。

(3)再现——历史文化的再现

采用恢复景观的方式,再现昔日历史这种手法多见于昔日具有成熟的良好景观基础的场所。西安园林景观中,青龙寺的重建与修复了空海纪念碑院和惠果、空海纪念堂。建筑师进行规划时,从总体入手,相地立基,力求得体合宜。

经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景观设计也需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地域旅游区景观的设计是人们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传承历史文脉,保护场地记忆的一种途径。随着人们地域景观研究的不断深化以及地域景观设计的深入思考,蕴含着地域精神和地域文化的各种地域景观元素,必然将会成为人们提取展现地域特色、弘扬地域精神、传承历史文脉的沃土,也只有通过对地域景观元素全面的挖掘、科学的提取以及合理的表达营造出符合当地百姓生活习惯、被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旅游区景观作品。

参考文献:

[1] 陈敏.浅析城市园林设计中历史文化的挖掘与表达.北京林业大学.2005

[2] 杨晓丽.西安园林景观的地域性研究.南京林业大学.2008

篇5

关键词:旅游文化产业;民俗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表达;扶风县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7001005

1 引言

随着游客从单纯的追寻游山玩水和游览文物古迹向追求精神文化方向的转变,在得到乐趣的同时开阔视野与增长知识。主题公园即是为了满足旅游者多样化休闲娱乐需求而建造的一种具有创意性游园线索和策划性活动方式的现代旅游目的地形态。它以风俗文化为基础展开,突出其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个性,尽可能地把这种文化与景观、演义和展示有机的结合起来,力求让游客参与其中,真实地感受这种文化内涵的魅力[1]。而日渐增多的主题公园,其竞争将集中在文化内涵的选择(主题定位)、表达(产品设计)及其扩充(活动策划)3个方面[2]。既要注重在特定的文化主题中对文化的复制、陈列,从而塑造以园林环境和文化传播为载体的特色文化休闲空间,又要全方位的展示出地域性民俗文化,增加城镇认知度,最终有效的起到城镇文化宣传的作用。其景观的人化或是人化的景观都应建立在文化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以保证所在城镇发展的和谐[3]。

2 主题公园景观表达存在的意义及出现的问题

相对于人类在社会上的外在活动,精神生活是人类内在创造、传递和体验精神价值的内在活动,民俗作为代表民众群体的精神意愿,展现这类精神生活的基本形态,呈现精神生活的独特风景线。所以民俗文化主题公园应从宏观、局部细节,组成了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以地形地貌为骨架、水系为血脉、植物为毛发;以场所空间为具有各种功能的器官;以景观环境为组成肌体的细胞组织;为游客营造出“安居”的田园环境、“安身”的场所空间和“安心”的吃住环境[4]。

而其景观表达面临着许多困难,一是可利用的资源有形的少而无形的多,许多文化资源只能在文字与神思想象中获得;二是现存有形的文化资源非常有限,又常常因其形式固定而显得尤其稀缺。这就需要开发建设者加以补充诠释使之神动,从而与游客产生共鸣。不同的文化资源有不同的特点,因而需要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将那些无形的文化资源,通过语言文字、图像、实物、雕塑、音乐戏曲、民俗活动以及现代信息媒体等多重形式表达出来,以求真正达到寓无形于有形、变形定为神动的效果[5],显然成为规划设计者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3 研究地域简况

扶风因“扶助京师、以行风化”而得名,是西周文化发祥地、佛教古刹法门寺所在地,素有“周礼之乡”、“青铜器之乡”和“佛骨圣地”的美誉。

3.1 自然地貌气候

扶风地处关中平原西部,是宝鸡市的东大门,县域地势北高南低,自然形成低山丘陵、山前洪积扇、黄土台塬和渭河阶地等4个明显的地貌地形单元,自北而南呈梯状跌落。海拔最高1579 m,最低438 m。 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春季气温迅速回升,降水明显增多,多寒潮、霜冻、大风等;夏季天气炎热,多雷阵雨和大风,常发生程度不同的夏旱和伏旱;秋季多连阴雨;冬季气候寒冷且干燥,雨雪稀少。扶风气候基本特点:四季分明,冬长秋短,光热丰富,雨热相伴,雨量较少以及夏热冬寒流。

3.2 社会人文条件

扶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周文化、汉唐文化与佛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东汉时期“班马耿窦”四大名门望族(史学家班彪、班固,伏波将军马援,耿家列侯耿m,窦家安丰侯窦融、大将军窦滔)功卓国家。境内现存文物保护点362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点18处,尤以法门寺和周原遗址享誉海内外,佛指舍利被誉为世界第九大文化奇迹,出土的大克鼎、大盂鼎、毛公鼎被誉为海内三宝、国之重器。自 2009年法门寺文化景区对外开放以来,扶风县相继形成了以法门寺佛文化景区为核心,以野河山、周原博物馆、关中风情园、西府古镇、鼎盛西府、城隍庙、美阳村和宝塔村等为骨架的旅游景点体系。

3.3 旅游文化新区

扶风县分为3个区域,法门寺文化景区、老城区和新城区。旅游文化产业新区为扶风县城新区重要的组成部分,位于七星河以东、法汤高速公路以西,是县城区与法门寺文化景区空间联系的重要区域与功能纽带。作为法门寺文化景区重要的组成部分及空间拓展腹地,是实施扶风跨越发展战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城市产业转型、提升城市职能和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区域[6]。从 2012年开始,通过创建省级旅游示范县工作,按照高标准建设、大项目带动,充分挖掘县域文化资源特色,积极提升景区标准,壮大旅游产业,延伸旅游产业链,加强文物保护利用,以法门寺文化景区为龙头的扶风旅游再次实现了历史性飞跃[7],初步形成以旅游、商贸、特色加工业为主导,融人文及生态于一体的国家文化旅游名城。

4 民俗文化梳理

4.1 地域农耕文化标志

地域文化是人们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世代耕耘、营造、创造以及演变的结果。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及人们利用、改造环境,建设人类文明的方式、程度不同,就产生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不仅包括独特的自然地理状况,更包含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所形成的独特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8]。其表现形式也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包含了从农业生产、生活、生态的各个层面,反映了不同时期乡村文明建设的成果。将地域农耕文化的特质融入主题公园的营造之中,蕴含着文化认同感和场所精神的符号就会成为主题景观的标志,农耕标志性景观的营造,要利用当地乡土材料来制作构筑物和景观小品,设计题材可以从本地历史、文化典故和重大事件中选取。一是具有物化的体验性,如小吃品尝、秦腔观赏、特产购买和田园耕作活动等;二是习俗上的参与性,如节庆活动、方言故事竞赛竞技参与等;三是精神上的感知性,如在主题公园游览过程中,游客对当地居民的群体特性的各种感受,从而使游客从整体上了解关中西府民俗的传统文化。这就需要将地域文化的内涵通过物质载体实现物态化与通俗化,使游客在游赏中轻松地感受得到乐趣[9]。

4.2 西府民俗文化开发

西府地区由于优越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自新石器时代起,就是人类生息的理想之地。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这里积淀了极其丰厚的历史文化。尤以具有教化、规范、维系和调节功能的民俗文化为最,具有双重价值。其文化价值主要有观赏愉悦、游戏娱乐、历史文化和信仰朝拜等;其经济价值是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显现出来的,主要反映在民俗旅游和民俗商品两个方面。西府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应借鉴外地开发、利用民俗的作法和经验,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措施和方法。可以通过民俗文化街区和建立生态博物景点,让人们了解文化遗产的原始面貌,满足人们对文化的“本性追求”。还可以通过主题公园形式,将民俗文化资源进行“异地移值”,既有利于其宣传和交流,被更多、更广泛的人们所认识和了解;又有利于将民俗资源进行“集约化”开发,实现民俗旅游的“工厂化”生产和经营。关中风情园就是把关中的民房建筑、风味小吃、手工作坊和农家风情集于一体,既保留了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又具有时代气息[10]。

4.3 民俗植物文化景观

植物造景及其多样性是民俗文化的重要部分,为主题公园环境提供了具有生命力的绿色,使公园内硬质景观环境活泼柔美、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产生显著的绿色景观效应。同时,其颜色、质地、疏密以及其他特征的变化,可产生迥异的景观。关中风情园栽植植物110余种,以银杏、国槐、垂柳、榆树等乡土树种为基调树种,辅以民间常见的果树,突出了民俗文化的主题,同时注重了植物的色、香、姿、味的统一,达到了季相景观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植物造景既要注重文化内涵,富有诗情化画意;又要和其他民俗景观元素应相协调统一,主次分明,才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和空间艺术效果[11]。

5 宏观空间布局

对地域文化的使用应结合城镇规划,在城镇景观改建、新建的过程中进行整体布局,使城镇不同区域中所反映的地域文化各具特色,彼此既交相呼应,又能全面而深入地反映该城镇地域文化的全部内容。作为城镇东门户存在的主题公园,可综合使用本地区最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内容,使外来游客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了解城镇的特色。并在较大型的景观环境中能通过秦腔、自乐班等演出形式的编排,更生动得再现某些历史事件、当地的生活民俗等,让人们在观看、互动体验的过程中,通过视、听、触等综合感官,更轻松、生动的了解地域民俗文化[12]。

5.1 规则轴线式・西府古镇与鼎盛西府

5.1.1 西府古镇

占地10 hm2,269个院落,1861间房屋,建筑面积8万m2。依照汉唐市井的总体布局,以四方砖台上的二层攒尖顶市楼(财神大殿)为构图中心,以4个亭楼为内圈拱卫,以青砖城墙四角的角楼为外圈拱卫;南部依次为朱雀门、三开间卷棚顶戏花楼、4组单孔石拱桥、历史文化体验场和财神雕像,北部为玄武街、卧置石和青砖木构玄武阙门;东西分别为钟楼街、青石照壁、钟楼(青砖台上三开间庑殿顶)、东门和鼓楼街、青石照壁、鼓楼、西门(青砖幻牛。十字街将古镇划分为休闲、饮食、购物和文化体验4个功能区,并分别内设东汉时期的四大家族府邸(马府、班府、窦府、耿府);以汉砖青石铺地,南北以微型水系串通,以农用工具、象形置石和孤植大树点缀,以百首辞汉赋文化景墙为内庭背景,以古槐树阵为背景,形成集民俗饮食、汉唐文化、影视拍摄、休闲购物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汉唐古镇。

5.1.2 鼎盛西府

以开敞式锥台形二龙戏珠南大门为序曲,以矩形水池喷泉及其3组青龙石拱桥为观赏点,以青石图案铺地为轴线基调,以对称式布局的4组黑色花岗岩花坛和8组青石鼎(四方四圆)为内圈主景,以行植国槐、皂荚大树为外圈夹景;以对称式父辛爵和凤绞爵流泉为陪衬,以方鼎型音乐(影视)城为构图中心,南面以鼎盛中华竖匾点题,北面以鼎盛西府竖匾点题,四周底部以龙柏、金边黄杨、石楠球、紫荆和紫薇花坛群组为铺垫;以四周高低错落的仿古青砖门面房(2F、3F、5F,2+3F)为经营中心,以单(双)悬臂青铜广场灯为点缀,北侧以开敞式锥台形二龙戏珠北大门为结尾,东以青砖子母阙大门与西府古镇贯通,形成气势恢宏、主题鲜明的演艺活动中心。

5.2 错落庭院式・国风民俗休闲园

国风民俗休闲园又名国风三千坊,占地9.2 hm2,建筑面积16万m2。以温泉为特色,按照错落有致、自然顺畅的布局形式,自由分割、多面临街,构筑百变灵动空间,分为温泉酒店区、温泉泡汤区、民俗休闲区、文化体验区和中央商业区5大区域。以笑容满面的大肚弥勒佛坐像和憨态可掬的儿童嬉戏莲花喷泉为引景,以回字形宴会大厅为起景,以乐泉客栈和酒店配套商业楼为两翼,以隐泉别院和天泉静苑为高档洗浴经营活动中心,以自然雅致的室外温泉泡汤区为景观休闲活动娱乐中心,以曲折回环的美食街区为平民休闲活动展示中心,以新都汇中央商城为购物休闲中心,以佛文化、小和尚、十二生肖和关中民俗圆雕系列为景观陪衬;汇聚星级酒店、御汤温泉、文化体验、工艺作坊、古玩字画、特色餐饮、民俗休闲、健身养生等8大功能,旨在提升游客观赏旅游的体验感,打造全方位一站式民俗体验消费天堂。

5.3 综合田园式・关中风情园

关中风情园占地13.3 hm2,建筑面积6万多m2,餐位700个,床位420张,是陕西最大的仿明清建筑群,把关中的民房建筑、风味小吃、手工加工作坊和农家风情融为一体。以三开间歇山顶南门为主入口,以二层仿古迎宾楼为引景,以3组八字形九龙壁为启景,以四合院式贵宾楼(园中园)为亮点,以自然回环的风情湖为中心串联空间,以环湖两侧的关中名人府邸和别墅群落为经营特色主景,以扶风会堂、君悦楼和公寓楼为错落渐升的构图中心,以农业生态观光园为活动背景,以翠华门四合院餐饮和关中戏楼为休闲活动中心,以风情商业街和手工作坊街为两翼;以风情湖东西两侧的四角攒尖亭中的吉祥钟和平安鼓为文化脉络,以八角重檐攒尖顶的四季八卦天干地支亭为景观构图中心,以云片石塑山瀑布和半岛六角单檐马车亭为陪衬,以十二生肖雕塑为点缀,以三开间卷棚顶西门接通西府古镇;真实地展示了关中地区男耕女织、丰衣足食的生活场景,让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能够亲切地感受到关中民风、民情的纯朴厚道,成为一个集吃住、娱乐、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特色手工艺品展销、粮食深加工、养殖于一体的现代化园林式酒店。

6 微观细节表达

独特而深厚的民俗文化,既能满足人们对异质文化神秘性的需求,又使受众在景观场所空间的交换过程中得到移情于景的满足。这就要充分考虑民俗文化景观造型的特色性,把神秘的地域风情、民俗场景、民间信仰和饮食居住等文化融入主题公园景观的建构中,通过引借、夸张和转换等表达形式,给人们产生视觉上的新鲜感和猎奇心理。并在这个前提下合理地利用自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注重城镇景观营造的多样性和生态性,从而获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13]。

6.1 功能优先・环境同步

(1)西府古镇主体设置为二层三开间硬山顶门面房,用于各种民俗文化经营性活动。之所以能让游客流连,一是在古镇行植200年以上的古槐232株,以碌碌标注树龄、编号,并与常绿花坛交叉配置;二是在府邸前后、广场两边栽植关中四大金刚(椿、榆、楸、槐)和皂荚、柿树等古木大树,才让古镇充满生机。

(2)国风民俗休闲园从外观看以高低错落的建筑群为主体,只有深入建筑庭院内部,才能感受藏绿于内部天井的景观魅力。以龙头壁泉为引景,以三级平台广场为休闲区域,以错落的花坛组为主景,以对植的玉兰、桂花为点题,以圆门花窗式景墙为特色,以竹林为背景,形成中式经典景观环境。

(3)关中风情园以错落有致排布的10座关中名人府邸和四栋别墅(4F)为最大特色,游人之所以乐意吃住期间,不仅是因为有自然回环的风情湖,更重要的是有北部的农业生态观光园,成片的五谷庄稼、果树花卉、中草药,以及成群的牛羊和零星的鸡狗,营造的这种农家田园氛围极其重要。

6.2 地域景观・繁简同构

(1)碌碌、碾盘、柱石、门墩、上马石、栓马桩等在过去农村常见的石材,一旦数量成百上千,并且有规律的摆放,就成为西府古镇农具实物景观的最大特色。

(2)鼎盛西府的音乐影视城,以青铜方鼎为原形,抽象提取鼎的各种元素,组合成“鼎盛西府”的外观,一层作为周文化展览大厅,二层至三层为演艺大厅,能够满1000人同时观演,四层为放映大厅,五层至八层为休闲娱乐区,设餐厅、酒吧、KTV、健身房、美容室,九层至十层为办公区域。并以四方四圆的青石鼎和白色花岗岩爵来陪衬,成为别具一格的艺术建筑景观。

(3)国风民俗休闲园的佛像与儿童圆雕系列景观:一是儿童型的春耕、夏耘、秋收和冬藏,二是小和尚的智、力、愿、方便、般若、布施、持戒、忍辱、禅定和精进系列,三是大肚弥勒佛的或盘腿坐或迎面立,四是小孩童与弥勒佛的嬉闹场景,个个耐人寻味。

(4)关中风情园的八角重檐八卦亭,六级圆台按颜色和阶梯分别展示四季、八卦、五行、天干地支和24节气,成为农耕民俗的综合展示景观;民俗博物馆按精品皮影、精品木偶、民俗用具、石器、名家书画和名人名园分别展示。

(5)西府古镇和关中风情园的墙面利用力求最大景观化,不管是喷绘的民谚、方言,还是龙福书法系列,或是图文并茂的浅浮雕汉辞赋百首,还是青石浮雕照壁扶风名人系列,繁简共同构成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观。

6.3 演艺展示・现场加工

(1)西府古镇戏花楼的设置,为西府秦腔提供演出舞台;鼎盛西府仿鼎音乐影视城的呈现,让周乐的天籁之音更名副其实;并分别成为老年人和青年人的文化活动中心。游客到此可着汉服、用汉币、住汉唐四合小院、赏汉代名人奇事,既能重温汉唐的市井风貌,又能感受到西府独特的民俗风情。

(2)国风民俗休闲园在浓郁的佛文化氛围之中,以清静之心,在天泉、乐泉和隐泉之中泡汤,形成最具特色的佛文化沐浴礼仪的“佛温泉”主题温泉、露天皇家养生泡汤、特色SPA等多种主题概念,感受那千年禅意与惬意温泉带来的心灵宁静,让健身养生成为一种汉唐文化的体验和周礼民俗风情的展示。

(3)关中风情园的特色美食作坊,在带有回廊的厢房中行进,通过花窗透过玻璃,观看穿着大红花袄的农家妇女和光帮汉子,加工功夫锅盔、手工挂面和农家醋坊、老油坊、豆腐坊等的制作过程,成为寻找遗失基因的现场景观。

(4)国风民俗休闲园的特色小吃一条街和关中风情园的风情商业街,让旗花面、驴打滚、擀面皮等特色小吃和品茗(轩)、五谷养生(坊)成为一道亮丽的视角盛宴。

7 结语

城镇发展的本质在于寻求和建设最为理想、最为文明的人口集聚形态,营造与自然最为和谐的“一方水土”人居环境。先进生产力是城镇发展的生命线,文化是城镇发展的社会方向和人民生活内涵,民俗特色是城镇发展的灵魂[14]。作为城镇建设灵魂的主题公园:①要符合现代人们渴望回归自然的心理要求,民俗文化是其品位的集中体现,应多注重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尊重自然,把现场的地理环境与当地的历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营造更具特色的游憩环境[15]。②打造当地居民与外来游客参与民俗文化旅游元素互动的平台,融合地方自然特色与当地居民生活环境,激发居民和非物质文化传承者对行为文化创新发展的动力,增强非物质文化元素对游客的吸引力。③民俗文化赋予主题公园以精神价值和情感内涵,从而使其具有了独特的性格和鲜活的形象,应吸收文化的精华、领悟其精神,把设计与保护民俗文化的情感融汇,对民俗文化的元素符号进一步推敲、研究、提炼、抽象概括,将民俗文化的真正含义延续到当代设计中,开创主题景观设计的新时代。

总之,民俗文化主题公园的景观表达:一是依托农林水牧进行种植、养殖,营造自然清新、有机循环的生态环境,此乃前提;二是通过实物、雕塑、建筑装饰、景观小品、室外家具等多种形式,将民俗文化尽可能形象地表达出来,此乃基础;三是对广泛的民俗文化内容进行筛选,选择适合本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内涵,并进行深度挖掘,此乃核心;四是农耕过程、加工制作尽可能现场实作,演艺形式尽可能丰富多彩,以能让游客自觉参与最好,此乃关键;五是通过生态环境、旅游景观、文化内涵和展示演义,与游客在某一环节产生共鸣,从而接受认可,并在以后有机会时付诸行动,此乃目的。

参考文献:

[1]李 琼.论民俗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3(12):21~23.

[2]马 勇,王春雷.现代主题公园竞争焦点与创新对策分析[J].人文地理,2004,19(1):71~75.

[3]韩 敏,段渊古.城市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探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6):310~316.

[4]黄家平,肖大威.历史文化村镇景观环境层次探析[J].中国园林,2012(2):58~62.

[5]谭成文,杨开忠,彭朝晖.论古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以洛阳市为例[J].人文地理,2001,16(2):82~85,21.

[6]吴党社,石 凤,李聪颖.扶风旅游文化产业新区步行网络系统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6(6):876~881.

[7]元德洲,康明乐.创新驱动精准发力 扶风旅游在三秦大地崛起[N].中国旅游报,2015-04-22.

[8]阎如山,王 敏.地域文化对现代城市视觉形象设计的启示[J].艺术与设计,2009(12):31~33.

[9]曹 洋,徐 峰.地域文化特征在农业观光景观营造中的表达[J].现代园林,2013(2):8~14.

[10]霍彦儒.西府民俗文化资源的价值与开发利用[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4):73~77.

[11]许 勇,牛立新,刘素珍.陕西关中民俗主题公园植物景观初探[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7,22(3):215~218.

[12]刘佳妮.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中运用现状及表现趋势:以浙江省湖州市为例[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36(3):96~102.

[13]周小甜.街区景观建构中民俗文化的价值体现与表达[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5,27(4):287~291.

[14]张晓晨.从扶风县城镇建设的实践看西部城镇化发展之价值取向:兼论扶风县小城镇建设[J].新西部,2008(16):10~12,4.

[15]刘 宇,樊丽华.基于民俗文化的农业生态园景观设计:以宿迁西楚庄园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43(1):11~14.

篇6

公园性质的确立和公园广泛的设立,是伴随着西方国家近代社会历史(主要指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以来)而展开的,是近现代城市化及市民文化的产物。在封建中国,公园以舶来的概念和形式,于二十世纪初在某些对外开埠通商较早、城市化程度相对较高、社会自治性较强的大型城市中得以萌生。公园作为城市社区机能的组构而纳入整体规划,营造城市文化生态环境及公共景观艺术之载体,自然是一种较晚的自觉,而许多公园的历史沿革,起始于皇族显贵、官宦仕人或巨商豪贾的官苑、庄园和庭院。在现代,公园中的公系指财产归属及享用权的共有性,服务对象的公众性和空间性质与管理上的开放性;而园则是指具有预定规划和艺匠设计的空间领地。

在二十世纪中叶之后,欧美国家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得到了空前的高速发展,城市空间肆意扩展蔓延,工矿生产与加工形态无尤其是后工业时代城市的人口、能源、交通、通讯及整体生态环境的重重压力与恶性发展趋向,使得自然生态、动植物群的多样性和人类千古历史文化类型的丰富和完整性遭到了毁灭性破坏,从而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可持续性的延展。与此同时,大都市中心部位和郊区部位的公园已远不足以起到明显改善和优化城市环境的功效,而只能有限地起着对城市社会追求高集中、高速度、高效率、高回报所带来的心身压抑和生存环境的侵害作有限的调节和抚慰。尽管如此,城市公园仍然或多或少地作为人们对失缺的自然景色或农耕时代的田园风光的祈求与象征性的回归之地。在都市街道、广场、社区中心已渐渐失去公共社交场所机能的情形之下,良好的公园亦成为市民聚会、公共交往、休闲娱乐和展开各种公益性文化活动的重要去处之一。尤其是在国际化强劲之际,东西方国家和地区的许多有识之士,在城市环境、综合实力的展示,城市间经济、文化地位的竞争和城市形象塑造方面,往往把公园景观特色及其人文艺术的内涵与城市历史文化传统和地方自然资源作某些富有创意的联系和发挥,以体现城市及社区的个性与风貌。因此,也可以说,当代公园不再是往昔单纯的园林师或园丁所创造的一片园林和绿地,而是应由诸如园林师、建筑师、规划师、景观设计师、艺术家等多种人才共同策划和实施的集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人文环境因素为一体的优雅而高尚的人居环境,并维护和赋予它作为自然和人类社会活动过程的印记。

由于不同国家间社会文化及经济实力,以及法规政策的诸多不同,对于类似公园这种公共事业的规划、投资和管理模式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然而有一点是应该确定的,也即原有公园和新建公园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服务宗旨是最大可能地听取和了解城市社会特性、现况和长远的需求。在此前提下,亦可探索公园的产业化经营管理之道,但它绝不等同于一般企业或商业的规划、实施、推广及利润管理的旨意与方式。从表象上看,近十几年来国内许多公园出于市场意识,无论是为了公园自身景观特点的诉求,还是为了强调其市场区隔的需要,往往以国外经验中的类似主体性公园的形式登场,向社会推出诸如水上公园、森林公园、山地公园、河滨公园、植物公园、海洋公园等形式。除以自然景观特色为主要依托的诉求之外,也有以传统文化和现代人文意趣为主题的历史文化名园、皇家经典名苑,世界建筑景观公园、民族文化园、雕塑公园以及各种集休闲、娱乐、体育活动餐饮及文艺观赏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使得公园的形态和主题定位多姿多彩。城市公园的内在品位往往见诸于蕴含在景观特色之中的、关于人的事与情的表述具体形态塑造的品格及其精神意味,这就是在公共文化领域中提倡弘扬和尊重人类的历史与经验。

公园的品位正是其景观的组构形式和精神内涵的永久魅力之所在。它的形成一方面是尽可能合理利用公园所在地的自然生态如地形、地貌、地质及地表植物、水系与周围环境元素等,营造出维护自然自身存在和过程化的景观空间,另一方面塑造和积累人类文化与自然生态交互作用而形成的镶嵌体人化的自然,以期在协调与整合不同时空及尺度上的自然生态圈与人类文化生态圈之相互关系上,显示出高度的合理性和情感智慧上的创造性。尤其是在一些具有一定历史的公园的改造和较大规模的新建过程中,为增进公园的人文内涵与艺术品位,通过整体的规划和认真筛选,设立一些具有公共精神和时代审美意义的公共建筑景观和公共艺术作品(诸如系列雕塑、水体、壁画、地景设计、永久性和短期陈设的装置艺术品和建筑小品等),并予以恒常的制度化管理与呵护,使市民在自然和艺术中得到修养和陶冶。在这方面,欧美诸国、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省的有关成就和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从二十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末,许多国家和地区,力主使艺术家和景观设计师参与城市公共空间的改造和重建工程,逐渐的从艺术界到市政规划部门及广大市民阶层认识到公园艺术与广场和街道的公共艺术景观一样,不再仅仅作为建筑和环境的装饰或点缀来对待,而作为公共文化及社区整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雕塑和延续。当代欧美和日本的造园中明显做法是艺术造园与精心绿化并行,并强调为特定的公园环境及主题设计公共艺术作品,主张作品风格多元化,强调自身文化个性与国际视野的同在;同时要求公共艺术必须与公园的整个环境、周边的建筑形态及地缘历史背景对话,以免见物不见人的堆砌。

篇7

1.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理性与感性设计。针对芜湖的特色农村环境开展理性调研,设计出符合芜湖地区特色的农村规划管理制度。打造生态建设型、环境整治型、新型农村社区型等“一村一品”特色村庄。积极探索集文化、科技、旅游等文化产业为一体的发展新模式,所有的这些都为芜湖创建文明城市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撑。在理性设计的前提下加入感性设计的思维理念,逐渐成为芜湖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准则。

2.感性设计深入人心———“微笑服务”。我省高速公路收费站在实行规范化管理后,大力开展文化品牌建设,以“八颗牙齿的微笑服务”的品牌服务为窗口,来体现芜湖人民的整体素质。以理性的高速服务站运营方式为原则,感性的微笑服务方式来表达芜湖人民的精神面貌,从而体现出理性设计和感性设计无处不在的属性。

3.从雕塑作品感知城市文明。芜湖雕塑公园内一共安放了145件雕塑作品。这些雕塑作品是中国芜湖首届刘开渠国际雕塑大展以及第二、三届刘开渠国际雕塑大展的获奖作品。雕塑公园的建设丰富了神山公园的景点和文化内涵,提高了广大市民对公共艺术的认知程度和审美情趣,对神山公园乃至城东新区旅游观光都有促进作用,对城市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从城市景观设计角度去审视城市特色设计。芜湖滨江公园聚集了江景、园景、城景……在滨江公园里都能观赏到。这里是芜湖人休息游玩的首要去处,既有自然景观,也有人文景观。芜湖滨江公园渗透着芜湖人的创造力,物化着城市的文明史,凝结了这座城市丰厚的历史文化和创新思维积淀。这种积淀体现在城市面貌中,就构成了一座城市的形象。将这些蕴含着特定的文化内涵,代表一座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文化现象整合成文化景观,通过理性和感性的设计手法,即以造型艺术的表现形式在滨江公园展示出来,让到此的游客领略这座城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风貌,了解和感受到这座城市的人文价值观念,进而认识芜湖这座城市,将地方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一种宽容、豁达的开放形象。

二、感性与理性设计对芜湖未来城市建设的构想

1.“铁画”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芜湖铁画,原名“铁花”,是安徽省芜湖地区的特产,为中国汉族独具风格的民族工艺品,是芜湖市特有的工艺美术品。铁画制作起源于宋代,盛行于北宋。清代康熙年间,安徽芜湖铁画才自成一体,并逐渐享誉四海,至今已有340多年历史,是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芜湖铁画以锤为笔,以铁为墨,以砧为纸,锻铁为画,鬼斧神工,气韵天成。芜湖铁画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工艺精湛、技艺高超著称于世。芜湖铁画堪称中华一绝,但可惜的是芜湖铁画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没有像景德镇的陶瓷、宜兴的紫砂陶、浏阳的鞭炮、北京的景泰蓝、泾县的宣纸那样形成一定的发展规模。将芜湖铁画应用到城市建设中的具体设计中去,将铁画注入芜湖的环境艺术设计、包装艺术设计、产品包装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等,运用在各项设计载体中,促进市民和外来游客对芜湖特色文化的认知和领悟。借鉴铁画的理性绘制技巧,加入感性的策划方式,将芜湖这一重要的文化代表作品推入市场。如果芜湖铁画能代表芜湖的城市文化走出芜湖,提升芜湖的知名度,将会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

篇8

根据现代乡村旅游从观光型向体验型发展的大趋势,立足市场,充分发挥乡土民俗文化特色、生态与产业资源潜力,将观光为基础,体验休闲为目的的复合型乡村旅游作为发展的主导方向,围绕体验经济自主创新,农家乐传统模式升级换代,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民就业增收,乡村综合治理和社会和谐发展,做精做好春花秋月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产品,构建特色乡村旅游社区,探索五星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创新发展模式。

二、文化理念

春花秋月是国人世代传承的经典意象和审美情结。特色乡村旅游社区围绕这一文化发展主题,以田园诗风、桃李香径、柴门芳滨、花间草堂、竹里人家为背景,以山水田园诗的人文意趣为源流,以大井铺(明清古驿文化)、大井(古井传说)、女儿坟(罗江四大名墓)等乡土名胜为历史文化题材,以现代原生态农耕文化体验为回归方式,以人与自然契合为哲理韵味,致力营造自然清新、闲逸静美的体验空间,醉月迷花、回归田园的生活方式。

春花秋月乡村旅游社区形象氛围的塑造,主要采用淡而有致、雅而不俗的白描手法加以勾勒,通过深度发掘资源内涵,嫁接诗性文化,取意造景,借景传情,情景交融,抒发性灵,以传达春花秋月的核心理念。主题展开着重围绕观花赏景、吟风弄月、明清古驿、斗鸡乡俗等文化旅游题材,以休闲、娱乐、度假、养生为经营主线,多元组团为园区布局模式,集约和集中有机结合,打造乡村旅游特色模式,为发展乡村旅游和体验经济提供新视角。

三、开发思路

(一)发挥本土以林果业为主导的三农资源优势,108国道餐饮经济和紧邻绵阳休闲经济圈的口岸优势,将特色林果业、特色乡村旅游和口岸市场有机结合,产业为躯,文化为魂,打造产业一体化发展的现代农庄,继国光村“千鱼欢”乡村旅游社区之后再创新亮点,探索新模式,联手打造金山镇乡村旅游产业基地。

(二)结合旅游社区开发,在原村委会设施基础上,全面打造社区组织建设基地,形成集村委会、村支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休闲娱乐等管理服务活动功能一体化的乡村社会管理新型发展平台。

(三)围绕春花秋月这一人文主题,通盘把握其与特色农业、生态环境、旅游开发、体验经济、示范农户、招商引资、经营造势、市场开拓、和谐发展的多重结合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四)开发要紧扣发展目标(春花秋月核心形象塑造和形成核心经营功能)集中投入,示范农户(10-15户)集中转型,社区组织基地和环境配套集中打造,招商开发区集中发展。在开发过程中要积极引导扶持移民农户多层次参与,自主创业;在农户集中居住区要统筹协调,处理好资源利用与共同发展的关系,既要加速形成突破效应,又要整合推进,实现共享经济;开发还要与“三建五改”的村容村貌建设有机结合,着力改善人居环境。

(五)加大资源市场运作的力度,借大井—金山段乡村旅游加速开发之势,精心策划包装特色娱乐、特色餐饮、休闲养生等乡村旅游项目,积极招商引资,全面推进春花秋月乡村旅游社区的开发,要致力挖掘原大井镇相关资源的潜力,向旅游社区集约发展,形成集聚功能。

(六)由于春花秋月乡村旅游社区涉及范围较广,各农户民居聚落在空间布局上相对分离,加之开发规模和整体配套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开发可作两期推进,首期集中开发罗绵路西侧春花秋月主入口相关区域,二期后续开发纵深区域,形成环线景区,逐步打造国光五星两村乡村旅游连片发展的整体格局。

四、总体布局

春花秋月集中发展区(一期)根据环境与资源状况,主要以五星村四组邻近罗绵路相关区域作为开发的核心部分,按照入口功能区、农户休闲庄园聚落区(两点一线)、招商开发区、社区组织建设基地区四大功能板块进行总体布局。

(一)入口功能区:春花秋月标志形象、明清古驿形象(大井名胜景观)、古驿站主题餐饮群

罗绵路西侧五星村入口处为中心的南北两翼临公路区域纳入入口功能区。该区通过环境整理改造,主要布置标志性形象造型为中心的一点两线景观组合,展示春花秋月的主题内涵和诗性氛围,配合标志性形象在主入口恢复以大井名胜景观为主的明清驿站文化,在南侧结合招商引资打造与春花秋月主题风貌吻合的古驿站餐饮小型街区,布置生态停车场。

(二)农户休闲庄园聚落区:梨园芳滨、花间草堂

春花秋月农户休闲庄园以两大民居聚落群为主干,一是沿入口道理两侧的民居聚落(23户),一是道路以西的民居聚落(15户)。该区最突出的景观特色是成片浅丘型的梨园桃园、葡萄园和鱼塘,因地制宜,沿道路集约集中打造花香农居格调和古驿客站风情的休闲庄园,内外呼应一体化发展具有开发的可行性。人文主题:梨园芳滨、花间草堂,简约纯朴的现代原生态生活方式。开局:主要围绕两大聚落沿道路两侧的农户为主(10-15户),逐步扩展形成整体格局。

(三)招商开发区:月亮山、女儿坟、望月楼、斗鸡坊、翠微别业

1.入口道路西翼北侧的坡顶台地是春花秋月观景揽胜之处,作为观景中心应当具有观赏、休闲、娱乐等基本功能,形成游点、看点、停留活动点。人文主题:月亮山、女儿坟、望月楼、斗鸡坊有机整合。开发以原蓄水池为中心,在保留蓄水功能的基础上营造望月楼为标志性建筑和斗鸡坊为娱乐特色的观景休闲群落。在月亮山南侧台地恢复女儿坟和祭祠,营造春花秋月的乡土祭拜名胜景观。市场定位:以观景品茗、休闲娱乐、祭拜为主的特色民俗园林。

2.在入口道路北侧鱼塘环状区域,拓展园林车道,沿道滨水开发休闲假度集群(2-3家)。人文主题:翠微别业。市场定位:休闲度假、养生、养老,延伸业态,探索银发产业、乡村老年公寓的发展模式,提升春花秋月乡村旅游社区的品质。

(四)社区组织建设基地区:社区管理服务活动中心

在五星村委会现有设施的基础上,围绕打造新型社区组织建设基地的目标,紧密结合以春花秋月为主题的乡村旅游,整合创新资源,整治改造,形成开放型的具有复合功能的社区管理服务活动中心和商务接待中心。

五、景观设计

春花秋月在景观设计上注重阴阳虚实、气韵节奏和自然和谐,追求中国传统美学与现代原生态田园风情的有机结合,景观建筑审美元素的人文表达与乡村旅游的市场功能交融互动。

(一)入口功能区

主体形象造型:在主入口左侧空地布置天然榕树造景,吊挂月亮和春花秋月标志符号,地面草坪丘、块石、植物配景,夜景灯饰营造氛围。树后侧区域布置大井(双层井)和照壁(青砖、嵌青石、大井考记刻石)组合的纪念性景观,传承大井古驿文化。

入口道路配套景观造型:内设石竹木混合材质跨街门楼,灯笼吊挂,路右侧坡缘布置造型栏架,古驿站特色形象的社区指南标识牌。

挡土墙美化造型形成辅标志形象:景观斜坡种植床造型,床架褐色或绿色木质风格,栏杆间隔造型,中间部分设计凸状春花秋月文字符号,四周以花卉嵌饰陪衬,扩坡种植攀缘性植物绿化,再现自然可见因素。

古驿站餐饮小型街区形象营造:建筑外观造型明清格调与现代简约风格结合为特征,色彩组合青石墙基、粉墙、褐色柱架、绿色窗楹,吊挂灯笼,护路栅栏彩篱,景观树(孤植、丛植)、木质灯杆灯具(造型方灯)、店招红色为主,明清古驿文化氛围营造。

停车场布置:小型街区空置场地和入口道路内左侧空地。

(二)农户休闲庄园聚落区(梨园芳滨、花间草堂)

民居外部改造:建筑外观装饰以汉唐格调与现代简约风格结合为特征,粉墙,墙基石材或木质板条,褐色柱架,绿色窗楹,墙基上部延伸条架平台花箱点缀,吊挂灯笼和吉祥挂件饰物。建筑间以桁架、门廊等元素装饰,丰富空间层次和人文色彩。

室内改造: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和体验型农家乐的经营特点,对室内环境加以综合改造,重点突出单一居住环境向居家经营一体化转型,内部装饰以山水田园诗性文化、大井古驿文化、民俗吉祥文化等艺术符号为主,营造民居古驿客栈的人文气氛。

户外经营环境氛围营造:扩展庭院,整治空置区域,开放式经营,庭园布置栅栏彩篱、景观竹树、竹木架门楼、大井古驿文化景观、诗画艺术挂件装点,竹木景观廊架装饰游道,栽种攀缘性植物,吊挂花卉,布置行道树,杆式造型路灯,庭院布置太阳伞、休闲桌椅等。

园区综合整治与造景:对道路、水塘、果林、垃圾排污处理进行整治改造,观光道路沿道布置风格多样的竹木廊架,吊挂花卉、栽种攀缘性植物,竹木编栅栏花篱,局部区域布置木制攀登观景架、花车花坛小品、乡土农具小品,提供游人休息处,垃圾箱、标志牌,在果园适度开设步游道(砖铺道,石材踏步等),水塘以自然式水景为主,采用卵石、片石压顶护岸,结合草坪景观树、花境、石景、游玩水车等营造水岸田园情趣。

(三)招商开发区

月亮山、望月楼:观景中心在保留蓄水池功能的基础上,借物造景,以中式楼阁错层回廊为特色,在坡顶区域形成半围合庭院格局,布置斗鸡坊(方形斗台,竹栏围合,四周观众位,斗鸡品种选择:天然斗鸡,本地混种鸡等),以民俗杂艺为特色的娱乐活动吸引游客参与。在庭院周边布置景观树、草坪石景、步游道、花架门廊和观景露台,供游人观景休闲品茗。

翠微别业:环塘布置汉唐格调与现代简约风格结合的休闲度假养老庭院,庭院半围合平层二层多元组合,色彩:粉墙,褐色柱架(含墙基),绿色窗楹,房顶露台花架与塘畔步游道、休闲草石坪、木制水榭、孤植丛植景观竹树、石景、小型健身设备组合,功能配置结合老年公寓的开发营运。

(四)社区组织建设基地区

对五星村委会进行整改,整改目标:在充实完善社区管理服务与活动中心等功能的基础上,与春花秋月乡村旅游发展有机结合,形成复合功能(如会议接待等),重点改造围墙,缘坡台地景观,建筑外观与灯光工程等,有机融入大井古驿文化内容(明清驿馆),形成乡村旅游社区的外部建筑形象和人文生态特色。

六、营销策略

(一)春花秋月以梨山花海、明清古驿为特色,以富有人文情调的现代原生态田园文化观光体验,特色休闲餐饮娱乐、养生养老为主要发展方向。

(二)农户休闲庄园聚落、招商开发区(观景中心和古驿街区)组团经营,发挥各自特色和业态差异联动发展,游购娱吃住行整合营销,特色民俗娱乐,以斗鸡等民俗杂艺为卖点,特色餐饮以大井镇传统乡土菜系与特色农家菜结合创新,积极引进特色休闲娱乐、特色餐饮、老年公寓开发为主的市场资源。

(三)以集中发展区为龙头,有序推广,加速形成规模效应,打造“千鱼欢”、“春花秋月”为代表的乡村旅游经济走廊。新晨

(四)注重“千鱼欢”至“春花秋月”走廊一线108国道两侧乡村旅游整体形象的宣传和主入口形象群的灯光工程建设。

(五)围绕春花秋月人文主题和以“金山雪艳”闻名的梨山花海,配合县、镇旅游的整体开发,滚动推出系列节庆活动,与国光村“千鱼欢”联手举办特色主题活动,如梨园赏春、大井乡祭、古驿寻踪、斗鸡会等。

(六)与罗江乡村旅游景点联合推出乡村旅游黄金线路,共创罗江旅游新局面。

(七)通过网络、媒体、市场多渠道宣传推介春花秋月的乡村旅游形象,广泛吸引客源,特别是成德绵地区过境客源,自驾游客源和绵阳休闲餐饮客源。

(八)举办中小型文化主题活动和发展人文基地,广泛吸引各界名人参访,借名、借智、借力积极造势,提高春花秋月的文化知名度。

篇9

产业转型的深层原因

运河航运功能的弱化。随着现代社会公路、铁路、航空运输的出现,运河的水运功能明显下降。与此同时,运河航道由于受到用地规模、桥梁高度、文物保护以及建筑规模的限制,航道等级明显降低,码头泊位设施日渐落后,运河航运功能逐步弱化,这就迫使原来依赖运河运输物资的企业转产或外迁。

运河生态功能的强化。建国初期,运河沿线工业和人口的大量集聚,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在很长时间内都实行直排,导致运河水质迅速恶化。此外,运河上航行的货船多为老式柴油拖船,马达噪声高速100分贝以上,噪音污染严重。运河的生态调节功能大大减退。如夸,必然要求运河把生态、景观功能摆在第一住,传统产业和货物运输必将受到限制。

运河商住功能的诉求。运河拱墅段沿河地带由于缺乏统一规划,致使工业、仓储、居住、商业等各种用地交相混杂,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城市功能都能在运河沿岸两侧的用地上得到反映。直接导致运河沿岸景观布局的零乱。要想重现倚河而居的繁华,使运河成为城市中韵味浓厚、人气极旺的商住福地。就必须优化运河沿线用地规划,加快工业、仓储类企业搬迁。还运河沿线以商住功能。

运河文化功能的挖掘保护。运河杭州段原有古桥达27座之多,现仅存拱宸桥和广济桥,运河上的武林门、艮山门2座古城门,也已经完全损毁消失。历史上曾经一度辉煌的“湖墅八景”也早已不存在,目前运河两岸除富又仓遗址、洋关等少数几处文物保护点外,与运河有关的原有城市风貌所剩无几。这与运河承担延续历史文脉的重任极不相称,要想重现历史记忆。找回“遗传密码”,必须对散落在运河沿线的历史文化碎片进行整理、修复,这种对运河实施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的理念,无疑使得沿河工业企业发展空间受到严重限制,使得企业必须转变思路,另谋发展。

为充分挖掘拱墅区位于京杭大运河最南端的区住优势,重现大运河“十里银湖墅”的繁华景象,1997年首次明确提出“发掘、创造运河文化内涵”,继而确定了运河文化建设的具体目标任务,并将运河两侧地区的城市建设与运河保护开发结合起来,纳入到城市建设的整体规划中进行通盘考虑。2002年,实施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正式启动,至此,运河两侧地区的改造开发被提到新的战略高度,即坚持以规划为龙头。深入开展运河综合整治和保护开发工作,全面推进拱墅段(德胜路到石祥路段)沿线地区的综合改造。同时,充分利用运河综保工程带来的契机,大力发展新型产业形态,促进拱墅区产业重心由二产向三产提升,推动全区由工业仓储区向现代化的商贸商住区转型。2007年,拱墅区区属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0.7:45.8:53.5,以第三产业为支撑的产业结构逐渐形成。

实现运河综保工程与建设现代商贸强区良性互动

优化调整运河沿线用地功能,大力发展商贸商住产业。为有序推进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拱墅区紧紧抓住契机,牢固树立城市经营理念,把运河及其沿河地带作为城市的一宗巨大资源来经营,实行“政府做地,企业做房,市场化运作,社会参与”,大力开发商品房和商业公建,努力打造“居住拱墅”品牌,促进全区商贸商住产业大发展。2003年以来,拱墅区通过对运河两侧及纵深地区土地进行整理,共出让22宗住宅用地,建造商品房240万平方米;出让11宗公建用地,建造公建配套设施80万平方米。未来几年,我们通过运河综保工程,还可以整理出让土地6000多亩。随着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拱墅区已成为了人们安居乐业的热土。

加快沿河工业企业搬迁,大力发展生产业。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支撑。近年来,拱墅区工业企业出现了大量外迁现象。工业企业累计搬迁已达100余家,其中包括杭州汽车发动机厂、杭华油墨化学有限公司、杭州河合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知名企业,杭州热电厂(协联热电)也已列入2009年搬迁计划。工业企业外迁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推进运河综保工程的过程中,必须按照规划要求,继续加快工业企业搬迁。并对企业搬迁遗留厂房进行改造或推倒重建,不断完善周边生产生活配套设施,为新兴产业入驻提供空间。同时,充分利用位于主城核心区的人才密集、资本集聚等优势,加强与东部软件园等园区的战略合作,大胆借鉴他们在园区建设、运行管理方面的经验,积极引进国际知名的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等服务外包企业,推动生产业规模化发展。

建设沿河城市综合体,大力发展运河商圈楼字经济。楼宇经济是近年来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中涌现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服务经济就是一种楼宇经济。截至2007年底,全区建成使用楼宇58幢,总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1452家,其中500强企业10家,总注册资金迭87.6亿元。要以招商为龙头。抓好运河沿线包括运河商务区综合体在内的11个城市综合体和楼宇规划建设,为优先发展服务业搭建平台。11个城市综合体总占地面积达8558亩,投资规模超过300亿元。按照《拱墅区发展楼宇经济三年行动计划》,预计到2010年,全区将规划和建设商务、宾馆类楼宇120余幢(处),建筑面积约550万平方米;开工建设楼宇80幢,建筑面积370万平方米,其中高星级宾馆11幢,高档写字楼53幢,高品质大卖场16幢,这将为全区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搭建广嗣平台。同时,要加强政府引导,帮助业主在管理上下功夫,引进专业团队对楼宇进行管理,力争为入驻企业提供一流服务,实现楼宇管理的专业化、精品化,努力打造楼宇经济运河商圈。

保护利用运河沿线历史建筑,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杭州产业的发展方向是建立“3+1”现代产业体系,“3”就是一、二、三次产业,“1,,就是文化创意产业。拱墅区是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先行区,与其他兄弟城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同,拱墅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多在运河沿岸工业遗址和历史建筑上兴建,与运河综保工程密切结合,个性鲜明。运河两侧沿岸遗留的大量工业厂房、仓库和历史建筑。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全区已有LOFT49、唐尚433、A8艺术公社、乐富智汇园一期、运河天地文化创意园一期等5个国区,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聚集了文化机构夏创意企业122家,从业人员达到1500人。吸引了建筑设计、广告策划、商业摄影、景观设计等生产业入驻经营。随着运河综保工程的深入推进,一批老厂房、库房和历史街区正在改造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平台,文化创意产业将拥有更广阔的空间。要按照杭州市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总体目标要求,以《运河天地文化创意产业园三年行动计划》为指导,走品牌化经营道路,加快筹建运河天地文化创意产业网站和产业协会,打响运河天地文化创意园品牌,做大做强文化创意产业。

修复历史文化景观节点,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产业。杭州市委、市政府在实施运河综保工程时,明确提出把“还河于民、申报世遗、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作为三大目标,努力加以实现。运河综保一期工程实施了9个项目的建设,并于2006年国庆节第一次推出了新运河;2007年实施了25个项目,并于2007年国庆节第二次推出了新运河;2008年实施8个项目建设,基本完成主城区段综保工程,同时启动石祥路以北段运河开发,并计划于2008年国庆节第三次推出新运河。“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在实施项目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建成项目的使用管理,组建区运河文化旅游景观带管理委员会,利用经营性房产引进餐饮、茶馆等休闲行业,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沿运河餐饮带,发展了休闲旅游产业。目前,杭州市正在编制《京杭大运河(杭州主城区核心段)旅游实施规划》,拟将运河打造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世界级旅游产品。下一步,要高标准规划建设旅游综合体,充分发挥综合体的旅游、休闲、度假、购物、演艺、美食等功能,同时,推进运河亮灯工程。打造国际化“亮灯”产品,筹建国家级刀剪博物馆、扇艺博物馆和伞业博物馆,丰富旅游内涵,增强市场竞争力。并着眼于整个运河水系保护开发。打通上塘河、胜利河、余杭塘河等与运河沟通的河道。使游客乘船可以直达西湖、西溪湿地和钱塘江。

修缮保护运河沿线历史街区,大力发展特色街区经济。要始终把打造特色街区、发展街区经济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2007年初,小河直街历史街区重点保护区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首次采用了“允许自保,鼓励外迁”的搬迁政策,完全保留了街区的原生态,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侧奖”。目前,原住民正在回迁过程中,街区将集“吃、住、行、游、购、娱”6大要素于一体,成为拱墅区发展街区经济的重要平台。此外,运河两侧的石祥路汽车贸易街区、信又坊商业步行街都各具特色,前者已聚集63家4S品牌店、80余个知名汽车品牌,2007年街区销售汽车13.8万辆,占全国乘用车销量的2.43%。目前,街区正在结合石祥路整治,着手编制《中国汽车贸易特色街区建设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升街区档次,推动汽车销售服务产业不断提升。信义坊商业步行街以美食为主打品牌,现已集聚40余户特色经营户,成为市民体闲娱乐的好去处。2008年,要深入实施桥西历史保护街区、小河直街历史街区风貌协调区、湖墅路商贸金融特色街、上塘路商务购物特色街等特色街区建设,为发展特色街区经济搭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