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0: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

篇1

1.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职业规划。其实不然,职业生涯规划是指规划从开始工作到退休的整个职业历程,它主要包括职业规划、自我规划、理想规划、环境规划、组织规划等,职业规划仅仅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

2.就业教育等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只在大学生四年级的时候将就业教育列为大四学习的重点内容,且认为大四的就业教育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教育等同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认识上的误区必将影响毕业生和非毕业生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

3.职业生涯规划是个静态过程。职业生涯规划要受到规划者自身兴趣、素质和自身以外的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随时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对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出调整。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个动静结合、交替的过程。

(二)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不完善

1.理念缺失。提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是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内容之一。但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大多停留在如办理就业手续、提供需求信息和政策制度指导等简单工作上,高层次、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则严重不足。

2.机构缺失。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是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载体。但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并没有成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对大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仍旧靠就业指导中心几堂课、几场招聘会完成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3.专业教师匮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最终要靠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来完成,而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少数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大多来源于学校党务、政务部门,他们对学生就业和就业管理工作的要点掌握得比较好,但要他们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对于“半路出家”的他们来说还比较困难。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专业人员的严重匮乏和素质不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系统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应该贯穿于个人发展的一生。在西方职业生涯规划理念高度发达的国家,很多人从小学时代就开始了职业角度的自我探索,这种从小学到大学的长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得他们的职业选择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及社会需求做出正确的选择。而在我国,学生只有在大四就业时,学校把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同时开展,大学生接受到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十分有限。据新浪网教育频道推出的一项关于“你什么时候接受过系统地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调查显示:“从来没有过的”占80.98%,“大学期间”占15.9%,“高中期间”占3.12%。这就表明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没有形成系统,在小学和和初中阶段目前还是空白。

(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环境缺失

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服务购买率低。据调查,社会上86%的人对职业规划有过了解,但仅有8%的人接受过职业规划服务,购买率仅为9.79%。其次,高校缺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氛围。在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背景下,高校关注更多的是“进口”和办学质量,对“出口”的关注却并不够,投入得也少,领导的不重视,影响了职业生涯规划机构及其工作开展的环境。最后表现在家庭教育上。在我国,家庭教育以灌输为主,以“严”著称。孩子从小就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所有的兴趣和价值观都是父母和社会强加的,在孩子最初成长的家庭环境里缺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环境。

二、完善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个体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笔者以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舆论宣传

在我国现有的文化背景和氛围下,要顺利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政府和高校必须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舆论宣传。政府的首要工作是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其工作的开展用法的形式规定下来,形成于政策或法规,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法可依;其次是鼓励民间机构创办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培训机构,弥补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的不足;第三是利用官方媒体加大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宣传力度。而各高校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学校的一件大事来抓,做好职业生涯机构的完善、课程的开设和咨询等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工作;通过校园网、校报、广播站、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竞赛等方式或活动宣传职业规划的内涵、意义和作用,借助“第二课堂”,利用寒暑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丰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经历。

(二)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正确理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个新事物,人们对其理念、内涵和外延并不理解,以致于人们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要正确理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必须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笔者认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应包含以下主要内容:第一,职业生涯规划是建立在正确认识主客观基础之上的一个长期坚持的自我探索过程。第二,职业生涯规划重在实践。职业生涯规划实践就是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落实为实际行动,不断接受社会、企业组织和他人反馈的信息,对自身的职业体力倾向、职业能力倾向和职业个性倾向予以全面科学的衡量与评价,实现择业观从“我能干什么”的理想型向“我会干什么”“或我适合干什么”的现实型转变。最后,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在于实现个体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是要帮助个人正确认识自己,充分了解了内外环境有利和不利因素情况下,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使自己的规划符合自己的兴趣,符合社会的需要。

(三)构建系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提高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效率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种系统、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不是就业教育内容的简单拼凑,它应该有自己的体系。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是教会大学如何进行学业规划、如何开展自我评估、生涯机会评估、职业生涯路线和目标设计、制定行动计划与措施等内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级形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但它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离不开小学和中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铺垫,这就是说要成功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首先应在中小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教育。笔者以为小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启蒙教育的内容主要是通过教育活动来培养儿童的职业意识和正确的职业理念,让他们对不同的职业有初步的了解,形成初步的职业理想。中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形成职业理想、制定实现职业理想的途径和方法(四)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加强教师队伍和课程建设。

1.建立和逐步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

要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首先是成立一批“第三者”非赢利性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我们可以通过政府提供优惠政策,扶持社会力量建立一批“第三者”非赢利性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以满足目前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需要。这些第三者非赢利性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的存在:第一,可以依靠社会自身的力量,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培训和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第二,通过政府的资助开发职业生涯规划系统测评工具;第三,可以通过提供职业信息服务、开展职业咨询服务、进行就业市场指导等活动,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指导。其次是要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内部职能机构。

2.培养一批专业、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培养非常关键。一个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接受培训后,笔者认为应该具备以下专业素质:(1)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方面具有较广博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较开阔的视野以及一定的实战经验。(2)具有良好的知识运用能力,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两方面。学习能力体现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总结的能力。工作能力主要是体现在能够创新,能够在工作过程中不断的研究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提出新的可行性的规划方案。(3)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表现在具有充分的自信心、控制情绪的管理技巧、人际交往中的人格魅力以及应对压力的能力。

篇2

【关键词】 家庭教育;大学生;职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2

引言:现如今,我国高等教育几乎已惠及到了每位学生,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在高等学校接受教育,致使高校毕业生数量“水涨船高”,社会就业竞争激烈。在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大。为了能够让同学们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各大高校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程度空前。从概念上讲,职业生涯规划是指求职者根据自己的个人情况、喜好、特长等因素相结合,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同时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具体行动方案。由于同学家庭教育环境不同,在职业选择时表现千差万别,毫无疑问,家庭教育是影响职业生涯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着重研究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影响。

一、不同的家庭环境有着不同的教育方式

1.民主型父母

民主型父母对孩子管教和关心程度比较维和,即不会想方设法的去娇惯孩子,更不会对孩子加以严格的控制。他们管教孩子的时候,会对孩子的行为有明文规定和要求,也会严格执行,同时这些要求和规定一般不会苛刻,它是依据孩子的期望与能力设立的。[1]民主型父母对于孩子自我约束和自主调控能力的培养高度重视,在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有着自己的本位原则,但也会充分考虑孩子的感受,重视亲子间的双向沟通,对于孩子的意见能认真听取,细细考量,当孩子犯了错误或者有不当的行为习惯出现时,会尽可能的给孩子讲道理,并加以适当的引导,在不伤害亦不纵容孩子的前提下,将问题妥善解决;当孩子有合理要求时,会努力满足,注重孩子自觉性的培养,强化孩子自立自强、勤奋的优良品质;当孩子遇到难以解决的事情时,父母会以积极的态度引导和鼓励。他们喜欢给孩子讲道理,通过交谈说服的方式让孩子听从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自己犯了错误时,会主动承认错误,并加以改正,通过身体力行的行为模式予孩子以正确的行为引导。

在民主型家庭中,父母酷爱言行身教,喜欢以示范的管教方式去培养孩子的行习惯,经这种父母培育的孩子,自我约束能力很强,即便是长大后,父母不再身边时,亦然对自己掌控有加,在择业的时候,能主动考虑父母的建议。由于对沟通的注重,父母与子女之间不再有“代沟”,就好像是朋友之间的交往,有什么问题时也能做到坦诚布公地交流解决。

2.专制型父母

专制型父母是属于那种低关怀、高控制的类型,他们喜欢给孩子灌输服从的思想,对孩子往往缺少关心、照顾。在他们的眼中,自己的孩子就如同自己的财产,具有从属性,常常会采用一些粗暴的恶劣手段,把自己的想法强行的灌输给孩子,以达到孩子认同自己的目的。他们对孩子独立自主性的培养毫不重视,每遇到需要抉择事情的时候,父母总是一厢情愿的全部代劳了,甚至对子女的擅自做主给予严厉批评。

3.溺爱型父母

溺爱型父母常以百依百顺的方式培养孩子。他们几乎不会向孩子提任何要求,孩子有着高度的自由,对于孩子提出的要求,父母总是会想方设法以满足孩子,并且很少去考量孩子提出的要求的合理性。父母溺爱孩子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过分的迁就和庇护。溺爱型父母对孩子宠爱有加,有的父母就算是家里的经济并不宽裕,也会尽自己的能力去满足孩子的愿望。不论孩子的提出的要求是否正确,都尽力满足,也不愿孩子有一丝的不满意。在他们眼中,自己的子女几近完美,毫无瑕疵,令人汗颜的是,他们总是喜欢无限放大自己孩子的优点,对缺点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以满足自己和孩子的虚荣心。二是对孩子过分呵护。有的父母处处维护孩子,生怕孩子受委屈,总是对孩子呵护备至、好像他是一个时刻需要照顾的小动物,一不小心就会受到伤害。在日常的衣食住行方面经常是样样包办,使得孩子自理能力往往甚是缺乏。

4.忽视型父母

忽视型父母是对孩子采取“放养”的态度。这种父母对孩子没有什么具体要求,他们的管教方式让人感觉有种“放任”的味道。他们很少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尽可能少和孩子进行交流,更别说是思想的沟通了。对于子女的去处以及生活习惯了解不多,总是热衷于忙自己的事情,在他们的生活中,孩子并不充当其生活的构成元素,与孩子谈心的时候几乎不存在。这类父母不注重关心孩子的需求,对于孩子良好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也很不注重,对孩子的奖罚往往凭自己的兴致或情绪,随心所欲。忽视型父母其实是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中心的,在孩子抚养孩子方面存在很多兴趣因素,他们主要是以自己兴趣爱好为中心来建设家庭的。他们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协调性差。在他们的思维观念中,父母与子女之间就是抚养与被抚养的关系,没有情感可言,抚养孩子是一种仅仅是在履行义务,不论孩子做的有多好,都难以得到家长的关爱和鼓励。

二、不当的家庭教育对大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

在对不同的家庭环境有着不同的教育方式进行分析之后,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不当的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规划造成的不良影响。[2]

(1)不当的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个性、社会性的发展有所限制。

如今,大部分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眼中就是掌上明珠。由于对自己孩子的爱,他们十分渴望能把孩子塑造成有素质有涵养的人才,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然而,往往就是因为父母的这种心理,造成急功近利的现象,致使孩子的发展和成就总是不能乐观满足父母的胃口。在他们心中,自己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发展,却不曾想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真正适合往哪个方向发展。由于很多孩子总是活在父母小心翼翼营造出来的和谐世界中,当这些孩子被输送到社会上时,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在各方面都显得难以适从,限制了自己的成长。

(2)不当的家庭教育对于大学生独立能力的培养不利。

目前有很多大学生在学业和就业方面存在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棘手问题。有些大学生的大学生活终日与网络游戏为伴,逃课旷课的情况也非常普遍,有时甚至有不能自已需要父母到身边陪读的现象出现。这些与大学生独立能力匮乏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独立能力的形成和培养都与大学生从小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关系密切,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自我管理、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

三、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几点建议

从上述可知,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与其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对于大学生培养和发展甚是不利。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以更好的进行大学生职业规划,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父母应该因材施教,适时施教,并结合社会的发展态势,对孩子进行家庭教养,专制型父母在给予孩子爱和适当限制的同时,还应该给予孩子适当的自由与尊重,使得孩子能够更自信的生活和学习,当孩子取得成就时,应予以鼓励,不论是物质上还是口头上的鼓励,都能够提升孩子的自信心,这样做对孩子将来的就业将会有很大帮助。

(2)大学生已逐渐成人,他们在和家长的交往中更多强调的是平等性。[3]父母应该适时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从“父母”的角色转变为“朋友”的角色将更利于孩子的发展,把自己的孩子当作朋友来看待,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在孩子得到了父母的平等对待时,将会更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化,已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步入大学殿堂,并且在进入大学之前,已经有了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社会涵养,这些成就都甚是喜人。[4]而且,大学生活区一般设立在的城市附近,大学生们在接受校园知识时,也能感受到现代城市文明的气息。然而,目前我国很多父母采取的家庭教育方式都是溺爱型的,让人十分担忧,就算这些孩子进入大学学习了,也很难面对我国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所以,家长们应该深思和改变,使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趋于完善。

参考文献

[1]家庭教育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肖光畔编著.中国教育问题调查――问题父母.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

篇3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the Meaning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GE Wei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Hebei 066004)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link in promoting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oal is consistent, complementary functions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the core of the introd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will make the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more comprehensive and effective.

Key words career plan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逐步深入,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合理地解决大学生就业已经迫在眉睫。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作为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很多问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的契合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利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平台,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树立大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 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

职业生涯规划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并于90年代中期传入中国,并逐步得到实践和发展。2005年后,全国各高校开始陆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2008年教育部要求高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正式走进大学课堂。

职业生涯规划又称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以及不足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的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自己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预先进行生涯发展系统安排的活动或过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根本目的是引导学生能够客观地认识和把握自己,结合自身的特点专长和兴趣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研判,科学树立目标,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的人生从业蓝图,并付诸行动,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

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

2.1 引导大学生正确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规划,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人对其一生所从事职业的计划。一个人从事什么职业受到内外部、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发展过程。大学生毕业将面临工作的抉择,如果对自己没有充分的认知,对职业没有清楚的概念,就可能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境地。因此,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科学、全面地认识自我,清晰地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能力水平等因素,准确地评估自己理论与实践结合、自我个性与社会结合的能力,大学生就可以有效树立正确的职业期望,做有效的职业选择。同时促使他们积极培养自己未来职业生涯所需要的个人能力,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动态调整,努力实现自己的事业目标。

2.2 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职业没有贵贱高低,最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但是社会现实中,很多大学生认为高薪就是衡量一个职业的唯一因素,他们忽视了作为一个社会人的责任,放弃了高尚的奉献精神等。这对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所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大学生就业认知观念的转变,也是拓宽大学生就业出路的重要因素。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是使学生合理定位,消除不切实际的优越感和自卑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树立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增强对社会现实的理性认知,把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人生价值。

2.3 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国家产业发展趋势设置学科专业及其招生人数。高校专业的设置以市场为导向。毕业生在社会的认可度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终反映,这也是评价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依据。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就是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及时发现和解决市场经济给高校人才培养以及就业带来的新问题,思考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学校、用人单位、毕业生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人才培养与就业紧密结合起来,把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明确办学方向,促进大学生就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审视自我,激发成长成才的内在动力,主动、科学地规划大学生活,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素养与就业技能,有力地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3 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结合的重要意义

由于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师资不足,专业水平欠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往往流于形式。如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形式相对单一,教学内容匮乏,教学时间严重不足。笔者认为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结合可以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因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的契合点。同时,也可以解决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3.1 对高校而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互补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指导和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主流意识形态,贯穿高等教育的始终,贯穿大学生的学校生活和就业,也指引着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指引和把握其方向和目标。其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从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来看,普遍存在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教育内容脱离实际,思想政治教育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等问题,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相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更加层次化和具体化,同时扩展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3.2 对大学生而言,有利于大学生个性和共性的协调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是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教育,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按照统一的要求来制定教学计划,它具有一元性和统一性。中国的学生长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加上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不足,很多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不以为然,甚至是怀有抵触情绪。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强调尊重大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引导大学生了解自我,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规划自己的人生。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有多样性。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元性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多样性合理结合在一起可以优势互补,顺应大学生的心理需要,有利于大学生个性与共性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姗姗.关于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思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3.3.

[2] 陈啸,李小晨.大学生职业生涯现状的实证调查与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9(27):68-70.

[3] 郭彦铮.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2012.10.

篇4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 问题 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模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与此同时,社会对人才的标准提出更高的要求,就业模式与就业形势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毕业生不再是被动地等待工作,而是需要面对激烈的竞争,积极主动地寻找工作。新形势下,面对严峻的就业挑战,大学生该何去何从?如何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如何拓宽大学生的职业发展空间?正确而有效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迫在眉睫,也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概况及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概况

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对大学及今后的职业发展所做出的计划,它具有鲜明的个体性特征,主要通过对自我客观立体的探索、对职业世界深入全面的了解,依据科学有效的决策方法,对未来做出合理的规划。随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就业模式与就业形势的变化,目前,教育部已经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大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各级各类高校正在积极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研究。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全面开设,对于学校、社会及大学生自身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能够有效地提高就业率,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满足高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对于大学生而言,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其就业能力,也有利于自身规划意识的提高及其长远的职业发展。

1.提高自我认知,增强自我规划意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以自我认知为切入点,其首要内容就是进行自我探索,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及职业价值观,正确认识自身的特性和潜在优势,了解全面而立体的自我,能够对自身进行正确而全面的定位,从而减少择业时的盲目性、避免陷入就业过程中的误区。此外,职业规划引导学生对职业世界进行探索,了解职业的内涵、就业形势及影响就业的环境因素,帮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选择方向,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建立危机感,增强主动性,增强自我规划的意识。

2.提高就业技能,增强社会竞争力

职业生涯规划不是纸上谈兵,更不只是理论的灌输,而是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提高。通过职业规划课程的学习,大学生不仅在知识层面上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对自我有较清晰的认识,也能够掌握自我探索的技能、生涯决策的技能以及求职技能等,这都有效地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及就业信心。此外,有效的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快更好地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职业,有利于其结合自身特点对知识、技能、素质的学习和提高,并能充分发掘自身潜能,锻炼各方面能力,从而增强社会竞争力。

3.有利于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实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新的职业不断出现,人们的择业观也发生很大的变化,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找到一份工作,而更多地是要考虑到职业的发展前景、人岗匹配及自身价值的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正是注重大学生个体特性,以一种长远发展的眼光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帮助其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进而实现个人人生价值最大化。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教师匮乏,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依靠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来完成,而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职业规划指导老师由辅导员或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担任,虽然他们对学生工作和学生就业比较熟悉,但由于没有经过专门的学习和培训,相关的理论储备与专业性技能不够。其次,由于这些老师平时都有繁重的日常管理工作,且专业背景参差不齐,加之人员变动较为频繁等,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此外,该课程教学内容涉及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对于老师跨学科能力要求较高,特别是个体咨询,对于老师的沟通、表达、理念等方面的要求跟高,目前的师资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课程建设不完善、缺乏科学性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贯穿人发展的一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也理应涵盖整个大学阶段,实行生涯规划教育的全程化。而事实上,很多高校受现实条件的制约,一方面课时较少,另一方面缺乏科学性,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的规划教育体系。特别是针对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系统性、连贯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课程设置及实施过程当中并没有体现出来。这使得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效果大大弱化,学生在上这门课程时往往很有想法,可能会去规划自己的人生与未来,但随着课程的结束,这种积极的影响也日趋减弱,很多学生的职业规划仍停留在理论层面,难以付诸行动,更难以取得理想成效。

此外,由于学生个体存在较大差异,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这决定了大学生职业规划讲求个性化的指导,而目前职业规划课程以相同的内容面向所有学生,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这也是导致目前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

(三)教学内容、方法有待改进

从长期的教学实践来看,虽然目前的职业规划课程教学内容大多贴近学生实际,但也很大程度上存在理论脱离现实,教学内容单一等问题,特别是有些老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得学生兴趣不高,参与性不强。在教学方法上,虽然大部分老师都能够综合性地使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经验分享、课堂活动等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但仍存在部分案例陈旧、缺乏针对性、为了活动而活动等问题,此外,还有些老师过于偏重自身对课堂教学的掌控,忽略了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三、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培训力度,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是搞好教学改革的前提和关键。鉴于当前建立完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仍有很大困难,应当从加大培训力度,完善当前师资队伍入手。只有选拔和培养一支具有较扎实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和熟练掌握职业测评工具运用,能较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师队伍,才能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现良性发展。一方面,可以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对任课教师的培训,另一方面,通过相关的政策倾斜或考核奖励,鼓励任课教师加强自身学习,钻研专业知识,提升自我技能。此外,还可以探索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聘请校内外相关专家学者或成功的企业家来讲座授课。

(二)建立职业规划辅导长效机制,课堂普及教育与课后个体咨询相结合

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规划辅导的长效机制,这种长效机制不仅体现在时间跨度上要涵盖大学四年,也包括内容范围上的广度与宽度,也就是说,职业规划教育不一定只局限于课堂教学或课后咨询辅导,也应该渗透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当中,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在适当增加课时的同时,分层次、分步骤、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大学四年全过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只有通过多方位的,持久而系统的引导,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规划职业,更好地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当然,由于大学四年学生不同阶段的任务目标不同,相应的规划辅导内容也应有所差别,针对学生大一至大四不同阶段的任务和特点,采取不同的策略,进行阶段性目标细分,进而提高规划的实效性。

对于学生个体化差异的问题,可尝试将课堂上的普及教育与课下个体咨询、专题活动相结合。由于课堂上面对的是所有同学,教学内容也具有概括性、一般性等特点,无法对个性化的学生做出针对性的辅导,另一方面,由于课时较少,也难以取得良好的规划效果,而普及教育与咨询辅导相结合可以有效破解这一难题。通过建立职业规划咨询室,配备专业的职业规划老师来进行个体咨询,帮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清自己,主动思考,找出问题症结所在,从而做出更加有效的职业规划。

(三)注重实效,优化教学内容与方式方法

职业规划教育必须以人为本,注重实效,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兴趣、进行职业探索的主观能动性和进行职业规划的自我责任感。首先,教学内容上一定要“与时俱进”,理论联系实际,可结合当前社会热点来引入知识的讲解。其次,充分发挥案例的作用,在案例的选择上,一方面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另一方面要比较新颖、典型,可以是学生的师兄师姐亲身体会,甚至是老师自身的经验教训,这样容易唤起学生的共鸣,也更具有可比性与借鉴性。第三,教学形式上尽可能辅以游戏、提问互动、讨论分享等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四)注重实践,在实践中检测与完善职业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参与性很强的课程,其课程特点决定了该课程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增强其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但是,仅仅有课堂上的参与和实践还远远不够,大学生还应当投入到社会实践当中,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与完善职业规划。高校可以组织一些专题活动,如心理测试、生涯人物访谈、职业规划技能大赛等,此外,可邀请校外专业人士进行简历撰写指导、模拟求职等等。鼓励学生在制定个人规划之后,勇于寻求机会实践或专业实习,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检测自己的规划是否符合实际需要,个人能力是否胜任工作等,从而及时地调整自身的职业目标规划。

参考文献: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改革初探.廖国声.理论研究,2012,3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内容及方法研究.亓小林.科教导刊,2010(中)

篇5

一、加大职业生涯规划宣传力度,提升大学生自我职业意识

首先高校应该意识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从大一开始就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使他们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工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其次是利用校园的广播站、宣传栏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宣传,尤其是本校一些优秀学生的就业事迹,由于是大学生身边的事例,他们能从中获得较多的感想。最后是学校加强与社会和家长等的沟通,现阶段很多家长潜意识里仍然认为大学是包分配的,学生上了大学工作的事情就解决了。为此学校应该从家长入手,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宣传,此外则是借助社会上的各种力量,例如与一些优秀单位签订录用合同等,从而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列入高校必修课

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纳入高校必修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就业的必要保障。现阶段,很多高中教师在鼓励学生好好学习时,总会以“大学就轻松了,就不用拼命学习了”为借口,使得很多大学生有误区,尤其是大一的学生,他们会认为课程学习不再重要,再加上业余时间比较多,他们难免会贪玩,甚至有的学生放弃学业。此时将职业生涯规划纳入学校的必修课,会使大学生意识到自身只有合理利用时间,才会从根源上解决就业问题。

大二、大三阶段,学校还应组织学生外出实习,并规定实习考核学分,考核不合格,将没有学分,需要重修,才可以毕业。这样学生的职业规划理论和实践能力能同步提高,效果较好。

三、建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机构,积极开展职业咨询辅导

目前很多高校都有专门从事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他们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比较密切,清楚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职业取向等。但是这部分教师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不足,无法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职业需求。

为此,首先高校应该成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机构,并招聘一批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宣讲,并针对有就业问题的学生,积极开展职业咨询辅导。其次高校应善于利用现有的教师资源,组织就业指导教师外出参加各种培训和讲座等,从而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以为大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最后高校还应该实施班主任制或者导师制,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就业指导,为此学校可将专业教师、管理干部和退休人员等组成班主任或者导师,由他们对兴趣爱好相似、职业生涯规划有重合的一部分学生进行专门的培训,并每学期找至少一名学生进行深度谈话,从而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帮助他们顺利找到工作。

四、构建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

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应该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针对他们不同的心理特点,组织一系列有?P的活动,从而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首先是做好大一学生的职业生涯探索教育,该阶段主要是理想信念教育,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他们对所学习专业的兴趣和信心,从而形成健康的就业心理。其次是做好大二学生的职业生涯准备教育工作,尤其是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兴趣、职业倾向和职业能力的测试,鼓励大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然后是做好大三学生的职业生涯定向教育工作,大三阶段学生对于自身已经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是要出国、考研、就业还是创业等,该阶段都有了一个初步的规划,对于打算就业的学生,教师就可鼓励他们根据自身的职业需求,考取各种证书,并联系相关的实习单位等。最后是做好大四学生的就业工作,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招聘会、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合同等活动,从而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篇6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内涵 自我定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用人机制市场化、经济体制转轨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社会整体就业压力的加大,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高等教育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因此,在未来就业形势仍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很有必要及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科学认识就业环境,树立明确的目标,在四年有限而宝贵的时间里掌握有效的知识和技能,发挥个人特长,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高校必须积极推进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向大学生职业指导机构发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实现全程化指导,而全程化指导的重点就是切实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

职业生涯,又称职业发展,是个人生命的进程,结合每个人一生所扮演的角色,结合各种职业、工作、休闲等角色,表露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历程的计划,具体是指个人结合自身情况、面临的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定职业方向、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学习计划、训练计划和发展计划,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方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就业能力为最终目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准则是“择己所爱、择己所长、择世所需、择己所利”。美国职业心理学家萨伯则提出了终身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把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划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护和衰退五个阶段;根据个体不同的年龄与心理,每个阶段有不同的任务及特征。而大学生正处于职业生涯发展的探索阶段。在这一阶段,大学生将更多地了解自我、发展自我,在各类、各层次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中,作出尝试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因此,在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他们的发展特点。根据大学不同年级个体的学习任务,可进行侧重点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的现状

美国是开展大学生就业辅导最早的国家。早在1908年,美国波士顿大学帕森斯教授创办职业咨询所,并明确提出了职业指导的概念。1919年,美国哈佛大学在世界上首次开设了职业指导课。由于政府的推动,60年代以后,作为学校教学计划的一部分,美国大学普遍开设了就业指导的课程,几乎所有的大学都设立了专门的就业咨询机构。在德国,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大学生就业服务的四大体系,即咨询、培训、介绍与指导。但在我国,从第一本系统阐述职业生涯规划的专著问世并在企业中应用至今,仅6年时间,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是几近空白。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幼儿园是“听话教育”,小学和中学是“应试教育”,大学是“精英教育”。学生仅是专心学习,学有所成才谈论职业,“职业”对学生还是非常遥远的词汇。据我国对高校大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目前62.2%的大学生没有发展规划,32.2%的大学生有一些思考,只有4.9%的大学生有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虽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真正普及还远远不够。我们总是将大学生看作就业工作的被动体,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如何扩大就业渠道、如何帮助大学生就业等方面。这虽然并无不妥,但它还缺乏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没有将大学生看作能动的就业主体。实际上,一个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是获得更高的就业能力和更多的就业机会。高校成为从学校到社会,从学习者到劳动者转变的最后一站,是学生从事社会职业而进行准备的竞技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体现了社会求才、个人成才、高校育才的特点和需要。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机构应该真正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转变行政职能,增强服务意识,以利于职业生涯指导目标的顺利实施。

三、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促进职业自我定位

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相当多的大学生仍然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与理解也不完全、不系统。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当在大学生入学之时就开始进行,并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全过程。首先,高校要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和学校发展的重要性,树立一种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开发学生潜能,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教育理念,开设职业生涯发展课程,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认知。其次,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要做好宣传和教育工作,让学生主动地、热情地、负责地参与到自己的生涯规划中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学校和广大学生中开展起来,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引导大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关注社会,了解自己,探索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确定合理的职业目标。最后,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通过道德教育和日常教育,引导大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职业的价值、个人的价值,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做到择世所需、择己所爱、择己所长。相当多的大学生由于自我意识不够成熟、认知上有局限,不能了解自己适合什么职业,从而在职业选择上十分盲目。大学生要明确职业生涯理念、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职业生涯价值观,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选择与决策。大学生首先要自我评价,主要包括大学生对自己的需要、兴趣、性格、能力、学识、特长、价值观等的了解和评价。肯定自身的优点,正视缺点,这样有利于大学生发掘自身的职业倾向性和适应性,从而进行准确的职业目标定位。其次是对职业匹配性的评价,即大学生对自己与某些职业适合与否、匹配与否的认识。对职业匹配性的正确评价有利于大学生实现“我想干什么”的理想职业自我与“我能干什么”的现实职业自我之间的统一。再次大学生要有足够的自信心,即大学生对自身现有能力和潜能的客观认识和正确评价。拥有良好的自信心,能够帮助大学生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寻找机会,敢于接受挑战,勇于克服困难,有利于培养更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推动以出色的胆识和才智就业、创业,成功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大学生将逐步明确自我职业生涯发展的方向,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学会运用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解决可能遇到的心理困惑,优化心理素质,努力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

四、构建系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将职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课程体系建设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在教学计划安排中,已将职业生涯教育列入必修的课程(包括测试、讲座、咨询和实践),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过程。辅导工作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以心理测试和职业咨询为方式的自我认识指导,以提高应聘技巧、增强职业竞争力为目的的小组训练和讲座,以增强职业适应性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美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得到特别重视。学生入学起,就业中心就通过心理测试等方法帮助学生对自身的性格、兴趣、爱好、能力作出评价,使学生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和职业定向。毕业前夕,通过咨询方式与学生面谈,帮助学生找出适合自己兴趣、能力、价值观的专业和职业领域,确定择业目标。由于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是新近引入的理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对这一理论比较陌生,只有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方面的课程建设才能做好其他的相关工作,它是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理论的必由之路。高校根据大学不同年级个体的学习任务及心理发展的不同,可进行侧重点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从学生一进校就进行职业教育,第一年要帮助学生对就业市场的状况进行接触和了解;第二年要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特性、兴趣和专长;第三年要帮助学生收集企业、用人单位资料和市场需求,参加社会实践,使学生对选择职业有直接的感受;第四年指导学生进行写求职信,参加面试等专题训练,帮助学生收集就业信息,举办各种就业市场活动。这种就业指导贯穿学生的大学生涯,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增强就业能力和做好就业准备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五、塑造一支专兼职结合的职业生涯指导队伍

高校作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直接承担者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一些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能说是完全意义上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只能说是毕业阶段的就业指导。显然,这样的指导工作不能适应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的需求,无法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是一项工作也是一门学问,教育者既是职业生涯指导的规划者、提供者,又是引导者、催化者;指导队伍的水平直接关系到指导工作的质量。首先对指导者个体而言,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要关心、爱护学生,甘做人梯,乐于奉献。同时,要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熟练掌握有关政策法规,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特别是要具有职业规划设计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其次,还必须具备善于审时度势,做出科学判断的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支精通业务、熟悉市场、善于管理,有着很强政治责任感、事业心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工作队伍,这是做好职业规划工作的重要环节。

六、建立实习基地,注重指导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如何有效地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如何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是搞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重要突破口。学校可以通过以下做法达到有效利用社会资源的目的。一是结合学生的专业,为学生争取专业实践和实习的机会。社会实践和实习,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技能,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还能使他们尽早地接触和学习职场规则,进一步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二要盘活校友资源。校友是我们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很重要的资源,特别是其中的成功人士,他们的经历和经验对在校大学生非常有说服力。可以有计划地聘请这些校友来校做报告,介绍其工作、成长的经历和经验,以现身说法的形成调动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挖掘学生潜在的内驱力,使他们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充满信心。而且校友的建议对学校改进职业指导工作也有实际意义。此外,校友创办的或任职的企业也不失为可以利用的有效资源。

总之,高校应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效缩短大学生由“校园人”到“社会人”转变的时间,才能实现人与职业的合理配置,实现由择业、就业逐步发展到职业、事业的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要积极借鉴国外的理论、研究方法,不断深化认识,提出符合实际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加强与国外的交流。同时,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很多,有的变化因素是可以预测的,而有些则难以预料。由于环境的复杂性,要使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行之有效,大学生就必须时时关注内外环境的变化,对影响到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进行监控和评估,根据情况及时修正自己的目标和方案,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自身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挺才,肖璐.浅论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1).

篇7

【关键词】地方高校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1-0042-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管理体制,高校扩招等制度的实施,地方高校的数量激增。同时,经济发展快的城市为了适应当地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投资兴办了一批高校,导致地方高校数量越来越多。我国的高等教育也由精英型教育转变为大众型教育,“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形式,这就需要大学生要为未来就业提前作好规划。

一 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和发展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组织或个人把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等进行分析,制定有关对个人一生中在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与计划安排,①是通过对个人兴趣、能力以及个人发展目标的有效测试、规划,结合社会的发展和职业的要求,依据现实条件和机会所制定的个人化的实施方案。职业生涯规则包括五大要素:知己、知彼、抉择、目标、行动。其中,知己、知彼是抉择、目标、行动的基础,其内容包括自我评估、生涯机会评估、职业选择、设定职业生涯目标、制订行动计划、评估与反馈六个步骤。大学时代正处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大学生的自我能力提高较快,其职业兴趣逐步趋于稳定,对未来职业生涯的预期开始形成,这就需要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关键性的决策。

职业生涯规划于20世纪初起源美国,最初只是作为解决失业、就业问题的一项工作。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得到了积极的推广和实施,20世纪80年代生涯规划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现在生涯规划已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其名称也由最初的“职业指导”变成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在国外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我国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起步较晚,即使现在有部分高校将职业生涯规划纳入到学生培养计划中,由于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还是不能避免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水平不高,可操作性不强的现象。许多高校的师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作用认识不清,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方法缺乏系统深入的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在我国是一个有待发展的新课题。

二 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压力和问题

1.定位不准,服务地方经济不强

社会对人才需求是全方位的,既需要学术型人才,也需要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在一些欠发达的地区,有些高校不以地方经济需求为导向,置身于社会之外,不顾自身条件,向一流大学看齐,盲目追求学校规模大、学科专业多、人才培养规格高,忽视地方经济的优势、特点,造成办学模式相似、缺乏个性、竞争力不强,缺乏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能力。

2.经费短缺,人才匮乏

虽然国家不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但一些地方高校由于近些年来规模发展较快,基础建设投入大,经费相对更加紧张。在地区经济发展较好的地方高校由于得到当地政府的扶持,发展相对顺利许多。在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方高校,就会出现入不敷出、“拆了东墙补西墙”的现象,导致高校教学条件无法改善、教职工待遇无法提高,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更有甚者,由于地方高校难以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对现有人才也很难留住,出现人才流失严重的现象,办学质量受到严重制约。

三 地方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1.地方高校发展的滞后性以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

笔者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课堂讨论时,近90%的大学生之前从来没有听说过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85%的学生从来没有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过正规的规划。由于笔者在经济欠发达的地方高校工作,较多的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体现出被动性,认为等到毕业再进行也不迟,将职业生涯规划简单地等同于就业前的短期培训。一些大学生认为学习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找工作,还有些学生没有完全转变观念,认为大学生找工作肯定没有问题,另外,有些学生对专业前沿、行业前景、市场动向不熟悉,没有明确的计划和行动方案。

2.对地方人才的供求及与自己相关的职业认识不足

以笔者所在学校的调查显示,76%的学生对当地经济的发展不了解或知之甚少。这也表明学生缺乏社会实践,对自己所能从事的职业的实际需求缺乏信息来源的途径,对社会、人才市场的供需状况不清楚。对自己的能力、特长没有明确的认识,自我认识程度不够。这就造成大学生不清楚自己适合和喜欢什么样的职业,对职业取向的模糊和对专业学习的应付现象,处于迷茫的状态,害怕走出校园、接触社会。

3.由于地方高校经费紧张,缺乏系统、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必须是在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估以及对职业进行全面理解之后才能进行的。在高校从事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的教师大多属于兼职教师,接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时间不长,急需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专业化的培训和系统的学习。同时由于地方高校资金紧张,在大学教育过程中常常出现师资队伍、测量设备的不足,很难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和指导。

四 地方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几点意见

1.服务地方经济,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应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在以突出地方经济优势和特色上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目前,由于较多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仍薄弱,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所以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感到迷惘、困惑。大学生对所学专业所能从事的职业不是太了解,更不了解求职目标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不知道在大学期间需要进行哪些针对性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准备。部分大学生临近毕业参加招聘会时,才知道用人单位不仅看重大学生的“求职目标”,还看重大学生大学期间做了怎样的准备,如取得过什么与求职目标岗位相关联的证书、参加过什么社团活动、有哪些实习和兼职经验等。

2.结合地方实际,以专业为依托确定职业目标

地方高校除了在专业的设置上要与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相适应外,还要依据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帮助和引导大学生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以便于让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全面地、有针对性地发展。由于没有工作实践经验,大学生缺乏确定一个明确目标职业的能力。高校相关部门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操作性强的方法帮助大学生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如先定向再定位的方法。定向,就是根据大学生现在所学的专业,来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定位,就是大学生需要对已确定方向的职业群进行更深入的探索,需要注意的是,定向时需尽量扩大自己的职业选择范围,定位则需要尽量缩小自己的职业选择范围。这就需要大学生通过在大学期间参加招聘会、实习、兼职等方式进行实践和体验,感受所选职业是否适合自己,是否与自己的主观想象一致。

3.依据地方特色,有针对性地进行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

地方高校的基本职责之一就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中国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每个地区的发展各不相同,如沿海地区和内陆边远地区的经济发展格局就不相同,其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就具有不同特点。高校应依据当地经济发展的特点,指导大学生的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是客观存在的,虽然国家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各方面的政策支持,虽部分缓解矛盾,却难以予以根本解决。高校应提高重视,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在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而不只是在大学生毕业前才开展的一项工作,应从大学生入学开始就进行学习兴趣与专业学习目标的培养,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切合实际,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能顺利进入社会。

4.以发展为目标,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校的发展只是依靠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资金投入是远远不能满足的,高校应依靠自己的科研团队为地方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提出有效措施。如实现校企合作,不但能为大学生的实习实践提供基地,还能使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有很好的实践指导作用。这就需要高校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系统专业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可以聘请专业的培训机构对高校的师资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掌握国内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最新理念、方法,同时努力实现职业生涯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按照不同专业,邀请适合的企业专家、社会知名人士、优秀毕业生等介绍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就业情况。

注 释

①曲振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篇8

关键词 辅导员 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教育

0 引言

由于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加上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脱轨,因此当代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而大学生正处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期,许多大学生没有清晰的职业目标和职业理想,在读书期间也没有认真进行过职业生涯规划,在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盲目择业,严重影响一生的职业生涯发展。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引导者,更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指导者。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责无旁贷地为大学生实现职业理想贡献力量。而且辅导员作为学生生活的实际管理者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具有其突出的优势,应发挥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①

1 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作用

1.1 辅导员能最大限度地强化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

强化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就是要让每一位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辅导员作为学校与学生的纽带,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中,能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尽早地树立竞争意识、危机意识,鼓励和引导他们科学定位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使大学生在努力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 深度发掘自身潜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不断丰富实践经验,积极应对社会形势变化,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和择业观。②

1.2 辅导员可以科学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

职业自我评估是个体选择和规划职业生涯的第一步,理性客观的自我评估结果决定着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质量。而大学生往往对自己的认识不够清晰,在自我探索中无法科学地进行自我评估。辅导员是大学生工作的直接管理者和服务者,与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职业能力、职业性格、价值观、人生观有充分的了解,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

1.3 辅导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环境评估和职业定位

环境因素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有极大的影响,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个体,只有顺应外部环境的需要,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优势,实现职业生涯的目标。大学生缺少社会实践经验,对职场认识不足,往往凭主观臆测评估职场环境,导致估计不足,参加工作时处处碰壁,事与愿违。辅导员长期从事某专业的学生工作,对该专业的培养目标,社会相关行业的供需情况,以及全国就业环境有所掌握,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环境评估和职业定位。

1.4 辅导员可以根据不同年级进行相关的职业规划指导

辅导员长期从事学生工作,而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辅导员可以在大学生入校开始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指导,并在后续的工作中教给学生各种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以引导学生自我规划。根据年级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时期,分别是生涯适应期,生涯探索期和生涯定向期,在生涯适应期即新生入学时期,就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及早规划自己的未来,在生涯探索期即大二学年,辅导员应教会学生探索的科学方法,而在生涯定向期即大三、大四学年,则应有明确的职业定位,并为之不断地付诸行动,评估有效性,并及时调整方案。

2 辅导员从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

2.1 可以补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队伍

一些高校已开始为新生提供系统的职业规划课程,但是由于学生众多,职业规划教师有限,大多数开课的学校还是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开课,尚无法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而辅导员加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队伍后,扩充了该行列教师队伍,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师资基础。③

2.2 有利于开展个性化辅导

辅导员与学生接触密切,更有利于开展个性化的辅导,职业辅导是职业生涯发展中的重要一环,辅导员可以针对低年级学生进行个性化择业辅导。针对高年级学生进行个性化就业辅导,为学生提供专业的职业测评、职业咨询等服务,帮助低年级学生及早了解和规划自己职业发展道路。帮助高年级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掌握求职方法和就业途径,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学会推销自己,提高学生有效选择职业的能力,从而使其快速适应社会职场,找准适合自己的职业位置。

2.3 有利于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辅导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素质拓展训练、模拟应聘、就业形势讲座、职业心理测评和辅导等,为学生构建多方位、多层次的探索、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锻炼,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成长和发展的空间,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解自己的平台,在科学分析自我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以满足专业职位的实际需要。④

3 提升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能力的对策

3.1 学校应加强对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建设

学校应高度重视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作用,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列入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加强对辅导员专业性的培训,经常性地参与兄弟院校的交流。⑤不断提高专业队伍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能力。要积极推动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职业化发展,全面提升辅导员工作的整体水平。

3.2 辅导员应不断加强自身学习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掌握系统的心理学、人力资源等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具备丰富的咨询与辅导实践经验。辅导员应不断加强学习,精通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掌握职业测评与辅导的技能,熟悉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情况,了解一些职业的基本信息和社会人才供需情况,并具备相关的法律常识。⑥

3.3 辅导员应先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

辅导员承担着诸多的角色和任务,首先应先规划好自己的生涯,然后才有能力去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我国高校辅导员的流动性很大,无论是全职还是兼职,平均工作年限只有3~5年。⑦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中理应考虑到辅导员自身发展,将自身发展与职业发展相结合,合理定位,规划自己的生涯,只有辅导员将自己的职业发展与学校的发展需要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高等学院与辅导员的双赢。

4 结语

总之,科学而合理地规划职业生涯是每一个大学生就业前的重要任务,也是每一个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要求。辅导员应认真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理论,研究职业环境,了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思想动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们打下一个良好的职业生涯开端!

① 竭岸扬.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指导作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10-01.

② 钟毅.高职院校辅导员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探析[J].新西部,2009.16.

③ 余信丰.基于辅导员工作视角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J].出国与就业,2010.

④ 唐文红,禤推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辅导员的引导作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13(4).

⑤ 曾筱璐.辅导员指导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探讨[J].职业时空,2010.6(9).

篇9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对策

引言: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度日益增加。学生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突破自身障碍,激发出潜能,同时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与此同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是连接大学生个人发展与国家和人民建功立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但是,很多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较为单薄,职业规划能力差,没有明确今后的目标,没有对今后从事的职业做出充足的准备,在职业价值取向上面存有一定的偏差;而且,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还存在不少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不足。因此,解决以上问题,是当前高等院校必须执行的战略措施。

一、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

定义中可以总结出一下内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个连续的、系统的过程。总体归纳起来讲,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以自我剖析和环境分析为基础,同时,可分为几个阶段:自我定位;确定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根据,确定的目标,制定出职业生涯行动计划;通过积极实施行动计划。其中,自我剖析就是指,借助一些特定的测评工具,对他人交往中、自我感受的信息进行测评,对自身的人格特点、职业兴趣以及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倾向等,进行一个全面的、客观的认识;环境分析,是在自我剖析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住专业前景和社会需求进,充分的认识清楚环境中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通过以上的自我剖析和环境分析两点,便可以确定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目标;最后,制定职业规划并落实实施行动计划,特别要注意的是,时代不断发展进步,给大学生的未来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实施计划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反馈信息,因地适宜的对计划进行调整。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行动力

职业规划做得好坏与否,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不在于计划书写的有多完美,文采多丰富,而真正决定职业生涯规划成效好坏的,是能否将思想付诸于行动,只有真正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才能体现出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与价值。所谓行动,包括对自身和外部环境积极的进行探索,并且能够切实按照确立的目标进行实践。目前,普遍的问题是,的确有很多学生对职业规划理念是十分认同的,上课时能主动配合老师,认真听课,课后能积极的完成老师不知道任务,做出的职业规划书相当的完美,但是,只要有关实践、付诸行动的时候,便开始打退堂鼓,理论知识只能挺溜在纸面上,无法通过实际行动进行实践检验。

(二)主体意识模糊,依赖性强

规划师,是以学生清晰认识了解自己和职业环境为基础,作为学生进行适合自己职业规划的一种辅助存在的,同时,需要个人积极的投身参与到职业规划的制动中来。规划师,是不无法代替学生做出决定的。然而,现实中,很多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的过程中,对他人存有过分的依赖心理,对于有关自身未来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不能够自己做出抉择,总是存有侥幸心理,希望有人能替他做出最后的选择。但是,这些学生往往忽视了最重要的问题,个性,才是职业规划的最大特征。因此,职业规划的制定、未来职业不是规划师、父母或朋友能够替代选择的,必须有自己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客观的进行规划。

三、大学生职业规划对策

(一)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实践能力培养

学校应充分利用教学环节中的实习、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参观学习、夏令营等各方面的资源,通过深入社会,对各种职业进行体验,客观的全面的认识外部环境。学校还可以还建立大学生专业社会实践、实习与就业基地,让大学生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职业实践活动,借此,来达未出校门便有在相关的工作岗位上锻炼的机会。大学生通过具体实践累积一定的经验,大大缩短了走向社会后的适应期,使自己客观准确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能力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差距,才能及时的进行调整和补充,对自己职业的未来有个合理规划,为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二)强化主体意识教育

必须要明确职业规划以大学生为主体。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或职业生涯中心在大学生进行规划规划分析、设计、实施的过程中,仅仅是以提供方法、思路、工具、课程的形式存在,保证大学生是主体才是根本。因此,必须重视树立大学生主体意识,职业规划对大学生个人的发展前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由大学生自己做最终的抉择。

结语: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由此看出,提高大学生事业生涯规划教育高度重视度是势在必行的,必须把合理、科学的职业生涯教育内容落实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使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可以有组织、有步骤、有计划的实施。“一个人若看不到未来,就把握不了现在”同理,如果一个人握不了现在,也就无法看到未来。因此,高校务必要抓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使大学生对未来发展与自身的价值有充分的了解,只有明确住职业前景,树立较强的职业规划意识,才能在今后的道路上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职业规划;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6)01-0033-02

就业市场门槛越来越高,职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学历已经不是确保大学生成功就业以及良好职业发展的唯一砝码,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由“学历选拔”转变为“能力选拔”。在此形势下,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已不仅是大学生全面成长和谋求职业发展的需要,也成为社会发展与高校提升办学质量的需要。

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与内涵

(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与组成

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各种竞争力的核心,是各种能力素质中最具特色、最强有力的部分,是在未来职业生涯发展中占据主导的力量,也是实现职业生涯成功的要素。[1]它在基本层面上包含硬功夫和软实力两个部分:硬功夫即专业素养及学习能力,是大学生在所学专业领域内掌握的知识、技能,通常是可见的。软实力即非专业素质,是指专业学习之外的素质能力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团队合作、人际交往、沟通表达、环境适应等可迁移技能。

在硬功夫与软实力的基础上,还有以价值观、身心素质、道德水平等为主体的核心系数。核心系数是比例关系中的重要因素,起着方向性的作用。

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公式为:核心竞争力=(硬功夫+软实力)×核心系数。

因此,要提升核心竞争力,需要在三个方面同时入手,打造硬功夫,增强软实力,并将核心系数在正数范围内尽量提升。

(二)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属性和特点

异质性: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具有个性特色的竞争能力,与某些特定的素质能力有关,由于无法复制,所以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创造其他人不能创造的效益。异质性决定了个体间的差异,是核心竞争力中决定性的因素。

积累性: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来自理念、知识、实践经验和教训的长期积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思考、计划和行动才能获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综合性:核心竞争力是在一般能力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和提升的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反映,是道德品质、知识与运用、身心健康、实践创新等综合能力的集合。

持久性:核心竞争力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它内化在大学生行为中,能够持久地发挥作用。

发展性:核心竞争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对个体的要求而改变,需要不断地提升和发展。

二、职业规划教育与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关系

职业规划是指大学生在科学的自我探索与充分的职业认知的基础上,科学决策、制定发展路线与行动计划,并为之行动实施的过程。职业规划是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确立目标、实现择业与就业的重要工具,其教育应该具有全程性、系统性、全员性;处于规划实现状态的个体具有计划性、发展性、实践性。

职业规划理念与核心竞争力有以下共同点:第一,共同的指向:两者都指向大学生的学业与职业发展。职业规划中包含着学涯规划,利用在校时间完成专业技能和非专业素质的积累,并在职业定位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和提升,形成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进入职场后,结合实际情况对目标进行审查修订,调整规划,打造更适合职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第二,共同的基础:职业规划目标的确立和实现是以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为基础的。职业规划中探索自我的部分就是确认自己兴趣、技能、性格、价值观的过程,这些都属于综合素质的范畴,也是构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第三,相同的时段性:两者都需要在大学期间形成、积累,在职场发挥作用并进行调整和再提升。第四,可持续发展性:两者都要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修正和提升,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条件和自身的要求。

职业规划与核心竞争力又有内在的联系。首先,职业规划为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提供方向。通过职业规划确立初步的职业定位后,根据目标职业的要求来选择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方式与方向,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核心竞争力为职业规划目标的实现提供力量。职业规划目标确立后,需要采取行动实现目标,其中包括了整个在读阶段的个人积累和毕业阶段的求职行动。发现并提升核心竞争力之后,大学生更容易在求职竞争中赢得机会,也为后续的职场发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

三、以职业规划教育助力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通过职业规划教育提升核心竞争力,就是通过职业规划的教育和辅助,结合职业目标的选择,引导学生培养个体独特优势、身心素质与职业素养,更有动力地积累核心竞争力,实现科学的职业决策与发展。职业规划与核心竞争力有许多共同点,在大学阶段的发展与提升也有一定的并列性。按照年级进阶为序,依次为: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确立感兴趣的职业倾向,三年级在提升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基础上构建核心竞争力,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与职业者的角色转换。[2]

(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推动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

大学生在参与职业规划教育过程中,通过对自我和外部世界的认知确立初步的职业目标,将目标所需的能力与素质分解至专业和非专业素质两个领域,制定短期、中期、长期的计划,提升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高校要加强职业规划教育的全程化推进,从学生入学时普及职业规划的理念,推动职业测试的普遍开展;加大专业教育的力度和深度,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和需要掌握的技能,辅助学生形成专业学习的驱动力;推动实践教学,提升综合能力,使大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使用知识,敢于表达和创新;帮助大学生掌握职业发展的理念与方法,科学规划,为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明确路径和方法。

(二)以学生个性为依归,进行差异化培养

大学生个性的差异是核心竞争力异质性的关键,是最具特色、无法模仿的部分。高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异质性,从专业素质、能力素质、个性品质、思想政治素质、心理素质、创造性和技能等素质中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培养,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活动,提高他们的竞争优势。[3]

目前高校的第二课堂活动非常丰富,学生增长才干的平台也很多。应向低年级学生进行发展平台的宣传展示,指导学生依据兴趣特长合理选择社团;在学生日常管理和主题教育活动中做好与课堂教育的衔接互补,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顶端优势;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活动,并提供政策和资金的支持。让学生在浓厚的氛围和不断的体验中发现自己的“不一样”。

(三)以职业目标为导向,形成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在对自身进行全面客观的探索之后,大学生势必要考虑职业世界对自己的要求,初步形成明确的职业定位。不同行业与职业对于工作者的要求不同,大学生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部分行业、职业、企业进行深入了解,在人职匹配的原则下初步选定职业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和学校要为大学生提供接触用人市场、了解职业信息的机会。通过生涯人物访谈、社会实践、专业实习、企业家进课堂等途径,让大学生充分了解职场。大学生要通过实践和观察,总结出自己目标行业所要求具备的综合素质,比如道德品质、诚信意识、团队精神、公关能力、文字综合能力、礼貌品质、健康的身体、乐观的心态、积极的态度、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抗挫折能力等,[4]并结合自身实际,提炼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四)以职场要求为标准,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

核心竞争力体现在职场中即为职业素养,提升职业素养是大学生与职场对接的重要环节。高校必须考虑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标准,更新教学观念。树立职业意识,建立专业、职业、就业和创业贯通的管理体制,并建立完善的职业素养评价标准和考核体系。[5]

大学生应该在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中树立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正确的职业意识、就业观与职业观;在校期间形成良好的学习及生活作风;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加强社会责任感,培养自立自强的意识;将综合素质内化为职业素养,成为具备良好职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向明.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与职业生涯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0(6):83-84.

[2]严安.大学生就业该如何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J].学术论坛,2011(9):218-221.

[3]胡芸.基于核心竞争力视角的大学生就业力的培育[J].继续教育研究,2012(3):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