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创新团队培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0: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创新团队培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创新团队培训总结

篇1

一、“聚力共成”的三类研修团队

随着教育教学要求的提高和中小学教学规模的发展,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对自身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破一校之限,实现广泛群体上的合作与交流,组建更宽、更深层面上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共同体,让教师的模仿、学习、反思、研究具有便利条件,“培育研修团队”的举措正是对这种挑战的一个响应。我们通过研修团队的培育过程,把“夯实研讨环节”作为一个切入点,在此基础上总结反思、谋求创新,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一)“互学创新”的高中教育创新团队

培育嘉兴市高中学科创新团队的目的是通过学科团队的研修,形成一个交流研讨的平台,创设一种总结反思的氛围,寻找一种开拓创新的机制。希望通过高中学科创新团队的培训,进一步提升本市高中各学科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研究水平,促进本市高中各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

1.教育创新团队成员确定

2011年,嘉兴教育学院依据《嘉兴市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实施办法(试行)》的精神,开始培育九大学科的嘉兴市高中教育创新团队。组队方法上采用了三级协调、共推共议的办法:首先由本院各学科教研员形成初步名单;再经县市教研员会议讨论并作适当增删形成建议名单;最后由各县市教研员和本院教研员与所属区域高中领导联系后确定最终名单。语文、数学、英语每科35人,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每科30人。

2.教育创新团队研修内容

研究内容上结合高考、注重创新,主要开展新课程高考方案等相关文件研习;高考《考试说明》研习和交流;学员外出交流高考复习;高考试题研究及命题技术培训;新高考复习与备考研训;高三课堂教学研讨;等等。

3.教育创新团队研修方式

研训方式上注重理论研习和教育实践相结合;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专题研讨和系统学习相结合;请进专家与外出交流相结合。

(二)“聚力示范”的高中学科基地

自2006年起,嘉兴市陆续在全市范围内物色了一批同一学科中相对发展良好、研究能力较强、教学水平突出,并具有一定特色的学科教研组,作为这个学科的嘉兴市基地。目前,我们已成立17个学科的基地。基地学校之间通力合作,专家、名师、骨干强强联手,在对高中学科基地的逐步培育中,夯实研讨环节,并逐步发挥引领、辐射和辅助的作用。

1.学科基地建设的目标

学科基地原本就是一个有一定研究基础与能力的教研组,加上教研员的参与,外聘专家的指导,我们期望学科基地能成为学科建设的样本;校本研修的先导;课改实践的先行团队;优质资源的共建网络。

2.学科基地的组织运行机制

嘉兴市教育局组成学科基地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交流情况,布置工作。市教育研究院成立工作指导小组,协同县(市)教研室负责对学科基地的工作指导、业绩考核,参与相关高中学科基地的活动,开展相关的研讨活动,提出高中学科基地建设的指导性意见。基地所在学校校长为高中学科基地主任,另设副主任两名,分别由分管副校长及组织协调能力强、学科教学能力强、教学研究能力强的教师(必须具备中学高级教师职称)担任。学校相关学科骨干教师为该学科基地的主体成员,可在嘉兴市高中学科基地工作指导组的协调下,各高中学科基地在全市范围内自主确定邀请相应学科的省特级教师、部分嘉兴市学科带头人和县(市、区)教研员作为高中学科基地成员,成立若干工作小组,如学科专家组、专题研究小组、信息收集采编组等,实行力量整合,分工合作。

3.学科基地的基本工作方式

学科基地主要开展学科教学研究与聚焦课堂的校本研修;开放教室,开展教学示范,将更多地思考学科建设研究,思考在教学开放中的传达与交流,吸收更多的同行意见;建设学科优质资源,服务课程改革;开展学科网站建设,使我们的学科基地的工作状况、学科资源、研究成果等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高位引领”的特级教师工作室

组建特级教师工作室,旨在通过特级教师引领学科名优教师快速成长,并通过示范、辐射,带动农村地区、薄弱学校教师提高教育教学专业水平,从而有效推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1.特级教师工作室概况

嘉兴教育学院于2011年11月出台了《嘉兴市特级教师工作室建设与管理办法》,并于同年12月底,组建了嘉兴市首批10个特级教师工作室,招收学员116名。2013年9月,又组建了第二批9个特级教师工作室,招收学员104名。目前正在运行的19个特级教师工作室涵盖了从幼儿教育、小学、初中到高中、职业教育的17个学科,220名学员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教师来自全市各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

2.特级教师工作室运行理念

基于实践,高位引领,是团队合研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课例研究是团队合研的重要方式,从课题选择、教学设计,到教学实践、课后反思,再到理论提升、固化成果,让团队合研过程扎实,成效显著;走出去,请进来,为团队合研搭建更高、更广阔的平台。

3.特级教师工作室工作方式

以团队共读夯实理论根基,由导师精心选择团队共读书目,定期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会、教育沙龙,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以教育教学最前沿理论对照自身教育教学行为,思考并寻求改进策略;以团队合研突破教学疑难。梳理学科教学疑难问题、分析厘清疑难成因是工作室合作研究的起点;以团队共展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在研训一体理念指导下,工作室团队既是研修团队,也是教师培训团队,工作室导师、学员就是一群兼职学科教研员。以主题教研、携手农村等途径定期展示研修成果,在全市的教研、培训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上述三类研修团队中,学科基地侧重于培育本市教师的“领头团队”;而创新团队则侧重于通过创新团队的培育,进而培育本市教师的“领头个人”;特级教师工作室则侧重于“领头人”教学风格的形成。三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以“培育学科研修团队”的模式促进嘉兴市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态度、专业理念和专业能力的发展。

二、“学科、理念、教学”为一体的研修旅程

在培育高中学科研修团队的过程中,我们强化教师的“内功”是工作中的一个立足点,并通过强化教师的学科功底和人文思考来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

(一)强化学科功底

在对教师学科功底的强化中,我们把工作重点放到了命题磨题培训、实验教学研究及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这三个方面,希望通过命题、磨题培训强化习题教学能力,通过实验教学的研究强化实验教学能力,通过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建设强化课程整合能力。

1.命题磨题培训

在高中创新团队和高中学科基地的培训中,分别由教研员和外聘专家开设了相关讲座,从命题理论和命题技术两方面,结合命题科学性和命题规范性两个角度进行了详尽的交流和研讨,并要求学员从“改编经典习题”“深化教材习题”“亮化常规习题”“媒体信息入题”“联系生活实际”“关注实验操作”等六个方面做好总结和反思。学员从这六个方面逐一进行命题练习,并按科学性和规范性严格“磨题”,而且以书面形式上交培训作业。

2.课程资源建设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给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学科基地利用研修团队的力量,形成共建机制,制作和积累了大量的可用于实际教学的多媒体课程资源,构建起区域的共享网络资源库(如表1),为区域教育发展搭建起交流研究、共同参与、共享成果的教研平台。

无论是命题磨题培训还是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过程都是艰苦的,但是从强化教师的学科功底,促进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这个角度来说,研训效果得到了学员的认可。

(二)加强人文思考

我们在强化学员学科功底的同时,关注经验和问题背后的理念和行为方式,换言之,关注的是这些经验怎样才能形成和重新形成,使学习和研究成为教师共同的职业生活方式,使教研组、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我们希望通过人文思考促进教学理念的提升,优化教学的策略,学习为人处世的态度。

1.思考教学理念的提升

教学理念决定了教学行为和教学策略。因此,在研修团队的培育过程中,我们更多思考“为何而教”的价值观问题,以转变和提升学员的教学理念。确实,教学应该让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我们努力让学员能深刻感受到:教学应该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素养而教!

2.思考教学策略的优化

学科研修团队的学员来自不同生源的学校,所面对的学生,学习基础不一。因此,我们在强化学员学科功底的同时,也要求学员思考如何更好地使学生得到发展。如来自重点中学的学员确立了“培养和提高学优生学习动机的心理学思考及实践”这样的课题;来自普通中学的学员以高度的责任感在“学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辅导”上倾注了很多的精力。通过教学策略的研讨和反思,突出了研修团队成员“为所有学生的发展而奋斗”的共同目标。

3.思考为人处世的态度

培育研修团队的过程中,我们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使学员和本市及本省的名师接触、交流。通过和名师的联系及面对面交流,熟悉名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学习名师的成长过程、学术经历和工作作风,感悟前辈的科学态度、治学精神和处世态度。通过对为人处世态度的思考和学习,增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增强对学科团队的强烈感情,从而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学科研修团队成员在强化人文思考的过程中,专业理念和专业态度得到了较好的提升。在教学理念上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学,在具体教学行为和策略上,更多地关注了不同类型学生的发展,体现了因材施材的原则,体现了教学的长期效应和学生素养的提高。

(三)聚焦课堂教学

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一个主阵地;对研修团队的学员而言,课堂是最能体现学员专业理念和专业能力的地方。因此,课堂教学的研讨和交流也是学员的一个主要任务。在“聚焦课堂教学”这个着力点上,我们着力创设课堂教学研讨的氛围,并为学员建设课堂教学展示的平台。

1.创设课堂教学研讨氛围

尽管课堂教学对每一个学员来说,是天天都在接触的工作,但要有好的研讨效果,首先要创设研讨的氛围。

(1)听课评课

听课评课是一个普通的环节,但在研修团队的听课评课中,却有不普通的要求。每位学员不仅有听课的要求,也有评课的任务。评课时,不仅要讲出开课者的优点,更要讲出开课者的不足,还要结合自身的理解提出对不足之处的建议。这样的安排,使学员能“带着任务来听课,经过思考再评课”“突出听课的目标,体现评课的智慧”,使开课者和听课评课者都能成为听课评课活动的真正获益者。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实实在在的交流研讨,并形成惯例,形成氛围。

(2)集体磨课

除听课评课外,研修团队的学员,定期有开课的任务。在开课学员写出教学设计方案初稿后,研修团队还专门安排时间,以集体磨课的方式研讨教学设计的相关环节。开课学员有发表自己设计方案初衷的机会,参加磨课学员也有发表对教学设计看法的任务。在对修改方案达成一致意见后,研修团队的学员还有不同的修改任务,如教学所需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具体教学环节的修改和补充等。在市级、省级,甚至全国级的观摩课和评比课中,更是全体参与、互帮互学,研讨氛围浓厚。

(3)总结内化

对听课评课、集体磨课过程中的一些观点、体会、想法,我们要求学员随时总结,书面上交。必要时确立课题,撰写论文,不断反思,力求内化。

其实,听课、评课、磨课只是教学研究工作中的一些最普通的环节。通过创设研讨的氛围并做实、做细相关工作,我们尽可能把这些普通环节变得不普通,使研修团队的学员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案例的研讨、改进和打磨,得到专业的发展和提高。

2.建设课堂教学展示平台

聚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建设课堂教学展示的平台。通过展示平台的建设,提高学员和本区域教师对课堂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1)“双高”教学能手

“双高”是“高质量、高效率”的简称。“双高”教学能手是本市课堂教学展示平台中的一个项目,每两年评比一次,主要内容是课堂教学的现场展示,通过现场的课堂教学展示学员的学科功底和人文修养。

(2)学科优质课评比

中小学各学科的优质课每两年展评一次,我们要求学员在规定时间内备课,在统一地点上课。展评按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和学员的教学设计方案两方面进行评比。

(3)教师教学能力展评

篇2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金融专学业;教学团队;人才引进与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011-03

高等院校教学团队建设是教育部、财政部于2007年联合推行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高校开展教学工作的有效组织形式。作为高校教师之间缄默知识传送、转化的纽带,教学团队的建设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整合、优化教育教学资源,因而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发展的主题之一。相较财经类院校、综合性大学等其他类型高校,理工科院校所设的金融学专业一般起步相对较晚、投入有限,体现金融专业特色的某些专业课程的教学力度、教学深度或多或少会受到一定影响[1],但也同时具备数理基础雄厚、突出实践能力发展、注重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等优势特征。相应的,理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也处于探索阶段,需结合其院校优势、教师特质等多方面因素,制定相关的教学团队组建方式、团队规模和结构以及引才与考核机制等。

一、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研究

1.教学团队的内涵与特征。上世纪80年代,团队研究开始被应用于教育体系,美国学者Joyce B.和Showers S.率先提出了“同伴互助”(Peer Coaching)的概念,他们通过实验结果的比较,认为教师应协同互助,形成同伴关系共同对教学进行研讨,并实行系统的教学训练与反馈,相互学习并改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2]。我国学者对于“教学团队”这一概念尚未形成统一定义。马廷奇从高校发展的任务需求角度出发,认为教学团队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推进教学改革为主要任务,由为共同的教学改革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的教师组成[3]。孙丽娜、贺立军将教学团队定义为,由某一专业或某一课程的教师组成的、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而相互协作、共同承担责任的教师群体[4]。张意忠则指出,教学团队是由少数技能互补、愿意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而分工明确、相互承担责任的教师组成的队伍[5]。上述研究虽对教学团队的界定有所不同,但都突出了教学团队的两大基本特征:一、目标同一性,教学团队需具备明确、一致的团队建设目标;二、责任互担性,教学团队成员应相互协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承担团队建设的责任。

2.教学团队的组建模式。作为一类非正式教学组织,教学团队的组建模式有很多种,如基于教学研究室组建,基于课题组建,基于一级、二级学科组建,基于课程组组建等。根据学科方向、教学内容要求和培养模式等,成立数个由多门课程组成的课程组,组建相应的教学团队,这一组建模式不仅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与任务要求,同时有利于教学团队的形成和发展。数据显示,我国2007~2009年来批准的205个国家教学团队中,课程(群)型教学团队数平均占90%,并逐年升高,2009年提升到100%。这种比例构成及变化说明,基于课程组的教学团队组建模式,是各高校教学团队通过逐步探索而形成的共识[6]。

3.专业教学团队研究。专业教学团队研究即以某一具体专业的教学团队为研究对象,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对其实践过程进行提炼与归纳,进而对相关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进行经验总结。专业教学团队的相关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如,李静敏通过对目前经济与管理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提出了人才引进机制、绩效考核和科研激励机制改革等相关意见[7],葛欣、许望和卢德馨总结了南京大学大理科基础平台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新探索和新成果[8],但目前尚无针对理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进行的专门研究。

二、理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探索

大连理工大学长期坚持高水平教学团队的培养建设方针,依托理工科院校的学科优势,以课程组为核心,组建了一支专业知识基础雄厚、国际化视野开阔、实践指导能力强的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本文将以该教学团队为例,对其建设过程及经验进行系统总结,以期丰富相关研究内容,并为同类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的构建和运行提供一定借鉴。

1.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的组建。教学团队围绕金融学专业的课程组进行建设,以数理与金融基础培养、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实践能力培养为主体模块,组建了一支由数理与金融交叉、国际化双语和实践能力培养等三支子教学团队构成的、综合能力较强的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①数理与金融交叉教学团队。根据院校特点,利用数理工程学科优势,以传授金融学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对金融问题的定量分析能力为目标,建立涵盖数理基础知识(包括工科数学分析、计量金融学等课程)和金融专业知识(包括公司金融、证券投资等课程)两大课程组全部师资力量的教学团队。②国际化双语教学团队。以国内教师双语授课、海外学者英文授课为主要教学模式,组建一支专业水平高、英语能力强的国际化双语教学团队,该团队涵盖国际化(英语能力)课程组(包括专业英语、国际金融等全英或双语课程)的师资力量。③实践能力培养教学团队。以培养学生从事金融活动的技能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组建涵盖金融专业实践(包括企业调研、综合实习等课程)和实践拓展(包括金融学案例分析、金融创新讲座等课程)两大课程组全部师资力量的教学团队。

2.专业教学团队的人才引进与培养。①多元化人才引进渠道。金融学专业采用“三大引才模式”,构筑教学团队多元化人才引进渠道:通过“高层次金融人才引进专项资金”完善教学团队,依靠“海天学者”基金计划及国际会议等吸引海外学者,利用校企合作机会聘请企业金融管理人才。首先,专业教师队伍引进。设立“高层次金融人才引进专项资金”,用作教学团队在海内外长期宣传人才招聘计划的费用,以及聘用教师的安置费用;其次,吸引海外知名学者。外聘“海天学者”、客座教授。依托院校“海天学者”基金项目,每年聘任1~2名优秀海外学者,作为特聘教授或高级访问学者,来校承担全英语授课、金融知识讲座等短期工作。依托国际会议,吸引海外人才讲座。每年定期举办“金融风险与公司金融国际研讨会”,利用会议的国际影响力,吸引更多海外知名学者、教育专家前来与教学团队进行交流互动,并为学生举办英语讲座;此外,吸纳金融管理人才。强化与大连银行、广发证券大连分公司、泰富(大连)投资公司等金融型企业的双向合作,从每个企业选聘2~4名学历水平较高、工作经验丰富的中层或基层管理人员,作为教学团队的毕业生实习指导教师,选聘1~2名高层管理者作为金融实践讲座客座教师,将具有丰富金融管理经验的相关人才充实到教学队伍中来。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不同个体需求,打造教学团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制定“青年教师海外进修计划”和“教师合作导师制度”,加速青年教师成长,组织双语教学培训和教学实验实训,提高教师双语授课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首先,青年教师培训。“青年教师海外进修计划”依托国家基金委、国家留学基金委,在教学团队内部,每年至少选派2名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合作交流院校进行半年以上的学习或进修,使青年教师通过海外交流平台获取专业基础知识、前沿金融知识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合作导师制度”为教学团队内新入校的青年教师配备1~2名教授级导师,从基础教学、课程实践及专业研究等方面对其进行全方位引导,以迅速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和专业素养。其次,培育双语教学团队。与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外语学院等部门配合,为教学团队成员举办教师双语授课能力培训学习班,聘请2位外籍教师、2位国内教师承担约60个小时的课时量,对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进行系统化培训,并协助教师进行双语教学课程的设计或改革。最后,以训促教指导实践。利用每年寒暑假,邀请大连金蝶软件公司、世华国际金融信息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模拟仿真实验室和软件的提供方,为教学团队成员进行全面实训,使教师深入了解实验室、软件的操作程序及更新情况,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模拟教学实验。

作为一项相对复杂的系统工程,理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需与高校学科优势、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方向紧密贴合,通过借助相关理论研究,探寻其建设规律及方法,并在实践过程中反复探索、修正,寻找有效的团队组建方式和教师引进及培养模式,进而不断充实专业教学队伍,推动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确保高校专业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张英,徐彬,崔兵.工科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思考[J].文教资料,2007,(3):10-15.

[2]Joyce B.& Showers S.The Coaching of Teaching[J].Educational Leadership,1982,40,(1):4-10.

[3]马廷奇.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40-42.

[4]孙丽娜,贺立军.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J].河北学刊,2007,(5):162-165.

[5]张意忠.建设高校教学团队,提高教师教学水平[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13,(2):40-43.

[6]陈晓林.基于课程组的教学团队建设模式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1,(7):72-74.

[7]李静敏.对经济与管理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团队建设问题的思考[J].大众科技,2011,(3):100-101.

[8]葛欣,许望,卢德馨.大理科基础平台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9,(6):16-19.

篇3

在组织机构的建立上,创新实践基地应依托于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设立创新创业项目孵化中心,并下设专业的实验室(如:数据分析实验室,决策模拟实验室,等)作为开放平台。创新实践基地的管理运行,一方面应当考虑充分借助于原有创新实验资源展开训练项目,另一方面应建立独立的创新创业项目指导教师团队。基地的日常管理和运行维护工作由经管实验教学中心的专职教师负责,课程培育、项目孵化、师资培养等工作由项目孵化中心领导的专业教师团队完成。项目孵化中心的专业教师团队以承担创新实验教学、学科竞赛辅导的教师为主,但并不局限于本专业和校内,还包括基地聘请的校外其他专业有经验、有能力的优秀教师、企业人士和相关专家。基地在具体运行管理过程中,还需要吸纳学生社团、勤工俭学等形式的学生管理人员逐步参与基地的日常值班和项目具体业务的督办。

二、创新实践课程培育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有一定的载体和来源。基地为学生提供的能力培养的“沃土”就是那些致力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这部分课程,既来源于正常的教学,同时又融入了更多“创新”、“创业”的元素,更关注于实践能力的训练,非常适合学生能力的持续培养。因此,深入挖掘、整合、充实、开发现有实践课程、实验项目,长(固定课程)短(短期培训)结合,简(单项实验)繁(综合实验)结合,多点(不同能力侧重点)结合,内(校内)外(校外)结合,构建分层次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是基地的一个重要职能和工作。创新实践基地的课程培育应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原有课程的改革,另一部分是新课程的开发。

(一)原有课程改革

根据经济管理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思路,原有课程的改革应围绕着学生职业能力素养、实践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三个侧重点展开。课程改革应在与任课教师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对授课内容进行整合和挖掘,对授课及考核方式进行优化。表1是北京城市学院工商管理创新实践基地近期启动的改革课程。课程改革收到了良好效果,以《连锁企业门店营运管理》为例,课程邀请连锁企业超市发集团培训部经理李丽娟女士担任授课教师,在课程的设计上除了理论教学和课堂的案例教学之外,还包含了到企业中去实践的环节。与以往单纯的企业参观不同,此次课程改革后,我们借助于校外的实践资源,不仅要求学生“带着眼睛看,带着耳朵听,带着嘴巴问”,更要求学生带着自己设计的方案到企业中实施。这一过程既培养了学生方案设计的创新能力,又锻炼了学生方案实施的应用能力。

(二)新课程开发

基地近期开发的一门平台课程是《ERP系统应用》。这一课程的开发设计,重点考虑的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在授课模式和授课内容的安排上,课程包括ERP软件系统的计算机操作、ERP理论知识的在线考试、知识问答,以及ERP现实应用的情景剧拍摄等多种内容。既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加强了学生对企业ERP系统作业流程的熟练掌握。课程还引入“合作企业”这一校外实践资源,不仅为学生课后学习开辟了方便的E-learning在线学习平台,也为学生提供了学以致用到真实企业实习、就业的机会。此外,在结合课程组织学生参加的“第二届ERP全国大赛团体赛”中,我校团队从全国16个省市32所高等院校的184支队伍中脱颖而出,以优异成绩挺进全国总决赛(全国仅9组入围),并在决赛中获得优胜奖,指导教师获“最佳指导教师”称号。《物业管理实践》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就业及学生的需求增设的一门专业课程。该课程的开发起源于工商管理专业涉外物业方向的两次专业讲座,主讲人连奕对物业行业前沿发展和经典案例深入浅出的介绍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基地以此为切入点,邀请在物业行业工作了20多年,对该行业非常熟悉、热爱的连奕老师开设了这门以案例教学为主的《物业管理实践》。课程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可,在专业对兼职教师教学效果进行的问卷测评中,名列第一。

三、创新创业项目孵化

项目孵化是创新实践基地的主要功能之一。经济管理创新实践基地主要为创新、创业、科研、社会实践四类项目的提供指导和平台支持。

(一)项目选题

基地在运行过程中,项目选择主要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方式进行。“自上而下”的项目来源:1)由孵化中心结合学科竞赛确定的训练项目;2)由指导教师纵向或横向科研课题转化(提炼)为开放实验项目;3)企事业单位委托开展的外协项目。这类项目团队成员的确定是由指导教师公开项目选题,由学生报名申请,最终采取“招投标”的方式确定。“自下而上”的项目,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组团队申报的自拟项目。项目审批需要经过公开答辩,由基地孵化中心组织专家对项目的科技含量、社会经济价值、研究的可行性等进行综合评估后,方可通过。之后,可由学生自选教师或由基地委派相关教师进行指导。学生团队成员的构成应结合项目的特点,鼓励跨年级、跨专业方向的组合,更有利于项目团队的综合成长。以“北京城市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例,创新实践基地在项目的选择上主要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项目选题的师资培训。基地通过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教师研讨会”的形式,邀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王培英教授和清华大学博士后、创新创业项目专业评审李健博士为指导教师剖析了众多获奖创新创业项目,分享了他们对创新创业项目的理解和指导经验,启发教师对项目选题的思考。第二阶段,自下而上的选题收集工作。由指导教师逐一进班对学生进行选题的动员,并且通过“创新创业项目辅导”的形式,将辅导安排写入学生课表,对经济管理学部所有新生进行了为期3个月多次进班的创新创业项目学生自拟选题的辅导和答辩工作。所有学生都自组团队申报了课题,并以PPT的形式参与了班级选题答辩。之后,优秀课题团队可代表班级参加学部层面的汇报和答辩,并评比出学部优秀选题。第三阶段,自上而下的选题招标工作。在学生充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基地部分指导教师也针对自己的科研领域提出了相关的创新创业项目选题,如:范文晶老师的《关于校园速递业务“快递小子”的建立》项目、徐丽老师的《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研究》等。这些选题通过学部平台公布后,感兴趣的同学报名,经由指导教师选拔后组成项目团队。第四阶段,在指导教师和学生团队双向选择的基础上,各确定团队填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报书》。基地在对申报书初步审查的基础上,组织学部的相关专家对各申报团队进行公开答辩审核,并最终确定上报学校的项目名称和申报级别。2013年经学校审核通过的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共26个,其中国家级项目5个,北京市级项目21个。

(二)项目引导

项目执行过程中,基地配备专项指导教师跟队辅导,并通过制定具体的执行方案和考核标准,对项目实施规范化管理。基地孵化中心在此过程中,要加强对成功项目经验和方法的深入总结,借助于TRIZ(萃智)创新性教育理论,探索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据可循的创新方法和创新规律,将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目标转化为可实施的任务方案。并将归纳得到的创新规律和创新技术有意识地推广应用于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方案的设计,指导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得问题的解决方案,真正起到对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作用。以北京城市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实践的各项学科竞赛为例,基地主要抓了四项工作:制度激励、过程控制、专项辅导、重点培育。

1.制度激励

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和指导教师参与项目的积极性,基地在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专门出台了《经管学部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生激励暂行办法》和《经管学部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教师激励暂行办法》两项制度。对学生在项目参与过程中以及取得成果后学分换算、奖励给予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说明,同时对辅导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成果如何认定进行了解释。

2.过程控制

在项目实施中,基地加强了过程控制,设置的主要环节包括:开题答辩、中期检查、结题和验收。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例,相关专家和指导教师对基地所有实施过半的北京市级创新创业项目进行了中期答辩,对参加校级答辩的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进行了预答辩。凡是通过中期答辩的团队,基地才下发资金使用卡,以此来加强对项目团队的质量监控。对于个别进展缓慢的项目团队,基地也通过“亮红灯”的方式督促其限期整改,及时完成相应的进度计划。而对于项目的结题验收,建议通过答辩的方式进行,也可以结合项目特点确定不同的考核方式。对于项目取得成果,如商业计划书、企业网络营销策划案,基地孵化中心一方面要积极促进成果向对口企业的转化,另一方面可在小范围内以“创业项目”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化实施。

3.专项辅导

基地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组织相关教师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统一培训。以“企业竞争模拟大赛”为例,分别为校内、校外的学生组织了3场和1场不等的培训,“市场营销大赛”更是举办了5场合计30个学时的专项培训,这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参赛水平的提高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基地针对项目中普遍遇到的调研问题,对学生团队进行了“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SPSS问卷分析方法”等专题培训,为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提供技术支持。

4.重点培育

基地应当结合所在学校及专业的特点,对参与组织的各项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进行分类管理,重点培育一些体现专业特色、学生参与度高、具有一定基础的项目和赛事。以北京城市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实践基地为例,“企业竞争模拟”和“市场营销”是基地重点培育的两类赛事。在2013年基地参与组织的各项学科竞赛中,这两类赛事的参与规模、取得成果都是比较显著的。其中,企业竞争模拟类大赛获全国一等奖2个,三等奖2个,华北赛区一等奖1个;基地承办了北京赛区高等院校企业竞争模拟大赛,报名参赛人数突破700人,参赛团队达到243支。市场营销类大赛,获全国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正在进行的“社科奖第六届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通过资格赛的学生突破了200人,复赛团队也超过了25支。对于这两类赛事的培育,一方面,有经验的教师形成了专业辅导团队,并引入“学生助手”充分发挥学生团队“传帮带”的作用;另一方面,及时总结竞赛取得的经验,通过培训课程体系的构建、能力训练方案的优化,使得此类赛事的辅导能够形成一种优效机制和规模效应。同时,走出校门,通过承办大赛、“名家名企进名校”公益论坛等形式的活动,扩大学校及基地此类赛事组织的影响力。

四、师资培养

师资队伍是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实践基地的主导因素,对项目的实施效果起着关键的作用。基地应创造条件,吸引更多有能力、有意愿参与学生项目指导的专业教师、企业人士加入到项目孵化中心。指导教师以“双师型”为佳,应了解专业前沿的动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实践基地承担一定的创新实验教学任务或项目指导工作。同时,基地应为专业教师创造发展和提升的机会,例如,企业挂职锻炼,专业交流研讨会等。努力做到既开发利用,又持续培养,从而形成创新创业指导教师梯队,从整体上促进指导教师创新实践教学技能和水平的提高。

五、资源保障

实践基地应当采取开放式的运作模式,自主性、开放性、科学性、层次性是其建设的基本特点,这需要一系列的资源保障。经济管理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的资源保障,一方面是项目开展所必需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如:实验室的网络环境和各类专业软件的配备;另一方面,需要有开放的平台供学生自主选择实验的内容、实验的时间和实验指导教师。这不仅要考虑开放的基础设施,还要有配套的师资力量,包括一系列开放制度的保障。特别是,在大多数高校实验资源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如何保障足够的开放时间和空间是值得考虑的问题。例如,可以通过动态规划的方式对实验室“小”(时间短、数量少)的空闲资源进行整合,尽可能创造更多的开放空间。此外,行业数据库和专业案例数据库的建设也是创新项目指导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基地需要收集工商专业各方向常用的实验数据、案例素材,构建专业数据库,在应用过程中不断充实,持续更新,循环利用,使之成为跨专业方向的共享资源。

六、总结

篇4

一、积极挖掘教师的隐性知识

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精、适应性强的师资队伍,除了要使教师运用好显性知识外,更要发挥其隐性知识的作用。隐性知识相对于显性知识。所谓显性知识,是指以文字材料、光盘等形式表现出来的知识;而隐性知识,则是藏在人脑中,别人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的知识。据专家估计,在人的知识和经验中,有70%以上属于隐性知识。显然,如何发掘高校教师的隐性知识,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我国企业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已有专家和企业家开始重视并探索如何发掘员工的隐性知识。而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高校对于发掘教师隐性知识的探索还处于很不自觉的状态。笔者认为,要在高校的专业与学科建设中较好地发掘教师的隐性知识,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口头交流。主要是通过经验交流会、专题研讨会、专业论证会等形式,让各位教师推心置腹地发言,将自己的知识、经验、体会等贡献出来,大家交流、分享。(2)文本式交流。即通过总结、报告、案例、说明等文字材料来交流新思想、新经验、新体会,使教师对专业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隐性的思想火花成为可读可见的显性知识,实现知识的共享和交流。(3)内部刊物式交流。这种形式的优点是可以分栏目、分专题、周期地进行。这种做法使许多重要实用的新思想、新经验在几百字的摘要里保存下来,并用于交流。(4)校园网交流。前面三种形式的交流也可以在校园网的展开,这样更可打破时空的限制,提高交流的频率与数量,迸发思想的火花、智慧的光芒。

二、建立高效的教学型团队

目前,关于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成果还不多见,也没有学者对教学团队概念进行过明确界定和阐释。结合团队的基本概念,笔者尝试提出高校教学团队的概念为:由某一专业或某一课程的教师组成的、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而相互协作、共同承担责任的教师群体.高校教学团队是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一种形式,它与高校科研团队一起构成高校基层学术组织的一种新形态。建设高校教学团队,必须从观念、机制和文化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为教学团队建设开辟平坦的实现通道。(1)树立和强化团队合作观念。团队作为一种组织形式,能够发挥出教学的最大效果,能够促进教师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同时能够成为大学进行组织创新的生长点。同时,创新教育要求必须用新的教育观和教师观重新审视本科教学,克服现行教学管理体系中的阻滞因素,用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来从根本上保障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因此,建设教学团队,首先要在教师和高校管理者中树立团队观念,从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高度认识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和价值,为教学团队建设提供观念支撑。(2)倡导和培育协作精神。团队与群体的根本区别在于成员之间是否能够进行良好沟通和协作。不论是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身份变化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团队目标,都需要团队成员之间能够真正实现团结协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共同负起责任。(3)提高个体情商.团队情商的基础是个体情商。要提高团队情商,首先应从提高团队成员的个体情商开始。对于个体而言,情商以自我意识为基础,包括乐观、同情心、情绪自制和情绪伪装等。虽然个体情商会受到先天性格的影响,但后天有意识的培养,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对个人情绪进行成熟调节的能力。首先,团队管理者要积极培养团队成员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激励,让个体充分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感情,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始终保持较高的成就欲望。 其次,团队管理者要帮助团队成员提高人际技能,如何倾听他人,理解他人的感受,觉察他人的真正需求,引导他人并与他人沟通内心的真实想法。总之,教会个体理解并适应他人的情绪,使个体和团队永远身处在一个温馨、融洽的人际关系之中。第三,团队管理者要教会团队成员管理自己的情绪。成员如果不能控制自我情绪,不能化解不良情绪,那么低落的情绪不仅影响自己也会影响他人。团队管理者要帮助个体在自觉控制情绪、调整情绪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与快乐。第四,建立和完善资源供给和保障机制。教学团队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其建立、生存和发展需要团队外部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这些资源中既有物质的,如团队建设和活动所需要的场地、设施、条件以及团队成员的培训机会等,也包括政策资源,即组织为教学团队建设所进行的管理政策、考核体制和激励与约束机制的调整。相对于物质资源的供给,政策资源的供给是教学团队能够发挥作用的根本保障。

三、多渠道培养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很多,归纳起来有三大类:一是校本培养,立足学校,利用本校教育资源,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进行培养;二是校外培训,将教师派到国内外培训机构、企业进行学习和训练;三是校企结合,通过产学研合作办学来进行培养。具体培养方式有:

1.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短期培训是职前培养教育的主要手段,以脱产培训为主,重点包括:对缺乏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进行普及实践技能的培训,便于他们在获得生产一线经验的同时参加社会职评或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对于来自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进行强化高等师范教育的培训,使其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满足高职教学的需要。长期培训是职后培养教育的主要手段,应以在职培训为主,侧重职后专业实践技能的巩固和提高,以及技能的更新。

2.一体化教学的培养方式

一体化教学,是通过课程的综合化,将一门或数门专业课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打破了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且将两者分割开的模式,要求教师具备这门课程所需的全部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并在教学中运用。让专业教师按照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可以迅速提高相关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能力。这是培养“双师型”教师有效方法。

3.轮岗制的培养方式

所谓轮岗制,就是对中青年专业教师实行定期岗位轮换制度。通过岗位轮换,熟悉本专业相关的实践教学岗位,培养教师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实践指导能力,轮岗期间,学校要组织落实好一对一紧密型的“传帮带”,形成制度, 并纳入教师年度考核的范畴。

4.承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培养方式

实践教学基地包括各类实验室、专业教室、实训中心、校办企业等,实践教学基地必须紧跟社会生产的发展步伐,不断更新改造。因此,它是“双师型”教师进行长期培训的场所,应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断完善自我,提高“双师”素质。

5.教师到企业兼职的培养方式

很少有学校公开支持或鼓励教师兼职,主要是担心影响正常教学。教师要真正成为“行业专家”,没有名副其实的岗位实践经验是不行的,而在培训经费和时间紧张的情况下,鼓励教师适当兼职是学校、企业和教师实现“三赢”的有效方式。

6.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方式

产学研结合培养包括参与校企合作办学、科研与开发等。学校尤其应注重科研在“双师型”教师培养中的作用。应鼓励教师结合专业教学改革承担科研项目,承担与专业相关的技术应用研究项目,特别是开发与企业结合的横向技术应用项目。这样,在促进教师学术水平提高的同时,了解和掌握行业、企业的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接触行业和企业的生产、管理实际,为专业教学改革提供第一手资料,促进“双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实际上,上述措施在许多学校已经得到广泛运用,只不过由于过去较多地关注“双师”个体,而未使这些措施充分发挥其作用。因此,要促进“双师”结构教师团队的形成,还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建设和评价标准。

7、全方位保证

篇5

关键词:学生办厂;教师指导;企业化运行

中途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经济社会的巨大进步,未来社会需要大量的创新创业人才。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大力支持并多次在各高校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根据大学生创新创业初期条件,结合小型企业资本有机构成低、社会劳动力容纳量大的特点,选择以培养创办小型企业为目标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本项目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团队为主体,建立一个“广科机械加工厂”。为保证学生在项目训练中能获得预定的能力,制定工厂管理制度,模拟企业运作方式,将学生团队成员按企业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岗位进行分工,通过学生自己对本工厂产品设计制造以及生产经营的实施过程,使团队每个成员得到训练。

一、团队特色

学生团队方面:参与本项目的学生是通过自愿报名、任课老师和辅导员共同考查,指导组全体教师共同研究确定的。学生成员成绩优秀,基础知识扎实,求知欲强,对模具设计及制造或者机械零件加工有浓厚兴趣,对学习高新技术有着执着的追求。

教师团队方面:指导教师均具有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有的直接来自机械企业生产一线,设计制造经验丰富,是一支“双师”型队伍;其中指导教师团队负责人兼具高级工程师和副教授职称,是一位曾经多年从事机械工业企业生产的中型国有企业厂长。

二、现有基本条件

(一)学院及系部领导高度关注并全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到学生团队成员挑选、指导教师队伍组成、实训基地的保证、训练耗材的供应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支持。

(二)机械系现有一座1550平方米机械加工实训车间,内有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线切割、电火花及通用机械加工设备70多台,价值700百多万元,有由10人组成的实训教学团队及完整的组织机构。

(三)有一个经验丰富的“双师结构”教师团队。团队成员专业知识及技能结构合理,有富于创新,乐于奉献、甘为人梯的精神。

三、项目特色及创新点

(一)立足现有条件,以本系机械加工实训车间为平台,挑选一批优秀学生,组织一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指导教师团队,以模具设计制造、通用机械零件加工全过程为载体,组建一个 “机械加工厂”。

(二)本训练项目是借助一个虚拟的工厂组织机构,搭载机械系“机械加工实训车间”真实实体进行实际运行。在项目训练中,每个同学根据预定的角色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在老师的“全指导、半指导、零指导”进程中,分别获得模具设计、零件制造、生产经营、质量管理等技术技能,为走上社会创新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三)本项目具有“三实一虚”特点。即训练平台(机械系实训车间)真实;团队(学生和老师)真实;训练内容(外来生产业务加工)真实;组织机构(广科机械加工厂)虚拟。

四、项目运行方式

(一)运行目标

以机械系“机械加工实训车间”为真实平台,在虚拟的“广科机械加工厂”组织机构中,对学生团队每个成员加以训练,使他们分别获得模具设计、零件制造、生产经营、质量管理等多种技术技能及素养,为未来独立创新创业打下基础。

(二)团队成员分工

1.工作岗位设置。按照机械加工厂生产经营特点,将训练岗位设置为:冲压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设计、通用机械零件加工(含制造工艺设计和加工实操)、生产经营策划、质量管理、物资供应、财务管理7个岗位。

2.学生团队分工

将学生团队5个成员按前述设置的7个岗位进行分工:其中3人分别担任冲压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设计、通用机械零件加工(含制造工艺设计和加工实操);另外2人分别担任生产经营策划和财务管理、物资供应和质量管理。

3.实训指导教师分工

将5位指导教师按前述7个岗位的指导要求进行分工并落实到人,形成文字文件后再在两个团队全体成员会议上宣布,在项目运行中执行。

五、项目实施计划

(一)前期准备工作

前期以对学生进行培训为主,学习安全生产基本规程和加工厂的管理制度,熟悉生产环境和实训车间,了解客户下单签订合同与组织生产的流程。因加工厂条件所限,客户可由教师扮演,预定生产加工两套难度适中的塑料件模具产品,模拟与学生签订加工合同,此部分工作主要由市场部人员负责。其中对生产过程中需要用到的专业知识,如:客户提品特性,所需材料的性能,产品大致设计方案,加工工艺,产品价格估算等,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为下一阶段的训练做准备。

(二)项目训练阶段

借助机械系机械设计与加工既有平台,按照学生担任的岗位角色,进行岗位技术技能强化训练。

1.产品设计阶段

主要由工程部人员负责,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工艺设计和模具设计,出具模具图纸,确定后续加工工艺方案,估算价格等。

2.备料,进行模具制造,加工模具零件,装配试模等。

3.产品设计汇总,总结解决设计问题。

六、训练方法

按照“全指导、半指导、零指导的”渐进式训练方式开展工作。初期,学生在教师的全面指导下进行工作;中期,学生自己工作,遇到问题时,老师给予指导;后期,学生自己独立开展工作并进行总结,老师给予评价。

七、训练内容

(一)技术类

1.根据用户提供的产品图纸技术要求,进行模具设计;编制外购件、外协件、标准件清单;

2.按照模具零件图的设计要求,编制生产工艺文件;编制生产准备清单,包括工具、量具、刀具及其它外购物资清单;

3.根据用户提供的零件图纸技术要求,编制生产工艺文件;编制生产准备清单,包括工具、量具、刀具及其它外购物资清单;

(二)生产类

1.根据技术部门提供的生产工艺文件,按照用户提出的时间要求,编制生产计划安排表;

2.根据生产部门的计划安排,按照机械加工工艺文件内容,组织实施生产。

(三)管理类

1.根据技术部门的物资清单,清点厂内现有物资,缺额所需立即购买,保证按时按量供应生产性物资。

2.按照财务管理相关规定,准确及时收付工厂资金。

3.对生产过程及出厂产品进行严格质量检查;

4.对外经营业务策划和实施。

八、项目进度安排

(一)储建阶段

按照《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管理办法》组建学生团队和指导教师团队,撰写项目申报材料并按规定程序申报;项目获批后,与机械系机械加工实训车间共同商定车间及机床设备使用事项;宣告“广科机械加工厂”成立。

(二)训练准备阶段

对学生团队成员进行培训,学习安全生产基本规程,熟悉场地和生产环境。购置训练材料,做好训练准备。

(三)项目训练阶段

1.全指导式训练。借助机械系机械加工实训车间既有平台,按照学生担任的岗位角色,进行岗位技术技能强化训练。

2.半指导式训练。通过学生自己及其它方式对外承接简单模具设计制造和机械零件加工业务。以学生为主体,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对外业务制造工作。

3.零指导式训练。由指导老师设定项目,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最后由指导老师对学生的工作质量进行测评,学生自己作出总结。

(四)项目总结验收阶段

1.项目组成员将前期训练及实践进行总结,撰写总结报告;

2.将在项目训练中设计的图纸、机械加工工艺文件等技术资料整理成册;

3.撰写发表项目成果论文;

4.向学校相关部门办理“广科机械加工厂”物资及财务交接手续;

5.组织项目验收。

九、结语

开展本项目的研究,就是要积极探索和实践,将我校以“广科机械加工厂”的活动形式的创新设计教育教学活动推广到全专业,扩大受益面,稳定并扩大创新设计教导教师队伍,同时借助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开展这种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提供物质基础和保障,大力加强机械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以创新作品的设计、制作及其竞赛活动,切实加强对我校工科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并将教改教研的成果进一步上升到新的理论高度,以期形成地方院校中富有特色的机械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篇6

一、 “多元互助、多层共赢”教师团队赛课定义

“多元互助、多层共赢”教师团队赛课,即以骨干教师、中间层级教师、新教师三个层级自愿结对为3~7人的团队单位,参加某一学科赛课活动;团队成员共同参与教材分析、教法钻研、现场磨课,团队互助研讨活动贯穿于教研竞赛的全过程;致力于实现参赛内容、执教老师、团队分工、研讨模式、活动时间完全自主,形成人员多元、形式多元、分工多元、互助多元的参赛格局,达到各层级教师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共赢成长。

二、“多元互助、多层共赢”教师团队赛课缘起

作为幼教集团,我园每年会定期举办一次集团赛课活动,同时也参加市、区各类型赛课。多年的赛课,让我们发现传统赛课存在以下弊端:

1.赛课是少部分老师的舞台,大部分老师被边缘化

传统的赛课报名多采用自愿和小组推荐的形式,推选出的老师往往都是工作激情高,愿意“冲锋陷阵”的青年教师,或是幼儿园指定出的骨干教师,“赛课”活动就成为小部分老师展示才华的舞台。而大部分教师没有参与其中,对赛课活动漠不关心,仍然因循守旧,缺乏改进的动力和学习的激情,在校本研修中被“边缘化”了。

2.赛课流于形式,重结果而不重过程

传统赛课以结果为导向,把课堂当成竞技场,参赛教师往往凭己之力精雕细琢力图打造完美、理想化的精彩课堂。但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创造性工作,需要集思广益,进行教学反思,探寻教学奥秘。个人单枪匹马积极备战,缺乏集体过程研讨,造成部分老师寻求网络帮助,照搬现成活动而缺乏创造。部分参赛选手反映压力太大,就为了拿名次,表示第二年不愿报名参赛了。

基于对传统赛课弊端的分析,我们认为赛课应从以结果为导向向过程互助、多层共赢、共同成长转型。为此,我们经过不断摸索和调整,创新设计了“多元互助、多层共赢”教师团队赛课模式。

三、“多元互助、多层共赢”教师团队赛课组织流程

第一步,启动赛前培训和动员。组织教师对赛课方案进行学习,明确赛课组织目的和参赛方式。请专家对赛课评分标准进行解读,重点讲解赛课重点,帮助教师提升活动设计和实施能力。

第二步,团队招募,形成赛课小团队。我园共有7所分园,要求每园上报2~3个参赛团队。各园按骨干教师、中间层级教师、新教师要求自己招募组建团队,自选组长。共形成16个参赛队,参赛老师占集团教师总人数90%。为参赛公平,规定各组派新教师执教。

第三步,团队自主磨课研修。集团充分保障每组有一个月的磨课时间,并聘请一位专家在各组有困惑时给予咨询解疑,但专家不参与全程设计,以保证参赛公平。一月中,各组自定研究时间,研究形式,开展了3~7次不等观摩研讨,活动设计和执教流程多次修改完善。

第四步,组织集团团队赛课。集团团队赛课用时4天,邀请5名市区专家组成评委小组进行客观公正评价。组织教师到各分园赛课现场观摩评课,共计300人次。

第五步,赛课颁奖、展示及再培训。 采用现场颁奖的方式对团队一、二、三等奖颁发证书及团队奖金。专家作赛课总结,对参赛问题作再培训。同时安排时间对一等奖获奖团队作集团展示。

四、“多元互助、多层共赢”教师团队赛课活动原则

1.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教师在同伴互助的组织、实施和总结反思中始终以如何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幼儿和教师专业发展为宗旨。要求自主研讨仅仅围绕该原则,随时关注全组成员参与和投入。为此,我们要求赛课后各组要召开总结会,让每个老师带着问题分享自己的收获。

2.尊重性原则

按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观点,尊重是人的一种高级需要。但在“多元互助、多次共赢”赛课团队中,互助成员之间在教龄、职称、专业发展水平及特长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为此,我们让团队成员认识到:正因为有差异,团队才有不一样的声音,有多角度思考,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和提升。因此,团队活动中人人要发言贡献智慧,同时尊重每个人的不同思考,遇到实在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可申请专家指导。在同伴互助中,只有每位成员的观点和意见都得到尊重,才能形成良好的研讨氛围。

3.互动性原则

互动是主体间相互发生作用或变化的过程。一枝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团队要淡化个人主义,倡导不同层级、不同形式多元互动。如:骨干教师如何发挥引领优势,又充分调动团队积极性,中间层教师教学多年缺乏激情,但在经验传授上能找到价值感,年轻教师经验缺乏但敢想敢干,点子多样。多样的冲突更有利于集体互动和个别互动。为此,我们充分放权给小组在分工协作中的协商和切磋,尊重他们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如:某个小组发现年轻教师执教语言太嗦,就由一个老师用摄像机记录并让其自己反思,再由一个老教师具体指导每句提问,经历这个互动过程,这位年轻老师有很大提升。

4.过程原则

团队赛课活动淡化“赛”,重视“课”;淡化表演,突出常态;淡化结果,注重过程。在一个月的小组研讨中,团队集中精力和时间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团队赛课关注的是执教者和团队自身在原有水平的成长,重视营造一种合作、研讨、反思、共进的氛围。最终每个团队都有奖项。除了按一、二、三等奖设置奖项外,还有最佳进步奖、最佳合作奖等等。

五、“多元互助、多层共赢”教师团队赛课成效

1.经历互助过程,形成互学氛围

团队赛课让老师们经历了自由结对、分工合作、并肩作战的过程,在合作中各自发挥特长、潜能,取长补短,加强了教师专业对话、沟通、协作,形成了互学的良好氛围,建立了教师间深厚的友谊。

2.加快共进进程,实现多层共赢

篇7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湖北十堰442002)

【摘要】为充分体现全国大学生机械类专业系列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全面培养大学生的综合工程素质、创新意识及团队协作精神。本文将各类国家级机械类专业大赛有机的进行融合,充分利用各类大赛的竞赛培养模式、竞赛师资力量、竞赛优秀学生团队、竞赛优秀成果,探索出一种良好的将系列大赛资源及成果进行教学转化的机制,从而实现大赛为教学服务、大赛提高教学质量、锻炼学生综合工程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创造意识及课堂活力的目的。

关键词 国家级大学生大赛;机械类专业;教学转化;实践教学;自主学习

0引言

目前一些国家级精品大学生机械类专业系列大赛主要有: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慧鱼组竞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技能竞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创新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设计大赛等。这些大赛大多受到国家及省级重点支持,涉及到机械类专业的一些重点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实习课程。这些大赛的宗旨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注重大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综合设计能力与协作精神的培养;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工程实践的训练;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需求进行机械创新、设计、制作的综合工程能力培养;提升大学生工程创新意识。

总的思想是既注重基础能力又强调专业素养,即重视个人能力又强调团队协作,理论与实践并重,尤其强调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培养,这对培养现代机械专业人才在教育教学理念上是一次重大的变革,为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迈出了坚实而有力的一大步。

1竞赛成果教学转化机制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在大力推进课程建设与大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将学科竞赛机制纳入培养计划中,使学科竞赛与常规教学环节相结合,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和学风建设等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从人才培养角度出发,研究学科竞赛。陈永刚提出了理顺学科竞赛与培养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依托学科竞赛模式培养专业创新人才[1];赵瑞军提出了基于学科竞赛平台的构建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2];万敏提出了构建以学科竞赛为契机的大学生能力培养模式,从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出发,研究学科竞赛[3];牛芗洁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探索了“3+1”实践教学新模式[4];于保华提出了基于学科竞赛的机械工程实践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思考。从学风建设出发,研究学科竞赛[5];史宁探讨了学科竞赛与高校学风建设之间的关系[6];袁建萍阐述了学科竞赛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从学科竞赛本身出发,研究学科竞赛[7];刘长宏提出了校、市、省、国家4层次和基本技能、综合能力、创新能力3维度学科竞赛体制[8];陈伟探讨了高校多层次学科竞赛机制的构建[9];蔺绍江以学科竞赛活动为有效载体,构建了基于质量工程的学科竞赛结构体系[10]。

然而,各类学科竞赛的竞赛成果如果不能全面、系统地融入到高校的教学实践建设中,那么这些活动就不能稳定地、可持续地发展。因此有必要理顺各类学科竞赛与教学转化之间的相互关系,选择恰当的转化机制,促进教学质量的大幅提高。

2竞赛成果教学转化的目标与总体规划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拟创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各类大赛之间融合后形成团队间、年级间、专业间“传帮带”的优良协同创新学习平台;拟建立集创意、设计、绘图、工艺分析、加工制造、试验示范一体化的小型“创意工程坊”或“机械创新实践基地”,成为机械专业精品资源开放基地;研究将系列大赛资源及最新案例成果进行教学转化的机制,实现充分利用各类大赛的优良成果为教学服务、提高教学质量、锻炼学生综合工程能力、激发课堂活力的目的;组织青年教师或高年级优秀学生、大赛获奖标兵、学生社团开设机械专业相关指导课,如各类三维软件模块教学课程,创新设计制造方法等课程。

3竞赛成果教学转化的具体实施方案

具体的研究内容及思路主要分四个层面:

①学生层面

针对各类大赛由指导教师鼓励并指导学生建立各种社团,作为学生课余对本专业各方面各层次学习与交流的重要平台,社团的骨干力量为参加各类全国大赛的优秀学生团队。对本专业的在校学生通过一些讲座、培训以及组织一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对所学专业的学习兴趣,将参与大赛时的培养、学习模式、学习经历经验以及一些重难点知识点进行有益的推广,起到良好的“传帮带”作用。

各类大赛参赛的学生团队要互相沟通协作,不能单独割裂开来。各类大赛所涉及的专业课程有广泛的交集,如机械制图、机械原理及设计、公差与配合、机制工艺、金属材料、金工实习以及各类二维、三维软件应用等,只是侧重点有所差别。目前出现的一些典型问题是因各类大赛参赛团队的相对独立,造成了学生能力培养上出现了一些偏颇,如参加成图技术大赛的学生强调制图,对零部件设计制造工艺缺乏认识,参加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学生强调创意与设计,学生制图及制造工艺能力的强调不足,对于这种现象,亟待探索一种各类参赛团队学生的融合机制,共享竞赛的培训资源,提高学生的综合工程能力。

每年各类大赛参赛的每个学生都应写出参赛的总结报告,结合各类课程分析参赛的重难点、得与失,分析各类课程在本专业中的作用与地位,在学校公开展示,对广大学生以启示。

②教师层面

前述各类大赛所涉及的专业课程有广泛的交集,应当组织协调好教授各类课程的优秀指导教师,教师之间要相互融合,形成一个强大的教师指导团队,既有利于提高各类大赛的指导水平,又便于各类课程指导教师将各类大赛的成果带回课堂,为现有的教学设计提供鲜活的素材。

③资料收集

对全国各类大赛学生优秀作品(电子资料、纸质资料、实物资料等)进行广泛收集,并提供给各专业课程教师,作为良好的教学素材加以充分利用,启发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对全国各类大赛参赛学生的不良及较差作品、培训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错误也应广泛收集,作为反面案例用于课堂教学,给学生以启示。

如何将这么多丰富的素材展示给学生,并巧妙运用到各课程教学过程中,还亟待进一步探索研究。

④教学设计

各类大赛所涉及的各类课程指导教师在赛后要站在本门课程的角度总结培训的重难点、出现的问题,解决的策略,大赛的得与失,比赛经验与启发,并写出总结报告分发给所有课程教师,一方面加强了教师之间的教学沟通,为提高本专业课堂教学质量带来有益效果,另一方面将进一步提高本专业各类大赛的培训水平。

本专业各类课程的实践环节如机械制图(测绘实训)课程大作业、机械原理及设计课程设计、工程实训零部件制作等,其实训、实验、课设指导书每年应将各类大赛的优秀作品引入进来,一个作品应包含有各类课程的知识点,让学生从制图实践到分析其原理、设计、工艺到最后在实习工厂通过金工实习制作出来。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综合工程能力又能改变原来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千人一面”的弊端,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如何筛选各类大赛优秀作品,并进行综合归纳,如何将这些作品融入到各类实践课程中并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非常值得广大机械类专业教师探索实践。

4总结

近年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举办各类创新大赛,主要就是想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将国家级大学生机械类专业系列大赛融合后形成的优良协同创新学习平台可以让学生从原来的“不愿学、学不会”到“喜欢学、学得好”发生巨大的转变。“学生看到的、听到的东西可能很快就忘记了,但实际动手做出来的东西印象极为深刻,甚至可能会铭记一生”。所以本文提出的机械专业各类大赛的融合与教学转化研究,强调实践教学、自主学习为指导思想,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永刚,汤孟平,王懿祥,等.依托阶梯式学科竞赛模式培养GIS专业创新人才的实践与思考[J].河南农业,2010(7):6-7.

[2]赵瑞军,温晓娣,李红球.基于学科竞赛平台构建的创新人才培养[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3):13-15.

[3]万敏.构建以学科竞赛为契机的大学生能力培养模式[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5(1):145-147.

[4]牛芗洁.专业学科竞赛与计算机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3):109-110.

[5]于保华,徐泽源,姚培锋,等.基于学科竞赛的机械工程实践教学改革与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20):158-159.

[6]史宁,陈芳.简论学科竞赛与高校学风建设之关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28(2):28-30.

[7]袁建萍,周艺红.学科竞赛在高职学风建设中的作用[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14-16.

[8]刘长宏,戚向阳,薛猛,等.“四层次、三维度”学科竞赛体制的改革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109-111.

[9]陈伟,张伟,孙国梓.高校多层次学科竞赛机制的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6):64-65.

篇8

Abstract: Propose a software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ology based on students' interests, to solve the problems that the students are short of interests on practical teaching. The methodology emphasizes on the change of the teaching organization, and try to make the teaching useful based on students’ interests by respecting students’ personality and teamwork cooperation. It’s been proved that the methodology is efficient and productive to improve the practical skills of students.

关键词: 兴趣导向;实践教学;软件教学

Key words: interests orientation;practical teaching;software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5-0253-02

0前言

实践教学是软件类各专业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软件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来巩固课堂教学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高校中广泛采用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内实验、开放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科研训练、毕业设计等方式。这些教学方式按照不同的实践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锻炼,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然而笔者在实施这些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仅是在被动的接受练习,学生的积极性不足,主动学习和创新学习的意识不够,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本文将分析目前各种实践教学方式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结合笔者近几年在开展软件兴趣小组、软件校企合作培训、软件竞赛训练营等活动中积累的经验,提出以兴趣为导向的实践教学的方式,并探讨该方式对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产生的影响,以期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1目前软件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软件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程学科,实践教学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社会培训机构、企业及众多学者都对软件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体系的制定与实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持续的探索,各种实践教学的创新和改革不断被提出。目前高校中教学体系中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包括课内实验、开放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科研训练、毕业设计等。这些实践教学活动按照不同的教学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锻炼,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尽管这一体系在教学实践中被证明是合理的有效的,并且还在被不断的改进和创新,但是笔者在实施这些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还是发现其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1 部分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对实践教学的态度不够端正学生知道参加这些实践教学活动是为了锻炼和提高他们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但是这种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并不深入。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参加实践教学和参加理论教学一样,都是为了拿到学分。因此学生只会完成实践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任务的要求,而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更高一级的要求。这一点在准备考研的学生中体现最为明显。可见由于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对实践教学的态度不端正会使得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投入不足,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1.2 实践教学的过程和内容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尽管目前高校的实践教学体系已经基本完善,而且还在不断的进行改进和创新,但是在具体实施教学中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还是会受到诸多因素限制,如学时的限制、教学场地的限制、指导老师人数的限制等。这些限制使得实践教学中所能采用的教学手段比较单调,教学的组织和教学过程相对固定,与企业实际的软件开发实践过程相比缺乏真实性和灵活性。教学内容的选择也往往是为了在规定的学时和场所内完成教学任务而脱离了实际应用,学生开发的软件没有任何实用价值,都只是为了完成所规定的各项功能拼凑出来的程序。以上这些因素都使得学生难以对实践教学产生兴趣,因而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主动学习和创新学习的意识不够,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2以兴趣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方式的提出

分析上述实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可以看出,尽管目前实践教学的体系结构是比较完整的,但是具体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把实践教学的特点完全发挥出来,可以说目前的实践教学主要还是沿用了理论教学的套路,学生是在“学实践”,而不是在“练实践”。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来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必须靠自己不断的练习来积累,而不是向老师学来的。学生主观上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客观上又受到各种制约因素的影响,因而难以对实践教学产生兴趣;因为没有兴趣,学生就不会主动的投入的去进行练习。而反过来看,如果学生对实践有浓厚的兴趣,就会自觉的去学习,对于客观的限制因素,也会主动的去想办法克服,学习的效果会显著提高。

对于如何提高学生对实践学习的兴趣,笔者近几年做了一些探索和研究。先是在学生学习了Java编程课后组织开展Java兴趣小组。兴趣小组中划分了若干学习小组,由能力强的学生担任组长,组织和辅导本组成员的学习。学习小组之间定期组织相互的交流与探讨,学习小组内部或小组之间可以组成项目组,以完成一个软件项目。兴趣小组内的各成员一起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这个环境内学生普遍表现出了比常规实践教学中更高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软件校企合作培训是由学校IT实训中心联合相关软件企业开展的,培训内容包括软件外包开发、3G手机软件开发、嵌入式软件开发等。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选择参加适合自己的培训,培训过程由来自企业的项目经理按照企业真实的软件开发过程来进行组织,培训内容和学生所开发的软件项目都是具有实用价值的企业真实的软件产品。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身临其境,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较好。另一个实践教学的创新方式是开展软件竞赛训练营。训练营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参加各类软件竞赛为途径,组织学生进行编程和算法方面的训练。由于有参加竞赛并获奖的目标激励,学生在学习中兴趣浓厚,积极主动,进步很快。

通过对这些活动中经验的积累和总结,笔者认为可以有多种形式和方法来调动学生在实践学习中的兴趣,而只要有了兴趣,就会有积极主动学习的愿望和要求,学习的效果也会相应提高。虽然上述的实践学习活动都是以课外学习为主,但笔者认为其调动学生兴趣的经验也可以应用于常规的实践教学中。在这里我们提出一种以兴趣为导向的实践教学的方式,以期改善目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以兴趣为导向的实践教学的方式并不改变目前实践教学的体系结构,该方式强调在实施实践教学活动中改变以往“课堂式”的学习方式,而是要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兴趣的引导可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主观方面可以通过企业参观、职业规划教育等形式让学生认识到实践能力在软件专业学习和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对于考研的学生也需要让他们意识到实践动手能力对其以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客观方面需要对实践教学的手段和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这往往会涉及到对学时、场地和设备、指导老师等前面所说的限制因素的调整,因而会有一定的困难存在,笔者将在下面提出一些具体的解决办法作为参考。当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使学生对实践教学产生兴趣时,学生将会发自内心的积极参与到实践中,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将得到发挥,从而最大限度的获得实践教学的效果。

3以兴趣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方式的实施

从笔者近年来的探索和研究看,以兴趣为导向的实践教学的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方面的困难。有些困难是来自教学场地和实验设施等硬件方面,还有些困难是来自教学的组织安排和具体操作等软件方面。有些困难是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的,而有些困难则是可以想办法克服的。下面是笔者总结出来的一些好的方法,可以作为实施以兴趣为导向的实践教学的方式的参考。

3.1 以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来激发兴趣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国外教学的一大特点。国外大学的实践课程设置中有一个称为Directly Study的个性化课程,该课程内容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并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这样的培养方式能够因材施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个性化培养学生也体现在作业的要求方面,在国外的大学中学生的作业量和研究量很大。作业中的Assignment(大作业)和Report(研究报告)可以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和思考的能力;Presentation(演讲)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Teamwork(小组联合作业)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国内大学虽然无法直接照搬国外大学的做法,但仍然可以按照这种个性化发展的思路来实施我们的实践教学。

3.2 以团队精神激发学生的兴趣现代软件开发是以工程化的团队合作为基础的。以团队或小组来组织实践教学已经成为目前常用的形式,这种形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融入一个团队时,他就会有一种归属感,他会以团队目标作为自己的目标,以团队的荣誉作为自己的荣誉,这将极大的激发出学生潜在的兴趣。特别是对于落后学生,当他意识到他会拖整个团队的后腿时,他更会奋发努力向前追赶;而团队中的其他成员也会因为要帮助落后成员而不断努力的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两方面因素的结合将使学生兴趣高涨,热情倍增,你追我赶,共同进步。同时还可以考虑在一些实践课程的考核中引入团队评分制度,这将从机制上进一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团队合作。

3.3 通过改变实践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兴趣由于实践教学的目的和特点与理论教学完全不同,因此不能在实践教学中照搬理论教学中的模式和经验。实践教学中虽然也需要有老师的讲解和示范,需要学生跟着做练习,但更重要的是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去主动的实践练习,否则只能学到皮毛,而难以真正的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实践教学的组织上一定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作为真个学习过程的主体,而指导老师主要起到组织引导和辅导答疑的作用。只有学生主动的投入学习,不断实践,才能培养出自己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交流报告能力、团队合作与项目管理能力。相应的,实践课程的考核也应该以系统实现、项目文档和答辩表现作为主要依据,并以学生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作为辅助依据。也就是说整个实践教学的过程可以仿照企业中项目开发的真实过程,由指导老师充当项目经理的角色,学生团队的队长充当项目组长的角色,而所有的学生都充当公司员工的角色。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请企业的项目经理来亲自指导学生,以企业真实的软件项目的开发作为学生实践教学的内容。这种角色转变将会大大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兴趣和热情,为教学的开展和取得良好效果奠定基础。

4结论

以兴趣为导向的实践教学的方式强调在实施实践教学活动中改变以往“课堂式”的学习方式,要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兴趣的引导可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当这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使学生对实践教学产生兴趣时,学生将会发自内心的积极参与到实践中,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将得到发挥,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出实践教学的作用。笔者总结近年来探索和研究的经验,提出了一些实施以兴趣为导向实践教学的参考方式,部分方式已经在笔者所在学校的实践教学中使用并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海宁,李湘健.试论教学研究型大学实践教学多元化模式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73-74.

[2]刘海燕.几种典型实践教学模式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05(6):82-83.

[3]姚万鹏.对计算机兴趣教学的认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5):143.

篇9

一、县级导师培训者团队的组建是支持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

“导师制”背景下的县级教师培训者团队的建设,成为支持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建设高素质导师团队的重点在于遴选出好的导师,导师是保证“移动教育资源与培训中心”项目开展和良好运行的核心人员。在导师的遴选上,四个项目县共同遵循一个遴选原则:依据本县义务制教育阶段学校及幼儿园的数量与分布情况,专兼结合,整合全县最优质的教师资源,采取学校或个人推荐申报、县项目办考核选拔的方式,将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善于沟通、对该项工作有热情的学科骨干教师及学校主管教学工作的校长遴选进入县级导师培训者团队。

县级导师培训者团队的成员由来自县教研室、县教师进修学校、电大师培和中小学一线各学科特级教师、优秀教研员、省市县三级学科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组成,对符合上述条件和要求的主管教学工作的校长,让其优先进入团队。县级导师培训者队伍人数一般在20~50人。例如,四川省苍溪县根据导师遴选条件,在全县通过层层推荐、条件审核和领导审批,项目启动之初确定25名教师成为正式导师,其中学科类导师21人,学校管理类导师

2人,教育科研类导师2人。这25名导师中,有特级教师3人,中专高级讲师、中学高级教师8人,省市骨干教师10人,在全县均具有一定的权威和影响。

项目县在组建县级导师培训者团队后,会根据工作需要,相继遴选和组建乡级导师培训者团队和校级导师培训者团队。例如,甘肃省崆峒县将政府督学遴选进入区级导师培训者团队,将培训、指导与督导三项职能纳入区级导师团队。该县教育局根据项目工作推进情况,再次发文建立乡级及校级导师团队,形成紧密相连的县(区)、乡、校三级导师培训者团队,共同支持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管理是支持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保证

1. 成立项目领导小组

四个项目县分别成立以县教育局局长担任小组长、副局长担任小组副组长,由教育局办公室、人事股、计财股、教研室、项目执行办公室、项目学校主要领导为组员的项目领导小组。同时,设立由项目领导小组直接管理的项目执行办公室,一般由本县教师进修学校,负责直接管理和处理县级导师培训者团队的日常事务与考核评估工作。

2. 建立规章制度

为了保证县级导师团队支持乡村教师专业成长工作的顺利开展,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相继出台制定有关政策支持文件,如《青川县导师工作职责》《青川县导师考核制度》《西和县导师基本要求》等。例如,四川省苍溪县制定8条县级导师制度:一是县教育人事股统一掌握导师使用权,导师所在单位服从人事股的派调;二是制定导师职责,明确工作要求;三是县项目办提早规划导师下校计划;四是导师小组定时交流研讨制度;五是建立导师团队学习培训制度;六是推荐导师成员参与各种工作室活动;七是适当提高导师津贴,用师培费予以补贴;八是实施导师工作激励制度。

3. 统筹规划项目推进实施进度

县项目办根据本县项目学校数量和分布区域特点、导师数量、项目启动时间和结束时间,对导师在全县范围项目学校的指导推进工作实施统筹安排,合理划分。例如,四川省青川县从该县县域特点出发,根据全县37所中心校(含九年制学校)、

7所村小、4所幼儿园分布在八个行政片区的情况,将全县的县级导师按学科比例均衡搭配,24位县级导师被分成几个导师小组,以行政片区的中心校为“原点”支持学校,逐个向中心校周围的村小辐射,采取“以点带面,辐射周边”的方式,充分发挥中心校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和校本研修等方面的引领示范职能,突出片区中心校的“中心”职能。在时间规划上,采取一年时间打基础,两年时间全覆盖,再用一年时间实施导师制背景下的教育教学行动研究。第一年,在全县行政片区项目学校中,选择20所项目学校进行支持;第二年,在兼顾指导第一批学校的基础上,重点走访6所项目学校,同时走访支持第二批24所项目学校。又如,甘肃省崆峒县,有县级(区级)导师团队成员20人,还遴选出乡级、校级导师团队成员11人。该县通过导师团队支持崆峒区16个乡镇的中心校,以中心校为活动支点,向周边学校辐射。按照崆峒区的地理状况和服务区域划片,建立2~4个活动基地集中指导,对活动辐射片区内的171所学校,坚持“送培、送法、送研、送督”到校的做法,支持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分级分层培训是确保支持乡村教师专业成长成功的重要条件

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应该承担相应的职责,要有适应这个职责的专项能力。如果导师自身专业化水平不高,没有过硬的专业基础和专业实践能力,不能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或者不能使用这些理念、方法和手段指导和帮助教师,很难为基层乡村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有力支撑。

1. 导师角色认识的培训

通过国家级和省级培训,促进遴选出来的准导师逐渐成为合格的、新型的、全方位支持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指导教师。第一,通过培训认识并支持乡村教师专业成长导师的多重角色:需求评估者,能通过课堂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诊断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分析教师需求和制订指导计划。第二,通过培训,成为能给乡村教师提供适切的通识性培训、专题培训和个别指导的新型培训者;能在教师中创建教师学习共同体,鼓励学校教师之间互动交流;成为能给乡村教师提供和推荐相关资源的资源提供者;善于发现乡村学校人力资源,调动学校骨干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示范和学科引领;善于发现优秀教学案例,组织和调动教师进行优秀教学案例的模仿教学和案例的加工改造。

2. 导师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知识的补充培训

导师应掌握成人学习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全纳教育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导师制基本理论等,明确导师的职责及任务。此外,也要对导师进行专业实践知识的补充培训,包括了解参与式培训的特点、教师需求调研工具的开发、教师需求分析技能、课堂观察与课堂评价能力、演示和讲解能力、培训能力、教育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及协助学校和教师制订专业发展计划的能力等。

国家级培训重在引领省级专家、县级导师认识项目特点,明确项目目标,理清省、县两级工作思路,学习并掌握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四川和甘肃两省的省级培训,按照国家级培训的要求,瞄准项目目标,紧扣县级导师需求,采取集中培训与后续跟踪指导相结合、项目规范性培训与当地需要灵活性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搭建项目现场工作经验交流平台和县级导师工作经验交流平台,进行典型示范和典型引路的培训,让省级专家团队成为项目有力的直接推动者。

此外,形成有效的分级分层培训模式:国家级专家培训省级专家和县级导师―省级专家依据本省实际再培训县级导师―县级导师培训本县域内乡、校导师及一线优秀骨干教师。与此同时,国家级、省级专家巡回跟踪指导县级导师,县、乡、校导师采取三条途径直接支持服务于乡村学校的师生。第一,为乡村学校教师提供即时的、现场的教师培训和教学指导。第二,提供适合儿童需要的图书、体育器材和教具。第三,举行学校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和环境卫生教育。

四、分组包片包乡,定点定人定内容,定时定期到校,是县级导师培训者团队支持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保障

1. 分组包片包乡

四川和甘肃两省的县项目办将导师团队成员进行分组包片(或分组包乡),每组负责3~4个片区或学区内所辖的学校。导师小组在每学年年初,统筹做好到每所学校开展工作的计划,报县项目办,由县项目办发文至每所学校。一方面,提醒导师所在学校提前调整好导师在本校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项目学校提前将校内校本教研活动等与导师到校开展工作相衔接,达到与项目学校的学年度教学教研工作基本同步。同时,县级导师结合导师小组分组分片包乡区开展项目工作特点,搭建联片校本教研平台,指导乡村学校教师开展用行动研究的方法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方式。

2. 定点定人定时到校

除导师小组定点到校外,四川省苍溪县的导师个人定点负责1~2所学校开展工作,这些导师能适时引领其他学科的导师来校共同解决教师需求问题。项目县还要求导师所在单位,须每周给出导师两天时间保证到项目学校开展工作。

3. 定点到校定内容

第一,导师团队每次到项目学校,须借助随行车辆载上图书包、教具包、音乐包、体育包、游戏包和上网本等教育资源到校,导师要充分利用上述资源包带领项目学校师生开展相关活动。第二,导师要背上培训资源包,包括教师需求菜单包、导师专题讲座包、教材分析包、教学设计包和课例视频包。第三,导师到校工作基本流程为:与校长教师沟通、现场听课、课堂示范、有效课堂教学研讨、观察学校校园环境及师生精神面貌、巡查安全卫生、巡查学生读书活动和文艺活动等全方位的指导和培训活动。第四,填写好开展工作的各项记录,撰写当日反思笔记,做好收集信息数据的整理、分析与研究。

各省项目县县级导师团队在这一环节中,分别形成自己的工作流程。例如,甘肃省西和县导师工作的基本流程包括:计划安排―目标设计―进校指导―进班听课―观察记录―交流反馈;甘肃省崆峒县导师工作的基本流程为:深入学校,深入课堂,现场观察―问卷与档案分析,深度访谈,现场听课―发现问题,诊断问题―调研真实需求―认真研究,商量对策―返校解决问题―跟踪调查,检测解决效果;四川省苍溪县导师工作的基本流程是“三个一”行动:一次到多校解决同一问题,一次下校导师进行一次小结,一次下校带回一个问题;四川省青川县导师工作的基本流程为“七个一”规定动作:每到一校,同该校校长或中层管理干部座谈交流,相互沟通信息;看教师一份教案;听教师一堂课;评教师一堂课;上一堂示范课;评一张试卷;结对帮扶1~2名本学科教师。

五、因地制宜,创新工作模式,是县级导师培训者团队支持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措施

通过导师5年时间持续地跟进支持乡村教师专业成长,各地县级导师团队在工作实践中逐渐探索和形成本土化的、操作性强和实效性高的工作模式,形成苍溪县导师团队支持模式、青川县导师团队支持模式、西和县导师团队支持模式、崆峒县导师团队支持模式和导师制背景下的行动研究模式等。

1. 苍溪县导师培训者团队支持模式

苍溪县导师培训者团队在工作中探索创新总结的“教师培训四大策略”“导师‘五环节’问题诊断模式”“教师专业成长五步提升目标”“四途径”培训工作模式,在导师的实际工作中已经得到充分验证,是操作性强且支持有效的工作模式。本文重点介绍苍溪县导师培训者团队的“‘五环节’问题诊断模式”。苍溪县导师通过入校指导实践、经验交流和总结提炼,逐步形成苍溪县导师团队“‘五环节’问题诊断模式”:第一环节导师门诊,第二环节团队会诊,第三环节导师引领,第四环节实践提升及第五环节持续跟踪。

在第一环节,导师到校后,首先是门诊导师的角色,对学生、家长、教师和学校管理者通过“观察”“听”“问”“查”“访谈”等方式发现问题,梳理问题,归因分析,确定解决方案。在第二环节,门诊导师对教师和学校的重难点问题,采取导师团队会诊制度,即小组门诊导师向导师团队介绍本组成员发现的重难点问题,提出拟解决方案,经导师团队成员充分讨论、分析和发表建议后,团队最后提出几种最佳解决方案。实行团队会诊,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可得到准确诊治,防止门诊导师误诊,让解决问题不走或少走弯路。在第三环节,导师引领。门诊导师带着具体实施会诊方案再次深入学校,采取讲座、示范、互动研讨和提供资源等各种不同方法,使重难点问题得以解决。导师下校引领的过程,是对门诊方案和会诊方案的运用与检验,具有实践性和实效性强的特点。在第四环节,教师按照导师的会诊方案,在导师的引领下,通过自身不断的实践与反思,最终解决问题,并在问题解决中让自身能力得到提升。第五环节,持续跟踪。门诊导师持续跟踪学校教师教育实践的各个环节,运用相应的评估方法和工具对教师的专业进步和学校的发展做出正确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指导教师调整个人专业成长计划,同时导师也应调整下阶段的工作目标和任务。最后,导师将教师专业成长中的情况形成报告,及时反馈到教师进修学校和县教育局,作为新一轮诊断式培训的起点和依据。

苍溪县县级导师培训者团队“‘五环节’问题诊断模式”,是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模式,是“循环―提高―再循环―再提高”的过程,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在螺旋式循环中逐渐提升,会有效地促进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

2. 甘肃省西和县县级导师培训者团队支持模式

西和县采取“1+2>3”的示范引领方式,即一名导师带领、培养两名学区骨干教师,两名学科骨干教师通过在学区和学校之间进行课堂比赛或教学经验现场交流活动,扩大项目活动的覆盖面。此外,该县建立学科沙龙,由县级导师、学区导师和学科带头人三级导师分别组织一线教师,开展不同主题的学科沙龙活动,探讨教学心得、教法设计、案例收集,并总结经验。此种方式的活动不仅可以拓展各学科和各层级教师交流学习的空间,转变教师教育教学理念,还能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至今,西和县全县已形成百花奇放、各具特色的学科沙龙链。

3. 导师制背景下的行动研究模式

项目县的县级导师在经过国家级专家、省级专家对行动研究方法与操作流程的培训后,分别指导项目学校组建行动研究小组,同时适时引导教师以行动研究为抓手,解决自身在教育教学中问题的一系列研究活动。例如,四川省苍溪县元坝小学立足于有效课堂的“七步法”校本教研模式,已在村级小学推广。“七步法”校本教研模式包括:反思教学,提出问题―收集资料,理论学习―集体备课,设计预案―初次上课,实验预案―说课评课,修改预案―再次上课,验证方案―归纳总结,完成方案,通过行动研究实践,参与研究小组的教师共同认为,行动研究对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最有效,同时促进教师养成研究反思的良好习惯。

篇10

1.自身队伍建设

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坚持专业指导思想,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同时积极探索新的教学科研组织模式,科研团体与教学团队相互渗透。以学科建设引领本科教学团队的发展,以科学研究提升本科教学团队的内涵,以工程实践强化本科教学团队的素质。具体建设如下:

①大力推行“名师工程”,构筑“人才高地”,牢固确立人才资源是实现专业快速发展的第一资源的观念。对于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教育教学骨干,安排专项经费,保证引进和培养力度。通过超前培训、适时培训、分层培训相结合的教师培养途径,不断深化“建设—培训—应用”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努力培养一批思想觉悟高、积极进取、创新求实、触角敏锐、手段多样、教法灵活的、适应新时展要求的学科带头人和教学科研骨干教师。

②注重高层次拔尖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特别是重点引进1~2名国内外的大师级人才,同时加强与国内外本行业知名企业的合作,并从企业聘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加入教师队伍。

③按照专业方向课群构成四个教学团队,分别为学科基础课群教学团队、信息处理课群教学团队、通信系统课群教学团队以及应用技术课群教学团队。各团队将在专业发展、学科建设、学术研究、承接项目、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教材建设等方面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作用,注重学术团队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在团队的建设和发展中,要以骨干教师为核心、以专业方向为目标、以发展特色为重点、以课程体系为线条,形成科研和教学的双重团队。

④以优化结构、提高素质为目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强化教学后备力量。对青年教师继续实行一对一的导师制,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积极鼓励教师到国外从事研究,同时每年派1~2名教师出国进修。

⑤建立教师到相关产业和领域一线学习交流、相关产业和领域的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积极鼓励教师到研究单位和相关企业单位交流学习,以提高教师的工程能力。每年有3~5名教师到研究单位和相关企业开展科研工作,形成了一支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2.教学改革与研究

团队注意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和总结,形成教学科研互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使科研基地和项目服务于本科专业教学。具体建设如下:

①以通信工程专业“教学改革试点班”的办学模式探索为先导,突出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培养。摸索出适应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要求,具有时代特色,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

②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的若干意见》,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实施卓越计划。开办通信工程卓越工程师班,培养造就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以实施卓越计划为突破口,促进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实践,全面提高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③在课程建设方面,通过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构建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并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举的课程结构。其主要特点表现为:以多门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为理论基础,形成贯穿“课程理论教学—综合型设计性实验—课程设计”的专业课群体系。加上课外创新设计活动、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形成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完整的教学体系。

④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牢固树立并不断提升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理念。以学科建设引导、科学研究提升和教学改革为动力,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坚持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探索并构建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平台。按课群的知识体系构建实验课程体系,按实验课程体系构建实验教学平台。同时,提出坚持主讲教师是实验教学的第一责任人的制度,把提高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专业业务素质、科研能力和人格魅力作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

⑤在与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共建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同时,发挥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等研究单位和相关企业单位行业的窗口效应,为教师承担重点项目或重要项目创造一定的环境和条件,在提高教师工程能力的同时,加大科研工作的力度,提高专业整体承担大型科研项目的能力,努力形成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的局面。

3.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为使学生获得实际工作知识和技能,以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立项以来我院先后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湖北有限公司、武汉理工光科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精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洛阳牡丹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湖北众友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外运长航集团船舶重工总公司等20家相关单位签订并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合作协议,为学生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以及社会实践提供了可选择的实习基地。中国湖北移动分公司还投资400余万元建立了移动通信联合实验室。

二、团队建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