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9: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创业板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平台,但是由于创业板中小企业存在发展规模小、成立时间短以及收益不稳定的特点,导致上市公司的财务存在较大的风险。2016年商务部研究院信用评级与认证中心的《中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财务安全评估报告》中提出自2012年至2016年,创业板指数已经累计下降13.78%,说明创业板中小企业的财务安全现状在不断的恶化。《深圳证券交易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做出了创业板退市制度的规定,因此基于我国资本市场新常态发展,构建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对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健全我国资本市场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性的意义。
一、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概述
创业板是相对于主板市场而言,其主要是为中小型公司、新兴企业提供筹资渠道的新兴资本市场,是对主板市场的重要补充。创业板具有上市门槛低、关注企业成长性(创业板上市要求企业近两年的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能低于30%)以及发行审核严格的特点。截止2016年10月份,我国创业板市场共有484家上市企业,上市企业总股本达到1782.4亿股,总市值超过45688.56亿人民币。基于我国资本市场新常态的发展,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比较大,综合分析导致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就是由于政治经济等变动而给创业板上市企业所造成的风险。如经济波动和关于高科技企业的税收等政策的出台往往会影响到创业板企业的股票价格,从而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造成巨大的影响,当然创业板存在的投机风险也是影响财务风险的重要因素。部分投资者投资创业板企业往往存在较大的投机心态,他们利用各种手段操纵股权价格,从而达到盈利的目的。更为严重的是操纵股权价格的过程也是破坏创业板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二是非系统性风险。非系统性风险主要包括筹资风险、经营管理风险、投资风险以及收益分配风险等等。
二、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构建的必要性
财务风险预警就是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对企业的经营活动通过各种分析方法,检测企业是否处于财务危机中,以此实现企业经营活动的健康发展。财务风险预警的关键是分析财务风险,当企业没有能力偿还到期的债务时就表明企业的财务出现风险。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则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及时进行适度监控,防止企业财务出现风险的有机系统。实践证明创业板上市企业构建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无论是对公司的健康发展还是对资本市场制度的完善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一是通过构建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有助于对创业板上市公司进行监测。由于创业板环境比较复杂,上市公司不仅需要把控好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而且还要做好市场投机者的风险防控,因此通过风险预警体系可以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测,一旦出现财务风险指标,就会发出预警,以便企业管理者及时做出相应的财务管理调整;二是有助于促进创业板制度的不断完善。虽然我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创业板制度在不断的完善,作为创业板主体的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很大程度上影响创业板制度的发展,因此通过构建风险预警体系可以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健康发展,这样避免因为上市公司出现各种会计舞弊行为,从而净化创业板市场环境,实现创业板的可持续发展。
三、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
基于对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在财务风险预警模型中较多选择多元性回归模型、多元逻辑回归模型以及神经网络判断模型等等,但是上述的模型都存在缺陷,因此本文选择功效系数法,此种方法不容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且还能通过计量模型客观的判断企业的经营现状,因此较为公平、公正。具体的财务风险模型构建这里从以下的步骤中予以说明下:
(一)风险预警指标的确定
对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预警分析首先需要确定预警指标,在整个预警体系中预警指标的确定非常的重要,如果预警指标没有选择对那么直接会影响到预警的结果。因此在预警指标确定上必须要遵循有效性、重要性、可操作性以及系统性的原则对指标进行合理的优化设计。基于功效系数法的预警体系构建方法,对于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选择时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企业的盈利能力主要是通过费用控制水平、资产薪酬水平以及经营现金流量状况等财务指标;二是企业营运能力的指标。基本指标有应收账款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以及不良资产比率等等,其主要是对企业的资源使用情况等进行分析,以此判断企业是否处于高水平的资产管理阶段;三是企业偿债方面的确定,该指标主要是对企业负债情况进行分析,分析企业的信用情况以及企业所面临的债务水平等。基本指标有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以及有负债比率等;四是企业成长方面的指标。对于企业成长能力的分析能够判断企业的发展空间,因此对于企业成长能力的指标分析主要是从资本保值增值率、营业增长率以及修正指标为技术投入比率等方面。其次确定指数权重的确定。财务风险预警指数的权重充分体现了风险指数对企业整体经营的影响程度,对此可以依据《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进行设置。最后是标准系数的确定。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预警标准系数确定需要按照不同的行业、规模以及指数类别进行划分,一般划分为五档,也就是分为优秀值、良好值、平均值、较低值以及较差值。优秀值的数值在1之上,较差值的数值在0以下。
(二)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系数的计算
在确定好预警指标之后需要根据确定的指标数值进行计算:首先计算基本指标。也就是在收集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各个指标数据之后,确定最后的指标数值,然后将各个实际值与合成的指标标准值进行比较,最后给出相应的评分;其次是计算修正指标。利用基本指标计算之后,能够得到企业大概的数值,但是其存在一些模糊,因此需要使用更多的同类型的指标进行修正,以此准确的对企业的各种情况进行分析。。其公示为:修正后总得分=y各部分修正后得分。当然在指数修正过程中还会存在特殊情况,例如当实际值大于优秀值时,利用上述的公式是没有办法却别上下挡,因此需要对指数单项修正系数进行修改,具体修改为:单项修正系数=1.2+本档标准系数-该部分基本指标分析系数;其次需要对经营增长状况、债务风险状况以及资产质量状况等进行计算;最后财务风险预警判别标准的确定,在经过上述的基本指标和修正指标后,就能得到企业的最终绩效得分,衡量得分的标准也就是根据最终的分数进行。例如通过计算创业板某上市公司的财务预警风险得分超过1,就说明该企业的财务风险系数比较小,企业的经营状况就比较好。当然在具体的预警模型中需要对绩效得分进行分级标准,具体的标准是以40、50、70以及85作为各个类型的分界点。如果分值小于40就说明企业差,在40与50之间属于低水平,而在85之上的就属于优秀的企业。
(三)模型验证结果
为了准确的对上述模型进行验证,选择至2016年创业板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财务风险预警模型要求对相关的数据进行计算,经过计算得出以下结果:37家企业处于无警状态,167家企业处于轻警状态,其中B+级企业共60家,B级企业共有49家;处于中警状态的企业为128家,具体是C级企业70家,C-级企业40家;处于重警企业的共13家,该类别企业的财务风险比较大,容易出现财务危机。而一旦出现财务危机就存在退市的风险,这样不仅影响上市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还会影响到社会投资者的利益。因此总体而言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需要强化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四、强化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对策
(一)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监督
由于影响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管理工作的因素比较多,例如政策、环境以及人员等等,因此基于我国资产市场环境相对还不完善的现状,尤其是近些年出现的各种会计舞弊行为,要求政府部门要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督力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积极出台关于完善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监督的制度。目前我国处于资产市场制度不断健全的新阶段,基于国际经济发展形势,尤其是与香港资产市场的互通等制度的实施,要求政府部门要加大立法建设,以完善的制度措施规范创业板的财务管理行为,为社会投资者提供公平、公正的投资环境;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各种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尤其是要强化对投资者的监管。在资产市场环境下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采取短线投机的手段干扰创业板市场的健康发展造成创业板指数波动较大,干扰资产市场发展,因此国家要加强对非法投机者的打击力度,不仅要给予其必要的经济处罚,而且还要对其进行刑事惩罚。
(二)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建设
造成财务风险加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双方信息不对等因素造成的,因此创业板上市公司必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首先创业板上市企业要拓展财务信息披露的途径。创业板上市公司不仅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则制度等对财务信息进行披露,而且还要切实结合大数据技术等平台,创建网络财务信息披露模式。例如创业板上市公司可以依托网站定期与不定期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披露。尤其是对于重大财务信息要做到随时披露,以此让社会投资者可以及时了解相关信息,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力;其次上市公司要丰富信息披露的内容。根据以往的经验部分上市公司在财务信息披露的过程中会存在刻意隐瞒的现象,例如对于影响企业发展的财务信息采取不披露的消极方式,对此需要社会公众要加强监督的同时,企业要从自我长远发展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
(三)健全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存在着严重内部管理问题。由于规模小,上市时间段,整个公司还处在家族治理的情况,缺乏合理的制衡机制,政策制定也容易主观和不科学,从而影响公司的长远发展。监管机构可以尝试设定新的标准,协助创业板上市公司制定更加完善的管理体系。此方面如果能够有效实旌,可以降低大股东套现等问题,对于公司与投资者与市场都是一个好的趋势。此外,还可以促进经营方面的发展,对技术和管理人员流失起到一个很好的防护作用,使众多员工更加齐心协力的为公司发展努力。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氛围。另外企业还需要做好事前控制,对客户的信用情况进行调查,确定合适的信用期,制定出合理的回收账款政策,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债务采用不同的收账方式。
(四)加强对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的理论研究
由于财务预警模型对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强化理论研究:首先需要企业在构建财务风险模型时必须要选择相应的指标体系,例如国外国家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虽然相对比较完善,但是其并不适合我国国情,因此需要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在选择的时候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置优化;其次在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数据选择上要注重年限。例如根据调查创业板上市公司往往在第一年的时候其经营管理比较良好,具有优秀的利润,但是在第二年、第三年,企业的业绩就会出现较大的波动,因此需要在财务风险预警指标选择上采取多年的财务数据。总之,随着国家对创业板市场的重视逐渐增加,相关统计数据以及标准的制定也会逐渐完善,对于构建适用我国特殊情况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也会更有帮助,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预警模型也会逐步改进,最终达到多种更加精确的预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健,孟庆胜.当前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成因与对策[J].华北金融2012(5).
[2]陈建华,张宇光.对我国创业板“三高”现象的思考[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
[3]林浩贤.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3(3).
篇2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上市公司的数量激增,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失控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避免上司公司出现快起快倒的风险,必须要重视财务管理,必须要通过科学的财务管理手段规避财务风险。本文主要主要从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角度着手,探析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规避。
【关键词】
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规避
一、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内涵
在上市公司的经营和发展过程中,会面临各种突出的财务风险状况,如果不能够及时的处理这种状况,可能会造成各种财务风险的出现,最终会影响上司公司的生产活动和正常经营。而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即指的是通过构建一个完整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来提前识别公司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并针对这些风险采取合理的措施,以达到规避风险,保证上市公司正常经营和资金安全的目的。
二、上市公司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重要性
上市公司构建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意义深远,它能够让公司及时的发现财务危机,并能够及时采取弥补和应对措施,能够保证企业的正常经营,可以及时消灭隐患,具体来说其重要性表现在以下方面: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能够及时识别财务风险因素,当这些风险因素露出苗头之时,风险预警机制中的某个系统会发出警告,能够让上市公司的相关管理者迅速作出反应,能够有效减低财务损失;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不但能够对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发出警告,还能够较为准确的分析出造成这些风险的因素,能够让上市公司管理者在第一时间找准公司财务管理的薄弱环节或风险环节,便于抓住要害,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风险进一步恶化的措施;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还可以完整的记录风险发生的原因、风险处理的过程及风险的处理结果,可以形成风险反馈机制,便于上市公司以此为鉴,在日常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中杜绝此类风险隐患的发生。
三、上市公司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具体对策
一个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应该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即:专业的财务风险分析和预警机构、配套的财务风险识别和评价体系、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制度、先进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只有具备这几个要素,才能形成相对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一)专业的财务风险和预警分析组织机构。没有专业的财务风险及预警分析机构,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构建将很难落到实处。而一个专业的财务风险及预警分析机构,能够有效的识别和衡量公司的财务风险,能够针对风险迅速作出反应,拿出应急策略,可以减少公司的损失,从而辅助公司实现财务目标收益。这个财务风险及预警分析机构,人员构成应该是自上而下的,要包括公司的经营者――企业公司财务部门负责人――财务部门高端技术人员――公司外聘专家。这其中,企业财务部门作为主要的参与者,要承担起预警机构的日常工作。这个机构中的人员要定期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测评,要主动分析公司是否存在潜在风险,并不断修正和完善公司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二)配套的财务风险识别和评价体系。
1、财务风险识别体系。要进行财务风险预警,必须要先识别上市公司是否存在财务风险。这就需要上文提到的财务风险预警机构相关人员准确把握上市公司的构成、上司公司所处的市场环境等,并能够预判上市公司日常经营所需要的资源中是否存在风险因素,要通过多种途径,对可能使上市公司出现财务风险的因素进行分类,然后针对各种潜在风险,确定合理的识别办法。在风险识别中,还有一个因素是不能忽略的,即与上市公司经营范围相似的公司财务风险记录的收集,要通过这些公司财务风险实证找出财务风险的规律性,让风险识别体系更科学。上市公司需要不断的充实风险识别体系,确保风险识别的全面性。
2、财务风险评价体系。该体系建立在风险识别体系之上,其主要是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资料与数据,来推算出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频率及可能造成的损失度。一个科学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必须要包含以下要素:针对上市公司经营中出现的各种财务风险事件,分析这些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准确的财务风险的变数值;风险因素影响程度值。同时,还要灵活的运用定量和定性评价方法对风险后果进行预估评价,以便确定哪些风险需要立即采取措施,哪些风险可以忽略。
(三)先进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当前,由于市场竞争环境的日趋激烈,各个企业都开始重视财务风险管理,各种财务风险预警模型也相继出现。每个公司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成长能力、经营能力都不同,这决定了他们财务状况的差异,在确定财务风险预警模型时必须要考虑到这种差异,要选择与上市公司相匹配的模型。当前,采用比较普遍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有简单的单变量的判定模型、多变量的多元线性判定模型、风险事件发生概率的概率模型以及神经网络模型等。上市公司应该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根据自身的财务管理能力选择适合的模型。并根据模型中的各个指标,完成对公司财务风险的准确分析,及时做出预警。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建立一个专业的财务风险预警分析机构,围绕企业的财务目标进行财务风险分析,建立科学的风险识别和评价体系,对风险的影响因素和危害程度进行宏观把握,并采用先进的预警模型,发出预警信号。才能够提高上市公司识别风险和规避风险的能力,才能够让上市公司在白日化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参考文献:
[1]王艳玲,王汉保.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研究的文献综述[J].中国集体经济.2011(24)
篇3
[关键词]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Z-Score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9.15[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2.04.018
2009年10月30日开启的创业板以其高成长、高回报的投资前景在上市之初即受到市场的热情追捧,截至2012年2月10日,创业板上市公司有281家,总市值达7434亿元。创业板已经成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小企业融资、拓宽投资渠道、完善我国创业投资体系、保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创业板上市标准相对较低,发行条件中的财务指标要求也低于主板、中小板首次公开发行的条件,具有高风险的特征。因此,准确评估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预测财务风险,对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利益、经营管理者防范财务危机和监管部门提高监管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文献回顾
以财务比率预测企业财务风险的研究起源于1930年代,最早建立单变量模型进行财务危机预测的是Fitzpatrick[1],他以19家公司作为样本,运用单个财务比率将样本划分为破产和非破产2组,结果表明判别能力最高的是“净利润/股东权益”和“股东权益/负债”2个比率;Beaver[2]第一次系统运用统计方法和财务比率进行了企业财务危机研究。但单变量分析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单变量模型没有考察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不同的财务比率可能对同一企业有相互矛盾的判断,因而其有效性在运用中受到一定限制。
为了改进单变量模型研究中的缺陷,Altman[3]按照美国国家破产法提出的破产申请条件作为企业财务失败的定义,随机抽取1946—1965年间33家制造业的破产公司为样本,按其行业类别及规模大小分层抽取了33家正常公司作为配对样本,把22个有可能预示公司发生危机的财务比率变量分为流动性、获利能力、财务杠杆、偿债能力和周转能力5个类别,利用MDA分析技术在每一类财务比率中选取一个预测能力最强的指标放入模型中,建立了5个变量组成的多变量财务预警模型——Z-Score模型:
Z=0.012X1+0.014X2+0.033X3+
0.006X4+0.999X5
其中,X1是营运资本与总资产比率,它是公司流动资产相对于总资本关系的一种衡量,是公司是否将面临运营困难的衡量指标之一,可反映短期偿债能力。一般来说,营运资产相对于总资产持续减少,往往预示着企业资金周转不灵或出现短期偿债危机。
X2=留存收益/总资产。该比率反映企业累积获利能力。
X3=息税前利润/总资产。该比率可以衡量除去税收或其他杠杆因素外公司资产的获利能力,其分析对公司破产研究尤其有效,比率越高,表明企业的资产利用效果越好、经营管理水平越高。
X4=权益市场价值/总负债。该比率能够说明股东所提供的资本与债权人提供的资本的相对关系,反映企业基本财务结构是否稳定,同时也反映债权人投入的资本受股东资本保障的程度。
X5=销售收入/总资产。这是资产周转率,它是一种能够反映公司资产营运能力的财务比率,该指标越高,表明资产的利用率越高,说明企业在增加收入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Altman通过对经营失败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如下企业财务风险的判断标准:Z
向德伟[4]选取80家上市公司的A股作为样本,对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进行了实证分析,验证了Z-Score模型在财务风险监测与危机预警中的应用,检验结论大体支持了Z-Score模型在中国股市中的有效性。王韬等[5]将上市公司分成业绩优良类、业绩一般类、业绩较差类和业绩很差类,从每类公司中随机抽取5家公司,共20个样本,对Z-Score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Z-Score模型在我国大体上是适用的。上述研究成果证明Z-Score模型在国内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方面有一定的适应性和有效性。由于可操作性强、预测准确率高,Z-Score模型已在制定信用政策、资信等级评审、风险控制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拟以我国首批28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Z-Score模型对其财务风险进行实证分析,以考察该模型的适用性。
二、实证分析
1.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我国首批28家创业板上市公司分别是特锐德、神州泰岳、乐普医疗、南风股份、探路者、莱美药业、汉威电子、上海佳豪、安科生物、立思辰、鼎汉技术、华测检测、新宁物流、亿纬锂能、爱尔眼科、北陆药业、网宿科技、中元华电、硅宝科技、银江股份、大禹节水、吉峰农机、宝德股份、机器人、华星创业、红日药业、华谊兄弟、金亚科技。以这28家公司为样本,数据选取时间为2008—2010年,样本数据全部来自于该28家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财务报表,每股市价均采用报告期最后一天的价格。
2.模型指标的调整
为了保持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的稳定,创业板对公司上市后的相关股份提出了限售要求,这些股份暂无市场价格。另外,考虑到我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特殊性,需要对该模型指标作以下调整(对检验结果并无实质性影响):
X1——营运资本/总资产=(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总资产;
篇4
关键词: 创业板上市公司, 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控制
Abstract: the gem companies from listed with greater growth since although space, gained greater chance of financing, but as the company's development, there appear company management and financial management, so gem companies facing greater financial risk. So, we must to gem companies financial risk control problem of further research.
Keywords: gem companies, financial risk, financial risk control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财务风险的概述
财务风险是公司风险的一种,是用来衡量公司财务成果和财务状况的一种风险。通常理论界对财务风险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观点认为:公司财务风险是指在公司的各项财务活动中间,由于各种不确定、无法控制的因素以及内外环境的变化造成财务系统的运行偏离预期目标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的机会和可能性。一般情况下财务活动结果包括收益(财务活动成果)和财务状况(偿债、营运和获利能力)。因此财务风险也指收益减少和财务状况恶化的可能性。
狭义观点认为:财务风险则是指举债经营给公司收益带来的不确定性,通常用股东权益收益率(ROE)或每股收益(EPS)的变动(标准差、财务杠杆等)描述财务风险的大小。这种风险主要来源于利率、汇率变化的不确定性以及公司负债比重的大小。如果公司的经营收入到期不足以偿付利息和本金,就会使公司产生较大的财务风险,甚至导致公司破产。
一般情况下广义的财务风险定义符合人们的理解,便于人们从更加广阔的视角来分析财务风险,所以笔者采用广义的财务风险定义。
二、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控制
(一)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外部控制
由于创业板上市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较大,所以我们应加强对财务风险控制的研究,寻找公司财务风险的有效控制方法,以保证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健康、长久的发展。
1、创业板市场监管制度要统一
对于具有高风险的创业板来说必须建立一套完善、规范的监管制度。创业板上市公司从监管入手,转变监管理念,真正贯彻公平公正原则,严格按照市场准入制度办事,接纳符合规定的公司进入创业板。同时要进一步强化监管制度创新,充分发挥创业板公司制度创新功能,在创新中发挥创业板疏通资本市场渠道的功能,引导和满足投资者的投资需求,确保投资市场的稳健发展。
2、防范我国特有的政府管制风险
创业板市场应认真贯彻市场机制和市场原则,尽可能减少政府部门的干预行为。在创业板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一些政府部门为了一己私利,通过违反市场规则的行为支持公司上市,并将部门意见强加于公司和股市,造成公司运作机制和股市运作机制双重扭曲,从而影响了创业板市场的正常秩序。因此,在整个上市公司的发行与上市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市场准入制度办事,减少政府的干预行为,防范政府管制风险。
(二)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内部控制
1、加强创业板上市公司内部财务活动的管理
加强现金流管理。创业板上市公司大多处于创业期,在公司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这就要求更加注重现金流管理。首先编制现金流量预算,用于量化公司的现金流量,建立全面的预算管理体系,预测未来现金收支状况。其次,建立有效的现金流量财务预警模式,从偿债能力、运营能力、获利能力、发展能力这四方面来分析,预测公司的现金流风险。
寻求最优资本结构,降低筹资风险。在不同的资本结构下企业的财务风险是不同的,所以寻求最优资本结构仍然是创业板上市公司应该重视的问题。应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合理安排股权资本和债务资本的比例, 使其达到最优组合,即在资本利润率(息税前利润率)高于负债利息率的前提下提高负债比重,进而达到防范财务风险的目的。
加强投资风险的控制。首先要加大对无形资产的投资。创业板上市公司大多为中小高科技企业,无形资产在企业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应加大对先进技术和高科技人才的投资,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更好地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其次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也是加强投资风险控制的方法。通过投资组合来降低长期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从而降低风险,实现收益的稳定性;公司也可以加强对投资项目的立项、评估、决策、实施、处置等环节的严格控制,用于控制公司投资风险。对于公司的短期投资,则可以通过存货项目分析,加强存货的流动性以及应收账款的流动性,同时选择适当的长、短期投资数量也是有效控制投资风险的方法。
2、加强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分阶段管理
上市公司对财务风险的管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尤其是创业板上市公司更应该加强对财务风险各个阶段的管理。
事前控制。一方面要求公司建立完善合理的财务预警系统,通过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建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和长期财务预警系统等提前预测将要发生的财务风险的可能性和损害程度。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公司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财务人员和经营管理者的风险意识,加强财务人员建立和管理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专业能力,从各个方面实现对财务风险的有效控制。
事中控制。包括投资活动、资金营运活动、筹资活动、资金分配活动。建立健全各种风险防范制度来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及时调整财务策略,将财务风险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降低财务风险的影响。
事后控制。首先要在经营管理者的带领下及时认真的总结公司风险管理的经验与不足,以发生过的财务风险分析资料为依据,指导公司未来财务风险的管理工作。其次,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档案,记录和分析已发生的财务风险,避免同类风险的再次发生(王芳云,2005)。
3、加强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分散化
分散化是管理财务风险的一个重要工具。财务风险的分散化是指公司采取多角度经营、多方位投资、多方面筹资、资金多样化、吸引多方供应商、争取多方客户以分散财务风险的方法。
例如投资资产的分散化能够减少由于一个发行者失败而导致的损失程度。客户供应商和资金的多样化能够减少企业受到管理层控制范围之外的不利影响的可能性。虽然损失的风险仍然存在,但是分散化能够减少不利结果的出现机会。
参 考 文 献
1、丹阳《创业板投资》
2、房四海《风险投资与创业板》
篇5
财务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经济风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因素的影响,导致财务状况具有不确定性,从而使企业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它是从价值方面反映企业在理财活动以及处理财务关系中所遇到的风险,具体表现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现金流量风险等。狭义的财务风险是指举债筹资风险。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具有客观必然性、可认识性、不确定性、两面性等特点。在本文的研究中,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是指广义的财务风险。
一、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现状分析 根据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教授董登新的《2009年中报亏损公司排行榜》,在已披露中报的1637家上市公司中,剔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共有483家上市公司亏损,亏损面高达30%,并且这种趋势并没有减缓,上市公司因陷入财务危机而宣告破产的例子也屡见不鲜。我国一些非常有名的企业在市场上突然消失,使人十分震惊。本文选取我国上市公司中在财务风险中具有代表性的ST公司作为研究对象(ST股是指境内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被进行特别处理的股票)。截至2010年12月底,深沪股市的历年被特别处理的ST公司逐年增加,其财务风险问题急需得到解决。
(二)ST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存在的问题 具体如下:
(1)偿债能力差。本文选用了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其中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属于分析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而资产负债率是用来分析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本文选取我国上市公司中的ST股在2007~2009年期间的表现来作分析,获得以下数据。见表1和表2。
从以上对比数据不难看出,在偿债能力方面ST公司和非ST公司差距很大。不论从短期的偿债能力还是从长期的偿债能力来看,ST公司存在很明显的财务风险。
(2)企业盈利能力差。通过对2008~2009年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ROE(平均)进行统计发现,2009年上半年ROE(平均)大于0的上市公司占79.78%,为1223家,比2008年上半年减少142家。此外,2009年上半年1533家上市公司ROE(平均)均值为0.39%,仅仅是去年同期的8.4%。可见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普遍不是很好。其中ST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更为不乐观,净资产收益率偏低。此外,从主营业务收入也能够看出该公司的盈利能力,ST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明显低于其所在行业其他非ST公司的收入,其创造利润的能力也就低。
(3)企业营运能力差。反映企业运营能力的财务比率有: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等等,但在本次的分析中,不选取这些指标来进行具体分析。因为这些因素在不同行业之间是没有可比性的。受行业不同的影响,其资产的构成和质量状况也就不用,此外,还容易受到季节性、偶然性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所以用这些指标在不同行业之间比较是不可行的,没有说服性,应当在同一行业内进行比较。但是纵观2008年至2009年各行业的ST公司与非ST公司,不难看出:ST上市公司的运营能力明显落后于非ST上市公司。主要表现有:在同一行业内,ST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明显低于同行业标准。运营能力的降低直接导致了公司现金的流转出现问题,严重时可能会导致财务危机,因而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4)企业发展能力不足,没有持续动力。在被ST的上市公司之中,不难发现:这些上市公司的发展能力严重缺失,集中表现在销售增长率、利润持续增长能力、股东权益增长率的降低等等。在这些上市公司中,企业没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因而也不会被外界所看好,这样会直接导致该公司股价的降低、筹资能力变差等等,严重时会阻碍现金的流转,导致财务风险加大。
(5)资本、资产结构均不合理。相比较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国外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我国上市公司更多的依靠自有资本。过多的依赖自有资本,虽然可以使企业获得更加高额的利润,避免财务风险的出现,但是完全忽视了债务融资所带来的财务杠杆的作用。此外,我国部分上市公司为了获取不正当利益,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人为操作利润,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令公司潜在的财务风险加大。
(6)现金支付能力较低。在衡量现金质量的指标中有流动负债现金比率、负债总额现金比率和销售现金比率等等。通过对近三年ST公司与非ST公司现金支付能力的比较,可以发现:ST公司的现金支付能力比较差,明显低于非ST公司,主要表现在流动负债现金比率和负债总额现金比率明显低于非ST公司。若ST公司在某个时间点必须支付一笔数目很大的现金,但在支付时却没有足够的现金来完成支付,那么就可能导致公司面临较严重的财务危机,严重时可能会导致破产。
二、上市公司应对财务风险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财务风险管理体制,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能够有效的降低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一整套合理的财务指标评价体系。因此,借鉴美国的“多个财务指标预测方法”来加以分析。采用以下五个财务指标的加权平均之和来预测上市公司的财务失败:
营运资本对资产总额的比率=营运资本/资产总额
留存利润对资产总额的比率=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资产总额
股本市价对负债的比率=股本市价/负债总额
资产产出率=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
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资产总额
计算出这五个指标值,分别给这五个指标赋予权数,见表3。
然后地,再计算这五个指标的加权平均之和发现,和越低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根据美国1970到1973年的计算资料,2.675是一个临界值,低于这一数值的公司将会面临着严重的财务危机。当然,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指标权数也应当会有所不同。应当借鉴这一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并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出适合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降低财务风险的发生。
(二)确定合理资本结构,加强融资管理 若企业能够保持适当的借款筹资,其利息可以在所得税前列支,可以减少企业的成本,还可以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此外,相较股权融资而言,借款更具有灵活性。因此,制定合理的资本结构,确定合理的债务规模,有助于企业降低融资费用,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确定适当的债务结构并有效管理融资活动,并不会加大导致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所以,单纯依靠自有资本并不是企业降低财务风险的最佳选择,应当保持适当的债务融资,并加以有效地管理,这样才能使企业达到最优资本结构。在这样的资本结构下,不仅不会加剧企业的财务风险,还会使企业达到最优资本结构,降低运营成本。
(三)完善公司内部结构,增强管理者风险预警意识 公司的最高管理层应该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及控制意识,具备认识和控制财务风险的能力,不能一味回避或者追逐风险。此外,管理层还应当在整个公司内从上到下的树立风险防范意识,使全公司对财务风险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最后,管理者还必须合理完善公司的内部结构,包括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充分发挥监事会的积极作用,建立有效地监督和激励机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够改善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的运行机制,减少财务危机的发生。
此外,还可通过以下途径来降低财务风险的发生,如:加强筹资活动的管理、严格控制现金流、建立信用评估机制、正确的分析和评价财务风险等等。
总之,就目前状况来看,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很大。科学的财务风险管理不仅关系到公司资金的安全,还关系到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因此,我国的上市公司应加强财务风险管理,使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的上市公司,特别是其中的ST公司,财务风险比较大。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历史原因、市场原因,更与企业自身因素密不可分。针对现状和成因,提出了优化资本结构、加强投资活动的管理、控制现金流、建立信用治理机制和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机制等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的措施。以促进我国市场经济以及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
篇6
(一)理论意义
1、简化复杂问题。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及其附注等会计资料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了大量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但是面对包罗万象的海量信息,很多信息使用者尤其是非专业人士会无所适从。通过编制财务危机预警指数对这些海量信息加以相应整理,将庞大的数据内容和非财务信息标准化后的结果归纳总结为一个简明的财务危机预警指数,从而有助于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尤其是公司管理者更快捷、更深入地掌握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及时预知财务危机的征兆,做出科学有效的财务决策。
2、拓展会计信息。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服务于实践,但是会计理论研究注重研究会计信息的生成,忽视会计信息使用;会计实务中注重单纯地提供会计信息,忽视会计信息的再加工及其分析使用。使用会计信息是会计信息生成的最终目的,在使用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又可以发现会计信息生成的不足,从而有的放矢对会计信息进行再加工和分析使用,以便进一步增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这样又有利于会计信息的合理使用与准确分析。财务危机预警指数是对不同公司、不同时间、不同指标的三维信息的汇总加工,是为了预防财务危机、控制财务风险而对使用会计信息的进一步拓展深化。
3、丰富危机管理理论。危机管理产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主要研究公司对于各种危机事件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应对措施及其管理,以避免和减少危机产生带来的危害,努力将损失降到最低。目前,许多公司已经在内部推行了危机管理,财务危机预警正是对公司财务危机的预测和监控,是危机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财务危机追根溯源因财务风险所引发,因此正确识别公司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并加以防范和控制是进行财务危机预警研究需要考虑的根本问题。财务危机预警将公司内的各种逆境现象,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活动过程来考察,在分析财务逆境与财务危机现象的形成机理与内在特性的基础上,提出提前预报与预控的原理与方法,建立用于监测、评价、预报公司财务逆境现象与危机现象的预警指标体系,努力做到有效预测和监控财务风险,减少或避免财务危机的发生。因此,可以说财务危机预警理论丰富了危机管理理论。
(二)实践意义。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指数的最基本功能不容置疑是实时预警,即根据财务危机预警指数反映的公司财务危机信息,对未来财务状况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适时发出预警信号。尤其是在瞬息骤变的激烈竞争环境中,现代上市公司若想生存、发展和获利,势必实时关注财务状况,预防财务危机的发生。因而,财务危机预警指数体系可以被广泛应用于政府及相关部门宏观层面以及上市公司本身及其利益相关者微观层面,在不同领域发挥作用。
1、有利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及实施。财务危机预警不仅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企业是否能得以持续生存、发展和获利,而且波及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等方方面面。通过财务危机预警指数,政府及相关部门可以明确我国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上市公司是否存在财务风险及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据此制定相应政策协调各方关系,减少或避免财务危机带来的直接和间接损失,维护社会稳定、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另一方面,财务危机预警指数体系也是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实施的反馈体系,财务危机预警指数的灵敏变动能够及时反映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的财政金融等宏观经济政策对上市公司整体和各行业、各地区所造成的影响,从而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及时了解政策执行情况提供了路径。
2、有利于上市公司自我诊断。上市公司根据编制的财务危机预警指数综合排名,或者通过横向比较某一时期的财务危机预警指数,找寻自身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差距,了解在各行业、各地区中的竞争地位,做好客观有效的定位。上市公司也可以依据财务危机预警指数,持续跟踪、监控公司的财务活动全过程,比较不同时期本公司财务活动运行轨迹,分析自身财务安全并预警潜在风险,找出危机源头,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以减少或避免损失,以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3、有利于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做出财务决策。通过对综合财务危机预警指数的动态分析,投资者和债权人能更有效地判断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与潜在投资价值。而对个股的财务危机预警指数横向比较分析,又有助于其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投资者理性投资,又会促使整个股票市场走势趋于理性,降低股市的非理性波动。一套高效的财务危机预警体系,可以为投资者及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提供多维度的财务信息,提供一种间接评价公司经营业绩的尺度,有助于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树立正确的理财理念,做出科学的财务决策。事实上,正是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对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的强烈要求推动了该项研究的飞速发展。
二、编制财务危机预警指数应的遵循原则
编制财务危机预警指数必须明确引发财务危机的财务风险的特征:全过程性、系统性和连续性等,因此有必要对财务风险进行持续、全面的多层次多角度的监控,在构建财务危机预警指数时必须坚持和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科学选取预警指标是编制财务危机预警指数的重要环节。科学性原则主要体现在理论依据的正确性、指标体系的完备性和可信度、权重确定的准确性和预警模型的逻辑严密性等方面,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理论上要站得住脚,同时又能反映预警对象的客观实际情况,抓住最重要的、最本质的和最有代表性的东西。对客观实际抽象描述得越清楚、越简练、越实际,科学性就越强。
(二)可预测性原则。在财务危机预警指数的构建过程中,通常是在传统的以面向过去为主体的财务报告等财务信息中,增加对未来期间财务信息的加工统计和总结归纳,使政府及相关部门、上市公司本身以及以投资者、债权人为主导的利益相关者能够通过深入分析财务危机预警指数,对未来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发展趋势以及面临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做出相应的判断。
(三)现金流量至上原则。现金流是公司发展的血液,决定公司的兴衰存亡,是制约公司财务活动的首要因素,是政府及相关部门、经营管理者、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关注的焦点,更重要的是现金流量难受“会计戏法”的影响,难以人为操纵,能够更客观更权威地反映公司财务状况,因此现金流量原则对于预警财务危机而言具有“至高无上”的重要性。
篇7
[关键词] 上市公司负债筹资风险 预测 文献综述
近年来,我国一些著名的企业纷纷在高速发展的阶段突然倒下,除体制、机制和经营原因的影响外,其自身的财务风险管理无不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据研究,我国上市公司中ST公司面临严重财务危机的同时,其财务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负债筹资风险表现的尤为明显[1],故加强上市公司负债筹资风险的预测研究对有效防范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我国针对负债筹资风险预测的专门研究很少见及,故加强这个问题的研究无疑是一个具有探索性、前沿性的课题。
一、上市公司负债筹资风险预测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最早从事财务预警研究的是Fitzpatrick(1932)的单变量财务危机预测研究,此后Smith 和Winakor(1935)、Merwin(1942)、Beaver(1966)等人进行了类似研究。但单变量分析根据不同的财务指标进行判断有可能得出相反的结论,且单个变量所包含的信息不足以反映企业的整个财务状况。这些缺陷严重影响了单变量模型的适用性。
为克服单变量分析的局限性,Altman(1968)首次将多元判别分析(MDA)的方法引入到财务危机预测领域 [2]。类似的研究还有Dambolena和Khoury(1980)、Laitimen(1991)等。多元判别分析虽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其对预测变量的分布性质施加了一些统计上的限制。
由于多元判别分析无法估计企业破产的概率,研究者设计了线性概率模型(LPM)。Meyer和Pifer(1970)最早将LPM运用于银行业的财务危机预测,Laitinen(1993)也做过类似研究。
为克服MDA和LPM都受到统计假设限制的局限性,研究人员引入了多元条件概率模型,包括Logistic模型和Probit模型。Martin(1977)首次运用Logistic模型来进行银行破产预测。这一方法后来被Ohlson(1980)用于预测企业的财务危机。Zmijewski(1984)使用了Probit的分析模型。
随着现金流量表用于评价企业整体财务状况愈加受到重视,各国学者开始讨论现金流量指标是否能用于企业财务危机预测。Nosworthy et al.(1980)认为“现金流/总债务”是一个显著的单变量判别指标。Casey et al. (1984)却认为单独使用现金流量指标进行财务危机预测效果不佳。
Lane et al.(1986)运用生存分析对银行破产进行预测。这一方法后来被Chen and Lee(1993)用于预测企业的财务危机。
由于统计分析方法受制于其假设前提,而这些假设前提在财务领域中已被证实具有缺陷,所以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一些非统计分析方法应用于财务预警研究。Coatst和Fant(1993)利用神经网络理论建立财务预警模型。Back et al.(1994)却并不认为神经网络模型具有比多元判别分析和Logistic分析更加明显的预测效果。Altman(1995)研究认为神经网络分析方法在风险识别和预测中的应用并没有实质性地优于线性判别模型。
基于MM理论和期权定价理论,美国KMV公司于1993年提出的期望违约率模型。Charitou和Trigeorgis (2000)使用B-S期权定价模型中的相关变量构建了财务困境判别模型。
此外,Frydman(1985)运用决策树等更为复杂的机器学习方法来建立模型,联合预测模型、递归分割算法、近邻法、分类树方法、专家系统法、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也被应用于该方面的研究。一些综合分析法如历史事件分析法、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和沃尔比重评分法等也被应用于财务预警研究中。
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企业财务风险预测研究起步较晚,吴世农、黄世忠(1986)曾介绍企业的破产分析指标和预测模型,接下来近十年该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直到1995年刘淑莲等介绍了Z―Score模型,为我国开展有关企业财务风险预测研究重新打开了篇章。
周首华等(1996)在Z分数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考虑了现金流量变动情况指标,建立了F分数模型,准确率达70%。
陈静(1999)分别采用单变量分析和多元判别分析方法进行财务危机预测。
陈晓、陈治鸿(2000)采用Logistic模型,通过试验1260种变量组合,发现负债权益比、应收账款周转率、主营利润/总资产、留存收益/总资产对企业财务危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吴世农、卢贤义(2001)比较了多元判别分析、线性概率模型和逻辑回归模型的预测效果,发现逻辑回归模型的预测能力最强。
张爱民等(2001)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建立了另一种预测企业财务失败的模型――主成分预测模型,并对上市公司财务失败的主成分预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
杨保安等人(2001)利用BP神经网络对中信实业银行的30个企业客户的财务风险状况进行了判别分类,证明其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张友棠(2004)摒弃了传统的财务指标,构建出了基于现金流量基础的全新的财务指标――现金盈利值和现金增加值,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构建了财务预警指数测度系统和分析系统。
吴应宇等(2004)做了基于因子分析的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研究的修正研究。认为利用因子分析在指标信息处理上的优势以及逻辑回归拟合模型准确度较高的优点,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应用于预警研究之中。[5]
张玲等(2004)做了基于经济附加值的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警实证研究,主张将经济附加值指标应用于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困境预警实证研究和行业业绩分析。
郭斌等(2006)采用因子分析和逐步判别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综合考虑财务和非财务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Logistic回归模型,并运用国内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
二、我国上市公司负债筹资风险研究的现状分析
我国有关企业负债筹资风险预测研究的基本现状如下:
1.企业财务风险预测的研究对象,目前多集中于整体财务风险,然而诸如举巨人集团等企业导致财务危机的直接原因在于其无法足额偿还到期负债。负债筹资风险的研究多只是含义、成因和控制的探讨,目前还没看及有关针对企业负债筹资风险进行成因分析、风险预测和风险控制等方面系统的研究。
2.我国有关企业财务风险预测研究起步远晚于西方国家,这使得我国在目前及以后相当一段时期都将以引进和学习国外财务风险预测理论和方法为主。研究内容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有关财务风险预测系统建立的研究;一是有关财务风险预测模型的实证研究。
3.我国有关财务风险预测指标的选择、筛选、修正等方面争议较大,同时财务风险预测的指标也不仅限于财务指标,一些非财务指标也被尝试使用;针对统计方法必须前提假设而现实条件又不能完全满足的情况,一些针对性地放宽前提假设条件的方法被引入财务风险预测模型;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一些非统计方法也被尝试构建财务风险预测模型。
三、上市公司负债筹资风险预测研究须明确的几个问题
基于上述分析,研究我国企业负债筹资风险须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关于负债筹资风险含义的界定
对于企业财务风险含义的认识各不相同,本文认为应首先针对财务风险预测建立明确的概念体系,然后在这个框架内开展财务风险预测研究。因此需要首先明确企业负债筹资风险的含义,研究其形成原因和表现形式,探究其可预测性,然后再有针对性地研究其预测和控制。
2.关于负债筹资风险的标志性事件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现阶段无法将破产与否作为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标志性事件,公司是否被ST作为其陷入财务危机与否的标志性事件目前已被广泛采用。但是ST的规定实质上是从股东利益出发,忽视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没有被ST的公司依然有可能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本文认为应该根据不同决策者对企业财务风险关注内容的不同,选择财务风险显化的标志性事件,针对不同的财务风险构建相应的财务风险预测模型。
3.关于样本数据来源分布
财务风险预测实证研究所用数据分为样本组和控制组,常采用配对抽样即样本组和控制组包含相等的研究个体,国内尚未有对配对和非配对抽样作比较研究,而这是否会影响到财务风险预测的准确性也有待进一步研究。样本数据来源的行业大多选择全行业或者随机行业,也有一些研究选择了单一行业或某几个被认为数据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行业。全行业数据和单一行业数据是否会影响财务风险预测的准确性,国内也鲜有被广泛认可的相关研究。
4.关于负债筹资风险预测方法
国内有关企业财务风险预测的研究越来越多的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定量分析进行风险预测,但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较晚且还很不成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定量分析预测负债筹资风险的可靠性,故有必要建立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负债筹资风险预测模型。
参考文献:
[1]李亚光: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研究[D].贵阳:贵州财经学院企业管理硕士点,2006
[2]Altman Edward I: Financial Ratios, Discriminant 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kruptcy[J].Journal of Finance,1968, Sep
[3]周首华:企业财务预警方法与机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11-15
[4]张爱民祝春山许丹健:上市公司财务失败的主成分预测模型及其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1(3)
篇8
关键词:财务;预警机制
据《2012年度中国实体经济发展报告》统计,"截至 2012 年 10 月,在统计样本(非金融类上市公司)1689 家中,存在较大或重大财务风险的上市公司 475 家,占所有上市公司的 28.06%;财务安全较为优秀企业仅为 23 家,占所有上市公司的1.36%;最优秀企业数量0"。可见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安全状况非常严峻,财务危机已成为阻碍我国上市公司发展乃至生存的重要隐患。有时财务危机的发生会让上市公司遭受不可预计的损失,如若处理不当上市公司甚至会因此而破产倒闭。因此,一直以来,上市公司对财务危机的防治是投资者、债权人以及政府等各方共同关注的问题。通过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机制的建立,真正实现上市公司对自身经营管理风险的及时控制以及潜在财务危机的有效防治。
一、公司财务预警机制概述
1、财务预警机制的含义
我们通常所说的预警,是指在面对不利事情或风险展开的预测及报警,以尽量降低或避免损失。虽然预警源于竞争,但是商场如战场,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向前发展,相关的经济理论不断与时俱进,经济学家开始将军事领域中的预警概念以及应用方式引入到了宏观经济学中,以类似的方式对公司经营环境中的各种可能不利的经济环境或者是经营风险进行分析及预测,以此实现经济预警。
上市公司的财务预警是普通的经济预警在一定层次上的一个延伸,与非上市公司的经济预警有所不同,它主要是从财务的角度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预警,以企业经营环境下的具体信息作为基本的依据,然后结合财会、金融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理论,通过采用比率分析、比较分析以及因素分析等金融分析方法,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分析和预测。普通意义上的公司财务预警,一般都是以理论和实务经验作为基本根据,通过建立预警线,然后采用财务指标对企业的财务偏离预警线的情况,并结合周围的经济环境及企业的现状发出相关警戒信号的过程。上市公司的财务预警需要综合企业的财务风险、财务预测、财务控制以及财务评价等各个相关环节,对公司总体的财务运营情况进行系统分析,然后得出企业整体的财务预警分析报告。
总的来看,财务预警机制也即财务失败预警机制,通过对企业日常经营中财务运行状况进行持续的监控,以防范企业发生财务危机,最终导致企业经营危机甚至破产的一种监控和防范机制。该预警机制是一种综合性的预警方法,并着眼于企业的综合经济效果。企业通过建立起健全和有效的财务预警机制,以便够尽早发现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和潜在危机,并告知企业经营管理决策者,从而有效化解潜在危机,使企业保持良性运营。企业所构建的财务预警机制的灵敏度越高,越能够发挥其"预警"的功能。
2、财务预警机制的运行机理
公司财务预警机制分为企业财务预警组织机制、企业财务预警信息收集传递机制、企业财务预警分析报警机制、企业财务预警对策生成机制和企业财务预警监督机制共五个维度,各方面协同运作,实现企业财务预警工作流程的规范和运行效率的提高,为企业财务预警工作更好的发挥作用提供保证。各维度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其中,财务预警组织机制处于核心地位,科学、合理的组织机制是其他四种机制机能有效发挥的前提,一旦组织机制被决定,其他四种机制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作用形式也就被确定下来。财务预警监督机制对财务预警信息收集传递机制、财务预警分析报警机制和财务预警对策生成机制的运作进行监督,为整个财务预警机制的有效运行提供保障。财务预警信息收集传递机制、财务预警分析报警机制和财务预警对策生成机制三个机制相辅相成(其中实线表示正向作用,虚线表示反向作用)。正向作用:财务预警信息收集传递机制根据财务预警分析环节的数据要求为财务预警分析报警机制提供充分、准确的信息。财务预警分析报警机制则根据所得到的信息分析是否存在潜在财务危机或是已知风险的强度,向相关决策机构发出预警信号,最后由对策生成机制提供解决方案。反向作用:根据排警对策的实施情况对对策进行调整,必要时对财务预警方法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这些变化最终会影响到企业财务预警信息收集的范围以及对原有信息的取舍。如果不需要调整,则此次预警工作的记录直接存档,以备企业未来发生类似情况时做出迅速反映。
3、财务预警机制的功能
预警功能。财务预警机制的核心是财务预警分析报警工作,财务预警分析报警工作是对企业财务困境或财务危机的前馈控制,即通过对企业经营管理状况观察,经过系统分析,及时捕获导致财务状况出现异常的潜在不良信号,对信号的强度进行判断并向企业管理者发出警报。警示其采取相应政策对经营管理做出调整,进而实现对风险的最大程度的控制,做到防患于未然。
自动更新功能。机制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能够使一个工作系统接近于一个自适应系统,即在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能够自动迅速的做出反映,调整原定的方式和方法,实现工作目标。完善的财务预警机制能够通过企业管理者和其他人员的参与及时发现企业经营管理环境的改变,并对财务预警机制自身进行修正、升级来适应不断改变的经营环境。
免疫功能。由于财务危机自身具有多样性、积累性的特征,财务预警过程复杂而且企业内部各部门被广泛涉及。健全的财务预警机制,能够通过机制内部各要素的协同作用成功控制经营管理风险、预防企业发生财务危机,并对以往企业财务危机或经营管理风险的触发条件或处理过程留下相关记录,为以后对类似情况的从容应对和迅速处理提供宝贵经验。
二、华茂股份有限公司财务预警机制
安徽华茂股份有限公司是有着50年历史的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股票代码:000850)。现有本部及3个工业园,集纺织、烧毛丝光染色、服装、典当拍卖、金融投资等多元化经营。公司一直以严格的管理和优良的品质享誉国内外。产品远销日本、意大利、德国、香港等高端市场,与国内外众多品牌企业产品相配套。实现了产品向精品化、品牌化的稳定发展。迄今,华茂已连续35年保持赢利。以资本为链条,推进技术创新,向原材料和高科技面料、时装等两端延伸,华茂在传统产业中找到了持续发展的动力--人民币升值、人力和原料成本上升,以纺纱织布起家的安徽华茂集团却实现了连续四十年盈利。
1、华茂股份有限公司介绍
1998年,华茂将优质资源主业上市。上市所募集来的资金,对公司的棉纺技术进行升级改造。同时,持有多家证券企业、银行的股权。十几年来,资本市场的回报开始反哺主业。2009年,华茂集团将部分国有股通过挂牌转让方式,盘活存量资产,引进战略投资者,放大增量资产,形成了公司发展与员工激励相互促进的长效机制。在政府的支持下,利用股权出让获得的收益,华茂兴建华茂国际纺织工业城,产业链实现了两头延伸,产品结构得到了调整,企业转型升级迈上了新的台阶。失去了部分股权,得到的却是全新的运行机制和上百亿元的新产业。近年来,像接线头、落纱一样熟练,华茂在资本市场上有了一双点石成金的手。通过密集、稳健的资本操作,在买方信贷、套期保值等方面进行有效探索,努力放大资本效应。实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互为发展,互为支撑,有力地化解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今年1-9月份,华茂已完成销售收入29.9亿元,利润4.19亿元,利税4.99亿元,超过了去年同期。
长期以来,华茂始终致力于企业技术发展和品牌建设,着力打造产品的精品形象,立足于高档、高质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配置了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检、试验仪器,确保从原料、半制品到纱线的质量检测和控制,使公司产品密切追踪国际先进水平,从而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新产品的研发力。
2、公司财务预警工作现状
在日趋成熟的财务预警理论与方法的影响和推动下,国内许多上市公司开始尝试将财务预警工作加入到公司的经营管理中来,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是,由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监管部门尚未就上市公司如何开展财务预警工作做出具体的规定,许多上市公司在计划和进行财务预警工作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盲目性。就实践效果来看,上市公司财务预警工作没有在上市公司经营管理风险的治理和财务危机的防控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危机意识不足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上市公司面对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经营环境日益复杂,不少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已经有了一定的危机观念。但是从总体上看,计划经济的观念束缚还留有影响,市场竞争观念需要进一步深化,财务危机的防范意识更是有待加强。目前,大部分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缺乏危机意识,只追求短期、片面的发展,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化缺乏及时准确的判断,而忽视对财务危机的预防,应用财务预警的积极性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财务预警工作在上市公司中的开展。
(2)缺乏财务预警组织设置
在企业财务预警工作的安排中,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组织保障是确保财务预警工作发挥作用的前提。然而实际情况是,大部分上市公司并没有制定一套系统、完善的管理制度,其财务预警组织设置也存在缺陷。这就导致了其财务预警组织机制的丧失,在第二章中已经述及组织机制在财务预警机制中的重要性,缺少了必要的财务预警组织机制机能的支持,在这基础上进行的财务预警工作,自然不能做到对公司存在的经营管理风险的及时治理,以及对公司未来可能发生的财务危机的有效防控。
(3)财务预警方法模式化
现阶段,大部分上市公司采用多元线性判别分析作为主要的财务预警方法。由第一章综述部分的分析可以得出该方法只适用于中短期预测,而且单纯的财务指标本身具有滞后性,对财务危机的预测能力有限。此外,部分上市公司还存在财务危机预警样本数据陈旧,财务预警系统偶尔启用之后便搁置一边的情况。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上市公司财务预警工作结果的有效性。
三、公司财务预警机制的构建
上市公司由于受到外部激烈市场的竞争以及内部经营管理的不完善,不少公司出现了财务危机。从这个角度来看,上市公司应该具有更高的风险意识,以达到加强风险管理、建立足够准确的财务险预警系统的目的。因此,上市公司建立财务预警机制加以分析,研究如何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财务预警模型就显得尤为必要。
1、实施预警机制注意的问题
牢固树立财务危机防范意识。牢固树立财务危机防范意识是财务预警机制得以成功建立并有效运行的前提。无论是席卷全球大部分地区的金融危机,还是个别上市公司的财务危机,其发生和蔓延都直接与危机防范意识的薄弱相关。而所谓财务危机防范意识,首先要求全员上下,尤其是决策层在思想上对潜在的危机应有清醒的认识和警惕,不被一时的表面繁荣景象冲昏头脑。同时它还要求,相关人员应具备认识与控制各种财务危机的能力。
保证财务预警信息传递路线的畅通和预控反应的实时性。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不仅包括原始信息的收集、分析和预警信息的产生,其最终价值的体现还在于该预警信息能实时反馈到经营者及其利益相关者那里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预控对策,正如体检的意义不在于发现未觉察的病症,更重要的是开出药方并及时治疗。但是良药苦口,再加上普遍的利益近视与侥幸心理,使财务预警系统形同虚设,而上市公司则痛失重组良机。
正确处理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和其他管理体系的关系。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以上市公司财务信息为中心,以预警为目的,不同于上市公司其他经营管理系统的目的,如上市公司效益评价体系,就是以评价上市公司业绩,反映上市公司资本保值增值为目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利用财务信息对上市公司采购、生产、销售各环节的综合监控,发出预警信号,而财务信息又是上市公司各个业务运作的综合反应,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好坏,经营措施成功与否,都可以通过财务信息直接或间接地反应出来。因此,预警系统与经营业务是反应和被反应、监控和被监控的关系。但是,经营决策、方案、业务是上市公司营运的实质内容,预警系统是对上市公司经营反映的一种形式。因此,两者又体现为实质决定形式,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反作用于实质。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一种危机控制机制,而不是行政关系,但通过预警系统反映出来的问题,又要靠行政手段来实施行之有效的改善措施,才能发挥监控的作用。因此,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不同于行政,又必须依赖于行政。
2、公司财务预警机制的其体构建
上市公司应根据全面性、系统性、前瞻性等原则对其经营环境进行独立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寻找财务风险产生的主要来源,建立财务预警机制。
第一,企业财务环境预警。建设企业财务预警体系的基本前提之一,是企业内外部财务管理环境不发生重大变化。因此,企业应当关注企业内外部财务管理环境。一旦发生重大变化,就要适时调整财务预誉机制,以适应新条件的要求。
第二,企业资金运用活动预警。企业资金运用主要反映在采购、生产、营销和基础管理活动中。从其循环过程看,一部分购买原材料,一部分以人工费用进入生产成本和费用,一部分购人固定资产,以折旧的形式进人成本和费用。因此,上市公司的财务预警机制,应站在资金角度,全面跟踪、反映、监督、评价企业增值业务的过程。
第三,企业筹资活动预警。筹资活动预警是以筹资方式的不同分项目进行的。主要包括短期借款、票据融资、商业信用、中长期借款和权益融资预警,对筹资活动中的不同情况提供了比较详细的对策方案。所提供的预警指标主要有筹资方式所占比重、筹资增长率、付款逾期率、应收应付配合率、财务费用增长率、财务费用水平、利息支付率和留存收益增长率等。
参考文献:
[1]刘淑莲.企业财务风险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卢田.企业集团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问题探析[J].财税广角,2009,(11).
[3]林秀端.财务预警机制完善构想[J].财务会计,2010,(5).
[4]孙爱平.成长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构建与完善[J].财会通讯,2009,(6).
[5]邹碧,田超.企业集团财务风险预警体系设计探讨[J].理论广角,2010,(6).
[6]王婷,何学忠,舒海棠.我国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研究[J].企业经济,2004,(2)..
[7]董霞.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研究[J].经济师.2009,(6).
[8]岳明,卢赫天.论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建立[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0,(12).
[9]顾晓安.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J].财经论丛,2006,(7).
篇9
【关键词】 创业板市场; 财务风险;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一、引言
中国证监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规定,“促进自主创新企业及其他成长型创业企业的发展”是创业板的主旨。创业板的设立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融资的良好平台,但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财务风险在企业的高速发展中被忽视,由此导致企业发展受到阻碍甚至无法持续经营。这就要求以高科技、高发展为特征的创业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财务风险进行系统的研究,了解财务风险产生的源头,建立财务风险防范体系,使企业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际上关于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6年,美国的威廉・比弗(William Beaver)运用精确的统计方法,提出了单变量分析法,运用个别财务指标来预测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1968年,爱德华・奥特曼(Edward Altman)运用一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采用配对抽样法,首次提出了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的Z值模型,按照奥特曼的思路,许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建立了自己的模型,较具代表性的模型有1972年埃德米斯特(Edmister)建立的小企业财务危机预警分析模型和1977年英国的塔夫勒(Taffler)提出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国内关于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研究热潮正方兴未艾,除借鉴国外的预警模型以外,一部分学者也做了扩展性的研究工作。例如,周首华、杨济华、王平等(1996)建立了财务风险预警的F分数模式对企业财务风险预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周敏、王新宇(2002)提出了基于系统模糊优选和神经网络模型的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王晓鹏、何建敏、马立成(2007)运用Cox模型对企业财务困境进行预警,何烛竹(2009)对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应用进行了探究。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营环境的变化,原有的模型已不能完全满足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预警的需要,尤其在样本选取、监控范围的确定、预警指标的选择、预警指标的预警值的设立、预警报告的形式等方面不能反映创业板上市企业的经营实际,缺乏可操作性,因此有必要对创业板上市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进行研究。
三、研究方法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创业板自2009年10月设立以来,成为以高科技、高增长为特征的中小企业的重要融资平台,也是其他中小企业发展的领头羊,首批上市的28家企业经历两个完整会计年度发展,基本消除VC、PE和解禁套现等重大影响。本文以首批上市的28家创业板企业为样本,根据2011年的财务数据,对各公司的财务风险进行评价分析。
本文所使用的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来源于凤凰财经及和讯网。而各公司具体的信息数据,则由笔者依据年报资料加工整理,并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二)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借鉴国内外学者的实证研究成果并结合创业板上市企业实际情况,经过筛选检验,确定了包括反映企业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现金流量5大类13个财务指标,构建创业板上市企业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由于各指标之间存在变化趋势不一致的情况,在进行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综合评价时,必须将指标进行同趋势化处理。一般将适度指标转化为正向指标,所以也称为指标的正向化。笔者认为,对适度指标正向化的方法应为:
■
其中,k是各样本单位该项指标的平均值。这种线性变换不会改变指标值的分布规律,是比较好的变换方法。
(三)财务风险评价因子的提取
1.因子分析法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是用少数几个因子F1、F2、F3、...Fm去描述许多变量之间的关系。每一个主要因子代表经济变量间相互依赖的一种经济作用,通过主要因子可以帮助我们对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因子分析法与其他财务综合评价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第一,权重的确定更为客观。因子分析法的综合因子权重根据方差贡献率来确定,避免了人为调整权重的随意性,保证了财务评价结果的客观合理。第二,在财务绩效评价中,仅根据单个指标进行评价并不能反映企业整体的财务状况,而因子分析法能实现对大量的财务数据的有效加工和综合分析,因此尤其适用于企业财务绩效的综合评价。
2.因子分析的条件检验
在对数据进行同向化处理后,运用SPSS17.0进行因子分析的条件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721,Bartlett值=534.382,P
3.因子的提取和命名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采用方差极大化因子旋转法(表4),取前4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可达82%(表3),4个因子包含13个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
由表4可以看出,F1主要依赖于销售净利率、营业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体现了包括股东权益在内的企业资产的获利能力,可命名为资产盈利能力因子;F2主要由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和现金流量与总资产的比率决定,反应偿债能力和现金流量,命名为偿债能力因子;F3在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上有较大载荷,反映了企业的运营效率,可命名为运营效率因子;F4主要由总资产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决定,反映了企业规模扩张和资本积累,可命名为成长能力因子。
4.因子得分
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表5),可以写出每个因子得分计算公式:
F1=0.025x1+0.028X2+0.131X3+……-0.123X13
F2=0.306X1+0.323X2+0.226X3-……-0.111X13
F3=0.018X1-0.012X2+0.098X3+……+0.192X13
F4=0.017X1+0.024X2-0.270X3-……-0.608X13
(四)基于聚类分析的财务风险等级评价
聚类分析是将物理或者抽象对象的集合分成相似的对象类的过程。聚类分析的原则是同一类中的个体有较大的相似性,不同类中的个体差异较大。下面以因子分析中提取的4个因子为聚类变量,对28家公司进行K均值聚类分析,将28家公司分成4类,相应的风险等级划分为:几乎没有财务风险,财务风险较小,财务风险较大,财务风险很大。聚类结果见表6。
创业板上市的中小企业虽然都具有高科技、高成长性的特征,但是在上市过程中,为了达到证监会相关要求,大多进行了非长期性的融资租赁,在企业上市完成后,如果经营业绩不能达到预期,企业运作会遇到瓶颈,财务风险随之加大。从上面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首批上市的28家公司经历了两个会计年度的发展,大部分已经趋于平稳,财务风险基本得到控制。
1.几乎没有财务风险的吉峰农机,各指标的平衡发展,尤其是在营运能力和成长能力方面有良好的表现,应注意保持公司目前良好的财务管理状况,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该公司使用超募资金推进区域扩张和业务扩张,力求保证公司在国家农机补贴增速趋缓的情况下,通过将行业存量变成公司增量的方式实现业务高速增长,这种增长方式造成了公司利润的降低应引起管理层的重视。
2.财务风险较小的15家公司,大多资本来源途径较广,资本结构、投资规模、投资方向、投资回收期合理,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较高。公司对应收账款和成本费用管理到位,有明确的成本费用控制重点环节和关键点,对重点成本、费用的事前预算、事中控制和事后的系统分析总结,挖掘成本潜力,提高经营效率,将公司的运营成本控制在最经济、最合理水平,有效提升了公司的盈利能力。在以后的发展中应继续优化现有的财务管理模式,并随时关注财务指标的变化情况,做好财务预警。
3.作为创业板市值最大的公司,乐普(北京)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冠状动脉和先心病等介入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国内高端医疗器械领域能够与国外产品竞争并取得优势的企业,目前拥有五家全资子公司。从数据分析来看,该企业2011年度财务风险较大,主要是成长因子上得分偏少,造成财务风险的升高。表7中和讯网对该公司2011年度的财务能力评级也证明了这一点。
企业应该根据财务报表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找到影响财务风险的主要因素并采取相应对策,以避免财务风险状况的进一步恶化,并通过建立财务预警机制实时监控财务风险。这样,企业才能在税收优惠等政策到期的情况下,更好地利用超募资金,在占领国内心内介入/植入广阔市场空间的同时,积极进军国际市场。
4.对于财务风险很大的11家公司,公司内部和外界投资者应加以特别重视。公司内部应在对国家和企业所处行业的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企业的筹资结构、审查企业的投资方向和投资规模,优化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以避免财务风险状况的极度恶化,而外部投资者则应谨慎投资。
四、结论
本文根据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科技和高成长的特点,设计了5个层面的13个指标构造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以拥有两个完整会计年度的创业板首批上市28家公司为研究对象,搜集2011年财务数据,通过相关分析筛选出13个指标做因子分析,提取了4个主因子,并且利用最大方差法旋转成分矩阵,将因子命名,计算了各个因子得分系数,在此基础上,运用聚类分析法对公司排名情况进行风险等级的划分,并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这种聚类的方法与根据因子贡献率得出综合因子得分公式得到28家公司财务风险状况的综合排名的方法相比,更注重企业各方面的平衡发展,避免因少数几个因素的极端变化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等级。
【参考文献】
[1] Altman E,haldman R,Narayann P.Zetaanalysis-a new model to identity bankruptcy risk of corporations[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77(3):58-65.
[2] 周首华,杨济华,王平.论财务危机的预警分析――F分数模式[J].会计研究,1996(8):8-11.
[3] 周敏,王新宇.基于模糊优选和神经网络的企业财务危机预警[J].管理科学学报,2002(3):86-90.
[4] 王晓鹏,何建敏,马立成.Cox模型在企业财务困境预警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07(11):4-8.
[5] 何烛竹.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应用研究[J].财会通讯,2009(4):137-138.
篇10
(一)农业上市公司经营风险特征 经营风险是指企业由于投资而引起的未来收益或损失的不确定性。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投资者对投资项目的获利能力、现金流量等不能准确预计而可能导致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损失,甚至危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相对于其他类型的上市公司而言,农业上市公司受自然因素这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其经营风险更大,具体来说,农业上市公司目前在经营方面主要存在以下特点:
(1)不合理的产业结构造成资源配置效率失效。我国农业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首先,产业结构与市场需求脱节。我国是农业大国,但是农业生产和供给却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很多农产品需要大量进口,农业上市公司面临国外同类企业的竞争风险。其次,出口产业结构低级化。由于出口以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使出口价格低于同类产品的国际市场价,往往成为其他国家反倾销的牺牲品。第三,农产品的高附加值不足。超市、商场里的高档农产品普遍依靠进口,农业上市公司作为地方龙头企业,生产的高端拳头产品不多。
(2)非农投资项目缩减,但仍存在多元化投资现象。近一年来国家大力鼓励农业企业的发展,新股申购开闸一年多,农业板块新上市了近十家公司,这些公司普遍专心主业,经营业绩良好。国内学者熊风华、彭珏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多元化经营会降低公司绩效,并加大经营风险。事实上,一些农业上市公司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与过去几年相比,越来越多的农业上市公司开始专注于农业,进行单一业务或者相关多元化经营,整个农业板块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但是数据显示目前仍然有29.54%的农业上市公司还在进行多元化经营,尤其是投资非相关多元化产业。
(二)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特征 农业公司特有的产品附加值低、投资周期长、回收不确定等特点决定了其具有较大的财务风险。
(1)通货膨胀风险。当新一轮通货膨胀来临时,最先体现的是人们基本生活资料的上涨,这些粮食、油、原料的大幅度上升,会引起原材料成本(农业初级产品)的上升,以及农业上市公司管理费用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增加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2)募集资金用途的变更。农业上市公司虽然享受着多项优惠政策,却普遍由于农业基础薄弱、抗风险能力较弱,农业经营绩效相对较差而利润率偏低,导致一些农业上市公司的募集资金流向非农产业,进行多元化扩张。国内有关学者的研究表明,我国农业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变更募集资金用途的情况,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上市公司通常把募集资金投向更高风险的项目。
(3)资产负债率过高。就目前已经上市的农业公司来看,普遍资产负债率偏高,平均在50%左右(2009年年报显示),有的甚至达到74.38%(剔除ST股),超过国际警戒线60%,如果企业达不到预期的收益则面临巨大的偿还债务的风险。
(4)资金收回风险凸现。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资金量大,生产周期长,短时间内难以收回固定资产的投资。农产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比如洪灾、旱灾,都可能导致粮食等产品颗粒无收,或者大幅度减产,造成流动资金不能有效回收。
二、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形成原因分析
(一)政府政策影响 在三农政策的支持下,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农产品的投入给予了很多优惠和扶助政策。一些农业上市公司过多依赖这种政府扶持,而对公司自身的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忽视了农业这一主业的发展,而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利润率较高的非农产业上。由于农业上市公司都是当地政府在农业方面的龙头企业,为了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很多地方政府对农业上市公司的非农投资行为不予以干涉,反而还在政策和地方补贴上大力扶持。
(二)对风险的重视程度不够 农业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人员普遍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风险意识的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忽略了筹资风险,有些农业上市公司资金筹资渠道单一,负债成本较大。当公司资金出现周转困难时,盲目举债,导致资本结构不当。其次,农业生产本身存在较大的风险。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生产技术、消费者偏好等众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抗风险能力较弱,单一农业产业的不确定性较大。最后,对投资风险不能有效掌控。非农上市公司进入的产业多为房地产、生物、金融等高风险行业,其领导只追求非农投资项目带来的巨大盈利空间,忽视背后的风险。
(三)筹资决策缺乏科学性 农业上市公司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经验化和主观化现象,由此导致的决策失误时有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具体表现在:第一,举债规模过大。表现为公司的负债过多,支付的利息增加,使得本身利润率不高的农业上市公司收益减少,由此导致偿还能力弱或出现破产的可能性增加。第二,资金来源结构不当。农业上市公司的大多数生产经营资金主要依靠自有资金和银行借入资金。公司一旦经营出现偏差,达不到预期盈利目标,就会出现偿债困难,甚至因不能偿债而破产。第三,筹资方式以及时间选择不当。企业的筹资方式有很多种,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时间各有利弊。如果选择不当,就会增加企业额外费用,影响资金周转而形成财务风险。
(四)成本费用控制不严 有些农业上市公司的成本管理过于简单,不能对每一项具体的费用分别控制。财务预算与成本管理偏差大,资金管理跟不上。而一些非农上市公司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涉足过多行业,加大了公司控制的难度,提高了控制成本。多元化经营还可能产生较为严重的问题,从而增加成本。
(五)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农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普遍为大股东所控制,且第一大股东多为国有股,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国有股代言人落入经理人之手,外部监管也不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导致举债经营风险更大。
三、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对策
(一)树立风险意识,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给公司带来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应当对公司财务运营过程进行跟踪、监控,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对于现代公司来说,防范重于治疗,如果企业能够在财务风险发生之前洞察先机,就能迅速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有效的预防。财务预警系统可以预先捕捉财务风险的征兆,预防财务风险的发生和控制其进一步扩大。农业上市公司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适时数据化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其中包括信息收集系统、定性预测系统和定量预测系统,如应收账款比例警戒线等。
(二)建立有效的风险转移机制 由于农业上市公司面临的自然灾害这一风险客观存在,因此,通过借助他人的力量,如向保险公司投保、农产品期货的套期交易等方式,同时采取一些适当的控制措施,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转移农产品生产受自然灾害限制的经营风险,将这种风险控制在公司风险承受的范围之内。
(三)实行资金筹集预算管理 一个好的资金筹集方案是成功筹集资金的第一步。在筹集资金时,农业上市公司必须充分重视产品附加值低、投资周期长、回收不确定等特点,建立多元化筹资渠道,从资金筹集的时间、数量、成本各方面考虑,编制一个切实可行的资金筹集方案,避免过度的财务风险。
此外,农业上市公司还应关注国家政策调整和国际形势,做出科学合理判断。对能源供求状况充分搜集信息,并针对市场趋势做出敏锐反应,调整企业政策。对企业自身所需能源替代品评估选择,使企业在面临自然灾害时能及时找出有效的对策。农业上市公司还应加大农业现代化,使用环保高效的设备,始终领先于行业水平,用先进的生产力扩大企业的再生产能力,拉大了与同行业之间的差距,实现公司的后续良性发展。
总之,农业上市公司在立足自身经营特点的同时也可借鉴其他产业的融资、投资方式,重视财务管理,充分利用现代有效的市场信息和管理方式,结合自身特点,更好地与时代接轨,才能有效地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 上一篇: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区别
- 下一篇:遗传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