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9: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区别

篇1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教学改革 培养能力 提高质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社会已经进入追求人的素质的年代。面对科技的日新月异,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不再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知识型人才,而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教育教学的变化,教育教学要为社会发展服务,这是教育教学的与生俱来的历史使命决定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处于不同的层次,社会对教育教学的要求也随之改变,进而促进教育教学的巨大变革。

人类教育发展史就是教育教学与社会协同发展的历史。教育教学的改革往往会出现在社会发展比较快的时期,这是由于社会的高度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很大的变化,导致社会对教育教学改革提出更高的要求,进而教育教学改革也要有相应地跟进。现在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社会的飞速发展,必然对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社会对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需要与当下教育教学不能够满足这种需要的矛盾,促使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施行。这是因为,传统的教育教学环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究其原因,是因为在传统教学理念中,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要围绕教师的教学展开,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只是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只能够紧随教师的步伐开展学习。这样的学习过程,注重教师的教,不注重学生的学,导致学生的学习没有兴趣,学习不具有积极性,学生在被动地接受学习中只是获得了一定的知识,不能形成一定的能力,尤其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更是得不到有效培养。显然,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下和教育教学环境下,教师的包办代替和学生的被动接受是不可能改变的,学生的能力培养只能是水中花、镜中月,是不能够实现的。

现在的教育教学必须淡化对知识的传授,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何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是当前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考虑和研究的课题。我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一直处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而且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更关心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向。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的是所有一线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只有通过一线教师的亲身实践才能实现。下面我结合自己这几年来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谈谈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新课程教学理念。

一、不辱使命,积极参与

社会的发展带来的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更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挑战和机遇。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和教育教学培养目标的矛盾逐渐加大,国家对教育教学改革越来越重视。我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多次参加了教育局组织的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培训,也多次走出去观摩了其他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成就,深刻地感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决心,也感受到了作为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所面临的压力和历史使命。可以说,新课程教学改革对于一线的广大教师是一种机遇优势,也是一种挑战,如何化挑战为机遇,就要考验我们所有教师的智慧。一线教师不能采取消极的态度对待新课程改革,应该采取积极的心态直面挑战,把新课程改革作为自己分内的任务去完成,特别是高中数学教师,在推进教学改革方面更是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不辱使命,积极参与到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推进新课程改革在学校、班级、学生中生根发芽。

二、研究教育教学理念,确定突破的方向

篇2

关键词:独立学院;计算机语言;项目式学习

作者简介:吴敏(1976-),女,江苏泰州人,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朱立华(1970-),女,江苏南通人,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江苏?南京?210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TD00411JG08)、南京邮电大学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00411JX30、JG00411JX7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5-0069-02

独立学院面临的热点问题之一就是如何提高其毕业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增强其市场价值。如何以技术应用为主旨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根据独立学院的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已成为研究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要求。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研究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研究项目式教学方法的相关理论及其教学模式的意义、原则等,深入研究项目式教学方法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以及该方法对独立学院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一、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改革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截至 2010年11月1日,我国已有独立学院322所。[1,2]当前我国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大都定位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为了提高独立学院毕业生的教育质量,独立学院必须从自身的条件出发,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计算机语言”是独立学院的一门必修课,它集知识性和实践性于一体,充分体现大学生的现代技能应用能力。因而“计算机语言”课程的改革是独立学院教学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项目式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由美国著名儿童教育家、伊利诺易大学教授凯兹博士和加拿大儿童教育家、阿尔伯特大学教授查德博士共同推创的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活动教学法。[3,4]

项目式教学法主要以学生为主体,[3]其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它的指导思想是师生根据具体完整的项目工作来组织教学,但重点是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一般来说,学生会参与整个项目的实践过程,需要完成的工作包括:资料收集、方案设计、方案实施及任务完成后的评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学习、合作,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完成其知识体系的建构。以下对这种项目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比较和实施的原则与步骤进行阐述。

1.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比较

项目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改变了传统的三个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其主要区别如表1示:

表1?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学习目标 组织形式 组织中心 考核方式

传统教学 系统传授知识 根据教学内容组织教学阶段 教师传授 理论考试

项目式教学 通过各项目完成知识建构 根据各项目组织教学阶段 学生实践 项目完成情况加理论考试

2.项目教学方法实施的原则

在项目式教学方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具体来讲,实施该教学方式时要遵守四项原则,如表2示:

表2?项目教学法实施原则

教学中心原则 以学生实践为中心

项目选取原则 贴合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

教师组织原则 创设学习资源和协作学习环境

学习效果评价原则 完成项目情况

3.项目教学方法的实施步骤

项目教学法具有层次性和实用性,它的实施过程是由表及里、不断深入的,是一种模拟的“生产方式”,符合知识建构循序渐进的要求。该教学组织方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根据教学需要创设情境、确定项目、知识点传授、布置项目并操作示范、组织小组协作学习、学习评价、归档或结果应用。

三、项目式教学法在“计算机语言”课中的应用

“C语言程序设计”是长期以来各大学各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全国计算机等级二级考试和三级考试的主要语种之一,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具有十分深远的社会意义。[5-7]该课程因其灵活多变、算法多、综合性强、难于理解记忆等特点,学生普遍反映难学。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是先讲授基本的知识,然后围绕基础知识借助于投影仪演示、讲授一些实例程序,然后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对照教材的程序过程进行编程调试,直到结果正确。这种教学方法比较机械,学生普遍感到难学,从而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编程的兴趣;有些学生甚至在课程结束后连数据类型等也区分不开,更别提独立地编写实用应用程序的能力;教师也反应教学吃力,教学效果不能保证。

篇3

关键词:初中政治 教学现状 教学改革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国家的发展进步主要靠人才和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撑,而新课程改革就是顺应社会的变化和国家的需要,为国家多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现代化人才。初中政治的教学作为初中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进行了课程改革,需要我们用更好的方法与思维来适应这样的大环境。况且初中政治的学习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对新课改下的政治教学自然有更高的要求。

一、新课程改革综述

社会需要发展,时代需要进步,我们国家想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人才。这里的人才不仅仅是掌握高新尖技术的人才,更是有着高素质、善于创新的人才。古语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现阶段的初中教育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国家需要的现代化人才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初中政治教学也同样不可避免。新课程改革就这样应运而生。初中阶段是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以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初中政治教学作为学生思想方面的直接指导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下,乘着改革的春风,进行初中政治的教学改革是整个初中政治教学转型的重要契机,也是让初中政治教学充满生机活力的重要机会。新时期下,新课程改革必不可少,作为基础课程教学者,同样需要狠抓机遇,进行初中政治教学的改革,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二、现有初中政治教学的弊端分析

(一)教学思路较窄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要想培养学生好的思想品德,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创新思维、自我学习等综合能力,初中政治的教学就不能仅仅满足于课本知识的教学,作为新时期的初中政治教育者必须要拓宽教学思路。一味地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对于学生的培养相当不利,也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这种带有功利性的教学只会导致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死记硬背,难以真正理解与掌握。这也是现阶段初中政治教学弊端的一个方面。所以初中政治教育必须进行改革,作为教育者必须要拓宽思路,不要仅仅是拘泥于课本的知识,同时也不要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填鸭式的教育模式较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枯燥

在新时期,政治的教学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单一、枯燥,而初中学生接受能力较强,善于尝试新鲜事物,仅仅是课本死板的知识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老套,缺乏激情,教学无活力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缺乏追求,没有激情,教学方法老套,缺乏活力,这样的课堂必然沉闷无趣,学生也就缺乏学习的兴趣,加之某些内容着实较难理解,学生自然会有畏难、厌学的情绪,这样的教学就不可能获得好的效果,更不要谈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新课改下,虽然现代化教学设施也已经运用于实践,但一些教师对于多媒体设施的运用缺乏思考,没有因势而动,因时而变,这样的教学跟传统的教学就几乎没有区别。

三、初中政治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目前初中政治教学中所展现出来的问题,可以有以下几项改革措施。

(一)改革传统讲授模式,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

新时期下,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正在逐渐广泛地应用于现在的教学活动中。对于初中政治教学而言,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也是必不可少的,善于在课堂上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提高课堂效率也是做好教学改革的一大重要方面,这样的课堂会生动有趣,也会激发学生对政治学习的兴趣。当然这也需要教师的合理利用,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先进教育手段的作用。

(二)以学生为本,密切关注学生的需求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政治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政治知识,更是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学生需要什么,喜欢什么,我们就要尽量满足,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

(三)激发学生潜能,锻炼学生自我学习、持续学习的能力

初中阶段的政治学习不仅仅是传授基本的知识,更主要的是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技巧与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学生以后的学习铺路,所以激发学生潜能,锻炼学生自我学习、持续学习的能力也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改革初中政治教学的一大重要方面。单纯的死记硬背,可能在短期的时间内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非常不利于学生长期的学习。所以我们的初中政治教学要将好的学习方法多多总结归纳,再传授给学生,要让学生从死记硬背到轻松学习、快乐学习,激发学生的潜能,锻炼学生持续积极的兴趣和能力。同时,也要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能够做到学以致用,积极学习,自主学习,持续学习,这样才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帮助学生成长。

课程改革的进行正在推动着课程教学的改革,初中政治教学作为其中较为基础的一部分其改革是相对重要的。我相信只要用心做好我们的教学改革,就一定可以实现政治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梁婉元.浅谈初中政治优质课堂的构建[J]. 新课程学习:下,2011(3).

[2]陈文惠.试论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政治教学改革的教学方法[J]. 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10).

[3]孙祝海.让初中思想政治课不再枯燥[J]. 考试周刊,2008(50).

篇4

关键词:课程改革新趋势客观表现

语文教育专业课程主要由两部分内容构成,即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和教育学课程。因此,语文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既事关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又涉及到先进教育理念的普及。所以,探讨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及其相关问题,更具实践意义。然而,由于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已进行了多年,为了使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紧跟教学改革的发展步伐,在此有必要对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新趋势问题进行一个详细地说明。因为,对这个问题的了解,既是本专业学生明确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现状的基础,又是学生端正教育教学观念的关键。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新趋势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因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各地院校的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也处于不同的发展状态之中。所以,这里所谓“新趋势”之“新”是一个从时间层面上对其与传统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进行对比分析的结果。但是,读者一定要注意一个这样的问题:即,所谓的“新”与“旧”的区别,只是一种从时间层面上的区分,而不是以地域标准对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一种详细分析。

1、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新趋势之一:专业化与综合化

作为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新趋势之一的“专业与综合”可以从下面几个层面去理解:首先,专业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专业化的客观表现。众所周知,语文教育专业的课程主要由汉语言专业的课程和教育专业的课程构成。在语文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中,它会涉及到以上两方面的内容,既有汉语言专业课程的改革,也有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甚至是两者在课程体系中构成的比率。例如,在某些院校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实践中,出现了“二主八辅”的改革模式。所谓的“二主”是指:二门主干必修课程“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教学原理与方法”、“语文课堂教学技能”[1]。所谓的“八辅”是指:八门语文教育专业方向限选课程“语文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基础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撰写”、“中外语文教育比较研究”、“中小学语文学法指导”、“中小学作文教学研究”、“小学语文教例示范及教学训练”、“初中语文教例示范及教学训练”、“高中语文教例示范及教学训练”。[2]在这一段的引述之中,读者可以发现一个这样的事实:语文教育专业具有综合性的性质,从课程构成的层面上分析,它是汉语言文学和教育学专业的有机组合;从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所涉及到的内容层面分析,语文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又是非常专业性的课程改革,它既涉及到教育教学所需要的理论内容,又涉及到专业学生的执教能力培养。而无论是教育理论也好,教育能力也罢,它们又有机地融合于汉语言文学的课程中和教育学课程的内容里。因此说,语文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具有专业与综合的特点。其次,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专业与综合”特点的第二重表现在培养目标上。作为语文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而言,它必须与其专业的培养目标保持一致。而这一专业的培养目标又体现出专业性的特点和综合性的特点。因为,对于正在学习这些课程的学生而言,语文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成体现出专业性的特征。这一课程体系的构成,既有不同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又有不同于教育专业的课程,所以说其课程的改革体现着专业性的特点。因为,这一课程体系的构成只适合于这一专业的学生。从另一个层面分析,语文教育专业的课程,既要培养在校生的理论素质,又要培养在校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它又具有综合性的特点。特别是后者,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学生从事教学工作的前提与基础。

2、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新趋势之二:更新与重构

在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之中,课程改革的新趋势还表现为“更新与重构”。众所周知,各院校语文教育专业的设置已出现了好多年,在多年的实践中,各院校的课程早已自成体系。然而,随着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实践的发展,各种新的教育理论参与教学改革实践的发生,各院校必须对这早已成型的课程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以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因此,面对传统的课程体系,就需要管理者采取更新与重构的策略进行相关的改革。所谓的更新是指根据教学的需要,在原有课程体系中增加新的课程;所谓的“重构”是指根据教学改革的发展,在更新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重构课程体系。但是,读者也一定要注意一个这样的问题,即,这里所谓的“更新”也好,“重构”也罢,并不是抛弃语文教育专业传统的课程体系,而是结合新的教育发展需求,结合学生的就业需要,对传统课程体系进行局部适应性的调整。例如,在语文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构成中,某院校的传统《教育学》课程只有《教育学》这样的基本教育课程。后来随着语文教育研究的深入,又增设了《教育与语文教学发展》,再后来又增设了上边提到的,对语文教学更加实用的课程,如《语文教育学》、《语文教学案例解读》等众多的专业性课程。甚至在某些院校还增设了选修课《语文教学改革研究》等。但是,对于语文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这种重构,并未使其完全抛弃传统的课程构成。例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专业的课程并未退出当代语文教育课程体系。所以说,对于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趋势中的“更新”与“重构”特点不能进行绝对化地理解。它只是一个对传统课程体系的改革过程,正如哲学上“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原理一样。

3、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新趋势之三:模式化与去模式化

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新趋势之三可以概括为“模式化与去模式化”。课程体系的改革与课堂教学的改革一样,都出现了模式化与去模式的特点。所谓的“模式化”是各地各院校的语文教育专业都设置了相同或相似的课程体系。所谓的“去模式化”是各地各院校语文教育专业在其自身专业的发展过程中,它们各自的课程体系都出现了适应学生就业需求与教学改革发展需要的局部性的调整。就如上边提到的“二主八辅”式课程体系的构建一样,它既是一个课程体系的模式化过程,又是一个去除模式化的过程。对于前者而言,之所以说其是对传统语文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过程中,完成了一种新课程体系的模式化。即以“二主八辅”特点的课程体系;对于后者而言,之所以说这种以“二主八辅”特点的课程体系是对传统语文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去模式化,那是因为在这一课程体系之中,它具有与传统课程体系完全不同的构成因素。而且,这种不同,既表现在课程内容的调整上,又表现在主课与辅课的关系上。特别是对于主、辅课的关系而言,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执教能力。总之,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新趋势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讨是基于时间层面上对课程改革实践的一种理性总结。在时间的层面上,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实践中所谓的“新趋势”主要表现以下三个特点:即,专业化与综合化、更新与重构、模式化和去模式化。

参考文献:

[1][2]张芹.二主八辅:汉语言文学专业语文教育方向课程群建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05)

[3]梁玉敏,周晓琳.高师中文专业课程结构改革与中学语文教育对接的思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

篇5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课程改革 实际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时期,需要大量掌握现代高新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在这样的大形势下,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势在必行。它是适应市场和产业需要应运而生的,为产业、为市场服务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立足点。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摆脱传统普通高等职业教育的模式,而课程是将宏观的教育理论与微观的教育实践联系起来的一座桥梁。高职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层次区别,也集中反映在其课程体系之中。随着迎接高职评估的契机,我校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理念不断创新。基于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我们从课程改革实施过程出发,针对课程改革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思考。

一、正确理解课程改革的内涵,保证适度而行

当一些新颖的课程理念已为人们所熟知的时候,人们便不再满足于这些理念,或是粗浅层面的课程体系调整,而是希望这些理念能带来全新的课程形态,以至彻底改进高职课堂教学。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即为“就业教育”,这就要求学习过程必须依照职业的工作过程展开,以职业工作任务贯穿教学环节,以便获得完整的职业行动能力,因此以工作岗位需求为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被普遍接受和采用,课堂中更加注重实践。但这种理念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它包含了多种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可以单独使用,多数情况下要综合运用。过度地使用和过度地强调让部分教师忽略了行动导向教学只是一种方式和方法,并不能代表整个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以实践性教学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并不排斥科学理论,那种认为主抓实践教学就要抛弃理论讲解的做法是过于偏激的。只有在学生正确掌握理论知识基础上才可能更好地开展实践。课程改革最大的目标是在教学中应当最大限度地实现实践学习与理论学习的统一,应当建立起学习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的直接联系。以就业为导向,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实现零距离上岗只是初级目标,更高目标是在教学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工作中形成学习、思考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迁移能力”“设计能力”的发展,形成终身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适应社会进步与发展对职业素质的要求,而这些都是离不开知识体系的。

二、课改评价主体要完善,课程资源要充分开发

首先,课改评价上学生主体的缺席。学生作为一种重要课程资源在高职课程改革中是缺失的。可以这样说,在课程改革启动前,学生就不同程度被隐性缺席。高职课程改革要形成以学生为主的学习领域,尽管在课程改革的准备阶段,也通过部分手段对学生进行内心体验与需求的调查,但是学生的工作体验、个体认知、思维方式并没有成为课程改革成功的重要参考。学生是课程改革的主体,学生主体在课程改革中得到了体现,但又有谁能在自然状态下真正了解学生的感受?课程改革的最大资源是学生,对学生感受了解的隐性缺失,使课程改革的有用性和结果的真实性很难保证。对课程改革成败的评价最有发言权的是学生。让学生在不记名的自然状态下进行评课,那么课程改革在另一个视角下就会有不一样的精彩。

其次,在课程开展和改革过程中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还没有列入课程评价中。教学设施是高职教育课程开展的依托,课程改革使得教学环境得到了全面改观,学生已经可以不同程度地实现在工作环境中学习。不少专业及课程的教室就是实训、实验室,教室内可实现全网络覆盖,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但是一个实习车间、一个实训教室的耗资动辄十几万上百万。开展以实训为主体的教学,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大量依靠实训、实习,必然需要购买更多的教学设备,但不计成本地增加教具是不可能的,但教学设备不增加又很难达到课程改革效果。以课程开发资金投入和受益学生数来进行简单的经济效益计算,教学改革在大成本投入上还能惠及多少学生,还能进行多久?在教学改革中教学设施的适度利用应引起关注。从办学条件和教学保障看,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是现代化的校园与广泛的校外实训基地的有机统一体,建立和形成一大批“理念认同,功能互补”的校外实训基地,在建设“校中厂”的同时,建设一大批“厂中校”极具实践意义。

三、课程教材的合理选择

篇6

【论文关键词】高中新课程改革;学科相互整合;信息技术教师地位提升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不是换一套教科书和课程内容调整那么简单,它蕴含着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蕴含着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领域里的全面改革和深化。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才,我们说要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道德建设、综合素质的提高,显然,高中新课程改革将于信息技术教育和教育技术紧密结合,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注入新的生机。

1高中新课程改革要与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教育相互融合。才能使改革全面实施

1.1新课程改革中要求实现教学模式由“被动接受”向“双向互动”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活动,从而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真正体现现代条件下教与学的教育思想。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实现“双向互动”进而达到教学目的?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的实施是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方向,使得知识技能信息的复杂度得以分解,减少信息在学生大脑中从形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形象的加工转换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使“学”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主体性的活动。总体归纳起来有两层含义:①信息技术在教与学过程中的应用;②教学过程在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中,对传统教学方法效率低的问题进行了优化。

1.2我们从新课程改革中教与学角色转换上可以看出,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已经确定。笔者认为这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师的水平高低问题。只有教师完全掌握并熟练运用教育技术,才能达到《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所确定的基础教育培养目标,才能使学生达到“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单就这些还不能全面反映出信息技术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密切关系,因为,信息技术教育本身也面临着改革和发展,所以对于高中新课程改革来说,提高信息技术教育和教育技术质量将为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以推动整个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

2在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前提下。信息技术的教与学

信息技术的教与学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中状况,核心问题是转变对信息技术教学的认识,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在各学科紧密协作中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独特优势。

2.1信息技术教学是学生“学”的一种崭新方式,但信息技术教学和计算机专业课程有着本质的区别。后者注重的是计算机专业知识深度的研究与进一步开发,前者则是人们常说的对获得信息的综合处理,包括信息的收集、处理、交流、创新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也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教师在讲授信息技术的实践中,应用的是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受教育者获取、处理、交流、创新等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社会实践中更好的应用信息这个工具,从而改变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犹如人的遗传基因,深深的扎根于血液,形成一种独特的品质,影响别人的同时,也影响自己一生。这也是其它学科与信息技术相互整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加强素质教育的新模式。

2.2要用新思维来思考信息技术教学的文化内涵。当信息技术教学与其它学科相互整合后,教与学就会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获得的信息丰富而不繁锁,学生的视野变的开阔了,学习兴趣也会被激活,而不会像新手上路,懵懵懂懂,找不到东南西北,使得这种教学过程转化为影响学生行为习惯的一个过程。

2.3要让信息技术教学成为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继续和延伸。信息技术的教与学必将引起教学设计、课堂结构的改变和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化。因此,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也将引起变化,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优化的教学环境里,教师学习、备课以及教师的创新和制作也更加方便快捷,必然更有利于各学科与信息技术的相互融合。

3必须重视和加强信息技术教师的管理和人才储备

篇7

关键词:《建筑构造与制图》;项目化课程;课程教学改革;

Abstract: 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 and situational learning theory have provided full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and Mappi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situational constructivism theory, two measures are taken to promote the curriculum reform: first, training and testing teachers’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ficiency to change the concep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teachers and improve the project teaching level of teachers; second, developing thiscourse to build project oriented courses that is based on work process.

Key words: Building Construction and Mapping; project oriented course; curriculum reform

中图分类号:H1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当前,高职课程正处于两难境地,一些人批评高职课程不高,与中职课程没有太大区别;另一些人则批评高职课程简单沿用本科课程体系,是本科课程内容的压缩。这两个批评都是致命的,然而又是很难兼顾的。高职课程既要体现职业性,又要体现高等性,如何实现二者的融合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借鉴国外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经验,笔者认为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能够实现高职课程职业性与高等性的融合,培养出既高于中职学生,又有别于学术教育的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应用性人才。本文探讨《建筑构造与制图》这门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及途径。

一、《建筑构造与制图》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

《建筑构造与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学习者从经验中积极地建构自己的知识和意义世界;情境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学习者不能跨越情境边界,任何学习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学校情境或社会情境中发生。

1.先实践后理论。以前《建筑制图》这门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遵循的学习逻辑是从理论到实践,其前提假设是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才能够掌握相关的职业技能。这种逻辑在教学实践中的表现就是先学习理论知识,然后再进行实践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有可能让学生对专业学习产生厌恶感。情境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主张将现有的理论与实践的位置颠倒过来,以“适应论”的逻辑来阐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适应论”认为个体的成长是与周围环境不断适应的过程,个体的学习动机只有在其感觉到自己的素质不足于应付环境时才会被激发出来。因此,素质本位的教学模式要求在教学中要实践在前,理论在后;先让学生参加实践,在实践中感到不足后再引导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理论知识,最终实现实践与理论的一体化。《建筑构造与制图》就是将以前《建筑制图》、《房屋建筑学》、《建筑CAD》这几门结合起来,目的是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机房教学,让学生在机房先实践,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2.强调学生对知识、技能的主动建构。知识、技能本身有自己的逻辑,学习者也具有自己的学习逻辑。学习者自身有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任何外部的知识和技能只有经过学习者的“同化”和“顺应”才能够变得有意义。情境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推崇学习者的主动性,强调学生对知识、技能的主动建构。因此,在《建筑构造与制图》教学过程中,要从一定的工作情境出发,教师应以前的课堂“主宰者”变成了课堂“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者变成了主动的探索者。这“两变”使得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教学效果自然会得到保证。

3.教学应该尽可能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它侧重于与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的逻辑性和完整性。据情境学习理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情境则是职业环境。因此,《建筑构造与制图》应该尽可能地在施工现场、机房中进行。尽一切可能把教学放到真实的职业环境中。

二、《建筑构造与制图》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

《建筑构造与制图》项目化课程改革的路径:一种路径是从课程的开发入手,先构建项目化课程,然后再进行教师职教能力培训和教学设计,最后付诸于教学实践;另一种路径与此正好相反,它从项目化课程教学设计入手,先培养教师的项目化课程教学设计能力,然后再进行项目化课程的开发。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建筑制图与构造》项目化课程采取了第一种路径:第一步是进行《建筑构造与制图》这门课程的开发,将以前的《建筑制图》与《房屋建筑学》、《建筑CAD》结合起来,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第二步是进行教师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试,转变教师职业教育观念,提高教师项目化教学水平;对教师采取暑期下工地实习、技能考核等模式结合起来。

1.转变观念,提升能力。如何转变高职教师的职教观念?如何提高高职教师的职教能力?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在尊重和引导教师的主体需要的前提下,摸索出了一条能够职教探索与研究有效促进教师新经验系统重建的途径:每一位教师都要根据项目化课程教学的理念,按自己任教的课程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重新设计,包括课程的单元设计和整体设计。聘请建筑企业的高级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学校年要求专任教师下工地实习,并组织检查、评价、考核。

2.《建筑构造与制图》课程开发。《建筑构造与制图》课程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企业岗位需求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校企双方合作,实施课程内容开发,有效地对课程的结构、内容、比例和总体课时作系统的安排、调整、更新和改造。按照工作过程本身的逻辑来重构课程。根据这一原则,《建筑构造与制图》可分为主要四个项目:识读与绘制传达室施工图、识读与绘制住宅楼施工图、识读与绘制办公楼施工图、识读与绘制工业建筑施工图。

参考文献:

[1] 徐国庆.高职课程的职业性与高等性[J].职教论坛,2007(22)

[2] 程凌.高职高专“项目课程”的开发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07 (20)

篇8

【关键词】能力本位 课程设计 高职 酒店礼仪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246-01

礼仪是重要的交际工具,礼仪课程更是管理服务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当前各高职院校都将内涵建设作为提升院校综合竞争力的切入点,课程改革更是内涵建设中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但目前教学改革大多局限在专业课程的改革上,专业礼仪课程改革尚未全面启动,专业礼仪课程的教学现状仍令人担忧,制约了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高职学生而言,专业礼仪是求职应聘的重要敲门砖,因而高职院校的专业礼仪课程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

一、传统高职专业礼仪课程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传统的高职专业礼仪课程教学停留在理论阐释和实操练习上,与社交礼仪等公共选修课的区别不大,管理服务类专业尤其是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并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和行业的需求,其综合职业能力也面临着严峻考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高职教育的新形势和用人单位的新要求,主要表现为:

(一)教学内容与专业岗位要求不对称

传统的高职专业礼仪课程是在社交礼仪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设置的基础上发展的,教学时间一般为36学时,教学以专题的方式,分为个人礼仪与商务礼仪两大类,涵盖了礼仪概述、仪容仪表仪态训练、交谈礼仪、会面礼仪、应聘礼仪、接待礼仪、位次礼仪、餐饮礼仪、仪典礼仪等内容,包含的理论知识较多,针对性不强,不适用于所有专业学生,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行业为服务业,对礼仪的要求尤为重视,不能仅仅停留于熟悉酒店服务接待工作中的礼貌礼仪礼节常识,还应养成礼貌待客的良好职业习惯,具体适应具体岗位的礼仪要求,缩短与新的工作岗位的磨合期,加快理论性知识向实用能力转化的速度,因而在教学中应按照“在工作过程中学习”的思路,以职业能力、岗位需求和工作过程为着力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编排,使学生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与职业道德,胜任服务行业工作。

(二)课程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机制陈旧

传统的专业礼仪教学通常使用理论教学与实操练习相结合的方式授课,课程的考核评价停留于平时的课堂考勤和学期期末进行理论知识的开卷考核相结合的传统考核评价手段,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酒店礼仪》是一门融合专业性和实践性的课程,作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和重要的职业能力课程,应以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要求和工作岗位的具体需求为出发点设计与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教育方法和考核评价机制。

二、能力本位教育观的内涵

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最突出的特点在于通过分析职业岗位的要求,从职业能力要求入手开发相应的课程以有利于职业人才的培养。

三、能力本位高职《酒店礼仪》课程的目标与要求

能力本位的专业教学要求课程既要服务于专业更要服务于人才培养的目标,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通常采用“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两年在校学习,一年在企业带薪实习,在就业方向上主要是在高星级酒店等旅游企业从事服务与管理工作,要求毕业生能胜任酒店的会务管理、涉外接待、文员秘书、主管等基层管理职务。

四、《酒店礼仪》能力本位课程的设计与构建

课程模式的构建因素主要包含课程开发、课程结构、课程管理和课程评价等环节,推行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酒店礼仪》课程模式改革主要也是围绕这几个方面进行展开:

(一)课程开发――借鉴各类礼仪教材的基础上开发校本教材

高职礼仪教材变化频繁,其所针对的是高职院校所有专业的学生,但因各院校的专业设置、教学课时、教学改革各不相同,教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不够强,开发一套具有校本特色的、符合本校学生专业发展的礼仪教材尤为迫切。

(二)课程结构――结合专业具体就业岗位的模块式教学法

基于能力本位的《酒店礼仪》课程在教学模式上应进行大刀阔斧式的革新,可结合专业的具体就业岗位,借鉴模块式教学法,先确定课程的模块结构,将酒店礼仪划分为若干个大模块,每个大模块又再划分为若干个小模块,建立各个具体就业岗位的模块课程体系。根据酒店管理专业高职生应掌握的能力要求和具体的就业岗位设置,可划分为基础知识模块、行为能力模块、酒店主要岗位服务技能模块、主要客源国和地区礼仪知识模块、实践操作练习模块等,在酒店主要岗位服务技能模块中又细分为前厅礼仪服务小模块、餐饮礼仪服务小模块、客房礼仪服务小模块、宴会礼仪服务小模块、康乐中心礼仪服务小模块、商务礼仪小模块等等,课程的模块教学与就业岗位设置一一对应,课程结构合理,实践性强。

(三)课程管理――专业必修课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模式

在将《酒店礼仪》作为酒店管理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应加强对酒店管理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指导,拓展酒店礼仪教学的空间,搭建理论――实践――理论的教学平台,从而构建起以专业必修课为主题,以相关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第二课堂为辅的课程管理模式。

(四)课程评价――构建以提高就业能力为导向的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导向,灵活采用教学过程评价和技能比赛考核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教学过程评价成绩占总成绩的30%,技能比赛考核评价占总成绩的70%。教学过程评价分为课堂评价和平时项目训练评价两部分,其中课程评价主要通过每一次课的考勤和课堂提问、师生互动进行考察,以此培养和考核学生的时间观念和沟通能力;平时项目训练评价是根据学生在每个模块训练项目的训练成效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张忠福.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4(24).

[2]谢群.能力本位教育观在高职院校的确立与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7).

[3]张文.高职《酒店礼仪》课程设计对学生素质的影响[J].职教论坛,2010(20).

[4]李兴富,陈胜权,陈锡华.面向岗位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运行模式[J].桂林航天高等工业专科学校学报,2004(2).

篇9

【关键词】职业高中 英语教学 新课程

在普通高中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同时,职业高中的课程改革也被推上了日程,因为职业高中同普通高中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一样发生了变化,教育所培养的是能适应社会的人,在知识与技术积累的同时偏重于能力的发展,职业教育不仅要拓规模、传技术,更要延内涵、提质量。作为职业高中学科之一的英语,毫不例外也面临进行相关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在新课程改革下,教材的地位有所削弱,教材不是权威,只是参考,教师授课,不是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教。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教材仍然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是围绕教材进行的。本文为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所提出的一些教学方法改革建议正是基于新教材《江苏省职业学校英语教材编写组・英语》,所以,以下建议是较有参考价值的。

一、根据教材实施教学

《江苏省职业学校英语教材编写组・英语》选择的英语材料贴近学生的生活,所选择的语言情境是学生司空见惯的情境,所选择的语言是英语国家常常使用的语言,不是一些罕见的情境,更不是幻想或虚构出的语言,在此基础上呈现出的词汇、句法、语音等相关语言知识也是具有时代气息的生动的语言知识,与生活的密切相关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这是语言学习的主要目标。此外,这种情景与语言的选择,使得内容形成了较强的感染力,学生会情不自禁入其中。所以,在一些方面,教师只要依据教材的安排教学即可。比如,在Map of My Vocational School一课中,教材安排了training center,旨在训练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了解地图的相关知识,呈现出与之相关的词汇、句法以及计算等相关内容,实现了利用与学生密切联系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以My Daily Activity一课为例,教材安排了have cooking lessons,旨在教会学生使用语言描述自己日常生活的同时掌握烹调方面的知识,呈现出了与食物相关的词汇、句法以及烹调过程等内容,可以利用学生对食物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因此,在这些内容上,教师只需要依据教材组织学生展开活动即好。

二、组织多样性的活动

在教材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完成听说读写的各环节,这不仅强化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提高了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而且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无论是讨论活动,还是情境表演,亦或是自创戏剧,学生都可以在活动中调动多种感官,并积极思维,即使对英语不感兴趣,也会无意识分出精力学习。由传授式课堂向活动式课堂的转化不是一次形式的变化,而是一次质的提升。以Tell me about yourself为例:在听这部分,可以播放一段有关学生自我介绍的信息,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所闻做一张学生证,这不仅调动学生聚焦注意力于语音播放上,而且让学生利用得到的信息做事也让学生劲头十足,其实更为有效的是播放各种各样的人的信息,让学生根据听到的信息做名片,当然,这是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在读这一部分,可以让学生制作Jenny零用花费的折线图,概括Jenny零用花费的情况,这不仅让学生以新奇的心理阅读材料,平添对材料的兴趣,而且也能训练学生快速捕捉细节与关键信息的阅读能力,很多文章是需要细读和品味才能见真章的,但是也有很多文章只需要粗读,了解主要意思即可,阅读的技巧与速度也只能在这部分内容时教学获得训练。

三、为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

职高学校不仅在地区上表现出差异性,而且在同一地区的学校见间,也表现出设备、师资、学生的区别。区别性既然是一个事实,那么就要承认事实,尊重事实,如此,才能实现学生的普遍提高,这需要教师丰富教学内容并划分层次,为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以Sports Are Fun一单元为例,教材选取的是学校的运动会场景,从时间、地点、运动项目、人物等方面对运动会进行全面介绍,用词和句法方面都比较简单,而且能够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诚然,这适用于英语基础不高的学生学习,然而却疏忽了英语成绩较高的学生对学习的高要求,这时,教师需要引入奥运会的相关内容,另外开辟教学空间,供有余力的学生学习。

四、善用激励法

职高学生的知识掌握与学习能力与普高相比稍逊一筹,且因为社会长期形成的观念,使得职高学生容易自我轻视,充满颓废感。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除了需要把功能和结构融于话题中,淡化语言知识,使学生通过话题的讨论无意识掌握这些知识之外,还需要善用激励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建立起对学习的自信心,无数研究表明,成就感对行为起着正强化作用。

总而言之,《江苏省职业学校英语教材编写组・英语》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号召下应用而生的新教材,既把基础的知识点囊括其中,又是体现了活动教学的性质,对职高而言,具有较强的适用性。立足于教材的基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内容的选择与活动的组织,并且应用科学的评价方式,如此才能使职高英语教学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项目化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现状和改革背景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指实施实际的、技术的、职业的特殊专业课程计划,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侧重职业性,以培养高层次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为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服务。坚持以市场需要为导向,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和高职教育规律,突出高职高专的教育特色,积极转变教育思路,引进先进的教育观念,突破学科界限,组织项目课程内容体系,是高职教育课程模式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高职会计教育不同于会计专业的本科教育,一般的会计学本科教育较注重学生会计理论的培养,而高职会计教育更强调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而从我国高职院校会计教学过程和结果来看,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一)培养目标不清晰。社会需要的会计人员是有层次分别的,因此不同层次的学校在培养目标上也应有所区别。本科高校培养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应该是企事业会计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领导者。这样的培养目标重视对学生的理论教育,不仅要求学生要会记账、算账、报账,更重要的是要会用账。所以,其发展前途应是财务管理人员和注册会计师等。高职高专会计教学不是对本科会计教学的简单化,而是更加强调对高职高专学生实践能力、会计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高职高专学生只有在实务操作上更胜一筹,才能既体现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又可在与本科生的求职竞争中找准自己的定位。

然而,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并未认识到这一点,仍旧采取“小本科”的形式从事会计理论教育。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对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普遍重视不够,特别是对各门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如何统一配置教学资源缺乏系统性的研究,重复实践与遗漏现象严重,培养目标不清晰,对实践教学效果无科学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从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来看,虽然每个高职院校都会强调教学内容的实践性,然而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涉及各相关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操作比较困难,加之对会计的实践教学缺乏统一可行的评价指标,这都导致了培养目标不清晰的结果。

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能独立从事会计工作的中、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就要将各专业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对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系统性设计,并付诸于实践。

(二)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目前,大多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上与本科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并无多大区别,主要分为四大块: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主干专业课、选修课。这就意味着专科学生需要在三年或不足三年的时间里学完和普通高校本科生四年内完成的几乎类似的课程。由于这种原因高职院校在教学计划的编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压缩了各门课程的课时量。然而,会计专业又属于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比较强的学科,过多的压缩课时量很容易造成这样的局面,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连起码的理论都难以跟学生交代清楚,或者说仅仅教授给学生比较重要的理论知识,而无法安排时间对这些理论进行进一步的巩固,更谈不上系统地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而在高职会计教育过程中,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关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难以顺利进入劳动力市场,实现毕业与就业零距离。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已经开始,并且其研究与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实际实施时一些基本问题仍未解决。最主要的是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尚存在系统性偏差,这一偏差集中表现在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异和距离,这说明改革的方式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具体落实的效果还有待提高。针对这样的状况,在探索的过程中,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改革被认为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实施课程改革,教学观念转变是灵魂,项目课程开发是前提,教学条件改善是基础,教学内容改革是核心,教学团队建设是关键,科学机制建立是保证。只有各方面发挥协调,才能真正地实现课程改革,取得

实际的效果。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项目化课程改革基本思路

(一)结合会计专业特点理解项目化的含义。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必须使会计教学适应企业需求,进行项目化课程改革。会计的项目化课程改革是指突破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会计教学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向导,来确定学习内容,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充分的动手机会,建立“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学中做,做中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具备相应的综合职业能力,以满足未来的就业需求。会计一体化的内涵很广,它包括学习情境与工作情境的一体化、学生与职员一体化、岗位能力与专业知识的一体化、理论教材与实训教材一体化、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一体化、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一体化、技能证与毕业证的一体化等等。基于工作过程,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以真实工作任务为导向,整合、序化学习内容,把会计课程的内容划分为多项基本任务。每一项任务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岗位分析、教学方案、教学课件、巩固练习、单项实训、案例分析等,构成一个完整的学习单元。

综上所述,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结合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未来毕业的去向,确定在教学过程中每门课程应该设置的工作情境,从而确立学习目标及内容等就显得十分的关键。

(二)会计专业项目化课程改革具体实施措施

1、进行职业岗位分析,确定培养方向。为了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有较强的适应性,必须对相关职业岗位进行分析,打破学科体系束缚,根据会计专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内在逻辑来确定培养方向。高职会计教育面对的岗位主要包括:基层机关事业单位的会计、出纳、统计、收银、仓管、审计助理等岗位,中小型企业的一般会计核算岗位等。因此,高职会计教育应是面向中小型工商企业及基层金融机构,培养具有从事收银、出纳、统计、仓管、会计核算、财务分析、报表编制和软件应用等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具备会计职业操守、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2、如何进行项目导入,任务驱动。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一方面缺少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进行模拟的案例分析和操作,不利于学生对企业背景下的会计核算过程和业务处理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另一方面没有包含会计工作组织、会计计算方法和会计报表编制于一体的会计整体应用的教学内容,不利于将会计理论知识体系应用于企业具体实践。结合上面的分析,这样的传统教学模式对于培养适应未来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已显得不合适了。

“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以学生实际应用技能的形成为出发点, 将复杂和繁琐的学科体系与应掌握的技能模块化,一个模块作为一个项目,每个项目围绕该技能与未来可能涉及的就业岗位来具体确定。再将模块任务化,把一个项目分成若干项任务,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完成工作任务,就相当于在企业实践,教师现场进行指导。通过一个个任务的完成,使学生获得成功与失败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使其产生自我提高的驱动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的目的,满足未来企业对技能型人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具体应注意以下两方面的工作,做好这两个方面的工作也是成功地进行会计专业项目化课程改革的核心。

第一,根据能力目标确定典型的工作任务。传统的会计教学是没有任务驱动的,而进行项目化课程改革首先就是如何把过去单纯的课本理论结合未来工作需要重新整合,从中提炼出典型的工作任务,只有通过提炼典型工作任务才能确定职业能力目标。例如,高职会计以培养会计员为主要目标,会计员岗位的主要任务就是记录、核算,它的典型工作任务包括建账、会计凭证处理、成本核算、纳税申报、期末业务处理、编制报表和财务软件使用等。通过分析工作的性质,会计员需具备的能力包括:根据经济业务填制原始凭证如支票填写、增值税发票的填写、普通发票的填写等,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根据记账凭证及所附的原始凭证登记账簿、编制试算平衡表,根据总账及明细账资料编制会计报表、报告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这些能力要求可以设置会计基础、成本会计、税务会计、商品流通会计等模块,确定模块后根据工作流程从易到难将模块分解为具体的工作任务,在进行每一块的理论教授后,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而实现项目化教学改革的目的。

第二,设置不同就业岗位的训练模块。为了让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拥有更广阔的就业空间,必须培养会计流程操作能力、出纳实务操作能力、成本会计能力、电算会计能力、会计相关岗位能力、综合理财能力、核心职业能力等专业能力。在高职会计学生进入高年级的学习阶段,应围绕会计、仓管、出纳、成本核算等岗位设置模块进行一体化训练,可以设置的训练模块有:

(1)出纳员训练。重点培训点钞、真假币识别、数字及文字的规范书写方法,正确填写支票发票和收据、银行对账、日记账登记以及货币资金清查等。

(2)会计员训练。通过对模拟会计业务的实践性操作,重点培训正确填写、审核原始凭证,正确编制记账凭证的能力,选择相应的账页格式,登记总账、明细账,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能力,综合掌握会计流程、会计处理及会计报表的编制,使学生达到一名会计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3)成本核算训练。要让学生掌握利用相关资料,选择相应的成本计算方法,计算企业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制定成本计划和编制成本报表,初步具备进行成本分析的能力。

(4)电算化会计训练。让学生掌握财务软件的安装、初始化、账务系统的应用、报表系统的应用,具备相应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这一环节培养,使毕业生熟练掌握会计数字化处理的能力,为会计工作信息数字化做好准备,并尽可能使更多的学生通过考试获得会计电算化证。

另外,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设置更高层次的综合技能模块:如税务会计模块、审计基础模块、财务管理模块等。相对来说这些模块的要求较高,要根据学校、学生素质及就业实际状况进行合理设置。

三、关于会计专业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项目化课程改革中需要注意的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根据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时的具体情况,我们发现产生需求的企业一致认为会计人员不仅要会记账、算账和报账,还要能操作、懂管理。会计工作是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根据就业岗位的需求,还要具备社会实践、社会交际、沟通合作等综合能力。所以,在项目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除了专业能力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一是沟通和组织能力,提高他们的情商,使他们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矛盾、控制情绪的能力等;二是抗挫折的能力;三是提高其现代办公能力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英语应用及一般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四是尽量扩大知识面,以适应扩大就业面的需要。

(二)项目化课程改革后在教授过程中仍然要精讲理论。在项目化课程改革中,以任务为驱动,主要目的是尽量按照企业实际来设计问题,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以真正实现学生自主性、体验性学习为主体,教师主导拓展训练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已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忽视教师进行理论指导的重要意义,在授课过程中,理论知识仍然要精讲,在每项任务给出之前,项目方案中的“工作要点”即提供了完成任务所必须掌握的知识点,重“点”不重“面”。教师在导兴趣、导方法、导思维上下功夫,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需要建立与改革相适应的考核评价制度。在进行项目化课程改革之后,传统的考试制度已经不适应新的授课方式的要求,可以考虑采取传统理论考试与实操技能考核相结合,重实训、重平时,以实践技能考核为主的考试制度。立足于会计具体业务,突出对学生会计基本技能的考核,例如实践考核成绩可占总评成绩的60%~70%;考试形式上,可以按照模拟岗位进行考核、评价,用会计仿真账务处理替论考试,注重学生对会计业务操作,如会计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登记、会计报表的编制等;考试时段上,更注重平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作者单位: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劲松.项目教学在《基础会计》教学改革中的运用[J].消费导刊,20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