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与管理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9: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经济与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经济与管理

篇1

一、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农村经济管理中,需要突出解决法规不配套、管理队伍不健全和管理职责不明确等诸多问题,切实提高经济管理的结构化和市场化需求,具体的讲,农村经济管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经济管理法规不配套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类型比较单一,而农村涵盖范围比较广,农村经济管理面临着任务多和责任重的难题,过去传统的农村经济管理大多集中于农村土地出租、承包、经营和转让的管理;农村灌溉用地、工业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对农村集体经济的监督管理等。我国的农村经济管理法律法规大多还集中于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内容,缺乏针对市场经济环境下农村经济管理的法律法规,缺乏针对农业现代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的有效管理,不能推动农村经济的飞跃发展。

(二)农村经济管理队伍不健全

我国农村目前还处在经济欠发达区域中,经济比较落后,生活环境比较差,对于优秀的人才缺乏吸引力,使得当前农村经济管理队伍很不健全,管理人员的梯队建设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很多农村经济管理人员都是从别的部门抽调而来,他们缺乏对于当地农村经济的清晰认识,不能掌握有效的经济管理手段,不能实现经济管理向经济发展的有效转化。我们农村经济管理的主管部门和上一级部门对于经济管理缺乏有效认识,对于经济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缺乏系统完善的长远规划,很多经济管理人员很少参加专业的培训体系,造成知识水平、意识形态都和农村经济管理存在差距,不能保证农村经济管理的结构化和市场化需求。

(三)农村经济管理职责不明确

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中,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应该更加趋向于市场辅导、监督执行和综合管理的方向发展,农村经济主管部门应该承担起行政指导、法律宣导、市场监督和配套管理等各项职责。但是,由于我国农村经济管理部门还是事业编制,他们接受的是政府赋予的政策职能和执法职能,这就造成了农村经济管理往往成为了政府政策的宣传工具,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在开展农业经济管理时显得力不从心,而其宣导的很多政府政策不能落实到位,农民享受不到政府带来的农业各项补贴,又感受不到农村经济管理部门所开展的市场帮扶,对于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怨声载道,农村经济管理陷入两难的境地。

二、农村经济管理采取的对策

在充分认清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上,我们应该认真加强法律法规制定,打造专业的经济管理队伍,提高经济管理的产业化改造,才能更好的发展农村经济,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提高农村经济管理的执法水平

在农村经济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定中,应该认真遵循国家依法治国的发展战略,充分考虑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加快制定符合农村经济管理的法律法规。首先,应该加强制定农村经济管理责任制度,明确农村经济管理主管部门和上级部门的岗位划分和执行责任制。依照当地农经管的分工,切实履行好经济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工作流程和岗位职责。其次,建立完善的工作规章制度。完善对于农村土地使用权的监督、农村集体经济的审核等工作规章制度,做到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管理需要,使得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能做到有法可依。

(二)加强农经管理队伍建设,促进农经管理事业有序发展

农村经济管理队伍必须充分了解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掌握一定专业的经济管理经验,保证农村经济管理队伍要合理定岗定编。而在新的经济形态下,农村经济管理队伍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提高各项专业综合素质水平。农村经济管理的主管部门和上一级主管部门需要认清农村经济管理的新形式,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保证每个岗位都能专人专管,每个岗位都能具有专业的岗位操作技能和政策水平。农村经济管理部门需要加强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建设,保证农村经济管理队伍能够迎合市场变化和农村经济管理来做出调整,打造出专业的农村经济管理团队。

(三)加快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村集体经济收入

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是进行管理农村、服务农村的政府工作,在新的经济形势下,需要农村经济管理部门迎合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需要,对传统的农村经济产业结构做出调整,推动和加强农村灌溉用地的承包、经营、出租和转让等市场行为。在此过程中,农村经济管理部门需要细化岗位职责,加强经济资金的引入,也做好农村土地用地的各项法律法规约束。此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就是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提高农村集体经济收入,鼓励农民对农产品的加工和提炼,促进农村旅游等绿色产品的蓬勃发展,提高对于新型农村经济形态的扶持和培养,提高各岗位的有效运转。

篇2

关键词 农机;管理;农村经济;关系

中图分类号 S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7-0180-01

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农业机械化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研究农机科学管理,有助于为农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注入更多动力,为现代农业发展贡献力量。

1 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发挥农机效益

1.1 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效率的高低,而农业生产效率则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农业机械化程度通常作为农业现代化程度的标志。纵观农业发展史,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条件,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核心竞争力以及必经之路。因此,大力推动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是大势所趋,也是当务之急。

1.2 农业机械化是应用农业科技的主要载体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农业领域亦是如此。通过科技力量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使资源型农业向科技型农业过渡,其重要表现形式便是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事实证明,每一次农业生产力的大幅提升都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农业机械作为农业新技术有效应用的载体体现在农业发展的方方面面。首先,农业机械化将精量播种、秸秆还田以及节水灌溉等方面变成了现实,并大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了农业生产资料利用率、增加了农业经济效益;其次,在抗旱排涝、抢收抢种以及病虫害防治方面,在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取得了显著突破,增强了农业对自然灾害的抗御能力,也大幅提升了综合生产效力;最后,通过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以及工程技术等高科技手段不断改良农产品品质、提升农产品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并改善生态环境,其通常需要借助于农业机械化手段来实施[1]。

1.3 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在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时,其中一个重要指标便是农业从业人员占比以及农民收入情况,纵观发达国家,其农业从业人数占比小,通常在8%以下,其原因在于农业机械化程度很高,很多农业劳动由农业机具替代人力完成,促使大量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转移,从而降低了农业从业人员占比。与此同时,由于农业机械化大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从而增加了农业的整体收入[2]。而据统计数据可知,我国农业从业人员比例高达46.9%,农民平均收入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但相比而言,国内农机水平较高的地区,其农民生活水平明显富裕,收入也明显高于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的地区。

1.4 农业机械化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和谐新农村的构建离不开农业机械化作后盾,农业机械化是强化升级农业生产工具的重要表现,也是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的明显标志,也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重要手段。就目前而言,农业机械化已经遍及千家万户,并已经在诸多方面切实为农民带来了好处,为了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仍需要在如下2个方面下功夫:首先,加强对农机手技能的提升。可以通过技能推广培训的方式来提高农机手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懂技术、有文化、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并带领周边农民一同走上致富路。其次,加强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在秸秆综合利用、保护性耕作、高效植保、节水灌溉以及畜粪无害化处理等方面切实提升自然资源利用率,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3]。

2 用先进的设备装备农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1 大幅增加农机作业量

近年来,建水县农业机械化有了较大发展,机械化农机正在逐步替代人力、畜力劳动。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2.2 推V先进实用、质优价廉的农机具

推广先进的农机具,用先进的农机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基层农机部门加强农机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自2000年以来,农机站建立了“洋马”联会收割销售维修服务点,与厂家直接挂钩,以厂价直销。既为农民带来了实惠,又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随着科技进步,农业机械不断向小型化、多功能方向发展。山东省胶州市青骏牌多功能田间耕作机赢得了广大农民的青睐。农机站开展了宣传、引进、推广多功能田间耕作机的工作,深受农户欢迎,临安镇农机站形成了销售、培训、维修一条龙服务。广大农户向临安镇农机站购买先进农业机械,买得放心,使用顺心。由于先进农机具的推广使用,临安镇农村经济增长势头良好。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过程中,农机站更需要全面掌握农机发展最新信息,向农民提供先进实用、质优价廉的农机产品,以加速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4]。

3 加强管理,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服务保障

3.1 强化管理意识,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

首先,应当加强对基层农机管理人员的知识教育和培训,使其不断吸收新知识、获取新信息,进而提升其综合素养;其次,加强服务意识宣导,要求基层农机管理人员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以服务农村农业经济发展为己任;最后,坚持遵纪守法、廉法奉公的基本原则,明确自身角色,切实完成分内工作,为建设和谐新农村保驾护航。

3.2 采取有力措施,做好服务上门工作

做好跟踪服务的有效方法之一便是为农机具建立档案库,将工作目标内容进行分解,落实到个人,并将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与个人绩效联动起来,充分激发农机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实行通力合作、分片包干等方式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鼓励农机管理人员深入田间低头,为农民提供贴身服务[5]。如秋收时为农民提供上门农机维修,为其排忧解难;农机站还深入村寨宣传农机安全生产知识,宣传《云南省农机械管理条件》,利用晚上举办农村维修技术培训班,逐村逐寨逐户进行农机检审上牌服务,为农户节省了时间和费用,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4 结语

基层农机站作为落实农业机械化发展工作的重要执行者,其工作执行情况将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也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因此,通过加强农机管理,不断推广先进的农机技术,在提升农机手专业技能的同时,也需不断强化农机服务团队的建设。

5 参考文献

[1] 吴志强.农机安全监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7(19):237-238.

[2] 张质彬,黎耿新.乡镇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3(增刊2):143.

[3] 童仲武.浅议农机安全监理宣传教育工作[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8(1):49-50.

篇3

关键词: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创新;构建

社区是社会的组织细胞,也是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国家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又以新型农村社区为战略基点,农村社区建设的提出,表明我国乡村社会治理方式及基层组织、管理与服务体系的重大转型,从村民自治过渡到社区自治、从行政和生产共同体迈向社会生活共同体,管理方式也逐步从政府主导的单中心治理转变为政社分工与合作共治的多中心治理。

一、新型农村社区的概念

所谓新型农村社区,是指打破原有的村庄界限,由若干行政村合并在一起,通过集中规划,按照统一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搬迁合并,统一建设新的居民住房和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组建成新的农民生产生活共同体(也称为“中心村”),形成农村新的居住模式、服务管理模式和产业格局。并在此过程中让农民主动交出原来的旧宅用于复耕,提高土地生产效率,实现集约化经营,从而让农民既不远离土地,又能享受城市化的生活环境。

二、随着农村社区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社区管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1、思想观念滞后,管理体制不健全。许多干部群众对农村社区建设还比较陌生,主动参与意识不强,认为农村社区建设是图形式走过场。许多农村社区并没有专业的管理机构,多数还是以村务管理老办法来对待,社区管理不到位。大多数村干部没有受过社区管理的相关培训,甚至从来没有接触过社区管理,容易以老眼光来看待新问题,缺乏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和方法

2、领导重视不够,工作机制尚未建立。有些地方在农村社区运行机制上,村级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弱,没有形成便捷有效的社区建设的参与机制。

3、公共服务薄弱,服务水平不高。城市居民通过城市社区享受到了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等公共服务。与城市相比,农村社区还没有纳入市政管理范畴,不能享受城市社区待遇,农村公共服务提供上仍显不足,如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以及农民群众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便民服务资源相对比较薄弱,没有从根本上实现乡村管理服务向社区管理服务的转变。

4、社区意识淡薄,居民文明程度不高。社区管理人员缺乏有效管理办法和创新意识,且“行政化”色彩较浓,其管理方式、活动开展、服务实效等均严重滞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虽然不少地方都配备了大学生助理,对社区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有所提升,但仍不能适应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管理的需要。

5、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于城市。目前我国农村社区建设专项资金投入与实际需求相比还存在很大不足。一是政府投入不足。二是村级投入不足。三是社会投入不足。

6、社区文化缺失,业余生活单调。

三、实现农村社区有效管理的创新及路径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以生活方式转变带动生产方式转变,因此,新型农村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就在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方式方法、路径选择。深入推进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新型农村社区。

1、建立健全农村社区领导机制。要将农村社区建设作为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难点问题;将农村社区建设经费纳入政府年度财政预算,建立稳定可持续的资金投入机制。

2、积极创新农村社区管理体制。以村民自治为基础、将村民自治引入社区建设,使村民在政府组织开展的各项社区建设活动中享有话语权、参与权,这样必然有助于调动村民的参与积极性,切实提高农村社区管理水平。

3、培育公民意识和社区文化中有所作为。在社区管理模式上,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寓管理于自治之中,发展公民意识,培育社区文化;社区一般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社区文娱、体育、科技、教育服务;社区环境整治。并使志愿服务及社会工作参与到新型农村社区的服务、文化活动和协调、以促进社区内的公共参与,从而培育社区居民的公民意识和社区文化,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居民的幸福感。

篇4

一、现阶段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 基于农村集体经济下的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 缺乏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

目前,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缺乏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甚至部分农村的财务管理制度仅仅是表面上的形式,实际的财务管理并不是按照制度规定进行的。由于村民缺乏财务管理的意识,再加上农村的财务管理没有相应的监管机制,造成农村集体经济下的财务管理只是由村里的干部或者相关工作人员独断独行,即使有个别村里设置了理财或者督查小组,但是也仅限于对表面上的会计相关工作起到督查作用,对更深层次的大额贷款或费用支出却不能发挥其监督的作用。这就导致一些违反乱纪的现象普遍出现于农村集体经济下的财务管理工作中。

2. 会计工作人专业技能不够

因为农村工作环境比较艰苦导致很多专业技能强的会计工作人员不愿意到农村基层工作,因此农村集体经济下的会计相关从业人员往往缺乏专业系统的培训,其专业素质普遍较低,在进行相关工作如记账、设置会计科目或者会计核算的时候不够规范,再加上农村会计相关从业人员流动性大的特点使得会计账簿和相关原始数据丢失,这些原因对农村财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

( 二) 造成农村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1. 农村集体经济下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大,处理农村财务相关问题的时候,越来越多的涉及到了财务管理的内容,但是,在村干部队伍的人员配备上通常最多配备一名会计相关工作人员,村里所有涉及到会计和财务相关事项都由这一人负责,加之村干部的财务管理意识和能力都相对较低,认为财务管理不是自己职责范围内的,这就导致在农村集体经济下普遍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使得在对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出现上述问题。

2. 农村财务管理制度缺乏有效的监督

因为村领导和村民对财务管理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农村集体经济下的财务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村干部的队伍中缺乏甚至没有专业的财务管理和审计人员,使得财务管理的监督工作无法有效的进行下去。其二,随着税制体制的改革,原来农业经济方面的管理部门被取缔,转由财政所管理农业经济,在此过程中没有明确的规定原来的监督管理机制,从而使现有农村财务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

二、加强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问题的有效措施

1. 建立健全农村财务管理制度

任何的管理都离不开健全的管理制度,因此,我们要想改变现阶段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就必须建立全面的财务管理制度,包括财务审批制度、财务公开管理制度等,积极建立健全这些制度可以推动农村集体经济下财务管理的发展步伐。在制定相关财务管理制度的时候还应该规范相应的责任划分,对于违反财务管理制度或者对农村集体经济造成损失的相关工作人员应当予以相应的处罚。

2. 完善农村财务管理监督体系

在建立健全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之后还应该完善农村财务管理的监督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对农村集体经济下的财务进行管理,就农村集体经济内部而言,应该完善对审计制度和会计制度的监督。村干部队伍应该对会计制度有足够的重视,会计具有对财务预算和决算有监督的权利,另外还应该充分发挥审计制度监督的重要作用,配备相关的审计人员或者委托中介机构监督农村集体经济下的财务管理。与此同时,村民自身也应该加强财务管理和对财务管理监督的意识。

3. 对相关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定期培训

农村集体经济下的财务管理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性是管理好农村财务问题的关键因素,因此,在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上岗前就应该对其进行系统的培训,让其能够了解最基本的财务管理工作流程,在后续的工作中也应该定期对其进行专业的培训,或者可以为其提供交流经验的机会,加强其对农村集体经济相关会计制度的了解。另外一方面,还应该设立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机制,对于在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优异或者解决财务管理疑难问题的人员予以相应的奖励,以此激励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对于不按相关制度进行财务管理工作并随农村经济发展造成损失的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样才能对农村财务管理的发展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篇5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三资管理;存在问题;对策

1 我国农村经济中三资管理的重要意义

1.1 开展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和监管工作,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开展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工作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文件精神的重要体现,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开展农村集体“三资”清理监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增强做好清理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农村“三资”清理和监管工作,从中央到省市高度重视,其目的是为了搞清村级“三资”现状,规范村级“三资”管理,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一定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三资”清理和监管工作的重大意义,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政策和省市的部署上来。抓好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和监管工作,还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开展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和监管工作,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要求。

1.2 开展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和监管工作,是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

当前,农村不稳定的因素很多,但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农村财务管理公开不到位、集体资产分配不公、集体资源流失严重等。

2 农村集体经济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三资管理中资产的产权归属不明确,缺乏完善的三资管理制度

许多地方不重视三资产权制度的建设,农村三资产权的管理能力有限,给三资产权的管理带来了巨大的阻碍。例如,一些地方的税管机构在变更农村集体经济所属资产时,收取额度较高的交易费用,致使一些地方资产权属的主体有所顾忌,不愿意办理产权变更,而权属关系不清晰,会为农村集体经济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由于农经组织本身的制度建设就有待健全,由其派生的三资产权制度就更不完善,农经组织的工商登记制度和法人制度都没有建立,即使建立了也没有得到良好的贯彻,农经组织及其成员的义务权力不明确,健全的财务和三资管理得不到实施,权益难以得到保障“思想认识也有误区,三资管理产权变更的工作量比较庞大!比较复杂,害怕触及历史遗留问题,也有人以为家庭联产承包后,村集体没有资金、资产、资源,不涉及三资管理,所有这些都阻碍着农经组织的产权制度建设”。

2.2 农村三资管理中取法核算资产机制和监督机制

农村集体的三资反映在财务的账面上不准确,三资管理没有一个明确的账目,只有资产总额,没有建明细账和台账用来核算,真实具体的三资情况无法掌握,账目也不向广大群众公开,账目的混乱致使资产与账面不符,资源没有登记,三资具体数额不清晰不准确三资监管制度缺失或者不到位,三资监管不力审核不严,责任追究等长效机制没有形成或者有待完善,监管力量还需充实加强,要从监管的源头上杜绝村集体三资的流失。

2.3 农村的消息闭塞,缺乏消息的来源管理资产的能力有限

三资管理在组织架构上分工不够明确,不利于三资管理工作的开展与进行,给管理工作带来了阻碍,一些地方村镇领导对三资管理工作认识不明、不甚重视,在人员、编制、职能划分和事务办理等问题上管理混乱,农村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不高,财务管理人员队伍建设能力不强,还有就是农村的消息闭塞,信息化能力薄弱,水平良羌不齐,县级主管单位重视的,建设的就好一些,能够运用会计电算化和一些专用软件二不重视的,就差一些,还在使用手工记账,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实施进度,不利于我国农村三资的管理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3 做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建议

3.1 健全制度,加强管理

在充分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建立相关管理制度,并且对管理制度加以重视,及时发现和改正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做到有章理事,按制度办事。

3.2 加强领导,强化队伍建设

乡(镇)党委、政府要提高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领导,完善机构,强化队伍建设,配齐配强乡、村两级“三资”管理人员,健全选拔任用机制,选好干部,配强班子,加强教育培训,提升村干部素质,完善各项配套设施,保证工作经费,落实相关待遇。真正建立起县委统一领导、纪委组织协调、农业部门业务指导、审计部门审计监督、各乡(镇)自主管理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3.3 强化监督,提升管理实效

3.3.1 加强民主监督

重视群众的力量,与之相关的重大决策应该与群众的切身利益结合处理,完善民主监督途径,对“三重一大”事项要严格履行“四议两公开一监督”民主程序。

3.3.2 严把资金流动关

资金是发展的原动力,因此应该对财务审核关加以重视。一要严格把好原始凭证的审核,对不符合制度规定和手续不齐的收支凭证要予以退回,并限期整改;二要严格把好资金使用的监督,对村取款等事项,实行事前监督;三要加强对村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的盘点核实,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3.3 加大责任考核检查力度

加大对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的考核力度。对村集体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查,并且听取群众的意见,积极探索和创新有效的考核办法。加强对各村“三资”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各项制度切实落实。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统一协调,加大查处在 “三资”管理中出现的违法乱纪案件,维护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4 全面清产核资,健全台账

虽然以前开展过清产核资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未达到预期目标,因此要对“三资”进行认真细致全面的清查。在清查中要加强领导,提高认识,确定责任,合理分工,明确清产核资的内容,规范清产核资程序,讲究清产核资的方法,根据切实可行的标准和规则进行合理整改。并且在日常的收支过程中应该保证账实相符,在三资清查后要及时动态更新数据,保证数据真实、正确、完整。

篇6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

随着我国小康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农村经济在管理过程中的逐渐深入落实了农村经济的管理体制改革,农业模式的攻坚时期正在面临着快速的发展,因此基于农村建设的新环境,各个地区和政府更需要利用政策对农业发展进行协调,在三农工作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农业经营管理工作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我国基层政府对于惠农政策和相关的工作制度落实环节中效果不佳,造成了我国农业综合生产和发展也受到了明显的制约,使得农村在建设目标上也出现了较大的障碍[1]。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就将针对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展开进一步研究,希望对这项工作深入开展能起到更大的帮助。

一、对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提升造成影响和制约的主要阻碍

1.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上相对比较落后首先在农村土地的经营模式相对比较小,针对当前农业大规模下工作是很难达到相关要求的。特别是当前我国整体的劳动力仍然比较紧张,同时也没有富裕的劳动力。农业作业的从业人员通常为留守在农村的老人或妇女,掌握现代技术的农业作业技术专业人员也相对比较缺乏,使得传统的工作模式始终无法有效得到提升。因此这也造成了当前我国农村在土地承包制度上仍然受到了严重的约束,经营权也很难聚集到专业化农民手中[2]。2.农业设施的基础建设和科技创新相对比较落后首先,农村经营管理者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相对来讲不够全面。这就造成我国农产品缺乏先进的技术进行有效帮助。这就要求相关的地方政府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中要投入相应的注意力,但是事实恰恰相反。在对资金的投入方面,规模仍然比较小,不能给我国的农田基础设施提供相应的帮助。

二、对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对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的策略

1.加强对农业机械的应用和推广,促进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经济学家马克思曾说过:“在不同经济时代中所谓的区别不是在于生产,而是在于怎么进行生产。”我国在农业领域中应用各种类型农业机械已经有了十分悠久的历史,多达上百年,在此过程中大量事实证明,农业领域中农村经济对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同时机械化的应用和发展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和世界农业人口的增长、粮食短缺做到了充分的解决。因此我们要认识到农业机械的有效推广是新农村建设背景中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当前时代进步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农业机械的推广在充分解放了劳动力的基础上,同样也对农业生产效率和水平起到了全面的提升作用[3]。2.充分进行协调,对工作体制进行完善和推广在对农业经济工作进行开展的过程中,要确保这项工作的正常开展,首先要将工作体制或规范进行完善和优化。特别是乡、村这种基层的政府,在开展日常行政工作的过程中,还要加强对农业技术和市场实际发展情况的了解,从而更为准确的对这项工作进行完善和优化。此外这也要求农业部门要加强对农业经济建设相关工作宣传和推广,对农民的农业技术进行完善和提升。在进行农业经济建设工作开展中,相关政府和部门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还需要适当接受培训和学习,因为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多数推广人员在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上还没达到相应的标准,那么在农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下,我们只有将推广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进行提升才能确保这项工作的稳定开展和落实[4]。3.加强今后对这项工作的关注程度在今后的农业发展过程中,正确的选择农业经济建设发展道路,对我国农业工作的推广和农业整体的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和帮助作用,同时也为我国新时代的农村经济发展和建设奠定了稳定的基础。在实际工作的开展中要加强对对我国农业经济补贴制度的执行和开展。无论是国家政府还是相关的农业部门都应该提高对农村经济建设的资金投入,从而确保当前农业经济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并且有效保障广大农村的居民生活条件的发展和提升[5]。其次还应该保证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多种经济类型的共同发展和推广。在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我国农业整体经营模式也在不断完善和健全,所以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也将出现多种不同的农业经济类型,有大型的、中型和小型,在我们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根据实际农业地区的发展情况,对农业生产的装置进行选择,通过多种类型农业机械器具或是经济手段的有效操作,农民的生产技能和水平也将得到更有效地发展和完善,对我国农业的进步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随着我国逐渐步入小康社会建设以来,我国在对农村的经济管理和建设上也得到了十分明显的发展,各个地区和政府更需要利用政策对农业发展进行协调,在三农工作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农业经营管理工作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但是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农业发展情况来看,虽然整体水平都在不断提升和发展,但是很多细节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更应该积极的发挥农村经济建设工作的积极作用,更好的将农业发展和基本的生产理念进行完善和发展,从而进一步对整体的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向阳.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J].农业经济,2015,48(12):23-24.

[2]赵庆娟.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J].农民致富之友,2016,16(6):51-51,39.

[3]刘文峰.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研究[J].中国市场,2016,33(42):58,67.

[4]杨恒全.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分析[J].农技服务,2016,33(10):164.

篇7

[关键词]农村财政;农村金融;农村劳动力结构;农村经济;向量自回归模型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80(2011)10-

一、总量快速上涨与增长率稳步下降的现实矛盾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国家财政支农总额从1978年的150.7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4899.5亿元,增长了32倍,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从1981年的250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30678.4亿元,增长了122倍。而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从1978年的133.6元增长到2009年的5153元,增长了38倍。随着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村信贷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大,农村贷款总额从1978年的181.81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30652亿元,增长了168倍。从绝对数来看,政府支农力度、农村信贷资金投入不断加大,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取得大幅增长。但从增长率来看(如图1),自1981年以来,支农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基本维持在8%~10%左右,只有1991、1992、1998年突破了10%;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1984年最高值30%下降到2000年的20%,一直降到2010年的13%,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而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也呈现阶段性下降的趋势,增长的稳定性较差,增长面临一定的困难。

图1 1978-2010年我国政府支农比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其增长率

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是1978—1984年,年均增长率为17.7%;1985年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开始放缓,增长率由1985年的7.8%下降到1989年的-1.6%;1990—2000年的十年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呈现“倒U”型增长率曲线,增长率由1990年的2%上升到1996年时的9%,此后又下降到2000年的2.1%;随着近年来中央对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出现持续性增长,增长率稳定上升,由2001年的4.2%上升到2010年的10.9%。从图1也可以看出,政府支农行为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有“阶段性背离”趋势,在政府支农比重不断下降的年份(1990年以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在上升,而在政府支农比重较大的年份(1990年以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却激剧下降。那么,政府支农力度到底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农村信贷资金到底以何种途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基于这些疑问,本文试图探讨政府支农力度和农村金融发展与我国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二、指标体系及数据来源

为了全面分析我国农村政府支农力度、金融发展状况和劳动力结构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我们选用下面4组指标进行深入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78-2010)》和《中国金融年鉴(1989-2010)》:

1.反映政府财政支农力度的指标。政府行为的影响,一方面是将金融资产财政化或者通过政策支持让金融资产向农村产业倾斜,从而影响金融绩效;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支出、转移支付力度和固定资产投资等途径直接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本文通过支农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比重(Finance,%)、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之比(记为Invest,%)两个指标来反映政府行为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

1.反映农村金融发展的指标。(1)农村金融规模指标(Scale)。反映金融体系发展规模的指标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戈德史密斯提出的金融相关率指标(FIR),一个是麦金农提出的货币存量(M2)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常简化为存款余额与贷款余额之和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但由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不发达、农村金融数据的缺乏等原因致使金融相关率指标无法得以体现,所以我们选用农村贷款余额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之比来反映农村金融发展规模。之所以没有选用农村存款余额与贷款余额之和,主要是因为农村贷款余额更能体现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2)农村金融结构指标(Structure)。随着我国农村及城镇工业化迅速发展,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用乡镇企业贷款余额与农村贷款余额之比反映农村金融发展的结构指标。(3)农村金融效率指标(Efficiency)。贷款与储蓄之比描述了金融中介将储蓄转化为贷款的效率,可以显示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农村经济的效率,因此用农村贷款余额与农村存款余额之比表示农村金融的效率指标。其中农村存款余额为农户储藏存款余额与农业存款余额之和,农村贷款余额为乡镇企业贷款余额与农业贷款余额之和,单位均为亿元。

3.反映农村经济发展的指标。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刻画,分别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Income,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Production,亿元)和粮食总产量(Grain,万吨)。

4.劳动力结构指标。农村结构的变化是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用非农从业人员(万人)与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数(万人)之比(Labor,%)来反映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三、实证分析及结论

本文所有的实证分析均借助于时间序列分析软件Eviews6.0完成。由于变量的对数化处理不影响变量的平稳性和协整分析,而且对数化一方面可以变指数趋势为线性趋势,另一方面可减少数据的激剧波动,减小数据的异方差的影响,因此,本文的所有数据均取其对数值,分别记为lnincome、lnproduction、lngrain、lnfinance、lninvest、lnlabor、lnscale、lnstructure、lnefficiency。然后再进行ADF平稳性检验和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如表1:

表1 基于最大特征值统计量的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

注:①迹检验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5个协整方程②*表示迹检验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基于最大特征值统计量的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表明,最大特征值统计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即反映农村金融发展、政府支农行为与农村经济增长的九个变量的一阶单整序列之间存在5个协整向量,他们之间可以建立VAR模型。

3.建立VAR模型

(1)VAR模型定阶。VAR模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滞后阶数的确定,因此必须先确定VAR模型的结构。滞后长度准则给出了五种判断方法,五种评价准则给出了各自的最优滞后阶数,并以*表示,各种准则不一致时,以多数较为合理。

注: * 表示该准则选择的最优滞后期

表2检验结果显示,5个评价统计量都认为滞后阶数为2的VAR模型较为合理,因此建立VAR(2)模型。

(2)VAR模型构建与稳定性检验。确定了VAR模型的阶数之后,可以建立如下九维向量自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政府支农行为、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与农村经济之间的长期动态关系。VAR(2)模型表达式如下:

为了进一步检验VAR(2)模型的稳定性,可以运用VAR根图来检验。如果被估计的VAR模型所有根模的倒数小于1,即位于单位圆内,则模型是稳定的。VAR根图来检验结果如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18个特征方程根的倒数值明显在单位圆内部,表明VAR(2)模型具有稳定性,说明我们所建立的由政府支农力度、农村金融发展、农村劳动力结构与农村经济增长所构成的经济系统具有稳定性。

图2 VAR(2)模型的根图稳定性检验

(3)实证结论分析。根据所建立的VAR(2)模型,可以得到如下一些结论:

①政府财政支农行为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支农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比重的滞后1期值和滞后2期值lnfinance(t-1)、lnfinance(t-2)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Lnincome、粮食总产量Lngrain均产生负向影响,但对农林牧渔业总产值Lnproduction产生正向影响。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比重的滞后1期值lninvest(-1)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Lnincome、农林牧渔业总产值Lnproduction、粮食总产量Lngrain均产生正向影响,影响系数分别为0.1420、0.3471、0.1664;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比重的滞后2期值lninvest(-2)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Lnincome、农林牧渔业总产值Lnproduction、粮食总产量Lngrain均产生正向影响,影响系数分别为0.2637、0.3351、0.3183。

②农村金融深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农村金融规模指标的滞后1期值lnscale(t-1)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Lnincome、农林牧渔业总产值Lnproduction、粮食总产量Lngrain均产生正向影响,影响系数分别为0.0837、0.5291、0.2035;农村金融规模指标的滞后2期值对lnscale(t-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Lnincome、农林牧渔业总产值Lnproduction、粮食总产量Lngrain产生正向影响,影响系数为0.2538、0.1434、0.2990。农村金融结构指标的滞后1期值lnstructure(t-1)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Lnincome、农林牧渔业总产值Lnproduction产生正向影响,影响系数为0.0395、0.2853,对粮食总产量Lngrain产生负向影响,影响系数为-0.1795;农村金融结构指标的滞后2期值lnstructure(t-2)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Lnincome、农林牧渔业总产值Lnproduction产生正向影响,影响系数为0.1222、0.1652,对粮食总产量Lngrain产生负向影响,影响系数为-0.1362;农村金融效率指标的滞后1期值lnefficiency(t-1)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Lnincome、农林牧渔业总产值Lnproduction、粮食总产量Lngrain均产生负向影响,影响系数为-0.3070、-0.8064、-0.2993;农村金融效率指标的滞后2期值lnefficiency(t-2)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Lnincome、农林牧渔业总产值Lnproduction、粮食总产量Lngrain产生正向影响,影响系数为0.3046、0.1816、0.4328。

③农村劳动力结构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劳动力结构的滞后1期值Lnlabor(t-1)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Lnincome和农林牧渔业总产值Lnproduction产生正向影响、对粮食总产量Lngrain产生负向影响,影响系数分别为0.0723、0.2030、-0.2105。劳动力结构的滞后2期值Lnlabor(t-2)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Lnincome、农林牧渔业总产值Lnproduction、粮食总产量Lngrain均产生负向影响,但影响程度都很小。可以得出农村劳动力结构对农村经济影响是:对粮食总产量产生最大的负向影响,表明农村劳动力结构中非农从业人员越多越不利于粮食产量的提高;对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产生较大的正向影响、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产生较小的正向影响,表明非农从业人员的增多有利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提高。

四、结论与建议

从国家财政支农力度来看,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在逐步减弱。因此,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的直接投资,特别是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引导循环经济、低碳农业经济等产业的发展,加强对农村产业结构的引导,创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政府应推进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政府应对农村金融系统实施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政策扶持等一系列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以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应对信用危机;建立农业贷款收益补偿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以调动农村金融机构放贷的积极性;建立合理的农村信贷管理激励与约束制度,引导农村资金回流。

从农村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途径来看,农村金融仍停留于规模水平和结构效应上,农村金融配置效率依然低下,表明我国金融机构在将农村储蓄就地转化为农村产业投资的效率上过于低下,农村资金的外流使得农村金融得到抑制。因此,我国应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形成一个以政策性金融为主导、合作金融和商业性金融为主体、民间金融和外资金融为补充的农村金融市场服务体系,解决金融抑制问题,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创新农村金融制度,大力发展农村小额信贷、村镇银行、合作银行等微型金融,提高信贷资源的到达率与配置效率;提高农户融资效率,通过农户资金互助组织、农民贷款担保协会、小额信贷小组联保、农民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与农户贷款担保协议等形式,提高农户的信贷需求满足率,降低农村金融风险。

从研究结论来看,尽管我国农村劳动力结构中非农从业人员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但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并没有促进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快速增长。因此,我国农村劳动力不应该只是向大城市转移,而应该将农村金融与农村劳动力就业相结合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应该更好地支持符合产业支撑、绿色环保、规划科学、可持续发展标准的县城和中心镇建设,更好地支持县域内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更好地支持农村农业技能与培训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更好地支持信用好经营能力强的农民生产和消费活动,一方面发挥农村金融创造就业机会与提高就业人员素质的作用,另一方面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再就业。

[参考文献]

[1]张元红.当代农村金融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2]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政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温涛,熊德平.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J].经济研究, 2005 (9):30-43.

[4]朱喜,李子奈.改革以来我国农村信贷的效率分析[J].管理世界,2006(7):68-76.

篇8

一、城沟村基本概况

城沟村辖区总面积53平方公里,距县城小市4公里。山林面积6.5万亩,耕地面积3200亩,农户858户,总人口2970人,共计9个村民组。2010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1.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5900元。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应该说,该村经济发展状况在全县来看属中等水平,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民思想观念落后。一些农民对政策不了解,看问题的角度不够长远,只注重眼前利益。如:今年城沟村为农民免费安装自来水,由于地形因素,地下管道需从农户的农田地下经过,施工结束后就恢复其原貌。这本身是一项惠及村民的工程,但是一些农户关注的却不是自来水为其带来的方便,而是管道会不会造成土地减产,后由村干部和农业技术部门人员反复讲解引导,才保证自来水普及工程顺利推进。

二是土地制度不科学。城沟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1亩,基本上是以人口作为分配土地权利的依据,是一种行政性的“均田制”分配方式。这种分配方式造成土地规模过小,地块零碎,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竞争优势,无力抵御市场风险。

三是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目前城沟村农业生产仍以人工作业

为主,从播种到秋收,耗费较多的人力,许多外出务工的农民在这个季节不得不放弃工作回家务农。实际上,该村农民的务工收入是全年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所从事的工作多以体力劳动为主,技能型农民相对较少。

四是惠农效应不明显。近年来,国家在粮食提价、粮食直补、农业保险等方面出台了许多政策,确实让农民得到了很多实惠。但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过快在一定程度上冲抵了惠农政策,保障农民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

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城沟村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制约全镇农村经济发展的共性问题。解决问题、加快发展的唯一途径就是要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这一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研究拟定各项政策措施。

一是加强农民培训,提升农民素质。加大对农民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农民了解国家相关惠农政策,着力转变农民循规蹈矩、小富即安的思想观念,培养农民敢闯敢拼、积极创业的勇气和信心。同时,充分利用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阳光工程培训”等载体,不断提升农民素质,大力培养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技能型农民。

二是探索土地经营流转新形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在把握好国家相关土地政策的基础上,遵照自愿有偿的原则,努力实现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化,促进土地利用的规模化经营。如:上堡和下堡两村,在征得村民同意的基础上,调整出300亩土地,作为土地有偿转让的试点,建起280栋反季节温室蔬菜和水果园区,目前该园区已有10个蔬菜品种通过国家无公害蔬菜认证,每个棚室年产蔬菜1万余公斤,每年获利近2万元。

三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因地制宜,发展高效农业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形式。要充分利用小市镇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鼓励、引导、支持农民发展中药材、干坚果、水产养殖、特种畜禽养殖等特色农业产业。如:城沟村有山林6.5万亩,是一个林业资源十分丰富的村,对其进行结构优化,大力发展人工林、经济林和效益林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

篇9

1.目前农民收入的主要特点。

(1)农民增收幅度有所下降。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下,我国的农民整体收入相比改革开放之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就收入的增长幅度来讲,近年来农民收入幅度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并且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的收入之间的增幅差距也越来与大。这些都表明了我国的农民增收幅度正在不断下降。(2)农民收入增长结构变化。我国农民的收入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非农产业收入在农民总收入中的比重进一步扩大,增长幅度也大有超过农业收入增幅的势头。农民收入由两部分构成,即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农业收入的增加主要依赖农业的增产,尤其是农产品的价格因素对农民增收影响更为直接。

2.农民增收变慢的原因。

(1)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文化素质较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农业生产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增大了他们经营的风险,使他们很难对市场供求信息做出较准确判断。另外,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用于农业生产的新技术不断涌现,需要农民加强对科学技术的学习并将其运用到生产经营中去,文化水平低的农民很难选择新品种和新技术运用到生产经营中提高农业生产力。(2)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服务水平较低,不能满足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由于农民受自身文化素质所限,很难搜集到自己需要的农业信息。这使得处于分散经营状态下的农民,面对充满风险的市场只能凭经验、凭感觉,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其结果往往是投入颇多,收益甚微。

(3)农产品市场发生改变,供过于求的现象对农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使得农产品的生产总量不断增大,满足了我国人民对农产品的需求,甚至在农产品市场上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现象。根据市场法则,供大于求的产品会产生激烈的竞争,质量好的产品方能站稳市场,立足发展,因而当前的农产品市场对农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增大了对农产品多样化的需求,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产品价格和农民的收入。

二、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篇10

关键词:城乡环境;农村教师;教师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0

中国自建国后由于政策和国家所采取的现代化路径的原因,中国逐渐形成了二元分割的城乡存在巨大环境差异的二元社会。在这两个不同的社会,其环境的差异不仅体现在自然环境的差异上,还主要体现在两个社会所拥用的资源、生存环境和发展环境上。无论哪一方面,城市都拥有比农村好的多的条件,这是造成许多人才向往城市的根本原因。在教育方面更是这样,现在又充分的资料说明,在建国后,中国主要的教育资源大都集中在城市,而农村教育主要由民办教师支撑,而有着高学历的有能力的教师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的校舍等硬件设施长久破旧失修且缺乏国家社会的物质投入。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其办学条件有很大的改观,但其与城市的硬件相比还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而且,其生存生活条件也不是国家加大投资力度所能改变的。在此环境之下,改善对农村教师的待遇和管理,对实现我国教育公平和发展我国的农村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城乡教育环境的差异

中国的城乡教育环境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硬件设施的差异

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城市的家庭和学校大都普及了电脑。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有一部分地方国家学校配备了一台电脑,但大多地方是没有的,即使有的地方有,由于在我国的农村上网费比城市贵的多,所以学校的校长为了节约教育经费,也常常不上网。

在教育经费的保障上,我国现在在全国大多数地区的义务教育学校实行的是按学生人数分发教育经费的政策。而农村的学校往往人口居住分散,每个教育点年级不少,而学生少,而这样,分得的教育经费就少。

教师数量配备少,这是由于我国在大多数农村地区教师的配备是按照学生的数量来配备的,而农村地区学生少,所以所配的教师就少。

2、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对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实行收费教育。而农村的人均收入大大低于城市居民的收入,我国是世界少有的存在着这样严重的城乡差距的国家。在高等教育收费对农民子弟圆大学生梦的影响方面,虽然国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对农村贫困家庭孩子有一定的倾斜,但就是这样,让一个农民供一个大学生完成学业,也是一个相当大的负担;再一点,我国现在对大学生的就业实行双选择,这一政策无疑给用人单位和择业者都提供在选择上的自由,但作为农民,他们还是喜欢以前的由国家分配的政策,由于在公务员招考和国有事业单位的人员招录上存在着严重的腐败和不正之风。而农民是一个缺乏各种资源的弱势群体,这就造成了广大农民对供自己的子女上大学的期望值极低的情况。他们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尽早的步入社会打工挣钱。

城市家长与农村家长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城市的家长对自己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往往会采取各种措施,参加各类补习班、兴趣班甚至贿赂教师,来提高其子女的学习成绩和各种能力。

3、工作、生活条件艰苦

由于近些年来国家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改善,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交通便利。这样使农村老师和学生往返学校不用再走满是泥泞的乡间小道,路好走了也缩短了往返学校的时间。

但是因为农村学校各种配置不如城市,农村教师要城市比城市教师恶劣的多的教学和生活环境。相对于绝大部分城市学校以实现多媒体教学,教师用幻灯片为学生们授课,广大农村小学还是传统的黑板粉笔讲课。广大农村教师在严寒的冬季没用暖气供应,大部分老师都会双手生冻疮。在炎热的夏季,很多学校连电扇都没用,老师要汗流浃背的授课。再长期加板书,老师会吸入很多粉尘会引起很多肺部疾病。远在农村,这些特岗老师们也缺少必要的休闲娱乐场所,不利于年轻人的身心发展。

二、造成的后果

这样的环境条件对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的教育和教师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对教育上的影响,大家都明白,这里就不赘述。在这里主要谈的是对农村教师造成的影响。

1、待遇不公

大家都知道多劳多得的道理,这是一个设计公平正义的问题,在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当地的教师付出的就多,可是他们获得的就少,而不是多。

在偏远地区的教师,由于实行安学生人数的多少配备教师,表面上,这里的教师还有可能多于其它地区。但是由于班级多,一个老师要叫好几门的课,甚至是两个年级,有的不得不实行复式班教学。这样,这里的教师的负担是大大加重了,有时确实是没有办法,而实际的情况是,大多人不愿到此地教学,教师不够,不得不雇佣一些初中都不毕业的女孩,来这里代课,这样,学校的教育经费更是捉襟见肘。

另外,由于现在大多数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评价实质还是唯学生考试成绩论英雄,(虽然国家有明令政策禁止在中小学生中进行比赛性统考)学校管理者就是这样的成绩来决定了事的奖惩和评级晋职称。由于,在这种环境下偏远山区的学习成绩很难考上去,所以,在开教育的会议上,环境好的地区教师大都是授奖的对象,而山区的是受批评的对象。

2、影响青年男教师的终身大事

在偏远山区任教的大多是没有背景的教师,特别是没有背景的男青年教师。刚刚毕业,正是到偏远地区进行锻炼的阶段,一般的刚毕业的女大学生,由于多种原因,分到这里的极少。而没有特别特殊背景的刚毕业男青年教师大多旧的到这地方锻炼,过两年,一部分门路活的,就跑关系走了,而一些没关系又老实的就成为长期的留守人员。

现在,由于可以打工,门路多,大多有点姿色和想法的女子,甚至是农民,并不愿意嫁给这些在以前还有一点魅力的吃商品粮的男青年教师。而一些认为自己读过几年书,而又不愿意降低自己的要求去一个太一般的女子,这样在教师里面,就有了一些这样的老光棍。

结论

综上述,要解决我国农村的教育问题,首先得关心偏远山区的教师,特别是一些大龄未婚年青年教师的生活,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他们的待遇,在福利和评优、评先和晋级方面,向他们进行必要的倾斜;以人性化管理为主,对他们多鼓励,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婚姻和家庭状况,用实际行动感化他们;对他们少批评,理解他们的奉献,其实能长期坚持在偏远地区教学的,有一部分是脾气耿直,不愿意走那种关系之路,这种人最需要的是理解,只要管理者能够真的关心他们,而不是高高在的用官话训斥他们,这些人是愿意努力工作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