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药学专业的了解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9: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中药学专业的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以专业为指导,设置个性化的中药学教学内容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中医药院校整体呈现出了多层次、多专业的办学模式,这对中药学的教学内容的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中医院校会设置四年制的中药制剂专业、中药学专业、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五年制的中医专业、临床医学专业、护理本科专业、针灸专业等,七年制的中医学专业、中药专业、针灸专业等。不同专业的中药学教学,教学内容的设置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中医院校必须要以专业为指导,设置个性的中药学教学内容。一方面,教学内容的设置要突出学科的特点。即中药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知识、中药的性能等,如归经、毒性、四气五味等基本理论,中药的临床应用和疗效等基本技能。另一方面,教学内容的设置要突出专业的特点。如针对中药类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会从事药品研发、药房、药厂等工作,教学内容要设置与药物的化学成分、药物功效等结合;针对医学类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会从事临床方向的工作,教学内容的设置既要将药物的疗效和药理药效结合,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基本技能的培养;针对护理专业学生毕业后会从事临床护理方面的工作,教学内容的设置要注重预防和护理方面的知识,强化中药的用量、用法、不良反应后的解救措施等知识。
(二)以技术为载体,实施先进的中药学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革新是中药学改革和创新的关键环节,在新形势下,计算机技术和网络资源的日益发展和丰富,教师必须借助这些资源,以技术为载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现代技术在教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多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进行中药学教学,教师能借助多媒体等文本、图像、语言和视频等功能将抽象深奥的中医药理论具体化、形象化,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教师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能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能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虚拟化的临床实践教学,让学生能在身临其境中提高自身的临床操作能力。吴圣华发现利用CAI软件能综合处理多种信息,进而使得人体的听觉和视觉能产生多重刺激,让人们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这种教学方法有效解决了传统的以课堂灌输式教学模式单调、呆板的问题,让课堂变得更加活跃。虽然在中医学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一定要遵守教学内容的设计原则,设计科学的、合理的教学课件,进而最大程度的发挥新型教学方法的作用。此外,在中药学的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采取合作学习、PBL教学法、比较法、“精讲—自学—讨论”等教学方法来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促进中药学教学改革。
(三)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
系教学评价是中药学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选择合理的评价方法、设置科学的评价内容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在新形势下,中药学的教学评价必须要以考核形式为主体,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考核是加强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指导和管理,检验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成果等一个重要手段。在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中,除了中药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外,教师还应该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中药学知识的应用情况和学生的应用能力、学生的日常考勤、学生的学习进步情况等都列入考核内容中,以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评价方式上,教师要将过程性评价和结论性评价、理论性评价和实训性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自主评价等评价方式有效结合起来,以更好的、全面的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等进行评价。刘立萍等在对中药学教学中实施的多元化考核方式研究显示,根据中药学的学科特点、专业特点、教学内容等,将教学评价和其他很多要素相互融合后,形成了实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等有效的评价方式,并将其融合与整个中药学教学的过程中,构造出了一套具有加强理论性、实践性、适用性的中医思维模式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因此,新形势下的中药学教学改革,必须以考核为主体,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四)以人才为目标,开展科学化的中药实践教学
中药学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多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医学人才,因此,促进中药学教学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开展科学化的中药学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能让学生获得直接的感性认知,扩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和操作力。因此,中药学想要与时俱进,实现改革和创新,培养合格的现代化中医药人才,就必须开展实践教学,在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我。如教师可以定期带学生上山采药或者到当地的药圃进行实训,让学生能亲身体会药用植物的生长习性、生长环境,了解药用部位,这不仅能增强学生对中药药物的理性认识,还能加强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达到巩固学习的效果。张彦在对提高中药学实践教学效果的研究显示,教师通过引导和组织学生参观药材的原形标本、饮片标本、植物的形态标本和实施炮制实验课等手段,学生能与中药药材全方位接触,让学生能初步了解和掌握中药的真伪鉴别方法,提高了学生对中药的掌握程度。通过开展这样一种以培养人才为目标的中药实践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中药学的理论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教学目的。
二、结语
篇2
(一)以专业为指导,设置个性化的中药学教学内容
不同专业的中药学教学,教学内容的设置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中医院校必须要以专业为指导,设置个性的中药学教学内容。一方面,教学内容的设置要突出学科的特点。即中药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知识、中药的性能等,如归经、毒性、四气五味等基本理论,中药的临床应用和疗效等基本技能。另一方面,教学内容的设置要突出专业的特点。如针对中药类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会从事药品研发、药房、药厂等工作,教学内容要设置与药物的化学成分、药物功效等结合;针对医学类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会从事临床方向的工作,教学内容的设置既要将药物的疗效和药理药效结合,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基本技能的培养;针对护理专业学生毕业后会从事临床护理方面的工作,教学内容的设置要注重预防和护理方面的知识,强化中药的用量、用法、不良反应后的解救措施等知识。
(二)以技术为载体,实施先进的中药学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革新是中药学改革和创新的关键环节,在新形势下,计算机技术和网络资源的日益发展和丰富,教师必须借助这些资源,以技术为载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现代技术在教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多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进行中药学教学,教师能借助多媒体等文本、图像、语言和视频等功能将抽象深奥的中医药理论具体化、形象化,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教师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能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能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虚拟化的临床实践教学,让学生能在身临其境中提高自身的临床操作能力。吴圣华发现利用CAI软件能综合处理多种信息,进而使得人体的听觉和视觉能产生多重刺激,让人们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这种教学方法有效解决了传统的以课堂灌输式教学模式单调、呆板的问题,让课堂变得更加活跃。虽然在中医学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一定要遵守教学内容的设计原则,设计科学的、合理的教学课件,进而最大程度的发挥新型教学方法的作用。此外,在中药学的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采取合作学习、PBL教学法、比较法、“精讲—自学—讨论”等教学方法来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促进中药学教学改革。
(三)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中药学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选择合理的评价方法、设置科学的评价内容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在新形势下,中药学的教学评价必须要以考核形式为主体,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考核是加强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指导和管理,检验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成果等一个重要手段。在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中,除了中药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外,教师还应该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中药学知识的应用情况和学生的应用能力、学生的日常考勤、学生的学习进步情况等都列入考核内容中,以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评价方式上,教师要将过程性评价和结论性评价、理论性评价和实训性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自主评价等评价方式有效结合起来,以更好的、全面的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等进行评价。刘立萍等在对中药学教学中实施的多元化考核方式研究显示,根据中药学的学科特点、专业特点、教学内容等,将教学评价和其他很多要素相互融合后,形成了实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等有效的评价方式,并将其融合与整个中药学教学的过程中,构造出了一套具有加强理论性、实践性、适用性的中医思维模式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因此,新形势下的中药学教学改革,必须以考核为主体,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四)以人才为目标,开展科学化的中药实践教学
中药学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多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医学人才,因此,促进中药学教学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开展科学化的中药学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能让学生获得直接的感性认知,扩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和操作力。因此,中药学想要与时俱进,实现改革和创新,培养合格的现代化中医药人才,就必须开展实践教学,在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我。如教师可以定期带学生上山采药或者到当地的药圃进行实训,让学生能亲身体会药用植物的生长习性、生长环境,了解药用部位,这不仅能增强学生对中药药物的理性认识,还能加强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达到巩固学习的效果。张彦在对提高中药学实践教学效果的研究显示,教师通过引导和组织学生参观药材的原形标本、饮片标本、植物的形态标本和实施炮制实验课等手段,学生能与中药药材全方位接触,让学生能初步了解和掌握中药的真伪鉴别方法,提高了学生对中药的掌握程度。通过开展这样一种以培养人才为目标的中药实践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中药学的理论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教学目的。
二、结语
篇3
【关键词】中药学;创新性人才;教材
《中药学》作为中药、中医各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主要研究中药的来源、采集、炮制、性能、功效等[1]。《中药学》教材对本课程的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总结经验,不断改进,调整思路,创新《中药学》教材。本文就目前高职院校中药学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新形势,提出了自己关于建设《中药学》新型教材的思路,以利于培养中药及中医行业的创新性人才。
1 中药学教学所面临的新形势
1.1知识点多,记忆难度大
中药是由多种化合物所组成的成分群[2],在中药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和了解的中药品种多,而每一种中药的性能、功效都有所不同。再加上大部分中药具有多种药理作用,甚至在同一个机体里面,因为炮制方法的不同,都会产生不同的用药效果。例如在炮制中药荆芥时,生荆芥性温,具有发散风寒的功效,而经炮制得到的焦荆芥,性平,具有止血的功效。知识点多,记忆难度大是学生学习中药学课程所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如何掌握如此多的信息,除了靠学生本身学习和记忆能力以外,在中药学教材编写和排版上也应该独具创新。
1.2教材缺乏实践内容,教学形式单一
中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除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外,课外实践是掌握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而目前在高职院校《中药学》的教学过程中,实践主要集中在本课程所开设的实验课上,除了教学所要求掌握的典型性中药以外,对于其他非代表性的中药,学生无法完成实践内容[3]。另外,目前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高职院校生源主要集中在城镇,而来源于农村地区的学生逐渐减少,来源于城镇的学生对中药植物的识别能力低,这就要求在中药材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增加更多的图片和视频内容,并且利用网络资源以弥补学生对中药材认识的不足,从而避免学生学习知识的形式过于单一。
1.3 教材学习目的与实际工作需求不一致
《中药学》课程的学习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常用中药的来源、采集、性能、功效等,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学生毕业后会进入不同的行业,踏上不同的就业岗位,这就使得学生对《中药学》学习需求的差异变得十分明显。对于从事药剂行业的学生而言,学生更希望学到更多关于中药材炮制、功效相关的知识。而对于从事销售行业的学生而言,学生却更希望学习到更多关于中药产地、来源、价格、品种差异等方面的知识。所以,在《中药学》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应该更多的考虑到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实际需求。
1.4 用人单位需要具有创新性的学生
目前,随着高校扩招,大量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季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对于中药行业而言,很多用人单位更愿意招聘具有创新性的大学生。这都需要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多的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例如,让学生进入实训室、药房、医院、中药GAP基地、药企、户外等学习,将中药学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同时注重教材建设,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导向,让教材的编写更贴近实际工作需求。
2《中药学》教材建设的意见
2.1 创新教材形式
由于传统教材编写水平低,出版周期长,内容更新慢,同一课程教材的内容大同小异,没有创新,因此创新教材形势显得尤为重要。教材不仅应有纸质形式,还应配套相关的数字化资源和网络教学平台[4]。《中药学》要求学生能够辨别基本的常见中药,这就要求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插入更多的彩色图片和理化鉴别视频。而传统的纸质教材难以满足此需求,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弥补学生对中药材认识的不足。将纸质教材、网络教学平台和数字化资源相结合,则可以使原来纸质课本内容得到扩充,并且将课本知识同实际生活、生产和科研相结合,从而更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2 加强教材编写师资队伍的建设
《中药学》教材的编委,首先除了考虑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加入以外,还应该纳入优秀的年轻教师以及相关的科研人员。年轻教师的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同老教师有一定的差异,在彼此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可以为教材的编写提供更多的创新点,而科研人员掌握有本行业最新的科研动态和研究成果,有他们的加入能让《中药学》教材的编写立足于科技前沿。另外,具有实际生产管理专业技术人员加入教材的编写也是尤为重要的。生产专业技术人员立足于生产岗位第一线,他们了解中药饮片生产,中成药制备等中药材加工过程中需要用到哪些专业知识,以及需要面临和克服哪些技术难题,有他们的加入,必然能使教材编写内容更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
3.3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突出就业需求
《中药学》所含知识面广,信息量大,除了学科本身包含的知识点外,学科还包含了中药鉴定学、中医药基础理论等诸多学科的知识,单纯的课本学习会使本门课程变得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动力[5]。这就要求在《中药学》教材编写时,应以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前提,教学内容的选取应注重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动手能力,同时深化课程内涵,以适应市场对毕业生的新需求。另外,《中药学》教材编写应该考虑与本地产业需求相接轨,革新教学内容,以形成能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新课程标准,新教学计划和新实践考核标准,从而增加学生工作岗位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3小结
随着时代进步,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需求对《中药学》教材编写提出更多新的要求。教材的编写应该站在时代科技发展的前沿,将课程知识点、实践和就业导向有机的结合,让学生通过基础《中药学》课程的学习,能从不同方向间接了解中药行业。为了中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为了学生能更好的适应新世纪对高技能创新性人才的需要,编委应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开创《中药学》教材建设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姬水英,牛菲,周玉丽等.职业院校《中药学》课程改革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4,2(44):17-18.
[2]杨瑶B,闫永红,张媛.提高中药鉴定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索[J].药学教育,2014,30(1):33-34.
[3]喻斌,卢金福,许惠琴.中医药院校 《 中药药理学》教学体会和策略[J].2013,10(11):71-72.
篇4
国际先进药学高等教育着重于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侧重于实践技能训练。将临床药学教学设置的课程按学科性质分成4大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药学相关课程”、“医学相关课程”、“临床药学课程”。以美国的Pharm.D.学位为例,药学实践方式为连续实践方式与间断实践方式相结合。在其专业课学习的4年中,前1-3年进行早期药学实践或介绍性药学实践,第4年全年进行进阶药学实践。英国临床药学专业的药学实践大多采用连续性实践方式,实践时间大约为1年,实践方式多种多样,实践范围包括医院,社区,药房,国民健康服务机构等。很多学校不但给学生提供去医疗机构临床实践的机会,还会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科研项目的实验研究,而且很多实践带教老师都是临床工作的药师。例如,曼彻斯特大学M.Pharm.学位的教学实践是由国民健康服务机构中的药师给学生提供临床指导帮助;伦敦大学许多M.Pharm.学生毕业前都有机会花一段时间去其他欧洲国家,甚至是更远的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学习;巴斯大学会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深层次学习,除了临床实践外,学生还有机会和3-4名组员一起,由1名老师监督指导,接受长达1学期的实验研究,培养实验和数据处理能力与技术。
日本为提高药学服务型人才的教育质量,不断探索药学教育模式,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从2006年开始,将药剂师的培养年限延长至6年。在改变学制的同时,也相应调整了课程设置,其中重要的一项变化就是强化6年制的实习教学,将原来2-4周的实习周期延长至24周,实习成为6年制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实习期间主要修习药剂师从业的基本知识、技能和高尚的道德修养,培养学生参与医疗的能力、钻研精神、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德国也特别重视药学实践,在前两年的基础知识学习结束后,要参加为期8周的见习,再学习两年专业知识之后,开始一年的实习阶段,前六个月在社会药房实习,后六个月在医院药房、联邦国防军药房、制药企业、药品检验所等处实习。
我国学者近年来也相继开展了药学、中药学专业学位设置的研究,如中国药科大学张永泽教授等开展的关于药学专业设置的前瞻性与可行性研究,为药学(中药学)专业学位的最终设置奠定了理论基础。北京大学药学院研究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特点并以此作为借鉴,对设置药学专业学位提出若干建议;江西中医学院基于教育创新基地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探索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这些工作均为中药学专业学位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港澳医药产业主要集中在医药贸易和进出口,因此港澳应用型药学人才主要是培养药剂师。在培养过程中,香港更注重临床医学知识和药剂执业相关课程的学习,同时要求必须参加香港规定的临床实践。香港药剂师专业的课程设置参考了英国的课程设置,更加注重临床医学知识和药剂执业相关课程,这点与我•270•国国内注重药学专业人才化方面的知识不同。另外,在药剂师职业资格考试中,香港更多要求临床实践能力的考核。
2我国中药学(药学)专业学位实践教学和考核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在我国刚刚起步,尚处于摸索和探讨阶段,还存在着不少问题。特别是从首批高校实际培养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尤为突出,值得关注。
2.1重视程度仍然不够,认识深度有待提高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教育部于2009年提出加快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的战略目标,随即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印发《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的通知,确定了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培养模式上是以学术型研究生为主,导致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视不够,规模较小,比例偏低。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同样的问题。一项调查显示,60%的导师、管理干部及学生不了解中药学专业学位的性质与内涵,甚至有20%的导师、管理干部根本不知道中药学专业学位。座谈结果发现,部分导师和企业担心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一时间达不到社会要求;而学生中也存在非本人第一志愿报考,但由于未获学术型学位录取而被动调剂到专业学位的现象的存在;另有部分学生对专业学位知之甚少或并不感兴趣。
2.2缺乏显著性特点,难以与学术型学位有效区分
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由于在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上截然不同,因而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以及导师指导等诸多环节上应体现出显著差异。例如,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应具有更强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实践教学要更倾向于技能训练和实际操作;考核指标重点围绕实践教学和训练质量设计;导师指导则应根据专业学位的特点不同区别对待。但调查发现,多数高校专业学位教育尚未达标:课程教学教材还沿用以往学术型学位课本,两种学位类型研究生授课一同进行;考核指标仍以理论考试成绩、论文课题数量、授课讲学时次、实验室经历等科研相关要素为主;对于中药学专业学位论文的形式与内容多数导师与学生还存在着疑虑等等,这些因素都制约着中药学专业学位的顺利开展。
2.3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培养模式有待不断完善
由于我国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加上多数院校主要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因而对于专业学位的设置考核标准、具体环节的要求知之甚少。且行业内外并无成功经验可供借鉴,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模式的构建与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实践技能培养环节还未出台相应的技能操作大纲与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成为影响中药学专业学位培养工作与质量的最大因素。此外,基地的建设与规范也是制约专业学位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生产、流通等领域缺乏教学设施的建设与规范较为突出。
3构建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与技能考核指标体系的相关建议
综合以上资料,深入开展中药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的研究,并制定出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与技能考核指标体系已成为当前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的综合改革与实践的迫切需要。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3.1扩大宣传,提高认识
上文提到过由于设置时间尚短目前行业内外均存在对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认识不深,重视不够的问题,因而,全国中医药院校和研究生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采取积极措施,从学位设置背景、招生入学考试、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方式、学位论文要求、学位评定授予、就业服务范围、社会需求导向等多个角度面向校内、校外,扩大宣传力度,提高整体认识。使申请报考人员、在读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干部、二级培养单位、用人机构充分认识到培养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国家规划指导中医药行业领域人才结构的新思路、新布署,是为更好地适应中药行业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的必然手段,也是实现我国中医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接轨国际、走向世界的根本要求。
3.2分类指导,体现差异
在相关人员逐步提高对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认识的同时,从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于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中药学专门人才的根本目标出发,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及导师指导等诸多环节上要贯彻落实分类指导,体现差异的原则。本着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应用能力、职业技能素养的核心,在课程教学内容上突出知识交叉性、实用创新性的特点,综合不同学科知识,重视人文社科教学,大幅提高实践教学比例,切实加强技能考核评价;教学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结合课程讲授、案例讨论、专业实习、技能培训,实行分段管理、循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遵从以学科为中心转为以问题(能力)为中心的划分标准;教学硬件环境采取走出校园、走入企业、早上单位、早下一线,依托联合培养基地、教学实践基地等生产、经营、监管一线单位,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进领岗实习、订单培养;坚决实行双导师制,切实增强校外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力度;培养方案制定以校内、外导师为主体,导师组集体讨论设计,校内导师重点负责专业理论积累、学术能力培养、毕业论文写作,校外导师重点负责操作技能训练、项目现场指导、实践环节考核等。
3.3构建指标体系,完善培养模式
篇5
【摘要】中药学课程的教和学都是较难的,特别是各论部分中药物的掌握对大中专学生来说是相当的困难。本文对怎样学好中药学课程提出一些建议性的方法,包括目录掌握法、分类学习法、逻辑推理法、标本结合法、实践学习法、概述掌握法等方法。各方法相互渗透、相互结合,中药学课程的学习掌握并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药学;学习方法
The Discussion of learning-methods about the cour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u Mingjiang
【Abstract】Teaching and learning are difficult about the cour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in particular the part of drug master.The article discusses how to learn the course of TCM and gives some suggestions or methods such as directory master method, classification learning method, logic method, specimen method, practice learning, master the outline method and so on.The methods are mutual penetration and combined,and we learn the course of TCM can be received more effective.
【Key words】The course of TCM; Learning-methods.
中药学课程是中医药及其相关专业大中专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学好方剂学、诊断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制剂学等课程的入门课。学过中药学课程都有这样的体会,即中药学既是一门枯燥无味、又是一门难理解难记忆的课程。对于大中专学生来说,学好中药学是至关重要的,这直接会影响后面专业课的学习掌握。作为中药学授课教师,能否将中药学课程较容易地让学生学好、理解掌握,亦是至关重要的。下面将淡谈对中药学课程的一些教学方法和学习建议,共大家一起探讨。
一 目录掌握法
中药学课程分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部分主要包括中药的起源、采收、炮制、性能、配伍及应用等章节。本部分内容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理解起来相对容易,学生学习也比较感兴趣,学习掌握不是问题。但各论部分的内容相互联系不大,学习起来枯燥无味,学生也因此学得不好。要想学生对各论部分能较全面的理解掌握,首先得让学生对目录部分熟悉,即对每个中药的名称要熟悉。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把目录中中药名称抄写几遍,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药名的加深记忆,同时防止学生以后进入临床或实践中把药名读错、写错。供药用的中药有一万两千多味,但我们常用的中药就是中药学书上提到的四百多味,这几百味中药是需要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目录学习法是学生对中药学课程学习的最基本要求,是让学生熟悉药名、记住药名最好的学习方法。
二 分类学习法
学生对中药学学习的难度主要还是集中在各论部分。各论部分药多,各内容独立而无太多联系,同时某些药物之间的功效主治又那么的相似,这对初学者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学完中药学课程后,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常常很大一部分学生连药物的主要功效、主治病症都弄不清楚,更不说其他的功效应用。要让学生学好这几百味中药的功效应用,分类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分类学习法首先是让学生明确某味药属于哪一章节的,这样学生便以知道这些药具有这一章节的主要功效(中药学分章节常常是按主要功效作用进行分类的),这样一来学生对中药学的了解便掌握了至少30%的知识要点。其次,在这掌握的基础上再对每个药物其他的功效应用逐一学习,不断补充完善,把每味中药逐一掌握清楚。
三 逻辑推理法
如果对每味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等等一一要求掌握的话,学生学到最后,可能只能记住麻黄一味中药或者只能记住最后一味中药。中药学的学习是理解性记忆,记忆是很重要的。记中药就如学生记忆英语单词一样,要反复的记才能记住,但中药的记忆比记英语单词的难度要大得多,这是因为药物之间常常容易张冠李戴、混淆不清。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个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等内容全部记得住的,而在以后的实践应用中,所有的内容都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那么怎样才能清晰的记住这些内容呢?在授课当中,要学生们学会一种方法,这就是逻辑推理法。逻辑推理法要求学生重点记住每味中药的功效,因为功效中就意涵性味归经及应用等相关内容的信息,学生掌握功效后,就能从功效推理出药物的性味归经及临床应用。譬如麻黄这味中药,其功效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我们可以推理出其性温味辛(辛味具有发散作用)、归肺膀胱经(与发汗和利水有关的主要两经脏腑),主要应用于风寒感冒(由于发汗作用较强,主要用于风寒实证)、肺气壅盛咳喘及水肿小便不利等症(一个功效对应一个应用),这样一来所有的内容就不难记住了。倘若我们对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等等内容全部记忆的话,未必都能记得住。因此,逻辑推理法大大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在授课当中,务必让学生领会并掌握这一方法。
四 标本结合法
标本学习法可以采取两种方案,一种是制图标本结合法,一种是实物标本结合法。制图标本就是将每讲授一味中药时,都让学生认识它的原植物形态和饮片形态,这能够让学生从形态学上较直观去认识中药,甚至从制图中学生能识别某些日常生活中见识过的中药,这样一来学生学习起来就比较感兴趣并容易记忆。实物标本由于标本有限,某些中药的原植物或饮片可能没有,如果具备这样条件的教学,可以采用此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物标本结合法能让学生从感官(望、闻、问)上与书本内容相互渗透性学习,标本结合法特别适合中药学专业的学生,这对他们学习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等学科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 实践学习法
中药学的学习一定要结合实践。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应用是实践的一部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带着学生一起开处方、一起抓药、一起煎药等实践环节,这能让学生在实践应用中掌握中药学相关的知识要点。如车前子这味中药,煎煮时是需要包煎的,学生通过亲手煎煮的实践操作一定会掌握这一知识要点的。再如石膏的应用,煎服的石膏是要求生用的,而外用用于收敛生肌的石膏则要求煅制的。实践学习法能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发展到主动学习,从枯燥性学习变成趣味性学习。
六 概述掌握法
每一章节概述部分是对本章节的一个总结,是对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应用及使用注意等内容的概括性说明,因此学生一定要掌握好各章节的概述部分,掌握概述内容后学习各味中药时就能将重心放在各药物之间的异同点上,相互进行比较性的学习。概述部分是理解本章节和归纳本章节的核心内容,学生一定要学好、掌握好。
篇6
【关键词】教学实践;《云南民族药学》;教材编写
【中图分类号】R2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7)02-0133-02
Abstract:
Keywords:
民族药是指我国少数民族使用的,以本民族传统医药理论和实践为指导的药物,也包括少数民族习惯使用的药物。由于民族医药发源于少数民族地区,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传统,且各民族t药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民族药的使用和传播一般以民间习用、口耳相传的形式活跃于少数民族地区。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由于各民族社会发展进程的差异,民族心理、宗教意识、风俗习惯以及地理环境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又有鲜明地方色彩的民族医药。因此,认识云南民族药,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新药品种,增强云南中草药现代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把云南民族药推向国际市场,具有及其重大的科学价值和意义。教材是培养专业人才的载体,要想推广云南民族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云南民族药学》教材的编写是必然的,基于本院校对中药学专业和中医学(定向班)专业的《云南民族药学》院内讲义的教学实践经验、云南丰富的中药资源和民族药资源、少数民族的多样化和不同民族对药物的不同应用,现对《云南民族药学》教材编写进行探讨和分析。
1编写基础
《云南民族药学》教材是依据本院校2013年版的中药学专业和中医学专业(定向班)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为基础编写。本院校在2010~2014年期间完成了云南省科技厅社会发展重大项目“云南民族药资源库及信息数据库建设与应用研究”和“云南省地方习用药材标准(傣药、彝药)”、同时编写了《云南民族药大辞典》,为《云南民族药学》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2编写目的
基于本院校中药学专业和中医学专业(定向班)的《云南民族药学》院内讲义教学实践情况研究分析来看,该教材的编写旨在使学生《中药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云南民族药研究发展现状,掌握各个民族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云南民族药的民族用药经验,为云南民族传统药学的集成提供理论依据,也为云南民族药学的继承发展、寻找新的民族药资源打下基础。同时,为有立志于民族药研究的同仁提供有效资料,开发出更多更好的云南民族药制剂,如云南白药系列、灯盏细辛注射液、痛舒胶囊等,让云南民族药更好的服务于人民。
3教材内容
31教材内容的选取在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取舍上,要体现科学性和专业化的思想,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增加适用性和更直观的展现教材内容,让学生能在教材的学习中不断扩宽知识面。
目前,民族药相关的书籍和文献较中药稀少,《云南民族药学》教材内容对云南民族药的起源和发展、地理分布、药性和相关文献整理等内容进行编写是非常有必要的,旨在对不同专业学生或是同仁学者,都能直观而又简明的对云南民族药的基本信息和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学习或参考。基于《云南民族药学》院内讲义的教学实践、现有文献资料和前期对云南民族药研究的工作基础,对教材所选的民族药品种即要与中药学和中医学专业必修课程《中药学》相区分,又需结合云南地区民族民间中使用普遍、具有民族特色和有明确的质量控制标准的品种。如云南地区民族药以傣药和彝药为首,教材选择收录民族药品种时可偏重于傣药和彝药;中药学和中医学专业均开设《中药学》课程,在教材收录品种和体例上应区别于《中药学》教材;教材收录的品种应以普遍使用、具有民族特色和已颁布了质量控制标准为主,可参考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编著的《云南省中药材标准》(民族药册)[1]。云南民族药品种的内容选取结合云南民族药特点、中药学和中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和专业背景,可从植物来源、民族药名、植物形态、生境、药材性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民族用药经验、民族用药特色、参考文献等部分进行分别阐述,即可实现单味民族药的知识系统性,又可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信息需求。
32教材内容的编排教材内容在各章节及其内容的编排需结合实际教学的实践经验是至关重要的,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通过本院校《云南民族药学》院内讲义的教学实践,对《云南民族药学》教材内容的编排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从本校中药学和中医学专业的教学经验来看:中药学专业有药用植物、中药学、中药鉴定学和中药资源学等课程的相关基础,可直接接受民族药的相关知识;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和药相关的只有中药学课程的基础,更多的专业课程偏重于中医如中医诊断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方剂学等课程,对药的一些相关知识了解较少。因此,教材编排应结合实际教学环节,达到前后衔接,提高不同专业学生学习教材的系统性。
33教材内容形式的多样化云南民族药相关文献资料记载较少,便于学生更好的掌握云南民族药的一线资料,可在各个章节后面附上参考文献和民族药品种的民族用药特色;云南民族药品种在传统中药中不常见,其直观的形态仅限于民族民间医生、药农和相关研究学者比较熟悉,每味民族药的介绍可附上植物形态图和药材形态图更能加深学生的认识和学习。民族用药经验应结合实践经验,部分经典的民族用药经验附上案例分析更能加深学生的记忆,且对中医学专业的学生更具实用性。
34教材内容的准确性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应多人次反复核对教材的内容和编写。在教材内容的编写过程中,对于基本理论知识,应多次核对与相关文献资料的一致性。《云南民族药学》教材编写最具争议的部分主要是民族用药经验,该部分的内容可以参照《云南民族药大辞典》和云南省科技厅社会发展重大项目“云南民族药资源库及信息数据库建设与应用研究”,若还具争议应向民间民族医生进行考证,考证清楚或是不具有争议的民族用药经验方能编入教材。教材的书写错误与否,完全取决于编者的态度和责任心,教材编写者应该秉着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待教材编写。编写过程中反复、多次、多人进行核对,以保证教材的准确性。
4学情分析
在教材编写之前都应该进行学情分析,综合考虑学生的层次、专业背景等方面,才能合理地进行内容选取和编排等。对于药学类学生,药学知识基础较好,教材编写时应注重教材知识面的广泛性;对于医学类学生,药学知识基础相对薄弱,教材编写时应注重教材的基础性和实用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论述要深入浅出,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并注重教材的连贯性、衔接性,使学生能够较扎实的掌握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
随着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微课、MOOC、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使用,可在相关内容的章节中设立讨论、调查研究等课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篇7
一、教材名称
目前,综观中医院校本科各个专业使用的教材,有《中药学》和《临床中药学》两种。代表性的有成都中医药大学张廷模教授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供中医七年制使用的《临床中药学》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临床中药学》;另有北京中医药大学高学敏教授主编,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临床中药学》(专着),其余无论是教材,还是执业医师、执业药师考试指南,均使用《中药学》名称。张廷模教授在其主编的精编《临床中药学》教材中指出:“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应用知识和技能以及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药材鉴别、种植(或养殖)、采收、贮存、加工炮制、制剂、性能、功效、应用、药理、化学成分等一切与中药有关的一门一级学科”,又将其称为“广义的中药学”。由于学科不断分化,将专门研究中药基源、鉴定、化学、炮制、制剂、临床应用等作为二级分支学科。狭义的中药学既是中医学的一门二级学科,也是中药学的一门二级学科。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拟定的专业学科目录中,中药学与中医学并列属于一级学科,为符合逻辑层次,避免名称混淆,故将临床中药学作为中医学和中药学学科项下的二级学科。临床中药学,是以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为目的,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药临床应用的一门二级学科,其与狭义中药学的内涵类似。倘若使用《临床中药学》名称,既与学科目录吻合,又与专业研究方向吻合。可见,随时展,学科分化,教材名称也有必要进行规范和统一。建议在中医药界组织行业专家进行深入研讨,反复论证,达成共识,对其进行规范、统一。若按二级学科目录定为《临床中药学》,则有利于教学和学科建设,乃至人才培养。
二、教材内容有待规范
迄今,狭义的《中药学》与《临床中药学》教材名称虽不同,但内容构架大体相近,大致分为总论与各论两大部分。但仔细观其内涵结构上,也有不少差异。
(一)内容构架与载药味数
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常用的《中药学》或《临床中药学》教材,其总论与各论章节数以及收载药味数方面不尽一致,应试类指南以及专着,也存在差异,如表1所示。而且,总论部分涵盖内容结构、组合方式存在差异,如表2所示。由常章富教授主编,2008年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执业药师《中药学》应试指南,其载药360味,按大纲要求掌握180味,熟悉120味,了解60味。表1显示,教材记载的药味数多寡不均,三级要求药味数亦不尽一致。迄今各院校开设《中药学》或《临床中药学》课程学时数有限,通常在54~108学时之间。由于学时数限制,三级要求药味过多,势必加重学习负担。再者,应当考虑到所选药物和所载的药味数应为其后的临床应用以及执业医药师和研究生应试奠定学习基础。表2显示,除高学敏教授主编的《临床中药学》专着外,其余总论大同小异。有学者提出《中药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重要的是规范教学内容,并强调应突出学科特色,关注其研究核心,即中药的理论与临床应用。教材既是传授知识的载体,也是指导其后“运用”、“应试”的工具,虽可突出教材特色,但也应相对规范。倘若依据二级学科,名称统一为《临床中药学》,那么教材内容应当与其研究核心吻合,重点突出中药的基本理论与“性———效———用”特点,充分反映临床用药的有效性、安全性、合理性。建议:①总论突出中药基础理论特色,以中药性能、功效、配伍应用理论为核心,增加“辨证用药原则与规律”,适度反映常用有效“药对配伍用药特点”,以突出临床用药特色;引入中药不良反应与用药警戒思想以及“中毒解救”等基本理论和知识,以反映“安全用药”特点。②各论纳入药物,应在具有广泛性的基础上,突出适用性,收载药味数应适中。对于不常用,仅属地区用药,不宜放在正药的三级要求中。③药物分类,应依据药物的实际使用情况予以改革、调整。如麻黄现今多用于治疗各种喘咳,而用以发汗解表频率相对较少,可将其归入止咳平喘药。再有厚朴,其主要功效是行气消积,即便有“燥湿”之功,但主要通过行气以改善湿滞中焦、脘腹胀满之症,故建议将其归入“行气药”为妥。
(二)功效术语
不同版本《中药学》对具体中药的功效术语表述上不尽相同,欠规范之处颇多。为此,成都中医药大学张廷模教授专门培养两名博士生,对中药功效术语进行研究,拟予以规范。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生陈蛹于2004年撰着“中药功效术语规范化初步研究”,重点对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教材《中药学》(第6版)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00版)的功效术语进行了统计调查,根据术语应用的广、频程度从众多的功效术语中,选取了部分术语进行规范研究,提出了建议术语。2008年,曾祥发博士撰着的“部分常用中药功效规范化表述的初步研究”,从历代本草文献、历代方剂研究、药理研究及现代临床报道四个方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中华本草》(精选本)及七版《中药学》教材中记述不规范的部分中药功效进行了研究,并提出规范化建议。此外,王绪前发表学术文章,对《中药学》五版和六版教材中的部分药物功效术语进行了评述。还对中南五省教材载桂枝的功效就有三种:“发汗解表”、“发汗解肌”、“解肌发汗”;“温经通阳”“、温通经脉”、“温阳止痛”;“助阳化气”、“化气利水”、“温助阳气”、“通阳化气”、“通阳”,以致桂枝的功效出现了多样化。综上可见,中药功效术语既是联系和反映性能的重要语言基础,也是与主治密切关联的重要内容。教材中功效术语的规范应用,不仅便于学生正确认知和把握药物特点“性———效———用”特点,而且对今后的应试也有帮助。建议:在中医药界应当专门对中药功效术语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研究,也为走向国际奠定基础。
篇8
1合理调整了仁济学院中药学专业课程体系
原有的中药学专业课程体系基本上是中医药学-化学传统教育模式[2]。这种课程体系尽管有其合理性并一直保持至今,但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一是课程结构过于专门化,知识面窄;二是课程的设置没有体现学科的发展;三是课程的设置忽略了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对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首先,夯实基础,在原有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西药和与临床有关课程如药物化学、中医学、临床药理学等。其次,增加一些新兴中药学科的课程如中药学前沿讲座、细胞生物学、中药市场营销等,而在任意选修课中开设了中药与美容、中药与保健等与本专业相关的一些近缘课程,增设的新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应用型知识和丰富多彩的学科前沿动态知识,了解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为今后的实践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同时,适当地删除或压缩了如中成药分析、中医药概论、炮制学、方剂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等传统学科的课时数。
2建立了仁济学院中药学专业课程负责人制
课程负责人制是通过聘任课程负责人并由其统领课程建设小组的任课教师来实施、优化课程教学与建设的一项新型管理制度。从2009年3月份开始,我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仁济学院中药学专业课程负责人制度。通过招募或指定工作热情、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承担课程负责人,明确其职责、工作目标、管理权限等。课程负责人开展负责制引导下的系列教学实践活动,包括检查和审议课程组教师的教案、讲稿、多媒体课件,集体备课、互相听课,组织课程组成员讨论确定教材、教学参考书,制定或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考核方法等。同时,组织制订课程建设规划,规范课程教学文件,进行教材建设和组织教学改革活动,负责本课程的青年教师培养和教学管理、教学评估等。通过互相学习,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讨论并改进教学方法,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3完善了仁济学院中药学专业实习教学体系
中药学实习实训教学体系包括野外见习、GAP种植基地、中试基地、浙江格鲁斯特生物医药有限公司、附属医院等知识板块构成。野外见习是药用植物学课程学习中的重要环节,我们已在泰顺乌岩岭国家自然保护区、龙湾潭国家森林公园和永嘉林坑建立了野外见习基地,时间为一周。通过野外见习,使学生熟悉了中药的生长环境、生态、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理论知识,了解了中药资源调查的基本技能、方法,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通过瑞安温莪术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已通过国家GAP认证)实习,可以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道地产区药材种植、采收加工、质量控制,并掌握道地药材的植物形态、生长环境,药用部位的主要特征等方面的情况。温州医学院药物中试基地、浙江格鲁斯特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温医控股)示范教学基地实习,通过这些实习,学生初步了解药品的研发、生产、质控及营销过程,为今后的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毕业实习是中药学专业本科学生培养过程中重要的内容之一,通过毕业实习,使学生了解药品的使用、剂量、规格和注意事项,熟悉药品调剂的整个过程。我们原定第八学期进行毕业实习,但在每年的例行教学实习检查中了解到中药学专业学生下点实习时间偏短,这期间不少学生要参加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找工作等,真正投入到实习实践工作的时间大大减少。为此,我们从2008级开始,对中药学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学生第七学期下点实习,第八学期初返校,以便学生真正实习下点时间延长,加强学生实习训练的时间,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4健全了中药学专业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由本院教师、附属医院药剂科带教老师和企业带教老师共同建立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了具体的教学实践管理规章制度,使实践教学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保证药学院实践教学体系有效运转。由教学院长主管,药学院教学办公室主任负责,在实习单位科教科和业务科室的协助下,选定合格的带教教师组建带教教师库。依托实习基地的师资力量,聘请高级职称以上实习带教教师组成实习教学考核专家库,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具体指标的考核。每年邀请实习基地带教教师参加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建立常规性的带教教师参加论文答辩制度。借此平台,带教教师可以了解药学院教师的科研动向,结合自身实际,优势互补,加强双方的合作;同时,增加了实习带教教师彼此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各项工作的开展。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共享,达到学生、学院、实习基地“三赢”,建立药学院后期实践教学网络信息平台,实现了学院与实习基地间的通畅互动。逐渐完善此平台的功能和互动空间,使中药学实践教学工作更好地贯彻实施。
篇9
关键词:中药咨询;药学服务;统计与分析;临床中药学
作为新进的综合性三级医院,我院中医药领域也慢慢成长起来,随着病源量的增加,咨询中医药知识的患者也日益增多。目前随着我省药品执行零加成的逐渐铺开,为了今后药房的生存、发展,药房工作重心也从传统的调剂、发药、采购、库房管理等转向了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药学服务上 来[1]。为了提高药学服务质量及今后临床中药学的开展,将咨询内容归类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通过电话和窗口进行中药咨询的所有记录共214例次,按用药咨询人群及内容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咨询者身份 患者及家属132例次,占61.68%,医生49例次,占22.90%,其他医务人员33例次,占15.42%。
2.2中药咨询相关内容 归纳为14项:中药汤剂煎煮方法(煎药器皿、时间、火候、加水量、特殊药物的煎法等)61例次,占28.50%;服药方法(饭前饭后、饮食禁忌、疗程及特殊人群用药)49例次,占22.90%;配伍禁忌(中西药合用的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等)13例次,占6.07%;中药的功效(药物的基本作用、道地药材的优势、炮制作用等)10例次,占4.67%;中药价格与供应(有无库存)15例次,占7.01%;中药免煎颗粒的服法20例次,占9.35%;煎药机煎药与传统煎药有无区别9例次,占4.21%;中药免煎颗粒与饮片作用有无不同7例次,占3.27%;药材效期、怎样保存、养护中药5例次,占2.34%;中药的特殊用法(药浴、熏蒸、湿敷、膏方熬制、养生方、食疗方、泡药酒、中药美容等)15例次,占7.01%;中药是否医保报销品种3例次,占1.40%;外来处方确认药名(针对字迹潦草、简写及含代号等处方)3例次,占1.4%;民间草药的作用及外观鉴别2例次,占0.93%;民间偏方作用2例次,占0.93%。
3 分析
3.1由以上咨询者身份统计结果可知 除患者及家属占咨询首位外,医生位居第二。因我院为综合性医院,西医师及其他医务人员对中药知识知之较少,开具中药处方不规范、不合理,多数情况只使用协定处方,往往千人一方,没有针对性。中药西用等不合理应用常常发生。这反映出我院中医药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处于发展阶段,管理层对中医药的重视度仍不够,还应加大推广、发展力度。因此,医生也是药物咨询的主要人群,其他医务人员次之。
3.2由以上咨询内容结果可以看出,中药汤剂煎煮、服药方法等常见问题咨询比例较高,主要来自患者及家属。煎煮中药需选择不宜与其发生反应的器皿,如砂罐、搪瓷、不锈钢器皿等,忌用铝、铁制品。不同药性的中药煎煮时间、火候、加水量也会有区别,特别是先煎、后下、烊化等特殊煎煮方法相对复杂,煎煮不当则会影响疗效,甚至产生有害物质。服药时应根据药物作用及作用部位确定服药时间及饮食禁忌。如滋补药应空腹服,病位在上的应饭后服,在下着应饭前服,以利于药物更好的吸收。这方面的问题我们均耐心解答。配伍禁忌、药物功效等相对专业的问题咨询主要来自于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针对药物所含成分、功效及中西药联合应用是否产生不良反应等问题,我们一一解答,并建议两种药应间隔1h左右服用,以免发生不良反应。因中药成分复杂,如四环素类药物及氢氧化铝、三硅酸镁、碳酸钙等不宜与中药石膏、瓦楞子、寒水石、代赭石、白矾、龙骨、自然铜、牛黄解毒丸及含有大量黄酮类成份的中药如黄芩、槐米、芫花、忍冬叶、陈皮、旋覆花等合用。因为这些中成药内分别含有钙、镁、铁或铋离子的化合物及黄酮类成分,如与四环素族抗生素合用,可发生络合,形成复盐,难以吸收,从而失去或大大减弱抗菌效 果[2]。对于中药价格、是否医保用药等问题反映了目前我国还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中药免煎颗粒方面的咨询量也较大,因我院引进中药颗粒剂时间不长,患者大都报有好奇和疑惑的心理,其作用与中药饮片类似,但服法和价格上有些差异,需要一个知晓和接受的过程。煎药机煎药与传统煎药有无区别,我们认为各有利弊,前者方便但一次完成煎药,有效成分煎出不完全,后者则费工费时。除操作上有区别外,最重要的是要有很强的责任心。药材的效期及保存问题,我们告知患者一般药物效期为5年,但与保存养护方法密切相关。若保存不当,出现生霉、变质等现象则不能再用。此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对中医药认知度的提高,中药养生、食疗、膏方熬制、药浴、熏蒸、湿敷、泡药酒?、中药美容等多种应用被大众所崇尚,越来越受关注,咨询所占比例较高。民间处方、偏方及民间草药的应用问题咨询,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许多人将中医药的作用过于神秘化,使得很多巫医横行误人。中医药治病历史悠久、疗效确切,有它独特的理论。但也不能有病乱投医,应对中医药治病有正确的认识。其他诸多问题的提出反映出大众对药学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一批具有坚实的中医药专业理论知识和临床用药水平、能把中药实践与中医理论相结合的临床中药师[3],中药临床药学是研究中药合理用药的一门学科,中医中药相辅相成,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健康的需要[4],建立中药临床药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已成为医院中药工作者的当务之急[5]。发展临床中药学势在必行。
4 结论
中药师应加强业务学习,及时更新知识,参加学术交流,提高自身素质。除了熟练掌握中药的药理、药效、中药性能等中药学基础理论和中药炮制、鉴定、制剂、调剂及养护等技术,熟悉药政法规、药事管理、医保政策[6],还要积极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方剂学、中医临床概论等方面的知识,参与医师会诊和临床用药,与临床医师一起,详细辨析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和生活习惯等,将其作为选用药物及制定用药方案时的重要依据,合理使用中药,为发展临床中药学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宗毅凌.门诊药物咨询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0):57-58.
[2]王凯,中西药不宜乱结合[J].河南中医,2001,9(5):60-70.
[3]吴永佩,颜青.医院药学与药学人才定位的探讨[J].中国药房,2008,19(22):1687-1689.
[4]张小萍.中药房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探讨[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12(1):73-74.
篇10
关键词:高职教育;中医药专业;教学改革
中药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以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为主,是我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建国以来,我国的中医药教育事业得到了空前发展,形成了从中专到博士研究生乃至博士后这样完整的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造就了大批中医药人才。作为中医学、中药学等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中药学》课程主要介绍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及各种中药。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其注重于培养以实用化为目标的技能型人才,这是它的职能定位,所以高职中医药专业的中药学课程教学时,在教授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专业理论知识外,应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主。而对于如何做才能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这不是一门专业课程教学所能解决的问题,而是整个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大问题,历来这都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合理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培养专业能力
现行的教学内容基本上还是理论多、实践少,这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需要有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调整,通过增加实践机会来加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即在课程内容设置安排上仍以理论知识作为基础,但教学目标是要培养能够胜任未来岗位需要的专业技能,所以重点要加强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训练。具体可以通过补充一些实训内容努力做到使学生在校内学习的理论知识贴近或者一致于实际工作所需,使学生在校内就能掌握到工作中所需的技能和素质,在就业参加工作时能够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工作能力。在课程最终考核中应该加大实验课成绩的比例,不应该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更应注重操作技能的考核。考核的时候可以创新考核方式,以《中药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考场放置一些药材来现场考核学生对中药材的辨别能力、功效、药性、配伍方法、使用注意事项等内容,通过对学生实践技能的现场考核,既考核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又考核了其专业理论知识。
二、在教学模式和手段上进行改革
目前多数学校采用的教学模式基本上仍是以教师在课堂上“板书式讲授”为主的模式,这种模式存在的很大弊端就是教师在课堂上竭尽全力讲授,但是由于本课程的内容设置及教材编写特点,尤其在各论中讲授各种药材时,学生容易表现出由于授课内容枯躁、单调乏味而产生的厌学情绪,显然这会直接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而且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甚至弃学的心理,最后表现为期末考试的时候往往很不理想。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如在教学模式上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方法和案例教学方法等,通过案例分析和解答问题等以学生为主导,增强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必然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能力;同时在课堂理论教学时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加入图片、视频资料等内容,它能够形象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包含的信息量特别大,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此外,要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以达到学以致用,这也是高职教学的主要目标;比如《中药学》课程要安排足够的课时在中药标本馆、药用植物园、教学实训中心、实验室等场所进行现场讲解授课,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基于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职能定位,高职教育的老师必须是既懂理论又懂专业实践技能的人才,所以对高职教育的教学工作者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这就要求院校在教师队伍的培养建设中要加强“双师型”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可通过进修、培训等方式来改善现有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可采取引进、外聘技术人才的措施等来改善教师队伍的组成结构,提高整个院校教师队伍的综合实力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四、多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2年首次将“中药传统技能大赛”列为国赛项目[3],这说明国家相关部门也已对高职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进行了积极的改革探索。对于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使命的高职院校教育来说,开展专业技能竞赛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近年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一种新的有力举措,而且是一项重大的创新平台,它对于引导院校及教师对人才培养当中技能训练的重视起到积极作用,而且通过参加相关竞赛,一方面能够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及技能的掌握程度,同时能够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增强其在将来工作中处理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学校、教师及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自身存在的差距,以竞赛促学促教,从而有力地推进教学改革,实现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五、加强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交流
学生在学校虽然有一些实践锻炼机会,但是学校在器材设备、规模、工艺等方面与相关企业还是存在较大差距,为此高职院校很有必要与相关领域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让学生通过直接在工厂生产车间参观、实习锻炼,提高其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同时学生也能提前了解一些未来工作岗位方面的情况和相关企业的文化,这对学生成才和就业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德全.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1.
[2]赵亚丽,王玲波,靳丽梅.职业技能竞赛对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J].辽宁高职学报,2013,15(5):29-30.
- 上一篇:残疾人保障金征收办法
- 下一篇:初中英语课程标准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