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学生的基本情况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9: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贫困学生的基本情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贫困学生的基本情况

篇1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微型企业,创业能力

随着高校教育模式转型和大学持续扩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凸显的问题。2002~2015 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从212 万人上升到749万人,再次刷新了大学生毕业人数纪录,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的2013年刚刚落幕,史上更难就业年又接踵而至。为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因此,不断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加强对家庭困难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发展的战略性需求,同时也是提升贫困学生自身素质和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举措。

一、梧州学院扶持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大学生创办微型企业的基本情况与成果调查

2010年10月,梧州学院创建了占地面积为8000多平方米的大学生综合发展中心,中心可同时为1000余名学生提供发展平台和成长空间,每年能为3000名以上学生提供发展成长机会。为更加具体的了解我校在通过鼓励贫困大学生创办微型企业提升起创业能力方面的成效,我们随机对28个大学生微型企业进行调研,调研的基本情况为:一、随机调研的大学生微型企业中法人代表为贫困大学生的有10个,占36%;二、所有参与调研的大学生微型企业中直接参与创业的贫困大学生约有100人,占38%;三、所有参与调研的大学生微型企业自筹建至今已为在在校贫困学生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为500多个;在问及创办微型企业对于你的创业能力在哪方面提高较明显时,有57.1%的大学生认为是“决策时的胆识和魄力”,42.9%的大学生认为是“规划人生,确定目标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35.1%的大学生认为“管理制度能力”,26.6%和21.4%的大学生认为是“谈判的能力”和“计划管理的能力”,其他的能力如“管理信息的能力”、“ 目标管理的能力”、“ 学习能力”、“ 心态调节能力”、“ 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均占7.1%,但对于“授权能力”、“ 坚守职业操守的能力”的提高,受访的创业大学生认为没有明显的提高。

通过调研我们也了解到,贫困大学生创办微型企业对于其个人能力的提高具有较为明显的效果,有近半数的大学生认为人际交往能力、综合能力(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有明显提高,分别占84.6%和61.5%;其他的能力如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比例在38%―46%之间;只有7.7%的大学生认为在心理能力方面有提高。

二、扶持贫困大学生创办微型企业提升创业能力的对策

1.加大贫困大学生微型企业扶持力度

(1)加大创业资金的扶持力度,设立贫困大学生创业基金。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积极鼓励贫困大学生创业,设立贫困大学生创业专项基金,最大限度地满足众多贫困大学生创业需求,使更多的贫困大学生创业者受益。

(2)降低贷款门槛,增加银行贷款额度。针对贫困大学生创业的现状,银行需要适当地降低贷款门槛,为贫困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小额贷款服务,在小额担保贷款基金中,设立贫困大学生创业基金,并享受小额担保贷款全额贴息政策,为贫困大学生创业贷款提供方便。

2.深化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创业教育

(1)树立创业教育的战略理念。高校要更新教学理念,把创业教育提高到学校的人才质量培养的战略高度来考虑,把创业教育贯穿高校工作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切实通过大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和终身发展。

(2)完善创业教育的课程、模拟和实训体系的建设。通过开设、开全创业教育课程,采用导师制专门向学生传授创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在专业教学管理和评估体系中,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内容的管理机制。同时,通过举办创业计划大赛等创业模拟活动和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基地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模拟和实训的平台。把创业教育列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其中一个内容。

(3)成立贫困大学生创业协会。贫困大学生创业协会的成立为贫困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交流互动平台。协会定期开展各种培训和活动,请专门的教师进行创业指导,并为创业贫困生联系合作伙伴、资金支持等。成立贫困大学生创业网站与创业论坛,增进贫困大学生在创业新问题上的思想交流,通过交流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从而大大增强贫困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3.完善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创业政策

(1)完备创业促进政策。首先是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简化贫困大学生创业行政手续,缩减创业公司注册申报程序,降低创业准入门槛,为贫困大学生创业制造宽松、自由政策,减少创业的政策风险,促进贫困大学生创业的顺利实施。其次出台鼓励支持贫困大学生创业政策。在创业资金、创业培训、业务开展、信息收集、市场调查等方面给以政策支持,建立多层面、多方位、多渠道的立体式贫困大学生创业支持服务体系,为贫困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服务的平台。最后,建立贫困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有创业意愿的贫困大学生提供全程跟踪指导,帮助贫困大学生规避创业风险,顺利渡过生长和发展初期,以此促进贫困大学生创业活动。

(2)完善创业保障机制。首先构建创业文化保障机制。其次构建创业指导保障机制。最后构建信息保障机制。

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既是建设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和实现当前教育教学模式转型的需要;又是建设和谐社会主义和实现国家建设创新型社会的需要。目前,高校中的贫困生人数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贫困学生就业率的高低和创业能力的强弱,不仅关乎个人和学校的发展,更影响家庭乃至社会的安全稳定,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加强对贫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转变贫困学生的就业观念,培养贫困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面对新形势、新挑战,高校必须加强对贫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并进一步完善和推广,以使更多的贫困大学生能够从中受益。

篇2

为切实帮助我市今年已被高等学校录取的贫困家庭高中毕业生顺利进入大学深造,确保每一位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都能入学,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就做好资助贫困家庭大学新生入学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实施扶贫助学工程,保障学生受教育权利,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具体体现。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把这项工作作为近段时间的重要工作来抓,认真研究和安排部署,加强宣传,营造氛围,真正把关心贫困群众疾苦,关心青少年成长作为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事抓紧抓好。

二、摸清对象,制定方案。各级教育、民政、妇联、文明办、扶贫办、共青团、残联等部门以及各乡镇、街道居委会、村委会和各高中学校等要密切配合,按照“公开、公平、真实”的原则,抓紧摸清家境困难大学新生的基本情况,做到“应资应助,一个不漏”。各级各部门要将家庭困难的大学新生名单及时报当地教育捐赠中心。教育捐赠中心要建立贫困大学新生档案库,并及时将贫困家庭大学新生名单通过适当的方式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各级各部门要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实际困难,制订切实有效的助学方案,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助学活动。

三、精心组织,确保实效。资助贫困家庭大学新生入学工作,既要体现自愿性,也要具有组织性,更要彰显社会公益性。各级领导干部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带头走访贫困学生,带头为贫困学生捐款,带头为贫困学生排忧解难。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实际,精心组织,广泛动员,积极参与到捐资助学活动中来,努力募集捐款,确保资助贫困家庭大学新生入学工作取得成效,确保每一名贫困大学新生都能顺利入学。为确保资助对象的准确性,防止重复资助,保证资助取得实效,捐资助学对象原则上统一从当地教育捐赠中心建立的贫困大学新生档案库中选定,由当地教育捐赠中心统筹安排。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加强对资助对象确认、资金发放、制度运行等情况的监督审查。

篇3

关键词: 民办学院贫困学生 解困助学工作 和谐社会理论 具体措施

高校贫困生主要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不能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以及购置必要的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的大学生。贫困生问题已成为高校和社会日益突出的问题,是一个让学生忧心、家长愁心、学校担心的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在大学校园中,贫困学生这一群体属于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英文为social vulnerable groups。它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学术界一般把弱势群体分为两类: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前者沦为弱势群体,有着明显的生理原因,如年龄、疾病等;后者则基本上是社会原因造成的,如下岗、失业、受排斥等。在民办学院中,由于贫困学生所占比例低,这一群体尤为弱势。此外,由于学费及生活的压力和所处的环境,这一部分学生往往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因此民办学院的贫困生更应受到更多方面的关注。以紫金学院为例, 2009年低保及家庭无生活来源等贫困学生合计为250人,而2010年人数则迅速增长为341人,做好他们的解困助学工作已成为我们的工作重点之一。

一、解困助学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高等院校的解困助学工作,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党和政府在解困助学方面的投入也是逐年增加,“自2004年以来,全国已新增审批贷款学生65万多人,审批合同金额51.5亿元;连同以前几年办理的国家助学贷款,全国高校累计已审批贷款学生153万人,累计已审批合同金额122.5亿元。此外,其他各项措施用于资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总金额约40亿元,共资助约420.3万人次。其中用于资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各种奖学金发放金额为17亿元,资助学生约149万人次;校内学生贷款发放金额为3.7亿元,发放人数约10.7万人;勤工助学资助金额为8.9亿元,资助人数约138.7万人次;特殊困难补助发放金额为4.7亿元,发放人数约98.9万人次;学费减免金额为5.7亿元,减免人数约23万人”。①国家在解困助学上的财政投入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近一段时间面对物价上涨,国家更是重点关注在校的贫困大学生。江苏、浙江等省份先后出台对贫困大学生发放贫困补贴的政策,尽力帮助诸多在校贫困大学生,保证他们稳定的学习、生活。民办学院虽不是公办院校,无法享受国家的一些财政补贴,但近些年也加大了对解困助学工作的力度,以紫金学院为例,2009年学校提供勤工助学岗位110个,2010年勤工助学岗位141个,而到今年岗位为则增加到141个,同时学生工作处等相关部门还简化工作程序,积极配合好贫困学生的助学贷款工作等。应该讲国家在解困助学上逐步重视、加大投入,各院校也在近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强对贫困学生的关心和扶助,国家、地方和院校多级的解困助学体系正逐步构建。

但是由于多方面问题,目前这一体系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这些问题在民办学院的解困助学工作中更为突出。

(一)经济层面

首先,虽然每年国家对解困助学投入相当资金,但由于贫困生绝对人数过大,资金还是不足。另外,目前解困助学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这一单一形式,缺少民间组织募集等其他形式。而对民办学院而言,这一问题就更加突出,由于民办学院并不是国家解困助学资金投放的重点,因此学生在获取国家解困助学资金上就困难了。其次,勤工俭学岗位数量少,普通高校都有相当数量的勤工俭学岗位提供给贫困学生,这也是解困助学的一个常规方法。但目前,贫困生连年增加的数量已大大超过勤工俭学岗位的数量,与普通高校不同,由于民办学院特殊性质,更不可能有很多的勤工助学岗位提供给需要帮助的贫困生,这就使得民办学院中勤工助学的贫困同学数量很有限。

(二)社会层面

社会性排斥的存在,“社会排斥是指某些个人、家庭或社群缺乏机会参与一些社会普遍认同的社会活动,被边缘化或隔离的系统性过程,这个过程具有多维特点,并表现为被排斥者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及心理诸方面的长期匮乏”。②主要从关系层面、空间、个人、群体层面等微观视角体现。高校贫困学生群体在学校环境中遭受着严重的社会性排斥。从关系层面看,贫困群体由于受到社会接触、社会关系和群体身份的限定和限制而成为边缘性的和被打上耻辱烙印,在社会地位上被排斥出其他个人、群体。从空间层面来看,贫困群体在校园的活动环境也常常有别于其他群体,这种空间环境的限制包含双向的过程,即其他群体主动的排斥和贫困群体自我的排斥。从个体层面来看,排斥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交往中的语言轻蔑、有意回避、人格侮辱等行为中。而这种社会排斥现象在贫困生比例更低的民办学院学生中往往更容易发生。

(三)心理层面

帮助贫困学生解困助学,除在经济上进行资助外,还要对其心理进行关怀和指导。当前解困助学工作过分强调经济、物质层面的关怀,而忽视了贫困学生心理的现状和心理问题的疏导。导致贫困学生出现诸多问题:心理焦虑、交往障碍、违法犯罪等极端偏差行为等。

二、解困助学工作的理论依据:和谐社会理论

(一)和谐社会内涵

十六大以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党和国家重大的战略任务。按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表述,和谐社会就是“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从社会学的角度理解:所谓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系统中各个部分,各种要素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

(二)和谐校园建设重要性

1.和谐校园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组成部分

高校是一个社区,而社区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所以和谐校园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组成部分。

2.和谐校园建设意义

社区是各种矛盾的汇集点,社区承担了重要的公共服务功能,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安全阀”。高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社区,承担着许多功能。贫困学生群体是高校工作不得忽视的一个问题,而解困助学工作直接关系到这一弱势群体在校园中的生活质量,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工作,同时也是构建和谐校园、构建和谐社会的立足点之一。

三、解困助学具体措施

总结以往解困助学的不足就在于过分注重经济层面,忽视了社会、心理层面。所以要完善目前的解困助学的措施,尤其是在民办学院,在解困助学过程中,更应以经济层面解困助学为主体、兼顾贫困学生群体社会、精神方面和心理问题的解困,构建更加全面完善的综合解困助学体系。

(一)物质方面

第一,在依靠国家财政投入的同时,倡导社会互助,充分发挥民间非政府组织的作用,通过多种渠道,努力拓宽解困助学资金来源。第二,民办学院贫困学生的贷款应适当放宽。以紫金学院为例,按照江苏省相关政策,目前仅有江苏的学生可在当地的农村信用合作社一家金融单位办理助学贷款。今后,应建立完善的国家资助、社会资助、学校资助和校友资助体系,给予大学生以较全面的物质资助。

(二)社会方面

加强对贫困学生的关爱,倡议企业、社会团体等积极主动地为大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与学校建立贫困生“对口支援”关系,同时建立相关优抚措施,如搭乘交通工具享受优惠等,通过多种社会关心、关爱,让贫困学生主动融入社会,避免其社会边缘化。

(三)学校方面

1.成立专门解困助学机构

(1)成立贫困生救助中心。在校内成立贫困生救助中心,使其职责明确、机构健全,适时地对各种资助政策进行研究、调整和改进。为贫困生建档,将贫困生的生源地、个性特点、心理素质、个人爱好、家庭人口的基本情况、家人职业收入、经济状况、贫困证明和以前受资助的情况进行调查登记,对这些资料进行认真的研究、分析,区分贫困程度,建立相应的贫困生档案,给予相应的资助。构建起全校贫困生数据库,便于校方准确地了解本校贫困生的基本情况,为制定解决贫困生问题的决策提供相关依据,体现其工作的严密性、规范化、透明化。

(2)建立高校勤工助学中心。针对贫困生的勤工俭学,应建立专门机构。这样可以更有加有序地对解困助学工作进行管理,也可以提高解困助学工作的效率。

2.精神方面指导

物质帮助是有限的,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社会和形势的发展,正确认识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以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各种矛盾,走出金钱小圈子,正确处理眼前困难与人生发展的关系。

(1)扶贫先扶志。

(2)坚持资助的效益原则。

(3)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并使之积极运行。

(4)发挥同类的作用,进行典型模范的引导作用。

(5)为贫困生营造健康的氛围。

3.心理方面

贫困生是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也比较复杂,因此必须从多方面入手,保证既不对其造成进一步伤害,又取得良好的效果。

(1)开展心理卫生指导。心理卫生是解决心理疾患的良好方式。

(2)对贫困生进行及时到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对贫困生进行敢于挑战贫困,自立、自强的教育。

(4)让贫困生正确认识自己。

(5)努力提高贫困生心理自助能力。

贫困生问题从本质上来说是发展中的问题,是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而来的,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副产品。在民办学院中,解困助学这项工作比普通公办院校工作量要小,但我们绝不可以忽视它,要明白其意义重大。我们深信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有国家政策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有各种机构和有识之士的帮助,有学校一系列扶贫解困的措施,民办学院的解困助学体系一定会不断完善,让每一位贫困学生都能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

注释:

①2005年8月29日,教育部召开的介绍以国家助学贷款为重点的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新闻会。

②石彤.社会排斥:一个研究女性劣势群体的新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框架.王思斌主编.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编.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一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参考文献:

[1]张长伟.高校贫困生的社会支持网络:现状与对策.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2]刘华东.合作教育: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的战略途径.现代教育科学,2004,3.

[3]甄翠敏.高校贫困生形成原因及救助对策.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2,2.

[4]张东海.高等教育大众化:谁来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利益.交通高教研究,2004,2.

[5]吴庆.中国城市贫困大学生救助政策研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3.

[6]李从松.我国大学生贫困的现状与趋势分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2.

篇4

焦景华同志,现年40岁,隆回县三阁司镇中学的教师,自2018年开始帮扶三阁司镇友谊村以来,牢记帮扶责任人的神圣使命,认真细致规范贯彻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按照“真扶贫,扶真贫”的总要求,真抓实干、攻坚克难,真心真意为贫苦户排忧解难,真正做到了助人用真情,帮扶有成效。

焦景华同志对于帮扶对象望闻问切查穷根,不管平时工作多繁忙,她坚持一个月至少一次来到帮扶贫困户的家庭中和田间地头上,与帮扶对象及其村干部进行细致交谈,望闻问切查穷根,为对症下药治顽疾夯实基础,通过细致扎实的工作,全面了解了帮扶对象的基本信息与基本情况,做了详细的走访记录,为精准扶贫准备了第一手的参考,为制定完善精准扶贫规划和政策体系提供有益依据,将贫困户的困难当成自身的困难来解决、来处理,为贫困户真心实意的排忧解难,同时她积极发挥自身资源、人脉优势,为贫困户制定的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贫困户倍感振奋,为他们树立起了脱贫致富的良好信心。

焦景华同志在学校除了有一定的教学任务外,还担任了学校的“扶贫专干”,为了做到精准扶贫,为了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扶贫政策,将党的关怀播撒到为人民服务的厚土里,她顶着各方面的压力,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与村干部和家长多方面沟通,对于贫困学生的数据一再仔细核查,确保不漏掉任何一个贫困学生。她利用自身的资源,在2019年和2020年,她对接了隆回县“红心林”志愿者联合会先后为100名贫困学子捐赠了牛奶及生活物资。目前,还在策划44名贫困学生的“微心愿”活动。她让这些贫困学子的脸上绽放出了美丽的笑容,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贫困生 心理帮扶体系

[作者简介]潘玉琴(1965- ),女,江苏常州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组织部部长、人事处处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常州 21316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题“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SJB190001)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6-0099-02

目前,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在校人数也不断增加,由此贫困生人数也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为缓解贫困学生的经济压力,政府和高校已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奖、助、补、贷帮扶措施。据调查,在校贫困学生除了经济上的拮据,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更为突出。如何在经济上帮助贫困学生的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上也能建立一套切实有效的贫困生心理援助体系成为摆在高职院校学生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学校针对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采取的措施着手,探索建构高职贫困生心理援助体系,有效地引导他们客观、积极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完善自我,成为素质过硬、受社会欢迎的现代化建设的蓝领人才。

一、高职贫困生心理帮扶体系的构建

高职贫困生的心理援助应着眼于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以及正确面对自卑感上,把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完善的人格为心理帮扶体系的设计准则。

1.科学准确评定贫困学生是构建贫困生心理帮扶体系的前提。目前,在校申请贫困生的学生人数逐年攀升,笔者所在学校有的专业申请贫困学生的比例近40%,面对如此之多的贫困学生申请者,如何科学合理地评定并确定等级是贫困生帮扶工作的重要环节。据调查,随着国家对贫困生经济资助力度的加大,有些学校助困金的额度已大于了奖学金的额度。因此,有些学生觉得学得好还不如一纸贫困证明,这种价值导向使得一些学生在贫困生申请动机上出现偏差。学校要通过民主评议、实际调查等手段最终确定申请者家庭的实际经济情况,并依据贫困的程度分成特别困难、困难、一般困难三个等级。整个贫困生认定过程要做到有据可依、有情可查,要建立规范的、透明的认定审核程序。每学期还要再次进行评议,动态管理贫困生库,最终目的是让不同程度贫困的学生享受不同的补贴,以减少由于贫困补助的不公引起的心理上的不适,甚至引发矛盾。

2.建立完善的电子档案是构建贫困生心理帮扶体系的基础。一个科学、详细、动态的贫困生心理档案库的建立对客观掌握贫困生现状有着重要的帮助,学校依据详细的信息才能全面掌握贫困生的心理状况,进而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心理援助。(1)学校专门建立每一位贫困生的心理档案。新生入学后,在建立新生心理档案的基础上专门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档案内容除了一般学生共同填写内容外,还要添加贫困生的家庭情况、经济来源等资料和一些特殊的心理量表测试,使贫困生基本信息更加翔实,更有利于相关管理人员、教师的了解和查阅,但同时也要做好心理档案的保密工作。(2)教师随时监控贫困生的心理状态。各班班主任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对一些隐瞒自己家庭和心理情况的学生要加倍关心,说服他们配合学校完善资料,更要引导他们从心理上接受学校和教师的帮助。教师还要及时掌握贫困生入校后家庭出现的变故情况,实时更新贫困生档案。(3)学生及时反映贫困生的心理异常。每个班级配备专门的心理委员,时刻关注自己班级里的贫困生,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一旦发生心理异常,及时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班主任联系,学校在第一时间了解心理异常同学情况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干预。

3.渗透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是构建贫困生心理帮扶体系的重点。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不仅是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事情,更需要全校各个职能部门和全体师生共同关注,要把贫困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渗透到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心理学理论的掌握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是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的重要举措。为更扎实地推进心理健康工作,也为更好地提升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者所在院校将心理健康必修课普及到全院学生,这一举措有力地促进了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有利于大学生重新认识自我、完善人格。必修课的开展为包括贫困生在内的在校大学生心理知识的普及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作用。(2)开展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活动。学校每学期组织的主题教育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头戏,围绕“5・25”心理健康教育周和主题教育月在贫困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挫折教育、自立自强教育、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等各种主题教育活动,营造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奋斗目标。主题教育形式可以丰富多样,如讲座、团体辅导、主题班会、座谈会、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各类文娱活动等,也可结合朋辈咨询与辅导等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贫困学生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积极悦纳自我,重新认识社会及周围同学,获得更为积极的心理和更完善的人格表现。(3)组织社会实践。正确的心理观念和意识的形成光靠教育很难实现,要在社会的应用中内化成自己的主观感受。这种内化的实践能让贫困学生真正去了解社会、感知社会,体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等品质的重要性。这些活动包括青年志愿者活动、三下乡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志愿活动中可以组织贫困学生去帮助贫困儿童和特殊学校的孩子,感受不同环境和不同的境遇,也可组织社会公共志愿活动,让其体验作为社会主人的责任感与自豪感;在三下乡活动中贫困学生更能体会不同地区人文及生活条件的差异等。(4)渗入专业教育教学活动。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不仅是学生工作系统的事情,更是一个系统教育工程。学校在开展相关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的同时,还要鼓励专任教师在第一课堂教学中结合自己学科和课程特点适当进行心理健康相关辅导。学科教学活动中创造性的心理辅导有时比专门的心理教育更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公共教育课堂亦是如此,比如体育课中,让贫困生进行大负荷的训练活动,可以培养他们挑战自我、克服困难的精神。

4.引导贫困学生心理自助是构建贫困生心理帮扶体系的关键。(1)通过心理社团进行自助心理探索。贫困生和其他在校学生一样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去探索自我,他们内心更渴望知道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和特长,也渴望知道自己将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怎样战胜经济困难,怎样获得好的学习成绩,怎样去与人相处,甚至怎样吸引异性,如何恋爱,等等。这些自我探索的实现需要自己主动体验,而学生心理社团作为学生的自发组织,有着很大的自主性。学生自己可以选择关注的话题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进行自助心理探索。比如心理社团可以定期组织贫困生围绕特定主题排演心理剧,让贫困学生在活动中探索解答学习生活中的困惑。(2)通过身边榜样的示范作用进行自助心理激励。自助心理激励是经常自己鼓励自己,或者相互之间给予理解和鼓励,使贫困生在积极的鼓励下能以更加阳光的心态对待学习、工作和生活。与一般学生相比,贫困生更容易情绪低落,在心情不好时,能有身边较为优秀同伴的理解、尊重和鼓励,会使他们产生生活的动力和激扬的斗志。学校可以组织读书会,一些励志书籍能使贫困生获得精神食粮。学校还可以组织事迹报告会,让贫困学生听取自己身边一些无名英雄的典型事迹,使自己获得更为豁达的人生态度,拥有更为坚强的生活勇气。

5.有机结合短期长期的心理干预是构建贫困生心理帮扶体系的保障。对贫困生的心理干预主要采取方便学生的面谈的形式,同时辅以电话、网络等形式进行。干预的过程要视不同的阶段选择不同的方式。对于家庭突发变故的学生,要在短时间内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干预的重点放在调整情绪上,使他们的心理恢复到原有的平衡状态。大多数贫困生表现出的自卑、焦虑甚至恐惧等不良情绪,那么对他们的心理干预则是一个需要不断支持的过程,关注的重点是要让贫困生认识到自身认知中的不足和非理性因素,重新塑造他们思维中理性和自我肯定的成分。学校要针对不同情况建立不同等级的预警及干预机制,除了对贫困生本人心理因素进行干预外,也要了解其家庭背景、亲朋好友等社会支持系统的情况,并致力于发展贫困生在原有社会支持系统基础上的更为深入和广阔的社会支持,以使他们一旦遇到心理矛盾和困惑,可以有更多的社会支持,能通过更为广泛的途径进行转移和解决。

二、高职贫困生心理帮扶体系建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心理帮扶尤其要注重贫困生的隐私保护。帮助贫困生是一件好事,但好事就要办好,我们在给贫困生经济援助时,要适当保护其隐私,不应大张旗鼓。对贫困生的心理援助更应如此,能否保护贫困生的隐私往往是心理援助能否成功的关键。比如,在心理普查和建档这一初始环节,遇到需要关注的学生,首次约谈来访者尤其要注意保护其隐私,否则反而会造成更为不利的结果。有时,保护隐私不光要针对第三者,还要针对约谈者本人,比如统一说约谈的对象为随机抽取,让其不应有心理负担。对于建立的贫困学生心理档案要专人专管,尤其注意保密,心理咨询记录的内容也应严格保密,严禁教师或学生泄露。总之,给予贫困生宽松的人际和舆论环境有时比帮扶本身更重要。

2.心理帮扶要遵循自愿参与原则。在上述贫困生心理援助体系中详细述说了相关的方法与措施,这些措施中包括开展的系列活动,在这些活动的组织中首先应本着贫困生自愿参与的原则,千万不可以学校名义要求学生硬性参加,更不可让一些学生组织自主去组织,这样一旦组织不当,极易挫伤贫困生本来敏感、脆弱的神经。本来团体心理辅导和训练活动的前提就是参与者自愿原则,如果违背这一原则,即使活动组织得再好,也不会给参与者带来心理上的启示与帮助。只有主观想改变自我的同学参与这些教育活动后才能达到教育目的,否则只能流于形式,甚至带来负面效果。

3.正确看待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诚然,如今在校的贫困生出现了不少心理上的问题,但这是一个群体的概况研究,不是每个贫困生必然会出现的问题。在学校,有的贫困生虽然在生活上遭遇困境,但他们在逆境中越挫越勇,不断成长,表现非常优秀的例子也很多。所以,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主观上给贫困生“戴帽子”,这样不利于其健康成长。因此,鉴别工作是进行贫困生心理援助的基础工作,我们要细心、耐心、用心,真正做到普遍关怀,必要指导,区别对待。

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关乎学生成长、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建立完善的帮扶体系去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更需要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内的各个组织的协同帮助。只有把学校援助体系和社会关怀大环境集合起来,才能在更大、有效的平台上对贫困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让贫困生在更为阳光、更为广阔的大学舞台上收获成功。

[参考文献]

[1]陈建伟,苏煜.论高校贫困生工作体系化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20).

篇6

关键词 高校 资助体系 社会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Innovating Social Funding Mode of Colleges and Fully

Exploring the Potential of Social Funding

WANG Meijiao, WANG Xiangju

(Department of Student Affairs in Changzhou Campus, Hohai University, Changzhou, Jiangsu 213022)

Abstract Providing financial funding for needy students in colleges has been regarded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tasks by all colleges, every college are also striving for social funding which is an important supplement to governmental funding. Social funding has enormous potential, so it is significant to study the situations and problems existent in social funding for colleges, analyze its reasons, explore an innovative social funding mode, and develop the potential of social funding.

Key words colleges; financial aid system; social funding

随着高校扩招和全面并轨收费,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接受高等教育,实现自己的大学梦。但是,高校昂贵的学费、住宿费、书本费,生活费等等费用,给家庭经济困难的贫困学生带来沉重的负担,阻碍他们的大学梦步伐。尽管目前高校已经形成了以“奖、助、贷、勤、减、免、补”政府资助为主的,社会资助为辅的较为完善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较大程度上解决了部分贫困学生的经济负担,但是仅仅政府和学校的力量还不足以解决所有贫困学生的问题。因此,分析社会资助的实施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索发挥社会资助潜能的方式方法,发挥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力量,充分实现社会资助的资助育人功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当前高校社会资助的现状及问题

1.1 社会资助资源短缺,社会力量参与不够

目前我国高校对贫困学生的资助,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支出的国家励志奖学金、助学金以及校园地和生源地的国家信用助学贷款几种方式。社会资助资源,除了若干国内知名大学以外,非常短缺。社会资助在解决高校困难生的学习生活问题上发挥的作用还远远不够。社会资助的主体主要包括公益组织、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等庞大的资源库。社会资助有着巨大的潜能,目前这个潜能还有待开发,社会力量参与社会资助的力度还远远不够。

1.2 社会资助周期短,稳定性差

社会资助是社会团体或者优秀个人,出于对国家、社会的责任,出于对高等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支持,出于对贫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的关爱而发起的自愿无偿行为。由于缺乏相应规范的约束和管理监督制度和条文,这种资助一般随意性较大,通常只是和学校建立一种口头上或者书面上协议,资助周期往往较短,没有连续性和稳定性。有些企事业单位自愿每年捐出一定数额的资助金在高校设立奖助学金,持续地对学生进行资助,但是,往往也会由于种种原因,资助金不能准时到位,使这些奖助学金的评定工作缺乏稳定性。个人对学生“一对一”或“多对一”的资助一般以学年为单位,由于资助个人的情况异动,或者团体工作人员的变动等因素,在资助的时间上会出现断断续续的现象。

1.3 资助形式单一,资金资助为主

社会资助的形式包括直接的经济资金援助,即直接给予学生经济援助或者设立奖助学金;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给学生实习锻炼的机会,同时获得报酬;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即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学习期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费用由单位负责提供,学生利用节假日参与企业的生产实习。作为回报,在毕业后到该单位工作一定年限。①目前高校社会资助基本以直接的经济资金援助为主,是一种典型的“输血”型的资助形式。对于一些成功的个人或者企事业团体,一方面,他们想体现自身的价值,贡献他们的爱心,履行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他们自身事务繁多,不愿花费过多的精力,所以直接的经济资助这种操作简便的资助形式就成了他们的首选方式。

1.4 学生依赖性强,感恩意识缺乏

贫困学生,多数来自老少边穷地区、农村或少数民族,出具乡镇民政部门或县教育局盖章的困难证明,经过学校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工作组的认定后就可成为贫困生。对于贫困生,我国政府、高校在本着“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为贫困而失学”的宗旨下,对贫困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对他们实施了各种方式的资助措施,以解决他们的困难,使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不管是国家层面的奖助学金,还是学校层面的各种减免、困难补助,以及社会资助的无偿捐助,基本上都是以直接的资金补助形式给予,学生获得这些资助,仅仅是因为自己贫困生的身份,资助的获得轻而易举,缺乏主观的努力,来之不易的东西才会倍加珍惜,所以使得学生对所获的资助不知珍惜,更别说充满感恩之情了。多数贫困生认为凭借贫困证明就可以“坐享”奖助学金,这种观念甚至使得部分学生产生了“等、靠、要”的依赖心理。认为依据自身的“贫困条件”,获得资助理所当然。

目前高校社会资助的操作模式基本是学校作为中间方,根据社会资助单位或个人的要求推荐筛选受助学生,直接接受资金资助。受助学生与资助方由于受时间和空间条件的限制很少直接接触或单独见面,进行情感沟通和交流,有的只是通过电话进行简单的询问或学习生活的简单汇报,学生感受不到真真切切的情感支持和社会的关心,对社会没有产生期望的感恩值。

2 高校社会资助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美国人热衷于捐资兴学,税收政策上的优惠是一个重要的促进因素。美国的税种名目繁多,如个人收入税、房地产税、购物税、遗产税等,并且法律对纳税有严格的规定,人们有很强的纳税意识,同时,法律也鼓励人们对教育事业或其它社会公益事业的捐赠或成立各种非营利性的基金会,并规定对这部分资金实行减免税收政策。②因而,社会资助资金成为大学生资助资金的重要来源,丰富了大学生资助资金的筹措渠道。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针对大学生资助政策的立法,没有对相关社会团体、组织和个人进行教育资助的优惠政策,比如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目前对社会资助的相关规定基本体现在各省市的一些相关捐赠捐助文件里,而且在对哪些组织或高校进行捐赠能够减免税收有明确的规定,这样就大大限制了名单外的学校或者某些高校异地办学的校区吸收社会资助的能力。

2.2 高校重视程度不够

首先,缺乏专门的组织结构。目前,很多高校,没有成立专门的社会资助机构,负责社会捐助的组织、协调工作或社会岗位的寻找与管理等工作,这些工作多包含在现有的资助工作中。③其次,缺乏有效的管理。很多高校对于社会资助资金没有设置专门的账户,对资金的管理表现出随意性。没有建立对所捐款款项使用情况的完善的反馈机制。再次,学校领导对社会资助不够重视。多数学校单独依靠国家财政下拨的资助款项,对社会资助缺乏积极主动性,只是被动接受来自社会的零星的资助,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认为到处“伸手要钱”,会损害学校的声誉。

2.3 宣传力度不够,资助渠道不够畅通

除了政府财政拨款和信用助学贷款外,社会团体和个人蕴藏的巨大的能量,需要我们充分挖掘。但是,我国目前尚缺乏一个良好的资助环境和氛围。除了政策方面的限制外,对社会资助的宣传力度不够,电视台、报社等大众媒体对社会资助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不够,对国家的高校助学政策、理念和措施的宣传欠缺,甚至对国家一些重要政策只字不提。高校考虑到自己学校的声誉和生源,重点宣传的是学校各类奖助学金设置,以吸引家长和学生的眼球,而不愿过多渲染学校贫困生资助面临的资源不足的境况。部分高校贫困学生一方面想接受资助,一方面又不愿让人得知,高校考虑到贫困学生的自尊,在对资助的宣传方面犹豫不决。这些现象直接导致了那些想要表达一份爱心,尽一份社会责任的社会团体和个人因为不了解资助政策,没有畅通的资助渠道,欲实施资助却因不知如何操作而放弃了资助。

3 创新高校社会资助模式,充分发挥社会资助潜能

3.1 提高政府政策支持力度,鼓励资助主体

社会捐助是一项无偿行为。但是它对于贫困学生和家庭来说,意义重大,若社会团体和个人积极进行社会捐助,对国家教育事业给予支持,必然使国家教育事业再上新的台阶。国家如果能够在政策上对社会资助行为加以支持和引导,必然能加大捐助者的捐资积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中规定。国家鼓励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公益事业进行捐赠。但在有关捐赠免税制度中,只有对农村义务教育、公益性青少年活动场所和红十字会的捐赠才准予全额扣除个人所得税。④我们应该借鉴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进一步采取实质性的措施,减免社会公益组织、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团体对学校资助部分资金的税收,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支持教育事业。广泛筹集和吸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资金,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对教育的投资支持。

3.2 加强高校重视程度,完善管理制度,增强自身筹款能力

一个高校吸收社会资助数额的多少,对本校贫困学生问题的解决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对国家财政补助不足的一个重要的解决出口。高校负责资助工作的人员,尤其高校领导要提高对社会资助工作的重视程度,完善对社会资助工作的管理制度,增强高校自身的筹款能力。国内外一流大学,如哈佛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都设有专门的社会资助机构,主要负责社会助学资金的募集、策划宣传和管理工作,促进社会资助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我们应积极学习这些学校的做法。首先,高校应建立专门的社会资助管理机构,由专门的领导、人员负责,负责社会捐助的组织、捐助资金的管理、协调工作。制定规范的社会资助的管理性文件,使社会捐助的流程和资助款项的使用、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其次,高校领导要重视社会资助工作。社会资助工作要想取得一定的成效,吸收大批的捐款,只靠被动等待社会资助肯定是不行的。各高校领导要摆正心态,充分利用自身广泛的人脉和关系网,主动出击,为贫困学生解困工作开辟广阔的道路。

3.3 充分利用校友资源

各个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累、拥有了一支庞大的校友队伍,部分校友通过长期的积累和努力,在各自的行业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的领头人物或主要负责人。他们情系母校,心系校园,时刻关注着母校的发展和变化,关心着学弟学妹们的学习生活环境,时刻不忘报答母校的培育之恩,愿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一份心,为母校的建设添砖加瓦,为学弟学妹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所以,高校在筹集社会捐助资金的工作中,校友无疑是首先应该考虑的群体。

3.4 扩大有效宣传力度,畅通资助渠道

社会助学是一个需要大力提倡的行为,需要政府、高校、媒体协同合作,为社会资助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社会助学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学校和学生,所以,(下转第42页)(上接第19页)首先,高校应该主动出击,利用各种场合和手段,宣传包括贫困生问题在内的高校建设和发展过程面临的困难,吸引社会各界的重视。其次,在征得资助团体或个人和受助学生同意的情况下,通过媒体广泛宣资助者的事迹,弘扬他们扶贫济困的高尚情操,对资助者给予尽可能的荣誉,如以捐赠团体或个人的名字命名校内建筑、奖学金,颁发荣誉证书等,激发他们捐助的热情,同时产生示范效应,吸引更多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捐助行为。

同时,各大媒体、电视台等也应重视对社会资助工作的宣传作用。首先,对政府、各省市的资助政策进行广泛宣传,使有捐赠意愿的社会团体和个人了解相关的政策和激励措施,增强他们的捐赠意愿。其次,加大对高校贫困生情况的宣传。很多团体或个人对高校的贫困生基本情况缺乏了解,包括贫困学生的数量、比例,政府和学校对贫困生的解困措施和方法,解困覆盖的范围等。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他们意欲对高校贫困生进行捐助,在捐助标准和捐助形式方面也缺乏相应的参照标准。再次,对于大额的捐赠团体或个人,媒体应给予大力的宣传报道,提高他们的知名度,扩大其社会影响,激发更多团体和个人的捐助意愿,在全社会形成一个良性的社会资助的氛围。

3.5 多种资助形式结合,灵活多样

社会资助工作要走得更远,不能仅仅局限于单纯的资金资助。单独的金钱资助使得学生不劳而获,容易使学生滋生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缺乏自我价值感、不懂得感恩。社会资助主体,如各种公益组织,企事业单位等,他们除了提供无偿经济资助外,还可以提供各种勤工助学岗位,或与高校、学生签订联合培养协议,高校贫困生一般来自农村和边远地区,他们普遍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通过这些形式,在解决他们学习生活困难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既让他们体验到劳动的艰辛,珍惜劳动成果,又使他们在工作中与资助方接触沟通,增强他们的感恩意识。

注释

① 和珊珊,徐粽艺.高校贫困生社会资助必要性和资助形式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09(19):88.

② 李超慧.中美大学生资助政策比较研究][D].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篇7

一、调研的方法及过程

(一)对象

调研对象为宁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全体在校大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721份,收回有效问卷696份,回收率达96.53‰

(二)方法

参考相关文献,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共有30个选择题和开放式问题,内容涉及贫困生基本情况、获得资助的基本情况、资助效果、资助工作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心理问题等方面。

我们还随机选择了家在宁夏南部山区、川区、银北地区的10名贫困生进行家访,对20名贫困生做了电话回访。

二、结果与讨论

(一)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3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根据教育部《2016年全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执行情况》公布的数字显示:2016年,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达到527万,占高校学生总数的23.06%,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人数166.1万,占高校学生总数的7.27%。

调查问卷统计显示,目前宁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在校贫困学生的比例高达46.19%,而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占经济困难学生人数的一半以上。贫困生中回族学生居多,女生居多。调查问卷统计显示,学院贫困生中回族学生占61.56%,女生占72.37%,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宁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城镇学生有7.81%;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宁夏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农村学生有24。32‰虽然大部分贫困生通过国家资助解决了学费和生活费,但家庭无力给予学生其他所需。调查显示,化工学院学生的月平均生活费低于5D0元的在校生比例为13.73%,这部分学生的生活费仅够用于伙食和生活必需品。

(二)国家资助政策极大地减轻了贫困生的压力,促进了受助贫困生的学业和综合能力发展

高校贫困生问题得到了党和国家以及社会的重视,2007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同时颁布了系列配套实施办法。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包含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应征入伍服兵役国家资助、毕业生赴基层就业学费补偿等多种形式的国家资助,以及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和社会捐资助学等辅助措施。

调查问卷统计显示,宁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在校贫困生中,89.19%的学生的学费来源于助学贷款:10.81%的学生的学费来源于助学金;13.21%的学生获得了学费减免。学院有17.42%的贫困学生完全依靠国家资助政策读大学,其家庭基本没有在经济上给予支持。国家资助政策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减轻了其家庭经济负担,为贫困生搭建了“助飞平台”。

根据国家政策,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享受国家资助的力度比其他院校要高。目前宁夏大学由政府、学校和社会企事业团体设立的奖助学金有30多项,主要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宝钢教育奖学金、明德奖学金、华藏孝廉奖学金、宁夏大学校级综合奖学金、燕宝助学金、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助学金、丰田助学金、应善良助学金等。调查统计显示,宁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学生在校期间办理了助学贷款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49.79%,有81%的学生在校期间获得过各类奖助学金:有0.28%的学生获得了国家奖学金,6.1%的学生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46.88%的学生获得过国家助学金,24.27%的学生获得过校级综合奖学金,有47.99%的学生获得过宁夏燕宝基金捐助的燕宝助学金等。

各类奖助学金激励了贫困生刻苦学习,让他们有精力和时间集中发展自己的综合素质。调查问卷统计显示,宁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受资助学生中,有21.02%的贫困生专业排名较靠前;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实验、科技竞赛的贫困生占贫困生总数的15.02%;积极参加各类文体活动的贫困生占贫困生总数的83.78%。

(三)优秀的辅导员队伍和坚强有力的班级评议小组是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得到肯定的关键,资助工作还需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高校贫困生的认定工作主要包括认定贫困生身份和划定其所属贫困等级。宁夏大学的认定标准是以银川市当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作参考,结合学生日常消费情况予以综合评定。其认定程序是:学生申请一班级评审小组评议一学院审核一公示一上报学校复审一学校公示一上报上级部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70%的学生均是老少边穷地区生源,90%的学生在入校时都带来了家庭所在地民政部门出具的贫困证明,为此,宁夏大学对贫困生的认定重点依靠学院审核小组和班级评审小组:学院审核小组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任组长,全体辅导员为成员;班级评审小组由年级辅导员、班主任、1名学生党员、1名学生班干部、1名普通学生组成,班级评审小组会在平时关注同学们的日常消费情况,在评审时参考日常消费水平决定资助学生和等级。调查问卷统计显示,化学化工学院有76.42%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贫困生认定程序合理,有73.79%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在班级贫困生评选公平公正,有75.03%的学生认为本班贫困生的消费水平与其贫困生身份符合或基本符合。由此可见,提升辅导员、班主任工作能力,重视学生干部工作作风建设是高校提升国家资助工作执行水平的重要抓手。同时,高校还应建立《学院资助工作监督考核制度》,促进资助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

(四)困生的心理压力较大,在计算机、外语、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方面需要学校给予帮助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贫困生多来自农村地区,他们在普通话、计算机、英语、人际交往、文体特长等方面与城市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难免会有自卑感和较大的心理压力。高校的资助工作者要高度关注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中有心理问题的贫困生,建议这类学生积极进行个人心理咨询、选修心理类公选课,通过举办心理讲座和团队辅导活动,培养贫困生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心态,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和组织领导能力,促进其健康成长。

调查问卷统计显示,有56.16%的学生希望在计算机学习方面给予帮助,有73.87%的学生希望在英语学习方面给予帮助,有67.27%的学生希望在就业指导方面给予帮助。可见,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资助工作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精神资助和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上来,要强化“资助”与“教育”并举,“助困”与“育人”并重的资助宗旨。

(五)西部少数民族贫困生家庭存在重男轻女思想,各高校应加大对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重视贫困生家访和回访工作

据调查,造成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生贫困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学生家庭在中西部经济落后或贫困地区;第二,部分专业学费的增加超过了贫困生家庭所在地人均收入的增加幅度;第三,学生家庭因病、因灾、因意外事件致贫;第四,学生家庭人口多,父母年龄较大或身患重病。

在走访中发现,许多回族农村女生的家庭并不是特别困难,尽管家庭负担重,但实际劳动人口多,而全家人挣来的钱主要用于给家里的男孩娶妻盖房或治病,对女大学生的关注和支持基本没有,从而导致女学生在校消费水平低,自立自强,打工挣钱,被班级评审组定为贫困生。为此,高校资助工作要重视贫困生回访工作,坚持通过新生家长会、电话回访、给家长一封信等家校沟通形式,宣传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动员家长多关心女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及对家庭的贡献,从而给予女大学生更多的家庭帮助。

调查问卷统计显示,仅有3%的在校学生对国家资助政策“非常了解”,有20.6%的学生“比较了解”,有48.3%的学生“一般了解”,另有28.1%的学生对国家资助政策“不了解”,因此,要更进一步加强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尤其是对新生和少数民族学生,以确保学校资助政策有效公平地进行,同时帮助新入学贫困学生科学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

篇8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江苏南京211156)

【摘要】贫困学生勤工助学工作是高校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民办高校学生勤工助学工作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阐述了民办高校勤工助学开展现状,分析了目前的问题以及提出具体解决措施。

关键词 民办高校;勤工助学;贫困生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渐走向社会化、大众化,这也导致了一些社会问题的不断涌现,比如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量不断增多。对此,2007年,国家推行新的资助政策体系,使得所有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1]

1当前民办高校勤工助学体系的内涵与特点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创新的产物,同时民办独立学院在高等教育中扮演得角色也越来越重要,据教育部网站中对全国各级各类民办教育基本情况统计显示,2013年全国有民办独立学院292所,其中在校学生2758465人。[2]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浪潮,民办高校学生不再只是来自于条件富裕的家庭,贫困生人数比例也在逐年上升。

为了帮助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多年来,各民办高校也通过国家拨款及自筹资金等方式,逐步完善了奖学金、勤工助学、减免学杂费等措施相互补充的完善的经济资助体系。[3]勤工助学作为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助困和育人的双重作用,是贫困生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4]

2民办高校勤工助学体系现存的障碍

2.1民办高校勤工助学管理体制有待规范

当前,各民办高校基本都设置了大学生勤工助学管理机构,但是由于经费限制、人员编制等问题一般都是挂靠在学生处(学工部)下,由工作人员兼职管理。此外,各民办高校由于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人数多、办事人员少、勤工助学制度不完善、学院与勤工助学学生沟通不畅等问题,常常出现大量管理漏洞,比如对学生管理不力、考核体系不清晰,工作人员效率低下等,这些也都导致勤工助学工作难以得到高效发展。[5]

2.2民办高校勤工助学岗位数量少、层次低

民办高校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热情高、人数多,不仅是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积极申请勤工助学岗位,很多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同学,也希望通过校内兼职,得到锻炼自身能力、提高职业意识的机会,但这样也导致了勤工助学岗位“僧多粥少”。以江苏省民办学院JC学院为例,目前在校学生13200人,其中贫困学生库中人员总数为1536人,2015年各系部、职能部门“职场训练营”计划中可提供岗位数为135个,但这个数目与有勤工助学需求的学生人数之间仍有较大差距。此外,“职场训练营”的岗位主要为图书馆管理员、系部值班员等,相对技术难度小、层次低,而真正能够充分锻炼学生专业知识、技术能力的岗位较少。

2.3民办高校勤工助学款项缺口较大

民办高校学生学费、学杂费较高。以江苏省民办高校为例,人文社科类专业学费14000元/学年,理工类专业为15000元/学年,艺术类专业为16500元/学年,但是民办高校依靠国家助学贷款解决学费的学生比例与公办院校比相对较低。同时,国家助学贷款以及各省生源地助学贷款金额均不超过6000元/学年,这也使得助学贷款申请金额与学费直接差额较大。此外,国家、省市各类奖助学金额为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国家助学金2000元,江苏省助学金2000-4000元不等,这些奖助学金虽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贫困生的生活费用,但是与民办高校相对高昂的学费比起来,贫困生的生活费用相对拮据。

3民办高校勤工助学体系的思路与举措

3.1完善管理办法,构建勤工助学教育教学体系

勤工助学作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抓手。首先可以按照“立足校园,锻炼团队的思路”,积极整合勤工助学资源;其次可以建立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专兼职教师指导为辅的管理机构,负责勤工助学的组织和监督;另外各民办高校可以考虑把勤工助学作为考核学生社会实践课的内容,把勤工助学与评优评奖、入党等相融合,让大学生重视勤工助学。民办高校可以通过考试、考查等多重方式,以学分制的形式检测学生的完成情况,把勤工助学纳入到教育教学体系中去。

3.2提升岗位内涵,勤工助学与专业学习相融合

民办高校可以参照学校的管理制度来提升助学岗位内涵。譬如在图书馆、后勤等部门设置“职场训练营”岗位,把具这些岗位交给具备相应实际技能的勤工助学同学承担,通过招聘、面试、轮岗等多方位激励形式促进勤工助学的效果。这样使得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在岗位锻炼中提高职业素养,同时民办高校也可以达到减员增效的效果。

3.3拓宽渠道建设,勤工助学与就业实践相结合

在当前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僧多粥少的现实情况下,民办高校可以推动学生走向社会、走向企业。民办高校可以积极联系对应的大学生实践、就业基地,开发校外勤工助学基地,着力开发具有科技型、智力型、专业性的岗位,促进勤工俭学专业化建设。

3.4创新思想理念,建立勤工助学创业教育体系

民办高校可以在校内创业孵化园培育创业型勤工助学教育体系,这样,一方面可以由学校解决场地、经济和专业指导;另一方面,可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经营,建立专业实习与创业实践相结合的勤工助学实体。民办高校设立勤工助学创业型实体,既可以提升勤工助学的层次,又可以增加贫困生的劳务报酬,也可以同技能实践、就业创业相结合,一举多得。

4结论

综上所述,民办高校勤工助学工作政策性强、教育效果深远。民办高校需要针对自身发展特点,完善困难生资助体系,优化勤工助学效能,建立与自身发展相匹配的勤工助学制度,能够既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又能锻炼他们的实践、专业能力。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勤工助学体系在民办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彰显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逐步完善[N].人民日报,2007-09-13.

[2]教育部.全国各级各类民办教育基本情况[EB/OL].moe.edu.cn,2014-12-14.

[3]勤工助学在高校资助体系中的特点及作用[J].科教文汇,2010(07).

[4]帮困与育人相结合,健全高校资助工作体系[J].教育理论研究,2010(04).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信息库;建设

一直以来,国家和各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尤其是在资助金额和资助方式上给予了很大的扶持。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4年,全校为在校贫困生提供奖励、资助、勤工、减免、突发事件补助及生源地贷款等服务,共计金额1200余万元,就一所在校生近一万人的高职院校而言力度是非常大的。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由学校资助中心根据各类贫困生扶持项目的要求以通知的形式下发各二级学院,这就给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院分管领导、辅导员及班主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要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又要保证所有的贫困学生得到应有的补助。笔者根据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认为建立贫困学生信息库并实施动态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职院校贫困生信息收集现状

众所周知,以科学的方法认定贫困生身份是开展各项资助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用合理且科学的依据来评判贫困生的困难程度,才能有效地分配资助资源。开展贫困生资助的基础就是对贫困生信息进行收集。目前高职院校基本的做法就是以学生入学前户籍所在地政府部门开具的“贫困证明”或者是家庭直系亲属低保证明、伤残证明等作为依据,从事勤、补、助、贷工作的辅导员收集这些证明材料,基本确定其贫困生的身份。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会发现,这些证明的真实性、可靠性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随着政府、高校对贫困生扶持力度的加大,不少学生家长在利益的驱使下通过各种关系、手段来获取贫困证明等相关材料,收集虚假证明作为衡量贫困生身份的基础信息,严重影响了资助工作开展的公平性。

二、高职院校建立贫困生信息库的必要性

经济困难学生是高职院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大多来自于偏远地区或者是经济落后省份,进入高校后只能靠自身的努力来立足。对于经济困难学生信息的收集是评定其身份的重要依据。作为高职院校,要管理并服务好这部分学生,必须要充分重视信息收集这一工作,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贫困生信息库。

(一)建立贫困生信息库是学生保持健康心理的需要

目前各高校对新生入学后均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同时对筛选出来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甚至由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进行一对一的心理疏导,高职院校尤其重视这一工作。就贫困生这一群体而言,进入高校后面临的生活环境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与同样来自城市的学生相比,尽管大家享受同样的教育资源,但是在生活水平、消费观念、事物认知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差距,这会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心理压力巨大、自卑、消极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将会通过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表现反馈出来。在贫困生信息库中,除了加入学生基本信息外,还需要通过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以周为单位反馈学生的日常异常表现,由负责心理疏导的辅导员进行归整,进而对行为异常的贫困生进行心理疏导,确保这些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建立贫困生信息库是确保资助工作公平公正的重要依据

“绝不让一个贫困大学生因缴不起学费而辍学”,这是党和国家的承诺。目前高职院校也根据要求建立起了“奖、补、助、贷、减免”等方面的资助体系。但是,如何确定贫困生的身份以及公平、公正地开展资助工作,必须要有学生的基本信息作为基础。在实际开展工作过程中,有少数学生上交的“贫困证明”等相关证件并不能说明其贫困程度,因此,贫困生信息库内就必须加入学生日常消费信息。以苏州经贸学院为例,学生日常基本以个人一卡通形式进行消费,学校数字化管理中心可以根据学生学号查询其一段时间内的开销。通过对这部分学生一段时间内(基本以一周为单位)的消费数据进行分析,然后结合班主任、主要学生干部的描述,基本能确定其是否符合贫困生要求,最重要的是为衡量贫困生的困难程度提供了支撑。

(三)建立贫困生信息库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

贫困生群体因为其特殊的原因,吃苦耐劳的能力较强,以苏州经贸学院为例,从2012―2015三年的学校及各学院主要团学组织的统计数字看,贫困学生占了近4成的比例。但是,也有少数贫困生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出现了价值观的偏移。强化贫困生个人信息库的建设,了解他们在学校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思想教育工作,不仅能引导部分贫困生加入学校正常的管理中去,以榜样的身份影响周围同学,同时又能从根本上杜绝部分学生盲目攀比、心理失衡的问题。

三、高职院校贫困生信息库建设存在的问题

贫困生信息库为高职院校扶贫帮困提供重要数据支撑,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贫困生信息库建设工作面临面广、量大、专职人员少等一系列问题,这为确保贫困生资助工作做好、做实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一)高职院校录取门槛低,导致贫困生人数增加

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的生源数据比2014年将减少两万多人,在本科学校不会减少招生计划的同时,高职院校将面临着生源紧张的问题。各高职院校在招生途径上下工夫,但仍然无法排除录取分数线低的问题。以2014年苏州十家公办高职院校为例,只有苏州经贸学院、苏州职业大学理科生最低录取分数线在省控线以上。录取分数降低导致生源的整体素质下降,持贫困证明、低保证明、残疾证明等相关材料的学生明显增多。

(二)高职院校省外计划增多,导致贫困生相对分散

从2013年开始,江苏省教育考试院针对省内生源逐年下降情况,开始要求各高职院校多在外省投放招生计划,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3―2014年,有招生计划的省份增加到14个,招生计划增加到526人,占总计划数的15.7%,再加上教育部要求教育发达省份对西部、内陆省份增加招生计划的要求,省内高职院校省外生源逐年增加。因为生活水平有所差异,外省生源的贫困比例较高,因各省份间对于贫困生资助政策不一致,导致高职院校资助工作比较复杂,难度增大。

(三)学生管理人员紧张,资助工作细致化程度受影响

全省各高职院校针对大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视程度非常高,除了设立专职机构大学生资助中心外,每年还对资助工作进行问卷调查,推选资助育人典型等。但是从实际开展工作的程序来看,基本由职能部门下发通知、资助计划、资助金额,实际操作此项工作由各院系专职辅导员来承担。高职院校每个专职辅导员均承担着多项学生管理层面上的工作,并负责年级管理,繁琐的日常工作影响了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开展,同时因为班主任群体工作认真细致程度和责任心差异明显,导致贫困生信息库建设工作很难具体、细致。

四、高职院校贫困生信息库建设的解决办法

(一)充分发挥优秀学生力量,实行基础数据整理

高职院校的管理理念中一直涉及的是大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能力的提升,贫困生作为高职院校一个重要的学生群体,需要动员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干部的力量,进行贫困生信息库建设小组化,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基础信息的整理与收集。

(二)强化对班主任工作责任心的培训

班主任队伍在高职院校学生基层管理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资助工作主要涉及到贫困生的切身利益,如何保证贫困生信息库信息的真实,确保资助工作中不会出现吃空额、占名额的现象,必须要强化班主任工作的责任,以制度的形式要求资助工作必须有班级学生干部参与讨论并公示,确保程序公开透明。

(三)强化管理信息化建设,支撑贫困生信息库建设

目前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非常普及,主要涉及到教学管理,但在职业类院校学生管理实现信息化的比较少。以苏州经贸学院为例,自从引入了“奥蓝学工软件”这一信息管理平台后,通过逐步操作培训,已经对信息平台内子项目的相关操作有了了解,在具备基本信息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贫困生信息库建设的要求进行适当的增补。由于各管理人员权限设置的要求,专职辅导员可以要求班级主要班干根据班级贫困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信息处理,实现贫困生信息库建设的动态管理。

参考文献:

[1] 邓艳欣.高校贫困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传承,2012,(10).

篇10

《晋城市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实施细则》

根据《晋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晋城市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办法〉的通知》(晋市政办[20xx]57号)精神,为做好我市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资助工作,切实将市委、市政府对贫困家庭学生的关怀和温暖及时送到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家庭,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资助对象、标准及认定要求

(一)资助对象和标准

取得经国家批准设立的高等学历教育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正式录取通知书的晋城市居民户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需符合以下条件:

1.属于城乡低保家庭的,或属于烈士家庭的,因见义勇为行为导致家庭贫困的,残疾学生,资助标准为每生6000元。

2.升入全国二本B类以上院校的,属于城乡低保边缘家庭的,或因公伤、父母双亡、父母一方残疾家庭、家庭主要成员长期患病或丧失劳动能力造成生活困难的,以及低收入家庭的,资助标准为每生5000元。低保边缘家庭指人均年收入分别低于上年全市平均城乡低保标准(以市区标准计算)1.5倍以下的家庭。

3.属于城乡低保边缘家庭、低收入家庭的,已经享受政府部门、社会、企业团体、个人捐助的大学新生或享受计划生育困难家庭救助资助的大学新生,享受资助金额超过3000元的(含3000元),不再享受政府专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资助。

(二)资助对象认定要求

1.低保家庭、烈士家庭、见义勇为行为、残疾学生均应提供相应的有效证件。未经相关部门发证认可的不予认定。

2.对仅有社区(村委)、单位证明其为城乡低保边缘家庭或低收入家庭,却没有相应辅助材料能够充分证明其家庭属于城《晋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资助资金申领表》乡低保边缘家庭或低收入家庭的,可经申报程序进入大学新生资助信息库,根据资助工作的实际情况予以选择资助。

3.公伤要有人社部门出具的公伤认定及单位证明,父母双亡、父母一方残疾家庭、家庭主要成员长期患病或丧失劳动能力造成生活困难的,需提供相应的证件或证明,证明要有相应的辅助材料给予佐证。

4.长期患病是指患重大疾病且医疗费用除医保外仍有较大负担,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一年以上)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庭正常工作、生活的情况。要提供县级以上医保机构或新农合出具的患重大疾病证明,以及有关的治疗凭据。

5.资助对象条件中“导致家庭贫困”或“造成生活困难”是指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2倍的情况。

6.开具收入证明,有单位的家庭成员要由单位出具收入证明,同时复印工资发放表。没有单位的家庭成员要由社区(村委)通过实际了解出具符合实际收入情况的证明。证明要有两个以上的具体负责人签字。

二、工作程序

(一)摸底、申报

1.高中阶段学校负责的事项:① 5月份完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情况摸底(包括在外复习准备高考的往届毕业生)。②高考成绩公布后,先行对达到二本B类分数线以上贫困学生进行入户调查(7月10日之前基本完成)。入户调查要求派两个以上的人进行,重点是核查原摸底情况、家庭情况、收入情况等是否与其摸底、证明情况相吻合,是否分别符合资助对象的相应条件。入户调查人员要对入户调查情况签字确认。对符合申报条件的学生发放《晋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资助申请表》。③7月15日之前建立本学校的拟资助大学新生信息库。④对在外复读摸底遗漏的往届毕业考生,可经学生申请,学校入户调查属实后纳入贫困学生资助信息库中。

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完成的事项:要积极配合学校的调查摸底以及入户调查工作,如实反映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②认真填写《晋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资助申请表》(一式三份),并递交相关证明材料。证明材料包括:户口簿、民政部门认定的低保证及其银行发放记录,烈士证、残疾证、死亡证明、医疗证明或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准考证、身份证、录取通知书以及能够确认其收入水平的证明等材料。

(二)审核、确定

1.高中阶段学校负责的事项:①学校按照高校录取批次分批入户调查并审核无误后,填报《晋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资助备案表》。②学校将学生填报的《晋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资助申请表》、入户调查表和备案表等由经办人和学校负责人审核签字盖章后,一式二份按隶属关系报县、市级学生资助中心。

2.学生资助中心负责的事项:县、市学生资助中心收到所属学校报送的申请表和备案表后,要及时对学生家庭贫困情况进行核查,根据需要随机选择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入户抽查,实地核实该生家庭经济困难情况。县级学生资助中心审核确认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资助对象。市学生资助中心负责审核确认各县(市、区)上报的资助对象和市直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资助对象。

(三)公示、发放

1.高中阶段学校负责的事项:①对本校确定的资助对象进行不少于5个工作日的公示和反馈公示信息,并保留相关资料。②组织受资助大学新生填报《晋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资助资金申领表》并汇总,及时将申领表和汇总表上报学生资助中心备案。③建立跟踪管理制度。主要是跟踪受资助学生是否正常入学、资助资金是否到位、以及该生升入大学后的主要表现、变化、动态等。如发现有资助资金未到位等现象要及时反馈到学生资助中心,如发现有领取入学补助资金后,不到学校报到注册的,要及时上报并追回所资助的资金。

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完成的事项:经公示确定的受资助大学新生到其毕业高中阶段学校填报《晋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资助资金申领表》,认真填写相关信息并签字,准确提供个人信息,确保资助工作顺利进行。

3.学生资助中心负责的事项:①县级学生资助中心要将本县审核确认的资助名单在本单位进行室外公示,并在本部门门户网站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5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后将本县(市、区)《晋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资助申领表》及其相关个人资料、汇总表和县级公示证明材料等报市级学生资助中心审核。②市级学生资助中心对审核确认的资助对象在市教育局和市政府门户网站进行不少于5个工作日的公示,无异议后予以确定。

4.发放。市学生资助中心汇总全市受资助学生信息,统一到指定银行办理个人资助卡,县级资助中心和市直学校到市资助中心领取资助卡,发放至受资助对象。发放过程要严格签字手续并汇总上报市资助中心。

三、保障措施和管理

(一)组织管理

市、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本级学生资助的组织、协调、整理、汇总、核查、资金发放等工作。

各相关高中阶段学校是学生资助审核认定的责任主体,必须成立由主要领导负责,分管教学和财务工作负责人参与的学生资助管理机构,负责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资助的摸底、申报、资格审查、入户调查、资助情况跟踪等各项资助工作。

(二)经费保障

1.大学新生资助所需资金为市财政列入年度预算的专项资金。

2.要积极统筹社会其他用于贫困大学生资助的专项资金。

3.充分利用社会团体、企业、个人爱心捐助用于贫困大学生资助资金,积极落实国家、省、市有关企业、个人捐资助教方面的优惠政策。

(三)加强宣传

1.各高中阶段学校每年4月前向高三学生宣传我市资助政策,确保每一个即将升入大学的学生都确切了解我市的大学新生资助政策。

2.学生资助中心通过网络、媒体等将资助政策、社会各界捐资助学事例等向社会广泛宣传,形成良好的捐资助学的社会氛围。同时每年8月20日之前向社会团体、企业及个人发放宣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有关资料,唤醒、动员、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大学生资助工作。

3.主动接受社会各界、新闻媒体的监督,把资助情况、资助典型事件、资助流程等向媒体公开,确保资助工作公开、公平和公正。

(四)管理监督

1.严格受助学生资格审查。各高中阶段学校要负责对本校毕业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认真细致的受助资格审查。县、市学生资助中心要对学校申报的贫困学生情况进行抽查。

2.受助学生因故放弃进入被录取院校学习的,将取消其享受资助的资格,已经领取资助卡的,要及时追回。

3.做好学生资助工作档案管理。各高中阶段学校、学生资助中心要建立健全学生资助档案,将每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报及领取资助情况等相关资料归档备查(包括受助学生的申请表、家庭经济情况证明、入户调查表、录取的高等院校录取通知书复印件等,证明材料等,档案一般保留五年以上)。

4.进行专项审计和监察。每年由教育、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联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或审计,确保资助政策顺利落实,确保资助资金发挥应有的作用。如发现因工作失职或徇私舞弊、弄虚作假、虚报冒领等非法手段获取资助资金的,将追回资助资金,并严格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按照相关规定严肃处理。

四、其他要求

1.各县(市、区)、学校可严格按照本实施细则要求,认真制订本县区、学校的工作细则,做好责任分工,将资助工作落实做好,确保能够及时有效完成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工作。

2.各高中阶段学校每年10月底要将本校升入大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进行总结并上报到学生资助中心。学生资助中心将各学校的资助情况、社会各界的资助情况汇总总结后,于年底专题报市人民政府。

3.社会、企业及个人或专项资金资助贫困大学生,有明确实施主体单位的,市学生资助中心配合做好有关资助工作,没有明确实施主体的,市学生资助中心主动协调,按照捐资人的意愿,做好资助工作。若捐资人对捐助工作没有明确要求的,参照市政府资助的实施细则进行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