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辅导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9: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教学辅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教学辅导

篇1

(一)“人本•互动”管理模式的概念

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人本•互动”管理模式,是在学校党政领导下,以人本管理理论与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为指导,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规律,通过工作实践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与有效互动,达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促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目标,经过丰富实践总结出来的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管理模本及实践操作的参考形式。在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人本•互动”管理模式中,“人本”是管理的核心和目标,所有管理措施与制度都要围绕“人本”这个核心;“互动”是管理的关键和动力,所有管理措施与制度都要推进“互动”的持续有效运行,最后达到“人本”发展的目的。

(二)“人本•互动”管理模式的特点

1.独特性与强烈的人本色彩

每一种模式都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模式正是依据其独特性而存在。“人本•互动”管理模式的独特性不仅在于它是高校诸多管理模式中独特的一种,而且在于它是高校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领域里的探索先行与研究成果,更在于它要求精细化管理、管理机构独立、资源交流共享等所表现出来的强烈人本色彩非常契合现代高等教育理念、高校办学特色与现代职业发展规律。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转向大众化发展,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彰显,人本理念在任何一项高校管理中都得到充分体现,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不例外。作为大学教师的辅导员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稳固与发展辅导员队伍至关重要。正因为如此,“人本•互动”管理模式以其强烈的人本色彩可以获得存在的独特性与合理性。

2.规范性与突出的主体性

模式的规范性决定它的一些基本特征在一段时间的稳定性、不变性“。人本•互动”管理模式的规范性在于其目标的明确性和突出的主体性“。人本•互动”管理模式的明确目标就是通过规范地组织管理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此模式的管理主体是辅导员群体自身,学校行政管理机构只是承担总体领导与协调者的角色,服务主体则是大学生群体。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主体性是个性的核心,也称自我意识,是指能够自觉、主动地认识和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主体性越鲜明的人,对自己的行为指向、目的和方式就越明确“。人本•互动”管理模式突出的主体性,能充分发挥辅导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研究中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还能促进大学生努力配合,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自身潜质,有利于其健康成长、快乐成才。

3.可操作性与鲜明的互动特色

模式既非理论又非实践,它不仅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而且还依据理论指导实践。“人本•互动”管理模式的可操作性表现在模式构建的具体化措施上,专门机构的成立、人员的优选与精培、制度规定的细致化、组织管理的精细化、资源信息的共享化等均可具体操作与落实到位。“人本•互动”管理模式具有鲜明的互动特色,互动是该模式发展的持续动力,此互动就是辅导员工作实践与理论教学的有效互动;互动是该模式的关键,所有可操作的制度与措施都要促进互动的持续运转,并通过互动的持续运行来达到人本的发展目标。

二、“人本•互动”管理模式的效能

(一)有效组织

“人本•互动”管理模式能为辅导员提供在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需要的有效组织。在“人本•互动”管理模式里,需要高校领导对加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和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有明确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因此它能提供有强有力的支持,包括政策制定、规章建立、人力物力财力的配备,等等。“人本•互动”管理模式还要求建立辅导员教研室,辅导员教研室承担着政策落实、事务操作、人员协调、课程安排、活动策划组织、交流沟通、资源共享等组织职责。

(二)规范管理

“人本•互动”管理模式能提供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的规范管理。“人本•互动”管理模式先从根本上明确辅导员参与教学的职责,保证其教学主体地位,使全校师生对其教学性质达成共识。该管理模式强调参与教学过程的管理,加强对辅导员参与教学的备课、上课和科学研究的检查与监督。“人本•互动”管理模式还注重实施精细化管理和建立长效化机制,制定《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管理规定》作为遵照制度,成立辅导员教研室作为管理机构,承担人员选拔与培训、课程安排与教学管理、绩效考评与奖惩、协调与监督等具体精细化管理任务。另外,在此管理模式里,要求每项制度规定与程序环节等都要正常运转,确保每个周期的发展常态化、长效化。

(三)优化供给

“人本•互动”管理模式能提供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的精良队伍。为确保有一支精良的参与教学的辅导员队伍,“人本•互动”管理模式注重用“优选”和“精培”两种方式,以保证参与教学的辅导员专业背景对口、理论功底扎实、教学技能娴熟和科研能力优秀。在“人本•互动”管理模式里,有比较健全的参与教学的辅导员制度(遴选—培训—考核—奖惩),此外,与制度相对应的程序也受到高度重视,以此达到优化人员供给的目的。

(四)强化目标

创新教育方式、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突破职业瓶颈、促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是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实目标与价值追求。“人本•互动”管理模式将大学生和辅导员这两个“人本”视为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制度、机制、措施和活动都围绕这两个“人本”运转与展开,通过实施“人本•互动”管理,让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序进行、有效实施,最终达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促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

三、“人本•互动”管理模式的实施

(一)设立机构,专门管理

由于辅导员归属学生处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则归属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管理,如成立“人本•互动”管理模式的专门管理机构——辅导员教研室即可解决组织与协调的问题。辅导员教研室可由学生处处长和思政部主任分别担任主任和副主任,组织人事部门、教务处、思政部、学生处和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及参与教学的辅导员为教研室成员,还可任命2名辅导员兼职负责教研室的日常事务。辅导员教研室直属学校党委、挂靠学生处,该教研室应专门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具体工作,如排课,参与教学辅导员的遴选、培训、考核和奖惩,辅导员教学与科研的管理与督促,教学经验的交流与资源共享,等等。

(二)择优选拔,精细培训

由于各辅导员专业不同、水平各异,在参与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专业不对口等问题。因此,“人本•互动”管理模式应对参与教学辅导员进行遴选与培训。首先,优先选拔有意愿参与教学、责任心强的辅导员;然后,邀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家对其进行精心培训(包括备课、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教学、课堂教育机智与应变能力、课后小结与科研等);最后,分类安排课程,如对于教育背景是思想政治教育及相近专业的辅导员,可以给其安排哲学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等课程的教学,而对于其他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则可以安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就业指导、创业指导、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的教学。

(三)赋予资格,明确职责

指导不明必然导致辅导员的教学职责不明确,因而在参与教学中容易出现备课不充分、课堂教学索然无味、教研活动敷衍塞责等问题,“有的辅导员较难处理好辅导员角色和课程教师角色的转移,不自觉地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当作班会,淡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4]“人本•互动”管理模式通过制定《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管理规定》,进一步明确了辅导员的教学职责,详细列出辅导员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要履行的职责。辅导员教研室则综合考虑课程性质、工作任务、职称评定的课时规定等因素制定辅导员的课时量,通过专业背景来确定其任教课程,积极有效地平衡专职教师和参与教学辅导员的关系。

(四)交流沟通,资源共享

辅导员毕竟不是专职教师,在教学经验等方面可能会稍逊于专职教师,“不少辅导员在兼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仍采用‘满堂灌’‘填鸭式’和‘注入式’等陈旧、单一的教学方法。”[5]另外,“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实际工作是分属不同系统,势必缺乏交流基础和平台。”[6]“人本•互动”管理模式构筑了一个共享的基础、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在此基础和平台上,参与教学的辅导员与专职教师、辅导员与辅导员之间可相互交流教学与科研经验,实现资源共享。辅导员教研室也可以开展系列教学研究活动来巩固与稳定这个平台,如教学设计竞赛、课堂教学大比拼、科研论文比赛、共同参与课题研究等,让辅导员在交流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提高。

(五)满足需求,助力晋升

“人难登台、文难发表”带来课时量不足、科研成果缺乏,这是导致许多辅导员晋升困难的根本原因,也是辅导员在职业发展中的困惑。辅导员职称评定的迫切需求如果得不到满足,其队伍必然不稳定,工作则无法长期有效地开展。“人本•互动”管理模式的构建特别是辅导员教研室的成立,给辅导员提供“登台”和的机会,切实助力辅导员晋升,将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落到实处,将高等教育发展对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寄予厚望具体量化,从根本上解决辅导员晋升困难的问题。

(六)建章立制,精细管理

篇2

关键词: 妇产科学 导师制 实践教学

妇产科学是一门内容较为繁多、操作性和整体性较强的学科,涉及面较广,所以对于妇产科教学而言,困难颇多[1]。我国妇产科学的实践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临床实践教学资源由于种种原因,仍未能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妇产科学的临床见习、实习流于形式,许多临床医学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够真正接触到病人的机会很少。培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一定的创新能力、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行为的产科医学人才,激发学生对妇产科这门学科的兴趣,任重而道远。本文主要探讨导师制教学模式在妇产科教学中的应用,以期为提高妇产科教学水平提供启示。

一、导师制教学简介

导师制(Tutorial System)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导师制由来已久,早在十九世纪,牛津大学就实行了导师制,是牛津大学津津乐道和引以为荣的标志之一。该制度为牛津大学带来了极大的荣誉,几百年来,牛津学子中先后出现了4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英国历史上的41位首相中,七成多毕业于牛津大学。随后仿效该制度的美国大学更是大大受益。西方国家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在医学教育中实施导师制,其基本功能就是促进医学院校的教学水平。目的是:1.通过师生之间的特殊关系,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和学校的感情;2.帮助学生明确大学生活的定位;3.对学生未来的职业方向提供指导;4.在强调全面发展的同时,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发展个人的兴趣和爱好;5.使学生能够有机会学习教师的专业特长;6.为医学问题提供探索和讨论的机会;7.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挖掘知识的深度[2]。

二、导师制教学法在妇产科教学中的应用

在妇产科教学中,我们在理论教学及临床见习教学的同时,在实践教学环节加入了导师制教学。我们将学生分成很多组,每组4-5人,每周一次,每次2学时导师制教学。导师制教学改变了现有的班建制和课堂讲授制的教学方式,缩小了教学单位,重建了师承关系,以“一对一,面对面,手把手”的教学方式来开展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导师制教学,学生们有更多的接触病人的机会,避免见习时一个老师带很多学生,从而给病人造成心理压力的情况。

三、导师制教学模式

建立妇产科学导师制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专业导师遴选:遴选有丰富的教学和临床经验,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本专业技能,并且热爱临床实践教学的临床课教师担任专业导师,从而保证教学质量,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导师站负责教师和实践教学带教教师一旦确定,就应保持相对固定,不得随意更换。2.专业导师的职责: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进行系统备课,制定相应章节的实践教学教案;按照导师制的实践教学教案要求进行临床技能教学;注重临床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3.教学内容:选择妇产科实践性很强的章节为导师制的教学内容,我们选择了产科和妇科检查、计划生育手术、正常和异常分娩观摩、妇科腔镜手术观摩等内容。每个专业导师均按上述内容认真写教案,确保教学工作顺利有效进行。

导师制教学的优点包括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导师指导小组,缩小教学单位,分小组学习,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机会,增加讨论的机会,增加个别指导的机会;突破传统的学科、专业和系统分类,以问题和案例为引导,重新组合教学模块,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终身学习能力;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爱好,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3]。

四、讨论

现代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尤其强调综合素质和临床能力的培养,而这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主要依赖于临床实践教学,而不仅仅是传统的课堂面授。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本科妇产科学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实行导师制教学,充分利用教学医院的临床实践教学资源,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临床医学应用型人才。

建立导师制的意义在于:1.加强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天然联系,这种带有感彩的联系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和职业导向具有决定性的作用;2.更有利于教育的个体化,因材施教,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3.为学生提供在病人身边和病床边学习的机会,有利于早期接触临床,提高实践能力;4.增加了问题引导式学习和案例引导式学习的机会,增加了讨论和探索的机会,将原有的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学习。教学实践证明,导师制教学增加了学生接触病人和临床操作的机会,提高了同学们对本临床学科的兴趣,加深了对妇产科理论的理解。

五、前景展望

在妇产科学实践教育中实施导师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作为妇产科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广泛开展妇产科实践教育的导师制教学,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促进临床实践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文历阳.21世纪医学科学和医学教育发展趋势[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1):1.

篇3

一、对自学辅导教学法的认识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教师不是单纯地教书。在教学中严格按照卢仲衡教授提出的七条原则授课,这七条原则是:班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原则;教师指导、辅导学生自学的原则;启(启发)、读(阅读)、练(练习)、知(当时知道结果)、结(小结)相结合的原则;利用现代化手段加强直观性原则;尽量采取变式复习加深理解与巩固原则;强动机、浓兴趣的原则;自检与他检相结合原则。该方法注重学生掌握“双基”内容,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体现在启和结两个环节,要在“辅导”二字上下工夫,对学生进行辅导,因材施教,有利于让学生独立主动地获取知识,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挖掘他们的潜能。

二、新、旧课程对比教学,深知自辅教学法与新课程的理念相同

自辅教学法与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都是“以人为本”“一切从学生全面发展出发”。卢仲衡自辅法中的“启、读、练、知、结”是相辅相成的一脉统一体,同时打破了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打破只注重“白天鹅”而忽略“丑小鸭”的教育思想,这种教学法实际上给新课程教学指明了航行标灯。运用自辅教学法可带动学生从狭小的书本知识扩大到向自然回归、向生活回归、向社会回归,其实是培养学生从地理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地理,达到柳暗花明的效果。通过教学让学生根据新课程的一些问题,在课堂中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创新性去挖掘新知识,运用一个共同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对教师的要求相同

从卢仲衡自辅教学法的九条心理学原则和七条自辅教学原则来看,自辅法与新课程改革更进一步要求教师的知识业务能力不是专一型的,而是要求教师具有综合型知识结构,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成长,共同搭建经验共享的平台,促进学生学习知识与教师教学过程的有机整合。

四、自辅教学法在新课程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地理本身是一门观察和实验的学科,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把观察到的问题带到课堂上,把问题置于所要学习的内容之中,由于新课程内容多以问题出现,教学时运用自辅法把学生带入疑问之中,同时教师设置疑问,注意问题的层次与梯度,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创新问题的能力,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分层教育,努力将每个学生培养成才,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同步发展。

五、自辅法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自辅教学法实际上就是使受教育者能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提出不同程度的疑问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量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情境,创造条件,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教师只有真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六、自辅法与新课程标准的特点相同

从自辅法的“启、读、练、知、结”来看,与新课程所体现的素质教育观念,突破学科中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加强评价改革,拓展课程实施空间,在实际操作中是一样的,运用自辅教学法上每一节课,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特点。

老一辈革命家说:“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那么在新课程教学中,运用自辅法的九条心理学原则和七条自学辅导教学原则来组织实施新课程教学,就已经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实施,把学生的素质教育推上一个新的。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科学教学;心理辅导;转变;教学因素

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密不可分。素质教育很大程度上可理解为心育。近年来,我国的许多大、中、小学校都相继对学生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心理辅导。其中,把心理辅导与教学活动相结合,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最基本的途径之一。科学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要求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与技术,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水平。也就是说,要求科学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的各种因素和手段来培养和完善学生的心理品质和人格。

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将心理辅导与教学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笔者认为,首先应做好下列几个教学因素的转变: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目标观,树立现代教学目标观

科学新课程一改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基于科学新课程这样的现代教学目标观,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为宗旨,才能使教师积极、大胆地在教学中开展心理辅导,切实地把心理辅导渗透到教学过程之中。打一个不甚恰当的比方:学生如商品原材料,那教师要做的不是制造单一、同质化的产品,而是制造各有特色、规格不一的、丰富多彩的产品。

二、转变教师的角色,建立师生平等、民主合作的和谐关系

科学新课程体现的是“合作、平等、探究”的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转变其社会角色,变成与学生完全平等的朋友和知己,尊重、关心和接纳学生的表现和行为,努力去营造和谐、宽松、民主、愉快的教学气氛。要尊重学生的情感,最重要的是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学生情绪低落时不轻易责怪学生,而应以朋友的态度,征求学生意见:“是我讲的课枯燥呢?还是你们昨晚玩得太累或看电视太晚呢?”同时,及时调节课堂活动,重新激活学生的情绪。要善待愚钝的、顽皮的、自卑的、畏缩的学生:给愚钝的学生以爱的滋润,使其智慧开发;给顽皮的学生以爱的感化,使其行为改善;给自卑的学生以爱的抚慰,使其信心恢复;给畏缩的学生以爱的激励,使其活力激发。爱与平等是教师转变角色的关键,也是心理辅导的立足点。

三、转变传统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

教学活动是影响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的人格是在各种活动中产生和形成的。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优化教法与学法,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激发其创造性,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促使其自我实现,给学生提供获得成功的条件,让他们品尝成功的满足感。科学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充分利用科学学科特点,激发学生,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实践、锻炼内化为学生的自身能力。

四、转变教学内容,突出科学的本质

科学的本质,简而言之,科学课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还应该让学生懂得,科学是在发展的,要拥有科学思维、科学的价值观。科学本质观下的科学教学,要让学生真正地掌握知识,也要让学生敢于质疑,从而促进学生智慧和人格的发展。必须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智力价值和精神价值,使教学内容既有意义又有趣味,以惊异吸引学生,以悬念维持学生的注意,以满足增强学生的自信,以情趣感染学生。同时,还应该利用科学教学内容的特点,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完善自我意识,学会自我控制,培养自我发展能力,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健康成长的榜样和范例。

五、转变教学方法,以生为本,提倡民主的、以学生自发学习为主的方法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教学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科学新课程应当体现这两者的结合,突出科学探究的方式。教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以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平等、民主、互相协助、互相竞争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使他们主动发展,才能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和建立,同时科学的、民主的教学方式也是对学生科学、民主的价值观的一种无形渗透和精神培植。

科学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可以促进更多的科学教师学习和运用心理学理论,提高其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让更多的科学教师参与心理辅导,有利于在学校中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育人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育心。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是每位科学教师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2.胡卫平.《中学科学教学心理学》.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版.

3.阴国恩,李洪玉,李幼穗.《非智力因素及其培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篇5

一、导图学习

思维导图是对发散性思维的表达,它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新的学习策略。笔者在组织学生复习过程中,将每四个人分为一组,相互合作,制作思维导图,这样可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提升。在具体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强调画图步骤与重点:

1.将主题放在中央,并以彩色图案突显主题,从中心开始,可使思维向各个方向自由发散。2.将次概念放在次要支干上,将中心图像和主要分支连接起来。这就好像自然界中大树的形状,树枝从主干生出,向四面八方发散。3.在每条线上使用一个关键词。每一分支只写一个关键字,字体要端正;关键字要写在支干线条上面;结合符号、图画或色彩使导图更丰富。导图学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逐渐分辨不同层次的能力,并对其绘制流程有初步认识,为下一阶段学习做好准备。

二、合作绘图

通过不断尝试、反思和提炼,笔者和学生共同探索构建了基于思维导图的科学课复习模式:课前学生合作绘图师生共同评图学生用图讲师生共评。

1.课前学生合作绘图。在学习课程前,老师先让学生自己挑选一个单元的内容,按照自己所理解的内容绘制思维导图,选择相同主题的学生组成一个主题小组。每组学生将自己画的导图相互评价、讨论,然后进行相应的完善。最后画出具有个人风格、集众人智慧的思维导图。在此过程中,教师的适时指导十分重要,如果学生刚学画思维导图,老师需要进行一课时的指导。若学生已学会画思维导图,则可以作业进行。自绘导图,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只有让学生自由发挥,才能让每名学生都取得较好的收获。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引导他们选择画知识网络图,侧重回顾一单元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并进行整理。

2.师生共同评图。教师在课前用数码相机拍下学生的思维导图作品,并选择部分作品,上课时运用多媒体或直接用投影仪由师生进行共同点评。与此同时,让学生以交流、提问的形式作补充、完善,引导学生从结构的合理性、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色彩的运用、态度的认真程度等方面做出综合评价。通过老师的适时引导和师生间的讨论,使学生逐渐理解主要概念和层次的分辨。这一过程可让学生学会掌握科学的评价标准与方法,学习优秀作品的绘制,让更多的学生掌握和运用思维导图工具。

3.学生用图讲解。由1-2名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讲解自己的研究专题。这一过程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体作用的过程,真正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复习课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当然,要使学生的讲解更精彩、更有效,对首次上台的学生加强指导尤为重要。

4.师生共评。师生对专题汇报进行认真评价,一要充分肯定优点;二要明确不足之处及努力方向,在肯定、鼓励的期待中激励学生树立刻苦钻研的精神与责任意识,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三、思维导图引入小学科学复习教学的主要成效

相对于以往的复习教学,思维导图的引入,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复习教学的效果随之得到明显提升。

1.学生的内在动力得到激发。一幅思维导图就是一幅图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情感基础,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思维导图的融入,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学习中找到相应位置,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而不断唤起、强化主体意识,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

2.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思维导图要求从中央图形向四周放射的每个分支,都由一个关键图形或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的关键词构成。这就要求学生既要进行发散性思维,又要进行抽象、概括等收敛性思维。在小组讨论中更要求学生具有分析、判断、综合、反思等高层次的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3.学生自学协作能力得到提高。制作一幅好的思维导图,需要学生具备相应的学习能力,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收获走出教室,因此做得越多,自学能力就越强。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开展协作、讨论,可以了解不同的人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思维和解决方法,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沟通与协作、尊重与理解。

篇6

【关键词】远程教育;公共英语;面授辅导课;网络应用;协作学习;互动性

现代远程教育是一种相对于面授教育、师生分离、非面对面组织的教学活动,现代远程教育是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教育机构之间主要采用多种媒体手段进行系统教学和通信联系的教育形式。远程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远程学习以自学为主,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与教师、同学是分离的,教与学是相对的两个方面,教与学的活动更具复杂性,无论是教育目标的确定,还是教学方案的设计和教与学模式的建立,都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模式产生背景

近年来,远程教育发展迅速,从事远程教育的教师对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师角色等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们已经开始广泛地开发利用网络平台,网络课件,资源库等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服务,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媒体来获得学习资源,面授课的比重正逐渐减少。但面授课仍然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面授课模式的改革仍是重中之重。那么怎样使有限学时的面授课发挥更好的作用?如何提高面授课效果?

远程教育学员大部分都是成人,他们身兼家庭、工作、学习等多重重担,学习时间少,学习效果与质量都不理想。针对远程教育特点,经过一定时期的实践,笔者认为远程教育面授课应侧重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写作学习,增强互动性方面。并通过充分利用网络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二、“3做、2动、1助”的面授辅导课模式

学员不仅是教授的对象,而且是教学的主体。学员的主体地位,是教学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是教与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远程教学模式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学员主体性的素质教育,把学生从被动学习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让学员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地、主动地参与,充分发挥学员的能动性和积极性。而教师的主导作用,重在激发、引导和提高学员的主体性,激发学员内在的学习欲望和要求,帮助学员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求的转变。教师应让学员感到学习的快乐,越学越有味,趣在其中,乐在其中,从而改变少、慢、差、费和厌学、弃学的现象。为充分发挥网络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性,经过一定时期的摸索实践,笔者总结了“3做、2动、1助”的多元互动面授辅导课模式。

(一)课前“3做”,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

“3做”指课前学生要提交离线作业,参加小组讨论,登陆答疑平台。这些任务既可以便于教师了解学生自学的情况,又可以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每次课前,学生都要按时提交教师在教学平台布置的离线作业,并且课前每位学生还要参加一次小组讨论,各小组一般是围绕教师事先布置好的题目进行讨论。此外每位学生课前都要至少登陆一次答疑平台,即使自学过程中感觉没有问题的学生,也要发帖表示没有问题,这样就避免了大多学生总是觉得没有问题的情况。那些总是感觉没有问题的学生,看到别人留的问题,自然会考虑自己是不是已掌握,如果发现自己也不会,自然会增加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有时有的同学在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后,还会主动去回答其他同学的疑问,从而形成了良好的互助学习氛围。

(二)课上“2动”,增强互动性

“2动”指课上要动嘴,动手。成人在课堂学习的最大障碍就是不好意思开口,他们总是愿意倾听教师的讲解,一到张口时真是难上加难。特别是开放教育学习形式使他们与别人的口头交流受到更多的限制,所以在面授辅导课上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给他们提供交流的机会就更为重要。

1.动嘴,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课上的主动权应充分交给学生。课堂上,由教师登陆教学平台,从学生提交的离线作业中将犯有典型错误的作业调出来,事先将所给批示隐去,让学生们自己来指出其中的错误。有些时候,学生会因为彼此理解不同而产生激烈的争论,这时教师作为指导者,让观点正确的同学来进行讲解,解释不充分的地方再给予适当补充。此外还可以利用课前某个小组讨论的文本,通过信息空白的方式让其他小组猜测其缺失内容,由形成文本的小组给予纠正。由于这种活动常常会出现一些笑话,所以课堂气氛通常比较活跃。

为进一步增强学生自学能力及自信心,教师可以点击登录答疑平台,将学生的问题真实地展现给大家,对于一些已有学生进行回复的问题,由进行回复的同学在教室里再进行一遍讲解,这样不但增强了一些学生的自信,也激发了一些学生的学习动力。

2.动手,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动手是指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自进行网上操作,对于学生存在的一些重点、难点,由教师提供相关的资源库及介绍相关知识的学习网站,让他们亲自去上网查找。对于那些不愿口头提问的同学,还可以让他们将问题在课堂上通过网络平台提出来,以便问题可以得到及时解决。这样的动手方式使学员在面授课上不仅可以放松心情,缓解紧张情绪,同时也增强了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师“1助”,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信息

远程教育教师不再是讲授者,而是指导者,指挥者,参与者及监督者。因此面授辅导课上教师的辅助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不但要进行网络技术的指导,还要对学生的心理,自主学习的方式及获取有效学习资源的途径进行指导。因此教师需要随时掌握网络新知识,新信息,才可以给学生更多的帮助。

三、结论

“3做、2动、1助”的远程教育面授辅导课模式充分将网络应用于课堂,利用网络优势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信心,课堂上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表现了个性化、情景化和趣味化特征,而且还突出表现了人性化特征。但由于网络自身的限制,也存在很多不足,需要在今后进一步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数学;复习课;

在初中数学教学当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初中数学复习课,是提高初中学生数学成绩的关键,初中数学教师要想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就需要从思维导图的理念为出发点,巧用思维导图教学来解决初中数学复习课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初中数学复习课的价值。

1巧用思维导图教学的意义

1.1对教师教学的意义

首先能够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在传统的数学复习课备课中,由于知识点和概念的分布比较零散,所以教师难以理清复杂的数学知识点和概念。将思维导图应用到初中数学复习课后,教师能够利用思维导图来细化数学知识点,并且能够联系和对比不同的知识点。所以思维导图的应用能够有效梳理繁多的初中数学知识点,提高教师备课的效率。

其次,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作为教学工具的一种,思维导图的利用能够帮助教师对教学的内容和整体知识的结构进行科学的梳理,帮助教师在教学当中掌握节奏,并且能够更加重视解读思维导图的概念原理,淘汰传统的板书工作,可以有效节约基础知识梳理的时间和效率。

最后,能够提高教师解决学生困惑的效率。思维导图是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包含有各个知识点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答题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利用思维导图寻找学生错误的根源。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答疑,提高教师解决学生困惑的效率。

1.2对学生学习的意义

在初中数学复习课中利用思维导图不仅能够体现出提高教师教学工作效率的价值,也能够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首先,思维导图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思维导图能够将分散的知识点科学有效地进行整合,并且还能够梳理每个知识点的细节,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学习之中能够完整地将数学知识印在脑海当中,若是遗漏某个环节,思维导图就会帮助学生记起相关的概念,能够有效降低学生知识点的遗忘率,还能够有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思维导图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思维导图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对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点进行梳理总结,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点来解决其他的数学问题。在该阶段的学习之中学生能够利用创造性思维来探索未知的数学问题,而这正是教师展开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

最后,思维导图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一个人的知识覆盖范围较小,并且难免存在纰漏,因此单个人绘制的思维导图并不完善,可以通过组织学习小组的方式来对自己的思维导图进行评估,找出其中的优缺点,并且对小组中其他同学绘制而成的思维导图优点进行借鉴,以此来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对问题的分析更加全面、深刻。在小组学习中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高。

2巧用思维导图教学能提升初中数学复习课效率的原因

2.1数学复习的目的性决定

初中数学复习具有知识点多、综合性强和灵活性大的特点,与小学数学不同,初中数学的体系较为庞大,每个学期的课程内容较多,因此教师在展开复习课教学的时候都需要应用到大量的知识点。但是学生对知识的承受力是不同的,所以复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体系化。让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形成科学的知识网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要对知识体系进行完善。

思维导图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查找学习过程中知识盲点,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

2.2思维导图功能的有效性决定

首先,思维导图具有成倍提高学习效率的功能,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新知识,对旧知识进行更快捷的复习整合,通过思维导图将各个零散的知识加以系统化的梳理,将学生难以理解或掌握不透彻的问题清晰化,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降低认知的难度,提高学习的效率。其次,思维导图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联想和创意思维,将零散的知识智慧和学习资源进行融会贯通,组合成一个系统,帮助数学复习的效率提高,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创造能力。最后,思维导图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利用图形来总结问题,提高笔记的记录效率,而在数学复习的时候学生也能够通过思维导图来提高关键知识点的记忆,通过问题联想来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能力。

3巧用思维导图展开教学实践

3.1教师如何利用思维导图提升初中数学复习课的效率

3.1.1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前备课

在确定复习内容的时候,需要根据复习课的目标、重点和难点为基础,利用思维导图来准备教学内容,以便于在上课的时候能做到条理清晰,有效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明确数学知识点的体系,并且教师还要在下一部分教学内容开展之前,对中心主题进行预先准备,布置作业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且让学生独立绘制即将复习内容的思维导图。

例如在《四边形性质与判定》这节课的复习当中,教师可以将需要复习的概念罗列清楚,理清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提前利用思维导图来构建知识框架,使得四边形内容更加的系统化和层次化。表1是一位学生对四边形相关概念的整理:

3.1.2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上教学

在展开课堂教学的时候,学生首先展示思维导图的绘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列出的思维导图进行中心主题的讲解,指出知识点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及存在的层次关系,同时教师需要在讲解的时候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根据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在初中数学复习课堂中这个环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让学生对知识概念进行自主的掌握和理解,教师和学生互相配合共同指正,通过小组合作来绘制新的思维导图。通过课堂巡视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思维导图的绘制,最后教师将自己提前绘制好的思维导图展示出来,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思维导图发现自己思维导图中的不足之处,加以改正。并且教师可以在复习的时候将习题与思维导图进行联系,加快学生解题速度的同时加深学生对思维导图的理解,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提高教学的效率。

3.1.3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后反思

反思是促进教学方式进步的方法之一,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开展课后教学反思,将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问题记录下来,对于学生没有完全掌握的知识点以及思维导图的修改后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反思后也要对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程反思,明确今后需要注意的教学事项。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典型的例题来帮助学生再认识思维导图:如图1所示,在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BD上有两个点E、F,且BE=DF,若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说明四边形AECF也是平行四边形。若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试说明ABCD也是平行四边形。

通过这道典型例题来帮助学生弄清楚对角线的位置和数量的关系,构建更加清晰的判定条件,对思维导图进行再认识。教师在开展教学反思的时候首先就要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出发,利用自己的理解来构建思维导图,必须将学生的主置体现出来,教师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共同的讨论四边形判定的相关知识,互相学习以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并且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初中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单维知识点的学习效率。

3.2学生如何利用思维导图提升初中数学复习课的效率

3.2.1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前预习

在学习中预习往往是最先开始的,也是最为重要的,学生展开适宜的预习能够有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并且也能够增强预习的有效性,但是学生很难自主完成预习环节,尤其是复习课的预习比新课的预习更加困难,很多的学生不知道自己的预习该从何入手。因此学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来展开预习,更加快捷地将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找出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以及联系,发现自身在知识点学习中的盲点,弥补不足。在复习课的学习中学生就能够明确自己需要克服的问题,提高了初中数学复习课的效率。

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中,学生就可以通过自己学习中容易出现的错点和错题为切入问题,引入自己原有的认知,提高自己的学习动机,以此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初中数学中对于“函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上复习课之前,需要进行课前的预习,不能利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预习这个概念,通过两个错误的变量关系来理解函数的概念与联系。

3.2.2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上学习

学生会在课堂上将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进行展示,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思维导图进行评价,学生需要根据教师的点评发现自己思维导图中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在教师展示出完整的思维导图之后,学生就可以将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与教师的进行对比,找到知识体系中存在的盲点。

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能够有效提高课堂记笔记的效率,教师在授课的时候无法将知识点完整地书写出来,所以学生在记笔记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记不全的情况,也可能是无法完全理解教师讲述的内容,无法跟上教师的节奏记笔记,学生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来进行记录,只需要在思维导图的基础之上记录自身存在的缺陷,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记笔记的效率,对学习时间进行科学分配,更加注重学习知识的盲点区。

3.2.3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后复习

学生在开展课后复习的时候一般都需要利用到课堂笔记的内容,将其与思维导图相结合进行复习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一个人在学习新知识之后遗忘的速度较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越来越慢,遗忘的内容也是先多后少,所以学生要在课堂学习之后及时展开课后复习,利用思维导图整合数学知识点,利用空余的时间在脑海中梳理一遍思维导图,提高复习效率。

例如《二次函数》的复习,学生就必须采用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复习方式来展开二次函数的复习,将二次函数的图像、性质和应用等知识进行全面的掌握。

通过讨论其他同学提出两点改进意见:缺少了图像的平移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还可以联系到不等式当中,充分利用图像来解答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或是不等式之间的关系问题。让后教师引导学生慢慢完善思维导图。最终绘制出一张大家都认同的,较为完善的思维导图。如图3所示。

在上述学习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思维导图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学生通过发散性的思维,针对之前思维导图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完善,发现了二次函数与不等式之间存在着联系,利用思维导图总结了新的知识点,并且能在解题的时候自然而然的想到它们之间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8

关键词: 思维导图 高中数学 复习课教学

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很多学生对学到的知识没有形成明确的逻辑关系,不能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也不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灵活运用,而思维导图这种教学模式针对学生的这些学习问题能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解决。思维导图对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数学复习课教学中合理运用思维导图,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思维导图简介

思维导图是英国教育家、心理学家托尼・布赞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以心理学为基础,运用图文结合的一种图解形式进行笔记的有效的学习模式。思维导图是组织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良好工具,在数学教学中,对数学知识的表达是利用图示的方法进行表达的,将抽象的知识图形化,构建一个知识学习的框架,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思维导图作为学习中的一种元认知策略,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自我反思及思维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同时学生在思维导图模式教学中,能建立一个知识的认知体系,将零散的知识统一起来,建立一个有序学习的知识构架,把握知识的时候,也能将知识进行有效运用。

二、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方面。在进行高中数学复习的时候,大多数学生都处于被动复习的状态,也没有制订完善的复习计划,这部分学生的复习一般情况下都是在考试前才进行,复习的时候也只是翻看课本,进行简单的题型练习。这样的复习不能达到对知识点的深刻理解,也不能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另外一部分同学,就算制订了复习计划,但也不一定能坚持太久。学生在做题的时候,一般都会出现看得懂、听得懂,一做题就错的现象,这是由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没有一个清楚的结构体系,对知识点的运用不灵活。

(二)老师方面。在高中数学复习教学中,经常出现题型课教学与复习课教学的时间冲突问题。大部分老师在进行复习教学的时候,对题型的知识讲解都很快,只为了挤出时间进行题海训练。这样的复习方式,会让对知识概念理解不够的学生对经典题型的解题方法了解不够,就会出现解题困难,从而将学生整体的学习差距拉大,也就不能达到复习的目的。

三、思维导图在高中数学复习教学中的应用

(一)思维导图在复习教学中,能够起到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梳理作用。在习题练习的时候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需要复习的知识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复习框架,激活学生的记忆。比如,在进行高中函数的复习的时候,可以给学生呈现这样的思维导图,如图:

这样一来,学生对反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及函数的性质和三要素都能进行简单便捷有效的记忆,函数的知识结构就能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学生在解题的时候就能将所学的知识有效结合利用,保证解题的准确率。

(二)思维导图在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中具有评价作用,能有效评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水平。一方面,可以通过层级结构反映出学生对知识概念的把握,以及对知识的联系和衍生出的新的知识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所列出的结构图,来对学生对只是概念意义的理解的开阔性进行掌握。由此,教师就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掌握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对学生的复习思维情况进行及时的指导和评价。对于学生而言,思维导图时也能帮助自己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清楚的掌握,对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进行弥补。

(三)思维导图可以通过小组复习的运用帮助学生有效复习。在小组复习过程中,老师可以在课后布置下次课要复习的内容,让小组学生根据主题进行知识结构框架的绘制。每一位小组成员都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在思维导图中表现出来,然后小组之间再进行讨论,找出知识的欠缺之处,然后进行框架的新分支添加,将自己小组的思维导图完善化。这样的复习方式,对小组的每位同学的知识结构的建立都很有帮助,同时还能提高团队的合作学习意识,在共同创作思维导图的时候,同学之间的数学思维方式能得到相互交流和完善,解题策略也能进行相互借鉴。这样高中数学复习教学的效率能得到质的提高,从而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识华.思维导图在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网络财富,2009(4):179-180.

[2]李传涛.试析思维导图在高中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32):243-243.

篇9

一、梳理整合教材,重视复习课知识框架图的建构

复习课的教学目的应是使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凌乱、分散的知识条理化,形成概念网络,构建知识框架图,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提高。根据复习课的特点和目的,笔者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新教材体系,分析学情,确立了从溶液的定性和定量两条主线进行复习的框架。在定性方面,突出溶液中微粒的存在,以此加深学生对溶液本质的理解,同时,为今后酸碱盐的学习作好铺垫。在定量方面,主要围绕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展开复习活动。为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克服不加分析、死代公式计算溶质质量分数的弊病,笔者先让学生分析四杯溶液的状态,让学生对100g水中溶解溶质的最大值有了一定认识,再提出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这样有利于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并对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解度的概念进行有效的梳理。

二、联系生活实际,凸显化学学科的应用价值

笔者认为,不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都应凸显化学学科的应用价值,突出“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越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就越能贴近学生思维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就越容易自主探究学习。因此,本课一开始从“洗涤衣服上的油渍”引入溶液的复习,在定性方面设计了检验两组物质的探究活动,这不仅是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最常见的联系,也是复习溶液微观本质的知识再现;在定量方面设计了配制溶液的探究活动。配制溶液是生活和生产中被广泛应用的基本技能,从知识的复习层面上看,学生认真思考溶液配制方法,反复仔细地去核对计算,达到了对“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巩固和应用目的。

三、关注中考动态,加强学生主体体验和迁移训练

再高效的学习策略,如果缺少了主体体验,就难以内化到主体认知结构中成为具有个人价值的智慧能力,就难以向知识的应用与迁移和新策略的生成等高级阶段推进,教学效率的有效性就不能全面实现。例如,有一年中考出现了一道要求学生看图或根据提示进行编题再计算的问题,很多学生都没看明白题目意思,失分很多。因此,在本课“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活动中,笔者把该题进行了如下改编。

原题:现提供一定量的硝酸钾固体和水、20%的硝酸钾溶液125g和50%的硝酸钾溶液200g,设计不同的方案去配制50g40%的硝酸钾溶液。

复习课上把该题改编如下:实验室提供活动中两杯硝酸钾溶液,足量的硝酸钾固体和蒸馏水,要求配制50g40%的硝酸钾溶液,请你选用上述化学药品设计出不同的配制方法。

方案1:配制50g40%的硝酸钾溶液,需要硝酸钾和水各多少克?

?g硝酸钾 + ?g水50g40%硝酸钾溶液

计算过程: __。

方案2:配制50g40%的硝酸钾溶液,需要B溶液和水各多少克?

?gB溶液+?g水50g40%硝酸钾溶液

计算过程:__。

这样的改变,使题目设计的思想逐渐渗透到学习中,在方案1中是将题目和图示直接给出,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配制溶液并不困难,为以下配制方案可从溶质和溶液质量方面考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给学生从图示和文字两方面作了提示,为下面的编写题目作了铺垫。在方案2中,学生在看懂图的基础上补充问题,使学生初步去尝试编写题目,但只是补充一半的题目,以使探究活动循序渐进,让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缓冲,逐渐形成编题思想,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灵活多变、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篇10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课程;团体辅导能力;评价方式

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应用心理学的专业课程,应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教学目标。但在我国高校教学中,团体心理辅导课程出现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脱节,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教学模式不足,缺乏师资和实践教学环境等问题,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笔者认为,本课程应以培养团体辅导能力为教学目标,采用讲授、演示、实操练习、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应结合理论和实操,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培养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专业能力。

一、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教学现状

根据教育部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应着重培养具有从事行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应用心理学专业心理咨询方向的一门重要课程,应以培养学生团体心理辅导能力为目标,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重视实践教学。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却存在许多问题。

(一)教学目标与培养目标脱节

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指出,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教育、工程设计部门、工商企业、医疗、司法、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管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开发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应用心理学专业强调课程设置的应用性,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具备一定专业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但在当前高校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教学过程中,基础理论教学仍是主要组成部分,缺少对学生团体辅导能力的训练,难以将理论知识转化成专业实践能力,导致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脱节[1]。

(二)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对团体心理辅导课程的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需要进行教学方法创新,选择一些适宜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实践教学效果。比如,课堂中穿插模拟团体练习,可以让学生对团体辅导有直观地体验和观察学习的机会,进行分组团体实操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团体辅导能力,多种团体实践教学可以巩固专业技能。但是当前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教学中,主要采用的还是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思维,缺乏教学方法的创新,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三)评价方式单一

教学评价是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团体心理辅导课程主要采用统一标准的评价方式,如考试、终结性评价等,这种单一性的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难以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价值[2]。在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展开教学评价,只注重最终结果,并未关注学生参与心理辅导活动过程中的思维升级、认知提升、态度改变等因素,更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致使评价结果不够准确。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单一的评价方法已经不适合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教学的发展,因此,改革势在必行。

(四)缺乏师资和实践教学环境

团体心理辅导课程特有的操作性,需要大量师资和教学资源来配合实践教学,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团体辅导课程师资匮乏,一般只有一位教师授课,并且教师接受专业训练不足,导致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化,实践仅仅是知识讲授加课堂演练。另外,因为团体心理辅导还没有被社会广泛接受,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机构较少,学生缺乏专业实践的环境,导致很多实践只能停留在教师演示的环节上,大多数学生在毕业之前接触团体辅导的机会少之又少,不利于毕业后开展相关工作[3]。

二、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教学探究

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在结合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认为可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一)以培养团体辅导能力为教学目标

在以往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教学中,往往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根据教育部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应着重培养具有从事行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实操性特点,应以实际操作能力为培养目标[4]。因此,笔者将本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为使学生系统理解和掌握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在中小学独立设计和实施团体心理辅导。具体而言,包括三个目标:一是掌握团体心理辅导理论,二是学会团体方案设计,三是具备带领团体的能力。掌握团体心理辅导理论是基础,学会方案设计是成功实施团体辅导的前提,培养带领团体的能力是最终目标。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门理论性和实操性都很强课程,既要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又要掌握相关实操技能,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达成此目标,因此,该课程教学需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团体辅导的过程主要包括热身—自我探索—总结三个阶段。在实践探索过程中,要想在教学过程中获得预期良好的效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结合团体活动的方式,灵活地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实操练习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在行为、情感和认知上积极投入。第一,讲授法。在理论授课部分,教师采用讲授法能够帮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团体辅导理论知识,为后面的团体实操学习奠定理论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在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作为辅助工具进行知识讲授,如幻灯、投影、录音、电视、录像、计算机等,使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彩。第二,演示法。观察学习是团体辅导技能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带领一个团体进行现场演示,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可以直观地学习团体辅导中的技术、方法,为实际进行团体辅导做好准备。第三,实操练习法。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团体辅导的技能,而掌握技能的最佳方法莫过于实操练习。让学生自主进行分组团体练习,把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训练技能[5]。第四,讨论法。针对团体演示和实操练习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办法,帮助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修正。具体讨论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对一个共同问题的出现原因和解决办法深入探究,还要在讨论中听取他人的意见,发表和不断修订自己的看法,使团体辅导教学达到预期效果。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教学重在体验、领悟,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这样才可以更好地达成团体心理辅导教学目标。

(三)结合理论和实操的“四步走”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设计中,既要关注理论讲解,又要突出实践教学,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探索出以实践为导向的“四步走”教学模式,分别是理论授课、团体演示、分组实操和课外实践。第一步包括六次理论授课,讲解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将在第1、2、4、6、8、10周进行。理论课是学生掌握团体心理辅导技能的基础,授课内容以团体发展历程为主轴,依次讲解团体准备、创始、过渡、工作、结束五个阶段,以及团体辅导在中小学的应用。第二步包括四次团体演示,将在第3、5、7、9周进行。教师带领12名学生进行一轮团体辅导,其余学生观摩学习,并做观察记录。团体演示根据团体发展历程设计,包括创始、过渡、工作、结束四个阶段,分别在相应理论课后进行,使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合。每次团体演示80分钟,之后用20分钟对团体进行反思讨论。第三步包括五次分组实操,将在第11~15周进行。将班级学生分成4~5个小组,小组合作设计团体辅导方案,经教师指导修改合格后,分组展开团体实操。每次实操80分钟,教师轮流对各小组观察记录,之后教师用20分钟进行督导反馈。第16周进行分组实操总结汇报及本课程总结。第四步是课外实践,包括团体工作坊和中学团体实践。每学期教学实践周(两周)期间,授课教师带领一组学生连续开展5次以上的团体辅导活动。同时,教学实践周期间教师也会带领学生到中学观摩团体心理辅导。学生在教学实习中,授课教师带领毕业论文组的学生需要到中小学开展6~8次团体心理辅导实践。通过这些课外实践,帮助学生在更深入掌握专业技能。

(四)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

课程评价方式既能够评价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又能够有效引导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有助于全方位评价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首先,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包括团体演示中学生的观察记录、分组实操的方案设计及实施效果,以及学生参与讨论,出勤情况。结果评价是对每位学生独立设计的团体辅导方案进行评价[6]。其次,教师和学生都参与评价。团体实操中如果单由教师评价,那么学生参与似乎仅是表演给教师看,缺乏主体意识。请学生对自己参与团体、实际收获进行评价,作为成绩的一部分,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对学生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团体辅导方案的水平进行评价,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