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9: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基层植保站;“三农”问题;测报功能;农业生产
农业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更新,农业生产也呈现出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基层植保站作为现代化农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效率[1],还关系着农民的生活水平与质量。因此,应该充分发挥基层植保站的作用,积极拓展基层植保站的功能,由单一的监测病虫害发展动态转变为农业综合服务,提升基层植保站预测病虫害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1丰富基层植保站预报方式
当前,基层植保站主要发挥着病虫害预报的作用,通过农业网络平台、电话的方式,病虫的情报。但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这几种病虫预报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当前,我国政府部门正在逐步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出台各项农业生产支持政策[2],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媒体也开始意识到服务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更加主动地预报病虫信息。对于基层植保站而言,可以不断丰富病虫害的预报方式,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方式:首先,借助电视等新媒体,将病虫害信息在电视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将病虫害信息在新闻联播或者是天气预报等节目之后,在特定时间段为农民播报病虫害信息;其次,加大病虫害的宣传力度[3],通过与电信部门合作的形式,开通农民农业预报短信功能,迅速将农业信息传播到农民手中,使农民及时了解农业生产变化;最后,应用微信平台,让农民关注农业服务的公众号或者服务号,每天及时更新平台消息。与传统纸质宣传单相比,现代化农业病虫害预报方式更加便捷,而且能够有效节约生产成本,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与质量。
2协调承包病虫防治与机防队防治之间的关系
基层植保站在预测农业病虫害的同时,也应不断丰富农业服务方式,立足于当地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坚持以农业需要为中心,开展各项农业服务,在各级乡镇创建机防农业服务队伍,实行承包制防治方式。创建服务队伍时,基层植保站应实地走访乡镇,对于农村青壮年较少的乡村,抽调基层服务人员帮助创建队伍,在收获农作物时期与农村病虫防治时期,协调好队伍内部关系,统一防治病虫害。同时,在统一防治外,农村基层植保站还可实行个人承包制、片区承包制,提升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机防农业服务队伍的薪酬应由基层植保站与各级地方政府分担,对于个人承包制的情况,应由农民自身承担,基层服务部门可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奖励表现好的农户。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基层服务站应主动帮助机防农业服务队伍解决宣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时予以指导,加强与服务队员的沟通交流,定期对农业服务人员进行培训,使其了解最新的农业生产技术,提升服务人员的操作水平。此外,基层植保站应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合理转变农业扶持对策,综合考虑农业生产、农业发展等多方面的因素,优化区域中农业资源配置,促使农业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3加强推广农业生产技术与测报功能之间的联系
基层植保站的测报功能应与推广农业生产技术相联系,将现代化农业生产融入测报过程中。在工业化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自然生产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沙尘暴、水土流失、洪涝干旱等灾害频发,加之农药的滥用使得病害虫出现耐药性,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极易遇到不同的病虫害。因此,在基层植保站工作过程中,农业服务人员应利用先进的测报技术与设备,合理拓宽农业的观察范围,将观察对象进一步细化,确保观测效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如引进新型测报软件等。此外,工作人员可利用现代化农业技术控制好虫口密度,进一步缩小虫害的影响范围,提高害虫预防的有效性。在进行农作物嫁接、栽培、轮作等技术推广时,也可借助测报功能,保障农民能够及时接收农业信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按照有偿原则,将测报的信息出售给农业生产组织,以改善基层植保站工作人员的待遇,增加测报过程的资费。基层植保站可使用试点的工作方式,选择恰当的工作区域,推行测报有偿服务,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前提下,扩大试点工作范围。
4结语
发展基层植保站的测报功能,需要相关政府部门与基层农业服务人员的共同努力,在农业呈现出规模化、经济化的发展趋势下,基层植保站的测报功能应与综合服务有机统一,将农业生产信息适时、动态地传播给农业生产人员,与农药生产商、经营户进行合作,提升病虫测报信息的有效性。同时,基层植保站应不断拓宽宣传途径,通过网络平台、电视平台等方式,科学推广农业新型生产技术,推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产业化。
参考文献:
[1]平先良,江金林,余永福,等.江西省基层农技推广“综合建站”模式的探索[J].江西农业学报,2014(5):129-131.
[2]孙华明.新形势下做好基层植物保护工作的思考——以常德市鼎城区为例[J].中国农业信息,2015(10):6-8,70.
篇2
关键词:农业植物保护;理念;方法
中图分类号:S1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218
前 言
我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在农业生产的活动中,对于农业植物的保护是核心环节,也是促使农业生产顺利进行关键。对于农业植物的保护不仅仅是保护农业植物与周边环境,同时也包含对生态环境多样性的保护。这样,在提升农业生产质量与数量的前提下,还能够确保生态平衡,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1 农业植物保护的理念
1.1 对农业植物进行全面的监督与控制
对于农业植物进行全面的监督与控制指的就是对于农业生产的细节与流程等进行全面、严格的控制,因而体现出现代化农业植物保护的理念。想要增大对农业植物的保护力度,需要对农业植物进行全面的监督与控制,这样才能进一步的确保农产品的质量[1]。对于农业植物的监督与控制不仅需要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进行,还应当在对农业植物进行管理时采取全面的监督,从而达到提升农业发展进程的目的。因为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有农药使用与施肥等环节,这些环节都会直接的影响到农业生产的质量与数量,所以需要进行全面的监督与控制,明确使用农药与肥料的细节与流程,对相应的环节进行记录与总结。
1.2 有效防治农业害虫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通产会因为农药与其他化学药物的使用导致农业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因此对于农业害虫的有效防治逐渐的成为了现代化农业植物保护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最有困难的一点。现如今,如何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几率已经成为了我国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说对于农业害虫的有效防治成为了当前农业植物保护理念中的重点。
1.3 重要保护生态环境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进程逐渐加快,人们的收入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因此人们为了发展经济、扩大农业生产而忽略了对于环境的保护,从而使得错误的理念与操作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现如今,人们已经开始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国家也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政策,“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理念也被广泛的推行[2]。
2 农业植物保护的有效方法
2.1 综合防治农业植物病虫害
远离病原体。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应当选取一个可以远离农业植物病原体的地方,同时还应该选择一个合适的播种时间。
严格控制病原体。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应当对农业植物进行全面的监督与控制,严格规范农业生产的操作及流程,阻止农业植物病原体的扩散。
彻底消灭农业植物的病原体。在控制住病原体后,需要彻底的将其消灭,然后对土壤与植被进行综合的清理与维护,从而使得病虫害不能再次发生。还需要在发展农业时,培养出能够有效抵抗病菌入侵的农业产品,并且改善农业植物的生长环境。
2.2 选择优异的农业植物品种进行播种
在进行农业生产的时,需要选择具有优良品质的、抗逆性较强的、适应性较高的品种进行播种,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农业植物的保护力度,还能从根本上提高农业产品的质量,为改善农业产量提供有效的保障。这类幼苗的自身就具有较强的免疫能力,能够确保幼苗不被病虫害危害[3]。所以,筛选出具有优良品质与较强抗逆性的种子已经成为了我国发展农业的重点。
2.3 引进先进的培肥技术
根据相关资料表明,采用先进的培肥技术能够提升对农业植物的保护力度。因为先进的培肥技术不仅可以改善农业植物的种植条件以及土壤环境,还可以增加农业植物种植土地的肥力与活力,使得农作物能够更好的生长。但是培肥技术的实际操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成为了现如今我国农业成产中植物保护的难点。在使用培肥技术时,需要操作人员具有较强的平衡能力,还需要对农业植物的种植地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才能确保土地的活力与肥力。
3 结 论
对于农业植物的保护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活动,不仅要求保护农业植物与周边环境,同时还需要对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也进行综合性的维护。这样可以提升农业生产的质量与数量,增大农业植物的安全性与多样性,也为农业生产的顺利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震宇.我国有机农业植物保护的理念与措施[J].现代园艺,2014(22):94.
篇3
1.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1旱灾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近5年来,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达5000万吨,为粮食总产的10%,其中,因旱灾造成的损失约占全部灾害损失的60%左右。如果不采取气候变化适应对策,到2030年全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将下降5%~10%;到21世纪后半叶,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作物的产量整体上下降13%~24%。
1.2灾害性天气频发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气候多变是一个常态。但是在人为因素的作用下,灾害性天气的发生频率正在加快,强度正在增加。气候变化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使粮食产量波动加大。因此,在农业生产中,要把气候的本身规律和人为因素影响使灾害天气变化加大规律的认识统一到对农业生产的决策中去,也就是要把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作为农业生产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考虑。
1.3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由于近几年来冬季气温偏高,东北地区冬季冻土期缩短,冻土层变薄,有利于病虫害的安全越冬,使越冬虫源、菌源增加,起始发育时间提前,发育速度加快,周期缩短,繁殖力增强,病虫害越冬界限向北扩展,为害范围扩大,为害时间延长,程度加重。造成越冬病虫卵死亡率降低,病虫害大面积发生。
2.采取的对策
2.1玉米提前播期 玉米是喜温作物,对土壤及外界条件的要求相对较高,在水分正常的情况下,日均气温稳定≥8℃时是玉米适宜播种期。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积温增加,可减少中、早熟品种种植范围,扩大玉米晚熟品种种植范围,整体上使玉米播期提前。这不但能充分利用农业热量资源,避免热量浪费,同时也促进了玉米单位产量的提高。
2.2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随着气候变暖,在水稻产量形成期出现低温天气出现频率减少,低温冷害几率低,水稻适宜生长期延长8 天左右,可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以提高产量。
2.3调整种植结构 针对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可能影响及未来光、温、水资源匹配状况和农业气象灾害的新变化,改进作物品种布局,采用防灾抗灾、稳产增产的技术措施及预防可能加重的农业病虫害。在调整种植结构时要深刻了解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气象条件的关系,进而开展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的研究。
2.4选择抗逆性品种 应加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研究,加强对农业生产的投入,有计划地培育和选育抗逆品种。近年来,农业生产在作物和品种布局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使自然灾害“受体”改变,使灾害风险,旱涝灾害、冻害等发生后造成的损失加大,原因就是很多作物品种的高产性状上去了,抗逆性下来了。东北地区玉米从中早熟发展到中晚熟,到晚熟,其受秋季低温影响的风险逐步加大。因此,在选择品种时,不能单一追求高产,还要注重提高作物单产、改善品质,还要考虑作物的抗逆性。
篇4
关键词:农业生产;绿色生态;植保技术;推广运用
引言
绿色植保技术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以其独特的优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围绕绿色植保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运用展开一系列的讨论。
1绿色植保技术
1.1绿色植保技术概念
绿色植保技术也被人们称为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法。对这一方法加以有效利用,对农药的使用和防治方法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具体来讲,绿色植保技术禁止使用具有高毒性和易残留的农药。在防治方法方面,注重农业、物理、生物防治,在应用理念方面则更为重视动物、人类、以及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生产的质量与安全,任何一个环节存在问题,都无法达到绿色植保的标准和要求。
1.2使用绿色植保技术的必要性
首先,绿色植保技术能够充分满足生态环境对当代农业生产的实际要求。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同时,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和破坏。由于人类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当中对农药的使用不够科学合理,使得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其次,在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发展和提高的过程当中,人们对于农产品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如此,人们对无公害农产品更加青睐,从而使得先前过度使用农药所生产的农产品逐渐被市场所淘汰。除了上述的情况之外,还可以最大程度的防止有害生物耐药性的产生。如果人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农药使用不够科学合理,势必会导致害虫或者是病害源的耐药性逐渐增强,消灭和治理难度会越来越大,甚至有可能出现超级害虫。
2农药残留的危害
就农业生产而言,使用农药是杀灭和防治病虫害的直接措施,效果也最好。但是由于农药使用量的不断增大,势必会导致害虫的抗药性不断增强,使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同时也给环境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污染,最终使农产品的质量和环境质量有所下降,对人们的健康也会造成严重的影响。从实际意义上来讲,使用农药进行灭害,只有一小部分的农药被植物所吸收,能够真正起到杀虫的作用,其余部分则是在农作物上或者是土壤和水源当中残留,对土壤环境和水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此外,如果大肆使用农药,尽管能够将害虫杀灭,但是会对其他的有益生物带来重大的灾难,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最后是对人类健康方面的影响。粮食蔬菜等被大量使用农药之后,其中会存在大量的农药残留,超过一定的标准,将会有食物中毒的情况发生。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如果农药在水源或者土壤当中大量残留,会通过食物链最终进入到人体,进而会出现各类不同的慢性病。
3植保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整体技术水平偏低
从农业整体发展的角度来讲,其技术水平明显偏低,特别是在病虫害的监控以及防治工作当中,并不能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维护,由于各类因素的限制和影响,人们当前并不能充分利用环境友好型材料。就个别地区农业发展情况来看,尽管有大量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持,但是其实际的应用力度不足,广大农户由于自身知识水平等方面不足,从而无法对先进技术手段加以掌握和应用,缺乏应有的技术支持,最终导致整个流程的效益始终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
3.2推广力度不足
我国的国土面积辽阔,地域广茂,拥有丰富的资源,但是很多的地区存在着农业发展不平衡的不良情况,一些地区的农业技术水平较高,但是大部分地区的农户并没有相关的资源,同时也不能及时有效的掌握当前的先进技术手段,进而始终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由于无法在整体上形成均衡的发展,从而导致整体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和阻碍。
3.3防治方法依然以化学防治为主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化学防治依然是防治病虫害的重要手段之一,常见的方式是向农作物喷洒农药。尽管当前生物防治手段相对先进,但是生物防治作用较慢;天敌选择性和专业性较强,作用范围窄;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物理防治中存在杀虫灯标靶不准,益害通吃。又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和影响,依然不能大范围的推广。除此之外,广大农民对于农药的相关知识不够了解,并且各个地区之间以及个体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发展不平衡情况。在实际应用当中,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不够科学合理,同时也不能对生产质量安全等问题进行深入的考虑和分析。
4农业生产中绿色植保技术的主要应用措施
4.1建立健全的病虫害防治系统
从总体的角度来讲,病虫害防止系统是绿色植保技术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的功能在于两个方面,首先是对产生病虫害以及相应的防治信息加以采集。第二个方面是在此基础上对信息加以分析和研究,从而为绿色植保技术的有效应用提高有力的参考。正因为如此,相关人员必须要建立完善健全的病虫害峰值系统,以此可以为植保技术的有效应用提供一个全面有效的信息指导。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采取适当的措施予以防护,从根本上解决病虫害的问题,使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得到显著的提高,同时也可以实现对环境的保护,使我国农业经济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
4.2加强科学培训,提高植保人员技术水平
首先,专业知识和能力以及相关技术是绿色植保技术的重要因素,作为实际操作者,技术人员必须要注重对自身知识水平以及技术能力的提高,建立完善健全的知识体系,同时也要提高操作水平,如此才能够保障绿色植保技术应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进而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各个相关管理单位和部门也要增进彼此之间的学习,实现共同发展和进步,从整体上提高工作人员队伍的整体实力和水平。在此基础上,注重吸纳更多的人才,改善工作面貌,如此才能使绿色植保技术的发展获得更为有力的支持和活力。
4.3加强资金投入,注重技术研发
绿色植保技术要想获得长足稳步的发展和深入广泛的推广,离不开政策、资金的支持。正因为如此,农业管理部门必须要对绿色植保技术有一个高度的重视和正确的认识,制定优惠政策,增加资金投入。将科学技术水平转化为植保新技术、新动能。加强科技工作人员的研发和农技推广人员的培训学习,同时也要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从而使我国绿色植保技术能够获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4.4普及绿色植保技术,加强思想宣传力度
绿色植保技术是当前新型的种植防护手段,我们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以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为重点。选择有典型示范和引领作用的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等优质农产品的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作为项目实施主体,农业管理单位和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户能够明确我国农业当前的发展趋势和绿色植保技术的优势和特点,使其得到深入的普及。
4.5田间防治
在农业种植过程中,首先可以采用轮作的方式,不同种类作物的病虫害各有不同,采取轮作的方式,可以有效的控制害虫的繁殖,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其次应定期对种植环境进行清洁,焚烧和掩埋先前发生病害的植株,将其传播途经彻底切断。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害虫的天敌,增强其数量,控制害虫的生长。通过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以及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农药的技术,达到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确保农作物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农业增产、增收的目的。
篇5
农业病虫防治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农药用量偏高,利用率偏低。据农业部门统计,近5年全国农药用量都在31万吨左右(折百),制剂100多万吨,农药利用率仅为35%左右。
作为农业生产过程中技术性最强的一个环节,病虫害防控几乎贯穿农作物田间管理的全过程,具有用工最多、技术要求最高、作业风险最大等特点。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弱劳力。由于对病虫害防治知识掌握不全面,再加上农药品种繁多,使这些文化程度本就不高的农民无所适从,滥用、乱用、误用农药的现象较为普遍,导致药害、中毒、残留超标时有发生。因施用农药不当,再加上农作物播种面积逐年扩大、病虫害防治难度不断加大,农药使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要扭转这个局面,必须实施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
从今年起,农业部门在全国全面推进实施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关键是落实“三改进三推进三减少一提高”。
重点抓好“三改进三推进”。一是改进防控理念,推进绿色防控。综合应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预防控制病虫害,使病虫害发生范围减少、程度降低。二是改进施药技术,推进科学用药。用好药,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并合理添加喷雾增效助剂,促进农药减量增效;用好械,推广新型高效植保机械,降低飘移损失,提高喷雾对靶性,提高农药利用率;用好人,普及科学用药知识,指导农民对症用药、在关键期用药,避免用错药、错过最佳防治期用药。三是改进组织方式,推进统防统治。病虫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装备精良、技术先进、管理规范,防治效率高、效果好,集中连片作业,还可以解决一家一户打药时间不统一,致使迁飞性、流行性病虫来回迁飞蔓延危害、防治效果差的问题。从实践来看,只要科学防控,农药减量不会影响防治效果。
篇6
【关键词】四川;农作物;植保;途径
1、强化重大病虫灾害的预见性
农业生产中重大病虫灾害的威胁极大,做好重大病虫灾害的防范尤为重要。为此,本部分将着重介绍如何强化重大病虫灾害的预见性,以期更好的预防重大病虫灾害,保障农业产业生产的安全。
1.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现代农业生物灾害的防控工作中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帮助管理人员及时的发现病虫的发展动向和灾害的程度大小,有效的提高重大病虫的防控效率。比如可以建立四川植保信息共享网络,利用数据库来增强四川各个地方的重大病虫害的防控工作。除人工处理外还可以开发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病虫远程控制,利用实时监控系统增强病虫害的治理效率,从预防监控到实际处理整体提高重大病虫害的预见性。
1.2加强重大病虫害的预测。工作人员要根据以往的生产经验,结合重大病虫害发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提高田间的监测水平,提升情报传递速度和预测质量,利用GPS等技术手段提高病虫害的数据采集准确度,实行全天候二十四小时轮班制,争取做到重大灾情发生前能够有效的检测,并能够及时的上报管理部门,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对外实时公布病虫害的防控情况。
1.3定期更新重大病虫害的预防方案。农业检测部门要气象、科研及救灾等部门强化合作力度,四川各级政府部门也要重视农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从资金和政策上给予大力的支持,将责任逐级落实,随着防止病虫害的技术和手段不断完善,部分害虫也会进行定向的变异,因此重大病虫害的防治方案要定期进行更新。
2、提高控制农作物有害生物的科学性
四川地区的农作物生长中常见的就是有害生物对农作物的危害,本部分就提高控制农作物有害生物的科学性做出了分析。
2.1选择合理的预防措施。小麦条锈病是四川地区农作物常见的病症,条锈病的发生对于小麦的质量和食品安全有着很大的影响。对于条锈病的防控必须做好长期防控的准备,要坚持进行品种的抗性的检测和生理小种的监测,为条锈病的大面积的防控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根据水稻、小麦等农作物的先天特点,采用品种退出制度。积极的推广抗病性较强的品种,并科学合理的布局农作物的分布,比如在小麦条锈病越夏区和盆内冬繁区种植不同的小麦品种,在冬繁区采用混播种植的方式进行播种。积极推广在种植前进行拌种工作,要采用效果较好但相对环保的药剂进行拌种,还可以进行农作物带药种植等技术,这两种方式都能够起到压低菌源减低发病率的作用。
2.2大力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在现代重大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中,尤其是对于病虫害的持续防治,生物防治手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四川近几年来实行的生物防治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果。主要的手段有两个,一个就是大力推广生物农药,控制农作物及有害生物的繁殖和生长,积极研发新型的农药对于病虫害的防控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再者就是积极的利用生物天敌进行保护,利用田间留种作物放宽防治的指标,必要的时候采用人工释放天敌等措施来实现病虫害的防控。
2.3丰富农作物防控灾害手段。利用生物多样性进行病虫害的持续防控,是仅今年逐渐热门的防控手段,比如四川地区从2002年就开始实行的杂糯间栽控病增产技术,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推广,根据相关数据表明采用间栽糯稻品种的平均发病率比不使用时降低了百分之五十作用,大大提高了糯稻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3、提高农作物控害的有效性
3.1建立病虫害防控示范区。控制农作物的病虫害能够有效的控制重大病虫灾害的发生,能够有效的减少由于病虫害引起的产量下降,比如对于小麦常见的条锈病的防治,针对条锈病发生时间早,发病点多,覆盖区域广泛的特点,采用在主要种植区建立防治示范区,充分发挥各个防治区的监控作用,有效的延长了秋苗的发病时间。还有比如稻瘟病的防治,采用有组织的高强度预防措施,强化灾情的宣传工作,有效的控制了稻瘟病的发生,由于有效的防控而挽回的粮食产量不计其数。
3.2实施IPM战略。实施IPM战略是从政策和体制上为病虫害的防控进行双重的促进,并在防控病虫害的同时强化环保理念的渗透,比如四川省成立的病虫综合防治委员会,并对使用剧毒、高度及高残留等农作物进行了明文规定。并且四川省还建立了许多IPM示范园区的建设工作,以每年增加五十个示范园区的进度进行建设,同时积极的创新开发IPM技术,强化IPM技术的推广力度,对于四川省重要的农作物比如水稻、蔬菜及茶叶等的IPM作出明确的规定,在大力推广IPM技术的同时,注意环境友好型措施的应用,需要强调的是在使用IPM技术的同时要注意采用不伤害天敌的防控措施。今后需要进一步强化IPM技术人员的培养工作,提高农业技术人员的素质和水平。
3.3结合生态维护。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密切相关,在进行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控的同时,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新型农药以及其他多样化生物防控技术都要在环保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不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获取经济利益。维护生态平衡也是农业产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因此现代植保工作必须基于环境保护的基础上进行,不能为了产量和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环境的安全,这样虽然短期内能够获得一定的效益,但是从长远角度来说得不偿失。
4、结语
四川作为我国粮食作物的主要产区大省,做好病虫害的防控工作至关重要,现代农业植保工作要结合现代高科技尤其是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农作物的病虫害的防控及动态监测,进一步落实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理念,有效的控制农作物病虫害对农作物的产量及质量引起的损失,现代植保工作不仅要保证农作物的质量安全,也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的安全,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对于生态系统的积极作用,提高农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现代植保工作需要农业管理部门与农业从业人员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粮食对于我国的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现代植保工作任重道远,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宁淼,邹秀萍.可持续发展视角下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战略研究[J].科研管理, 2009(06).
[2]李晓,陈春燕,郑家奎,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超级稻研究动态[J].中国农业科学,2009(12).
[3]向平,唐江云,李晓,等.四川水稻种业核心竞争力分析及发展对策[J].杂交水稻,2011(02).
篇7
关键词 气候变暖;农业;影响;应对措施;安徽滁州
中图分类号 S1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1-0198-02
农业是对气候变化敏感的行业,气候变暖对农业造成的影响有利有弊,但弊大于利。气温不断上升,积温增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延长农作物生育期,喜温作物界限不断向北移动,农作物产量增加,有利于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但气候变暖现象增加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农作物产量、布局和结构发生变化,部分农作物品质下降,含水量增加,农作物病虫害加剧,影响农业收入。本文利用滁州市近53年气象资料分析滁州市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以推动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
1 滁州市气温变化特征
1.1 年际变化
1961―2013滁州市年平均馕鲁手鹉暝黾忧魇疲ㄍ1),气候倾向率为0.26 ℃/10年。1961―1969年滁州市年平均气温不断降低,从1961年的16.63 ℃降至1969年的14.28 ℃,共下降2.35 ℃;1969―2013年滁州市年平均气温不断上升,年平均气温最小值出现在2007年,为17.02 ℃,1997年前有8年年平均气温为正距平,而1997年以后,滁州市年平均气温要高于近53年平均值。
1.2 年代际变化
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滁州市年平均气温逐渐降低;80年代初至21世纪初年平均气温逐渐上升,2001年后再次呈减少趋势。其中70年代滁州市年平均气温最低,仅15.25 ℃;21世纪后年平均气温最高,为16.34 ℃。说明滁州市从1970年后增温明显,增温趋势从2000年后相对减弱。
1.3 四季变化
滁州市季平均气温与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一致,都呈逐年增加趋势。以春季增温趋势最为明显,气候倾向率为0.33 ℃/10年;夏季平均气温增温趋势较弱,气候倾向率为0.09 ℃/10年。1961―2000年气温有较大波动,但变化趋势不明显,2000年后增温趋势显著,2013年平均气温最高,为28.40 ℃。秋季和冬季的气温也呈逐年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28、0.32 ℃/10年,年际变化都是先减少后增加。
2 气候变暖对滁州市农业的影响
2.1 对农作物的影响
气候变暖提高大气CO2浓度。在一定情况下,CO2浓度越高越有利于植物生长,但不同农作物对CO2浓度增加反应不同。CO2浓度的增加将会使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增加。CO2浓度越高,细胞内外的CO2浓度差就越大,对于提升植物光合速率较为有利,进而增强水分利用率,但是气温升高时会增加蒸发量,又会降低水分的有效性。若气温增加、水分减少,农作物将会减产,反之增产[1]。
2.2 增加农业成本
气温上升后将会加快土壤内有机质微生物的分解,导致地力下降。以氮肥为例,经过相关部门的研究表明,温度每升高1 ℃,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速效氮的释放量将会增加4%左右,同时释放期也将缩短。为了确保原来的肥效,就需要增加4%的肥料用量。CO2的浓度越高,其光合作用越强,进而增加根部生物量,虽然补偿了土壤内的有机质,但若遇到干旱现象,会抑制根生物量的积累和分解。为了满足农作物的需求就要施用更多的肥料,增加施肥量也代表着增加经济投入,增加农业成本。
2.3 加剧农业病虫害
随着滁州市气候变暖现象不断加剧,将会破坏水热平衡和季节分配,进而加剧病虫害的发生危害。冬季气温越高,越有利于害虫和虫卵越冬,死亡率降低,从而引发病虫害;同时病虫害抗药能力不断增强,增加了防御难度,严重威胁着农作物的正常生长,这种现象在小麦和棉花种植区内表现尤为明显。由于气温升高,使得小麦和棉花的病虫害加剧,再加上农作物复种指数提升,对农作物病虫害的越冬繁殖十分有利,造成病虫害基数增加[2-3]。
3 气候变暖的主要应对措施
3.1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和布局
结合滁州市现有的气候条件,对农业种植结构进行合理调整,选择优良的农作物品种,扩大晚熟品种的种植面积,增强农作物的抗旱和耐高温能力,确保农作物稳产丰收[4]。
3.2 积极培育适应气候变化的作物新品种
加强培育具有抗旱、抗高温和抵抗病虫害的作物新品种,使其更好地适应气候变暖现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各个地区排涝、抗旱能力,提高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在对农田水利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应重视科学和节水灌溉的理念,使农业生产技术朝着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并能研制出与气候变化相适应的农业生产新工艺。
3.3 做好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
滁州市政府部门应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有效应对频繁出现的农业气象灾害;气象部门还应加强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报工作,并进行深入研究,提升气象预报的准确性。除此之外,还要拓宽气象灾害信息的渠道,使农民可以及时接收到气象信息,降低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5-6]。
4 参考文献
[1] 田祥东,韩景红,韩依水.浅析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农业与技术,2014(4):1.
[2] 龚年祖,胡珊珊,金华星,等.1961―2013年滁州市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35):198-203.
[3] 盖小波,蔡冬梅,黄丹萍,等.大连气温变化趋势分析及对农业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9(30):14772-14774.
[4] 彭长林,曾建华.吉安地区气温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J].江西气象科技,1995(3):29-31.
篇8
【关键词】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土地翻耕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的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的发展进程将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近年来,有关部门为提高玉米的生产效率专门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使得我国在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对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的研究很有必要。
1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的主要特点
1.1玉米栽培技术特点
栽培技术贯穿玉米培育与生长过程的始终,是促进玉米产量提升的重要环节,一般情况下,玉米栽培技术主要包括翻整耕地、选种晒种拌种、播种时间安排、选择种植模式以及施肥等部分。科学翻整耕地可以为玉米的播种与生长提供良好的基础环境。玉米的生长环境是精细土壤,因此在整地过程中,应注意将大块的整土翻为碎土,方便玉米的根系生长和营养成分吸收;在玉米的选种、晒种、拌种阶段,要选择推广的优良品质,选择合适的温度和光度将种子晒2~3d,经常翻动,防止受潮,用种衣剂、沼液等辅助材料做好拌种工作,降低玉米遭受病虫害的风险;在安排玉米的播种时间时,应遵循因地制宜原则,选择温度、光度、湿度、土壤肥度相协调的时间进行播种,同时注意在播种过程中做好防寒御暑等应急工作。目前玉米的种植多以机械种植为主,种植密度根据种植品种确定,避免间距过密或过疏造成玉米养分吸收不利和土地资源的浪费;在施肥过程中应注意施肥时间、施肥量及施肥条件等因素,在玉米种植的早期施加磷肥增加其生长过程中的营养成分,改善玉米的生长环境。
1.2玉米病虫害的显著特点及防治办法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常见的虫害问题有玉米蚜虫和玉米螟,玉米蚜虫是一种黑色小虫,数量较多且聚集,繁殖速度相当快,对植株危害性也比较大,可以用步行虫和瓢虫等生物天敌或者敌敌畏、马拉硫磷乳等化学药物进行防治。玉米螟是一种褐色飞虫,主要依附在玉米叶上,可以钻到植株内部,对玉米穗及其他部位产生破坏,有较大的危害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种植质量,可以在植株中心部位喷洒新硫酸乳剂,控制玉米螟扩散。常见的玉米病害包括黑粉病、小斑病和纹枯病等,不重视对田间麦秸和作物的处理会导致黑粉病,选玉米种时不慎选择感染了黑粉菌的玉米种子也会导致黑粉病,可用粉锈宁对种子进行搅拌,同时选择抗黑粉病的玉米品种、注意营造良好的种植环境和收割环境,有效控制玉米黑粉病,降低感染率。7、8月份天气炎热潮湿,是小斑病高发期,要及时施加有机肥,重视种植过程中的通风和排水,选择对抗病能力比较强的玉米种,或者对病原体进行有效控制。纹枯病会影响玉米的养分和水分吸收,降低玉米的产量和种植效益,在病发初期,在玉米植株上喷洒井冈霉素多菌灵等药物,能够有效防治纹枯病的传播。因此,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种植人员要结合具体虫害问题,对症下药、科学防治,有效提高玉米的产量和种植质量。
2玉米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土壤翻耕深度不够
玉米的植株体积较大,根系是支持植株的根源。如果土壤翻耕深度不足12cm,土壤比较松散,不利于玉米扎根,造成根系不发达,植株的水分和养分就会严重缺乏,尤其是顶部的部位无法吸收到水分,一旦有暴风雨来临就极易出现倾倒,导致玉米无法正常生长,从而降低玉米产量。
2.2玉米栽培方式粗放
玉米不仅仅是一种粮食作物,更是一种经济型作物。虽然农业相关部门在不断培育高产量的玉米良种,但优良玉米品种的数量和种类仍无法满足生产需求。目前,玉米栽培管理依然采用粗放式的农业生产模式,机械化程度较低,大水漫灌,劳作效率和玉米产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应注重玉米栽培的精细化,确保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出更高产量的玉米。
2.3栽培技术落后,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农业历史悠久,农民们大多还是凭借祖传和积累下来的经验进行农业生产。农民播种玉米时,往往错过玉米播种的最佳时期,或者为了盲目追求高产,种植密度过高,不合理的施肥,大大降低了玉米平均吸收的营养成分及土壤肥力。玉米品种很多,传统的种植观念会严重影响到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因此,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气候环境和种植制度,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栽培技术、种植不同的玉米品种,提升玉米产量。
3进一步改进玉米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策略
3.1认真翻耕,打好根基
玉米主要利用发达的根系在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玉米生长状况的好坏与根系息息相关。为确保玉米根系的茁壮生长,在选择和处理土地的时候,应该注重土壤的松散和肥沃,在翻耕土地的时候确保土地翻耕深度不小于12cm,为玉米创造一个更加适宜的生活环境。认真翻耕,打好根基是提高玉米产量的法宝。
3.2正确选种,科学栽培
科学合理的栽培技术包括选择适宜的土壤和优良的玉米品种,对种植土地进行探究和分析,做到因地制宜,根据具体地理环境选择最适合的玉米品种,适时播种、合理密植,配以合理施肥和合理灌溉,科学管理田地,根据玉米的不同生长期做好各阶段的养分保持工作和病虫害防治工作,选择合适的时间收获,保证玉米高产。
3.3政府参与,切实提高农民科学种植素养
农民群众是玉米栽培的主体,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对农民群众玉米种植技术的培训教育,做好农业咨询服务工作,定期开展农业知识讲座,深入田地指导农民群众做好玉米栽培前中后期栽培管理工作,保证科学播种、科学施肥、科学防治病虫害,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种植水平,确保农民群众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种植素养。政府部门仍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继续加大农业现代化建设,为玉米产量和品质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3.4科学预防玉米病虫害,切实做好病虫害防控工作
在玉米栽培过程中,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就是进行防治病虫害。在玉米的整个种植过程中,出苗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且免疫能力较弱,种植人员在预防病虫害的时候,应将重点放在出苗期,提高成活率。在初期的时候可以通过生物防治来完成预防工作,规模较大或危害较为严重时,采用化学防治方法。适当时机还可以利用食物链中的天敌来防治病虫害,实现更理想的效果。对于玉米病害的防治主要选择周边环境干燥,温度适中的地段种植,选择抗病品种,通过轮作、深耕等措施防止土壤细菌的增加,同时加强田间管理工作,保证玉米透光通风,减少玉米的病害影响。对于玉米虫害的防治主要有选用优质抗病毒能力强的种子和利用药剂进行防治这两种方法,提前根据玉米苗不同的生长阶段采用不同的驱虫方式,做好防御工作,加强玉米的栽培管理,提高玉米的抗虫能力。
4结语
综上所述,玉米的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必须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地理条件进行合理的选择。在未来的种植过程中,要结合现有先进技术,进一步完善玉米栽培技术,打好土地基础,科学预防病虫害,合理栽培,加大创新力度,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和玉米质量。
参考文献
[1]董大会.玉米栽培技术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家科技,2016(12):37.
[2]徐海云.玉米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下旬),2015(3):83.
[3]侯晓东,王蕾.论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中国农业信息月刊,2015(2):24.
篇9
关键词:作物;田间;管理;建议
进入七月份,玉米全面进入抽雄――孕穗期,水稻进入抽穗期,是加强田间管理,做好抗旱、防涝的准备工作的关键时期。应以争积温、促早熟为中心,采取拔除杂草、适时追肥、合理施用叶面肥、防治病虫害等有效措施,促进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确保适期安全成熟。加强田间管理,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促早熟。
玉米抽雄开花、水稻出穗将进入快速生殖生长期,对水肥等需求量大,抽雄至灌浆需水达到高峰,各地要酌情灌溉。同时,早施粒肥、喷施叶面肥等促进早熟。
二是清除杂草防草荒。
旱田拔除田间大草,清理田边地头杂草,降低草籽数量,以防导致明年草荒。水田要清除池埂、灌渠杂草,并重点清除田间野慈菇等大草,以利于水稻生长。对前期除草剂应用效果不好的旱田和水田,都不能再施用除草剂,只能采取人工或机械除草,避免产生药害。
三是防治病虫危害。
及时防治病虫害,根据气候特点和病虫发生规律,加大普查力度和频率,及时准确地掌握发生趋势和动态,及时预警信息,做到早发现、早预报、早防治。要重点做好玉米斑病、稻瘟病等主要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做好农药、药械等物资准备,确保发现一点,控制一片,坚决遏制大面积危害。作物进入各种病虫害多发期,各地要及时预测预报病虫害的发生趋势,跟踪调查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加大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粘虫、玉米螟、蚜虫、蝗虫、双斑萤叶甲、稻瘟病、水稻二化螟、稻曲病等重点病虫草害的监控力度,及时监测,早动作、早发现,科学有效防治,减少对产量的影响。在水稻进入始穗期(破口期),预计一周的时间将进入齐穗期,这一时期是水稻稻瘟病的最佳防治时期,因此,要抓紧开展对稻瘟病进行防治。
同时,要提前准备好各类防治药剂和防治药械,确保发现一点,控制一片,坚决遏制病虫害大面积危害。病虫害防治要严格按照标准施药,采用自走式高杆作物喷雾喷杆机和机载喷杆喷雾机施药的要选用优质喷头,注意压力、风向并严格控制药液量及行走速度。
篇10
一、如何更好的推动当代农业技术中植保技术的运用
1、积极建立病虫害预测警报系统,对其实施全面动态的掌握
积极建立病虫害预测警报系统,对其实施全面动态的掌握,这是实施植保技术的前提,只有准确的掌握病虫害的种类及发病时间,才能够有效、正确的采取多种有效措施进行治理和预防。病虫监测点的建立和运行,可以由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分工合作,对每种病虫害的检测都有专门的人员负责。最后,综合汇总每种病虫害的详细信息和数据,进行研究和总结,掌握全面病虫害的发展动态和发病时间,能够准确的进行警报预测,从而可以积极地进行治疗,减少损失,提高效益。
2、全面提高植保技术的宣传力度
在农业生产中大力推广植保技术的应用,这需要进行大力的宣传,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宣传的力度和广度。广泛告知农民朋友们植保技术的意义和重要性,与此同时,还应该帮助他们全面的了解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和基本信息,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在进行宣传的时候,可以结合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地区,综合利用会议召开、电视讲座、发放传单以及短信的形式,及时的相关病虫害的发展动态以及信息,提高植保技术的技术性指导,真正的帮助农民群众进行得当的防治,提高其对植保技术的积极性,有效的控制、治疗各种病虫害。
3、专业化植保防治队伍的建立,进行有序工作的开展
要想真正的推广使用植保技术,单纯的依靠病虫害监测点和大力宣传这是不够的,还需要专业化植保技术防治队伍的建立,只有这样,才能够进行有序工作的开展,为广大的农民群众提供更加专业、更加贴心的服务。与此同时,还应该积极的鼓励农民群众成立自己的植保队伍,通过对这只队伍的全面培训和技术指导,让他们深入到田间、农田去更广泛的指导植保技术的应用。
4、积极采用多种防治措施
积极采用多种防治措施,尽量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有效减少农产品中的毒物残留。为了更好的展开农药减量的工作,一方面需要广泛的推广使用新型的高效、低毒类的农药,另一方面还应该积极的开展多方面的防治工作,比如说,加大农业防治措施的开展,物理防治措施的开展,生态防治措施的开展,以及生物防治措施的开展。在进行绿色植保的整个过程中,需要综合的利用多种防治措施,最大程度的发挥植保技术的作用和重要性。
5、积极提升植保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宣传
积极提升植保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宣传,一方面,对于综合防治技术的大力推广和宣传,重点对物理防治措施的开展、生态防治措施的开展以及生物防治措施的开展进行宣传。一方面,需要积极的使用和推广植保机械,全面的提升农业生产的工作效率和施药水平。另外,加强高效低毒农药的使用。还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在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的宣传的时候,需要结合实验操作的方式进行,只有这样才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全面推动植保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发展。
二、关于当代农业技术中植保技术的运用的几点思考
1、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了植保技术的发展
在我国来说,植保技术的发展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而且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差异性也比较大。究其原因,地方性政府的态度与支持力度不够,不重视植保技术的推广,经费的有限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在开展植保中的各个环节都会遇到资金短缺的困难,不能够深入、及时的进行工作的开展,致使现在农业发展没有实质性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因此,要想真正的提高植保技术的应用,政府的重视程度是关键。
2、植保队伍整体水平比较低,不能够全面的进行宣传
对于植保技术来说,其宣传的都是新型的理念和技术,而现阶段的植保队伍的人员组成中,年龄普遍较大,因此,其掌握新技术和新知识的程度比较缓慢,自身所具备的技术和知识比较老化,又缺乏正规、全面、专业的培训体系,因此,对于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能够很好的进行解决,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植保技术的发展。因此,要想真正的提高植保技术的应用,必须全面提升专业队伍的建设。
3、检测手段相对落后
由于缺少专业人员的支持和资金的落实,致使很多地区的监测工作还处在初级的阶段,采用比较原始的手段,缺乏标准化的病虫害观测场和完善的检验检测实验室,仅依靠传统的信息处理模式,缺少科学性和时效性。在这样的监测手段下,无法得出准确、全面的资料信息,不能够真正的促进植保技术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