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9: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师范院校;Flash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17.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2-0000-02
Flash Course Teaching Reform Research
Sun Yanli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 Science College,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Harbin 150025,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from the Flash teaching reality,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in Flash Flash teaching reform,new ideas,the issues raised,combined with their experience in educational practice,from the 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ode method,teachers training and other aspects,the idea of Flash on Teaching Reform.
Keywords:Normal Schools;Flash teaching;Reform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科学的不断进步,教育事业的改革变更的步伐也随之加快。目前,大部分应用型高校以学生就业为主导,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借鉴优秀教学模式,结合专业特点,打破传统教学体系,构建顺应社会需求的项目化教学课程体系,为培养掌握知识善于动手实践的时代人才而努力。Flash课程作为教育技术系专业技能之一,培养操作实践型人才成为教学改革的首要目的。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分析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现状及内容
在我国,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借助信息技术来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在很多领域受到重视和普及,然而在很多师范类院校中,由于对计算机公共课的不重视,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岗位素质的锻炼仍然没有很深的认识,导致Flash的教学仍然沿用着传统的以理论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一板一眼的课堂传授知识,最先进的也就是通过多媒体播放来进行辅助授课,对于Flash学习这种动手能力要求很高的课程来说,意义并不大。
由于生源计算机水平层次不齐,而学校仍然按照传统的以专业分班的形式进行统一的Flash教学活动,导致有能力的同学重复学习,久之则失去学习兴趣;没基础的学生,因为课程进度过快,又无法有效掌握课堂内容。传统的大班教学方法导致老师将无法做到每个学生的针对性辅导[1]。
很多学校在Flash的教学方面仍然采用计算机专业化的内容和方法、教学标准生搬硬套在Flash教学中,导致学生会学不会用。而计算机专业师资力量的有限,很多老师并没有较高的计算机应用实践的经验,在Flash课堂上继续存在着老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的呆板、陈旧的教学方法,在现今的要求实践性的计算机课堂中无疑是一道“硬伤”。
(二)评价方法
上述的传统Flash教学问题导致了仍然沿用传统的考生成绩作为评价学生Flash能力的高低,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降低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无法让学生真正了解到Flash学习的思想和方法。虽然在机房考生,利用日常作业来考察学生学习效果等方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效果,但仍然会有很多学生只会考试不会动手,背离了Flash教学的目标。
二、Flash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针对当前学校Flash教学方法的单一现状,进行一些更加重视实践的教学方法的探索。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Flash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科目,其教学目的要以实用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事业的变化,课堂教学不能再是那种单一的照本宣科、言传身教的方式了。现代社会对学生的要求是不仅要学会知识,同时要能够应用技能[2]。因此Flash授课教师也应当在这方面进行思想观念的转变,改革从根本抓起,开展创新教育。
1.结合课程特点,增加课程实践。Flash教学内容不仅要紧密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侧重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要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专业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材施教。如果大部分专业的学生不具备或只具备较低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因此如何使Flash这门计算机类选修课程达到教学目标成为授课教师的首要任务。为理工类、文科类、艺术类专业学生都能在这门课程中有所收获,就需要任课教师根据各自专业的特定,设置相应的课程教师方式,加入更多自己动手上机实践操作的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定、自己的爱好来做出相应的Flash课程设计,给枯燥的Flash课程增加更多的趣味性,来调动这些非计算机专业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将是非常有必要的。
2.偏重实用性教学。现代社会中,知识非常繁多,如何将所学知识更好的应用出来是学生的学习目标,而如何引导学生去学习知识并学会应用是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Flash课程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因此老师的教学不该停留在书本上知识的传授,而应当带学生动手自己操作,实践是最好的教学方式,更多的去实践应用也能更好的让学生掌握Flash的知识,掌握实践类课程的学习方法[3]。在动手的过程中将所学知识应用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样的学习效果自然就好,学生的学习热情也高。
(二)教学模式方法的改革
1.教学方法改革的对策。Flash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强的科目。学生在传统的学习过程中会感觉枯燥乏味,有没有实际的操作训练,导致学习兴趣随着学习的深入而减退。究其原因所在,则是因为课程的实践性无法和知识的学习同步,实践技能的应用无法与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同步,而难以适应教学发展的需求,因此传统教学模式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笔者认为,任课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探讨以学生实践为核心,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方案的建设,以实践为导向,以项目化教学法为基础,提高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从各个方面探索Flash教学改革的模式方法。
2.教学方法的改革。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教授学生知识,而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Flash项目化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满足高等教育遵循现代教育的教学规律及先进理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为中心思想的目的。
项目化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符合构建教学理论,以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组队合作完成一个项目实践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可以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进行结合,发掘学生潜能,题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与企业生产过程实际相关的项目,学生在其中可以独立制定工作计划并亲自制作Flash来达到目的。通过请教老师、同学,学生自己处理在Flash项目制作中的困难,解决实际问题,最终结束后将会由老师和同学共同评判该项目的成果,给予评价[4]。项目化教学法作为教学工作的一个部分存在,不能代替课堂教学,也不能单独完成。
通过项目的开展和后期的总结,学生可以根据课堂知识,充分应用在实际的项目中,锻炼学生动手能力,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项目化教学方法的开展将使得Flash设计制作课程的学生拥有比平常更多的动手机会,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反过来促进项目化教学方法的改进。
3.教学模式的改革。从以课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将课程理论和动手实践相结合,在课堂同步进行,不仅教授给学生知识,也要让他们懂得如何去运用来解决问题,加强课堂的教学互动。另一方面,以学生就业为教学导向,开展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将实践应用于教学中,将项目化教学贯穿始终,挖掘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通过让学生进企业实习,实现以学生为主题,以实际项目为载体,达到训练学生所学技能、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
4.考核模式的改革。考试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察的重要手段,以前是重点考核学生学习知识的多少,现阶段需要转变为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运用来解决问题的能力。Flash课程考核方式应该多样化,例如,总成绩可以由平时、综合作业、期末三部分成绩构成[5]。具体表现为:课堂操作和考勤作为学生的平时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20%;课程结束时的综合大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个Flash设计的实际项目,用来考察学生课堂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占总成绩的40%;期末的考试也将在机房进行,来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基本的知识应用能力,占总成绩的40%。
这种改进的考核方式可以督促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用功,通过平时的小项目锻炼自己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加深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达到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三)师资队伍的培养
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保证Flash教学方法改革顺利进行的前提。教师队伍建设要满足专业性、企业性的要求,专业教师应当有在企业进行实际工作的经历,参与过企业项目的开发建设,有着实际工作的经验,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项目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项目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参加动画设计师的资格认证,不定期开展学术交流、邀请名家到校进行专业讲座,开阔教师视野,题高教师教学水平,为学校培养出更加符合Flash教学改革的岗位教师人才。
三、结语
Flash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化的过程,以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为原则,以企业实践的方式,以课程与实践相结合的项目化教学方法为指导,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达到教、学、练为一体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应用Flash知识技术去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Flash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只有不断发现问题,改进问题,以学生掌握技能为目的,不断尝试、创新、探索,才能使课程保持发展,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建设一流的示范性课程,培养一流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孙睿.“Flas制作”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06(4):101-102
[2]王德才,湖波.多媒体编辑与制作项目化教学研究总结[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8(9):125-127
[3]李林.《Flas制作》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8(3):132-133
[4]刘云桥,王东红.Flash课程的任务驱动式教学研究[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8):40-42
篇2
中职化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及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当从学校实情着手,选取与中职学生、学科特点相匹配的教学手段,强调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的教学改革思路,有效锻造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促使实验教学机制满足现阶段化学创新人才培养要求,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本文研究中职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现阶段中职化学实验课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化学实验是培养中职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掌握实验基本技能的重要实践环节。当前,中职化学实验课教学存在教学环境问题、教材问题和实验设备问题,影响了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1)教学环境问题。受学生人数较多的影响,教学环境有时不太理想,影响了化学实验效果。即便教师在实验前细心教授,强调所需注意的相关事项,认真演示,学生进行实验时不停巡视,指出学生的不足并予以纠正,还是有部分学生出现不规范的实验操作行为,未能得到及时纠正。
(2)教材问题。化学实验内容是根据化学教材安排的,设定的实验多为传统陈旧、基础验证性实验,而与时俱进凸显当代化学学科发展趋势的实验、密切联系生活实践的实验,则相对较少,甚至没有,因而影响学生的实验兴趣。
(3)实验设备问题。同样是受学生人数较多的影响,使得一台实验设备不得不要供多个学生共同使用,存在部分学生鱼目混珠、滥竽充数的现象。此外,多数化学实验设备较为陈旧,难以满足化学学科发展需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中职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职化学实验课要与时俱进,大力进行改革创新。教师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理论知识,不断深化中职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要促进中职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可以从以下相关策略着手。
(1)优化化学实验课程结构,强调理论与技能并重。化学实验有利于学生客观认知物质世界本质,深入理解化学理论知识。现阶段的中职化学教材中,多为验证性实验内容,而突出探究性的实验内容则相对不足。鉴于此,应当对一系列化学实验项目进行调整,优化化学实验课程结构,强调理论与技能并重。要结合中职学生特点、化学学科特征对化学教材进行科学编排,紧扣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能力要求进行优化整合,着重培育学生的知识实践应用能力。要求中职学生自主开展多种实验,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2)完善实验核查机制,系统评定学生成绩。科学工作离不开实验数据的支持,在日常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务必对实验原始数据予以及时记录,并在组长检查确认后才能离开实验室。严格要求学生把握实验重点、理顺实验思路,做好实验报告记录工作,引导学生对实验环节进行剖析并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地提升学生问题分析与处理能力。实验考核应当全面凸显学生的实验态度、操作水平及科学精神,改革传统实验成绩过多关注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的考核方式,突出系统评价的考核方式,将考核贯穿到各个实验的所有环节。在系统评定学生成绩时,要把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创新思维的发展、操作技能的提高、观察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如此,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结合教学要求努力开展一系列实验研究,收获令人满意的教学成效。
(3)关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构建良好的硬件环境。在中职化学实验课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中职化学实验课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要想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培养,中职学校就应当积极关注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构建良好的硬件环境,强化学生的技能教学,改善化学教学质量。结合化学实验专业设备部署标准进行配备,建设满足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的专业实训、仿真实验室,为学校教学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篇3
【关键词】食品营养与卫生学;教学改革;探索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教育更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食品营养与卫生学》是食品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在曲靖师范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已6年,基本都是以传统教学的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教学方式授课,长期以来,传统教学仅仅以考试分数作为考核方式,让学生实际操作动手能力较差。因受课时的限制,教师在教学中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导致学生机械性地“学”,长期这样,难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受到影响。课程结束后,很少有学生能将学到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因此,为了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者从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出发,分析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结合《食品营养与卫生学》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探索适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旨在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课程体系改革,加强教材建设
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目前的教材涉及的内容多,范围较广,且内容陈旧,课程的核心是教学内容,内容的合理性和先进性直接影响较学效果。(基于岗位需求的食品营养与卫生学课程改革)教师应及时更新教材版本,及时结合当前研究现状补充学科前沿知识,对一些陈旧的内容进行删减,新加入国家的一些食品相关法律法规。例如:2016年5月28日,国务院印发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这个计划里面提出在2018年底前,要查明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影响,我们云南省农田土壤受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重金属有迁移性,会从土壤迁移到农作物中,因此,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对于重金属检测的章节更加详细与实用。可在每章内容前加入学习目标,需要掌握的技能。正式章节中补充阅读资料和一些思考内容,为老师开展积极教学法提供内容上才支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加入相关内容的案例分析,让学生由以前的被动学习转为主动积极讨论分析问题中掌握知识。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不是被动学习,提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使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在课堂上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效果。课堂上就应该实现学生真正的学习,而不是让学生在课后再花大量时间进行学习。否则,就意味着课堂上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是低效的。例如,课堂上老师鼓励学生记笔记和使用思维导图,记笔记是一种有效积极的学习方法,也是最为简单的活动之一。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养成每堂课记笔记的习惯,因为当教师在进行讲解时,记笔记能确保学生保存主动的意识参与。利用实验室进行练习,教师在实验室给学生提供演示后,学生可以自行进行实践练习,教师可以在教室里走动以检查所有学生的进展,并给有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支持。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观察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简单评估学生的排名和能力。同时,这种方法也可以告诉教师教学是否有效,是否需要回顾某些教学内容。利用同伴合作和小组合作,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学习。另外,在课堂上还可以进行案例研究和项目教学。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本课程全面改革一张试卷定成绩的传统考核方法,期末总成绩由平时出勤率(10%)+课堂讨论及案例教学成绩(10%)+试验操作成绩(40%)+理论成绩(40%)构成。这样在注重理论、概论知识的同时,加大实际操作的考核。通过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不仅使学生的上课出勤率有所扭转,考试过关率显著提高,而且考核结果能客观反映学生对该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
[1]龙芳羽,刘斌,王敏.《食品营养与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4,28(4):31-32.
[2]贾小丽,葛秀涛,孙艳辉,等.《食品营养与卫生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3(2):127-128.
[3]赵海峰,倪淑华,王忠霞,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改革探讨[J].山西科技大学学报,2008(10):545-546.
篇4
关键词:旅游规划学;教学改革;实践教学;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5-0142-02
0引言
“旅游规划学”是教育部和国家旅游局指定的旅游管理专业核心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也是我国旅游学研究中的一个成长最快、最具中国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新兴研究方向。这门课程一方面向学生传授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旅游规划及旅游开发等相关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应用能力,对于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素养,提高就业率,更好地服务于旅游产业发展等意义重大。
伴随着旅游规划研究与实践的飞速发展,大量的专家学者纷纷置身于这一研究领域当中。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数字化期刊群检测搜索了多篇“旅游规划学”教改论文。其中,杨朗探讨了“旅游开发与规划”课程的全方位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李广宏强调了案例教学在“旅游规划”课程中的重要性;吴艳茹提出了该课程教学模式的主要思路;赵媛分析了如何在该门课中展开教学与研究相结合;郑辽吉指出学生在旅游规划课程学习中的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郭海燕等强调应结合社会实践培养出规划人才。以上研究对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规划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与对策借鉴。
1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规划学”教学现状分析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于2001年开始招收旅游管理专业学生,2005年开设本科专业,2012年初成立旅游管理系,设置旅游管理、艺术设计、会展经济与管理、旅游管理(会展管理方向)4个本科专业方向,在校生700余人,其中旅游管理专业开设了“旅游规划学”课程,属于专业必修课,在第7学期开设,32个学时。
近年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管理系教师承担了多项与旅游规划和开发相关的省、市级课题,如2006年辽宁省林业厅的自然保护区规划项目“辽宁省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总体规划”,2008年大连市发改委的区域规划项目“大连长山群岛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2010年大连市台盟市委的派专题立项课题“建设大连国家海洋公园研究”,2012年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海洋公园型旅游目的地保护与开发研究”等,以及20余项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旅游区总体规划、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旅游项目策划等工作。大量的旅游开发实践提高了教师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了“旅游规划学”课程的教学水平。
2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规划学”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管理系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喜人的成就。(1)确立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德育教育为主线,以学生为根本的发展方向。(2)旅游管理系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大部分教师具有双师资格,发展潜力巨大。教师教科研成果丰富,获批省市各类科研项目60余项,公开600余篇,出版各类学术专著20余部。(3)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高优良的校内外实训条件。学院内建有调酒实验室、客房实验室、中餐实验室、西餐实验室、导游实验室、茶艺实验室以及会展实验室、装潢艺术实验室、计算机实验室,学院5800余平方米的酒店为学生实习提供了理想的实践环境。
以上发展成绩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管理系“旅游规划学”课程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该课程教学尚存诸多不足,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课程的特殊性给教学增加了难度
该门课涉及范围较广,包括:经济、地理、历史、文化、城市、建筑、交通、生态和艺术等众多学科领域。一个旅游规划项目包括:资源调查与评价、市场分析与预测、主题形象设计、功能分区、空间布局、产品设计、环境保护、基础设施规划、投入产出分析、市场营销、图件制作等多方面内容。因此,要想完全掌握旅游规划学知识体系,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广泛涉猎多学科的知识,实现各知识领域的融会贯通,这无疑是对该门课的任课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旅游管理系现有教师20人,学缘结构科学、学科互补。专业背景涉及旅游学、管理学、地理学、经济学、艺术学、生态学、统计学、市场学、规划学、文化学、心理学、信息系统应用及数学模型构建等学科。毕业院校包括兰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大连工业大学等,师资可以胜任“旅游规划学”课程的理论教学。然而,教师们参与的规划实践项目较少,旅游规划实务经验匮乏,对教学水平的提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2实践教学不足,教学方法陈旧
“旅游规划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将教学重点着眼于实践教学。然而,由于受到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实践教学往往仅停留在表面。
近年来,很多“985”、“211”高校配备了3D乃至4D的虚拟旅游规划设计实验室或旅游规划与景观实验室等。而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规划实验室建设目前尚属于空白,校内的实践教学工作尚未展开。同时,学院还缺少制图实验室,再加上旅游管理专业的生源多为文科生,要求能够熟练操作软件制图较为困难。毕业生大多仅了解旅游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只能做一些撰写文本初稿的基础工作,不能画图甚至不识图。
由于承担的规划项目少,学生全程跟随教师参与规划的机会更少,即便能够参与,也只是做一些前期市场调研、资源调查或文本初稿撰写等基本工作。真正能够让学生提高能力的景区规划和产品设计,往往也只能以校园或附近公园作为实例进行项目设计和空间布局,可操作性差。目前,实践教学仅仅是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去市内,主要是学校周边的景区进行参观学习,由于经费限制,在景区参观学习的时间也仅有一天,学生走马观花,收获很小。
2.3规划专业软件及原理课程开设较少
旅游规划除了理论与方法的讲解外,图件制作也占有了较大的比重,尤其是在总规基础上进行的控详规及专项规划等均需要进行包括建筑风格、材质用料、色彩样式、高度、竖向、容积率、建筑密度、红紫线宽度等一系列规划,需要开设多门专业制图软件及相关课程。旅游管理系的艺术设计专业已开设AutoCAD、Coreldraw、Photoshop、环境艺术设计原理、公共空间设计等课程。旅游专业在进行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编制时可以考虑为本专业的学生开设以上课程。
3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规划学”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3.1强化实践教学,改进教学方法
旅游规划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很多知识点仅凭借传统的教学方法还远远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必须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学校周边的旅游景区进行实地调研,调研内容应涵盖: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旅游市场分析与预测、旅游形象策划与设计、旅游景区分区与布局、旅游产品创意与规划、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及规划图制作等。经过实际考察验证教师所讲授的专业内容,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有利于同学们巩固所学内容。
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实地调研的基础之上,还需要加强与大连市各知名旅游景区的合作,包括:老虎滩海洋公园、金石滩景区、圣亚海洋世界、森林动物园、东鸡冠山景区、世界和平公园、白玉山景区等等,力争将这些景区建设成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规划调研的实习基地。此外,还可以开展野外教学,将课堂搬到野外,在大自然中进行实践教学。通过这样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不但增长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而且还利于大家对旅游系统中各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进一步领悟,同时增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增长学生的成就感,实现课堂与社会的完美结合。
实际上,能够让学生直接参与到规划项目当中去,这对其专业能力的增长是最为有效的。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作为近些年才逐步崭露头角的新兴院校,其旅游管理系的教师们能够主持或参与高档次、大手笔的规划项目的机会还比较少。鉴于此,教师们尚需在不断努力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广泛联系社会各界,积极争取各级规划项目,以期为学生提供珍贵的参与实践的机会。尽可能地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本科四年的学习过程中直接参与一次旅游规划的实践。
3.2创建规划实验室,丰富教学手段
目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的旅游规划实验室建设尚属空白。学院亟需建立旅游规划实验室,凭借4D技术完成旅游区的虚拟现实化。通过实验室教学,让学生学习到国内外各级别规划的经典案例;对虚拟的待开发旅游区进行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旅游形象策划,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旅游产品设计,旅游辅助设施规划等规划实务训练;并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室学习制作旅游规划的相关图件,以达到每位学生都具备一定的规划图件绘制能力这一目标。
使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利用目前的多媒体教室及未来拟建的旅游规划实验室,通过多媒体、幻灯片、投影仪等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以视频、动画、图片等直观形式运用于教学之中,同时适当配以音乐,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旅游项目策划的过程中,可结合旅游项目策划的几种方法相应地引入国内外经典策划案例。此外,在师生互动教学中,可以鼓励同学们将自己创意的方案通过幻灯片、视频等方式进行展示与教师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和探讨。
3.3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相对于其他课程,“旅游规划学”是有一定技术含量、体现学生综合竞争能力尤其是创意能力的核心课程,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不仅要能够进行旅游规划的创意、写文本,还能够制作PPT,能够设计基本的规划图件。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管理系本科专业应适时适量开设与旅游规划相关的基础课程以及专业制图软件课程,包括:区域分析与规划、生态旅游学、地图学、遥感与测绘、景观设计、环境艺术、公共空间设计、AutoCAD、Freehand、Mapinfo、Photoshop等课程,将学生培养成为既能够出策划、写文本,又可以制作规划图件的专业人才。
为了解旅游规划界最新动态及兴起的规划手法,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助长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还可以定期邀请业界知名专家学者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管理系开展专题讲座,拓宽任课教师与学生们的专业视野。
4结束语
“旅游规划学”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任课专业教师需要通过参与旅游规划实践提高教学水平;还应建立旅游规划实验室,为实践教学提供硬件支撑;提高景区参观学习的有效性,增加学生参与规划实践的机会;完善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唐建兵.“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分析—以成都大学旅游文化产业学院为例[J].教育与教学与研究,2010,24:85.
[2]杨朗.“旅游开发与规划”课程教学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J].甘肃农业.2006,(10):254.
[3]李广宏.“旅游开发与规划”的案例教学法渗透[J].高教论坛,2007,(2):119.
[4]吴艳茹.“旅游规划”课程教学设计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106.
[5]赵媛.“旅游规划”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8,(32):125.
[6]郑辽吉.“旅游规划学”教学中的工具使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6):104.
[7]郭海燕,冯晓华,天振江.对“旅游规划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7):142.
[8]娄思元.旅游规划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J].旅游教育管理,2011,(3):68-69.
篇5
关键词:药事管理学;执业药师;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药事管理学》课程是药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重要科目之一。本课程内容具有文字叙述多、政策法规性强、知识点多而分散、信息量大、内容比较抽象难懂、时效性强等特点[1],学生感觉难以理解,掌握起来较难,这将影响毕业后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通过率。而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通过率可间接反映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以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改革为导向,对《药事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达到提高通过率的目的。本文以2016年版《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大纲》的新变化为导向,结合《药事管理学》课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构建案例教学与任务驱动式教学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目的在于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强其职业技能,将学生培养成有执业药师素养的药学服务型人才。
1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
《药事管理学》考试大纲变化最新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对药事管理与法规的考试大纲进行了修改,对药品的使用环节进行了重点考核,强调了考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性,体现出了“以用定考”的新思路[2-3]。增加的内容有: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含特殊药品复方制剂、兴奋剂的管理;变更的内容有:将“保健食品管理”变更为“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和婴幼儿配方食品管理”等。
2《药事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药事管理学》课程的传统教学仍是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将相关知识点、法规等采用PPT或者板书等方式向学生进行一一讲授。具体而言:(1)惯性思维难以克服。多数教师在讲授课程时,主要让学生熟悉法律条款,达到记忆的目的,因此采取灌输的教学方式讲授法规条款,并不去思考深挖,立法的原因何在?法律实施效果如何?而学生在学习课程时,也是存在一定的惯性思维,仅仅对课程内容进行死记硬背,为了考试而去学习,导致这门课程变得乏味。(2)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目前,《药事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仍以课堂讲授为主,这与学校及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学时受限、学校与企业联系较少等诸多因素有关,导致实践教学难以实现,对于具体的药品生产监督、药品经营监督、医疗机构药事等进行真正有效的管理更是望尘莫及。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效果往往较差,将来的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事管理学》通过率也较低,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的药事管理能力往往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即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实际的药学管理工作。
3《药事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
3.1教学内容的改革
3.1.1结合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大纲,实时增加最新法规药事法规存在一定的时效性,教材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往往滞后于药事法规的制定,教师在选择教材时,在选择最新出版《药事管理学》教材的基础上,适当对最新改动的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大纲内容进行补充,可增加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和婴幼儿配方食品管理的介绍,补充教材的不足,实时传授最新的法规知识。3.1.2知识结构的层次性整合为了提高和体现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可在一定程度上对《药事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以便于对知识的梳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知识结构的层次可分为基础模块和应用模块两部分,基础模块包括药品的监督管理体制、药师、药品;应用模块包括药品生产管理法规、药品经营管理法规、药品使用管理法规[4]。通过整合后,所需要讲授知识点的层次分明,有助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不同层次对所学知识点进行理解和掌握。
3.2教学方法的改革
3.2.1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模式是《药事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主要方法之一,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为目的,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开展互动讨论和学习,提高学生自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5]。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提供讨论的案例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保证所举案例的真实性,教师可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焦点访谈》等节目资源获得真实可靠的案例,比如在进行介绍关于假药与劣药的区分及所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内容时,可以引入经典的“毒胶囊”事件,“欣弗”事件等,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6]。其次案例的典型性,所选的案例应该包括教学中的知识点,学生可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充分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比如介绍品与的管理相关内容时,举例青少年因滥用联邦止咳露成瘾的事件,让学生直观感受品与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借此机会让青少年认识到要珍爱生命,远离。再次是案例时效性,不能将十年前或者更早的案例进行教学,需要教师时刻关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及新闻报道的相关资料,并与当前的热议话题相结合,与学生达到共鸣,围绕案例发表看法进行讨论[7-8]。3.2.2任务驱动式教学教师将《药事管理学》的课程内容设计成不同的工作项目,让学生在学习课程内容时,带着问题和任务去学习思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在学习药品的识别与分类内容时,让学生首先进行自主学习,带着问题和任务,将学生分组后,教师与校企合作的药店联系后,带领学生到药店去找出各类相关药品:包括进口药品、中成药、外用药、甲类非处方药、乙类非处方药等,识别药品后进行记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习的自觉主动性,与传统课堂讲授教学相比,学习效果显著提高。3.2.3现场教学现场教学优点在于让学生有更为直观的感性认识,可发挥本校与本地多个医药企业和药厂合作的优势,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9]。比如介绍药品生产质量管理(GMP)相关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到校企合作的药厂进行现场参观学习,一边教学,一边学习;在讲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时,可带领学生到校企合作医药公司参观学习,熟悉实际工作中药品是如何进行批发和零售。3.2.4讲座教学定期邀请相关医药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和管理部门的专业人员进行药事管理的讲座,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药事管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让学生与之进行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3考核模式的改革
《药事管理学》课程的考核内容在满足学校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应该以国家执业药师考试大纲为指导,建立相似的练习题库,帮助学生快速的理解和记忆主要内容。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题型都是选择题,以单项选择题居多,而以多项选择题难度最大,因此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答题的正确率。作为高校的学业教育,其教学内容往往是具有广度和深度的,因此,我们在期末考试试题设置上,应在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现有题型基础上,增加名词解释、案例分析等题型,以检验学业教学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达到了国家执业药师考试的要求。4结语《药事管理学》课程作为药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和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重要科目之一,高校教师应充分解读《药事管理学》实际教学内容与国家执业药师考试大纲的关系后,根据资格考试要求,构建教学新模式,实时关注最新法律法规,注重体现授课中知识结构的层次性;以案例教学模式为中心,辅以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结合现场教学和讲座教学等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兼顾高校学业教育和国家执业药师考试的要求改革考核模式,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激励学生有针对性地完成学习任务为目的,适应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需求,将学生培养成有执业药师素养的药学服务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奚苗苗,段佳林,郭超,等.EBL、CBL、PBL综合教学法在药事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药学教育,2016,32(2):43-46.
[2]李琳,刘叔文.以执业药师考试为导向的药学本科生教学改革[J].基础医学教育,2016,18(1):39-41.
[3]赵颖,郑一敏,宋丹.基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药事管理学课程改革策略与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4):129-130.
[4]饶君凤,吕伟德,陈郁.《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2,(19):134-135.
[5]韩薇,杨瑞虹.案例教学法在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中的应用及效果[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6,26(3):78-79.
[6]黄皓,袁晓玲.案例教学法与Seminar教学法在“药事管理学”课堂教学中的联合运用[J].宜春学院学报,2015,37(12):113-116.
[7]朱虹,刘兰茹,兰恭赞,等.基于专业思维能力培养的《药事管理与法规》多案例教学应用[J].中国药事,2016,30(6):540-544.
[8]唐冬蕾,辛征骏,张珵.基于执业药师人才培养的药事管理学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7):77.
篇6
关键词: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一 开展《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伴随着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繁荣,会展业也逐渐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但是,与我国当前会展行业快速发展相矛盾的是我国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的严重匮乏。高职院校作为我国会展人才的重要培训基地,其目前《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弊端已经严重凸显,使会展设计教育与市场需求出现了严重脱节,给我国会展行业的发展设置了严重的障碍。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加快《会展设计》的课程教学改革,为我国会展行业的发展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所以说,高职院校开展《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是非常重要的。
二 加强《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对策措施
近几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对于《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一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且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笔者结合现有的经验以及自身的教学实际,就当前加强《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措施,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发展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1)以实践为基础,优化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进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开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会展设计有是一门具有极强应用性的课程,因此,加强《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应当立足实践这一重要基础。就我国当前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来看,基本上包括基础理论课、基础专业课以及专业技能课三大模块,但是却存在着基础课同技能课不能有效衔接、技能操作与设计应用相互脱节的问题。各门课程之间没有前后方面的必然联系。而且,目前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基本同本科教育相似,这同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相背离的,使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学生在就业时难以突出自身优势。因此,高职院校应当优化该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加大专业技能与设计实践课程的开展力度,提升学生的应用技能。
(2)树立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来说,创新性思维是非常重要的。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在第一学期就进行创新思维的锻炼与引导,在开展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增加学生自我探究课题的引进,使学生能够直接参与到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实训项目中来。应当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观察生活中来自各个方面的艺术表现,为自身创新精神的培养积累素材,使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较高水平的活跃度。
(3)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教育
在会展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还应当加强同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工作室制度,以工作室为单位进行合作办学,共同开发;加强实训基地建设,进行项目开发。在会展行业发展的旺季时期,特别是华南地区的厂交会时期,这段时期的会展设计师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由教师带队与企业进行工学结合,与会展设计课程结合进行实际项目设计,使学生能够真正接触到进行会展的设备以及相关材料,能够参与到会展现场进行观摩与流程跟进。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使学生对整个会展设计流程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认识,而且还有助于企业项目的高效开展,从而有效实现校企双方的共赢。
(4)调整课程配置
理论是指导实践的根本,因此,高职院校开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也离不开理论知识的有效教学。因此,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还应当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社会文化课程以及创造学理论课程的教学课时,使实践性、探索性的实训项目能够与基础文化课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在掌握基本艺术设计技巧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实践性探索方面的研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课题设计的方向,让学生们组成工作小组,以工作小组为单位开展团队协作,探索创新实践,不仅能够提升学生们的创新水平,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就我国当前会展行业的发展状况与发展速度来看,我国对于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大的,作为会展教育核心一环的会展设计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对于会展设计所需不同层次的人才,有必要对国内高职会展设计教育现状进行总体分析研究,结合实际会展设计人才市场需求,从艺术设计的角度出发对《会展设计》课程进行改革,从而有效适应现代会展业的发展。
三 结束语
通过上述两个部分的分析与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开展《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完善、不断改进。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抓住当前会展行业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积极推动我国会展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切实推进我国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的高质量培养。
参考文献
[1] 陈献勇.会展经济发展与会展专业教育[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
篇7
【关键词】家具设计;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一、《家具设计》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家具设计》是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学好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通过家具设计的学习,学生应初步掌握家具设计的基础知识及其室内外环境中的应用,为进一步的专业设计课学习打下基础。目前,大部分院校本门课程还停留在对理论课程的讲授上,脱离了企业的实际环境,即使有一部分院校在实训课中加入了企业模仿的部分,也仅仅是题目的虚拟,缺少公司各个环节的衔接,不利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和对企业的适应性,无法满足社会人才需求标准。导致学生在就业时仍然对实际无法控制与掌握,无从下手,对企业的工作流程与企业环境很难适应。因此本门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及未来行业的需要,对本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首先,对课程教案的改革,不局限只是传统的教材,应在教材的基础上,增加最新的国内外家具设计行业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计等方面动态的内容,丰富教案内容,做到实时更新。同样在课堂教学内容中也应注重中国传统家具设计的讲授,中国传统家具系统中所蕴含的设计原则在现代家具主流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可以通过从中国主义的某些设计元素中设计一系列现代家具,从历史中获取更多的灵感。[1]同时不应局限在原来的室内家具的设计,而应该延伸到户外家具设计。其次,教材建设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基础,由于中国家具设计高等教育滞后于家具产业的发展,所以一直缺乏适用民办本科院校的家具设计专业教材。针对这种现象,可结合家具设计课程改革的实践,制订家具设计专业教材编写计划。在教材编写上,可学习并借鉴国际一流大学家具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引入国内外家具材料、家具工艺、家具设计的最新成果。最后,可以改变原来传统家具设计课程中的模拟设计形式,将作业改为真实设计课题,把项目案例式教学引入课堂。一改国内大部分学校家具设计以及环境设计专业其他设计类课程中存在的共同问题,将我国民办本科设计教育与国际一流大学设计教育体系接轨。教学课程设计作业要求学生动手实践,学生自由讨论,激发创新思维,分层教学。将单纯的家具造型设计作业与国际、国内的家具设计大赛、专利发明大赛设计项目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真正的国际与国内家具设计大赛的激烈竞争中去表现自己的创造性设计能力,同时也是在全方位的考验教与学双方的真实水平。[2]这种家具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改革教学方法就是要在本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基础上,通过理论课程、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实际调研、团队合作、企业考察、方案展示等,把理论和实训相结合,真正改变传统单向授课模式,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翻转课堂教学。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中,把老师本身从一个单纯教学演示角色转变为一个复合型的教学导演角色,从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学传授者转为教学活动组织者。变“灌输式”为“启发式”,变“重点培养”为“普遍培养、因材施教”。[3]在教学改革中,提倡创新思维教学法,对学生进行设计启发,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设计。在教学方法上可以抛开传统的教学形式,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内容的示范作用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家具设计课程中的人体工程学部分,让学生以自己为设计对象,体验躺、卧、坐哪种位置、哪种角度最舒服,最符合自己的需求,通过参与、亲身体验,不仅获得了感性认识,且对设计有了较直观的认识,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采用优秀家具实物或播放家具图片、幻灯、视频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家具设计大师的作品。通过分析这些大师的优秀作品,在立体的形态中分析家具设计的要素、特性、结构、人体工程学等,把体现在立体设计中的节奏、曲直、刚柔、质感、色感,随着环境、角度、时间而变化的因素,与稳定的形、色、质的本质的区别,理解大师的作品。“教师课堂教学必须突出案例教学”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对接,进一步体现出专业建设或课程教学的校企融合、协同创新相一致。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及社会对本专业学生能力的需求,将实际方案带到学生课堂中,构建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训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实践课程体系,完成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走“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改革道路,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4]
四、教学评价的改革
教学评价的改革把区别学生转向发展学生,不再看重结果,转而看重过程,通过过程性考核方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掌握程度。通过学生之间的自评和互评,能够明确自己的不足与差距,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进行自我反思与改进。同样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增强自信心,从而更快、更好、更客观、更全面地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定,达到学习评价的真正目的——以评促学。
五、结论
总之,民办本科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家具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有非常明确的方向性和开创性,并且涉及课程体系设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方面的改革,其中重点是强化课程体系建设,特别注重学生素质培养和能力培养,建立以家具设计和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即在基本设计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5]以实际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重点,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为本位多个环节上进行改革,才能真正实现根本的改革,实现民办本科艺术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方海.代家具设计中的“中国主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彭亮.家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4(06).
[3]张文超.我国本科家具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
[4]马振山.家具产业人才培养中校企合作模式分析[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8(07).
篇8
关键词:地域文化;旅游产品;教学改革
1旅游专题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目的
1.1提高学生旅游专题设计的专业综合能力
首先,提高专业知识能力。立足地域文化,植根教学课程,精炼教学内容,区别于大而泛的设计主题,开创地方院校特色教学理论,储备专业知识。地域文化是一个地方或者一个区域特有的文化体系,在教学理论实践的指导下,对地域文化中独特的文化因子进行概括、总结、提炼,并运用于旅游产品设计中,对充实专业理论结构,丰富专业视野,将专业理论知识具体化、现实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能够依据本地特色,结合专业知识,开创和挖掘旅游专题设计元素。其次,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将地域文化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理论支持,不仅丰富了旅游专题设计的文化专属性,而且在对地方民俗民艺以及其他地域文化挖掘中,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实际模仿、操作,有利于探寻和总结出更好的设计元素。一方面,在无意识的模拟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促使地域文化基因得到良好的传承和创新。再次,提高综合研究能力。旅游专题设计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涉及设计学、营销学、民俗学、美术学、符号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而地域文化作为一种综合学科,需要运用综合学科的研究方法来挖掘,提升旅游专题设计的相关人员的综合研究能力。
1.2建立健全课程教学体系
首先,建立健全理论教学体系。将产品设计学、人类文化学、民俗学、符号学、市场营销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融入理论教学体系,以地域文化为具体的文化研究依托,结合旅游产品设计方法,构建完善的课程理论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该门课程的理论教学成果。其次,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一是打造创建旅游产品设计体验中心或者创新实验室,收集保存典型的地方民俗、自然风光、旅游工艺品,便于实践教学操作。二是开发旅游产品制作实践基地并与地方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民艺制作中心合作,学习相关技艺技能,拓宽设计视野。三是将实际操作能力和理论专业知识相结合,植根于地域文化,更好地研发和设计创新性的旅游产品。
1.3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突出地域文化优势
在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倾听该学科领域的名人讲座,观看该领域的最新设计研发成果,采用VR等新型科技成果互动教学,运用讲座教学法、视频教学法、多媒体教学互动法等新型的教学模式来提升教学效果。以课堂为创新实践基地,以政产学研各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向导,灵活运用课堂组织教学,突出地域文化优势。
2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2.1调整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足够的主观能动性来合理安排和调整相应的教学内容,而不是按部就班,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生搬硬套。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旅游产品概述、现有旅游纪念品分析、旅游产品专题设计案例分析、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创新、旅游产品专题设计与制作。前四个课程内容主要是理论讲授,在“现有旅游纪念品分析”这一主题教学中,将地域性旅游产品分析和之后的旅游产品调研报告相结合,形成呼应式教学思路。在“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创新”这一主题教学中,将地域文化应用于旅游产品设计的思路、方法和手段,作为贯穿这一主题教学的重点解析内容,便于更好地实现接下来的教学任务。旅游产品专题设计与制作这一课程内容主要是实训。调整后的实训课时比例占较大成分,在教师的指导以及实训课任务的安排下进行教学,这种课程设计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锻炼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这样的课程设计当中,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动性对地域文化进行调研分析,并总结出分析报告,得出分析结果,从而牢牢把握地域文化和课堂之间的联系。学生不再停留于“网络调研”这个虚拟平台中,而是能够实实在在地走进市场,观察、总结出第一手资料作为设计主题定位的依据。学生对相应地域文化主题的挖掘和理解透露出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和实效性,通过对实际主题进行设计与制作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对课程的教学内容作相应的调整,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和学习本课程。
2.2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传统内容教学的基础上,根据地域文化特色以及市场发展的需求,将主题式教学、项目式教学、以赛促学等教学模式和相应的教学内容结合。根据当下的教学内容和外界的直观联系,在讲解地域性旅游产品分析和旅游产品调研报告这一块内容时,可以采用主题式教学,主动选取相应的地域文化元素作为教学项目调研分析主题,在检验教学成果时,采用项目式教学,接受教师指定的主题来进行相应的调研分析,目的在于将相应地域文化主题的内容和分析报告研究到位。调整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或手段,运用教学互动,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基于地域文化的教学将文化属性作为一个重点内容归入旅游产品设计教学中,对文化元素、文化基因进行研究和挖掘,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试验出最佳的文化植入设计方法,打造城市旅游名片自己独特的属性,使其具备市场辨识度,吸引广大旅游爱好者和消费者。理清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之间的关系,通过与地方企业合作和项目教学,立足市场,突出地域文化,开发具有地域代表性的产品。作为城市名片,打造旅游品牌。在传统教学课程重理论轻实践的影响下,学生的思维模式处于一种被引导、被灌输的状态。当下学生在具体主题教学过程中,做市场调研的态度充分反映了上述情况:调研结果不真实,调研数据不准确,调研论据老旧,基本上都是在网上搜集已被证明的陈旧的不具备时效性的论据调查数据。因为传统课堂封闭式教学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思维,一旦离开网络,离开电脑,学生的惯性思维就被切断,无法跳出现有传统课题教学的局限。因此,这一情况必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当下先进的教学设备、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教师个人教学魅力,将旅游专题设计教学课堂营造成轻松、活泼、积极主动的教学氛围。
2.3灵活运用教学手段
第一,灵活运用先进的教学设备。目前,高校注重的教学是课下教学的互动性,出现了新的学习模式,如慕课和翻转课堂、微课等网络课程,以及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教学手段,将教学过程中的声、音、色、貌展现得淋漓尽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旅游专题设计课程本身存在特殊性、依附性,要求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将学习主动权移交给学生,提高学生学习时的自主性,提高教学效率。第二,灵活运用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关于旅游产品的学术研究较为丰富,有不少关于旅游产品的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和方法。但是在当下的教学环境下,必须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与国际大环境接轨的教学思路,具有前瞻性的教学思想,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真正的教学延续,促使学生在学习接触本门课程时能够在原有理论知识的引导下,吸收新鲜的理论知识,为学生今后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灵活运用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本身具有一定的教学约束力,通过平时成绩、平时考勤以及方案设计、方案制作和期末综合材料几个方面展开,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给予客观评价是对本门课程教学效果最有价值的反馈。将院校所在地域文化作为教学重点内容,相应的调研报告、设计方案所展现出来的对文化基因的提炼和表现便成了评价的重点考察内容之一。因此,要通过灵活运用教学评价考察教学内容的教学重点,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2.4灵活运用教师教学的个人魅力
教师在传授课程知识的过程中,是一个无比重要的角色:既是知识传授者,又是引路人。因此,教师在传授此门课程的过程中,个人的学识、见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从目前学生上课的普遍情况来看,学生对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是难以买单的,而案例教学、主题教学、项目教学的嵌入式教学方法,学生更乐于接受。这些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或者相关主题的教学科研经历,或者相关的其他经历,以利于在教学中调节教学氛围,带动教学效果。再者,教师个人的学术涵养、人生阅历对教学效果起到推动作用,因此学校相关机构有责任也有义务对教师个人知识结构的提高、经验的积累提供平台和机会,让教师有时间、有机会走出去学习新的知识,探究本门学科的新动态。尤其是对旅游产品教学设计课程来说,地域文化的固有性和设计领域的动态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了解新的设计动态,了解国家国际旅游行业的动态,关注旅游产品消费趋势,适时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
3结语
地域文化的固有性和人们审美认知的动态性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在旅游专题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传统地域文化的剖析和解读,必须紧抓当下人们的消费观、审美观。结合教学内容,研究和开发具备地域文化魅力的旅游产品,引导人们的消费和审美,推动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在于追求精神上的愉悦感和心灵上的归属感以及文化上的认同感,促使旅游专题设计突出地域文化基因的传承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刘卫平.轻型视域下地方本科高校特色发展简论——基于邵阳学院特色发展实践的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
[2]…徐鸿炫.试论地方性高师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
[3]…王晖.文化旅游开发教学改革的实践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6).
[4]…史铁杰,余妍霞.高校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及对策研究[J].江淮论坛,2015(2).
篇9
1 概述
近年来,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与环境的失衡越来越严重,我国也因此对生态环境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想要理清楚环境问题,就必须深入到课程教学改革之中。首先必须针对当前生态环境类课程教学中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之后再根据这些问题去阐述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这样才能使整个教学内容科学化、合理化,才能够丰富生态环境类课程的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成果,提高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
2 生态环境类课程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对于生态环境的建设工作已经逐渐开展,相关的生态新理念也已?渗透到生态环境课程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认知和保护意识越来越强,课程改革效果十分显著。
3 生态环境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①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存在固定性,尽管如今已经有很多高等院校对生态环境类课程引起了重视,也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但无论是对本科还是专科,在教育方面都是由学校购买教程,然后根据相应的教程组织教学模式,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专业不同并且研究方向也不同的班级,在生态环境类课程中所应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是一样的,对生态环境的陈述也都是一样的,完全没有突出不同专业的特色,这样就违背了生态环境类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无法实现其想要实施的目标。另外,即使该课程已经开设,但是安排的课程课时还是比较少,在有限的课时传授无限的内容,难免会显得过于急躁和敷衍,这样就会严重影响了教学的进度和效率。所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要求已经无法适应当代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发展,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降低了学生对于生态环境课程的学习积极性,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同时还会使学生缺乏在专业课程中展现自我的机会,所以说,探索出更加适合学生的生态环境教学模式已经刻不容缓。
②教学资源配置严重不足。目前很多学校的教育经费都非常紧张,尤其是处于偏远地区的学校,生态环境的课程教学设备十分匮乏,而且实验所需的机械设备也不齐全,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模式已经发生了转变,规定设备按专业进行分别管理,每个专业管理自己的仪器设备,不能相互使用和调配。因此,不同的专业使用的仪器也不同。即使是有相同的仪器,也因为专业不同而不允许外借,这就导致了部分仪器与设备不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利用价值,造成了多媒体优势的严重浪费,使生态环境类课程教学的要求不能得到满足。另外,部分学校、部分专业教学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环境课程的研究方向存在差异,不能够实现教学信息的良好交流,严重影响了师生之间对于生态环境类课程的探讨,使师资力量没有得到优化与合理的调配。
③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太过单一。一般而言对于生态环境学的研究,涉及的对象已经拓展到了整个生物系统以及其他的周边环境,可是自然界的生物品种又很多,并且生存环境复杂多样,研究内容十分繁杂。教师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无法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将生态环境学所需要研究的对象清晰表现出来,尤其是对于不同空间内的生物结构和变化规律,是需要自行体会才能明白的。很多教师通过自己的理解进行表述,在一定程度上显得太过单调,并且这种单调的生态学教学方式无法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态环境的存在,无法达到感性的认识。所以说,在近几年的生态环境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多学校都已经开放了借助多媒体的课件与黑板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认知,但是教学手段仍然比较单一,在促进学生对生态环境对课程的兴趣上并没有显著效果,不能够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融入进去。因此,我国还是要加强在这方面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不断推进教学方式改革。
4 生态环境类课程改革的相关对策
4.1 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
生态环境类课程研究是一个涉及内容十分广阔并且拓展空间巨大的学科,但是它的知识点又过于松散,所以说在课程编程上要有良好的分配。对于不同的学历层次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课程要求。但是无论课程编排发生怎么样的变化,都一定要始终贯彻生态环境的基本理念,重点突出生态环境的建设意义,教学系统一定要做到脉络清晰,保留重要的知识理论,并且随时进行扩展和进一步的理论研究,这样才能使学生充分掌握生态环境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同时要不断吸取国外的相关经验,结合国内本身的学科发展状况,建立新的生态环境类课程教学的新模式,只有将中西文化和思想观念相融合,才能够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促进整个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率。此外,教学不仅仅是教师义务,学生也应该有自我学习的动力,积极主动地为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尤其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有合理的生态观和环境观,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才能够使整个教学过程具有意义。在如今生态环境类教学的课时与内容不平衡的环境下,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融入环境建设当中,才能够使课时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4.2 增加课程的教学资源
生态环境类课程的教学资源是极度缺乏的,为了能够充分发挥教材资源的功能,使整个课程的质量得到提升,我国在设备与仪器管理方面应该做以下改革:开通各专业资源的使用权限,使每个专业的课程设备得以齐全。另外在生态环境类课程教学方面,教师应该注重对各项教学资源的利用,比如说文字材料和影像设备,以及多种科学成果等,然后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方式进行生态环境的实践,这样才能使生态环境课程的教学内容得到直观而具体的表现。除了增加物理资源之外,还要增强人力资源,比如师资力量,要组建一个具有高学术水准的师资队伍,这对生态环境的课程的改革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说每个学校都必须重视对教师教学水平的培养工作,并且在各个院系建立适当的师资力量分配与优化,加强每个专业之间的研究生与本科生学术交流工作和座谈活动。不仅要加强学院内的学习交流,还要加强与校外高校的合作,只有不断吸取别人的想法,才能促进学生思想的健全发展。
篇10
关键词:中职教育 财务会计 课程教学改革 改革方法
改革开放为我们国家打开了面向世界的一扇门,从此我国展开怀抱迎接世界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我国经济规模不断的增大,经济形式越来越多元化,需要应用性方面的人才也越来越多,而中等职业院校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向社会输出实用型,能干型的技术性人才。因此我国加大了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但如今中等职业教育依然面对着社会中的各种挑战,再加上中等职业教育本身也面临着许多许多的困难与不足。只有不断的推进教育改革,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才有机会提高中等职业教学的质量。
一、中职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中职院校办学模式早期是引进前苏联职业教育的理念。不仅直接加快了我国职业院校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的步伐,也更加注重学生对理论的学习,但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却远远达不到要求。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职业教育在国家的发展占有很重要的因素。一些学生在不上高中的情况下选择进入中等职业院校学习技术,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但就现在中职教育的现状来说,中职学生在毕业之后依然面临着“就业难”的一大社会问题,那么是什么导致中职毕业生得不到企业或者公司的青睐呢?
首先职业院校在办学规模上与高等院校在实验设备上是不能媲美的,办学规模受到学生人数的限制,同时相对于高等院校的师资力量薄弱,技术专业人员往往是供不应求的状态。在生源方面来说,中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属于调皮生,中高考落榜生,对于课堂教学方面,,学生课堂上开小差,教学方式形式化,这些都会导致课堂的教学质量不高。而职校实验设备落后,不能将理论思想应用到实践中。因此加快中职教育改革是中职院校发展的唯一办法。
二、中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针对中等职业院校中课堂教学的现状来说,目前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同样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使学生掌握的知识不够全面化。通过具体的分析,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
1.教学方式老套。中职教育现行的课堂教育体系依然沿用以前的老套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呈现三步走的策略,即“老师授课,学生听讲,学生完成课后作业”。这种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让许许多多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讲解兴趣不大,导致学生对知识掌握不过关,加上《财务会计》这门课程学习难度相对较大,课本中涉及很多的专业知识,专业术语,课本连贯性较强,导致后来的教学跟不上进度。
2.继续沿用老教材,适用性不强。现在财务会计方面的书籍对于中等职业教育适用性不高,教学内容往往采用高等教学的书籍,理论性极强,让学生很难得消化学习内容。同时专业课本在对于专业知识方面编排不够合理,不能做到孰轻孰重。例如:《审计》是财务会计中是很重要的一个章节内容,在编排上处于后续章节,《审计》所阐述的内容是了解内部控制制度。但前面章节对于内部控制制度介绍微乎其微,使得教师在授课中非常吃力,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在学习中的难度。
3.理论教学缺乏稳定性。财务会计的理论教学在中等职业院校中一般开设两个学期,平均每星期七节理论课,同时《财务会计》课本中的专业知识对于从来没有接触到的会计行业的学生来说内容是十分抽象,学生课后只有通过对理论知识死记硬背来强行记住。对于学生来说,《财务会计》中的知识点比较抽象。同时随着我国对各项会计法的严格实施与不断完善,财务会计课程随着法律法规不断的进行更新,学生很难适应新的课程。
4.课程实践性不强。财务会计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我们不仅要在理论上打下坚实的基础,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注重实践,把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中,现行的中职财务会计实践课教学存在两个方面:其一在师资力量上达不到标准,其大部分老师是没有从事过会计行业的,对学生在实践课上面的指导往往没有起到关键性作用。其二职校对实践课安排课时较少,学生理论知识得不到巩固。
5.考核制度不完善。财务会计课程的考核制度包括理论知识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
理论知识考核采取的是大众化的期末考试,少部分学生往往采取临阵磨刀的方法,或者直接在考试抄袭他人的答案,大部分学生考试合格之后就认为自己掌握的知识已经很全面,但事实却不是如此。而对实践能力方面的考核,学校也没有做到足够的重视,实践能力是检验是否学好理论知识的重要方式,有的学生对理论知识很熟悉但实践能力很差,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极大的影响了职业技能水平。
三、中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1.学生自身的原因。中职生素质参差不齐,对学习的兴趣爱好不强,上课积极性不高,导致教师在上课中面对课堂中精神萎靡的学生,教师上课情绪不高,授课质量急剧下降。另外中职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时期,对学校,老师容易产生逆反心里,这也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同时中职生对自己专业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上进心,不想学习。
2.教师方面的原因。职校青年教师居多,老师在面对学生的时候,采取单一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的讲课不生动,同时在授课的内容上不能够抓住重点,使学生很难理解课本知识。另外,《财务会计》理论性较强,对于没有会计工作经验的实践课老师来说,自身仍然停留在理论上,对学生时间实训培训力度不够。
3.学校方面的原因。大多数职校在学校教学设施资金投入远远不够,在对于师资力量方面,学校没有引起充分重视,也没有引进财务会计方面的高级人才。更重要的是学校在对实验设备投入不大,一些职业学校为了节省资金,购买一些落后实验设备,直接导致《财务会计》实践课效果不大。
四、中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针对目前中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我们必须加快课程教学改革,推行新课改,让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的效率增强,让学生学有所用,为学生的未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以后的中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主要需要改革以下几点:
1.采用新型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学会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让学生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将《财务会计》课程中的专业知识与会计具体的案例进行结合授课,提高学生对会计学的兴趣,同时能够让抽象的会计学知识能够形象化,学生也能够比较容易的接受和掌握课堂知识。同时更新财务会计教学理念,在课堂上用全先进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增强学生自学能力,使学生在《财务会计》课程中的找到自信心。
2.避免大班上课,实施“一帮一”课程辅导。职校应该加大对教学设备的投入,引进优秀的师资力量,提倡小班上课。有关调查表明:从教学的质量来看,小班教学的效率是高于大班教学的,中职学生往往主动学习能力较差,大班教学人数过多,老师不可能对每个学生都能顾及到,但小班教学,在人数上远远少于大班教学,老师能够更好的与每个学生进行互动,也能够及时了解每个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同时也可以在学生当中采取“一帮一”的学习方式,进一步的让学生在课外能够巩固知识。
3.编制符合新时代中职财务会计的教材,增加对实践课的投入。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参加工作后得到企业的认可,而中职《财务会计》课程理论课占学时两个学期,极大的缩短了实践课的时间,实践课的系统实训不够完善。因此职校在安排《财务会计》课程上应该增加实践课的课时,理论课和实践课进行交叉学习,不仅能将理论知识得到巩固,而且也培养了自己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应该聘请会计行业的资深从业者在时间实训中对学生进行详细的指导。理论知识的编排也应该贴近实际,与毕业之后的工作岗位精密联系起来。
4.对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的完善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约束学生在学习中的不用心,采用先进的考核制度评价体系,将期末考试成绩分为两大板块:理论考试和实践能力考试,而理论考试最终考试成绩分为课堂表现分和试卷考试分,其中课堂表现分占总成绩的20%,教师根据平常上课中学生的表现对学生成绩酌情给分。试卷考试分占总成绩的40%,以前职校没有涉及到的实践能力考察同样也占40%,这样既能够让学生达到“勤练”的效果,也能够让学生在实践能力上得到长远的进步。
总之,在通过对中职财务会计的课程教学研究,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按照上述详细的措施来对财务会计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中职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在世界舞台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多媒体音乐教学
- 下一篇:高中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