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生贫困申请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9: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学生贫困申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学生贫困申请

篇1

《通知》明确,国家专项计划定向招收贫困地区学生,2016年安排招生规模6万人,较2015年增加1万人。地方专项计划定向招收各省(区、市)农村学生,安排招生计划原则上不少于各地省属重点高校年度本科一批招生规模的3%,实施区域、报考条件和录取办法由各地确定,要求实施区域对少数民族自治县实现全覆盖。高校专项计划主要招收边远、贫困、少数民族等地区县(含县级市)以下农村学生,由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其他自主招生试点高校承担,安排招生计划不少于有关高校年度本科招生规模的2%。

(资料来源:农博网)

链接:部分高校农村学生专项计划

1.北京大学“筑梦计划”

获得“筑梦计划”入选资格的考生,在高考录取时最高可获降至当地本科一批控制分数线录取的优惠政策,具体降分幅度由北京大学本科招生专家委员会确定。对于其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校将按照相关政策给予经济资助。咨询电话:010C62751407

2.清华大学“自强计划”

“自强计划”的优惠分值一般为30/40/50/60分,并可被邀请参与以下某些后续特殊培养环节:为学生安排勤工助学岗位;为学生安排专门的学习与发展指导;为学生配备优秀校友担任个人导师,指导其个人发展。 咨询电话:010C62770334/62782051

3.中国人民大学“圆梦计划”

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圆梦计划”招生80人左右,被录取的考生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可申请免除全部或部分学费;在读期间未申请免学费的学生,完成本科学业后回生源所在地就业的,返还全部或部分学费。咨询电话:4000123517

4.北京师范大学“免费教育师范生”

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农村免费教育师范生招生计划50人。免费师范生在四年就读期间享受免学费、免住宿费,给予生活补助(2015年标准为600元/月),毕业后回生源省份双向选择到基础教育领域就业,工作一学期后经申请、审核合格后,可在职攻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咨询电话:010C58807962

篇2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助学贷款;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招生收费制度的实行和招生规模的日渐扩大,没有能力支付学费和基本生活费的贫困生也呈逐年增长的趋势。面对日益凸显的贫困生问题,由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财政部共同设立,用于帮助高等院校中家庭贫困的学生交纳学费、生活费的国家助学贷款应运而生。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则是对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补充和完善。实施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对于目前占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比例80%的农村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既圆了学生的梦,解了家长的忧,又减轻了高校和社会的负担,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在校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然而,这项政策的实施还远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下面谈谈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开办缓慢的成因及对策。

一、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开办缓慢的成因

(一)从农村信用社的角度分析

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掌握着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最终贷款权,其心理动机对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的进展有着重要影响。目前,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一种“惜贷”心理,对开展助学贷款业务积极性不高,从而直接影响着整个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的进展和成效。

1.思想认识不到位。由于对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重大意义缺乏认识,有些农村信用社工作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出现工作不落实、提高贷款门槛、增加附加条件等问题,致使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进展缓慢。

2.利小成本大、风险大。虽然国家在有关政策中明确规定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的申请人是贷款对象的父母或法定监护人、其应当具备稳定的收入来源等条件,而且多数农村信用社采取担保贷款的方式,但由于贷款申请者毕竟是一个特困的个人消费群体,其还贷能力难以预测,加之贷款的额度小、贷款面广、手续复杂、成本高等原因,农村信用社的投入与收益严重失衡,必然极大影响放贷的积极性。

3.农村信用社自身的问题。虽然国家明文规定,国家助学贷款形成的呆帐坏帐可以全额核销,有的省还设立“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但盈利性的农村信用社还是觉得“不划算”,因为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风险还是集中于农村信用社。而农村信用社系统内部由于考核办法、操作程序不规范,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权、责、利不明确,银行基层机构和经办人员的责任较大,对办理这项贷款心有余悸,甚至无所适从,致使积极性不高。

(二)从贷款学生的角度分析

作为贷款对象的大学生,其个人的贷款意识、消费观念相对落后,贷款心态不正及信用观念较差等也成为助学贷款工作进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1.部分学生认识不足,消费观念落后。有部分贫困生由于没有建立起贷款消费的新观念,加之对贷款政策了解不深,对将来的还贷能力没有信心,从而心存种种顾虑而不去申请贷款。

2.部分学生责任心不强,依赖心理严重。有的学生对政府和学校有较强的依赖心理,认为政府既然已经做出“不让一个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承诺,只要我的学习成绩可以,经济上的困难就应该由政府和学校帮助解决,所以宁愿拖欠学费也不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而在接受资助的形式上,有调查显示,更多的贫困生愿得到不需承担还贷责任条件又不是很高的助学金、学费减免等,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愿意选择贷学金。

3.部分学生独立性太强,不愿意父母再为自己负担大学所需费用。有的贫困生因为成长环境的因素,生活能力较强,认为父母供养自己考上大学已经很不容易了,不愿意再让父母为自己分担经济困难,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大学学业,所以这部分同学不愿选择“以父母为申请人”的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而更希望获得在学校办理的工作后由自己来还款的助学贷款。

(三)从高校的角度分析

按规定在申请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时,“贷款申请人必须提供贷款对象所在高校出具的《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申请证明》”,高校事实上成为连接农村信用社和学生的中介,作用非同小可。但许多高校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尽如人意,一方面宣传不到位,使学生对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认识不够,不能主动申请;另一方面简单的视其为学生(或学生家长)和农村信用社之间的事,对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不组织、不引导,配合不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从政府和社会的角度分析

由于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是新生事物,是对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补充和完善,国家虽有政策,但并没有妥善的相配套的具体操作办法及管理措施,而且有关助学贷款问题的法律法规尚未建立健全,加之有关部门和单位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宣传不够,措施力度不强,经济困难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了解和认识不足。据调查,有相当多的高三学生和教师不了解大学有资助贫困生的政策和措施,致使经济困难的新生接到录取通知书时心情喜忧参半,有的甚至打算放弃学业。

二、推动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加快发展的对策

如何才能真正落实好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体现党和国家的温暖,又能处理好各方面的矛盾呢?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点措施:

(一)农村信用社方面

1.农村信用社要提高认识,加强服务,大力推动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的开展,在实际的操作中增加服务网点,不限制办理时间,为贷款学生提供简便、快捷、高效的服务。

转贴于

2.建立和完善助学贷款的保障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使放贷风险降到最低点;建立合理的可控制性助学贷款方式,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信用贷款、担保贷款、抵押贷款等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建立与其他金融机构共享的信用信息系统,建立贷款对象个人档案,登录有关情况作为历史资料保存,同时做好信用记录信息共享,为有效地防范助学贷款中的金融风险创造一定的条件。

3.改进助学贷款工作中一系列环节,保证助学贷款的良性运作。农村信用社应认真研究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这一新生事物的特殊性,合理调整贷款政策,简化贷款手续、增加工作人员,并为助学贷款的信贷员制定更为合理的工作考核标准;同时加强同高校之间的联系,及时将贷款情况反馈给学校。

(二)学生方面

1.加强舆论宣传工作,转变学生及家长观念,使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明白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意义、政策措施、办理程序等,为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制度的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的氛围,引导经济困难的学生及家长申请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

2.加强自我学习和教育,增强自己的贷款消费意识、责任意识和信用意识,改变“将国家教育贷款当作国家对贫困生的补助”的错误观点,自觉增强自身的还贷意识,为自己和他人的助学贷款创造条件,促进助学贷款的良性循环。

(三)高校方面

1.要提高对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的认识,改变此项贷款学校没有介入,与学校无关的错误观点。应该认识到,学校也是此项贷款的受益人之一,学校只有和各地农村信用社配合,做好服务工作,才能使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在更广的范围内展开。

2.学校助学贷款管理部门和学校财务部门应加强联系与合作,学校财务部门应积极主动地将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情况向助学贷款管理部门反映,以便学校助学贷款管理部门及时掌握情况。

3.学校应建立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的个人档案,跟踪管理学生在校情况对贷款学生在校期间被转学、休学、退学、开除、失踪、死亡等,随时通知相关信用社,减少贷款损失。

4.通过对学生在校的品行考查,对有违纪或不道德信用行为的学生不予出具相关证明,为农村信用社助学贷款工作把好第一关。

(四)政府方面

1.着力研究出台可操作性强的相应政策、方法和管理机制,完善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提高农村信用社开展助学贷款的积极性。

2.尽快建立个人信用登记制度和信用评估制度,对个人信用实行统一规范化管理,逐步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及时跟踪贷款人的信用信息,同时采用媒体报道监督、政府干预等手段,促使个人树立金融意识、信用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以减少贷款风险。

3.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和完善适合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发展的法律环境。用法律的手段明确农村信用社、高校和贷款学生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各单位、各部门协助开展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的社会责任,明确贷款人违约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确保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依法经营、依法管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谭伟.国家助学贷款实施状况与对策分析[J].经济师,2004,(2).

[2]宋家荣.助学贷款运行不畅的原因及对策建议[J].中国金融,2003,(18).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51号),2004.

篇3

目前全县需实施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学生数为454人,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工作压力巨大,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把教育扶贫与教育事业紧紧扭在一起抓,全面提高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水平,绝不让一个孩子因贫辍学。

一、全力做好脱贫攻坚工作

一是推进普惠性学前教育。以加快发展贫困村学前教育为目标,切实做好学前教育规划,努力达到每个乡(镇)建1所标准化中心园的目标。大力实施《汪清县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至2016年末,计划达到每个乡(镇)建1所公办标准化中心园,基本满足各乡镇适龄幼儿入园问题。落实教育资助体系政策全覆盖,实施低保家庭幼儿、孤儿、残疾幼儿入园教育资助,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朝鲜族学前一年儿童免除保育教育费,做到应助尽助,使每个幼儿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通过政府奖补政策,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2016年通过申请政府奖补资金共计40万元,对6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进行了扶持。二是推进均衡性义务教育。优化调整贫困村学校布局,以提高贫困村义务教育水平为目标,按照保障学生就近入学的原则,加强贫困村学校布局调整,合理规划设置贫困村义务教育学校,优先加强对贫困村学校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指导,办好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确保贫困村学校全面实现硬件、软件同步提升。落实好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稳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为贫困村义务教育学生提供营养改善计划膳食补助,汪清县40所农村学校5093名学生全部享受营养正餐,保证了农村地区学生营养的摄取,提高了体质健康水平。三是加快职业教育结构调整。根据市场和县域经济发展需要,构建起初、中、高级相互衔接、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布局结构合理、适应全县经济建设需要的职业教育体系。加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骨干专业建设,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办学层次,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和成人教育统筹,扩大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覆盖面。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和国家助学金政策。建立完善的资助体系,做到“应补尽补”,解决学生“上得起学”的问题。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在籍学生享受2000元免学费政策,进一步完善学生资助政策,农艺专业100%的学生和其他专业15%的学生享受国家每人每年1500元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2016年计划发放户籍为汪清县的职业类大专院校贫困学生补助资金60万元,共计200人,每人3000元。同时,争取社会人士资助贫困学生,基本解决每一个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不能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问题。四是推进高质量民族教育。每年设立朝鲜族教育专项资金30万元,全部用于朝鲜族学校教师培训、校舍维修和教育经费等方面。2012年开始,汪清县落实了朝鲜族普通高中学生免学费政策,同时朝鲜族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一直按高于其他学校的100%来落实。异地新建汪清五中、二中教学楼、宿舍楼、体育馆及塑胶运动场和校园附属设施,新建大兴沟镇、春阳镇民族特色幼儿园,完成了大兴沟镇中心小学和大兴沟镇朝鲜族学校、春阳镇中心小学和春阳镇朝鲜族学校合署办学工作。本学期,将在春阳镇民族特色幼儿园、大兴沟镇民族特色幼儿园、汪清县第四幼儿园、汪清四小校带园进行学前教育双语教学试点工作。

二、全力做好精准脱贫工作

(一)加强农村地区教师队伍建设。认真落实国家《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对全县乡村学校教师在职称评聘、工资、福利、退休退养和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倾斜,尤其向乡(镇)教师及老教师倾斜;提高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发放标准,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的补助标准,为全县乡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发放生活补助。目前,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已按照180元、240元、300元、360元标准补发(自2015年1月起);按照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的管理体制,采取定期交流、学区管理、学校联盟、对口支援、乡镇中心学校教师走教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重点推动县城学校教师到乡村学校交流轮岗,乡(镇)范围内重点推动中心学校教师到村小学、教学点交流轮岗;落实好省市教育部门关于选派一定数量的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开展不少于2学年的支教、对在乡村学校从教20年以上、10年以上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在评选表彰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等方面向乡村教师倾斜的鼓励政策。今年选聘的特岗教师全部分配到汪清县最偏远的农村任教;为贫困村幼儿园每班配备足够的专任老师,落实省里通过民生实事招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幼儿园任教和“三支一扶”项目、培训转岗等方式配备农村幼儿教师,逐年解决农村幼儿园教师编制问题,防止新的代课教师群体出现,满足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需求。

(二)加强农村贫困生资助工作。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义务段贫困学生补助资金10万元,其中小学每人标准为100元,初中每人标准150元。贫困住宿生补助资金16万元,小学每人标准1000元,初中每人标准1250元。落实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政策。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学生进行资助,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在实现贫困村家庭经济困难高中学生应助尽助的基础上,引导各类企业、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捐资助学行动,逐步扩大普通高中贫困家庭学生资助面。对贫困村当年被全日制大专以上院校(含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录取的贫困家庭大学生办理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学生在校期间实行财政全额贴息,贷款额度为每生每学年不超过8000元,确保所有考入高等院校的贫困大学新生都能顺利入学、安心上学。截止到目前,捐资助学共计64人,涉及金额16万元;助学贷款共计168人,涉及金额134.4万元。

篇4

现状:五年来弃考率稳定在10%

日前,教育部发言人续梅透露,尽管今年的弃考数量暂时不得而知,但近五年来,高中毕业生弃考率基本稳定,约为10%。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2010年,他在对比各地高三学籍人数与高考报名人数之后测算出,当年全国大约有80万名学生弃考。近年,弃考人数以每年接近10万人的速度增加。照此计算,今年全国弃考学生大约在100万人。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认同这一分析,他补充说:“如果算上中途弃考和考完之后不填志愿的学生,人数可能还得增加几十万。”

2010年,北京地区参加中考的人数为10.2万人,但2013年高考报名人数只有72736人。有媒体根据该数据测算出,北京2013年高考弃考人数近3万人。对此,北京市教委负责人日前表示,这一测算并不准确。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北京弃考人数一直徘徊在两三千人。该负责人介绍,当年参加中考的人数中有一部分是非京籍考生,这类考生人数在几千人,他们需要回原籍参加高考,有些学生从高一开始就陆续离开北京。

分析:弃考人群主要有四类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分析,高考弃考人群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放弃内地高考,选择“洋高考”,即出国留学。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出国留学人数已经超过30万,其中高中毕业出国留学占很大比重;第二类是因成绩不理想,觉得高考无望而放弃高考;第三类,有一些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学校,为“提高”学校的高考成绩、升学率,动员成绩差的学生放弃高考,属于“被弃考”;第四类,面对大学生就业难,一些学生认为无法考上理想的大学(主要是一本院校),还不如直接打工。

结果:多数弃考生直接就业

今年全国有699万应届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就业形势严峻,让不少学生选择不再读大学而是直接就业。储朝晖表示,选择弃考的主要原因是一部分学生认为高考已经不再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在这样的前提下,有的学生是因为学费贵而弃考,另外一些考生则是因为“学不到东西”、“看不上”等原因选择弃考。

“有的‘三本’院校和高职院校,学费动不动就一两万元,许多农村学生即使考上了,家里也很难负担得起,就算咬牙上了大学,毕业了还是很难找到好工作。”储朝晖表示。

“根据教育部门公布的数据,出国留学的高中毕业生不超过20万人;其他80多万名弃考学生大多选择了直接就业,还有一部分选择来年再考。”熊丙奇说,这80多万名学生中,农村学生占了绝大多数。

“不少家庭相对贫困的学生,在选择上受到了很大的制约,除了弃考的情况,还有不少弃录的。2010年,在山东的调研发现,60万考生中,有6万人拿到了录取通知书,但是最终没有到学校报到。这几年一直相对稳定,从全国范围来看,被录取但最终不报到的学生大约占10%。”储朝晖透露。

储朝晖认为,弃考数量连续多年上升,高校需要反思。最根本的一点就是高校要转变自身定位,“不能再高高在上,指望学生来求学校,而是应该转变思路,为学生服务,毕竟学生才是高校的中心”。在为学生服务的基础上,大学再考虑要开设什么样的专业、课程,选聘什么样的教师,如何安排教学、管理,如何进行评价等。

(摘自《京华时报》)

近六成人认为放弃高考

最重要原因是就业难

张雪花

699万,100万。近期这样两个数字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前者是今年高校应届毕业生的人数,趋高的数字使得“史上最难就业季”的话题持续“火热”,后者是今年高考学子的弃考人数,这使得人们对一向被视为改变人生命运的大好机会――高考的思考更加深入。根据新华网人才频道近日推出的网络调查“如何看待高考‘弃考’现象”投票结果,近六成人认为高考“弃考”最重要的原因是就业难。

新华网人才频道关于高考“弃考”的网络调查,设置了三个问题:“若人生重来,处于时下的你会放弃高考吗”、“你认为放弃高考是好现象吗”、“你认为高考放弃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在调查推出72小时后,近5000人次参加了调查投票。根据72小时调查结果,62.5%的受调查者认为,如果人生重来,自己不会“弃考”,32.5%选择了“弃考”。在对高考“弃考”是否好现象的调查中,81.5%的人认为高考“弃考”不是好现象,很多人是被迫放弃的,仅有16.4%的人认为条条大路通罗马,是好现象。此外,对于高考弃考最重要的原因,56.8%的受调查者选择了“就业难,读了大学也没用”,28.7%的人选择了“经济条件差,花钱多”,不足10%的人分别选择了出路多元化和不好考。

根据业界专家分析,高考弃考者主要是两种情形,一是城市中家境较好的学生选择“洋高考”等其他出路,另一种多是农村学生,特别是那些家庭条件不好又对考学乃至就业感到无望的考生,在他们眼里,读大学已是一项回报难料的风险投资。在当前就业难及“大学毕业生起薪不如农民工”的现实语境下,弃考直接打工也便成为一种更为现实的考量与选择。

(摘自新华网)

阶层固化

让农村孩子不愿跃“龙门”

赵永平

过去10多年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但农村生源在重点大学所占比例逐年下降。北大的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降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也仅占17%。不少农村学子放弃高考,其他的向上通道越来越窄。

农村孩子不愿跃“龙门”,症结在于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竞争不公平。农村孩子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这些年,教育投入越来越给力,但教育嫌贫爱富的现象依然存在,越是大城市,越是名校,投入越多,动辄花上亿元建设超级中学,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到少数学校。而农村学校,却成了被忽略的大多数,不少学生仍在危房里上课,农村孩子入学率、升学率和受教育程度远低于城市。一步落后,步步落后,再加上一些招生制度的影响,农村孩子难跟城里孩子比拼,失去了上更好大学的机会。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底线,农村孩子弃考传递出一个信号:底层上升通道受阻,社会阶层固化趋势加剧,贫穷将会代际传递,一代穷世代穷。推进城镇化重点是人口城镇化,阶层固化阻碍了农民变市民,将给经济社会转型带来冲突和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讲,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一个孩子享有平等机会,才能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城乡教育不均衡,是城乡二元结构的产物,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破除制度樊篱。首先要打破教育城乡分割格局,推进教师资源配置的均衡化,城乡学校资源均衡化;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让教育资源从“高地”流向“洼地”,缩小教育的地区差距;加大帮困力度,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难问题,保障弱势群体学生的受教育权利。

令人欣慰的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各项改革正在推进:从去年多地出台的异地高考政策,到扶贫定向招生,再到今年在高考前夕,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这些举措让人们看到中央“加强农村教育”的决心。

补齐农村教育“短板”,非一日之功。只要多走一小步,就能让农村学子重燃希望,社会就能前进一大步。

(摘自《人民日报》)

“洋高考”来抢生源

李立勋

业内专家分析称,随着大众留学时代的到来,“弃考留学”群体开始呈现出平民化特征:以前只有富裕阶层才会在高中或本科阶段选择留学,而现在越来越多工薪阶层加入此行列;以前只有尖子生才会追逐国外名校,现在中等水平的学生正成为“弃考留学”的主要群体。

北京考生七连降 海外留学成主因

据了解,北京11所学校的近600名应届毕业生中,有约240人选择不参加国内高考,其中有180人是从高一开始就决意出国留学的;在北师大第二附属中学的320名考生中,目前已有20余人明确选择弃考留学,有的甚至即将收到国外高校的录取通知书。

此前,北京市教委公布的数据显示,北京市2013年高考报名人数为7.27万人,与去年相比减少700余人。从近几年高考报名人数来看,北京地区的高考报名人数今年已是连续第七年下降。

中等水平学生弃考现象明显

相较于前几年的精英留学,现在的本科留学开始向平民化过渡。这主要表现为两点:第一,留学不再是富人子女的专属,越来越多的工薪阶层子女加入留学队伍;第二,相较于以前要么尖子生留学,要么差生留学这种巨大反差,现在本科留学群体渐以中等水平学生为主。

“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之所以留学,是因为在国内很难读到好大学;尖子生留学,是想冲击世界顶尖名校。而中等水平的学生,则处于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他们可以选择的国内高校很多,但大多是普通高校。”某出国留学服务中介机构澳大利亚项目总监田女士以北京地区考生为例说,考生如果在500分以下,很难被北京地区好的学校录取,而在国外则是另外一种情况,“去年北京地区理科一本线是477分,考生如果刚踩线,一般只能选择非‘211’大学或外省市大学,但是在国外却完全可以申请类似于墨尔本大学、悉尼大学这样的名校,而这些高校的世界排名甚至高过北大、清华”。

业内留学专家声称,即使有的考生已经报名参加高考,但仍可能最终放弃高考,或者参加完高考选择出国留学。“已经放弃高考的学生,目标往往很明确;而一些犹豫、徘徊的考生,则是想视后阶段复习情况或高考成绩,决定是否出国留学。”另一个出国留学服务中介机构留学专家刘小姐说。

对于这部分犹豫中的考生,中国留学服务中心执行总裁阙登峰建议,考生如果申请欧洲国家高校,则需坚持高考,因为没有高考成绩,不仅会影响高校的录取,还会影响申请者的签证;但美国大部分高校本科招生只要求高中毕业证和GPA,不需要高考成绩。

“洋高考”抢生源频放利好消息

自2008年我国高考报名人数达到1050万人的历史顶峰之后便逐年回落,相关专家表示,这种下降趋势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存在。生源的减少,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就是高校间的“生源大战”,不仅“北约”、“华约”、“卓越联盟”等高校纷纷放下身段,一些国外高校也积极加入。为了尽可能地显现竞争优势,国外高校开始频繁地释放各种利好消息。

从2012年起,澳大利亚的悉尼大学、新西兰的梅西大学等,纷纷宣布接受中国的高考成绩,“美国的伊利诺伊理工大学接受中国学生以高考成绩+面试的方式申请,可免托福和SAT;加拿大明确规定,申请加拿大公立大学者需提供高考成绩;新加坡的大多数高校也会把高考成绩作为重要申请参照标准,而且分数越高申请的学校越好;此外,西班牙、瑞士、芬兰等国的院校也会参考中国学生的高考成绩”。对于中国考生来说,不仅有了留学、高考的双保险,而且可适当减轻参加托福、GRE、SAT等“洋高考”带来的学业负担。

对于考生的另一大吸引力是,国外高校往往会推出一些留学与移民绑定的政策,即所谓的“一站式留学”。例如,在澳大利亚,留学生只要能拿到学士或以上学位,便可获得2~4年的工作签证,然后,留学生可以通过工作签证转临时绿卡、临时绿卡转永久绿卡的方式,实现移民。而在移民大国加拿大,虽然近几年的移民政策有所收紧,但留学移民配额不减反增,留学生只要在加拿大留学两年以上便可得到工作签证,一年后便可申请加拿大移民,最快三个月便可移民成功,而且总的移民成功率在96%以上。(摘自《北京商报》)

高考弃考究竟正常不正常?

熊丙奇

百万学子弃考,值得我们关注。高考人数持续下降,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适龄学生减少,这属于自然减员,二是弃考人数增多。对于前者,社会舆论没有意见,而对于后者,弃考引来议论纷纷。在大家的想象中,高考如此权威,甚至被认为是“性命攸关”、“改变命运”的人生大考,为何还有那么多学生弃考呢?――按10%的比例算,就是接近100万。

选择“洋高考”是考生的权利,但其中也有着对我国高考单一评价体系不满,以及我国高等学校国际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因成绩不好被教师“劝弃”则是学校在功利的办学目标下,侵犯学生的考试权利。至于因无法考进理想的学校而弃考,则暴露我国教育缺乏多元选择――虽然我国高等教育人数规模达到3100万,高考升学率近80%,可高考焦虑依旧,就因大家只盯着少数重点高校,认为“只有上一本才是上大学”。事实上,从目前的就业情况看,也确实是少数985高校、211院校的学生更好就业。

因此,面对弃考,我国教育部门和高校必须反思。当然,反思的思路,不是高考独尊,强调高考的权威性,而是应该努力推进教育多元发展和创造多元成才渠道。――如果教育多元发展,每所大学都按自身的定位,办出个性和特色,那么,大家就不会有所谓的“名校情结”,也不会只要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就去选择“洋高考”。这需要我国教育部门取消一系列教育歧视性政策,落实学校办学自,促进各类学校平等发展。而如果成才模式多元化,高中毕业不参加高考,而是直接工作,也得到社会认可,且今后的人生发展空间不受局限,不会因没有大学学历而被另眼相看,也不会因为先工作再高考进入一般院校而受“第一学历”歧视,放弃高考直接工作之路,也就不会令人担忧,这需要我国打破“唯学历论”,建立全新的人才评价体系,并消除就业中的歧视。

只有当教育多元发展、成才模式多元,高考弃考才会变得很正常,整个社会的高考焦虑也就得到缓解。这应是我国教育发展努力追求的目标。

(摘自“新浪博客”)

高考弃考引发教育反思:

考验中国教育吸引力

张灵 郭莹

每年10%的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接近百万的弃考大军……事实上,弃考并不是一个新现象,导致弃考的原因也各异。值得关注的是,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放弃国内高考,转而选择出国留学深造,一批优秀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甚至在高中阶段即已流失国外,这一新现象的出现正在考验着中国教育吸引力。

校长看法:高校要适应优秀学生出走

由于很多尖子生选择出国留学,不少高校在招生时表达了对人才培养的担忧。对此,北京九中副校长林乐光表示,高校要尽快适应这一情况。他说,有的学生是由学校推荐出国,有的是通过中介出国,没有参加北京的高考报名。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北京户口,按照要求直接回原籍考试,但这批学生很多也选择出国留学的方式申请了国外的大学。

林乐光认为,大量优秀学生出国,肯定会对高校招生造成冲击,但是高校也应该适应这种变化。他还表示,对于大学教育来说,并不是高考成绩好就能适应。学生学习到一定程度后,学习能力、研究能力显得更为重要。这比单纯关注考试成绩显得更加重要。因此尖子生出国,对大学来说,有一定的冲击,但是我国人口众多,出国的学生所占比例依然偏低。

专家观点:让学生拥有全世界选志愿的权利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副总裁汪海涛认为,在留学大众化的今天,弃考已不是很特殊的现象,每年都有一批学生放弃国内高考而转投洋高考,一方面彰显出中国的家长和学生在用脚投票,表达出对中国高等教育现状的不满;同时,也说明随着国家开放程度提高,家长的视野变宽了,对子女教育已不再满足于国内名校,更是希望能在全世界范围内选志愿。

篇5

关键词:高校欠费管理

一、高校欠费引起的主要原因

(一)高校招生规模扩大,贫困生相对增加

近年来,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高校学生总数不断增加,相对招生的贫困生绝对值也同比例增加。在高校并轨以前,虽然学生也有欠费,但因总学费较低,学生在毕业之前基本上都能还清。自高校并轨以后,学生收费标准大幅度提高,加上贫困生的比例同比增加,欠费问题也就显得日益突出。据相关数据统计,江苏省2005年高校贫困生约12万人,占高校总学生数的9.69%,到了2010年高校贫困生达到了30万人,比例达到了16.97%,对于这部分贫困生来说,在无法交清学费时,只能采取拖欠的方式来拖延学费。

(二)居民收入的增长与教育支出不成比例

一些从农村来的学生,考上大学是极其不易的。但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对于来自贫困家庭的城镇和农村学生来说,既是一份惊喜,同时又是一份沉重的负担。以江苏省为例,2009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20552元,农村农民可支配收入为8004元,而来自省物价部门的相关文件显示,省内高校本科学费为,专科学费为3600+15%,加上住宿费,代办费,以及学生的生活费用,培养一个大学生一年的支出在15000元左右。按培养一个大学生一年15000元的计算,这一项就占去了整个城镇家庭收入的50%,对于我国将近60%的农村家庭和城镇居民中的低收入家庭来说,这样的费用大大超出了家庭的承受能力。

(三)学校管理力度不够,部门与部门之间够通欠缺

一般高校的《学生手册》都有规定,每学年开学,学生须缴纳学费才能取得新学年的学籍,即“先缴费,后注册”,只有注册后才是学校的正式学生。但事实并非如此,各高校事实是,不缴学费的学生照样能注册、报到,读书听课、照常考试,未缴学费者可照常享受“奖、贷、勤、补、免”等待遇。加上部分学校领导对收费不重视,大部分部门都认为收费是财务部门的事情,和自己部门无关。财务部门想要相关的学生学费,减免、住宿等相关数据信息时,校领导不重视协调,相关部门不及时提供数据,认为是在协助财务部门,造成财务部门的统计数据迟迟统计不出来,即使统计出来,学生欠费数据的正确性也有待完善。或是财务部门统计出相关欠费数据时,学生工作部门也没有积极性配合催交,导致学费迟迟不交,引起欠费。

(四)部分学生缴费意识不强,学费挪作他用

目前大部分学校都是全国招生,很多学生都是外地求学,脱离了父母的看护,手上忽然有了学费在身边,看到周边有部分学生不交学费也能照样注册,上学,考试,就产生了互相观望的心理。加上刚离开父母,大学生自身控制能力较弱,看到同学间有买电脑,手机或其他感兴趣的事情时,不受控制的就把学费用于购买置办这些物品。而到学校催缴学费时,因为父母已经给过学费了,不敢再向父母讨要,只能采取能拖就拖的办法。

二、解决学生欠费的方法

(一)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扶持力度,加大助学贷款额度

一方面,各高校采取“减、免、缓、补、贷、勤”等方式帮助贫困生,通过推行助学贷款等措施来解决学生的交费困难问题。许多大学在新生开学时,学校专设“绿色通道”,对经济特困生可持当地民政部门(街道办)证明,填写缓交学费申请表,直接办理报到和注册手续;《国家奖学金管理办法》也对品学兼优的学生提供了两种额度的奖学金,并且国家奖学金不影响其他奖学金的获得,使更多品学兼优的学生获得国家的资助;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从事业收入中拨出一定经费,设立基金会,对于那些确实家庭困难的学生可通过学生工作部确认发放一定的助学金,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二)严格学校管理,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

在严格学校管理、堵塞漏洞、遏止欠费上,学校领导可以更加有所作为,起到领头羊的作用,积极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使各部门都树立好主人翁的意识,把欠费工作作为每个部门自己的工作绩效来看,使尽招数来遏止欠款,使制定的工作规章、制度切实落实,不再是纸上谈兵。具体可表现为:在开学之前,学校分管领导应集合各部门相关负责人,就收费问题确定好各部门的职责,不再因职责不清而出现出了互相推卸的情况;相关部门、系部严格执行“先交费,后注册”,杜绝一切人情欠费、关系欠费学生。对于确实因家庭贫困而交不起学费的学生,学生工作部门要严格把好审核关;对于恶意欠费者,原则上不参与奖学金评定;对于收费工作做的好的部门,系部,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三)多与学生家长沟通,提高学生的缴费意识

篇6

一、基本情况

我按照个人主题教育调查研究工作方案,以义务教育保障为核心,在改善办学条件、均衡配置教师资源,加强控辍保学、建立健全资助体系等方面进行全面调研。先后深入到***等6乡镇6个贫困村进行实地调研,实地走访了75户贫困户,召开乡镇层次座谈会6次、教育局全体领导班子座谈会1次,村级座谈会6次。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共征求意见建议6条,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8个。通过调查研究,我县教育扶贫取得决定性进展,实现了贫困学生不因贫困而辍学。

(一)控辍保学措施有序实施。一是强化行政控辍。多次召开教育保障指挥部、教育局党委会等相关会议对控辍保学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县政府制定下发了控辍保学工作方案,县教育局、各学校以及乡镇均成立了控辍保学工作领导组织。实施县、乡、村三级包保责任制,建立了辍学台账,按照“一生一案”的要求,实行周报告制度,随报随分析,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加强对控辍保学工作的督导检查,县教育局把派驻各学校的教育督导员作为控辍保学督导员不定期地对各乡镇、学校控辍保学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二是强化依法控辍。开学前印发了《致家长一封信》,让每个家长知道送子女入校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是家长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督促家长主动送子女上学。同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劳动法》和《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等法律法规宣传,提高群众,特别是义务教育儿童家长的思想认识和法制观念,使相关法律法规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对无正当理由未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的父母或法定监护人,责令限期改正。同时,积极与公安、司法、人社、市监等部门密切配合,发挥各部门在控辍保学工作中的作用,营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三是强化情感控辍。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积极开展有益身心健康、学生乐于参加的文体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环境和氛围。采取有效措施,保障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残疾儿童等弱势群体受教育的权利,防止弱势群体学生因入学权利受到侵害而辍学。通过家访、谈心交流、单独辅导等方式,积极开展心理激励和学业帮扶,帮助其树立学习信心,避免因丧失学习动力而辍学。耐心细致做好因基础差而厌学、残疾儿童、家庭经济困难、思想有问题、行为失范等特殊群体学生的感化、转化工作,切实将帮扶关爱工作落到实处。四是强化扶贫控辍。认真落实教育各项资助政策,确保资助到位。积极动员不愿到普通初中学校就读的学生到职业学校进行初中渗透职业教育,强化技能学习,让学生学到一技之长。紧紧抓住齐市技师学院对口帮扶我县的契机,为贫困学生争取了“六免一优先”的优惠政策,为贫困家庭学生寻求升学和就业提供了保障。为切实做好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工作,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实施了送教上门服务,对因身体原因不能到校上学的学生,各学校根据学生实际,制定了专门的课程表,安排相关教师进行送教上门。

(二)学生资助政策得到落实。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完善资助体系。成立教育资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生教育资助工作,落实上级有关资助政策文件精神,各个学校也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形成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协调一致的工作运行机制。制定了《拜泉县教育扶贫资助实施方案》和《学生资助工作管理办法》等多项制度,逐步建立从学前至大学各个学段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二是加强政策宣传,提升知晓率。通过县电台、宣传手册、主题班会、宣讲团和大喇叭等多种方式,全方位精准宣传学生资助政策和资助申请办法,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联系,让所有符合条件的学生和家长知晓政策内容,明确申请方式,清楚申请时间和具体流程。三是规范资助程序,狠抓政策落实。严把个人申请关。要求各级学校申报贫困生一律由学生提出书面申请,并由扶贫部门和民政部门审核把关。严把资助条件关。严格按照省市文件执行,班级、年级、学校评议 ,年级组、学校审核,班级、学校公示。严把材料建档关。资助中心和各级学校都要规范建档。严把公示公告关。学校不仅要把资助政策在学校进行公告,而且要把享受资助的名单、对象及标准在学校进行公示,做到政策公开、条件公开、名单公开。严把信息录入关。把贫困生资助与学籍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按时将贫困学生基本情况和贫困生受助时间、金额、资金等情况录入到学生资助管理系统中。

(三)基本办学条件有效改善。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下,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新建维修公立幼儿园20个;大力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有效地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标准化学校达到100%,义务教育实现了基本均衡,通过了全省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验收;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第一中学、第四中学的校舍进行维修改造;逐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职教中心拟建的10800平方米的综合实训楼,完成前期图纸设计、地勘等工作,明年开工建设。

(四)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大力实施师资队伍优化工程,2015年以来招录特岗教师和安置90年代末师范生451名,交流中小学校长29名、教师229名,逐步实现了教师资源配置校际间相对均衡;大力实施优秀校长培养工程,组织中小学校长赴北京大学、上海宝钢中学、浙江绍兴鲁迅中学、重庆巴蜀小学等名校,学习先进教育思想和全新办学理念,建设了一支专家型、创新性、务实型校长队伍;大力实施教师成长摇篮工程,培养学科后备带头人33人、第三梯队成员52人、骨干教师300人,开展国培网络校本培训、专任教师培训、特岗教师培训、跟岗位实践研修和送教下乡培训等各类培训2564人次,建设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五)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学校“结对帮扶”活动由支援学校和受援学校形成长期合作协议的形式实施“一对二”的结对帮扶活动。农村学校根据地域和交通划分成6个片区,片区联合开展活动。片区学校共建教学资源库、共同探讨教学设计、学进度、同步实施学业监测等实现教学资源的充分整合;通过网络开展专题讲座、共办教研活动、课题研究等形式,为片区学校搭建教科研平台,加快各学校校园网的建立和完善。片区内教学进度统一,集体备课统一,教研活动相互观摩,教育质量统一评估;片区内定期集体备课,定期进行教学交流”,教育片区共同体的建立,有力的促进了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了贫困学生学习积极性,满足贫困学生享受优质资源的需求。

二、存在问题及成因

群众要脱贫,教育要先行。虽然我县在教育扶贫中做了一些工作,但由于教育面广、人多,在教育扶贫中也存在一定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留守儿童管理有待加强。我县中小学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的12.4%,留守及单亲儿童基本由隔代监护,缺乏父母的保护和教育,学习成绩差,辅导跟不上去,对学习没有兴趣,进而产生了厌学心理,存在辍学风险。

(二)农村教师队伍有待加强。受特岗计划政策的影响特岗计划是我县补充教师唯一的渠道,近几年,由于特岗计划不断减少,达不到教师“退补想当”的要求。我县每年退休教师在150人左右,招录特岗教师在几十左右,造成了教师队伍年龄结构非常不合理,形成了年龄大、知识结构单一、教育理念老化的教师占绝大数,年富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占比较少。

(三)家长法律意识有待加强。在走访调研过程中发现,家长对《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基本上都没有概念,不了解学生辍学后,家长应该负有什么法律责任,加大了学生辍学风险。

(四)心理健康教育有待较强。受多种因素影响,留守学生、学困生、贫困生出现自卑、孤寂内向,甚至厌学心理。同时,政府、慈善机构及爱心人士层面在关爱这些学生时,多数注重进行物质资助,忽略了情感交流,导致一部分受过捐助的学生缺乏感恩和上进心。

(五)贫困代际传递有待破除。多数贫困家庭的学生家长自身的文化素质不高,思想观念陈旧,对孩子的培养教育能力和意识不足,认为赚钱比上学有用,多数孩子完成义务教育就选择辍学,这种现象恶性循环、周而复始,加大了贫困家庭代际传递。

(六)企业用工管理有待加强。未满16周岁辍学的学生,由于刚刚步入社会,没有一技之长,大多数都从事餐饮、美容美发等服务行业,这些私营业主法律意识淡薄,没有严格执行《劳动法》有关规定,给辍学学生提供生生存空间,同时,缺乏对私营业主有效监管,加剧了辍学几率。

(七)寄宿制学校建设有待加强。我县共有义务教育学校29所,有贫困寄宿生的只有8所,因住宿条件差等原因,所以大部分住宿学生都在校外住宿,导致贫困寄宿生总数少、占比低。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贫困学生心理教育。在控辍保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物质上的贫困”,更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精神贫困”,要将物资资助与精神激励、情感交流和心理关怀有机结合起来,增强贫困学生自信心和发展动力。加强推行师生“一对一结对帮扶”措施,及时解决他们在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加强“家校合作”,携起手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同时,组织受助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党员主题活动等方式,创造和拓宽贫困学生回报社会的途径,让他们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加强社会主义核价值观教育。

(二)持续加大教育事业投入。按照《关于打赢脱贫攻坚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要求,不断完善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完善学校配套设备。继续推进职教中心建设,建立健全职业培训体系;谋划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强学校食堂和宿舍建设;继续推进公立幼儿园建设,新建兴农镇幼儿园和丰产乡幼儿园,达到公立幼儿园覆盖每个乡镇。同时,实施学校燃煤锅炉改造计划,改善学校周边空气质量;继续推进职教中心建设。

(三)完善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不断补充教师队伍,建立教师补充长效机制,达到教师“退补相当”。在整顿上保持高压态势。加大对教师进行教育和警示力度,坚持日常监督和集中整治相结合,重点抓好寒暑假期间教师有偿补课,严格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畅通举报渠道,开展“微腐败”专项整治,严厉查处违规行为。在制度建设上保持健全规范。按照市里关于师德师风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健全制度建设,规范师德师风,做到制度管人。在培训学习上保持经常持续。发挥进修学校作用,对教师培训达到制度化和经常化,采取“走出去、引进来”方式,学习更新先进教学理念,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四)强化法律知识普及层面。深入开展《劳动法》、《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保护法》等方面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搞好舆论引导,通过电视台、自媒体和召开主题班会等方式,普及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发挥法制副校长作用,积极开展法治教育进校园活动,将普法教育课纳入教学计划,争取每月上一节法制教育课。

篇7

《投资者报》记者注意到,类似的食品安全事故,在政府提供的营养餐计划中时有发生。因此由政府教育部门主导的营养餐计划也越来越多地受到质疑。

“NGO组织提供的学生午餐,像‘免费午餐’项目确实会比政府的营养改善计划做得更精细更透明,但目前中国没有哪一个公益组织有能力承担全国这么大的工作量。”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创新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政府还是主导力量,但是应该学习公益组织的一些做法。”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项目主管薛文俊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县级教育部门就营养计划款下拨学校的进度和账目进行详细的公开,资金安全是政府营养改善计划的软肋。”

营养计划遭遇食品安全问题

根据国务院从2011年10月启动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财政将每年拨款160亿元,率先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680个县(市)启动国家试点,惠及这些地区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约2600万名在校学生,占中西部农村学生人数的近30%。160亿的资金是按每名学生每天3元钱的营养改善标准,每年200天上课天数计算得出。

不过,在政府教育部门主导的营养餐计划中,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4月9日,云南镇雄县300多名学生,在吃了学校统一供给的营养餐后出现腹泻、高烧等不适症状。学生反映“豌豆闻起来是臭的,很难闻;不吃不行,要被罚款”;广西部分学蛋采购价高出市场价75%,猪肉与油豆腐的采购价比市场批发价都高出25%左右。

为什么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事故不断?而“免费午餐”基金等民间公益组织提供的营养餐却没有出现类似的问题。

“民间NGO组织在做营养餐时确实比一些政府主导的营养餐计划做得更精细,更透明。”邓国胜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这也显示出政府主导的营养改善计划监督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记者近日从安徽颍上县教育局网站上查询到,该县2012年3月的《颍上县教育局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食品的采购、运输、储存方案的的通知》要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程食品每年招标一次。学生课间餐食品为纯牛奶、卤鸡蛋。”

“我们的目标是为孩子们提供一顿热腾腾的午饭,而不是牛奶面包等工业制成食品。”“免费午餐”项目发起人邓飞日前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反复强调,他们的“免费午餐”项目会坚持要求学校做正餐,拒绝乳品和面包等。

目前已经资助150多家贫困地区学校,使35000名学生受益的免费午餐项目对于乳制品的态度格外小心,项目管委会以文件形式明确规定:“凡是使用国家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用于乳品面包等辅食营养补助的学校,免费午餐基金不予项目合作。”

“乳制品等加工制成的食品都有一定的保质期,会因为运输、保管等条件制约,引发食品安全问题,”邓飞向本报记者解释,“事实也证明,很多食品均在运输、保管期间变质。”

“我早就说过了牛奶和面包那样的做法不行,没想到没过多久果然出现了不少问题。”贵州省毕节市某小学的一位方姓校长6月20日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他们的小学是2011年4月2日“免费午餐”项目启动时第一批申请加入的学校,如今已成为“免费午餐”项目的标杆学校。

沙坝小学于今年3月加入到政府的营养改善计划,而学期班和教师的午餐依然由“免费午餐”提供,他显然非常认同“免费午餐”项目建学校食堂,为学生提供正餐的理念。

配套资金短缺导致“蛋奶工程”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认为,随着政府加大投入及基金会、NGO等民间组织的参与,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的“粮食”有了,但为农村学生提供什么样的营养、如何建立多元化的协作模式及如何实施有效的监督体系等营养改善的核心问题,依然需要探索。

为此,2011年8月—2012年3月,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项目》课题组选取云南、青海、贵州、陕西、重庆等中西部五省份作为样本地,对地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不同主体实施的营养改善项目开展调研。

该项调研项目执行官薛文俊6月21日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说,“根据我们的调研:目前多数学校处于‘有米无锅’(无厨房食堂)的状态,按160亿元投入资金,大约还需要增加20%-25%建设厨房和配备工勤人员的配套资金。”

据某公益机构估算,建一所能供应上百名师生用餐的普通食堂,需要资金约3万元左右,包括购买蒸饭车、保鲜柜或冰柜、消毒柜等厨房设备,而一个贫困县这样规模的小学可能近百个。

“要想真正实现学校食堂供餐,一个县要拿出200万—300万元的配套资金,才能真正实施好营养餐改善计划。”薛文俊告诉本报记者,这还不包括厨师等人力上的投入,对于一些财政贫乏的贫困县来说,这无疑是沉重的负担。

“人均3块钱是远远不够的,”南宁市财政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投资者报》记者,在广西南宁该项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被叫作贫困县营养计划,南宁市目前有3个国家级贫困县,作为落实营养改善计划标杆的马山县就是其中之一,由于贫困县往往地处偏远,交通不便,“食品的物流配送是一个很大的难题,需要大笔资金。”

“贫困地区的肉价比城里可能高不少。”他告诉本报记者,目前南宁市还没有相应的配套资金,去年马山县政府投入971万元用于全县小学食堂基础建设。

教育部今年年初表示,近两年中央财政下拨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资金169亿元,相当一部分是地方统筹用于食堂建设的。2011年底,财政部和教育部两部委又专门追加了食堂建设专项资金100亿元,重点用于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地区的农村学校的食堂建设,改善学生的就餐条件。

这些资金有多少最终落实到食堂建设上,我们无法得知。事实上贫困地区的中小学食堂依然非常缺乏,据媒体报道,甘肃陇西县实施营养计划的276所学校中,只有43所学校有食堂。没有食堂的现状决定了“蛋奶工程”,成为众多地方政府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的主要实施项目。

资金发放有待第三方监督

“我们学校从校长到老师都是不碰钱的,钱都是由县教育局派驻的工作人员负责管理,并且我们在采购食品和报销的时都是要求两个老师参与。” 贵州省毕节市的方姓校长对记者表示,学校每天都会通过微博公布营养餐账目。

“我们的调查发现,在中央营养改善资金下拨后,地方政府下拨比较缓慢,拖延下拨补助款,导致学校为钱发愁的现象并不鲜见。”薛文俊告诉本报记者,“广西财政厅去年年底下拨补助,3个月后,那坡县财政局拨款给教育局,期间,学校只能赊账供餐。本学期开学之初,广西那坡一所小学向每位寄宿生家长预收了300元作为营养改善经费办营养早餐。更有甚者,营养改善经费会被挪作他用,用于着急的项目。”

据央视4月中旬在陕西商洛县的调查,2011年10月,国务院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商洛县属于第一批试点范围内,但是央视记者调查发现,补助资金依然没有划拨到位,而该省教育厅一位官员却对央视记者表示钱已经拨下去了。

上述南宁市财政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营养改善计划的财政资金拨付进度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各地进度并不一样。

营养改善计划再加上学生食堂建设意味着更大的资金投入,更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也意味着监督更加复杂,更加重要。

为了从制度上保障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食品安全和资金安全,6月14日教育部等十五部门印发《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细则》等五个配套文件。

“对教育部门使用资金的监督,目前主要是依靠审计,有时审计工作也并不完全令人满意。”邓国胜表示,还是需要进一步推动政府信息公开。

本报记者发现,目前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地区,教育部门对相关资金使用情况的信息披露还是非常之少,以最近出现事故的安徽颍上县为例,记者详细查询了该县教育部门2012年以来的有关营养餐计划的信息,无一提到资金的拨付使用账目。记者电话联系该县教育局,接通了值班室电话,而值班室告知的教育局办公室电话长时间无人接听。

“资金使用情况对社会公开最大的阻力可能是在县里。”上述南宁市财政局工作人员告诉本报记者。

“据我了解,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县级教育部门就营养计划款下拨学校的进度和账目进行详细的公开。”薛文俊告诉本报记者,“光靠政府系统内监督还不行,必须引入民间组织、媒体等各方的监督。”

邓飞告诉本报记者,政府的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运作模式无外乎三种:一、地方政府和学校自己做;二、中央政府招标采购,交给民间社会组织来做;三、政府和民间社会组织一起合力运作,就像我们在湖南新晃、广西马山等地做的那样,由我们管理、政府分担部分经费。

篇8

伴随着高考的结束,接下来重点关注的就是查询成绩了,不晓得关于宁夏的高考成绩查询时间你们了解了多少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021宁夏高考成绩公布时间以及高考成绩查询方式,欢迎参阅。

2021宁夏高考成绩公布时间日前从宁夏教育考试院获悉,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规定》,志愿填报实行公布分数后,通过网上分时填报。据了解,宁夏高考成绩预计将于7月23日前公布。

宁夏高考成绩查询方式1、支付宝、微信公众号查询

高考对于我们中国的孩子来说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所以一些软件app,它们都推出了一些高考查询的功能,以便于高考的学子好好地查询自己的成绩,报的好志愿,去到他们想去的大学。其中微信公众号和支付宝就推出了这项活动。非常方便,利于高考的'学子去查询自己的成绩,只需要输入自己的姓名,考号或者是身份证号就可以,不收取任何的费用,免费向高考生开放。

2、网站查询

我们都知道网站是获取信息很重要的一种方式。几乎每一个东西的查询都有一个网站,同样高考也不例外。宁夏高考也有一个网站,考生可以登录宁夏教育考试院(nxjyks.cn/),然后填入自己的考生号,姓名,身份证号就可以进行查询。注意,一定要进官方网站,不要像别人透露自己的信息。

3、短信查询

电话和短信作为我们最基本的一个通讯工具,同样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有一些高考生可以通过发短信的形式进行查询高考的成绩,这样可以更明确地看到自己的高考成绩,同时也比较方便获得信息。但是在大数据的今天,短信查询这种方式,已经慢慢不受人们青睐,但是依旧占据很大的位置。

4、关注相关微博后查分

如今,各地的教育部门也都开通了微博,考生在查询分数时,也可以利用微博来查询,具体操作过程:先关注当地教育部门的微博,然后点击主页下边的私信,选择和Ta聊天,再点击菜单中的“高考查询”,然后在弹出的对话框中按照要求输入相关信息,即可查分。

5、学校内部查询

我们都知道学校获取信息的速度比我们平常要快。一些学校在高考出分数的前一天晚上就可以获取信息,所以有一些学校,它们会提前公布孩子的高考成绩,让孩子提前有个底,不用再紧张地在网上查取。但是大部分学校他们知晓成绩的话,也不会告诉自己的学生,为了不让他们过早地紧张和惊慌。

宁夏高考录取批次志愿根据录取批次进行设置,录取分五个批次:

(1)提前批本科:艺术、体育、外语、航海、军事、公安、招飞、公费师范类本科专业,中西部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专业,部分港澳地区高校及其他须在提前批招生院校本科专业;特殊类型招生(含高水平运动队、高水平艺术团、高校自主选拔录取);专项计划(含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其他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实施农村学生单独招生〔简称高校专项计划〕、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简称国家专项计划〕)本科。其中艺术类本科专业分为 A、B、C 三段进行,A段包括独立设置的艺术院校、经教育部批准参照独立设置艺术院校管理的普通高校和教育部直属普通高校的艺术类本科专业;B段包括区内本科普通高校、使用我区艺术类专业统考成绩并申请实行平行志愿投档的区外本科普通高校的艺术类本科专业;C 段包括除 A 段和 B段普通高校外的其他本科院校艺术类本科专业。

(2)第一批本科(含宁夏大学、宁夏医科大学招收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专项计划〔简称地方专项计划〕)。

(3)第二批本科(含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本科)。

(4)提前高职专科批(含艺术、体育、定向培养士官、高职 专科公安类专业)。

篇9

关键词:研究生;差异;公平;制度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其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如研究生教育质量不高、国际竞争力较弱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促使我国进行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而研究生资助体系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到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能否全面顺利推进的关键。我们有必要对研究生资助体系进行思考。

一、研究生资助体系在各高校中的差别显著

首先,不同层次院校之间的研究生资助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异。从985院校到211院校再到一般高校中的研究生资助总量在逐级减少,不管是国家还是社会都在向好的高校倾斜,越是好的高校,接受国家、社会的财力支持力度越大,而对于一般性的高校除了接受国家相对较少的资助之外,很大程度上得依靠自己筹措经费来资助学生。但事实上,其最终的资助力度始终是赶不上985院校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般高校在研究生资助与生源质量之间的恶性循环。虽然说高校的研究生资助与生源质量之间不是决定性的关系,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在同等条件下,家长和学生更有可能选择一所政策较好的学校来就读。

二、研究生资助体系影响教育公平的实现

在北大刘云杉教授的研究中,通过对北大清华学生家庭出身的统计发现,2000年之后,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同样,我国重点大学里的农村学生比例自20世纪90年代之后一直在不断下滑。而事实上,北大这类农村子弟所占比重相当小的高校,国家和社会所给予的资助力度是非常大的。但是一般高校中农村子弟所占比重较大,所得到的资助却少之又少。这就涉及我们设立研究生资助体系的出发点。我们的初衷是以需求为基础的,是面向相对困难的研究生的,是为了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所以,如何通过建立更加合理的研究生资助体系来促进高等教育公平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研究生资助的制度建设还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各高校在研究生资助方面制订了一些制度,对研究生资助规范管理起到了促进作用。但目前这些制度存在以下几点不足:没有体现研究生主体意识,没有规定研究生接受研究生资助的权利和义务;从研究生资助工作的一个方面出发,而不是从研究生资助工作的整体出发;制度之间不协调、不统一、不衔接,甚至矛盾,而且常常出现空白点,即对一些重要的事项没有明确的规定,很难发挥研究生资助体系的最大效用;资助条款内容是精线条的定性表述,没有对获资助的条件和义务具体量化,而且工作流程不清楚明了,缺乏可操作性;只有具体操作内容,没有监督和反馈内容,很难保证研究生资助的公平性;普遍注重对资助结果的处理,缺乏过程管理的特性,缺乏可控性,缺乏过程监控。要注意研究生资助制度的可操作性,就是研究生资助申请的条件、程序和步骤清楚明了,便于执行。这要求研究生资助制度对研究生资助工作流程有详尽的规定。科学的研究生资助流程应该包括资助来源的种类,每一种资助所需要的条件,研究生何时、如何以及向谁申请,管理中心如何受理申请、制订研究生资助计划、研究生资助监督检查的方式、研究生资助公示和申诉、过程管理中质量监控点等等。

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美国大学生资助政策在静态设置和动态实施上的成功经验对世界各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完善都具有借鉴意义。我国虽已形成了混合多元的大学生资助体系,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有必要参考其资助政策中积极的一面来推动我国研究生资助政策的有效实施。借鉴其“资助加教育”的资助包设计,让有经济需求的研究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对若干资助项目进行自由、自主地选择,这不仅能降低管理的成本,而且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现实的教育,有助于研究生的成长和成才;资助主体的多元参与,建立一种有力的机制保证政府、公司、个人等多元资助主体对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参与;资助信息的共享机制,极其复杂的资助工作就比较规范、透明,易于操作,便于学生自我估算,便于学生资助管理人员依此审核,也便于减少管理成本,从而避免重复资助等现象的发生,家长、社会、政府也可以此为据,对研究生资助政策进行监督和评判。

参考文献:

[1]许秀琴,刘川.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04).

[2]余秀兰.60年的探索:建国以来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探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01).

[3]李文利,杨希.教育收益视角下研究生资助的专业差异[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01).

[4]李秀兵,程洁,武欣.我国研究生资助体制演进的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10).

[5]孙薇.基于研究生教育机会成本的研究生资助探索[D].上海交通大学,2010.

篇10

【关键词】 山区 农村中小学 图书室 现状 对策

近年来,宁夏南部山区的农村中小学在“普九”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大好前景下,在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学校的努力下,图书室在硬件和软件建设上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图书室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发挥了第二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已经成为农村学生增长知识,拓宽视野的主要场所。但是,部分学校在图书室建设和管理上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就宁夏南部山区农村中小学图书室建设现状作一简要分析。

1.宁夏南部山区农村中小学图书室的建设、管理和使用现状

 1.1 图书室硬件建设现状

近年来,借“普九”和“普初”的东风,宁夏南部山区农村中小学的图书室在硬件建设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有的学校都建起了图书室,图书室的面积增大了、馆藏量增加了,图书的种类齐全了。但是,各学校图书室的建设仍参差不齐。条件好的学校,专室专柜,管理规范。而条件差的学校,图书室比较破旧,或一室多用(和体育、音乐器材放在一个房间),甚至设在仓库内。

图书室的图书来源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七、八十年代配发的,比较旧,种类单一;二是各类项目配套的,这部分图书种类全,比较新,也适合中小学生阅读;还有一部分是有关部门和单位捐赠,学校自己由于经费短缺,几乎没有购买图书。单从数量上来说,大部分学校的生均比达到了标准(小学1∶20,初中1∶25)。但是,图书结构不合理。表现在以应试为主的书多,科普类、系统文学类读物比较少,旧书、过时的书多,新书少。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学校领导观念落后和资金短缺。

 1.2 图书室的管理和使用现状

近年来,宁夏南部山区农村中小学图书室的管理有了很大的改善。设了图书管理员,图书也分类编目上架,并建立了一套管理、借阅制度。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1.2.1 不向学生开放图书室或借阅率低

图书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提高借阅率,使其既可以更好的满足读者的要求又能引导读者好读书、读好书、做好人。不少学校的图书室建成后,却不对学生开放,常年大门紧锁,只是应付上面的检查,图书室成了摆设,墙壁上蛛网纵横、书架上尘封土盖,有的图书被虫蛀、鼠咬,图书室实际成了“藏书室”。造成以上现状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与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教师的思想认识有关。目前,农村教育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上,没有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二是与经费短缺有关。宁夏南部山区的农村中小学大都经费拮据,没有足够的资金来保证图书室的建设和正常运转。一些学校怕把图书弄坏、弄脏,再无钱购买,宁可让图书躺在书架上睡大觉,也不愿给学生借阅。三是与师资短缺有关。宁夏南部山区的农村中小学,特别是小学师资非常短缺,教师大多超负荷工作,图书管理员只能是兼职的,因此,他们无精力和心思去开展工作,得过且过。四是图书陈旧、过时、种类单一。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不愿借阅。

1.2.2 图书管理员队伍建设不到位

调查发现,农村学校图书馆基本上没有专职的管理员,由其他老师兼任且人员不稳定,而且管理人员文化水平低、业务能力差,缺乏图书管理知识,有些学校图书室几乎成了解决后勤人员就业的地方。图书馆工作不是单纯的服务性劳动,而是一种科学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图书馆工作的质量。

1.2.3 缺乏对学生的阅读指导

要想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的作用,对学生的读书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教师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图书室,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十分关键。很多学生希望教会他们如何查阅自己需要的书籍,学会如何从茫茫书海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和方法,各学校应该办一些阅读指导讲座,帮助学生学会使用馆藏资源。

1.2.4 图书的借阅方式封闭守旧

大多数图书管理员,不考虑图书室、学校、学生的实际,没有好的借阅方法,总是坐在图书室等学生上门。要么无学生借阅,要么学生排队拥挤,工作效率低。

2.对策与措施

 2.1 转变学校领导和图书管理员的思想观念

农村中小学图书管理为什么无法走向正轨,我认为根本原因不是资金的缺乏,而是领导和图书管理员的封闭守旧的思想在作崇。作为领导和图书管理员应该树立三个观念:即服务至上的观念。想读者所想、急读者所急,克服“应付”、“凑合”、“怕麻烦”的思想;开放的观念。图书管理员只有变“坐堂服务”为“上门服务”,变静态为动态,才能吸引广大师生,使图书室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才能真正体现图书室存在的价值;时间观念。对中小学图书室来说,应考虑学生的课外时间,合理安排借阅时间,为学生提供方便,才能促进自身工作的顺利开展。建立三种思想:即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纵横开拓的思想方法;创新思想。

 2.2 提高图书管理员的业务水平

要想搞好图书室管理工作,图书管理员的业务水平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图书管理员,应该经过专业培训,具有基本的图书管理技能。中小学生是图书室最初级用户,他们缺乏借阅图书的经验和利用图书室的能力,对图书管理员的依赖思想很大,他们只有在图书管理员的热情帮助下,才能有效的利用图书资料。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培训、激励等手段,在知识技能、态度行为方面,提高服务水平,把他们培养成业务水平高的专职图书管理员。

 2.3 增加图书室建设经费

学校应在经费短缺的情况下,尽可能挤出一点经费,用于购买学生急需的图书,扩充藏书量,让图书馆(室)建设得到可持续发展。

 2.4 开放借阅方式

农村中小学图书室的硬件条件有限,完全按照规范的借阅模式是不行的。只有大胆尝试,改革创新,创建适合农村中小学的图书借阅模式,才能发挥图书室应有的作用。

首先,实行以班为单位统一借阅。首先将学生按学籍号顺序为学生编排借书证号,并向各班发放张贴。其次每班发放一份《图书登记目录》,上面有图书编号、图书名称等。然后向班级发放《借书申请表》,借阅图书工作既可展开。

其次,各班选派一名图书管理员,学生查阅《图书登记目录》后将想借阅的图书在本班管理员处登记并填好《借书申请表》。班级图书管理员将《借书申请表》交到图书室后,一般下午放学即可取书。各班图书实行统一归还。以上借阅方法,即可以为学校节约用于购买借书证的资金,又可以提高图书的利用率,还可以提高图书管理员的工作效率和图书的安全。

 2.5 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图书室在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方面的作用

提倡中小学图书室、定时就近向农民群众开放,把农村中小学建成当地的宣传中心、文化中心、信息中心,为文化建设提供服务支持和发展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