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资金安全保障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9: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银行资金安全保障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对于网上银行,可能每一个人都不会陌生,但究竟有多少人了解它的安全系数?根据“CFCA 2005网上银行调查”结果显示:在国内网银中的2000多万用户中,懂得如何使用第三方数字证书来保护自己资金安全的用户尚不到三分之一,这也是木马病毒、假银行网站、假购物网站和假冒银行短信等案件频发的症结所在。
信息安全领域的专家指出:只要采取了数字证书这种有效的安全保障措施,并且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网上银行就可以放心使用。
那么谁来颁发这种数字证书?CFCA(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就是这样一家由中国人民银行与国家信息安全管理机构批准成立的国家级权威的安全认证机构,无论是在网上银行、网上税务、还是网上招投标、网上采购、网上拍卖,每张CFCA的数字证书都保证着用户在互联网上成千上万,甚至上亿的资金交易安全。2006年8月11日下午,“2006互联网应用高峰论坛暨CFCA百万证书创新应用颁奖典礼”在京举行,同时首次对外公布:已经颁发的CFCA证书顺利突破百万。
引爆数字革命
谈到CFCA数字认证,就不能不说起“我国首部真正意义的信息化法律”(《电子签名法》)。从一定意义上说,《电子签名法》也拉开了信息数字化时代的立法序幕。当前,网络信任体系是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电子认证、授权管理和责任认定。对于后两个内容,目前各国都还在探索,而电子认证则已经应用得比较成熟。我国也于2004年8月颁布,并于去年4月1日正式实施了《电子签名法》。
信息安全界专家分析,电子认证的推广不仅是让网络交易具备了安全措施,更重要的是使得网络交易的法律责任得到认定,从而为网络商务行为提供了信心。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只要电子认证、授权管理和责任认定的问题解决了,网络信任体系也可以顺利搭建。
互联网的创新坐标
CFCA作为国家金融信息安全的基础设施,证书发放突破百万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一百万张证书,意味着一套遍布全国的先进、成熟的证书发放体系――几十个证书申请审批机构和数千个证书受理网点;意味着上百万个用户的安全应用;意味着数十万亿资金的安全交易;意味着几千万亿次用户的放心使用。这标志着我国互联网安全应用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同时也是一个新的起点。
篇2
【关键词】第三方支付 电子商务 支付工具 安全
一、网上支付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完整的电子商务运作过程一般包括商情沟通、资金支付、商品配送三个环节。在Internet环境下,卖方通过在网上创建主页的方式,推出产品展示等信息;买方则随时通过网址访问对方主页,查询所需商品信息,当选定商品时即可向卖方发出求购信息;卖方在收到买方信息后,双方则就交易的具体细节进行沟通;达成协议后,双方通过金融机构进行网上支付;最后完成商品交接的配送工作。由此可见,网上支付是与网上交易紧密结合、互为条件的。网上交易不确定,网上支付不会发生;而网上支付不进行,网上交易也不能最终完成。因而,网上支付与电子商务有着必然的联系,网上支付是电子商务最核心、最关键的环节,是交易双方实现各自交易目的的重要一步,也是电子商务得以进行的基础条件。电子商务的实施与发展,急需网上支付机制的支持。需要银行业的积极介入。
二、电子商务中的网上支付工具
广义地讲,网上支付是发生在购物者和销售者之间的金融交换。而这种交换的内容通常 银行所支持的某种数字金融工具。因此,要完成Internet上的支付活动,首先涉及到的问题就是采用何种方式来实现这一过程。目前,网上支付工具主要包括银行卡支付、电子支票、电子现金和网上银行。
(一)银行卡支付。目前我国开展的网上支付主要是以银行卡为工具的网上支付,所面临的基本上是借记卡环境。实施银行卡网上支付需具备以下两个条件:第一,各发卡行的授权和结算环节必须畅通;第二,要实现全国银行卡业务与网络的充分结合。
(二)电子支票。支票一直是银行采用的支付工具之一,但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传统的纸质交易难以满足现实的需要,必须用电子支票来代替。但是电子支票主要依赖于当事人的信用度,在目前的现实情况下难以被大面积的推行。
(三)电子现金。电子现金不同于信用卡和借记卡,它不仅具有人们手持纸基现金的基本特点。而且把计算机网络化的方便性以及比纸基现金增强的安全性和私密性结合在了一起,电子现金的多功能性开创了大量的新型市场和应用。在国外,电子现金已被运用于电子商务中。我国目前对电子现金的研究还不是很成熟。
(四)网上银行既是电子商务范畴之一,又为电子商务提供网上支付服务,它是依托Internet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型银行服务手段,具有快捷方便、无时空限制、不间断服务、成本低廉等特点。自从1995年10月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诞生以来,网上银行已成为金融机构拓宽服务领域、争取业务增长的重要手段,并且,由于网上交易可通过登录网上银行来完成支付结算,网上银行在过也得到了。
二、电子商务安全保障体系及技术手段
(一)电子商务系统为保密而采用的数字签名"密钥管理与认证中心。
人们习惯于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作为处理大多数事务的凭据"比如(用户签字采用数字签名的管理方式,为电子商务系统提供了可行性和有效性,在电子商务管理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数字签名,例如(不同用户的电子印章管理应该采用电子签名的方式"买卖双方"订单申请方"采购方"交货方"发货方"收货方等’为确保信息的可信性和完整性"应该采用数字签名的方式。
(二)认证中心。
为保证网上数字信息的传输安全,除了在通信传输中采用更强的加密算法等措施之外,有必要建立一种信任及信任验证机制!即参与电子商务的各方必须有一个可以被验证的标识,这就是数字证书、数字证书是各实体在网上信息交流及商务活动中的身份证明,该数字证书具有唯一性,它将实体的公开密钥同实体本身联系在一起,为实现这一目的!必须使数字证书符合国际标准,同时数字证书的来源必须是可靠的,这就需要有一个网上各方都信任的机构专门负责数字证书的发放和管理,确保网上信息的安全。这个机构就是US认证机构,即数字证书认证中心各级US认证机构的存在组成了整个电子商务的信任链,参与电子商务处理的各方都必须拥有合法的身份!即由数字证书认证中心机构签发的数字证书,在商务处理的各个环节,各方都需检验对方数字证书的有效性!从而解决了信任问题涉及到电子商务中各主要参与方的身份信息严格的加密技术和认证程序。
三、第三方支付平台存在的问题
(一)第三方支付平台存在安全隐患。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网购。第三方支付平台上的个人账户里沉积了大量资金,但资金沉淀出现后,必然会带来资金安全的隐患。第三方支付平台是为了维护交易公正性,提高交易双方的信心,保障了顾客和商家各自的利益。但一旦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账户被窃取,其负面影响将是巨大的。因此安全风险问题不能忽视。
(二)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
在我国电子商务法律法规中,虽然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关于第三方支付的法律法规很少,且不完善。如关于第三方支付中,资金沉淀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归属问题等都存在严重的立法不足或具体条款不明晰. 政府必须通过相关立法进行规范。
(三)第三方支付平台缺乏独立性。
目前国内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大多是与网购网站、网络商城绑定在一起的。而且,每个第三方支付平台之间没有互联互通。不同的网购站点,它所支持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也是不同的。这样给消费者带来了不便,也使商家无形中损失了很多潜在的客户。
(四)资金非法套现和转移问题。
通过第三方支付模式的一些漏洞,可能会出现资金非法套现和转移情况。比如有的网上交易实际上并没有进行真正的消费,而是制造一笔虚假交易,通过银行卡支付后,钱进入了支付平台的帐户,通过帐户转移到银行,从银行取现,实际上是为了套取现金。本来银行对信用卡的取现有一套控制制度,通过交易成本控制资金的使用度。但是网上交易避开了这些。现在很多网站买卖都是免费的,成本几乎就是零,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资金的套现和转移将会更为方便。第三方支付企业本身不提供存款和贷款,不进行托收,信用卡,传统银行中间业务等,与传统银行还是有比较明显的差别的,因此,它不是银行。但它预收资金,或者有沉淀资金,又确有资金利息问题,确有金融和道德风险等问题。
(五)相关部门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监管力度不够。
央行等监管部门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监管力度不够,而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安全意识薄弱,如“汇付天下”采用过“即时到帐”,用户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容易产生交易纠纷。安全措施不到位,安全管理体制不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安全技术防护能力薄弱,安全漏洞多,监管部门监管又不得力,商家客户的利益得不到保证,也影响了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
(六)竞争压力较大。
获得首批支付牌照的企业无疑获得市场的先发优势,包括率先树立企业品牌、建立与相关领域企业的合作、迅速进行业务拓展以抢占市场等方面。而未获牌照的企业,则面临着新业务拓展不力、客户资源流失等压力,不得不寻求收购或重组。还有第三方平台间的价格战,相互攻击等,因此第三方支付平台竞争压力也是很大的。
四、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对策
根据目前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第三方支付平台必须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以及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对策如下:
(一)第三方平台落实网络安全措施。
第三方平台应加强安全意识和信息安全体系建设,通过实名认证,全额赔付等办法解决资金被盗,网络诈骗,如团购网站借第三方平台进行网络钓鱼,非法转移他人资金。必须考虑资金安全风险,网络安全风险,落实具体的网络安全措施,保障用户资金的安全和用户账户信息的安全。从技术上做到无懈可击,提高网上交易信息和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可追溯性及安全性。
(二)健全和完善第三方支付法律法规制度。
目前对于第三方支付的法律法规较少,第三方支付平台出现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多,取证又困难,必须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商家,用户和第三方支付企业的行为。
(三)牌照不能一发了之,要加强市场监管机制。
除了政府监管部门应该加强监管外, 第三方支付业还应该健全退出机制,让第三方支付公司朝更规范方向发展。央行不能发放牌照后一发了事,有个支付许可证就不监管第三方平台在开展业务中存在的问题,损害用户的利益。央行作为第三方支付的主要监管者,要对其业务准入,交易行为,经营行为等方面实施全面监督管理,以规避运营风险,保护客户利益。
(四)加强监管资金运营安全。
第三方支付平台沉淀了大量用户的资金,必须加强监管资金运营安全,防止资金非法转移或被钓鱼网站套现。
(五)做好信用。
目前我国信用体制不健全,买卖双方相互信任度不高,尤其是C2C模式的信用问题比较突出。第三方支付平台要抓住这个市场空白,做好信用中介:即不参与买卖双方的具体业务,不触及客户商业信息,对商家和消费者提供双向财产保护,不仅保存交换支付信息,而且保留商户和消费者的有效交易电子证据,作为交易纠纷时的仲裁证据。逐步树立自己的公信度和企业形象。中介电子支付的发展必须有良好的信用做保障。
(六)进行产品创新。
国际上的金融产品数量几千种,而国内银行开发的金融产品较少。国内银行因多种因素限制而创新缓慢,金融产品数量少。因此在一些传统银行涉及不到的领域,第三方支付平台企业可以协助、甚至代替银行开发多种金融产品,不断进行金融产品的创新,同时开展多业务、多银行、多渠道的服务创新。如与多家银行进行连接,提供网上支付、电话支付、手机支付、短信支付、WAP支付和自助终端等多种支付方式,成为银行、银联在线支付的补充形式。
(七)提供强大的增值业务。
第三方支付平全可以依托自己强大的IT、电商,财务、咨询等专业人员,为用户提供传统银行不愿提供的或提供不了的增值业务,如:财务报表、数据分析、管理咨询分析等,以增加自己的赢利途径,吸引更多的用户, 为第三方支付平台企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并逐步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八)加强管理信息化建设。
面对企业间的激烈竞争和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深层次性和全面性要求,如何充分利用好第三方支付管理信息化建设,整合社会资源、交易成本、提高网上交易效率,已成为当前第三方支付平台重点思考的问题。无论是树立公信度还是增强管理的易用性,第三方支付企业都必须从管理上着手,只有做到管理的信息化,建立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管理信息系统,才能提高网上交易支付的速度,让网民更信任网上交易,从而促进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总之,未来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应当更加完善,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以一个安全、可靠、公正的姿态成为人们网购的主流消费模式。第三方支付平台还可能成为互联网信用检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上面储存的大量用户信用信息,可以作为银行向企业或个人提供信贷融资的参考依据。
结语
总之,中国的电子商务仍处于发展完善阶段。可以说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电子商务,且由于我国存在法律不建全、信用制度不完备、银行支付手段不配套、网上安全难以保障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使得目前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出现了“雷声大。雨点小”的局面。怎样才能促使我国的电子商务尽快有较大程度的实质性的进展,本文认为,尽量借鉴国外电子商务中网上支付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客观情况,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网上支付系统将是一项现实和明智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慕艳平,.第三方支付电子商务平台应用现状及对策研究,武汉商业服务学院.
篇3
关键词:国库;财政;地方国库现金管理
一、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背景及基本情况
(一)地方国库现金管理具备现实条件。一是各地财政收支规模及国库存款余额快速增长为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开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二是自2001年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以来,大量滞留在预算单位的财政资金集中到国库单一账户,为地方国库现金管理提供了资金保障;三是我国中央国库现金管理的成功运作以及国外地方国库现金管理先进经验为地方国库现金管理提供了借鉴。
(二)各地积极“抢滩”地方国库现金管理。当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加强了地方国库现金管理改革的力度,很多分库尝试建立了省级国库现金收支基础数据库,并联合财政部门开展了国库现金流量的初步预测和分析,在目标原则、操作方式、收支预测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部分省份通过开展财政专户清理整顿、规范非税收入收缴、设立专项财政资金等手段积极探索财政资金的规范化管理,在操作规模、风险控制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
(三)地方国库现金管理不能盲目照搬。由于中央地方财政国库资金属性不同、中央与地方金融设施条件差异,使地方国库现金管理具有明显特殊性:一是地方财政收支类型复杂、资金流分散、库存变化随机性强,加大了地方国库现金流预测的难度。地方国库收入包括预算收入和转移支付收入,其中中央转移支付的时间、额度均不确定且拨付集中,易造成地方库存大幅波动;地方国库库存基数小,一旦发生国库应急支付,资金支付缺口占比较大;二是地方国库现金管理可选择的市场参与主体、金融市场工具、金融交易平台受限于地方性金融市场。由于我国缺乏成熟的财政短期融资市场,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也刚刚起步,品种少、功能单一,许多金融市场工具风险过大、难于管理,不适宜当前地方国库现金管理操作;三是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操作目标主要是发掘国库库存资金的时间价值和资金效益,无须承担货币政策的对冲成本,地方国库现金管理规模一旦“脱缰”,更容易对货币政策造成干扰和冲突。
二、地方国库现金管理面临的问题和风险
由于地方国库现金管理在现金流、市场准入、操作目标等方面的特殊性,以及人员队伍素质、金融市场环境、财政国库管理水平、国库信息化程度等因素限制,现阶段地方国库现金管理操作主要面临以下四类风险点:
(一)制度风险。一是国库现金管理相关政策规定较为欠缺。中央暂未出台关于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指导性文件,财政部和人民银行也没有制定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相关规范性文件,部分地区虽然参照《中央国库现金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业务操作规程》制定了相应的办法,但对准入条件、招投标程序、金融工具、投资比例等事项的规定仅仅停留在法律和制度层面,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是一纸空文,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指导地方国库现金管理业务在制度化和规范化下健康运行。二是科学预测国库现金余额和合理规划投资金额的制度依据缺失。很多的地方政府和财政部门在确定投资比例和投资组合的实践过程中,并没有建立及时有效的支付信息提前预报制度和最佳库底现金分析模型,更多的是凭经验、拍脑袋,现金流预测科学性和精确性较差,极易造成国库资金紧急支付缺口和国库资金的无序运行,进一步威胁到国库现金的流动性的安全性,长此以往将形成地方国库现金管理业务风险隐患。
(二)操作风险。一是某些地方政府和财政部门盲目追求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收益性。为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地方政府忽略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原则,将国库资金以定期存款的形式存入到商业银行,并通过对商业银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力度的考核来确定国库资金定期存款额度,这种利用财政性存款撬动信贷资源的方式,扭曲了市场机制,降低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干扰了金融机构正常经营,容易形成新的不良资产。二是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缺乏可靠的资金安全保障措施。由于全国性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普遍不持有记账式国债和央行票据,地方性商业银行持有的可质押票据有限,因此地方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操作中,商业银行不能按照1:12的比例提供国债作为质押,而是依靠上级机构信用担保方式实行地方国库现金管理。人民银行在没有相应的质押品作为风险对冲的工具的情况下,无法对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抵押国债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冻结、解冻甚至扣划等一系列质押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操作风险。
(三)道德风险。一是内控制度缺失滋生“权力寻租”和“”。由于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外部监督不健全、内部管理不完善或人员风险意识薄弱等原因,地方政府和财政部门在没有经过正式的招投标程序公平选择的情况下,根据对地方经济建设的贡献度指标“照顾”部分商业银行或者打着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名义寻求一己之利,将国库资金以定期存款的形式存入商业银行,在金融机构间不合理地分配国库资金,引发商业银行间的恶性竞争。二是交易对象违约造成国库资金损失。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交易对象一旦发生流动性紧张、经营损失或破产等不可抗力金融风险,地方政府和财政部门将面临交易对象不能按期支付国库存款本息的违约风险,因此,地方国库现金管理应选择规模较大、资产质量及信誉较好的商业银行作为现金管理的交易对象,并尽量选择国债、央票等优质抵质押品作为风险对冲的工具。
(四)系统性金融风险。一是当前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压力膨胀的背景下,国库现金流入商业银行,将直接影响公众持有的现金余额和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水平,导致基础货币发生波动,并对货币供应量造成扰动,影响流动性状况。最终由于基础货币的替代性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释放效应,造成稳健货币政策的“逆向操作”。二是地方国库资金流动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强,财政专户设立纷繁复杂,现金流预测难度大,极易发生国库应急支付,资金支付缺口占比较大。如因开展地方国库现金管理而造成财政支付困难,势必会影响地方政府职能发挥及国家公信力。
三、对策建议
针对地方国库现金管理以上四个方面的风险点,我们将从完善制度体系、健全操作模式、严格市场准入和规范货币市场四个方面入手,构建一个“四维”的风险防范体系,确保地方国库现金管理在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上稳妥有序推进。
(一)完善制度体系。一是尽快出台指导性的文件和办法。人民银行本着的原则,就一些重大原则性问题与财政部门达成一致意见,制定规范的地方国库现金管理办法、地方国库现金管理操作规程及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协议等一系列有效的指导性意见和制度办法。各分支行国库部门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地方操作实际的具体办法和操作规程,注重发挥对商业银行的正向激励作用。二是建立国库现金流预测机制。充分运用基础数据信息,建立科学的、多年度、分科目的国库现金收支基础数据库,为分析主要政府收支项目的运行规律及其与经济运行的关系奠定基础;统筹运用计量模型、历史数据经验分析、未来收支预测等方法,分析政府收支项目的基本运行规律,提高国库现金收支预测的精准度和实用性。
(二)健全操作模式。一是建立中央统一指导和地方自主操作相结合的模式。中央和地方政府间有效的协调机制,中央负责统一指挥领导、对各地国库现金管理业务加强检查督导,明确可以投资的范围和使用的工具等,严格约束地方政府的融资规模与风险水平;各级地方政府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结合地方库存、财政预算和分配的地方国库现金管理规模指标,自主地进行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具体操作。二是坚持“三台原则”,加强部门间信息披露与监督力度。建立人民银行分支行与财政部门之间的制约机制,明确各自在地方国库现金管理运作中的职责分工,人民银行国库部门负责开展国库现金流及库存规模测算分析;财政部门负责做好最佳库底规模的预测分析,人民银行联合财政部门开展全面的监督检查,确保地方国库现金管理操作程序合法、合规,操作公开、公平和公正,防止恶性竞争扰乱市场秩序,杜绝暗箱操作和利益输送等舞弊行为,树立阳光政府的形象。三是建立有效的国库资金安全保证机制。商业银行在接受国库存款时必须以可流通国债现券作为质押,质押国债的面值数额为存款金额的100%以上,并根据债券市场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抵押品的数量,以确保国库资金安全。
(三)严格市场准入。一是坚持市场化原则选择交易对手。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按照利率招投标程序,合法、合规进行地方国库现金管理操作,选择资产规模大、信用度高、风险控制能力强的金融机构,防止恶性竞争扰乱市场秩序,杜绝暗箱操作和利益输送等舞弊行为,避免导致市场利率的大幅波动,树立阳光政府的形象。二是选择安全性高、流动性好的投资工具。鉴于目前地方国库现金管理还处于探索阶段,地方国库现金管理操作方式主要是商业银行定期存款,这是因为商业银行机构相对发达并都有定期存款产品,便于统一规定投资对象,便利地方投资,且商业银行定期存款相对更安全。
(四)规范货币市场。一是严格控制操作规模。地方国库现金管理操作应在充分考虑财政预算收支计划的基础上,按增量库存的一定比例进行国库现金商业银行定期存款操作,确保国库资金的绝对安全。二是完善货币市场结构和制度设计。扩大债券市场规模、交易品种和市场主体范围,丰富货币市场融资方式和融资工具,培育货币市场基准利率,满足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短期融资需求,解决由于国库紧急支付引发的流动性风险。
参考文献:
[1] 李海:《我国国库现金管理的现状和展望》,《金融会计》2009年第6期
篇4
1.1.1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网络融资平台是从网络融资演变过来的,其向投资人、企业开放。网络融资平台是借助信息的方式在第一时间内成功建立起资金的供给和需求两方的桥梁,从一方面来说,中小企业可以从其他行业和领域获得资金。另一方面,方便投资者们找到适合的投资渠道,从而实现资金优化配置。
1.1.2降低借贷双方交易成本
企业和传统的金融机构由于信息沟通不顺畅,信息公开透明度不够,这往往会导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出现,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中小企业也在该模式下不断的完善自身的不足,两者通过互联网对接,不仅保证信息交流的顺畅性,还大大的削减了两方的交易时间和成本,这大大的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
1.1.3解决信贷配给问题
在当前的网络信贷模式下,在平台上申请的贷款的人的信息全部掌握在网络信贷公司的手里,且会把这些信息分享出来,包括资金去向、信用水平、贷款期限等。在这种信息公开透明的情况下,投资者往往倾向于把资金投给信用度高且投资回报高的人。投资方可以通过对市场状态的分析和评估,再结合自身的喜好和需求,将资金投给不同的借款人,在这一市场上,借款人享受平等的机会,所以贷款配给问题也不会存在。
1.2消极影响
1.2.1服务范围受限
对于大多互联网金融公司来说,如何获取大数据并不是首要解决的问题,相反是如何构建一个大的平台来对大数据运营才是关键所在。国内只有诸如京东、阿里等大型电商企业掌握了大量的客户信息和交易数据,少数的互联网金融机构能获得这些资源,由于金融机构掌握的资源有限且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使得很多满足信贷条件的中小企业也难以获得贷款。量化放贷是大数据最显著的特点,由于经济的不稳定性及违约风险呈系统性,要对模型的参数进行进一步的修正变得越来越困难,这就会导致业务向外拓展变得更加困难。
1.2.2资金安全问题
当前,网络贷款还存在很多不足。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当前的网络贷款银行大多是进行业务外包,目前整个网上贷款体系还不健全,在管理、跟进都和线下业务较难匹配,由于网络贷款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工作人员对信息的评估水平不够准确,且后续的工作也缺乏系统性和流程性,这导致整个工作变得非常低效。网贷业务难以推进,大多用户在只进行了注册,并没有进行进一步的应用,这都是由于银行在网络化方面不够重视,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网贷体系所导致的。
1.2.3金融监管空缺
互联网金融发展期限较短,相关的监管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此外政府也没有明确规定监管单位。互联网产品的推出也会引起社会上广泛的争议,有表示强烈支持的,有持观望态度的,有批评和嘲讽的,监管机构没有明确自己的态度,也没有相关的立场。行业的混乱使得很多企业希望监管机构能够及时进入,由于监管制度不够完善,又担心监管进入后会阻碍行业的发展。
二、促进互联网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对策
2.1完善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保障措施
我国应该重视互联网金融的改革,并对金融业务重新划分和分类,建立一个完善的监管机制、长效的协作机制,对不同的金融业务实施不同类型的监管原则,相关部门必须重视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监管,并制定相应的监管体系和运营机制实,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把监管上升到法律层面,并采用产业文化思路逐步构建基于攻击语境的主动防御体系才是互联网金融系统信息安全保障的关键。
2.2建立有效合理的评估机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要想保证互联网金融有序的发展,一套健全的信用评估体系是必不可少的,这一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能从根本上解决互联网金融的资源分配的弊端,还能保证融资信息的对称性。就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随着政府对互联网金融的重视,以及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要实现信息共享变得更加容易,建立一个完善的成本较低的信息系统不仅成为互联网金融的述求,也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快速稳步发展的必然,建立一套健全的征信系统不仅保证互联网金融的有序健康发展,还可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渠道窄等问题,推动我国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2.3完善互联网借贷信用体系
当中小企业通过互联网金融进行融资时,其网上信用度成为评估中小企业信用的重要标准,这种模式就是没有实物抵押的方式,风险是非常的大,而且会导致企业准入门槛变得更低。当前,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并没有对互联网金融进行信用采集,因此互联网金融企业通过贷款者提供的信用证明评估其信用度,其真实性并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这在无形中增加了放贷方承担的风险。由于借贷人的各方面条件可能都是编造的。因为贷款者提供的信用度具有主观性,一般都倾向于体现自己好的一面,当前,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建立一个完善的信用数据库,保证网络信贷环境健康。
篇5
以网络为基础的电子商务作为信息革命最重要的标志,目前正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其规模和速度远远领先于整个信息产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给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巨大冲击,同时对传统财务与会计管理模式和手段也提出了挑战。可以预见,电子商务将创造一个全新的网络会计时代。
一、网络会计对传统会计实务的影响
(一)网络会计将改变传统财务会计管理模式
1.会计职能发生转变。现时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与监督,会计管理的主要范畴局限在对会计事项本身的记账、算账和审核上。企业进入网络化经营管理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职能必然相融合,形成高度发达的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将向全方位拓展:一是要为企业外界的需求者提供信息;二是要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三是为促进企业的创新与发展服务。
2.会计管理将进入全面信息化时代。与以往的会计信息系统相比较,未来的网络会计兼有会计业务处理层、信息管理层、会计决策层与决策支持层在内的多层次网络结构信息系统。会计在实现资金流管理的同时进行物流管理,真正实现购销存业务、会计核算、财务监控的一体化管理,成为企业管理中最有效的决策支持系统。财务信息的时效性和实用性将得到较大提高。
(二)网络会计将促进会计手段的全面创新
1.会计核算与结算模式的改变。传统会计下,对商品交易的会计处理是通过大量的纸制单据、凭证,通过手工方式开具单据后再输入电脑完成的。在网络会计下,商品交易方式“无纸化”,电子票据、电子凭证和电子账簿将取代手工填制的单据、凭证,而且账务处理可以自动完成。此外,商品交割和资金给付将统一起来,在完成交易的同时,利用电子数据交换和交易各方包括银行、税务、运输等进行各种电子票据和电子单证的交换,完成款项的支付,从而大大简化财务人员的工作量,避免大量坏账的产生。
2.会计信息的输入和传递方式的改变。在网络会计下,会计流程发生了变化,大量的数据直接从企业内部或外部其他系统获取,企业信息将实现“数据共享”的信息集中管理。会计信息的传递方式将由附层型变为水平型,新的矩阵型网络组织结构将逐步取代传统的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企业采购、销售等部门可将各类信息存储于数据库中,授权的信息使用者可随时获取所需信息。财会部门也可通过网络把会计信息向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网页上,并把有关信息传至银行、税务、证券交易所等机构,利用网络发送取代传统的纸质或软盘报送方式,财务信息的时效性和实用性将大大提高。
3.财务报告形成方式的改变。网络会计下,可以实现财务信息的即时报告和定期报告,信息使用者可以随时在网上查阅有关信息,并获取财务分析的资料,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财务信息也将接受来自于外部使用者的监督。
(三)网络会计将加速集团制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
网络交易的形成对企业内部信息化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要求大型集团制企业必须建立高度柔性、扩充性强的网络财务管理系统,以实现对集团总体资源和会计信息的全面管理。企业商务电子化后,集团制企业在财务管理上必须做到:
1.实现网络化以保证财务信息适时交换,建立公司总部与下属机构之间的适时数据通信系统,以公司网络环境为介质,使公司的财务数据完全共享。
2.建立一体化系统、强化管理会计职能。在该网络系统中,应包含财务基本系统、各种分析账表系统、各部门管理系统、公司与分公司会计系统、安全保密系统等。
3.企业财务管理网络化系统能够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趋势轨迹,并能针对变化的经营环境,如税收政策变化、银行利率调整等适时进行调整,为企业决策服务。由此形成一个整体性的、全方位一体化的财务会计管理系统。
(四)网络会计将加快国际会计协调发展的步伐
目前Internet已遍及世界150多个国家,连接了6万多个计算机网络。随着电子商务在全球范围的普及,必将形成电子商务国际框架。电子商务的普及使得企业财务信息的公开化程度更高,更多的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这就必定要求各国在会计方法选择、财务信息披露、会计网络技术、会计职业规范等方面遵守统一的会计准则和国际惯例,以满足全球化网络交易的需求。有关电子商务的国际准则正逐步出台,电子商务的国际会计准则也必将产生。无疑,这对国际会计的协调化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二、发展我国网络会计应采取的策略
(一)加快信息网络的建设,提高企业信息化程度
网络会计的发展首先有赖于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21世纪中国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企业管理和运作上的根本性变革,可以说网络系统就是企业的生命。目前,我国近20000家国有企业中,仅有10%左右的企业基本实现了信息化管理。这不仅制约了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而且也制约着网络会计的发展,从企业自身来看,应实现观念上的转变,树立信息化观念和市场竞争的观念。只有观念转变了,才能促使技术的发展,而网络会计的发展才能成为现实。
(二)构建网络会计下的安全保障体系
在网络会计环境下,信息安全、资金安全等都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问题。因而,必须采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
1.从技术上保障。未经严格审核的凭证信息一旦进入网络系统,不仅影响会计信息的正确性,且很难查证。因此,应重点加强对信息输入、输出的控制和管理,保证输入数据的合法性和正确性。同时,企业应建立会计数据系统防火墙,在企业内部财务网络和对外公开信息网络之间设立一道屏障,并对有关的访问用户进行多层次认证。此外,要加强核心数据的备份和硬件的维护,防止计算机出现故障导致信息丢失等。
2.从法律、政策上保障。应尽快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法律法规,制定网络会计环境下的有关会计准则,规范网上交易的购销及支付、核算行为。
(三)从实务上加强与网络会计相关问题的研究
网络会计必须以一些相关技术的发展为依托才能得以有效地运作,包括:
1.电子银行问题。电子商务离不开金融电子化,电子银行成为网上交易和网络会计系统间的桥梁。但目前我国金融网络尚未实现互联、互通,所用信用卡在各商业银行间不能通用,这将成为网络会计发展的一大障碍。
2.审计问题。现行企业内部审计可通过对会计凭证和账簿的审核来加强企业经济核算,明确经济责任。采用电子凭证和电子账簿后,必定改变原来的审核程序与方式而代之以新的电子审计模式,这也是必须探讨的重要问题。
3.税收计征问题。网络会计系统的应用直接关系到国家税收的征管。纸制凭证和账簿是税务部门依法征税的依据。而非纸制凭证账簿使得传统的征税依据失去基础,尤其是在不能保证会计信息正确性的情况下,必然加大税收流失的风险。以上几方面,都是与网络会计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应加大对它们的研究力度。
(四)培养一大批复合型的会计人才
篇6
一、电子商务对传统会计的冲击
(一)电子商务对会计基本理论的冲击
1、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冲击。传统会计主体假设,从空间上界定了会计工作的具体核算范围,只有在这个假定基础上,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等会计要素才有了空间归属。然而,在电子商务条件下,间的主交易在互联网上进行,一些网络公司和掌握大量信息资源的中介公司主要通过网站和网页对外沟通,物理形态变得看不见、摸不着,亦即虚拟化。这些网络公司和虚拟公司为完成一个目标,会在短时间内结合,形成一个新的主体。企业存在形态的根本变化,使其活动范围及其资产、收益范围的界定将更加复杂,会计主体的界限变得模糊且难以界定。
2、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冲击。持续经营假设是指会计主体在今后可预见的一段时期不存在清算与破产的可能。假设企业将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企业资产价值以成本计价,而不是采用现行市价;收入费用的确定采用权责发生制,而不是收付实现制。对随时可能解散的虚拟企业而言,持续经营假设将面临挑战。一般而言,虚拟企业的收支在同一交易期间内完成。收付实现制相对权责发生制更为合理。此外,对所有会计要素均来自各成员方的虚拟企业而言,采用现行市价法作为计价基础会更好地反映该虚拟企业会计要素的现实质量状况,因而更具有现实意义。
3、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冲击。传统会计分期假设要求企业以会计年度为单位确认收入和费用,计量损益,提交财务报告。电子商务条件下,由于网络技术的高度发达和内部网络集成化管理的推行,虚拟企业可以在任何时点提交满足不同需要的实时财务报告,交易双方的项目或交易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完成。而且虚拟企业解散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会计分期假设也面临挑战。因此,以交易期间作为会计期间,似乎更适合于虚拟企业。
4、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冲击。电子商务对货币计量假设的要求相对于传统要求来说已有了很大的提高。电子商务将传统意义上的货币计量发展成为电子货币计量,使货币出现无纸化的趋势。电子商务的给企业带来了应变能力、服务质量以及企业竞争能力等的提高。这些因素对信息的企业的生存至关重要却无法用货币形式衡量。因而在计量方面,笔者认为应附加非货币化的环境信息与报表的附加说明。
(二)电子商务对传统会计职能的冲击
传统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与监督职能。会计管理的主要范畴局限在对会计事项本身的计账、算账和审核上。企业进入网络化经营和管理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职能必然相融合,形成高度发达的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
1、会计的基本职能将向管理倾斜。会计的管理职能体现在对经济活动的反映、监督、决策、控制、等方面。在会计的核算工作可由Internet等网络完成时,信息处理就会高度自动化,技术、资金等因素将逐渐沉积为基础设施,凸现出来的则是服务。因而会计的核算职能在逐渐淡化,重心将转向协调、管理、监督、决策、控制、分析等方面,这样会计的预测、控制、分析等职能将逐渐得到加强。企业必须以个性化的服务留住客户,建立新的管理概念,如客户关系管理、提供个性化服务、规范销售行为、预测全球销售情况等。
2、会计的信息管理职能日渐重要。会计人员要对会计业务进行信息化管理,充分发挥会计在企业管理和决策中的核心作用。信息可以帮助监控管理企业生产和销售。通过互联网技术,会计核算信息可以高度共享。会计人员要充分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全面而快速地收集和处理各种有关的信息以利于做出经济决策。
3、会计的协调职能将日益突出。其一,协调各职能部门。在电子商务中,企业得到订单以后内部的采购、生产、运输、服务部门等,应根据订单同时开展运作;与此同时,企业还要与外部的供应商、银行、海关、税务部门打交道;明智的企业要避免购建昂贵、耗时的内部设施,并根据每个新项目与他人结成或取消伙伴关系,这些都需要会计的协调作用。其二,加强与现存顾客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帮助顾客有效地使用产品,免费提供咨询,减少顾客逛商场的时间,培养网上购物的习惯,问卷,对顾客的频繁提问做出回答。
(三)电子商务对会计组织的影响
迅猛发展的电子商务在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模式的同时,也带来了企业的管理与组织的变革。电子商务对会计理论的基本假设、基本原则、会计报告等带来的冲击归根到底是对会计循环产生了冲击,由此带来了会计组织与工作方式以及会计人员职能的转变。
电子商务对会计组织的影响主要有如下四方面:1、提高工作效率。通过网上银行使资金结算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会计信息的交流更方便和直接,网上交易信息的及时获取提高了财会系统的应变能力。2、改变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地理上分布的财会职能不再受条件的制约。3、工作任务的调整和合并。面向电子商务的信息技术的使用使许多由人完成的任务改由机器完成,许多工作岗位将消失和合并。工作任务的改变是组织发生变革的基础。4、新的环境产生了对职员的新的要求。电子商务信息的传递与处理均要通过对机的操作来完成,这就要求会计人员既是一名出色的计算机操作员,又是一名高水准的会计师,并能熟练掌握各种会计软件的操作。
(四)电子商务将改变传统的会计核算
1、会计核算流程网络化。会计人员应根据会计目标,按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重整会计流程。在电子商务中,业务是通过网络成交的,企业外部网络允许顾客下订单,收到发票,运货及付款。大型零售商使用外部网络来与供货商交流,并使他们的存货管理系统合理化。例如,当产品售出以后,存货记录要通过移动条形码经常更新,供应商在有新存货要求时,可通过电子邮件选择。或者供应商进入零售商存货系统,根据合约来补充其产品,以满足定单变动的需要。
2、核算多样化。在买方市场上,传统的商业模式发生了180度的变化。一夜之间,那些厂房、卡车等曾经决定着竞争力的资产及销售人员都会变成累赘,不再是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投资者会将传统的工厂和商店看作是一文不值的资产,网上的速度胜过企业的规模。财务成为会计工作的主流,人人都是会计信息的处理者。会计核算不再是主要工作,会计信息管理、决策分析占主要地位。
3、会计核算信息化。传统的会计方法逐渐由机、及通讯等信息技术所取代,主要体现在无纸化交易方面。Internet的信息以邮件取代书面文件,使用网络将有纸化的交易转换为无纸化交易,既可以降低传统的文本印刷和分发费用,又可以节约时间。
(五)电子商务将使传统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失效
会计内部控制系统是为保障会计目标的实现而对会计客体所作的约定与规范形式。网络集成化管理使会计信息在企业公共信息平台上成为开放的信息。不同职能部门、不同职别的决策者将根据权限调阅会计信息。外部使用者也可能授权进入系统内部,直接调阅会计信息。传统手工操作和电算化会计条件的内部控制制度已失效,各种现代化安全控制手段和新的制度设计将被引入内部控制制度之中,以确保会计信息系统安全。
二、传统会计的必由之路——网络会计
电子商务对会计和实务的冲击,促使会计的发展必须适应未来会计复杂化、多样化以及网络化的需求,网络会计是传统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笔者认为,发展我国的网络会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加强网络技术的发展,提高企业信息化程度。网络会计的发展首先有赖于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二十一世纪,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企业管理和运作上的根本性变革。可以说,网络系统就是企业的生命。,我国近20000家国有企业中,仅有10%左右的企业基本上实现了信息化管理。这不仅制约了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而且也制约着网络会计的发展。从企业自身来看,首先应实现观念上的转变、树立信息化观念和市场竞争的观念。只有观念转变了,才能促进技术的发展,而网络会计的发展才能成为现实。
(二)正确计量信息资产。网络信息环境下,信息的增值能力正在逐步超过资本的增值能力,伴随着资产从有形到无形的进程,一项新的信息资产——“域名”也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如商标一样,域名网址必须先申请,经全球域名机构IANA注册登记后,方可正式使用。域名网址往往与企业的名称、商标和产品名称紧密相关。网络中,一个网址代表一个企业。无论其是“虚拟企业”还是“实体企业”,只有通过域名网址,企业方可在网上进行国内国际交流,从事跨国经营。如何正确计量这项信息资产,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笔者认为,域名应作为企业继专利、商标、专有技术、商誉之后的又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应采用无形资产计量方式。
(三)实施有力的安全保障措施。网络交易的运作由于公开化程度较高,本身面临着许多安全问题。在网络会计环境下,信息安全、资金安全等都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问题。因而,必须采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1、从技术上保障。要重点加强对信息输入输出的控制和管理,保证输入数据的合法性和正确性。同时,企业应建立会计数据系统的防火墙,在企业内部财务网络和对外公开信息网络之间设立一道屏障,并对有关的访问用户进行多层认证。此外,要加强核心数据的备份和硬件的维护,防止计算机出现故障导致的信息丢失等。2、从、政策上保障。应尽快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法律法规,制定网络会计环境下的有关会计准则,规范网上交易的购销及支付、核算行为。
篇7
关键词:融资;信用;穷人
金融发展程度的高低将影响收入分配。长期以来,由于资金的逐利性,金融资源不断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农业流向非农产业,从中小企业流向大型企业。金融资源的匮乏影响了中小企业和农村地区的发展,导致缩小贫富差距的难度加大。
一、金融机构嫌贫爱富是穷人融资难的根本原因
穷人融资难的具体表现主要是中小企业贷款难和农村贷款难。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张淑敏、郑秀杰认为是交易成本高和信息不对称;张凤凉、黄鹏燕认为是中小企业群体普遍的信用缺失,众多企业的产权模糊,以及由此引起的高风险经营;林毅夫、臧景范认为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
综观以上观点,其制约因素都有一定的合理性,都涉及问题的一些成因,究其问题的实质是穷人融资难,是信用融资难,根本原因是金融机构嫌贫爱富。然而嫌贫爱富是金融机构遵规守矩的要求,是现代金融安全性的内在要求,不能完全抹杀其具有的合理性。
首先,嫌贫爱富是金融机构遵规守矩的要求。金融机构从贷款资金安全性的角度出发,有一系列的贷款保证要求,一般不发放信用贷款,即使发放信用贷款,规模也比较小。往往要求贷款有足额的抵押或者担保,同时对贷款对象的贷款用途做出限制和监管。对于没有多少财产作为担保的农民或者中小企业贷款,缺乏安全保障,风险比较大,金融机构自然是趋利避害。尤其是最近次贷危机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显示,向缺乏财产担保和还款能力的群体发放贷款必须谨慎从事。
其次,金融机构嫌贫爱富是现代金融安全性的内在要求。为什么金融机构普遍要求贷款人必须有财产作为风险的承担者?“在一个文明社会里,一个人随时需要多数人的协作与帮助,但是他的一生中却难得赢得几个人的友情。”亚当・斯密认为市场经济中的人际关系是比较冷漠的,彼此难得有信任。英国学者亨利・梅因在《古代法》中描述到,“一切形式的身份都起源于古代属于‘家族’所有的权力和特权……所有进步运动,到此处为止,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
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重要标志。传统社会交易范围较小,资源的组织工具主要是身份,交易风险的主要保证是身份(信用),现代社会交易范围较广,资源的组织工具主要是契约,交易风险的主要保证是财产。没有财产则意味着没有能力保证契约的履行,没有承担交易风险的手段。我国正在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演进,陌生人社会交易风险的保证更多的是财产。基于此种理论的制度设计要求贷款的发放要有财产作为担保似乎是无可厚非的,缺少财产的农村和小企业贷款难是市场难于解决的事,是市场失灵的表现之一。然而缺少财产担保的贷款果真无法通过市场解决?
二、金融机构对穷人融资的成功实践
(一)国际上有格莱珉银行
2006年孟加拉国的・尤努斯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荣誉,他对弱势群体的贷款难问题做出了成功的实践探索,在100多个国家取得比较显著的效果。1983年他创立了格莱珉银行,专注于向最穷苦的人提供小额贷款,力图帮助穷人实现个体创业,使他们摆脱贫困生活。他提出简单而又充满智慧的解决方案:为穷人提供适合他们的贷款,教给他们几个有效的财务原则,然后他们自己管理自己。格莱珉银行在2006年已经向240万孟加拉农村家庭提供了38亿美元的贷款,有250多个机构在近100多个国家里基于格莱珉银行的模式运作着。格莱珉银行颠覆了近代银行业的法典:借贷给无抵押担保的穷人,同时能够赢利,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也不乏成功的实例
红白喜事是我国大多数人不得不处理的大事,为了解决资金的短缺,人们变相融资――收礼金。既解决了资金暂时集中大额使用的短缺问题,又增强了人群之间的联系。
一百多年前,在江苏扬州,晚清实业家郑观应出资创办了小额信贷机构――“拯贫免利借钱局”。当时并不缺乏小额信贷,以扬州为例,在拯贫免利借钱局成立以前,当地已经有当铺、印局和兼营放款业务的钱庄。它们都经营小额信贷。只是,去当铺借贷需要动产做抵押,印局的利息高得惊人,钱庄则只贷款给富商。与上述3种信贷机构不同的是,拯贫免利借钱局不要抵押,也没有利息,并且只向穷人提供贷款。从这家借钱局创办之日起到成立3周年,共有2400户贫民获得贷款,其中除了两户因为借贷人病故没有还款外,其余都做到了按期偿还,偿还率高达99.92%。这个数字可以让全球任何一家商业银行羡慕不已。郑观应本人也对此表示惊讶,他感慨道:“足证贫民具有天良,可无借而不还之虞。”
民国时期带有扶贫性质的低息小额信贷再一次印证了郑观应的看法。以江苏为例,该省农民银行1934年的统计表明,80%以上的合作社都能按期还款。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仍有大批贫民进城去还贷,却找不到收款人。
浙江泰隆商业银行是一个专为小企业主开设的银行,1993年创立至2006年,累计发放贷款600多亿元,其中90%以上投向失地农民、创业型小工商户,绝大部分是无抵押贷款。2006年升格为城市商业银行前,银监会对其资产进行核查,泰隆银行的不良资产率被认定不到0.83%。
三、穷人融资成功实践的理论分析
尤努斯创办的乡村银行不要求任何担保抵押物。不打算将任何未能还款的贷款者送上法庭,也不要求贷款者签署任何法律文件。尽管每个贷款者都必须属于1个5人小组,但小组没有任何连带责任。
泰隆银行有很多风险控制制度,如“贷款笔笔清”及“小企业贷款评价指标体系”等,但并非是核心因素。泰隆银行的客户几乎都是当地农民、下岗职工或在小商品市场从事贸易的人,担保人一般是他们在当地的熟人,群体内部间是非毁誉传得极快。“在这边,一个人名声坏了,不仅会被人看不起,还可能找不到合作伙伴,什么事情也做不了。这种惩罚对失信者是最大的惩罚。我们敢不要抵押,靠的就是这个。”
尤努斯的贷款小组制度,泰隆银行的制度制定与运作,表面看有不同,共同的经验则是熟人社会的信誉担保制度的实行,成功的关键是扣准了“声誉机制”这种最原始的信用体系。
现代社会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用传统的担保手段――信用,原因在于以下方面:
第一,多元化的现状决定人际关系的多样性。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人与人之间的接触虽然由于市场交易的扩大与深入,人与陌生人的接触越来越多,已经不过分依赖人情。但作为群体中的一员参与经济交往的,尤其是财产较少的群体承担流动成本的能力较低,更需依赖群体的力量来参与经济交往,相对而言对这类人群来说,抵御风险的时候更依赖群体对他的评价即个人在群体中的信用。应鼓励市场的创造力,使金融发展适应于当前层次多元的现实社会。
第二,穷人讲信用有经济原因和道德基础。由于缺乏现代社会中承担交易风险的财产作为担保手段,弱势群体更依赖个人信用。正是看到这一点――信用对于穷人的重要性,利用穷人对于信用的珍惜与重视,金融机构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对穷人发放信用贷款。即使有财产担保也不能完全保证资金的安全性,提供担保的财产市场价格的波动性是存在的。中国人有讲究信用的优良传统,儒家相信人都有理性。王阳明就说“只好恶,便尽了是非”。他们径直以人生行为准则,交托给人们的感情要求,对人的理性自觉高度信任。对于依赖信用的穷人群体,迫不得已是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最后一道保障措施。
第三,道德风险的制约措施可以灵活多样。穷人融资问题的成功实践并不是一系列成功的故事,一路上也不断出现问题。穷人融资难的解决是逐步接近却永远不会达到的目标,所做的一切只是更加接近目标。提高穷人融资水平的能力,部分在于承认失败,并且努力去确保那些失败不再出现。减少道德风险的方法应该和具体实际相结合。同样是穷人,同样是小额信贷,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民接受了政府贴息的无抵押扶贫贷款,却拒不还贷,造成了大量的呆账、坏账,破坏了农村的信用环境。无论穷人还是富人,其信用都是动态的,会不停地与环境相博弈。郑观应和尤努斯要求借贷人提供担保,就是要增加借贷人不讲信用的道德风险和社会压力,使他们尽可能地讲信用。发放的贷款数额应当与其违约成本相适应,小额贷款的小额内涵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贷款群体而言是不一样的。不同的限额,不同的调查信用和维护信用的办法,共通的是符合客户的实际情况。
四、关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政策建议
在放松价格管制、国有企业改革、放松市场准入、引进国外直接投资等一系列宏微观改革的带动下,我国的制造业成功地完成了市场化改革,并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但是,在卫生医疗、金融等一些产业中,宏观层面与企业层面的改革还没有完成。这些部门的运行效率低下与供给缺口已经成为保持国内宏观经济稳定与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主要威胁。“虽然政府在解除贫困方面有很大的成就,但是作为金融扶贫的一个方面,小额信贷的运作没有太大发展,已成为金融改革的薄弱环节。”
(一)规范民间金融的发展
由市场金融行业进入的堵改为疏,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小额贷款市场。事实证明,多年的打压并没有使民间金融销声匿迹,说明民间金融有其生存土壤和空间。穷人融资主要是一个实践问题而不是一个理论问题。成功的经验主要是务实,在实际操作里解决许多困难。坐而论道,消极等待时机成熟再去推进穷人融资的实践,可能永远生活在质疑中。30年来,格莱珉模式一直受到来自金融界、政府、媒体,甚至是公益组织的怀疑。
(二)区分穷人融资与慈善事业、扶贫事业、国家政策补贴
穷人融资应当坚持资金的有偿使用,使风险与收益相统一。不是所有的贷款要求都必须得到满足,只有能够产生回报,覆盖资金使用成本的贷款要求才能够满足。否则,穷人融资投入的资金无法得到盈利性的回报是无法可持续发展的。没有足够收入来源的群体需要资金从事一些纯消费基本不产生收入的活动,例如,大病医疗费用的支出,是小额贷款无法承受的,应当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任务、社会救助的任务。小额贷款应当是商业化的运作。如果不盈利,这种性质的工作做不长久,且不能持续。
(三)提高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能力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一种由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与由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结合的过程,但是金融领域的改革更多的是由上而下的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由“政府让做什么就做什么”转变为“法律不禁止做的都可以做”,政府相关部门任重道远。既要防范风险,规范金融机构的有序发展,又要管理风险,将现有的金融行为纳入监管范围。应当改变监管方式方法和标准。既有的监管方式、监管标准需要做出有针对性的改变,以适应新型经营方式的变革。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张亦春.中国社会信用问题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3、,尤努斯著;吴士宏译.穷人的银行家[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4、李金铮.民国时期现代农村金融的运作方式――兼与传统高利贷比较[J].江海学刊,2002(3).
5、张淑敏,郑秀杰.中小企业融资难与发展产业集群思路[J].理论探索,2007(5).
6、张凤凉,黄鹏燕.论我国民营企业的信用缺失与重建[J].特区经济,2007(10).
7、臧景范.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中小金融机构[J].我国金融,2008(1).
8、亚当・斯密著;郭大力,王亚南译.国富论(上卷)[M].商务印书馆,1972.
9、亨利・梅因.古代法[M].商务印书馆,1996.
10、李开周.穷人的信用[J].财经界・通商,2007(11).
篇8
持卡消费不仅成为时尚的消费方式,甚至成为某种身份象征。对于消费卡现象,有人认为它有助于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发展,主张鼓励乃至发展消费卡消费,有些媒体正面报道了消费卡拉动消费的新闻。然而,随着消费卡消费日渐兴盛,相关消费纠纷随之出现。多数学者提出要警惕消费卡消费带来的负面问题,少数学者甚至认为消费卡就是“圈钱卡”或“吞钱卡”。面对消费者不断提出的投诉,各地消费者协会不断提出消费卡消费的警示,主张加强对消费卡发行和使用的监管。我国自2010年开始修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改小组专家已建议就预付式消费作出专门规定。
一、预付式消费卡的发展现状
消费卡消费也称预付式消费,是消费者在企业(即经营者或商家)处预先存储一定款项,在消费者获得所需要的商品或服务后,企业有权直接从预存的款项中扣除相应金额的协议。我国很早就出现了消费者预付款项、未来消费的做法。城市居民预定早餐牛奶和报纸等,是预付式消费的雏形。在我国实行计划经济时期,国营或集体企业发行“点心券”、“汤圆券”等,也是带有预付式消费的。最近10余年间,预付式消费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已成为重要的新型消费形式。
(一)预付式消费的领域逐渐拓宽
在我国,早期预付式消费主要出现在少数领域中,当今预付式消费已深入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普通企业发行各种消费卡,煤电暖气等公共服务商也发行了消费卡。在金融危机期间,有些国家和地区政府发放了不同额度的消费券,消费券权利人可以持券可以购买各种商品。
商品房预售是否属于预付式消费,这在学术界存在不同看法。笔者认为,商品房预售带有独特的法律属性,不宜将其纳入预付式消费的范畴。一是,商品房预售属于不动产交易,它不是传统的动产买卖,也不是现代交易上的服务。在广义上,商品房也是消费品,但与作为动产的消费品有所不同。二是,预售商品房时,买卖双方要尽速办理预售登记,在商品房建成后还要再办商品房产权登记,购房者已获得了相对稳定的法律保障,这与先付款、后消费的预付式消费存在较大差异。三是,我国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商品房预售规则,商品房预售基本上是按照相对独立的规则体系运行。在此情况下,从实用主义角度考虑,可将商品房预售排除在预付式消费之外。
(二)预付式消费凭证向电子化方向发展
最初的预付式消费凭证,主要是纸质卡片、合同或记录,俗称消费卡。在现代预付式消费中,IC卡已成为预付式消费凭证的重要形式。IC卡(IntergratedCircuitsCard),也称为智能卡。它在正面镶嵌一片电脑微型晶片,能够实现记忆、存储、运算等功能,通常具有“小额转账、一般转账、预付及信用等四种功能”[1]。将IC卡与生活消费相互组合,形成了功能强大的电子消费卡,从而有别于传统的纸质消费凭证。
严格地说,纸质消费凭证是关于消费活动及消费数据的记录,在采用IC卡形式后,容易与银行卡发生混淆。然而,应当注意消费卡和银行卡之间的若干重要区别:首先,消费者在取得消费卡前已预付了款项,企业开具了收款发票,甚至业已缴纳营业说,只待消费者选定并提取货物而已。就此而言,消费者获得消费卡,即已处于消费状态。但是,无论是储蓄性银行卡还是可透支的银行卡,它与消费者的消费活动没有直接关系,因而不同于消费卡。其次,银行卡具有转账和提现等功能,消费卡仅以消费及计算等为其基本功能,不涉及转账或提现功能。最后,银行卡与预付式消费卡在性质上也有不同。预付式消费实为消费者向企业提供信用,信用卡尤其是可透支的银行卡则是银行向消费者提供信用[2]。
(三)预付式消费正在与商业银行业务的实现交汇
最初的预付式消费主要是企业和消费者建立的合同关系,不涉及商业银行业务。消费者将现金存入消费卡,商业银行不介入预付式消费,因此,预付式消费是消费者和企业达成的,消费者预存款项、未来消费、据实扣款的民事协议。然而,基于预付式消费带来的巨大商机和现金流,无论是基于商业利益考虑还是基于交易安全的考虑,各国商业银行正在向预付式消费领域进军,出现了预付式消费与商业银行业务逐渐交汇的趋势。
预付式消费与银行业务的交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商业银行不断开发新的金融或结算工具,促使企业接受商业银行介入预付式消费。最为典型的情况是,商业银行与企业共同开发新型消费卡或银行卡,可称为金融预付式消费卡。国内学者也提出银行介入预付式消费的思路[3]。另一方面,境外不仅存在第三方发卡的做法,有些国家还专门制定了相关规则,甚至要求企业将预收款项交存商业银行。我国台湾学者还提出了在预付式消费中引入信托架构,以保证消费者的资金安全。商业银行介入预付式消费,有助于提升企业信誉,提高对消费者的保护,商业银行介入预付式消费,好处明显大于坏处。
(四)第三方支付对预付式消费带来冲击
预付式消费正在改变着传统交易关系,这在消费者“预先支付款项、随后逐渐消费”上,表现得尤为清楚。对于消费者而言,预付式消费最大优点在于支付便利和节约支出。然而,这种颇具优点的消费形式,必然受到新的交易和支付形式的冲击。现代交易发明了更多便利的支付工具,至少就目前来说,电子化的预付式消费凭证是更优越的便利支付工具。就节约支出而言,企业通常采用商品或服务打折的优惠,吸引消费者进行预付式消费。与此同时,企业为了保证交易安全,正在远程交易中更多地引入第三方支付方式。随着远程交易的不断发展,第三方支付的作用必然逐步增强,在极端意义上,它甚至会冲击到目前盛行的预付式消费。
与预付式消费快速发展的状况相比,我国现行立法进展缓慢。就法律层面而言,直接规范预付式消费的法律主要包括《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7条、《合同法》第39条、第40条、第52条和第53条。我国极度缺乏针对预付式消费的特别规定,对于复杂的预付式消费关系,我国采用一般合同法规则加以调整,从而大大降低了法律调整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而言,主要包括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布的《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第3条以及与中国人民银行联合的《会员卡管理试行办法》。此外,《中国人民银行法》和《人民币管理条例》还对代币券作有规定。但是,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强调公权力介入预付式消费关系,未能充分展现预付式消费的民事属性,效力相对较低。由此可见,我国现行法律和部门规章,不足以满足调整预付式消费关系的客观需求。
二、预付式消费的本质
预付式消费作为性质独特的合同,在我国现行法上无对应的法律名称,属于无名合同。只有充分理解预付式消费的独特属性,才能建立起具有针对性的规范体系,也才能有效规范预付式消费关系。
(一)预付式消费的信用方向
消费者采用预付式消费,在本质上是消费者向企业给予长期信用,它与企业提供信用的分期付款或赊账消费有着根本不同。如果企业同意消费者赊账消费或在消费后分期付款,这属于企业向消费者提供信用。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企业破产或遭遇经营困境,也不会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
然而,在预付式消费中,企业先向消费者收取费用,再提供服务,必然形成了消费者向企业提供信用的状况。一方面,在预付式消费中,消费者不得不承担企业破产或关店的风险。这种将交易风险转移到消费者的做法,在法律上没有障碍,在商业上却不很正常。另一方面,对于预付式消费而言,风险还在于消费者是将长期信用提供给追求短期利益的企业,从而再度放大了消费者的风险。消费者或许愿意向信用牢靠的人或者长期经营者提供信用。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企业本来就无意长期经营,有些企业或企业本来就是短命的。如果消费者把信用提供给这样的企业,消费者必然承受更大的风险。预付式消费之所以成为“陷阱”,主要在于消费者尚未认识到自己向企业提供了长期信用。
(二)预付式消费合同的非对称性
在预付式消费中,消费者已事先支付了款项,失去了根据企业及其履约情况自我救济的机会。因此,即使预付式消费合同在形式上是公平的,却不足以确保企业正确地履行预付式消费合同。消费者在与企业签订预付式消费合同时,或能知晓企业具有营业资格,但是,对于与履约有关的其他情况,消费者几乎处于完全不知情状态,因而,预付式消费属于典型的非对称易。
合同法关于合同的规定,在总体上是以信息对称性合同作为模型的。合同法关于格式合同的规定,也主要考虑了合同双方当事人地位的优劣,一般合同法规范没有将信息对称与否纳入考虑之列,也就难以适应调整预付式消费关系的客观需要。对于基于强势地位而签订的格式合同,可以通过认定格式条款未订入合同、裁判合同无效、撤销或变更、加强一方当事人的条款解释义务等加以弥补。对于不对称合同,则主要应该借助事先的、防御性救济措施,而不能单纯依赖裁判手段。因而,如何有效利用信息公开及各种安全保障措施,就成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三)预付式消费合同的继续性
在现实生活中,多数预付式消费涉及长期债务安排,它是消费者给予企业提供的长期信用。债务风险高低与债务期限的长短有密切关系。在即时清结的合同中,当事人可以即时了结债权债务关系,无需过分强调债务的履行风险。但在长期债务关系中,履约风险大幅上升。与此同时,预付式消费凭证的发售对象,主要是数量众多的分散消费者。消费者不仅对于预付式消费的性质缺乏了解,对于预付式消费的风险也缺乏了解。
现行法律所规范的交易,通常仅是一次易。对于继续性合同或长期合同,各国法律普遍关注不够。在合同手段不足以有效保护消费者利益时,有必要加强自律监管和行政监管措施。如前所述,我国曾《会员卡管理试行办法》,这与其他国家和地区采用的做法相似,说明监管机关已注意到对预付式消费加以监管的必要性。当然,我国《会员卡管理试行办法》实施的管制过于苛刻,相关条款不符合《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废止该试行办法是正确的,但是,不能由此得出行政权力不得干预付式消费的结论。
三、预付式消费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无论是禁止或开放预付式消费,抑或是鼓励或限制预付式消费,应当建立这样的基本共识,即预付式消费是合法的商业安排,但也常常给消费者带来困扰和不便。为了实现预付式消费的健康发展,既要维护企业的利益,又要有效维护消费者权益。
(一)预付式消费卡的合法性
有的学者认为,认为企业发行预付式消费是融资性活动,而融资活动必须获得监管机关的审批,应当严格限制预付式消费。然而,学者也注意到两个非常重要的现实因素,使其不敢轻易将预付式消费归入违法之列。一是,我国有关部门规章曾禁止发行各种代币卡,乃至命令取消会员卡。然而,按照现行合同法体系,这些规范性文件的层级较低,尚不足以说明代币卡或会员卡具有违法性。二是,较低层次的规范性文件在规则制定和执行之间存在较大偏差,监管机关查处了部分机构发行的代币卡或会员卡,却没有废除各种代币卡或会员卡。这种做法优势公平,而且不符合平等原则。
笔者认为,将预付式消费等同于非法融资,进而主张取缔预付式消费,这种意见是值得斟酌的。如前所述,预付式消费的重要特点,在于消费者先付款、后消费,即预付式消费是包含了预付款在内的消费活动。对于预付款,我国法律向来没有加以禁止。当事人自愿达成支付预付款项的协议,不违反法律的强制规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预付式消费归入违法,相当于宣布了其他预付款安排违法,这种做法违背了商业实践的客观需求,缺乏充分的合理性。预付式消费确实具有集合消费者资金的作用,但不宜将其归入非法融资。在认定非法融资时,不仅要考虑资金集中的事实,更要考虑行为人的主观态度,还要考虑消费者的意图。消费者将款项预付给企业,这只是按照约定享受商品价格的折扣或优惠,并无借此获得投资收益的目的。由此可见,不应为了达到控制预付式消费,或者避免预付式消费卡带来问题,就简单地将其归入违法。
(二)预付式消费卡出现的合理性
预付式消费存在较大风险,在现实生活中却大行其道,这不是孤立原因所导致的,必须关注背后隐藏的多种复杂原因。
1、消费习惯和传统为预付式消费的生存提供了土壤。一方面,我国消费者向来有储蓄的传统,习惯于现金消费,不太接受透支消费的观念,也不习惯使用具有透支功能的信用卡。另一方面,多数消费者很少关注不良企业的短期行为,也很少关注合理安排商业风险。消费者对于消费优惠的关注,有时明显高于对商品、服务或钱款安全性的关注。预付式消费快速发展,与公众消费习惯之间彼此呼应。
2、稳定客户或缓解资金困难,是企业发行预付式消费凭证的重要考虑,也是企业发行预付式消费凭证的动力。一方面,我国多数中小企业都面临贷款难的问题,很难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占有客户资金或预收消费者款项,自然成为企业缓和资金困难的手段。另一方面,稳定的客户必然带来稳定的利润,企业无论是接受预付款,还是向预付式消费者提供价格优惠,都起到了稳定客户的作用。企业稳定客户的目的无可厚非。
3、商业银行中间服务发展落后。预付式消费的出现带来了巨大商机,多数商业银行还没有从预付式消费中发现银行的商机,还没有开发出适合于消费者日常消费的有效金融工具。因为存在客观需求,在商业银行不能覆盖的商业领域中,必然出现类似的替代形式,预付式消费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当商业银行更多地介入预付式消费后,将极大地限缩企业发行预付式消费凭证的空间。
(三)预付式消费卡带来的问题
预付式消费满足了企业和消费者双方的需求,也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在承认预付式消费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同时,必须关注预付式消费诱发的问题。一方面,预付式消费带有消费者先付款、后消费的特点,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建立了长期的消费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容易限制消费者的选择权,限制了消费者的自我救济,还容易诱发各种消费欺诈。尤其是在法律法规相对粗糙的环境中,消费者利益容易受到损害。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单位购买预付式消费、再将预付式消费凭证转送职工或用于公关的情况。单位向职工或关系人提供预付式消费凭证,在性质上相当于发放工资或福利。这种做法不仅容易造成税收流失,还可能诱发腐败或贿赂等问题[4]。
四、预付式消费的预防性规范
对于预付式消费而言,最大问题不是预付式消费的存废问题,而是如何保证消费者资金的安全性,以及如何维护预付式消费合同的公平性。现有法律过于强调对消费者事后救济,只能解决少数争议较大的问题,却无法有效、全面规范预付式消费活动。我国应将对预付式消费的监管重点前移,针对预付式消费凭证的发行、使用、解释、安全保障等方面[5],提供更有效的整体解决方案。
(一)预付式消费凭证的发售申报或登记制度
过度发售预付式消费凭证,容易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但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禁止发售预付式消费凭证,不是禁止消费者享受由此带来的便利,而是要发挥预付式消费的优势,减少对消费者可能造成的损害。引入预付式消费凭证的发行申报或登记,不失为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措施。根据日本的《与预付式证票的规制等有关的法律》及其配套规定,企业在发售自家发行型预付式消费凭证前,必须向内阁总理大臣或其授权的金融监管机构提出申报;发售第三方发行型预付式消费凭证的企业,必须向内阁总理大臣或其授权的金融监管机构提出登记申请。日本法律除要求对申请法人的经济实力等进行审查外,还特别关注负责人的行为能力、个人信用和守法等方面的情况。在符合法律要求并成功登记后,内阁总理大臣必须公开登记文本,以便消费者在消费前确认发售者的合法身份。
笔者认为,在我国引入预付式消费凭证发售审查规则时,可参考日本经验,但不应将这种审查转化为行政许可。政府审查的目的在于揭示预付式消费凭证的潜在风险,而不是为了设定发行预付式消费凭证的行政许可。向消费者揭示预付式消费凭证的风险,在客观上影响了企业发行的成功率,却没有剥夺企业发售预付式消费凭证的权利。
(二)预付式消费凭证销售收入的控制
境外消费者大都是通过银行转账方式预付消费款项的,商业银行容易自动介入预付式消费凭证的销售环节。与这种消费习惯相配合,有的国家规定银行应分期将销售款项解付给企业,不得一次性解付全部金额,从而将销售收入置于商业银行的客观监控下。我国消费者在购买预付式消费凭证时,主要采用现金支付方式,商业银行难以有效介入预付式消费凭证的监管,行业组织也难以介入预付式消费的结算,因此,规范预付式消费,应当另寻他路。
为了减少消费风险、保护消费者权益,日本专门设立了保证金供托制度。根据该制度,发行凭证的企业在发行基准日时,若未使用的预收款余额超过法定金额(一般为1000万日元)的,应在该基准日后的2个月内将相当于余额的二分之一以上的金额作为发行保证金,就近委托寄存机关保管并向内阁总理大臣提出报告。我国可考虑采用信托模式,即将预付式消费凭证的销售收入归入信托财产,并将部分资金交给商业银行掌管,适当限制企业对预收款项的处分行为,避免企业滥用销售收入。
(三)预付式消费的合同条款控制
我国预付式消费是企业主导并发展起来的新型消费方式,合同条款常有不利于消费者的内容,各企业条款差异较大,重要条款缺失严重,不少条款明显地有失公平,可以参考我国台湾地区做法,明令要求预付式消费合同必须记载法定内容,加强对对预付式消费合同条款的有效规范。
根据台湾地区的做法,预付式消费合同(票证)必须记载的事项,包括发行人名称、地址、统一编号及负责人姓名,消费凭证的面额或使用项目和使用次数,消费凭证的编号,消费凭证的使用方式,发行人履约保证责任和消费争议处理申诉内容。预付式消费合同不得记载的事项,包括使用期限条款,未使用余额不得消费条款,免除交付商品或提供服务义务的条款,限制使用地点、范围、截角无效等不合理使用限制的条款,发行人单方解约的条款,预先免除发行人故意及重大过失责任的条款,违反其他法律强制禁止规定或显失公平的条款。
(四)预付式消费合同的担保问题
在我国,基于预付式消费而发生的债是不附加担保的。企业无论有无信用,都可自行发售预付式消费凭证。为了有序发展预付式消费,可参考我国台湾地区的做法,在立法中列出多种担保形式,供企业发售消费凭证时选择适用。
根据我国台湾地区规定,企业可在法律规定的五种担保方式中做出选择,企业应以填空式合同条款规定如下内容:(1)消费凭证金额已获得某金融机构提供足额履约保证,并应将保证期间载于消费凭证的正面明显处。(2)消费凭证已由市场占有率不低于5%以上的同业公司连带担保,消费者有权可依消费凭证面额向连带担保公司购买等值商品或服务,连带担保公司不得有任何异议和差别待遇或要求任何费用或补偿。(3)消费凭证的销售收入已存入发行人在金融机构开立的信托专户,专款专用。(4)消费凭证已纳入商业同业公会的“同业礼券联合连带保证协定”,消费者可依面额向加入本协议之公司购买等值商品或服务。(5)其他经济部许可并经消费者保护委员会同意之履约保证方式。
笔者认为,要求预付式消费凭证发行人必须采用适当的担保形式,主要是考虑到预付式消费的长期性和信用性特征。与此同时,为了避免对预付式消费作出过于严苛的管控,有效地调整预付式消费关系,允许企业提供多种选择性担保方式,具有相当的合理性。考虑到无法及时完成立法的现实状况,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或某些行业中(大型百货业),可由行业组织指导大型企业主动提供相关担保,引导其他中小企业做出对应的安排。
(五)营业转让中的消费者权利保留
我国出现过多起企业收取预付款后携款外逃的事例,也出现过企业主体变更而导致消费凭证无法兑现的情况。为了减少对消费者利益的损害,可明确规定营业转让中消费者权利的保留制度。即企业在转让其营业,或参与企业合并、分立时,由营业受让方承继消费凭证发售者的地位和责任。
五、结束语
- 上一篇:如何提升认知能力和思维
- 下一篇:篮球教学训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