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认知能力和思维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9: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提升认知能力和思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提升认知能力和思维

篇1

关键词:初中数学;解题教学;元认知能力;培养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界改变了对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开始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学会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学习,是培养其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元认知作为一个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认识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1、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意义

1.1 元认知的概念

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和调节,其实质就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监控和自调节。从元认知的概念不难看出,元认知是有元认知意识、元认知监控和元认知调节三个方面构成的。在实践活动中,元认知的三个方面是紧密联系不能分离的,是一个团结统一的整体。

1.2 具有元认知能力的意义

元认知作为数学学习中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学生们掌握了这种能力,不仅是数学认知能力的提高,更是自我提升的关键。一个新的学习方法带给学生们的课堂气氛是全新的,这在无形中就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改变了以前单纯的题海战术,从根本上培养学生们解决数学难题的能力。使学生们能够举一反三,自行探究问题的本质。这不仅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而且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研究。而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在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元认知能力的培养。通过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是学生们的认知能力提高,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们数学成绩的提高,还能提升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如何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2.1 在阅读理解题中培养元认知能力

近年出现了阅读理解题类新题型,所谓阅读理解题,主要的就是从阅读中理解题目并找到答案。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那么教师在培养学生们元认知能力的前提下,就要先引导学生在理解记忆的情况下多阅读几遍题目内容,总结题目中的数学思想,然后归纳起来解决问题。这类问题要求学生们在平时的锻炼中应该多多阅读,在阅读中总结方法,扩宽知识面,锻炼综合能力。经过锻炼,这类阅读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为了能够在理解题中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教师就应该多锻炼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能够自动在材料中获取有用的部分,并能够把有用的材料综合起来运用到解答中去。

2.2 在变化的题目中抓住不变的关键

数学中很多的题目都是围绕一个知识点或者一个解题思路,但是出现的题型却不尽相同。为了解决这部分难题,我们就应该从变化的题目中寻找出那个不变的“真理”,抓住一个关键点就能够使整个难题迎刃而解。

例如,某个几何题目,虽然可以出现数不尽的题目形式,但其围绕的知识点往往不外乎面积关系、勾股定理等知识。只要能够找到一个关键点,那么所有的问题就都能够解决了。

在遇到这类的题目时,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或许只是一句话,一个小提示,就能够起到点拨的作用。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正确的方向,能够节省时间,也能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思维的训练使学生们懂得分析,学会推理。

2.3 在开放性问题上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开放性题目出现在试卷中。学生需要运用观察、分析、综合、概括等知识后,才能够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这类题目能够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去思考问题,所以这更容易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

在解决这类问题的时候,教师应该详细讲解如何从题目中观察分析已有的资料,如何综合概括内容,如何找出解决问题切入点等技巧性问题。这样的讲解,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产生发散思维,充分感受到元认知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其元认知能力。

2.4 通过图像信息题目培养元认知能力

图像信息题目作为近年来越来越热门的题目,主要是考查学生们收集信息进行整理加工的能力。

在遇见这类题型的时候,教师应该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像,从中得到有用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加工,然后选择最适合的数学工具,建立数学模式从而解决难题。这在无形中教授学生们所具备的综合能力,在不觉中深化元认知能力的影响。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时刻把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下意识地在每一个细节进行引导,使学生们的元认知能力不断加强。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良好的训练,提高元认知水平。只有学生们的思维灵活起来,才能在不自觉中形成一种能力,提高其解决难题的速度和质量,这样即得心应手,还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篇2

【关键词】初中思品 学生认知能力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192-01

0.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发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思品学科主要由心理、道德和法律基础知识、国情常识组成,通过这门学科,培养学会正确的社会观和价值挂,从而让学生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善于用正确的思维判断是非,而不会被一些假象所迷惑。初中思品教学应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学,把应试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上来。

1.培养初中生社会认知能力的意义

社会认知能力是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以及社会的基本认识,能够对某件事情的意义和价值做出一定的评价和判断。社会认知能力与个人的心理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关系,在不断学习中,社会认识能力也会得到增强。错误的社会认知加工会造成行为上的偏差,给社会和他人造成困扰,甚至灾难。初中生的心理发展不够成熟,当他们也有自己的社会认知能力,因此在政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会的特点,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本质,让学生养成遵守社会规范的意识,从行动中表达自己的社会认知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在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的对策

2.1根据学生特点,激发学生社会认知意识

传统的政治教学偏重于应试教育,教师过于注重教材,常常以考试的方式检测学生的道德素养及对法律法规的认识,这样不利于培养学会的社会认知能力。素质教育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改革,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社会意识[1]。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社会价值,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将一定的社会问题带入教学中,再与学生共同探讨社会问题,通过政治思维方式,全面认识社会问题,展开讨论。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时,将学生常常经历却被忽视的问题引入课堂中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巩固相应的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思想品德知识,例如,踩踏事件、环境保护问题等引发我们对生命进行思考,学生对这些问题也有自己的看法,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意识。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素材,同时也要注重素材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符合初中学生的政治思维特点,从而让学生对这些问题有深刻的体会,能够自己的价值观进行评价。在进行思品教学时,在引用生活实例时,要有理有据,帮助学生理解,有利于提升初中生社会认知意识。

2.2利用多种教学途径,培养社会认知能力

在思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创设辩论环境,提升学生辨是非的能力。通过问题讨论,学生能够形成感受到各种思想的融合,实现思维共鸣,在交流中获得进步[2]。在进行问题探讨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例如,让学生对“为了帮助别人自己却受伤了,值不值?”进行辩论。通过问题的辨析,学生表达出了自己的看法,很多学生认为值得,因为帮助别人是最大的快乐;也有的学生认为要客观看待问题,如果当时的情况对自己的安全十分不利,则不能够盲目施救,还应当有妥善的办法。通过创设问题,学生能够对是非、公私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使学生认知能力得到了提高。在进行初中教学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把当前社会热点相关的视频播放出来,让学生感受到较为真实的社会场景,激发学会的社会意识。例如,将我国在航空事业上取得成就的视频播放出来,通过观看,学会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意识油然而生,其社会认知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还可以通过班级板报,将学生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制作班级信息栏,让学生更加了解社会,能够根据政治学科的知识,理性分析问题,形成自我的判断力。

2.3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社会认知能力

初中思品教学不应当局限于教室,而应该通过实践,真正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通常我们都说“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不仅仅是指学会的身体健康,还应表现在学生心理素质方面,促进学会身心健康,保持乐观向上、充满正能量的积极人生态度,这对初中生健康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3]。初中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应当在积极、和谐的氛围内不断提高的。教师在思品教学中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包容和理解的积极教育环境,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从而得到真正锻炼。例如,教师可以在五四青年节的时候开展“争做好青年”额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一项活动进行展开,可以是帮助敬老院的老人,也可以是对校园周边的环境进行调查,以及帮助学习上遇到困难的学生学习等等,通过学生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学生的参与热情更高,活动的完成度也更好。通过实践,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到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很多,在实践中,社会责任意识被激发,社会认知能力也得到锻炼[4]。

3.结语

初中思品是培养学生道德认识,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学科。初中思品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学生的社会认知力融合在政治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改革教学方法,利用多种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力。初中思品教学可以利用社会实践,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社会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并将这些意识逐渐融合到行动中去,不断提高其社会认知力,为提高初中学生的综合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燕莉.如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J].新课程学习(中),2012,78(08):34-35..

[2]沈苏甜.刍议初中政治教学与学生社会认知力的有机融合[J].新课程学习(中),2012,78(08):70-71..

篇3

关键词:初中思品;学生认知能力;教学方法

0.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发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思品学科主要由心理、道德和法律基础知识、国情常识组成,通过这门学科,培养学会正确的社会观和价值挂,从而让学生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善于用正确的思维判断是非,而不会被一些假象所迷惑。初中思品教学应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学,把应试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上来。

1.培养初中生社会认知能力的意义

社会认知能力是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以及社会的基本认识,能够对某件事情的意义和价值做出一定的评价和判断。社会认知能力与个人的心理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关系,在不断学习中,社会认识能力也会得到增强。错误的社会认知加工会造成行为上的偏差,给社会和他人造成困扰,甚至灾难。初中生的心理发展不够成熟,当他们也有自己的社会认知能力,因此在政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会的特点,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本质,让学生养成遵守社会规范的意识,从行动中表达自己的社会认知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在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的对策

2.1根据学生特点,激发学生社会认知意识

传统的政治教学偏重于应试教育,教师过于注重教材,常常以考试的方式检测学生的道德素养及对法律法规的认识,这样不利于培养学会的社会认知能力。素质教育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改革,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社会意识。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社会价值,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将一定的社会问题带入教学中,再与学生共同探讨社会问题,通过政治思维方式,全面认识社会问题,展开讨论。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时,将学生常常经历却被忽视的问题引入课堂中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巩固相应的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思想品德知识,例如,踩踏事件、环境保护问题等引发我们对生命进行思考,学生对这些问题也有自己的看法,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意识。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素材,同时也要注重素材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符合初中学生的政治思维特点,从而让学生对这些问题有深刻的体会,能够自己的价值观进行评价。在进行思品教学时,在引用生活实例时,要有理有据,帮助学生理解,有利于提升初中生社会认知意识。

2.2利用多种教学途径,培养社会认知能力

在思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创设辩论环境,提升学生辨是非的能力。通过问题讨论,学生能够形成感受到各种思想的融合,实现思维共鸣,在交流中获得进步。在进行问题探讨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例如,让学生对“为了帮助别人自己却受伤了,值不值?”进行辩论。通过问题的辨析,学生表达出了自己的看法,很多学生认为值得,因为帮助别人是最大的快乐;也有的学生认为要客观看待问题,如果当时的情况对自己的安全十分不利,则不能够盲目施救,还应当有妥善的办法。通过创设问题,学生能够对是非、公私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使学生认知能力得到了提高。在进行初中教学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把当前社会热点相关的视频播放出来,让学生感受到较为真实的社会场景,激发学会的社会意识。例如,将我国在航空事业上取得成就的视频播放出来,通过观看,学会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意识油然而生,其社会认知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还可以通过班级板报,将学生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制作班级信息栏,让学生更加了解社会,能够根据政治学科的知识,理性分析问题,形成自我的判断力。

2.3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社会认知能力

初中思品教学不应当局限于教室,而应该通过实践,真正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通常我们都说“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不仅仅是指学会的身体健康,还应表现在学生心理素质方面,促进学会身心健康,保持乐观向上、充满正能量的积极人生态度,这对初中生健康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初中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应当在积极、和谐的氛围内不断提高的。教师在思品教学中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包容和理解的积极教育环境,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从而得到真正锻炼。例如,教师可以在五四青年节的时候开展“争做好青年”额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一项活动进行展开,可以是帮助敬老院的老人,也可以是对校园周边的环境进行调查,以及帮助学习上遇到困难的学生学习等等,通过学生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学生的参与热情更高,活动的完成度也更好。通过实践,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到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很多,在实践中,社会责任意识被激发,社会认知能力也得到锻炼。

篇4

关键词:自学能力;自我认知能力;创新能力;蜕变

小学阶段是养成教育,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是重点。中学是素质教育,有一个正确的道德观是重点。高中阶段培养的是拼搏精神,高考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此时应养成耐受苦闷的平和心态以及努力进取的坚定信念。而到了大学阶段,其真正意义在于蜕变,在于质的飞越。正如孔子所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一、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指在了解自己存在的不足后,主动地通过学习来弥补不足的能力。大学中,所有课程选用的教材中,有一部分内容由于科技的快速发展早已被淘汰,并且所学到的知识能存于“知识库”中或者能用在实际工作中的少之又少。那么大学中的学习是为了什么?我认为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正如大学所组织的考试,其要义并非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是督促学生自我学习,进而培养自学能力。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总有自己所陌生并且需要掌握的技能。这是,就要通过自我学习来填补空缺。

拥有自学能力的人通常可以做到心无杂念,这也是那些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反而打拼出一片天地的人的成功因素。自学能力所连带的心净,往往会使人成才成功。内心宁静的人会反复思考自己的前途,并清楚自己正真需要什么,正真应做什么,并为之做规划,一步一步接近预期目标。

二、自我认知能力

自我认知能力是指对自身行为的评价和对心理状态的察觉,也是自我调节的基础。学生由高中进入大学,少了一份学习压力的束缚,多了一份冲破缰绳的自在,便把应当做的事情统统抛于脑后。此时就应该进行自我调节,但是自我认知能力缺乏的人,需要予以其一定的压力,大学中的考试及排名,正是可以促进学生进行自我认知的有效途径。高中学业繁重是学生淡化了与人交往的能力。大学中他们会遇到不同性格,不同审美,不同价值观的人。由于高中学习的模式使学生附有单纯的特性。因此,在大学中与同学产生摩擦是在所难免的。这也是培养自我认知能力的有效途径。

遇到的不快与头脑中的理想化生活形成了反差,使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反省,自我调节,不断改善自身缺点,不断补充自身需要,不断强化自身能力,使其逐渐走向成熟。这种能力使我们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不好高骛远,不傲慢自恃。也使人具有较高的情商,为日后的全面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一种能够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要而改进或创新的事物,并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一N行为能力。在大学学习中不应该拘泥于公式和概念,要从本质上理解它的含义,将其融会贯通,这样才有可能做到创新。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元认知能力;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0-0049

元认知是学生进入小学数学学习必须具备的一种学习能力,同时这也是学生对自身的认知活动进行检查与反思以及纠正的一种比较高级的认知能力。因此,教师在培养小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时,不仅要使学生“能学习”,而且“会学习”。

一、元认知能力的概述

“元认知”即指“学习”,由于认知活动主要是指对某个知识活动的学习,对于自己学习活动的反思即为认知活动自我意识。在相P认知活动中进行自我反思与调节,可对自身对知识的学习能力进行改观,也就是常说的认知活动自我调节能力。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与学习中,将其称为“元认知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方法

1. 向学生介绍元认知

由于小学生刚步入学校或者步入时间较短,所以尚未举办良好的学习思路与准确学习的方法,多处于听从教师指导的情况,由教师进行全面指导。例如预习、上课、复习、写作业、考试等,这些都是小学生学习必经的方法。从理论上来看,这一学习过程是正确的,但是在认知过程中,学生作为认知活动与认知思维的主体,而不是认知思维的领导者。因此,在某认知环节中,教师对学生的认知方面无法得到更好的认识,所以针对每位学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因此教师要加强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整个学习进行良好的反思,寻找出自身的不足之处,通过检查与纠正,最终完善自我。只有培养学生这种元认知能力,才能使学生学会如何对待学习与学会学习。

2. 鼓励学生进行元认知体验

小学生因为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还处于较弱的时期,所以对于直观性强的数学知识能有很好的认识,而对于抽象的数学理论知识和数学公式理解能力较差。为了保证学生充分掌握课堂所学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需要创造较多元认知的体验机会,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对所学的数学知识形成较强的认知。由此,教师在进行数学题讲解时,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分组解题练习,使学生学习其他同学的解题思路,在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便于日后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比如,在人教版一年级中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在这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分组来进行教学,依照班级人数可分为若干个小组,课前教师可先准备100以内的相关加减法题目,分别将其列在白纸上,在课堂中将其发给各个小组,所有小组均采用同时作答法,并对各小组之间的作答时间进行登记,最后根据每组的作答时间与准确率来进行评比,对作答正确的应给予适当的表扬与奖励。随后,还可以让各组之间进行评价。通过这种实践体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知识,对自身进行反思,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进行改正。

3. 加强学生锻炼元认知能力

学生在分析和思路的解题练习环境中,能主动结合自己的数学学习情况进行思考分析,同时根据练习的效果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从小建立起良好的数学知识体系,为今后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为了确保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也要不断引导学生作更深层次的数学知识的探究,从而让学生提高元认知的能力,同时提升数学解题的技巧和能力。所以,教师若是有条件可以多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解题练习,让学生相互讨论,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开拓性的解题思路,探讨一道数学题的多种解题方法,使学生更好地运用和掌握数学知识。比如,在加减改为乘法这一课中,教师可以例举一个加法算式:“5+6+6+6+6+6”,让学生例出乘法算式,一般情况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方式,一是“6×6-1”;二是“6×5+1”;三是“5×7”。针对例举正确的学生,教师因给予表扬与鼓励,让其说出自己的看法,并让学生分析这几种方法哪种比较简便或者哪种有误,并让其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进行适当的引导,并告知学生错误的原因,从而使其纠正自己的错误,进行改正。由上可知,对一题算式通过多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转变,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迅速进行解答。

4. 课后辅导中强化元认知

在课堂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生活实际进行联系。通过学习与了解其中规律,结合生活实际,既可以将学到的数学规律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又可以在实际生活的探寻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将其带入到数学学科领域,研究其秘密。这样,既可以巩固课堂所学,又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钱振玉.小学中高年级培养学生数学元认知能力的研究[J].苏州大学,2011(23).

[2] 华 宁.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方法[J].西部素质教育,2016(31).

篇6

关键词:反思性教师教育;反思性教学;元认知能力

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欧美等西方国家的反思型教师教育已成为当今教师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反思型教师教育主张在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培植教师“反思”的意识,使其不断反思自己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从而获得持续的专业成长。教师对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反思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内隐的元认知的过程, 或者说, 教师的自我反思就是教师以一定的元认知知识为基础,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认知监控的过程。因此, 为了真正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在反思型教师教育中应着眼于教师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一、元认知理论

元认知(Metacognition)是美国儿童心理学家Flavell于20世纪70年代在有关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提出的。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即以认知作为研究对象的认知,这一概念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元认知知识是有关认知的知识, 即关于个人的认知活动以及影响这种认知活动的各种因素的知识。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 关于个人的知识, 即关于自己与他人作为认知思维着的主体的一切特征的知识;(2) 关于任务的知识, 即对学习材料、学习任务和学习目的的认知;(3)关于策略的知识, 即个体自己对学习策略的选取、调节和控制有所认识。元认知体验是人们在进行认知活动时伴随而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它包括了知和情两方面的体验, 即一方面有认知活动进行时对知识获取的觉知, 另一方面也有对认知过程中经历的情绪、情感的觉察。元认知监控是指人们在进行认知活动的过程中, 对自身认知活动所进行的积极的、自觉的监视、调节与控制。它包括认知活动前制定计划;认知活动中实施监控、评价和不断反馈;认知活动后对结果的不断检查、调节和修正。

在实际的认知活动中,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元认知对个体学习的作用也就表现在通过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有效地计划、监控和调节学习者自己的学习活动, 以便尽快而有效地达到目标。其实质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自我意识以主体及其活动为意识的对象,通过它,人能意识到自己的感知、记忆、思考和体验, 也能意识到自己的目的、计划和行动以及行动的效果如何。因此它涵盖了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两个成分。自我调节就是主体依据活动的要求选择适宜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监控认知活动的过程、并不断取得和分析反馈信息再做相应调控的过程, 这便是元认知监控部分的功能。

Flavell在界定元认知的概念时指出:元认知的定义“通常很宽泛而且很松散,它将任何一种知识或认知活动、或任何认知活动的任何方面作为其对象并对其加以调节”。70年代以来, 许多心理学家从认识的角度来研究和探讨教师的教学过程, 提出教师的教学活动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认知活动, 认为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特定的关于教学的观念和规则, 都存在对教学活动和学生发展的“内隐理论”。每个教师都是教学活动的“理论家”, 都有对教学过程本身的独特的认识, 正是这种独特的认识决定了他们的课堂行为和对其行为进行什么样的自我调节。所以,元认知作为一种认知能力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 表现为教师把自己的教学活动本身作为认识对象, 对其进行监控和调节。由此可见, 教师对教学过程自我监控和调节就是一种反思。因此, 教师对教学的自觉的反思过程就是一种内隐的元认知的过程, 或者说,元认知是教师反思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元认知能力对反思型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二、反思型教师教育

(一) “反思”概念的提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思”一词在西欧就被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和引用,并很快影响到了西方世界以外的各国教育。现在,“反思性教学”和“反思型教师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近年来,我国教育学术界也开始对“反思性教学”和“反思型教师教育” 展开了探讨,在实践层面上,以“反思”或“ 研究” 为导向的教育改革正在推进,比如“说课”、“行动研究”等等已在许多学校开展。

(二)反思性教学的含义和特征

反思性教学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杜威和萧恩等人对反思活动的论述。杜威将反思概括为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认为反思起源于主体在活动情景过程中所产生的怀疑或困惑,是引发有目的的探究行为和解决情景问题的有效手段。强调教学活动本质上具有反思性质。萧恩则将反思分为“对行动的反思”和“在行动中反思”两种。在教学中,“对行动的反思”或发生在课前对课堂教学的思考和计划上,或发生在课后对课堂发生的一切的思考中。同样反思也可能发生在教学行动过程中,即“在行动中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有与情境的反思性对话,在教学时,教师常常会碰到出乎意料的反应和知觉,教师必须考虑这些反应以调整自己的教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熊川武教授对西方有关反思性教学的理论进行了解读,采撷众说之长,提出了反思性教学的定义,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这一定义揭示了反思性教学的三个主要特征。

(1)反思性教学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立足点。反思性教学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性质,它不是机械地按照教材和教学大纲要求来组织教学,而是在领会教材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重点探究和解决教学过程中教学主体、教学目的、教学工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教学过程更优化,使教材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使教师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益。

(2)反思性教学以“两个学会”为目的,即教师如何学会“教”,学生如何学会“学”,中心目的是教学生如何学会学习,为了学会教学,教师不得不从学生的学会学习的角度去思考,最终实现两个学会的统一。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正视反思,积极开展反思性教学,这有利于促进教师全面发展。当教师全面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就会从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等环节获得体验,理解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在不断反思中进行调整、改进和创新,需要不断回顾自己的教学表现,思考改进策略,使自己的教学成熟起来。实践证明,凡善于反思,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努力,提高自己教学效果的教师,其自身的成长和发展的步伐就会加快。在教学中,一旦教师熟悉教材,特别容易陷入机械重复的教学实践中,处在经验性思维定势、书本定势、权威定势和惰性教学之中。因此,开展反思性教学,加强教师自我评估和自律学习对教师主体的发展特别重要,教师只有把自我的发展看成是必需的和必要的,才会努力的去发展自我,建构自我,对自己的发展形成整体性的看法,从而不断促进自我学会教学,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3)反思性教学以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对教学实践合理性的永无止境的追求是反思性教学的使命。反思的目的是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教学实践合理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合目的性。教学活动总是有一定的目标,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教学目标必须与国家所规定的教育目的一致,必须有利于国家教育目的的实现;二是合规律性。教学规律是客观存在于教学活动中的,它需要人们不断的探索才能获得,反思性教学强调将教和学的成败过程记录下来进行分析研究,从中找出规律,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反思不是对以往教学的否定,而是为了进一步改进教学,发现新问题,形成对自我教学的新理解、新认识,不断转变观念,努力使教学实践日趋合理,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反思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映和学习效果来检验教学成效,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实践,以适应变化的环境和学生的成长。

三、元认知能力在反思型教师教育中的作用

随着教师职业发展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育机构认识到,教师教育是教师专业发展(Teacher Development)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我国教育界,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职业再教育层出不穷。这些职业再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把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以灌输的形式传递给教师。心理学领域对新手和专家教师的职能图式的研究表明:仅靠短时间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教育是无法完全缩小二者之间的差距的。传统的教师再教育模式中,对那些既定的教学理论、方法所进行的概念性解说和诠释并不能直接转化为教师对教学这一复杂过程的理解和把握,更谈不上自动地内化为他们的职业实践能力。因此,具有时代精神的师资教育应能给教师提供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倡导一种“自我更新”的教师专业发展取向。即不仅提高他们的知识、意识、信念和技能,而且促使他们通过教学经验本身和通过对那些教学经验的反思,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监控。

而元认知理论恰好为这样的教师教育思路提供了理论的支撑。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自我反思、自我监控和调节就是一种内隐的元认知的过程,或更确切地说,元认知是教师反思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的反思过程中,元认知知识是基础,可以使教师意识到教学情况中有哪些变量,如意识到自己的认知过程,教学能力水平,学生的认知差异,教学的目的、任务,可供选择的教学方法;同时,意识到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它们的变化情况。元认知监控是核心要素,在某种意义上说,对教学的反思就是元认知监控,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分析教学情境,提出与教学有关的问题和制定教学计划,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维持良好的注意、情绪、动机状态;监控教学行为、教学策略;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主动地改进、纠正和调节,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效果和效率。元认知体验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如困惑或失败的体验可使教师放弃或修正教学方法,紧张体验可使教师寻求紧张的原因,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等,它往往影响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从而影响教学活动。所以说,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就是教师以一定的元认知知识为基础,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认知监控的过程。

因此,反思型教师教育应着眼于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监控能力的提高。在现实中,我们的许多教师元认知知识并不缺乏,缺乏的是活化这些元认知知识的能力,从而导致元认知水平不高。教师教育应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创设一定的情景,让教师在其中了解应如何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控,也就是以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为目的。

四、在反思型教师教育中进行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既然元认知在教师反思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在教师教育中可以对教师进行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有关学者研究指出,在教师教育中进行反思性教学应聚焦在教师如何成功的思维上。董奇在他的研究中提出,人的思维结构包括目标系统、材料系统、操作系统、产品系统和监控系统五大成分。其中监控系统处于支配地位,对其他系统起着控制、协调作用。这里的监控系统就是元认知。对元认知培养可着眼于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监控水平的提高。其主要内容是教师知道如何根据自己与学生的智力特点、教学任务与要求,灵活地制定教学计划,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进行监控和反馈,从而及时调整和修正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的优化。现综合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监控两方面的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建议。

(一)培养教师元认知监控即自我反思的意识

每一个教师的成长与成功,都离不开对自我和他人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和成败反思。教师要经常用批判性考察和回头审视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观念和实践方式,以一种“研究”、“探讨”、“思虑”的心态投入自己的教学工作。教师教育时可向教师系统讲述元认知、反思性教学和行动研究的理论、方法和过程,帮助教师认识到不断反思和监控的重要性。

(二)训练教师如何进行元认知监控即自我反思能力

1.教学日记

在教师教育中,鼓励教师用教学日记的形式记下自己学习中的感受和体会,作为反思基础。某些教师教育在本质通常具有强化性特点,教师没有多少机会帮助在职教师探究这些理论和方法到底对他们业已形成的课堂惯例和行为有何影响,以及如何将新学的内容运用于具体教学环境之中。教师们被灌输大量的新信息,往往被弄得“昏天黑地”,日记无疑会给他们一个很好的反思空间,这有助于他们通过联系自己的教学经验内化新的信息,形成个人的实践知识。

2.观看录像

教师对教学情境的自我意识能力来源于教师对课堂教学情境的领悟、表述、解释和反思。而观看、琢磨自己或同事或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录像,是培养教师对特定教学情境自我意识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这种反馈素材生动、形象,极易触发教师反思性思维,因为录像极为详细地记录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这就完全有可能使教师通过反思发掘自己的强点和弱点,判断出自己哪些教学行为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教师还可以依赖这种素材寻求别人的分析、解释,从而得到他们的帮助。

3.互相观摩

在教师教育中,教师组织在职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课堂教学并描述他们所观察的情景,随后再彼此交换所获得的信息,继而双方对这些信息进行不带个人观点的分析。这种以自愿为基础、与他人合作交换听课的活动旨在帮助对方收集那些对他们有用但自己却难以收集到的信息,而收集这些信息是任何自我反思体验的基础。因此,在反思型教师教育中,可以组织教师现场互相观摩课堂教学,并在与同伴的互动中获得灵感与信息。

4.行动研究

所有的自我反思与监控都是为了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在勒温(1923)提出的最初就是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宗旨的。所谓行动研究,即教师自身采取措施改进教学行为,贯穿的是自我质疑、自我解惑的行动过程。行动研究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教学改革实验研究,规模比实验研究小,它主要瞄准具体的某个教学环节、步骤、方面,通过搜集教学素材,发现其中的问题,然后开展研究。教师可独立思考,或与其他教师进行讨论,也可参考有关理论、模式,以及与学生座谈,提出设想,制定出计划;然后在教学实践中试验计划以确定其有效性。教师对这一系列研究过程、方法及有效性进行归纳总结并写出行动研究报告。行动研究又不同于一般的教学经验总结,不是某种临时性、孤立性的任务,而是与教师自身的长远发展紧密相联的自我教学研究。培养教师的元认知策略并不仅仅在于引导教师“对行动的反思”,更重要的是“在行动中反思”以及“在反思中行动”。因此,教师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是教师应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经常与自我保持对话,成为自己专业发展的主人。

五、结论

反思型教师教育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必然途径,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元认知水平和能力,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教学,坚持积极的自我反思与实践,以主体身份投入其中,就会扩大自己的专业视野,逐步养成反思的习惯,建立自我反思机制,成为反思型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才能促进自己的专业具有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奇、周勇. 论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1).

[2] 甘正东. 反思性教学:外语教师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J].外语界,2000,(4).

[3] 高觉敷. 西方近代心理学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4] 李玉荣. 元认知与反思型教师的培养[J]. 大连教育学院,2001(3).

[5] 桑标、王小晔. 元认知的含义与结构[J]. 小学数学教育. 2001(1).

[6] 熊川武. 论反思性教学. 教育研究[J]. 2002(7).

篇7

关键词:职业学校;数学;认知体验;策略

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数学基础相对来说都比较薄弱,这种现状的产生是多方面的。如学习之前没有确定学习目标,分析学习材料的性质和特点,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材料优选适合于自身的学习策略或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惯性思维的影响,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学习效度,以自己的弱势之处来面对新知识的学习,这样新旧知识的过渡就出现了矛盾。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中提升认知能力,需要对教学策略进行研究。

一、营造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在“数”和“形”中进行学习,知识的相关性特别强。如果学生不主动去接受,会逐渐地失去兴趣,慢慢形成恶性循环。所以,数学教师就要创新教学策略,营造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分层次训练,让学生都能够不断地树立信心,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只要学生有了突破自卑的机会,有了对成功的感悟,就会融入学习的氛围中去,这样就可以通过环境的影响来改变学生的学习、认知状态。

二、运用激励措施,帮助学生“破冰”

一个人在不断的发展否定过程中要想重新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可以说是很艰难的一件事,更何况是对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较弱的中职学生。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挫折,没有及时被疏导,已经在进入中职院校的时候植入心中。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他们,就要采取相应的策略进行分阶段的“破冰”。他们所呈现的状态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心理上形成的、固化的状态是最难打破的。所以,作为数学教师就是“攻艰者”。一是要从心理上加强与学生的沟通,用情感去化解学生的防范心理;二是要从激励的角度,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起敢于尝试的勇气;三是让学生在不同阶段,感受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在放弃中体验“我能行”的意念。通过这种过程体验,让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方向转变。

三、建立问题解决策略,帮助学生主动面对问题

根据调查,中专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对问题的解决没有章法,没有“规矩”可循。所以,面对问题的时候,不知所为。在解决问题中,又要具备将知识组织起来的若干程序(如数学计算的步骤),还有控制思维动作的灵活方法。这样,即构成了数学问题解决的“产生式”系统,其智力操作的一般形式为“若条件为A,则有解题行为B”,B即为程序或方法的具体应用和控制。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就是最好的激励。解题是学生最常见的学习任务和最主要的思维行为,但解题教学目前仍停留在教知识、讲套路的阶段,较少深入研究学生是怎样“自发地”形成解题“产生式”系统的,也未能揭示认知水平较高的优秀学生思维“自组织”的微观机制,因而中下学生中“离开例题、不会解题”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说明,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学生一些金子,不如给他们一根“点石成金”的指头。

解题策略的选择要根据具体问题而定,一般分为一般策略和通用策略。通用策略虽不涉及具体的数学概念,但有助于监控思维过程,使之清晰化、有序化。

1.解决问题之前。你必须知道你要解决什么问题,熟悉这个问题的背景信息,仔细、冷静地阅读问题,认真思考问题。

2.解决问题之中。检索有助于问题的相关线索(概念、反应式、原理、公式等),可能需要重新设计解题的起始状态,可能会将这个问题分解成几个部分来解决。

3.解决问题之后。判断你的答案是否正确,找出错解的症结所在,并予以排除,反思整个解题过程,你从中悟出些什么?

面对具体的数学问题,要给学生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在不同种方式中进行自我选择,体验决断的意义。例如,在数列的学习中,把通项公式的求法列为专题训练,通过学生类似问题的解决,归纳出共性的东西,再与老师一起梳理成问题解决策略。在这个过程中为缩小这一跨度,我们采用“执行”和“控制”相结合的方法构想了如下的解题策略:

1.执行策略。当学生发现计算题中设有数据或数据不足时,可以采取定位策略,将问题假设为1份单位,或者比例相同的K值。然后,按照一般策略进行解决,在解决过程中,可以将定位进行约减,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篇8

一、英语阅读中的元认知问题

英语阅读一直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再强调,许多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依旧薄弱。其根本原因在于,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通常只专注于阅读的结果,即只是简单核对答案对错,而没有真正实现阅读理解。有证据表明,学习者本人对阅读的理解直接影响他们的阅读过程。而阅读中的认知活动,就是理解阅读材料所表达意思的过程,元认知则是对这一过程的定位与评价。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必要从元认知的高度,教授学生一些阅读的元认知技能,从而有效提高他们的英语阅读效率,提高考试成绩。

元认知是认知的认知,即认知主体对有关自身任何认知活动的认识和调节。元认知由三部分组成:元认知知识、元认知认知体验和元认知活动。这三方面相互联系和制约,构成元认知整体。元认知知识是指认知主体所储存的既和自身有关又和各种任务、目标、活动及经验有关的知识片断。元认知体验指的是伴随并从属于智力活动的有意识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元认知活动指认知主体以当前的认知活动为对象,不断进行的一系列积极的自觉的监测、控制和调节活动。

长期以来,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一个误区,即很多教学活动的目的只是关注学生阅读理解的结果选择,而不是真正意义上帮助学生理解阅读内容。英语课堂的教学模式单一,气氛沉闷,无法激发学生对阅读的探知欲和自觉性。因此,有必要提高对元认知能力的训练。

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元认知能力培养

在主导学习者认知能力提高的过程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自信和策略,是提高英语阅读的元认知能力最重要的三个方面,以下将从这三方面入手,分别阐述讨论。

1.这三方面因素中,学习者的动机是最重要的。在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时,教师应把重点放在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上。众所周知,人的绝大多数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因此,动机在教育中需被用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形成习惯,动机可分为内在动机和外来动机,使学生明确阅读的重要性和目标是激发学生内在动机的首要工作;而指导阅读方法和技巧则有利于学生明显减少阅读、提高效果并获得来自于赞扬等方面的外来动机。阅读方法和技巧指导重在如何正确理解词、句、文方面。

2.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思维、认知、判断和理解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交流和主动阅读的机会,帮助他们切实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修正并补充对课文的理解,并进而深入分析和评价课文内容。这有助于增加学生的自信,有效提高学习成绩。首先要求做到的,就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提高自我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有一个发现和提出简单的问题到发现和提出高质量的问题的过程。阅读和提问仅停留在文章的表面是不够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发现更有价值、更有质量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课文的深挖掘、精理解、透领悟,促使他们去主动思考和探索。而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在阅读理解中有明确的任务和解决任务的愉悦感,因此能让他们的阅读能力更上一层台阶。

3.阅读课的任务知识,即文本知识(text knowledge),包括对文章的文体、组织特征、词汇难度特征、逻辑性及其与阅读任务的关系等。不同特点的文本有着不同的运用策略,并且会对认知过程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阅读者的阅读策略决定了他们是否能区分与理解有关的必要信息和多余信息,从而能很快抓住文章的大意。研究表明,有效的学习者能清楚地意识到任务要求,能根据要求实施策略,而学困生往往存在不适当的阅读任务观,如不关注文章的意义,只关注词义。阅读有困难的学生具有较少的策略知识,而阅读优秀者会调整自己的策略去满足不同的阅读目的( 如略读或详读)等。而且,优秀的阅读者会积极监控自己的学习和所采用的策略是否成功,并据此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

三、元认知能力在中学英语阅读中的实际运用

元认知能力既然在阅读过程中发挥着如此巨大的作用,在这一原则指导下的中学英语教学,也必然能对学生有所助益。因此,应围绕元认知的三个方面,制定阅读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首先,应进行阅读教学前的调查工作。这应包括,明确各学习阶段阅读的具体内容和任务、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水平。为学生科学地确定一个阅读教学起点,也是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奠定基础。可事先通过问卷、测试的手段,了解学生阅读兴趣,测试的材料有难易梯度,且材料、体裁多样。

其次,应充分利用课文,积极开发教学资源。课文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材料,必须充分利用。课文教学应以教师指导为辅、学生自行探求为主的方式进行。在教师指导下,规定时间学生自读、自译并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课文用于阅读目的的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理解、识记、选择、猜测、分析、归纳、推论、评价、鉴赏等阅读能力,同时,应拓展阅读资源。阅读能力是通过一定数量的实践才能培养的,除课文外,应补充一定数量的材料,扩展阅读视野,还应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再次,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开始学习阅读的学生,总是担心不能完全理解阅读的材料,并为缺乏技巧与经验而焦虑。因此,阅读时常有一个个单词阅读、默读、频频翻阅词典、频频回视等不良的阅读习惯。这些阅读中的不良的动作,分散精力,减慢速度,不能理解全篇内容。因此,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阅读时应改正这些不良动作,逐步形成一些规范的、良好的阅读习惯。

篇9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这一目标在以往的教学大纲中不曾提到。这一目标既保证了问题解决中学生认知发展的连续性与完整性,也有利于在活动中形成学生认知发展的多样性和水平的提升。特别是为第三学段(7~9年级)的学生提出:“通过反思获得经验”,已经逐渐引领学生在认知水平上达到元认知的层面。

一、对数学元认知的认识和理解

所谓元认知就是指个体对自身认知过程的认识和意识。之所以称为元认知是因为其核心意义是对认知的认知。我们通常所说的感觉、思维或想象就属于认知活动,而元认知则是对感觉、思维等这些认知活动的认知。因此,元认知实质上是个体以自身认知活动为对象的认知,是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和监控。

元认知对学生的学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使学生意识和体会到学习任务和目的、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自己的思维过程、自己的学习能力水平等情况;二是能使学生意识到有哪些可供选择的学习方法与策略,并依据学习任务和自己的学习能力去选择最有效的方法、策略进行学习;三是能使学生正确评估自己的学习结果,并依据评估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四是能使学生意识到当学习失败时,应采取什么方法去改进自己的学习,使成绩有所突破。

由上可见,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必然直接影响其对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而数学元认知是个体在数学认知活动中的观念及其对这些观念的自我调节。显然,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数学问题解决中的元认知能力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突破口之一。但是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重“鱼”轻“渔”的现象,而对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中出错的心理原因研究较少。对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错误,教师只知道多加练习,无形之中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就要研究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心理过程,通过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元认知能力。

二、数学元认知在数学问题解决中的作用

数学元认知是指人们在数学活动中,对自己学习活动的过程、结果及与之有关事项的认识和控制。它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情境性知识的作用。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境,教师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有: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求根公式法、因式分解法等,每节课讲一种方法时,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学会,可是当不告知用哪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好多学生不知选用哪种方法较好,甚至解不出方程。这说明学生缺乏情境性知识,即不知在什么条件和背景下运用哪种数学方法或数学知识。情境性知识的作用,一方面表现为引领解题方向,另一方面表现为触发解题思维。具有情境性知识引导和支持的解题者,知道在什么条件下用哪种方法解题,从而能灵活地运用各种解题策略去发现问题中的隐含条件,突破思维障碍,找到解题方法。

例:已知x1,x2是方程x2+x-2012=0的两个实数根,则x21+2x1+x2的值为( )。

A.2009 B.2010 C.2011 D.2012

评析:题设给出了x1,x2满足的条件,结论中要求代数式的值。由于程序性知识引导的控制作用,我们知道,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x1+x1=-1;由于情境性知识的支持引导作用,我们发现把x1代入所给方程中可得x21+x1-2012=0,再把两个方程相加即得答案C。

二是数学思想对数学方法的作用。数学思想是指对数学知识本质的认识,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是从某些具体的数学概念、命题、方法、规律等的认识过程中提炼上升的数学观点。基本的数学思想主要有:化归推理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建模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极限思想、统计思想等。数学方法是指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策略、方法、手段、途径等,如:换元法、配方法、降次法等等。在数学问题解决中,当情境稍有变化时,学生常会感到束手无策,如果有数学思想来调控数学方法,则往往可以超越特定的情境,或变化情境以适应模式,或变化模式以适应情境。

比如,在数与代数的教学里,只要抓住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有序实数对与坐标平面上的点的一一对应关系,从数形结合的角度出发,借助数轴处理好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有理数的分类、有理数大小的比较、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等。让学生经历试验、探索的过程,体验如何用数形结合思想分析和解决,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的能力,从而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原动力。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和数学解题能力,我们就要研究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心理过程。

三、提高学生元认知水平的策略

培养并提高学生数学元认知能力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数学元认知能力是指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监控活动完成情况的能力,它包括策略选择、监控活动进行、策略效果评价、及时反馈并修正该过程的进度、方向和所采用的策略等,其核心在于主体积极监控、调节自身学习活动的思维过程。

1.提高教师自身的元认知水平

培养学生数学元认知能力的主要场所是课堂,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数学元认知能力培养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要克服重教轻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结果轻过程和缺乏对学习过程的反思等传统教法的弊端。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必须先提高教师的元认知水平。教师的元认知能力与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有着相同或相似的发展机制和规律,教师的元认知能力给学生提供模仿的榜样,从而促进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提高。有较高元认知能力的教师才能在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暴露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教授学生问题解决的策略。教师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给予良好的示范,有利于促进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提高,引导学生反省学习的过程,启发学生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活动。

2.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增强计划监控能力

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是逐渐形成的,它以学生在解题活动中的主动参与为基础,学生只有喜爱数学,才可能去主动学习数学,并关注数学知识,碰到一些难题时,才会用心思考,逐步养成自觉地调控自己的解题行为。所以,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必须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学会提出与学习有关的问题,并制订学习计划。教师还应教会学生面对具体的学习任务。首先,教会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分析,从而明确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等问题,并估计自己的学习特点等因素,以便选择有效的学习方法;其次,引导学生考虑具体的学习计划。一般学生的学习计划应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独立确定或相互讨论确定,这样拟定的计划使学生拥有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步骤和方法,有利于完成学习任务。再次,在按计划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监控学习进程,维持、修正或补充自己的学习行为。

3.有针对性、系统地传授数学元认知知识

学生数学问题解决中的元认知能力是以学生自身的数学基本知识、基本经验为基础的。所以,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和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掌握是顺利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条件,是促进学生数学问题解决中元认知能力发展的基本保证。

首先,引导学生建立数学知识网络图。顺利的解决数学问题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学生不仅要掌握数学中的定义、公理、定理,而且要将这些知识形成网络结构。而北师大版教材依据新课程标准,将学习目标分阶段达成,学生对知识的积累是渐进的,学生的知识网络是逐步扩展的。因此,到初三复习时,每用到相关旧知识时,都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重新组织和整理,帮助挖掘出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从不同角度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原理等的理解,使新旧知识逐步形成紧密的锁链,形成知识网络,发展学生数学问题解决中元认知能力。这样学生能对数学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的整体把握,弄清数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间的联系和区别,将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化、整体化、网络化,从而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能较快、较准确地调用到相关的知识。数学知识是以概念为核心的,而数学概念的记忆是以图文结合的图式形式存贮在概念联系网络中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概念图或图式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网络。例如,在初三数学相似形的复习教学过程中,可以用概念图(如下图)的形式将相似形的有关知识点串联起来,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数学知识网,以便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快捷而有效地提取信息。

其次,帮助学生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性知识。要让初三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常用的思维方法和解题的策略,这样学生才能思路清晰地运用相关方法和策略解决数学问题。

最后,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元认知知识。学生数学元认知知识的贫乏是致使数学问题解决中元认知能力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即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与其拥有的元认知知识有极大的关系。为了实现元认知知识的传授,教师就必须要先掌握它们,在教学中注意收集、整理、研究有关数学学习的元认知知识,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策略性的传授和培养。帮助学生获得并掌握正确的元认知知识,就是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同时存在着认知和元认知过程,认识数学问题解决的实质,鼓励学生及时反思,总结自己或他人解决数学问题的特点和使用的策略或方法,不断交流,扬长避短,提高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中的有效性,减少盲目性,不断促进数学问题解决中迁移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数学问题解决中元认知能力。

4.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监控和反思的习惯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激励性评价使学生围绕问题进行高水平的思维,构建自己的知识系统。因此,评价在数学问题解决中元认知能力形成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当注意指导学生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和改进学习行为;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评价学习进程,评价学习策略,并根据学习情境的变化,不断地调整和修正自己的学习策略。

学生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作为数学教师,在指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教会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效反思,真正提高对信息的分析、选择和处理能力。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反思包括:对整个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所涉及有关数学问题的表征、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策略的选择和实施过程以及解决数学问题结果等认知活动主动进行回顾、思考、总结、评价、调节的过程。因此,反思是认识过程中强化自我意识,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重要形式。

5.数学教学充分展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数学知识的获取、技能的训练、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解题。所以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不但能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创造条件,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讲解例题时,应该把自己是怎样想的,应该怎样下手,甚至可以把自己探索失败的过程都要展示给学生,即暴露思维过程。说穿了,教师要讲的不是怎样做,而是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从来不展示“失败”的思路,不展示如何在有限的碰壁中,通过调整策略找到正确的思路和方法,总演示“成功”的思路,每种解法都很正确、很巧妙,其结果只能是教师讲得精彩,学生听得轻松,但遇到题设或结论稍加改变的问题,学生往往束手无策。只有让学生体验解题时的分析和探索过程,才能让学生逐步学会怎样分析、怎样判断、怎样推理、怎样选择方法,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充分展示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应用的思维过程,给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空间,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培养学生数学元认知能力的方法

数学问题解决中的元认知能力可以在实践中得到培养和提高。教师只有认识到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中元认知能力的作用和意义,并在教学实践中认真体会和总结解决数学问题中元认知能力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得这些方法在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中的元认知能力的过程中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1.指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出声思维

所谓出声思维,就是让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一边思考一边把思考的内容大声说出来,以便他人能清晰了解该学生思维活动的具体过程和细节。即让学生借助语言暴露内隐的思维过程,这样做不但让老师和同学能了解到这个学生是怎样想的,这个想法是怎样形成的,想法是怎样起作用的,而且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有机会对思维过程进行审视、监控,从中获得反馈信息,并根据反馈信息对思维过程进行修正、调整或控制,还能对认知活动的结果加以设想、预估,使思维过程始终处于不断循环的动态变化过程中。

例: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中的x,y满足下表:

求这个二次函数关系式。

学生甲:二次函数y=ax2+bx+c中有三个待定系数a、b、c,只需三组条件,即可确定a、b、c的值,而题目给出了五组条件,多给了两组,因此,我任意选三组比如:(-1,O),(1,-4),(2,-3),得方程组,解这个方程组就可得a,b、c的值。

教师:大家就按他说的做一下。同学们很快列出

如下方程组:

a-b+c=O

a+b+c=-4

4a+2b+c=-3

但由于新教材已经把三元一次方程组删除,大部分学生不会解这个方程组。

此时,学生乙:这个方法是对的,但方程组太复杂,不好解,不如代(0,-3),(1,-4),(2,-3),这样把(0,-3)代入直接得c=-3,再把(1,-4),(2,-3)得一个二元一次方程,解得a=1,b=-2。

学生丙:把(0,-3),(1,-4),(-1,0)代入方程组简单好解,不容易出错。

两分钟后,同学们解得二次函数关系式为:y=x2-2x-3

此时,学生丁举手要表达观点。

学生丁:我发现(-1,0)与(3,0)、(0,-3)与(2,-3)是关于x=1的对称点,说明此抛物线的对称轴为x=1,题目告诉了当x=1时,y=-4,利用顶点式,可设所求二次函数为y=a(X-1)2-4,此时,只有一个待定系数,代入(0,-3)得a=1,所求二次函数为y=(x-1)2-4=x2-2x-3

又有学生戊要表达观点。

学生戊:我发现(-1,0)与(3,0)是所求二次函数与x轴的交点坐标,利用交点式,可设所求二次函数为y=a(x+1)(x-3),代入(0,-3)得a=1,可设所求二次函数为y=(x+1)(x-3)=x2-2x-3

此例通过出声思维,不但得出了求二次函数关系式的三种常用方法,而且充分暴露了思维监控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学生元认知发展的过程。

2.指导学生自我提问

自我提问是培养元认知能力的重要方法。通过进行一系列启发式自我提问,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整理、归纳、总结和迁移知识,加强学生对自己学习状态的认识,而且增强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控制,学会根据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获取成功的学习经验和积极的元认知体验,使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得以充分发展。

篇10

关键词: 元认知 中学物理教学 高效率学习 元认知理论

一、元认知理论相关介绍

元认知(met a cognition)是197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约翰・弗拉维尔(J・H・Flavell)根据元的概念提出的。1983年,该理论被介绍到我国,引起了心理学界及教育界的重视,近年来已由理论探讨发展到学科教学领域。

(一)元认知的概念

约翰・弗拉维尔给元认知下了定义:元认知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关于自己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的认知和监控。其核心是对认知的认知。

(二)元认知的组成

元认知组成的要素观认为以下三种元素构成元认知。

1.元认知技能

元认知技能是认知主体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的技能,即认识、评价、监测、调控自己认知过程所需要的一切技能。例如,学生认为应用整体隔离的思想解决系统受力问题是种好方法,并加以应用,这就是元认知技能。

2.元认知知识

元认知知识是指个体对影响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果的那些因素的认识。包括学习者的知识、学习任务的知识和学习策略和使用方面的知识。比如学生认识到对物理学习很感兴趣,但是与其他同学相比基础薄弱,这些都属于元认知知识。

3.元认知体验

元认知体验是指对认知活动的有关情况的察觉和了解,即伴随从认知过程中所产生的理智和情感的体验。

4.三种元素之间的关系

在认知活动中,调节作用是不断进行的,个体反复运用有关的元认知技能,对认知活动作出连续不断的调节,并且三种元素两两之间都有一种双向的相互作用关系。

(三)元认知的实质

1.元认知是一种独特的认知,它是对自身学习的心理活动,是一种自我反思、反省性认识。比如自己提问:“我在学习物理时时容易犯哪些错误?”“在读题时我找到隐含条件了吗?”等等。

2.元认知是大脑的最高级功能。从反映论的观点看,元认知是大脑的最高级功能,是人类大脑对自身认知的一种能动的自我意识。

3.元认知是智力的核心成分。当代美国认知心理学家斯滕伯格(Sternberg R.)把认知过程分为三类: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习得成分。元成分是最高级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是智力的核心成分。

二、元认知与高效率物理学习的关系

通过元认知理论的学习,学生能够在具体的物理学习中,对学什么、怎么学、达到何种程度产生明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第一,可以使学生意识和体验到学习物理情景有哪些变量,例如个体学习能力水平、知识基础、学习目的和任务、个性特点,以及拥有的时间和环境、学习材料和测试类型,等等,并且体验到这些变量的变化情况。

第二,可以使学生意识、体验到自己拥有哪些可供选择的学习方法,这些方法与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能自觉选择、安排、使用和调整,知道它们的作用与使用条件,从而筛选出最有效的方法。

第三,可以使学生根据物理学习的特点,激活学习方法的使用;根据学习内容的改变,及时调节和控制学习方法;依据学习效果,客观的评价所采用的方法是否恰当,并把这种评价作为一种重要的高效率学习手段。

第四,可以使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有策略地应用于学习任务,清楚哪种策略与技能更为有效。

三、如何运用元认知理论提高物理学习效率

通过上文对元认知理论的介绍,将元认知概念及其理论引入中学物理教学,强化学生元认知意识应成为我们教学目标之一。而且中学生个体心理发展趋向成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增强,形成了辩证、理智的自我意识,具备元认知学习的潜能。因此加强对中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训练,能够有效提高物理学习效率。

元认知能力是一种高层能力,训练的难度必然大于一般认知能力训练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教给学生基本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而且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这些概念和规律来调节自己的分析过程,从而形成一种有效的元认知调控策略,并能对自己的分析结果自觉地进行评价、修改。

因此,教师可以在物理课堂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几种物理学习常用的科学方法,例如理论推导法、实验验证法、控制变量法、列表法、图像法等。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感到枯燥、乏味,教师可以采用启迪性实验,丰富学生的猜想,激发学生的跳跃性思维与逆向思维,这样学生的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会不断丰富,同时学生积极监控自己猜想的成功与失败,元认知监控水平也会得以提升。

教师还可以将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闻类知识融入到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例如将日本地震与波的传播知识相结合,增加学生的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学生在关注新闻、发现和解决新闻中的物理问题时,其自我监控能力也会得到训练和提高。

总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运用元认知理论的教学方式符合新课程改革所倡导教学理念,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参与、体验物理过程,轻松地学会学习,提高物理学习效率,同时也满足当前深入进行教学改革的需要,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沈德立.高效率学习的心理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

[2]董奇.论元认知[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1):69-71.

[3]任静.我国元认知研究状况浅析[J].陕西: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11):15-17.

[4]师保国.元认知训练方法研究述评[J].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版),2002,(7):40-42.

[5]付金山.物理元认知水平现状调查分析[J].北京:平原大学学报,2004,21(5):54-55.

[6]蔡铁权.物理教学丛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