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与改革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9: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研究与改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改革的重点与具体措施
1.1教学方法三维可视化为了解决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困难和前沿性的科研促教中缺乏实验条件验证的教学问题[3],教学团队将物理建模思想应用于教学实践中,通过三维可视化仿真,使复杂、抽象、烦琐的理论模型变得直观、具体、明了.例如:针对“空间光通信创新实验”课程中的光学天线设计及光传输、激光雷达成像和光子晶体光纤光传输等进行了三维动态可视化仿真.在对前沿性的科研促教中缺乏实验条件验证的情况下,拟采用理论建模与仿真验证方法来实现.
1.2创新实践自主化为了解决自主创新实践能力训练不足的教学问题[4],教学团队将光通信、微波光子学等交叉学科前沿技术与创新实践相结合,构建了“空间光通信”开放式创新实践平台,建设了综合型、设计型、创新型的开放式专业实验室.依托开放式创新实践平台,开展了大学生自主研究型学习,着力加强大学生自主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5,6].加强科研促教,拓展创新思维,在“985高校”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支持下,实施了创新设计项目40余项.依托科研项目把学生带到学术前沿,进行了形式多样的学术研讨:教授、副教授、博士、硕士、本科生分别定期做主题报告、分组讨论、网上论坛、参加国际国内会议和暑期夏令营等方式促进学术交流,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学生在开放式专业实验室里自主进行理论建模、仿真设计与实验验证,在规定时间内撰写学术论文等,开展了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1.3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为了解决传统评价方式缺乏对创新实践、仿真设计与课程论文等环节的评价的教学问题[7,8],教学团队将理论考试和平时成绩相结合,实验操作与自主创新实践相结合,理论建模仿真与课程论文相结合,构成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例如:把理论考试成绩所占的比例下调到60%,而课程论文的比例上升到40%,通过创新项目和课程论文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通过课程论文答辩方式,依据“假设的合理性、建模的创新性、结果的准确性、表达的清晰性”进行综合评定,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观念性转变.引领学生朝着有利于自身全面发展的方向努力.
1.5开放式教学资源建设为了解决传统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教学团队加强了师资队伍的建设,进行了广泛的国际、国内教学研讨和学术交流.重点建设了丰富的数字化网络资源平台网络课程含教学录相、典型实例、创新设计系列实验教案、经典物理问题、及在线实践编程等模块;适时引入在线答疑、网络论坛及现场演示与讨论等交互式教学形式,形成了模块化、交互式、开放式教学资源平台.
2改革与实践的探索
实例1大学生在牛顿式光学天线系统测试平台(图1)上做的部分实验内容:图2为接收光斑实验测试,图3为利用光束质量诊断仪器测试光斑.通过三维可视化仿真,使复杂、抽象、烦琐的空间光通信系统中的激光传输理论模型变得直观、具体、明了,解决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困难的教学问题(大学生创新实验设计项目)。例如:老师们课堂上在讲解光子晶体的应用———布拉格光纤光传输特性时,就采用了仿真验证手段.通过详细举例以此来鼓励学生启迪思维、大胆创新设计、勇于实践.以下是学生们根据题目的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做的部分仿真结果图.实例2等周期结构的布拉格光纤仿真(见图4—图6).实例3空间光通信系统激光传输特性仿真(见图7—图8).实例4波动方程的(动态)三维可视化(见图9).图9波动方程(动态)三维可视化图形实例5平面波用柱面波形式展开(见图10).图10平面波展开为柱面波仿真结果图形以上是具有代表性的大学生创新实验设计.“缺陷的光子晶体在偏振分束器等光学器件中的应用”(大学生参与者:黄鹤、刘天骄、陈逸舟)被学校推荐为2010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推帚式激光雷达三维成像创新设计”(大学生参与者:谢国洋、顾大超、童磊)被学校推荐为2011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通过这种创新事例,能很好地锻炼和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学习兴趣.
3改革的实施成果
该课程未实行教学改革以前,我们实行的是传统教学模式(理论教学+笔试成绩+实验成绩),教学成果不理想.自从2009年本教学团队开展了对“空间光通信创新实验”课程教学研究型改革与实践的探索以来,特别是加强了针对“空间光通信创新实验”课程中的创新实践平台及《数学物理方法与仿真》、《光学天线设计》、《空间光通信创新设计实验》3本教材的重点建设.建立了1个基于大学生创新基地的空间光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依托这个创新实践平台,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和科研项目.1)研发了十余个综合创新设计实验,例如:“卡塞格伦光学天线系统的光传输特性分析实验”、“光纤损耗与光纤耦合实验”、“激光准直与多波长光学天线传输实验”、“无线激光大气通信实验”等;2)2012年数学物理方法、三维可视化仿真及创新实践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改革获电子科技大学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3)教改项目:2009年“数学物理方法”教学研究与精品课程建设”,2010年“数学物理方法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与改革”;4)团队教师指导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40余项,指导大学生40余篇(SCI收录6篇);5)开展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科研项目,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3项以及横向建设项目等;6)2011年建设了电子科技大学第一座2.0kW单晶硅太阳能发电站,并实现并网发电,以作为大学生新能源创新课题教学示范所用.7)发表教研论文20余篇、科研论文100余篇.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形成了交叉性学科前沿与创新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改前后对比情况见表1).
4结论
篇2
关键词:数据结构;教学方法;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9-0000-01
"Data Structure" Teaching Reform and Research
Zhang Mingwei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Engineering,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Huainan232001,China)
Abstract:For the course characteristic of"data structure",and combining the prombles which exists in learning this course,the auther introduced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experimental procedure of this course.
Keywords:Data structure;Teaching methods;Practice
一、前言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专业及相关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涉及的内容和方法在计算机科学中有许多广泛的应用,学好这门课为学生今后从事理论研究、应用开发、技术管理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数据结构这门课主要研究非数值型数据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数据内在逻辑关系,二是数据在计算机内的存储,三是对数据的运算(操作)以及对运算的分析。这三方面问题是紧密联系的,对每一种数据结构都从这三方面来进行梳理,这是数据结构教与学的主线,所以说数据结构是形散而神不散。但该课程具有相当的抽象性,对计算机编程的能力要求也较高。笔者通过长期教学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为了解决学生学习中现存问题,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数据结构学习困难分析
首先是这门课较抽象,内容丰富,学习量大。怎样从现实问题中抽象出三种数据结构即线性结构、树型结构和图型结构,怎样理解非数值型数据的这三种逻辑结构,怎样使抽象的数据逻辑模型转化为物理存储,对应于各种存储上操作怎样实现,这些问题对于初学者来说较抽象,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一时之间难于把握这门课的重点,学生学起来感觉晦涩难懂,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学习的信心。
其次是这门课程所用的教材大多是基于C的,那么数据结构的前置课C语言的学习就至关重要,C语言是学生开的第一门程序设计课,由于课时的局限和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在讲解指针的时候没有深入地讲解,线性链表多局限于简单介绍或者不讲,这就增加了数据结构的教学难度,有的同学理解了某种数据的逻辑结构,也能把逻辑结构映射于物理存储,但是在讲解算法的时候就不明白了,特别是涉及二级指针和结构体的时候。
最后就是教学方法不得当,在教学的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没有很好的与学生互动,有些老师对“数据结构”知识掌握、理解的好,教授也到位,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照顾到学生的具体水平和接受能力,只是按教学内容把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学生的接收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这种教与学分离,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不高,感觉越学越难,陷入教与学的恶性循环。
三、教学改革的措施与方案
针对《数据结构》课程的自身特点和以上在教学中存在问题,从教学改革、学生学习和教学实践方面展开探讨。
对于数据结构抽象性强,难于理解的特点,教师可以在讲解的时候多注重于每一种数据结构的应用,以实例引出每一种数据结构,这样不但使同学对这种数据结构的认识形象化,而且提高同学的学习兴趣,另外还要与学生互动,及时掌握同学们的接受情况,在讲解每一种数据结构时,可以本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例如在讲解图这种数据结构时,以著名的七桥问题引入图的概念,然后提出怎样对图进行存储,结合前面所学二叉树的可让同学回答问题,然后分析由图的特性,得出图的两种存储结构,问题得以解决。另外由于课时的局限性,也为了提高同学的自学能力,在每次课最后总结完本次课学习内容后,留几道下一堂课主要解决的问题,供同学们课下预习的时候思考,下一次上课的时候可以直接让同学回答他对这些问题的理解,老师可以纠正理解不到位或错误的地方。这样对同学们对学过的知识点印象会更深刻一些。
数据结构教程中大多是基于C的,这样C语言的学习就至关重要,可以适当的加大C语言的授课学时,另外就是尽量提高同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把在数据结构中用的较多指针、结构体等的知识点的讲解和相关程序放到教师主页上供同学参考学习,学生有什么问题可以在网上留言,教师在网上及时解答问题,当然这里还是要强调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教师要多介绍这门课程的作用和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从就业和未来发展的角度帮学生分析利害关系,督促同学尽最大努力来学习。
数据结构的实践课是非常重要的,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延伸,是理论学习的战场,实践课如果上的好,能起到深化理解理论和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目的。在数据结构的实践课中一般分为实验部分和课程设计部分。对于实验部分,特别是开始上实验的时候,首先要使同学们消除恐惧心理,多给同学们信心和鼓励,不要觉得课堂教学难,实践课就更难,另外要多加引导,在实验课前把用到的知识简略的串一下,刚开始给同学出的实验题目要相对简单些,例如线性表的操作,可以给出程序框架,让同学把某些算法如求线性表的长度、插入元素等补齐,以后再逐渐加大题目的难度,对于学生参差不齐的状况,实验中可以加几道选做题,以满足做得快的同学,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如果同学把线性表、栈、队列部分实验做的好,二叉树和图部分也能做的好,可见好的开始是很重要的。对于课程设计课,由于是综合练习题目,包括问题分析、总体结构设计、用户界面设计、程序设计等,可以分组进行,多人合作,这样同学即可以互相学习,又培养了同学互相协作的能力。总之实践课是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对数据结构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对这门课的扎实掌握是很重要的环节。
篇3
关键词:船舶结构力学;重修班;教学方法;改革;船舶与海洋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1-0107-02
“船舶结构力学”是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的两大力学支撑之一,是船舶与海洋工程本科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船舶结构力学”课程主要讲述船舶结构力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及结构强度与稳定性的基本概念及经典方法,旨在使学生掌握船舶结构强度分析的基本知识、技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创造性解决工程实际中的一些简单问题,并要求具有初步的科研能力,为后续课程及研究生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今高校力学类课程的不及格率普遍较高,许多学者针对力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及教学内容更新进行了探讨、研究和实践,提出在教学中应先抓主干、再抓枝叶,使学生的学习达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应特别重视对课外答疑、综合训练、学习效果考核三个方面的改进,多让学生了解抽象力学概念的工程背景;同时还应引入新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包括启发式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本文主要对“船舶结构力学”重修班授课过程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进行了探讨及实践,并结合实践教学对其改革效果进行了总结。
一、课程概况及重修班授课现状
江苏科技大学的“船舶结构力学”课程是江苏省精品课程,经过几代教师几十年的建设及积淀,在教学辅导资料、课程网络教学以及试题库建设等方面已较为完善。该课程理论教学为64个学时,主要讲授船体结构力学分析方法,如力法、位移法、能量法、有限元法等,船舶构件强度及稳定性分析,如单跨梁、连续梁、刚架、板架、板等。与初修自然班级上课不同,重修班为了避免与其他课程在上课时间上发生冲突,往往安排在晚上或者周末进行,通常每周1~2次授课,一次授课为3~4学时,这为该课程的教学增加了难度。这样,“船舶结构力学”重修课程在以基本要求作为考核目标的前提下,及格率也仅为50%左右,很多学生因为该课程不通过而不得不延期毕业。
二、针对重修班特点的教学改革措施
鉴于课程重修班呈现出一些与初修班授课不同的特点,根据课程内容及学生情况,改革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1.教学内容改革
重修班授课时间相对集中,往往在10周左右完成授课和考试,而初修班授课通常为16周。另外,重修班学生由于经历过该课程的正常学习并参加过课程考试,对课程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因此,仍采用原来的教学方式会显得没有新意并使学生厌倦。通过授课团队教师讨论及实践,将重修班的教学内容以专题的形式进行讲授,本着以基础为根本的指导原则,以教学大纲上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为核心,以课本各章节内容为基础,系统归纳梳理形成各专题的内容体系。精选典型可以涵盖各知识点并能体现分析求解思路的典型例题详细讲解、一题多解,举一反三,帮助学生消化吸收各知识点并使学生灵活运用。实践证明,通过教学内容的改革和调整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运用相关知识点解题的能力。
2.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应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改变而有所调整。“船舶结构力学”重修班是将教学内容以专题方式进行授课,因此需要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以适应教学内容的改革。
(1)帮助学生认识课程的基本意义。重修课程中,授课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课程意义,包括当前的意义(通过课程考试)和长远的意义(后续课程的学习、工作及继续深造),在引导过程中应穿插一些往届学生的实例,以触动学生,使其有所想法,并鼓励学生将对课程、教学及考试的希望、要求及疑问提出来,在讨论的氛围中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2)细致的教学手段、丰富的教学资料。初修班级的授课方式多是以多媒体(PPT)教学为主,配合板书等其他教学手段,而对于本课程重修班,则要按照各专题内容制作精炼的PPT,以此为提纲,以板书为主体开展教学。笔者认为,传统的板书教学与教师的讲解同步,可以突出重点,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并使其有适当的思考、提问时间,从而可以提高授课效率。另外,编制与课程内容配套的讲义大纲发给学生,使其可以紧跟教学进度并方便其预习、复习及课堂笔记。将与其配套的相关资料在课程教学网站上,要求学生关注交流论坛,及时为学生解答学习过程中的疑问。
(3)典型例题背景下的知识点突破教学。对于力学类课程,培养解题能力是尤为重要的,特别是对于重修班上学习主动性不强的学生,更应该加强习题的讲解。为此,在重修班教学中要把习题讲解放到一个较为重要的位置。在相关重要知识点梳理完后,精选有代表性的典型习题进行讲解,对题目中涉及到的知识点予以汇总,引导学生完整清晰地完成解题过程。在讲授过程中,教师还需要结合各种容易忽视的问题,分析引起错误的原因,与正确方法进行对比,以加深学生对错误发生情况的认识。此外,教师还应尽可能引导学生寻求其他解题思路,实现一题多解,加深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完成解题后,教师应及时进行总结并概括出结题思路,再给出同类型题目当堂对学生进行检验。
(4)以考核制度为导向,教师引导下的师生互动教学。由于重修班学生人数较少(通常50人以内),因此可以利用互动教学的方式。对于本课程,笔者经常在课堂上对所讲授内容进行提问以防止学生注意力分散,并鼓励学生随时提问。对于习题课,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到讲台上讲题并要求其他同学提问,对于学生的错误或者讲题过程中忽略的内容教师可以以提问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去思考并解决,启发学生思考,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平时回答问题、讲题及提问等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考查内容。
3.考核方式改革
“船舶结构力学”重修班教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课程考核。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都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课程考核应该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主要从最终成绩的构成以及考核命题原则的确定两方面进行改革。
(1)最终成绩的构成。最终成绩通常是由平时成绩和课程考试成绩构成,平时成绩主要由平时作业和出勤决定。对于重修班,由于这些学生中多数人的学习自觉性不高,而且由于已修读过该课程,平时的作业及答案都容易找到,再以作业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评定标准显然不太合理,因此应以平时表现作为平时成绩评定的一部分。这些表现包括教学方法改革中提到的每个人讲题的表现以及课堂互动时的表现,这些正是决定学生理解掌握课程知识点的关键。对于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仍参照学校要求选取30%,课程考试成绩70%。
(2)确立合适的考核命题原则。本课程作为主干课程,考核方式必须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所以需要确立合适的出题原则。重修班的教学要求与正常课程相同,所以在难度和覆盖面方面大致与正常课程相当,但需要根据重修班的特点进行适当调整。首先,保证考核知识点覆盖面的广度,考核内容应当囊括本门课程的重点内容,并且注意合理分配分值。其次,重修课程考核题目的整体难度应略低于正常课程考核题目的难度,这就需要适当调低偏难题目的分值。正常课程的试题难度分布一般为5∶3∶2,其中“5”为容易题,“3”为中等难度题目,“2”为较难题目,这样的难度分布既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整体水平,又能区分不同层次的学生。但在重修班中,大部分学生是处于正常考核及格线以下1~2个分数段以内,这部分学生经过重修课程学习提高后,具备通过考核的能力,但想考取高分还有一定难度。因此,建议重修课程考核题目的难度分布调整为5∶4∶1,减少难题的分值,适当增加中等难度题目的分值,使得重修班学生经过一定努力之后能够及格的人数达到合理水平。
三、教学实践及效果
“船舶结构力学”重修班课程改革经过两届学生的实践已不断完善,在实践过程中得到了学生的广泛支持。2012年12月结束的“船舶结构力学”重修班共有学生41人,其中2人为大六学生,未参加课程学习及考核,其余39人期末课程考试(试卷难度与以往重修班试卷相当)卷面成绩在60分以上的有32人,及格率为82%,其中80分以上的有7人,占参考人数的18%。可见,该课程教学改革效果良好。
当然,检验教学改革效果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实践检验。笔者还将继续跟踪这些学生在后续相关课程、本科毕业设计以及今后的深造或工作情况,继续检验对于“船舶结构力学”课程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情况,检验重修班教学改革对于学生学习、今后工作所产生的影响,并依此为根据进行课程再改革。
四、结束语
“船舶结构力学”作为一门不及格率较高的主干专业基础课程,其重修班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甚至工作当中的应用。教学改革实践证明,通过采取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教师引导与学生协作讲授相结合,以及平时表现与课程考试相结合的教学考核方式,在相当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较为深入地理解了课程的知识点,并了解到了相关工程背景,取得一定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青.关于结构力学课程教学三类重要问题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8,(9):33-35.
[2]苏庆,温雪莲.本科重修课程教学实践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94-96.
[3]郭日修.船舶结构力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J].力学与实践,
2007,29(5):74-77.
篇4
关键词: 《电气控制与PLC应用》课程 项目驱动教学法 具体实施
1.引言
《电气控制与PLC应用》课程是机电一体化专业中一门重要的职业技能课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操作。传统的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采用“先指令,后程序,再实验验证”的模式。这种教学虽然有一定的实践操作机会,但是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知识点的接受有一定难度。自2006年起,我们逐步探索及应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引入工程实例为蓝本,利用先进的教学设施和生产设备,让学生了解在实际工作中利用PLC做项目的流程,并通过一系列实践验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开发过程,最后通过一个大的完整案例对学生进行综合培训和考核,从而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实现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有机统一。
2.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2.1教学内容的改革
以往的教学注重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往往是把PLC的指令先讲完,然后用实验去验证。比如FX系列的PLC有20条基本指令,2条步进指令,近百条功能指令,单独讲这些指令应用和编程方法时,学生感觉抽象、枯燥,难以理解,更不要说进行实际设计和应用。
为此,课题组基于典型就业岗位的工作过程,整合课程教学内容,以项目任务为载体,实施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我们对典型就业岗位如电气控制系统设计、电气控制系统调试等进行了调研,对这些岗位的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工作内容,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相关知识进行了分析,明确了电气控制行业的“能力领域”和“知识领域”。在内容结构上,遵循“来源于企业,用之于企业”的原则,从企业项目为蓝本,设立若干典型电气控制系统设计项目。在各教学模块中,将若干典型项目进行演化和分解,形成若干子项目,在各子项目中,传授涉及的相关电气控制知识、电气元件选型知识和电路接线调试等技能,这样能更好地促进理论实践的结合。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突破了“传授知识―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建立了符合职业教育的工作体系,实现了三个转变:
(1)以教师为中心如何“教给”学生,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如何“教会”学生;
(2)以教材为中心“画地为牢”,转变为以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为中心;
(3)以课堂为中心“满堂灌”,转变为以实训室、实习基地为中心的“做、学、较合一”。
2.2教学形式改革
在项目驱动教学方法中,教学项目的设计是整个教学的关键,项目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紧扣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特点,联系实际应用,制定可行的具有实际意义的综合性项目。教学项目既要涵盖基本的教学知识点,服务于教学,体现教学目标,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教学,在课程的开始,即将学生分为10个小组(每个小组4―5人),并为每个小组确定一个负责人。教师把这个项目案例贯穿于整个理论教学过程中,每次讲授时间不超过10分钟,学生则带着自己项目中的问题去理解、思考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学生的作业主要体现为项目的阶段性的分析,项目小组的成员在讨论、协作的基础上,每次均以小组的形式提交作业。尤其是在交叉设障、排障两个活动中,学生的意见分歧比较大,有的故障比较简单,容易发现和排除;有的隐藏比较深,要经过仔细查找甚至是几遍查找才能发现和排除,学生争论激烈,学习兴趣得到极大的提高。
2.3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
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外,我们还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2.3.1“做学结合”教学法。结合本课程教学内容实践性强的特点,采用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课程教学实现了教师讲授和演示―学生练习和实训―发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任务的教学步骤,教师在做的过程中教,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导师式”学习方式,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3.1“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将若干典型产品进行演化和分解,形成若干个子任务。
2.4学生优化组合
要在“项目驱动法”这种模式下成功地开展实践教学,合理地分组是第一步。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他们的思想、智力、体力、爱好、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为了使他们能最大限度地互补学习、互相帮助,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我们在编组时就注意合理搭配,优化组合。
2.5教师引导监控
项目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因此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角色转换有两重含义:一是从讲授、灌输转变为引导、互动;二是从离不开三尺讲台转变为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讨论,合作学习。
2.6大型综合实训项目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改善硬件设备,我们专门建立了一个自动生产线实训室,实训内容涵盖《电气控制与PLC应用》课程的大部分内容,振动进料模块、装配及检测模块、成品检测级转移模块、进仓模块等,涉及气动、各类传感器、机械手控制、步进电机控制、PLC通讯、触摸屏、模拟量等多个方面的知识。该大型实训项目既考核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程度。
3.结语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改革尝试,《电气控制与PLC应用》课程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在保持学生一定理路水平的同时,结合企业工程实际项目,增强了学生实践能力;最后,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不断地学习和提高,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增强。
参考文献:
[1]朱利强.《电气控制与PLC应用》项目教学法研究与实践.科技信息,2010,(33).
[2]陈芳.高职《数控机床接口与PLC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机械职业教育,2008,(11).
篇5
【关键词】环境设计;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与市场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迫切要求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水平逐渐提高。许多设计公司则希望学生能够在上岗之际就能去为公司创造效益,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成熟的绘图能力则是行业对学生最残酷的考验,而专业软件则是该专业学生必备技能之一。作为培养优秀专业设计人才的艺术院校,加强设计专业软件的教学改革,适应行业发展要求,势在必行。
一、出现的问题
艺术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基础软件教学肩负着合格新型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任。艺术专业基础软件课程体系的设置对该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及技能的掌握程度起关键作用。行业的发展需求迫切要求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熟练程度。艺术高等院校作为环境设计专业人才供给的主要渠道与培养重要基地,培养具有优秀专业技能的设计人才,助力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同时对素质教育的推进具有深远的意义。
根据市场行业的发展需求,并结合近几年来教学经验,将对环境设计专业基础软件进行教学改革,着重围绕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进行积极地探索与尝试。
(一)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作为环境设计培养的高等艺术院校的软件课程教学,在兼顾建筑行业发展需求同时,应根据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特点,结合市场发展趋势,进一步明确艺术高等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基础软件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务实理论基础,优化知识结构,突出实践教学,提高操作水平,实现综合素质培养。将以对教学观念的改革、对教学内容的更新、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等手段,促使学生对专业知识深入了解,培养学生对软件操作的应用能力。
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一)课程准确定位,明确课程教学目的
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同时作为今后设计工作的辅助工具课程,“数字三维空间表现”总的课程目标是:使得学生具备独立电脑软件绘图能力、环境设计专业其他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电脑绘图能力,能够将自己的设计创意表现在图纸上;提高学生专业综合能力。作为景德镇陶瓷大学中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应该充分发挥利用陶瓷元素与环境设计相结合,增强他们在设计过程中的创新能力与电脑绘图能力,使学生掌握基础软件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具有思想的设计师。
(二)创立新型地“双主”教学模式,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数字三维空间表现的课程教学中需要创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双主”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则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1]。本文中的新型的教学模式将采用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以教学与学习理论文指导,配备先进的教学环境、资源,科学协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教材以及教学媒体四者之间的关系来实现。
在常人眼中,学生的知识来源主要来源于教师,教师通过课堂等途径进行知识传播,而这里的“双主”教学模式则是让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借助他人帮助,合理利用有效的学习资料,通过教师传授及自主学习的方式而获得,也就是前面提到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往常的数字三维空间表现课程教学中,课堂主要以“讲解+演示”的授课方式为主,通常采用“理论讲解-示范操作-学生操作提问”的教学模式。是看起来似乎很合理,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与人合作的意识、合作的方式等今后在工作中必备的技能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锻炼。应该以实际案例讲解示范的教学模式,学生以组为单位分工合作的形式,合理发挥个人特长,同时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的地位得到很好的体现,能够使得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得到有效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也将会得到显著提高。
(三)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与应用能力为目标,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
在数字三维空间表现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与应用能力,我们将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革新教学方法,夯实理论基础。“数字三维空间表现”课程知识内容涉及范围广,操作命令繁杂,因此将按知识单元加强基础理论知识,重点讲解示范案例操作过程方法。讲授过程中将采用真实案例讲解示范,详细地展现建模过程的步骤,增加课堂教学容量,非常有利于学生理解基础理论、掌握操作步骤。
加强案例实践,提高学习兴趣。“数字三维空间表现”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引用案例在教学中的非常重要。更有助于加强学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形成对基础软件的基本认识。在课程初始阶段讲解该软件在实际项目应用领域的情况,便于学生对软件广泛应用具有更深入的了解,讲解示范时采用著名建筑或者校园建筑等学生熟知的的案例,让学生自己测绘,参与其中,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也得以体现。案例教学非常有助于学生了解软件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
更新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建筑绘图软件不断深化更新,种类越加丰富,操作更人性化、简易化。数字三维空间表现课程的教学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3d max建模及Vray渲染软件,而是应该根据市场发展培养业务水平强的设计师,该软件成熟应用于室内环境设计、景观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动画等行业。主要因为该软件对物体表现力强,但是该软件操作复杂,命令参数多不易于短期内熟练操作。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学习问题,同时市场发展要求我们要有更高的工作效率,例如新兴的Skectup、Artlantis、lumion等建模渲染软件操作简单易学,工作效率高。将同一个案例通过不同的软件进行绘制讲解示范。技术的发展影响课程教学内容,要求必须同市场发展所建立知识的传授与技能培训的系统。因此数字三维空间表现课程教W内容应具有以下几个重要方面的特征:要具有足够是设计理论为基础;要具有多样性,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给学习,做到概念、原理、方法、实践的有机统一;遵循系统性、通用性和学生可接受性的教学原则,兼顾市场、技术、和教学三方面的要求和内容进行有机结合。
提倡自主学习,解决重点难点。针对教学软件种类多而分散、教学方向不一致(该课程开设于大二上学期,下学期将涉及分室内、景观方向问题)、学生软件基础差异大等实际情况,迫切要求我们解决重难点问题。一方面,形成基于实际案例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合作与创新能力。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校园内一处建筑,可以是教学楼、大门,乃至宿舍,然后组成员分工搜集建筑信息,然后各自建模渲染出图,可以选择不同软件进行绘制。在整个过程进行中,由学生相互协作完成电脑建模渲染,教师起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分享一些软件教学网站,形成以理论学习为基础,实践教学为指导、网络教学为辅助的立体化教学环境,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四)加强案例教学,在教学设计中解决实际问题
在“数字三维空间表现”课程教学中,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它可以使得学生两个方面能力得到锻炼。一方面是独立学习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是运用软件技能解决方案项目的创意表达能力。在实践教学中,我们着重突出软件技能训练,兼顾设计创意引导,融入到整个课程教学设计中。实践教学课程的设计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通过学生周边所熟悉的建筑环境进行案例教学,掌握三维建模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在学习其中一种软件的同时学习软件的学习方法,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其次就是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分享更多更实用的三维建模软件操作技能。为此我们将适当增加课时量,重新分配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让学生走出机房,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软件技能得到有效训练。
将数字三维软件与环境设计相关知识进行整合,采取案例与实践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在实践课的教学课堂中,我们将采用案例教学方式,通过实际项目案例引导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以本案例进行任务活动,在参与方案项目的时候会产生各种问题,然后再对项目方案的设计手法、设计思路等方面进行讲解,同时通过拍照,对照片分析讲解。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学生自行操作过程中进行教师随堂辅导,随时解决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课程结束之后,W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或教师提供的网盘进行自主学习,在这过程中学生需要积极主动的将学习资源应用到方案中,同时对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与合作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走出机房学软件,培养动手能力。在数字三维空间表现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为教学理念,构建创新、求实、和谐的良好氛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正真主人。走出机房,熟悉身边的建筑、景观,将身边的建筑景观空间通过测量、建模、渲染等表现出来,这样有助于对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对课外综合作业进行设计的同时,我们将以学校建筑或者城市标志性建筑作为综合性实践。同时将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专业设计大赛,可以以参赛作品作为课程作业的提交。通过这些大型活动,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挖掘,巩固完善课堂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效果。
三、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本课程是一门技术性很高的三维数字设计表现课程,三维效果图的制作水平和设计的创新是考核的关键,以上机的综合创作为考试方式,考试在单元教学中完成。将考试评分合理分配,其中考勤情况占10%,平时练习占20%,综合创作占70%。而对于课程整体的成绩评定,具体评分如下:优秀:(90分以上)作业高质量完成,严谨、艺术设计效果很好,且考勤、学习态度均优秀;良好:(89―80分)作业达到达到较高水平,严谨、艺术设计效果较好,考勤良好、态度端正;中等:(79―70分)作业达到基本要求,具有一定的表现效果,考勤、学习态度一般;及格:(69―60分)作业达到基本要求,考勤、课堂表现基本合格;不及格:(60分以下)作业未达到要求,课堂表现及纪律情况差。
四、结语
环境设计专业学生不仅要求对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具备一定的专业软件操作与手绘能力,更要懂得设计方法与设计理念,同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充分利用电脑软件将自己的设计想法与思路表现出来。我们将以市场发展为向导,对于数字三维空间表现课程将科学设置教学课程与合理安排教学,丰富案例教学内容,软件种类多元化发展,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及设计能力,使学生更好的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Bruce Joyce, etc.教学模式【M】.荆建华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2] J.Piaget.建构主义学习理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黄国安.陈玲玲.孙艳.室内设计专业“3D MAX 效果图表现”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艺术探索.2010
[4]叶小凤.3d max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信息与电脑.2015
篇6
关键词:物联网;单片机;模拟仿真;计算机应用技术
目前,我国拥有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普遍开设有《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该课程既是该专业的核心课,也是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中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长期以来,《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都是从MCS-51系列单片机的结构、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出发,再到定时,计数器和中断系统、存储器及接口、单片机通信技术,最后再辅以几个简单的单片机应用。这样的教学内容,一方面学生学习的难度大,另一方面与企业的主体需求有一定的差距。鉴于这种现状以及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现实需要,《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必须进行改革。
作者近期走访的多所院校,单片机课程的教学方法依然陈旧。从教学方法上看,灌输式课堂教学固然有它的好处,但也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实验手段上看,多数学校没有重视实践教学,缺少直观的实验方法。随着硬件技术的不断提高,那些老旧的单片机实验箱和实验台早已无法满足课程实践的要求。最终,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论和实践脱节严重,学生们缺乏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近年来,我国正处于物联网技术的井喷时代。物联网技术使人类在信息的世界里获得一个崭新的互通方式,从而打破了原有的思维模式。让人类社会的信息连接方式从任何地点、任何时间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连接,扩展到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沟通和连接。物联网带来了信息技术新的增长点,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代表,物联网通过汇集、整合和连接现有的技术,推进了技术的升级,给徘徊已久、疲态渐显的信息技术带来了新的前景和目标。物联网实现了信息技术精确的控制、通信和计算功能,以全面感知、互通互联和智慧运行为技术特征,对信息技术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下一阶段IT产业的任务。基于这种形式,当今各个高校基本上所有的计算机类专业对单片机课程的教学都有了新的、紧迫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上,一方面要迎合最新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还要尽可能衔接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否则就会与当今技术的发展状况严重脱节,教学缺乏时效性。那么,在当今物联网时代下,高职院校的单片机课程,如何才能体现出目前的新技术、新要求?对于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如何做到单片机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有效贯通?如何构建单片机教学内容,从而适应物联网相关岗位的技能需求?在现有的实训条件下,如何加大实验实训力度,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经过多年的单片机教学工作,作者提出从以下三个方面的改革措施,解决目前单片机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选择合适的教材
单片机课程对高职学生来说是一门比较难学的课程。它包括了模拟/数字电路技术、接口技术、软件编程技术、传感器技术、通讯技术和机械传动技术等众多基础知识。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在第三学期开设本门课。这就意味着学生不可能在学习之初就掌握大量的前置内容。因此,选择一套难度适中、内容全面,同时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教材研究上,有如下构思:
(一)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选择一本深浅适中、理实结合、内容新、结构合理的教材作为学生的参考教材。教材内容首先应打破原有的理论体系,重构课程内容,用实例组织单元教学;其次,所选用的教材应融“教、学、做”于一体,体现职业教育的实践性特点;第三,能反映目前企业的需求,突出教材的实用性和实效性,同时贴近职业岗位的需求。
(二)为了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选定了参考教材的基础上,应组织编写一本校内主讲教材。主讲教材应遵循职业教育的特点,尽可能由实训部分组成,包括职业导向、教学目的、知识讲解、梳理与总结等内容。这样,有利于教师有重点地开展教学过程,也有利于学生及时了解教材相关的职业特点,并且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高效率的自学。其中“职业导向”模块说明实训部分培养能力的应用岗位;“教学目的”模块为实训模块提供学习过程指导;“知识梳理与总结”模块将主要内容进行提炼与归纳,以便学生能够进行复结。在主讲教材编写过程中,应采用近年来单片机应用产品开发所用的流行语言,同时将其融合到各个实训项目中去,避免单独讲解编程语言。在叙述方式上,避免刻板的描述文字,尽量使用与实践相关的图、表,在列出必备的器件清单等细节内容,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设计。原理性内容叙述简约,将一些知识转变成小问答,小技能等方式进行描述,增加教材表现形式和可读性。在教材的配套资源上,应配备相应的教学课件及所有实训的演示程序,将程序尽可能详细地加入注释,方便学生学习。
二、重构课程内容。用实例组织单元教学
在实际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见单片机的影子。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普遍反应课程太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依据高职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遵循由浅人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以学生为教学主体,通过一个个典型的单片机开发实例,逐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设计。这样,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也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单片机教学,都是先介绍MCS.5l系列单片机的硬件结构,接着学习指令系统和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然后讲述单片机的中断系统和各种器件的应用,最后再辅以2~3个系统综合设计实例。以这样的方式展开教学,学生们肯定会感到难学。试想一下,对于刚刚步入高职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很可能都没有系统学习过计算机的结构,甚至连数字电路也是起步不久。而要他们在短时间内理解单片机内部结构,并且还能加以应用,这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另外,以往的单片机教学中,程序都是采用汇编语言进行编写的。用汇编语言设计单片机应用程序虽然灵活,但是对与刚刚接触的人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理解的。比如,Intel 805l单片机,它的指令系统共有111条汇编指令、42种助记符、7种寻址方式。如果讲解过程还是采用汇编语言,由内部结构到指令系统再到设计实例@个步骤进行,那么,在讲解程序时,只能使用文字说明的方法开表达每条汇编指令的功能及作用。最后,当所有的内容学完后,学生们甚至还没弄明白MOVP0,#0FFH和MOV P0,#00H两条指令,怎么就能使连接在单片机P0端口的8只LED点亮或熄灭?所以,这种程序设计方法很难掌握。如果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问太多,而又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就会丧失学习的信心,失去继续学习下去的兴趣。
因此,依照高职学生的特点,课程内容应将单片机软、硬件相关知识与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技能相融合,将陈旧的教学内容打乱,重构成若干个教学模块,形成“训练任务+相关知识学习”的课程结构体系。学生可以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学习到该任务涉及到的单片机原理与结构,获得有关实践操作的技巧和经验。再进一步将这些学习到的知识、技巧和经验应用到复杂一些的项目开发任务中。学生在这种“做中学、学中练”的认知活动中获得很大的成就感和学习乐趣。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最好是在具有实物投影的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内组织。教学时,先按照任务要求,搭建好硬件电路,将目标文件下载至单片机中(也可进行仿真演示),让学生们观看实际的效果,并理解任务要求的真实含义,以便在一开始就激发出学生们学习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一边实操,一边学习理论,直至任务完成,让学生在“做”中体会和总结单片机的应用。同时,单片机开发用汇编语言的局限性必须打破。为符合“缩短开发周期,提高开发速度,降低开发成本”的实际要求,迎合企业中进行单片机应用系统开发的主流语言,课程教学的程序设计全部采用c语言进行,并把相关c语言知识融合在工作任务中,避免了把c语言单独讲解,而且老师易教,学生易学,让学生在实操中逐步掌握编程的方法,达到学以致用。这样,以若干个由浅人深的任务项目为教学核心,为这些任务配备必须掌握的基础原理及硬件结构、软件操作知识等,让学生们一开始就能得到感性的认识,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习惯于实际操作,通过实践的体验去感知一些基本的经验性知识,在此感性认知的基础上,他们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和方法,进而学会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将十分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建立仿真模M实验平台。降低准入门槛
单片机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想要学好单片机,最重要的是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模拟实验相结合,必须要有强有力的实践环节与之配合。在目前的单片机教学中,实验环节往往依赖陈旧的实验箱或购买的单片机学习开发板。这两种方式,价格相对来说都比较昂贵,很多经费有限的学校来说,难以做到学生人手一机,导致学习门槛提高,多数学生难以跨人单片机学习的大门。鉴于这些原因,课程所有实验内容均采用计算机进行仿真操作。仿真软件使用近年来普遍采用的Proteus-7.8,目前主流计算机既可流畅运行。
按照授课的主要模块内容,逐步绘制实验仿真电路图,当全部授课内容结束后,最终实现一个完整的单片机应用电路图。将编译成功的软件直接放人,可进行各个授课内容的仿真,大大减少了单片机课程学习的成本和入门的难度。
篇7
[关键词] 边疆综合性大学 体育教学 改革研究
边疆综合性大学则是边疆地区集中建设的高等学府,具有独特的人文风貌和文化背景,而且处在现代与传统的交汇点上,多元文化共生共存,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突显出鲜明的个性和深厚的底蕴。边疆综合性大学的体育教学需要秉承学校的独特文化和办学思想,更需要立足本地,创新改革,探索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模式和实践途径。本文着眼于边疆地区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学校的独特位势,将体育作为学校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寻求自身的教学特色,积极参与学校建设、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播。
1 边疆综合性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理念与目标
1.1边疆综合性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理念
边疆综合性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理念是:立足本地、素质唯上、个性发展、传统兼顾、终身练达、服务社会。即以学校综合实力和独特位势为依托,按照素质教育和三生教育的理念,通过体育教学,启迪生命、生存、生活观念,掌握基本的健身技能,塑造学生健康的体魄,培养创新意识,开发个性潜质,自主锻炼、自主探究,并参与服务社会体育与文化建设,引导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1.2边疆综合性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
边疆综合性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应为夯实学生锻炼的基础,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并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空间里提高体育学习效率,发挥出自身的潜能。具体改革目标如下:
完善课程教学体系:通过建设体育教学内容体系和创新体育教学方法,既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又提高教学效益。
建成多元教学平台:除了规范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外,针对教学目标,开辟丰富多彩的课外空间。
形成地域文化氛围:在课内外广泛开展区域体育文化活动,增进学生情感体验,增强互动交流,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
2 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边疆综合性大学作为边疆地区的文化教育中心,体育始终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目标要求,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体现在创新构建课程结构体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强化教学质量监控,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等几个方面。
2.1体育课程结构体系改革
边疆综合性大学体育课程结构改革就是完善体育课程结构体系,使之有利于培养优质人才、对外开放交流,以及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体育课程结构体系如下图所示:
边疆综合性大学体育课程结构体系图在整个体育课程结构体系中,总体上体现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校内向校外拓展的特点。体育课程结构的改革着眼于结构的质性、量性及类别的合理搭配。质性结构中注重课程结构与理念、目标的一致性;量性结构注重课时、强度的分布规律;而类型结构则注重各个课程系列的完善与互补。
体育课程的类型结构在横向上由“必修系列”、“校选系列”和“俱乐部系列”构成,而在纵向上“特色课程”贯穿于“必修系列”、“校选系列”、“俱乐部系列”三大课程模块,形成独立的一个课程系列。
其中,“必修系列”将在原有普通选项课的基础上,应在体育理论课教学、基础体能训练、新兴时尚选项课等方面有所突破,并且对选项课采取“逐级分流”的方法,通过“理论课”让学生在树立健身的意识,保健的常识、欣赏的方法,通过“基础体能课”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夯实身体锻炼的体能基础,通过“选项课”逐步提高运动参与能力,促进个性发展。
“校选系列”将面向全校各年级学生,重点开设体育技能提高类、体育人文类和体育保健类的课程,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和技能水平。
“俱乐部系列”在内容上将有所扩展,并进一步加强管理,在专门教师指导下,免费向学生开放场馆进行活动,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丰富课外体育文化生活。
“特色课程系列”由以上三大系列中具有民族区域特点、现代时尚特点、方法创新特点的课程组成,并且跨越校内和校外空间,课内与课外空间的立体化课程形式,最终形成云南大学多元体育文化一体的氛围。
2.2教学方法改革
根据体育改革的理念和目标,创新体育教学方法,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实效性强的体育教学方法体系。
其中,在组织形式上,“必修系列”中的选项课将尽量采取“小班教学”形式,体育理论课采取“专家讲座”和“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校选系列”和“俱乐部系列”则由课堂教学向课外、校外拓展,增强师生互动、社会互动环节。
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发挥教研室的作用,针对不同系列、不同类型的体育课程,集体备课,探索创新,提高实效。特别是体育理论课教学、基础体能教学、以及其它特色课程,将给予更多的自主创新的空间,通过开展教学实验的行动研究,运用多种手段探索、整理、完善新型的教学方法。
2.3质量监控改革
体育教学的特殊性要求对体育教学过程与效果进行监控。学校将加强学生身心健康的改善程度、运动技能的掌握的熟练程度,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程度,运动参与意识的改变等方面的评价与监控。在质量监控的方法上,将注重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等方式,形成特有的评价机制。
3 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措施
3.1加快学科建设,促进科研反哺
边疆综合性大学应紧紧围绕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加快体育学科建设,深入探索大学体育的教学规律,在健康、体育、文化、社会等等多个方面进行探索,将特别关注大学体育理念和目标体系、体育课程体系、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学基本规律、体育健康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大学体育教材建设等基本问题的研究,科学、合理地将学科建设的成果应用于体育教学改革,以此推动大学体育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3.2完善课程结构,开发特色课程
体育课程结构的拓展和延伸,将社会需求、体育知识技能体系特点、学生全面发展需求三者统筹考虑,体现现代化、传统化和多元化。在空间上实现由课堂教学到课外锻炼到社会服务拓展,在时间上现实由健身效应到终生体育的延伸,最终将课内学习、课外群体活动、大学竞技运动、终生体育、社会服务一并融入完整的体育课程设计之中,发挥体育课程内部联动的整体功能效应。
在内容结构调整中,突出把握特色课程的开发。特色体育课程是大学个性的体现,选择一些地域特色的体育项目,引入教学内容体系,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多元化内容体系,挖掘项目潜在的健身功能、文化功能、娱乐功能、休闲功能,为学生学习和锻炼提供多种选择。
3.3优化教学团队,开展教学研究
边疆综合性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根据大学体育课程的建设规划,采取以体育教研项目、特色课程开发、体育俱乐部为载体,围绕目标进行整体设计,集合体育课程教学研究专家、体质与健康研究专家、大学体育课教师,将其专业知识和专业特长整合在一起,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异质性知识技能的交叉融合,实现自我发展。
建立高效优质的体育教学团队,有利于开展教学研究。体育教学团队将积极投入到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材建设、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各项工作,一是将“体育教学设计能力”作为切入点,对大学生自我锻炼、健康测评和监控、组织体育活动、服务社区社会体育、传播传承体育文化、示范体育生活方式等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整体化的设计;二是以教研促进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围绕教学方法的创新,开展体育教学研究工作。
3.4扶持体育社团,增强社会互动
扶持学校体育社团,规范俱乐部体制,建立课内外一体化的大学体育课程模式。发掘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运动项目,纳入大学体育教学内容体系。以“武术俱乐部”、“少数民族体育协会”为试点,成立课外俱乐部,制定俱乐部管理方案,并采取学生自由选择项目,规定时间,统一由专项教师对课外体育俱乐部进行组织、管理和指导。
边疆综合性大学为提高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社会互动,应进一步丰富阳光体育活动的形式与内容,提供有文化内涵的、新颖的、多元化的健身手段,比如组织体育俱乐部活动、校外体育交流、野外生态体育体验、传统体育文化考察等,为学生体质健康发展与个性完善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3.5推广教研成果,强化监控机制
体育教学研究成果来源于体育教学实践,同时也是提高体育教学效率,推动体育教学改革理性发展的重要支撑。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围绕体育课程改革目标,确立体育教学研究的方向和内容。组织科研核心力量对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方向、路径和特色进行研究,形成教研与教学改革双项拉动的机制,培育系列教学成果。
巩固体育教学研究成果,有必要加强学习监控机制,更加突出和强化身体素质评价。第一学期专门开设基础体能训练课;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日常锻炼,并将其贯穿大学4年学程。另外,加强对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监控作用,将测试结果作为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重要依据。
4 结语
边疆综合性大学鲜明的办学思路对体育教学改革,往往具有指导作用。边疆综合性大学的体育教学改革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但只要立足边疆地区,抓住体育本质,挖掘自身潜力,凝练区域特色,不断拓展和创新,就一定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出体育的多元功能,在边疆地区素质教育和文化建设中取得硕果。
参考文献:
篇8
元认知理论自提出以来,备受人们的关注,并扩展到语言学习领域,在高校的英语教学中,对于元认知理论和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进行了诸多的探索和研究,并意识到元认知理论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它对于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有较大的提升作用,同时,也促进了高校英语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推动了高校英语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
高校英语;教育;元认知理论;改革;发展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诞生的元认知概念及其理论,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思路,为语言学习指明了新的发展路径,同时,元认知理论还开发出了不同的工具,可以对语言学习者的元认知状况加以测量,经过实践证实,元认知理论及其运用工具对于语言学习有极大的引领作用[1]。在高校英语教育教学领域中,元认知理论可以有效地推动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促进教学手段的更新,并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效果。
一、元认知理论的涵义及其功能综述
元认知的概念可以定义为对认知的认知,它是个人对自我认知的了解以及把握自我认知过程的能力,也即个体对于自我思维和学习状态的调控过程[2]。它包涵两个方面的内容,即:(1)对于个体认知的知识。它是指个体对于自身的认知能力的一种知识,是个体能够在不同的活动情境之下,采取适宜的认知策略,从而提升自身的水平的一种知识。(2)个体对认知的自我调节和把控。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所采用的自我调控机制,个体在解决实际问题或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要能够进行自我规划、自我检查和自我监控,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提升自身的思维。元认知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认知,它在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的相互结合之下,可以帮助个体明晰自己的任务,并获得元认知体验,根据自己的体验进行适当的改进和完善,从而实现有效的学习。
二、元认知理论对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的意义
元认知可以协调个体的思维进程,在元认知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个体思维领域和智力领域的整体水准,高校英语学习主要是对英语语言知识进行辨识和再加工,这个语言学习进程主要受制于学生元认知进程的水准,如果大学生的元认知的整体水准越高,则说明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进程也能够在其自身的掌控之内;如果大学生的元认知的整体水准越低,则说明其自主学习进程处于不可控的状态,无法对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深悉于心[3]。为此,高校英语教育教学要使大学生达到较高的元认知水准,并运用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提升大学生的元认知水准,从而开发与启迪学生的语言潜能。在高校英语教育教学领域之中,英语阅读的自主学习主要表现为语言输入过程,英语口语的表达的自主学习过程主要表现为语言输出的过程,要注重语言输入和输出学习进程中的主动性和互动性,并且能够将英语语言知识应用于具体情境之中,要避免自主语言学习的盲目性,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水平[4]。
三、元认知理论对于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的启示与探索
高校英语教育教学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下,显现出其重要性,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高校英语教学需要转变思路,要引入先进的、新型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对传统的填充式的英语教学进行变革,如果没有实现对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的实质性突破,则无法满足社会对于英语人才的需要,因此,要基于元认知理论进行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的改革,教师要引领学生对自己的元认知知识进行有益的探索和体验,例如:语言信息的口头交际与互动、英语语义的深层把握与理解、语言阅读与写作等,在元认知理论的指导下,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自主学习策略和方式,从而提升语言学习效果,实现语言的习得与认知[5]。在大学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较为充裕,如何利用充裕的自主学习时间,培养自身的元认知能力,实现自我的良好认知与自我控制,是大学生个体应当思考的问题,由于大学生个体存在知识和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因而,要认识到自己的元认知能力,进行有效的自我控制和调节,从而实现大学生个体实现“最近发展区”的认识提升。
1.提升大学生自身的元认知知识
大学生要能够依据自己的知识层次和语言接受程度,拟定适宜于自己的语言学习方法和策略,认识到自己在语言学习中的风格和能力,从而改进不合适的语言学习方法,提升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同时,教师要注重学生在英语语言方面的层次性和差异性,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元认知知识水平,进行不同策略的英语语言教学,要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情境中,体验到快乐和成功,在运用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全方位地开发自身的语言思维能力,实施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等任务,还可以通过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方式,如:国际服装节、国际航模展、大型表演活动等,融入到国际语言情境和氛围之中,感受到英语语言在交流中的重要性,从而提升自己的元认知知识。
2.拟定明确而适宜的学习目标和计划,体现出差异性和针对性
在高校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知识层次和语言接受程度,拟定合情合理的语言学习计划,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教师定制的语言学习目标,通过详细而周全的英语学习计划定制教学,可以让学生有步骤地、有计划地进行语言的学习和认知,这个过程不要急于求成,而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认知能力。例如:在英语语法中的“虚拟语气”学习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了解并熟练运用这一语法知识,需要拟定具体而详细的学习计划,并结合现实情境进行“虚拟语气”语法知识的运用,学习完成之后,教师还要对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引导学生进行反思,逐渐累积对自身语言能力的认知和评价,并通过对自我学习过程的监控,分析自己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养成自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从而实现自身认知能力的提升。
3.英语语言教学中的自主学习策略运用
基于元认知理论的观点,学习者个体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操控,要对自己学习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自主的监控,并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这就意味着大学生个体要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进行以自主为导向的学习,要遴选出适宜于自身实际状况的学习方法,并通过自主学习,管理好自己的语言学习活动。例如:在高校英语内容《一朵红红的玫瑰》这首爱情诗歌中,要让学生自主对教学内容进行预习,预习的内容可以是作者RobertBurns的生平、诗歌创作的背景等,还可以预习这首诗歌的歌曲演唱视频,通过元认知理论举措,使学生实现英语语言学习的自主评价和认知。
4.英语语言学习中的合作导向策略运用
在高校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要采用以合作为导向的英语语言学习策略,在采用这一策略的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学习心理、性格兴趣等因素,要以这些相关指标作为合作分组的有效依据,使其具有合情合理性,在这个科学合理分组的前提下,各个合作小组要进行独立自主的合作探究和学习,这些合作探究和学习的任务要由学生自己决定和选择,在合作小组集体讨论和交流之下,确定合作小组的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学习方法等,经过合作小组协同一致的商议和认真细致的研究,向教师提交自己小组的研究报告,展示并阐述合作小组的研究成果,在合作小组的共同参与和体验之下,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自信心。例如:在高校的英语口语和听力教学课堂中,可以将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在小组合作的氛围中进行情境对话练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提升英语语言学习效果。
5.注重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新旧知识融合
在高校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选取适宜的语言学习材料,将自身既有的英语知识体系与新英语知识相联系,在新旧知识融合的前提下,快速把握新的语言知识,了解新知识的具体用法,教师要巧妙运用比较和分析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例如:在高校英语单词教学之中,对于新出现的单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单词之间的比较和对比,通过比较性的区分方式,可以增进对新单词的涵义理解,从而快速对新单词进行识记和认知。如:新单词“observation”,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既有的知识内容,了解它的既有涵义为“观察”,而在新课程内容中,这个单词的涵义又有了新的内容,表现为“评论”的涵义,再结合这两个不同的涵义,进行构词和造句,通过具体语言情境的比较性练习,从而可以快速实现对词义的理解。
6.增强学生对自我元认知的监控
基于元认知理论的观点,学生在英语语言的学习过程中,要对自己的语言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评估和调节,要对自己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进行监控,教师要在旁边适时点拨和指导,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习惯,对于知识点要加以记录,并在课后进行语言的实践运用,养成写英语日记的良好习惯,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欣赏一些英文原版电影或英语谈话类节目,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和沟通,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想,寻找出自己学习进程中的不足,并加以有效的调适,逐渐提升自己的语言认知水平。
7.运用多样化的评价策略,引导学生生成元认知意识
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多样化的评价策略,引导学生生成元认知意识,这种评价可以是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互评以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通过这些不同途径的评价,可以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和弱点,这些评价策略各有其功能和效应,自我评价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与评析能力,学生互评则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进行评价,教师评价则具有鲜明的导向功用,并具有全面性和指导性。这些不同的评价策略,都可以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学习认知过程中的不足,从而加以改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元认知能力是个体成长和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能力,它的运用可以为高校英语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平台,对于我国的英语教育教学改革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对元认知理论的探索和研究,可以寻找到适合于学生英语学习认知的有效途径,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
作者:管英杰 单位: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吴斐.元认知策略视域下的翻译实践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4(3).
[2]张,李黄川.元认知策略研究的现状及思考[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3).
[3]王伟.基于元认知理论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7).
篇9
【关键词】艺术院校 大学英语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C-
0130-02
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教育部于2007年制订《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作为各高等学校组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该文件的颁布在国内高校引起巨大的反响,各高校纷纷行动,探索适应教学改革的新教法、新学法及新的学生学业评价模式等,掀起了新一轮的教学改革热潮。但是,艺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处在英语教学研究的边缘地位,未能引起多数英语教学者的重视。本文以广西艺术学院为例,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行研究。广西艺术学院拥有自己的专业优点,也面临着一些独特的现实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生源层次多元化,基础参差不齐;学生对外语重视程度较低,学习动力不足;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不强;学生学习依赖性较强等方面。在这种情况下,借鉴国内其他高校的改革成果,结合广西艺术学院师资力量、学生情况等自身条件,进行新的一轮教学改革探索已是势在必行。
一、打造趣味课堂,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交流的过程,学生只有从内心接受了教师,才能对教师所教授的课程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不仅要做可敬的师长,还要做学生的朋友,在教学过程中把亲切、信任、尊重、友好传递给学生,取得学生的信任,这样才能形成友好和谐的课堂气氛,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应抓住机会,传达对学生真挚的情感,这样,学生就会喜欢上这门课,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英语充满兴趣。
英语著名语言学家C.E.埃克斯利说,教英语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能引起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那种方法。学生只有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保持对英语的好奇心,才愿意去接触它,才能全心全意投入到英语学习中,才能在“乐学”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打造趣味课堂,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树立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开拓创新。除教授语言点讲解英语知识外,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英语题材来提高其积极性。如可利用课前几分钟,准备英语俚语、英语绕口令、英语谜语、英语笑话等趣味活动,让学生热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人生、时事作为主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例如,苹果计算机公司CEO乔布斯逝世时,笔者在课堂上展示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演讲的视频,然后叫学生用英语写观后感。学生感触颇深,个别英语基础不太好的学生竟然写了1500的观后感,并且90%的学生都熟悉了里面的名言,如“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好学若饥,谦卑若愚)”。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还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在讲授知识点时,教师可传授学生学习方法,向学生提供有助于记忆的小技巧。例如,在讲授“bachelor”和“master”意思的时候,笔者引用了这样一句话,“Marriage is an institution in which a man loses his Bachelor's Degree and the woman gets her masters.”学生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会心一笑,轻松掌握了“maser”(“硕士”、“主人”)和“bachelor”(“单身汉”、“学士学位”)的意思。
除此之外,还可采取兴趣小组的学习形式。在开学初,按学生意愿与教师分配的原则,将全班学生分为7到8个兴趣学习小组,每小组8人左右。一学年的课堂活动及课后作业基本围绕小组形式展开。在平时成绩考察中,根据小组完成作业情况、课堂表现情况进行形成性评价。这样,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与同组成员在课后轻松地交流学习,促进团队合作。
二、积极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活动,营造英语学习氛围
英语第二课堂是一种利用教学计划以外的时间来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和学习兴趣的教学形式,是进一步加强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重要辅助手段。丰富多彩的英语第二课堂有利于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获得机会,在各种场合展露自己的天赋、特长和才华。因此,英语第二课堂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是大学英语课堂的有效补充。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英语学习氛围的形成,可开展以下活动。
一是在学院范围内加大对英语赛事的宣传,如全国大学英语竞赛、外研社杯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戏剧小品比赛,动员学生广泛参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英语竞赛不仅能锻炼参赛学生的自信心、荣誉感,对其他学生也起到一定的鼓励作用。如2011年广西艺术学院学生李鉴鹏在外研社杯英语演讲比赛中获得了全国三等奖的好成绩,这极大地提高了全院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2012年参加演讲比赛的学生人数大增。
二是定期开展英语角。英语角是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师的组织和指导,让学生根据所给的主题以小组等多种形式进行英语口语训练,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教师或组织者可提前向学生公布每周英语角的主题,以便学生通过图书馆或互联网查阅与该主题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提前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值得注意的是,英语角活动可尽量邀请学院或其他兄弟院校欧美国家的留学生,这样可为英语角创造逼真自然的语境。除此之外,教师或组织者还可利用英语角定期开展讲座,针对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学习方法、学习策略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等进行介绍。通过一系列讲座,解答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便学生结合实际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
三是定期举行英语才艺大赛或英语晚会。才艺大赛或晚会可结合教学内容,如表演课本里的对话,学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编排、表演;也可根据自己所学知识编写剧本。学生在活动中自己设计台词、表情、动作、服装、道具等,这将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英语才艺大赛使表演与英语学习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有效地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使用适合艺术院校学生的教学方法
艺术院校的学生有自身的优点,例如,思想活跃、能歌善舞、多才多艺,对文学和艺术有较强的感受力和领悟力等。笔者根据教学经验,总结了适合艺术院校学生的几个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是音乐教学。音乐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艺术院校学生对音乐的敏感程度、接受能力、悟性都比较强。因此,将音乐引入英语课堂教学,不仅能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对英语的学习。音乐是真实语言应用的文化现象,很多英文歌曲旋律优美、朗朗上口,歌词重复性、连贯性强,易学,易唱,易激发学生的兴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把歌曲中的某些单词删掉,让学生进行填空练习。可根据学生的需要播放一到两遍歌曲,然后叫学生讨论歌词大意。英语能力较强的学生可把歌词翻译成中文,然后演唱中文版的歌曲,这样,既训练了听力,又练习了口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歌曲是反映西方文化的一个窗口。了解西方文化是学习语言的必要条件。由于不同时代的人会创作不同的歌曲,而其所反映的内容又与他们当时的生活背景密切相连,因此借助歌曲来讲授文化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比如教师在介绍西方传统节日的时候,可借助相关歌曲如“We Wish You on a Merry Christmas”、“Jingle Bells”,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旋律中学习掌握一些英美文化知识。
教师在选择音乐的时候,应选择内容积极向上,歌词简单易懂的歌曲,应避免说唱乐、摇滚乐以及对社会发泄不满的音乐。教师创造性的发挥,以及合理的使用,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令英语教学充满魅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电影教学。电影教学通过营造一种英语语言学习的环境,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了解英美文化,拓宽艺术视野,提高口语和听力能力,进而提高英语交流的能力。艺术院校的学生因具有较高的艺术洞察力和鉴赏力,对电影尤为青睐。
电影的题材广泛,片种繁多,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果,在选择教学影片时,应非常慎重。教师在选择电影时,应优先选择影片对白语速适中、台词容易理解、情节吸引人的电影。
英文电影是包罗万象的文化载体。它不仅带给学生视觉上的享受,电影中精彩的对白,真实可见的英语环境都会给学生提供练习听力和口语的绝好机会。看英文电影,听经典对白则有助于模仿纠正语音、语调。不仅如此,电影中富含哲理的台词,也是学习英语的良好素材。此外,电影也为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有助于学生了解英美国家文化。
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关键,艺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是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院校应立足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特点,明确大学英语课程目标定位,积极推行改革建设。
【参考文献】
[1]杭迪.论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J].语文学刊,2007(10)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梁文武,白树勤.第二课堂大学英语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4)
[5]王静.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浅谈[J].考试周刊,2007(4)
[6]朱翠华.大学公共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设想[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艺术学院教学改革项目(2012JGY70)
篇10
关键词:土木工程材料;教学方法;教学研究与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099-02
《土木工程材料》是土建类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不同于数、理、化及力学等课程,具有内容庞杂,涉及面广,各章自成系统;公式的推导或定律的论证和分析少,定性的描述或经验规律的结论多;概念多、术语多、涉及学科较多等特点,内容平淡枯燥,其整体性、逻辑性、严密性以及各章节之间的连贯性均较差。因此教师难讲,学生厌学,教学效果较差[1]。为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本课程的精髓,课程组经过长期、深入的教学研究与改革,探索出课程的教学规律与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有:
一、材料种类上抓大放小、有重有轻
根据工程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重点讲述工程中应用较多的核心重要材料如水泥、混凝土、建筑钢材等,这些也正是课程的难点,复习考试也要重点加强,使学生切实掌握其精髓,突出培养工程应用能力,其它材料则略讲或让学生自学。
二、以材料性质为教学中心
以材料性质为教学中心,抓住一个中心、两条线索讲述。一个中心就是掌握材料性质,这是学好本课程的中心环节。各种材料需要研究的内容很广,涉及原料、生产、材料组成与结构、性质、应用、检验、验收及储存等诸多方面,教学中应突出材料的性质,而一些次要内容则留给学生自学。掌握材料性质的两条线索是:注意了解材料性质与其组成、结构之间的关系,即决定材料性质的基本因素;注意了解材料受外界影响性质发生变化的规律,即影响材料性质的外界因素。
三、采用启发式、提问式教学法
本课程的特点是有大量的条文叙述,采用启发式教学尤为重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多提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而不做消极的听众,既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
本课程学起来比较抽象而且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学中除了采用启发式教学外,我们还注重现代教育技术与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如多媒体图片、动画、材料样品等,使材料教学具体化、形象化。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使单调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效果。
五、运用对比的方法
教学中运用对比的方法,善于归纳同类材料的共性与特性。不同种类的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质,同类材料则存在着共性,由于品种的不同,又存在着各自的特性。教学中采用对比的方法,归纳介绍同类材料的共性,再对同类材料的不同品种总结它们的异同点,以便掌握其特性。这种方法在学习和掌握主要材料如水泥、混凝土、建筑砂浆等时尤为重要。
六、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
教学中要注重将建筑材料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新观点、新成果引入教学。十分注意给学生补充建材科技领域的新知识、新观点、新成果,使学生了解土木工程材料学科前沿的最新信息,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在讲授传统材料的基础上,重点突出新材料的优异性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这样,第一可以使学生们了解更新的材料信息,紧密跟踪学科前沿;第二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可以培养学生自我更新、终身获取知识的能力。课程组教师在教学之余长期坚持不懈地献身科研,时刻掌握学科前沿的研究动态,并十分注重将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用自己的科研心得现身说法,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中,以科研促进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七、注重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以及研究、创新能力,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常规实验主要突出水泥、混凝土等核心土木工程材料的检测实验;对实验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与革新,突出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编写了《土木工程材料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指导书》,尽量多开出综合性、设计性与创新性实验项目。2008级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段邦政、朱攀、肖枭、孙少君等申请并完成了襄樊学院2010年大学生科研项目(2010DXS030),在废渣利用类著名期刊《粉煤灰综合利用》2011年第3期公开《再生砂对砂浆的施工和易性和抗压强度的影响初探》。
八、注重课程教学资料与实验室的建设
在本课程的建设中,我们十分注重教学资料、实验设备和多媒体教学建设以及双语教学的探索实践。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验教学所需的教学参考书、音像资料、材料样品,购置了较为完备的教学以及科研实验仪器设备,搜集了大量课件、案例、习题和模拟试题集等,从而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几年,我们改进了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式教学,增大了教学信息量,并使教学形式生动活泼,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效果。另外,我们还采用了英文版《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技术》、《英汉土木工程材料常用词汇》等作辅助教学资料,开始了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九、强化做习题的教学环节
对于本课程来说,要巩固并深化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重视做习题的环节。针对该课程教材仅有思考题的特点,笔者广泛收集资料,编写了《土木工程材料习题与学习指导》一书,每章内容包括:内容提要、基本要求、重难点提示、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考核要点、典型试题解析及大量习题等,并附有十余套模拟试题。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学生再通过做习题及模拟试题,就能更好地理解并切实掌握课程核心内容,提高考试成绩,改变了过去对该课程“一看就懂,一考却不会”的状况。
十、改革考核内容与评价方法
以往本课程主要以期末考试确定成绩,实验成绩所占权重较小,考核方式不全面,学生的工程素养、科学素养与创新精神未得到培养。改革考核方式后,课程成绩由作业、实验成绩、课程小论文及期末考试综合评定,其中作业占10%、实验占30%、课程论文占10%、期末考试占50%。课程考核加大了实验成绩权重,加强了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并增设课程小论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全方位考核学生的能力,初步探讨建立了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全方位能力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
综上所述,采用上述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改革,使《土木工程材料》这门以条文叙述性为主的十分枯燥乏味的课程[1]的教学质量有了较大提高,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而且学习效率与学习成绩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 上一篇:中医毕业自我鉴定总结
- 下一篇:花式篮球训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