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资金保障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9: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完整版资金保障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完整版北京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完善我市分层次住房供应体系,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实行租售并举,多渠道满足部分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需求,根据《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xx]24号)、《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20xx]131号)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分配、管理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公共租赁住房,是指政府提供政策支持,限定户型面积、供应对象和租金水平,面向本市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等群体出租的住房。
第三条 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分配和管理工作遵循以下原则:政府支持、市场运作;多方建设、统一管理;公平公开、严格监管。
第四条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改革、国土资源、规划、财政、税务、国资、金融、住房公积金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做好公共租赁住房相关管理工作。各区县人民政府负责做好本区县范围内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第二章 房源筹集
第五条 公共租赁住房由市、区县政府所属机构或政府批准的机构通过新建、收购等方式多渠道筹集。
第六条 新建公共租赁住房采取集中建设或配建相结合的方式,户型以一、二居室小户型为主。
第七条 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用地实行有偿使用,其中对于政府所属机构或政府批准的机构建设的,其用地可采取租赁方式,按年缴纳土地租金。
第八条 金融机构通过多种方式支持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出租工作,有关单位可按规定条件申请商业银行贷款、使用信托资金、发行债券和申请住房公积金委托贷款等方式融资。此外,可通过投融资方式改革筹集社会资金、出租公共租赁住房及配套设施回收资金、社会捐助及经市政府批准的其它资金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
第三章 配租管理
第九条 公共租赁住房的供应对象为本市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包括已通过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资格审核尚在轮候的家庭以及其它住房困难家庭。
第十条 已通过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或限价商品住房资格审核正在轮候的家庭,可直接到户籍所在地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申请轮候公共租赁住房。
第十一条 公共租赁住房实行公开配租制度,由产权单位编制配租方案报住房保障管理部门核准后组织配租。其中,符合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条件的家庭以及其它符合配租条件的家庭成员中含有60周岁(含)以上老人、患大病人员、残疾人员、复转军人、优抚对象或属重点工程拆迁的可优先配租。
第十二条 符合配租条件的家庭只能承租一套公共租赁住房。
第四章 租赁管理
第十三条 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并结合承租家庭负担能力和同类地段类似房屋市场租金一定比例下浮确定公共租赁住房租金。
第十四条 政府所属机构以及政府批准的机构按照规定的租金出租公共租赁住房凡符合国家有关税收规定的,可享受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
第十五条 公共租赁住房的维修、养护、管理由产权单位负责,产权单位也可委托专业服务企业管理。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十六条 公共租赁住房的租赁期限最长不超过5年,合同期满承租家庭应当退出住房。承租家庭需继续承租的,应在合同期满前3个月内提出申请,由产权单位会同相关单位复核,符合条件的续签租赁合同;承租家庭不符合承租条件暂时不能腾退承租住房的,租赁合同期满后给予2个月过渡期,过渡期内按同类地段类似房屋市场租金收取租金。过渡期届满后承租家庭仍不退出承租住房的,按房屋产权单位规定的标准收取租金,具体在租赁合同中约定;拒不退出行为记入信用档案。
第十七条 承租家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产权单位可与承租家庭解除租赁合同,收回住房:
(一)将承租住房转借、转租的;
(二)擅自改变承租住房居住用途的;
(三)连续6个月以上未在承租住房内居住的;
(四)连续3个月以上未按期交纳租金的;
(五)获得其它形式政策性住房保障的;
(六)其它违反租赁合同行为。
第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不如实申报家庭住房等情况,骗租公共租赁住房的,由产权单位解除租赁合同,承租家庭应当退出住房并按房屋产权单位规定的标准补交租金;骗租行为记入信用档案,5年内不得申请政策性住房。
第十九条 产权单位在租赁合同存续期间不按规定的租金标准收缴租金或擅自向不符合条件的家庭出租公共租赁住房的,住房保障管理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整改,退回、补差租金或收回住房。
第二十条 管理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财物或者其它好处的,或者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一条 经政府批准负责出租公共租赁住房的机构应当依据本办法制定申请审核、租金标准、配租管理等具体实施细则报市住房保障管理部门,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会同市发展改革、规划、国土资源等部门审核同意后组织实施。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20xx年8月1日起施行。
篇2
【关键词】税务管理 内部控制 完善对策 对策探讨
在国际会计制度不断改革的进程中,国内企业的会计体系也呈现出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即财务会计、税务会计、管理会计之间在不断地交融。税务管理具体是指应用与会计学相关的知识理论与方式,对企业运转过程中与税务相关的各项事件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1]。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对企业税务管理内部控制这一专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也是完善相关对策实施以及发挥实效性的依托。
一、企业税负管理内部控制的重难点解析
(一)税务部门征管要求提高导致企业增加日常税收管理难度
在企业管理体制与国家税收政策日益健全的局势中,国内税务征收管理工作专业性、团结性、规整性特点逐渐明显,同时企业税务登记、发票保管、纳税申报等与税收管理相关的常规业务也朝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这对企业税务管理者业务技能水平与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二)税务部门稽查力度加强增加企业涉税风险
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个别地方要求财政收入不断提高,税务管理部门税收管理水平不断加强的形势影响下,各级税收部门税务征收的稽查力度不断加强,特别是对于与国家经济发展直接挂钩的企业,如电力、金融、公路等行业更是大多作为重点税源企业重点加强稽查检查力度。在这样的形势下,企业在重视税务稽查工作的同时,更应该提前做好税收筹划,对税务风险进行事前评估。
(三)企业经营的外界环境劣势增加企业税收管理的阻力
主要体现在某些地区为了推动当地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的进程,对后期建设的外来型企业在税务管理环节设置了层层屏障,例如规定它们在某一期限内上交完整版的与税务相关的材料与证明,这在很大程度上给这种类型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的深度发展制造了阻力。
二、探究完善企业税务管理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明确内部岗位分工与职责
企业在对内部环境实施内部控制措施时,应该结合业务性质与内部控制标准建立内部机构,使职责权利界限清晰化,此时职责与权利充分在每个责任单位上体现出来。为了落实上述管理目标,企业在税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之时,应该设立税务管理专门岗位,从而切实发挥专业税务管理人员实效性[2]。与此同时,建立健全责任体制,使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专业税务管理人员必须积极有效的做好国家最新税收政策的采集与分析工作,合理的推测其运行的趋势;同时采取合法的措施强化企业与各级税务部门业务之间的紧凑性,从而获得税务部门在税务政策上的相关指导,以及在纳税服务方面的相关帮扶,落实更深层次优化企业税务管理内部环境的目标。
(二)落实企业税务筹划工作
鉴于不同企业经营项目多样化的实际情况,企业之间在纳税行为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从而导致不同类型的企业缴纳的税种也不尽相同。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分税体制推行以来,国内税务方面的政策日新月异,这就要求企业税务管理人员树立不断学习的意识,借助强化税务筹划能力的方式为企业赢取最大的税务利益。例如对税务政策法规的学习、借助参加与税务相关的讲座、培训或者是实时跟踪新闻信息等途径,了解税务政策法规制定的前提条件、目标以及预期要取得的成效。企业也可以邀请行业专家或借助社会中介机构的力量,使其走进企业内部,与税务管理人员携手做好税收筹划,将企业从税务困局中解救出来。
现阶段,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适用于电力建设和生产企业的也有很多,如研究开发经费所得税前加计扣除优惠政策;高端技术企业所得税率优惠政策;小微企业减免税政策;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及劳务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公共基础设施三免三减半政策;环保专用设备抵税政策;安置残疾人员及其他人员所得税优惠政策;增值税先征后退政策等。在企业税收管理中,有效掌握国家税收优惠政策,提前做好税收筹划,有利于企业节约资金,降低成本,为经营发展带来活动。另外,一些企业所在地方税务机关推行代征代扣手续费、财政返还与政府奖励等激励政策,也是企业税务管理内部控制顺利开展与有效运转的保障。
(三)做好内外信息与沟通工作
企业如果能够建立健全信息和沟通体制,与企业税务内部控制有关的工作环节就能够彰显出透明化的特征,这些工作环节通常包括税务信息的收集、处理以及传输。如果税务信息在沟通方面如果能够体现出时效性的特点,就会大幅度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企业税务管理内部控制作为内部控制体系的关键性组成部分,与企业任何经济活动如影随形,在很多层面上均有所体现。那么可以推测的是企业税务部分汇总的信息量是庞大的、种类也是繁杂化的,这间接的反映出信息快捷沟通的重要性,否则一旦有税务信息丢失问题的出现,就会使税务内部控制蒙受一定的经济损失,此时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进程也受到一定的阻碍。
为了强化企业内外信息沟通的效果,实现有效规避税务风险的目标,企业建立并推行税务信息与沟通体制是前提。对于那些借助财务资讯、办公网络途径获得的内部控制信息资源的企业,应该与那些在业务上有联系的单位、中介机构、各类媒体搜集到的外部信息进行对比,通过科学的挑选、审核、统合、交流与反馈环节,及时发现相关问题并上报至企业上级部门,与企业领导凝聚智慧共同解析风险的成因,并对其结果进行科学的评价与估测,最终编制出行之有效的税务风险防控对策,以使企业税务管理内部控制工作良性运行,为企业各项经济活动顺利、高效运行奠定基础。
三、概述企业税务管理内部控制的意义
(一)对税收风险起到了防范作用
通常来讲,企业税务风险都是由于各个部门信息沟通不畅而衍生出来的,这种风险难以遏制。但是在企业税务的内部控制体制完善的情况下,税务风险的成因与类型便会明确化,例如核算风险、交易风险与税收筹划风险等,在此基础上,编制可行性企业内部控制的方案就不再是难题。
(二)提高企业运营的安全系数
企业税收内部控制在落实税务风险防范方面上发挥了巨大的辅作用,也是企业税务内控体制得以完善的依托。之所以认为其发挥了提高企业运营安全性的作用,主要是因为企业领导者、财务人员对税收法规政策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大大压缩了企业经营管理的随意性,自觉的处理税收风险,为其可持续发展注入动能。
(三)增强企业运营的价值
鉴于企业税务风险有效防控的实际情况,企业税务管理部门可以采取合法的手段进行避税,从而降低企业税务压力,从而达到创造价值的目标。当然,有效性税收管理在企业各项经济活动中的落实,可以协助企业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使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四、结束语
综合全文论述的内容,税务管理内部控制在企业发展进程中可以有效规避税收风险、提高运营的稳定性、促进企业经营价值的提升。企业税务管理部门应该提高对内部控制重难点工作的重视程度,做好收筹划工作,建立健全税务信息采集、处理与传输体制,力争做到防患于未然,使税务管理工作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孙鹏.发电企业税务管理内部控制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
篇3
长沙电梯安全管理办法完整版全文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电梯安全管理,预防和减少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电梯的生产(包括制造、安装、改造、修理)、销售、使用、维护保养、检验及其监督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个人或者单个家庭自用电梯的安全管理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市、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电梯安全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电梯安全管理及重大安全问题的协调处理机制。
市、区县(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电梯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安全监管、住房城乡建设、工商、规划、物价、公安等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电梯安全监督管理的相关工作。
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本辖区内电梯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 电梯的生产、销售、使用、维护保养单位和检验机构应当遵守电梯安全技术规范及相关标准,建立健全电梯安全管理制度和责任制度,保障电梯安全运行。
第五条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加强电梯安全宣传教育,普及电梯安全知识,增强社会公众的电梯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鼓励学校、新闻媒体、社会团体开展电梯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倡导文明乘梯。
第六条 鼓励采用物联网等先进科技手段,提高电梯的安全管理水平,增强事故防范和应急救援能力。
鼓励电梯生产、维护保养单位和电梯使用管理者参加电梯责任保险。
第二章电梯的生产与销售
第七条 电梯制造单位对电梯安全性能负责。电梯的安装、改造、修理,应当由电梯制造单位或者其委托的依法取得相应许可的单位进行。电梯制造单位委托依法取得相应许可的单位进行电梯安装、改造、修理的,应当对其安装、改造、修理进行安全指导和监控,并按照电梯安全技术规范要求进行校验和调试。
第八条 电梯设置应当执行国家、省、市相关规定和标准,保证电梯选型、配置及电源的要求与建筑结构、使用需求相适应,并综合考虑急救、消防、无障碍通行等功能。
电梯的数量、位置功能布局等设置不符合国家、省、市相关规定和标准的,规划部门不得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九条 电梯井道、机房等与电梯安全相关的建筑物、附属设施应当符合建筑工程质量和电梯安全技术规范要求。
第十条 电梯安装、改造、修理的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前将拟进行的施工时间、施工地点、施工内容、电梯参数以及电梯使用管理者等情况书面告知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
第十一条 电梯安装、改造、修理竣工后,安装、改造、修理的施工单位应当在验收后三十日内将相关技术资料和文件移交电梯使用管理者。电梯使用管理者应当将其存入该电梯的安全技术档案。
第十二条 电梯销售者应当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和销售记录制度,并将销售电梯产品目录报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备案。
禁止销售未取得许可生产的电梯,未经检验和检验不合格的电梯,或者国家明令淘汰和已经报废的电梯。禁止销售电梯残次零配件。
第三章电梯的使用与维护保养
第十三条 电梯使用管理者是指具有电梯管理权利和管理义务的单位或者个人。
电梯使用管理者按照以下方式确定:
(一)电梯的产权所有者为电梯使用管理者。其中,属于多个产权所有者的,可以协商明确电梯使用管理者;已委托物业服务单位或者其他管理人管理的电梯,受委托的物业服务单位或者其他管理人为电梯使用管理者;
(二)电梯安装并经监督检验合格后,建设单位尚未移交的,该建设单位为电梯使用管理者;
(三)出租配有电梯的场所,租赁合同中已经约定电梯使用管理者的,依照其约定;未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按上述(一)、(二)项的规定确定。
第十四条 电梯使用管理者应当按照规定向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办理电梯使用登记手续。
电梯停用一年以上或者停用期跨过定期检验日期时,电梯使用管理者应当封停电梯、设置警示标志,并在三十日内到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办理停用手续。电梯重新启用的,应当办理启用手续。
第十五条 电梯使用管理者负责电梯的日常管理,履行下列电梯安全管理职责:
(一)设置电梯安全管理机构或者配备相应数量的电梯安全管理人员,明确电梯安全管理岗位责任;
(二)建立电梯安全技术档案;
(三)保持电梯紧急报警装置能随时与值班人员实现有效联系;
(四)监督电梯的改造、修理、维护保养工作并提供必要的条件;
(五)在电梯轿厢内或者出入口的显著位置张贴有效的电梯使用标志;
(六)将电梯使用的安全注意事项、警示标志置于乘客易于注意的显著位置;
(七)法律、法规、规章及电梯安全技术规范规定的其他安全管理职责。
电梯使用管理者发生变更的,原使用管理者应当向新使用管理者移交完整的电梯安全技术档案。
第十六条 电梯安全管理人员应当对电梯使用状况进行经常性检查,发现问题应当立即处理;情况紧急时,可以决定停止使用电梯并及时报告电梯使用管理者。
第十七条 电梯安装并经监督检验合格后,建设工程竣工前,建设单位应当加强电梯使用管理,确保交付给业主的电梯符合安全技术规范要求;不符合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建设单位应当负责解决。
第十八条 委托物业服务单位管理电梯的住宅小区,其电梯管理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临时管理规约、管理规约中,应当就电梯的使用、管理、维护保养、修理、改造、更新等事项作出规定;
(二)订立前期物业服务合同、物业服务合同时,应当对电梯安全管理方面的权利、义务作出明确约定;
(三)物业服务单位应当将电梯使用管理的相关信息向业主公示,接受业主监督;
(四)电梯出现故障或发生异常情况时,应当由物业服务单位组织对其进行全面检查,消除事故隐患后,方可重新投入使用。不能及时整改、消除隐患,需要停止使用电梯的,物业服务单位应当及时向业主公告、说明原因;
(五)电梯的运行、维护保养及定期检验所需的经费应当在物业服务费中列支。利用电梯设置商业广告的收入,业主与物业服务单位可以约定用于电梯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保养;
(六)电梯的重大修理、更新和改造费用,需使用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的,按照国家和本市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相关使用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医院病床电梯、直接用于旅游观光的速度大于每秒2.5米的乘客电梯以及其他按照电梯安全技术规范要求必须采用电梯司机操作的电梯,应当由持电梯作业人员证的电梯司机操作。
幼儿园、小学、老年公寓的电梯应当明确专人操作。
第二十条 电梯投入使用后,电梯使用管理者应当委托取得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电梯维护保养,签订维护保养合同。
第二十一条 电梯维护保养单位在本市开展电梯维护保养业务,应当具备相应资质条件要求,在本市设置固定办公场所,配备相应资格的作业人员、仪器设备和应急救援电话。
电梯维护保养单位应当将单位名称、资质范围、驻本市办公地点、作业人员、仪器设备情况、应急救援电话、维护保养对象等信息报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备案。上述备案信息发生变化的,应当在变更之日起三十日内报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办理备案信息变更。
第二十二条 电梯维护保养单位应当对其维护保养的电梯的安全性能负责,并按照电梯安全技术规范要求进行电梯维护保养,做好下列工作:
(一)对维护保养人员进行安全教育与培训;
(二)至少每十五日进行一次维护保养工作;
(三)制定电梯维护保养计划与方案;
(四)制定应急救援预案,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应急演练;
(五)设立24小时值班电话,接到故障报告后,应当立即赶赴现场,并采取必要的应急救援措施;
(六)建立电梯的维护保养记录和技术档案;
(七)进行电梯定期检验前的安全性能自行检查,出具自行检查报告,并配合电梯使用管理者做好电梯定期检验的申请工作;
(八)法律、法规、规章及电梯安全技术规范规定的其他安全管理职责。
第二十三条 电梯维护保养单位在维护保养中,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及时书面通知电梯使用管理者采取措施、消除隐患,发现严重事故隐患时还应当及时向电梯所在地的区县(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报告:
(一)使用未经定期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电梯的;
(二)使用存在事故隐患、报停、报废电梯的;
(三)违规进行电梯修理、改造的;
(四)其他危及电梯安全使用行为的。
接到报告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第二十四条 电梯机房、井道、底坑等建筑工程质量达不到标准要求的,电梯使用管理者可以向电梯所在地的区县(市)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投诉。接到投诉的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第二十五条 医院、幼儿园、学校、老年公寓以及车站、港口、商场、体育场馆、展览馆、公园等公众聚集场所的乘客电梯,使用管理者应当配置具有运行参数采集功能的电梯安全运行监测系统,并与维护保养单位建立的电梯安全运行监测系统联网。
新安装的住宅电梯应当配置安全运行监测系统并联网。
本办法实施前已投入使用的住宅电梯,在重大修理或者改造时应当加装安全运行监测系统并联网。
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对电梯安全运行监测系统的建立和运行进行统一指导规范。
第二十六条 使用电梯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使用明示不得使用的电梯;
(二)采用撞击、扒、撬等非正常手段开启电梯层门;
(三)拆除、破坏电梯的部件及其附属设施;
(四)乘坐超过额定载重量的电梯;
(五)其他危及电梯安全运行或者危及他人安全的行为。
第四章电梯的检验
第二十七条 电梯检验机构应当依法取得资质,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及电梯安全技术规范开展检验工作。
电梯检验人员应当依法取得电梯检验资格,方可从事相应的检验工作。
电梯检验机构及其检验人员应当客观、公正、及时地出具检验报告,并对检验结果和鉴定结论负责。
第二十八条 电梯的安装、改造、重大修理过程应当经电梯检验机构进行监督检验;未经监督检验或者监督检验不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
第二十九条 在用电梯的定期检验周期为一年。电梯使用管理者应当在电梯检验周期届满前三十日内向电梯检验机构提出定期检验要求。
发生灾害或者设备事故,电梯使用管理者应当通知电梯维护保养单位进行全面检查,确认影响电梯额定载重量、平衡系数、噪声、速度、加减速度、平层精度等性能指标的,电梯使用管理者应当要求提前进行定期检验。
未经定期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不得使用。
第三十条 电梯检验机构收到电梯检验要求后,应当按照电梯安全技术规范要求完成检验工作。
第三十一条 电梯经检验不符合安全技术规范的,电梯检验机构应当出具检验意见通知书,提出整改期限,整改期限一般不超过三十日,逾期未整改或者整改不合格的,自整改期满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出具检验不合格报告。
检验意见通知书应当在三个工作日内报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对整改情况予以监督。
第三十二条 电梯使用年限达到十五年时,电梯使用管理者可以委托电梯检验机构进行安全性能技术评估。
电梯检验机构应当提出继续使用、修理、改造或者报废的安全性能技术评估报告。
第三十三条 电梯存在严重事故隐患,无改造、修理价值,或者达到安全技术规范规定的其他报废条件,以及评估报告建议报废的,电梯使用管理者应当告知电梯产权所有者及时予以报废,并在报废后十五日内向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办理注销手续。
电梯使用管理者应当对报废电梯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电梯继续使用。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四条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对以下电梯实施重点安全监督:
(一)位于医院、幼儿园、学校、老年公寓以及车站、港口、商场、体育场馆、展览馆、公园等公众聚集场所的;
(二)故障频率较高或者投诉较多的;
(三)经过安全技术评估认定为需要修理、改造的;
(四)其他需要实施重点安全监督的。
第三十五条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建立电梯维护保养工作质量和电梯检验工作质量监督抽查机制。监督抽查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六条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每年向社会公布本市电梯的维护保养、检验等总体状况以及维护保养单位、检验机构的资质情况。
第三十七条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建立电梯安全监督投诉举报制度,公布投诉举报电话、信箱地址,受理有关电梯生产、销售、使用、维护保养和检验过程中违法行为以及电梯事故隐患的投诉举报,并及时予以处理。
第三十八条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依法履行职责过程中,发现违法行为、违反电梯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行为或者电梯存在事故隐患时,应当以书面形式发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指令,责令有关单位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改正或者消除事故隐患。紧急情况下要求有关单位采取紧急处置措施的,应当随后补发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指令。
第三十九条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依法履行职责过程中,发现重大违法行为或者电梯存在严重事故隐患时,应当责令有关单位立即停止违法行为、采取措施消除事故隐患,并及时向上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采取必要措施,及时予以处理。
对违法行为、严重事故隐患的处理需要当地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并通知其他有关部门。当地人民政府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采取必要措施,及时予以处理。
第四十条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实施电梯安全监督过程中,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移交住房城乡建设、工商、城管执法等有关部门依法查处:
(一)物业服务单位未落实电梯安全管理责任,对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指令拒不执行,需要对其资质进行处理的;
(二)电梯制造、安装、改造、修理单位被依法撤销许可后,需要吊销营业执照或者责令办理企业变更登记的;
(三)电梯安装、改造、修理所涉及建筑物属于违法建筑,需要依法查处的。
第四十一条 市、区县(市)人民政府及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依法组织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电梯事故应急预案,建立或者纳入相应的应急处置与救援体系。
电梯使用管理者应当制定电梯事故应急专项预案,并定期进行应急演练。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 电梯使用管理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一)电梯紧急报警装置未能随时与值班人员实现有效联系的;
(二)电梯停用一年以上或者停用期跨过定期检验日期的,电梯使用单位未封停电梯、未设置停止使用的警示标志或者未办理停用手续的;
(三)委托不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电梯维护保养的。
第四十三条 质量技术监督等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电梯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按照管理权限对有关责任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七章附则
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自20xx年5月1日起施行。
电梯事故的种类从20xx年开始,中国平均每年电梯事故起数在40起、死亡人数在30人左右。20xx年电梯万台事故率为0.26万台死亡人数为0.17。
电梯事故的种类按发生事故的系统位置,可分为门系统事故、冲顶或蹲底事故、其他事故。据统计,各类事故发生的起数占电梯事故总起数的概率分别为:门系统事故占80%左右,冲顶或蹲底事故占15%左右,其他事故占5%左右。门系统事故占电梯事故的比重最大,发生也最为频繁。
- 上一篇:课程改革措施
- 下一篇:家庭形成期的主要理财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