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9: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改革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程改革措施

篇1

参考文献:

[1]孙慰.烹饪原料知识(烹饪专业)[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霍力.烹饪原料学[J].旅游教育出版社,2012.

篇2

关键词 高校;生物科学;实验课;课程设置;现状;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3-0342-02

实验课教学是高等学校理工科专业重要的教学内容,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1]。作为生物科学专业也具有这一特点,实验课教学与理论课教学同等重要[2],在加强理论教学效果的同时,不能忽视实验教学的改进。虽然生物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是国内高等学校大多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造成实验课教师队伍建设和实验条件相对落后,验证性实验较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不足,没有紧跟学科发展的步伐[3]。实验项目设置既不能紧密联系生产实践,也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因为学生在实验课上学到的技能都是落后于实际生产,学生也清楚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生产实践的脱节,所以他们参与实验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打击,实验教学效果可想而知[4]。最后在实验课的组织上,目前我国生物科学实验课教学往往以大班为单位在相同时间、相同地点的集中式演示教学为主,根本达不到理想的实验课教学效果。

针对这些高校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弊端,笔者认为应将实验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并改进实验课课堂组织模式,改进实验项目,增强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 根据实验项目的性质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1.1 验证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主要验证理论教学中的原理、方法和结果等,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对于验证性实验,如一般的植物、动物形态解剖、分类实验,通过解剖,观察植物、动物的形态结构,并进行分类,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实验可以统一时间与地点,以班级为单位集中随堂实验的形式进行,便于统一管理。学生可以根据实验指导书进行操作,根据实验结果验证理论的正确性,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就整个生物科学的实验教学系统来说,验证性实验课的课时数应当安排得当,不应该超过总实验课时数的1/4。以4年实验课总学时480个课时来计算,不应超过120个学时。那么生物科学传统的实验格局将受到挑战。传统的动物学、植物学和微生物学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内容,在传统教学中占到总实验课时的1/2以上,因此如何压缩课时数成为主要难题。

笔者所在的学院在这方面做过很多尝试,也有了一些具体措施,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将传统验证性实验变为演示实验。这种方式将传统教学中学生动手变为教师动手学生观摩,可以现场观摩也可以将教师的实验视频做成课件由学生通过视频形式观摩。除保留少部分技能训练实验项目外,其他实验项目都可转变成演示实验,如动物学和植物学试验中的各种永久装片的观察等都可转变。二是将验证性项目整合。如动物学实验、植物学实验和微生物学实验有许多项目重合设置,可以在设置时考虑到这一点去芜存菁。三是将验证性实验重新设计成综合性实验。

1.2 综合性实验

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之后,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实验称为综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涉及面广,可以使学生了解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5]。在综合性实验的设置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原则。

1.2.1 实验项目设置应多种多样。应提供多种实验供学生选择。教师应考察学生在试验中的个人表现和协作能力。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经历选择项目开展实验。最好是以小组形式来开展,但是小组人数应控制在4~5人以下。实验不要求统一时间和统一地点,提供多种实验方案、材料和仪器设备供学生选择。比如可在分子生物学实验中设置“琼脂糖凝胶电泳法鉴定DN段”的实验,该实验综合了DNA提取技术、酶切技术、DNA含量测定技术以及电泳技术,实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如植物、动物或微生物,不同的试剂,如不同的核酸内切酶。这样每组实验学生做出的选择并不一样,但是仍然能考察他们的综合实验能力。

1.2.2 综合性实验是整个实验课体系中的重点。综合性实验课的课时比例应超过总实验课课时比例的1/2。

1.3 设计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是与生产紧密联系的实验环节。在设计性试验中学生对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自行设计解决方式。设计性实验考察学生综合多门学科的知识和多种实验方法的能力。设计性实验具有综合性实验的某些特点,但与综合性实验完全不同的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由于实验项目来源于当前生产实践,学生能感到所学知识在以后就业工作中的指导作用,学生会觉得学有所用,学以致用。设计性实验一般采用开放实验形式进行,将教学实验室变成公共实验室,由学生对实验的具体方案、实验步骤、仪器设备、药品试剂等进行统一筹划,并由学生自行完成试验结果分析。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进行创新。从而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细胞生物学实验:利用RT-PCR技术显示差异表达的基因的实验,学生可以设计显示某一植物、动物或微生物经过某种处理后差异表达的基因,也可以设计显示某一植物、动物或微生物同一组织在不同时期差异表达的基因,还可以设计显示某一植物、动物或微生物同一时期不同组织差异表达的基因。在具体方法上可以用一次性RT-PCR,也可以mRNA提取分离与RT-PCR分开进行,在引物的设计上,可以根据研究材料和内容,设计、使用不同引物。这样,由于学生选用的实验材料、实验方法、实验试剂等都不相同,实验的时间不统一,因此可以在开放实验室进行。设计性实验的总课时应占到总实验课时的1/4。

2 改进生物科学实验教学项目设置,将学生纳入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去

教师的科研也存在与实践的脱节问题,但是高校教师的科研设备往往不能纳入教学,教师的科研与学生实验课的项目设置脱节。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改进生物学实验教学项目设置,将教师的科研课题与学生的实验项目结合起来,形成 “项目式”的生物学实验教学,由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课题分出若干子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方向自由选择课题,在教师的指导和管理下完成实验课题。学生的实验项目与科研课题相联系,从而形成完整的课题体系,构成方向明确、内在联系紧密的综合实验系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意识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由教师指导学生向学校、教育机构、教育主管部门申报科研项目,鼓励学生投入到产、学、研相结合的实验机制中去,利用各种资源开展实验教学。

3 参考文献

[1] 杨毅敏.高校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1(3):87-90.

[2] 许征程,安静霞.高校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7(1):92-94.

[3] 杨国良,高瑞光.新形势下高校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学研究,2005,28(1):62-65.

篇3

1高校生物学专业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教学体系方面的问题

生物学内容繁杂,学生们不仅要学习动植物、微生物、基因、概率等知识还要对生物学原理有一定的了解。除此之外,还要求学生们能在实践中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当前高校对生物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生物学理论知识和实验能力,能在高校、科研机构等从事教学、研究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由于生物专业课程内容繁多,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可以讲授的内容有限,而学生的自学能力又不够,这就造成课堂上老师讲解完一个知识点之后发现学生还没找到书本上对应的内容的情况发生。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老师有时候甚至会对一些重点内容一笔带过,这样就造成学生所学知识体系不完整,学生面对支离破碎且繁多的知识点不知从何下手。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对生物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然而,在近几年中,世界上迎来生物学发展的黄金时期,生物学知识理论体系更新换代极快,对实验方法、理念方面进行的革新层出不穷。这势必会在今后教材的改革中有所体现。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生物专业学生们将会面临着既要学习好基础知识,又要重点掌握新工艺、新理论的格局。这对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

1.2课程设置上的不合理

直到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专业课程的开设还留有前苏联教育的影子,这种教学方式是根据专业来进行课程的配置,这种模式在专业技术学校发展的很好。但是,当前高校的教育理念是淡化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然而,就是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上,一些高校做的并不如人意。例如:有些学校过分强调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范围,想要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然而他们安排的课程过于宽泛,这就造成生物专业学生所学博而不精,看似哪一领域都熟悉,却是哪一领域都干不了。学校培养生物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初衷是好,但是一定要结合本校的师资力量及实验室实力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另外,社会对生物专业学生能力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变化,传统固化的课程设置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

2高校生物学专业课程改革方法

2.1改进教育理念,合理安排课程

高校要借鉴外校课程改革经验,尝试对本校已经严重满足不了社会需求的专业进行课程改革。基于生物专业知识更新快的特点,还有必要对生物专业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使教师了解到当今生物学的发展趋势,借鉴全球范围内生物专业教育的新方法,新理念,对已有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变革。在课程改革方面,要加大对陈旧课程的淘汰力度,开设一些引领时代前沿的生物专业课程。具体说来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尝试在讲课期间穿插一些科技前沿的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教师在讲授基因工程的时候,可以顺带给学生介绍美国“孟山都”公司,与学生探讨一下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等。这样灵活有趣的教学手法更能调动起课堂上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教师们常常结合生活实际教学,会让学生感到老师所讲的内容离自己很近,与自己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

(2)在课堂上举行小型的辩论会,例如:老师在讲基因这一章时可以先让学生预习,然后确定“转基因对人类的影响”的辩论主题让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在课下进行资料的收集,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安排学生进行辩论,让学生在激烈的辩论中了解转基因技术对人类生活造成的影响。

(3)合理删减课程。通过调查,笔者了解到生物专业大一开设的课程与高中生物有很大的重复性,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在大学里重新学习高中的旧知识是十分无聊的。鉴于这种情况,老师们要敢于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取舍,重点讲解高中没有学到的知识,并添加一些有趣味的生物实验,让学生在欢乐中学到知识。

2.2积极打造健康向上的科学研究环境

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和他们所处的科研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只有在一个积极健康的科研环境中教师教学才有动力。任何情况下,只要有竞争的存在,总会有高低胜负的差别。在竞争机制下管理科研人员,决定干部的任免已经成为高校管理的一种方式。竞争机制对科研工作的发展产生一种压力,利用好竞争机制,可以使这种压力转变为科研人员的驱动力。从学科改革建设的长远利益来看,人才之间的竞争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它主要表现出来的是积极的一面,有助于科研人员认识到自己的独特价值,增加他们的自信,让他们在竞争中认识到团体意识的重要,通过对先进人物和事迹的表彰,使他们获得认同感和成就感。同时,也有助于使他们摆脱工作的单调乏味,激发他们的教学热情。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事物的两面性,特别是不正当的恶性竞争,在通过竞争提高员工积极性的同时,也必须防止竞争过度,制定一些不切实际得目标。目标过高容易使科研人员产生急躁,怀疑自己能力,自暴自弃的情绪。进而产生悲观失望,恐惧竞争的心理,这样反而适得其反。不正当的竞争扰乱秩序,使人与人之间产生猜疑,隔阂,容易激发矛盾,造成恶劣的影响。所以,在生物专业课程改革中,领导们必须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积极打造一个健康的科研环境。受生物专业科研工作大环境的影响,学生们也能从中学到科研工作的精髓。打造特色学科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创新,而创新能力的大小则是由人才能力的高低来决定的。专业人才的先进管理理念,可以使本专业在迅猛发展中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学科优势。具体来说就是依靠专业的人才技术团队,凭借着他们敏锐的洞察力及时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引进到本学科改革中来。

3结语

篇4

关键词:高职;软件测试;教学改革

软件测试是伴随IT产业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兴工作岗位。不论目前还是将来,人才市场对软件测试人才都有很大的需求量。《软件测试》课程是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的一门新课程。这门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如果没有实验、实训环节的支持,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枯燥地讲解测试理论和测试方法,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和厌学情绪。《软件测试》课程使用的工具和测试的对象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软件产品,实验与实训课程的组织和实施有较大的难度,容易造成实验的随意性。我院在开设这门课程之初,按照学院确立的“针对市场设专业、针对企业定课程、针对岗位练技能”的办学思路,在办学模式、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与软件公司合作办学

经过调研发现,IBM软件学院推出的高校软件人才教育伙伴计划,旨在利用IBM公司在软件技术和开发工具上的优势与中国高校合作,培养软件人才。该计划中的《软件测试》课程是与高职院校合作,培养软件测试人才。经过沟通和协商,我们决定同IBM软件学院合作。我院通过选拔的方式对软件专业的学生组建软件测试班,IBM软件学院为我院提供师资培训、测试工具软件、课件和技术支持。通过这种合作,我们可以利用IBM公司在业界的领先地位,引进最先进、最实用的测试理论和方法,使用最流行的测试工具软件。软件测试班的学生除了系统地学习学校规定的公共基础课以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掌握软件开发的技能以外,还要学习软件测试理论和实践课程,掌握软件测试的岗位技能。学习结束之后参加IBM公司测试工程师的认证考试。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专业口径,还可以使学生在毕业的同时获得学校的毕业证书和IBM公司颁发的测试工程师证书。

(二)改革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

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我们摆脱了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将《软件测试》课程划分为四个模块分别组织教学。《测试理论》课程是理论模块,占64个学时,《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和《测试管理》等课程是实践模块,各占32个学时。

其中,《测试理论》课程系统地讲解软件测试的理论和方法。为了验证理论,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安排了需求分析和软件设计的UML建模、白盒测试、黑盒测试、系统集成测试等五个实验。理论课以一个软件项目的开发和测试实践为主线进行讲解,实验课选取了开发和测试该软件项目中的关键实践部分展开,帮助学生从软件开发和测试的实践中理解和掌握理论。这种安排使所有的测试理论和方法都能找到实践的依据。理论指导实验,实验验证理论和方法,实验与理论在同一个软件项目中融为一体。《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和《测试管理》等课程分别要求掌握IBM公司的功能测试软件(Rational Functional Tester)、性能测试软件(Rational Performance Tester)和测试管理软件(TestManager)三个软件测试工具的使用方法。这三种测试工具对应软件测试工作的三种重要岗位。通过学习和实训,学生将掌握如何录制、回放脚本,如何执行自动化测试和回归测试,如何设置和使用验证点,如何使用数据驱动,如何分析性能测试报告,如何设计测试用例以及如何管理测试过程等基本的软件测试岗位技能。

经过这种划分,理论模块集中讲解理论知识,为实践模块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实践模块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是教学的主要目的;实践模块的课时超过了理论模块的课时,反映了“实践为重”的思路。

(三)建立软件测试实训基地,实验和实训课采用项目教学法

为了确保实验课和实践模块的教学效果,在IBM公司的帮助下,我院建立了软件测试实训基地。IBM公司为我院提供了UML建模软件(Rational Rose)、功能测试软件(Rational Functional Tester)、性能测试软件(Rational Performance Tester)、测试软件(Rational Robot)和测试管理软件(TestManager)等。我院安排了专用机房,所有计算机的内存升级到1G以上。实验课的教学和实践模块的教学实训全部安排在专用机房进行。除了建立完善的软、硬件环境之外,我院还组织专业教师按照项目教学法的要求编写了实验、实训指导教材。

为了确保项目教学法的效果,我们开发出一个简化的学生选课管理系统。作为贯穿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实践项目,系统采用J2EE(Java 2 Enterprise Edition)标准技术,通过Web访问。按照软件工程的要求,我们编写、整理出开发过程的所有文档,包括用例图、用例描述文本、时序图、类图、源代码以及单元测试和系统测试的测试计划和测试用例等。由于学生熟悉选课管理系统的应用背景和业务流程,以该项目贯穿《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学过程,不仅指导、促进了理论和实践的教学,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转贴于

《测试理论》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两部分。理论教学以选课管理系统的项目开发和测试实践为主线。理论教学开始时安排两个关键的实验,指导学生对选课管理系统做出需求分析和软件设计的UML建模。学生通过这种开发实践,可分析、评估在开发模型过程中的错误,可以认识到软件测试在整个软件开发中的重要地位,从而避免对测试理论产生枯燥、反感和厌烦情绪。白盒测试、黑盒测试和系统集成测试实验都是针对选课管理系统或其中的子项目设计并执行测试用例。由于理论和实验在同一个项目中贯穿始终,理论和实验的教学自然得以统一。实践模块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岗位操作技能。我们安排选课管理系统作为《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课程实训的测试对象,《测试管理》课程也以该软件系统作为实训项目。采用同一个软件项目贯穿理论和实践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灵活地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四)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通过企业实习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

学生企业实习是我院确立的BPMM(Basic Platform and Model Menu,即基础平台+模块化菜单)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院学生完成全部的文化基础课、专业课和校内技能训练之后,根据学生本人自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审查的原则,经三方认可后签订联合培养协议书,学生参加企业的工作实习,按照企业选定的模块或企业修正后的模块进行学习,培养岗位技能,实现人才的职业能力与企业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在此期间,学生还要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我院先后与常州、苏州、南京、上海等地的软件园、中科院软件所、北京和佳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南京联创科技有限公司、常州富深协通软件技术有限公司、OKI冲电气(江苏)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建立了学生实习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学生的企业实习提供了良好的实习环境。到目前为止,我院软件测试班2004级学生已经全部安排到软件公司实习。

教学改革的效果

充分发挥了项目教学法的优势,实现了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统一选择合适的项目是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关键。我们之所以选择选课管理系统是因为该项目来自学生的选课实践且具有较强的启发性,有足够的空间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和运行测试用例,能够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测试理论》的教学中,以该项目的开发和测试过程为主线,一步步引导学生思索,探究软件开发和测试实践,在实践中理解并掌握知识。在《实践模块》的教学中,通过使用软件测试工具对该项目的软件进行测试,使学生掌握岗位操作技能。理论和实践教学在同一个项目上实现了统一,有利于学生自觉地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强化了实践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程改革以后,实验实训等实践课的课时超过了理论课的课时,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也贯穿了软件开发和测试实践等内容,体现了“理论够用,实践为重”的原则。学生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经历了软件系统从无到有的开发过程,领悟到软件测试在这个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他们对这门课的理论和方法不再感到枯燥乏味,而是主动地思索、探究和应用这些理论和方法。三个实践模块的实训使用的是软件测试行业应用最广泛的测试工具,熟练使用这些工具可以大大增加就业的优势。学生通过认证考试之后,将获得IBM公司颁发的测试工程师证书。这些措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培养了学生的岗位技能,实现了就业岗位“零距离”实行分模块教学,凸现了培养学生岗位技能的重要性。理论模块只讲解测试实践中实用的理论和方法,为实践模块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实践模块使用软件测试行业的主流测试工具,可使学生熟知的项目软件执行测试并使用测试管理软件对测试过程进行管理。这种实训是对真实软件测试工作的模拟,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这三种测试工具的用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到企业实训时,学生进入软件公司参加生产实习,在软件开发队伍中从事真正的软件测试工作。经过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企业实习等一系列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毕业之后不需要培训就能直接上岗。

深化了教学改革,为高职其他专业和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经验通过与IBM软件学院的合作,我们在短时间内跟踪到了最先进的软件开发和软件测试技术,掌握了主流的软件测试工具的使用方法,并顺利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成功地使用了项目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把加强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岗位技能放在首位,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学校周边的软件公司合作,建立了众多的校外实训基地,实现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与企业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密切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关系。这些改革措施为软件专业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经验,对其他专业的教学改革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史国栋,等.BPMM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与实践[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

篇5

课程安排是教育的基础,科学的课程设置是优化计算机教育的先决条件,而计算机课程教学是计算机人才教育的主要手段,就目前我国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现况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教师教学手段落后。一般高职院校教师在进行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时采取的措施就是先理论讲解、再实践操作,而且教师的教学手段没有变化,常年都是采取固定的教学手段,比如在教学顺序上没有强调实践性的作用,教师只是简单地利用高职院校现有的计算机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而且常常会出现两三个学生共同利用一台计算机进行实践操作的情况,这样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层次不齐。高职院校的学生质量与本科院校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层次不齐,其对于知识的需求程度不同,尤其是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渴望程度相对不高。

1.3 教材选择不当。计算机类教材种类繁多,知识结构、内容都存在不同,并且不同的课程教材针对的学生文化程度也不同,尤其是在当前我国教材市场种类繁多而又质量高低不同的复杂环境中,有些高职院校在选择教学材料时存在一定的私利性。比如会选择本校某些教师编制的教材,而往往这些教材的质量不高;或者他们在选择教材时过分的注重教材的质量而忽视高职院校学生的接受能力。

1.4 教学实践操作环节缺失。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在专业技能的实践应用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现在的课程教学过程忽视对学生的技能培训,学生在毕业之后虽然具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理论知识等,但是具体到工作岗位之后他们就不能熟练的将自己的内在知识转化到岗位中。再则计算机考试的方式也比较简单,对学生的考试主要有理论考试与计算机操作两部分,如果理论考核所占分值过重,就很容易造成学生只要在考试前的一段时间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即可达到考试要求分数。

2 计算机课程教学实践性改革措施分析

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是系统性教育,深化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高职课程改革要分析学生的岗位要求,以学生的职业技能来设置课程教学环节,建立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教学模式。

2.1 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

在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方法选择上要侧重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具有实践操作性的专业知识,因此教师在计算机课程的教授过程中,要选择与实践操作联系紧密的知识单元重点讲解,尤其是那些和日后工作岗位要求相关的知识。同时教师也要积极进行教学创新,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理规划学生的学习思路与应用技术手段。通过实践操作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将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与分析,帮助学生提高对知识的认识。

2.2 开发多元化的授课模式

教师要拓展授课模式,可以采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项目教学等多种模式实施教学。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研究方向,发展自己的特长如网络研究方向,计算机硬件方向、网站前台设计或后台编程等。

2.3 加强考核认证机制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重视,高职院校应对其考核机制进行改革,将学院考试考核改革为国家级的计算机等级取证考核,使每个学生都对计算机课程重视起来。

3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针对非专业学生的教改

3.1 实施分层次教学。高职院校教师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建立不同的教学内容,比如有的学生可能在入学之前就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而所要教授的基础知识他们如果在熟练的掌握之后,可以允许学生不来教室参加理论学习,但是他们必须要通过事先设置好的各种考核。

3.2 资源库的建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各种计算机基础知识放到专门的网站上,由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时间与地点进行相应的学习,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开设网上授课制度,为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参加学习的学生提供一种便捷的学习途径,并且可以实行网络学习成果测试制度。

篇6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人才;改革措施;地方院校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改革由“中国制造”转为“中国智造”,因此带来了大量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创新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方向。地方院校承担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的责任。而计算机应用课程作为一门基础的、应用广泛的、重视动手实践的课程,如何对该课程实施有效的创新教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基于多年的课程教学实践,我们提出了适合地方院校实情的计算机应用创新教育改革措施,以供广大地方院校学习参考,具体如下。

二、地方院校计算机应用课程创新教育改革措施

地方院校计算机应用课程是一门通识课,主要讲解计算机组成与工作原理、办公软件、网络等内容。每一个教学内容都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下面就具体措施讨论如下:1.计算机组成与工作原理部分。这一部分首先通过收集网络上的计算机工作原理和未来计算机的一些视频,播放给学生看,给同学们直观的认识。然后讲解每一计算机组成部分的功能和参数。之后让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导购网站,如京东、中关村等完成三种不同档次在预算范围内的计算机的配置单。如9000元内的面向专业图像制作的计算机,6000元的中档机,4000元的低档机。学生一是要了解需求,二是要利用所学的组成原理知识,三是要利用所学的参数评价标准。完成后,学生将配置单交给老师,由老师评分。对评分较高的配置单,由老师向同学们点评、讲解。这样的配置单任务,能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贴近实际,由学生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力。2.办公软件部分。目前常用的办公软件是Office,而其中的Word、Excel、和PowerPoint最为常用。对于Word而言,教师可以通过求职表格、规划方案、杂志编辑、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以案例形式讲解其中文字编辑美化、表格编辑美化、图片编辑美化等效果的操作和实现。学生动手完成自己特色的求职表格、规划方案、杂志编辑、宣传手册等。教师考查其中使用的操作技巧、美观程度、创意程度,对学生完成的作品进行点评。这些作品首先由学生完成后上传到世界大学城,然后教师对应进行点评。对于好的作品,教师做出推荐供全体学生学习。这样一是形成创意的观摩学习,二是形成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对于Excel而言,对于这一部分的创新教育,可以采取教师讲解报表的制作、统计分析表、学生成绩表等表格,重点是公式的应用,格式的美化等。学生动手完自己特色的求职表格、规划方案、杂志编辑、宣传手册等。教师考查其中使用的计算技巧、美观程度、创意程度,对学生完成的作品进行点评。类似地,这些作品首先由学生完成后上传到世界大学城,然后教师对应进行点评,特别是一些新颖的数据分析和图表的应用,如对学生成绩分析表采取同时能反映学生月考平均成绩变化率和月考平均成绩分的双轴图表就比分开成两个的更加美观和有创意。对于好的作品,教师做出推荐供全体学生学习,对于其中的制作难点和技巧进行分析和点评,并要求学生设计完成具有自己创意和特色的数据分析功能。对于PowerPoint,首先采取教师讲解工作汇报、招生宣传资料、学校风景介绍等演示文稿的制作,重点是素材的选取,布局的设计,配色的搭配,格式的美化等。学生动手完自己特色的工作汇报、招生宣传资料、学校风景等,也可以是自由选题,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完成自己的作品后,同样上传到世界大学城,再由老师点评。对于优秀的作品,由教师推荐并分析其中的特色和技巧。通过老师引导,学生创意制作,师生互动点评等方式,Office软件的教学不仅生动有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鉴赏能力。3.计算机网络部分。这一部分的创新教育采取“做中学”的方式。我们采取的是要求学生制作自己的世界大学城空间,空间的设计和美好需要应用到网络标记语言。同时关于空间制作和美好有很多网络资源可以利用,也要用到网络搜索功能。学生空间主要展示自己的学习情况,不仅仅是专业课程还可以是自己的爱好和生活情况,需要设计、制作或收集图形图像,flash,视频,电子资料等多种素材,然后利用大学城空间语言进行设计与美化。制作后的大学城空间由老师进行评价打分,对制作优秀的空间进行推荐交流学习。通过学生对学习空间的制作,可以发挥学生的个性,将网络知识进行“做中学”,在通过评比式的交流互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我们这些措施已在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教学过程中实施了3年。从实施的效果来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三、结语

计算机应用课程作为一门通识课程,在地方院校进行创新教育改革对培养创新人才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该课程实施一套基于内容的改革措施,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的。这套措施适合推广到其他地方院校进行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黄宏博,李颖.《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与模式改革探析[J].高教学刊,2017,(1):56-57.

[2]彭昱忠,元昌安,宁英烈.地方高校培养拔尖应用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新途径[J].Research&ExplorationinLabo-ratory,2016,35(9).

篇7

关键词: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一、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机械类学生通常在第5学期进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该设计是学生学完工程制图、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课程后完成的一门较为综合的课程设计,同时,这也是为学生毕业设计和今后工作后机械设计能力培养奠定一定基础。但是长期一成不变的课程设计时间和题目,以及传统的教学模式,早已不能满足现代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

1.传统的课程设计时间短。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通常是在《机械设计》课程结束以后的3周内进行,在期末的这3周中学生考试科目较多,很难集中精力集中时间做好课程设计。由于目前招生人数的增加,而指导老师的数量并没有增加,这就造成了老师精力不足,最终导致课程设计的质量越来越低。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保证,导致学生思考问题不认真、不周全,照搬照抄,计算绘图盲目仓促,难以达到课程设计所设置的目的要求。课程设计由于时间紧张,工作量大,老师不能及时地鼓励学生的创新设计,从而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对于学生单一的、不协作的课程设计,时间紧张,思维狭窄而受限就更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才能。虽然有一些学生有好的想法,但是没有充足的时间考虑,加上老师对学生的监管不到位,没有老师的认真点拨和指导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限制。

2.课程设计题目陈旧、缺乏创新。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通常选择一般用途的机械传动装置或简单机械。通常以齿轮减速器或蜗杆减速器为主体的机械传动装置作为设计课题。因为减速器包括了机械设计课程的大部分零件,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传统的课程设计重点是巩固和加强所学的理论知识,设计题目和给定数据多年不变,只需要按设计任务中给定的数据、方案及规定的设计方法完成一定的工作量即可,这就导致了相互抄袭的后果。学生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教师缺乏新思维,师生同受其害。同时,传统课程设计题目与专业、毕业设计相关度不大,使得学生所学专业课程无用武之地,缺乏学习兴趣,设计与专业课程学习不同步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和充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考核方式较为传统死板,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对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也过于简单,学生最后提交的是图纸说明书等纸质材料,由于学生考试的穿插,加上期末老师的年终总结任务较多,用于集中指导的时间少,教师只凭印象批阅说明书和图纸,自行决断,确定最终得分。整个课程设计过程前期组织动员工作准备不充分,缺乏师生的交流与互动,对学生的监督与管理不严,部分学生的抄袭很难评判。考核缺乏标准性和透明度,助长了懒惰学生抄袭的不良风气,影响了勤奋好学学生的积极性,严重违背了课程设计教学的初衷。

二、改革手段和方法

针对目前课程设计学生态度不积极、时间较短、流于形式等现象,我们就本科生专业实习提出“长时间课程设计”的概念,即在机械设计课程初进行持续近一个学期的时间,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锻炼学生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概念通过近几年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有些方式仍需继续探讨。

1.采用“化整为零”法。通过将课程设计融入平时课程作业中,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时,有的放矢,应用所学知识完成课程设计计算工作;课程设计中先进设计方法和手段的训练,使学生在实践中应用设计软件,掌握三维建模知识,了解虚拟装配过程。在平时上课时完成课程设计的计算部分,课程设计节省的计算时间用于对学生的应用现代设计软件,开展先进设计方法训练及应用;增强实践性环节教学,建议实验室允许学生借出减速器模型,在课程设计室内使用,从而通过先进设计方法训练和增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设计能力和综合素质。“化整为零”法推动课程设计的改革。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不减少学生的设计工作量的前提下,采用“化整为零”法来完成课程设计任务,就是在开始讲述机械设计部分的时候就把课程设计任务书发给学生,将课程设计的部分计算内容(如带传动设计、齿轮传动的设计)放在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时,作为课外作业布置给学生,这样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老师在日常教学期间通过批改课程设计作业,及时地发现学生的计算错误或不合理的设计,督促学生及时改正。

2.在课程设计中引入现代设计软件,提高学生的兴趣。学生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已经学习了Auto-CAD,但是没有把它与具体的工程设计结合起来。我们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课程设计中以不同的方式把计算机CAD技术应用到设计中,鼓励一般的学生能够进行零件的平面CAD绘图,对于基础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对零件进行三维CAD绘图或者运用UG、Pro/E、SolidWorks软件绘图,也可以在电脑上完成装配图的绘制。机械设计基础的课程设计并不是孤立的,它不仅是与任课指导教师有关的教学活动,也是在先修的相关课程基础上的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可在设计中聘请制图、公差、力学等相关课程的教师,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加强业务指导,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和素质。

3.结合机械创新设计第二课堂,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避免设计的雷同,采用多题目、多数据,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3~5人,经小组成员民主选出组长全面负责设计工作,小组各成员按照自己的学习优势进行合理分工:数据计算与整理、查阅手册资料、绘制图样、三维造型与装配等,每人各负其责,独立完成,但要数据共享,步调一致。由于学生缺乏实际经验,往往需要对某些结构不够合理的地方进行多次修改,采用软件只需修改零件某个参数的数值即可完成整体修改,方便省时,且整个设计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设计的内涵,并可以直观地看到自己的设计成果,增强学生的成就感。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根据设计对象的不同和设计过程中随时出现的具体问题,针对年轻人思想活跃的特点,鼓励学生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与方法。此外,在设计节点组织学生相互间互查,以提高其对技术文件的审核、鉴定的能力,以及对工作精益求精的态度和责任感。采用第二课堂和课程设计想结合的方式,设立专项基金,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激励其进行创新性实验研究。根据所申请项目的内容及课题完成情况进行审批,给予一定额度的资金支持并配备专门教师给予指导。对于特色较为鲜明、成果比较出众的项目资助其申报发明专利、撰写论文和参与学术交流,并优先推荐评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出台措施,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给学生提供广阔的自由发展平台与空间。

4.结合科研项目提高教师的积极性。这虽然加大了教学的难度,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工程功底,但既满足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又可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让学生体会到机械设计中既要参考原有样机,又要积极思考,有所创新,对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和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都非常有益。需要注意的是选题的适当和题目的相对稳定,并设立合适的考核节点,对课程设计的全过程进行约束和监督,以利完成课程设计的教学要求。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伊始,即下达设计任务,通过系统的设计任务将原教学内容中相互独立且略显繁杂的知识点联系起来,置学生于实际的工作情境之中,使其切身去解读一个机械装置的实际设计过程,并掌握由此所涉及到的原理、知识以及问题解决思路和方法。带着问题来学习课程,设计中每一步结果的取得,无论是数据还是结构,都与教学的各章节密切相关。在教学中进行实际工作的演练,是抽象知识与具体行动的有机融合,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锻炼学生的实战设计能力,培养全面的设计素质,为课程设计的顺利完成奠定良好基础。

三、结论

经过几轮的课程设计实践,本项目取得如下成果:

1.针对学生能力,开展分层次教学,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利用课程设计的平台锻炼三维建模能力,二维绘图能力,并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2.以“做中学”的模式让学生自主自发学习应用先进的设计软件,一方面提高了他们软件水平,另一方面,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和主动性,促使他们掌握了一种有别于死记硬背的新的学习方法。

作者:李霞 陈建萍 魏敏 葛云 单位:石河子大学机械电气工程学院 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与机电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郝秀红,邱雪松,王琼,等.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初探[J].教学研究,2011,(03):51-54.

[2]易传佩.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融入课堂教学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7,(14):20-21.

[3]成经平,林建华.提高“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的探讨[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2,(05):59-61.

篇8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新课程 教学改革 现状 改进措施

新课程的全称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做出的改进。与初中阶段的课程相比,高中阶段的数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大幅度提高,因此也对高中数学教师的数学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高中阶段的必修课之一,数学一直是一门基础性强、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有着重要作用的学科。在这种背景意义下,实行课改是必要且明智的,只要高中数学教师能够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进行合理的数学教学工作,那么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必将得到很大提高。

一、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

(一)教师不理解实行新课改革的原因

虽然实行新课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依然有很多高中数学教师不知道实行教学改革的意义何在,尤其是那些在教育改革之前被称作“优秀教师”的教师队伍,根本就没有思考过为什么要推进新课程。导致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上自教师,下至学生,都认为学生分数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我国教育机构推行新课程的目的正是推动素质教育,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自身能力,并学以致用,这正是数学教师没有认识到的问题,因此造成了一些教师不理解实行课改的动机。

(二)教师对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不重视

新课程的数学教学目标在于培养人的思维能力,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数学教育在高中教育中占有比较特殊的地位,它帮助学生形成严谨的逻辑思维模式,使学生能够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这正是很多高中数学教师忽略的问题[1]。高中数学教师为了实现学生更好地应对考试的目标,根本无视新课程实施的意义,本末倒置,完全没有对课改的目标保持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导致现在很多学生依然只可能成为优秀的考生而非优秀的人才。

(三)教师对改革后的教学研究不到位

既然是改革,那么肯定有很多和以前不一样的东西,然而现实是很多高中数学教师,尤其是年纪大、资历深的数学教师根本不关心改革后对教学方式要求上的变化,而是依然自顾自地按照以往的套路进行数学教学,他们这种对教学改革不闻不问的行为使得教育部门千辛万苦研究出来的新课方案毫无施展之地。

(四)教师不习惯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法

教育改革的理念在于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过去那种概念+公式的套路已经不适应现在的教学要求了。但是任何人对于改变都会有一个适应过程,对于曾经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高中教育的中流砥柱人物来说,要他们适应新的、先进的教学方式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很多优秀教师从事教育事业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固有的方式和思维已经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他们的脑海中,想要适应和以往完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很多优秀的数学老师为了研究出一种快速、高效的教学方法几乎耗尽毕生精力,突然让他们抛弃之前已经被证明是成功的教学方案而适应新的教学要求谈何容易。

(五)教师无足够的信心应对改革挑战

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按照以往的教学套路授课的优秀数学教师可能会发现他们的教学方法已经难以适应新的课程要求,曾经优秀的教师可能就会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失去信心。这种挫败感不仅表现在对自己能力的怀疑上,还表现在对新鲜事物的接受态度上,很多教师会觉得自己的定式思维无法再接受新的教学方式,对接受新课程完全失去了信心。

二、针对高中数学教学新课程改革成效不明显的改进措施

(一)拓展教学的思维

新课程在剔除掉以前不合理要求的同时,也加入了一些新的要求,面对新的要求就必须有新的思路顺应它,所以对于高中数学教师来说,拓展数学教学的思维是适应新课程最有效的方法。对于非常优秀的数学教师来说,他们已经具备浓厚教学功底,所以应该更容易开阔眼界、拓宽思路,研究出新的教学方式。

(二)衔接好初高中数学教学

初中数学是学习数学思维的入门阶段,而高中数学则是提升数学思维的关键阶段,很多学生从初中一路走来,会发现自己难以在短期内适应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这时数学老师就应该在学生的高一阶段以讲解数学的基础知识为主,因为只有基础牢固了,在学习后面的内容时才会更轻松。

(三)教师融入到学生当中

师生互动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良方。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融入到学生当中,倾听学生的观点和想法,根据学生的兴趣应用相应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2]。对于很多思想传统的教师来说,融入学生似乎并不容易做到,因为他们习惯了自己高高在上,但是他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种教学态度是无法满足新教育体制的要求的,必须对自己的思想作出改变以顺应时代的发展。

(四)运用课堂导入的教学方法

课堂导入是新课程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高中数学教师在数学课的开始阶段可以采用新颖有趣的导入教学方法,快速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到课堂上,同时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这样,数学教学效果就会显著增强。

(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的确,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所以高中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逐渐摆正自己和学生的位置,不能再如以前那样,上课时只管把知识点和思维方式讲一遍,而是要更多地带动学生思考、自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未知。

(六)教学内容要贴近现实

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人才,人才的作用在于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所以教学一定要结合实际。在高中数学课堂上,老师所教的、学生所学的每一个知识点其实在生活中都是有体现的,老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点,以最贴近现实的态度教学,为社会培养真正的人才。

三、结语

实行新课改的根本目的,在于使教育更具现实意义,更顺应时代的发展,高中数学教师在日后的教学中不断向新课程的标准靠拢是必然趋势,也是对社会、对国家负责任的一种态度。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措施;师资素质

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尤其是对小学语文老师的师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师范类院校对于小学语文老师在专业课程上的培养,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小学语文教育水平较低的现状,要求高校要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多方面、有针对地培养新一代的小学语文老师。具体措施如下: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

课程改革的进行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思想基础,主要体现于建立专业课程评价系统和导师制度,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具体要求是在实际教育培养过程中要注重主观思想与客观行为的统一,促进师范生的多方面发展,从而满足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要求;要努力提高师范生的专业化水平,提高专业素质,坚持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客体,对学生实施最专业化的教育,尽可能地提高师范生的专业水准。

1.建立健全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网络系统

要积极鼓励广大师生经常性地参与到这一评价系统中去,及时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活动,可以成立相关课程的专家组,不定期地到课堂上听课,并结合听课的情况,综合汇总,认真分析研究,进一步鉴定评级系统的实际效果,这种做法能够更好地了解实际的效果,确定好老师与好课程的标准。

2.建立导师制度,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

导师制度是促进师范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手段,倡导老师的自由发挥,以名师的身份进行教育。学术界有句话叫“学术是生命”,这一口号在具体的实践中不能仅停留在表面,必须加以落实,要求学校积极鼓励和激励高学历、高素质、高职称的教师带头搞学术研究,老师只有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才能带领学生在新课程改革中进行必要的探究性的学习。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会激发学生的潜能,老师的思维方式、角度及个人思想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主动地去效仿。

二、构建“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核心课程体系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教育的主要特点,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来说最主要的作用在于让学生打基础,必须要实事求是,抓好两大方面:(1)汉语言课程、教育学、社会学等多种从教技能的训练课程,增加小学语文老师的知识储备,掌握基本的从教技能;(2)文学课程,这是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必须承担的内容之一,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文学思想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的完善和提高,拓宽精神世界,初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增强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性导向,增设研究性课程

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中存在很多假探究性的教学模式,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改革的初衷,必须加强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性导向,弘扬真正的学术研究精神,增设研究性课程。

1.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倡导科学研究的精神

在语言课程中,可以穿行普通话与地方方言的比较性学习,引出趣味性的言语以及具体句子中的语法和句式,并研究这些方面对语言发音的影响。在技能课程教学中多增设一些具体案例的研讨。这些内容的增设能够起到很大的好处,(1)有利于改变师范生的思想,促进其在具体的教学中从教学效果需要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有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提高教学质量;(2)有利于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养成会思考、勤思考、多思考的好习惯,提高他们对专业课程研究的兴趣和动力,不断扩大自身的知识面。

2.增设具有研究性的课程

可以适当增设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课程,这一课程以语文教学理论为基础,并进一步加深了这一理论,具有加强独立性的作用,是一门技术性的课程。其教学的过程老师应该设置真正的、具有研究意义的问题,形成正确的研究意识,提出的问题或者设置研究课题具有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的功能,最终的效果是提高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与能力、独立思考与团结协作的能力,

有利于将老师、教学资料、学生紧紧结合在一起。

因此,要想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必须正视小学语文老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着力建设一支专业素质强、教学技术精、教育理念先进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吴舜华.对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基础教育研究,2010(04).

篇10

[关键词]高校 美术理论 教学改革 措施

作为特长生的艺术院校或高校艺术系的学生,他们对于自己从事的美术专业或较为感兴趣,孜孜不倦的刻苦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但是相对于专业绘画课程的理论课程,学习起来就感觉枯燥无味,学生要么经常旷课、逃课,要么在理论课堂上睡觉、玩手机、做其他作业等,教师也懒于过问,认为大学生靠的是自觉学习,只要自己尽职尽责、问心无愧就行了。如此以来,美术理论课程的教学形同虚设,尤其是现在普通高校艺术学院扩招,导致美术理论教学都是集体上大课,一个班往往几十人甚至上百人,教师只顾自己的讲授,也顾不上课堂的秩序或所谓的教学效果,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的失败,学生对于学过的美术理论知识掌握的寥寥无几。对于那些考研学生只能从头自学美术理论,可谓是书到用时方很少。本来这些艺术生的文化成绩就很差,再加上他们上大学后更是重技能不重视理论,文化知识与艺术理论素养的严重缺乏,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成为画匠,成不了高水平的画家。如何改观这种尴尬的美术理论教学局面,很多美术理论教师也在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转变教学态度,更新教学观念

作为美术理论教师在美术理论知识传授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教师的教学态度至关重要。教师自己如果抱着不负责的态度进行教学,就会导致学生懈怠于理论学习,他们自己就认为美术理论课程可有可无,认为只要学会绘画技法进行绘画创作就行了。作为从事美术理论教学的老师,首先从思想上对大一学生进行教育,教育他们如何做人做事,懂得珍惜大学时光,不能浪费父母花钱买来的每一节课学习时光;教育他们进入大学不是来享受的,而是来学习更多更有用的知识,为毕业工作积累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教育他们学习征程刚刚开始,让他们了解一些国外大学学习理念,人生最重要的学习阶段不是初高中而是大学,剔除他们贪图享受的思想和准备懈怠的念头;教育他们具备一定的美术理论知识是必要的。一个艺术家的艺术理论修养的高低决定他未来的发展,没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和艺术理论修养,就不会有很大的发展。作为一个身高为范的教师,一定转变教学态度,自己首先不能放松对于学生学习要求,在开头的第一课就要搞好思想教育,自己带头从不迟到、旷课、早退,从不耽误学生一节课,课堂教学认真负责,把高中阶段学生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一直延续下去,不给他们一个过于放松的机会。在教学上积极改变以往陈旧过时的教学观念,积极融入现代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时更新教学观念,使自己教学紧跟时代,不给学生产生教师观念落伍的思想,师生之间那种年龄之间的所谓代沟尽量减小或消除,让学生从教师身上学习到更多、更新的思想观念和知识,学生就会尊重你、敬仰你、学习你,对你所从事的美术理论课程自然而然从事学习兴趣和动力。

二、积极更新陈旧的美术理论教学方法

作为一门比较枯燥无味的美术理论教学,如果教学方法一成不变,必将导致学生的厌倦。艺术生本来文化功底就比较薄弱,尤其是现在艺术生很多是因为文化课差而转入艺术学习的,他们很多通过走捷径进入本科院校,所以他们开始学习美术理论课不仅枯燥带来的厌学,更多的是他们听不懂这些比较深理论知识,从而不想学进去。那么教师就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着想,这样让学生对所学的课程产生兴趣。大一下学期一般开设《中国美术史》和《外国美术史》,这2门美术史论知识相对来说知识浅显易懂些。如何在大一阶段激发学生对新鲜知识的渴求欲望,对解决学生畏惧理论心理起到关键作用。教师在讲授《中国美术史》时,结合生动有趣的历史知识和美术典故,用讲故事的方法,生动有趣的灌输美术史理论知识,把中国历史典故和美术典故加进平时的课堂教学之中,采用一些幻灯片把生动的中国历代美术作品展示给学生看,利用美术欣赏的方式边欣赏边讲解美术史论,学生一定会在生动的讲故事当中欣然接受美术史知识的熏陶,从而不自觉的喜欢美术史的学习。当学生学完中国美术史之后,再进一步学习外国美术史就相对的容易多了,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美术史论的教学方法适宜于美术生初学美术理论阶段。

在讲授外国美术史时采取同样的方法和手段,利用多媒体手段放映大量的美术作品和美术影像资料,让学生了解更多西方国家各个时期的代表画家和作品,极大丰富学生美术理论知识储备。通过这2门美术史论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美术理论知识,在大二阶段进一步学习《美术概论》或《艺术概论》就容易的多。对于艺术概论的学习,同样结合美术史论的知识,边学习一些艺术基本概念、艺术流派、艺术创作等理论知识的同时,教师同样可以结合艺术欣赏的方式,给学生一种直观形象生动的理论讲解,不要为理论而理论的教学,那样很容易把课堂上得死气沉沉。在大三阶段从事《中小学美术教材教学法》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教师讲完理论教学内容后,通过网上美术教学视频的演示和教师自身的课题教学演示,让学生学习和评价优缺点,然后让学生自己制作一课时的课件进行试讲,师生共同点评,这样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通过实践来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能力。总之,美术理论课程的教学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实践,既学得了理论知识,又很好的把美术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改变了以往那种沉闷的完全理论讲授的局面,让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

三、改变落后的美术理论教学模式

过去理论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很多美术教师本身就缺乏艺术理论修养,认为培养学生创作出来的作品只要能参加省级或国家级展览就是最大的成就了,他们不明白艺术作品的创作需要艺术理论的支撑。现在高校艺术理论教学还是采用以前那种集中的大课形式,几个专业的学生在上公共美术理论课程时都是挤在一个大教室里,学生上课完全是应付式的,由于学生人数过多,教师也顾不过来,学生在课堂上聊天的、睡觉的、上网的等现象很多,教师只顾自己一味的讲授,下课后教师、学生各走各的路,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严重滞后。教师不妨打破这种传统的固有模式,采取有效的大课与小课结合的形式。在大课上,教师集中讲授每章重难点,然后布置学生自学后面的新内容,把不同专业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利用各专业闲暇的课堂时间,集中给每个小组上课,在小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采取公平座谈交流的方式进行美术理论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给以解答,也可以是学生提出疑难问题或答疑,教师给以解答。对于一些有分歧或歧义的问题,师生展开讨论,直到弄明白为止。这种平等的探究式教学,很好解决了师生以谁为主体的问题,学术上问题的讨论和交流应该是公平公正的,不该教师是权威的问题。把不同专业的学生分成各个小组,很好解决了大课上的因材施教的问题,也避免了那种颇为应付式的学习方式。同时也解决了学生无法集中上课的时间,因为不同美术专业学生上课时间都是不一致的,所以利用小组上课形式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空闲时间来上课。虽然教师的工作量加大了,但是教学质量提高了,教师的劳动强度减小了。

四、改变美术理论的考试制度

关于美术理论考试制度一直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一般都是在学期期末进行一次总测试,从试题库中取出一份试卷打印出来给学生进行考试。平时成绩按照20%计入期末总成绩,期末测试按照80%计入总分。即使如此,所谓的平时成绩也不过是一种形式,要么成为期末考试不及格成绩的补救措施,这种考试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不能真正考核学生的真实成绩,往往造成不公平的现象,那些平时不学习的学生,在最后要么突击性的死记硬背考得高分,要么就是利用各种作弊手段抄袭高分,结果那些真正用心学习的学生反而考不过那些不爱学习理论的学生,其结果造成了很多学生不再用心学习美术理论,他们都学会了期末抄袭和死记硬背。这种考试弊端一定要根除,否则对于美术理论的教学改革极为不利。那么如何真正考核出学生的真实成绩呢?这就要真正把平时的学习效率重视起来,教师不妨把很多因素考虑进去:平时的出勤率、课堂的学习态度、平时的学术交流、课堂上的回答问题、艺术理论的实践、期中期末的考试成绩等等因素结合起来,最终给出一个公平公正的总成绩,虽然改革之初增加了教师工作量和评定难度,但是对于最终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风气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后的教学轻松得多了。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是比较关注于自己的学习成绩,因为各科的最终成绩高低决定了他们能否获得国家励志奖和学校的奖学金,所以成绩评定的公平公正影响着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

总之,高校的美术理论教学只有加快教学改革步伐,积极改革落后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不合时宜的考试制度,转变教学态度和更新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理论的兴趣,方能适应新时期教学改革的要求,方能与时俱进,提高高校的美术理论教学水平,为我国的艺术教育培养更多更合格的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凡.高等师范院校美术理论课程教学浅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04

[2]廖溪、曾霖华.高师美术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设想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2

[3]罗奋涛.高师美术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设想与实践[J].艺术教育,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