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学习性研究成果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9: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一学习性研究成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一学习性研究成果

篇1

关键字:高级思维过程;高一化学;自主学习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07-0001-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上海市二期课改新教材于2006年9月在高一全面铺开。之前,我校并不是二期课改的试点校。今年,对于每一位教高一的化学老师来讲,都面临着熟悉教材结构、教学内容,落实新的观点,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重新备课的重任。

1 研究的背景

在第一章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在讲课时增加很多知识性的内容。要引入物质的量(在教材中以资料库的形式出现,其实每个班上只有4、5位同学在初中接触过物质的量),并要求学生会熟练地运用物质的量的概念来理解宏观世界的质量和微观世界中微粒数的关系,会用物质的量来进行计算,包括过量计算。进一步整理物质的分类和物质的变化。且第一章中无实验,一上来就是长达10页的原子结构探究史。

“三年前,在全区对试点教材使用一个月后的情况调查中,学生把化学列为最不受欢迎的课”。教研员如实说。

进入第二章――“开发海水中的卤素资源”,我发现学生学习知识的份量并没有减少,且全为新课。从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来看,涉及到电离理论,氧化还原理论,离子反应方程式中的置换和复分解反应的书写。从元素化合物来看,涉及到氯、溴、碘单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制备及用途,漂粉精和水的消毒,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制备、性质及用途,氟的单质和氟化氢的性质(补充),卤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从实验探究来看,涉及到学生实验:粗盐提纯和从海带中提取碘;教师演示实验:电解饱和食盐水;课内探究实验:氯气的性质,实验室制氯化氢气体的气体实验室制法规律,比较氯、溴、碘的化学活泼性。从计算来看,涉及到气体摩尔体积。

而原本在一期教材中,要在高一第四章才学习卤素。其间,不涉及到电解,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概念和正规书写(尽管在课本中也出现离子反应方程式),氢氧化钠的性质,粗盐提纯和从海带中提取碘,电解饱和食盐水,气体摩尔体积。但是多了化学键中的离子键和共价键。

比较而言,知识量还是较原先多,且分散,涉及到高中阶段许多重要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卤族元素牵涉到很多的方程式,实验份量的加大,溶解、过滤、萃取、升华、蒸馏、蒸发、结晶、洗气、干燥等实验操作及气体实验室制法的完整流程与比较。

2问题的提出

一般而言,初三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是浓厚的,因为初三有许多的化学实验,且研究的物质形象、具体,理论内容较少,学习时间较充裕。

进入高中,总的课业负担加重,科目多。就化学而言,难度提高,知识容量大,探究内容多。对于一所首批被评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学校的高一新生而言,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希望能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化学的方法,并有针对性地找到基本概念、理论、元素化合物、实验、计算学习中的对策;他们中的少部分人会思考如何能进一步利用课内外时间,去整理自己对于化学每一章的学习,做到章章清;他们中的更少一部分人能较清醒地知道自己面临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措施。但他们每个人都渴望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高中的化学学习,跟上且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希望能尽快体验化学学习的成功感,体验自己付出背后的喜悦。

如何帮助他们去实现?

如果光靠老师讲;光靠面上的课内提问方式、提问内容的改进;靠一些实验和技术手段的支持;靠老师的归纳,学生课外没有思考、总结,没有一种好的思维方式;没有充分发挥班级主体能动性的话,似乎很难达到我校希望看到的“以学生可持续发展发展为本,让每个学生在创造实践中成长”的培养目标。

于是,我想到了斯腾伯格(Robert J.Sternberg)的思维三元理论,其思维三种方式背后的高级思维过程,我可以试着指导学生运用高级思维过程,进行高一化学的学习。

3 研究的理论体系――高级思维过程

考察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1],斯腾伯格认为智力是批判的、创造的和实用的信息加工过程三者的平衡,它们分别表现为批判―分析性思维、创造―综合性思维和实用―情境性思维。而在三种思维方式的背后,思维技巧只有一套,这就是高级思维过程。高级思维过程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关于这个问题心理学家争论了几十年,基本达成了共识,它包括以下七种技能:问题的确定、程序的选择、信息的表征、策略的形成、资源的分配、问题解决的监控、问题解决的评价[2]。

问题的确定:在这个阶段,你不仅要确定问题的存在,还要定义这个问题到底是什么。

程序的选择:要想顺利地解决一个问题,必须选择或找出一套适当的程序。

信息的表征:运用智力解决问题的时候,个体必须把信息表述为有意义的形式,这种表述既可以是内部的(在头脑中),也可以是外部的(以书面的形式呈现)。

策略的形成:在选择程序和表征信息的过程中,必须同时形成一些策略,策略按照信息进行表征的先后,把一个个程序按顺序排列起来,形成步骤。

资源的分配:实际解决问题时,时间与资源都是有限的。

问题解决的监控:解决问题的进程中,我们必须随时留意:已经完成了什么,正在做什么和还有什么没有做。

问题解决的评价:这项技能包括:能够察觉反馈,并且把反馈转化为实际行动。

4 研究的两个层次

从2006年9月接手新高一开始,我在自己教的三个平行班中进行了第一层次的研究。随后,有意识地选取其中一个班级进行了第二层次的研究。

4.1(2006.9―2007.1):指导学生了解、初步运用高级思维过程进行学习。

4.1.1 改变提问方式,突出思维过程,从局部指导学生了解、初步运用高级思维过程

保证在每节课上有2―3个这种充分展示学生思维容量、思维复杂过程的“对话式”提问。例如:你对这个问题是如何想的?―完整的思维过程,你为什么会想到这?―之前的一些经验。在通过其他同学的点评、思维的碰撞、潜意识的交流后,例如:你觉得他的看法如何?―对其他同学的点评,你的看法如何?―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你觉得他的看法和你有什么不同?―思维的碰撞,提示自我反思,我们以后能否仿照他的思考方法?―意识到思维的复制,他的思考方法好在哪里?―抓住思维的关键点,提高元认知监控。

4.1.2 选取部分章节,从整体上指导学生了解、初步运用高级思维过程

例如:在第一章的第一节,整整十页的内容列举了从古代原子论到近代原子论的八位科学家(古代称为思想家)的观点,其中又以汤姆孙的葡萄干面包模型和卢瑟福的行星结构模型为重点。

可以试想,如果让一位高一新生通过课内阅读,或课外查资料的方法去了解所有八位科学家(古代称为思想家)的观点,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那会是枯燥乏味的,且人单力薄。如果通过老师一人上课津津乐道地讲,一方面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另一方面即便讲得很好,学生的能力如何体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又如何提高呢?

为此,我把全班40人分成四组,每人“认领”一位科学家(其中,汤姆孙和卢瑟福两位科学家一组各有两人负责),按照老师的要求(见下表:“探究原子”教师评分)进行自主研究。这样,每位科学家就至少有四位同学在研究。这为课堂交流创造了条件,也便于老师去指导同学了解、初步运用高级思维过程,并评价他们运用的情况。

以下是我提前一周发给每位学生的评分表,并要求他们当场贴在本子上,回去自行完成2、3两部分及自我评分栏,并自取题目,在全部课内的交流结束后交上来。

你对本次研究的看法:

围绕整个评分内容的设计,我首先告诉学生你需要做什么。在这个过程中,让他们去体会这七大技能。包括:

问题的确定:你研究的科学家,他的研究成果很多,什么是我们需要的?

程序的选择:你通过何种途径去了解科学家在探究原子结构中的成就?

信息的表征:在你的头脑中,他的成果是什么?在你的书面表达中,以何种形式去说明,包括题目的选定。

策略的形成:在一周的时间内,从一无所知到最终落笔,你应该做什么?怎样做到最好。

资源的分配:如何分配时间,提高效率。

问题解决的监控:你都做了些什么?什么还没有做,或做得不够好。

问题解决的评价:在听完了同伴的交流后,你可以自行修改。同时给自己打分。

在之后的两周内,我时常去了解学生研究的进展,指导他们完善思考过程。

4.2(2006.11―2007.1):进一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运用高级思维过程进行学习。

在期中考试过后,我选取了成绩相对不理想的一个班进行了第二层次的研究,即按照老师的要求,进一步运用高级思维过程自主进行章节反思的研究。

以第二章“开发海水中的卤素资源”为例,我制订了以下书写要求和评分标准:(书写要求和评分标准均提前两周发)

4.2.1 书写要求(贴在本子上,以作业形式上交)

4.2.1.1写出本章你认为重要的内容,对每一内容形成自己学习的知识体系。(至少四点)

4.2.1.2 在每一点重要的内容后面,自选题目, 并自行解答(至少八题)

4.2.1.3写出本章我认为最难学习的地方,并提出解决办法

4.2.2 评分标准(针对上述五项评分内容,面向全班公布):

4.2.2.1 能写出重点:

完全符合A

基本符合B

不符合C

4.2.2.2 能形成相关内容的知识体系:

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思路,可供大家学习A

能形成自己的理解思路,有一定的推广价值B

基本能形成自己的理解思路,但无推广价值C

不能形成自己的思路,照抄笔记或参考书D

4.2.2.3 题目与内容匹配:

题目与内容十分相关,有代表性,综合性,有推广价值A

大部分题目与内容相关,有一定的代表性、综合性B

题目与内容基本不相关,无一定的代表性C

4.2.2.4能写出自己的困惑

最后评分通过老师观察,与先前的练习、上课情况、月考、测验及考试挂钩

4.2.2.5能提出解决办法

最后评分通过老师观察,与先前的练习、上课情况、月考、测验及考试挂钩

4.2.3评分结果

总评在五位同学代表及老师的评分基础上,取平均得出。

最后,我把学生提到的重点、难点进行了整理和排序,并告诉学生。针对共同的难点,进行了全班交流。同时,我把学生整理得好的知识体系汇编,进行课堂交流,印发给每一个人。并把有代表性的题目按知识点,有层次地进行汇编,印发给每一个人。

5研究的结果

在一学期的研究中,我能从学生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到他们对化学的喜爱,对老师的尊重。

5.1 学生喜欢化学

在化学的课堂中,学生觉得充满了趣味与挑战。例如,在做完实验“从海带中提取碘”后,我针对能看到溶液呈蓝色和有紫红色现象的组较少的情况,设计了以下提问:你们为什么没有看到这些现象?你通过怎样的操作看到了现象?你们的启示是什么?有什么建议可以提供给我们的?其他组听后的想法是什么?同学们的反应异常踊跃,他们普遍提到了提取液中碘离子浓度小,淀粉和氯水加入的次序以及氯水的加入量等本质性问题。这当中,成功的组很善于用形象的语言,夸张的动作来表示他们的喜悦;不成功的组也很注重倾听,并不断地提出反驳,表明自己同样的操作,为何没有看到现象等。在同伴间、师生间的讨论中,我看到了他们在程序选择、信息表征、策略形成、资源分配、问题监控和问题评价中的思维过程,看到了他们更细节化的,更高层次的思维呈现。

在做完1.1节的研究后,学生在对本次研究的看法中写道:

“我在一节课内知道了六位科学家的贡献,感受到了他们伟大的创举和蕴涵其中的科学精神。”

“通过电脑显示贝克勒尔发现放射性的实验,这主意不错。”

“我了解了原子结构的新发现,增长了见识。”

5.2学生有成功的体验

刚接班时,我教的三个平行班(三、四、五)的化学均分比其它平行班高了3分,与理科班相差12分。(见表一)

在期中考试时,我教的三个平行班(三、四、五)的化学均分比其它平行班高了7分,与理科班相差10分。(见表二)

在第二层次的研究中,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的五班在做完第二章的章节反思后,在月考二(全部为第二章内容)中,成绩一跃而上,反超四班5分,与三班并列。三个平行班的化学均分与平行班拉大到8分,与理科班缩小到7分。(见表三)

三班同学有了赶超二班的决心。四班尽管暂时落后,但非常渴望老师采用五班的方法,通过自主章节反思来运用高级思维过程进行学习。

在期终考试时,我教的三个平行班的化学均分比其它平行班高了12分,与理科班相差 8分。其中,三班已超过了二班。(见表四)

5.3 学生能较自觉地运用高级思维过程进行学习

在课堂中,更多的学生会冒出这样的话:“你怎么会想到的?”“你的思考过程是什么?”“我这样做不好在哪里?”

在课堂中,学生更关注老师的上课,他们渴望抓住每章的重点,渴望知道老师是如何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如何思考问题的。

在课外,学生更加相信同伴的力量,求教于广泛的教学资料。他们渴望看到自己汇编的题目,渴望看到自己整理的知识体系被大家采用。

6研究后的阶段反思

6.1 要激起全体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

高级思维过程的运用直接来源于学生对问题的兴趣点。当然间接地,也有对成绩的关注。作为教师,应该更关注前者。运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一段海水资源的影音资料、一则发明伏打电池的故事、一个碳的同素异形体性质截然不同的事实、一幕燃料不充分燃烧的场景、一段新制氯水使碘化钾淀粉溶液变兰又褪色的演示实验等,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6.2 教师的付出直接关系到研究的成果

教师要通过形象的语言,生动的例子,甚至是言传身教向学生描述、展示高级思维过程的各个环节;教师要关注、指导学生运用高级思维过程,不光在课内,更要在课外对学生进行悉心辅导;教师要做有心人,去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考,并鼓励,表扬其思维的闪光点;教师要及时总结、推广同学在思维过程中形成的学习策略。这一切,需要我们付出很多。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教学目的;主题作用;课堂提问

一、要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

初中教育是义务教育阶段,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因此,必须明确初中数学教学不能只面向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部分学生,要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又要从实际出发,适当降低难度,减少死记硬背以减轻学生负担;同时要能根据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除传授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外,还尽可能地去增加一些学生可以接受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增加并强调一些开放性和有发展性的知识。只有目的明确,才能搞好课堂教学,进一步完成课堂教学的其它方面。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重视学习环境对学生主体的促进作用。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例如:在讨论课上我精心设计好讨论题,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促进了思维表达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从而挖掘出学生主体的学习潜能。

(2)重视学习方法对学生主体的推动作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学,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维方式、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决定了教需有法,教必得法,学才有路,学才有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活动。

(3)重视学生主体的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促使学生眼、耳、鼻、舌、身多种感官并用。具体做法如下:①让学生多观察。数学概念的概括抽象、数学公式的发现推导、数学题目的解答论证等,都可以让学生多观察。②让学生多思考。课堂教学中概念的提出与抽象、公式的提出与概括,题目解答思路与方法的寻找,问题的辨析、知识的联系与结构等,都需要学生多思考。③让学生多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达到交流进而共同提高的效果。

三、抓好课堂提问

(1)目的明确,语言简明。在每一节课里都要根据本节内容和实际需要,有目的地提出设计好的问题,比如温故知新的复习性提问、组织学生的定向性提问、理解知识的启发性提问、学习方法的指导性提问等。同时,提问对象要明确,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还是面向个别同学的。在提问时,语言要简明,一般不要重复提问,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

(2)有针对性,时机要恰当,语言要有启发性。课堂提问要紧扣教材,围绕教学目的,针对重点、难点和薄弱环节提出问题,有助于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揭示薄弱环节。同时,提问的时机要恰当,要有启发性,做到“不愤不启,不排不发”,“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问题提出后要有一定的时间,使学生产生质疑、解疑的思维过程,达到诱发思维的目的,进而解决问题。

篇3

摘要:当我从幼儿教师踏上幼儿园园长岗位以来,对我们幼儿园的课程研究进行了长久的探索,总的来说不足之处存在两个方面:

一是教师对幼儿园课程理论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对幼儿园课程经验形态的成果缺乏理论提升,对幼儿园课程理论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命题及基本原理缺乏科学的界定和规范,更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能指导幼儿园课程实践的理论体系;二是由于缺乏理论指导,对幼儿园课程实践的目标意识不强,较多停留在课程方案架构方面,课程的设计、实施及评价的技术不完善,缺乏有利于自我完善的反馈机制。

本文是我通过观察水钢机关幼儿园全体师生及幼儿,抽查大、中、小班教师教案,对教室课堂讲授进行研究分析,并在实际工作中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改进计划,在实践中实施验证,修正而得到的研究结果。

关键词:幼儿园目标体系 教育内容 建立 选择

幼儿园目标与活动课程的首要任务是建立目标体系,它包括“幼儿发展水平目标”、“班级学期目标”、“月目标”、“教育活动具体目标”。

为什么要建立目标体系?依据什么建立目标体系?怎样建立目标体系?幼儿固教育目标体系是什么?如何依据目标选择活动?这些将是我在本文中要和大家讨论的问题。

一、建立目标体系的原因

但是《规程》中提出的保教总目标只是从体、智、德、美四方面概括地指出了幼儿阶段发展的总方向,总目标与教育活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教师是教育方案的具体执行者,他们需要的是具体可操作的目标,这就迫切要求在总目标与教育活动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二、建立目标体系的依据

建立幼儿园教育目标体系的依据有三个。

(一)《幼儿园工作规程》确定的幼儿园保育教育的主要目标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了幼儿园保育教育的主要目标,它是建立幼儿园教育目标体系的主要依据。它的内容是: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展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发展幼儿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加其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它是根据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而确定的,为我们建构目标体系提供以下思考:

1.教育要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幼儿保育教育的总目标,提出了体、智、德、美四个方面的教育目标,它要求面向全体幼儿,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体现了培养“完整儿童”的新观念,它意味着幼儿从身体的、认知的、社会性的各方面全面和谐发展。

到平衡,避免“单项”冒进,更不应牺牲某些方面,而追求某一方面的超前发展。

2.教育要面向未来。

幼儿是未来社会的主人翁,幼儿教育就要着眼于培养适应和创造未来社会的复台型人才。这种人才不仅要拥有丰富的知识技能,更要具各获取知识、探索发现的能力、较强的人际交往的能力,不仅需要记忆、模仿、操作,更需要计算机永远不能替代的发明创造;不仅能够改造和利用环境,更要懂得珍惜和保护环境;不仅需要有开拓、竞争精神,更需要有合作、交往、宽容、承受力等健康的心理品质。

(二)幼儿的发展规律

幼儿园教育目标体系要体现适宜教育思想,它包括两个概念:年龄发展适宜性和个体发展适宜性。

每一个幼儿,都有不同于他人的特点与规律,不同地区、不同幼儿园、不同班级、不同幼儿表现出发展的差异性,因此在确定班级教育目标对,不仅要了解发展的普遍规律,还要了解幼儿的个性差异。观察在前,目标在后,使教育适宜每个幼儿发展。这就是个体发展适宜性。

三、目标体系的建立

(一)关于目标的概念

目标是行动者期望得到的结果或所要求达到的标准,可以划分为教育目标、发展目标和评价目标。

教育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和教育的总任务从教师角度提出的目标,是教师通过自身工作所期望得到的结果,多使用“培养”、“引导”、“指导”、“促进”等词来表述,如“培养幼儿讲卫生的习惯”、“教育幼儿使用礼貌用语”等。

发展目标主要是从幼儿角度提出的目标。它强调幼儿在教育影响下发生的变化,表明幼儿发展的方向、过程与结果,一般使用“学习”、“练习”、“操作”、“体验”等词来表述,如“练习沿曲线剪图形”、“体验玩水的乐趣”等。

教育目标、发展目标、评价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三者实质上是统一的,只是提出目标的角度不同。它们可以互相转化,如教育目标“培养幼儿穿衣能力”,可转化为发展目标“学习自己穿衣”,还可以转化为评价目标“会穿套头衫”,即从诸多穿衣能力中找出一种最准确反映穿衣水平的指标,作为评估穿衣能力的标准。

为引导教师将注意的焦点集中在关心幼儿变化,研究幼儿发展水平,以幼儿发展变化来衡量教师工作的成效,本文中均采用发展目标来表述。

(二)确定幼儿发展水平目标

我把儿童发展分为身体、认知、社会性三领域,l2项、32细目,每个细目分为三个等级水平分别从各领域向教师描述幼儿发展的顺序,它是事先确定的相对稳定的方向性目标,即确立幼儿发展水平目标(如图l所示)。

在确定“幼儿发展水平目标”时。考虑到以下几个问题。1目标领域分类。

分类时注意“领域”、“项”、“细目”的内在联系。如“身体发展”包括“大肌肉动作”、“小肌肉动作”、“自我保健”、“生活能力”四个项目,它们都是与身体发展相关的项目,基本描述了身体发展的全貌。

分类尽量选取可以观察与测量的幼儿发展项目,来反映幼儿发展水平,而不是描述幼儿园全部工作。因此幼儿园保健、卫生、饮食等工作不能纳入身体发展目标。与身体发展有关的血色素指标,虽然可以测量但不是一直向前发展的,它是定量的,而且会上下波动,不便纳人发展水平目标中。

分类还考虑到方便教师理解与运用,如“美育”与身体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都有关系,不宜纳入某一领域,每个领域都应包含美育活动。但是为了方便教师使用,考虑到“美术教育”与“小肌肉发展”关系密切,所以将其纳入了身体发展领域的“小肌肉动作”项目中;“音乐教育”与’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关系密切,因而纳入了“认知领域”中的“智力能力”项目中。

2幼儿发展的水平等级排序。

幼儿发展是有序的,不同方面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幼儿发展水平等级排序就是反映幼儿发展的顺序与规律,这是教师观察儿童、确定目标、设计教育方案的“帮手”与“工具”。在分解幼儿发展水平等级时注意了以下几点。

(1)幼儿发展水平等级。为了评估幼儿发展水平,确定教育目标,本课程依据“幼儿发展关键期”等已有研究成果,经过四年实验验证与修订将幼儿发展的每一细目按其发展的先后顺序划分为五个水平等级。例如:“认知发展”“领域”中的“数量”分为下列五个水平:①比较大小、长短、高矮、多少;②按大小、长短等特征排序:③点数10,理解序数与相邻关系;④理解数的组成与加减运算;⑤形成守恒概念。

(三)确定学期目标、月目标与活动日标

学期目标、月目标与活动目标都是班级工作目标,由幼儿园教师规定,是在观察研究幼儿的基础上根据本班幼儿水平确定的目标。要不断地根据教育工作中的反馈对它进行调整,它是动态的操作性目标。

教师在确定学期目标、月目标与活动目标时应注意两个方面:

1遵循“观察在前、目标在后”的原则。

学期、月、活动目标都是具体的班级目标。各地区、备幼儿园、和班级情况各异,幼儿发展水平也有差异,因此,必须在观察了解本班幼儿发展现状之后,才能确定具体的班级目标。

2、反映目标的层次性、操作性。

学期、月、活动目标都是班级具体目标,它们是逐层分解的,越分越细、越分越具体。

分解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一是分块,二是分层。

(1)分块,即把大目标分成小目标,分为几块,分别安排在几个月里。如学期且标“观察四季特征”可以分为观察“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四条目标。分别安排在四月、六月、十月、十二月。而“观察春季”又分解为“观察桃花、丁香花,发现它们的不同”、“饲养蝌蚪,观察它的外形与生长过程”、“组织春游,感受春天的美与快乐”等具体活动目标。

(2)分层,即将大目标分为几个小等级,经过几个月教育,促进幼儿每月上一个“小台阶”,最后提高一级水平。例如:发展“分类能力”的目标要经过很多操作练习活动才能实现,它分为“按颜色、形状分类”、“按材料和用途分类”、“按外形与习性分类”、“从多角度进行分类”等目标,将这些目标分到各个月里,选择能完成这些目标的活动,如“我们的鞋”、“各种各样的人”等。这些活动的目标则更具体,分别为“从颜色、用途、材料等角度给鞋分类”、“能按男女、大小、高矮、服装、肤色等多角度对人分类”。

四、依据目标选择教育内容

在教育目标确定之后,就要依据教育目标选择教育内容。这是设计课程方案的第二个环节,教育内容是为幼儿提供关键经验、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幼儿发展的基础。选择教育内容分为两个步骤。

设计系列教育活动

系列教育活动是依据幼儿发展水平目标事先设计的。自"世纪"年代开始,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就是强调整合的教育观,其主要是针对分科教学割裂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而言的。如科学、艺术、社会等学科的整合;认知、情感、动作、体验的整合;学科与儿童生活的整合。所以综合教育的目的不是多学科的叠加,它更多代表了一种教育价值取向。综合教育追求的是儿童“完整人格”的培养,追求的是学科之间的统一联系,知识与儿童生活的联系。而且,《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应注重综合性。

参考文献:

[1]《幼儿园工作规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第一版.

[2]管弦著:《石油教育》北京石油教育杂志编辑部2006年02期.

[3]岳生全著:《幼儿园目标管理和目标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