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赛事方案策划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9: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赛事方案策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赛事方案策划

篇1

    (1)人才需求非常复杂。观众关注体育赛事的内容是运动员之间的比赛,但是从这里辐射出去的是一大堆的内容,比如进行比赛的体育器材和体育设备、进行体育信息传播的摄影机、摄像机等,都是确保观众能够顺利观看比赛的东西。这些设备在物流运输过程当中如何装卸、包装、运输、储存等,都需要相关的专业工作人员,这样才能提高物流效率。比如一台摄影机,在运输途中如果没有专业的工作人员,就要花很大的功夫去思考如何摆放才不至于损坏设备的问题,这样也间接增加了物流运输的成本。

    (2)体育赛事要求物流能够快速反应。在进行赛事物流管理过程中,由于资源的需求量大、层次多,所以无论之前的物流规划做得如何完善、如何周全,在实际的物流管理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考虑过、没考虑过的问题,这时,如果没有快速有效的应对措施,就必然大大增加物流管理成本,甚至影响赛事的进行。在这样的现实状况以及体育赛事对这方面的高要求情况之下,就需要一整套的快速反应机制,在问题出现之后能够对问题进行快速准确地分析,然后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保证体育赛事能够顺利进行。

    2如何进行体育赛事物流的策划

    2.1明确体育赛事物流的策划要求,紧抓体育赛事物流的特点进行物流运输的操作

    (1)体育赛事在短时间内出现大量的物流运输,需要从经济性上进行把握。经济利润一方面是因为赛事本身具有经济价值,另一方面就是赛事成本的降低。体育赛事中的物流管理成本非常大,甚至占据了整个赛事成本的大部分,所以体育赛事物流的经济性原则是体育赛事物流策划的首要原则。在进行体育赛事的策划时,应该在多方案对比的情况下进行经济最优方案的选择;当然,这一工作是建立在确保物资和物流质量的基础上的。对于赛事的主办方,应该进行赛事物流工作的公开招标工作,通过投标者的竞争把赛事物流成本压低。作为赛事物流管理的承包企业,应该在相关比赛信息的帮助下,对物流工作进行精心的策划以及科学高效的管理,以降低物流管理工作的成本,提高利润。

    (2)体育赛事物流是对体育器材以及观众和运动员的运输,需要从安全性有上进行把握。体育赛事的安全性原则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原则,赛事利益群体在追求经济利润时,一定要确保各方面的安全。体育赛事的物流过程中,安全工作涉及人员安全、企业自身安全、物流设备安全、物资安全以及比赛信息安全等。人员安全是指在进行物流工作的过程中要确保物流工作者及相关群体的生命财产安全;企业自身安全是指在进行物流工作的过程中要确保企业自身利益和安全信息的安全;物流设备安全是指在进行物流工作的过程中要确保物资的运输、储存等各种载体的安全;物资安全是指在进行物流工作的过程中要确保体育赛事中所要用到的各种物资的安全;比赛信息安全是指在进行物流工作的过程中要确保体育赛事有关的各种比赛具体流程、细节信息的安全,这一标准视具体赛事要求而定。

    (3)现代体育物流重视环保,要注重物流的环保要求。在进行体育赛事物流工作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要影响周边群众的作息以及周边的环境。在进行体育赛事物流工作时,往往需要用到各种交通设备、包装保护设备等,这样就难免在工作过程中产生各种噪音以及气体、液体和固体方面的排放物,这样很容易对群众的生活以及环境产生影响。这就要求在进行物流工作时,做到绿色环保,这样不仅对周边的人和环境有好处,还可以让群众对赛事本身的印象产生好感,进而关注赛事。所以在进行体育赛事的物流工作时要注意环保的原则。

    (4)体育赛事物流的综合性较高,所以物流操作要具有综合性。在进行体育赛事的物流工作时,要根据实际的工作环境选择适当的工作设备,做到综合考虑。比如说在哪种状况下采取公路运输,哪种情况下采取铁路、水路、空运等方式的运输,才能使运输成本降低的同时保证物流工作顺利进行。

    2.2建立针对赛事物流的特殊物流策划方案

    (1)成立专门的赛事物流临时性机构。赛事物流的特点有短暂性,同时物流量又比较庞大,所以不得不引起重视。为了做好赛事物流,首先要做的是建立起一个专门的物流管理机构,只有分工才能使工作标准化与规范化。物流管理部门只需要根据赛事的要求合理地安排物流方面的工作即可,不用对赛事的其他工作进行负责或者操作。这一物流管理机构需要负责的既包括比赛场内的物流工作,也包括比赛场外的物流工作。通过这种专门的机构,不仅可以把赛事工作模块化,分块负责,也方便把任务落实到个人,使工作更加清晰和有效率。

    (2)建立一个高水准的赛事物流信息系统。对于赛事物流来说,它对于物流的速度和精准度有着更高的要求。体育赛事要求体育器材以及各种体育赛事过程中的必需品必须及时运输,同时运动员的运输也必须要及时,否则造成的后果将不堪设想。通过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不仅能够让每一个相关的工作人员更加全面、完整地了解整个物流工作的进度情况和发生问题,也能够在快速反应的背景下降低物流成本。

篇2

关键词:体育经济;体育产业;低碳;发展路径

体育经济是指基于体育项目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体育赛事是其主要表现形式。目前,我国体育经济处于快速发展之中,体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当然,体育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依然面临一定的压力,其主要表现为体育项目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低碳经济致力于降低环境污染,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体育经济下,低碳体育对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其必要性及具体路径实施如下:

一、发展低碳体育产业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体育事业在国际上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但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低碳健身项目逐渐成为人们认可和选择的项目。传统的粗放体育管理模式制约了体育经济的发展,低碳体育产业的发展就成为其内在需求。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我国体育建立同样不能忽视污染的影响。低碳体育理念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经济结构也开始发生变化,对于生存环境的改变具有重要意义。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制约了体育发展策略。对于体育而言,实现体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确保其社会经济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低碳经济的主要目标。最后,虽然我国已经跻身为体育大国,但体育产业结构以及体育发展规模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低碳体育项目的开发有助于缩小这一差距,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体育经济下我国体育产业低碳发展的路径

(一)建立完善的体育物流

现代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大型体育比赛和体育活动。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体育赛事要求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因此,建立完善的体育物流组织具有必要性,同时完善的物流也是确保体育低碳化的关键。结合现代网络的发展,构建专业的信息管理平台,明确体育物流的相关程序,确保体育比赛期间的流程化和高效化,实现资源的最优化利用。体育赛事的进行需要先进的物流体系和服务意识,而体育物流的完善主要目的是传递高效的信息平台,防止重复采购,促进体育的低碳化,从而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总之。体育产业的发展依赖于先进的管理技术、完善的物流配送设施以及专业的管理人员,建立完善的体育物流是体育产业低碳化的第一步。

(二)构建绿色体育赛事物流组织机构

促进体育赛事的低碳化要求管理人员建立专业的策划、管理机构,以减少物流配送流程,降低体育管理难度。通过物流策划,使体育主办方获得专业的物流实施体系。物流企业在体育赛事中应发挥其积极作用,包括提供专业的物流方案,物流顺序。结合体育赛事的所需的设施制定实时的、动态的管理计划。在体育比赛中,意外在所难免。绿色的体育赛事物流组织的内容包括合理安排人员进出,以确保其安全。在具体工作环节上,物流企业必须对赛事实时监测,以出台不同比赛结果的针对策略。对于物流环节来说,相关组织要注重配送环节的污染控制,增强对物流配送所产生的垃圾的处理。

(三)开拓低碳体育健身市场

体育低碳化过程中,还要重视体育的经济发展,增加体育低碳投入,引导民众积极参与低碳健身。拓展低碳健身项目,通过培训使低碳体育概念深入人心。目前,广场舞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在开发过程中应给与重视。通过因地制宜的方式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项目。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锻炼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低碳体育概念是目前社会提出的先进的体育项目。为支持这一项目,体育倡导者应起到带头作用,加强对普通群众的低碳锻炼引导。当然,随着空气质量的不断恶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室内锻炼,参加健身俱乐部同样可以实现低碳化,而这一方面需要俱乐部具有低碳服务意识,时刻以客户为中心,在我国建立一种一致的低碳生活模式。

(四)培养专业的体育人才,使体育成为一种产业

发展体育贸易的同时,要促进体育产业的形成,使其逐渐低碳化,还需要体育服务体系的建立。在这一过程中,要建立完善的体育赛事的物流组织,形成体育用品贸易组织,为体育锻炼者提供业务咨询、员工培训以及旅游服务等。体育贸易是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只有实现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为其低碳模式的形成奠定基础。我国不同区域的体育特点不同,针构建具有民主特色的体育项目、增强我国体育事业在国际上的地位。体育人才是确保体育项目构建和体育管理效率提高的关键,因此实现体育低碳化,应重视高校体育教学,培养专业的体育人才和体育管理人才。由于是体育赛事管理人才的培养,应使其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先进的管理意识,促进我国体育低碳的顺利、稳定发展。

三、总结

体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大量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给其带来了瓶颈。在我国,低碳体育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在体育发展过程中,体育人才的缺乏、体育项目的传统化都制约了低碳经济的发展。为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首先应引导民众认识到低碳体育的重要性,在国内建立统一的体育锻炼体质,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促进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新余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迪桂,韩明杰.低碳经济视角下山东新能源产业发展研究[J].环渤海经济望,2010(9).

篇3

体育经费是成功举办各类体育赛事的重要基础。目前在特殊社会背景下的中国体育市场、体育组织在开发体育赞助市场时面临着极大的困难,体育赞助经费缺少已经成为阻碍我国体育事业和体育市场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体育赞助的概念与作用

体育赞助是以体育为对象的赞助,是指企业(赞助商)与体育组织(被赞助者)联姻,企业向体育组织提供金钱、实物或劳务等支持。体育组织则以广告、冠名、专利等无形资产作为回报,使两者平等互利,共同获益的商业活动。赞助商在体育赞助中的任务是向被赞助方提供金钱、物质、劳务或技术等支持,获取广告、冠名、专利和促销等回报权利,达到扩大和加强与目标受众之间的沟通,提高企业和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以及顾客对企业和品牌的忠诚度等目的。

体育赛事的组织者都会希望他们的体育赛事有较高入场率,并有理想的赞助商和电视媒体的积极参加。如在美国NBA的赛事组织中,精彩刺激的比赛,提高了观众的忠诚度,这有利于广大观众通过观看体育赛事接收赞助商的有关信息,使他们更直接地接受赞助商的企业品牌和产品。而NBA组织者为赞助商提供多层次的体育市场,经常举行与NBA赛事相关的基础活动,如篮球培训班、三人篮球赛、扣篮大赛、三分球大赛等,将赞助商的企业品牌与这些基础活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赞助商的企业形象和产品在广大消费者中获得了较强的生命力。

二、影响体育赞助发展的几个主要问题

1.运动项目与赛事规模。从运动项目看,足球、篮球、乒乓球等群众基础比较好、联赛职业化程度比较高的项目较受欢迎,而摔跤、射击、冰上运动等观赏性差、群众基础差的项目则受到冷落。从赛事的规模和性质看,企业倾向于赞助全国性综合比赛、全国性单项比赛和地区性综合比赛。从不同的体育运动的组织形式看。职业体育联赛以其较规范的运作、健全的赛制、广泛的吸引力,受到众多被调查企业的喜爱。

2.赞助注重短期效益。研究发现,无论是企业还是体育组织在赞助过程中都存在着明显的短期行为。从企业赞助时间看,63.8%的被调查企业开展体育赞助的时间在5年以下,10年以上的只有6.4%;从被调查企业签定的赞助合同时限看,87.2%的企业签定的合同为1年;从被调查企业对赞助对象与目标市场关系的认识看,80.9%的企业注重的是现实的消费者,只有42.6%注重潜在消费者,表明企业的赞助政策缺乏稳定性和一贯性,追求的是赛事举行期间的短期效益。

3.行政参与的力度较大。在体育赞助中,行政力量的引导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从被调查企业获得体育组织的信息来源看,行政指令占1/4左右。在被问及赞助的目的时,大多数企业表示在于增进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和交流。在体育组织与企业联系的途径中,行政力量在其中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4.专业人才匮乏。作为市场营销手段,赞助的运作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术。从接受调查的体育组织对中介机构的评价看,业务能力低是体育组织对其最不满意的地方,如“缺乏创意”的选择率为58.5%“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的选择率为49.8%。企业和体育组织在营销体育赞助方面的能力都不高,在调查中发现,没有赞助过体育的企业在述及不赞助体育的原因时,51.6%表示“不懂体育赞助的操作技巧”,61.4%的体育组织表示“缺乏专门的体育赞助人才”。

5.缺乏激励机制。世界上不少国家通过制定法律、法规促进企业赞助体育活动,如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帮助体育组织寻找赞助,以发展体育运动。它针对体育竞赛指定了“体育配对”计划,即如果赞助商赞助某些比赛,英国政府可以拨付相同的款项资助这项赛事,这就是所谓的“1磅对1磅”政策。相比之下,我国没有长期性的赋予体育赞助优惠政策的法规,就是在《体育法》中也无明确表示,这使我国体育赞助的发展缺乏稳定政策的扶持。

6.赞助管理缺乏规范。国内赛事开发部门对赛场广告缺乏统一规范管理,致使赛场中经常出现大量的隐性广告而分散了受众目标的注意力,扰乱了赛场广告管理秩序,从而损害了赞助商的权益。例如国内的甲A联赛、CBA联赛等的赛场上就出现过不少隐性广告。

7.赛事的诚信度不高。在国内一些体育赛事中,行贿受贿,裁判员不守诚信,,故意错判、漏判,违反了体育竞赛的公正性原则。还有些运动员为获取名利,赛场上不守诚信,弄虚作假,违反竞赛规则,缺失体育道德。如国内甲A足球联赛中的假球黑哨,伤害了广大足球爱好者的感情,致使球市低迷,也损害了赞助商的权益。赛事开发部门缺乏诚信,不按约履行合同,单方面更改合同条款等违约行为,损害了赞助商的利益。

三、对策与建议

1.企业对体育赞助科学决策,实施体育赞助营销策划。首先从企业自身情况出发,寻求符合自己战略目标和支付能力的赞助对象进行赞助。其次,企业预期形象是否与所赞助的体育赛事形象吻合。吻合程度愈高,则表示企业产品与体育赛事可“配对”的程度愈高,产品形象转移便愈自然,也易为消费者所接受,反之亦然。如Meagher指出,运动鞋、服装、器材制造商、供货商、经济商等所有“能见度”(visibility)高的厂商,因体育迷使用或观赏的原因,则易强化赞助商的专业形象(如1998Reebok杯第一届全竞技有氧运动大赛)。至于间接与运动事件相关的企业,则需用心寻找彼此形象的兼容性,以免坐失赞助机会。例如,汽车与运动的形象兼容,日本速霸路(Subaru)汽车公司为了凸显其四轮传动车在冰雪上的操作性能,赞助美国国家滑雪队(brooks,1990)并与运动员卓越表现形象结合,消费者会将速霸路汽车的性能表现移转至运动员的成绩表现上,并“自然地”认为速霸路汽车在雪地上的表现是同样的优异,由于成功的形象结合,该赞助效果使得汽车销售量增长一倍。

2.赛事组织者应研究赞助商的期望,制定可行性方案。体育组织要提高体育赞助意识,成功的赞助是指有好的投资回报率,获得产品或服务与潜在市场的完全匹配。在设计赞助捆绑计划时,要分析并牢记赞助商的行为动机,主动了解赞助商的期望,积极地为赞助商服务,切实维护赞助商的利益。

赛事的组织者了解赞助商的动机和期望后,就要做好赞助计划和赞助回报条件方案。赛事开发部门在制订赞助回报条件时,要根据赛事的基本情况,量力而行,合理制订赞助回报条件。切忌没有标准,许下不切实际的回报条件,以免损害赞助商的合法权益。

3.健全有关体育赞助的法制,使体育赞助工作规范化、法制化。法制不够健全,使得赞助者的一些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其中最为突出,也最令赞助商寒心的是赞助冠名权得不到保障。例如1998年成都“托普电脑杯’98世界女飞人挑战赛”,包括现场直播的电视台在内的几乎所有媒体在报道时,都无情地把冠名赞助商托普电脑的名称一刀砍去,使得该赞助商的高达100万元的赞助费几乎打了水漂。

为此,建议相关部门重视体育赞助的作用,保护赞助商的利益,使之和国际接轨,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对体育赞助行为予以鼓励,使赞助商的权益得到保障。当务之急是援引《广告法》和《捐赠法》的成例,尽快制定《赞助法》或《体育赞助管理条例》,确保赞助各方的责权利能得到保障。

篇4

对于耐克而言,签约形象代言人刘翔的意外退赛本不利于其品牌传播,但这条巧妙的微博讯息,在品牌营销上却有点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实际上,这并不是耐克在伦敦奥运会上的第一次微博营销。8月6日吊环比赛之后,耐克微博“没有绝对的公平,但有绝对的伟大”,25分钟之内被转发2万次。

男子1500米自由泳赛后的“伟大就是让世界纪录追赶你”,羽毛球男单决赛之后的“伟大在球场两边”,这些“活出你的伟大”系列微博很受网民欢迎。人们甚至形成了习惯,在观看某项精彩赛事时,会去关注耐克说了些什么。

耐克在微博上的活跃为其赢得不少眼球,其“埋伏营销”成效显著。所谓“埋伏营销”,就是指在重大的活动中(通常是大型体育赛事,如奥运会、世界杯等),那些不能直接使用赛事资源的非官方赞助商,通过各种意想不到的营销手段,将自己的品牌与赛事联系起来,从而达到品牌传播的目的。

由于它们并未支付赞助费用,而且通常都是官方赞助商的竞争对手,所以,赛事组委会一直都会采取措施避免“埋伏营销”的发生。

在刚刚结束的伦敦奥运会上,耐克的最大竞争对手——阿迪达斯,这家德国的体育用品供应商,以累计投资金额1亿英镑的代价成为伦敦奥运会的最大赞助商之一。

这也就意味着,耐克在伦敦奥运会期间的营销行为都会被人时刻监测。一旦其行为被伦敦奥组委判定“越界”,那么耐克需要支付的赔偿金额将会是天价。

按照规定,耐克不能在广告中直接使用奥运字眼和五环标识,但这并不意味着耐克就会放弃这4年才有一次的营销良机。

7月27日,耐克在全球统一的广告片“活出你的伟大”开始在网络上预热。随后,在奥运会开幕式当天,这支TVC广告正式登陆全球25个国家的电视台。

耐克始终没有说明这是一个奥运广告,但耐克巧妙地将广告拍摄地点选在了世界各地地名中带有“伦敦”字眼的地方——并且特意给了几个特写镜头,比如“伦敦旅馆”、“伦敦广场”等,同时又制定出一系列有关“活出你的伟大”的社交网络营销。

这样的设计带有强烈的暗示,让受众自然地将它与正在进行的伦敦奥运联系起来。但是,由于耐克的做法并不违反规定,伦敦奥组委也无法干涉。

耐克认为,全球经济仍然笼罩在“欧债危机”的阴霾之下,此时与阿迪达斯“血拼”奥运赞助很有可能会得不偿失。而阿迪达斯在北京奥运会上的“失手”更给耐克带来警示——花重金赞助大型体育赛事未必再是最好的营销方式。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阿迪达斯对市场的前景极为乐观,不惜重金成为主赞助商,而且发出了要超过耐克的豪言壮语:2008年,阿迪达斯要成为中国第一大运动品牌;到2010年,阿迪达斯要成为亚洲第一大运动品牌。

可是没想到,金融危机的突如其来打碎了它的美梦。2008年,阿迪达斯尽管全年销售总额增长了9%,全年毛利率达到了创纪录的48.7%,但依旧没能撼动耐克在中国体育用品市场第一的位置。

常年在奥运会、世界杯以及欧洲杯等重大体育赛事中“无缘”官方赞助商的耐克,似乎习惯了与握有合作伙伴权益的阿迪达斯“掰手腕”,而“埋伏营销”正是其所长。

在北京奥运会上,耐克就曾推出“黄金一代”系列,以许海峰、郎平、朱建华三名老运动员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的故事为灵感,设计出1984复古文化运动系列产品。

更让许多人心生亲切的是,服装的款式设计基本复制了1984年中国田径代表队的服装,以鲜艳的国旗红、帝王金和运动蓝为主打色,胸口明黄色的“中国”二字仿佛历史的烙印。

“在没有社交网络之时,这种剑走偏锋的创意设计不过是勉力而为,面对握有强势资源的竞争对手,并无太多优势。”耐克公关项目合作伙伴万博宣伟的一位员工说。

而现在有了社交网络的助力,此类“伏击式”创意设计就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而且,常年游离于官方赞助商身份之外的耐克也更容易接受社交网络这类新生事物。

耐克此次微博营销效果奇好,而相比之下,阿迪达斯付出了重金赞助,但其传播效果却并不一定好过耐克。据国外一项网络调查显示,被访的1034名美国消费者中有37%认为耐克是本届奥运会赞助商,但事实上耐克并不是,而正牌赞助商阿迪达斯却只被24%的被访者正确“指认”。

只不过,微博营销虽然成本不高,但要想玩得好也非易事。为了做好此次奥运会微博营销,耐克积极准备,并提前部署好一个60余人的执行团队。这个团队由耐克数字营销和品牌传播部门,以及几家外部公司共同组成,其成员包括创意人员、制作人员以及媒体专家。

由于体育比赛的结果不可预知,执行团队不得不为每一个营销策划煞费苦心。尽管部署周密,但刘翔的意外退赛还是给这个团队的工作带来了麻烦。要在短时间内(5到10分钟)对这一突发事件作出反应,而且还要保证传播效果,其难度可想而知。

“我们针对刘翔卫冕或失利这两种情况做了充足准备,但是唯独没有想到刘翔会再度退赛。”耐克大中华区传播总监黄湘燕回忆道。

其实,即便刘翔没有退赛,其成功或失败的具体情境也很难设想。因此,临场的应变能力是此类微博营销的关键——营销团队必须在最短时间内拿出最感动人心的方案。

好在耐克从2002年就开始与刘翔合作,对于刘翔的理解很深刻。他们认为,只要将对刘翔的理解以一种平实的方式表达出来即可。耐克在几分钟之内就设定了最终方案——那条被转发10多万次的讯息产生了。

尽管是一个临时拼凑起来的团队,但耐克在招募成员时要求他们必须深刻理解“活出你的伟大”这一精神,而且要求他们对体育运动的每一个比赛项目都非常熟悉并充满激情。

在奥运会期间,团队成员每天24小时紧密关注伦敦赛事,任何热点,无论是获胜还是失利,都会成为创意的素材。耐克对团队成员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最短时间内,找到最关键的要点,用最精炼的文字和贴切的图片,传播公众最想表达的心声。

篇5

朱晓东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但他身材高大,行动果决。现在的他一头长发,头顶上架着墨镜,颇有文化人的范儿。作为北京欧迅体育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他一直强调,体育最重要的核心价值是它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现今社会进步和商业文明的重要方面。他坚信,体育营销是帮助体育成长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所以,“我们的存在就是为了推动社会的进步。”朱晓东说这话底气十足。在日本十一年的学习和工作经历,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的积累,多项世界大赛的成功运作和管理经验,使他有理由相信:建立起严谨的符合市场规律的体育营销模式,传播和推广体育精神,对于国内体育事业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放弃复旦远赴重洋

和大多数男孩子一样,少年时的朱晓东是个叛逆小子,聪明好动,就是不好好学习,小升初考上一个很普通的中学,晃荡一年多后,初二下学期,突然间他像着了魔似的开始努力学习。“不知道为什么,好像突然就醒悟了。”这一发力不要紧,初中升高中的成绩好得上海师大附中和复旦附中都抢着要,权衡再三,朱晓东选择了复旦附中。1988年夏天,15岁的朱晓东像冲出笼子的鸟儿,打起背包欢天喜地地去了离家很远的复旦附中,开始了渴望已久的寄宿生活。“我父母都是教师,我总结出一个规律,教师的孩子好像都比较叛逆,可能是因为小时候被管多了。”回忆起那段少年时光,朱晓东呵呵一笑。

复旦附中的学生高考肯定没问题,问题就在于是在国内上大学还是出国。由于当时社会的种种原因,很多同学都选择了没毕业就直接出国,朱晓东选择了日本,但走之前,他还是去参加了高考,“一辈子就一次,还是去体验一下吧。”体验的结果是,他考上了复旦。

出国还是上复旦?开明的父母任由他做选择,只是说,你要是做好了吃苦的准备,就去吧。骨子里喜欢挑战自我的朱晓东选择了前者。事实证明,头两年的苦是必须要吃的。独在异乡,人地生疏,他需要一边学语言,一边打工养活自己。

从日本一桥大学毕业后,他在日本足球协会工作了三年多,这对他日后涉足体育行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时候,他主要负责日本职业足球联赛长期运营的方案策划和管理。这三年多时间,对于当时的门外汉朱晓东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也锻炼和培养了他对于联赛的长期的管理思维和方法。

朱晓东大学主修企业管理专业,之前从未想过会涉足体育行业。三年多的联赛管理经验之后,他认为,其实二者之间有相通之处。“体育营销和管理是一门很严谨的科学,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简单。做一个经纪人,谈运动员的商业合同,帮助球员转会等等,这些是这个行业里最原始的商业活动,除此之外,如何运营一个联赛和管理一项赛事,需要有长期的策划和思考。”虽然朱晓东是当时日本足协唯一的外国人,幸运的是,没有人把他当外国人看待,他还得以有机会和很多业界的知名人士接触。那时他还负责中日韩之间的足球交流和研讨,尽力帮助亚洲足球发展。“怎么样去长期管理一个联赛,需要做很多的工作,在国内主要是做一些行政决定,而在国外,更多的是严谨的市场行为,如关于球迷和企业的市场调查,球迷为什么来看比赛,企业为什么愿意赞助又为什么不愿意赞助等等,需要根据很多调查做联赛的改进方面的工作。”

之后,朱晓东决定离开日本联赛,找机会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并充充电。机缘巧合,国际足联发起的体育管理班成为朱晓东职业生涯的一个转折点。2001年,他辗转英国、瑞士和意大利,系统学习体育近代史、职业体育的发展和意义、体育市场管理和市场经营、体育法律法规等。在实践基础上系统学习理论之后,朱晓东越发清晰地发现,在体育管理和营销的背后,起支撑作用的,是体育的精神和内涵。而契约精神和公平竞争,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和商业文明的进步具有积极作用。

我的愿望是做“体育赛事超市”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发展机遇吸引了众多留学生的目光。从2000年开始,海外学子开始涌动“归潮”,2002年,成为海归第一个高峰年。就在那年,30岁的朱晓东选择了回国并着陆北京。正好当时国际足联(FIFA)要在北京设立一个办公室,管理2003年举办的女足世界杯,朱晓东的身份是作为国际足联的商务代表来监督和配合中国足协的工作,“当时觉得这工作很有挑战性,就一口答应下来。”后来,因为2003年的非典,女足世界杯移师美国,成立了七个月的办公室也随之解散。把每一次经历都当历练的朱晓东,同样利用这七个月时间积累了可贵的实战经验。从2004年开始,他以顾问的身份在一些大的广告公司从事国内足球、职业棒球、五人制足球等赛事的推广和管理工作。

自己成立公司缘于女足世界杯在2007年重新回到了国内。2006年,“欧迅”诞生在北京方庄的一间居民楼里。成立之初的欧迅就四五个人,资金有限,条件简陋,当时有一个韩国企业想与他们合作,但是对方提出去看看他们的办公室,被朱晓东拒绝了。“当时都是我去拜访别人,不太愿意别人来拜访我们。” 尽管如此,凭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行业经验,2006年,作为国际足联在中国唯一的代表机构,刚刚成立的欧迅体育成功帮助国际足联和中国足协完成了2007FIFA女足世界杯的赛事运行及管理。

经过几年的发展,欧迅体育已经成长为一个集体育营销策划、经纪咨询服务、活动执行、公关媒体策略、体育版权销售等为一体的体育营销全业务机构,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如今,朱晓东把公司搬到了工体,有了三十多名员工,并且在上海和广州设立了分支机构。

作为一家纯民营的企业,朱晓东的愿望是做一家大的“体育赛事超市”――运用整合营销方式,在信息不畅的上下游之间搭建一个平台,为品牌客户、赛事资源、体育组织、媒体、运动员个人和广大消费者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他认为这种“Cross The Line”的方式能更有效地将线上、线下营销效果融为一体,更有利于建立起严谨的符合市场规律的体育营销模式。而这种模式的建立,对于国内体育事业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对话朱晓东

记者:如何理解体育和体育营销管理之间的关系?

朱晓东:体育除了竞赛之外,还是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我一直认为,体育营销是帮助体育成长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没有营销,体育事业本身得不到发展,而体育事业的发展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存在一定是对社会有帮助的。虽然听起来有点空,但这绝不是一句空话。

国家每年都有大量的体育赛事在不知不觉中就结束了,这些都是很好的资源,需要职业的中介机构来帮助体育赛事成长,只有体育赛事成长了,项目本身才会发展下去,只有体育项目得到推广,更多人才会参与进来,体育才会成为大多数人的权利。

记者:对你来说,体育意味着什么?

朱晓东:这个社会很需要体育,体育不仅仅是拿金牌,不仅仅是一个勇士把另一个勇士击倒,然后赢得荣誉和光环。体育最重要的是它带来的精神,现代体育精神和现代商业社会的一个契合度就是契约精神和公平竞争精神。你可以把对方击倒,但这只是竞技需要,不是为了毁灭他而把他击倒,而且不能用不允许的手段。击倒对方之后,在场外你们还可以是朋友,这种体育精神是商业文明很重要的一方面。欧美很多大的公司,高管都是从事过体育运动,有运动员背景的人,因为他们注重团队,遵守纪律,喜欢挑战,积极克服困难,公平竞争,当然,现在国内的体育界也有一些不和谐音,假球、黑哨、兴奋剂等等,尽管如此,体育原始的精神还是契约精神、公平竞争、尊重对手。体育应该带给我们这样的观念:赢不是最主要的,关键是怎么去赢,这个过程很重要。这是中国从体育大国变成真正的体育强国,还需要走的一段路。我们希望这样的精神能够被传播,被传递,从这个意义上说,体育是个很不错的载体。

历史和教科书告诉我们,体育运动还是一个寻找自我、体现自我价值的过程。足球在英国的产业革命时期蓬勃发展,而且大多是在北边的工业城市,如曼彻斯特、利物浦、伯明翰等地方发展得好,是因为大量的农民工在圈地运动中离开家园,进城打工,但是又融不进去当地城市,只能周末跟同事去足球场呐喊一下,好像他就成为利物浦这个城市的一员。当时足球俱乐部的产生就是基于这样的需求。体育可以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目前在国内它的作用还没有被完全利用起来。体育不仅仅是强身健体的一项工具,它要求人克服身体上的痛苦来修炼自己,达到精神的升华。

记者:3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目标是到2020年,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体育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形成一批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体育产品品牌;建立以体育服务业为重点,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体育产业体系和规范有序、繁荣发展的体育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各种经济成分竞相参与、共同兴办体育产业的格局;形成与国际接轨、管理规范、充满生机活力的体育社会组织体系。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朱晓东:这是一个很好的前兆,虽然要真正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体育要建立自己的产业化,应该从企业化的运作开始。体育产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产权问题不明晰,民间的企业很难参与。如何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手段,让投入体育产业的资本真正能够赚到利润,形成良性循环,吸引更多的资本进来,这或许才是体育产业发展壮大的关键。要真正打造中国体育的产业化,应该首先从体制上解决问题,使举国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使体育成为大多数人的权利。这几年国家开始在全民健身上有所倾斜,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更多的人意识到,体育运动不仅能为国争光,还能为民服务,为国增利。

2004年雅典奥运会之后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间,体育产业上升的速度过快,太多的公司想介入,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个市场的混乱和空前的泡沫。2010年国际上有世界杯,国内有亚运会,很多企业又重新回到体育这个大的事件中来。大的赛事的意义之一是让大家知道世界一流的体育赛事是什么样的,跟世界一流的体育赛事合作是怎么回事,这对这个市场的规范有一定的好处。

篇6

仅靠奥运难以支撑后续发展

国家游泳中心即“水立方”、国家体育场即“鸟巢”以其独特设计、高额建造费用成为北京奥运会场馆的代名词。然而场馆设施高额的维护费用让北京奥运会场馆的赛后利用和运营问题一直备受世人关注。在奥运场馆商业比重日益明显的今天,奥运会的品牌效应能否支撑起各个奥运场馆的商业运营?

在华体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体育设施咨询中心运营总监陈林看来,北京奥运场馆的运营,单靠打奥运牌是难以支撑其后续发展。“对于奥运场馆而言,其建设的基本目标是办好奥运会。在奥运会半个月的竞赛期内保证各方面的需求。奥运会结束后,奥运场馆则需要考虑如何服务于大众、提高场馆使用效率。因此,在奥运场馆建设之初,便要充分考虑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的问题,加强场馆大众化、多功能性等方面因素的应用效果。”陈林说道。

作为由中国奥委会控股的企业集团,华体集团在体育产业开发方面有多年的经验。曾参与为“水立方”运营方案提供咨询服务的华体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体育设施咨询中心策划总监李长江表示,早在2006年“水立方”便启动了赛后运营规划。

“总建筑面积超过六万平方米的“水立方”在奥运会比赛前后的使用有很大区别。我们曾为“水立方”的后期运营出谋划策,其中涉及在奥运比赛结束后将1.7万个座位拆除很大部分,增加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的两层小楼,从而使得“水立方”的商业比重达到30%以上。”李长江如是说到。

虽然这仅是“水立方”赛后运营的建议方案,但作为业主的北京市国有资产管理公司能在两年前就想到场馆的赛后运营工作,说明了场馆运营并非只能依靠奥运品牌效应来运营。“大型体育场馆赛后的长期运营和可持续发展是场馆建设的一大难点,必须在进行建设时就同步考虑到赛后运营的需要。而奥运场馆的赛后运营更需要未雨绸缪。”李长江表示。

实际上,北京市政府在决定新建奥运场馆时,就已经考虑到了场馆的赛后使用问题。并且在奥运场馆建设与投融资模式上进行了大胆尝试,为奥运场馆的后期运营提供了有效保证。据悉,北京市政府贯彻“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原则,摒弃体育场馆以往那种政府投资、主管部门经营、财政补贴亏损的旧模式。对于由北京市负责的新建奥运场馆和配套设施项目,北京市政府在保证必要投资的基础上,采用项目法人招标的方式进行建设,由中标的项目法人负责项目的融资、设计、建设和运营。

其中,“鸟巢”项目采用政府与企业合作模式。国家体育馆、国家会议中心和五棵松体育中心等项目,则全部采取建设―经营―移交的模式。早在2006年,北京市政府便举行了2008年奥运会场馆项目法人招标签约仪式,宣布了奥林匹克国家体育馆及奥运村、会议中心、奥林匹克水上公园项目的中标方分别为北京城建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联合体,以北京北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联合体及以北京天鸿集团为代表的联合体。

作为投资回报,中标者除享有一定政策优惠外,国家体育馆和奥林匹克水上公园的中标者还将获得2008年奥运会后30年的特许经营权。“奥运场馆的建设通过运用特许经营模式,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建立社会化的投融资机制,相应减轻了政府的投资负担和项目的运营风险。”陈林说道。

推动“体育商业化”

从北京奥运会官方网站上不难看出,北京将有31个体育场馆来承接奥运期间的赛事。具体包括“鸟巢”、“水立方”等12个新建场馆,11个改扩建场馆以及8个临建场馆。(以下图表中显示)尽管体育场馆内的商业比重没有明确指标要求,但从新建大型场馆来看,商业比重日益突出已是不争事实。

以“鸟巢”为例,在2003年中国中信集团联合体中标成为“鸟巢”项目法人合作方,与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共同组建国家体育场有限公司,负责国家体育场的融资、建设、管理、运营、维护和移交等各项工作,并享有政府授予的30年特许经营权。这一政府把体育场馆交给企业管理的行为要求企业有很强的经营管理经验。

在国家体育场有限公司运营部负责人张恒利看来,“鸟巢”将以大型文化和体育赛事为主,以人流量为基础,通过经营体育场内的商业设施、广告、场地出租以及冠名权来实现基本赢利。据悉,总建筑面积达25.8万平方米的“鸟巢”商业面积比重达到35%左右,其中规划了包括酒店、餐饮、超市、俱乐部以及精品卖场等业态。

“作为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奥运场馆,其商业运营不得不考虑到其原有的体育功能,且这部分占很大比例的功能并不能直接创造价值。以商业化的运作让体育赛事得以持续发展,正是奥运会成功举办的指导思想。在体育领域,商业化的渗透是对体育发展的一种助推力。”张恒利说道。

依靠文化、体育赛事等活动来吸引人流量,从而实现体育场馆的持续发展被李长江称之为体育的商业化。“体育商业化指以竞技体育为主体的各类体育运动,采取商业化的运作方式,以获取最大利润作为推动和发展体育运动的杆杆。体育场馆商业从功能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体育场馆自带的基本配套商业设施。另一类则并非是为了体育竞赛而必须匹配的商业。”李长江说道。

目前,包括“鸟巢”、“水立方”在内的奥运场馆都有面积不少的商业,而这并非是体育竞赛必须配备。据悉,“鸟巢”赛后运营主要是分为品牌运营和盈利性运营两类。品牌的运营主要为大型文化体育活动,盈利性的运营则包括经常性场地出租(超市、宾馆、餐厅)、命名权、包厢、广告收入等。

“过去体育场馆的商业运营与体育本身是割裂的,很多体育场在商业部分建立了家具城等与体育并不相关的业态。现在体育场馆运营更多的是依靠体育赛事来拉动商业发展,例如“水立方”、“鸟巢”等奥运场馆在商业规划上更多的考虑与体育相结合。”李长江表示。

场馆冠名权酝酿出售

近几届奥运会的经验证明,奥运建设投资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会带来负面影响。例如奥运会后大量体育场馆和设施被闲置或利用不足,一些与奥运相关的行业可能出现衰退等现象。据张恒利透露,在奥运会结束之后,除了积极推进以体育来推动场馆商业发展之外,包括“鸟巢”在内的部分奥运场馆正酝酿在奥运会后出售冠名权。

“以冠名权和豪华包厢为代表的无形资产开发收入是大型体育场馆最大的收入渠道,能否有效地开发无形资产将决定北京奥运会场馆经营的成败。”对于奥运场馆赛后运营问题,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经济与产业教研室主任林显鹏教授说道。

目前冠名权已成为发达国家大型体育场馆最重要的开发项目之一,然而在我国,长期以来体育场馆的无形资产开发十分薄弱,致使很多场馆自建成之日起就存在亏损。作为奥运会的举办场馆,北京奥运会场馆在国际上有极高的知名度,在无形资产开发方面具有相当大的潜力。

过去国内鲜有体育场馆被商业冠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国内企业缺乏体育营销的意识,另一方面则是中国较少举办国际重大赛事,一般场馆的冠名权难以引起国际品牌的兴趣。“鸟巢”是奥运会的主体育场,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显然能吸引很多国际品牌推广的需要。企业冠名“鸟巢”,不但能够吸引更多的眼球,而且可以体现企业实力、提升品牌美誉度和忠诚度。

篇7

1.1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

目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主要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前提,掌握人文社科、管理、经济方面的基础知识,具备从事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健身指导与咨询,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开发,体育赛事策划、组织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高校把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把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与复合型或高级复合型人才上,经过十多年的专业发展,逐步完善课程体系设置的建设,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重视学生基本技能、大众体育健身指导咨询、体育市场营销、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体育赛事策划、休闲体育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使学生具备的能力具有专业性,并体现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与其他传统类体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差异性。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不仅要遵循社会体育学科自身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还要考虑社会体育发展的未来需要的人才类型,普通高校应该以拓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口径为参考依据,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建立在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及时更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而使培养的专业学生能够满足社会对各种人才的实际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2社会实践环节

社会体育是体育学科的重要分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遵循中国市场经济和全民健身蓬勃发展而兴起的,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社会体育领域。根据办学要求和社会市场的需要,普通高校均把专业社会实践列入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划中,加大对这方面的投入,并且部分高校时常根据社会需要对社会实践方案加以改进和完善。社会实践对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影响。社会实践教学不仅能够巩固专业学生的理论、技能知识,提高社会适应力和竞争力,而且为学生今后的求职道路做了良好铺垫。但各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的社会实践环节还处在探索阶段,针对本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上还存在着基地缺乏、时间偏短、内容单一以及教学实践指导教师能力欠缺等突出问题,从而制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健康发展。因此,加深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的社会实习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不仅能够顺应社会发展需求,而且能促进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2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社会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

2.1用人单位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

现阶段我国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居民收入上涨,人们对于体育方面的需求逐渐趋向多元化、现代化,居民健身意识越来越高,愈来愈多的群众开始参与到休闲体育、健身娱乐的行列中,并且对参加的运动健身项目的需求提升,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势必提高。通过对相关就业单位调查中了解到,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工作主要面向大众体育领域,尤其是社区体育指导、群众体育及体育产业相关领域。通过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开展现状的了解,发现现阶段社会体育的发展依然处于初级阶段,体育专业组织管理比较复杂,考虑到人员多、范围广、素质水平良莠不齐,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具有综合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社会实践能力,而且要具备人际沟通、组织管理、团队协作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还要拥有一定的文字语言功底和计算机相关技能的运动,才能达到社会的市场需要。

2.2社会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调查

2.2.1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以及社区体育的开发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社会体育指导员一职在2001年8月份正式列入中国职业分类体系中,现阶段关于体育总局印发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中16次提及要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积极倡导发展全民健身指导队伍,建立体育健身指导站和体育俱乐部等体育组织,推进社区体育健身站(点)规范化建设。在通知的目标任务中明确指出:吸引、组织从事社会体育指导的工作人员加入到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行列中,争取使获取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的人员注册数目增长到一百万以上。由此可见,当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一批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近年来,我国各类居民健身活动场所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参与体育活动的人员大多以老年人群为主,如现阶段比较流行的广场舞。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现阶段社会相关单位对于社区经营性体育设施场馆的建设呈现正增长的趋势,然而,通过深入了解,对专业的管理人员和健身指导人员在社区健身设施管理相对缺乏,但是随着国家加大对社区体育开发和建设的高度重视,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就业提供了广阔空间。

2.2.2体育产业经营开发类人才需求

“体育产业是劳动密集型的,可以提供一种用于第三产业广泛的就业机会,具有巨大的潜在需求,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优势。”在市场经济发展较好的西方发达国家,体育早就成为经济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各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体育产业的范畴也随之壮大,以及不断被开发的体育经济方面的功能,更进一步促进了体育产业快速化、国际化的发展。体育产业已经成为很多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主要产业之一,甚至部分国家将体育产业作为重要产业发展。由此可知,体育产业在将来的发展中拥有巨大的就业前景。依据产业结构理论,随着国民经济成长阶段的上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层次的升级,我国体育产业会不断发展壮大,有关社会体育产业就业需求会日益明显。近年来,各地区通过开发体育经济功能,开拓体育市场,引导体育消费等措施,积极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在相关体育领域范畴均有较大的进步。在体育市场逐步提高,人们的体育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的预期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对于健身市场的开发和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员的需求均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向。参考国外体育产业强大的就业效应和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美好趋势均表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中体育产业经营开发、管理类人才培养适应我国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需求。

2.2.3休闲体育领域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潜在需求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加,使得精神水平逐渐上升,在金钱和时间上充裕的人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越来越注重生活方式的改变,开始希望得到身心的满足。对于不同的休闲方式需要不同种类的休闲服务与产品,休闲体育大多是围绕体育休闲娱乐的需求,受市场需求的影响波动较大。综观当下,全球老龄化人口不断加剧,人们对于休闲体育方面的知识更加重视,尤其是老年人和女性对休闲体育的参与更是不断增长,在体育康复领域,体育康复保健的功能也愈来愈得到关注。研究表明,无论是经济繁荣还是衰退,娱乐需求是恒定的。面向未来,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将在休闲体育中拥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3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的对比分析

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在专业设置、招生规模以及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主要还是依据教育行政部门的计划及规定来实现,这导致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办学过程中缺乏自,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也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进而导致教育输出与社会需求脱节严重。另外从调查中发现,目前多所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主要定位为“高级复合型”或“专门”人才,而社会体育领域真正需求的是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目前的社会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人才目标定位显然与社会对实际需求相脱节。那么高校能否主动迎合社会需求,把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目标定位来适应社会需求,这成为目前本专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3.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对专业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的差异

目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社区体育健身指导、体育产业、休闲体育领域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虽然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人才培养理论设计与社会需求相吻合,但是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社会体育指导员并不被社会体育认可,人们对于社会体育指导员了解较少,社会上实际能为社会体育指导提供的专职岗位更是少之又少。随着社会体育的快速发展,体育产业也得到相应提高,这种结果的产生必然对从事体育产业的专业人才要求严格。但是现阶段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体育产业的培养并没有突出体现出来,只是浅显的涉及其中的一部分,对学生掌握体育产业开发经营、市场营销、组织管理等方面知识的效果起到阻碍作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毕业生达不到体育产业相关就业单位对专业素质能力的要求。在休闲体育方面,虽然休闲体育拥有很大的潜力市场,但是限于专业办学模式,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在这方面涉及较少,只有部分院校开设体育旅游的相关专业,并没有结合休闲体育的需求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人才培养上。因此,应加强对此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设置,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社会实际需求培养对口人才,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3.2专业课程设置、社会实践与市场需求的对比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主要依据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综合学科设置的,但是对于社会需求的专业技能、基础理论知识、体育产业、休闲体育等方面课程设置所占比例不高,通过对市场需求的调查了解到社会需要大量的大众体育健身指导咨询、体育市场营销、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体育赛事策划、休闲体育等领域的应用型人才。所以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育设置中应体现出对这些方面能力培养的课程方案,使学生具备的能力更加专业性,并体现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能力的差异性。因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应用型专业,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可见社会实践环节在专业人才培养中所占比重较高。但现阶段专业社会实践现状是缺乏对社会实践的重视,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不完整,缺少校内外社会实践的机会。由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起步较晚,拥有的社会实践资源较少,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很难找到非常对口的实习基地,这导致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社会实践效果较差。

4结束语

篇8

【关键词】 河南省;高校;体育赞助

收稿日期:2009-11-12;修回日期:2009-11-25

作者简介:刘建业(1977-),男,河南开封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体育教学、社会体育研究。E-mail:

项目基金:河南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5YBRW019.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of the Patronage for

Physical Education at College and University in Henan

LIU Jian-Ye1 MA Rui-Hua2

(1.P.E.Department of Henan UniversityKaifeng Henan475001;

2. P.E. Department of Sias 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Zhengzhou UniversityXinzheng Henan451100)

【Abstract】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 questionnaires, expert interview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his essay investigates the actual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Sponsorship in Colleges of Henan,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of Sports Sponsorship in Henan′s Colleges, and proposes relative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PE work in colleges of Henan Province, PE.

【Keywords】 Henan Province; Colleges; Patronage for Physical Education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实施,国内很多大学在校生人数成倍增加。这使得本来就捉襟见肘的高校体育经费和体育资源更显不足,导致高等院校各项体育活动的开展受到很大的制约,影响了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提高。在这种状况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尝试把体育赞助作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高校体育活动经费短缺问题的一个手段和途径,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鉴于这种背景,本文针对河南省高校体育赞助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与分析,旨在探讨河南省高校体育赞助发展的新思路,以促进河南省高校体育赞助深入进行,推动河南省高校的体育产业化进程。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本文以河南省高等院校的体育赞助活动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课题的研究需要,系统查阅了有关体育赞助、高校体育产业等方面的学术论文50余篇,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访谈法

对河南省部分高校体育部门的领导、学者进行访谈,也走访了部分体育赞助商,了解当前高校体育赞助中存在的问题。

(3)特尔菲法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需要,对有关专家发放了3轮专家咨询问卷。为了确保调查结果的科学性,对专家咨询问卷进行了效度检验。检验的结果为:结构效度的均值为:85.7;内容效度的均值为:87.1,专家意见一致性较强,被正式确定为调查问卷。

(4)问卷调查法

本文对郑州、开封、洛阳、信阳、新乡等五个地、市的10所高等院校的体育部门领导、相关教师和部分高校体育赞助商发放了问卷。其中,向赞助商发放问卷30份,回收26份,回收率86.7%,有效问卷25份,有效率83.3%;向高校体育部门领导、相关教师发放问卷60份,回收56份,回收率93.3%,有效问卷52份,有效率86.7%。本问卷的信度检验运用了再测法。计算的信度系数为R=0.87, 显著性水平P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赞助在河南省高校中的流行态势

1.体育赞助在河南省高校体育赛事活动中日益盛行

上世纪90年代末,国家教育部正式实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教育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这为高等院校体育产业化提供了政策基础。在此形势下,河南省一些高校的体育工作者开始尝试采用各种方法、手段,以弥补学校体育部门的资金不足现状,以为高校各项体育工作的开展提供经费援助。河南省许多高校体育部门利用各种体育竞赛活动吸引商家和企业开展赞助活动,是许多高校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如今,体育赞助行为借助体育竞赛这个载体,已经在河南省高校中遍地开花,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调查结果显示,在河南省高校中,从院级的单项体育比赛到河南省“华光杯”的全省大学生比赛,体育赞助行为无处不在。在调查的10所高校中,每年一届的校级运动会,均有商家和企业提供赞助。而由学生组织的各个单项体育俱乐部,在举办各种体育比赛时,亦有商家提供体育赞助。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由学生组织的体育俱乐部与商家合作,其选择和策划的相关活动更加精彩,更受赞助商的青睐。

2.河南省高校体育活动组织者的“经济”意识明显提升

受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影响,河南省各个高校的学生人数成倍增加,而用于高校体育部门的活动经费增长速度缓慢,使得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受到很大的制约,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尤其是近两年,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对体育经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体育工作除了积极向校方争取必要的经费外,还必须解放思想,增强经济意识,利用自身的商业价值,有意识地向社会“融资”。实践表明,这种途径能够取得双赢的效果。2006年,由河南大学承办的CUBA西北赛区比赛,通过体育赞助的策划营销,有9家企业和赞助商提供赞助,共获得赞助经费8万余元,弥补了比赛经费的不足,保证了比赛的顺利进行。

3.企业、商家赞助高校的意愿不断增强

在调查的河南省10所高校中,几乎所有级别的体育竞赛活动都有商家或企业进行赞助,赞助金额也从几百元至几万元不等,甚至有一部分商家是主动和高校相关负责人进行联系协商赞助事宜的。赞助单位的种类包括体育用品、餐饮、通信、建筑、金融等行业。企业和商家提供的体育赞助金额多少,不仅与体育竞赛的规模和体育竞赛的水平有关,而且与高校的知名度相一致。在对赞助商的调查中,有72%的企业或商家愿意赞助高校体育赛事(见表1)。这充分表明,随着高校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自身品牌效应的提升,企业、商家对高校的关注度,在不断提升。他们希望通过一些途径,来加强自己产品的宣传与销售,提高自身知名度。高校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活动,为企业、商家搭建了一个较理想的平台。高校学生是一支庞大的消费群体,这一群体可能就是赞助商产品的主要目标顾客或潜在顾客,加上青少年消费观念尚不成熟,其消费行为易受商家引导,因此,如果商家致力于投资这一市场或争夺未来市场,与在校大学生积极进行沟通并博得他们的好感,对于企业或商家来说是明智之举。

(二)河南省高校体育赞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赞助的金额少、规模小,且大都以实物形式赞助

调查显示,在河南省高校获得的体育赞助中,单个赞助商的出资额和高校体育组织募集的赞助资金总额都不大,且大都以实物赞助。在接受调查的10所高校中,虽然都获得过体育赞助,但是80%的高校一次获得的赞助金额都在1万元以下,一次获得赞助总金额超过1万元的只有4所院校,超过2万元的高校只有2所(见表2)。通过对赞助者调查表明,在河南省高校体育赞助商中,缺乏大型、有经济实力的企业或商家,大都是高校周围的商家、公司,他们本身规模小,经济实力一般,这决定了高校获得体育赞助的金额必定较低。这一情况也反映出河南省高校体育管理者缺乏有效的营销手段来获得大型的、有经济实力的企业的赞助。对于赞助企业的宣传,大多数高校还是采用拉几条宣传横幅、允许赞助商开展现场销售和促销活动等落后的营销方式,这对于企业的吸引力也是可想而知的。事实上,有很多经济实力雄厚的企业还是愿意投资高校体育,如“李宁”、“飞利浦”、“安踏”等企业都有很高的热情来赞助体育活动,关键是高校体育组织者能为他们提供什么样的赞助项目,使他们感到“物有所值”,愿意投入资金赞助高校体育活动。

2.高校体育组织对赞助的管理和开发水平不高,赞助回报率较低

高校能否获得社会赞助及体育赞助营销效果怎样,与高校体育管理者的营销意识、营销专业知识等息息相关。然而,由于受高校教育体制和教学目标的影响,高校体育一直以来都是靠上级部门的拨款来维持发展的,高校的体育教师队伍历来只注重教学、训练与科研等工作,一般的体育教师对市场经营理论知之甚少,造成高校体育部门严重缺乏具有市场营销专业知识、懂经营、善管理的市场开拓型人才。因此,高校体育组织者很难有针对性地向企业提供质量较高的赞助项目,对赞助企业的回报也只是简单地在校内为赞助企业拉几条宣传横幅,以及允许赞助商赛事冠名、开展现场销售和促销活动等。对于赞助是否能给赞助商发展带来机会、赞助商的权益是否能够落实等赞助商关注的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最终造成赞助效果较差,回报率较低的状况出现,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现有及潜在赞助商的赞助积极性。在对河南省10所高校体育赞助商的调查中发现,只有28%的赞助商对于高校体育赞助的回报感到满意(见表3)。对于部门企业不愿赞助高校体育的原因进行调查发现,有57.1%认为实际回报太低,不值得参与。

3.在高校体育赞助中,高校和赞助商的合作关系短期化现象严重,赞助行为缺乏长期规划

要想使赞助行为产生经济效益,不是通过某一次或某几次体育赞助就能达成的,而是需要长期有计划的、循序渐进的系统过程才有可能让其品牌渐渐深入人心,这是被实践证明的赞助原则,可口可乐等国际大公司的成功案例,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在调查中发现,无论是赞助商还是高校体育组织部门,在赞助过程中都存在着明显的短期行为。赞助商这方面(见表4),68%的赞助商对高校体育进行赞助的时间是2年以内,3年以上的赞助商只有32%,5年以上的仅有8%。从被调查企业对赞助对象与目标市场关系的认识看,72%的赞助商注重的是直接的消费群体,只有28%的赞助商注重潜在的消费群体。这表明高校体育赞助商的赞助政策缺乏稳定性和一贯性,注重短期效应,急于求成,缺乏整体战略思考,赞助行为凭一时心血来潮、凭感觉拍板,赛事结束之后便销声匿迹,导致整个赞助活动达不到预期效果,这种昙花一现式的体育赞助行为是很难使企业、商家收到理想的赞助效果的,出现回报效果差的状况也就不足为奇了。高校体育部门在寻求社会赞助的过程中,存在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赞助营销工作,工作人员临时拼凑,专业性不强,赞助方案策划时间短等突出问题,导致和赞助商缺乏情感沟通,对合作伙伴无深刻了解,拿不出赞助商感兴趣的赞助项目等情况出现,直接导致了校、企合作的短期化。

三、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1.在河南省高校中,体育赞助行为借助学校体育竞赛这个载体,已经遍地开花,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河南省高校体育组织者和一些企业、商家尝试着通过体育赞助寻求互利双赢的理想合作模式。

3.河南省高校体育赞助存在高校体育组织者的管理和开发水平不高,赞助回报效果差,赞助商赞助的金额少、规模小,赞助商短期行为明显等不和谐因素。

(二)对策

1.高校应着力培养具有市场化运作能力的市场营销人才队伍,使之掌握现代体育管理和体育经营的理论与方法、知识与技能,要建立市场意识、服务意识,与社会建立密切的联系,了解社会对体育消费的需求,能按体育产业发展的规律办事,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积极鼓励高校学生社团和学生干部积极参与体育赛事的营销工作。

篇9

[关键词]企业品牌国际化体育营销策略

一、体育营销的内涵

完整的体育营销包含两方面的形态:体育实体本身的市场营销,以及企业借助体育主题和资源进行的市场营销。所谓体育实体,指自身拥有体育资源的赛事、组织机构、团体等,譬如足球、篮球联赛,体育赛事组织者,体育俱乐部等。体育实体本身的市场营销,是这些资源所有方针对他们所拥有的体育资源而进行的市场营销行为,企业的体育营销,无论采取何种具体方式,想要取得成功的效果,最关键的一点是要做到体育营销策略必须与整体的市场战略相吻合。偏离企业整体策略而实施的体育营销,结果往往是资源的浪费。不同的体育资源具有不同的市场针对性,因此,体育资源的选择及其相对于企业战略的价值的评估,也是取得成功的重点。在获得体育资源所赋予的权益后,需要加以充分、合理的利用和相应的保护措施,才能保证营销的完整效果。

体育实体的营销提升体育资源的价值,促进着其在社会、商业环境中的形象和影响,也使其成为值得企业去借助的营销资源,同时,体育实体的市场营销在推动体育资源的同时,也在推动着与这些体育资源相联结的企业的品牌和市场。体育实体的营销与企业体育营销之间这种种微妙关系相结合,便促成了体育与企业之间的整合体育营销。

二、品牌国际化的国内外企业现状

品牌国际化是企业在进行跨国生产经营的活动中,推出国际化的品牌,并占领世界市场的过程。在国际上,列世界10大品牌之首的可口可乐公司,其品牌建设的成功与体育营销密不可分。从1907年可口可乐公司就开始赞助美国的棒球比赛,从1985年第一期国际奥委会合作伙伴赞助计划起一直是这一计划的核心成员,它还是国际足球联合会的长期合作伙伴,以及其他许多国际和美国体育组织和赛事的热心赞助者。韩国的三星集团也可谓是体育营销的典范,其品牌的提升几乎完全来自于体育营销。“TOP计划可以说是三星体育营销的最高策略,通过它,三星使其品牌价值上升到2002年的世界第34位,品牌价值高达83亿美元,成为该年度世界品牌价值提升最高的品牌。”

由于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使我国企业品牌国际化成为必然。又由于我国国际体育顶级赛事承办的增加,为我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体育营销战略提供了良机。目前,我国已经有许多企业牵手体育赛事,希望通过体育营销方式开始其品牌国际化道路。联想集团2004年3月26日与国际奥委会签署合作协议,正式成为第6期国际奥委会全球合作伙伴(简称TOP),这也是奥运历史上中国企业首次获此资格;海尔集团电脑冠名澳大利亚老牌篮球队墨尔本老虎队,同时聘请该队著名球星担任海尔笔记本电脑的形象代言人。这些举动成为我国企业体育营销的大手笔,为我国企业品牌国际化开创了先河;但是,体育营销目前在我国还属于初级阶段,无论是营销网络还是资金实力,以及营销战略都难以与国外大公司相提并论。

三、我国企业在品牌国际化体育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1.体育资源的商业管理、运营水平偏低

作为体育营销的灵魂——体育资源,若其拥有和开发者不能很好地在各方面实施整体开发,其价值当然无法得到体现,故而也无法协助企业良好地实现体育营销策略。甚至有可能由于无法满足企业对价值的需求,而根本形成不了市场吸引力。除了2008北京奥运以外,无论是国内的体育赛事、团队、或运动明星个人,都一定程度地为之困扰。2005年中超足球联赛的“无冠名”现象,正是这一问题最典型的体现。在世界范围,无论是世界杯、奥运会等全球的大型赛事,还是英超、意甲、NBA等顶尖的区域赛事,能够做到长足的飞跃,都离不开电视媒体的发展和支撑。进行体育营销的企业,一个重要的目的就在于通过与体育资源的整合实现更大规模的媒体效益,而电视媒体仍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手段。在电视媒体无法展现体育资源有效的曝光和价值的情况下,体育营销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最佳效果。

2.缺乏体育营销价值的评估依据

如何准确地评估一项体育资源的营销价值,这即使在国际上都还是一个有些难度的话题。在国内,对体育赞助等模式的营销价值的评估,可以说还处于一个接近空白的状态。除了近两年出现的一些按照国际模式制作的媒体和调研数据,在体育营销当中,几乎找不到可以参考和依赖的量化信息。这种情况下,体育资源所有者难以提供有说服力的依据来体现资源的价值;而营销企业对体育项目的选择,往往带有赌博性,对营销行为带来的实际价值,也缺乏有效、科学的分析。

3.体育营销人才的缺乏

国内体育营销市场存在的另外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专业人才的严重缺乏。据北京奥组委官方统计,截至2005年中,其对专业体育管理、营销人才的缺口达3000余名,而全国同类人才的缺口超过万名。到2008年,这个数字预计将超过3万。目前,国内具有高级、海外专业背景的体育产业人才仅能以百位计算。这相对于日渐火热的体育市场,可谓是杯水车薪。

4.对体育资源整合不足

体育营销属于一种整合营销。既然是整合,就需要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及合理的方式,来实现策略目的。国内企业在体育营销的过程中,往往对体育项目所赋予的资源和权益利用不足。赞助一个体育项目的企业往往在看重场地、服装、肖像及媒体权益等静态资源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动态资源,即体育项目所有方自身进行的市场营销资源的整合。举例而言,英超的曼联是世界第一大足球俱乐部,沃达丰成为其主赞助商可以获得强有力的静态资源。按理说沃达丰应该知足了,可事实上不然:在曼联俱乐部面向全球实施的“OneUnited”推广计划中,为满足沃达丰的营销要求而做的工作占了很大篇幅。这是充分调动体育资源的能动性而获得最大化营销利益的一个范例,遗憾的是在国内鲜有所见。5.缺乏长期的体育营销战略

当国际品牌把大型的体育项目纳人体育营销战略,成为品牌建设的有机部分并提前几年开始筹划时,我们的企业大多关心的仍是一时的知名度和销售目标。在一些表面的细节上,如赞助合同的期限,国际品牌对体育项目的赞助期限,少则三五年,多的甚至超过十年,而国内企业更倾向于一年一签的模式。进行体育营销的一些企业带有一种不成熟的心态:把体育简单地作为实现其短期目标的一种传播介质,而非一种市场策略资源。这种营销方式,无论对于企业自身市场策略的实现,还是对于体育资源的长期发展,都是一种不利的行为。

四、我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体育营销策略的对策与建议

1.加深对体育营销的价值认识

企业开展体育营销的出发点是要借助体育建立和加强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即通过把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融入到企业及其品牌当中,使消费者对企业产品及其品牌产生认同。世界许多知名企业正是基于对体育营销价值的深刻认识成功地通过体育营销树立起了其全球性的品牌形象。国内企业虽然也开始意识到了体育营销的巨大魅力,对体育营销日益热情和敏感,但在营销的认识上还不到位,在营销的策略上尚显稚嫩,在营销的运作模式上也还欠成熟。

2.加强体育营销管理,创新体育营销组合策略

我国企业必须加强体育营销管理,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减少体育营销的风险性。面对外国跨国公司的强大竞争,集中优势资源,进行体育营销组合创新。正如菲利普·科特勒所言:“新经济的发展要求新千年的营销手段必须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市场营销需要识别顾客的需求和欲望,确定某个组织所能提供最佳服务的目标市场,并且设计适当的产品、服务和计划方案以满足这些市场的需要。”整合体育营销既要善于选择先进的有穿透力的媒体,要有超前的震撼力的策划或广告创意,让体育精神和现代化的产品完美结合,使消费者和广大受众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接受企业理念,进而达到树立企业品牌形象的目的。

3.坚持长期性、系统性、文化性

毋庸置疑,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单通过支持一二次大规模的体育运动是无法进行核心“价值传递”的,必须是在与自己产品相对应的运动领域内,找到该项运动与产品的内在结合点,长期持续地投放下去,才有可能形成效果。它要求企业在体育营销战略的指引下达到资源重新整合,实现体育文化、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三者的融合,从而成为企业的一种竞争优势。文化性是体育营销的内容和高层次表达,是体育营销的灵魂。体育产品的核心利益是身体健康、社交互动、消遣娱乐、家庭和睦、追求知识、审美和消除生活乏味等等。因此,体育产品所提供的核心利益具有无形性、动态性,消费者感受的经验性和主观性。而企业体育营销只有体现出适合各种文化层次、各种审美情趣、各个年龄段的消费者需要的文化特色,才能吸引人们广泛地参与。体育营销究其实质主要是为人们提供一种文化精神生活的体验。

参考文献:

[1]刘宝亮:体育营销决战中国[N].中国经济导报,2001-07-26

[2]吴军磊:体育营销中的品牌决定论[Z].中国营销传播网,2004

[3]张华鑫田坤:论我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体育营销战略[J].体育科学,2005,25(4):13~17

篇10

[关键词]区域体育产业高校体育师资培训模式

[作者简介]方安(1980-),男,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经营管理;韦军(1971-),男,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保健康复。(广西南宁530012)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2-0083-0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快速推进,推动了东盟各国在人才资源合作领域寻求合作。各级体育院校应抓住中国—东盟体育产业发展人才培训的契机,大力开展高校体育师资培训,为该区域国际产业合作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一、高校体育师资培训的国际意蕴

信息时代的知识特征大大转变了高校教育工作者原有的教学理念,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远程教育等现代教育方法主导了当今教育培训的潮流。运用国际视野审视高校体育师资培训,应借鉴和参考国内外对于师资培训的宝贵经验,兼顾培训模式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实施体育人才培养合作战略需加强国际协作,整合教育资源,在各级体育院校中成立体育培训机构,沿用国际化继续教育理念,培育优质体育师资人才,构建服务中国—东盟体育产业发展的新平台。

体育产业是指生产体育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以及提供体育服务的各行业的总和。通过理清体育产业与高校体育师资培训的关系,建立高校体育师资培训平台,能够更好突破中国—东盟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语言、业务和技能的瓶颈,为双方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夯实智力基础。

二、高校体育师资培训模式的构建思路

(一)高校体育师资培训的性质定位

1.特色性。特色性是指体育院校特有的、能够吸引东盟各国高校关注和提升合作愿望的培训理念和教育模式,它是各级体育院校赖以生存的核心竞争力。具体而言,特色性强调的是培训环境、师资力量、资质认证、实践环境等核心要素。培训教师队伍要根据中国—东盟体育产业发展状况与形势,开设中国—东盟体育产业发展所需的体育经营、体育管理和体育服务等培训课程,满足东盟各国体育产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燃眉之需。

2.民族性。民族性的本意是一个民族的特征和表现,它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迄今为止,我国已发展了龙舟、龙狮、武术等一批具有健身和娱乐双重功能的民族体育传统项目,其产业发展价值不言而喻。2009年6月举办的中国—东盟龙舟邀请赛便是一项促进民族体育产业发展的典型赛事。因此,高校体育师资培训应作为发展民族体育产业化的杠杆,体育院校要利用各类民间节庆活动,创办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和赛事,完善其竞赛机制。

3.国际性。国际性是指高校体育师资培训模式的教育理念应与国际继续教育的发展理念相符,体育院校通过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创新特色。用教育培训提高东盟各国人员的国际化视野。此外,体育院校还应加大文化产业的研究力度,充分利用中国—东盟国际旅游热潮,将滑水、摩托艇、空中跳伞、沙滩排球、冲浪、潜水、帆船帆板等具有区域特色的体育项目融入其中,开拓体育休闲旅游市场资源。

4.应用性。应用性是指体育院校利用自身的办学优势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按照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要求拟定培训内容,培育符合中国—东盟体育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一方面,体育院校可以借助于正在规划或已经启动建设的广西体育产业城、南宁李宁体育园、平果体育产业园等一批体育产业示范园区作为高校体育师资经营管理体育产业的培训内容;另一方面,体育院校可以利用依托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的现有桥梁作用,以访问、邀请、观摩和举办赛事等形式,提供受训队伍与广大优秀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的交流机会。

(二)构建高校体育师资培训模式

1.加强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力度。加大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力度对高校体育师资培训的作用十分显著:一是精品课程能够发挥体育院校在办学模式上的优势,利用各种教育培训环节展示品牌、特色和专业优势;二是体育院校可以将教学方法、教育理念、实践模式等精品课程的教育精髓融入高校体育师资的培训模式之中,进而加大对于人力资源培训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战略合作伙伴。

2.加大体育传统优势项目和特色民族体育项目的普及和发展。广泛开展体育传统优势项目和特色民族体育项目,建立健全竞赛制度和赛事研发,是中国—东盟体育产业发展策略之一。游泳、举重、跳水等南方地方优势项目在选材、训练与竞赛体制上具备强大的竞争实力,是赛事策划、商业运作、产业开发 的基石。龙狮、龙舟等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 目,在东南亚也十分普及,社会活动需求量高、利润空间大。

3.切实发挥体育人才培训基地的作用。体育人才培训基地的建立能够为中国—东盟体育文化提供交流平台,通过完善体育人才培训基地的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有利于体育院校加大继续教育投入与研究力度。体育人才培训基地的建立还可加大体育行政部门与体育院校的合作力度,为高校体育师资培训模式的构建提供参考和指导。

(三)高校体育师资培训的主体内容

1.培训目标与教学计划的制订。高校体育师资培训对象是从事高等教育中的理论与技能教学,拥有思考与分析体育教学、实践及其发展规律的能力,同时参加培训的总体需求存在差异的高校教师群体。因此,培训需要围绕中国—东盟体育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针对受训对象的需求科学地制订培训计划,根据东盟各国体育产业与培训学员需求制定教学内容,合理运用专家讲座、学术论坛、人才交流、赛事实践等多元培训形式。

2.培训师资团队的遴选和组建。培训师资的遴选,可由实践型、协作型、学术型等不同风格的师资组成,尤其是对体育经济、体育管理、民族体育、运动竞赛等专业师资的选择。对于优秀培训团队的组建,应从国际化教育培训的角度研究、消化、吸收和创新培训内容,利用选送外派、学者交流、在职教育、定期研修等渠道,采取以会代训、案例教学等模式,组建一支由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行业专家、权威人士所组成的、年龄结构配备合理的高素质教学团队。

3.教学的运行和质量监控。高校体育师资培训大力提倡教学进程从内容到能力、教学研究跨课程整合、创建校园学习型社区、双语互动教学等多元化的培训形式。培训部门通过开展有关体育赛事和产业经营领域的互动研讨,对教学、考核和教学效果反馈实施效果跟踪,切实提高培训质量。此外,要重视培训的实践环节监控。一是在培训师资队伍系统传授专业技能时,注重对教学内容中的观摩、交流、比赛等实践手段的质量评价;二是充分利用体育职业技能鉴定站、体育中心、训练基地作为高校体育师资参与各类体育赛事的平台,并且关注受训队伍对于体育赛事的筹划、组织、运行、管理等实践环节的运行效果。

4.培训档案管理和培训评估体系。档案的建立和培训效果评估是记录高校体育师资培训过程,不断创造体育师资丰硕成果的重要依据。培训工作作为体育院校开展成人继续教育的一项发展战略,必须站在现代教育管理的高度,将培训归案管理视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通过在继续教育中心成立培训的专管机构,出台相关管理制度,统一为管理文件、培训教材、受训师资信息、培训队伍资料等培训数据进行数字化储存。培训评估是判断教育培训质量优劣的重要手段,能够对高校体育师资培训起到监控和反馈作用。培训评估体系的建立,要求体育院校充分考虑培训教材、培训内容、培训环境、培训目标等与教学质量相关的诸多要素,培训职能部门采用访谈、观察、调查、反馈等方法实施教学质量跟踪和监控,不断优化高校体育师资培训模式。

三、高校体育师资培训模式的类型及其资源整合

国外对于体育教师的培养上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把理论培养与实践训练放在同一阶段进行;另一种是在两个不同的阶段里分别侧重理论和实践,第一阶段以理论培养为中心,辅之以实践训练,第二阶段以实践训练为中心,辅之以理论培养。2004年至今,借助中国—东盟经济战略合作这一契机,冠以中国—东盟头衔的青少年培训基地、妇女培训中心、法律培训基地、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以及人才资源开发与合作等基地先后在南宁、桂林等地成立。有关双方人才教育与合作的理论研究成果或体育活动可谓方兴未艾。中国—东盟国家语种教育、中国—东盟留学生教育、高校体育师资进修培训、广西高职与东盟人才教育合作模式等关于教育与培训的活动陆续举办。实践证明体育院校利用多渠道的资源整合,可以形成以下三类高校体育师资的培训模式。

(一)高校体育师资的交叉培训模式

高校体育师资的交叉培训模式是指体育院校应加强与体育机构或体育企业之间的人才培养合作力度,研究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实施交叉培训,提升高校体育师资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一方面,可以将高校体育师资培训作为一项实施东南亚体育人才继续教育的体育人力资源战略,充分发挥政府、企业、文化机构和民间的合力,建立产、学、研、政合作机制,争取国家和地方以及东盟方面在政策、资金和推广等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可以将高校体育师资培训作为一项体育人才国际合作的特色课题,逐步建立完善后方(国内体育和文化部门)和前方(中国驻东盟国家使领馆)的常规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使领馆在中国-东盟体育合作发展方面的调查研究、决策咨询、联络协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高校体育师资的纵向培训模式

高校体育师资的纵向培训模式是指培训要以国家、省、市三级行政关系作为培训工作的导向,借助三级纵向的管理、科研和技术力量,为师资培训内容的研究提供教育质量保障。同时,利用国家、省级和地市体育主管部门的工作隶属关系,为培训学员参与各类体育赛事的筹划、经营和管理活动提供机会。例如,由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和广西体育局主办,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广西平果县承办的“首届中国—东盟体育产业发展论坛”就开创了中国—东盟体育产业文化交流的先河,为构建高校体育师资的纵向培训模式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价值。

(三)高校体育师资的横向培训模式

高校体育师资的横向培训模式是指体育院校应建立与同类院校间的交流与合作平台,以参观、访问、会议、竞赛组织等形式定期开展有关高校体育师资培训的学术交流,达成高校体育师资联合培养合作框架。整合体育院校之间的资源优势,努力形成与不同高校体育院系之间的长效培养机制,通过合作举办研修班、培训班、学习班等活动,在培训中坚持横向合作的优势互补、成果共享、利益平等的理念。实现中国—东盟体育产业合作下的人才培养效果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李杰.关于我国体育产业市场化发展的思考[J].商业时代,2009(27).